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公开课的教案设计(通用9篇)
篇1:北京的公开课的教案设计
咕咚公开课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咕、咚、突、传、腿、耍、慌、阴、吵、追、转”12个生字;会写“看、着、兔、伙、松、玩、跟”7个汉字。学习“羊字头。”“足字旁”2个新部首。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或亲自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并能悟出寓意。
2.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4幅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揭题 激发期待
1.教师模仿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2.教师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从而引入课文学习。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一遍课文,标出自然段。
2.对照插图读一遍课文,找出课文共讲了几种小动物,能按出场顺序说出来。
3.同桌共读一遍课文,读后互相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以读为本 顺学而导
(一)1、最先听到“咕咚”声的是谁?听到声音,小兔什么样儿?
2、读第2自然段,哪句话写出图上的内容。
3、“撒腿就跑”看出了什么?小兔为什么害怕?你也有过吗?
4、小兔不仅跑,还边跑边喊,谁来喊一喊?
5、指导朗读
(二)学习3—7自然段
1、听到他的喊声,狐狸、猴子、小鹿、松鼠,他们是怎么做的?(跟、跑)读3、4自然段。
2、狮子跟他们有什么不同?他是怎么做的?(追、问)读5—7自然段,划出描写狮子的句子。
3、对比两幅图,小动物们和狮子的表情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找答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比较表现 明白道理
1.小组讨论,狮子的表现跟其他动物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2.你觉得狮子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识字教学
1、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自由认读,读准字音。
2、认一认
没有了拼音宝宝帮忙,你还认识吗?(赛读词语)
3、玩一玩
①同桌拿出识字卡片,互相认读
②摘果子,(多媒体示一棵苹果树,苹果上分别写了生字,认对了,苹果就会掉下来)
4、议一议
①小组合作学习,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②谁愿意把自己的识字方法介绍给大家。
二、朗读全文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选“看”“玩”扩词。
2、同桌间说一说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师范写(重点指导写好新偏旁“羊”和“足”)
4、生临写
5、练写,互相评价(引导学生从字形,书写速度,书写姿势等方面评价)
板书设计
(动脑筋想、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篇2:北京的公开课的教案设计
1、进入新课学习的选择,激发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封信,上面写着乡下爷爷收,康司坦丁马卡里奇,你们知道这封信是谁写的吗?他是一个9岁的,叫凡卡的小朋友写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深入感受凡卡的遭遇!板书题目:22凡卡。
同学们,你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怎么样?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我们很幸福?(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接述,激情:我们的生活是幸福的,可是 9岁的凡卡却过着着非常悲惨的生
[ 用实物投影展示一信封,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自学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自己,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2.弄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名字要读顺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人物身份及部分词语解释。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梆子:打更用的器具,空心,用竹子或木头制成。
崽子:常用来称幼小的动物,这里是对老板幼儿的贬称。
邮差:邮递员的旧称。
卢布、戈比:沙俄时使用的货币单位。一卢布等于一百戈比。
四、围绕预习,熟读课文,思考问题。
1、凡卡是干什么的?
2、凡卡为什么要给爷爷写信?
3、把凡卡写的信的内容标出来,再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信的主要内容
五、深入探究,理解课文
读课文,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1、再读课文,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简单的批注
篇3:北京的公开课的教案设计
前不久, 笔者面向高中英语组上了一堂公开课, 内容是Module 8, Unit 2的Project Making a web page, 课堂活动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Lead in
笔者让学生边欣赏着音乐, 边思考着音乐类型。音乐一停, 他们踊跃回答。
在这一阶段, 笔者利用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学到的有关音乐类型的知识作为导入, 引入文章可能出现的音乐类型。学生的学习热情突然高涨, 立刻投入课堂, 很自然地为新课的学习作了铺垫。
第二阶段Reading
这一阶段笔者要求学生依次完成如下两个活动:
1.Fill in the form:
2.Fill in the blanks:
1) Louis Armstrong is the______of jazz.His strength lies in that he could______while he was playing it.
2) Big Joe Turner was a______American singer.He released his 1st R&R song called______in 1954.
这一阶段笔者主要通过设计练习, 增加学生对乐队介绍和网页制作的输入。首先通过完成表格, 引导学生了解各个音乐类型的时代、起源和代表人物以及如果介绍乐队, 哪些方面是需要介绍的, 然后通过完成填空练习, 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各个音乐类型的代表人物或乐队的一些信息, 以及让学生知道可以用这些语言来介绍乐队或代表人物, 为第四阶段的网页制作——输出奠定基础。
第三阶段Making an interview
笔者的采访是这样设计的:两个学生为一小组, 设计采访自己的偶像。采访的内容可包括偶像的name, nationality, time (be born, die) , songs/albums, etc.先准备五分钟, 然后挑选两组上台展示。一听到要上台展示, 学生积极性很高, 按社团活动所学, 设计地道的采访。采访的稿子设计完之后, 他们又忙着排练。在展示采访时,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小组采访最后竟然还给大家来了个模仿秀。
在这次设计和展示采访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把在社团活动中所学有关采访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完美输出, 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也有所提升。同时, 这一环节再一次为网页制作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Making a web page
这一阶段, 笔者布置四个学生为一组, 先讨论如下问题, 然后制作组员们偶像的网页。
Which singer or band will they focus on?
What will they include in the project?
How can they organize their web page?
