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技术的研究

关键词: 采矿 开采 煤矿 技术

关于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技术的研究(精选8篇)

篇1:关于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技术的研究

关于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技术的研究

Zhi Chang, Zhangeng Sun & Junbao Gu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ianjin 300160, China

前言:无线射频的新的发展和运用使得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结合矿山与RFID技术的特点,我们建立了一个地下的安全完整的、实时灵活的监测系统。这套系统能在发生危险时自动报警并且提高搜索和救援的效率。该系统可以管理危害气体的浓度、规划工人的安排、进出巷道通过工作的访问控制、巷道人员的分布和工人的资料,实现地下管理的信息化和可视化,提高矿业生产管理水平和矿井安全生产水平。

关键词:射频识别,安全监控系统,电子标签,读写器

煤矿事故往往发生在中国近几年,除了矿业主的安全和法律意识薄弱,滞后的安全机构和采矿的人员和设备的不完善管理人员是重要原因。通过分析近期内一些十分严重的事故,一般存在以下常见问题:(1)地面人员和地下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及时;(2)地面人员不能动态地掌握井下人员的分布和操作情况,并且不能掌握地下人员的确切位置;(3)一旦煤矿事故发生,救援效率低,效果较差。因此,准确、迅速实施煤矿安全监控职能非常重要和紧迫,有效管理矿工,并确保救援高效率的运作。

文章中提出的煤炭采矿人员和车辆安全监测系统可以跟踪、监视和定位在矿井实时的有害气体,人员和车辆以及提供有关网络的矿井巷道,个人的定位,车辆的位置,危险区域的动态信息和地面人员相应线索。如果发生意外,该系统还可以查询有关人员的分配,人员数量,人员撤离路线,以提供从事故救援监视计算机科学依据。同时,管理人员可以利用系统的日常考勤功能实施矿工考勤管理。

一、RFID技术简介

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进行排序,可以自动识别的无线电频率信号的目标,迅速跟踪货物和交换数据。身份查验工作无须人工操作,并能在各种严峻的环境下工作。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对象和多个标签同时识别,操作简单快捷。RFID技术是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是在继承传统的编码技术,其主要的核心部分是电子标签,识别系统可以读取电子标签存储通过无线电波的资料排放的读者从几厘米到数米的作家,并确定货物的身份,人民和电子标签代表的对象。

1.1 RFID的系统组成

射频识别系统(见图1)通常由电子标签,读写器和计算机通讯网络组成。1.1.1电子标签

电子标签存储相关信息确定的对象,它通常是在确定的目标付诸表决,并通过它储存的信息可以读取和射频读写器写入通过非接触模式。1.1.2读写器

读者,作者是一个可以用来读取和写入射频技术的电子标签信息的设备。标签上的信息的读写器读取都可以处理,由计算机网络系统传输。1.1.3计算机通信网络

在RFID系统,计算机通信网络一般是用来管理数据和完整的通信传输功能。该读写器可以通过连接标准接口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实现通讯和数据传输。1.2 RFID的工作原理系统

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信息传递的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射频信号实现方式排序),并通过传输的信息确定的目标。它的工作原理可描述如下:在一个区域读写器发出的能量,形成电磁场,以及区域的大小取决于工作频率和天线尺寸,当电子标签通过此区域,系统检查了读写器和存储电磁波由读写器发出的信号能量是由标记电能需要,和标记的内部信息传递给读者,作家的对无线电波的形式,读者,作家接受了电子标签的数据,编码并实施故障检查判断数据的有效性,并传送数据,为数据处理计算机通信网络。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Passive 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一套完整的RFID系统, 是由阅读器(Reader)与电子标签(TAG)也就是所谓的应答器(Transponder)及应用软件系统三个部份所组成, 其工作原理是Reader发射一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给Transponder, 用以驱动 Transponder电路将内部的数据送出,此时 Reader便依序接收解读数据, 送给应用程序做相应的处理。

以RFID卡片阅读器及电子标签之间的通讯及能量感应方式来看大致上可以分成, 感应偶合(Inductive Coupling)及后向散射偶合(Backscatter Coupling)两种, 一般低频的RFID大都采用第一种式, 而较高频大多采用第二种方式。

阅读器根据使用的结构和技术不同可以是读或读/写装置,是RFID系统信息控制和处理中心。阅读器通常由耦合模块、收发模块、控制模块和接口单元组成。阅读器和应答器之间一般采用半双工通信方式进行信息交换,同时阅读器通过耦合给无源应答器提供能量和时序。在实际应用中,可进一步通过Ethernet或WLAN等实现对物体识别信息的采集、处理及远程传送等管理功能。应答器是RFID系统的信息载体,目前应答器大多是由耦合原件(线圈、微带天线等)和微芯片组成无源单元。1.3 RFID的技术特点 1.3.1数据读取和写入

RFID读取器可以读取数据到数据库中没有接触,一旦和处理多个标签,并写入了下一阶段物流处理标签的物流处理的状态。1.3.2小型化和多样化的形式

RFID将不会受到大小或形式时,它读取数据有限,因此无须使用固定大小的文件或打印质量以适应精度。此外,电子标签的RFID可以应用在不同产品体积小,所以我们可以更灵活地控制生产线产品的生产,特别是应用程序。1.3.3反污染

RFID技术具有强大的抗水,污染性质,石油或毒品。而在黑暗或污染环境,RFID还可以读取数据。1.3.4重复使用

由于RFID是电子数据,可重复写入,所以标签可以重复使用。1.3.5渗透性

如果RFID是由纸张,木材,塑料或非金属或非透明材料覆盖,它可以进行交流,除了为这些铁杆或其他金属材料。1.3.6数据存储容量大

数据容量将扩大与记忆力的开发,以及由所运货物的材料质量越大,该卷的容量的要求,标签也增加,RDID不会受到限制。1.3.7系统安全

该系统由中央计算机存储的数据,工件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系统的安全。1.3.8数据安全

结帐方式或循环冗余校验方法将被用于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在无线电频率标签储存。

二、总的设计和工作原理监测系统

2.1系统设计

除履行的功能需求,设计项目应充分考虑稳定性,可靠性,抗干扰能力,容错能力和异常保护,因此该系统的总设计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可以有效地识别和监测地下人员,实现人性化,信息化和自动化。(2)设计可以有效地提供人员的传递和输出,出勤和监测及相关管理信息,一旦事故发生,设计可确保救援的正常实施。(3)该系统的设计可具有本质安全,维护和扩展。

(4)设计可以有效地测试了有害气体的浓度,并迅速作出反应。2.2系统工作原理

地铁站设备发射的加密信息到外部的天线,形成一定的信号发射区。这种RFID卡由工人将被激活时,将进入发射区,并与目标识别加密携带的信息是由发射模块发射和变电站设备将接收这些信号,抽象的目标识别代码,发送代码到地面计算机系统完成系统的功能。当有害气体的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对变电站设备的气体传感器的信息传输到A / D转换器,转换后的信息,他们传送到监测网络,实现了测试和监测。

三、该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安全监测系统包括地面部分和地下部分(见图2)。

该系统采用了SAP的产品挂设计,以确保为1〜3小时后正常,在不断的恶劣环境并提供电源系统运行断电。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采用了RS232标准的串行交互连接与传输网络。数据转换接口,主要是由组成的电源板,信号转换板和安全螺栓,它是在矿井口的人选,而主要是用来确保监测点之间的地下和地面监测信息交流中心,因此系统并不需要RFID技术和A / D转换器。图3是与地面和地下的通信信号交流。3.1地下部分

地下部分是监测系统的核心部分,它包括现场总线和一组用于监测和控制人员变电站系列。现场总线是变电站网络的连接和传递信息。一些变电站是用于定位的地下工作者和设备的实时性。人事定位模式和设备是信号强度监测方法,当电子标签由一个工人站附近进行一定的定位是,通过该站获得的信号是强烈的,所以我们可以判断标签的位置,而当电子标签中的两站叠加区域,两站的信号强度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判断信号的强度,标记的位置。其他变电站主要组成由传感器,A / D转换器,微控制器和RFID模块,它们可以监视有害气体的实时性和获取信息的传输,当有害气体浓度超过安全值,在当地的工作平台和地下固定监测点同时发出警报。在地下部分变电站采用有线通信,串行接口与RS-232串行数据接口标准,传输总线和串行接口是为将来扩展系统的功能使用。3.2地面部分

地面部分主要包括管理运作体系,它是整个安全监测系统的基础,其主要职能是完成信息获取,实时处理和检查点存储。从地下不仅包括对有害气体的浓度,但对地下的人员和设备的信息,而这些大尺寸的数据都存储在数据库中通过诸如监测和控制基地的压缩信息。

四、结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应用在煤炭开采管理的RFID技术,并设立了一个地下的安全与完整性监测系统,实时性和灵活性,这可能发生危险时自动报警,提高了搜索和救援效率。该系统可以管理的危害气体浓度,规划安排的工人,为进出巷道工程通过访问控制,巷道支护人员和工人的数据分布,实现信息化和可视化管理的地下,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采矿生产管理水平和矿井安全生产水平。安全监测系统是基于对煤矿安全生产,以及RFID模块是主要的设备,以及有线通信网络是韧带,以及监测中心PC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改善矿工的安全机制,降低管理成本,该技术将是采矿安全生产监管的新趋势。

参考资料

Guo, Yanli.(2005).Mine Application Example of South Africa Mining Industry.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 Application.No.5.Klaus Finkenzeller.(2003).RFID Handbook: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in Contactless Smart Cards and Identification(second Edition).John wiley & Sons, 2003.Liu, Lili & Yao, Meng.(2004).Coal Mine Security 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RFID.Global Electronics China.No.9.P.22-25.Nadeem Raza, Viv Bradshaw, Matthew Hague, et al.(1999).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The Institution of Electrical Engineer, 1999.Qiu, Like.(2007).The Principle of Staff Positioning System for Those Working in Underground Coalmin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Xinglongzhuang Coalmine.Coal Mine Modernization.No.1.P.28-29.Simson Garfinekel, Beth Rosenberg.(2005).RFID, Applications, Security and Privacy.Addison-wesley, 2005.Tan, Min & Liu, Yu.(2007).RFID Technical System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 Directory.Beijing: China Machine Press.April of 2007.Zhou, Xiaoguang & Wang, Xiaohua.(2006).Technical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Example of RFID.Beijing: Posts & Telecom Press.Dec.of 2006.

