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心脏

关键词: 收缩 器官 心脏 运动

超声心脏(精选十篇)

超声心脏 篇1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为全身血液循环提供动力。它是一个自主节律运动器官,其运动是由窦房结起搏,经纤维束传导的顺序性收缩和舒张过程。正常成年人的心脏平均每分钟跳动约75次,相当于约0.8秒完成一次收缩和舒张运动。对心脏的运动过程进行成像,便于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并且对临床上心脏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1]。超声心动图由于其无损、便携、 价格低廉的特点是临床上诊断心脏疾病的一种常规手段。目前,传统二维超声心动图的帧频在25~40Hz,可以对心脏的结构信息和室壁的周期性运动进行实时成像评估。 然而,这一帧频却无法捕捉心动周期中一些比较重要,可能具有诊断意义的瞬时时相,比如等容收缩和等容舒张时相。

近年来,超高速超声成像成为研究热点[2,3], 有很多研究旨在尽可能提高超声成像帧频,为更细致的心脏功能成像提供可能。提高超声成像帧频的关键在于减低每帧发射次数,可用方法有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Retrospective ECG gating), 平面波/ 球面波成像(Plane wave/diverging wave imaging),以及并行发射、并行接收波束合成 (Multi-line transmit/acquisition, MLT/MLA) 等。本文将对以上几种高帧频成像方法的原理进行阐述, 并对其目前研究现状及潜在临床应用价值和局限性进行讨论。

1.超高速心脏成像方法

超声成像基于声脉冲回波响应原理,向组织内发射一个超声脉冲,由于组织内声阻抗的不同, 超声波在组织中传播会产生回波信号,对其进行采集并作适当处理可用于成像传统心脏超声成像采用聚焦波束(见图1A),对目标区域( 一般为扇形) 进行线扫描式成像。对90°张角的扇形区域,一般需要180次线扫描。 组织内声速一般为1540m/s,心脏成像,深度一般为15cm,获得一幅图像的时间约为36ms,即帧频为28Hz。由于组织中的声速固定,并且心脏的位置基本不变, 所以提高帧频的唯一办法就是减少生成一帧图像所需发射的扫描超声脉冲次数。然而,对于一个固定的成像视野来说,减少发射超声波的次数, 一般都会降低其图像的空间分辨率。 因此超声心脏成像中,如何在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之间做一个权衡一直是难题,也是领域内的研究热点。

1.1并行接收波束合成(Multi-Line Acquisition, MLA)

为了提高帧频而不牺牲线密度和成像视野, 目前大多数医用超声系统采用的是并行接收波束合成技术[4]。在这个方法中,每一次发射可以同时合成多条相邻的扫描线。例如,一个4MLA系统中,一次发射可以同时合成4条线,将帧频提高4倍。然而为了实现并行接收,发射波束需要拓宽以覆盖每次合成的区域,即需要发射宽波束。 波束的拓宽可以通过减少发射所使用的阵元数来实现,即欠聚焦波束(见图1.B)。发射时使用的阵元越少,其波束就越宽,但也会降低发射能力, 从而降低图像的信噪比。此外,波束变宽会引起横向分辨率的降低。一般采用欠聚焦发射波束时, 每次发射一般最多合成4条扫描线。

1.2回顾性心电门控(Retrospective ECG Gating)

此外,想要提高帧频同时不牺牲空间分辨率和成像视野,也可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5,6]。 在此成像方法中,一个大的扇形成像区域首先被分成众多子扇形,分别扫描每个子扇形区域,同时采集心电信号作为后期子区域对齐拼接的时相记录标志。由于每个子区域成像视野非常小,故此可以实现一个很高的帧频,而成整幅图像的帧频就等于每个子区域成像时的帧频。该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如果不同心动周期的心电信号变化不规律,则不能够依赖心电门控来重建。所以,其在临床上无法应用于房颤病人的诊断成像。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当心电信号不规律的时候,也可以选择用运动匹配的方法来拼成一幅图像[7]。

1.3平面波/ 球面波成像(Plane/Spherical Wave Imaging)

为了避免门控采集时间过长,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是通过发射非聚集的平面波或者球面波(图1.C和D)来提高帧频[8]。非聚集波束可以覆盖较大的成像区域,因此一次发射可以并行合成较多数目的扫描线,从而大幅度提高帧频。此外,非聚集波束一般采用全孔径发射,相比欠聚焦波束其发射能量更高,穿透性更好。采用非聚集波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度较差,一般需要采用空间相干复合成像[9],即对同一成像区域,采用平面波或球面波在不同方向予以成像,并将各自发射重建的图像进行简单的叠加平均(图2)。由于复合成像方法需要更多的发射次数,因而会降低有效帧频增益。实际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应用情况在帧频和图像质量之间做以权衡。需要指出的是,相干叠加的多个平面波/ 球面波是依次发射,对运动物体成像是有时相偏差,因此叠加平均也会带来相应的运动伪影。此外,球面波发射相比聚焦波束来说声压低,不利于产生谐波,则不能应用于谐波成像

1.4并行发射波束合成(Multi-Line Transmit,MLT)

尽管该技术二十多年前就被提出[10,11],但并行发射波束间的串扰抑制一直是个难题。直到最近,相关研究组才证明合理设置并行发射波束间的夹角,并采用发射和接收变迹可有效抑制并行发射中串扰引起的伪像,在获得高帧频同时,确保传统成像近似的高图像质量[12,13]。与所有之前提到的方法不同,并行发射采用聚焦波束(图1.E),不会影响空间分辨率。此方法可与MLA技术结合起来,从而获得更高帧频[13]。但需要注意的是,并行发射波束合成在近场区由于声波波束的多重叠加,可能会引起生物热效应而损伤组织 ;适当调整并行发射波束间的相位或者延时, 可实现这种情况[14]。

2.超高速心脏成像应用

2.1 B模式成像(B-mode Imaging)

前面提及的所有方法均可用于心脏的B模式成像。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90度区域,成像帧频可达到500Hz[5]。平面波/ 球面波发射相干叠加成像的帧频可达到1000~2500Hz[15]。这些高帧频成像方法都已得到了在体实验验证。然而,考虑到帧频和图像质量之间的内在矛盾,高帧频B模式成像在临床上的应用还比较局限。究竟能从超高速心脏超声成像中得到什么样的有价值的信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考证。

2.2心肌运动与形变成像(Myocardial Motion and Deformation Imaging)

高帧频成像的一个潜在优势是可为基于心肌运动和形变分析的心肌功能定量评估提供更为细致的、精准的信息[16]。采用传统的聚焦成像模式,基于组织多普勒技术或散斑追踪技术可以对心肌运动与形变信息进行粗略的定量化评估,但却无法捕捉到一些具有潜在诊断价值的瞬时事件/ 时相,高帧频成像则为弥补这一不足提供了可能性。比如,非复合平面波成像已被证明可用于心肌运动成像[9,17]。尽管采用非复合式成像,图像质量较差,然而鉴于心脏功能成像中,对高帧频的需求往往优先于图像质量,因此心脏功能成像中,采用非复合式平面波成像实现高帧频可能更为重要。同样,球面波也可以用来对心肌运动进行成像,并获取高时间分辨率的心肌运动信息[15]。尽管这些超高速的心肌运动/ 变形成像所带来的附加应用价值仍然需要在动物和临床实验中加以验证,但毋容置疑的是,其将使传统心脏超声诊断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2.3心肌粘弹性成像(Imaging Viscoelastic Proper- ties of the Myocardium)

高帧频成像也能提供心肌力学信息,如(局部)硬度和粘弹性等。剪切波方向垂直于超声波束传播方向,传播速度远远低于超声波速,因此可用超声波进行捕捉。但是由于其在组织中衰减很快,存在时间短,需要较高的帧频才可捕获成像。剪切波速度于心肌的粘弹性直接相关,因此剪切波成像可以用来评估心肌的力学特性。

最初,Kanai研究组通过稀疏二维采样的方法实现了高帧频成像,定性捕捉到了由于主动脉瓣关闭所引发的室间隔上的剪切波传播,并由此得到心肌的粘弹性等信息。后来,Pernot等人采用线阵探头,观察到了离体老鼠心脏中的剪切波传播,并对其整个心动周期中的心肌弹性变化进行了研究,证实收缩末期的心肌弹性是和心脏收缩功能紧密相关的[18~20]。晚些时候,同一个研究组也实现了在体开胸羊心脏的剪切波成像,并证明高帧频剪切波可用于心肌纤维走向信息的估计[21]。目前,剪切波成像主要局限在线阵探头与开胸的动物试验中。直到最近,相关研究组证明了相控阵下剪切波成像的可能性[22],并分别对人和动物进行了在体闭胸实验。需要指出的是,剪切波成像仍然存在较多技术上的挑战,如产生剪切波一般需要足够的声辐射力,并且力的方向要垂直于心肌壁,鉴于心脏在不停的收缩和舒张,这在临床经胸的心脏成像中是比较难以实现的。但总的来说,心脏剪切波成像仍有可能在未来临床心脏诊断中获得一席之地。

2.4心肌灌注成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提高帧频高可以增加探测低血流量的灵敏度,使得用超高速多普勒技术研究心肌内血流运动成为可能[23~25]。目前大多数研究均是应用线阵探头在下开胸动物中进行的,对心肌梗死导致的血流异常变化进行探索。

心肌灌注成像的另一种模式是使用微泡的心肌造影成像。相关研究组证明,用超高速复合平面波成像可以在脉管系统中监控微泡的聚集,且与传统成像相比图像质量基本一样,但对比度更高[26]。

2.5多普勒血流成像(Blood-pool Doppler Imaging)

