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干预营养状况(精选十篇)
营养干预营养状况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3月在新疆某肿瘤医院消化科住院且符合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适用标准的胃癌患者225列, 其中男123例, 女102例, 年龄23~82岁。入选标准:年龄≥18岁;确诊为胃癌的患者;入院次日8时前未进行急诊手术;神志清楚, 具有良好的理解与沟通能力;知情同意愿意配合此次调查。排除体弱病重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
1.2 方法
1.2.1 营养风险筛查方法
运用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 (CSPEN) 推荐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 (NRS-2002) 对同意接受调查的胃癌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 于患者入院后的第2天清晨, 嘱其尽量排空大小便, 空腹状态下使用经过矫正好的体重计进行身高和体重的测量, 身高精确到0.5 cm, 体重精确到0.5 kg。NRS-2002综合考虑了患者机体自身的营养状态, 还结合了因临床疾病的代谢性应激等因素造成的营养功能障碍, 最后还将年龄因素作为营养风险的影响因素之一纳入筛查的范围。具体内容囊括了三个方面的评分: (1) 疾病严重程度评分 (0~3分) ; (2) 营养状况受损评分 (0~3分) ; (3) 年龄评分 (0~1分, 即年龄≥70岁者加1分, <70岁者为0分) ;以上三项的总评分为0~7分。对于营养风险评分 (NRS) 总评分≥3分的患者, 提示营养风险存在, 而不是提示营养不良, 建议制定营养支持计划;对于NRS评分暂时低于3分者, 可定期重复营养风险筛查[8]。NRS-2002在营养状况评分一项中还涉及了体质指数 (BMI) , 这是一个以体重为主的判断营养状况的指标, 是国际上通用的体质与健康评价指标。BMI=体重 (kg) /身高2 (m2) , 中国人的BMI正常值范围为18.5 kg/m2≤BMI≤23.9 kg/m2[9]。对BMI<18.5 kg/m2的判定为低体重, 也即营养不足。综上所述, 笔者将NRS评分≥3分者视为存在营养风险, 将BMI<18.5 kg/m2的患者视为存在营养不足。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主持的住院患者应用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的研究显示, 结合中国人BMI正常值, 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能够应用于94%~99%的中国住院患者[2]。
1.2.2 营养风险影响因素
对有营养风险的患者的一般性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性别、年龄、病程等营养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推断。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胃癌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状况 Ⅰ、Ⅱ期胃癌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为52.00%, Ⅲ、Ⅳ期为92.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04, P<0.05) , 见表1。
例 (%)
2.2 体质指数测得的营养不足发生情况 225例胃癌住院患者中, Ⅰ、Ⅱ期胃癌患者营养不足发生率为25.33%, Ⅲ、Ⅳ期为24.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例 (%)
2.3 性别对胃癌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发生情况的影响男性胃癌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为79.67%, 女性为78.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0.05, P>0.05) , 见表3。
例 (%)
2.4 年龄对营养风险发生情况的影响 依据国际规定, 65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 ≥65周岁营养风险发生率为89.55%, <65岁为74.6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29, P<0.05) , 见表4。
例 (%)
2.5 病程对营养风险发生状况的影响 病程小于1年的胃癌患者, 其营养风险发生率为68.91%, 病程1年以上的胃癌患者, 其营养风险发生率为90.5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5.91, P<0.05) , 见表5。
例 (%)
3 讨论
此次筛查结果显示, 胃癌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 且胃癌患者的肿瘤TNM分期越晚, 营养风险发生率也会越高, 其中Ⅰ、Ⅱ期胃癌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为52.00%, Ⅲ、Ⅳ期胃癌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则高达92.67%, 营养不足的发生率为25.33%。由此可见, 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所占比例远远高于通过体质指数测得的营养不足患者所占的比例数, 所以患者存在营养风险不代表就已经发生营养不足, 而是提示两个方面的内涵: (1) 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发生不良临床结局的可能性大; (2) 有营养风险的患者更可能从营养治疗中受益[1,10]。
肿瘤患者营养风险的相关影响因素有年龄、肿瘤分期、病程等。事实上, 没有纳入本次分析的营养风险因素还有很多, 因为肿瘤相关性营养不良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以预防肿瘤营养不良也要多管齐下, 在确切的抗肿瘤治疗过程中, 重视和规范营养支持治疗。
4 营养干预策略
有统计显示:因恶性肿瘤而死亡的病例中, 约有35%与膳食和营养有关[11]。换而言之, 如果实施有效的膳食预防, 可使人类恶性肿瘤减少1/3。可见膳食和营养在诸多与恶性肿瘤有关的因素中占重要地位。营养的补充不但能增加体重, 而且还可以改善免疫功能, 具有抗氧化应激等多种作用, 免疫营养学或营养药理学已将营养支持提升到营养治疗的新水平[12]。专家共识称对于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已经成为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应该成为最基本、最必要的措施, 并遵循个体化的原则[13]。文献[5]报道, 营养教育在消除或减少与营养有关的危险因素、降低营养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重要意义, 所以营养干预的内容应该至少包括营养治疗和营养教育两方面的内容。
4.1 常规性的营养风险筛查
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 (ESPEN) 认为, “营养风险筛查是一个快速而简单的过程, 通过营养筛查, 如果发现患者存在营养风险, 即可制定营养计划”。由此可见, 营养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准确筛查肿瘤患者的营养风险和判断营养状况[14]。所以临床医护工作人员应该重视营养风险筛查的意义, 将营养风险筛查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入院诊疗步骤, 通过快速简便的筛查来判断肿瘤患者是否需要进一步进行全面的营养评定和制定营养治疗计划。对于NRS评分≥3分者, 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综合情况, 制定个体化的营养计划, 予以营养干预;对于NRS<3分者, 应在住院期间每周筛查一次[3]。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予营养支持, 有效避免营养支持过度和应用不足的发生。对于出院后在家休养的肿瘤患者, 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应该定期为其测量体重, 同时记录称重时间、体重值, 观察体重变化情况。如果不明原因 (非自主性) 的体重丢失>2%时, 应该及时护送患者到医院复诊[5]。
4.2 开展营养教育与膳食指导工作
倡导所有肿瘤患者出院后定期到医院营养门诊或社区营养工作中心接受持续的营养状况监测和接受必要的饮食教育。第一, 开展以社区或家庭为单位的饮食教育工作, 因为饮食指导可以增加食物摄入量, 避免肿瘤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体重丢失或者导致治疗的中断[15]。饮食教育可以包括一日适宜的进餐次数、每次的进食量;合理的膳食结构、强调均衡膳食的重要性;解释普食、软食、半流质和流质饮食、少渣膳和高纤维膳等的适用范围;讲解食材的选择和配餐原则, 烹饪方法和烹饪用具选择等等。第二, 医院营养门诊和社区营养工作中心还可以依据患者的肿瘤分期, 给出相应时段的个性化营养配餐或食疗指导方案。协助患者及其家属制定一份膳食计划表, 将每日的食物分成5~6份, 倡导小量多餐, 以小份量的形式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15], 以期能够增加食物摄入量和摄入的种类, 争取可以满足肿瘤患者目标需要量的70%以上的能量需求及100%的蛋白质需求, 这也是营养疗法的基本要求[5]。尽量保持理想体重, 使之不低于正常范围的下限值, 每2周定时 (早晨起床排便后空腹) 称重一次并记录[5]。第三, 宣传家庭氛围的重要性, 家属要协助患者舒缓内心的焦虑紧张情绪, 创造愉悦的就餐环境, 和愉悦的对象、在充足的时间享用可口多样的食物[15];同时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充足的睡眠。第四, 建立营养咨询和膳食指导的专业化网站, 定期开展营养讲座和膳食咨询工作, 提供个性化营养指导的同时, 还应定期网络跟踪随访, 了解营养指导计划的依从性、执行情况、疾病变化情况, 根据反馈信息来及时修正营养调理方案。通过医院和社区卫生工作站相结合的营养干预体系, 协同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提高患者与病痛抗争的信心和决心, 增强抗肿瘤治疗效果, 以期能够达到营养疗法的最高目标即调节代谢、控制肿瘤、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摘要:目的:了解新疆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胃癌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状况, 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 并对营养干预策略进行探讨, 旨在为该类人群制定个性化营养护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 (NRS-2002) 这个调查工具对225例胃癌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和体质指数的测定, 依据营养状况受损、疾病严重程度和年龄三个方面的内容对营养风险进行综合评定, NRS总评分≥3分判定为存在营养风险, 并对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接受此次调查的胃癌住院患者中, Ⅰ、Ⅱ期胃癌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为52.00%, Ⅲ、Ⅳ期的胃癌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为92.67%。而营养不足的发生率为25.33%。患者发生营养风险的概率与年龄、肿瘤分期及病程等因素有关。结论:对胃癌患者应该进行常规性地营养风险筛查, 开展营养教育和膳食指导工作, 在确切的抗肿瘤治疗过程中, 重视和规范营养支持治疗, 并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变化趋势实施监测, 呼吁尝试以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站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方位的服务体系, 以期达到增强抗肿瘤治疗的耐受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临床结局的目的。