这一过程笔者让学生小组合作, 运用今天所学知识, 制作网页。在制作过程中, 他们分工合作, 有的上网搜索信息, 有的合作探究如何制作网页。这一过程笔者旨在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实践, 让学生在参与活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再一次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增强对语言学习的输出,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第五阶段Presenting
制作完之后, 笔者让学生把制作的网页公开展示, 全班同学和听课老师都是评委, 评选最佳创意奖、最具特色奖, 并颁发奖品。
这一阶段笔者及时地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激励他们下次更积极地投入课堂活动和社团活动。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 就社团活动和课堂教学, 笔者有如下两点体会:
一、学生把在社团活动中所学的知识、技能、情感体验、主动参与的特征迁移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过去我们把课堂教学和社团活动看作两个不相干的领域, 通过实践反思, 笔者找到一个突破口———将社团活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特征迁移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一方面, 学生把在社团活动中获得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技能带到课堂教学中, 促进学科课程学习, 激起学习热情。另一方面, 教师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资源, 有效开通社团活动作为课堂组织形势,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课堂焕发着生命活力。
二、社团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
社团活动是学科学习的有效补充和知识巩固的有效阵地, 社团活动的发展离不开学科教学的基础, 需要学生学以致用。将社团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 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 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 引导学生亲自体验, 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用语言, 从而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本堂课的课后作业是布置学生制作我们学校的网页, 这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 而且又为社团活动提供了素材和实践的机会。
总之,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笔者认为教师不应该把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分离开来, 而应将他们有效地融合———把社团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的组织形式、方式方法引进学科课堂教学;同时在社团活动中渗透学科的教学反应, 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 最终使两者和谐体现出来, 从而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 真正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与活力。遗憾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课堂上只展示了两组学生的采访, 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急切地想分享他们的成果, 但是时间有限。若能多展示几组, 那整堂课的学生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教学效果就更好了。
摘要:本文是对一堂高中Project板块课的设计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尝试改变课堂教学的形式, 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把社团活动中所学运用于课堂教学,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提升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更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把这种方法迁移到社团活动中。
关键词:新课程,英语课堂教学,社团活动
参考文献
[1]严建伟.多元发展理念下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新课程导学》, 2012年第24期
篇4:浅谈数学公开课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数学 公开课 设计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2-0035
当前,教师们积极参加各级别的公开课竞赛,借助公开课这个平台向众人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和专业能力.公开课虽经授课者多次打磨,但受个人的观念、学识和经验等因素影响,平庸者居多,令人赏心悦日、受益匪浅的优秀公开课凤毛麟角.在此.笔者结合白己上数学公开课的经验和教训,并借鉴同行的经验,就数学公开课的设计策略阐述管见,希望对将要上公开课的教师有所帮助.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同行不吝赐教.
一、分析教学内容
首先,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分析它的前后章节的知识,确定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本单元中的地位以及对后续学习的作用.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
二、充分估计学生的学情
公开课通常是借别班的学生上课,授课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情以及他们的数学老师的教学风格.这就要求上公开课的教师按低、中、高三个层次做好三份提问预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修正.这样既可以避免出现所提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对答如流,下课时间未到,教学程序已经全部完成,课堂教学达不到发展学生思维的日的,又避免因高估学生,所提的问题过难,学生答不上来,出现课堂气氛沉默的尴尬.
三、提出的问题要贴近学生生活,且具有数学味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发展.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公开课要以问题作为激活学生思维的刺激因子.促使学生产生合理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源于生活,符合学生的实际.如:针对农村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农村气息;针对城市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城市生活的味道,并且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符.另外,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数学味.教师千万不可追求花哨,切忌引导学生探究与数学无关的问题.在探究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引导,保证学生的探究过程顺利进行.
四、尊重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教材经过学科教育专家、一线教师等共同努力、多方考虑、多次实验、多次修改,最后才与广大师生见面.教材的编写凝聚了编者们大量的心血和智慧,其中的内容值得教师去钻研.教师要理解教材内容,就要以尊重的态度去对待教材.细心的教师一定不难发现,现在的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所设的问题情境少了偏颇,实现了大众化.我们不应完全抛弃教材中的内容,白搞一套,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整合教材,创设问题情境,添加一些更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问题.
五、尊重答题学生
在一些公开课上,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有些教师由于担心如果让学生继续回答会拖延时间,影响后面的教学进程,便中断这名学生的发言,让其他学生集体说出正确答案.虽然这样做不会拖延时间,但是会挫伤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自尊,学生可能因此对教师和数学学科产生厌恶情绪和逆反心理.而其他学生也会担心回答出错,得不到尊重而胆怯,导致教师提问时,学生不敢再举手,接下来教师只能白问白答,唱独角戏.教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耐心听完学生的回答,然后让持不同意见的学生举手回答,再由全体学生评价这两名学生答案的对错,并分析错在哪里.这样,回答出错的学生就能坦然接受同学们的指正,不至于产生逆反心理.而对于因为回答问题而拖延的时间,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调整后续教学来弥补,或在计划中预留答题时间.
六、把握好表演与实效的权重
作为赛课性质的公开课,有别于平时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好表演与实效的权重,不能只顾展示师生的表演,而不顾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既要展示师生互动表演的过程,还要想尽一切办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教师设计的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保证学生学有所得.同时,教师在表演中要把控好“度”,千万不可逾越师德权限,不能背离学生的认知规律,杜绝做无数学味的、虚假的、庸俗的表演.
篇5:北京的公开课的教案设计
一、揭题导入,想像“美”
1. 同学们,你们见过海吗?把你们见过的大海给大家描绘描绘。
2.没见过海的同学别叹气,就让老师就带你去看看吧!
3.你喜欢美丽的大海吗?喜欢这儿的什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加上形容词,既形象又生动)
4、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踏上那片金色的海滩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6、读了课题,你发现哪个词语比较重要?(金色的)为什么?