临床上彩色血流成像和脉冲多普勒成像分别提供血流显像的空间和定量信息。超高速心腔内血流成像仍然基于多普勒原理,但能够基于一次发射的数据同时得到B模式图像和血流显像,并且克服传统血流成像的局限,获取整个二维采样平面内任意点的定量的血流速度信息和频谱信息, 为更为复杂的腔内血流动力学诊断提供基础。

相关研究实现了利用球面波成像,无造影剂的左心室内血流周期性显像[23],帧频能够达到2400Hz。然而,此研究中只利用了两个球面波相干叠加,图像的分辨率大大降低。

2.6心脏机械起搏成像(Mechanical Activation Mapping)

心脏运动是始于窦房结的电激励,经由纤维束传导该电信号并引起心肌收缩和舒张的过程。 假设从心肌产生电信号到引起心肌收缩(即心电机械耦合过程)的时间在心脏不同位置中是恒定的,则可通过追踪心肌运动反推出心电起搏传导的过程,对研究电传导紊乱等疾病就有重要意义。 有研究表明,心脏电信息传导过程时间一般小于2ms,因此想要捕捉到这一瞬时事件,需要至少500Hz的高帧频。 最初,高帧频心肌机械起搏成像是通过减少线密度的方法来实现的[27,28],后来发展出了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7,29, 30]。直到平面波和球面波成像提出后,才真正实现了用高帧频追踪单个心动周期内的机械起搏过程[31,32]。

3.潜在临床价值和局限性

临床上,高时间分辨率成像应用于心脏成像诊断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心动周期中有非常多的瞬时过程,例如等容收缩与舒张,需要高帧频才可成像。超高速心脏超声成像可用于胎儿超声成像。虽然彩色组织多普勒成像能够获得胎儿心室壁的速度与应变,但是胎儿的心跳较快,需要更高的时间分辨率来获取更细致的信息[33]。目前临床上基于模板匹配追踪可以实现心肌速度和应变的测量,并且也证实了这些参数在诊断新生胎儿发育正常与否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意义[34,35],结合超高速成像,相信能够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

超高速心脏超声成像,能够实现心肌力学、 心脏电传导和心腔内血流的融合显像,能够比较全面、系统的探究心肌动力学、血流动力学,以及心脏电起搏和机械起搏之间的耦合关系,由此更好地探索心脏疾病的发病机理并提供新的诊断信息。超高速心脏成像应用于心肌灌注成像的优势在于能够增加多普勒系统探测的灵敏度,在微泡造影成像中增加对造影剂浓度的灵敏性,从而避免较高的造影剂注射以及由此引起的伪影。

等容收缩期加速度和隔闪分别作为心肌收缩功能异常和房颤病人的再同步治疗效果评价指标, 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36,37],超高速成像使这些信息的获得更为可靠。

剪切波成像能够获得心肌粘弹性信息,临床上适用于心力衰竭和心肌炎的病人诊断中。此外, 剪切波成像还能对心肌的纤维走向进行估计,以此探究心肌功能变化与心肌纤维走向的关系

现阶段,虽然高帧频成像方法多集中在二维超声成像中,这些方法可以很直接地拓展到三维方向上,从而大大提高三维成像的时间分辨率。

尽管超高速成像有着很多的优势与益处,但其主要缺点就是在实现高帧频的同时会降低空间分辨率,尤其是横向分辨率,对图像的信噪比也有影响。同时,随着超高速超声成像的发展和应用,临床上要考虑的问题是超高速采集带来的大数据量的处理问题,包括数据接收、转换和重建等,这对硬件的提升以及软件的算法加速是个考验。临床应用中,便携性与实时性也是要考虑的重要方面,上述的超高速成像则是对这两个方面的挑战。

4.结论

超高速心脏成像是超声心动图发展的一个飞跃,可能会给临床诊断带来益处。考虑到技术进步可以慢慢弥补其缺陷,因此在未来的临床诊断中,超高速超声成像可能会成为诊断工具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也会有助于新信息获取以及为心脏动力学特性的理解提供新的思路。

摘要:超高速(即超高帧频)心脏超声成像是近年来医学超声成像领域的研究热点。超高速成像可捕捉心动周期中的瞬时时相和事件,并可为心脏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目前,能够实现高帧频超声成像的方法主要有回顾性心电门控、平面波成像、球面波成像及并行发射波束合成等。然而,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会对图像质量(包括图像分辨率与对比度)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成像目的(如心脏结构成像或功能成像),适当选择成像方法。本文旨在综述以上各种高帧频成像方法的原理及其在心脏成像方面的相关研究应用,并简要论述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在价值。

超声诊断学--心脏试题 篇2

1.心房收缩期在心血管生理上的意义是——。

A心房的血液因心房收缩,最终全部被充盈到左心房 B左心房收缩引起左心室收缩 C心房收缩期引起心室快速充盈 D心房收缩是舒张期的开始

E心房收缩期是左心室射血的终结

2.下列关于肺动脉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A3个半月瓣,称为左瓣右瓣无冠瓣 B肺动脉瓣口位于主动脉口的左前上方

C肺动脉瓣各半月瓣游离缘的中部有半月小结 D肺动脉口与右室流出道连接 E3个半月瓣,称为左瓣右瓣前瓣

3.左心室的解剖结构及其邻近结构关系,哪一项是错误的——。

A左心室流出道 B左心室流入道 C左室壁

D左房室口,通过左房室口与左心房连接 E与肺动脉连接

4.心搏出量与心输出量有什么不同——。A心搏出量在数值上与心输量相等

B心率不变时,心搏出量增大反而使心输出量减低 C心输出量是心搏出量乘以心率,心搏出量是每次心搏的排血量

D心搏出量大于心输出量

E心输出量不乘以心率,心搏出量需计算心率 5.影响左心房压的直接因素是——。A主动脉压在大小 B在尖瓣有无狭窄 C右室压的大小

D主动脉瓣口有无关闭不全

E肺静脉对左心房的充盈及二尖瓣口通畅程度 6.下列哪一支血管不是右冠脉动脉的分支——。A右圆锥支 B后降支 C左回旋支 D右室后支 E右冠脉主干

7.从心尖部可检查哪个心脏超声切面图——。A大动脉短轴切面图 B上腔静脉长轴切面图 C主动脉弓长轴切面图 D四腔心切面图 E主动脉短轴切面图

8.正常心脏与下列哪种组织器官不毗邻——。A肺 B食 C胃

D支气管 E迷走神经 9.正常三尖瓣与二尖瓣的血流多普勒频谱有什么不同—

—。

A三尖瓣血流频谱为负向,二尖瓣为正向 B三尖瓣频谱缺乏收缩期成分

C三尖瓣血流频谱幅度(速度)明显大于二尖瓣血流 D三尖瓣血流频谱幅度(速度)小于二尖瓣 E三尖瓣血流舒张早期速度大于二尖瓣 10.关于心底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由左右心房的肺动脉及主动脉组成 B朝向右后上方,大部分由左心房及小部分右心房组成 C由左右心室组成 D由左心室组成

E心底部与大血管相连,位置活动大

11.有关右心房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右心房分前后两部分(固有心房和腔静脉窦)B上下腔静脉开口于右房

C右心房通过三尖瓣与右心室相连 D肺左上静脉引流到右房

E右房是心腔中最靠右侧的部分

12.关于卵圆窝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卵圆窝位于心房的外侧壁 B卵圆窝位于房间隔中部,为胎儿时期卵圆孔闭合后遗留

C房间隔缺损一般不发生于卵圆窝处 D卵圆窝处房壁最厚

E卵圆窝面积较大,约占房间隔2/3 13.右室腔按功能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下列哪项叙述是正

确的——。

A室上嵴为界,将右心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 B以节制束为界,将右心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 C三尖瓣前叶乳头肌为界,将右心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 D三尖瓣前叶为界,将右心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 E二尖瓣前叶为界,将右心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 14.有关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的关系,下列描述哪一项是错

误的——。

A右心借右室流出道与肺动脉相连 B肺动脉瓣由3个半月形的瓣叶组成 C肺动脉3个瓣叶分大中小三叶 D肺动脉3个瓣叶袋口朝上,每个瓣叶游离缘中央有一个半月小结

E右室流出道为一光滑的肌性管状结构

15.左心室的组成,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左房室口由二尖瓣环和二尖瓣组成

B左心室上方由二尖瓣环和主动脉瓣环共同组成 C左室壁由室间隔与左室游离壁组成} D左心室内有两组乳头肌,即前内侧乳头肌和后外侧乳头肌

E二尖瓣前叶将左室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

16.常规心脏扫查过程中,使用率最高的是哪一项——。

A胸骨左缘区和心尖区} B胸骨左缘区和剑突下区 C心尖区和剑 突下区 D心尖区和胸骨上凹区 E胸骨左缘和胸骨右缘区

17.胸骨旁左室轴切面上所显示的心脏内部结构,哪一项是错误的——。A左心室腔大小 B主动脉内径情况 C左房的大小

D二尖瓣结构情况 E三尖瓣隔瓣回声情

18.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中,下列哪一项观察不到——。A前半部室间隔 B左心室后壁肌层 C二尖瓣前后叶回声

D主动脉 右冠状瓣及左冠状瓣 E升主动脉近端

19.在观察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心脏内部结构时,下列哪一项叙述不正确——。

A观察室间隔与主动脉前壁连续性 B了解二尖瓣与乳头肌之间的关系 C观察右室流出道情况

D观察主动脉右无冠瓣启闭及回声情况 E观察左心房内部回声情

20.观察主动脉右冠瓣及无冠瓣结构时,常用检查切面中,哪一项是正确的——。A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 B心尖区四腔心切面 C心底大动脉短轴切面 DA和B EA和C 21.关于主动脉瓣M型超声的描述——。