营养干预营养状况 篇2
3干预措施的研究
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可以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状况,因此,有必要制定一些相应的措施,以减少这些因素的负面影响。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近年,陆青梅等[23]为了探讨综合干预对留守儿童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对100名留守营养不良儿童及监护人实施综合干预,比较综合干预前后营养不良儿童的营养和健康情况。综合措施包括结合儿童的心理和认识特点,制作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对儿童进行解说;结合健康教育宣传手册,用方言对监护人和年长营养不良儿童进行健康教育,说明合理膳食对儿童的好处;指导监护人婴儿食品制作方法等;定期做电话随访;一年后上门随访了解监护人对食品选择与制作、纠正儿童饮食不良习惯执行情况,发现问题时,及时给予解决。结果显示,实施综合干预后,留守儿童营养不良程度明显改善(P<0.001),营养不良性贫血明显好转(P<0.001);监护人对综合干预方式满意度为95%。表明通过合理的干预可以帮助儿童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入,改善他们的营养状况。此外,常芳等[24]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看护人实施信息干预,帮助看护人了解预防和治疗贫血的知识,对于改善留守儿童的贫血状况也有正向的作用。其研究结果显示,信息干预对父母有一方在家学生的身体状况改善显著优于父母都外出的学生;与父母都外出的非住校生相比,信息干预对至少有一方在家的非住校生身体状况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尽管如此,至今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营养干预的报道尚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之一,可能与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关。这些因素来自多方面,有家庭方面的因素、学校方面的因素,以及社会方面的因素,因此研究计划的具体实施就会遇到各种困难。因此,要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营养干预研究并获得确实的效果,必须国家的大力支持,通过国家统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4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近年来,在国家和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要切底改善这种状况,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要了解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包括留守儿童的数量,地区分布,各地区经济水平,不同地区家庭收入,不同地区的民族生活习惯等。然后,了解影响留守儿童营养状况的相关因素。在这个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并定期有计划地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而在这个过程中均需要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监护人,甚至学校、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因此,这个工程是巨大和长期的。此外,应加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目前的研究,除少数研究外,大多数是小样本,局限范围的研究,其代表性有所欠缺。再者,研究中要注意所用标准的统一;对留守儿童界定的范围也应统一,以便于进行对照分析。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6):32-34.
2谢新华,张虹.国外移民留守儿童研究及其启示[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1):36-43.
3WickramageK,SiriwardhanaC,VidanapathiranaP,etal.Riskofmentalhealthandnutritionalproblemsforleft-behindchildrenofin-ternationallabormigrant[J].BMCPsychiatry,,15:39.
4WangL,FengZ,YangG,etal.Theepidemi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depressivesymptomsintheleft-behindchildrenandadolescentsofChongqinginChina[J].JAffectDisord,2015,177:36-41.
5TomsaR,JenaroC.Childrenleftbehindinromania:anxietyandpredictorvariables[J].PsycholRep,2015,116(2):485-512.
6ChengJ,SunYH.Depressionandanxietyamongleft-behindchildreninChina:asystematicreview[J].ChildCareHealthDev,2015,41(4):515-523.
7TanC,LuoJ,ZongR,etal.Nutritionknowledge,attitudes,behav-ioursandtheinfluencingfactorsamongnon-parentcaregiversofruralleft-behindchildrenunder7yearsoldinChina[J].PublicHealthNutr,,13(10):1663-1668.
8段丹辉,朱明元,罗家有,等.中国部分农村地区2~7岁留守儿童膳食营养现况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30(4):326-330.
9牟劲松,罗家有,李艳萍,等.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5):439-443.
10庞培,苏普玉,胡传来,等.农村1~4岁留守儿童喂养状况与发育偏离的关系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2,23(1):1-3,134.
11刘焕英,胡桂崧,温爱娣,等.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4):306-307.
12叶立娜,李文芳,郭慧,等.汉川市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营养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9(16):2565-2567.
13龚正涛,杨勤.湖北省农村留守儿童营养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配对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6):3775-3778.
14于冬梅,刘爱东,于文涛,等.中国贫困地区母亲外出打工儿童的营养不良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卫生研究,2013,42(3):429-432,441.
15岳莉,李佳樾,何莉.甘肃部分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40-42,46.
16龚正涛,王丹.湖北省农村留守儿童体格发育状况配对调查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9,20(4):37-40.
17郝刚,张瑞,张莎,等.资阳市农村留守儿童宏量营养素和钙摄入现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6):644-645,650.
18潘池梅,陈心容.农村留守儿童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6):708-711.
19陆青梅,林娜,班亮阶,等.桂西地区留守儿童营养不良原因调查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2):171-172.
20黄春兰,陆青梅,班亮阶,等.桂西地区留守营养不良儿童监护人对儿童营养知识认知调查[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9):164-165.
21彭俭.学前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营养状况差异及干预措施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52-53.
22黄爱云,赵宪善.临泽县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儿童营养知识与儿童营养行为的现状调查[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13(33):318-319.
23陆青梅,黄春兰,梁英,等.农村留守营养不良儿童营养不良综合干预效果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6(4):631-632.
