文化失误(精选十篇)
文化失误 篇1
一、文化迁移
迁移理论是教育心理学揭示的重要理论。人们把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transfer)。从迁移的结果来看,迁移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三种。
文化作为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外语学习中也存在着迁移现象,即母语与目的语间的差异对于学习者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文化迁移至少可以分成两种:表层文化迁移(surface structure transfer)和深层文化迁移(deep structure transfer)。表层文化迁移指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迁移,因为这些文化要素一般是显现的,人们稍加注意就可感觉到不同文化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深层文化迁移是指观念文化要素的迁移。由于它是心理层次,涉及人们的观念和思想,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很难被察觉和捕捉。
文化负迁移是指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干扰。在跨文化交际中或外语学习时,它表现在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为标准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由此就很容易产生语用失误问题,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
东西方民族有着各自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语用规约。这些文化要素的负迁移,是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出现社交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
二、语用规约与社交语用失误
语用规约是不成文的语言使用法则,是一个社会或群体共享知识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语用信息的内在化,模块化(许力生,2006:56-98)。语用规约受到社会制度、社会心理、文化价值观、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的影响和作用,因而与特定社会文化有相当密切的联系,语用规约上的差异常常是文化差异的反映和折射。
社交语用失误是指因交际双方所遵循文化中的语用规约不同所导致的失误。Leech认为社交语用失误与文化相关(culture-specific),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用某种语言进行交际,很容易因为自己文化的迁移而出现社交语用失误,这会对交际造成影响,使交际双方在语言中产生不同联想,出现信息误导、信息错误和信息障碍,从而影响信息的传递。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中的语用规约差异引起的文化负迁移是导致社交障碍的重要原因。
例如,除去具体场合上的文化差异,从总体上看,有些文化(如美国文化)更注重言谈,交往时主要依靠言谈,说话的时候多,而有的文化则相对“寡言少语”。这在中西课堂上表现得比较明显。在中国的幼儿园和小学里,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一般都不允许学生随便插话,而是认真听教师传授知识。相反,在美国的学校中似乎没有这种限制,教师主张学生自己思考,积极讨论,学生说话比较自由。这就使得很多到中国任教的英美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沉默寡言,没有生气,思维不活跃,使很多课堂讨论没有办法进行。而不少中国学生也认为英美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太少,“废话”却很多。这就是因为双方不理解对方的语用规约,而迁移自己文化的语用规约进行评价的结果。
另一方面,语用规约的差异还表现在话语量的大小上。例如,在中国文化环境中,人们说“谢谢”的时候不是很多,可是,一旦需要表达谢意,就不只是说一句“谢谢”或“非常感谢”,往往会有较多感谢之词,而且可能一谢再谢。相反,英语国家的人虽然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上,几乎无处不用,但他们极少一次对同一个人说两遍或两遍以上。同样,中国人请客吃饭,主人往往要再三劝说客人多吃多喝,只有在客人多次谢绝后,主人才会不再劝说。然而,在英语国家,这样的话主人最多只会说两次。因此,到英语国家家庭做客的中国人会产生误解,觉得主人不够热情好客;而到中国家庭做客的英语国家的人觉得主人过分热情,而觉得尴尬、不知所措。
而且,同一种言语行为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实现不同的功能,这也会导致社交语用失误。国内外语言学家已对恭维语或恭维应答作了大量的研究。其中,贾玉新的调查表明汉语中恭维语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使对方感觉良好、欣赏和利用他人等三个方面,而英语中恭维语的主要功能集中在协调交往中双方关系的一致性,即恭维者把它作为一种融洽社会关系、增进彼此感情或交情的手段(李瑞华,1998)。由此可见,中西文化中恭维的作用是不同的,涉及的内容也是不同的。在西方文化中,男性称赞女性的容貌、身段、穿戴打扮等,可以说是很平常的。但是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上是个禁忌。现在情况虽然有了一些变化,对女性外貌方面的恭维逐渐多了起来,但依然要受具体情景中各种因素的限制。如果一个学了汉语的美国男子用“你是个挺性感的姑娘”这种话来恭维他见到的中国女孩,中国人一般不会轻易接受。在中国文化环境中,此类恭维还不像在美国文化中那样普遍,有时可能会被视为犯了禁忌。
三、文化负迁移导致的社交语用失误
(一)由价值观念的负迁移造成的社交语用失误
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准则和价值取向。西方文化的特点是以个人主义为取向的“我文化”,而东方文化是以集体主义为取向的“我们文化”。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导致中西方人们对英语中某些词义内涵理解的不同,甚至在语言交际中不能相互沟通。“Individualism”是英美人普遍接受的价值观。而在体现集体主义文化的汉语中,“个人主义”一词常带有贬义。又如“家庭”一词,在个体主义文化里主要指的是其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而在集体主义的文化里往往指的是大家庭(extended family)。
在日常生活中,“我文化”中的西方人不愿别人过问和干涉个人的事,特别是有关年龄、婚姻、家庭、收入等情况均是“隐私”。而在“我们文化”的中国,这些都可以随便打听,人们不觉得这些侵犯了隐私,反而觉得这是一种相互关心的表示。这表明,不同文化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在一种文化可接受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中也许就是禁忌。如果不理解目的语的价值观,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用自己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为标准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就会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语用失误。
(二)由思维方式的负迁移造成的社交语用失误
英美民族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重分析、重逻辑,谈话开门见山,把话题放在最前面,从局部到整体,由点到线,是一种逆潮式的线性话语方式(贾玉新,1997:390-445)。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螺旋式的,重直觉、重整体,说话时常常不直接切题,而是从外围入手,从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一步一步领着听话者朝着正题接近,取得双方共识后再切入要点,是一种逐渐达到高潮的圆式话语方式。
例如,在中美进行贸易谈判时,中国起始谈判方式是就合同双方所共同遵守的总体性原则和共同利益展开讨论。因为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双方长期合作的可能性,因此他们避免在谈判起始阶段讨论细节问题,并把所谓的具体的细节问题留到以后的讨论进行。与中国人相反,美国人对具体细节给予极大的关注,对他们来说起始阶段只不过是走形式,他们讲究实际,一开始就急于讨论具体款项。他们认为,合同是一套完整的、应被遵守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款,总体原则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只有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才能使谈判得到进展。因此,在谈判中,中美双方只会就各自关注的主题与对方进行讨论,结果往往不容易顺利地在具体问题上达成一致。
四、结语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文化差异会引起文化干扰。只要我们能有意识地了解本族语与目的语的文化差异,特别是深层的、不易被察觉的观念文化的差异,以及他们对交际风格和语用规则的影响,认识和反思文化负迁移现象,就能减少社交语用失误,加强跨文化交际。
摘要:根据文化迁移的理论, 本文讨论了由中西文化语用规约差异引起的文化负迁移导致的常见社交语用失误, 并从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两方面分析了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的原因。
关键词:文化迁移,语用规约,社交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陈建民, 谭志明.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2000.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4]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5]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6]戴炜栋, 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学教改的启示[J].外语界, 2000:65.
