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宝设计研发计划书

关键词: 处理器 硬件 神经网络 芯片

珠宝设计研发计划书(精选6篇)

篇1:珠宝设计研发计划书

2019重点研发计划主动设计申报指南

工业领域

一、智能硬件与产品

(一)神经网络处理器芯片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深度学习计算技术,研制适合工业需要的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NPU)芯片与相应的硬件产品和传感元件,重点突破新领域与新产品的智能化后的适应性、可靠性等关键技术。实施目标:完成基于深度学习计算芯片的整体设计方法,开发出深度学习计算芯片、嵌入式NPU芯片及相关智能硬件产品,并实现示范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图像处理芯片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用于多种用途的图像处理算法及其硬件实现技术,研制专用图像处理芯片,实现嵌入人工智能(AI)加速,以提高卷积计算、弹性张量计算、数据局部性与稀疏访存优化、负载均衡稀疏化等效率。开发基于深度网络的模型压缩和快速执行方法的图像处理芯片,降低图像处理所需的内存空间和执行时间。实施目标:开发出基于嵌入式AI技术、深度学习的图像处理芯片产品,并实现示范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三)专用系统级芯片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面向不同应用场景或特定用途,研究专用系统级(SoC)芯片的系统功能确定、软硬件划分及设计等全过程制备技术,突破微处理器、功率管理模块、- 1 - 模拟IP核、数字IP核和存储器或片外存储控制接口的芯片集成关键技术。实施目标: 设计并开发出全自主专用SoC芯片产品,并实现示范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四)工业互联网智能传感器、芯片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制造核心部件,包括智能分布式工业传感器、网络集成驱动芯片、专用处理器、内置OPC-UA的驱动器等基础件与核心件,开展制备技术、工艺设计与产品可靠性研究。实施目标:开发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数字传感器、集成驱动芯片、专用处理器、内置OPC-UA等驱动的智能传感基础件与核心件产品,并实现示范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五)智能网络设备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面向工业互联网的内生安全远程终端单元(RTU)安全防护模型和新型防护技术,突破工业级高可靠无线组网、无线网络/有线网络协议快速转换和工业级窄带无线组网等关键技术,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有线网络协议转换网络设备。实施目标:开发出工业级高可靠无线组网设备产品,拥有自主开发的协议源码,有效通信距离100米以上,网络连接节点数达100个以上,并实现示范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六)智能机器人传感器开发及产业化。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机器人产业对智能感知的需求,研究六维力传感器的新型结构、多维力信息的全方位提取和动态解耦算法,研究触觉传感器的制备、信号解耦、传感器标定、触视觉协同感知等技术,研制出微型化、网络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机器人感知传感系统。实施目标:开发出视觉、力觉、触觉等智能传感器,开发出具有抓取与操作功能的多指执行器等

- 2 - 末端执行器产品,并实现在机器人本体的产业化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七)智能机器人控制器开发及产业化。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模块化的机器人控制系统体系结构、开放式控制器软件平台和故障诊断与安全维护技术,突破多轴运动控制技术、高速伺服运动总线技术、惯量动态补偿技术和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实施目标: 开发出具备高速总线接口,可实现机器人视觉、力等外部传感器接入,具备开放式二次开发环境的专用控制器产品及集成部件,安全性符合国家或行业相关标准,实现在机器人本体的产业化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八)人机共融关键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研究能够与作业环境、人和其它机器人自然交互、自主适应复杂动态环境并协同作业的机器人关键技术。针对人—机协作型新一代机器人所处环境和完成任务的复杂性、多变性、不确定性,研究共融机器人感知控制、行为优化决策、自主学习等混合智能技术。实施目标:研制出人机共融机器人样机,实现技术验证与功能示范,有条件的实现示范应用。申报主体:高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智能软件与系统

(一)工业自主软件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面向构建互联互通的网络协同制造平台和智能工厂的需求,研究动态生产实时优化运行、基于视觉、知识图谱等加工生产线工艺感知与加工精度控制、或数据驱动的装配质量监控与优化等技术,实现实时报警和在线质量优化,研制出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能工业软件系统。实施目标:

- 3 - 开发出自主可控的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核心支撑工业软件,并实现示范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智能工业运维系统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围绕大型装备制造或者复杂工业产品的运维服务需求,研究多传感集成、运行状态信息获取与融合、在线实时监测与大数据诊断分析、运维可视化展现技术,突破隐故障预警、个性化维修等关键技术。实施目标:研制出智能工业远程运维管理系统,实现装备(产品)远程无人操控、主动预警、在线运维和健康状态评价,并实现示范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三)智能存储系统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嵌入式磁性随机存储器(MRAM)电路模块与实现及制造工艺等技术,研究基于嵌入式MRAM的新型存储架构微控制单元(MCU)产品及其调试工具、外围电路制备技术。研究硬盘阵列架构技术,实现加数据流高速加密/解密的功能。实施目标:开发出自主可控的高性能MCU产品、嵌入式MRAM IP及其新型存储架构,并实现示范应用;开发出自主硬盘阵列和固定硬盘控制器芯片,并实现示范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四)区块链关键技术研究与技术交易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基于密码学、数字存证及智能合约技术的全新去中心化基础架构与分布式计算范式,具备分布式去中心、不可伪造篡改、公开透明验证和可追踪溯源等特征,为构建价值互联网提供核心支撑。实施目标:提供基于区块链的典型应用解决方案,并实现在技术成果交易领域的示范应用。申报主体:高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 4 -

(五)智能制造高仿真数字系统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面向我省重点制造行业复杂装备系统的研发设计、性能测试、智能化管控及运维等环节,研究制造环境和服役工况的高保真建模、多源信息交互和仿真参数不确定性分析与辨识等关键技术,构建融合数字模型、物理模型与传感器数据的制造系统与制造装备高置信度仿真系统,突破数字孪生(DT)关键核心技术,为高端装备制造系统的智能设计、精准管理与可靠运维提供仿真系统与工具支撑。实施目标:开发出具有空间精确映射、虚实全息互联、人机友好交互的高仿真数字系统,并实现制造行业的应用验证与典型示范。申报主体:高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六)大规模并行计算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研究超算系统的底层运行时系统,研究具有通用和兼容性的底层任务调度和执行流控制及负载均衡方法。研究面向领域的共性加速算法库,研究面向众核环境下的通信优化方法。研发面向大规模众核超算系统性能调试和优化工具。研究均衡并行模块的粒度控制策略、模块与硬件无关属性特征描述方法等。实施目标:开发出大规模众核集群的并行计算平台原型系统或基础算法库,具备在科学计算、工程计算等领域的应用能力。申报主体:高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三、新一代通信设备

(一)5G通信产品研发及融合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5G全带宽全制式室分网络技术,突破5G互联网主干核心网络低时延信息传输(TNS)等关键技术,研制5G通信产品及基础支撑产品,实现5G应用拓展。实施目标:开发出5G全带宽全制式室分网络产品、智能基

- 5 - 础设施相关设备及高性能以太装备等产品,并实现示范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北斗智能终端产品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面向导航、定位、通信、授时等需求,研究标准化、系列化的北斗智能终端用模组技术,研究北斗与通讯、惯导、传感等融合技术,突破单频RTK等关键技术,提高模组精度。实施目标:开发出基于北斗模组的车用智能终端、个人智能终端和物联网智能终端等产品,并实现示范应用,有条件的实现产业化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三)自主可控核心交换机开发及产业化。主要研究内容:研究自主可控的核心交换机体系架构和路由交换技术,采用国产自主可控CPU和交换芯片,支持IPv6网络协议和路由协议,支持多虚一和一虚多虚拟化,支持完善的数据中心网络特性,虚拟机跨子网迁移保持IP不变,逻辑网络之间具有较强的安全隔离能力,满足云数据中心的部署需求。实施目标:开发出支持IPv6协议的国产化核心交换机产品,接口速率支持1G/10G/40G/100Gbps,单业务板交换能力800Gbps以上,整机交换能力8Tbps以上,并实现产业化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四、智能网联汽车

