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关键词: 结肠炎 针灸 发作 溃疡性

针灸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精选十篇)

针灸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篇1

自2006年以来, 我们采用针灸, 捏脊, 穴位注射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50例,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0例患者, 均为我院门诊病例, 其中男29例, 女21例;年龄20~65岁, 平均41岁;病程11个月~18年, 平均3.6年。在治疗前均做过钡透、乙状结肠镜检, 病理报告确诊。

2 治疗方法

辨证分型取穴。

2.1 湿热郁结型

证见腹痛, 里急后重, 泄下赤白相兼, 肛门灼热、便短赤, 喜冷饮, 脉滑数, 舌质红, 苔黄腻。治疗以清热利湿止泻。以捏脊为主、少灸、微灸。以督脉经穴为, 自长强穴捏起肌肤, 边捏边推渐至大椎穴。如此反复3-5遍, 以调整阴阳, 通经活络, 促使气血运行, 改善脏腑功能, 取天枢, 足三里, 曲池等穴位清热理肠止泻。

2.2 气血瘀滞型

证见腹痛、缠绵、痛多在左下腹, 固定不移, 泻下物有暗紫红块, 有粘液, 偶见鼻涕样便, 自觉疲乏无力、纳差、气短、懒言、消瘦、脉沉细涩、舌苔白、舌质淡。治疗以活血祛瘀, 补气健脾。采用艾灸, 捏脊并用, 重灸天枢, 足三里行气补气、配合督脉捏脊, 每天3遍, 针刺肾俞、肝俞、脾俞以调整气血。

2.3 脾虚气陷型

证见大便时涩时止、久治不愈、水各不化、食欲不振, 食后胱腹不适。大便时常脱肛。气短心慌、心悸、四肢倦怠、畏寒肢冷、消瘦、舌淡苔白, 脉缓弱。治疗以温肾健脾、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以灸法为主, 亦可用鹿茸注射液4ml, 取双侧足三里做穴位注射。针刺天枢、上巨虚, 内关以健脾益气, 灸百会穴升举阳气, 取长强穴加强提肛肌和肛门括约肌的功能, 配督脉、膀胱经走向施以捏脊, 调理脏腑俞穴, 以通脏腑气机, 促使脏腑功能正常。

2.4 脾肾阳虚型

证见泻泄日久不愈, 泄下稀薄或见五更泄泻, 肠鸣泸泸, 少腹冷痛, 纳少, 神乏, 四肢不温, 腰痛怕冷, 脉沉细而弱, 舌质淡, 苔薄白。治拟温补脾肾, 温肠止泻。取天枢调理腑气, 足三里益脾养胃, 温补中焦、肾俞、命门、关元益命门火, 壮肾阳, 共同达到温补脾肾, 温肠止泻之功效

3 疗效标准

3.1 基本治愈

临床症状消失, 大便镜检正常。乙状结肠镜检粘膜病变恢复正常或遗留疤痕。

3.2 显效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大便镜检正常。乙状结肠镜检或钡透病变仅轻度炎症改变。

3.3 有效

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乙状结肠镜检及钡透病变轻度好转。

3.4 无效

乙状结肠镜检及钡透病变无减轻。

4 治疗结果

50例中基本治愈37例, 占74%, 显效10例, 占10%, 有效2例, 占0.4%, 无效1例, 占2%, 总有效率为98%。治疗时间最长80天1例;30~50天5例;60天以内23例;60~80天以内21例。

5 典型病例

患者, 女, 30岁, 小学教师, 2007年3月5日就诊。平素喜吃生冷, 瓜果等习惯, 幼时常有腹泻, 时作时止, 20岁时曾患细菌性痢疾, 服痢特灵而愈。27岁时不明原因腹泻不止, 稀水样便, 每日4~5次, 伴有发热体温38度左右, 腹痛即泻, 泻后痛减, 服用抗生素症状有所缓解, 但反复无常, 停药后又出现腹泻, 肠鸣泻泄, 每天3~4次, 夹杂脓血粘液, 腹胀满, 不思饮食, 症状时轻时重。2007年2月乙状结肠镜检:肠粘膜粗糙, 轻度潮红, 充血水肿, 血管纹理不清, 7~l0cm处可见米粒样浅表溃疡, 周围有片状出血点。病理报告:结肠粘膜慢性炎症。诊其脉象弦滑, 舌苔淡黄腻, 舌质红, 中医辨证属湿热郁结型, 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 重用捏脊, 配合艾灸治疗。具体操作:让病人俯卧, 患者双手食、拇指指腹相对, 从尾骨部长强穴起将皮肤肌肉捏起往上推, 食、拇二指互相配合, 沿着脊椎正中线督脉经不断向上推捏, 直至颈椎部的大椎穴上, 捏5~6遍, 从第3~5遍时, 当捏到腰椎部, 则间歇地用隐力把皮肤往上提拉4~5下, 捏完第6遍后, 用双手大拇指同时从命门穴向腰外侧肾俞穴慢慢按压, 配合艾条灸治, 每日1次, 15次为1个疗程, 治疗第1个疗程后, 脓血便消失, 食量明显增加, 第二个疗程, 重点针灸肝俞、脾俞、肾俞、合谷、足三里等穴[2]。共治疗30次。2个疗程后, 肠镜复查浅表溃疡愈合, 片状出血点消失, 肠粘膜恢复正常, 患者精神愉快, 食量每天约1斤左右, 每天大便一次成形, 基本治愈, 一年半随访未见复发。

6 讨论

本病的临床表现属祖国医学“肠辟”“久痢”“肠下血”“脏毒”等病范畴, 《素问》记载“火淫所胜。民病注泄赤白, 小腹痛弱者, 甚则血便。”历代医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丰富了对本病的认识。在临床工作中, 使我们认识到正确运用中医辨证、分型讨论, 配以不同穴位, 施以针刺、艾条、捏脊等治疗方法, 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程缓慢, 反复发作是其共同特点, 临床上病例多是中西医药久治效果不明显而前来接受针灸治疗, 故治疗本病必须从整体上去调整阴阳, 扶正祛邪, 分清标本而后治, 本病其标在肠, 其本在脾, 因脾主运化, 升清降浊, 脾统血, 为生化之源, 若脾失健运, 湿热下移大肠, 脾运化、统血功能失调, 湿热与离经之血搏结化为脓血, 下注大肠, 脾虚日久, 脾病及肾则脾肾两虚, 两脏并病, 使病程迁延, 经久不愈。因此脾虚是本病演变的关键, 治脾或固护脾胃功能是临床上施以针灸, 捏脊的主导思想。在运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选用对证的经络穴位针刺, 艾灸, 捏脊, 运用不同的手法进行补泻, 以达到调理阴阳, 疏通气血, 改善脏腑功能, 达到治愈本病的目的。

近代医学研究资料报道, 经常针灸大椎, 肾俞, 曲池, 中脘, 足三里, 三阴交, 关元等穴位, 则可调动人体内在的一切积极因素, 增强人体抗病和免疫功能。这是针灸后能使血液循环旺盛, 呼吸, 消化功能增强, 甚至可以调整体液使内分泌, 体内化学物质, 血液抗体等均可改变。在临床治疗中, 偶遇腹部不适, 自灸足三里, 中脘等穴数分钟, 腰痛、失眠时灸命门、肾俞、合谷均可获得速效。如脱肛不收, 重灸百会, 命门, 合谷以补命门之火, 升阳补气[3]。泄泻, 肠粘膜糜烂, 充血炎症严重时, 重捏提脾俞, 肾俞, 大肠俞, 针灸中脘, 天枢, 足三里以止泻消炎。穴位在治疗上的独特作用。往往能收到较满意的疗效。临床上针灸治疾病, 改善患者的微循环状态, 减少炎症, 增强细胞的免疫功能这方面的机理有待广大医务工作者进—步的研究探讨, 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绪平.现代穴位疗法大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7, (4) :230.