[7]何刚.语用的跨文化视野[J].外语研究, 1999, (4) .
[8]李刚.英语跨文化交际敏感域和交际策略研究[J].外国语, 1999, (5) .
语用失误与外语文化教学 篇2
语用失误与外语文化教学
成功的交际不仅要求语言使用者正确使用一种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而且还需要运用此文化的`语用规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往往由于种种原因产生大量语用失误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探讨语用失误的界定及分类,分析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文化教学策略.对于日常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 者:曹锦萍 CAO Jinping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安阳,455002刊 名:安阳工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年,卷(期):“”(5)分类号:H319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文化教学
语用失误与跨文化交际 篇3
【关键词】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 语用学
一、简介
跨文化语用学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语言学学科,从语用学和对比语言学当中延伸并吸引大批语用学学家在它一现世便做出了大量的研究。且不说这些语用学家们的研究结果的分歧,人们对于文化对交流的重要性上一直保持着精神上的一致。本文中,作者根据关联理论试图对于跨文化语用失误上做出一定的解释性研究,并根据关联理论在交际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做出分析。
跨文化语用学可被分为跨文化语用学和跨文化社会语用学。前者是关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一种语言的异同方面的研究。然而后者是关于社会环境对于语言使用的影响的研究,也就是说,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是如何影响着人们使用语言的。
跨文化语用失误是指由于听者没能够很好地理解语篇隐含的意思,或者由于没有有效地进行语用输出而导致的交流上的误解或者意思上的矛盾。这一误解或者矛盾有可能是由于听说话人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的,也有可能单纯就是因为互相交流的不顺畅导致的。中国语用失误研究的先驱何自然先生曾在中西方之间做出了一项语用失误调查,发现跨文化的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当中十分普遍。在这一过程当中,说话人并不能够遵守交流时所需要遵守的社会习俗,经常忽略听话人的身份或社会地位,并且会在无意间损害到目标语言的文化价值观。
因此,跨文化语用失误同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同等重要,笔者将本文的注意力放在跨文化语用理论上,来解释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的输出过程中的语用失误现象。
二、语用失误
1.语用失误的定义。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曾在书中写过,交流并不是一种很完美的学习手段,交流中的失误在某种程度上说能够更好地促进人们完成交流。根据关联理论,我们知道交流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进行信息的传递,而是要有效地完成信息的传递。也就是说,那些可能影响到交流或者上下文意思的内容是应当被恰当的摒弃或剔除的。
2.语用失误的分类。根据关联理论,交流上的失误大概是可以分为语用语言学失误和社会语言学失误。语用语言学失误是一种语言问题,基本上是由于语用用意编码的差异性导致的。当说话人对于一个既定话语的语用用意同目的语或母语使用者的人表述的语用用意有偏差时,语用语言学上的失误便由此产生。很显然,语用语言学失误既同说话人不恰当的措辞相关,又可能与听话人误解说话人含义有关。
3.语用失误的原因。
(1)价值观念。价值观念在跨文化交际当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们是我们思维和行动的核心所在。价值观念体现并主导着我们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基督文化下成长的人们,他们受到强烈的基督文化的影响,通常不会同那些佛教、犹太教或者印度教等人有着高度一致的价值观念上的重合,这是因为价值观是独立于各个文化之上的,并且影响着我们的动作与交际行为。(2)社会习俗。根据霍夫斯泰德的跨文化交际理论当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研究文化差异的一种重要方面。总的来说,个人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和人权,集体主义强调的是集体的利益和权益。比如,西方国家的姓氏是跟在名的后面的,相反,中国的姓氏放在名的前面,因为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基础单元,被认为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最小单位。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的,然而大部分的西方文化都是以个人主义为主。
4.语用失误的应对策略。对于人类来说,我们无法学到世间的所有文化现象。即便是在某一个特定文化当中的学者,能够将毕生精力付诸于本土文化内涵也是一件相当困难并且是工程量特别大的事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还需不断地研究跨文化之间的问题,以便应对科技为我们带来的变化。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应当从交际的常用语言开始,在掌握了人们在特定的语境之下的特殊回答方式之后,再去理解和研究更深一层面的语言表达和习惯。其次便是在语言的使用过程当中,有很多带有文化色彩的典故都是简单交流的时候无法进行深一步解释的。解释的多了反而会使当时的语境内容或者气氛变质。只有通过了解文化的方式才能够帮助人们减少交流当中的语用失误,或者说,只有多犯语用失误才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避免语用失误。
三、结论
正如上文所说,关联理论同跨文化交际的失误有相当的关联。跨文化交际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有的时候跨文化交际会让人们十分头疼。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得我们被迫卷入了跨文化交际的漩涡当中,受着异文化的侵蚀和文化障碍的困扰,另一方面人们又能够从跨文化交际当中得到充足的经济或精神层面的满足。因此,站在这一层面上,过深及过多的对于跨文化语用失误进行研究,不仅能够促进中西方的交流,更能够帮助学者研究跨文化背景下的语用失误。换句话说,跨文化语用失误能够反映认知环境下交流双方的理解误区。语言是文化层面的有力支撑,体现在言语交际层面上,只有在跨文化交际当中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避免语用失误方面,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并且为缩小文化差距做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文化失误 篇4
关键词:社交语用失误,文化差异,跨文化意识
引言
英国语用学家Thomas (1983)在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atics第四期发表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为分析语用失误和文化迁移建立起了理论框架。本文旨在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对社交语用失误作文化探源并寻找其避免语用失误的对策。
一、语用失误的定义和分类
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根据Thomas (1983)的观点,语用失误“不能通过听到的话来理解其含义”。我国研究语用失误的第一人何自然先生(1988)认为,“在言语交际中导致交际者本人未能取得完满交际效果的差错统称为语用失误”。语用失误有时又被称为语用违例(Ninio&Snow, 1996)。语用失误主要表现为说话方式欠妥,或者不符合特定语言和文化社区的表达习惯,或者说话不合时宜等。