(一)智能网联汽车整车集成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功能安全、环境感知系统、决策规划系统、控制执行系统等系统级和整车级的测试评价方法,融合应用现代通信与网络互联互通技术,研究车与人、车、路、后台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实现安全舒适的智能行驶。实施目标:开发出智能网联汽车整车,有

- 6 - 条件的实现在实际交通状态下的实证测试,形成测试标准/规范草案。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典型的道路类型、气候条件、光照条件和交通流等基础信息,构建交通场景数据库;研究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功能安全、环境感知系统、决策规划系统、控制执行系统等测试评价方法与技术;研究基于硬件在环的虚拟仿真模拟试验验证方法和场地试验验证方法。实施目标:为浙江省建设开放式的智能网联汽车试验测试场区提出评测技术整体方案,有条件的开展示范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三)车载高精度传感器件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复杂交通环境条件下基于雷达和机器视觉融合的环境感知与理解、高精度定位与导航等智能汽车关键基础技术,主要包括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关键传感器设计开发技术,车道、行人和交通标识等信息识别与分析处理技术,高精度卫星定位、惯性导航与动态高精度地图综合应用技术等。实施目标:开发出低成本小型化的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机器视觉等高精度环境感知关键传感器产品和多传感信息融合模块,并实现在整车上的示范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四)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基于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与机器视觉融合的环境感知技术,研究行人、车辆和道路障碍物识别与自动防撞,车道和交通标识识别技术与自动预警,车道保持与偏离报警,自动紧急制动、自适应巡航、拥堵辅助、换道辅助等关键技术,研究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系统集成开发技术。

- 7 - 实施目标:开发出低成本、低功耗、小型化的适应复杂道路环境的ADAS系统产品,完成在整车上的匹配和标定,并实现在整车上的示范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五)车载通讯智能终端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高效可靠的基于4G/5G的车载V2X(车对外界)实时信息无线通讯、多源信息融合与应用、云网一体化大数据处理与应用,以及信息安全检测与防护等关键技术。实施目标:开发出车载V2X通讯模块和智能终端产品,构建车联网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并实现在整车上的示范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五、新能源汽车

(一)高可靠性燃料电池汽车整车集成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燃料电池系统布局方案、功率等级匹配及整车能源系统管理方案等燃料电池能源系统匹配方案,研究燃料电池系统和车辆系统一体化温度管理策略,研究整车氢系统设计方案,突破氢系统整车布局优化、整车氢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和应急处理等集成关键技术。实施目标:形成具有高可靠性燃料电池整车集成与控制方案,开出发一款完成国家公告的整车产品。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高比功率车载燃料电池堆系统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高比功率燃料电池电堆系统轻量化、紧凑型结构设计制造技术,研究电堆内部多物理场耦合数值仿真技术和优化匹配方法,研究先进的热管理和气体管理技术。实施目标:开发出高比功率车用燃料电池电堆系统,电堆比功率密度≥ 3.2kW/L,铂用量<0.4g/kW,寿命≥ 5000h,并实现整车配套和装车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 8 -

(三)高性能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动态工况下燃料电池系统的集成与控制技术,提高系统的动态响应能力,研究空压机、水泵、氢气循环泵等关键零部件的工作特性和燃料电池发动机效率优化方法,研究燃料电池发动机低温启动方法,研究燃料电池发动机一体化集成技术,研究典型故障的诊断和在线处理方法,以及研究燃料电池发动机日常维护的方法。实施目标:开发出具有宽温域适应性、快速动态响应能力和高效率的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燃料电池发动机额定功率(净输出)≥50kW,氢气利用率高于98%,发动机防护等级达到IP67,通过国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强制性检测,并实现整车配套和装车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四)燃料电池客车深度氢-电混合动力系统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整车能源系统的匹配方案,包括整车燃料电池和锂电池的动力系统构型和能量管理策略研究。研究燃料电池系统和整车的一体化热管理设计方法,实现燃料电池发动机废热在乘员舱的利用,提高整车的效率。研究高鲁棒性故障诊断与容错动力系统及整车控制技术。研究整车氢系统的设计方案,包括氢系统整车布局的优化、整车氢安全的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应急处理方法的研究。研究整车一体化设计与工程化集成技术。实施目标:开发出燃料电池客车用氢-电混合动力系统,发动机额定功率(净输出)≥50kW,续驶里程≥300km(工况法,SOC 变化≤10%),并实现整车配套和装车应用。申报主体:高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五)高安全高比能动力电池系统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乘用车高集成度要求,开展基于整车一体化的电池动力系统的机-- 9 - 电-热设计,研究先进可靠的电池管理系统和紧凑、高效的热管理系统制备技术。开展模块、系统的电气构型与参数匹配、耐久性和可靠性的设计与验证,研究基于热仿真模型、热失控和热扩散致灾分析模型,研究电池系统火灾蔓延及消防安全措施。开展电池系统的轻量化、紧凑化技术以及制造工艺与装配技术研究,建立基于整车一体化的电池系统的设计、制造与测试规范。实施目标:开发出高安全、高比能乘用车动力电池系统,电池系统的比能量≥210Wh/kg,循环寿命≥1200次(80%放电深度(DOD),模拟全年气温分布),满足安全性等国标要求和宽温度使用范围要求,并符合ISO 26262ASIL-C功能安全要求及行业标准要求,并实整车配套和装车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六)高性能一体化驱动电机系统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高速驱动电机与减速器结构集成、润滑与冷却系统、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VH)技术,突破高速减速器设计、齿轮加工与研磨、轴类精密加工等关键技术,掌握电驱动总成批量制造生产工艺与高效检测等产业化技术。实施目标:开发出新一代高性能电驱动总成产品,驱动电机及高速减速器的最高转速≥15000转/分,电驱动总成匹配额定功率40-80kW,最高效率≥92%,并实现整车配套和装车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七)城市公交一体化无线充电超级电容储能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研究谐振式无线充电系统的传输特性理论及无线充电系统的传输耦合机构,研究软磁铁心材料在高频磁场作用下的损耗产生机理及损耗模型,研究无线能量传输耦合机构与超级电容负载的优化匹配,突破无线充电损耗抑制等关键技术。实施目标:形成无线充电-超级电

- 10 - 容特性匹配优化方案,开发出城市公交无线充电超级电容储能装置样品或产品,并实现实验室验证。申报主体:高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六、先进功能材料

(一)高性能功能膜材料开发及产业化。主要研究内容:开展超/微滤膜微结构及表面性能设计、膜丝机械强度优化等关键技术,研发高通量高强度高亲水性膜材料。研究非真空条件下大面积自支撑纳米薄膜的低成本宏量制备、微结构调控、与不同衬底的耦合作用及在电子器件的应用技术,开展纳米薄膜在液/气界面光学痕量检测分析中的应用探索。研究具有可见-近红外宽谱可调减反膜的新结构,突破单分散、界面控制和表面改性等关键技术,开发兼具光谱调制与自洁功能的新型多功能太阳能减反膜,开展低成本减反膜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实施目标:开发出高拉伸强度外压砼式超/微滤膜,建立产品示范线;开发面向电子器件应用的纳米自支撑功能薄膜;研制出兼具光谱调制与自洁功能的太阳能减反膜,并实现产业化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GaN、SiC单晶衬底和外延材料的生长、掺杂、缺陷控制和光电性质研究,研究第三代半导体核心配套材料,开展材料加工和器件制备的关键工艺研究,开展第三代半导体在光电子和功率电子器件上的驱动应用保护技术,研制LED功率器件、单光子发射器件、紫外与红外双色探测器件、自旋场效应晶体管等第三代半导体器件。研究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功率器件在大功率LED驱动电源中的应用技术,满足LED驱动电源高效率、轻量化和小型化的发展要求。研究嵌入式智慧照明核