早餐营养状况调查报告 篇3
在《早餐的营养状况调查》中,数据显示,接近95%的调查者认为吃早餐重要,但仍有42.7%调查者不能坚持每天吃早餐。在吃早餐花费时间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调查者的早餐进食速度普遍较快。九成以上的调查者(93.75%)吃早餐所花的时间在20分钟以内,其中,吃早餐花费5~10分钟的比例居多,超过了五成。
调查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接近95%的调查者对吃早餐的态度是“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然而,有38.54%的调查者表示不能坚持每天都吃早餐(一周吃4~6次的人数占23.96%,一周吃1~3次的人数占10.42%),还有4.16%的调查者表示从不吃早餐。
专家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营养科赵霞主任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不吃早餐的人比吃早餐的人更容易衰老。“一顿早餐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是否科学。不吃早餐的人,可能并不只是周末等时间偶尔不吃,长期下去会养出吃不吃都没关系、随意吃的不良习惯。”赵霞主任说道,“据相关数据统计,发生慢性病的人群,大部分是不吃早餐、生活不规律的人。同时他们睡眠不规律,缺乏运动,长期以往,会导致睡眠质量不高,早上起来出现水肿、黑眼圈、皮肤衰老等明显衰老现象。”因此,赵霞主任提醒广大网友,不吃早餐是一个表象问题,由此造成的长期生活不规律,会导致早衰,或一系列慢性病,免疫力、抵抗力下降等问题。
调查数据:调查结果显示,九成以上的调查者(93.75%)吃早餐所花的时间在20分钟以内。其中,吃早餐花费5~10分钟的比例居多,超过了五成。其次是花费10~15分钟、5分钟以内,比例分别占了25%、9.38%。早餐花费在20分钟以上的调查者仅占2.08%。从数据可见,大部分网友的早餐进食速度普遍较快。
专家分析:很多人在吃早餐时为了赶时间,经常是“狼吞虎咽”,或者边走边吃。赵霞主任强调说,“早餐不等于快餐,狼吞虎咽要不得!”如果长时间“狼吞虎咽”式的早餐,会引起消化不良,从而导致肠胃功能紊乱等问题,对身体的危害非常大。赵霞主任建议吃早餐应该至少花上10~15分钟,保证细嚼慢咽地吃完早餐。
此外,还有人把早餐当成“运动餐”,在地铁里、公交车上、路上进食,把饭桌搬到大众场合下,绝大多数人也是狼吞虎咽地完成这个早餐过程。赵霞主任表示,这样的早餐方式带来的危害,第一是不符合卫生要求,第二同样是给肠胃带来极大的负担。更有甚者,会发生意外的安全事故。另外,“人体的生理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当人体运动的时候,是由运动系统支配;当人在进食时,口腔、食道、胃肠等消化系统就会开始运行;若是人在学习思考时,是由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也就是说,所有的人体功能运动都应该是独立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完成工作。所以,人体消化和运动等各机能活动应独立进行。” 赵霞主任详细地解释道。
早餐营养分析
在早餐的营养状况方面,超过一半的调查者对早餐营养搭配的关注度不高。超过七成调查者的早餐内容为面食类,仅有8.33%的调查者早餐含有水果。在关注早餐的“量”同时,也需要追求早餐的“质”,你的早餐是否达到营养标准呢?
调查数据:在早餐营养搭配的重视程度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1.46%的调查者表示“很注意”,29%的调查者表示“比较注意”。“一般注意”和“不太注意”的比例达到了55.21%,反映了大部分的调查者对早餐营养搭配的重视程度不高。
专家分析:如何提高人们对营养早餐的关注呢?一方面,应该让人们认识到不吃早餐的危害性,通过科普宣教的方式,让更多人关注早餐营养健康问题。另一方面,市场提供优质、便利的早餐服务,让更多人愿意去吃早餐。归根到底,人们要养成吃早餐的习惯,自身的营养健康意识是最重要的。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营养健康理念,并付诸行动,让孩子吃上营养的早餐,相信从小养成的习惯,长大后也会保留吃早餐的习惯。
调查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早餐内容排在前五位的是“面食类”、“稀饭类”、“蛋类”、“豆制品”、“奶制品”,分别的比例为:75%、56.25%、39.58%、38.54%、35.42%。其次,选择“油炸类”的人有12.5%,选择“水果类”的人有8.33%。
专家分析:怎样的早餐内容才是营养的呢?赵霞主任指出,营养的早餐内容应该是要具备“能量均衡、种类丰富、干稀搭配、粗细结合”四大条件。
赵霞主任介绍说,早餐的热量应该达到全天总能量的1/3。有人喜欢吃油条配粥,但是油条的热量高,不能每天都吃,可以用馒头面包等替换着吃,特别是肥胖人群,热量的摄入更是要限制。此外,如果早上吃不了太多东西,但为了达到能量均衡,可以增加一些能量密度高的食物,比如坚果、核桃、杏仁等。
除了能量要达到均衡,赵霞主任还建议早餐的内容应该多样化。主食类可以选择一些杂粮食物,比如粗粮面包,杂粮馒头等,搭配牛奶,因为肉质蛋白、蛋白质等都是提供一天开始的能量。豆、奶制品方面,可以选择豆浆、酸奶等。蔬菜方面,可以用馄饨搭配蔬菜。此外,尽量避免吃高油、高脂肪的食物,或者油炸类的烹调方式。炸油条、煎炸类等糕点,虽然吃起来很香,但热量太高,不适合长期食用。总的来说,健康的早餐在营养学上的原则是,早餐要种类丰富、干稀搭配、粗细结合,避免油脂高的食物。
nlc202309011800
对于早餐内容的选择,赵霞主任还特意提到一个“零食早餐”的问题。有些人会买些饼干、小甜点来充当早餐内容,这是不科学的。赵霞主任说,“我们应该把早餐当成正常的一餐。从营养能量需求来看,早餐能量摄入应该达到全天能量的1/3,要是用零食替代早餐,营养和能量肯定达不到标准,而且维生素、蛋白质的量摄入不足,结果导致早上饥饿,接着又继续吃零食。长期以往,这样就导致营养缺乏,比如会对小孩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
早餐市场分析
在此项《早餐的营养状况》调查中,结果显示,常在外吃早餐的总比例居多,占了57.29%。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让不少上班族养成了在外吃早餐的习惯。所以,除了关注人们在家的早餐行为,更需要关注就在我们身边的早餐行业。
早餐行业管理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
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让不少上班族养成了在外吃早餐的习惯,常在外吃早餐的总比例占了57.29%。所以,除了关注人们在家的早餐行为,更需要关注就在我们身边的早餐行业。
目前,早餐行业可以从三大方面进行分类:从供应方式来分类,有快餐店、早餐店、早餐亭、路边早餐摊,以及其他不规范的早餐供应点;从早餐品种来分类,有面食类、稀饭类、奶制品、豆制品、油炸类等;从中西方文化来分类,有中式早餐,如面食、稀饭类,也有西式早餐,如在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连锁店购买的汉堡包、咖啡等。
在这样的一个早餐行业供应现状背后,无疑充斥着各种激烈的竞争和矛盾冲突。如:正规的早餐供应网点与非正规的早餐供应网点之间的竞争,潮流的西式早餐文化与中国传统的早餐文化之间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也反映了早餐行业的管理规范化不强,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为:
1、到处可见流动性的无证早餐摊位。原材料的来源和质量很难进行有效监督。此外,使用的一次性餐具是否达到卫生要求,更是无从追查。卫生监督部门检查力度不够。