需要指出的是语用失误不等于语法错误,错误是可以改正的,失误只能去避免。在Thomas (1983)看来,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在表达思想时出现语法错误,至多被认为是“说得不好”;但违反交际规则如礼貌原则就会被认为是“举止不好”,被认为是“不真诚的,存心欺骗的或居心不良的人”。她根据Leech关于语用学的分类,将语用失误分为两类: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前者主要是指由语用语言迁移所造成的失误,即把一种语言中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的对应关系照搬到另一种语言的使用之中,造成使用中形式与功能的错位。这类失误还包括因教学所导致的错误,比如在实际生活中用课堂上学的完整句子讲话或回答问题。而社交语用失误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它与谈话双方的身份、会话的语域、话题的熟悉程度等因素有关。例如,一位中国学生向外籍教师Johnson打招呼:“Hello!Teacher Johnson.”外藉教师Johnson此时不知道怎么回答;中国学生也很失望,觉得这个外籍老师没有礼貌。这种误解是由于英汉称呼系统不对应,正确的说法应是直接称呼“Johnson”,或者称呼“Dr.Johnson”、“Prof.Johnson”也是合适的。此外,笔者观察在中西方人打交道的的时候,中国人最常见的开场白就是“Hello,××.Where are you going?”或者“Have you had your meal?”,这几句表达都是正确形式,但它们却是不合适、不得体的英语。如果这样去和英语人士对话,说话人会被误解语意甚至被认为是无礼的,是干预别人的隐私。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社交语用失误是发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造成交际失败的主要因素。Thomas (1983)指出社交语用失误是与特定文化相关的。因此,本文着重从文化差异着手探究跨文化社交语用失误。
二、文化差异
(一)思维方式不同
英汉民族以不同的文化契约或思维契约来认识和思考世界。这里选自王扬总结的英美民族思维方式的主要差异:英美民族偏好抽象思维,而汉族则善长形象思维;英美民族偏好分析思维,汉族却偏重综合思维;英美民族重视形式逻辑思维,但汉族重视辩证思维;英美民族喜爱直线思维,汉族则习惯于曲线思维;英美民族注重“对立式思维”,而汉族则强调“统一式”思维;英美民族的思维属于主题中心思维,汉族的则为主客体融合思维。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思维模式。一个民族特有的语言决定了人们对世界的态度,形成了他们特定的思维方式,以及感情知觉、意识和无意识的格局。
(二)价值观不同
汉英民族对某事、某物或某行为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1)“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讲究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集体的和谐和相互依赖,不突出个人。而西方人则主张人与自然相分对立,极端崇尚个人主义,重视保护个人隐私。因此,西方人一般忌讳谈论个人的年龄、体重、财产、收入、婚姻状况或宗教信仰等敏感话题。2)时间取向。中国是一个传统导向的社会,凡事看过去如何,与此相连的是崇拜祖宗,敬老尊师,重经验、重年龄。而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一切着眼于未来,很少循规蹈矩。他们认为“无物不变”,没有变化就没有进步。3)社会等级和个人平等。中国人习惯于等级分明的结构;美国人则更侧重于非正式和平等关系。中国人在交往中不愿突出自己,跟长辈或上级说话时,要用敬语,谈及自己时要用谦辞,否则就会被认为是无礼或高傲;在西方社会中,人们常常直呼其名,以表示与对话人具有平等的地位。这也就解释了前面例子中出现的外藉教师Johnson和中国学生彼此不能理解的现象。
作为社会现象,跨文化交际中社交失误的原因林林总总,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方面,外语学习者应予以高度重视,努力避免和克服社交失误的出现。
三、跨文化社交失误的防范对策
在跨文化交际中,可以从培养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入手,有效地防范跨文化语用失误导致交际失败的产生。交际的最高原则就是得体,也就是说交际要符合目的语的国情、言语行为规范和文化背景。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加大语言输入和言语技能训练的力度外,还可通过明示的教学方式,真实、生动的语境采用对比、分析、归纳等,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中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专门培养和训练。另外,教师也需有意识地把会话原则、关联原则、礼貌原则等语用原则引入课堂教学,使学习者清楚不同的语言规范下的话语差异。最后教师应该结合当地的师资水平,尽可能让学生学到原生原味的语言和文化,从而大大增强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学习者应尽力根除偏见与歧视,变民族中心主义为民族相对主义,克服单一的文化定式,在掌握和了解本国文化的基础上超越自身文化的局限上,做到“入乡随俗”,设身处地地考虑到对方的文化,从而克服跨文化社交失误,实现交际成功。
参考文献
[1]Thomas, 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 4.2, 1983:91-112.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3]何自然.语用学与语用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4]何自然, 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5]王扬.思维模式差异及其对语篇的影响[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
从跨文化视野看语用失误 篇5
从跨文化视野看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是异文化冲突的.常见现象.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列举大量语用失误的案例.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种种原因,以期在注重语言知识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交际失当和交际误解,从而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作 者:郑雪 ZHENG Xue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外语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刊 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8 “”(5) 分类号:H31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语用学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谁之误 篇6
【关键词】说话者 听话者 语用失误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ragmatic failure will be found accordingly. As the speaker and the hear of the conversation, the speaker shall take more responsibility for such a pragmatic failure. If both speaker and hearer can adopt proper strategies,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can be avoided.
【Key words】speaker; hearer; pragmatic failure
一、引言
今年在上海的一次国际会展中,笔者在展台中注意到以下一段对话,对话的双方分别是:某公司的展台负责人邓先生和美国客商Smith。两人交换名片后,展开了以下的对话。
Smith:In Jiangxi Province?(laughing)Why your national sales office is in Jiangxi?
Mr. Deng:Because my father is ill, I need to take care of him, so...
还没有等这位邓先生把话说完,那位美国客商马上摆手示意他不要说下去了。于是,对话就这样中断了。之后,这位外商开始询问其他有关产品的问题。
Thomas(1983:91)认为,语用失误指的是听话者不能理解说话者话语内容的含义。那么我们可以发现,以上两人的对话是产生了语用失误的。听话者Smith不能理解为什么邓先生会回答他父亲生病,于是用手势打断他,终止了对话。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对话语用失误的发生?这语用失误又是谁的失误,说话者的失误还是听话者的失误?