- 11 - 心自适应控制模块关键技术等灯具智能控制技术及高光效、高防护、高稳定性光源开发。实施目标:开发出高性能6英寸及以上GaN、SiC衬底材料及第三代半导体核心配套材料,开发出系列新型第三代半导体光电子和功率电子器件及配套应用产品,并实现应用示范。开发出融合光照、位置、姿态等多传感技术和高光效(≥180 lm/W)、高防护(IP68)、高稳定性(10万小时光衰小于30%)的自适应调控智能照明系统及产品,并实现应用示范。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三)基于绿色工艺的高附加值新型专用化学品开发及产业化。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开发微电子加工用高端化学品的化学结构、微量杂质与产品性能的关系;研究胶体表面及界面行为、化学品结构设计及构效关系,突破绿色合成、提纯、分离等关键技术;研究传统化学品和医药中间体的高效高附加值替代品,开发生物合成绿色制造生产线;针对高品质功能化学品与高端材料领域,开展绿色高效复合、生物催化剂及其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相关绿色合成工艺。实施目标:开发出电子化学品、表面活性剂、绿色高效助剂、高性能催化剂、高附加值生物染料等高端专用化学品,并实现产业化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四)高性能航空航天材料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突破碳纤维增强塑料、玻璃纤维增强铝合金、石墨/铝复合材料、隔热与吸音材料、高温抗氧化复合涂层等航天航空材料关键技术,开展大型航天航空材料结构件研究及应用测试。实施目标:开发出具有高强度、耐高温防烧蚀、优异隔热和吸音性能、抗高温氧化、轻质高导热航天航空材料,并实现示范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 12 -

七、高性能基础材料

(一)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材料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用于3D打印用高品质合金粉末的低成本制备技术,研究适用于中低压输送、大口径给排水钢管的环保型防护涂层材料和防腐涂层、涂覆加工和先进接口技术,研究硬质合金及金属陶瓷组织强韧化机理、超细晶硬质合金材料及制品制备技术,突破高性能高比重钨合金的工业化制造、高精度钛/锆合金挤压型材制备、铝合金复杂结构件精密成形等关键技术。实施目标:开发出适用于3D打印的高品质钛基合金、模具钢等球形合金粉末,开发出超纯超细硬质合金粉体、钨合金、镁合金、高强级别钛/锆合金型材、大型复杂异形铝合金构件等特种合金材料,并实现示范应用或产业化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高性能海洋新材料开发及产业化。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海洋平台、海底油气管线、海缆保护管线和船舶用高耐蚀性、大厚度、大口径、低温高韧性、易焊接等特种钢,研究海洋工程高性能混凝土及其核心配套材料、海洋工程专用防腐蚀金属材料、钢筋混凝土及金属等表面多功能防护涂层材料、特种氟/硅类高性能防腐涂料等关键材料的制备及产业化技术,开展多因素复合作用下海洋工程材料及结构耐久性评价与寿命预测技术、材料与海洋环境交互影响等研究。实施目标:开发出符合海洋环境应用需求的特种钢材料、特种海缆保护材料;开发出电通量≤800C的耐蚀抗裂高性能混凝土,开发出高环境适应性、喷涂施工方便、可在服役条件下原位修复的装饰防腐一体化多彩涂层材料,建立海洋材料失效机制及耐久性评价,并实现产业化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 13 -

(三)新能源汽车关键材料开发及产业化。主要研究内容:研究高性能纤维增强、轻量化结构等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高安全长寿命动力电池的多元正极材料、高安全硅碳基及合金类负极材料、高安全隔膜材料、高性能电解液、金属氢化物等关键材料制备及电池设计和制备;研究面向新能源汽车应用的隔音降噪材料、阻燃内饰材料、保温材料等制备和应用技术。实施目标:开发出能满足新能源汽车节能、安全要求的轻量化结构材料、动力电池相关材料以及面向新能源汽车应用的关键辅助材料,并实现产业化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四)高性能树脂材料开发及产业化。主要研究内容:研究芳香族尼龙、高吸水性树脂、高粘接性功能化聚烯烃和透明抗静电有机玻璃等的分子结构设计、高效合成、高转化效率型反应挤出工艺、创新型深度脱挥工艺、分子量及分布调控、结构与性能关系及其改性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改性高分子材料的表、界面性能和分散相形态调控、助剂体系、形态—性能关系、批量化生产新技术等。实施目标:开发出特性粘数0.75-0.95dl/g、热变形温度≥280℃的半芳香族尼龙,开发出残留单体≤200ppm、吸水速率≤30秒(旋涡法)的高性能丙烯酸酯高吸水性树脂,开发出表面电阻率≤1011Ω、透光率≥91%的抗静电有机玻璃板材,并实现产业化应用;开发出粘接力≥12N/1.5cm、残留单体≤200ppm高性能功能化聚烯烃粘合剂并实现产业化应用;开发出电子电器、新能源、建筑节能和安全、功能性包装等领域高强度、高阻隔、高透明性、阻燃、抗静电、发泡、隔热等新型改性高分子材料,并实现产业化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五)高性能功能性纺织材料开发及产业化。主要研究内容:研

- 14 - 究高性能纤维、新型功能纤维及其复合纺织材料的多重结构设计、功能调控和复合技术,突破高性能纤维及其特种加工与应用技术,功能纺织材料复合加工等关键技术,开发适用于工程用增强、耐高温等纺织结构材料,家纺用阻燃、抗菌等功能和户外及服装用防雨吸湿、抗紫外、抗菌、抗静电等功能的高端纺织产品。实施目标:开发出高性能新型功能纺织材料及制品,并实现产业化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六)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开发及产业化。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新型特种玻璃材料设计、玻璃强化和大尺寸异形玻璃成型技术。开展特种陶瓷材料微结构演变规律与性能调制、陶瓷/聚合物复合、复杂形状陶瓷制品成型技术研究。实施目标:研制出大尺寸异形玻璃绝缘子、微晶面板、高强度碳化硅、高性能功能陶瓷/有机复合材料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并实现产业化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

八、专用成套装备

(一)能源电力成套装备及集成监控系统开发及产业化。主要研究内容:研究能源动力生产工艺、智能电网集成监控体系、数字化样机、智能控制策略、融合集成设计、工业互联网应用、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等技术,突破清洁智能电网成套装备和集成监控系统关键技术,实现能源动力成套装备和智能电网集成监控系统设计、制造、运行全生命周期的精准管理。实施目标:开发出清洁高效的电力成套装备及智能电网集成监控系统,并实现产业化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航空件专用制造装备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民用大飞机零部件材料加工难、型面复杂的国产化制造装备缺乏问题,- 15 - 重点开展机电液一体化、传感检测、智能控制、信息处理、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等集成技术研究,建立复杂机电液系统多学科优化设计与性能试验方法,突破航空制造的高性能、高效率的关键技术。实施目标:开发出航空关键零部件的加工、检测、装配等专用工具、装备或生产线,并实现示范应用,有条件的实现产业化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三)轨道交通专用制造装备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面向地铁、轻轨和高铁等轨道交通车辆的特点,重点开展轨道交通车辆专用部件加工工艺、性能测试、质量控制等技术的研究,突破集成控制系统、制造装备结构优化设计、智能控制、质量追溯、工业互联网应用等关键技术,实现轨道交通车辆专用部件的绿色制造、高性能和高可靠升级。实施目标:研制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用部件的智能化制造、测试装备,并实现产业化示范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四)集成电路与微纳器件专用制造装备与关键部件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专用集成电路与新型微纳器件(MEMS器件)设计验证、加工工艺、性能测试和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建立微纳器件光机电液控多学科优化设计与性能试验方法,突破芯片级封装(CSP)、圆片级封装(WLP)、硅通孔(TSV)、系统级封装等先进封装和测试技术,提升专用集成电路芯片与新型微纳器件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以及关键装备的研发能力。实施目标:开发出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直选式光刻机、晶圆检测设备、刻蚀机、离子注入机、低温真空泵等集成电路专用制造装备及其关键核心零部件,开发出微流道结构、微执行器、微纳生物医疗器械等微纳器件制造装备,并实现示范应用。