[2]王振卿.针灸治疗慢性结肠炎.山东中医杂志, 1990, 9 (4) :3.

针灸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篇2

【关键词】临床疗效;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针灸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43-01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比较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目前临床尚未明确其发病原因,但已经确定神经、遗传、自身免疫、感染等因素与其病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发病后,患者会表现出黏液脓血便、腹泻、腹痛等临床症状,病情轻重各有差异,复发率较高,常规西药治疗效果一般,且存在很大的副作用,病情迁徙治愈度不高,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94例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观察目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94例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观察目标,全部入选病例均符合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2]。其中男患者52例,女患者42例,患者年龄20-79岁,平均年龄(52.4±5.1)岁,病程11-20个月,平均(15.3±2.3)个月。按照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7例。将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录入至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存在比较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选择常规西药治疗方法,具体为:甲硝唑(国药准字H14022863,山西同达药业有限公司)口服,每次0.2g,3次/d,柳氮磺呲啶(国药准字H31020450,上海中西三维药业有限公司)口服,每次2g,3次/d。

治疗组选择中医针灸治疗方法,具体为:腹部穴位选择:关元、天枢、气海;背部穴位选择:肠腔、大肠俞;配穴选择:三阴和足三里交接处。腹部穴位针刺约1.5寸,得气后向腹部和外生殖器放射,背部长强穴直刺深度约0.8寸,大肠俞直刺深度约1.5寸,留针时间控制在15min左右,5min后再次行针。长强穴除外,其他穴位均联合采用温针灸的方式,时间约20min,频率为2次/d。

1.3 疗效评价标准

所有临床症状消失,黏膜基本恢复正常或完全恢复正常,大便次数每天少于3次,大便镜检查结果呈现阴性为显效;70%左右临床症状消失,黏膜炎症有所改善,溃疡或糜烂基本好转或消失为有效;无效: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变,大便次数每天超过5次,病情甚至出现恶化趋势为无效。显效与有效二者的百分比之和为总有效率[3]。

1.4 统计学方法

借助版本为SPSS21.0的统计学软件分析统计所得数据,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与采用百分率(%)描述,给予x2检验,P<0.05作为达标差异显著的标准。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总有效率统计比较,组间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对照组47例患者共4例出现呕吐,5例恶心,3例头晕头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5%,治疗组47例患者中共出现头晕头痛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两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比较,对照组高于治疗组(P<0.05)。

3 讨论

祖国传统中医将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纳入“泄泻”、“肠风”、“久痢”等范畴,目前还不清楚其具体的发病原因和发生机制。这种疾病的慢性复发性主要病理改变主要体现在黏膜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或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导致脾虚失运、气血亏虚,使得溃疡愈合难度较大。脾虚是导致患者病情不断加重的关键所在,治疗应以固护脾胃功能为基本原则。中医针灸治脾或固脾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其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的原则,对经络穴位进行艾灸、针刺或捏背,以促进气血疏通、改变脏腑功能失调的情况,进而达到预期根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理想目标。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对三阴交、足三里、关元等穴位进行针灸,有利于切实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促进消化和血液循环,对内分泌予以调节的同时增强机体免疫和抗病能力。且中医针灸方法无副作用,患者耐受性好,认可度高[4]。

本次试验得到以下结果,治疗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西药治疗方法,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方雄平.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2,08(5):58-59.

[2]黄绪银,陈秀清,张奇志等.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3):255-256.

[3]吕明,刘晓艳.推拿三步九法结合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46例[J].辽宁中医杂志,2015,32(9):951-951.

针灸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78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6例, 女32例;年龄33~68岁, 平均年龄 (45.4±5.2) 岁;病程7 d~3年, 平均病程 (6.3±2.4) 个月。脾肾阳虚型32例, 气血瘀滞24例, 湿热郁结型13例, 脾虚气陷型9例。按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辨证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治疗前均停用激素、中成药等影响病情的药物1周。1周后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1.0~2.0 g, 3次/d。研究组依据辨证分型给予针对性针灸治疗: (1) 气血瘀滞型者:治以补气健脾、活血化瘀为主。重灸天枢, 2次/d, 斜刺肝俞0.5~0.8寸、直刺肾俞0.8~1.0寸、直刺脾俞0.5~0.8寸; (2) 脾肾阳虚型:治以温脾补肾, 灸天枢;直刺0.8~1.2寸;三阴交、长强、足三里直刺1~1.5寸, 留针15~20 min, 1次/d, 10 d为1个疗程; (3) 湿热郁结型:治以清热燥湿为主, 直刺天枢、足三里、上巨虚, 1次/d, 10 d为1个疗程;以捏脊为主, 从长强穴捏推至大椎穴, 3~4次/d; (4) 脾虚气陷型:取双侧足三里做穴位注射鹿茸注射液, 针刺天枢 (同上) 、上巨虚 (直刺0.5~1.2寸) , 内关以健脾益气。以上治疗1次/d, 10 d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3]

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经检查黏膜正常或基本正常, 大便≤3次/d, 大便镜检阴性。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经检查下黏膜炎症形成假息肉或属轻度, 糜烂、溃疡等消失或好转。无效:每日大便≥5次, 肉眼可见便中带血。检查病情未见好转或恶化。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5.0%, 高于对照组的81.6%,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两组比较, a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经随访1年, 研究组未发生一例不良反应, 对照组4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10.5%,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目前临床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尚未完全阐明, 有研究认为可能与患者遗传、感染、自身免疫、精神抑郁及焦虑等各种因素有关[4]。由于症状既有结肠炎特点, 又伴有全身性症状, 因此溃疡性结肠炎症状特异性差, 容易误诊, 发现时症状多已趋于严重。本组78例患者中, 大部分已累及大肠黏膜层, 病变由直肠远端向近端发展, 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病变主要集中于直肠、乙状结肠部位。

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抑制黏膜损伤并强化黏膜保护, 促进黏膜修复是治疗的关键, 一般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类药物来缓解症状, 控制发作, 减少复发的目的[5]。目前, 临床多依据患者病情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 对轻度患者, 一般选择使用水杨酸制剂, 必要时可辅以局部灌肠或给予中药制剂;对重度患者, 则需采取灌肠, 辅助糖皮质激素联合用药, 一般能达到抑制病情进展的效果[6]。不过, 临床实践来看, 长期使用西药多为暂时性化解, 后期易反复发作, 而且反而恶化肠胃环境, 失去治愈的良好基础。