篇2:关于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技术的研究

为了进一步加强二级培训机构的管理,完善培训制度,提高培训质量,根据《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培训管理规定》﹙原国家安全监管局令第20号﹚、《国家安全监管局关于印发〈

一、二级安全培训机构认定标准(试行)〉的通知》﹙安监总培训〔2007〕第226号﹚等规定,二级培训机构在每个复审周期﹙三年﹚必须有两个研究项目立项。今将2010年的立项项目报给你们,请审查。

贵州林东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

2010年8月20日

篇3: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防雷技术研究

1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防雷构思及结构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由地面主机、通讯接口、通讯电缆、分站、电源、传感器以及断电器等组成,雷击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系统进行破坏: 直击影响监控系统机房内的电脑和接口; 感应雷击通讯电缆,破坏分站的通信系统; 对电源的影响破坏分站及传感器。因此安全监控系统必须从以上3 个方面着手设计防雷结构,见图1。

2 安全监控系统受雷击分析

2. 1 雷击形式及危害

雷击通常分为直接和感应雷击。直接雷击通常指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上,由于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等混合力作用,直接摧毁建筑物以及引起人员伤亡等。感应雷击通常指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地之间的放电而在附近的架空线路、埋地线路、金属管线或类似的传导线上产生感应过电压,其通过传导体传送至电子设备,间接摧毁微电子设备。

2. 2 安全监控系统受雷击影响分析

安全监控系统机房受雷击来源: 第一,直接雷击到机房电源进线上,导致机房电源设备产生几千伏乃至上万伏的高压,破坏机房各种中心控制设备; 第二,感应雷击到机房电源线、机房内部设备上通过感应产生高压,对机房设备造成破坏; 第三,感应雷击通过室外RS485 通讯总线产生感应高电压,通过总线进入监控系统通讯接口,直接破坏监控系统通讯接口、通讯分站乃至通讯中心控制主机等。

3 安全监控系统防雷措施

3. 1 电源防雷

监控机房的电源容易受到直击雷以及感应雷的影响,对设备造成破坏,因此机房电源防雷应从直击雷防护和感应雷防护两方面入手。

3. 1. 1 直击雷防护

直击雷的波形为10 /350 μs时间与电流的曲线,是典型雷电击穿大地的雷电流曲线。一个10 /350 μs雷电流10 k A的雷击波形,其雷电能量近似为17 500 J。该能量加载到任何电子产品上都会产生极强的破坏作用。对于安全监控系统来说,必须在雷击浪涌到达设备以前将浪涌泄放掉。泄放最有效的措施是在机房房顶增加避雷针,并辅助以良好的接地系统( 接地电阻R≤10 Ω[2]) ,将该能量泄放到大地。

3. 1. 1. 1 避雷针设计

机房建筑物属于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用滚球法设计接闪器时滚球半径取hr= 60 m。直击雷防护范围包括整个机房建筑物和旁边的高压线引下线端。

对监控机房屋顶设计独立的避雷针h = 10 m,机房屋顶的尺寸按8 m × 10 m × 4 m计算。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公式

式中: rx为避雷针在hx平面的保护半径; hr为滚球半径,一类防雷取值30 m; hx为被保护物的高度,m,按最高处8 m计算; r0为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

避雷针在hx高度的保护半径为

避雷针保护范围立体图见图2。

3. 1. 1. 2 接地极设计

在机房外的空地开挖1 个1 000 mm × 600 mm× 800 mm的坑,埋入非金属接地模块,并加入高效降阻剂降低接地电阻,模块与模块之间用40 mm ×4 mm的热镀锌扁钢连接,并做好防腐处理; 再结合垂直接地体,组成环状的接地系统,地阻要求不大于4 Ω。接地极设计见图3。

当接地电阻达不到小于4 Ω 时,应增加垂直接地体。在现有地网的旁边挖深500 mm、宽100 mm的沟槽,用40 mm × 40 mm × 4 mm热镀锌角钢打入地下,角钢长度约为1 500 mm,角钢顶部离地面距离约0. 5 m。角钢与角钢之间采用40 mm × 4 mm热镀锌扁钢连接,连接点采用焊接,并做好防腐处理,整体接地电阻结构见图4。

3. 1. 2 感应雷防护

安全监控系统机房一般采用三级保护。采用B类加C类保护的两级保护配置,残压可降至800 V; 采用B加C加D的三级保护,残压可降到250 V。

第一级采用B类过电压保护器———电涌保护器( DXH06 - FB) ,安装在机房总配电处,再加专用接地线( 16 mm2) 直接连接到汇流排等电位连接处( 总接地体) 达到分流的目的。这样可将100 k A的10 /350 μs的雷电流大部分泄入大地,并将剩余的能量衰减为8 /20 μs的浪涌冲击电流。

第二级采用C类过电压保护器———电涌保护器( DXH06 - F) ,安装在次级配电箱处,从保护地线的连接端子处再连接1 条接地电缆到汇流排等电位连接处( 总接地体) 。

由于两级保护系统残压仅能达到400 V,并不能完全保证100% 的安全,因此第三级采用D类的过电压保护器———电涌保护器( DXH06 - Z5) ,安装在设备供电系统的前端,再与前两级保护器的配合下系统残压可达250 V,达到安全监控系统电子设备电压承受范围。

3. 2 通讯线防雷

安全监控系统的地面中心机房与井下设备通常都采用RS485 通讯方式。由于RS485 通讯网络中电缆遍布在雷击区域,该信号极容易受到感应雷击影响,产生高电压,从而通过通讯线引入高电压到通讯接口、中心站、井下分站,造成安全监控系统的大面积损坏。为有效杜绝感应雷击通过通讯电缆产生感应高电压对电子设备的损坏,设计了一种防雷电路,见图5[3]。

当雷击时感应雷在信号电路上产生高电压,高电压使TVS管( 瞬态抑制二极管) 导通( 导通时间纳秒级) ,产生瞬时大电流,该电流使TBU( 场效管触发器) 动作,从物理连接上断开整个通讯线路,对通讯设备进行有效保护。放电管此时对感应高电压实行泄放,当泄放高电压至TVS恢复工作电压时,TBU恢复连接,通讯电路物理连接恢复正常。

4 实验室测试

在实验室使用煤矿现场设备以及雷击浪涌实验测试设备,按图6 的连接方法进行了测试,经反复多次实验得出的实验数据见表1。

5 现场工业性试验

重庆市宏能煤矿处于雷击区域,历年受到雷击破坏严重。每年受到雷击损坏的设备有接口2 ~3 台、分站10 ~ 20 台、电源板几十块以及传感器100 余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 万元以上。该技术措施于2013 年4 月在现场安装实施,经历了多次雷击检验,通讯系统正常,无损坏,保证了安全监控系统的正常运行,达到了系统防止雷击的效果。

6 结语

实验室雷击浪涌实验表明,该技术在防止雷击方面达到国家要求的各类技术指标。经现场工业性试验证明,安全监控系统的防雷技术措施能有效解决雷击对监控系统的损坏问题。

摘要:针对国内中小型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防雷现状,分析了造成系统受雷击的几个因素,并提出对应的防止雷击技术措施,研制相关防雷产品及运用多种防护手段对机房进行有效保护。以大量的试验数据证明该技术措施的可行性,其现场试验证明该技术措施在安全监控系统防雷方面的可靠性。

篇4:关于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技术的研究

[关键词]监测监控系统 煤矿工程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C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198—01

1.在工程中煤矿工程的安全系统内涵以及作用

煤矿工程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主要包括信息的传输技术、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的应用技术、电气防爆技术等等多种技术。这些安全监测监控技术对于提高生产的效率,保障煤矿工程的安全生产以及机电利用率等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煤矿工程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主要包括中心站、信息的传输装置以及传感器和执行的装置。具体说,煤矿工程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主要是指煤矿工程中的一氧化碳、瓦斯、温度、风速以及烟雾等等的环境参数和煤矿的运输、说鞥产、排水、提升等环节的设备进行监测和监控,同时用计算器及进行信息的分析和处理的一种安全系统。所以煤矿工程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可以同时为各个部门以及生产的指挥者提供详细以及安全的参数信息,还可以提供及时的现场信息以及资料,更主要的是便于采取安全的防范措施。除此之外,可以通过安全的监测监控系统进行被测的参数处理和分析,这样安全系统就可以制止安全事故的扩大甚至是事故的发生。同时,在发生安全的事故时,通过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可以及时的提供决策的信息,指出最佳的救灾路线,为抢救以及疏散人员做好了充分的安全准备。

2 为煤矿工程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运行良好需采取的措施

2.1研究传感器的高品质

我国国产的安全监测基本上都是采用载体的催化元件,因此严重的制约着煤矿工程瓦斯的检测。与国外的安全检测监控传感器来比,品质差距比较大。所以我国的研究院已经加强传感器的研究力度,科学的研究出高品质的传感器。

