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心理影响(精选十篇)
患者心理影响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1月—2009年8月,唐山开滦医院收治的352名结直肠癌患者,且全部经过病理确诊为结直肠癌。最终确定,男性患者202名,女性患者150名;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56.2±8.7)岁。其入选条件为: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口齿清晰且能有效沟通,既往无精神病史。
1.2 分组
采用随机化的方法将352名结直肠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76名),对照组接受常规的综合治疗(放疗、化疗及手术治疗);干预组除接受上述治疗以外,在试验实施阶 段还适时接受心理干预治疗。在试验开始阶段,2组人群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组人群基本情况均衡,排除了各种混杂因素对心理干预的影响。
1.3 方法
1.3.1 量表评定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在试验前后对2组各进行一次测评。要求调查员对所有量表统一用语,先向患者进行必要的解释,征得患者同意后,由患者进行自评。
1.3.2 心理干预
在生物学治疗的同时,对干预组进行为期1个月的综合心理干预,对照组仅接受生物学治疗。心理干预的内容主要有:①个别心理治疗,每周2次,每次30 min。研究人员参加专科医生查房。向患者解释病情、支持、鼓励患者,通过认知治疗疏导不良情绪。②松弛治疗,先教给患者放松方法,让患者熟练掌握后跟随磁带自行练习。坚持每天进行,至少1次,每次30 min左右。③小组干预,不定期召集病人一起座谈,进行健康教育,促进患者之间互相沟通与支持等。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收回后经过整理,用Excel建立数据库,用SAS 6.12软件对各组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组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干预前,对照组和干预组中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抑郁等9项因子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干预组各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
注:t检验结果为2组治疗后的比较
3 讨论
癌症的发生、发展与预后均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目前已经被公认为是心身疾病之一,癌症患者均有明显的心理变化[4]。研究表明,心理干预治疗能有效地降低抑郁、焦虑、疲乏、恶心、疼痛等不良心理情绪和躯体症状[5]。对一项乳腺癌转移病人的心理干预究表明,接受每周进行1次的心理治疗的病人与对照组相比,焦虑和抑郁水平明显降低[6];参加支持性或表达性小组治疗的乳腺癌病人,平均存活时间比对照组延长了18个月,从研究开始到48个月的时候,对照组病人已经全部死亡,而治疗组中1/3的病人依然存活[7]。Fawzy等[8]的试验结果为,经过结构性支持小组干预6个月后,恶性黑色素瘤病人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比对照组病人要轻;6年后随访发现2组之间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差异显著。Richardson等[9]报道,接受过咨询和家访的淋巴瘤或白血病病人的存活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人群。
本研究发现,心理干预前,不论是对照组还是干预组结直肠癌患者SCL-90各项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常模(P<0.05),说明这些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经过一段时间系统的心理干预以后,心理干预组中各项因子分与常模没有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心理干预确实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这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0]。
以上说明,结直肠癌患者的心理与躯体状态都比较差,心理干预措施作为常规生物治理的辅助治疗手段,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身状况,与传统的单纯治疗相比,更加可以有效地缓解和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稳定情绪,增强抵抗顽疾的信心。因此,心理干预措施必将成为癌症患者个性化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之一。
摘要:目的了解结直肠癌患者的心理状况及进行心理干预的效果,为结直肠癌患者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352名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干预组接受生物学治疗以及心理干预,对照组仅接受生物学治疗,试验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定。结果心理干预前,2组癌症患者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结束以后,在干预组发现各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有明显的焦虑以及抑郁症状,心身状况较差;心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癌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结直肠癌病人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结直肠癌,心理状况,心理干预,量表
参考文献
[1]Edmonds CV,Lockwood GA,Gunningham AJ.Psychological response to long-term group therapy:a randomized'xial with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patients.Psychoncology,1999,8:74-91.
[2]王建平,林文娟.癌症病人心理干预新进展.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0,27(5):298-300.
[3]Spiegel D.Health caring:psychosoeial support for patients with cancer.Cancer,1994,74(Suppl):1453-1457.
[4]董志伟,乔友林,李连弟,等.中国癌症控制策略研究报告.中国肿瘤,2002,11(5):250-260.
[5]Baider L,Kaplan DA.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intrusive thoughts in cancer patients.J Nerv Ment Dis,1997,185:346-348.
[6]Spiegel D,Bloom J.Yalom ID.Group support for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Psychiatry.1981,38:527-533.
[7]Spiegel D,Bloom J,Kraemer HC,et al.Effect of psychosocial treat-ment on survival of patierts with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patients.Lan-cet,1989,2:888-891.
[8]Fawzy F,Fawzy NW.Hyun CS,et al.Malignant melanoma:effect of an early structured csychiatric intervention,coping,and affective state on recurrence and survival6years later.Arch Gen Psychiatry,1993,50:681-689.
[9]Richardson JL,Shelton DR,Krallo M,et al.The effect of compliance with treatment on survival among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mlignancies.J Clin Oncol,1990,8:356-364.