- 16 - 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五)智能材料及器件专用制造装备研发。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新型智能传感材料及器件的设计理论与可控制备方法,实现性能、结构及工艺的优化,加快新原理、新结构、新材料在智能传感器件中的应用。研究智能传感器件的基础制造工艺、封装技术及制造装备开发,突破智能传感器件与物联网接口连接的统一性与兼容性等关键技术。实施目标:开发出形状记忆材料与器件、压电传感器件、电(磁)致伸缩传感器件、光纤智能器件、电(磁)流变体器件等专用制造装备样机或产品,有条件的实现应用示范。申报主体:高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六)传统产业智能融合技术研究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面向浙江省纺织、服装、皮革、机电、化工、化纤、造纸、橡胶塑料制品等传统制造行业智能化提升的需求,研究大数据深度学习驱动的个性化产品智能设计、自主任务智能规划、全局可控的敏捷柔性制造等技术,突破集群式、大批量机器人协同的智能生产线设计与应用等关键技术。实施目标:开发出传统产业智能制造生产线或专用智能成套装备,并实现示范应用或产业化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九、先进前沿制造技术

(一)金属增材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新型金属增材制造工艺、材料、控制以及微纳级别增材打印等关键技术,研究增材制造修复控形控性工艺及热影响控制技术,研发相关的制造装备或产品。实施目标:开发出高精度快速成型的金属材料三维打印样品或产品,开发出金属材料增材制造修复加工的技术解决方案

- 17 - 或产品,有条件的实现示范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航空航天核心关键器件及产品研发。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大飞机机体、应急发电机舱门(RAT门)、辅助动力装置门(APU门)、升降舵、起落架舱等航空核心关键器件制备技术,开展航天装备的结构机构、电子测控、通信控制、光学遥感、载荷分布和推进燃料等产品的研发,建立航空航天核心关键器件和产品的优化设计与性能试验方法,突破高可靠性和低成本的技术难题。实施目标:研制出航空航天核心关键器件和产品,有条件的实现应用示范。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三)轨道交通核心关键器件及产品研发。主要研究内容:研究齿轮传动、转向钩缓、减振制动、牵引变流和动力总成等核心关键器件制备技术,研制集多种传感器于一体的轨道交通系统状态信息实时感知系统以及集成控制系统,突破轨道交通装备轻量化、智能化、低消耗、高性能、高可靠等技术瓶颈。实施目标:研制出轻量化、模块化、谱系化轨道交通装备核心关键器件样品或产品,有条件的实现应用示范。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四)核岛级核心关键产品研发。主要研究内容:研究蒸汽发生器、主管道、核级泵、核1级阀、核级风机、核级空调、核级冷冻机组、核级不间断电源UPS、核级泵电机、核级仪控设备等核电关键设备和材料制备技术,突破核岛级产品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的技术瓶颈,实现国产化和自主化目标。实施目标:研制出具有高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自主核电关键设备样机、样品或产品,有条件的实现示范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 18 -

十、新能源及节能技术

(一)多端口交直流混联能源路由器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交直流混联能源路由器的拓扑结构,突破大电压变比潮流双向互动的直流电力电子变压器技术、多变流模块柔性组合扩容技术、能量路由器的系统调控技术、直流故障主动穿越和保护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能源路由器的信息化模型和协调优化技术,研究多端口大功率交直流能源路由器制备技术。实施目标:开发出大功率多端能源路由器装置,具备潮流双向可控、直流故障主动穿越能力,并实现示范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分布配电网智能调控技术研究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源网荷储热分布式协同调控算法,研究分布式光伏等发电接入配电网的实时潮流优化计算方法,研制基于大数据云平台的分布配电网智能监控系统。实施目标:开发出新型高效率、高安全、高可靠、长寿命、高能量密度的先进电-气转换及储能装置,并实现示范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三)高效低成本太阳电池用多晶硅材料开发及产业化。主要研究内容:研究高转换效率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基础材料铸造多晶硅制备技术,研究多晶硅杂质和缺陷调控技术,研究金刚线切割多晶硅片及后续清洗制绒技术,显著降低大规模制备成本。实施目标:开发出高性能低成本多晶硅片,并实现多晶硅电池的产业化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四)氢能高效利用技术及装备研发。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我省氢能应用现状研究各种高效、安全及经济的制氢技术,要求转换效率高、转换成本低。研究加氢站用全多层储氢容器设计和高品质制造方

- 19 - 法,开发安全可靠的加氢站高压储氢系统以及低温高压复合储氢系统。实施目标:研发出制氢、储氢、注氢和氢安全等相关技术和装备,并实现技术验证与功能示范,有条件的实现示范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五)高比能超级电容电池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高比能超级电容电池的材料体系选型与匹配机制,研发高容量电容碳等关键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超级电容电池的创新结构设计与制造工艺,并发展其系统集成与应用技术。实施目标:建立高性能超级电容电池用创新材料体系与电池工艺,开发出新一代高比能超级电容电池,其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等关键性能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实现示范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六)高效建筑节能技术研究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浙江省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特点及建筑节能技术现状,重点开展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关键技术研制、夏热冬冷地区近零能耗建筑适宜性技术体系开发及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建立高能耗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改造技术集成示范或近零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实施目标:形成高能耗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改造的方案评估、改造实施、验收评价、运维监管等全过程解决方案,建立夏热冬冷地区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并实现示范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农村领域

一、特色农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

(一)小杂粮优质资源开发与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现有小杂粮资源散杂这一共性问题,收集引

- 20 - 进特色小杂粮种质资源,开展农艺性状筛选鉴定;研究高效绿色栽培技术,开展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实施目标:完成小杂粮资源收集与鉴定评价;开发利用小杂粮品种若干,形成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建立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濒危植物资源挖掘与保护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浙江省濒危植物资源(乡土观赏植物、中草药等),开展种质资源收集整理,开展资源濒危机制、资源评价与保护技术研究。实施目标:完成濒危品种资源收集,建立资源圃,提出保种效果评价方法。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三)野生资源驯化与开发利用

主要研究内容:发现收集野生蔬菜等野生植物资源,开展资源鉴定研究,研究野生植物资源驯化栽培技术,建立人工繁育技术,进行产业化利用。实施目标:完成野生植物资源收集,提出驯化栽培与繁育技术规程,建立规模化繁育基地。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四)适于全龄饲料工厂化饲养的蚕品种资源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传统蚕桑产业转型升级与现代化养蚕发展需求,开展适于全龄饲料工厂化饲养的蚕种质资源收集整理;分析评估蚕种质资源性能;开展专用系列品种(系)选育;研究各级蚕种繁育技术。实施目标:建立专门化蚕种质资源库,培育适于全龄饲料工厂化饲养的蚕品种,制定蚕种繁育技术规程,建立全年连续供种技术。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 21 -