二、跨文化交际中说话者的语用失误
钱冠连(1997:224)指出:“语用失误有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和母语文化交际中的失误的区别”。邓先生是中国人,当他和美国客商Smith开始对话的时候,就是开始了一段跨文化交际。两个人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两人进行言语交际时,语用失误似乎不可避免。接下来,先来研究一下说话者邓先生的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不同于语言失误或者是语言错误。从语言本身来开,邓先生的回答并没有什么错误。听话者Smith也不是听不懂邓先生的话,而是没有明白他的意思。首先,需要简单介绍一下邓先生,他是江西人,是销售负责人,之前办公在北京。但由于他的父亲生病,于是他向公司提出申请,把办公地点搬到江西,方便他照顾父亲。公司同意了,所以他的办公地点在自己家乡并负责全国的销售业务。在这位美国客商来到展台之前也来过许多的中国客商,在看到邓先生的名片后,他们中的不少人也会提出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你们的全国销售代表处会设在江西赣州?”这位邓先生的回答就是:“因为我父亲生病,我要去照顾他,所以现在我办公地点搬到江西赣州了。”中国的客商听了以后一般都会点头表示理解。然而,当这位美国客商来到站台提出这问题时,邓先生没有意识到他说话的对象已经换了一个语言背景,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美国人了。他依然用回答中国客商们的话回答他,于是语用失误发生了。在美国文化中,他们无意去打探别人的隐私,两个初次见面的人聊个人隐私更是禁忌。这也就是为什么当Smith听到回答是邓先生的父亲生病时,马上摆手叫他不要再说了,他不想打听别人家里的隐私。说话者邓先生的语用失误的产生在于他没有顺应交际对象的改变。
三、跨文化交际中听话人的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的界定是以说话人为参照点的,不考虑听话人的理解能力和过程(史宝辉等,2007:115)。既然语用失误是发生在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那么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听话者的不理解,语用失误也就不会发生。邓先生和Smith之间的对话,说话者邓先生的语言本身没有错误,听话者Smith也听得懂,他们之间的对话中断,作为听话者一方是不是对此也应该负些责任呢?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也需要了解一下Smith先生。他和邓先生交谈用的是自己的母语英语,以至于他把自己依然置于自己的母语环境。他来到上海的展会和中国的客户谈生意都是说英语。Smith先生,作为一个美国人,他很直率,有疑问就问,不会拐弯抹角。当他看到名片上的地址是江西赣州的时候,他迫不及待的就追问原因。他原本期待的回答可能是邓先生的公司本身就是江西的公司或者是他们的工厂在江西等诸如与企业有关的回答。但当他听到是因为邓先生的父亲生病,还没等话说完,他马上就摆手示意不要再说了。虽然Smith是在表明他无意打听别人的隐私,但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他的做法多多少少还是有点不够礼貌的。他虽然在中国和中国人打交道,但他内心遵守的依然是美国人与人打交道的行为准则。可以认为Smith先生也应该对该语用失误负点责任的。Smith来到中国做生意,应该做到入乡随俗,对中国文化应该有所了解。中国人的人际交往更注重人情。邓先生跟他讲是他父亲的身体原因,他除了是在陈述真实情况之外,还表示自己是在很诚恳和这位访客Smith交谈。然而Smith都忽略了这些情况,一旦听到不是自己期待的回答或者是禁忌话题立即中止对话,从而导致的语用失误的发生。
四、跨文化交际中避免语用失误的策略
本文的中的邓先生和Smith先生虽然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英语交谈,但是由于两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在他们之间的跨文化交际的对话中产生了语用失误。这里的语用失误是指我们说话使用的符号正确无误的句子,但是由于违反了社会行为规范使我们的话语显得不合时宜。西方文化属于群体文化,注重的是个体独处的自由不受他人干扰。中国文化属于群体文化,看重群体的依存关系而不突出个体(雷淑娟,2012:46)。本文中的说话者邓先生考虑到听话者是美国人,就应该避免话语中涉及有关个人隐私的内容,诸如年龄,财产,家庭和健康状况等。他可以根据他的情况回答:我是江西人,为了工作方便,公司特批我江西办公。这样他就既能据实回答又不会涉及个人隐私,Smith也不会打断他的回答了。本文中的听话者Smith,在听到邓先生的回答是有关于他父亲的健康原因时,应该遵循中国的风俗习惯,要等对方把话说完,点头,或者回答“哦,是这样啊。”表示对此表示理解。这样也就不会把说话者邓先生置于尴尬的处境。交际双方中的听话者如果能和说话者一道做出努力,选择合适的跨文化交际策略,那么就可以更有效地避免这类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发生。
五、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笔者认为,虽然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发生在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但是说话者应该对语用失误的产生承担更多的责任。我们话语交际的目的就是让听话者明白我们的意思。如果在跨文化交际对话过程中要求听话者去分析说话人文化背景,那样未免要求太高,也会使交际的节奏减缓,从而使对话变得不顺畅。因此交际双方,主要是说话者应对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负主要责任,说话者应更主动,积极地采取避免语用失误的策略。
参考文献:
[1]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4):91-112.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雷淑娟.跨文化语言交际课程[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2.
[4]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5]史宝辉,李健,孙亚.语言交际研究与应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跨文化交际社会语用失误成因研究 篇7
珍妮·托马斯把语用失误分为两类:语用语言失误 (pragmalinguistic failure) 和社会语用失误 (sociopragmatic failur e) 。在我国有些学者收集语用失误语料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语用失误: (1) 阐述和细分语用失误的概念 (汪涛2002;郝钦海2000) ; (2) 探讨语用失误的产生和解决策略 (王静2007;李桂枝, 张国2003) 。国内外学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原因是文化差异, 本人认为从文化差异的各个角度深层探讨语用失误的成因, 探讨“不能理解话语的含义”的原因, 有助于找到语用失误的应对策略。
二、社会语用失误产生原因
跨文化交际产生的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 社会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不是语用者语言能力的欠缺而是社会文化欠缺。社会语用失误成因及对策分析应放在英汉两民族文化环境中, 多角度, 多层次探讨。英汉文化差异表现在多个方面, 本文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这几个方面探讨社会语用失误的成因。
1、文化传统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背后的文化传统是构成该语言运用的重要因素。下面以礼貌用语和招呼用语为例阐述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
顾曰国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一文中总结归纳了中国的五个礼貌准则:“上下有义, 贵贱有分, 长幼有序”与称呼准则;“彬彬有理”与文雅准则;“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脸”、“面子”与求同准则;“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英国语言学家Leech根据英语礼貌用语使用特点, 总结归纳礼貌六准则如下:策略准则;慷慨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同情准则。
例如在中文的语境下, 中国人听到其他人的赞美时, 往往会先否定对方的赞扬, 常常使用“哪里”、“过奖”、“惭愧”等自谦的语言, 而在英语中, 受赞美的人往往会接受对方的赞美, 并对对方的善意表示感谢。
A:Your skirt is lovely.