祖国医学认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肠辟”、“久痢”、“肠下血”、“脏毒”等范畴, 许多患者在行西药治疗效果不理想后, 改行中医针灸治疗[7]。该病其标在脾, 脾主运化, 升清降浊, 统血, 为生化之源, 若脾失健康, 湿热则会下移至大肠, 脾病及肾则脾肾两虚, 两脏俱病, 病程迁延, 反复治疗而不可痊愈。所以, 治疗脾虚方为根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关键所在[8]。中医针灸治脾或固脾在临床上应用最多, 基于辨证分型上行经络穴位针刺、艾灸、捏背等, 可达到疏通气血, 改善脏腑的功能, 从而根本上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目的。近代医学研究发现, 针灸肾俞、足三里、关元、大椎、曲池、三阴交、中脘等穴, 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改善消化功能, 促进血液循环, 调节内分泌, 增强人体抗病和免疫系统功能。

自上世纪50年代, 关于中医针灸治疗肠炎慢性腹泻报道已大量出现, 中医将腹泻称之为泄泻, 认为大便溏薄, 腹胀肠鸣, 面色萎黄, 神疲肢软, 舌淡苔薄, 脉细弱者, 为脾虚;嗳气食少, 腹痛泄泻与情志有关, 伴有胸胁胀闷, 舌淡红, 脉弦者, 为肝郁;黎明之前腹中微痛, 肠鸣即泻, 泻后痛减, 形寒肢冷, 腰膝酸软, 舌淡苔白, 脉沉细者, 为肾虚[9]。而溃疡性结肠炎即为脾胃虚寒型泄泻, 由此进一步证实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与脾肾有关。大量临床研究显示, 中医在穴位刺激疗法中运用最多的是艾灸, 且针灸之于该病的疗效已经大量对照性研究证实。针灸穴位上, 取肾俞、足三里、关元、大椎、曲池、三阴交、中脘等穴, 遵照中医辨证施治, 灸命门、百会、合谷升阳补气、治脱肛不收;灸肾俞、命门、合谷治腰痛;灸天枢、中脘、足三里消炎止泻;重捏肾俞、脾俞、大肠俞可治肠黏膜糜烂、泄泻、充血炎症, 通过针灸刺激穴位可达到改善机体循环系统、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本组数据显示, 行中医针灸辨证治疗的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5.0%, 高于常规西药治疗的81.6%,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这正是中医针灸显著优于常规中西药治疗的好处所在。但是考虑到溃疡性结肠炎属慢性疾病, 依赖于长期治疗, 建议在中医针灸治疗的同时, 可搭配生姜、艾叶等药物治疗。生姜与艾叶性味均为辛温, 生姜具有温经散寒, 振奋阳气的功效, 而艾叶具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 提升正气的作用[10], 配合生姜汁可促进消化液吸收, 抑制消化系统致病菌。另外, 改善患者营养搭配同样十分关键, 总原则是应摄取高能量、高蛋白质、少油炸的食物, 在调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食物的反应, 随时调节食谱, 总结出适合患者的饮食结构。

综上所述, 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 操作简单, 无西药带来的毒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8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采取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 研究组采取中医针灸治疗,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 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 高于对照组的81.6% (P<0.05) 。随访研究组未发生一例不良反应, 对照组4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10.5%,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操作简单, 效果良好, 无毒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医针灸,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

参考文献

[1]吴绪平.现代穴位疗法大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2:230.

[2]周子东, 陈海英.中医综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分析.亚太传统医药, 2013, 9 (11) :57-60.

[3]张军, 叶玉伟.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概况.西部中医药, 2013, 5 (12) :177-179.

[4]方雄平.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亚太传统医药, 2012, 8 (5) :58-59.

[5]谢晶日.李泽洋.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针灸临床杂志, 2013 (10) :69-71.

[6]董倩, 陈伟龙, 张卫.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针灸治疗.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 (14) :121-123.

[7]陈英, 杨勇, 喻斌, 等.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概况.湖南中医杂志, 2011, 5 (6) :53-54.

[8]颜玲玲.中医治疗结肠炎90例临床疗效观察.亚太传统医药, 2013, 9 (11) :69-70.

[9]武春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及证治探析.中医临床研究, 2011, 3 (20) :33-35.

针灸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篇4

[关键词] 自制中药灌肠液;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56.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1-54-02

Observation of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ulcerative colitis treated by the self-mad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tention enema

ZUO Yanmin1  WANG Dongxing1  WANG Xiaojing1  TONG Yanchun2  LI Nanping1

1.Department of Pharmacy,263 Clinical Division of General Hospital of Beijing Military Region,Bijing 101149,China;2.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263 Clinical Division of General Hospital of Beijing Military Region,Beijing 101149,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ulcerative colitis(UC) treated by the self-mad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tention enema. Methods 82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the self-mad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tention enema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was observed. Results The curative effect was satisfied and there was no obvious adverse effect. Conclusion It has significant effect to treat the UC by the self-mad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tention enema.

[Key words] Self-mad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tention enema;Ulcerative colitis;Curative effect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发病部位多在直肠与远端的结肠黏膜,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样脓血便为主,目前多认为其病因与免疫、环境因素等有关。本病没有特异性的根治措施,容易复发,而且呈逐步上升趋势,同时与大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关系[1]。中医认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本虚标实,为虚实并见,寒热交杂,湿困肠间”的疑难杂症[2]。中药灌肠治疗为常用方法,中药灌肠主要是通过直肠吸收药物,可直达病所,且局部药物浓度高,起效快[1]。笔者采用自制中药灌肠液,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共治疗患者8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均来自笔者所在医院门诊,治疗组82例,男47例,女35例,年龄19~64岁,病程3个月~14年。对照组78例,男40例,女38例,年龄21~72岁,病程3个月~12年。两组年龄、性别构成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及黏液血便,上腹饱胀不适、嗳气、纳差、恶心、呕吐等,重者可有发热、消瘦、贫血等。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肠镜检查结果:轻度见肠黏膜充血、水肿,有散在小出血点,病变区肠黏膜较脆,易出血,病变多局限在直肠或乙状结肠位置;中度病变范围广泛,有出血点及小溃疡,溃疡表面常有分泌物;重度出血点多且较为密集,彼此融合成片状出血及溃疡或糜烂,除直肠及乙状结肠外,还可波及全结肠各个位置。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7年在济南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对UC的诊断标准[3]。临床症状:腹痛、腹泻,大便次数增多,黏液血便,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纤维结肠镜检:肠黏膜水肿、充血,溃疡,部分有炎性肉芽,假性息肉生长,重则有瘢痕样狭窄。 钡灌肠照片所见:(1)黏膜粗乱或细颗粒变化;(2)多发性溃疡或有假性息肉;(3)肠管狭窄、缩短、结肠袋消失,可呈管状。根据临床症状、肠镜检查或钡灌肠照片 3 项中有 1 项符合者,即可诊断。