A主动脉收缩期呈六边形盒样结构的活动曲线 B舒张期则呈现一条曲线

C主动脉瓣收缩期开始时,呈四边形盒 样结构曲线 DA+B EA+B+C 22.左室后壁在M超上表现为——。A左室后壁与室间隔中同向运动 B左室后壁运动幅度大于室间隔

C舒张期左室后壁向前运动,室间隔向后运动 D左室后壁因受膈肌影响,运动幅度小于室间隔 E左室后壁舒张期与二尖瓣前叶呈同向运动 23.关于正常人二尖瓣口血流频谱的描述,哪一项不正确——。

A二尖瓣舒张期血流频谱为正向窄带双峰 B双峰由E、A峰组成

CE峰是舒张早期血流快速充盈所致 DA峰是舒张期心房收缩所致 EE峰是舒张早中期血流充盈所致

24.有关主动脉瓣区正常频谱分析,哪一项不正确——。A显示为层流频谱特征

B三角形样对称性空窗频谱 C频谱幅度较大,流速较快

D主动脉瓣血流频谱可为正向,也可为负向 E主动脉瓣频谱均为负向频谱特征

25.正常肺动脉瓣血流频谱描述,哪一项不正确——。A正常肺动脉瓣血流频谱均为负向频谱 B频谱呈空窗,对称的三角形 C频谱呈窄带样

D速度低于主动脉瓣区血流速度 E频谱也可正向或负向

26.心肌超声造影不用于——。A检测心肌梗死区 B鉴别心肌存活与否 C评价介入治疗疗效 D显示心肌细胞 E检测心肌缺血区

27.三尖瓣的解剖形态特点是——。A3个三角形帆状瓣膜 B3个三角形瓣膜 C2个半月形瓣膜 D2个三角形瓣膜 E分为左瓣右瓣后瓣

28.肺动脉瓣口血流的正常多普勒频谱不具备下列哪项特点——。

A从基线向下的负向频谱 B呈单峰频谱

C窄带状三角形或抛物线形脉冲波 D从基线向上的正向频谱

E血流速度小于主动脉瓣口血流

29.左心泵功能不包括下列哪项计算指标——。A心输出量 B等容舒张期 C射血分数 D心室容积 E每搏量

30.下列对三尖瓣血流正常多普勒频谱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E峰大于A峰 B正向频谱 CA峰大于E峰 D在舒张期出现

E舒张早期舒张末期分别有一脉冲波

31.先天性心脏病间隔缺损左向右分流出现于——。A收缩期

B收缩晚期及舒张期 C舒张期

D收缩期及舒张早期 E收缩晚期及舒张早期

32.对于卵圆孔未闭或重开者,检出率最高的检查为——。A彩色多普勒 B脉冲多普勒

C连续多普勒 D声学造影 E经食管超声

33.对于流入道型(隔瓣下)室间隔缺损,超声最佳显示切面是——。A左室长轴图 B心底短轴图 C四五腔图

D右室流出道轴图

E左室长轴图及心底短轴图 34.室间隔小缺损指——cm。A<0.5 B<0.6 C<0.8 D<0.9 E<1 35.先天性心脏病间隔缺损之过隔血流束的起始宽度,正确的估计是——。

A与缺损口大小密切相关

B明显宽于二维超声所标示大小 C明显小于术中缺损口径

D明显小于二维超声所示大小

E明显大于实际(手术)缺损口大小

36.对于室间隔小缺损及多发筛孔状缺损的诊断,具有特殊价值者是——。A二维超声 B脉冲多普勒 C彩色多普勒 D连续多普勒 E声学造影

37.完全性内膜垫缺损则四心腔均相通,彩色多普勒可见大量的分流发生于下列何种情形——。A左室向右室 B左房向右房 C左室向右房 D左房向右室 E右房向左房

38.下列先天性心脏病中呈双期连续性分流者为——。A房室间隔缺损

B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 C法乐氏四联症 D艾森曼格综合征

E动脉导管未闭及主动脉窦瘤破裂

39.对肺动脉瓣狭窄彩色多普勒显示的描述,下列哪项正确_。

A以红色为主的多彩镶嵌血流束呈喷泉状 B以蓝色为主的多彩镶嵌血流束呈喷泉状 C以绿色为主的多彩镶嵌血流束呈喷泉状 D为橘红色的纤细血流束 E为蓝色、绿色的纤细血流束

40.下列关于肺动脉狭窄的含义,哪项是错误的_。

A即肺动脉缩窄 B即肺动脉瓣上狭窄 C即肺动脉瓣下狭窄

D系指主干型、外围型及中间型肺动脉狭窄

E指自肺动脉瓣至肺小动脉之间的不同部位有狭窄存在

41.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时的射流特点,应除外_。A峰值速度可大于4m/s,B血流加速度时间短 C血流减速时间长

D频谱增宽,内部呈充填状 E主动脉跨瓣压差增高不明显

42.诊断肺动脉瓣病理性反流的依据,错误的是哪项_。A肺高压者M型超声示瓣图形呈”W”或”v”,并有收缩期震颤

B肺动脉增宽

C肺动脉瓣增厚,瓣膜活动受限 D右室扩大

E反流频谱峰值<1.5m/s

43.法乐氏四联症主要病理改变,不包括哪项_。A主动脉根部增宽右移骑跨 B房间隔缺损 C肺动脉狭窄 D右室肥厚 E室间隔缺损

44.超声心动图对法乐四联症的评价重点是_。A右室扩大程度 B室间隔缺损大小 C主动脉骑跨率

D左室发育不良情况

E漏斗部梗阻的长度、形状及主肺动脉是否存在,左右肺动脉分支的连续情况等 45.法乐四联症左室长轴切面上,取样容积置于室间隔缺损处时,所见频谱特征是_。

A收缩期向下,舒张期向上的双向频谱 B收缩期向上舒张期向下的双向频谱 C收缩期双向频谱 D舒张期双向频谱

E收缩期向上的单向频谱

46.下列三房心左侧的二维超声显像所见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_。

A左心房内有一隔膜,左心房被 分为两部分 B左心房内的隔膜 上有孔,左心房两腔互相通连 C肺静脉血只回流至右心房

D左心房内的隔膜把左心房分为两部分 E肺静脉血仍回流到左心房

47.冠状动脉瘘的多普勒表现正确是_。

A任何部位瘘口的血流均为双期连续性湍流 B引流入右心系统的瘘口分流以收缩期为主 C引流入左房及肺静脉分流仅出现于收缩期 D开口于左室的瘘口仅出现于舒张期分流,E以上都不对

48.显示房间隔缺损的最佳切面是_。A心尖四腔图 B胸骨旁四腔图 C大动脉根部短轴图 D肋下心房两腔图 E肋下大动脉短轴图

49.主动脉窦瘤破裂,多普勒检查特异性表现为_。A舒张期有分流 B收缩期有分流 C双期分流

D以收缩期分流为主的双期分流 E以上均不对

50.三尖瓣下移畸形的诊断,其隔瓣下移径大于_。A1cm B1.5cm C2.0cm D2.5cm E0.8cm 51.双腔右心室的超声表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_。A右室腔内肥厚肌束

B肌束远侧心(漏斗部)及室壁无异常

C室间隔缺损多位于主动脉瓣下,与近侧心腔相通 D近心腔扩大,室壁无增厚

E彩色多普勒显示通过梗阻部位的彩色血流束变细,远侧心腔内有五彩镶嵌的湍流

52.双腔右心室的二维超声检查特征性结构异常的为_。A横跨右心腔的肥厚肌束 B右室壁肥厚

C右室流出道内径不扩大 D右室腔扩大

E主肺动脉缩窄

53.原发孔房缺在二维超声查检查时可见到_。

A显示房间隔最低位处(房室间隔连接处)缺损 B显示左心室扩大

C显示房间隔最上部(近心房顶部处)缺损 D显示室间隔上移缺损 E显示房间隔中央部缺损

54.下列动脉导管未闭的超声诊断哪项是错误的_。A肺动脉变窄

B彩色多普勒显示从降主动脉向肺动脉瓣双期分流血流

C肺动脉增宽 D右心扩大

E显示在左肺动脉与降主动脉间有一管道相连

55.下列对镜面右位心的二维超声检查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_。

A心尖位于胸腔右侧

B心室位置互换,左心室在右侧,右心室在左侧 C肺动脉与右心室连接 D主动脉与右心 室连接

E心房位置互换,左心房在右侧,右心房在左侧 56.彩色多普勒诊断房间隔卵圆孔未闭的血流方向为_。A左向右分流 B右向左分流 C双向分流

D如无彩色血流通过,即无卵圆孔未闭 E左向右分流束直径小于5mm 57.大动脉转位超声诊断要点是_。A有无主动脉骑跨 B有无肺动脉狭窄 C大动脉起源 D心室有无反位 E心房有无反位

58.超声心动图无任何特殊异常的病为_。A部分型肺静脉 异位引流 BRoger病

C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 D肺动静脉瘘 E冠状动脉瘘 59.Roger病是指_。A四肢小动脉痉挛 B小儿多动症