B:No, no it’s just an ordinary one.
A对B的穿着进行赞美, B使用汉语的礼貌准则回答A的赞美, 出现了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 应合理使用对方的语言, 避免出现语用失误, 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的进行。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高度程式化的寒暄问候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尽量使用对方语言中的寒暄问候语言, 避免出现语用失误现象。例如汉语中最常见的寒暄用语是“你吃了吗?”“你上哪儿去呀?”而英语中最常用的寒暄语为“How are you?”。在跨文化交际中不能按照本族语言的习惯对英语国家进行问候, 如“Have you eaten?”“Where are you going?”, 结果就会有错误的理解, 被认为是窥探其他人的隐私, 出现语用失误现象。
2、价值观念
荷兰学者霍福斯泰德在1980年出版了《文化的影响力:价值、行为、体制和组织的跨国比较》, 提出了衡量价值的四个维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的规避、男性化与女性化。本文以霍氏衡量价值观的两个维度为分析框架, 分析英汉两个民族由于价值观的不同所引起的社会语用失误。
(1)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以美国为代表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在西方社会占主导地位, 个人财产是受法律保护的, 个人主义是首要的肯定的价值观, 个人隐私是受法律保护的, 个人隐私受到侵犯, 个人就受到羞辱。汉语的价值观是集体主义取向, 我国是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强调整体的和谐统一。在中国人们见面寒暄的话题包括年龄、籍贯、职业、收入、婚姻状况、体重等话题, 这些话题在英美等国家是人们的隐私, 通常是避免谈论的话题。在跨文化交际中, 要充分认识汉英两种语言的集体主义取向和个人主义取向的异同, 减少交际误解, 避免出现社会语用失误现象。
(2) 权力距离
在权力距离大的国家中, 人们之间应该存在着不平等, 教师自己发挥主动性、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应该是传授个人智慧的导师、学生应尊敬老师, 在工作关系上, 下级照章办事、工资差别大。在权力距离小的国家中, 人们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应该减少, 教师希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和学生关系平等, 上级向下级征求意见, 工资差别较小。汉语地区较英语地区的权力指数高,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学生称呼老师为某老师或某教授, 在这个称谓中体现了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英语国家讲究平等, 师生关系上也是如此, 学生对老师可以直呼其名。跨文化交际者要充分理解不同权力距离的国家或地区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别, 避免出现社会语用失误。
3、思维方式
中西方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汉族思维方式偏重具象性、形象性, 把具体形象的事物进行类比联想;英美民族倾向抽象、分析思维, 反应在语言上, 汉语倾向语义、英语倾向结构。汉族的思维方式是圆周式的, 而英美民族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 表现在语言表达上, 汉语一般按时间顺序主要部分放在最后, 英语中主句为主要部分, 一般放在句首, 需要开门见山提出。汉语的思维方式表现为整体性, 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 主张“天人合一”;西方的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一分为二的, 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分开。体现在语言表达上, 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是从整体到个体, 从大到小, 时间和空间的排列顺序亦是如此, 而英美民族的表达方式与汉民族的表达方式相反。例如:My pencil is in the stationary box in the right hand side drawer of the desk beside the bed in my bedroom.这句话对应的中文为:我的铅笔盒在我卧室书桌右边抽屉的文具盒里。
4、宗教信仰
中西的宗教信仰不同, 汉语受道教和佛教的影响最大, 英语则受基督教的影响最大。宗教信仰的不同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 英汉两种语言的宗教色彩不同, 跨文化交际时需高度重视, 避免引起误解和冲突。“13”这个数字在西方十分忌讳, 认为是不吉利的。而在汉语中十三有时有褒义色彩, 如“十三太保”、“十三陵”。在跨文化交际时要注意两种语言背后的宗教文化差异, 尽量理解其文化内涵, 避免出现误解。
三、结语
本文从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几个方面深入分析了社会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在跨文化交际中, 深入理解文化差异对于语言使用的影响, 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 减少语用失误, 使跨文化交际顺利的进行。
摘要:根据珍妮·托马斯的分类, 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文化差异是社会语用失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 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这四个方面论述社会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社会语用失误,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李桂芝, 张国.从顺应理论角度探析语用失误的原因[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3 (1) .
[2]戴晓东.跨文化交际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广告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 篇8
在跨文化的交际中, 许多误解和交际障碍并非由于听不懂或不理解对方的语言, 而是由于不明白对方的意图造成的。在交际中, 一方虽然会有各种各样的语法和拼写错误, 但操目的语的本族人会宽容对方的错误, 因为这些错误相对明显, 容易克服。如果一方语言水平很高, 却出现语用失误, 对方会认为是不礼貌或用心不良。因此, 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最大障碍。随着经济的发展, 在广告中避免语用失误显得尤其重要。
Thomas (1983) 将跨文化语用失误区分为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两种, 其中, 语言语用失误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者附加在语言上的语用意义完全不同于操目的语的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或将母语习惯套入目的语都可造成语言语用失误。社会语用失误是因文化差异, 在交际中不了解目的语所处的文化背景而导致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两类语用失误的区分不是绝对的。
一、语言语用失误
由于交际一方使用歧义词语或措辞不当, 使对方没能理解而造成误解, 或由于交际一方没能表达清楚“言外之力”导致交际失败都会导致语言语用失误。这是因为习得者把母语的言语行为策略或将母语的对应词迁移到了目的语。由于其语用意义不同于目的语, 结果造成失误。
1.语用规则的迁移
对应词或对应句式结构从母语向目的语迁移是造成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 比如:
Guo’s Totally Nutritious Slimming Extract (国氏全营养素) .
A Completely New Concept of Scientifically Reducing Fat.