7、我们读书、读句子就应该学会抓关键性的词语。带着你的发现再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发现“美”
1. 踏上金色的海滩,相信你会有更多的发现。请同学们自由地轻轻地读课文,完成2个自学要求(1、读准生字词的读音,读通课文,并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段序。2、找一找,你在金色的海滩上发现了哪些美丽的东西?)
2.在金色的沙滩上走了一圈,老师发现了一些美丽的贝壳,谁愿意带领大家一起来拾贝壳。(认词)
3.能不能告诉我,你在金色的海滩上发现了哪些美丽的东西?
[ 美丽的大海, 美丽的贝壳。
美丽的小姑娘 ]
(板书:大海美 贝壳美 小姑娘更美)
三、品读句段,感受“美”
(一)海水美
1.到了海边,怎么可能不欣赏美丽的大海呢?哪些句子能让我们感受到海水美?
2.课件出示句子:“碧蓝的海水一望无际,海浪激起的泡沫像一堆堆白雪,美极了!”
指一生读。海水美在哪里?(出示图片)
(播放海浪声)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让海浪来为我们伴奏吧!
(二)小姑娘美和贝壳美
1.在这么美的海滩上,我的目光却被一位美丽的姑娘所吸引。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看看小姑娘究竟美在哪里呀?把你觉得小姑娘美的句子划下来吧。然后轻轻地读一读,还可以在句子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不动笔墨不读书嘛,好了孩子们,开始吧。)
2.写完的可以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感受。看看他们找的和你的一样吗?互相说说找的理由,听听说得有没有道理。
3.全班交流,指导朗读,体会小姑娘守信用、不随便要别人的东西、拾金不昧的品质。
(1)守信用
① 你从哪里看出她非常守信用?
②小姑娘摇了摇头,说:“我答应了叔叔,一定得等他回来。”
小姑娘说这话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呀?(坚定)谁想读?
(角色扮演,师生配合读)
③我们除了可以从小姑娘说的话中体会出小姑娘的守信用,你还能从别的地方体会出来吗?出示7至16节。你轻轻地读一读这段话吧。你可以抓住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语来体会一下。
④太阳越升越高,小姑娘的额头上沁出了细细的汗珠,眼睛里露出焦急的神情。
天气越来越热了,如果你就是那个小姑娘,这个时候,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着急、担心)学生指读
⑤海水轻轻地漫上沙滩。小姑娘站起来,把画家的画夹和衣服紧紧地搂在胸前,一步步往后退,眼睛直望着礁石那边。
你说,她在想什么呀?(虽然害怕,但依然等着)
6、小姑娘盼呀,盼呀,忽然眼睛一亮,她看见在波浪里露出了画家的结实的胸脯。“叔叔—”“叔叔—”小姑娘欢呼起来。(等了很久,读出心中的喜悦)
(2)不随便要别人的东西(小姑娘除了是个守信的人,还是个怎样的人?)
你从哪里看出来?
小姑娘不要画家的贝壳,是因为贝壳不漂亮吗?
美丽的贝壳映着阳光,更加灿烂夺目。
第18自然段
课件出示美丽的贝壳,看到这么美的贝壳,你们想说什么?
③ 画家捡到的贝壳可美拉,什么沙蜊子,大猫眼,小螺蛳,金海螺等等,有些名字我连听都没听到过。小姑娘喜欢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呀?
④ 这么美的贝壳,小姑娘那么喜欢,可她却不要,多么善良的姑娘呀,不求回报,让我们一起把这部分读一读吧。
(3)拾金不昧(小姑娘还是个怎么样的孩子?)
①出示:
小姑娘多么喜欢贝壳呀,画家希望她能悄悄地捡起来。没想到小姑娘把他喊住了:“叔叔,你的贝壳掉了!”她弯下腰,把一颗颗贝壳捡了起来,还给了画家。(指读,齐读)
画家惊讶地看着小姑娘,他的眼圈红了,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
②画家的眼圈为什么红了?
③此时此刻,画家的胸中涌动着千言万语,谁来帮他说一说?
四、总结升华,体验“美”
1. 此时此刻,你们也一定有许多的话想对小姑娘说吧?
2、课文学到这儿,你们对课文中的“金色”是不是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金色不是指海滩,而是指—小姑娘金子般纯洁善良的心)
3.今天,我们不仅在金色的海滩上看到了美丽的大海和贝壳,还和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交上了朋友。这个小姑娘诚实守信,不随便要别人的东西,还拾金不昧,她有着一颗金子般纯洁善良的心。
4.最后,让我们带着对小姑娘的喜爱和赞美,再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课题吧。
五、布置作业,内化“美”
1.把课文中给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背下来。
篇6:《雷雨》公开课的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景物特点的办法。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的特点。
3、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的能力。
教学重点 :
会认记本课时的4个生字。会写“垂”等12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所描写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特点的。
教学难点:
感悟雷雨前、雷雨后、雷雨中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图片、绳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游戏“魔术嘴巴”。
我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有着各种本领,相信平时仔细观察的你们一定能学各种动物叫。(老师讲出多种动物的名称让学生们自愿叫,学生们兴趣非常浓。)
2、出示课件“蝉”的图片,问:那同学们是否认识这种动物呢?有什么特点?(喜欢在夏天叫)这是夏天的现象,我们今天来学习夏天的另一个现象。(板书:20雷雨)
3、你知道雷雨有哪些特点吗?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学习字、词
课件出示生字、词语:如“蜘蛛、蝉、彩虹、黑沉沉、垂下来、越来越响、压下来、逃走”等。(指名读,开火车读)
2、理清顺序:
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呢?是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板书: 雷雨前 雷雨中 雷雨后)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三、品读课文,学习表达
1、学习雷雨前部分(1――3自然段)
(1)出示雷雨前录像: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板书:乌云、大风、闪电)
(2)学习“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出示满天乌云的照片,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现在云的样子。(有的说:无数的乌云,有的说:很厚的乌云,有的说:黑沉沉的乌云,还有的说:云很低……)
同学们这么多这么厚的乌云向你压过来,你知道什么是压吗?谁能做个压的动作?(哦,很使劲的往下按,是吧)如果换成了满天的乌云向你压过来,你又会觉得怎么样呢?(很闷很热)同学们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闷热的特点呢?(个人读———评议—齐读)
(3)你还能从哪里找到闷闷的感觉呢?(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对比句子:a、叶子不动,蝉不叫。b、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同学们,通过对比,我想大家一定知道哪个句子程度更深些?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地读出闷热的感觉?