2.2使煤矿工程的安全检测监控系统规范

为了规范我国煤矿工程的安全检测监控系统,需要将很多规范性的标准和规程对于检测监控的系统以及传输信息的协议进行规范。如果不规范通信协议就会导致不能随意的进行软硬件的升级或改造、系统部受制与人、设备需要重新购买等等的严重后果,因此我国还编制了《矿井安全监控新标准》等手册。在煤矿施工过程中国,主要是要求各个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能够统一通信的协议,并统一使用sQL的数据信息库。采用统一的数据信息格式主要是为了更方便的对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进行升级、补套以及维修等,或者还可以方便的建立各个工程质检额数据信息库中心,这样还可以和其他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进行联网,实现共享系统资源。

2.3加强维修技术,完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管理制度

因为煤矿工程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维修要求比较严格,所以平常在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管理工作中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来提高维修人员对安全系统的操作水平以及维修技术。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的时间组织实践和理论的学习,针对新调来的安全监测监控额工作人员应该重点的加强对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知识培养和学习。为了保证煤矿工程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维护能够顺利的进行还需要各个工作人员相互指导或者合理的利用售后服务等有利的条件。除此之外,还需建立好严谨细致的安全管理制度,能够及时的完善有关监测监控的管理规定和管理制度,高效的提高相互预警、相互监督的工作能力。

2.4开发专家决策的系统软件

因为现场的设备在线故障报警、诊断等的功能不强,所以现场设备影响了系统的维护性,大部分的系统也只能够对安全系统的通讯进行诊断,但是不能明确的判断故障点一级故障的性质。而且在日常的工作要求中必须能迅速的判断出传感器和中心站之间的故障,或者是真实超限和短路报警之间的不同。为了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维护人员提供故障的方位和类型,便于迅速的处理故障的地点,所以应该研发专家决策、专家诊断系统软件。并且专家诊断应该具有对故障的判断功能、智能分析,改变安全监测系统的自检功能简单、单一的情况。另外,在发生安全事故的时候,为了疏散和抢救器材、人员提供决策,需要正确的指示最佳避灾和最佳救灾路线。

3 结束语

现在社会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商n生能的煤矿工程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在我国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因此,煤矿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是安全生产以及安全管理的一个实时安全监测监控系统。通过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也可以使得安全管理能够及时、快速、准确的获取安全生产的相关数据,提出科学n生的决策,从而就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在煤矿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因决策的失误来造成的财产损失以及安全事故。总之,建立一个煤矿工程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已经成为我国煤矿工程中刻不容缓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5:关于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技术的研究

监控系统管理维护工作的通知

各片区煤管所,县局各股室(中心、队),各煤矿企业: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第81次常务会议制定的瓦斯集中治理的七项措施和全国煤矿瓦斯治理和利用工作现场会议精神,结合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装备联网和维护使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安委办„2006‟21号),切实做好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装备联网和维护使用工作,提高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装备联网和维护能力,确保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正常运行,准确、可靠地提供安全监控数据,有效防范和遏制瓦斯事故,巩固瓦斯治理攻坚战成果,真正发挥好安全监控系统的预警作用,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现就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管理维护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扎实推进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装备工作

煤矿企业要加紧落实装备计划,明确装备期限,淘汰MA标志证书失效设备,强力推进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装备工作。

(一)煤矿企业必须严格按照云南煤矿安全监察局《关-1-

于对已取得国家安标中心新的MA标志证书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厂商及其产品名单备案情况的通知》(云煤安发„2007‟36号)、《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等文件要求,开展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大检查,对MA标志证书已失效的设备进行淘汰。我县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系楠江集团产品,各煤矿要认真对照楠江集团煤矿安全监控系统MA标志证书失效清单(附件一)和楠江集团煤矿安全监控系统MA标志证书获证清单(附件二),对MA标志证书已失效的设备必须在2011年4月底前全部予以淘汰,若未按期淘汰的,我局将按煤矿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予以处理。

(二)确保瓦斯传感器调校期间系统正常运行,煤矿必须按照企业实际规模增加备用瓦斯传感器数量,在用与备用比为1:1,一组使用,一组调校。如煤矿企业备用瓦斯传感器数量不足,调校期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必须停产调校。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是核发和复查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必备条件,2011年4月底前,所有煤矿企业必须按照煤矿井下传感器配置标准(附件三),配齐配足数量并安装到位。

二、坚持定期调校制度,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煤矿企业要严格按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 1029-2007)的规定,对安全监控设备进行定期调校。新装备的按《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制造并取得新的煤矿安全标志的系统,接入系统的传感器稳定性大于15天,传感器调校期应为10天。因调校工作技术要求高、周期长、工作量大,所以各煤矿企业必须定期每10天将传感器送到“威信县技术服务站”进行调校。

三、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各项制度

煤矿企业要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确保安全监控系统正常运行。要制定瓦斯事故应急预案、安全监控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值班制度等规章制度。配备足够的管理、维护检修、值班人员,对监控系统实施管理和维护。管理、维护人员必须熟悉监控系统的性能,掌握管理、维护技能,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各煤矿企业安全监控系统必须单独建立专用地面监控室,不得与其它任何办公室合署办公,不得堆放其它杂物,必须安装井下调度电话和对外联系电话,真正做到“五个一”:即一间标准化值班室,一套管

理班子,一套备用传感器,一套符合规定的监控设备,一套切合实际的管理制度。

四、加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使用维护工作

(一)认真落实云南煤矿安全监察局云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加快煤矿数字化瓦斯远程监控系统建设的通知》(云MA发„2011‟37号)精神,正确安装、使用安全监控系统。煤矿企业要在规定的地点和位置,按规定的要求安设相应类型的传感器,并根据生产环境的变化对传感器、闭锁装置功能测试,确保监控系统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威信县技术服务站必须接受县局的监督与指导。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专业人员、管理和维修人员应经培训后持证上岗;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计量管理体系;配备足够的检修装备、备用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传感器及其他监控仪器的调校、检修等台账;对不按期调校以及送校数量不够的煤矿,应及时向县局报告。

五、提高煤矿在线率、加大报警处理力度

(一)为实现各煤矿24小时不间断监测、上传数据,确保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瓦斯事故的发生。驻矿安监员要每天早晚各检查一次煤矿监控室。一是检查煤矿监控室是否有值班人员值班;二是检查煤矿监控系统是否开机运行。

(二)有些煤矿由于监控室没有固定电话以及无人值班,出现报警情况时,县煤矿安全监控中心不能及时下达指令并了解报警原因。因此,煤矿监控室必须配备4名监控人员和一个固定电话,由驻矿安监员督促落实。

(三)煤矿出现报警浓度超高情况时,一是驻矿安监员接到煤矿安全监控中心指令后,要立即下井检查核实,并将情况上报监控中心。同时督促煤矿将报警情况形成书面材料上报监控中心。二是各片区煤管所接到煤矿安全监控中心指令后,要立即到矿调查核实,并督促煤矿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处理。

六、加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监管力度

各片区煤矿管所要按照《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建设和监督管理的通知》要求,加强对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监管监察。对监管或监察范围内的煤矿监控系统不能正常使用,传感器安装地点不正确、数量不足、数据不准、未按规定调校,断电闭锁装置失灵或未定

期进行功能测试,以及测控数据没有传输到县监控中心的煤矿,要依法严肃查处。

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局将组织县、乡(镇)相关部门开展专项联合执法检查,对于安全监控系统不能正常运行以及行动迟缓、抵制、拒绝进行MA标志证书已失效设备进行淘汰的煤矿,将依法予以经济处罚、扣证、责令停产等处理。若因安全监控系统不正常运行而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将依法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直至予以关闭。希望各煤矿按照规定的时间要求,按期完成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建设任务,同时要使用好、管理好监控系统,使其真正发挥作用,促进我县煤矿安全生产的稳定好转,提升我县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附:

一、楠江集团煤矿安全监控系统MA标志证书失效清单

二、楠江集团煤矿安全监控系统MA标志证书获证清单

三、煤矿井下传感器配置标准

篇6:煤矿安全生产监控技术

一、名词解释

1、电化学:研究化学能和电能相互转变及与此过程有关的现象的科学。

2、传感器:传感器是借助于检测元件接受物理量形式信息,并按一定规律将它转换成同种或别种物理量形式信息的仪器。

3、灵敏度:传感器输出量的变化值与相应的被测实际量的变化值之比。

4、中心站:

5、总线:总线是一组能为多个部件分时共享的公共信息传送线路。

6、单片机:单片机是将CPU、储存器和I/O接口电路等最基本部件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的微型计算机。

7、软件故障检测:是指在设计系统应用程序时应同时考虑对系统的故障进行自检。

二、填空题

1、计算机控制系统由控制计算机本体和受控对象两大部分组成。

2、微型机监控系统主要由硬件设备、控制软件和通讯网络三部分组成。

3、主机主要由CPU、存储器、总线等组成。

4、微型机监控系统设计分为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部分。

5、中心控制机的核心控制器一般选择为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单板机、或微型机。

6、分时和共享是总线的两个特点。

7、监控系统中传输的数据可分为模拟数据和数字数据两种,模拟

数据是在某个区间内产生连续,即是连续的信号。数字数据是在某个区间内产生离散的信号。

8、数字信号发送的最基本优点是比一般模拟信号发送便宜,而且

很少受噪声干扰的影响,最主要的缺点是数字信号模拟信号容易衰减。

9、数据传输有并行传输和串行传输两种方式。

10、数据传输中得同步可用两种常用的技术实现,即异步传输和同

步传输技术。

11、查询和选择是应用最普遍的线路控制方法。

12、区域机的主要功能是数据的采集和执行。

13、区域机与接口间传送数据类型有位传送、字节传送和数据块传

送。

14、一个简单的电子测量仪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传感器、测量电

路、显示电路。

15、根据前置放大器处理的信号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直流前置放大

器和交流前置放大器两种。

16、矿用风速传感器按工作原理分为叶轮式、热线式、超声波式等。

17、热交换有三种不同实现方式:导热(热传导)、对流、热辐射。

18、触点按功能可分常开和常闭,按触点形式可分为点型、直线型

和平面型三种。

19、采掘工作面进风流中氧气含量不得低于20%,当氧气含量低于

12%就不会发生瓦斯爆炸事故。

三、简答题

1、在采用区域机监控系统中区域机起的作用?