Guo’s Totally Nutritious Sliming Extract在以英语为母语的本族人看来就觉得有些古怪、难懂。其古怪之处就在于它的结构。在汉语的认知模式中, 表示药品性能的修饰词加上药类名称符合汉语的语用规则, 就如“全营养”可以成为药物名称的一部分, 放在药品类名“素”之前, 并成为该药品名称的一部分, 如“抗生素”“维生素”等, 类似的还有“脑轻松胶囊”, “镇脑宁胶囊”, “气滞胃痛冲剂”, 诸多的“……减肥茶”等。这种命名方法得到中国消费者的认同, 可以使消费者对产品留下良好的深刻印象, 并且对消费者具有说服作用。
在欧美文化中, 英语的认知模式并不认可这样一种产品名称结构, 在英美人士看来“Nutritious”, “Slimming”只是该药物的性能和效力, 是对药品的褒义评价和宣传, 很容易使欧美消费者误解。按照英语的认知模式, 药品名称通常只有一个表示药名的单词, 不必附加过多的修饰语
2.语用意义的迁移
这也是英文广告中的经常出现语用失误的原因。“杭州西湖藕粉”是我国的著名营养食品。以前, 当其产品投放到国际市场时, 销路上屡屡受挫。其英文对应词“Hangzhou Lotus Roots Starch”不适宜的语用意义迁移正是产品营销策略失败的原因之一。“lotus roots starch”是汉语“藕粉”的对应词。“粉”在汉语字典中被定义为“细末儿”, 因此“粉末状”是“粉”在汉语图式示意认知模式中的一个属性。而在英语中, “starch”除指“粉”或“粉末状”的物质外, 还是“a white substance that is found in quite large amount in bread, potatoes, etc.”在英语的暗喻认知模式中, “starch”暗示着有长胖和增加重量的危险。因此, 汉语“粉”的语用意义和英语“starch”的语用意义迥然不同。
3.泛化语言语用规则
泛化语言语用规则包括不恰当地套用母语的句法和语篇结构, 以及因目的语的一词多义与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在语义、用法上的差异而造成的失误。这种失误在中译英的广告中屡见不鲜。下面, 所例举的广告就是典型例子:
TPIC persists in the principles of“Quality first, reputation supreme, best-quality service and, customers satisfied”and welcome customers of various circles to select and use TPIC products. We hope Angel Brand Printing Ink will be contributive to the world printing trade.”质量第一, 信誉至上, 优质服务, 顾客满意, 欢迎各位顾客选用TPIC的产品;我们希望天使牌油墨将为世界印刷事业作出贡献。
这种由原文直译过来的英语广告在国内随处可见。看完这则英文广告, 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译文, 而不是地道的英文广告。首先, 这则广告的句子冗长, 结构复杂、单调, 非常拖沓, 没有广告英语句子简洁、优美、多样的特征;其次, 文词繁琐、生硬。其中, 某些表述有失偏颇, 缺少广告英语用词简洁、新颖、独特的优点;再则, 这则广告看不到广告英语语篇灵活多样、口语化的影子。这样的广告在英美读者眼里显得乏味、别扭, 既无法引起读者的好奇和兴趣, 更无法吸引读者参与到其中来。其效果可想而知。
二、社会语用失误
1.联想意义的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种物体、同一个单词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和联想。我国生产的“白象”牌电池, 大象是最为庞大的动物之一, 预示着该电池的容量能像大象一样大, 能够持久耐用。但译者直接翻译成“white elephant”, 而在英语当中, “white elephant”是累赘, 无用的东西, 与原意截然相反, 目的语消费者无法了解此电池的特性, 反倒退而远之。这一主要失误在于忽略了这些品牌在两种文化中的不同联想, 不同的情感意义、内涵意义和映射意义。所以, 无法在国际市场上引起消者的好感, 更别说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2.社会价值观念的迁移
法国的Opium男用香水, 被翻译为“鸦片”推向中国市场, 希望该香水像鸦片一样一经适用, 永难放弃。但是, 该广告招来我国消费者的猛烈抨击。鸦片战争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该公司忽略了鸦片在中国的文化内涵。
由于中英文化背景的不同, 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准则及生活方式也呈巨大差异。面对国外顾客的广告, 一定要迎合国外顾客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以上广告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造成跨文化语言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与价值、观念、信念有关的语言语用和社会语用失误。可以看出语用失误比语言错误更加严重, 因为正如前面所说, 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 讲本族语的人一般能容忍语法错误, 但很难原谅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 2002.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德春, 孙汝建, 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原因 篇9
1 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和语用失误的内涵
1.1 文化差异
有人把文化说成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Edward Tyler) 在《原始文化》一书中, 给文化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 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文化差异就是由于复合体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不同。
1.2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语用学和应用语言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贾玉新 (1997) 在《跨文化交际学》一书中指出: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 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
1.3 什么是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 (Performance errors) , 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 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 或是由于听话人不能正确破译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而造成的交际过程的失败。
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所以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了解英语文化知识, 有助于交际的畅通和有效进行。相反, 缺乏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必然导致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用失误 (Pragnatic Failure) 。
2 跨文化交际语中社交语用失误
由于文化的差异, 导致在实际交际中, 对语言的应用背景不了解, 造成社交语用失误。
2.1 不同的民族在打问候、称赞、招呼、道谢、致歉、告别等方面表现出不同文化习俗
下面的一个例子说明了中西方文化风俗的差异。如果你对一个英美病人说:Go and see the doctor.Drink more water.Did you take any pills?Chinese medicine works wonderful.Would you like to try?Put on more clothes.Have a good rest.他通常会很生气, 产生语用失误。因为一般来说, 美国人比较看重个人的独立性。受人照顾往往被视为弱者。给对方出主意或提建议时, 不能使对方认为自己小看他的能力。中国人则以出主意、提建议表示关心, 并以兄弟姐妹或父母、亲人的口吻, 或以过来人的口气进行表达, 这对美国人行不通。特别忠告就是:对病人表示关心时不必提建议。
2.2 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表现出不同的文化习惯
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 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 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 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 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 并且欣然道谢。
