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的解题技巧(精选十篇)
说明文的解题技巧 篇1
一、明确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
1.举例子。在说明时,对于一些不熟悉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需要列举一些人们容易理解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进行说明。其作用在于具体真切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某种特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列数字。数字是说 明时最精 确、最科学、最有 说服力的依据。其作用在于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事物的某种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3.打比方。它 其 实 就 是 比 喻 的 修 辞 方 法。其 作 用在于使抽象的事物或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4.作比较。有些事物或事理是人 们较陌生 或抽象的,用大家较熟知的东西和它比较,读者在比较中就会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其作用在于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可以更清晰、更鲜明地说明事物。
5.分类别。有时我们所要说明的 对象从某 一方面不容易说清楚,作者就会按一定的标准把事物或事理分成若干类,再逐一加以说明。其作用在于使说明变得条理清楚。
6.下定义。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来介绍对象,揭示其本质的一种方法。其作用在于更科学、更本质地揭示说明对象特点。
7.作诠释。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 作解释说 明的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在于通过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一特征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8.引资料。文中引用有关名言、典故、俗语、传说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或增添趣味性,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它是通过具体 生 动 的 描 写 来 揭 示 事 物的特征。其作用在于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
10.画图表。有时有 些事物之 间的关系 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统计表,使人看了一目了然。画图表的作用在于使说明对象简明,清晰,直观。
二、掌握解题技巧
在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时,首先要判断出题目究竟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分析作用时,不要笼统地答,必须结合原文,针对不同的说明方法,我们可以这样回答:
1.举例子。如在《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就 举了赵州桥为例,其作用分析我们就可以这样回答:举赵州桥为例,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列数字。如《宇宙里有些什么》:“恒星的热 度非常高,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分析:此句具体 而准确地说明了恒星的热度非常高,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3.打比方。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它像顶天立地的巨 人一样矗 立在广场 南部,和天安门 遥遥相对。”分析:此句生动 形象地说 明了人民 英雄纪念 碑巍峨、雄伟的特点。
4.作比较。如《宇宙里有些什么》:“可是这种 星星的物质,密度特别大,火柴头那么大的一点点就抵得上十多个成年人的重量。”分析:将火柴头那么大的物质和十多个成年人的重量比较,突出这种星星的物质密度特别大。
5.分类别。如《鲸》:“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分析:此句条理清楚地说明了鲸的种类。
6.下定义。如《统筹方法》:“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教学方法。”分析:此句准确科学地阐述了统筹方法的本质特点。
7.作诠释。如《奇妙的克隆》:“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分析:此句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什么是克隆。
8.引资料。此类型说明方法在回答时应结合实际:引用名言、格言、谚语等,使说明更有说服力;引用神话传说、谜语、逸闻趣事等,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如《苏州园林》:“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如在画卷中’的。”分析:引用游览者的话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9.摹状貌。如《中国石拱桥》:“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分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
10.画图表。如《统筹 方 法》中 就 利 用 了 此 方 法,通过烧水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了统筹方法的重要性。
总之,在实战过程中,我们只要掌握 了这些解 题技巧,对于此种类型题目的解答是非常有帮助的。
摘要:说明文方法及其作用的考查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必考考点,掌握一些说明文阅读的解题技巧非常有必要。分析说明文的十大说明方法及解题技巧,以期提高考生解题能力。
说明文解题阅读理解技巧 篇2
说明文
1、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
2、说明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列图表、作诠释、摹状貌
分类别:使说明的层次更清晰
举例子:使事理或事物特征更具体、全面,有说服力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某特征(事理),通俗易懂
列数字:具体准确说明某特征、事理
作比较:使某特征、事理更突出、更鲜明,给人深刻印象
(表达作用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句作分析)
3、说明文语言的`准确题型解题模式:
A、能否去掉
B、B、解释词义,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
C、不用,语境有何变化(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
D、用了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例:47页三题:答:不能去掉,仅字是只的意思,用在这里强调说明了大脑皮层的厚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4、体味文章结构严谨解题模式:
A、能不能调换
B、分别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说明文的解题技巧 篇3
【试题特点】
1.背景材料“新、广、活”。即内容新颖、取材广泛、形式灵活多样。背景材料一般选用最近一年内的国内外时政热点或是选用学生身边的普通的却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事件,可以是通俗引文,也可以是图表、漫画,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2.问题设置“三贴近”。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既关注学生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关注学生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又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创新能力等,突出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3.答案开放、多元化。分析说明题的答案不要求必须用课本原文,与课本内容相吻合即可。同时,分析说明题的答案也不唯一,考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所给材料,多角度、多层次作答。
【试题类型】
根据问题的设置,分析说明题可以分为列举式、评析式、归纳式、演绎式和参与式几种。
1.列举式。这类试题要求考生参照材料中的现象,列举同类现象,一般要求不少于三条。这类试题难度不大,解答时同学们要注意联系社会生活或者自己的生活实际。
2.评析式。这类试题要求考生对材料中的现象或言行进行评价分析,重在考查考生明辨是非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可分“三步走”:首先,对现象或言行做出定性评价,即判断其是非对错;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列出理论或法律依据;最后,指出其影响或后果。
3.归纳式。这类试题要求考生通过对背景材料的分析,归纳出结论,即判断“是什么”,重在考查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这类试题的设问一般是“上述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等。对于这类试题,我们可以借助语文学科中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方法,先概括出背景材料的表层意思,再运用所学相关知识,进一步揭示出问题实质。
4.演绎式。这是要求考生通过背景材料谈理解、谈认识、谈感受的一类试题。解答这类试题时,不能抛开课本知识,随心所欲地去理解、去认识、去感受,而必须到课本中寻求理论支持,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顺序作答。
5.参与式。这类试题通常是让考生谈打算、提建议、设计宣传标语、设计警示语等,旨在考查考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解答时,考生可以根据题目要求,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大胆地自由发挥,但答案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思想境界,用规范、简练的学科术语作答,力求见解独特,富有新意。
【解答规律】
不同类型的分析说明题,解答方法虽不尽相同,但也有规律可循:
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题意。审题包括审材料和审问题,目的是弄清命题者的意图。审材料,要抓住关键词句,找出主要观点和中心思想。审问题,就是要看清问题要求,弄清答题点。审材料和审问题两者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材料少的题目,可先审材料后审问题,即联系材料审问题;材料多的题目,则可以先审问题后审材料,即带着问题审材料。
第二步,回归课本,找准知识。就是要把从材料和问题中获得的有效信息,在课本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这是答题的关键。找的准方能答的对,找的全才能不失分。
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技巧指导 篇4
一、作者观点、态度题
阅读的目的不仅在于读懂文章字面上的意义,还要求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言外之意。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能作出简单判断和推理,能理解作者意图和态度。这一能力要求常常通过推理引申题来考查。推测作者的观点、态度、意图,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全部内容和细节,掌握文章的中心主题。它要求学生略读、浏览全文,分析上下文之间的联系,辨认文章的事实与观点;要求学生透过表面的文字信息,对某些深层次情节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同时,它要求学生在阅读短文时,关注那些最能反映句子之间、段落之间逻辑关系的连词。一般情况下,推测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意图题型的短文,通常不会明确地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意图。这就要求学生按意群阅读或简单句整句阅读全文,注意短文的逻辑性,把握短文的整体结构,依据自己对全文的理解推断文章的潜在含义,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 常见的提问方式
The writer’s attitude towards...is...