患者心理影响 篇2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心理行为干预;康复;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
护理干预指运用教育性等理论指导护理行为以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社会功能的综合护理措施。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的多发病、致残率较高,部分患者症状缓解后仍有残留症状,如:社会功能缺陷等,影响患者的恢复和回归社会。为此,我们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开展了早期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并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3年3月~2004年5月在南阳市精神病医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版)(CCMD2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精神病大体评定量表(GAS)评定>51分。(3)年龄<50 a,病程<5 a。(4)排除脑器质性疾病、躯体疾病、人格障碍、酒精及药物滥用。共入组80例,男60例,女20例。按患者就诊时间先后,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年龄、性别、抗精神病药物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心理行为干预。
1.2.2 心理行为干预 (1)社会、生活技能的训练性活动:采用行为矫正,按照护理程序,依据标准行为矫正训练计划针对患者的具体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①自理能力训练:包括按时作息、穿衣铺床、料理个人卫生等内容。②就业行为技能训练:让患者参加各种手工训练劳动及集体劳动,采用任务指标结合奖励措施等方法激发患者的参与热情,为其回归社会做准备。③社会交往能力训练:包括娱疗、体疗及学习交流讨论活动,使患者逐步习惯并能主动参与,从而达到改善人际交往状况的目的。(2)家庭支持和教育:①精神病的基本概念,强调精神病是可以治疗和有效控制并能取得较好效果的。②精神病常见症状表现及自杀的预防,使家属懂得什么是幻觉、妄想等以及相应的对策。③抗精神病药物的正确应用,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处理原则和长期用药的重要性。④预防复发,及早发现前驱期症状,及时处理,防止进入症状的`活跃期;恢复期和康复期患者应以药物维持治疗。⑤心理干预:知识讲座1次・w1。(3)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采用集体心理治疗与个别心理治疗,集体心理治疗1次・w1;个别心理治疗3次・w1。
1.2.3 效果评定 于治疗前后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1]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评定患者的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卫生、激动、退缩、抑郁等,并进行对比分析。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NOSIE评分结果显示,治疗第2 w末起,干预组患者的社会兴趣、个人卫生、总积极因素和病情总估计因子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总消极因素及其相关因子分(激动、精神病表现和退缩)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
3 讨论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对精神病患者既要治疗精神症状,更要注重患者社会功能的整体康复。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常出现明显的生理、心理、社会学方面的功能障碍,通过系统早期干预手段可以阻止患者生物学变化的进展,防止慢性症状的产生、减缓衰退、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其早日回归社会[2~4]。为此,综合护理干预的作用日益受到护理界的普遍重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精神科护士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根据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心理治疗、认知理论的领悟来帮助患者逐步修正其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不良行为,从而达到社会功能的康复。本结果显示,治疗第2 w末起,干预组患者的社会兴趣、个人卫生、总积极因素和病情总估计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总消极因素及其相关因子分(激动、精神病表现和退缩)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说明在有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开展心理、社会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日重建人际关系、树立生活信心、学习新的社会技能,从而提高社会适应水平,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张明园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46~219
[2] 陈淑清,王述彭,刘静芬.精神科护理学[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27~129
[3] 姜和球 .家庭心理教育与精神分裂症康复随访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2):128
患者心理影响 篇3
关键词:心理护理;人工流产;心理状态;影响
【中图分类号】R71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39-01
人工流产是避孕失败后的一种补救措施,虽然手术并不复杂,但由于流产手术的特殊性,患者在术前易产生多种不良心理情绪,包括紧张?焦虑等,增加了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病几率,而且术后易引发内分泌失调等不良后果[1]?为探讨心理护理对人工流产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本文选取2012年2月-2014年3月在我院妇产科门诊接受人工流产术的480例患者,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2年2月-2014年3月在我院妇产科门诊接受人工流产术的4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病例均妊娠7-10周之间,自愿要求终止妊娠且无禁忌症?精神病史,患者年龄在19-3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14±5.81)岁,其中,已婚者279例,未婚者201例,将48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两组患者术前均进行常规准备,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创建心理护理环境: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护士应当以和蔼的态度向患者介绍人流术的过程和术后注意事项,耐心听取患者心理需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2)心理评估基础:护理人员需细致评估患者身体素质?文化程度?经济条件等,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指导?(3)健康宣教: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指导,向患者介绍早期妊娠的生理表现?临床特征?人流术选择等健康知识?(4)情绪护理:利用暗示法来稳定患者心理状态,避免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5)感觉护理:播放舒缓音乐,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6)行为护理:指导患者身体放松和正确的深呼吸方法?
1.3评价指标 采用自行设计的心理状态调查表统计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发生焦虑?恐惧?压抑的例数?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不良心理状态改善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前各不良心理状态所占比例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不良心理状态改善比例远远大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3讨论
3.1人工流产患者产生不良心理状态的原因 人工流产术患者普遍存在不良心理状态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人工流产术本身具有一定的隐私性,尤其是一些未婚先孕患者,往往担心遇到亲友,因此普遍存在焦虑心理,另一方面,患者担心手术过程会产生强烈痛感,或者手术效果不佳影响今后再次妊娠?人工流产术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未婚先孕的年轻患者,此类患者大多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或者缺乏必要的性道德教育,在毫无预料的情况下造成意外妊娠,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2-4]?