1.3 治疗方法

中药灌肠液的组方及制备工艺:以解毒镇痛、止血止泻、化瘀生肌为组方原则,药物组成:黄芩36 g、黄柏36 g、苦参48 g、紫花地丁120 g、白芍48 g、仙鹤草120 g、蒲黄 36 g、赤石脂 6 g、血余碳18 g、地榆碳3 g、白及1 g、五倍子6 g、珍珠层粉6 g、冰片6 g,共14味药材,赤石脂、血余碳、地榆碳等粉碎成细粉与珍珠层粉、冰片研配混合,过筛,其余药材加水煎煮2次,每次1 h,合并煎液,过滤,滤液浓缩至适量,加入上述药粉,加水至600 mL,搅匀,为6次灌肠药量。灌肠方法:灌肠前排空大小便,左侧卧位,视病变的部位而定进管的长度,10~15 min灌完,灌入自制中药灌肠液100 mL,静卧1~2 h,亦可抬高臀部,防止药液溢出。每天保留灌肠2次,1个月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5 d,治疗2个疗程。

对照组78例患者均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11020818)0.25 g,每日3次,醋酸泼尼松片(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12020123)10 mg,每日1次,待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判定。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示肠黏膜恢复正常,停药观察半年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示肠黏膜轻度炎症反应;好转:临床症状好转,结肠镜检查示肠黏膜有所好转;无效:临床症状及镜检无任何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统计数据采用x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82例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治愈23例,显效31例,好转2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0.24%。对照组78例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治愈18例,显效25例,好转23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76.9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212,P<0.05)。

3 讨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复杂,迄今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多认为可能与遗传、免疫、饮食、精神因素有关,患者肠道黏膜免疫细胞反应亢进,释放抗体,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引起肠道细胞破坏与炎性病变。目前西医大多采用口服美沙拉嗪、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方法治疗,副作用大,药物易对肝肾功能造成损伤,患者难以坚持治疗[5]。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具有一定优势,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灌肠中药组方以清热燥湿、活血、生肌、收涩类药物为主,对于修复溃疡面、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抑制局部炎性渗出具有明显作用[6]。本病临床活动期主要表现为大肠湿热症候,本方黄芩、黄柏、苦参有苦寒清燥,泻火解毒、杀虫;赤石脂、五倍子等有涩肠、止血、生肌敛疮;仙鹤草、白及、蒲黄有收敛止血;血余碳、地榆碳有止血、化瘀;珍珠层粉有定惊安神、解毒生肌, 全方共奏解热镇痛,止血止泻,化瘀生肌之功效。经过本医院长期临床实践证明本方疗效满意,无明显不良反应。

保留灌肠是目前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药物保留灌肠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肠黏膜发挥作用,能够迅速消除或缓解症状,并可减少口服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的长短与疗效密切相关,掌握正确的灌肠操作方法也很重要。

[参考文献]

[1] 崔俊峰,王建民,李明.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1):92-93.

[2] 胡伯虎.大肠肛门病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73.

[3]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8,13(2):139-145.

[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122.

[5] 沈维.中药灌肠治疗慢性非溃疡性结肠炎46例[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9):109.

[6] 杨宏升,于成功.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3):286-288.

(收稿日期:2011-11-03)

(上接第53页)

3 讨论

手术持续时间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手术时间长,切口感染的机会就越大[1],因为手术操作和切口暴露时间长,创面细菌感染的机会和数量增多,且由于手术牵拉脏器造成切口及组织损伤加重,局部抵抗力下降。同时长时间的操作,出血量增多,且麻醉时间的相应延长也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本次调查结果可看出胸部骨科手术大部分是大手术,手术时间要比四肢骨科手术时间长,因此切口感染率胸部大于四肢。

术前、术后住院时间长、患者与医院的环境、医务人员、探视人员、其他患者接触增多,导致携带的菌株增多,再加上患者的皮肤及体内寄存细菌和医务人员贮存的细菌毒力强,细菌相互交替以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术后患者又未注意营养补充,患者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切口感染。因而缩短住院日是减少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本研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在这些因素中,外科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是手术部位、手术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种类等,这与国内外研究报道一致。所以针对这些方面加强管理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才能提高医院的手术质量。

外科术后切口感染耐药性与手术后抗生素使用的时间和种类有直接关系[2],一般来说,术后如发生切口的感染,该患者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和使用种类会有所增加。因此,本研究术前、术中抗生素的使用,可反映合理使用的程度。尤其是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控制和监管。魏燕红等[3]报道,抗生素使用过度会增加医院内微生物生态压力,加大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危险性,随着使用种类的增加感染率增高。近年不少外科医师[4]过分依赖抗生素来防治术后感染,不论手术大小性质,盲目、大量、联合使用新型昂贵的抗生素,陷入滥用抗生素-产生耐药菌株-更换新药的恶性循环,导致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是多因素所致,所以医生工作中不仅要掌握一般临床手术基本功,还要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及其疾病治疗基础理论和护理经验。同时预防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是防治医院感染的重要内容,严格按照安全措施,加强各个环节质量控制监管,可有效降低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率。

[参考文献]

[1] 刘丽华,魏全珍,张惠珍,等.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调查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 (8):109 1-1092.

[2] 邹烂辉.腹部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09,7(6):126-127.

[3] 魏燕红,张利军.普外科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1,8(4):444-445.

[4] 李红,黄小民,韩燕茹.116例住院患者Ⅰ类手术切口感染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1):1241-1243.

温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5例 篇5

本组观察45例病人, 其中男24例, 女21例;年龄最小22岁, 最大59岁;病程最短3个月, 最长12年。诊断标准均按照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炎性肠病的诊断标准[1]。所有病例均有典型的临床症状, 经X线钡剂灌肠显示肠黏膜、肠壁有多发溃疡, 肠壁增厚, 肠腔狭窄。

2 治疗方法

2.1 选穴

足三里、上巨虚、天枢、中脘、关元。

2.2 操作

患者取仰卧位 (膀胱排空) , 常规皮肤消毒后, 用0.4mm×40mm毫针快速进针15~25mm, 行针得气后于针柄上插入4cm艾条燃尽后取针, 每日1次, 10次为1疗程, 治疗两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 钡剂灌肠显示肠黏膜病变基本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减轻, 钡剂灌肠显示黏膜病变减轻。无效:症状未好转, 钡剂灌肠显示肠黏膜病变未减轻。

3.2 治疗结果

治疗45例, 治愈19例, 占42.29%;好转24例, 占53.3%;无效2例, 占4.5%, 总有效率95.5%。

4 体会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病变主要限于结肠的黏膜, 且以溃疡为主, 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主要症状有腹泻、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 可发于任何年龄, 疗程漫长, 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属祖国医学“肠氵辟”、“久泻”范畴, 主要由于外邪入侵, 情志抑郁损伤脾胃, 湿热瘀血搏结下注, 大肠血瘀所致。人体五脏六腑之气皆禀于胃, 足三里为胃之合穴, 温补足三里能健脾胃、调气血、扶正固本;中脘为胃经之募穴, 关元为小肠经之募穴, 上巨虚为大肠经之合穴, 几穴共凑, 可回阳补元、强壮机体。温针诸穴, 能调理脾胃功能, 疏通经络气血, 加强机体代谢,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炎症吸收, 加速溃疡愈合。