(1)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后再上传中心控制机,分担了中心控

制机的工作,使中心控制机可承担其他任务。

(2)中心控制机或传输线路故障时,乃能独立工作,不中断数据采

集和必要的设定的执行功能。

(3)采用区域机利于监控系统传输电缆采用多路复用方式,特别是

采用时分多路复用技术,不但节省电缆,而且设备简单。

(4)在监控范围、规模较大时,如果不采用区域机,直接将传感器

接到中心控制机,是行不通的,因为传感器的传输线度是有限制的,而且也是不经济的。

2、简述煤矿监测监控系统存在的技术问题?

3、煤炭自燃的条件是?

(1)煤有自燃倾向性,且以破碎状态存在;

(2)有连续供氧条件;

(3)有积聚氧化热的环境;

(4)上述三个条件持续足够的时间....4、简述矿用馈电状态传感器的特点?

5、什么是直接接地保护?

为防止电气装置的金属外壳、配电装置的构架和线路杆塔等带电危及人身和设备安全而进行的接地。

6、简述煤矿井下易自然的地点?

煤自燃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其发生同时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认为采空区、停采线、开切眼、进风巷道、回风巷道、构造带和通风设施等地点附近往往比较容易发生煤自然发火,四、论述题

1、根据煤矿井下特殊条件试述煤矿安全监测传感器的要求?

(1)输入与输出之间有一定得函数关系,经常是单值线性关系

(2)较高的灵敏度、精度,安装方向对检测精度影响小,且有较快的反应速度;

(3)特性曲线的重复性和随时间变化的稳定性好;

(4)抗干扰能力强,机械、热、电的过载稳定性好;

(5)防潮、防爆、体轻、坚固、耐用。

2、论述应用超声波测量风速的工作原理?

超声波风速风向仪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超声波时差法来实现风速的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会和风向上的气流速度叠加。若超声波的传播方向与风向相同,它的速度会加快;反之,若超声波的传播方向若与风向相反,它的速度会变慢。因此,在固定的检测条件下,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可以和风速函数对应。通过计算即可得到精确的风速和风向。由于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它的速度受温度的影

篇7:关于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技术的研究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产品分类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煤矿使用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以下简称系统)。术语和定义

2.1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 supervision system of coal mine safety 具有模拟量、开关量、累计量采集、传输、存储、处理、显示、打印、声光报警、控制等功能。用来监测甲烷浓度、一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浓度、氧气浓度、风速、负压、温度、烟雾、馈电状态、风门状态、风窗状态、风筒状态、局部通风机开停、主通风机开停等,并实现甲烷超限声光报警、断电和甲烷风电闭锁控制等。

2.2 传感器 transducer 将被测物理量转换为电信号输出的装置。

2.3 矿用甲烷传感器 methane transducer for mine 连续监测矿井环境气体中甲烷浓度的装置,一般具有显示及声光报警功能。

2.4 矿用风速传感器 air velocity transducer for mine 连续监测矿井通风巷道中风速大小的装置。

2.5 矿用风压传感器 wind pressure transducer for mine 连续监测矿井通风机、风门、密闭巷道、通风巷道等地通风压力的装置。

2.6 矿用一氧化碳传感器 carbon monoxide transducer for mine 连续监测矿井中煤的自然发火区及胶带输送机胶带等着火时产生的一氧化碳浓度的装置。

2.7 矿用温度传感器 temperature transducer for mine 连续监测矿井环境温度高低的装置。

2.8 矿用二氧化碳传感器 carbon dioxide transducer for mine 连续监测矿井环境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装置。

2.9 矿用氧气传感器 oxygen transducer for mine 连续监测矿井环境气体中氧气浓度的装置。

2.10 矿用烟雾传感器 smoke transducer for mine 连续监测矿井中胶带输送机胶带等着火时产生的烟雾浓度的装置。

2.11 矿用风筒开关传感器 air pipe switch transducer for mine 连续监测风筒是否有风的装置。

2.12 矿用风门开关传感器 air door switch transducer for mine 连续监测矿井风门开关的装置。

2.13 矿用馈电传感器 feed transducer for mine 连续监测矿井中馈电开关或电磁启动器负荷侧有无电压的装置。

2.14 执行器(含声光报警器及断电器)actuator 将控制信号转换为被控物理量的装置。

2.15 声光报警器 acoustooptic alarm 能发出声光报警的装置。

2.16 断电控制器 switching off controller 控制磁力启动器和馈电开关等的装置。

2.17 甲烷断电仪 methane breaker 井下甲烷浓度超限时,能自动切断被控设备电源的装置。

2.18 风电闭锁装置 interlocked circuit breaker

当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机停止运转或风筒风量低于规定值时,能自动切断被控设备电源的装置。

2.19 甲烷风电闭锁装置 methane interlocked circuit breaker

当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机停止运转或风筒风量低于规定值时,或空气中甲烷浓度超限时,能自动切断被控设备电源的装置。

2.20 分站 substation 接收来自传感器的信号,并按预先约定的复用方式远距离传送给传输接口,同时,接收来自传输接口多路复用信号。分站还具有线性校正、超限判别、逻辑运算等简单的数据处理能力、对传感器输入的信号和传输接口传输来的信号进行处理,控制执行器工作。

2.21 电源箱 power supply chassis 将交流电网电源转换为系统所需的本质安全型直流电源,并具有维持电网停电后正常供电不小于2h的蓄电池。

2.22 传输接口 transmission interface 接收分站远距离发送的信号,并送主机处理;接收主机信号、并送相应分站。传输接口还具有控制分站的发送与接收、多路复用信号的调制与解调、系统自检等功能。

2.23 主机 host 一般选用工控微型计算机或普通微型计算机,双机或多机备份。主机主要用来接收监测信号、校正、报警判别、数据统计、磁盘存储、显示、声光报警、人机对话、输出控制、控制打印输出、与管理网络联接等。

2.24 故障闭锁功能 fault interlocking function

当与闭锁控制有关的设备未投入正常运行或故障时,必须切断该监控设备所控制区域的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电源并闭锁。

2.25 馈电异常 abnormal feed 被控设备的馈电状态与系统发出的断电命令/复电命令不一致。

2.26 模拟量输入传输处理误差 analog input transmission error 传感器输出值(显示值)与中心站计算机显示值之间的误差。

2.27 模拟量输出传输处理误差 analog output transmission error 中心站计算机输入值与执行器输入值之间的误差。

2.28 最大巡检周期 cycle of maximum loop check 系统在满容量条件下,传感器输出变化到中心站计算机显示所需要的时间。

2.29 监测值 monitoring value 系统实时监测到的模拟量数值。

2.30平均值 average value 对单位时间内多次监测值取平均值。其时间间隔一般为5min(或10min)、1h、8h、24h、10d、30d(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若单位时间内对模拟量x采样次数为N、每次监测值为xi(i=1,2,3,„,N),则模拟量x的平均值应满足下列关系

=(x1+x2+…+xN)/N 2.31 最大值 maximum value 对单位时间内多次监测值取最大值。

2.32 最小值 minimum value

对单位时间内多次监测值取最小值。

2.33 实时显示 realtime display 在任何显示方式下,将报警、断电、馈电异常等重要信息实时自动显示。

2.34 调用显示 selection display 根据需要选择所关心的模拟量(或开关量)显示。

2.35 报警显示 alarm display

模拟量大于或等于报警浓度(或开关量为报警状态)时,自动将超限时刻及当前数值(或状态)等在屏幕上列表显示。

2.36 报警记录查询显示 inquiry display of alarm recording 根据需要将某一时间内报警模拟量(或开关量)的报警时刻和解除报警时刻、累计报警次数、累计报警时间、报警期间最大值和每次报警期间最大值等记录调出显示。

2.37 断电显示 switching off display

模拟量大于或等于断电浓度(或开关量为断电状态)时,自动将当前模拟量数值(或开关状态)、断电命令及时刻、断电区域、馈电状态等在屏幕上列表显示。

2.38 断电记录查询显示 inquiry display of switching off recording 根据需要将某一时间内断电和复电命令及时刻、断电区域、馈电状态及时刻、累计断电次数、累计断电时间、断电期间最大值和每次断电期间最大值等调出显示。

2.39 统计值记录查询显示 inquiry display of statistical data recording 根据需要将某一段时间内模拟量的平均值、最大值等调出,并列表显示。

2.40 馈电异常显示 abnormal feed display 当断电命令与馈电状态不一致时,自动显示地点、名称、断电或复电命令时刻、断电区域、馈电异常时刻等。

2.41 馈电异常查询显示 inquiry display of abnormal feed 某一段时间内的断电命令与馈电状态不符记录次数、累计时间、每次起止时间等调出并显示。

2.42 状态变动显示 state alteration display 将当前状态变化的开关量(由“开”变“停”或由“停”变“开”)的状态变动时刻和状态变动状况(由“开”变“停”或“停”变“开”)等显示。