3.2心理护理对人工流产患者不良心理状态的干预作用 不论是未婚先孕者,还是因故终止妊娠者,人工流产患者普遍存在不良心理情绪,主要表现为术前焦虑?紧张,对手术耐受程度降低,导致术中手术时间延长,造成术后人工流产综合征?这一现象不仅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更提示护理人员对人工流产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必要性[5]?护理人员作为患者术前?术中?术后接触时间最长的医务人员,应当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知识帮助患者缓解不良心理状态,减少和预防术后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为此,护理人员应当做到以下几点来加强心理护理干预:(1)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护理素质?护理知识的缺乏会使患者产生不信任感,反之,如果护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养,能够正确?合理的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就会赢得患者的信任,提高其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因此,护理人员应当主动学习心理护理的相关知识,全面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参加各种学术讲座和进修班,使自己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在提高自己业务素养的同时,还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并将这种生活态度延伸到护理工作中?(2)增加护患之间的情感交流?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要细心观察患者的身心变化,注意分辨语言和非语言暗示,捕捉其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法?沟通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患者隐私,选择适当的交流方式,避免谈话外泄?向患者介绍一些健康常识并进行专业指导,消除患者的手术顾虑?(3)改善患者手术心态?患者对手术的接受程度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接受手术,术前向患者詳细介绍人流术的相关知识,争取得到患者的理解与配合,告之术后会对其进行优质的护理,不必过于担心,消除其手术顾虑?
3.3研究结果分析 本次研究共选取480例于我院进行人流术的患者,为增强研究效果,将入选病例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对比护理干预,结果发现,观察组经针对性心理护理,不良心理状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紧张?恐惧?压抑负面情绪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可见,心理护理对人工流产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恢复?
参考文献
[1] 黄菊.未婚女性行人工流产的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7):49-50.
[2] 林琳.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5):60-61.
[3] 谢平,谢海滨,李贤,等.人工流产术患者心理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19(37):285-285.
[4] 彭玉兰,邹享珍,黄家义,等.心理护理对无痛人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25(11):312-313,314.
患者心理影响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科2010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肿瘤患者102例。纳入标准:无性格障碍或精神病史, 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 愿意配合此次试验。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1例。研究组年龄26~81岁, 中位年龄46.5岁;疾病类型:宫颈癌16例, 恶性葡萄胎14例, 卵巢癌17例, 子宫内膜癌4例。对照组年龄27~79岁, 中位年龄45.3岁;疾病类型:宫颈癌20例, 恶性葡萄胎11例, 卵巢癌12例, 子宫内膜癌8例。2组年龄、疾病类型等临床资料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 积极主动的交流和沟通。护理人员在行肿瘤手术前应和患者积极主动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需告知患者手术术式、麻醉方法、术中需要注意事项及术后不良反应等, 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2) 心理评估。患者入院时, 护理人员要对每个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以准确把握患者心理特点, 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一般资料、心理问题及心理状态3个方面[1]。 (3) 术后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虽然手术医师和护理人员尽自己最大努力治疗患者, 但并不是一定会得到人人满意的结果, 很多原因会导致肿瘤患者不得不面对现实, 这个时候,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积极地心理疏导, 根据患者自身乐观程度和心态, 并在充分照顾患者承受能力和心情的前提下告知临床治疗过程及结果。对于要出院的患者则需告知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并叮嘱其定期回医院进行复查。 (4) 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除了患者自身, 患者家属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伤害, 通常情况下, 患者的家属也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比如治疗费用的压力、鼓励患者积极治疗的压力等。此时, 护理人员也要了解患者家属的心理情绪, 对一些积极乐观的家属叮嘱其多与患者沟通, 而对一些悲观情绪较重的家属, 护理人员要主动关心, 并给予解压。 (5) 辅助音乐的护理干预。选择播放患者喜爱的音乐类型, 一般患者欣赏约30min的音乐后, 心理问题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有助于转移患者注意力。
1.3 评定指标
根据症状自评表[2]评价心理护理效果, 症状自评表从紧张、恐惧、焦虑以及悲观等方面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前2组症状自评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2组评分均低于护理前, 且研究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护理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近年来, 人们对临床护理要求有所提高, 这就要求医疗工作者, 尤其是护理工作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进行护理工作, 从而确保患者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癌症作为当前最难治愈的疾病, 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与其他疾病相比, 癌症患者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明显较高。而妇产科肿瘤因为肿瘤位置特殊, 很多患者要在一般心理压力基础上承受更多身体损伤, 这对女性患者来说无疑更加沉重[3]。妇产科肿瘤患者多存在焦虑、抑郁、紧张和恐惧等心理, 这种不良的心理情绪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临床手术效果和患者术后的恢复, 因此, 妇科护理工作人员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 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及不良情绪, 有助于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对2010年7月-2012年7月我院妇科收治的102例肿瘤患者实施分组护理, 结果表明,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能明显改善患者焦虑、紧张、恐惧和悲观的情绪, 因此, 护理人员应根据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心理承受能力, 针对性地给予心理护理, 从与患者加强交流和沟通入手, 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并给予健康教育、术后心理护理及辅助性音乐等护理干预措施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使患者在心灵上得到安慰和支持, 从而提高心理应对力,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 对妇科肿瘤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确保手术顺利开展, 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 因此,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沈艳.心理护理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7) :47-48.