二、生态宜居技术创新

(一)生态宜居乡镇建设综合技术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生态宜居”的要求,针对不同规模不同特点乡镇,开展乡镇空间重构技术研究与环境承载能力评估,研究传统村落保护与乡土建筑营造技术、村镇住宅性能综合提升技术等乡村宜居技术,研究环境检测评估技术、分散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垃圾高值化处理与装备研发、利用生物质资源制备清洁燃料等乡村清洁技术,研发再生原材料制备生态建材与生物基材料复合建材技术等绿色建材产品,进行典型生态宜居乡镇综合示范。实施目标:突破一批乡镇环境治理与美化、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绿色建材产品研发等乡镇生态宜居共性关键技术,建设乡镇适宜居社区和农村环境综合整理典型示范乡镇。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乡村生态景观营造技术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围绕省委省政府“浙江美丽大花园建设”要求,挖掘利用乡土观赏植物等地方生物景观资源,引选适合浙江气候的景观树种,开展乡村生态景观资源特征指标研究,建立典型乡村生态景观营造模式,进行典型绿色宜乡村综合示范。实施目标:建立乡村生态景观营造技术,形成不同类型典型乡村生态景观营造模式3-5个,开展典型综合示范2-3个。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三、生态农业创新

(一)农田地力快速培育与修复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浙江省粮食主产区农田生态功能受损与地力

- 22 - 不足等问题,开展土壤结构、养分库容生态评价技术研究,研究中低产田障碍消减和肥沃耕层构建技术,研究新垦地快速熟化与退化农田快速修复技术,研究有机质综合提升技术,研发新型土壤调理产品并应用。实施目标:建立我省农田产能综合提升技术,研发系列新型土壤调理产品,建设示范点。申报主体:高等学校、院所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重要渔业水域生态容量评估及生态修复关键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我省重要渔业开放性水域生态系统受损以及池塘养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等问题,(1)开展渔业水域生态容量评估、生物资源恢复及其生境修复研究,研究多元化生态修复技术;(2)开展池塘养殖水体高效原位修复、循环生态养殖技术研究;研发养殖尾水高效处理及循环利用工艺。实施目标:研究提出适于我省重要渔业水域生态容量评估方法,建立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形成池塘养殖水体高效修复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申报主体:高等学校、院所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三)高品质沿海防护林营建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沿海防护林体系树种单

一、质量不高、景观功能较为低下等问题,主要开展滨海滩涂植物现状调查评价,开展防护林基干林带结构优化与经营,研究沿海农田防护林网格配置与功能提升技术,建立高品质沿海防护林示范工程。实施目标:完成滨海滩涂植物资源与宜林地现状调查,研究沿海防护林营建技术,优选适于干林带与农田林网营造的优良抗逆景观防护林品种,制定基干林带经营技术规程,建立不同树种复合配置示范工程。申报主体:高等学校、院所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 23 -

(四)森林健康功能研究及临床验证

主要研究内容:基于我省丰富的森林资源,开展森林不同树种及不同林分小气候调节与固碳康养功能研究,评价不同森林类型的生态保护与人体康养效果;筛选培育森林生态康养树种,研究树种林相结构配置,提出森林固碳与康养评价指标,开发相关环境监测及人体健康检测便携式设备。实施目标:建立典型树种的森林固碳与康养示范基地,建立森林固碳与康养功能指标监测方法,开发森林环境监测装备及人体检测便携式设备。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五)露地花卉产业化繁育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面向服务于浙江美丽大花园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针对我省露地多年生花卉品种缺乏问题,研究特色露地花卉高效繁育技术,开展病毒快速检测、脱毒处理与种苗组织培育技术研究,研发设施周年育苗智能化控制技术,进行露地花卉生态配置应用示范。实施目标:建立露地花卉种质资源圃,培育露地花卉主导品种与辅助品种,建成露地花卉组培工厂与规模化栽培示范基地。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六)水稻高效制种关键技术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影响水稻种子制繁、储运过程中的共性问题,研究水稻种子质量控制和检测技术,研究种子存储技术与调控产品,进行示范应用。实施目标:构建浙江省水稻种子生产产量质量综合提升的新技术与新模式,研发种子质量调控和检测产品,提出相关配套技术,建设示范点并推广应用。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 24 -

(七)山区特色水产养殖与产业化技术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围绕我省水产养殖结构性调整,挖掘利用山区特色水产资源,研究山区特色水产人工驯化、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重要疾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养殖水体微生态处理技术,研究品质提升与质量控制技术,创建优质高效山区水产养殖新模式。实施目标:实现2-3个山区特色水产品种人工繁育和规模化育苗,建立病害综合防控技术,构建生产技术规范及品控标准,建立生态高效养殖示范基地。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八)海水特色鱼类规模化繁育与生态养殖技术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浙江省海水养殖鱼类优良品种缺乏、养殖设施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低等问题,开展名特优海水鱼类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开展专用海水鱼配合饲料研发,建立绿色病害防控技术,构建环境友好型多元化生态养殖模式,进行产业化示范。实施目标:培育筛选出2-3种适合浙江省海水养殖的名特优鱼类,研制专用配合饲料,构建规模化繁育和生态养殖技术,制定技术操作规范。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九)滩涂贝类生态高效清洁养殖技术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泥蚶、缢蛏等浙江省滩涂养殖主要贝类品种,开展优质滩涂贝类大规格繁育技术研究;研究分段式高效养殖技术和工艺;研究多生态位贝壳种类搭配技术;研究滩涂贝类主要病害绿色防控技术;开展滩涂贝类养殖容量评估与养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技术研究。实施目标:培育3-5个优质滩涂贝类品种,建立生态养殖模式提出病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建立生态高效综合养殖示范区。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 25 -

(十)智能化设施农业安全生产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浙江省设施农业发展需要,创新现代农业智能化生产模式,研发适于机械化操作、智能化管理和标准化建造的农业设施,开发适用于设施内部作业的小型专用机具或设备,研发自动监测和智能化控制系统;研究设施种养条件下营养、环境等生产要素的精准控制技术,研究病虫害智能识别技术、肥药智能管理技术,形成设施农业安全生产体系,进行示范应用。实施目标:研发农业智能化设施,开发小型专用机具或设备,研发环境监测和智能化控制系统,成套设施与配套技术与在2-3个设施种养殖大品种生产上应用示范。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十一)高效生态智能化设施水产养殖技术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渔业养殖设施化、智能化发展的大趋势,筛选培育我省适于设施养殖的名优水产品种,开展科学投饲、病害防控、水环境调控及养殖废水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养殖示范点,提高设施养殖综合效益。实施目标:形成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施养殖技术,养殖综合效益及养殖水循环利用率较现有水平明显提高。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十二)淡水名优产品安全养殖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我省水产养殖产品品质下降的问题,选择我省具有代表性的淡水养殖水产品种,开展主要病害精确诊断技术研究,常用药物在养殖水体中迁移和转化规律、药物对水产动物和养殖环境的毒性作用、免疫预防技术以及益微制剂的筛选和应用等技术研究。实施目标:形成淡水名优水产养殖环境生态调控技术,提高渔用药物对养殖对象的防病效果,明显降低水产养殖药物使用量,建立起对水