2.43 状态变动记录查询显示 inquiry display of state alteration recording 根据需要将某一段时间内开关量状态变动次数、变动时刻和变动状态等调出,并列表显示。

2.44 曲线显示 curve display 将模拟量监测值和统计值随时间变化的状况用带坐标和门限值的曲线等直观地显示出来。

2.45 状态图显示 state diagram display 将开关量状态随时间变化状况用带时间坐标的直线表示。

2.46 柱状图显示 cylindrical diagram display 将开关量单位时间内的开机效率(单位时间内开机时间)用直方图直观显示。

2.47 模拟图显示 mimic diagram display 在具有说明巷道、设备布置等背景图上,将实时监测到的开关量状态,用相应的图样在相应的位置模拟显示,同时将实时监测到的模拟量数值在相应位置显示。3.1 型号

产品型号应符合MT286的规定。

3.2 分类

3.2.1 按复用方式分类

a)时分制系统;

b)频分制系统;

c)码分制系统;

d)复合复用方式(同时采用频分制、时分制、码分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系统。

3.2.2 按网络结构分类

a)树形;

b)环形;

c)星形;

d)总线形;

e)复合形(同时采用星形、环形、树形、总线形中两种或两种以上)。

3.2.3 按调制方式分类

a)基带;

b)调幅;

c)调频;

d)调相;

e)其他。3.2.4 按工作方式分类

a)主从;

b)多主;

c)无主。技术要求

4.1 一般要求

系统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系统中的设备应符合有关标准及各自企业产品标准的规定,并按照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文件制造和成套。

4.2 环境条件

4.2.1 系统中用于机房、调度室的设备,应能在下列条件下正常工作:

a)环境温度:15~30℃;

b)相对湿度:40%~70%;

c)温度变化率:小于10℃/h,且不得结露;

d)大气压力:80~106kPa;

e)GB/T 2887规定的尘埃、照明、噪声、电磁场干扰和接地条件。

4.2.2 除有关标准另有规定外,系统中用于煤矿井下的设备应在下列条件下正常工作:

a)环境温度:0~40℃;

b)平均相对湿度:不大于95%(+25℃);

c)大气压力:80~106kPa;

d)有爆炸性气体混合物,但无显著振动和冲击、无破坏绝缘的腐蚀性气体。

4.3 供电电源

4.3.1 地面设备交流电源:

a)额定电压:380V/220V,允许偏差±10%;

b)谐波:不大于5%;

c)频率:50Hz,允许偏差±5%。

4.3.2 井下设备交流电源:

a)额定电压:36V/127V/380V/660V/1140V,允许偏差:

——专用于井底车场、主运输巷:+10-20%;

——其他井下产品:+10-25%;

b)谐波:10%;

c)频率:50Hz,允许偏差±5%。

4.4 系统设计要求

4.4.1 系统组成

系统一般由主机、传输接口、分站、传感器、执行器(含断电器、声光报警器)、电源箱、电缆、接线盒、避雷器和其他必要设备组成。

4.4.2 硬件

4.4.2.1 中心站硬件一般包括传输接口、主机、打印机、UPS电源、投影仪或电视墙、网络交换机、服务器和配套设备等。中心站均应采用当时主流技术的通用产品,并满足可靠性、可维护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等要求。

4.4.2.2 传感器的稳定性应不小于15d。(煤矿用低浓度载体催化式甲烷传感器,煤矿用高低浓度甲烷传感器、瓦斯抽放用热导式高浓度甲烷传感器和矿用电化学式一氧化碳传感器的稳定性和传输距离执行本标准,其他传感器执行各自现行标准。)

4.4.2.3 由外部本安电源供电的设备一般应能在9~24V范围内正常工作。(其供电距离不应小于2Km)

4.4.3 软件

操作系统、数据库、编程语言等应为可靠性高、开放性好、易操作、易维护、安全、成熟的主流产品。软件应有详细的汉字说明和汉字操作指南。

4.5 基本功能 4.5.1 数据采集

4.5.1.1 系统必须具有甲烷浓度、风速、风压、一氧化碳浓度、温度等模拟量采集、显示及报警功能。

4.5.1.2 系统必须具有馈电状态、风机开停、风筒状态、风门开关、烟雾等开关量采集、显示及报警功能。

4.5.1.3 系统必须具有瓦斯抽采(放)量监测、显示功能。

4.5.2 控制

4.5.2.1 系统必须由现场设备完成甲烷浓度超限声光报警和断电/复电控制功能。

a)甲烷浓度达到或超过报警浓度时,声光报警;

b)甲烷浓度达到或超过断电浓度时,切断被控设备电源并闭锁;甲烷浓度低于复电浓度时,自动解锁;

c)与闭锁控制有关的设备(含甲烷传感器、分站、电源、断电控制器、电缆、接线盒等)未投入正常运行或故障时,切断该设备所监控区域的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电源并闭锁;当与闭锁控制有关的设备工作正常并稳定运行后,自动解锁。

4.5.2.2 系统必须由现场设备完成甲烷风电闭锁功能:

a)掘进工作面甲烷浓度达到或超过1.0%时,声光报警;掘进工作面甲烷浓度达到或超过1.5%时,切断掘进巷道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电源并闭锁;当掘进工作面甲烷浓度低于1.0%时,自动解锁;

b)掘进工作面回风流中的甲烷浓度达到或超过1.0%时,声光报警、切断掘进巷道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电源并闭锁;当掘进工作面回风流中的甲烷浓度低于1.0%时,自动解锁;

c)被串掘进工作面入风流中甲烷浓度达到或超过0.5%时,声光报警、切断被串掘进巷道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电源并闭锁;当被串掘进工作面入风流中甲烷浓度低于0.5%时,自动解锁;

d)局部通风机停止运转或风筒风量低于规定值时,声光报警、切断供风区域的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电源并闭锁;当局部通风机或风筒恢复正常工作时,自动解锁;

e)局部通风机停止运转,掘进工作面或回风流中甲烷浓度大于3.0%,必须对局部通风机进行闭锁使之不能起动,只有通过密码操作软件或使用专用工具方可人工解锁;当掘进工作面或回风流中甲烷浓度低于1.5%时,自动解锁;

f)与闭锁控制有关的设备(含分站、甲烷传感器、设备开停传感器、电源、断电控制器、电缆、接线盒等)故障或断电时,声光报警、切断该设备所监控区域的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电源并闭锁;与闭锁控制有关的设备接通电源1min内,继续闭锁该设备所监控区域的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电源;当与闭锁控制有关的设备工作正常并稳定运行后,自动解锁。严禁对局部通风机进行故障闭锁控制。

4.5.2.3 安全监控系统必须具有地面中心站手动遥控断电/复电功能,并具有操作权限管理和操作记录功能。

4.5.2.4 安全监控系统应具有异地断电/复电功能。

4.5.3 调节(非强制性,企业在产品设计时可根据实际等情况进行选择,按企业要求进行审查和验收。)

系统宜具有自动、手动、就地、远程和异地调节功能。

4.5.4 存储和查询

系统必须具有以地点和名称为索引的存储和查询功能:

a)甲烷浓度、风速、负压、一氧化碳浓度等重要测点模拟量的实时监测值;

b)模拟量统计值(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

c)报警及解除报警时刻及状态;

d)断电/复电时刻及状态;

e)馈电异常报警时刻及状态;

f)局部通风机、风筒、主要通风机、风门等状态及变化时刻;

g)瓦斯抽采(放)量等累计量值;

h)设备故障/恢复正常工作时刻及状态等。

4.5.5 显示

4.5.5.1 系统必须具有列表显示功能:

a)模拟量及相关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单位;④报警门限;⑤断电门限;⑥复电门限;⑦监测值;⑧最大值;⑨最小值;⑩平均值;断电/复电命令;馈电状态;超限报警;馈电异常报警;传感器工作状态等;

b)开关量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开/停时刻;④状态;⑤工作时间;⑥开停次数;⑦传感器工作状态;⑧报警及解除报警状态及时刻等;

c)累计量显示内容包括:地点、名称、单位、累计量值等。

4.5.5.2 系统应能在同一时间坐标上,同时显示模拟量曲线和开关状态图等。

4.5.5.3 系统必须具有模拟量实时曲线和历史曲线显示功能。在同一坐标上用不同颜色显示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等曲线。

4.5.5.4 系统必须具有开关量状态图及柱状图显示功能。

4.5.5.5 系统必须具有模拟动画显示功能。显示内容包括:①通风系统模拟图;②相应设备开停状态;③相应模拟量数值等。应具有漫游、总图加局部放大、分页显示等方式。

4.5.5.6 系统必须具有系统设备布置图显示功能。显示内容包括:①传感器;②分站;③电源箱;④断电控制器;⑤传输接口和电缆等设备的设备名称;⑥相对位置和运行状态等。若系统庞大一屏容纳不下,可漫游、分页或总图加局部放大。

4.5.6 打印

系统必须具有报表、曲线、柱状图、状态图、模拟图、初始化参数等召唤打印功能(定时打印功能可选)。报表包括:①模拟量日(班)报表;②模拟量报警日(班)报表;③模拟量断电日(班)报表;④模拟量馈电异常日(班)报表;⑤开关量报警及断电日(班)报表;⑥开关量馈电异常日(班)报表;⑦开关量状态变动日(班)报表;⑧监控设备故障日(班)报表;⑨模拟量统计值历史记录查询报表等。