参考文献

针灸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确诊UC患者60例 , 均为门诊病例, 且经纤维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活检病理确诊, 均符合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IBD诊断标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其中治疗组男20例, 女10例;年龄20~45岁, 中位年龄30岁;病程3个月~10年。对照组男10例, 女20例;年龄19~50岁, 中位年龄31岁;病程0.5~12年。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中药保留灌肠联合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保留灌肠治疗, 并予柳氮磺吡啶口服。

1.2.1 中药保留灌肠:

给予中药愈肠灵汤[2], 方药:黄连15g、银花10g、生大黄10g、丹参10g, 水煎100ml, 每晚临睡前保留灌肠, 15d为1个疗程。

1.2.2 针灸治疗:

患者取卧位, 施穴部位常规消毒。取手足阳明、太阴及任脉经穴为主, 以合谷、天枢、上巨虚、脾俞和章门为主穴, 可根据患者体质的强弱、证型的虚实和偏热偏寒、大便次数、便血量等情况酌情加足三里、中脘、关元、曲池、阴陵泉、地机等穴。双侧对称施针, 每次≥10个穴位, 采用平补平泻手法, 留针30min, 每天1次, 15d为1个疗程, 休息2d, 3个疗程为1个治疗周期。

1.3 疗效判定标准

1.3.1 临床症状:

以大便次数, 粪便成行与否, 便中有无黏液、脓血及腹痛等作为疗效观察指标。痊愈:自身比较, 患者便次恢复到发病前状态, 便质成形或基本成形, 腹痛及脓血消失;显效:便次明显减少, 便质基本成行, 无或偶见少量黏液, 无便血, 腹痛消失或明显减轻;有效:便次减少, 但每天仍有2~4次, 腹痛减轻, 便中无或可见少许黏液, 或偶见少许黯红色血丝;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变。

1.3.2 结肠镜观测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做结肠镜检查, 主要观察病变范围和黏膜形态, 如溃疡、充血、糜烂、脓性分泌物等, 以治疗前后肠黏膜病变的改善情况作为疗效观察指标。痊愈:肠黏膜基本恢复正常, 或仅留有陈旧性瘢痕;显效:大部分肠黏膜得到修复, 仍可见少许陈旧出血点或孤立而浅的小溃疡面, 局部轻度充血, 无黏膜覆盖;有效:肠黏膜病变范围缩小, 病变程度减轻, 但仍存在小部分糜烂溃疡面, 或覆少量黏液, 局部有充血或见少许新鲜出血点;无效:2次镜检肠黏膜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症状疗效

治疗组临床症状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结肠镜结果

治疗组结肠镜检查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护 理

3.1 心理护理

UC患者多神志忧郁、精神不振, 因此在护理时要了解患者的思想状况, 多与其谈心, 给予安慰, 解除其忧虑, 使患者心情舒畅, 同时还应注意劳逸适度, 避免恼怒、郁闷和精神过度紧张。向患者解释病情, 以减少其顾虑, 帮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优美的环境, 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 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

3.2 饮食护理

饮食宜食温热、易消化、少渣少油、富含营养、有足够热量的食物, 宜少量多餐, 补充多种维生素。在急性发作期, 可进食清淡流质、半流质饮食, 忌冷饮, 多食水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忌食牛乳和牛乳品, 忌辛辣、煎炸食物, 戒烟酒, 勿饮浓茶及咖啡等刺激性食品。

3.3 保留灌肠护理

灌肠前做好解释工作, 让患者了解灌肠的目的、药物的作用、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其积极配合操作。每次灌肠药量≤100ml, 灌肠前了解病变的部位, 以便灌肠时采用适宜的卧位和插管深度, 插管时动作宜轻柔。操作时若患者感觉腹胀或有便意, 嘱其张口呼吸, 放松腹肌, 降低腹腔内压, 解除肠道痉挛, 拔管时动作轻柔, 操作完毕嘱其平卧1h, 并抬高臀部, 以便药液充分吸收, 灌肠后注意观察其不良反应。

4 讨 论

UC病理改变以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及溃疡为主。西医多采用柳氮磺吡啶加皮质激素治疗, 对近期症状控制较好, 远期疗效不佳且不良反应颇多, 治愈率低、复发率高, 故探讨中药防治该病的方法极为必要。实践证明, 较西药治疗诸法, 中医药治本病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的独特优势。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1) 对病因病机的研究无实质性进展, 应进一步加强理论的研究, 以更好地指导临床; (2) 应作循证医学, 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中医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尚缺乏比较统一的标准化方案, 进一步筛选出对UC有效的中药制剂是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本病病程长、易反复、临床研究多为近期疗效, 应加强随访并重视远期疗效。

本文表明, 中药保留灌肠联合针灸治疗UC疗效确切, 通过灌肠给药, 既能经肠道吸收作用于全身, 又能直接作用于肠道, 从而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是治疗慢性UC较理想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疗效标准[S].中华消化杂志, 1993, 13 (6) :354.

针灸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观察病例42例, 其中男24例, 女18例;年龄18岁~63岁;病程6个月至23年, 其中不足1年者5例, 1年~5年者16例, 6年~10年者11例, 11年~15年者6例, 16年以上者4例。

1.2 治疗方法

内服药物:党参15 g, 焦白术15 g, 炒山药30 g, 白芍15 g, 茯苓15 g, 干姜10 g, 黄连6 g, 炒金银花30 g, 白扁豆15 g, 甘草3 g, 每日1剂, 水煎服。灌肠方:败酱草30 g, 黄连6 g, 黄芩10 g, 炒金银花30 g, 木香8 g, 丹参15 g, 白芍15 g, 微火煎至150 mL~200 mL, 灌肠前半小时嘱病人排空大便, 等温度适宜后置入灌肠器中, 肛管插入20 cm, 保留灌肠4 h, 每天1次。本组病例临床治愈12例, 显效18例, 好转10例, 总有效率95.2%。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病人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以免使机体抵抗力降低, 影响治疗效果。

2.2 饮食护理

病人进食易消化、少渣或无渣、高蛋白、高热量食物。避免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戒烟禁酒。

2.3 心理护理

在灌肠前做好病人思想工作, 让病人尽量了解药物治疗作用, 说明灌肠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消除恐惧和羞怯的心理, 使其配合治疗。

2.4 灌肠前护理

①清洁肠道, 灌肠期间嘱病人进食易消化少渣食物, 灌肠前半小时排空大便, 因肠道内容物增多, 影响药物的保留和吸收。②备好灌肠液;药物加水300 mL煎至100 mL倒出, 再加水200 mL煎至60 mL~100 mL, 两次混合约为200 mL, 药液温度要适宜, 一般在37 ℃~39 ℃, 过冷过热都会刺激肠黏膜, 引起不适, 影响药物吸收。

2.5 灌肠护理

灌肠时嘱病人取左侧屈膝卧位, 臀部抬高15 cm, 肛管插入20 cm如遇阻力, 轻轻转动后再插入, 让药液缓缓流入。

2.6 灌肠后护理

针灸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中药组45例, 男27例, 女18例。年龄27~52岁, 病程最短者3个月, 最长者10年。中医诊断根据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 辨证和疗效标准 (试行方案) [1]并根据乙状结肠镜所见, 将局部病变分为3种类型: (1) 轻度病变, 以粘膜充血水肿为主; (2) 中度病变, 以粘膜糜料渗血为主; (3) 重度病变, 粘膜面溃疡形成为特征。每型各15例。对照组40例, 男21例, 女19例, 年龄26~57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严重度等方面具有可比性。排除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Crohn病、肠易激综合征等。