[2] 费国华.妇科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8) :109-110.
精神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 篇5
神经症患者病前有一定的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躯体化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并与现实处境不相称,但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反复求助医生,到医院检查。病程多迁延,容易引起周围人对他们的歧视,以为他们是装病偷懒、折磨别人,这反而加重患者的自卑心理,使患者认为周围的人都不理解他们,看不起他们,甚至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
神经症患者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出现了偏差:过分关注自身感觉,轻视别人的忠言,只相信自己,绝不相信他人,甚至轻视他人。有过分担心自己的能力,感觉一无是处,产生自卑心理;有的过分夸大危险,感觉处处有危机,从而惶惶不可终日;有的过分担心自身健康,感觉患有重病,四处求医,虽然多次检查均显示正常仍坚信患有重病,产生疑病心理。目前医院多采用封闭的管理模式,亲属过分关注患者,患者整日无所事事,把注意力集中在神经症症状上。另外,多个患者相互暗示,亦加重神经症症状。心理护理
充分尊重和理解患者:护士必须掌握精神科的有关专业知识,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针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必要的疏导。要同情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对不合理要求要委婉拒绝,使病人心服口服。对于症状的改善,要给予真诚的鼓励,使患者看到希望,增强占胜疾病的信心。
护士的关爱行为是治疗神经症的良药:护士是患者住院期间接触最多的人,护士与患者的沟通、交流非常重要。护士与患者交谈时,音调进不宜过高,频率不宜过快,柔和、悦耳的交谈有利于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与患者交谈时要面带微笑,表情亲切自然,使患者有愉快感、安全感,进而密切护患关系。还可以轻拉患者的手或轻拍患者的肩膀,全神贯注听患者倾诉,使患者不良心理得以宣泄,有利于病情的改善。
密切观察病情,减少伤害行为:虽然多数人认为神经症比其他重性精神病病轻,但是患者精神痛苦的程度却重得多,自伤、自杀时有发生。由于病人智能和意识均正常,其行为计划周全,隐秘性强,成功率高。因此,护士对这类患者更应严密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减少伤害行为的发生。
患者心理影响 篇6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心理康复;自尊水平;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749.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42-02
據相关医学方面文献报道,针对临床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必须实施临床及时有效的治疗,之后依照患者的实际病情实施针对性护理,从而对患者临床症状有效改善,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性,改善心理康复作用[1]。本研究对近年医院收治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心理干预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水平的心理康复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针对在医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80例精神分裂症症患者,符合临床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依据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在观察组中,男性有26例,女性有1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年龄在50-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5±10.3)岁;对照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男性有25例,女性有15例,患者年龄在50-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5±10.3)岁;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资料对比,没有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中,应用常规护理干预,使患者可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培养患者对生活的兴趣,需要依照患者病情及临床症状变化,对患者临床各项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强化并发症预防,做好临床护理干预。
观察组中,应用心理干预,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消除患者恐惧心态,营造舒适的治疗环境,对患者介绍相关疾病知识,使患者可以正确认知自己的病态表现,提高患者对外界的应激能力,纠正患者懒散生活不良习惯,可以积极治疗精神分裂症,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并可以利用录像、图书以及知识讲座的形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心理健康宣教,可以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社交训练,进行小组模拟练习,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外界的应激能力。最后,评价分析两组临床干预效果。
1.3评定标准
可以根据自尊量表(SES),分析患者护理干预后 SES评分,评定两组心理康复效果。同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心理康复效果,根据PTSTD进行临床干预效果评定,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功能领域、整体生活质量领域中,根据传统疗效评定标准痊愈、显著好转、无效对临床精神分裂症患者做疗效评定。
1.4统计处理
对于本次研究结果处理,可以采用统计学SSPS20.0版本软件,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x2检验;对于计量资料表示方式为(X±s),两组数据差异对比P<0.05,则代表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自尊水平变化
对于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发现,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之后,观察组患者经心理干预,患者自尊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心理康复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
2.1两组干预后心理康复效果对比
观察组经心理干预后,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心理康复疗效较高,观察组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有效率为67.5%;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 (P<0.05)。如下表2:
3.讨论
精神分裂症疾病的患者大多都是年龄比较大的患者,其病情较为严重,并且具有难治愈的特点,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患者往往在身体承受病痛的折磨外,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比如焦虑、恐惧、抑郁、自卑、孤僻等,这非常不利于患者的康复[4]。基于此,我们提出在常规疾病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其主要护理内容包括:(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在心理状态上表现为心理障碍,这对患者的康复产生了不良影响,医护人员应以热情、耐心对患者提供帮助,积极和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在沟通中保持亲切态度,构建良好护患关系,并积极指导患者对自己心态进行调整,以积极心态接受临床治疗[5]。(2)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医护人员在患者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过程中,一定要对患者心理有详细了解,认真倾听患者倾诉,一旦发现患者存在不良情绪,就要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以能够对患者身心需求有效满足。医务人员还可以通过宣传页、书籍以及视频资料等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讲解,引导患者正确的认识疾病,这对于克服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中,对临床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心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自尊水平,改善患者心理康复疗效,有效率达到92.5%,对照组有效率67.5%,两组对比有统计差异(P<0.05)。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心理干预疗法,可以改善患者精神分裂症,降低发病率,改善患者自尊水平,取得良好应用效果,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帮助患者适应社会,促进患者心理康复,发挥积极作用。
本研究结果充分证实,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临床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尊水平,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康复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卓剑芳,杨婕,赵燕华,陈有彩,梁燕华.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研究[J].现代医院,2011,01:150-151.