C二尖瓣狭窄并房室隔缺损 D风湿热舞蹈症

E室间隔缺损口面积小于0.5/m2,临床无症状者 60.先天性右室发育不良的特点为_。A右室扩大 B心内膜增厚 C心外膜增厚 D右室腔狭窄

超声心脏 篇3

【关键词】超声断层成像;二维超声;胎儿心脏筛查

【中图分类号】R714.5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55-02

目前临床上胎儿心脏超声检查是胎儿心脏畸形筛查最主要的手段,也是最重要的无创影像学检查技术之一[1]。二维超声仍然是排查和诊断胎儿心脏结构畸形的最常用的主要手段。三维超声断层显像,也在临床上逐渐应用。笔者通过比较超声断层显像以及二维超声显像对心脏畸形的筛查,探讨超声断层成像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门诊超声科就诊的中晚期孕妇1000例,年龄25~42岁,平均年龄(32.5±2.5)岁,妊娠15~42周,平均孕周(26±5)周。初产妇826例,经产妇17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0例胎儿,对照组50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断层显像技术筛查胎儿心脏畸形,对照组采用常规二维显像筛查胎儿心脏畸形。两组孕妇年龄、妊娠周数等一般情况相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超声诊断:两组就诊孕妇使本院超声科超声仪器进检查,GE Voluson 73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三维容积探头,探头频率2~7MHz。

对照组:对胎儿的各个系统进行筛查,同时测量胎儿生长发育情况,还需探查胎儿附属物。将探头横切胎儿,确定胎方位,在内脏结构正常情况下,横切胎儿胸腔显示胎儿四腔心,将探头依次向胎儿头侧、左肩方向、颈部微微策动或旋转,以显示左室流出道切面,右心室流出道切面,三血管切面。在获得的四个切面上,观察胎儿的心脏位置,同时得出胎儿的心胸比例,以及胎儿各心腔大小,观察胎儿房室瓣结构形态,同时动态观察房室瓣启闭是否正常,房室间隔的连续性,大动脉与心室的连接、主动脉瓣、肺动脉瓣 的形态结构和启闭运动[2],大动脉内径比例。调整探头方位,在与血流方向一致的情况下应用彩色多普勒观察各个瓣膜血流方向,血流是否为层流,在与血流方向呈90度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观测房室间隔有无穿隔血流。

观察组:先对胎儿进行二维超声检查,调节仪器增益,敏感度等,提高二维图像的清晰度,在心脏显示效果最佳的条件下,按照上述二维超声检查胎儿心脏步骤确定胎儿内脏及心脏方位,首先获得心尖四腔心切面或左心室长轴切面,作为中心切面,将胎儿心脏中心设为图像中心,以此作为三维成像的主要参考平面。切换三维容积采集框,设置幅度,进行容积数据的采集[3],并存储数据。然后启动彩色多普勒功能,将采集框完全覆盖胎儿的整个心脏以及附近的主动脉,采集血流信息数据并存储数据。在检查结束后,离线运用3D成像软件分析已存储的容积信息,调整层厚、层距和中心位置,调节角度,对比度,应用模式等,取得最佳质量图像注意观察每个部位的连续变化,筛查各心腔,各瓣膜,大血管情况,筛查内容同二维超声筛查内容。

2 结果

本次共检出胎儿心脏畸形15例,总检出率1.5%,观察组检查出先天性心脏畸形9例,1.80%, 对照组检查出心脏畸形6例,1.20%,两组超声总检出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超声断层显像(TUI)技术是建立在二维超声的基础上弥补二维超声的不足,可以直观的体现心脏立体结构上畸形的变现的形态,而且可以变换视角观测心脏。二维超声因为胎儿在宫腔内位置的原因,有时无法获得清楚的图像,TUI则可以解除这一不足,从而提高对胎儿心脏畸形筛查的辅助诊断价值。孕妇腹部脂肪层较厚时及宫内羊水较少时或其他因素影响图像质量时,也出现同类情况,此时TUI可减低胎儿心脏畸形的漏诊率。

本研究中,探讨超声断层技术与常规二维超声对胎儿心脏畸形筛查的效率,结果发现,1000入选检查者,共检出胎儿心脏畸形15例,总检出率1.5%,观察组500例,检查出先天性心脏畸形9例,1.80%, 对照组检查出心脏畸形6例,1.20%,对照组和观察组胎儿心脏畸形的超声总检出率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超声断层检查可以更快速更直观的显示胎儿不同发育时期的结构特征,并可在离线状态下诊断,在减少胎儿受检时间的同时减少漏诊。在心脏结构异常时,可分别从X轴,Y轴,Z轴切面观测,可以更全面的了解病情。明显提高了超声医师的工作效率,能更快更好的做出胎儿心脏畸形的筛查及诊断,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涛,吴瑛,熊奕,臧玲. 时空间关联成像对胎儿心脏筛查中超声检查时间的研究[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8,09:834-837.

[2]牟赛辉,吴瑛. 胎儿心脏时间空间关联成像联合多平面模式与二维超声的对比研究[J].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3,06:470-474.

超声检测胎儿心脏畸形的经验 篇4

1 检测时机的选择

1.1 孕16周以前

受精后第18或19天,心脏即开始发育,至第8周,心房和心室间隔已完全长成,其基本结构与正常成人心脏无本质差别。但孕早期由于胎儿心脏过小超声难以清楚显示其结构。在检测时机的选择方面,国内外学者报道孕13周以后胎儿心脏各切面显示率明显提高[2,3],但胎心畸形检出率不高[4]。因而,此期普查并不可行。另外,Carvalho[5]研究发现某些早期胎儿心脏异常可能随妊娠发展而逐渐消失或有所变化,因此早期胎儿心脏检测不能代替孕中晚期胎心检测。

1.2 孕16~28周

多数学者报道,孕16周起可利用腹部超声进行胎儿心脏解剖结构、心律及心功能的检测,但均认为孕20周以后胎儿心脏发育较前更为完善,胎儿活动度也较大,胎儿心脏结构显示率更高,更为清晰,检测更为准确[6,7,8,9],因此,孕22~28周胎儿心脏异常检出率最高[6,10]。

1.3 孕28周以后

孕晚期由于胎儿相对固定、活动范围较小、探头与胎心间距离较远、羊水过少、胎儿肋骨声影等原因的影响可能限制胎儿心脏多切面的选择,反而使胎儿心脏及大血管显示可能不满意。

2 检测人群的选择

先天性心脏病高危因素有:①胎儿因素,染色体、脐带、羊水和胎盘因素,如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儿水肿,胎儿有心外畸形,脐带异常,羊水过多、过少等;②母亲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结缔组织病、高龄、致畸药物摄入史、孕期感染史等;③家族因素,如有遗传病或有过胎儿畸形等。但大约80%的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生于不具有任何危险因素的孕妇[11]。Machlitt等对36 323例孕14~16周孕妇行超声检测结果发现173例心脏异常,其中绝大多数发生在低危人群[12]。因此,仅仅对高危孕妇行超声检测是不够的,要对所有孕妇进行常规胎心检测。

3 检测技术

3.1 二维超声检测

二维超声检测的基本切面为六切面:四腔心切面,左室流出道切面,右室流出道切面,心底短轴切面,主动脉弓切面与动脉导管弓切面,上、下腔静脉、右房长轴切面。其中四腔心切面(指取胎儿脊柱长轴切面,显示心脏后原位旋转探头90°所获胎儿心脏切面,显示出一根完整的肋骨图象,可协助操作者判断所显示的胸腔横切面有无偏斜)最为重要,可观察胎儿心胸比例、心房、心室大小、瓣膜位置与运动、室间隔有无中断,清楚显示左、右房室连接关系及左心房与肺静脉的连接关系,四腔心切面正常可排除许多心脏畸形,如左或右心室发育不全,二或三尖瓣闭锁,房室管畸形,三间瓣下移畸形,大的房室间隔缺损等。但四腔心切面不能显示主动脉和肺动脉,左、右心室与大动脉的连接关系及右心房与腔静脉的连接关系,因而不能诊断完全大动脉转位,法洛四联症,永存动脉干,心室双出口,主动脉或肺动脉瓣狭窄、闭锁及体静脉异常等严重心脏畸形[13]。

运用四腔心切面加声束平面头侧偏斜法可快速筛查胎儿心脏畸形。项莉亚等[14]对11 700例孕妇在18~36周孕期间采用四腔心平面头侧偏斜法及胎儿心脏节段分析法对胎儿心脏进行快速筛查,共检出45例胎儿心脏畸形,占总例数0.38%。其中9例合并其他畸形,主要为颅脑畸形、唇腭裂等;严重复杂畸形32例,单纯室缺12例,心脏肿瘤1例;漏诊11例,其中单纯性室间隔缺损8例,该8例产前均在24孕周以前做检查,产后新生儿检查发现室缺,缺损均在5 mm以下,左心发育不良1例(产前检查孕周为20周),法洛氏四联征1例(产前检查孕周为19周,产后新生儿检查发现法洛氏四联征轻型),心脏肿瘤1例。运用四腔心切面加声束平面头侧偏斜法时先扫查胎儿胸腔横断面,因胎位不同,切出不同方位四腔心切面,观察心脏在胸腔的位置比例。正常情况下脊柱与左心房关系是肯定的,由此判断出左右房室,左房内可见卵圆孔瓣,靠左房外侧;左房与脊柱之间见一圆型管状结构为降主动脉,也为确定左房标志之一。观察四腔比例,左右房室瓣及部分肺静脉与左房连接关系,继后探头向胎儿头侧偏斜显示左室流出道切面,右室流出道切面,主、肺动脉起始部交叉排列关系及主、肺动脉相对大小,主、肺动脉瓣活动情况。然后再观察升动脉弓降部、动脉导管弓等切面,快速判定心脏结构有无明显异常(在检查中留图存档),如发现结构异常,再用胎儿超声心动图彩色血流及节段分析法进一步明确诊断。该方法操作快捷,易掌握,一般情况下只需二三分钟,效果肯定、易行,适合基层医院。四腔心切面偏斜法诊断先心病的敏感性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漏诊。一些单纯室缺、大动脉畸形易漏诊,同时操作者水平及孕妇因素亦可影响检测结果。在运用二维超声检测的同时还应结合彩色多普勒和频谱多普勒,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3.2 三维超声检测