2.3 词汇的理解反映了英汉文化的差异
例如, 当中国人谈到“狗” (dog) 时, 脑海中常出现“癞皮狗、走狗、狗娘养的、狗杂种、猪狗不如、狗仗人势”等贬义色彩的词, 而在英民族的眼里“dog”除了是个中性词外, 主要具有褒义词的特征, 他们把狗看成是自己的朋友, 像“a lucky dog” (幸运儿) , “Every dog has its day.” (人人都有得意之时) ,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3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语用失误
在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所使用的信息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语言, 其编译语言的规则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思维逻辑方式, 这是产生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语用失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1 思维方式不同, 视点不一, 表达方式不同
英汉民族在观察某些事物现象时, 所取的角度是很不同的, 如果翻译时不加倍小心, 很容易出错如, 汉语中的“九折”, 英语常说“A ten percent discount”, 这是因为汉语着眼于打折后的实际付款比例, 而英语着眼于折扣的比例, 两者视点不一。
3.2 思维方式不同, 句子语序各异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序安排上多有不同。汉语句子逻辑语序是:先因后果, 先假设后推论, 先叙事后表态, 先说以前发生的事, 再说最近发生的事, 空间上, 一般是从上到下, 从大到小, 由远及近, 从大范围到小范围。谈问题由重要意义到次要意义, 由程度强者到程度弱者, 由一般到具体的顺序排列。而英语逻辑语序常常相反。例如, 地名的排列顺序上, 汉民族是由大到小, 而英民族是由小到大, “中国哈尔滨”译为英语是“Harbin, China”。
3.3 思维方式不同, 句式结构各异
英汉句子结构编码有很大的不同。英语句法结构特点重形合 (hypotactic) , 主要通过连词、关系词、分词、动名词以及不定式等连接来构成句子, 以表示其结构关系。而汉语则不同, 汉语句法结构特点重意合 (paratactic) 。汉语句子从时间顺序、逻辑文理顺序层层推进, 逐层展开。英美国家的人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表现为先说主要的, 然后用后置定语进行逐层描述, 句子比较长。中国人在表达同样的事情时, 用并列的短句进行描述。例如:Identity theft and identity fraud are terms used to refer to all types of crime in Which someone wrongfully obtains and uses another person's personal data in Some way that involves fraud or deception, typically for economic gain.译为:“盗窃他人身份”和“利用他人身份欺诈”是指为了获得经济上的利益, 以诈骗和欺诈的手段, 不正当地获取并使用他人的个人资料的各种犯罪行为。
3.4 思维中心不同, 表述语态不同
汉民族是主体性思维编码方式, 只强调主观感受, 将理性功能和交流目的融于直觉, 而忽视了对客观现实进行符合逻辑的形式表现, 以致在翻译中体现不出语态的变化, 而造成误译。例如, “They were beaten, refused anything to read.”这里如果忽视了语态, 就很容易误译成:“他们受到毒打, 拒绝阅读任何书籍。”其实句中的“refused”是表示被动的过去分词, 应译为“不准”。又如“信写好了, 但还没有发出去。”译为英语时, 如果不清楚主客体意识, 很容易译成“The letter finished, but it hasn't sent.”其实应该译为“The letter has been finished, but hasn't been sent.”可见, 思维中心不同, 语态误用, 对译文也有非常大的影响。
所述, 在跨文化的实际交往情境中, 只会说一门语言并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如果不能正确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 就很容易出现交际中的失误。因此, 如何提高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便成了能够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条件。
4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在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4.1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
在教学中, 只有教师具备了较强的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教师如果没有较高的目的语和母语的文化修养, 就很难进行有效的对比和分析。培养和提高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水平是教好外语的关键。
4.2 在实际的文化背景中学习语言
教师要充分利用原版电影、录像、教学节目等音像资料, 在实际的文化背景中组织学生学习语言, 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和学习与目的语文化有关的语言或非语言交际手段、交际规则和交际模式, 以弥补学生参与实践学习英语机会不多的不足。
结束语:文化上的差异会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相互理解与和睦相处带来极大的困难, 使人们烦恼与苦闷, 或产生重大的失落。显然, 认识跨文化交际的本质, 了解其过程, 探究在这一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怎样发生的、产生什么后果及如何解决和避免交际中产生的障碍、冲突等等, 已是时下外语教学的迫切需要。语言能力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师生们的需求,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克服语用错误, 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目的语学习者必须学会观察异国文化, 善于与自己的文化对比, 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王福祥, 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2]张卫族.中国人使用英语常见错误分析[M].上海:华夏出版社, 1995.
[3]戴凡.文化碰撞[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篇10
关键词:模因,商务英语写作,模仿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跨国商务交往日益增多, 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英国学者Thomas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理论贡献。她在“Pragmatics Failure”一文中提出“语用失误”的概念, 将其定义为:“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没有达到完满交际效果的差错”, 并将语用失误分为两类: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
语言语用失误是交际者在使用语言时, 没有根据具体的语义, 使用恰如其分的语句来准确表达自己, 传达了非本意的言外之意。通常是由于交际者使用目的语不符合目的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或套用母语的表达方式而引起的。社交语用失误是不得体的话语, 通常是由于交际者不了解双方的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用表达失误。本文旨在探讨商务语境下的汉英跨文化语用问题, 以帮助交际者克服文化障碍, 实现预期的目标。
商务英语语言的表达中包含很多文化信息, 具有高文化负载性。在跨文化商务交流过程中, 交际者的思想和言行往往体现的是本民族的价值观和文化准则, 并以此观念来看待对方的言行, 这就不自觉地产生了语用迁移, 使交际者在用目标语进行交际时产生语用失误。这种语用失误表现在商务语言的各个层面及交际的语用策略上。
2 商务语言层面
2.1 误解意图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 误解交际对方的意图, 会导致不得体的应答。例如, 在交际中, 对方在表达不放弃时用了“I can't bear part with it anything.”如果对这一用法不了解, 按汉语方式就会理解为:我不能容忍一知半解, 这样就会产生误解。又如, 在宴请时, 一位客人点了道浇汁菜, 在上菜时要求不要把汁事先浇在菜上, 在用英语表达时, 用了serve...undressed这一表达法, 服务人员因误解了"undressed"一词的意思, 而用了否定的回答, 让客人十分不解, 很显然这是由于误解了对方的意图而产生了语用失误。
2.2 误用了目的语的表达法