2、卫生状况差,食品卫生难以保证。大部分无证摊位的网点是路边,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食品在制作的过程中是非封闭的,食物极有可能受到灰尘、废气等有害物质的污染。
“放心早餐工程”由民心工程变成“闹心工程”
政府很早关注到了早餐这一领域,也希望以一种新的方式推行早餐行业,让越来越多人吃到放心的、便利的早餐。自200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的“放心早餐工程”。然而,在政府扶植的大背景下,早餐产业的发展并没有一帆风顺。放心早餐工程经过多年的实施与推广,效果并不是很明显,甚至有人形容“放心早餐工程”由民心工程变成了“闹心工程”。
政府的早餐工程不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受到流动小摊贩的冲击、早餐的供应网点设置不合理、早餐内容单一等等,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人们对早餐的消费观念,认为“早餐吃不吃都没关系”、“早餐随便吃点就行”、“上班来不及了就不吃吧”。
《早餐营养状况调查》总结与建议
从《早餐营养状况调查》的结果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超过四成的调查者不能坚持每天吃早餐,在吃早餐的调查者中,超过一半的人对早餐营养搭配的关注度不高。本篇文章希望通过此次的调查,并且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营养科赵霞主任的健康指导下,让更多的人能够意识到吃早餐的重要性,同时更需要关注早餐的“质量”。并且通过早餐市场分析,希望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相关行业可以更加关注“营养早餐”这一领域,让人们吃上营养又放心的早餐。
营养专家推荐不同人群的营养早餐搭配
针对不同人群的营养早餐搭配,赵霞主任给予以下的实用建议:对于小孩,早餐种类要丰富,保证充足的营养素摄入,因为小孩正处于生长发育期间,需要摄入更多的营养。由于小孩的牙齿还在成长发育,因此建议主食以蒸、煮的烹调方法为好,比如软糕点、小花卷、小馒头等。
对于老年人,可以依据个人的习惯进行选择早餐内容。首先,要干稀搭配,便于咀嚼的食物。一般来说,老年人喜欢喝粥,主食是半流质的,或进食馄饨之类的食物。其次,老年人应每天喝牛奶或者豆浆,进行补钙,预防骨质疏松。再来,食物搭配应该粗细结合。还有需要提醒的是,老年人要注意清淡饮食,切忌太咸的食物,比如咸菜、咸鸭蛋等,避免诱发老年高血压等心脑血管慢性病。
对于白领上班族,每天应腾出时间吃早餐。选取的种类要多一些,切忌早餐每天同种类,比如有些人天天就只吃汉堡包。此外,避免过多进食高热量、高糖分的食品,如巧克力奶等。可以采取中西结合的方法,荤素搭配要适宜,主副食搭配。
美食达人分享营养早餐食谱
【营养鸡蛋早餐卷】
对于上班族来说,早上的时间非常紧张,早餐需要快捷、方便、营养。那么怎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营养又美味的早餐呢?可以小青菜配上鸡蛋、面粉以及火腿肠快速制作出来的早餐卷,不仅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动物蛋白、淀粉、脂肪等,还秀色可餐,使人胃口大开。
【高纤维红薯饼】
红薯饼非常适合老年人食用,常吃红薯有助于维持人体的正常叶酸水平,体内叶酸含量过低会增加得癌症的风险。红薯中高含量的膳食纤维有促进胃肠蠕动、预防便秘和结肠直肠癌的作用,本道早餐使用红薯加糯米粉做成红薯饼,口感绵糯,还有红薯的香甜很受老年人的欢迎。
【杂蔬瘦肉粥】
冷冷的天气,没有什么比一碗暖暖的香粥更能暖心暖胃的。这款咸味粥最适合孩子来食用,各种蔬菜富含多种维生素,猪瘦肉含有优质的蛋白质和必需的脂肪酸并提供血红素改善缺铁性贫血,具有补肾养血,滋阴润燥的功效。此款粥不仅可以补充多种维生素而且还能补充一定量的的蛋白质,可补血养胃,滋阴润燥,促进孩子的身体发育。
【养颜西葫芦夹心饼】
对于女性群体来说,西葫芦夹心饼无疑是她们的早餐首选。西葫芦调节人体代谢,具有减肥、抗癌防癌的功效。西葫芦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尤其是钙的含量极高。而且,西葫芦富含水分,有润泽肌肤的作用。因其清爽可口的味道,搭配面做成糊塌子,夹上爱吃的蔬菜和肉,作为早餐营养又美味。
营养干预营养状况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某市八家医院护士225名, 入组调查:年龄在22~25岁, 目前处于工作状态且自愿参加者。
1.2 调查方法与内容
24h膳食回顾询问法:由受试者尽可能准确回顾调查前3日食物消耗量。食物量只是指量未指品种。运用家用量具或食物图谱进行估计及膳食记录。
1.3 营养护士干预方法
针对调查结果, 对所参加研究的护理人员进行为期6个月:营养学、社会学、基础专科知识的培训和实践操作指导, 培训后再次进行3d膳食调查。
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膳食调查数据人工录入, 应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营养教研室提供的营养计算软件, 参考《中国食物成分表》[2]计算出每人每日平均热能及各种营养素摄入量, 所有数据资料用spss软件逐项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处理分析。
2 结果
2.1 基层医院护士一般情况:
由于护理行业的特殊性, 225名护士均为女性, 年龄大22~25岁 (3200±8.40) , 身高150~175 (158.63±1.45) cm, 体质量45~65 (52.51±1.28) kg。225名调查对象年龄、性别、学历、护龄、职称等一般基本情况。见表1。
2.2 护士膳食结构干预前后与平衡膳食宝塔参考值三者比较:
基层医院护士在干预前谷类、水果、蔬菜、蛋类等摄入量与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平衡膳食宝塔》参考值比较, 摄入量明显不足,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 。饮食干预后护士在谷类、水果、蔬菜及奶类的摄入量有明显增加 (P<0.01)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干预后与《平衡膳食宝塔》参考值比较, 在谷类、蔬菜、蛋类等摄入量仍有差距 (P<0.05) 不足, 但水果、肉类、鱼虾类、奶类基本达标 (P<0.05) 。见表2。
2.3 护士膳食中三大营养素比例干预前后与参考值三者比较
在护理人员每日所摄取总能量中, 蛋白质、脂肪所占百分比均高于中国营养学会所推荐平均参考值 (P<0.01) 而碳水化合物所占百分比则明显低于平均参考值 (P<0.01) 。干预后, 护理人员蛋白质、脂肪摄取 (入) 量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分别由干预前的 (1.16±0.01) 下降到 (0.15±0.02) , (0.35±0.01) 下降到 (0.31±0.05) , 碳水化合物比例由 (0.50±0.14) 上升到 (0.56±0.06) , (P<0.01) 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但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比例相比, 碳水化合物所占比例仍不足。而蛋白质、脂肪所占比例仍偏高 (P<0.01) , 仍需持续改进使其更趋合理。见表3。
2.4 护理人员三餐热能分配干预前后与参考值三者比较
干预前后护理人中员热量分配比例和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三餐热量分配比例参考值比较, 早晚餐高于参考值 (P<0.05) , 午餐低于参考值 (P<0.01) 。干预后早餐比趋向合理 (P<0.05) , 午餐比由 (0.32±0.17) 上升至 (0.37±0.03) , 晚餐比由 (0.37±0.13) 下降至 (0.33±0.04) , 干预后午餐和晚餐热量比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三餐热量分配比 (P<0.01) 还需有待改进。见表4。