1.2 治疗方法

中药组:组方为白芨30g、白头翁30g、黄柏30g、苦参20g、白矾20g、地榆20g加水煎至约200mL备用。同时口服西药美沙拉嗪4g/d, 分4次。根据病情, 每次取上述灌肠液100mL, 于晚睡前保留灌肠, 每日1次。如有腹痛不适者可短期加服654-2片20mg, 1d3次。每10d为1个疗程, 根据病情轻重, 可重复数个疗程。一般为4个疗程。对照组:口服西药美沙拉嗪4g/d, 分4次。金双歧2g, 口服, 2次/d。

1.3 疗效评价

(1) 近期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纤维结肠镜复查粘膜正常, 停药或仅用维持量药物, 观察6个月无复发; (2) 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纤维结肠镜复查粘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 (3) 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

1.4 不良反应观察

(1) 皮肤反应:表现为皮肤搔痒、潮红, 出现药疹、荨麻疹; (2) 胃肠道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中药组45例近期治愈21例, 好转23例, 无效1例;对照组40例临床治愈9例, 好转15例, 无效16例。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8.889, P<0.01) 。

2.2 不良反应比较

2组均未见皮肤过敏反应。中药组恶心3例、呕吐5例、腹痛3例;对照组恶心7例、呕吐4例、腹痛1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中医从脾胃学说角度概括了本病的病机特点, 它可以脾胃本脏自病单独出现, 亦可兼挟它脏为患错综复杂。总之本病主要病机仍属脾胃虚弱, 阳气不足, 阴气有余之证[2,3]。其总的特点就是脾阳 (气) 不升, 脾湿不运, 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失常, 传化失司, 基于这种认识, 临床上应紧紧抓住脾虚这个根本环节, 从补中益气, 温阳健脾立法, 以甘温益气, 健脾和胃治其本, 以涩肠止泻, 止痛止血, 生肌消肿治其标。

本研究中使用自拟中药组方保留灌肠治疗, 可使药物直达病所, 对促进消炎、消肿、溃疡面愈合及缩短疗程, 提高疗效有较大帮助。白芨, 可入脾胃, 因含胶质, 善消肿、生肌, 布于粘膜面, 可保护粘膜, 并促其粘膜再生, 有止血止痛和促进溃疡愈合之功。白头翁可清血分之热, 为热毒赤痢之要药, 《本经》谓其“主逐血止痢”又《保命集》云:“行血则便自愈, 调气则后重自除”。黄柏、苦参性味均苦寒, 具有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之功, 二药常合用。白矾性味涩寒, 有收敛止血, 涩肠止泻之功效, 可疗久泻, 便血。地榆归大肠经, 凉血解毒, 可止脓血, 故适宜上述诸证。

美沙拉嗪是5-氨基水杨酸制剂, 它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确切机制仍不十分清楚[4], 一般认为是5-氨基水杨酸为环氧合酶途径强大的抑制剂, 能抑制肠道炎症组织前列腺素E2的产生;它还抑制5-脂氧合酶和5-脂氧合酶活化蛋白, 随后阻断白三烯 (LTB4和5-HETE) 的产生和化学活性;还能阻断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产生, 阻断肿瘤坏死因子-α与其受体结合, 从而抑制炎症反应的信号传导。Zaitoun等[5]应用美沙拉嗪口服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4周后黏膜活检标本中上皮组织、黏膜固有层组织、杯状细胞、隐窝细胞明显改善。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美沙拉嗪口服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8周, 能明显改善炎症黏膜固有层小血管炎和隐窝脓肿, 减少中性粒细胞、Eos在黏膜上皮内的浸润, 使治疗后的黏膜组织学分级明显降低;治疗后所有患者标本中均未发现有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和小血管血栓形成;而对黏膜腺体异常、淋巴组织增生、淋巴滤泡形成、浆细胞以及间质病变无明显影响。中药结合西药综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可起到标本兼治, 效果更佳。

组成药味简单, 药源充足, 疗效好, 无副作用, 近期疗效较好, 但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自拟中药复方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 45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给予中药保留灌肠, 对照组40例应用西药治疗, 10d为1个疗程, 共4个疗程。结果 中药组45例近期治愈21例, 好转23例, 无效1例;对照组40例临床治愈9例, 好转15例, 无效17例。中药组疗效较优。结论 中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较好的疗效, 且无明显副作用。

关键词: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药,西药

参考文献

[1]陈治水.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 (试行方案)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4, 14 (4) :239~240.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 (2007) [J].胃肠病学, 2007, 12 (2) :488~494.

[3]谭丹.溃疡性结肠炎辩证分型浅析[J].中医药学刊, 2001, 12 (6) :555.

[4]Sangfelt P, Carlson M, Th¢‰rn M, et al.Neutrophil and eosinophil granule proteins as markers of response to local prednisolone treatment in distal ulcerative colitis and proctitis[J].Am J Gastroenterol, 2001, 96 (4) :1085~1090.

针灸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篇9

[关键词] 慢性肛瘘;溃疡性结直肠炎;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74.62;R57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5-191-02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ity anal fistula combined with nonspecific ulcerative proctitis

CHENG Duanhui  HUANG Hengliang

1.Sixth People's Hospital of Nanning City, Nanning 530003,China;2.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Nanning City, Nanning 53002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ity anal fistula combined with nonspecific ulcerative proctitis. Method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4 patients who had anal fistula combined with nonspecific ulcerative proctitis treated in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Nanning City from June 2007 to June 2011. Results 4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chronic nonspecific ulcerative colitis.Bowel movements was smooth. Abdominal pain, diarrhea and bloody mucus disappeared after conservative therapy for 2 months.Conclusion For chronic anal fistula combined with chronic nonspecific ulcerative colitis, the conservative treatment is conducted after diagnosis.The result is satisfactory. Surgical treatment is conducted if ulcer perforation, obstruction, cancer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appear.