Which point of view may the author agree to?
In the author’s opinion, ...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2. 解题方法
这类题要求学生由“已知的”去推断“未知的”,属于一种深层次的理解。在阅读时对隐含在字里行间或者流露于文章修饰词语中的人物的行为动机,事件中的因果关系及作者未言明的倾向、态度、观点、意图等要依据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判断。对于涉及作者观点和态度一类题时,不要把自己的态度掺入其中,还要注意区分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者引用别人的观点、态度,当作者没有明确表示态度时,要学会根据作者使用词语的褒贬性去判断。
常用的褒义词有:positive, supportive, useful, interesting, enthusiastic, admiring, great, wonderful, beautiful, fantastic等。
常用的贬义词有:disgusting, critical, negative, disappointed, awful等。
二、篇章结构题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对考试大纲中提出的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的要求,往往通过篇章结构题来考查。
1. 常见提问方式
The underlined word they/it/this/...in paragraph...refer to...
The passage is developed by...?
How is the passage organized?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shows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
2. 常见类型
高考对这类题型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确定指代关系。
(2)对文章组织结构的理解。
3. 解题方法
要做好此类题目,学生必须学会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弄清作者的写作方法。另外,还要了解英语文章的结构特点。英语的文章讲究使用主题段和主题句。为突出主题,作者可能采用不同的写作手法来组织文章,通过举例、比较、类比等手法来透彻阐明主题观点。
分析这一类题我们可以看出,对文章组织结构的理解不外乎以下两种方法:一是按段落的组织方法理解文章的结构;二是按写作方法(或论证方法)理解文章的结构。
首先,看看从段落层次理解文章的结构。
其次,从论证方法上对议论文结构进行理解。从论证方法上讲,常见的议论文结构有以下两类;
A.Put forward a question—Analyze the question—Solve thequestion这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B.Argument/idea—Evidence—Conclution这就是“由论点到论据到结论或者强调论点”的过程。对说明文、夹叙夹议类文章结构的理解,只要我们弄清段落意义和段落之间的关系,很容易理解其结构。
三、细节理解型
1. 提问方式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o/what/which/when/where/why/how/how many/how much/how long/how soon/how often...?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not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All of the following are true Except...?
2. 方法指导
(1)利用首位定位法,巧解排序题。
(2)利用文字锁定法,巧解图形辨认题。
(3)利用列表(推算)法,巧解数字换算题。
(4)利用首读题干法,文表分析法,巧解表格理解题。
(5)利用转换法,巧解同义(反义)转换题。
(6)利用逻辑关系梳理法,巧解代词指代理解题。
说明文的解题技巧 篇5
一、分析说明题的特点
1、要求考生分析出整个材料的中心思想。
2、分析能力,作为一种考试目标,可以被分成要素分析、关系分析和组织原理分析等三种类型或三级水平。(注:第一级水平,要求学生把材料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鉴别交流内容的各个要求,或对它们进行分类。第二级水平,要求学生弄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们的相互联结和相互作用;第三级水平,则要求学生识别把交流内容组合成一个整体的那些组织原理、排列和结构。如,根据作品所展示的内容,排论作者的意图、观点或思想感情特性的能力等。)今年分析说明题偏重于考查第二、三组,因为要素分析是关系分析、组织原理分析的基础,如果考生不能清楚地分析出材料中各个要素的话,就无法正确描述要素之间的关系,或者推出材料的中心思想。
3、在试题设问方面,考生必须在读懂材料(图表和文字)的基础上分析回答。
二、高考的分析说明题事实上大体分为两种题型,一种是图表数据式材料分析题,一种是材料说明题(包括引文式,例如来自党和政府的文件,还有叙述材料论述题)分析题。
三、图表数据式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思路
(一)“看”。看设问,浏览资料
1、首先主要看设问。审设问,不同设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学生在答题时一定把问题看三篇,把问题当作一道作文题来审,把握是从哪个方向来答题
2、其次浏览资料。
(1)审标题(表格名称)标题是图表的“眼睛”,它会告诉你图表反映的问题是什么。
(2)审图表(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关键是找到数据变化的规律。
(3)审附注(解释性的和补充性的)这是考生最容易忽视的。它往往提醒图表内容的关键。
(4)注意特定年份的意义(如78年(改革开放)、97年(香港回归)、05年(免除农业税)
(二)“比”。比数据,找结论。
1、纵向比较,前后数据之间比较
2、横向比较,左右数据的比较
3、同类比较,即同类数据之间比较,可把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看成一类公有制经济,把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看成另一类即非公有制经济。
4、整体比,即表与表之间的比较。
第二步比数据,学生一定要运语言来概括数据,不能用数据说明题目,也就是把数字用文字表达出来,别外除了描述数据的变化规律之后,一定要得出结论。
(三)“析”。分析原因,找措施。
英语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篇6
1.如何获取段落的主旨和大意
获取段落的主旨和大意最有效的办法是找出主题句。一篇文章(或一个段落)通常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展开的,而这个中心意思往往由一个句子来概括。这个能概括文章或段落中心意思的句子叫做主题句。因此,理解一篇文章或一个段落的中心意思首先要学会寻找主题句。