3 讨论
3.1 护理人员工作是脑力和体力劳动的结合, 实行的是轮班制, 日昼颠倒、生物钟紊乱、正常生活规律也被打乱、受外界因素影响、护理人员缺编明显, 基层医院见为明显。倒班频率高与工作量大普遍存在。随着医学的发展, 护士原有知识不能满足临床护理需要, 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医学前知识与技术已成为护士储备的唯一方式。护士肩负工作、学习、家庭巨大压力, 身心疲备, 营养摄入不足, 有些护士担心摄入含碳水化合物高食物会发胖而刻意节食;有些护士平时饮食不规律有偏食、挑食、吃零食、吃快餐习惯, 蔬菜水果摄入过少, 致使维生素类摄入量不足, 常常出现消化不良、眼睛疲劳、精力不充沛等现象。另外, 护士频繁三班倒, 胃肠道消化液分沁减少, 食欲减退, 影响营养素摄入。表1结果显示护士摄入的能量1338kal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RNIS2100kal比较只占63.71%能量摄入不足。而钙、镁、锌、铁、硒、铜等微量元素与RNIS比较, 抵抗力下降。本次调查发现, 护士膳食能量营养素摄入严重不足。护士患皮肤病 (瘙痒、皮肤干燥) 等病。反复呼吸道感染较为常见。
注:t1p1干预前与RNIS比较, t2p2干预前与干预后比较, t3p3干预后与RNIS比较
注:t1p1干预前与参考值比较;t2p2干预前与干预后比较;t3p3干预后与参考值比较
注:t1p1干预前与参考值比, t2p2干预前后比, t3p3干预后与参考值比较
注:t1p1干预前与参考值比, t2p2干预前后比, t3p3干预后与参考值比较。
3.2 通过对基层护理人员膳食调查发现, 各类食物摄入量与《平衡膳食宝塔》参考值比较表2结果显示:谷类、水果、蔬菜、蛋类等摄入量不足, 而肉类、豆类食物摄入量则过高, 已经超过了各类食物的摄入量, 对膳食摄入量与参考摄入量进行两个比较 (P<0.01) 差异性显著。我国营养学家推荐日常膳食三大营养素摄入的理想比较, 蛋白质占10%~15%、脂肪20%~30%碳水化合物占55%~65%, 而在我们护理人员的膳食中三大营养素摄入量则为蛋白质占35%、脂肪占16%, 两者均高于参考摄入量平均值。碳水化合物仅占50%低于参考摄入量平均值。将三大营养素摄入量与其参考摄入量进行两比较P<0.01差异性显著, 提示了护理人员膳食不合理。此调查结果与2002年第四次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结果相符[3]。常此以往对健康极为不利, 摄入脂肪量过高会增加一些如DM心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有研究表明, 各类食物的消耗量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病死率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而动物性食物和油脂耗量与这些疾病病死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4]。
3.3 通过培训 (重点放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的实际应用, 包括营养状况评估如何制定健康食谱) , 要求大家重新认识营养学、尤其学会如何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等。这样做护士食物习惯发生了质的变化。调查结果显示表4可见不吃早餐的减少了, 品种由以前比较单一。不健康的油炸或食品过渡到现在全发面包、面粉、牛奶、豆浆、鸡蛋、水果等多样化, 甚至早餐补充蔬菜的人数也在增加。夜班护理人员在食物的选择上更加注重清淡、易消化、热量不高, 避免加重胃肠负担且富含优质蛋白食物。如蛋花汤、馄饨、蔬菜等。另一方面护士也注重了晚餐质量, 暴饮暴食、进食快餐、霄夜的人数减少明显。遵循早吃好、中吃饱、晚吃少原则。早餐摄入热量比例达30%左右。中餐比例达由32%上升40%, 控制晚餐热量摄入比例由37%下降30%。表4可见干预后护理人员三餐热量分配比例日趋合理。
综所上述, 健康饮食干预对护理人员营养结构发生了质的改变, 健康的饮食生活方式也被整个群体都十分认同。
通过饮食干预的实施, 护理人员不但固巩原有学习的医学知识, 又从新增加发新理论。同时, 为营养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并应运于日常的宣教工作中, 让患者得到了直观的、可操作性的膳食指导和教育实惠。这不仅利于自身健康也利于社会的人。
看基层医院护士调查显示:护士的营养知识缺乏、膳食结构不合理、膳食能量、营养素摄入严重不足、身体素质令人担忧, 护士的沟通能力有待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DM人群DM知识认识不足。防治知识严重缺乏, 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缺乏。因此, 对糖尿病患者实行全方位, 全过程管理, 建立一个兼顾个性的系统管理模式迫在眉梢。
糖尿病健康教育 (营养干预) , 将基层护士营养KAP改善与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护士在营养KAP的改变的基础上对DM患者实施健康教育。通过教育改变DM患者的知识结构, 在此基础上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及未遵医行为, 并使其学会自我管理提高生活质量。
3.4 方法
调查问卷, 自身对照干预研究, 对八家基层医院及社区服务中心的护士和辖区内DM患者进行营养学问卷调查, 了解护士和DM患者营养KAP现状, 分别对护士和DM患者营养KAP调查结果进行干预, 时间为一年, 在此进行问卷调查, 对自身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时间为一年。
KAP解释, KAP存在着因果联系, 并不存在三者的必然性。K是行为转变的必要条件, 当知识上升为信念, 就有可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去转变行为。KAP调查应用于营养学认为, 营养态度的正确与否, 影响人们对营养知识的求知欲望, 他们又共同影响着人们的饮食实践活动。
摘要:护理人员工作是脑力和体力劳动的结合, 实行的是轮班制, 日昼颠倒、生物钟紊乱、正常生活规律也被打乱、受外界因素影响、护理人员工作量大普遍存在。随着医学的发展, 护士原有知识不能满足临床护理需要, 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医学前沿知识与技术已成为护士能力储备的唯一方式。护士肩负工作、学习、家庭巨大压力, 身心疲备, 营养摄入不足, 有些护士担心摄入含碳水化合物高食物会发胖而刻意节食;有些护士平时饮食不规律有偏食、挑食、吃零食、吃快餐习惯, 蔬菜水果摄入过少, 致使维生素类摄入量不足, 常常出现消化不良、眼睛疲劳、精力不充沛等现象。另外, 护士频繁三班倒, 胃肠道消化液分沁减少, 食欲减退, 影响营养素摄入。通过培训 (重点放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的实际应用, 包括营养状况评估如何制定健康食谱) , 要求大家重新认识营养学、尤其学会如何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等。这样做护士食物习惯发生了质的变化。通过饮食干预的实施, 护理人员不但巩固了原有学习的医学知识, 又增加了新的理论知识。同时, 为营养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并应运于日常的宣教工作中, 让患者得到了直观的、可操作性的膳食指导和教育实惠。这不仅利于自身健康也利于社会的人。从基层医院护士调查显示:护士的营养知识缺乏、膳食结构不合理、膳食能量、营养素摄入严重不足、身体素质令人担忧, 护士的沟通能力有待提高。
关键词:基层医院护士,营养知识,营养状况,健康干预
参考文献
[1]魏燕兰, 林薇, 肖宁馨.我国护士的营养态度与行为调查研究[J].中国营养协会杂志, 1992, 1 (17) :186.
[2]中国食物成分表[R].