为什么天气那么闷热呢?(因为叶子一动不动,说明一点儿风也没有。)(4)同学们听听,什么来了?是怎样来的?(出示大风录音)忽然一阵大风,树枝会怎样呢?(乱摆)什么是乱摆?谁来做做树枝乱摆的样子?那平时春风吹过时,树枝是怎么样的呢?(跳舞)可是现在树枝不再跳舞,而是乱摆,这说明什么?(说明这是一场狂风啊!)(小组内个人读————评议————小组齐读)
练习说话:忽然一阵大风,吹得__________。
(5)这一阵大风刮得蜘蛛怎么样了呢?你为什么要逃呢?你为什么不呆在树上了?(风实在太大了)
小实验,亲身体验“垂”。同学们分小组,用一根绳子绑住一件小物品,做快速下垂的工作,表示蜘蛛在生死关头时如何垂下就逃走的匆忙。这一句该读出怎样的感情?(蜘蛛的害怕)
(6)播放闪电由暗到亮,雷声由小到大的录像,让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越来越”,读好句子。
积累词语:越来越亮 越来越响 越来越__
小结:同学们,夏天的雷雨前,乌云密布,又闷又热,忽然间狂风大作,天气的变化太快了,看着闪电越来越亮,听着雷声越来越响,让我们感觉到一场大雨顷刻将至,让我们一起再来边读边想象吧!
2、学习雷雨中部分(4――6自然段)
(1)播放雷雨由小到大的动画,思考:这场雨下得怎样?(板书:大、急)从哪里看出来?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用“~~~~”划出来。(“哗,哗,哗,”“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如何读好“哗,哗,哗,”呢?(有的认为“哗哗哗”三个字应该读得快一点,表现雨下得很急;有的认为应该读得慢一点,把“哗”字拖长一点来读,表示雨声很大;还有的认为“哗哗哗”三个字应当由慢到快,以体现雨下得越来越大……)
练习说话:___哇,___啊,都看不清了。
(2)播放雨声雷声从大到小录音,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变化可以吗?(渐渐)该如何读好两个“渐渐”呢?现在老师有两种读法,看你觉得哪一种更合理?(一种声音从大到小,另一种声音从小到大。)为什么?因为现在雷声雨声都是从原来的大声到现在的声音小了,所以两个“渐渐”也应该从大到小声来读。
小结:夏天的雨来得快,来得急,来得大,去得也快,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告诉大家雨是怎样变化的?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3、学习雷雨后部分(7――8自然段)
(1)雨停了,雨后又有怎样美丽的景色呢?同学们去读读课文的7、8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哪儿让你觉得最美?
(2)学生交流:(一条彩虹挂在天空,你的挂字读得真好,同学们觉得彩虹像什么呢?读好了挂字,让我看到了那条彩虹就像五颜六色的丝带。哦,小青蛙,在叫什么呢?蜘蛛坐在网上干啥呢?)
(3)雷雨过后,空气变得特别的——我们的心情也是特别的——(欣赏图片)瞧,花儿草儿喝足了水,也开心的笑了,叶子上晶莹的水珠在太阳公公的照耀下还闪闪发光呢,这雨后的美景谁还想来读?