主题句一般具有3个特点:(1)表述的意思比较概括,相对其他句子概括性更为明显。 (2)句子结构较简单,多数都不采用长、难句的形式。(3)段落中其他的句子必定是用来解释、支撑或发展主题句所表述的主题思想的。
在一篇文章或一个段落中,大部分主题句分为3种:
①主题句在篇首或段首
主题句在篇首或段首的情况相当普遍。一般新闻报道、说明文、议论文大都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叙事方法。
例如陕西省英语中考试题阅读材料B的第一段:
All living things on the earth need other living things to live. Nothing lives alone. Most animals must live in a group, and even a plant grows close together with others of the same kind. Sometimes one living thing kills another, one eats and the other is eaten. Each kind of life eats another kind of life in order to live, and together they form a food chain(食物链).Some food chains become broken up if one of the links disappears.
第一句即是主题句。这个句子概括了本段的中心意思:“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要生存都离不开其他的生物。”后面讲述了大量的事实:“大部分动物必须成群地生活,甚至一种植物也要和其他同类的植物靠在一起生长。有时一种生物杀死另一种生物,一种生物吃另一种生物,而另一种生物被吃。”在列举了大量的事实之后,作者指出:“如果这些食物链中的一个链环消失,所有的链环都会断掉。”所有这些事实都是用来支撑第一句的。
在这篇短文之后有一道考查主题的阅读理解题:
Which of the following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
A. AnimalsB. Plants
C. Food ChainsD. Living Things
根据主题句的意思,我们很容易判断:此段最好的标题是Food Chains。
②主题句在篇末或段末
用归纳法写文章时,往往表述细节的句子在前,概述性的句子在后,并以此结尾。这种位于篇末或段末的主题句往往是对前面细节的总结、归纳或结论。
例如某省中考试题阅读材料A的最后一段:
If you buy some well-made clothes, you can save money because they can last longer. They look good even after they have been washed many times. Sometimes some clothes cost more money, but it does not mean that they are always better made, or they always fit better. In other words, some less expensive clothes look and fit better than more expensive clothes.
这段文章在前面列举了两个事实:“如果买一些制作精良的衣服,你会省钱,因为这些衣服能穿得时间长一些。即使他们洗了很多次,看起来仍然很好。有时有些衣服花的钱更多,但并不意味着这些衣服做得更好。”最后一句话是对这两个事实的概括:“有些价钱便宜的衣服比价钱贵的衣服更好看,更合身。”段末这个句子就是主题句。
③无主题句
有时,一篇文章里并没有明显的主题句。这时我们应该怎样来确定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意思呢?其实这也不难。首先找出每一段的中心意思,各段的中心意思往往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的,或是用来说明一个问题的。这个中心或这个问题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意思。
例如江西省中考试题阅读理解A:
Killer bees started in Brazil 1957. A scientist in Sao Paulo wanted bees to make more honey(蜂蜜). So he put forty-six African bees with some Brazilian bees. The bees bred(繁殖) and made a new kind of bees. But the new bees were a mistake. They didn’t want to make more honey. They wanted to attack. Then, by accident, twenty-six African bees escaped and bred with the Brazilian bees outside.
Scientists could not control(控制) the problem. The bees increased fast. They went from Brazil to Venezuela. Then they went to Central America. Now they are in North America. They travel about 390 miles a year. Each group of bees grows four times a year. This means one million new groups every five years.
Why are people afraid of killer bees? People are afraid for two reasons. First, the bees sting(叮) many more times than usual bees. Killer bees can sting sixty times a minute nonstop for two hours. Second, killer bees attack in groups. Four hundred bee stings can kill a person.
Already several hundred people are dead. Now killer bees are in Texas. In a few years they will reach all over the United States. People can do nothing but wait.
这篇短文表面看起来没有主题句,那么怎样来确定它的中心意思呢?按照上面的说明,我们先找出每一段的大意。第一段讲的是“killer bees”的产生。第二段讲的是“killer bees” 的急剧增加。第三段讲的是人们害怕“killer bees”的原因。第四段讲的是“killer bees”已经杀死的人数和将来的状况。从这几段的大意可以看出,这篇文章自始至终都是围绕“killer bees”这一中心展开的。换句话说,“killer bees”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
在这篇短文的后面有这样一道阅读理解题: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is ____________.