[2] 赖小玫,秦千子,李爱平,郭伟能,韦艳灵,许艳子.社区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3,42:4303-4305.
[3] 潘淑先,曾波涛,王冠军.综合性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属应对方式、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医学杂志,2012,06:502-503+506.
[4] 刘光凤,曹禺,王旸.心理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状况的效果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09,04:267-269.
患者心理影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门诊2012年9月~2014年10月间收治的120例行包皮套扎术患者。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诊断确诊符合《外科学》第七版[5]中的相关诊断标准, 排除手术史、心血管疾病、心理或认知功能障碍等, 并由父母签署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年龄6~13 (9.2±1.6) 岁;包皮过长38例, 包茎22例。对照组年龄6~14 (8.9±1.8) 岁;包皮过长36例, 包茎2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给予心理干预进行护理, 主要内容包括: (1) 术前心理干预:在术前通过充分的与患者及家长进行交流, 了解其心理特征与喜好, 一方面鼓励、安慰、称赞以激发患者勇敢的荣誉感, 另一方面利用动画片、小游戏等分散移情其注意力, 避免在局部麻醉和手术的过程中发生哭闹、挣扎, 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2) 术中护理干预:在治疗的过程中, 医疗器械摩擦碰撞声音、医护人员操作身影等术中操作都可能造成患者的紧张、焦虑负面心理情绪, 而术中患者的心理变化可直接导致行动上的不配合, 术中操作发生偏差造成严重的后果, 因此利用音乐疗法、关爱治疗等减轻患者心理应激水平, 同时在护理的过程中密切的监测患者的心理变化, 询问和了解患者舒适程度, 及时的进行满足与调节, 达到顺利手术的目的; (3) 术后护理干预:术后伤口包扎时保持动作轻缓, 建议患者术后饮水适量以减少排尿摩擦而影响恢复, 同时通过向患者讲故事、学儿歌等促进患者对于术后伤口疼痛的耐受性, 从而提高术后治疗的配合力度。
1.3 临床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 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和心率、儿童医疗恐惧量表[6]评分、患者及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之间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血压和心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中血压和心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中儿童医疗恐惧量表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中医疗操作、医疗环境、人际关系、自我意识等儿童医疗恐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及家长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及家长对护理满意度 (96.7%) 高于对照组 (78.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对于门诊手术室来说, 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6~14岁的儿童一方面由于年龄较小, 对手术、医疗及疼痛等刺激容易产生恐惧、焦虑、拒绝手术的心理, 另一方面其认知事物、明白事理的能力已基本形成, 因此心理干预的实施也有了一定的基础[7]。同时, 患者均为学龄段的儿童, 在学习教导、同伴相处的过程中, 大多有着好奇心较重、注意力容易分散, 思想单纯而又荣誉感极强等心理特征, 也为心理干预的实施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8]。本研究中, 我们对行包皮套扎术的患者实施心理干预,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术中血压和心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说明通过心理干预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压和心率, 达到平稳患者情绪的作用。同时, 观察组患者术中儿童医疗恐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提示我们心理干预对于全面缓解患者对于手术的恐惧心理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从而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另外, 观察组患者及家长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 , 在临床的实践过程中, 我们发现, 心理干预的实施在缓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绪的同时, 取得了患者及家长对于护理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促进了手术的顺利安全完成, 从而提高了患者及家长对于护理工作的评价。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 对行包皮套扎术的患者实施心理干预, 平穏了患者的血压和心率, 缓解了患者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 提高了患者及家长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值得应用与推广。
摘要:选取2012年9月2014年10月我门诊收治的120例行包皮套扎术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给予心理干预进行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血压、心率、儿童医疗恐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患者及家长对护理满意度 (96.7%) 高于对照组 (78.3%) ,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行包皮套扎术的患者实施心理干预, 平穏了患者的血压和心率, 缓解了患者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 提高了患者及家长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值得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心理干预,包皮套扎术,心理,影响
参考文献
[1]梁万岗, 李娜, 岳晚霞, 等.包茎和包皮过长合并症的整形外科治疗[J].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 (5) :712-714.