- 26 - 产养殖动物安全以及养殖环境生态安全的养殖技术;建立绿色养殖示范点。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十三)水稻重要病害绿色安全防控新技术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突发性、爆发性水稻病虫害,调查浙江省水稻重要病害种类、病害灾变规律与主要致害因子,开展建立病虫害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建立综合安全防控技术,评价生物和化学协同防治效果,提出绿色生物药剂使用规程。实施目标:摸清浙江省主要水稻病害灾变规律与主要致害因子,建立简便快速病菌检测检疫和预警技术,实现病害早期诊断及高效防治,集成和推广水稻重要病害绿色综合防治新技术。申报主体:高校、院所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十四)特色经济作物爆发性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特色经济作物爆发性病虫害严重、研究重要经济作物病虫害快速鉴定识别技术,开展病虫害爆发风险评估,建立病虫害预警技术与综合防治技术。实施目标:构建我省特色经济作物爆发性病虫害监测系统,形成爆发性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基地。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十五)畜禽重要传染病防控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浙江省新发性或多发性畜禽传染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病原快速检测技术,研发配套诊断试剂盒产品,进行高效防治药物筛选与应用,建立重要传染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在畜牧产业上示范应用。实施目标:研发畜禽传染病病原快速检测技术与诊断试剂盒产品,提出高效防控措施与治疗方案,进行产业化示范。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 27 -(十六)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畜禽养殖生产中的氮、磷、重金属及抗生素污染问题,研究饲料源头减排新技术,研究养殖过程及养殖环境污染物及有害气体高效降解新技术,研究畜禽养殖废弃物的高效生物转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实施目标: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养殖污染全程防控新技术,实现养殖污染物的减排和高效处理,提高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效,建设示范点并推广应用。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四、智慧农业现代农机装备

(一)适合山地丘陵作业的智能采收装备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浙江省丘陵山区特点与林果采收需求,研究不同干预方法与果柄附着力的影响,研究适用于采收现场的林果实时识别技术,研发智能化采收装备,优选适应浙江山地丘陵的特色林果的采收方案。实施目标:研发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合丘陵山区林果生产需要的智能化采收装备,在规模以上山地丘陵林果生产区进行集成示范应用。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智能化设施渔业装备与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设施渔业精准管理需求以及远洋渔业保鲜技术落后、产品品质保障技术薄弱等问题,研究鱼群行为感知量化技术与水环境高效传感技术,研发设施养殖水体高效清洁处理技术,研发基于物联网的养殖设施高效管控技术,研究远洋渔业保鲜技术与装备,突破加工工艺与质量评价和控制技术。实施目标:突破鱼群精准养殖与水体清洁等关键技术;研发一批适用于设施渔业养殖的精准化、智

- 28 - 能化测控装备,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化智能控制系统,建立远洋渔业保鲜加工基地和示范生产线。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新型多靶标杀虫剂研发和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基于微生物农药在延缓化学农药抗性、增加防治效果等方面的显著作用,研发基于多靶标新型农药,建立微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协同使用的害虫防治措施,形成以农药减施为目标的主要粮食作物害虫绿色防治使用技术,并进行规范应用。实施目标:研制新型多靶标杀虫剂,建立微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协同防治技术规程,构建主要粮食作物害虫防治的技术体系,实现化学农药减量使用30%以上。申报主体:高校、院所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生态安全高效生物防治制剂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开展新型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新型生物饲料等生物产品研发,研究生物制剂高效施用方法、进行安全性评价,开展综合防治技术集成应用。实施目标:研制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生物制剂,提出使用技术规程,建立示范基地并推广应用。申报主体:高校、院所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三)林业专用绿色农药新产品开发与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在我省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缺药或无药等危害林业安全生产的具体问题,明确病虫害发生主导因子,开发专用植物源农药、微生物活体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等产品,构建林业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建立防控示范基地。实施目标:开发林业病虫害防治的专用绿色农药品种,完成新产品登记;形成农林特色作

- 29 - 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基地。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四)农产品采后天然防腐保鲜剂研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农产品防腐保鲜剂存在的违规滥用、使用安全性不明、评估技术缺失等问题,开展天然保鲜剂原料筛选与保鲜效果评价、开展安全评估技术研究,开发新型系列天然防腐保鲜剂产品,并进行产业化应用。实施目标:研发新型天然防腐保鲜剂,提出产品使用规范与安全性规程,建立生产线与示范基地。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五)适于机械化耕种的水稻专用肥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筛选和研发适于水稻机械化耕种同步施用的缓(控)释肥产品;开展机械化耕种同步施用方式对水稻生产和土壤肥力利用效率研究;开展配套技术集成,在不同稻区、季节开展试验示范。研究目标:研发适于机械化同步施用的缓(控)释肥,明确水稻专用肥施用方式,提出水稻专用肥机械耕种同步施用技术规程,建立示范基地。申报主体:高校、院所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六)动物高效疫苗及免疫技术的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开展动物重要疫病流行毒株筛选鉴定,开展动物新型疫苗研发,研究疫苗全悬浮培养等疫苗生产共性工艺,确定免疫途径与免疫程序;进行疫苗防治效果及生物安全性评价。实施目标:创制高效新型疫苗,完成中试或申报兽药证书,形成新型疫苗免疫程序,建立新型疫苗生产线。申报主体:高等学校、院所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七)淡水养殖肉食性鱼类绿色饲料研发

- 30 -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我省淡水肉食性鱼类养殖专用配合饲料缺乏问题,研究不同肉食性鱼类品种对饲料蛋白源的高效利用与抗应激机制,研发淡水养殖肉食性鱼类专用绿色配合饲料产品,建立科学投喂技术规程,构建基于全程应用配合饲料的池塘或工厂化养殖模式。实施目标:研制新型配合饲料2-3种,饲料系数1.2;建立应用配合饲料的肉食性鱼类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制订技术规程或标准。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六、营养健康食品开发与保鲜物流

(一)预制食品与个性化定制食品研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大型高端公众活动对预制食品集中供应以及针对特殊人群营养需要的个性要求,培育我省营养健康食品高新技术产业,开展食品原料功能营养组分研究,研究食谱营养搭配、新型杀菌与风味保持技术以及烹饪环境智能控制技术,开发全自动智能烹饪装备;研究产品贮运联网智能化技术、开发面向智能装备的农产品配送大数据技术和智能结算系统。实施目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预发食品和个性化定制食品的产品,研制自动化智能化烹饪装备,研发配送大数据技术和智能结算系统,产品和装备在多家典型单位获得应用,形成生产线。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珍贵中药材原材料工厂化生产技术及功能食品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冬虫夏草、人参等高附加值珍贵中药材,研究中药材药效成分种质提升与生物栽培技术,研究功能成分提取、纯化技术与物活性物质稳定技术,研发保健功效产品,建立工厂化培养和质量控制工艺,建立生产线。实施目标:研制出3-5种功能食品,- 31 - 建立GMP管理规范生产线。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三)生鲜农产品储运物流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生鲜农产品易腐、劣变等物流环节共性问题,研究生鲜农产品品质评价与提升、产地商品化处理、储藏物流保鲜及减损控制技术,研发电商及冷链配送技术,研发绿色安全保鲜材料及包装。实施目标:研发出有效保持生鲜农产品营养的品质储运技术,实现生鲜农产品物流安全减损保鲜,建立商品化处理与物流示范基地。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七、农业资源高效利用

(一)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和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等,研发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设备,开发农林生物质能转化、生物基材料开发技术与设备,研究生物质燃料制备与高效果利用技术与设备。实施目标:突破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与工艺,形成资源化利用产品,建立生产线。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大宗农产品高效提取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当前我省大宗农产品、天然森林资源普遍存在的附加值产品开发不足等问题,开展功能性物质的高效提取与纯化技术研究,优化建立生态环保生产工艺,开发高附加值系列新产品。实施目标:研发功能因子高效提取和纯化工艺,建立农副产品规模化连续处理技术工艺,开发高附加值系列产品。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 32 -

(三)竹木材新型板材与智能装备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以浙江省主产竹材、木材为对象,研究新型竹木单板制造与铺装技术,研究高效清洁复合板材成型技术与工艺,研发竹木材活性成分提取与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装备,通过产业化进行竹材高值化利用。实施目标: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板制造技术与多功能新型复合板材产品,环保新型板材生产成套技术与装备,建立生产线。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社发领域