A.How to make more honeyB.Killer bees
C.A foolish scientist D.How to feed killer bees
毫无疑问,答案应该是B。
2.如何确定细节和事实
在阅读理解题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考查细节和事实的题目。这类题目相对容易一些。
这些题目有两个共同特点:(1)凡属针对特定细节的考题,其正确答案大都可以在阅读材料中找到对应的文字部分作为验证。这一部分可能是一个词或短语,也可能是一个句子或相关的若干句子,但句式、用词和表达方式不同。(2)干扰项往往是主题思想与细节混杂,正确答案的细节和非正确答案的细节混杂,甚至真假混杂。因此,要想做好阅读理解中确定细节和事实的题目,一要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信息点,二要排除干扰项。
3.如何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
猜测词义也是英语阅读的一种能力。英语阅读理解试题中有不少这样的题目:任何一个实词,只有在一定的上下文中才能表示一个确定的词义。所谓上下文,正如英语辞典所解释的,其作用就是帮助确定上下文中的词、短语或句子的意义。据此,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利用上下文来猜测词义,即从已知推求未知,也就是用我们所熟悉的词或短语来猜测我们不熟悉的词的词义。
猜测词义时,可以从3个方面来考虑:(1)根据上下文已知部分进行逻辑上的推理。(2)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语法分析。(3)依靠常识和经验作出判断。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方法有下列几种:
①根据定义或解释猜测词义
例如甘肃省中考英语试题阅读材料B:
A bag is useful and the word “bag” is useful. It gives us some interesting phrases(短语). One is “ to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It is the same as “to tell a secret”...
Now when someone lets out (泄漏)a secret, he “lets the cat out of the bag”.
短文后面有一道理解题:
John “lets the cat out of the bag” means he ____.
A. makes everyone know a secret
B. the woman bout a cat
C. buys a cat in the bag
D. sells the cat in the bag
在这篇文章里,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虽然是一个新出现的短语,但紧接着后面就给出解释It is the same as “to tell a secret”,根据这一解释,我们就可判断出正确答案应为A。
②根据情景和逻辑进行判断
例如北京市海淀区中考试题阅读材料A,其中第三段是这样的:
As they go around town, the police help people. Sometimes they find lost children. They take the children home. If the police see a fight, they put an end to it right away. Sometimes people will ask the police how to get to a place in town. The police can always tell the people which way to go. They know all the streets and roads well.
文章后面有这样一道题:
In the text, “put an end to” means “____”.
A. stop B. cut C. kill D. fly
根据文章所提供的情景,如果警察看到有人打架,他们肯定会去制止。因为制止打架斗殴是警察的职责。根据这一推理,答案应该是A。
③根据并列、同位关系猜测词义
例如福州市中考英语试题的阅读材料B:
There is a place on our earth where hot water and steam come up under the ground. It is on a large island in the Pacific Ocean. The island is North Island in New Zealand.
What does the word “steam” mean in Chinese?
A. 自来水B. 大气C. 冰川D. 蒸汽
从语法上看,steam和hot water是并列关系,我们就可以断定这两种东西是相关的,是同一类物质。在所给4个选项中只有“蒸汽”有这种可能。
④根据背景和常识判断
⑤根据同义、反义关系猜测词义。
⑥根据因果关系猜测词义。
4.依据短文内容和已掌握的常识进行推断
所谓推断,就是根据阅读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推断出未知的信息,即把有关的文字作为已知部分,从中推断出未知部分。据以推断的有关文字可能是一个词或一个句子,也可能是若干句子,甚至是全文。
中考英语试题中的推断题很多,涉及的面也很大。其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事实推断:这种推断常常针对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细节,是比较简单的推断。进行这种推断,首先要在文章中找出据以推断的有关文字,然后加以分析,尤其要悟出字里行间的意思。
例如南京市中考英语试题阅读理解中的一道题: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you most possibly watch on TV?
A.You often play football with your friends after school.
B.Your teacher has got a cold.
C.A tiger in the city zoo has run out and hasn’t been caught.
D.The bike in front of your house is lost.
在阅读材料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Secondly, a news story has to be interesting and unusual. People don’t want to read stories about everyday life. As a result, many stories are about some kind of danger and seem to be “bad” news.
根据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推断电视报道的新闻故事应是有趣的和不平常的。因此,正确答案应为C。
②指代推断:确定指代词的含义和指代对象是阅读理解题常见的题目。要确定指代词所指代的对象,关键在于对所在上下文的正确理解。指代名词的指代词,其单复数形式应与被指代的词一致,因此数的形式可作为识别指代对象的第一个辅助标志。