(个别读、男女生读)嗯,你的朗读让我们仿佛就置身在这个雨后的美丽景色中一样。
4、总结:
多么真实的雷雨啊!作者运用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把一幅夏日雷雨图描绘出来。现在,我们再读读课文,再一次感受这雷雨的变化。(学生齐读)
雷雨是夏天常有的自然现象,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真实的文章来呢?(因为他能仔细地观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如实地写了下来。)(板书:仔细观察)
四、拓展
1。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欣赏了雷雨前、中、后的不同景象,感受到了它们不同的特点,相信这神奇的大自然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雷雨这么神奇,春雨、秋雨、冬雨又是怎样的?谁能说一说。
2。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幅永远也读不完的书。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不过,只有细心的孩子才能感受到,你们愿意做个细心的孩子吗?让我们一块去观察,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写成观察日记吧。
五、课后作业:
留心观察这一周的天气变化,把它写在日记里。
板书设计
20雷 雨
雷雨前(1—3)乌云、大风、闪电
雷雨中(4—6)大、急
篇7:搭石公开课的教案
《搭 石》
【设计者】新密市青屏长乐路小学 刘超磊
【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第103页
【课程目标】(学段目标中与本课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
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2、会读会写文中出生的生字新词,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
4、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在朗读中感悟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内容分析】
《搭石》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二篇课文。课文通过质朴感性的笔触把我们带入了乡间人们秋凉摆搭石、路人修搭石、人们协调有序走搭石、相互谦让走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的一幕幕如画的风景图。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小学语文的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对所读的课文质疑,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并能联系上下文对相关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本课通过情境对话、想象说话、重点词理解,引领学生在语言之河中尽情畅游,让孩子们的思维深度纵向深入,让孩子们内心的情感荡起层层涟漪。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风景、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人性美。体会作者于小事中发现美的方法,找寻生活中的美。 教学课时:2课时。
【评价设计】
1、对于目标1,可以采用同桌互读、指名认读等方式,通过倾听、观察、来评估学生的目标落实情况。目标达成度应在95%以上。
2、对于目标2,可采用指名读,自由读、创设情景读等方式进行评价落实朗读浅层次目标应达到95%以上,深层次目标达到85%。
3、对于目标3,可采用画出关键词句、想象画面等方式,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观察、倾听来评价目标落实情况。目标达成度在95%左右。
对本课学习目标达成度的评估,我采取了随堂评估和课下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设计了以下评价样题: 基础训练
一、扩词
暴( ) 俗( ) 序( )
二、读拼音,写词语。
shān hóng měng zhǎng píng héng lǎn du ping wěn
( ) ( ) ( )
三、写近义词或反义词。
1、近义词:
平稳——( ) 谴责——( ) 联结——( ) 唯独——( )
2、反义词:
懒惰——( ) 轻快——( ) 收工——( ) 谴责——( )
四、下面的多音字该读哪个音呢?请选择。
1、涨:zhǎnɡ zhànɡ
(1)秋天到了,高粱涨( )红了脸。
(2)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 )。
2、间:jiàn jiān
(1)时间( )一去不复返。
(2)家乡的人们按照二尺左右的间( )隔,在小溪里搭石。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 谴责这里的人 。上了点年岁的人, 怎样急着赶路 发现哪块搭石不 ,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搭上, 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 满意了才肯离去。”这段文字表现了老人 的优秀品质。
2、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 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 的事。
3、“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 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 。”这句话在文中含义深刻,可以理解为。
六、仔细阅读课文,你明白什么是“搭石”了吗?画一画你想象中的搭石。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谈话,并课件出示:
(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新密,有着许多的风景名胜,你认为什么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师生交流。
3、、在作家刘章的家乡──河北承德,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教师板书课题:
搭石
4、、学生质疑:
看了这个课题,你联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刘章?
(预设归纳学生的话题: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为什么刘章认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设计意图:出示课文的中心句,导入新课,并且看课题质疑,在“搭石”和“风景”之间划上联系的同时,也打上了问号,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随文解词,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明确目标:用自己喜欢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并思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想。让学生朗读课文,可以有效解决生字的读音问题,而让学生再朗读的基础默读课文,则能让学生更好的思考。)
3、、检查反馈:
(1) 课件出示:
谴责 懒惰 协调有序 轻波漾漾 人影绰绰 理所当然
师:看得同学们读得入情入境的样子,一定是成竹在胸,看看这些词语,谁能读正确。
(2) 理解“脱鞋绾裤”:
师:还有一个词,虽然不是生字词,但是它比较难读,请大家看老师写这个词。
师板书:
脱鞋绾裤
把“绾”字突出
指名读,查字典了解“绾”的意思,再创设情景理解“脱鞋绾裤”的意思。
读着这个词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看到刘章所描述的情景:没有搭石时,人们出工、收工需要──(生:脱鞋绾裤),赶集、访友需要──(生:脱鞋绾裤),来来去去,需要──(生:脱鞋绾裤);有了搭石后,人们出工、收工不再需要──(生:脱鞋绾裤),赶集访友、来来去去,都不需要──(生:脱鞋绾裤)。
师:也许正因为如此,(手指课件,引读)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风景。
(3) 学法迁移,理解其它重点词语:
师: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词语,还有哪些词语让你似乎看到了一道家乡的风景。 结合理解运用: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
把这些词带入中心句“(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朗读。
(4)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评价。
(设计意图:词语教学应该是有层次,有质量的,“脱鞋绾裤”的教学先从读准字音开始,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字意,做动作理解词义,再结合课文语境理解,然后把“脱鞋绾裤”带入课文中心句朗读,再把这种学习方式迁移到“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的教学中,力图把词语教学高效、丰满、立体。)
三、初品“搭石”,小结本课,引发深思
1、、思考:
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阅读第一个自然段,划出相应的记号。
2、、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转凉,家乡的人们??这就是搭石。
(1) 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2) 自由朗读,质疑:
你读懂了什么?
(解决学生之前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正是因为有了人们的“搭”,两岸普通的石头才能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搭石,它们构成一条“路”,架起了一座“桥”,联结了两岸的小村庄,也联结了乡亲们的生活。)
(3) 小结本课,引出下节课要讨论的话题: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读通了课文,还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搭石,它有什么作用,那么,为什么作者刘章深情地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那又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设计意图:第一课时的结尾,教师出示下节课需要研究的话题,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既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延伸,又能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课外,他们会在课后思考下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学习动机被唤醒,真正做到主动学习。)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刘章爷爷家乡这条无名的小溪上,一排排搭石是那么普通,那么不起眼,但就是这小小的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1课《搭石》。
二、自主感悟——寻找美
自读课文3-4自然段走搭石的部分,把你认为最能体现美的词语和句子做上记号,边读边想象画面。好,开始吧。
(设计意图:采用画出关键词句、想象画面等方式指导学生学习。)
三、交流品味——欣赏美
师:你找到美的词语和句子了吗?举手告诉老师。
(一) 一行人走搭石
1、指名读、板书、找词。用文中的话说说:这是谁在走搭石?(学生说板书:一行人走)
再找找看,文中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美呢?