[2]康永明, 孙先禹, 何俊, 等.包皮套环治疗包皮过长及包茎患儿425例体会[J].海南医学, 2012, 23 (4) :63-64.
[3]尤洪科.小儿包皮环套术与传统环切术的疗效对比[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2) :408-409.
[4]李仁举, 田金徽, 杨克虎, 等.包皮环套术治疗小儿及青少年包茎或包皮过长的Meta分析[J].循证医学, 2010, 10 (2) :92-97.
[5]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638-639.
[6]李尕梅, 纪元春, 王小平, 等.兰州地区住院学龄期儿童的医疗恐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30 (31) :63-65.
[7]郭顺添, 黄茂伦, 李良波, 等.包皮环扎术治疗小儿包皮过长803例[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3, 12 (6) :492-493.
患者心理影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相关资料和相关信息主要来源于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10例,随机均匀分成两组,观察组患者55例,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年龄在42-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5±6.01)岁,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在6-15天之间,平均住院时间为8天;对照组患者例数为55例,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年龄在43-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6±6.02)岁,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在7-16天之间,平均住院时间为9天。两组患者都进行了临床专业疾病诊断,且都符合高血压疾病临床诊断标准要求,本研究对那些存在器质性病变问题的患者进行了临床有效排除,对那些神经异常等患者进行了临床有效排除。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临床护理,做好病房清扫工作,保持病房清洁度,加强病房管理,对于那些生活可以自理的患者,护理人员要监督患者及时进食,并帮助患者翻身;对于那些生活无法自理的患者,要监督患者合理用药,并做好日常指导,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病情。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在高血压患者住院之前,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完整的入院介绍,要护送高血压患者和家属到达病房,要端正护理态度,进行自我介绍。科室护士长或者护理管理者要及时到病房和患者以及家属交流,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护理计划。使得患者增强治疗信心,得到家庭支持,保持良好的心态。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尽可能与患者谈话,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让患者拥有乐观的心态和愉快平静的情绪,防止患者受到各种刺激;让患者定期进行适当程度的运动,促进患者康复。护理人员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要把患者安置在宁静舒适的病房当中,告知患者治疗过程,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让患者快速适应治疗和护理环境,护理人员要多和患者交流沟通,时刻观察患者的心理状况,当患者情绪不良的时候,要耐心安慰患者,与患者交流想法,疏导患者的担忧,护理人员要时刻保持温和的态度,要经常询问患者的爱好,适当为患者播放轻音乐,平抚患者的情绪;另外,护理人员还要要及时了解患者的想法,接受患者和家属的建议,主动询问患者和家属是否存在疑问,及时解决患者的临床护理相关问题。
1.3 观察指标
(1)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情况: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2)患者血压改善情况;(3)患者后期生活质量改善情况[3]。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主要选择SPSS31.0软件对收集的所有患者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学研究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主要选择t进行检验,而计数资料主要选择χ2检验,两组患者资料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两组在患者心理状态评分结果上的比较
经过两组临床护理,在患者后期心理状态改善情况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心理状态专业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1。
2.2 两组在患者血压改善情况上的比较
经过两组临床护理,在患者收缩压改善情况和舒张压改善情况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2。
2.3 两组在患者后期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上的对比
通过评分结果可看出,在患者后期生活质量改善评分结果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3。
3 讨论
综上所述,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不仅要加强常规临床护理,还要加强心理护理。第一,在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休养氛围,要时刻保持病房安静和环境卫生良好,要加大对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教育和指导,告诉患者及家属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建立患者的治疗自信[4]。第二,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和家属的交流沟通,要时刻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情况,一旦患者出现不良情绪,就要明确情绪产生原因,采取相应有效的处理方法,改善患者情绪。第三,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使得患者意识到按时服药的重要性,还要加强对患者的思想教育力度,增强患者的临床护理意识,转变患者的传统观念,让患者知道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缓解患者的内心不安情绪[5]。第四,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制定日常运动方案,通过日常运动,调整患者的状态,对患者进行系统化的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增强患者的治疗自信心[6]。通过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临床上加强心理护理是十分必要的,比单纯的常规临床护理效果要好。
总之,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不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心理状态,还能明显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在有效调节患者血压水平的基础上促进患者身体康复,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7]。
摘要:目的 在高血压患者临床护理当中,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和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为高血压患者后期有效护理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10例,把这些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患者5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进行系统化的心理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情况和后期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经过观察对比,在患者心理状态评分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患者血压改善情况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患者后期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上,观察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高血压患者临床护理当中,进行系统化的心理护理不仅可以大大改善患者后期生活质量,还可以有效调整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患者血压水平。
关键词:心理护理,高血压患者,心理状态,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微燕.药物联合心理护理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降压疗效的影响[J].海峡药学,2013,25(3):227-228.
[2]郭瑞清.社区心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心理状态及康复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03(4):7-7.
[3]陈玉颜.心理护理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32(11):96-98.
[4]郝金玲.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J].中国医学创新,2010,07(29):143-144.