4.5.7 人机对话

系统必须具有人机对话功能,以便于系统生成、参数修改、功能调用、控制命令输入等。

4.5.8 自诊断

系统必须具有自诊断功能。当系统中传感器、分站、传输接口、电源、断电控制器、传输电缆等设备发生故障时,报警并记录故障时间和故障设备,以供查询及打印。

4.5.9 双机切换

系统必须具有双机切换功能。系统主机必须双机备份,并具有手动切换功能或自动切换功能。当工作主机发生故障时,备份主机投入工作。

4.5.10 备用电源

系统必须具有备用电源。当电网停电后,保证对甲烷、风速、风压、一氧化碳、主要通风机、局部通风机开停、风筒状态等主要监控量继续监控。

4.5.11 数据备份

系统必须具有数据备份功能。

4.5.12 模拟报警和断电

传感器应具有现场模拟测试报警和断电功能。

4.5.13 防雷(不考核井下电源防雷)

系统必须具有防雷功能。分别在传输接口、入井口、电源等采取防雷措施。

4.5.14 其他

4.5.14.1 系统应具有网络通信功能。

4.5.14.2 系统应具有软件自监视功能。

4.5.14.3 系统应具有软件容错功能。

4.5.14.4 系统应具有实时多任务功能,能实时传输、处理、存储和显示信息,并根据要求实时控制,能周期地循环运行而不中断。

4.6 软件功能

4.6.1 操作管理

软件必须具有操作权限管理功能,对参数设置、控制等必须使用密码操作,并具有操作记录。

4.6.2 主菜单

在各种显示模式下都必须有主菜单显示,主菜单包括:参数设置、页面编辑、控制、列表显示、曲线显示、状态图及柱状图显示、模拟图显示、打印、查询、帮助、其他等。

在主菜单下必须设置以下子菜单: a)参数设置:系统参数、模拟量、开关量、累计量、其他;

b)页面编辑:列表、曲线、模拟图、其他;

c)控制:控制逻辑、操作、其他;

d)列表显示:报警(模拟量、开关量)、断电控制(模拟量、开关量)、馈电异常(模拟量、开关量)、调用(模拟量、开关量)、设备故障、其他;

e)曲线显示:报警、断电控制、馈电异常、调用、其他;

f)状态图与柱状图显示:状态图、柱状图、其他;

g)模拟图显示:通风系统、瓦斯抽采(放)、系统自检、其他;

h)打印:编辑、报警(模拟量、开关量)、断电控制(模拟量、开关量)、馈电异常(模拟量、开关量)、调用(模拟量、开关量)、设备故障、其他;

i)查询:报警(模拟量、开关量)、断电控制(模拟量、开关量)、馈电异常(模拟量、开关量)、调用(模拟量、开关量)、设备故障、其他;

j)帮助:参数设置、页面编辑、控制、列表显示、曲线显示、状态图与柱状图显示、模拟图显示、打印、查询、其他。

4.6.3 分类查询

a)报警查询:根据输入的查询时间,将查询期间内的全部报警的模拟量和开关量显示或打印;b)断电查询:根据输入的查询时间,将查询期间内的全部断电的模拟量和开关量列表显示或打印;c)馈电异常查询:根据输入的查询时间,将查询期间内的全部馈电异常的开关量和模拟量显示或打印;d)调用查询:根据输入的被查询量和查询时间,将查询期间内被查询量显示或打印。

4.6.4 快捷方式

在任何显示模式下,均可直接进入所选监控量的列表显示、曲线显示或状态图及柱状图显示、模拟图显示、打印、参数设置、页面编辑、查询等方式。

4.6.5 中文显示与打印

软件必须具有汉字显示、汉字打印和汉字提示功能。

4.6.6 更改存储内容

软件必须具有防止修改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等存储内容(参数设置及页面编辑除外)功能。

4.6.7 模拟量数据表格显示

4.6.7.1 显示内容

模拟量数据表格显示包括如下内容:①传感器设置地点;②传感器所测物理量;③单位(可缺省);④报警门限(除用于监察外,可缺省);⑤断电门限(除用于监察外,可缺省);⑥复电门限(除用于监察外,可缺省);⑦断电范围(除用于监察外,可缺省);⑧监测值;⑨平均值;⑩最大值;最小值;报警/解除报警状态及时刻;断电/复电命令及时刻;馈电状态及时刻;实时时钟等。

4.6.7.2 实时显示

模拟量报警、模拟量断电、馈电异常必须实时显示。

4.6.7.3 调用显示

根据所选择的模拟量显示其相应内容:①地点;②名称;③单位(可缺省);④报警门限(可缺省);⑤断电门限(可缺省);⑥复电门限(可缺省);⑦监测值;⑧最近一次统计的最大值;⑨平均值;⑩最后一次报警或解除报警时刻;最后一次断电或复电时刻等。

4.6.7.4 报警显示

模拟量大于或等于报警门限时,自动显示超限时刻等,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单位(可缺省);④报警门限(可缺省);⑤断电门限(可缺省);⑥复电门限(可缺省);⑦监测值;⑧最近一次统计的最大值(可缺省);⑨平均值(可缺省);⑩报警时刻;最后一次断电/复电时刻;断电区域(可缺省);馈电状态、时刻及措施(报警后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其中所采用的安全措施为人工录入,采用措施时间自动生成,以下同)等。

4.6.7.5 断电显示

模拟量大于或等于断电门限时,自动显示断电命令及时刻等,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单位(可缺省);④报警门限(可缺省);⑤断电门限(可缺省);⑥复电门限(可缺省);⑦监测值;⑧报警及时刻;⑨断电及时刻;⑩断电区域(可缺省);馈电状态及时刻、安全措施等。

4.6.7.6 馈电异常显示

模拟量断电命令与馈电状态不一致时,自动显示馈电异常时刻等,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单位(可缺省);④报警门限(可缺省);⑤断电门限(可缺省);⑥复电门限(可缺省);⑦监测值;⑧报警及时刻;⑨断电及时刻;⑩断电区域(可缺省);馈电状态及时刻;安全措施等。

4.6.7.7 报警记录查询显示

根据所选择的查询时间,显示查询时间内的累计报警次数等,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单位(可缺省);④报警浓度(可缺省);⑤累计报警次数;⑥累计报警时间;⑦报警期间最大值及时刻;⑧每次报警期间最大值及时刻;⑨每次报警时间;⑩每次报警起止时刻;每次报警措施;查询起止时刻等。

4.6.7.8 断电记录查询显示

根据所选择的查询时间,显示查询时间内的累计断电次数等,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单位(可缺省);④断电门限(可缺省);⑤复电门限(可缺省);⑥累计断电次数;⑦累计断电时间;⑧查询期间最大值及时刻;⑨每次断电最大值及时刻;⑩每次断电时间;每次断电命令及起止时刻;断电区域(可缺省);馈电状态及时刻;安全措施;查询起止时刻等。

4.6.7.9 馈电异常记录查询显示

根据所选择的查询时间,显示查询时间内累计馈电异常次数等,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断电区域(可缺省);④馈电异常累计时间;⑤累计次数;⑥每次馈电异常时间;⑦起止时刻;⑧措施;⑨查询起止时刻等。

4.6.7.10 统计值记录查询显示

根据所选择的模拟量及查询时间,显示查询时间内模拟量的平均值、最大值等,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单位(可缺省);④报警门限(可缺省);⑤断电门限(可缺省);⑥复电门限(可缺省);⑦查询期间最大值及时刻;⑧平均值;⑨每次统计起止时刻;⑩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等。4.6.8 开关量状态表格显示

4.6.8.1 显示内容

开关量状态表格显示包括以下内容:①所监测设备地点;②所监测设备名称;③报警状态(除用于监察外,可缺省);④断电状态(除用于监察外,可缺省);⑤断电范围(除用于监察外,可缺省);⑥当前状态;⑦状态变动时刻;⑧报警/解除报警时刻;⑨断电/复电时刻;⑩馈电状态及时刻等。

4.6.8.2 调用显示

根据所选择的开关量显示其相关内容:①地点;②名称;③报警及断电状态(可缺省);④设备状态及时刻;⑤报警/断电及时刻;⑥断电区域(可缺省);⑦馈电状态及时刻;⑧措施及时刻等。

4.6.8.3 报警与断电显示

当开关量为报警/断电状态时,自动显示报警与断电时刻和状态等,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报警/断电状态(可缺省);④设备状态及时刻;⑤断电/报警及时刻;⑥断电区域(可缺省);⑦馈电状态及时刻;⑧措施及时刻等。

4.6.8.4 馈电异常显示

当开关量断电命令与馈电状态不符时,自动显示馈电异常状态及时刻等,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报警/断电状态(可缺省);④设备状态及时刻;⑤断电/报警及时刻;⑥断电区域(可缺省);⑦馈电状态及时刻;⑧措施及时刻等。

4.6.8.5 状态变动显示

当开关量状态发生变化时,显示当前状态变化的开关量的状态变动时刻和状态变动状况等,一般保持5min或10min。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报警及断电状态(可缺省);④设备状态及时刻;⑤断电/报警及时刻;⑥断电区域(可缺省);⑦馈电状态及时刻等。

4.6.8.6 报警及断电记录查询显示

根据所选择的查询时间,显示查询时间内开关量累计报警次数等,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报警/断电状态(可缺省);④累计报警及断电次数;⑤累计报警及断电时间;⑥每次报警及断电时间;⑦起止时刻;⑧措施及采取措施时刻;⑨查询起止时刻等。

4.6.8.7 馈电异常查询显示

根据所选择的查询时间,显示查询时间内的开关量断电命令与馈电状态不符次数等,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断电区域(可缺省);④馈电异常累计时间;⑤累次次数;⑥每次时间;⑦起止时刻;⑧措施及采取措施时刻等。

4.6.8.8 状态变动记录查询显示

根据所选择的查询时间,显示查询时间内开关量状态变动次数等,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报警及断电状态(可缺省);④累计报警/断电时间;⑤累计动作次数;⑥每次动作状态及时刻等。