③逻辑推断:这类题目往往要求根据文章所提供的背景,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来推断出人物的态度或感觉。
说明文的解题技巧 篇7
一换数字, 巧解题
部分学生由于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 以为只要列除法算式, 都是大数除以小数, 所以在解决一些问题时, 往往将被除数与除数颠倒。例如, 在解决“小明12.5分钟行走了500米, 问小明行走1米需要多长时间?”这道题时, 不少同学列式:500÷25=40 (分) 。如果将题目中12.5分钟改为2分钟, 500米改为4米。令我吃惊的是大多数同学式子都没列, 只需半分钟就能回答出来, 因为改过后的数字更贴近生活。
二整体换元, 化繁为简
老师教学时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的。例如, 在数学计算时, 先教加法、再教减法, 然后再教加减混合运算, 最后再教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其实任何复杂的计算都是由简单计算构成的。例如, 1+3-2= () , 这道题许多学生算不好, 如果将这道题转变为1+3= () , () -2= () 这种形式, 小朋友们就能轻松算出答案, 于是我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 采用了这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教学方法。例如, 我在教学甲比乙的2倍少3, 甲是4, 求乙是?此类题目时, 我让学生把乙的二倍换成丙, 于是题目变为:甲比丙 (乙2倍) 少3, 甲是4, 求乙?学生们知道丙是乙的二倍, 丙比甲多3丙是7, 乙=7÷2, 列出综合算式: (3+4) ÷2。这种方法让学生更加清楚到底是先加再除, 还是先除再加, 提高了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正确率。
三找准方法, 快计算
很多学生在做计算题时, 都觉得题目并不难, 但是要在短时间内正确得出答案却并不容易。如果要想快速、正确做出答案, 找准方法很关键。于是我强调, 在做计算题时, 一定要仔细观察, 看看这些题目符不符合我们学过的一些简便计算方法, 例如:乘法的交换律、分配律等。在练习中我发现学生对标准形式的题型运用定律比较熟练, 但灵活应用明显不足。例如, 在3.79× (100+1) 和2.94×7.6+2.94×2.4, 此类题目时, 学生能运用定律, 快速正确地解出答案, 但只要将题目稍微变换一下, 学生就不能很好地运用定律, 如3.95×9和3.74×76+0.374×240, 因为这类题目不符合定律, 必须改动才能运用。怎样才能让学生快速找准所适用的定律呢?首先要明确什么样的题型适用什么样的定律, 如乘法结合律、交换律, 一般只适用于同级运算;乘法分配律一般适用乘加、乘减等混合运算。而且要想运用定律, 算式必须是两步以上的计算。如3.95×99要运用定律, 必须折一个数为另两数的运算, 根据所学知识, 99接近100, 可变为100-1, 原式变为:3.95× (100-1) , 符合乘法分配律:a× (b±c) =ab±ac的形式, 这时学生可直接运用定律, 快速计算出结果。再如:3.75×76+0.375×240这道题, 学生首先看出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此题上不适用, 而它的形式和乘法分配律:ab+ac=a (b+c) 形式相似, 仔细观察算式, 不难看出原算式只要能将3.75转变为0.375, 运用所学知识可将原式变为:0.375×760+0.375×240。这时就可直接运用定律去计算。当然, 简便计算的方法远不止这些, 我们要在练习中积累、总结这些方法, 从而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四逆向思维解难题
解决数学问题的, 途径有很多条, 但要是找不到正确途径, 再多努力也不会有收获。在解决复杂数学问题时, 一定要找准解决问题的方向, 并沿着这个方向努力, 才能解决问题。这个方向怎么找?我们可以试一试倒推法。例如, “甲乙两车从A、B两地同时相对而行, 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 乙车的速度是甲车的1.5倍, 两车在相距中点40千米处相遇, 问A、B两地相距多远?”通过分析已知条件, 可以得出乙车速度为120千米/时, 但要算路程还缺一个时间条件, 如果时间知道了, 问题就迎刃而解, 怎样算出时间是此题的关键, 回过头来再分析题目:甲每小时比乙少行40千米 (120-80) , 而甲共比乙少行80千米 (甲差40千米到中点, 乙超过中点40千米) , 也就是说甲乙共行了2小时, 根据路程=速度×时间, 得出: (120+80) ×2=400千米。以后遇到此类复杂应用题时, 可采用倒的方法, 要解答案, 需要知道什么, 怎样做才能知道这个是什么。
五“以数想形”帮助理解各种公式
在教学数学公式时, 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公式, 这样只会将知识学死。如果学生稍微碰到有变化的图形问题, 就不能灵活解决。因此, 我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公式时, 就让学生借助图形充分理解公式的含义, 求长方形周长有三种方法: (1) 长+宽+长+宽; (2) 长×2+宽×2; (3) (长+宽) ×2。通过对学生的检测, 我发现学生对于前两种方法应用得较多, 第三种应用的较少。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第三种方法没有形象上的认识, 只是知道这个公式可以求长方形的周长, 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于是我设计了让学生边说边摆小棒的方法介绍第三种求周长的方法。
总之, 解数学题要注意灵活性和技巧性, 解题技巧在数学学习中至关重要、不容忽视。此外, 还要注意对解题技巧的钻研,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寻找解题技巧、提高解题效率、增强学习数学的能力。
高中物理的解题技巧 篇8
一、认真审题
很多学生对审题有障碍, 读题时囫囵吞枣, 读完后不知所云, 不能从题中得到有用的题设条件, 不能把有效的信息与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相联系, 从而建立清晰的物理图景与物理模型, 导致做题时, 目的不明确, 重点不突出, 要么无所适从, 要么就胡乱套用公式。所以, 学生在做题时一定要通过认真阅读题设条件, 弄清该题考察什么, 又给了什么条件, 从中找到有效的信息, 去除冗杂, 理清思路, 弄清来龙去脉, 然后结合基础知识、基础理论, 灵活运用公式就可解决。这些都是说着容易做着难, 要做到这些就要求学生把工夫用在平时。
二、积极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而真正的脑力劳动是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 而不是死记硬背。”可见, 学习不能只注重结论, 不深究其形成过程, 仅仅动耳、不愿动手动脑是不行的, 学习需要主动。进入高中后, 还像初中那样, 依赖心理严重, 死记硬背, 被动学习, 课前不预习, 课中忙于做笔记, 课后不巩固, 这是不可取的。没有学习计划的学习态度是在高中学习物理的大忌。