2、协调有序
师:我们也来读读这几个词语。谁来说说什么叫“协调有序”?(指名说)课前你查了字典,这是很好的预习习惯。来,自己读一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协调有序指的是什么?(生回答)是啊,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有人跌入水中吗?(没有)该是有人在指挥吧?(没有)没有人指挥,没有人跌入水中,他们的动作配合得如此默契而有序,这就叫——协调有序。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动作配合得默契而有序,这就叫——(板书:协调有序。)懂了吗?这是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设计意图:把文字之美跃然与耳,情文并茂。学习方法再次体现。)
3、理解“绰”
就这样,每当上工,下工,总有一行人协调有序地走过搭石,我们总能听到——在清澈的溪水中总能看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绰”有三种意思,你来看看,在词语“人影绰绰”中选哪一种意思?现在你知道“人影绰绰”的意思了吗?
4、结合这些字词的理解,你能想象出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5、读诗 指名读——评价——齐读。师:这样的美景,如诗如画!谁想来美美地读一读?
6、读得真好,你把我们带到了画里。来,自己试试,把它背下来。
7、能背吗?我们试试。(评价:你们真不错,不仅发现了课文中的美,还把这种美保存到了记忆中。) (设计意图:这段话对“一行人走搭石”的描写,实实在在体现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作者写一行人走搭石的动作协调有序,“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仿佛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抓住关键的词句,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充分说出眼前浮现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美,感受美。)
(二)面对面过搭石
师:如果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和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那两个人面对面过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到书中去读读吧。课件出示:如果有两个??才相背而行。
1、指名读。读到这,你体会到了什么?
2、生交流,(评价:你真会读书,读懂了文字含着的美。你这是在用心去感受啊!)
3、你是从哪看出他们互相谦让的?
4、学法指导:师:是啊,(板书:相互谦让)互相谦让、先人后己,使乡亲们的关系格外融洽,而这份深情通过简简单单几个动作很自然地表现出来,阅读时,抓住了这些动词,就能品出味道来。
5、人们面对面过搭石的相互谦让仅仅是刘章爷爷偶然遇见的吗?那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看出来的呢?
(三)背老人过搭石
师:两个人面对面地过搭石,让我们看到的是相互谦让的美。那被老人过搭石,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来读读吧。
课件出示: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成理所当然的事。
1、齐读,再齐读。
2、来,用心去感受,文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美?
3、找得好!假如遇上老人来过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伏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4、谁来做做这个动作?对比“弯”“蹲”理解,感受刘章爷爷观察仔细,用词准确。
5、再读句子。透过“伏”这个动词,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板书:尊老爱老)
6、过了小溪之后年轻人需要老人千恩万谢吗?为什么?
7、理所当然:字典——结合上下文说说——指着图说——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总是伏下身子去背老人过搭石,因为他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别的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过去,因为——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正是这一代又一代的理所当然,形成了纯朴的民风、乡风。
(设计意图:采用看画面、找关键词、谈体会的方式,感受画中人物的美好)
四、升华情感
1.师:对,正是这些理所当然的事,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师:一年365天,乡亲们在这一排排搭石上来来去去,他们相互谦让,先人后己,他们尊老敬老,相亲相爱。这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3.刘章爷爷把他对家乡炽热如火的情感,寄托在这一排排搭石,因为它——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发现美
同学们,搭石的美,我们看在眼里,搭石人的美,我们记在心里,其实,这样的美也在你我身边,就蕴含在那一件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中。
读读句子:美就在身边,美就是上了点年纪的人平整搭石;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协调有序的走搭石。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妈妈千万次的唠叨。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校园中伸手捡纸的弯腰。
美就在身边,??
请大家也用这种句式把找到的美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中寻找美,发现美,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出平凡事物中的美.)
六、总结全文,升华课文人文内涵
1、、师小结:
今天,我们走进了作者刘章的家乡,和他一起欣赏了搭石构成的美丽风景。同学们,现在你们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它是什么?
2、、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普普通通的搭石就像善良淳朴的乡亲,就让我们饱含着赞美之情,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3、、罗丹说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从不起眼的搭石发现了美,我想,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平凡的事物,你发现了哪些蕴含着美的事物?