4.6.9 模拟量曲线显示

模拟量监测值和统计值随时间变化的状况用带坐标和门限值的曲线直观地显示出来,并可无极放大或弹出放大窗。坐标的竖轴为监测值和统计值,横轴为时间。用平行于横轴的黄色虚线给出报警浓度,用平行于横轴的红色虚线给出断电浓度,用平行于横轴的兰色虚线给出复电浓度。实时监测值、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等用不同颜色表示。在屏幕上方标明传感器设置地点、所测物理量名称、起始/终止日期和时间、断电门限(可缺省)、复电门限(可缺省)、报警门限(可缺省)、断电范围(可缺省)、监测值、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等曲线的颜色等。为便于读值,应设置游标,游标所到之处应标出对应点的时刻、监测值、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断电起止时刻及累计时间、报警起止时刻及累计时间、馈电异常起止时刻及累计时间、措施及采取措施时刻等。并随着游标的移动,起始、终止日期和时间变化。

4.6.10 开关量状态图与柱状图显示

4.6.10.1 开关量状态图显示

将开关量状态随时间变化的状态用直线显示。在屏幕上方标明传感器的设置地点、所测物理量名称、起始/终止日期和时间、报警状态(可缺省)。为便于读值,应设置游标,游标所到之处应标出对应区间的起止时刻、报警及断电状态、馈电状态、措施等。

4.6.10.2 开关量柱状图显示

将开关量单位时间内的开机效率(单位时间内开机时间)用直方图直观显示。坐标竖轴为开机效率,横轴为时间。在屏幕上方标明传感器设置地点、所测物理量名称、起始/终止日期和时间、报警状态(可缺省)。为便于读值,应设置游标,游标所到之处应标出对应区间的开机效率、开机时间、开停次数等。

4.6.11 模拟图显示

在具有说明巷道、设备布置等背景图上,将实时监测到的开关量状态,用相应的图样在相应的位置模拟显示;将实时监测到的模拟量数值在相应位置显示。同时用红色等标注报警、断电及馈电异常。点击设备模拟图或模拟量显示值,可以弹出相关信息的选择菜单,供进一步查询。

对于较复杂的系统,模拟图可以分为总图及局部详图,并具有漫游、弹出详图等功能。采用GIS技术的模拟图显示还具有地理位置显示等功能。

4.6.11.1 通风系统模拟图显示

通风系统模拟图显示包括如下内容:

a)能够说明通风系统网络及设备配置的模拟图;b)根据实时监测到开关量状态,实时显示通风网络风流、设备工况(如主要通风机、局部通风机、风门、风窗等);c)在相应位置实时数字显示甲烷浓度、风速(或风量)、风压、一氧化碳浓度、温度等。

4.6.11.2 瓦斯抽采(放)系统模拟图显示

瓦斯抽采(放)系统模拟图显示包括如下内容:

a)能够说明瓦斯抽放系统管路和设备配置的模拟图形等;b)根据实时监测到的开关量状态,实时显示相关设备工况(如抽放泵、阀门等);c)在相关位置实时数字显示甲烷浓度、温度、风压、流量等。

4.6.11.3 监控系统自检模拟图显示

显示系统运行情况、设备布置情况和故障状况包括如下内容:

a)能够说明监控系统设备(传输接口、分站、传感器等)布置和电缆敷设的模拟图形等;b)根据系统自检情况,将具有故障的设备用不同颜色显示出来(如正常时为蓝色,故障时为红色)等。

4.6.12 报警

模拟量监测值超限(需要报警或断电)、馈电异常(断电命令与馈电状态不符)或开关量状态为报警状态时,发出报警信号。必要时,向有关人员手机发出报警信号。4.6.12.1 声音报警

模拟量监测值超限(需要报警或断电)、馈电异常(断电命令与馈电状态不符)或开关量状态为报警状态时,报警喇叭或蜂鸣器应发出声响或语音提示,点击后关闭。

4.6.12.2 光报警

在表格显示方式中,当模拟量监测值超限(需要报警或断电)、馈电异常(断电命令与馈电状态不符)或开关量状态为报警状态时,有关该模拟量或开关量的文字、数值和图符等用红色显示,或用红色显示加闪烁。

模拟模拟曲线显示和图形显示方式中,当模拟量监测值超限(需要报警或断电)、馈电异常(断电命令与馈电状态不符)或开关量状态为报警状态时,相应的曲线和图样应变为红色,数值变为红色,或红色显示加闪烁。

4.6.13 存储记录

4.6.13.1 统计值记录

定时将模拟量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存储在磁盘等存储介质上。

4.6.13.2 模拟量报警记录

模拟量报警、解除报警、填写备注时,自动将相关内容及时刻记录在磁盘等存储介质上。

4.6.13.3 模拟量断电记录

模拟量断电、复电、填写备注时,自动将相关内容及时刻记录在磁盘等存储介质上。

4.6.13.4 模拟量馈电异常记录

当馈电状态由正常变为异常、或由异常变为正常、填写备注时,自动将相关内容及时刻记录在磁盘等存储介质上。

4.6.13.5 开关量状态变动记录

当开关量状态发生变动时,计算机自动将该开关量的状态变动状况和变动时刻记录在磁盘等存储介质上。

4.6.13.6 开关量报警及断电记录

当开关量由非报警及断电状态变为报警及断电状态、或由报警及断电状态变为非报警及断电状态、或填写备注时,自动将相关内容及时刻记录磁盘等存储介质上。

4.6.13.7 开关量馈电异常记录

当馈电异常变为正常、正常变为异常、填写备注时,自动将相关内容及时刻记录在磁盘等存储介质上。

4.6.13.8 监控设备故障记录

当监控设备(分站、传感器等)故障、恢复正常、填写措施时,记录其状态及时刻。

4.6.14 打印

4.6.14.1 模拟量日(班)报表

模拟量日(班)报表包括如下内容:①表头;②打印日期和时间;③传感器设置地点;④所测物理量名称;⑤单位(可缺省);⑥报警门限(可缺省);⑦断电门限(可缺省);⑧复电门限(可缺省);⑨平均值(本日或本班平均值);⑩最大值及时刻(本日或本班最大值);报警次数(本日或本班累计报警次数);累计报警时间(本日或本班累计报警时间);断电次数(本日或本班累计断电次数);累计断电时间(本日或本班累计断电时间);馈电异常次数(本日或本班断电命令与馈电状态不符累计次数);馈电异常累计时间(本日或本班断电命令与断电状态不符累计时间)等。

4.6.14.2 模拟量报警日(班)报表

模拟量报警日(班)报表包括如下内容:①表头;②打印日期和时间;③传感器设置地点;④所测物理量名称;⑤单位(可缺省);⑥报警门限(可缺省);⑦报警次数(本日或本班累计报警次数);⑧累计报警时间(本日或本班累计报警时间);⑨最大值及时刻(本日或本班报警期间最大值);⑩平均值(本日或本班报警期间平均值);每次报警时刻及解除报警时刻;每次报警时间;每次报警期间平均值和最大值及时刻等;每次措施及采取措施时刻。

4.6.14.3 模拟量断电日(班)报表

模拟量断电日(班)报表包括如下内容:①表头;②打印日期和时间;③传感器设置地点;④所测物理量名称;⑤单位(可缺省);⑥断电门限(可缺省);⑦复电门限(可缺省);⑧断电范围(可缺省);⑨断电次数(本日或本班累计断电次数);⑩累计断电时间(本日或本班累计断电时间);最大值及时刻(本日或本班断电期间最大值);平均值(本日或本班断电期间平均值);每次断电累计时间、断电时刻及复电时刻;每次断电期间平均值和最大值及时刻;断电区域;馈电状态及其时刻、累计时间;措施及采取措施时刻。

4.6.14.4 模拟量馈电异常日(班)报表

模拟量馈电异常日(班)报表包括下列内容:①表头;②打印日期和时间;③地点;④名称;⑤断电区域(可缺省);⑥累计次数(本日或本班模拟量断电命令与馈电状态不符累计次数);⑦累计时间(本日或本班模拟量断电命令与馈电状态不符累计时间);⑧每次馈电状态累计时间及起止时刻;⑨措施及采取措施时刻等。

4.6.14.5 开关量报警及断电日(班)报表

开关量报警及断电日(班)报表包括如下内容:①表头;②打印日期和时间;③所监测设备地点;④所监测设备名称;⑤报警及断电(可缺省);⑥累计时间(本日或本班累计报警及断电时间);⑦累计次数(本日或本班累计报警及断电次数);⑧每次累计时间及起止时刻等;⑨断电区域(可缺省);⑩馈电状态及起止时刻、累计时间;措施及采取措施时刻。

4.6.14.6 开关量馈电异常日(班)报表

开关量馈电异常日(班)报表包括如下内容:①表头;②打印日期和时间;③被监测设备地点与名称;④断电区域(可缺省);⑤累计时间(本日或本班馈电异常累计时间);⑥累计次数(本日或本班馈电异常累计次数);⑦每次馈电状态;⑧每次累计时间及起止时刻;⑨措施及采取措施时刻等。

4.6.14.7 开关量状态变动日(班)报表

开关量状态变动日(班)报表包括如下内容:①表头;②打印日期和时间;③所监测设备地点;④所监测设备名称;⑤累计运行时间(本日或本班累计运行时间);⑥累计变动次数(本日或本班累计变动次数);⑦状态变动状况及时刻等。