[3]昌可佑.中国营养师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23-363.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 篇5
王苏平
2005.02.018版知识与健康
来自:健康报
去年10月,我国发布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据此,卫生部微量元素营养重点实验室首倡“营养自助工程”。记者日前专程采访了营养自助工程的具体实施单位——北京金创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宋自甫教授。
我国城乡居民营养素缺乏现状
宋自甫教授介绍说,去年10月我国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数据显示,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着钙、锌、铁、维生素A等营养素摄入不足。那么,缺口到底有多大呢?我们不妨分别看看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我国居民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和实际摄入量状况:
钙(单位:毫克)
成年人800;老年人1000;儿童青少年800~1200;孕妇、乳母1000~1500。
而城乡居民平均钙的实际摄入量为:1982年694.5,1992年为405.4,2002年为390.6,呈明显下降趋势。
锌(单位:毫克)
成年和老年人
15、儿童青少年
15、孕妇和乳母20。
我国居民锌的摄入量各地调查结果不一致,大约8~12,妇女、儿童、老年人缺锌较明显。
铁(单位:毫克)
成年人(男)
12、(女)18;老年人12;儿童青少年15~20;孕妇、乳母28。
我国居民铁的平均摄入量已达标准,但铁的来源多为植物性,吸收利用率很低,所以妇女儿童缺铁性贫血依然普遍。
维生素A(单位:微克)
成年和老年人800、儿童青少年800、孕妇和乳母1200。
我国居民维生素A的摄入量虽然在逐步提高(2002年为478),但仍存在差距。
长期缺乏营养素可致慢性病
幼儿园儿童营养状况调查 篇6
关键词 儿童 营养不良 发生率
为了解嵩明县幼儿园儿童的营养状况,笔者于2006年8月对7所幼儿园1500名儿童的营养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象:7所幼儿园3~6岁的儿童1500名。
方法:采用WHO推荐的同性别的年龄体重身高及体重身高离差法评价,年龄别体重(W/A)小于两个标准差(<-2s)为低体重;年龄别身高(H/A)小于两个标准差(<-2s)为生长发育迟缓;身高别体重(W/H)小于两个标准差(<-2s)为消瘦;上述3项值同时小于两个标准差为营养不良,上述3项值在±2s~之间均为正常,身高别体重(W/H)大于3个标准差(>+3s)为肥胖[1]。
结果:
儿童营养状况:在1500名儿童中,营养状况正常1136名,占75.39%;营养不良347名,占23.13%;肥胖17名,占1.1%。
不同性质的幼儿园营养状况:我县幼儿园性质不同,分为集体和个体,集体幼儿园内儿童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20.17%,肥胖发生率为1.28%;个体幼儿园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28.06%,肥胖的发生率为0.89%。因此,个体幼儿园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于集体幼儿园,而肥胖率低于集体幼儿园。
不同地区幼儿园儿童营养状况比较:城镇幼儿园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3.61%,肥胖发生率为2.31%;乡镇幼儿园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4.69%,肥胖发生率0.83%,故城镇幼儿园营养不良发生率低于乡镇幼儿园,而肥胖率高于乡镇2倍多。
讨论
幼儿园保健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各种形式的幼儿园逐渐发展起来,集体幼儿园有谨慎规范的办园思想,严格的各种保健制度是保障儿童身心健康的关键,并且有专职或兼职的儿保人员,能将儿保工作中的营养、膳食结构调配合理,并能进行儿童带量膳食计算,各种营养素尽量满足幼儿生长发育所需;而个体(私立)幼儿园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难以保证儿童均衡合理的膳食,儿童饮食结构欠佳,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故应重视儿童营养,配备专职儿保人员,学习相关的儿童营养知识,使儿童膳食既要营养丰富,又要经济实惠,节约开支,促使儿童体格健康发展。因此,个体(私立)幼儿园应积极落实各项保健制度,为提高集体儿童保健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儿童营养状况:儿童的营养状况是衡量儿童健康水平的灵敏指标,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能反映儿童整体的健康水平。由于饮食结构不合理,供给的蛋白质和热量不能满足幼儿的生长发育所需,使儿童发生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功能受损,影响大脑细胞发育,造成精神呆滞,增加疾病的易感性和疾病的死亡率;儿童肥胖多为单纯性,因食欲好、进食多,经常摄入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而且缺少体育锻炼,导致血液中胆固醇升高发生相关疾病,肥胖可使儿童呼吸困难、换气不足,容易发生呼吸系统的疾病,肥胖也可使性情孤僻、自卑感强,影响心理行为的发育;根据幼儿园调查资料发现,个体和乡镇幼儿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于集体和城镇幼儿,而肥胖的发生率低于集体和城镇幼儿。因此应该认真做好营养知识宣传,科学喂养、合理搭配,对肥胖儿童应早期干预,加强体育锻炼,增加热量的消耗,改善儿童健康状况,使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合理营养与膳食:幼儿园的营养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营养是否均衡[2]。应每学期对幼儿园的儿童进行营养计算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制定科学的饮食食谱。合理均衡的营养是保证儿童健康发育的关键,集体幼儿园的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率低于个体幼儿园儿童,可见加强幼儿园内儿童营养与膳食的管理是降低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率的有效途径。
综合上述:幼儿园儿保人员和家长应该掌握小儿在不同时期,每日应摄入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保证小儿每日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热量和优质蛋白质,食物的种类应多样化,食物制作适合小儿年龄特点,饮食色香味美,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保证一日三餐两点,间隔进餐时间合理,定期进行儿童身高体重监测,及时调整儿童饮食,使儿童健康成长,减少营养不良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慕逖,主编.儿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75~77.
营养干预营养状况 篇7
关键词:营养状况分析,护理干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重症
慢性心力衰竭往往由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心脏血液输出量降低,无法满足机体正常需要,是各种心脏器质性病变终末期无法避免的一种综合征[1]。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重症患者营养状况与其疾病的转归、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然而实际中患者的营养不良问题却未受到足够重视[2]。近年来我院在临床实践中尝试建立营养支持护理干预模式,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重症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现将详细情况作如下汇报。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重症患者8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男43例,女39例;年龄70~87岁,平均(76.2±3.87)岁;病程1~6年,平均(2.7±1.2)年;其中肺心病18例,冠心病37例,风心病17例,扩张型心肌病10例。排除正在进行透析治疗、合并恶性肿瘤、慢性炎症患者以及由消化道疾病导致的进食障碍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体重、病程、营养状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先做营养状况评估,用微型营养评定表问卷调查患者营养状况,营养状况评估完成之后,每位患者发放一份营养膳食处方。(1)对照组:由护士负责常规心力衰竭护理,包括健康教育,避免过度劳累、过饱、情绪激动、用力屏气排便、呼吸道感染等容易诱发心衰的因素,指导患者清淡、丰富营养、低盐、易消化饮食,多吃水果和蔬菜,防止便秘,患者饮食由家属提供。对于中重度营养不良且伴有严重胃肠道功能障碍、水肿患者,应给予其静脉输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维生素以及缺失的电解质等肠外营养支持。(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常规心衰护理基础上增加全程饮食护理干预,由临床医师、护理组长及营养医师根据患者实际代谢能力和营养评估状况,制定每位患者的日常饮食处方,责任护士负责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做好每日营养膳食工作,督导患者完成计划的每日营养膳食量,及时监测患者各项生化指标和代谢情况,并根据患者临床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饮食计划。所有患者出院前做好信息登记,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营养状况、诊断、联系电话、住址等内容。患者出院后,责任护士负责定期随访工作,采用电话随访形式,为患者提供答疑和饮食指导,记录患者心功能状况、病死率、饮食情况、再次住院率等内容,随访1年。
疗效判定标准:微型营养评定表得分<17.0为营养不良,17.0~23.5分为潜在营养不良,≥24.0分为营养良好。
统计学方法:本文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结果用表示,并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统计结果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不同干预措施后,观察组发生营养不良13例,对照组23例,营养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18.8d,明显低于对照组24.9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死8例,对照组病死18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寿命低,需接受反复住院治疗且死亡率较高,因此改善心衰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和住院率是许多医生和学者重点研究方向[3]。大量研究表明,慢性心力衰竭重症患者的预后情况与患者营养状况密切相关。中华医学会指出,老年慢性心衰重症患者一旦恢复正常的胃肠道功能,应尽快停止肠外营养,转而接受肠内营养。因为肠内营养可满足肠道黏膜的正常营养需求,营养物由门脉系统提供,不仅符合机体正常生理,还可避免代谢并发症及肠外营养感染,对于保护和促进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具有重要意义[4]。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营养不良发生率、病死率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程饮食护理干预注重对患者营养状况及饮食的监督,从患者入院至康复,责任护士需按照计划监督患者每日具体饮食营养计划,做好记录、随访工作,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提高患者饮食依从性和临床治疗效果[5]。
参考文献
[1]赵喜萍,杨军.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及遵循指南优化药物治疗现状[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3,19(2):112-113.