3.2.1 实时三维超声检查

胎儿心脏三维超声检查技术是一种建立在二维超声基础上的检查新技术。由于胎儿在宫腔内的位置可能出现不同的改变,使得二维超声检查时可能出现某些切面或结构的无法显示或显示不清。三维超声技术将胎儿心脏以立体三维的形式显示在屏幕上,同时可以进行任意切面的切割。因此,可以减少因为胎儿位置关系造成的某些结构的显示不清,获得二维超声无法得到的切面,是一种对二维超声技术的补充[15]。有报道等对18例16~26周胎儿分别行二维、三维超声检测,将三维超声资料与二维超声资料比较时发现其在获取右室流出道、主动脉弓、动脉导管、肺动脉及上下腔静脉的成功率明显增高(二维超声获得成功率分别为68%、12%、18%、12%、25%,三维超声获得成功率分别为100%、87%、100%、62%、87%)。实时三维超声成像所提供的先天性心脏联合畸形,图像丰富,形态自然、完整,具体部位结构显示更清晰。但三维超声设备价格昂贵,资料采集、处理、重建时间长,且易受孕母肥胖、胎动影响

3.2.2 断层超声显像技术联合时间空间相关成像技术

断层超声显像(tomographicultrasonieimag-ing,TUI)技术和空间时间相关成像(spafiotemporalimagecorrelafion,STIC)技术是新近研发出来的三维超声成像新技术,它们联合应用(即TUI-STIC技术)能利用三维超声容积数据再现二维切面图像,并能同时显示多个连续的平行切面。熊弈等[16]采用时间空间相关成像技术采集60例孕龄19~34周正常胎儿心脏容积图像,再应用断层超声显像技术脱机进行分析,再现四腔心、左室流出道、右室流出道和三血管气管切面。结果所有60例胎儿均获得了满意的TUI图像。超声筛查胎儿畸形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受检查者技术水平的制约。四腔心切面是二维超声筛查胎儿心脏的基础切面,一般横切胎儿胸廓即可获得,技术依赖性不高。然而,只用四腔心切面筛查胎儿心脏畸形容易遗漏涉及大动脉异常的先心病(例如法洛四联症)。如果加上对左右心室流出道和三血管气管切面的扫描则可以明显增加诊断的敏感性。但左右心室流出道及三血管气管切面并不能轻易获得,它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和练习,并有赖于检查者对胎儿心脏检查手法的理解和熟悉,技术依赖性较强,而且受胎位的影响较大。TUI-STIC技术进行胎儿心脏筛查时仅需要操作者显示最基本的四腔心切面,即可采集三维超声容积数据,再按压一下TUI功能键即可同时显示四腔心切面、五腔心切面(显示左室流出道)、右室流出道切面和上纵隔三血管气管切面。同时,还可显示上腹部胃泡平面横断面,了解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及胃泡的关系,判断内脏有无反位。而且,所获的图像质量甚至优于直接采集的二维图像。因此,TUI-STIC技术能降低胎儿心脏筛查的难度,使经验不足的超声医师也能获得较高质量的超声切面,同时还可以加强他们对胎儿心脏结构空间位置的理解能力。由于TUI-STIC技术所获得的是一系列与四腔心切面相平行的横断面,并以九格图的形式显示出来,因此有利于筛查切面的标准化,而且方便会诊医师审核图像,从而也有利于筛查切面的质量控制。此外,在采集三维容积图像时,时常因胎儿活动而影响三维容积图像的采集。但由于应用TUI-STIC技术进行胎儿心脏筛查仅需利用单平面的图像,不需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因此,即使胎儿有一些活动也不会明显影响TUI成像效果。

4 注意事项

胎儿心脏结构有其自身特点,且胎儿期血流动力学与新生儿及小儿血流动力学明显不同,因此,不能根据血流动力学原理做简单的推理,而应根据胎儿心脏畸形的顺序节段法有序地、逐一进行分析。超声诊断胎儿房间隔缺损须十分谨慎,因为胎儿依赖卵圆孔维持正常血液循环,不能把未闭的卵圆孔误诊为房间隔缺损。对卵圆孔过大且大于0.7 cm以上,存在卵圆孔活瓣缺如或过小,卵圆孔处右向左分流速度小于30 cm/s时,应提示出生后不能排除房间隔缺损的可能。胎儿心脏异常中,以室间隔缺损发病率最高。较大室缺一般不难诊断,对于好发于膜部及肌部<0.3 cm以下室缺的诊断难以辨别,因为胎儿期左右室压力相等,胎儿室缺的分流速度很慢,彩色血流显示的敏感性较低,再者胎儿位置多变,体位因胎儿不断活动又难以固定观察,容易造成漏诊。对永存动脉干与法洛四联症的诊断较为困难,两者很容易混淆,因为严重的法洛四联症,右室流出道、肺动脉瓣环上可均有明显狭窄,在二维声像图上很难显示出管腔结构,而主动脉由于承担大部分血循环而明显增宽及骑跨程度加大,因此,在超声上难以与永存动脉干相区别[17]。胎儿心脏畸形常与其他多器官畸形并存,常与染色体异常并存,在发现胎儿畸形时应重点常规排查心脏异常。

超声心脏 篇5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由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心内膜炎症,心脏瓣膜为最常受累的部位,其特征性改变是瓣膜赘生物形成,更为重要的是瓣膜赘生物形成产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赘生物一旦脱落将引起重要器官栓塞而危及生命。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临床症状发生了相应变化。本文回顾性分析2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瓣膜赘生物的超声声像图特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6月到2011年9月,我院住院收住的IE患者23例,其中女15例,男8例,年龄为8—65岁,平均年龄39.5岁,病程6个月—7年。患者有基础心脏病史20例:其中风湿性心脏病10例,先天性心脏病7例,人工心瓣膜术后3例,包括三尖瓣置换2例,主动脉瓣置换1例。无基础心脏病史3例,全部患者病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史。

1.2仪器与方法

使用美国GE-ViVi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3.5MHZ。病人体位仰卧位或左侧卧位。常规探查切面选取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心底短轴切面、心尖四腔切面、心尖五腔切面、二尖瓣短轴切面并结合剑突下四腔心切面。观察心内结构、有无先天性心脏病;观察各瓣膜有无异常改变,如:增厚,狭窄,钙化,脱垂,穿孔;动态观察赘生物的形态、大小、活动情况;观察赘生物在M型超声中的声像图变化;彩色多普勒观察瓣膜的返流情况。

2 结果

23例瓣膜赘生物患者二维声像图显示赘生物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累及部位不同。形态:桑葚或团块状15例,米粒状6例,条索状2例。大小:范围3-25mm,最大者25mm*10mm,最小者3mm*5mm。累及部位:主动脉瓣10例,二尖瓣7例(图1),三尖瓣2例,肺动脉瓣1例。分布在二尖瓣位术后的人工机械瓣2例,分布在主动脉瓣位术后的人工机械瓣1例,其中两个瓣以上的3例,合并瓣膜穿孔2例,合并腱索断裂3例,合并瓣膜脱垂5例。23例瓣膜赘生物M型曲线均可见赘生物回声呈绒毛状(图2),根据张青萍,李泉水的诊断标准,将瓣膜返流分为轻,中,重度[1],其中轻度3例,中度8例,重度12例。

3 讨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ue endvcarditus,IE)是微生物感染引起心脏内膜表面炎症,赘生物形成是其特征性表现,发热是该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本组23例病例在患病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符合其疾病的临床表现。本组病例未发现脾大,贫血、杵状指(趾)等非特异性症状,可能与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提高,早就诊、早诊断、早治疗有关。赘生物形成一方面产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进而影响心功能;另一方面,赘生物脱落可能引起重要器官的栓塞而死亡。临床上,IE的临床表现多样、不典型,血培养假阴性给临床带来很大的困难。而超声心动图对赘生物的检出率很高,有很好的敏感性,是最好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同时超声心动图可检出有无先天性心脏病、瓣膜返流情况及心功能测定等,给临床治疗提供很好的参考价值。IE赘生物可累及各瓣膜,累及左心的IE的病因有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人工瓣膜置换术后;累及右心的IE的病因有静脉内药物成瘾、各种血管介入性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感染、静脉插管血液透析等,感染主要原因是瓣膜消毒不严,局部感染。

瓣膜赘生物的鉴别:一是与老年性瓣膜钙化的鉴别。瓣膜钙化多位于二尖瓣瓣环后叶或前叶基底部,为浓密反射增强的新月形回声,很少位于瓣叶体部,少有或只有轻度的瓣膜返流。而赘生物多突起于原有瓣膜结构,并随瓣膜启闭而活动,回声相对较弱,多有中到大量返流,再结合临床可鉴别;二是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鉴别。风心病以瓣膜增厚粘连为主,多呈小结节状,紧附瓣膜,有明显的瓣膜狭窄,一般瓣膜关闭不全较轻,M曲线前叶EF斜率减低,呈“城墙样”改变。而赘生物多致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一般无狭窄,M曲线为双峰,EF斜率多正常,无“城墙样”改变,M曲线可见不规则绒毛状赘生物回声[2];三是与左房粘液瘤鉴别。粘液瘤多附着左房间隔上,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轮廓清晰,边缘规整,极少附着于瓣膜上。而赘生物附着在瓣膜上,在治疗中动态观察赘生物大小有变化,甚至消失[3];四是与血栓鉴别。心内血栓多与血流瘀滞有关,常见病如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扩心病、心肌梗塞,多不发生在瓣膜上,根据病史及声像图可预鉴别。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越来越不典型,故对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的患者应想到IE的可能[4]。超声心动图的重要价值体现在不仅可以定性诊断出瓣膜赘生物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还可以检出患者原有的基础心血管病,如瓣膜病变、人造瓣膜、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等。对IE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决定手术与否以及对预后的评价均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青萍,李泉水.现代超声显像鉴别诊断学.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52-455.