三、重视基础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 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 对问题只求一知半解, 导致遇到基础概念题模糊不清, 遇到新题一筹莫展、陷入题海, 最终物理成绩总是不理想。对物理概念理解不能只留于形式, 死记硬背, 而要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对物理公式中每个物理量的意义要把握准, 不生搬硬套, 而应灵活运用。
四、独立做题
常做些必要的练习, 独立地完成一些题目才能促使自己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 不能太少, 更要有一定的质量, 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独立解题, 可能有时慢一些, 有时会走弯路, 有时甚至解不出来, 但这些都是正常的, 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另外, 对于完成作业有如下要求: (1) 书写工整; (2) 作图规范; (3) 表达清楚; (4) 推理严密; (5) 计算准确。此外, 作业批改完发下来以后, 有错的要认真订正并装订保存好, 留待以后复习时用。有什么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要随手拿专门的本子记下, 然后通过再思考琢磨或请教老师和同学来解决。
五、讲究方法
说明文的解题技巧 篇9
阅读文章基本方法有3种,一是略读,二是精读,三是寻读。
二、阅读步骤
第一步:略读短文把握方向
用尽量短的时间扫视短文,特别留意每段的第一句和末段的最后一句。因为各段的主题句往往在句首,而文章的最后一句很可能是概括总结。略读的目的是掌握短文的主旨大意,做到对全文的内容心中大致有数,有一个思考的方向。
第二步:浏览问题有的放矢
浏览问题,揣测出题者出此题的目的并侧重阅读短文相关部分。由于对所问问题及文章主旨都已了解,在阅读时自然会知道哪些地方得细读,哪些地方可一带而过甚至跳过不读。所有问题都是根据文章内容提出的,基本反映并覆盖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先阅读问题再阅读全文,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内容,便于给相关问题定位,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第三步:分析判断确定答案
在完成上面两步的基础上,对问题逐一解答。需要注意的是:要是文章内容涉及自己熟悉的题材和知识范畴,在选项时绝对不能单凭自己的主观判断解决问题。因为文章考的是你对该篇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不是你的某种知识,因此选项不能脱离文章的题意。
三、阅读技巧
1.意群阅读法:指以意群为单位进行阅读,一个意群之内不得停顿。
2.扩大视距法:与意群阅读法有相似之处,阅读能力强的人一般可将一行文字分成3—4个注视点,视距越宽,阅读速度越快,反之则慢。
3.信号词法:信号词在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不仅表明前后文之间的联系,同时还帮助你调整阅读下文的速度。
4.猜词法:这是阅读理解不可或缺的方法,它帮助你摆脱了离开字典这根手杖就走不好路的依赖心理。考试中会碰到一些生词,这是不足为奇的,也是测试中允许的,我们应该以平常心处理,切不可惊慌。
四、阅读理解常见题型的解题窍门
1.主旨题,即要求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大多数文章的主题思想是通过一个句子来表达的,这个句子就是主题句。演绎性的文章的主题句在句首,而归纳性文赘的主题句在句尾,主题句在中间时文中往往有一个转折词引起读者读对主题句的注意。
做这类题的时候,要从文章的整体考虑问题。一般来说,首尾两段是文章的主要段落,常包含全文的中心思想,而有些文章无明显的主题句。这就要求考生在阅读中根据文中叙述的事实或提供的线索来总结主旨大意。
2.细节题(关键信息题),是对文章中与主题有关的细节或重要的具体信息的提问,内容涉及年代、地点、数字、任务和事实等。解答这类问题宜用查读法— —先弄明白文章提供的事实和根据,其次对这些事实和根据做出评估,然后再做出合理的判断。
这类题考查的是对文中某一细节或重要事实的辨认分析,可分为直接细节题和间接细节题。直接细节题的答案学生可以快速从文中直接找到。间接细节题需要结合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和信息进行简单的概括和判断。
3.推断题,要求你根据文章的特定信息或观点,或者某段某句的言外之意而回答相关问题。这类推断一般较难,因为并不总是“1+2=3”,有时“相当接近即是正确”。
做这类题,考生要仔细阅读短文,吃透意思,并以此为据进行推理判断。如要进行推理判断的内容涉及全文,则必须理解全文的中心,并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掌握全文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4.排除题,也叫是非题。做这类问题时,建议你先读选择项,再带着问题迅速阅读文章。
5.语义题,它不同于一般的词汇测试题。因为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单词(多为关键词)或片语的含义可能与本意有所不同,往往在本意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延伸。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语境来理解。常见题型有:
解这类题时:1.利用所出现生词的上下文与其意义上的联系或下文进一步的叙述,猜测词义,有时可以借助于关联词because、which、however等;2.利用文中举例猜测,如for example、such as等;3.利用文中说明词义的同位语或定语猜测;4.利用文中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或构词法进行猜测。
总之,英语水平的提高在于日积月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考生一定要多探索,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便更快更全面的提高自己的知识容量及做题方法,从容应对,你就是最后的赢家。
摘要:英语阅读理解试题是考试题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英语阅读理解题在英语试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难度较大,题量大,如何才能在考试中提高阅读理解的得分率呢?除了扩大词汇量,丰富课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步骤和技巧。本文拟就如何做阅读理解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阅读方法,阅读技巧,解题窍门
参考文献
[1]丁艳坤.初中英语阅读训练技能[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8.6.