[5]赵春生,杨奕芳.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及临床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07(9):1318-1319.
[6]管菊.心理疏导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22(9):151-152.
患者心理影响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73例妇科肿瘤患者于本院2012年4月~2014年3月就诊;年龄24~68岁, 平均年龄 (44.3±5.7) 岁;子宫肌瘤36例, 卵巢肿瘤15例, 子宫内膜癌10例, 宫颈癌7例, 5例卵巢癌;按照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 (38例) 和对照组 (35例) , 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 护理人员热情亲切态度接待患者, 积极询问患者病情, 将医院基本情况告知患者, 使患者掌握一定的病情知识, 并向患者讲解手术安全性、有效性, 以此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医院应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病房环境, 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充足的休息和睡眠。积极观察患者术后情况, 行常规治疗和抗感染。密切观察患者术后情况, 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干预, 及时发现异常问题并进行有效处理, 定时探视, 及时发现异常问题并进行有效处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心理护理。加强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措施, 与患者积极沟通交流, 及时发现异常心理问题并有效处理。
1.3评价指标判定[2]心理情绪: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 , 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共100分, 分数越高, 患者的心理情绪越好。护理满意度: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量表, 包括:服务态度、护理操作等内容, 总分100分, 分数越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越高。生活质量[3]:根据生活质量评定量表 (QOL) , 内容包括:精神状态、生理状态、交际能力、自理能力等方面, 共计100分, 分数越高, 生活质量也越高。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情绪变化情况观察组患者护理前EPQ为 (48.7±12.3) 分, 护理后EPQ为 (90.9±5.7) 分;对照组患者护理前EPQ为 (51.6±10.8) 分, 护理后EPQ为 (72.4±6.3) 分;两组患者护理后心理情绪明显改善, 与护理前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护理后EPQ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 (92.4±3.6) 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 (78.6±5.3) 分, 两组间护理满意度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观察组护理后QOL (86.9±7.4) 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QOL (68.5±8.4) 分, 两组患者生活生活质量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妇科肿瘤患者围术期存在或多或少的负面情绪, 对患者的预后质量、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影响。心理护理干预是护理工作重点, 通过规范化、细致化、合理化的心理护理, 明显降低了护理工作的盲目性。采用心理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 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 以此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增强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在患者心理护理措施中, 必须要加强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措施。在患者术前心理护理中, 医护人员应加强患者的探视, 向患者讲解手术方法及麻醉方法, 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稳定患者情绪, 将医生的工作能力和手术水平告知患者, 使患者对手术有个更好的了解。同时可以以手术成功案例患者作为案例, 以此减轻患者担忧、害怕、焦虑的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在手术期间的护理, 手术护士应以热情、面带笑容迎接患者进入手术室, 减轻患者负面情绪, 应轻柔操作, 避免意外碰撞[4], 与患者沟通, 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患者麻醉前, 给予患者必要的安慰、鼓励和支持, 稳定患者情绪。患者术后, 要做好医护人员的交接班,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术后30 min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麻醉清醒后及时告知患者手术已实施成功, 以此减轻患者焦虑、紧张情绪。术后患者存在一定疼痛感, 医护人员要指导患者正确对待, 为患者提供必要镇痛药物, 与患者积极沟通交流, 帮助患者克服疼痛。在本组研究结果中, 两组患者护理后心理情绪明显改善, 与护理前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显示, 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 使患者情绪更加稳定, 以稳定良好的情绪积极面对治疗。两组患者护理后EPQ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研究结果表明, 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 可明显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
总之, 加强妇科肿瘤患者术后的心理护理干预, 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后负面情绪,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分析心理护理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的心理影响。方法 73例妇科肿瘤患者按照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38例 (心理护理+常规护理) 和对照组35例 (常规护理) , 分析两组患者心理情绪。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后心理情绪明显改善, 与护理前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护理后EPQ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加强妇科肿瘤患者术后的心理护理干预, 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后负面情绪,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心理护理,妇科肿瘤,影响
参考文献
[1]邱丽萍, 任彦, 张建新, 等.恶性肿瘤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江苏医药, 2007, 33 (9) :972.
[2]仇淼, 张雨辰.1例胰腺胰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17) :51-52.
[3]张美红.循证护理在肿瘤手术无瘤技术配合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14) :31-32.