[2]邓又斌,谢明星,张青萍.中华影像医学超声诊断学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42.

[3]张元芬,丁云川,陈明.经胸超声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赘生物形成.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5,7(6)378.

胎儿心脏超声检查的临床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接收的2000例单胎孕妇,平均年龄(28.56±7.33)岁,平均孕周(22.86±1.89)周。2000例孕妇均接受胎儿心脏超声检查,对胎儿心脏超声检查的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并将胎儿心脏超声检查的结果与新生儿超声检查或尸检结果进行比较。所有孕妇均知情同意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排除合并精神疾病、智力障碍、脑器质性疾病以及失访者。

1.2 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将探头频率设置为5~9 MHz,孕妇取仰卧位接受检查,将探头的压力减轻,合理对孕妇的体位进行调整,从而获得最佳的观察视角以及超声图像。首先为孕妇进行常规的检查,对胎儿在子宫中的位置以及生长发育情况进行确定,对基础的数据进行记录,之后再进行心脏专项检查,并根据检查时的需求,合理对超声图像进行局部放大。主要对胎儿的心脏结构、大小、位置以及功能状态进行观察,对胎儿的各个心脏瓣膜结构以及功能形态进行观察。对胎儿的四腔心切面、右室流出道切面、左室流出道切面以及三血管切面进行检查,观察患儿的左右心具体发育情况,包括胎儿是否存在心脏肿瘤、三尖瓣下移、室间隔缺损、心内膜垫缺损、瓣膜发育不良、肺动脉与主动脉狭窄或闭塞等左右心不对称、心胸比例异常、有无心包积液、心脏位置异常等情况。同时,加强胎儿流出道切面是否存在主动脉弓异常、法洛四联征、动脉狭窄等情况的观察。若胎儿存在心脏筛查异常的情况,为其实施复查[2]。

1.3 观察指标将胎儿心脏超声检查的结果与新生儿超声检查或尸检结果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胎儿超声检查先天性心脏病与新生儿超声检查或尸检先天性心脏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超声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其在产前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超声检查可以为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孕妇在产前越早对胎儿的先天性心脏病进行发现,对孕妇的身体影响越小。研究表明[3],产前接受心脏超声检查对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的最佳时间为孕20~25周,最早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的时间为16周,此时胎儿的心脏基本上已经发育完成,因此,此时实施心脏超声检查可以对胎儿的心脏异常情况进行发现,但是此时胎位并不固定,在超声检查的过程中,需要孕妇不断调整体位来观察胎儿的心脏情况。

超声分辨率在不断提高,其在心脏超声检查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若胎儿产前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则孕妇可以尽早选择结束妊娠,从而减轻对孕妇的伤害;孕妇若不愿终止妊娠,则胎儿心脏超声检查可以对出生后接受手术治疗的时期提供依据,避免因漏诊或误诊而出现病情延误的情况[4]。胎儿心脏超声检查可以对胎儿的心脏血管异常进行显示,此时对孕妇的妊娠并不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但是若胎儿心脏出现位置、大小以及比例异常的情况,则会对妊娠造成一定的影响,加强胎儿产前心脏超声检查,可以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开展提供依据。

超声检查并不能完全将胎儿心脏畸形的情况排除,本文研究中,存在1例室间隔缺损心脏病胎儿出现漏诊的情况。导致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为:①胎儿的心脏室间隔的缺损较小,且胎儿的左右心室压力、动脉卵圆孔和导管并不存在异常的情况;②胎儿室间隔缺损处分流速度偏慢或彩色血流不敏感;③胎儿活动度过大或心率偏快等[5]。

孕妇在孕20~26周接受心脏超声检查,可以将心脏超声检查的确诊率、灵敏度提高,降低误诊以及漏诊的几率,但是胎儿若存在较小房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或轻微主动脉狭窄、肺动脉狭窄、肺静脉异位引流等情况,则可能出现误诊以及漏诊的情况[6]。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胎儿经超声检查共计检出先天性心脏病18例(0.90%),新生儿超声检查或尸检共计检出先天性心脏病19例(0.95%),胎儿超声检查结果与新生儿超声检查或尸检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胎儿心脏超声检查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以提高先天性心脏病的确诊率,减少出现漏诊以及误诊的情况,对孕妇妊娠结局的选择以及先天性心脏病胎儿的治疗十分有益。

摘要:目的 探究胎儿心脏超声检查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0例单胎孕妇均接受胎儿心脏超声检查,对胎儿心脏超声检查的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并将胎儿心脏超声检查的结果与新生儿超声检查或尸检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胎儿超声检查先天性心脏病18例(0.90%)与新生儿超声检查或尸检先天性心脏病19例(0.9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胎儿心脏超声检查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应用,具有较高的价值,可以提高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准确率,对降低胎儿的死亡率以及优生优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胎儿,心脏超声,先天性心脏病

参考文献

[1]赵艳春,吕国荣,李敏,等.四维超声STIC技术检测中孕早期胎儿心脏畸形.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3,29(2):260-263.

[2]王超,解丽梅.超声心动图评价胎儿心脏功能的研究进展.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5,26(12):894-896,905.

[3]王焕侠.超声心脏轴测定在筛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中的临床意义.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3):66-68.

[4]邱国英.心脏三节段诊断法在超声系统诊断胎儿心脏病中的应用分析.基层医学论坛,2014,16(19):2533-2534.

[5]王世伟.心脏三节段诊断法在超声系统诊断胎儿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中国医药指南,2016,14(5):142.

超声心脏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产前诊断中心可行产前超声畸形筛查孕妇7206例, 年龄18~43岁, 平均 (25.0±4.1) 岁, 孕周16~39周, 平均 (25.0±4.1) 周。其中伴有先心病高危因素孕妇2377例, 高危因素包括心外畸形、孕早期病毒感染、染色体异常、高龄、放射性与毒害物质接触史、先心病家族病史、不良妊娠史等。纳入标准: (1) 临床资料均完整; (2) 依从性良好, 检查顺利。2012年1月—2012年11月, 以常规五心切面筛查3492例, 2012年12月—2013年12月以七心切面筛查3714例。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仪器选用美GE公司产LOGIQ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符合胎儿先心病筛查条件。均由主任医师负责, 协助患者取仰卧位, 检查中可换侧卧位, 先行常规产前超声检查、测量, 在开展先心病筛查时, 遵照常规路径, 行七切面顺序分段检查, 叠加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 , 必要时联合M型超声全方位复查, 同时观察胎儿行动周期表现。

五心切面筛查包括: (1) 四腔心切面:四腔心切面 (FCV) :横切扫查胎儿胸腔, 判断有无单心房、单心室、右位心、心内膜垫缺损等先心病; (2) 左室流出道切面; (3) 右室流出道切面; (4) 三血管切面 (3VT) :观察肺动脉主干、动脉导管等处, 判断有无血管病变; (5) 主动脉弓切面:显示腹主动脉、主动脉弓及其周围血管; (6) 动脉导管弓切面, 显示分支、角度。

七切面顺序分段法行先天心脏病筛查: (1) 胎儿上腹部横切面, 检查肝、胃、下腔静脉与腹主动脉解剖位置, 判断有无内脏或心房反位; (2) 四腔心切面; (3) 大动脉交叉切面:观察升主动脉前壁与室间隔, 右心室流出道切面, 判断有无左心发育不良、室间隔缺损、完全型大动脉转位、肺动脉闭锁等畸形; (4) 三血管-气管切面; (5) 主动脉弓切面; (6) 上、下腔静脉长轴切面:显示右心室、三尖瓣等处结构[4]。常规无切面,

1.2.2 处理办法

将先心病诊断结果告知胎儿父母, 选择终止妊娠或继续妊娠, 终止妊娠者进行尸体解剖确诊, 继续妊娠者复查。

1.3 统计方法

以SPSS18.0软件处理所获数据资料, 以n (%) 表示计数资料,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共检出先心病109例 (1.51%) , 均获得随访, 其中选择终止妊娠者99例, 引产后70例经尸解剖证实, 继续妊娠成功妊娠10例均行产后超声心动诊断确诊。4829例未伴有高危因素者, 后确诊先心病40例 (0.83%) 低于伴有高危因素者2.90% (69/2377)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矫正χ2=48.11, P=0.00<0.05) 。

101例先心病类型:涉及系统按照比重从高至低分别为间隔发育异常、大血管及锥干畸形、右心系统异常、左心系统异常;畸形类型按照比重大小从高至低前五位分别为单纯室间隔缺损、心内膜缺损、右室双出口、法洛四联症、左心发育不全;产后超声集中在间隔缺损 (见表1) 。

2.2 不同检查方法检出率比较

五心切面与七心切面在不同系统下先天心脏畸形诊断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产前检查是防治先心病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 随着产检的普及我国先心病检出率逐年上升, 但发病率有增无减, 产前检查重要性越加凸显[4]。该次研究中, 开展产前超声共检出先心病109例, 病发率1.51%, 高于全国大范围统计, 这与纳入诊断标准有关, 本次研究纳入孕妇均为自愿行胎儿超声者, 其中相当一部分伴有高危致畸因素, 自愿进行胎儿心脏超声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孕妇存在这方面的顾虑, 孕期可能发生致畸事件如接触放射性物质、服用药物、发生感染, 或自身身体状况欠佳如合并症、高龄, 或有先天性疾病家族病史[5]。筛查高危因素成为先心诊断重要项目之一, 有助于提高筛查效率, 该次研究中伴有明确高危因素先心发病率2.90%高于未伴有高危因素者0.83%, 也证实了这一点。