4、、总结全文:
同学们,一块搭石,就是一曲善良的歌,曲调优美;一块搭石,就是一段谐调的舞,姿态婀娜;一块搭石,就是一首谦让的诗,娓娓动听;一块搭石,就是一幅尊老的画,赏心悦目。然而,这些美好的行为,在乡亲们的眼里,是那么的──(生:理所当然),而在我们眼里,却构成了最美的风景,这就是──(生齐:搭石)。
六、板书设计:
21 搭 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一行人走 协调有序
面对面走 相互谦让
篇8:北京的公开课的教案设计
为了落实日常听力教学, 切实提高学生的听力技能, 笔者调查并收集了所教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常见的困难, 发现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心理焦虑导致听不到或听不懂材料内容, 比如, 有的学生反映听力过程出现“脑袋突然一片空白”的情况;二是发音不准导致无法正确识别和理解材料内容, 一些辅音如/l/和/r/、/m/和/n/、/tr/和/ch/等常被混淆;三是语法或词汇储备不足, 比如, 听到了名词但漏写了名词复数, 影响听后任务的完成;四是缺乏利用语境进行判断和猜测的能力, 听错的单词或短语得不到订正;五是话题陌生, 缺乏足够的文化背景知识。针对上述结果, 笔者认为, 要想提高听力教学的有效性, 必须先对每份听力材料进行文本分析, 预测学生在听力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具体困难, 在此基础上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形式化的听力教学, 把听力策略的培养落到实处。
下面, 笔者以不久前执教的一堂听力教学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 具体说明如何基于学习难度有针对性地设计听力活动。
一、学习难度预测
(一) 听力文本与难度
该听力文本是人教高中英语选修八Unit 1Using Language:A Holiday in California的内容。话题是对加利福尼亚州的风景、环境、人口和文化的介绍, 通过游客George与朋友Christie的电话对话来呈现。由于学生已经阅读了加州多元文化的课文, 因此, 对话题的把握基本没有困难。词汇方面, 文本中有不少方位词如southeast, east, north;数量词quarter, 生词Hispanic等, 是听力的难点。语音方面, 有容易被混淆的valley, nuts和名词复数vegetables等。针对听力中获取细节信息的技能, 教材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听并补全George的明信片内容。
很明显, 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听取细节的能力。但是, 明信片中需要补全的信息太多, 这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而且会增加他们的焦虑感。此外, 该设计主要是针对内容和话题进行考查, 而没有针对辨音、拼写和语法进行考查, 与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不相匹配, 活动缺少针对性, 听的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二) 学生学情与难度
笔者所教学生为省城重点中学的理科生, 英语基础较好, 词汇量、语法知识、阅读面都比较广泛, 但是不善于口头表达, 长期不注意语音语调, 缺乏在生活中实际运用英语的胆量。基于学生的情况, 笔者果断采用Top-down的方法, 由宏观到微观设计课堂内容。活动包括预测听力内容、听取大意、听细节、辨认具体信息与词汇等。Top down (由上至下) 的教学方法是指 (学习者) 运用背景知识和大脑中已有的知识, 对听力材料即将要讲的内容进行提前的判断、预测, 以推断讲话者将表达的意思。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对学生语言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 (Richards 1990)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不会因为个别单词的不理解或者个别音听不清楚而影响对说话者所表达意思的总体理解, 更符合语言交流实际发生的规律与方式。
此外, 笔者还从英语学习阶段性问卷调查中发现, 58.8%的学生反映“对高考口语考试信心不足”, 89%的学生“有与外国友人英语交流的经历”, 但其中72.4%的学生“不知道除了开场白怎样让英语对话继续下去”。这三个数据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生对真实语言交流有畏难情绪, 希望得到有关语言交流策略的指导。
二、基于难度预测的听力活动设计
(一) 使用特殊疑问句, 刺激学生求知欲
对本班学生学习的难度和文本的难度作出双预测之后, 笔者设计的第一个教学活动为“预测”———What might George talk to Christie about California?伴随着有关加利福尼亚州的精美图片, 学生对即将要听的内容作了初步预判, 而此时教师不予评价对错。第二个教学活动是听取大意 (Listen for gist) , 教学幻灯片上给出了两个问题:
A.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rge and Christie?
B.What do they talk about about California?
这个活动既是对文本大意的获取, 又是学生对上一个环节“预测”答案的评判。对于学生来说, 这种先猜测再自己找寻答案的过程更容易激起其注意力。接着, 教师提出三个问题来考查学生对文本细节的掌握情况。
A.Where did he start and in which direction is he traveling?
B.What surprised George about California?
C.Why did George get this wrong idea?
不难发现, 笔者所抛出的问题全部使用了特殊疑问句式。比起那些只需要回答Yes/No的问题, 学生对这类wh开头的问句更加好奇, 跃跃欲试。
(二) 优化教材设计, 指向听力微技能
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 普遍做法是直接照着教材所示去完成或者跟读课文。但笔者发现其有效性不高。为改善效果, 笔者对教材中的设计做了修改。原设计是“根据所听信息在一段话中填10个词”, 修改后的活动要求是“George给Christie寄明信片。可是他赶时间搭车回旅馆, 匆忙中出了不少错误, 请你帮他订正”。
改进后的设计 (见下文文本框) 有两个意图, 一是促进学习者 (学生) 与听力文本的互动, 二是以修改他人错误的形式作为听中活动, 容易满足学生的“自豪感”, 进而消除听力过程的焦虑感。克拉申 (Krashen) 认为, 高焦虑会像过滤器一样把学习者接触的语言过滤掉, 使语言习得达不到习得机制, 这样大脑就无法对输入的语言进行加工, 形成空白, 影响学习者语言输入的数量和质量。焦虑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语言出现的紧张、担忧、害怕等情绪体验 (Krashen 1982) 。其中, 由于“听”的语言输入具有瞬间性, 学生在英语听力过程中产生的焦虑会更多。学生的情感因素会影响学生接受语言输入的量与质。因此, 教师应设置有效活动降低学生在听力过程的焦虑感。
Dear Christie,
I’m here in Joshua Tree national park, ...Some people live near the coast, others live in a huge very in the central part.They grow everything like cotton, vegetable, muts and fruit, Cattle too.Then traveled further east into mountains and desert.Many different races here.A quote are Hispany.Every culture has its own festival, music, food and art.Most interesting.
Wish you were here.Give my love to Paula.