[Key words] Chronicity anal fistula;Ulcerative proctitis;Diagnosis;Treatment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直肠炎。慢性肛瘘并发此病的文献报道很少,其病变主要局限于结直肠黏膜,且以炎症及溃疡为主,可向近端扩展,乃至遍及整个结肠[1-2]。本病主要发生于青壮年男性,文中4例均有慢性多发性肛瘘及手术史[3]。一旦明确诊断,采取内科保守的综合治疗,可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4例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直肠炎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5~40岁,平均(32±5)岁,5年前均有肛门周围痛肿流脓,脓液黏稠、黄色、有臭味,有时痛胀明显,不同程度发热,有时大便感到困难的症状。4例患者在入院前3年均分别在其他医院做了肛瘘闭合术,肛门周围有瘢痕形成。术后1年,4例患者均出现腹部隐痛,黏液性血便,经常大便秘结。1例因大便困难,诊断为有不全性肠梗阻,做了结肠上造瘘术。

1.2 检查方法

采用直肠镜检查,取组织病理检查,全身性综合性CT、MRI、超声等检查。

1.3 治疗方法

(1)给胃肠道营养要素及多种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水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等。(2)局部治疗,在结直肠段,用地塞米松5~10 mg,甲硝唑0.4 g,黄连、黄柏、黄芩(液)150~200 mL灌肠。(3)全身用抗生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头孢菌类,甲硝唑等静脉滴注。(4)口服强的松片30 mg,每天1次,1个月后减半量,连服4个月。

2 结果

4例患者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直肠炎,采用保守综合性疗法2个月后,大便通畅,腹痛、腹泻及黏液血便消失。

3 讨论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直肠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而4例患者均有慢性多发性肛瘘史,周围炎症播及,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使结直肠周围形成大量的纤维化瘢痕或环状的条索状改变,结直肠黏膜溃疡出血、结节状表现等,易误诊为结直肠癌[4]。因此,对此病的诊断,应采取全面检查,分析病情才能明确诊断,合理的治疗是最关键的。

3.1 诊断

本病是慢性多发性肛瘘引起结直肠黏膜非特异性炎症[5],其诊断依据包括:(1)临床表现:病发初始,先腹泻后便秘、黏液脓血便,并伴有腹痛、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反复发作等特点;(2)辅助检查:结合实验室检查、X线纤维结肠镜及病理学等检查;(3)鉴别诊断:排除一般性结直肠炎、直肠息肉、癌肿等[6]。诊断依据根据以下方法。

3.1.1 实验室检查  (1)粪便检查:粪便检查活动期以糊状黏液、脓血便最为常见,镜下检查见大量的红细胞、脓细胞。涂片中常见大量的多核巨噬细胞。患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大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2)血常规: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高。50%~60%患者血红蛋白有不同程度的低色素性贫血。(3)C反应蛋白(CRP):轻度炎症导致肝细胞合成和分泌蛋白异常,C反应蛋白升高。(4)免疫学检查:血清中IgG、IgA和IgM升高,T/B比率下降。

3.1.2 X线检查 (1)腹部平片: X线表现为结肠横径超过5.5 cm,轮廓可不规则,可出现“指压迹”征。(2)钡剂灌肠检查:钡灌可见黏膜水肿和溃疡、龛影,肠道狭窄或扩张的征像。

3.1.3 CT和MRI检查 肠壁轻度增厚;增厚的肠壁内可显示有溃疡,结肠壁内、外层之间呈环状密度改变,似“花结”或“靶征”。

3.1.4 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见结直肠黏膜糜烂、溃疡和假息肉形成;黏膜多发性浅表溃疡,伴充血、水肿,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弥漫性分布;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黏膜血管模糊,质脆易出血;病变反复发作者可见到假息肉,结肠袋消失、肠壁增厚等表现。

3.1.5 超声影像 超声影象见肠壁增厚,范围在4~10 mm(正常为2~3 mm);同时可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和分布特点。

3.1.6 病理检查 炎性细胞浸润腺体紊乱,破坏,萎缩,基底膜断裂,消失,隐窝脓肿溃疡,黏膜下水肿,纤维化,杯状细胞减少,甚至消失,上皮再生。

3.2 鉴别诊断

3.2.1 肠易激综合征 发病与精神、心理障碍有关,常有腹痛、腹胀、腹鸣,患者可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伴有全身神经官能症症状;粪便检查见粪便呈现黏液状,但无脓血,显微镜下检查偶见少许白细胞;结肠镜等器械检查示无肠器质性病变。

3.2.2 直肠结肠癌 多见于中老年人,直肠指诊检查时可触及肿块,粪便隐血试验常呈阳性。结肠镜检查取活检找到癌细胞。

3.2.3 慢性阿米巴痢疾 病变常累及大肠两端,即直肠、乙状结肠和盲肠、升结肠;溃疡一般较深,边缘潜行,溃疡与溃疡之间黏膜多为正常,粪便检查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通过结肠镜采取溃疡面渗出物或溃疡边缘组织查找阿米巴,阳性率较高;抗阿米巴治疗有效。

3.2.4 结直肠血吸虫病 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常有肝脾肿大,慢性期直肠可有肉芽肿样增生,可有恶变倾向;粪便检查可发现血吸虫卵,孵化毛蚴呈阳性结果。

3.2.5 慢性细菌性痢疾 一般有急性痢疾的病史,多次新鲜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抗生素治疗有效。

3.2.6 其他还须鉴别的疾病 有肠结核、假膜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结肠息肉病、结肠憩室等。

3.3 治疗方案

本病治疗目的主要是控制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急性发作、缓解病情、减少复发、防止并发症。目前尚不能根治,其治疗方法依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而定。

3.3.1 一般治疗 (1)由于本病与胃肠道营养的关系密切,患者可能存在多种营养物质的缺乏,如蛋白质、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等,而营养不良者,反过来又影响药物治疗的效果。因此,无脂无渣的要素饮食已成为其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应给予易消化、少纤维、富营养的食物,避免牛奶及乳制品。发作期给予流汁饮食,严重者应禁食,通过静脉给予营养治疗,使肠道获得休息。(2)静心修养,精神过度紧张者可适当给予镇静药;腹痛或腹泻明显者可给予少量阿托品、山莨菪碱(654-2)等药物。(3)纠正贫血、失水、营养不良等。应用蛋白合成激素和多种维生素,增进食欲,加速溃疡愈合和改善全身状况。

3.3.2 药物治疗

3.3.2.1 抗菌素 (1)用氯霉素、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等,为了避免加重胃肠道症状,一般分别选择静脉用药;甲硝唑抑制肠道厌氧菌,并有免疫抑制、影响白细胞趋化等作用。(2)糖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近期疗效较好,有效率可达90%,能抑制炎症和免疫反应,缓解中毒症状。一般可用强的松30 mg/d,每日分3次口服;1个月后减半量口服,3个月后5~10 mg/d,维持半年左右停药。

3.3.2.2 灌肠液配制及方法 (1)灌肠液配制:①生理盐水200 mL,地塞米松针5~10 mg,甲硝唑0.4 g,混合摇匀,加热至36 ℃左右。②将熬好的黄连、黄柏、黄芩水150~200 mL混合摇匀,温度35~36 ℃。(2)方法:将上述的灌肠液应用100 mL注射器,18~20号肛管插入肛门30~50 cm,2种灌肠液分别于白天和晚上灌肠[7-8],保留1 h,患者将臀部垫高30°,15 d为1个疗程,连续使用2个疗程以上,根据病程逐渐减量,在治疗过程中每周检查大便常规,如无便血,大便通畅,可停用。通过综合的治疗2个月后,4例患者大便通畅,腹痛、腹泻及黏液血便消失。

慢性肛瘘并发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直肠炎的综合治疗,尤其是灌肠方法,主要是抑制炎症的免疫反应,减少黏膜水肿和炎症细胞的浸润及息肉形成,防止结直肠黏膜粘连形成并造成狭窄-梗阻。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直肠炎的治疗,笔者认为明确诊断后,症状表现以内科为主,先采用保守的综合治疗,效果满意;如出现溃疡穿孔、梗阻、癌变等并发症,即由外科介入行外科手术治疗为宜。

[参考文献]

[1]赵克成.肛瘘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体会[J].中外医疗,2009,27(12):40.