从胚胎发育角度看, 循环系统是最先发育成熟的系统, 其中心脏可在第8周成熟, 为先心病早期产检提供了基础, 但检出率无法保证, 一般需要经过随访, 且早期产检覆盖率并不理想, 家属对其安全性尚存在疑虑。该次研究超声常见孕周在16~39周, 其中多为中晚期产检, 由于妊娠晚期引产风险较高, 孕中期是超声诊断先心病的理想时期[6]。

先心超声检查观测原理是:心脏各腔室及大血管不对称是先心病的可靠信号, 致死性畸形如左心发育不全综合征、肺动脉闭锁、单心房等诊断较易, 该次研究中此类患者均引产, 非致死性畸形多见间隔缺损, 也是手术最常见的先心类型, 家属可考虑继续妊娠, 该组10例成功妊娠, 经产后超声确诊[6]。

目前, 孕中期超声诊断先心的方法主要可分为四腔心切面筛查、四腔心切面联合三血管-气管切面、五横切面等多种筛查方法, 各有优劣, 理论上扫查切面覆盖范围越广, 筛查效用越高, 但在实际操作中检出率易受医师水平、实际操作等因素影响[7]。该次研究中, 五心切面与七心切面筛查先天性心脏病分别漏诊6例、5例, 误漏诊率分别为11.54%和8.7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也证实了这一点, 提高医师技术水平是提高先心筛选效用的可靠途径。间隔发育异常是最易被误漏诊的先天畸形[8], 该次研究中, 误漏诊11例均为间隔发育异常。间隔发育异常是目前最常见也是手术治疗最多的的先心病之一, 因病变在心脏内部, 若缺损较小, 开展检查时间过早, 超声敏感性不足, 此外胎儿活动过强, 也可能导致漏诊, 考虑到过于复杂的心切面对胎儿稳定性、医师技术水平要求更高, 推广七心切面尚值得研究, 临床上已有针对间隔缺损的超声诊断技术但普及率并不高[9]。

该研究中, 据检出比重高至低排序切面分别为四腔心切面、大动脉交叉切面、上-下腔静脉长轴切面、三血管气管切面、主动脉弓切面、胎儿上腹部横切面、动脉导管弓切面, 四腔心切面检出比重仅占49.54%, 难以满足需要, 但也有学者认为心外畸形多伴有其它畸形, 在常规超声全身筛查时检出率较高, 可合并处理, 作为引产指征。目前, 临床上广泛采用分级方法筛查先心病, 即对未伴有高危因素者, 采取四腔切面束头侧偏转法, 可满足绝大多数心系统异常、间隔缺损畸形筛查, 其中多数有手术治愈、存活可能新生儿依靠此法检出。针对伴有高危因素者, 实施七切面扫查, 可较全面的诊断心脏及大血管畸形。

综上所述:胎儿心脏超声筛查在先天性心脏病检测中效用较好, 五心切面、七心切面诊断效用均较高, 两者筛查效用无显著性差异, 可诊断绝大多数心脏及周围血管畸形, 为及早引产提供依据;先心病与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超声检查前进行高危因素筛查, 调整扫查策略, 有助于提高筛查效用;五心切面、七心切面扫查对间隔发育异常检出率相对较低, 超声筛查具有一定局限性, 开展多次产检、尽量在胎动不明显时检查、提高检查操作技术水平, 是弥补超声诊断缺陷的可靠途径。

摘要:目的 评价胎儿超声筛查在先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总结诊断经验。方法 2012年1月—2012年11月, 以常规五心切面筛查3492例, 2012年12月—2013年12月以七心切面筛查3714例;回顾性分析既往产前超声畸形筛查孕妇结果, 探讨高危因素对先心病发病率影响, 不同扫查切面特点。结果 先心病109例 (1.51%) , 终止妊娠者99例, 70例经尸体解剖证实, 成功妊娠10例产后超声确诊, 未伴有高危因素者先心病发病率0.83%低于伴有高危因素者2.9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间隔是心脏病最常涉及部位, 单纯室间隔缺损、心内膜缺损、右室双出口发生率较高, 被四腔心切面检出异常比重最高, 其次为大动脉交叉切面;五心切面与七心切面在不同系统先天心脏畸形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胎儿心脏超声筛查在先天性心脏病检测中效用较好, 五心切面、七心切面诊断效用均较高, 两者筛查效用无显著性差异, 可诊断绝大多数心脏及周围血管畸形, 为及早引产提供依据;先心病与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超声检查前进行高危因素筛查, 调整扫查策略, 有助于提高筛查效用;五心切面、七心切面扫查对间隔发育异常检出率相对较低, 超声筛查具有一定局限性。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胎儿心脏超声,产前检查

参考文献

[1]陈树宝.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及自然转归[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1, 27 (4) :241-243.

[2]马永红.产前超声诊断实用图谱[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12.

[3]刘爱兰, 田建英.超声检查在产前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 2011 (5) :148.

[4]马林.胎儿心脏超声筛查在先天性心脏病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2013, 28 (1) :5492-5493.

[5]李军, 苏海砾, 张军, 等.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超声诊断及分型[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1, 20 (11) :940-943.

[6]谷孝艳, 何怡华, 刘鲲, 等.超声心动图检查1286例胎儿的漏诊误诊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2, 28 (11) :1026-1030.

[7]张玮, 谢玉环, 马利亚, 等.Yagel法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0, 13 (8) :1092-1094.

[8]郭宁, 王玲, 黄猛, 等.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应用价值[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2, 47 (5) :551-554.

超声心脏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0年2月至2010年6月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超声检查并行胎儿心脏超声检查者共2300例,孕周20~41周,平均(27.37±5.12)周,孕妇年龄21~40岁,平均(26.5±4.9)岁。本组病例排除胎儿心脏以外畸形,包括体表、内脏畸形。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SEQUOIA-512及PHILIPS IU22彩色超声诊断仪,胎儿心脏专用软件包,探头3.5~5.0MHz。孕妇取仰卧位或侧卧位,暴露腹部,探头置于母体腹壁滑动。先确定胎位、探查到心脏位置,确定心脏与内脏的位置关系。对胎儿胸部作横断扫查,显示胎心四腔观切面,然后根据胎儿的脊柱、胃泡与心脏的关系、确定心脏的位置。四腔心切面:观察心脏位置,心尖朝向及各心腔比例;卵圆孔大小和卵圆孔瓣的开放朝向;注意室间隔是否完整,房室瓣的形态及运动是否正常、左右心室大小、右心室心尖部的调节束、室间隔的完整性。多普勒超声观察色多普勒观察肺静脉血流、确定肺静脉与左心房的连接、观察房室瓣血流,并检出各处的血流频谱,评价瓣膜有无反流,测量左右心室舒张期和收缩期的内径,评价心功能。大动脉交叉切面:正常时肺动脉在主动脉的左前方;多普勒超声可观察主动脉和肺动脉瓣口的血流情况。三血管切面:观察肺动脉长轴切面和主动脉、上腔静脉短轴切面的排列是否正常。主动脉弓长轴切面:观察主动脉有无狭窄。动脉导管弓的长轴切面:观察动脉导管弓是否通畅。用频谱、彩色多普勒探测各个瓣膜口的血流速度、各个腔室内大动脉内有无异常的血流信号。

1.3 验证与随访

出生后7d内对全部新生儿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新生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尸体解剖结果和随访记过与胎儿超声心动图结果相对照。

1.4 统计分析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将数据进行分析,应用统计学计算各种超声切面观筛查先天性心脏病的敏感性。

2 结果

2300例胎儿产前检查中共发现胎儿心脏心态异常69例,其中检出23例先天性心脏病,有3例漏诊,1例误诊。结果见表1。

3 讨论

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之一。根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先心病的发病率约为5%~12%,我国每年约有12~15万的新生儿患有各种先心病[2],其中复杂的、目前治疗手段尚不能达到良好治疗效果或易生后早期死亡的先天性心脏病大约占20%以上,可以说先天性心脏病是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先天性心脏病胎儿心脏异常形成复杂、种类繁多,虽然部分类型先天性心脏病可通过手术和心导管介入进行治疗,但仍有不少严重心脏畸形不能手术根治。因此如能在妊娠期尽早发现或确诊胎儿心脏有严重难治的先天性心脏病,并及时进行恰当的干预,以达到减少先心病儿发生的目的,对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实现国家优生优育基本国策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超声心动图可较清晰显示心脏腔室、间隔、房室瓣、大血管等结构及其活动情况,对严重畸形的先心病的诊断有较大的帮助[3]。详细超声检查能够在产前筛查出各种胎儿畸形,超声筛查先心属于无创性诊断,能尽早使复杂先心得到产前诊断;国内相关研究使用超声筛查胎儿四腔心切面,而后进行系统各切面扫查,胎儿的心脏改变多数伴有血液动力学改变,故对怀疑四腔心切面的一次做进一步详细心动图检查可助于确定先心类型,文献表明,胎龄在16~18周时胎儿超声影像便清晰可见,24~32孕周为最佳检测胎龄[4]。超声心动图是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优生优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应用观察胎儿四腔心切面、大动脉交叉切面、三血管切面、动脉弓长轴切面、动脉导管弓的长轴切面,快速筛选观察胎儿心脏结果形态是否正常,进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是可行的,可以作为产前检测胎儿心脏复杂畸形的重要手段,90%胎儿先心病能够被确诊。

参考文献

[1]常红梅,邓学东,斯蓉华,等.胎儿超声心动图筛查在先天性心脏病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7):1099-1101.