George
多数听力课的教学设计针对的只是对内容大意的“理解”, 却忽视了指导学生关注说话人的语速、口音、语法、词汇、语音、话题以及语境。如上所示, 笔者把原本10个空格的填空任务改为6个错词, 并标记位置, 使学生能集中精力专心听取材料中相应的这6个词, 使他们得以训练辨音 (very/valley, muts/nuts) , 关注名词单复数 (vegetable/vegetables) , 辨别方位词 (east/southeast) , 理解和辨别量词 (quote/quarter) , 以及根据读音规则拼写单词 (Hispany/Hispanic) 的听力微技能。学生从教师的设计中明晰了听力过程中应该关注的微技能, 实际上也体现了教师对听力学习策略的潜移默化的指导。
(三) 突破传统设计, 指向成功对话
在了解了听力文本的大意、训练了获取细节信息、辨音等微技能后, 笔者针对上文提到的学生“不知道除了开场白怎样让英语对话继续下去”的困难, 要求全班:Listen for strategies to make a successful conversation (听第三遍, 辨认说话双方通过什么策略使对话顺利开展的) 。学生听完后小组讨论。
听力文本是两个朋友的电话对话, 具有非常清晰的结构:开场 (Hello!/Hi) —维持对话 (Cool./Mmm, sounds interesting.等) —结束对话。而在维持对话的部分, 接电话一方通过多种策略使对话非常顺利地开展下去, 包括用Gosh/Wow表达惊讶, 用Lucky you表达羡慕, 用Such as/So tell me, what’s it really like?等追问细节或澄清疑问。这些具体的策略, 恰恰是学生日常语言运用中感到困难的方面。
通过这个活动, 学生对于如何维持对话有了较好的掌握。在随后一堂课的“Speaking (说) ”环节, 学生两两之间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一堂课中所学的策略, 对话的长度有了明显的增加。
三、小结
从这堂公开课的设计及其效果来看, 笔者认为, 听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对学习难度预测的基础上。笔者给出以下建议:
第一, 听力教学不应该只关注学生是否听到了主要内容, 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流利度、沟通技巧等技能和策略。
第二, 教师在备课时, 不仅应该关注是否设计了针对语音、语调、流利度、沟通技巧等技能和策略的教学活动, 而且应该关注这些教学活动是否是基于学生的学习难度而设计的。
第三, 教师对学生学习难度的预测应该建立在对学习者自身认知水平的分析和对文本的体裁特征及难度分析的基础上。
第四, 听力活动的设计应该是指向学生求知欲、微技能的训练, 指向会话策略的培养, 能够为学习者所掌握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
参考文献
教育部.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Krashen.1982.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uage[M].Oxford:Pergamon.
篇9:一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关键词:高一英语;教学设计;反思
一、教材分析
Using Language是本单元ReadingⅠ的延续,教学任务既要完成Reading又得完成Speaking and Writing,达到Using Language的最终目的。那么,要在45分钟内要完成原本近2课时的内容,既不能简单地合并、取舍,又要有创新,那必须对教材和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科学、灵活地设计,才能真正体现公开课“原生态”“研究性”和“鲜明个性”的特点。
二、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法
(一)三维目标
1.能力目标
Get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use language and improve their speaking and writing ability.
2.情感目标
(1)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Canada “The True North” further and stimulate students’ love of Canada.
(2)Develop students’ sense of group cooperation and teamwork.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Let students to learn different reading skills in order to develop their reading ability.
2.Get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use language and write in a short time.
(三)教学方法
1.Task—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2.Cooperative learning.
3.Discussion.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及反思
Step 1:Greetings
Step 2:Duty Report
反思:这些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师生配合默契、气氛较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Step 3:Presentation Free talking (ask and answer)——Watch. Power points.(Four pictures).(5分钟)
反思:这一环节主要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有关加拿大的一些趣事,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Step 4:Sca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the text (Watch PPS)(题目略)
反思:这个教学环节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让学生在课前把Reading充分预习好。因此,教师所布置的预习作业很关键,我主要是让他们充分利用手中参考书的译文、词汇表以及课文注释等,对课文进行充分理解,把不理解的单词、词组、句型找出来,在课前进行检查,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效率。
Step 5: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5分钟)
Read the passage for a second time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详见课本P39)
Q1-4 共四个问题(略)
这一教学环节,目的也是为了进一步突出重点及突破难点。因为是公开课,很多学生事先把答案写出来了,其实有一部分同学生,对题目或所抄答案完全看不懂,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Reading目标。因此我就采用:Translate into Chinese and point out where they are.(这些倒不是在预习作业要求内)当然,我们可以提问较优秀的学生,以免影响上课时间,达到预期的效果。
Step 6:Practice (Watch PPS制作课件 again)(题目略)
反思:这些短语、句子主要针对一些生词、难词,还有语法知识点较难的重点短语和句型,也是为突破writing这一教学难点而设计的。
Step 7:Writing(10分钟)
假设我们学校是加拿大的一所学校,今天所有的听课教师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外学者,听完课后,今天下午学校安排他们到Toronto参观,请你给他们当一名导游,根据Using Language——Reading所学内容,详细介绍一下有关Toronto的情况,字数50个词。
反思:考虑到时间问题,如果采用课文(P39 EX2)中Writing的写作训练包括讲评,在10分钟内应该是做不完的。因此我就改用Reading所学过的、以上环节多次训练过的 useful words,expressions and drills 又能体现Toronto特点的语句等编制而成的。让学生自己当“导游”,让他们设身处地地介绍Toronto,这样一来有趣而新颖,二来又能在短时间内当场训练(5分钟),达成了学生最棘手的writing这一能力目标,最终达到本次公开课目标Using Language.
教学方法:5分钟以后,在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一篇习作,然后大家一起来评析、总结。
Step 8:Homework
Finish off(speaking and writing);(Ex2 in P39)
因时间关系,把作业打印在所发的练习卷上面。
总之,整堂课本人能用英语组织教学,在规定的时间内较好地达成预期的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这一教学理念,课堂上师生配合默契、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较高,达到了开课的预期目标,得到了教研室听课领导和同仁的一致认可。当然,这节公开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扬长避短,力争当一名合格的高中英语教师。
相关文章:
北京的春节 学案设计02-14
北京的春节 教学设计02-14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一等奖优质课02-14
北京的春节的教案设计02-14
八年级北京教学设计02-14
《北京》片断教学设计02-14
《北京》的教学反思02-14
北京版数学二年级《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02-14
风景就在身边作文开头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