[2] 黄熠,宫爱民.高位肛瘘82例临床治疗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07,28(3):87-88.

[3] 马英,左进,贺彩东,等.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治疗体会[J].新中医,2004,36(2):73.

[4] 余剑波.老年结肠癌合并肠梗阻外科治疗分析(附73例报告)[J].结直肠肛门外科,2009,15(4):236-238.

[5] 覃小雄,卜炳光.结直肠癌合并息肉82例临床诊治疗效观察[J].结直肠肛门外科,2009,15(4):264-265.

[6] 喻德洪.肛肠外科疾病问答[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24-325.

[7] 白凌军.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述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9):16.

[8] 胡永均,方金怡.肠道灌肠在急性肠梗阻左半结肠癌一期手术患者的应用[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9(1):22.

针灸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篇10

1案例一

患者, 男, 45岁, 2007年10月14日来院就诊, 患者左腹隐痛时有胀坠感伴泄泻反复发作半年余, 每于劳累或饮食不慎, 则腹痛泄泻加重, 时或便溏而不畅, 自觉口腻、口臭胃纳呆钝、肢体倦怠、少气乏力, 有时泻甚则肛门脱垂, 舌淡红, 苔薄腻略黄, 脉濡数。电子肠镜诊断:乙状结肠及直肠慢性炎症, 脱肛, 诊为本病。中医辨证属:脾运不健, 中气虚陷而挟有湿热留滞肠中, 日久不化。治拟益气调中, 健脾清肠, 药用:炒党参30g、黄芪30g、焦白术20g、陈皮6g、炒枳壳12g、柴胡8g、升麻炭15g、青蒿12g、煨木香6g、黄连5 g、生焦12g、山楂12g、甘草6g, 水煎服, 5剂后, 泄泻明显减轻, 口臭口腻亦减。以原方续进7剂后, 腹疼肠鸣已止, 脱肛已瘥, 惟胃纳欠佳, 便溏不畅未尽, 遂以本方去焦山楂, 加炒白芍12g、炒黄芩12g、砂仁6g, 再服14d。则诸症悉平, 又以补中益气丸合香连丸调治3个半月, 病愈。

按:本例患者泄泻或便溏, 反复发作已半年余, 且伴有倦怠纳呆, 每于劳累或饮食不慎即加重, 甚则脱肛, 均为脾脏虚损, 运化不健, 中气虚陷之明证。然而, 同时兼有大便溏而不畅, 腹胀隐痛及口腻口臭, 苔薄腻略黄, 脉濡而带数, 此乃虚中挟实, 胃肠湿热留滞不化之象, 脏虚而腑实, 故以补中益气汤合香连丸加减运用, 使补中兼清, 共奏补脾清肠之功, 收效甚佳。

2案例二

患者, 女, 52岁, 患有大便溏泄反复发作1年半, 于2007年11月3日来本院就诊, 来诊时大便每天3~5次, 左下腹隐痛作胀, 自觉畏寒怕冷, 腹部喜暖喜按, 稍有饮食不慎或稍食生冷油腻即腹疼、肠鸣、便泄, 时觉泻而不畅, 且见大便夹有黏液, 渐觉肢体乏力, 面色少华, 口腻微苦, 舌质淡, 苔薄腻略黄, 脉濡细而数。纤维肠镜检查示:乙状结肠慢性炎症, 表现有溃疡散在, 诊为本病。辨证属脾阳虚寒夹有大肠湿热之症, 治拟温中清肠, 健脾化湿, 药用:炒党参20g、焦白术20g、炮姜炭5g、熟附块5g, 煨肉果12g, 煨木香9 g, 黄连6 g, 黄柏10 g, 葛根15 g, 炒黄芩12g, 炒白芍12g, 甘草5g , 水煎服, 每天2次。5剂后, 腹痛、肠鸣、便泄己减;原方续服7剂, 大便减为每天2次, 黏液泡沫均己消失;方中去炒黄芩、炒白芍, 加生焦、山楂各15g, 炒石榴皮9g, 继续治疗1月余, 大便成形。畏寒怕冷及左腹隐痛作胀己止;即去熟附块、炒黄柏, 加黄芪30g, 巩固治疗3个月, 病愈。

按:本例患者大便溏泄反复发作1.5半, 就诊时大便每天3~5次, 且面白少华, 肢体乏力, 畏寒怕冷, 腹部喜暖喜按, 舌质淡, 脉濡而细, 脾阳虚损, 中焦虚寒为其本;而又兼见苔腻微黄, 脉兼数象, 左少腹隐痛而时有胀感, 便溏滞泻不畅, 且见大便夹带黏液泡沫, 乃肠腑湿热末清之表现, 脏寒而腑热, 本虚而标实。故以连理汤加味, 温中清肠。扶正祛邪, 标本兼顾, 俾邪去而正复, 以收全功。

3案例三

患者, 53岁, 2007年11月23日就诊, 患者左腹隐痛, 肠鸣便泄反复发作3年余, 近一年来病情逐渐加重, 每日晨起即泻, 每天5~8次, 自觉口淡乏味, 畏寒肢冷, 腰腿酸软, 全身无力, 精神萎靡, 舌淡白, 苔薄腻微黄, 脉濡细。大便常规检查:质稀夹黏液少许, WBC少许/高倍镜下;电子纤维肠镜检查:横结肠、降结肠及乙状结肠慢性炎症表现, 有散在溃疡。属久泻之脾虚及肾, 脾肾阳虚, 兼夹大肠湿热, 寒热错杂之症, 治似温肾健脾, 固本清肠结合炒党参20g、焦白术20g、熟附块6g (先煎) , 炮姜炭5g、补骨脂12g、煨肉果12g, 煨木香10g、炒当归10g、炒黄连5g、炒黄柏10g、马齿苋30g、甘草5g、炒石榴皮9g, 水煎服, 每天2次, 1周后泄泻己减, 每天3~5次。续方7剂, 泻止, 惟便溏每天2~3次, 腹痛肠鸣诸症已平, 精神略振;口淡而腻, 胃纳尚少, 遂以原方去马齿苋, 加砂仁6g、炒淮山药15g、焦山楂15g, 再服10剂, 胃纳增进, 大便渐趋成形, 腰酸畏寒亦好转。后以乌梅丸方合四神丸加减巩固治疗3月余, 病乃告痊。

按:本例患者有左腹隐痛, 肠鸣泄泻反复发作己3年余, 加重1年, 晨泄较频, 且伴有畏寒肢冷, 腰腿酸软, 精神萎靡, 是脾虚及脾肾阳虚之表现;而舌淡白, 苔薄腻而微黄, 脉濡细, 可知脾肾虚寒之中尚兼夹大肠湿热, 则为寒热错杂之症, 故治以附子理中含四神丸加减变化运用, 又以乌梅丸含四神丸方加减巩固疗效, 使脾肾及肠腑兼顾, 扶正祛邪, 寒热并用, 相辅相成, 而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4小结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中药灌肠液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 下一篇:溃结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合并糖尿病25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