[2]张玉顺,尹传贵,朱鲜阳,等.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西安公司,2008:1-6.

[3]古琳若,马洪,肖丽达,等.超声心动图筛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2007,18(10):32-33.

超声心脏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已确诊的心脏淀粉样变患者15例, 男10例, 女5例, 年龄最大79岁, 最小43岁, 平均年龄 (59.8±11.4) 岁。15例患者均经腹部脂肪、肾脏、口腔黏膜以及直肠黏膜等病理活检检查, 证实为淀粉样物质;血检与尿检检查结果中发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 最终均诊断为原发性心脏淀粉样变。所有患者均存在心力衰竭表现, 经心脏超声检查, 结果显示为中、重度左心室功能舒张不全以及向心性左室肥厚。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如一般临床资料、纽约心功能分级 (NYHA分级) ;血清与尿液中游离单克隆轻链 (λ) 水平;心脏超声心动图记录, 包括左心房内径 (LAD) 、左心室内径 (LVD) 、室间隔厚度 (IVST) 、左心室后壁厚度 (LVPWT)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二尖瓣舒张早期/晚期峰值流速 (E/A) 比值及有无心包积液与颗粒样反光增强现象;心电图检查结果, 包括心律、肢导低电压、传导阻滞与心律失常情况以及假性梗死Q波等, 其中所有患者肢体导联电压绝对值≤0.05 m V, 心电图结果≥2个相关导联存在病理性Q波;心外脏器受累情况以及病理检查结果等。

2 结果

通过本次对15例心脏淀粉样变患者进行心外组织活检, 结果显示, 所有患者刚果红染色均为阳性, 证实为淀粉样变性。其中心外脏器活检患者中, 肾脏受累者7例, 占总数的46.7%;腹部脂肪组织受累3例, 占总数的20.0%;直肠黏膜受累4例, 占总数的26.7%;口腔黏膜受累1例, 占总数的6.7%。在对患者游离单克隆轻链含量分析中发现, 有73.3% (11例) 患者尿液与血清中游离单克隆轻链含量明显上升, 20.0% (3例) 患者血清中游离单克隆轻链含量增加;6.7% (1例) 患者尿液中游离单克隆轻链含量增加。

2.1 体表心电图结果

本次研究的15例心脏淀粉样变患者中, 53.3% (8例) 患者心电图结果显示为肢体导联低电压, 其中5例同时显示有胸前导联低电压;46.7% (7例) 心电图显示为假性梗死Q波。15例患者中, 20.0% (3例) 患者出现左束支传导完全性阻滞, 20.0% (3例) 患者出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现象;6.7% (1例) 患者出现二度二型窦房阻滞状态;20.0% (3例) 患者出现永久性心房颤动。15例患者肢体导联电压数值水平均较低, 其平均值在 (0.32±0.18) ~ (0.52±0.47) mV;但其胸前导联电压数值差距相对较大, 其平均值在 (0.71±0.55) ~ (2.0±1.2) m V。

2.2 心脏超声结果

15例患者均有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向心性增厚现象, 均值分别为 (15.6±3.5) mm、 (15.7±3.6) mm, 且左心室容积均显示正常。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为 (42.5±2.4) mm, 收缩末期内径为 (33.5±5.3) mm。其中93.3% (14例) 患者有左心房增大现象;80.0% (12例) 患者有心内膜下心肌出现颗粒样反光增强现象。另外15例患者均有舒张功能不全现象, 40.0% (6例) LVEF值下降低于55%, 表明有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现象, 主要为轻度损害。53.3% (8例) 患者有中、大量心包积液, 3例患者合并有腹腔及心腔积液。

3 讨论

心脏淀粉样变指的是淀粉样物质沉积在心脏内, 引发的一种心脏病。淀粉样物质长期浸润及沉积, 取代了原有心肌收缩成分, 造成钙离子转运、细胞代谢以及受体调节发生改变。早期临床表现为心脏舒张功能障碍, 随着病情发展, 出现类似限制型心肌病, 甚至部分患者出现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其中限制性心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2,3]。由于心功能传导系统可引发多种难治性心律失常, 且不同时期临床表现存在一定差异, 无特异性, 因此易发生误诊、漏诊现象, 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通过本次分析可知, 心脏淀粉样变患者心脏超声特点均表现为室间隔、左心室后壁向心性增厚以及左心室容积正常等;且均具有舒张功能不全;本次研究的15例患者中, 有14例患者存在左心房增大, 12例患者心内膜下心肌有颗粒样反光增强, 8例患者出现中、大量心包积液;心电图特点表现为心电图肢体导联电压较低, 8例患者心电图结果显示为肢体导联低电压, 7例患者出现假性梗死Q波。

综上所述, 通过分析心脏淀粉样变的心脏超声与心电图特点, 有助于提高该疾病的诊断符合率, 减少创伤性检查, 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苏洪安.心脏超声在心脏淀粉样变中的应用.当代医学, 2014, 20 (9) :95-96.

[2]舒燕, 姜荣建, 程标, 等.心脏淀粉样变性临床及超声特点分析.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8, 5 (6) :69-70.

超声心脏 篇10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畸形;产前检查;筛查

[中图分类号] R45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3-151-02

先天性心脏畸形在我国的发病率为7%~8%,和西方的发病率相比较,高于西方[1]。然而临床中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都不是很完善,在诊疗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也增加患儿的病死率,无法改善和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2]。超声心动图是产前胎儿心脏畸形检查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对于胎儿心脏畸形的筛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笔者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接受的产前检查的孕妇进行研究,总结并分析超声检查对于中晚期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者筛查中体现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是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期间接受产前超声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检查的286例孕妇。所有接受检查孕妇的年龄22~41岁,平均(31.4±2.1)岁,孕龄20~39周,平均(27.3±1.6)周,其中初次生产者有142例,经产妇者为144例。所收治的孕妇中有82例为高危胎儿,高危因素有高龄,有过不正常妊娠史如自然流产、胎死宫内、羊水过多及过少,曾有过先天性心脏畸形胎儿生产史者,胎儿有其他系统性畸形症,染色体异常,心率紊乱,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以及在其他医院检查疑似为胎儿畸形者[3]。

1.2 方法

本组研究中使用的GE-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胎儿心脏进行检查。产前检查的项目有:胎儿数目的确定,胎儿双顶径、头围、小脑横经、侧脑室宽度、腹围、足长、股骨长和肱骨长,并对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的情况进行检查和了解。检查胎儿心脏时应使用六切面法对胎儿的心脏系统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六切面的标准为四腔心切面、主肺动脉长轴切面、右室流出道切面、左室流出道切面、上下腔静脉、主动脉弓与肺动脉、动脉导管和降主动脉双弓长轴切面。观察内部血流的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情况,并对产后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中的数据通过SPSS13.0的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差异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产前超声检查共筛选出66例先天性心脏畸形胎儿,其中室间隔缺损者有15例,部分性内膜垫缺损者有3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者有4例,镜像右位心者有2例,右室双出口者有6例,单纯肺动脉狭窄者有3例,下腔静脉奇静脉异常连接者有1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者有2例,严重法四者有3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伴室间隔缺损者有5例,永存动脉干者3例,永存左上腔者3例,左心室发育不良者有3例,单心室者有2例,三尖瓣下移畸形者1例,右位主动脉弓着2例,心脏外翻者3例,右心发育不良伴肺动脉闭锁者1例,主动脉弓离段者2例,中动脉缩窄者2例。产前筛查漏诊误诊并于产后发现者有10例。24周胎儿右室双出口、室间隔缺损、肺动脉轻度狭窄产前彩超检查见图1。

图1  24周胎儿右室双出口,室间隔缺损,肺动脉轻度狭窄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超声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胎儿心脏超声检查已经逐渐的被应用于产前先天性心脏畸形的诊断检查中,是无创影像检查技术中的一项重要技术。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于产前超声筛查的结果成功与否,主要在于对心脏切面的选取。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超声检查中使用的切面主要由四腔心切面、左室流出道切面、右室流出道切面、主动脉弓长轴切面和导管弓长轴切面[4-5]。单纯的四腔心切面在筛查时受到很大的限制,这是因为其无法获得心脏大血管的解剖信息从而造成对胎儿大血管畸形的漏诊。但其可以对心脏的位置、心房、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心室等之间的链接关系进行了解,对心脏的基本情况进行评估。

本研究中永存左上腔静脉及右位主动脉弓容易被漏诊,永存左上腔静脉引流入终端为冠状静脉窦或左心室,80%~90%引流至冠状静脉窦,对心脏血流动力学无影响,但是对心脏手术及心导管检查造成影响。高清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可对中晚期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进行明确筛查,使超声检查成为了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超声检查和筛查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对于避免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的误诊漏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提高疾病的诊断率。同时,合适的孕周,定期行超声追踪复查可更有效筛查中晚期胎儿。

[参考文献]

[1] 吕彦利,许金枝,王燕.中晚期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产前超声的筛查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3):107-109.

[2] 王林林,何怡华,张烨,等.对比研究胎儿复杂心脏畸形的超声心动图特点与病理检查结果[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1,8(2):294-301.

[3] 裘品丹.超声对产前先天性心脏畸形筛查的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9):113-115.

[4] 胡彩萍,彭柳.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J].临床误诊误治,2010,23(1):30-31.

[5] 王贤明,刘建新,黄菊芬.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右心室巨大横纹肌瘤1例[J].临床误诊误治,2010,24(1):106.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心脏急症02-10

心脏功能02-10

心脏猝死02-10

心脏瓣膜02-10

心脏教案02-10

心脏缺损02-10

心脏损伤02-10

心脏彩超02-10

心脏干细胞研究02-10

地震预测的新方法02-1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心脏急症 下一篇:心脏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