哲学主观题的解题技巧 篇10
1.照抄照搬书本知识, 没有联系背景材料。
主观题其中一个答题特点, 就是要求理论联系材料, 切忌原理与背景材料脱节, 泛泛而谈。
2.审题不明确, 答题不到位。
对于材料的中心思想, 层次含义把握不准, 答错原理观点或只沾了一点儿边。
3.不分主次, 眉毛胡子一把抓。
答题主次不分, 层次不明, 把不该答的也答上, 费时费力却没有成效。
针对以上情况, 本文试对主观试题的解答方法作探讨, 还请各位同人多多指教。
哲学主观题通常以情景材料为依托, 着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对所学知识灵活应用, 在应用中有所创新, 是对学生们能力的最高要求。因此, 解答哲学主观题, 必然要求学生根据情景材料和提问指向, 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整合, 形成一个新的知识结构体系, 而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再现。这要求学生有较好的学习思维习惯和熟练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只有学生们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 正确的答题步骤, 通过长期不懈的训练, 才能克服主观题这一拦路虎, 轻松而顺利地学好哲学这一学科。
一、阅读题目要三看
第一, 审清设问, 明确答题的范围。
主观题一般由材料和问题构成。认真阅读问题非常重要。材料蕴涵着知识点, 而问题却规定着答案的范围和角度。设问一般只有简单的一两句话, 但通过审清楚设问, 我们可以在短短的话语中寻找到许多可以帮助我们解题的有效信息。
比如下面这道题:某贫困地区县政府要组织群众开垦荒山, 可是荒山上长满了为显性或雌雄中都有显隐性状则为常染色体遗传;若后代雄性全为隐性性状雌性全为显性性状则为伴X遗传。
例题:女娄菜是一种雌雄异株的植物且性别决定为XY型, 在其雌雄个体中均有阔叶和窄叶个体存在, 但不知阔叶和窄叶这对相对性状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
解答:正交与反交若产生F1的性状在雌一亿多株的酸枣树, 新树种不活, 老树又挖不掉。于是县政府组织农科人员对荒山进行实地考察, 同时借鉴外地经验, 从外地购入枣树进行接穗。经过5个村的试验, 使经济价值不大的酸枣变成了经济价值很大的甜枣。“一花引来万花开”, 试验成功后, 调动了农民承包荒山的积极性,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使得该地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结合上述材料, 运用矛盾分析法的有关知识, 说明该县政府是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如果不看问题, 可以写的知识点要比实际答案多得多。比如“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的观点”等都可以写。但此题已经做了限制, 即“运用矛盾分析法的有关知识”, 所以答案就不能多写。
第二, 要审清答题的方向。一般说来, 提问不外乎三种:“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从难度看是逐渐加深, 从知识点看“是什么”和“为什么”侧重于原理, “怎么做”侧重于考查方法论意义。从能力要求看, “是什么”主要考查知识能力, “为什么”主要考查分析能力, “怎么样”更倾向于应用能力, 所以, 不同的提问角度要求考生作出相应的不同的解答。上述题目提的是“怎么做”的问题。
第三, 审设问中是否有其他的特殊要求, 如是否要联系国家和个人的实际等。
二、提炼观点两步走
在“三看”之后, 要提炼出与问题相适应的哲学观点, 这其实也是审题, 而且是审题最关键的步骤, 按照我们一般的做法, 在读完材料后, 想一下, 写几个哲学观点。这样做, 经常会不全面, 导致漏写或错写, 更为保险的做法是分两步走。第一步对材料做全面分析的基础概括出其大意, 用单句或词组写出来。具体做法是:每一句概括为一个短句或词组, 全段再概括出一句或几句, 划出重复部分。这样做是为了更清楚地看出其所蕴涵的哲学观点。如上题, 我们可以概括出这样四个短句或词组:
第一句:开荒困难, 老树不让新树。
雄表现相同, 则该花色的遗传为常染色体遗传。若产生F1的性状雌雄表现不同, 则该花色的遗传为X染色体遗传。
3. 基因突变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的判定试验
方法:用突变型与野生型进行杂交, 若后代全表现野生型, 则突变为隐性突变,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 则突变为显性突变。
第二句:考察、借鉴、接穗。
第三句:试验、 (接穗) 酸枣变甜枣。
第四句:经验推广、脱贫致富。
第二步更为关键。在第一步概括的基础上, 对每一句或词组作分析, 提炼出哲学观点。值得一提的是并非一个句子或词组只能提炼一个观点, 在哲学常识中, 一种现象可以用几种观点来解释是很常见的, 而且有几个现象共同反映了一个观点。比如在上题:“ (接穗) 酸枣变甜枣”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观点;“试验”和“经验推广、脱贫致富”共同反映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的观点。这种提炼观点的方法看来有点机械但是很有条理性, 尤其对那些面对主观题觉得无从下手的学生,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三、组织答案四注意
组织答案是题目最终的完成, 也是考生知识和能力的展示, 因此显得尤其重要。一般说来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 结合材料
组织答案时, 首先要写出观点, 回顾原理内容, 理清这一原理的内涵及方法论要求。而且表述要到位, 关键词不能漏, 此外, 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是很重要的。有些学生不知道该怎么结合, 最简单的方法是摘录材料中的句子, 指出体现什么观点。
2. 注意角度
答题角度一定要根据提问作出应对的。如上题问的是“该县政府是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答案就要从方法论意义上阐述, 并且紧紧围绕“如何”这一问题。这样才做到紧扣题眼, 不至于“答非所问”。
3. 语言规范
关于语言, 首先要简洁, 句子要通顺、达意, 同时要注意学科性, 答题时一定要运用一些学科术语, 体现“哲学性”和“政治性”。如果没什么把握, 尽量用课本上的原句。
4. 价值取向
由于哲学常识是思想政治课, 所以有一个意识形态的问题, 这要求在答题时要
例题:在种植多年的小麦中, 偶尔出现一株矮秆突变类型, 如何检验此矮秆突变为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
解答:原来的野生型高秆与矮秆突变型杂交, 子代若均是高秆, 则突变为隐性突变。子代若有高和矮出现, 则突变为隐性突变。
(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
摘要:“两制”活动中班主任的做法:一、指导学生结伴;二、指导学生选择导师;三、培养学生多种兴趣。
关键词:伙伴;导师;择师;兴趣;全面发展
“两制”, 即“学生成长伙伴制”、“学生成长导师制”。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成学习伙伴, 选择指导老师, 独立支配课余时间, 开展学习活动。以往, 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听老师讲课, 做老师布置的作业, 消磨课余时间。兴趣、爱好得不到发展, 致使学习时情绪低落, 效果极差。“两制”活动, 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随年龄的增长而日渐增强的规律, 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它是克服学生厌学情绪, 发展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素质的好举措。我作为班主任, 指导学生开展“两制”活动, 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结伴阶段