[2]尹菊英.护理干预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依从性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9):5129-5130.
[3]虞意华,龚仕金,严静,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9,7(4):437-438.
[4]陈丽.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27):205.
营养干预营养状况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食道癌放疗患者150例,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75例, 男性40例, 女性35例, 年龄介于45~80岁, 平均 (63±0.23) 岁, 上段食管癌13例, 中段食管癌42例, 贲门癌20例;对照组75例, 男性40例, 女性35例, 年龄介于43~80岁, 平均年龄 (62±0.31) 岁, 上段食管癌13例, 中段食管癌41例, 贲门癌21例。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饮食, 和之前的饮食习惯没有差别, 对其进行放疗教育并且嘱咐其饮食的注意事项。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饮食护理干预, 早餐:牛奶300 m L。加餐:鲜果汁。午餐:肉沫、豆腐胡萝卜泥、大米粥。加餐:豆浆。晚餐:面条, 黄瓜炒肉。加餐:牛奶或者是蛋白粉。每周4 d进行上述的饮食。同时积极和患者家属进行交流, 根据患者的治疗情况和嗜好来及时的调整食谱。每周1次指导患者以及家属烹调食用的方法, 对个别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指导, 发放营养册并且嘱咐患者记录好。
1.3 观察指标
放射治疗前和放射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的含量以及淋巴细胞计数来评价患者的营养状况。
1.4 营养评价指标
血红蛋白≥120 g/L为正常, 血红蛋白<120 g/L为不足;血清白蛋白正常值为35~55 g/L, 轻度异常为30~35 g/L, 中度异常为25~30 g/L, 重度异常为<25 g/L。淋巴细胞≥1.5×109/L为正常, 淋巴细胞<1.5×109/L为不足[2]。
1.5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在SPSS17.0统计软件上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形式表示, 进行t检验。
2 结果
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血清白蛋白 (119±0.45) g/L、血红蛋白 (34.7±0.51) g/L的含量以及淋巴细胞计数 (1.51±0.71) 109/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102±0.32) g/L, (28.3±0.47) g/L及 (1.38±0.63) 109/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食管癌起病隐匿, 早期可无症状。部分患者有食管内异物感, 或自食物通过时缓慢或有梗噎感。也可表现为吞咽时胸骨后烧灼、针刺样或牵拉样痛。进展期食管癌则常因咽下困难就诊, 吞咽困难呈进行性发展, 甚至完全不能进食[3]。病变晚期因长期摄食不足可伴有明显的营养不良、消瘦、恶病质, 并可出现癌转移、压迫等并发症。加上恶性肿瘤本身就是一种消耗性的疾病, 摄取营养的能力比正常细胞强而且会释放一些有害的物质, 从而破坏正常的功能, 患者还可能因为体内储存的脂肪消失, 引起食欲的减退, 肌蛋白过分分解导致厌食。所以癌症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放疗是癌症三大治疗手段之一。是用各种不同能量的射线照射肿瘤, 以抑制和杀灭癌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放疗可单独使用, 也可与手术、化疗等配合, 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 以提高癌症的治愈率。在手术前先作一段放疗使肿瘤体积缩小些, 便可使原来不能手术的患者争取到手术的机会。对晚期癌症则可通过姑息性放疗达到缓解压迫、止痛等效果。放疗有很多优点, 但是也存在相当多的不良反应。食道癌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 应用放疗进行治疗后, 梗阻的问题会随着加重, 大多数患者会出现放疗部位的纤维化, 引起食管失去正常弹性, 在原来病灶的基础上出现吞咽困难, 加重患者摄入困难, 而营养的摄入不足、进食的减少往往使患者的基本体能下降, 主要表现为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以及淋巴细胞的减少[4]。
食道癌患者放疗后的饮食宜高蛋白、清淡、容易消化、高热量以及高维生素为主, 定时定量的进食, 少食多餐。由于放疗后可能会引起水肿, 造成食道的不完全性的梗阻, 此时患者应以流质食物为主, 该文中研究组患者早餐食用牛奶, 中午餐食用米粥肉末以及胡萝卜泥等, 晚餐给予面条黄瓜, 加餐中以果汁、牛奶以及增加蛋白脂肪的摄入, 若患者有淋巴的转移, 应给予患者牛筋汤, 尽量避免食用辛辣的食物, 应用肉汤提味, 尽量不食用高碘的食物以及海鲜等, 戒烟戒酒, 避免食用放置时间长或者冷食牛奶或者汤, 从而避免食物刺激引起的食道痉挛[5]。食道痉挛容易引起食道狭窄, 进食容易摩擦产生水肿, 引起癌破裂或者完全性的梗阻。患者放疗期间容易出现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 对此应给予患者一些有助于消化的食物, 比如山楂糕。若患者不能摄入食物, 应及时对患者进行补液治疗, 以免加重患者的营养不良症状。通过研究发现, 研究组患者进行放疗期间饮食护理干预, 患者营养状况明显的好于对照组, 无论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还是淋巴细胞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充分说明饮食护理干预能提高食道癌放疗患者的营养状况, 使患者机体能够更好的耐受放疗带来的不良反应用以及癌细胞的侵袭,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饮食护理干预对食道癌患者放疗期间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该院食道癌放疗患者150例,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75例,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的方法,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饮食护理干预, 干预时间为1个月, 观察两组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的含量以及淋巴细胞计数。结果 治疗1个月后, 研究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的含量以及淋巴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饮食护理干预可以提高食道癌患者放疗期间的营养状况,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饮食护理干预,食道癌放疗,营养,影响
参考文献
[1]唐玉娜.饮食护理干预对食道癌患者放疗期间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 2011, 12 (34) :268-269.
[2]师艳艳.食管癌病人同步放疗及化疗的营养支持及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15) :1363-1364.
[3]陈露, 陈昌珍, 李凤.食道癌病人营养支持方法对康复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 20 (14) :15-16.
[4]杨梅.食道癌患者的饮食护理及营养支持[J].中外医疗, 2011, 31 (6) :168.