一、人口健康领域

(一)心血管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动脉瘤、外周血管病等心血管疾病,开展适合我国人群更为特异的早期诊断技术以及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病死率的治疗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实施目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病死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形式开展研究。

- 33 -

(二)眼病治疗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糖尿病眼底病变、黄斑病变等常见视网膜疾病,病理性近视及其并发症,视神经相关疾病,以及角膜病、葡萄膜炎、青光眼、眼眶病等重要眼科疾病,开展早期快速准确诊断新技术,精准治疗新方法和损伤后功能外观完整修复新途径研究。实施目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损伤后功能外观完整修复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眼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降低致盲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三)中医辨证治疗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基于中医辨证论治和治未病的理论,对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阻肺、慢性肝病、风湿免疫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重大常见疑难疾病以及机体亚健康状态,开展符合中医辨证科学规律的证候诊断技术研究及亚健康状态的辨证研究,提高中医辨证的准确性,采用中医药新方案、新技术开展临床研究。实施目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且适宜推广的中医药辨证或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的新方案、新技术;通过本项目的研究,疗效明显高于

- 34 - 现有诊治方法,改善症状、体征或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减少并发症,降低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等的不良反应,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形式开展研究。

(四)生殖健康、生育安全及出生缺陷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早孕期自然流产的防治,重大胎儿疾病宫内诊断和治疗,遗传性疾病的辅助生殖技术,重大出生缺陷筛查、早期诊断、精准干预,开展能明显提高临床诊治效果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开展常见生殖功能障碍的诊治新技术研究。实施目标: 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新指标、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病死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提供质控标准,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五)高发恶性肿瘤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胰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鼻咽癌、脑肿瘤等常见、高发恶性肿瘤,研究能使确诊时间明显前移或其他重要临床应用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和

- 35 - 早期诊断方法;研究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精准诊断和治疗、复发转移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策略,包括基于影像学、内镜、分子标志物以及化疗、放疗、靶向治疗、消融治疗、手术治疗等筛查、诊治和干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实施目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有效率,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形式开展研究。

(六)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肥胖等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重点研究新型诊治与干预技术和方法;开展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预防和降低严重并发症的研究。实施目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和临床医学研

- 36 - 究中心等形式开展研究。

(七)精神、神经及脑血管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抑郁症、自闭症、神经发育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神经退行性病变、难治性癫痫、药物成瘾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重大精神与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动脉瘤、脑动脉狭窄、动静脉畸形等脑血管疾病,开展诊治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提高识别和诊断水平,增强疗效,降低毒副反应。实施目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神经心理、神经影像、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神经介入、神经微创等关键技术方面和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致残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形式开展研究。

(八)感染性疾病防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和地区霍乱、出血热、登革热、流感、感染性腹泻等重点传染性疾病,开展临床诊治新技术研究,提高有效性和安全性;开展耐药菌感染、血液感染等防治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开展新突发传染病快速智能诊断和病原分析新技术研究,提出疾病防控策略和方案。实施目标:针对上述

- 37 - 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治疗、防控新指标、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或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发病率、病死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形式开展研究。

(九)耳鼻喉及口腔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先天性、迟发性、进行性儿童耳聋,老年性耳聋,耳鸣,先天性耳畸形等不同病因引起的听力损失,针对喉神经麻痹、环杓关节病变及声带息肉等重大嗓音疾病,以及常见的颞下颌关节疾病、颌面部发育畸形、无牙颌种植牙、颌面部损伤后的组织缺损,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综合症等口腔颌面重大疾病,龋病、根尖周病和牙周病引起的牙龈退缩和牙槽骨吸收等常见疾病,开展明显提高疗效的诊断和治疗新技术研究。实施目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 38 -

(十)肾脏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膜性肾病、狼疮性肾炎、IgA肾病等重大肾脏疾病,开展早期诊断、智能快速诊断和治疗新技术、预后处置技术研究;开展终末期肾病患者肾脏替代、急性排斥预警诊断和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新技术研究。实施目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生存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和改善整体预后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十一)儿童常见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感染、恶性肿瘤、器官功能障碍等儿童常见疾病,针对颅脑损伤、颈部及脊髓伤、胸部损伤、腹部损伤、四肢及骨骼损伤等儿童多发严重创伤和创伤性凝血病、创伤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开展快速准确智能诊断新方法研究和精准、疗效明显的治疗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实施目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适宜推广的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病死率和减少并发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

- 39 - 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十二)老年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衰弱症、肌少症、老年营养不良、失能、骨质疏松等老年综合征,开展早期诊断方法和精准治疗新技术的研究。实施目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好转率或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病死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十三)妇科常见多发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异常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受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等常见、多发妇科疾病,开展早期快速准确诊断新技术和精准治疗新方法研究。实施目标: 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且适宜推广的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

- 40 - 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二、细胞与免疫治疗领域

(一)免疫与基因治疗新技术研究及药物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以及遗传性疾病、罕见病等,在经评估安全有效的前提条件下,依法依规开展免疫和基因治疗新技术的临床前研究和/或临床研究,优化免疫和基因治疗方案(研究需在具备开展临床研究条件的机构开展)。依法依规开展免疫治疗、基因治疗药物的临床前研究。实施目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建立安全有效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明显的免疫和基因治疗新技术、新方法,相较于传统疗法,要求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治疗靶位、靶序列、抗体有效部位基因序列、细胞株、细胞与基因扩增技术等相关资料和研究报告等。涉及药物开发的项目,要按照国家药品监管机构要求,完成临床前研究工作,并获准开展新药临床试验研究。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二)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技术研究及药物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心血管疾病、血液病、骨与运动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视觉系统疾病、急危重症、不孕不育、重要器

- 41 - 官退行性病变及脏器功能衰竭等,针对与衰老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和抗衰老技术,在经评估安全有效的前提条件下,依法依规开展干细胞及其衍生物治疗新技术的临床前研究和/或临床研究(研究需在具备开展临床研究条件的机构开展)。依法依规开展干细胞治疗药物的临床前研究。实施目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在降低致残率、病死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并提供评估体系及相关研究报告等;提供相关种子细胞和用于鉴定和质量控制的标志物;建立干细胞或其衍生物规模化制备技术,建立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涉及药物开发的项目,要按照国家药品监管机构要求,完成临床前研究工作,并获准开展新药临床试验研究。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三)细胞制备关键技术研发及配套产品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针对重大高发疾病、难治性疾病、罕见病、遗传性疾病等,围绕细胞与免疫治疗技术的临床转化及相关药物开发需求,依法依规开展细胞制备、各类基因载体生产等关键技术研发,以及培养基、培养设备等配套产品开发。实施目标: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细胞制备和各类基因载体生产的条件、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生产过程规范、产品安全有效。为实现细胞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制备技术奠定扎实的基础。可满足细胞治疗药物开发及相关技术临床使用需求,确立自主研发产品的优势,成本相比国外同类产品明显下降。相关技术及产品应在细胞治疗临床使用及药物开发过程当中得到实际应用。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