4.6.14.8 监控设备故障日(班)报表

监控设备故障日(班)报表包括如下内容:①表头;②打印日期和时间;③故障设备(传感器或分站)设置地点、编号、名称、所测物理量;④累计时间(本日或本班累计故障时间);⑤累计次数(本日或本班累计故障次数);⑥每次累计时间及起止时刻;⑦措施及时刻;⑧在有传输电缆故障监测的系统中,还应包括电缆故障位置内容等。

4.6.14.9 模拟量统计值历史记录查询报表

统计值记录查询报表包括如下内容:①表头;②查询起始日期、时间和终止日期、时间;③取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的时间间隔及每一时间间隔的起止时刻;④传感器设置地点;⑤所测物理量名称;⑥单位(可缺省);⑦报警门限(可缺省);⑧断电门限(可缺省);⑨复电门限(可缺省);⑩平均值和最大值及时刻(查询期间内平均值和最大值);每段时间内平均值和最大值等。

4.7 主要技术指标

4.7.1 模拟量输入传输处理误差

模拟量输入传输处理误差应不大于1.0%。

4.7.2 模拟量输出传输处理误差

模拟量输出传输处理误差应不大于1.0%。

4.7.3 累计量输入传输处理误差

累计量输入传输处理误差应不大于1.0%。

4.7.4 最大巡检周期

系统最大巡检周期应不大于30s,并应满足监控要求。

4.7.5 控制执行时间

控制时间应不大于系统最大巡检周期。异地控制时间应不大于2倍的系统最大巡检周期。甲烷超限断电及甲烷风电闭锁的控制执行时间应不大于2s。

4.7.6 调节执行时间

调节执行时间应不大于系统最大巡检周期。

4.7.7 存储时间

甲烷、温度、风速、负压、一氧化碳等重要测点的实时监测值存盘记录应保存7d以上。模拟量统计值、报警/解除报警时刻及状态、断电/复电时刻及状态、馈电异常报警时刻及状态、局部通风机、风筒、主要通风机、风门等状态及变化时刻、瓦斯抽采(放)量等累计量值、设备故障/恢复正常工作时刻及状态等记录应保存1年以上。当系统发生故障时,丢失上述信息的时间长度应不大于5min。

4.7.8 画面响应时间

调出整幅画面85%的响应时间应不大于2s,其余画面应不大于5s。

4.7.9 误码率 误码率应不大于10-8。

4.7.10 最大传输距离

传感器及执行器至分站之间的传输距离应不小于2km;分站至传输接口、分站至分站之间最大传输距离不小于10km。

4.7.11 最大监控容量

系统允许接入的分站数量宜在8、16、32、64、128中选取;被中继器等设备分隔成多段的系统,每段允许接入的分站数量宜在8、16、32、64、128中选取。分站所能接入传感器、执行器的数量宜在2、4、8、16、32、64、128中选取。

4.7.12 双机切换时间

从工作主机故障到备用主机投入正常工作时间应不大于5min。

4.7.13 备用电源工作时间

在电网停电后,备用电源应能保证系统连续监控时间不小于2h。

4.7.14 统计值时间

模拟量统计值应是5min的统计值。

4.7.15 本安供电距离

向传感器及执行器远程本安供电距离应不小于2km。

4.8 传输性能

系统的信息传输性能应符合MT/T899的有关要求。

4.9 电源波动适应能力

供电电压在产品标准规定的允许电压波动范围内,系统的电气性能应符合各自企业产品标准的规定。

4.10 工作稳定性

系统应进行工作稳定性试验,通电试验时间不小于7d,其性能应符合各自企业产品标准的规定。

4.11 抗干扰性能(暂不执行)

4.11.1 设于地面的设备应能通过GB/T 17626.2—1998规定的严酷等级为3级(接触放电)的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其电气性能应符合各自企业产品标准的规定。

4.11.2 系统应能通过GB/T 17626.3—1998规定的严酷等级为2级的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其电气性能应符合各自企业产品标准的规定。

4.11.3 系统应能通过GB/T 17626.4—1998规定的严酷等级为3级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其电气性能应符合各自企业产品标准的规定。

4.11.4 系统应能通过GB/T 17626.5—1999规定的严酷等级为3级的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其电气性能应符合各自企业产品标准的规定。

4.12 可靠性(暂不执行)

系统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应不小于800h。

4.13 防爆性能

防爆型设备应符合GB 3836的规定。

4.14 矿用一般型性能

篇8:关于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技术的研究

1 对煤矿工程采矿技术发展现状的研究

目前, 我国普遍采用并且发展较为成熟、体系较为完善的煤矿工程采矿技术主要有5类。

1.1 硬顶板与硬顶煤的开采技术

硬顶板技术是综合运用埋深与低压原理, 借助岩层定向水力压裂技术和对倾斜顶板快速处理的方式实现控制的一种控制技术。工作者常用步距垮落技术与之相结合。两种技术的完美结合, 既能保证施工安全, 又加速了顶煤的破碎, 有效提高了回收率。

硬顶煤开采技术是一项包含高压注水压裂技术、顶煤深孔的爆破技术的综合型开采技术。这种开采技术不仅冒放性比较差, 而且开采出来的煤块也比较大。使用硬顶煤采矿技术时, 要处理好顶煤破裂和顶板控制。

1.2 填充开采技术

填充开采是使用水砂、矸石、膏体等充填材料全部或部分充填采空区的技术, 它有利于缓解作业面的压力, 减少由开采造成的地表沉陷和变形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围岩的崩落, 适用于高应力集中的矿山区段。由于我国地形多样、地质构造复杂, 所以, 填充开采技术在不同矿山开采作业中的使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1.3 露天煤矿技术

露天开采是利用大型的机械设备将煤层上面的围岩剥离, 在矿山, 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开采的一种方式。由于这种开采方式建矿速度快、采煤量大、损失率低、安全性高, 因此, 被广泛应用于煤矿开采行业。因为露天煤矿需要大面积开挖地面, 对地面植被破坏严重, 所以, 会引发水土流失、土壤酸化等环境问题。

1.4 地下采矿技术

随着地表浅层煤资源的枯竭, 许多采矿企业逐渐由露天开采转为地下开采。在我国, 地下采矿技术多用于金属矿山的开采, 它是一种运用填充技术、深井开采技术的综合型开采技术。受地质构造、岩层结构、开采深度和地压等因素的影响, 其开采工程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操作不当很容易引发矿井坍塌等安全事故。尤其是在进行深井开采时, 要根据矿井的具体特点选择适宜的井巷道挖掘方式, 做好支护工作。

1.5 缓倾斜煤层的开采技术

缓倾斜煤层的开采技术可分为缓倾斜薄煤层的开采技术和缓倾斜厚煤层的开采技术。薄煤层开采是利用刨煤机完成开采作业的。刨煤机的体积小, 但是, 功率大, 不仅开采效率高, 而且开采过程更加安全、可靠。为了保证煤矿开采工程的有序进行, 还需要施工单位研制出符合薄煤层开发技术要求的煤机综采液压支架及其他配套设备。对于厚煤层的开采, 一般开采单位都会采用一次性开采技术。因为既要避免顶梁焊接缝开裂, 防止四连杆变形, 还要防止出现滑倒的情况, 所以, 这种开采技术对支架结构强度有较高的要求。

2 煤矿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由于煤矿工程安全事故发生率高、事故危害大、运行风险高、资金投入大, 每一次事故都牵动着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心, 所以, 煤矿工程的施工安全就成为了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采取什么安全措施加强对施工安全的管理, 确保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已经成为了煤矿企业管理者和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重点课题

2.1 明确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做好预防工作

煤矿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 不能忽视采矿工程的施工安全, 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是煤矿工程工作的目标, 安全施工是实现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目标的前提和保证, 效益是目的, 安全是手段,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只有保证了安全生产, 才可以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要保证煤矿工程的施工安全, 还需要企业在施工前预测出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拟定相关解决措施, 将预防工作贯穿、落实到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 以确保煤矿开采工作安全、顺利的进行。

2.2 加大安全检查力度

加大安全检查力度与安全防御工作有密切的联系, 不少事故都是因为施工前没有落实好安全检查工作, 没能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所致。因此, 企业必须加大工程安全的检查力度, 加强安全监督工作, 监督每位工作人员的工作, 确保每道工作程序都严格按照安全标准作业。

2.3 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企业要不断提高施工安全的管理水平, 立足本企业经济、技术、设备和经验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汲取国内外相关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技术, 取他人之长, 补己之短。另外, 企业还要加大对采矿工程安全生产的研究力度, 积极引用先进的科技成果, 加快管理方式的革新, 结合科学的煤炭工程管理体系, 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2.4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

要想切实保障煤矿企业的工程安全, 就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参与, 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加强对企业管理工作的监督。要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 提高他们的安全素质, 强化安全意识, 使企业安全生产理念深入每个员工心中。同时, 也要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管理知识、管理技能的培训, 强化安全管理意识, 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打造全民超强安全生产意识的现代企业。

3 结束语

煤矿工程采矿技术和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 任何采矿企业都要高度重视。要想确保煤矿企业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 就要高度重视技术水平和安全管理问题, 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和管理模式, 加速安全基础设备建设, 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做到先进思想与先进技术的“软硬件结合”, 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 煤矿工程采矿技术在不断进步, 煤矿经营者对采矿技术和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但是, 我国的采矿技术和施工安全管理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通过研究煤矿工程采矿技术和施工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明确了采矿技术的发展状况, 得出了控制施工安全的些许经验, 以期为日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煤矿工程,采矿技术,施工安全,企业经济

参考文献

[1]黄剑.关于煤矿采煤技术及安全管理的几点思考[J].能源与节能, 2013 (10) :35-36.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遵义市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管理办法》(试行) 下一篇:煤矿安全监控多系统融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