营养干预营养状况 篇9
关键词:饮食护理,食管癌患者,放疗期间,营养状况
食管癌在民间又被称为噎死病, 它是一种恶性程度以及发病率都非常高的疾病, 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进行性吞咽困难、身体消瘦、无力、贫血等, 对患者的生理功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癌症是一种消耗性疾病, 出现营养不良时可以导致病死率以及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2]。治疗食管癌的主要临床手段是放疗, 因其病程较长又会出现消瘦和营养不良等, 接受放疗的患者多为中晚期[3]。放疗过程当中常见的与营养有关的问题是:咽喉反应、口腔黏膜反应以及口干等, 对患者摄取营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进而出现营养不良, 身体消瘦, 抵抗力下降, 导致感染[4]。根据有关报道显示, 我国住院患者当中营养不良者占40%~50%, 需要给予营养支持, 这种做法不仅是为了给患者提供营养, 更主要的目的是维持细胞的基本功能以及正常的代谢, 进而改善或者保持机体整体的功能,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本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食管癌放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取得了满意的研究结果, 详细研究内容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食管癌放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51~86 (57.2±5.8) 岁, 男87例, 女33例, 其中食管下段癌患者34例, 中段食管癌患者72例, 上段食管癌患者14例, 所有患者均不伴有心脏病、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严重性疾病。将他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各6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食管癌放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的营养护理, 与之前的饮食习惯没有改变, 对患者进行饮食注意事项以及放疗有关知识的宣教。实验组:在一般饮食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饮食护理干预, 1周当中的四天给患者早、午、晚餐后进行适当的加餐。早餐为鲜果汁50 m L或者菠菜汁50 m L, 午餐为豆浆50 m L、牛奶50 m L、鸡汤50 m L或者骨头汤50 m L, 晚餐为蛋白粉30 m L或者牛奶30 m L;每天都要和家属以及患者进行交流, 根据患者的爱好以及治疗情况等对患者的食谱进行调整。放射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以及外周血血红蛋白含量进行评估。
1.3 判定指标[5]。
营养不良的评价标准:体质量占正常理想值的90%以上为正常, 反之则为营养不良。上臂肌围占正常值的90%以上为正常, 反之则为营养不良。淋巴细胞计数≥1.5×109/L则为正常, 反之则为不足。血清白蛋白的正常值为35~55 g/L, <25 g/L为重度异常, 25~30 g/L是中度异常, 30~35 g/L是轻度异常。血红蛋白≥120 g/L为正常, 反之则为不足。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1个月的放射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外周淋巴细胞计数以及营养状况等方面进行检查, 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以及外周血血红蛋白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的提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患者的营养状况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放疗期间出现营养不良的原因大多包括以下几方面: (1) 疾病的自身原因, 恶性肿瘤属于消耗性疾病, 恶性细胞的生长速度非常快, 对营养的摄取能力也非常强, 同时也可以释放有害物质, 对正常的组织结构造成破坏, 导致食管丧失正常的功能。患者也可以因为机体所储存的脂肪减少甚至消失而造成食欲减退, 进而肌蛋白的过度分解出现厌食症状, 此外患者的嗅觉和味觉也会出现一些改变,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异味感以及食欲缺乏等, 临床上大约有40%~80%的癌症患者会伴有营养不良[6]。 (2) 治疗的原因, 食管癌患者由于在吞咽食物时会出现进行性或者持续性吞咽困难、胸骨后灼烧感、疼痛感, 经过放射治疗后会使梗阻的问题加重, 大多数患者的放疗部位都会出现该部位的纤维化, 导致食管的弹性减弱甚至消失, 在原本管腔狭窄、扩张差的情况下更加重了进食的困难。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食管癌放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饮食护理,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饮食护理干预, 观察两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的含量、外周血血红蛋白以及营养状况等。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以及外周血血红蛋白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的提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患者的营养状况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放疗期间的食管癌患者给予饮食护理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的含量以及外周血血红蛋白,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孙惠, 姚建兵.人性化护理在食道癌放疗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 2013, 34 (14) :519.
[2]蔡霜, 张玲玲, 彭美芳, 等.饮食护理干预对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期间营养状况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 2009, 28 (7) :109-110.
[3]唐玉娜.饮食护理干预对食管癌患者放疗期间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34 (13) :268.
[4]刘俊梅.饮食护理干预对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期间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2) :319-320.
[5]杨光凡, 王淑君, 胡晓翠, 等.103例食道癌患者放疗期间的营养支持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0, 7 (4) :45-47.
营养干预营养状况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的70例ICU危重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各35例。对照组患者35例, 其中男19例, 女16例, 年龄14~81岁, 平均 (45.7±4.5) 岁;5例急性心力衰竭, 10例肺心病, 8例消化道出血, 6例肠梗阻, 6例急性心肌梗死。研究组患者35例, 其中男20例, 女15例, 年龄13~81岁, 平均 (46.7±4.6) 岁;7例急性心力衰竭, 8例肺心病, 7例消化道出血, 8例肠梗阻, 5例急性心肌梗死。所有患者的蛋白质给予含量均保证在1.3 g/ (kg·d) 左右。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包括纠正患者酸碱、电解质水平, 采取抗感染治疗, 防治原发病。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 实施早期营养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静脉滴注500 ml葡萄糖溶液, 采用静脉内滴注的措施给予患者所有营养物, 再用生理盐水冲洗。保证患者每天摄入的营养量能够满足代谢需求[4]。患者如果出现不适症状, 无需每天予以营养支持。患者恢复比较好的情况, 可适当加快滴注速度。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胆固醇量、血清前蛋白及蛋白摄入量等指标情况, 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与死亡率。护理满意度评定标准包括十分满意、满意及不满意。护理满意度= (十分满意例数+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各指标的比较
研究组护理后的血红蛋白、胆固醇量、血清前蛋白及蛋白摄入量均明显优于护理前和对照组护理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和死亡率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高达94.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 同时研究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ICU危重患者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患者, 体内代谢高度频繁, 由于不能正常进食, 机体处应激态, 糖皮质激素和儿茶酚分泌量升高, 加速分解蛋白, 使血清白蛋白及血浆总蛋白量降低[5]。患者通常全身出现炎性反应, 造成内环境紊乱, 抵抗力下降, 不利于缓解病情。此时仅仅给予静脉补液难以满足机体的能量需求, 出现营养不良, 影响预后状况。本研究中研究组护理后的血红蛋白、胆固醇量、血清前蛋白及蛋白摄入量均明显优于护理前和对照组护理后, 同时研究组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 早期实施胃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干预能够明显促进机体对能量的需求, 炎性反应降低, 有助于维持胃肠道结构与肠内菌群正常, 缓解胃肠道不良反应[6]。另外, 也可以防止肠内毒素和细胞移位, 提高胃肠功能、机体免疫力, 提高治疗耐受性, 降低死亡率。
综上所述, 对于ICU危重患者予以早期胃肠营养护理干预措施, 给予营养护理能够升高血红蛋白量, 降低患这死亡率, 改善患者预后症状, 提高满意度, 护患关系更加和谐, 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更高, 因此治疗比较顺利, 恢复情况比较好, 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胃肠营养护理干预对ICU危重患者预后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ICU危重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胃肠营养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后血红蛋白、胆固醇量、血清前蛋白及蛋白摄入量均明显优于护理前和对照组护理后, 同时研究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对ICU危重患者实施早期胃肠营养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显著, 是一种科学、有效地护理方案, 能显著提高血红蛋白含量, 改善患者预后状况,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早期,胃肠营养护理,ICU危重,预后状况
参考文献
[1]蔡平伟, 车桂英.ICU危重患者预后与早期胃肠营养干预的相关性分析[J].吉林医学, 2014, 35 (11) :2463-2464.
[2]周红.ICU危重患者预后与早期胃肠营养干预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28) :22-24.
[3]苏跃康, 李勤, 邱亚, 等.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5) :29-30, 33.
[4]王凤英, 陈静玲.ICU危重患者全胃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干预后的依从性与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27) :252.
[5]艾尔肯·斯依提.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 (3) :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