“两制”活动一开展, 我班学生的兴趣高涨起来, 他们根椐自己的兴趣, 爱好, 三个一团, 五个一伙, 结成了学习小伙伴。班级立即出现了多种兴趣小组:有写作兴趣小组、数学兴趣小组、英语兴趣小组、理化实验兴趣小组、音乐兴趣小组、美术兴趣小组, 还有栽植兴趣小组、编织兴趣小组, 等等。学生一变原来的被动学习为现在的主动学习, 一到课余时间, 就聚在一起读写、演算、绘画、编织……个个乐在其中, 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时我的做法是:精点评, 多鼓励,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指导学生选择导师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后, 各兴趣小组的同学都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只局限在一定的水平, 要想提高, 光靠伙伴们的努力是不够的, 要有老师的帮助。这时, 我便指导学生选择导师。“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习有困难就要拜名师: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拜苌弘、师襄等人为师;法国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拜福楼拜为师;我国大数学家华罗庚拜熊庆来为师……而今, 研究生有导师, 博士生有导师, 同学们为何不选择名师?学生恍然大悟, 纷纷选择自己最崇拜的老师做导师。一有问题便向导师请教, 学习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比如:学生写文章, 存在语言不生动、内容不充实、谋篇布局落于窠臼等问题。导师指导他们在三个方面上下工夫: (1) 观察生活, 写真情实感, 不无病呻吟; (2) 用词造句力争准确、生动、朴实无华; (3) 构思要巧妙。听了老师的指导, 写作小组的学生一个个成为生活上的有心人, 留心观察生活, 注意大自然的变化, 头脑中积累了不少写作素材, 写动物, 能抓住动物的毛色、体态、习性等方面来表现动物的特征;写人, 能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展示人物的心灵世界;写景物, 能抓住景物的特点, 有层次地细致描写。他们品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雪下得正紧”的“紧”字, 该字朴实无华, 却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漫天大雪的情景, 一字传神;品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该字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既写出了春回大地的
烧16天, 北京将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化, 为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精神增添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内
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如关于环境、人口等问题时, 态度要明确, 在阐述观点、结合材料之后, 旗帜鲜明地表达个人倾向。
举一反三: (2006年高考文综北京卷第涵。39题)
●张兆廷
快, 又表现出春风力量的大, 妙字生辉……就这样, 同学们遣词造句的能力很快地就提高了。他们研究名家的构思技巧, 谋篇布局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音乐兴趣小组的成员水平不高。经导师的指导, 他们在视唱、练耳以及器乐演奏等方面都得到显著的提高。视唱时, 不但能准确地把握音高、时值, 强弱变化, 还能够将乐曲的思想内容表现出来;练耳时, 不但能把握住音准, 还能记下简单的谱子;演奏时, 指法、弓法准确到位, 极有表现力。“两制”活动津津有味地开展着, 各兴趣小组进步极快, 成绩显著, 硕果累累。我定期举办成果展示会。展示会上, 他们纷纷推出自己的杰作, 真是你有美文, 我有名曲, 并驾齐驱, 各展才能, 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三、培养学生多种兴趣、引导学生再次选择导师阶段
百花齐放的局面令人欣喜, 然而欣喜之余还有忧虑, 忧在何处?学生兴趣单一, 产生偏科的现象, 不能全面发展。为了扭转这种局面, 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 我便着力在以下方面下工夫:
1.教育学生学好各门功课
学生的知识、兴趣、爱好大多是在课堂上学习养成的, 我教育学生学好各门功课:学语文, 能学会各种文章的写法;学地理能对世界各地风土人情产生兴趣;学音美, 能增强美学意识, 发展艺术天才。
2.织组开展课外活动
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能只靠课堂上养成, 我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活动中我开动脑筋, 培养学生多种兴趣。比如:我有时精选优美文章, 推荐给数学、英语等兴趣小组的学生阅读;有时挑选好的美术作品给音乐、编织等兴趣小组的学生欣赏;有时将精美的手工制品推荐给栽植、航模等兴趣小组的学生欣赏……通过开展课外活动, 学生就会产生多方面的兴趣。
3.用教师的知识、特长来激发学生的多种兴趣
我经常召集有特长的老师参与学生的联欢活动。老师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知识和特长, 能说的说, 会演的演。能说的, 说天文, 道地理, 纵论古今;会演的, 写字、绘画、吹打弹拉……通过展示, 学生感到老师知识渊博、才艺出众, 心灵深处产生崇敬、羡慕之情, 从而激发了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兴趣。
4.引导学生再选择导师
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产生了, 我立即引导学生再选导师, 鼓励学生参与多方面兴趣小组的活动。学生很快地再选择导师, 参与到其他小组的活动中去。这样一来, 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以上是我实行“两制”的一点做法, 今草成拙文, 还望成为引玉之砖。
(铜山县大许镇中心中学)
(2)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方面, 在展现内容上, 对传统文化要进行选择, 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 在展现方式上, 大胆创意, 精心策划, 形成科学合理的展示方案, 并以此为指导, 周密组织, 科学实施。 (联系实际, 言之有理, 酌情给分)
运用辩证唯物论, 说明如何通过北京奥运会充分展现中华文化。 (9分)
奥运会是跨越国界的全球盛事, 是主办国向整个世界表现自身风貌的机会, 回答:
(1) 物质决定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要立足国情, 了解奥运、了解文化、了解
(3) “世界给我16天, 我给世界5000年”
相关文章:
反应釜应力腐蚀和晶间腐蚀裂纹检验分析02-08
天然气管道工程项目物资采购控制分析02-08
高压管道焊接工艺和质量控制研究论文02-08
化工装置管道材料的设计和选用分析02-08
变频调速技术在发电厂给水泵上的应用02-08
营养繁殖技术在林业育苗中的应用探讨02-08
深度探讨GPS技术在公路控制测量中的应用02-08
核电站数字仪控系统改造解析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