患者心理影响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15 年3 月至2015 年12 月收治住院的乳癌患者64 例, 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 例, 均为女性。对照组年龄27-76 岁, 平均年龄 (52.7±11.1) 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7 例, 高中6 例, 初中10 例, 小学9 例。治疗组平均年龄 (53.0±10.5) 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6 例, 高中9 例, 初中7例, 小学10 例。2 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文化程度、认知能力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患者于入院日及出院日填写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填写过程由专职的心理干预护士全程管理, 使用统一指导语对受试者进行问卷内容的讲解说明, 患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调查问卷。共发放64 份, 收回64 份, 回收率100%。
1.2.2 心理干预方法
1.2.2.1 一般心理护理:
多了解和关心患者, 鼓励患者表达对疾病和手术的顾虑和担心,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请接受过类似手术且已痊愈的患者现身说法, 帮助患者度过心理调试期。对已婚患者, 应同时对其丈夫进行心理辅导, 鼓励夫妻双方坦诚相待, 取得丈夫的理解、关心和支持, 并能接受妻子术后身体形象的改变,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2 叙事心理治疗
治疗组患者在入院时就由专职的心理干预护士进行有效的沟通, 以获得患者的信任,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利用每天下午的心理访谈时间, 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 逐个与患者进行心理访谈, 鼓励患者讲出自己的故事, 再利用问题外化和解构, 寻找一直困扰当事人的无力、痛苦与病态的个人经验或故事的突破口, 帮助患者认清问题在生活中所处的位置, 并通过患者的叙述找到有正面力量的替代故事, 最后重构一个积极有力量的故事, 从而找到生命的意义, 找到战胜疾病的信念和力量。整个过程需要护士始终以一种放空、接纳、聆听的态度, 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顾虑, 通过见证、联结、迁移、信件和仪式等方式来串联, 使患者产生新的自我认同, 进而完成其生命的重新整合, 为患者积极的面对生活提供帮助, 近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看似简单的叙述, 实则是护患双方在表达各自情感。护士在了解患者的同时, 也使得患者更加了解护士,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消除了社会对医护人员的误解, 减少了医、护、患矛盾, 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1.3 判定标准
心理状态评价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价患者焦虑程度。包括20 项内容, 均采用4 级评分法。各项得分相加得总粗分, 乘以1.25 后取其整数部分, 即得标准总分。按照中国常模的结果, 正常上限为40 分, 临界值为50 分, 得分越高, 表示焦虑程度越严重。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价患者抑郁程度。包括20项反映抑郁主观感受的内容, 包括10 项正向评分和10 项反向评分, 均采用4 级评分法。各项得分相加得总粗分, 乘以1.25 后取其整数部分, 即得标准总分。按照中国常模的结果, 正常上限为41 分, 临界值为53 分, 得分越高, 表示抑郁程度越严重[4]。
2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均由SPSS 13.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均采用t检验, 检验水准 α=0.05。
3 结果
治疗组心理负担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结果见表1。
4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入院时大多数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由于放疗、化疗及手术治疗后患者会出现负面反应症状,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护理, 患者负面心理状态未得到明显改善, 而治疗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干预治疗, 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状态与干预前、对照组相比较, 明显降低 (P<0.05) 。
叙事心理治疗, 诞生于20 世纪80 年代, 在2014 年底由我们院长助理李春主任在我们护理人员中推广, 并迅速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通过每天清晨的微信群授课, 每周四下午的专家讲座, 每晚微信群的提问答疑, 我们认识到这种心理方法很有必要在临床上应用, 特别是我们肿瘤科患者。现代医学并不能解决所有疾病, 我们能做的就是给患者更多的安慰, 叙事心理治疗的出现, 拉近了我们医、护、患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倾听患者的故事, 运用适当的方法, 使问题外化, 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的片断, 从而引导来访者重构积极故事, 以唤起当事人发生改变的内在力量。叙事治疗强调的不是技巧而是态度, 这就需要我们怀着一颗尊重、谦卑、好奇的心来面对那个与我们不一样的生命。它强调“问题”才是问题, 人不是问题, 人与问题时分开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专家, 都有能力依照自己的偏好, 重写自己的生命故事。
乳癌患者由于对疾病的不了解, 对乳癌深感恐惧, 她们认为自己得了“癌症”, 就等于上帝给判了“死刑”。此外由于乳房的缺失, 自认为是“残疾”或“废人”, 她们对自身形体的改变表示忧虑和压抑, 感到生存无价值[5,6]。不少患者担心自己患乳癌后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 不能重返工作岗位, 担心丈夫、亲友、同事远离自己, 担心自己能否承受化疗, 担心化疗和放疗的效果等。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着她们的生活质量。而常规的心理护理很难打消患者的这些负面情绪, 我科在护士长和心理咨询师的带领下将叙事心理治疗方法引入临床。临床观察结果表明, 将叙事心理治疗运用在乳癌患者的心理康复治疗中, 患者的负面情绪得到很大的改善, 大大的提高了患者的自信心, 为患者积极的面对生活提供帮助, 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叙事治疗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 在临床的应用前景广泛, 我科将在其他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裘法组, 孟承法.外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318-327.
[2]江连英.乳腺癌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干预措施[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22) :168-169.
[3]冷静, 曾天德.叙事心理治疗:一种后现代思潮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兼谈与传统心理治疗的比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24 (2) :150-153.
[4]吕探云, 孙玉梅.健康评估[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73-176.
[5]余志华, 阳世伟.乳癌患者信息需求及心理状态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4) :61-63.
相关文章:
影响健康的心理因素02-22
心理因素对歌唱的影响02-22
影响脑电图的心理因素02-22
心理情绪影响02-22
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管理论文02-22
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02-22
心理品质影响02-22
体育运动对心理的影响02-22
择业心理影响02-22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