混淆同义结构的不同使用场合属于误用目的语表达法。在跨文化商务交往中, 由于不了解目的语用规则而引起的语用失误常会让对方误解, 严重时会导致交际失败。例如, 在接待来华的美国客户时, 对方询问所住的宾馆附近是否有餐馆时, 接待人员表达肯定含义, 套用了"yes, of course"来回答对方。在英语中, "of course"有当然之意, 但常带有显而易见, 毋庸置疑的意思。这样的回答会让美国客户联想到自己问了一个十分愚蠢的问题而感到难堪, 进而产生接待人员傲慢无礼的不良印象。
滥用完整句也属于目的语表达法的误用。在特定场合下, 完整句会带有某种特殊含义。例如, 在某次中美商务谈判中, 在谈到争议时, 美方提到“凡有关本合同的制定或执行本合同所发生的任何争议都可付诸仲裁解决吗?”中方肯定回应, 表达为:Yes, of course, and dispute of whatever nature arising out of or in any way relating to the contract or to its construction or fulfillment may be referred to arbitration.在这样的场合下, 中方用完整的重复句来回答对方, 会让美方认为中方谈判人员十分不耐烦, 且毫无诚意。因此, 基于这种误解, 美方立刻就宣布了谈判破裂。如果以恰当的方式 (yes, you are right) 来回答对方, 就可以避免这样的误解。
2.3 套用母语表达结构或方式
在使用商务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 常常出现的失误就是将汉语和英语一一对等, 将汉语的使用习惯带入商务英语交际中, 将两种词汇的文化内涵与外延完全对等。
带有文化内涵词语的误用。例如, 商务交际中, 表示给对方提供一条龙服务, 英语中表达成a dragon service, 以外贸企业为龙头, with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as the dragon head, 就会让对方不知所云。汉语中用“一条龙”生动形象地描述出各个环节相互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有生命活力, 像“龙”那样功能强大的意思。耍龙灯中, 龙头的作用显而易见。而英语中, dragon是深受人们厌恶与痛恨的恶兽, 词义带有灾难之意, 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比喻意义。此外, 还有一些专门词汇属于这一类, 如禁忌语、颜色词、数字词、亲属词、委婉语等等, 含有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 容易出现误用。
修饰词的误用。汉英在修饰词的使用上也有比较大的差异。由于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 使得商务交际中常出现缺乏逻辑性或语义重复的语用失误。例如, 在汉语中可以说“共同合作”, 而英语中却不能说“common cooperation”, 在英语的语义逻辑中, 合作本身就有双方共同的意思。这源于中西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汉语中常用修饰词加重语气, 抽象性、绝对化词汇使用较多, 信息常隐含在语境或交际主体上, 言语表达所负载的信息相对较少, 因而词汇的意义也较宽泛、笼统。英语中更多地使用具体的词汇, 词义也较具体明确。交际时人们通过语言本身将信息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来, 要求高度的准确性。
句式上的常见的误用。例如, “Many recently opened summer resorts around Beijing are filled with pleasure-seeking natives of Beijing.”在句式的表达上, 汉语句子中修饰语一般都在中心语之前, 从属部分在前, 主要部分在后, 语序按时间顺序。英语经常是以执行者为中心而展开, 常把行为者和动作放在句首, 这种表达方式深受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影响。英语的句式结构严谨, 行文注重逻辑。上句如变成“Many natives of Beijing are enjoying themselves in the recently opened summer resorts around the city.”更符合英语的习惯。
语篇上常见的语用失误表现为叙述顺序不符合商务英语规则, 不恰当地将汉语的会话方式套用到商务英语交际中。例如, 在对外商务谈判和商务信函中, 中方开头常见的铺垫, 会让外方感到十分不适应, 甚至会产生中国人说话拐弯抹角, 不坦诚直率的误解。这是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篇章上有不同的结构布局。汉语常常遵循时间顺序, 由远而近地叙述事件, 将主题任意铺排, 在结尾点出中心, 讲究曲折迂回的意境。而英语在结构上则讲究开门见山, 主题先行, 再围绕主题叙述, 讲求逻辑。
3 商务交际层面
社交语用失误也强调交际中语言的使用, 是交际规则的不当使用, 属于语言的社会运用, 因而与Grice的“合作原则”, Leech的“礼貌原则”有关。在跨文化商务交往中, 因交际双方的文化价值观等不同, 所以双方对合作和礼貌的阐释及所采取的态度也不同。交际双方都依据各自的文化价值来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忽略对方的文化价值, 就会出现交际规则使用不当的失误。跨文化商务交往中的失误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
3.1 误解目的语社交语用规则
忽视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及相互关系而导致的社交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 极容易出现的失误是忽视交际语境, 在某些非正式的场合使用过于正式的语言。例如, 在与业务往来非常多且十分熟悉的客户进行价格商谈时用了如下表达, We are good partners.Could you possibly give us an offer? (我们是老朋友了, 你直接报个价吧!) 原本熟悉的客户, 在非正式的场合, 用了“Could you possibly”这样正式委婉的表达方法, 一下就拉开了双方的距离感, 让客户产生猜疑“他对我不满?”致使产生误解, 导致社交中语用失误。
3.2 误用了目的语的社交方法
在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忽略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在社交方式上的差异, 常导致的社交语用失误, 表现在称呼、问候、对感谢和赞美的回答等多方面。汉语中, 人们习惯于以职务、职称、职业加姓氏的方式称呼对方, 以示尊重。例如, 王经理、孙会计、张厂长等。英语里有类似的情况, 但只有医生、教授等少数几个职务可以和姓名相结合。如果用商务英语介绍时表达成Manager Wang, Accountant Sun会让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不可理解。英语中, 对于关系不是很亲近的人常用Mr.或Ms等方式来称呼。
正式场合的称呼也常出现误用。例如, "respectful leaders and guests, ladies and gentlemen" (尊敬的各位领导, 各位来宾, 女士们, 先生们) 这种误用是由于汉英不同的思想观念。汉语的称呼方式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明显的等级观念。而英语中, 正式场合常用"ladies and gentlemen"的称呼方式体现了英语国家文化中人与人之间平等的观念。
3.3 套用母语社交方式方法
由于母语的文化负迁移, 常会导致交际者忽略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在社交方式上的差异, 套用母语文化里的社交方式, 而出现社交语用失误。例如, 在国内举办的各类经贸论坛开幕致辞中, 中方常会出现“祝愿此次会谈圆满成功, 并祝与会代表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Wish the Forum a great success, and wish you good health and a happy family) 等内容。在汉语文化中, 重视和谐, 家庭和睦才能国家稳定, 国之根本在于家, 这种祝愿的语用意义实际上超出了指称意义。然而, 在英语中"a happy family"不具有这种语用意义。在英语国家的习惯中, 会议要直奔主题, 在会上祝愿家庭幸福是文不对题, 让人觉得可笑。因而, 依英语国家习惯, 后半句表达为"a happy stay"是恰当的。
4 结语
语言具有复杂性,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活动中, 由于交际双方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带来的语用失误严重影响了交际的顺利进行。增强对语言文化差异性的认识, 提升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 能够减少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促进涉外企业的国际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2]王建华.汉英跨文化语用学研究[D].复旦大学, 2002.
[3]刘桂兰, 谭君.跨文化商务交际及其语用策略[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8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