- 42 - 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三、新药创制领域

(一)候选药物研究与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基于新靶点、新技术、新策略发现新化合物或新活性物质,在具备一定研究基础的前提条件下,开展药效学研究,进行药代特性和安全性早期评价。实施目标:获得创新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经成药性评价的候选药物,包括化学药、中药、生物药、海洋药物等,明确阐明成药性特征,经评估生物有效性和安全性基本明确,为后续规范的药物临床前研究奠定基础。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二)化药新药临床前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对具有新结构、新物质、新配方、新制剂或新用途的化学新药开展临床前研究。重点支持通过新靶点或多靶点、分子靶向或信号网络机制产生药效的新化学实体,以及临床亟需、短缺的通用名化学药研究。实施目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国家药品监管机构批准开展新药临床试验研究。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鼓励产学研合作,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三)化药新药临床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对具有新结构、- 43 - 新物质、新配方、新制剂或新用途的化学新药开展临床研究。重点支持通过新靶点或多靶点、分子靶向或信号网络机制产生药效的新化学实体,以及临床亟需、短缺的通用名化学药研究。实施目标:完成所有临床研究工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新药审批受理号,优先支持已完成Ⅰ、Ⅱ期临床试验且结果较好的新药。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四)新型生物药物临床前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以“精准治疗”为导向,研发具有新结构、新作用靶点、新作用机制的生物药物,包括蛋白类药物、核酸类药物、细胞生长因子类药物、新型疫苗以及其它生物大分子药物。实施目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国家药品监管机构批准开展新药临床试验研究。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鼓励产学研合作,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五)新型生物药物临床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以“精准治疗”为导向,研发新型的蛋白类药物、核酸类药物、细胞生长因子类药物、新型疫苗以及其它生物大分子药物,具有明确的分子结构、作用靶点、作用机制,以及新配方、新剂型或新用途等。实施目标:完成所有临床研究工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新药审批受理号,优先支持已完成Ⅰ、Ⅱ期临床试验且结果较好的新药。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 44 -

(六)中药创新药物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多发病和常见病,对临床急需且与西药相比优势较大的中药创新药物开展临床前或临床研究。优先支持基于中医典籍的经典名方开发中成药。实施目标:现代医学适应症明确,生产工艺符合绿色环保节能和工业化大生产要求;完成所有临床前研究或临床研究工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国家药品监管机构批准开展新药临床试验研究或获得国家新药审批受理号。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鼓励产学研合作,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其中,开展临床研究的项目要求企业牵头。

(七)智能化、绿色化、安全化制药装备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开发化学制药过程、生物制药过程、中药制药过程中的新装备,体现装备的集成化、自动化、连续化、安全化、绿色化、智能化。实施目标:智能化制药新装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中试或工业化生产线,在制药领域示范应用5家企业以上,明显提升制药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能耗和三废均减少50%以上。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鼓励产学研合作,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八)药物的生产技术提升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开展重大疾病治疗药物的生产技术提升研究,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的工程创新研究,实现化学药、生物药和中药制造过程重构、替代和强化以及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集成和应用,实现绿色、安全、节能、高效生产。实施目标:建立节能、绿色、高效的- 45 - 制药新工艺和新技术。制药工艺符合国际制药行业的最新标准,三废排放和产品成本显著下降,产品质量达到中国药典、USP及EP最新要求。经技术提升后,单个药物的年销售额提高30%以上。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四、医疗器械与医工信创新技术领域

(一)先进医学影像设备及人工智能影像分析系统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研发高端数字化医学成像设备。开展基于医学影像(含病理图像)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疾病早期精准诊断分析技术和系统开发。实施目标:研制超分辨显微成像系统、多模态分子成像系统、新型光声及激光扫描内窥镜系统、新型电阻抗成像系统等;研发融合医学影像精确诊断、放化疗计划与疗效评估的智能化系统、病理图像智能诊断分析系统、新型早期筛查与监测分析系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和软件著作权。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产学研、医工信结合的项目。

(二)智慧医疗与养老技术及系统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医养结合等需求,研发面向老年人群和慢性高发疾病监测、监护和管理的新型低功耗生物医学传感器以及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康复、治疗、疾病预防、行为与认知干预技术、器械及系统。针对用户的关键生命体征监测和呼吸暂停综合症等健康状况评估,研发非接触式、连续性、便捷化监测智能终

- 46 - 端。研究实时监测大数据分析处理和快速响应技术,实现自动分级分类和针对用户的差异化和针对性服务。实施目标:研制新型医养结合的人体状态监测医用器件和装置、智能化健康和行为监测管理平台和系统,构建物联网智能健康养老监护应用服务平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系统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或使用该装置、器件的产品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研究成果在多个省内社区或养老机构示范应用。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产学研、医工信结合的项目。

(三)新型体外诊断试剂及医学检测仪器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研发用于重大高发慢性疾病与传染性疾病早期诊断的新型体外诊断试剂和试剂盒、医学检测仪器及快速诊断系统(POCT);研究可实现快速、即时、高灵敏检测的生物传感技术、新型标志物检测技术、医用质谱技术等。实施目标:研制高灵敏度无创生化指标快速检测系统、医学检测试剂和仪器;研制新型免疫类和分子诊断类体外诊断试剂及配套检测新方法和仪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产学研、医工信结合的项目。

(四)生物医用材料技术及高端植入、介入产品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植、介入产品表/界面生物功能化及改性技术、关节软骨再生性植入材料、韧带再生性材料、新型医用间隔物、新型医用金属和合金、新型医用可降解蛋白类材料、人工晶状体材料、- 47 - 眼科粘弹剂、血液净化等生物医用材料;研发心脏瓣膜及修复材料、人工关节、人工器官、组织工程皮肤、可控降解心、脑血管及腔内支架、植入式骨科产品、牙种植体、骨诱导修复材料、糖尿病治疗产品、载药缓释医疗产品、新型植入式电磁治疗、调理产品等高端植入性产品;研发新型的介入诊断、治疗等产品。实施目标: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植入/介入产品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或使用新型生物医用材料技术的产品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产学研、医工信结合的项目。

(五)手术、康复及专科医用机器人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开发和集成医用机器人技术,开展运动、视觉、听觉的捕获、控制、协调和反馈分析技术研究;开展医学人工智能技术、病灶图像三维重建技术、机械臂运动控制和定位技术、协调控制、远程控制和安全评价技术等研究;开展运动意图识别、人机交互、外骨骼柔性控制、不同适应症运动模式优化、手术控制和伺服反馈等技术研究。实施目标:研制手术规划和实时精准导航一体化的智能手术机器人。研制智能康复机器人、医用外骨骼系统、多模态康复轮椅、智能助行系统等。研制骨科、心脑血管、神经、口腔、眼科、护理抽血和麻醉科等各种专科用的智能医疗机器人产品。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产学研、医工信结合的项目。

- 48 -

(六)基于人工智能的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和多学科远程联合会诊系统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肿瘤、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急危重症和相对高频的罕见病,面向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临床指南与共识等大数据开发与应用,研发基于DNA算法、进化算法、免疫算法等生物计算、认知计算、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机器学习方法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研发基于疾病知识库和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技术的多学科远程联合会诊系统。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和多学科远程联合会诊系统可分别单独立项。实施目标:研制开发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1个,实现智能辅助诊断、智能辅助问诊、智能辅助分诊、智能辅助治疗等决策支持,辅助决策支持准确率不低于90%。系统在不少于5个医疗机构(其中一半以上需为地市以上三级医院)开展验证并推广。研制开发多学科远程联合会诊系统1个,提供跨终端、跨学科、跨系统的远程协作、智能会诊等应用服务,形成专科化、智能化区域联合诊治中心和跨医院协作网络,接入数量不少于30家。产品获得软件著作权和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产学研、医工信结合的项目。

五、社会事业领域

(一)网络多媒体内容智能识别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网络多媒体行业多样性、复杂性内容的实时检测需求,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内容识别技术,研究融合语音识别、音视频检测、文本检测的多媒体内容多维度智能识别技术。实施目标:

- 49 - 提供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并应用于实际的多媒体数字内容自动实时识别技术方案,识别准确率达到90%以上,提高不良内容的自动化识别水平或实现人工替代。研究成果在网络视频、网络听书、网络动漫游戏、网络直播、数字阅读等相关行业示范应用并取得明显成效。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鼓励产学研合作。

(二)文化创意智能设计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文化创意设计图案素材的海量需求和知识产权问题,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自有版权图案素材计算机自主快速生成技术;针对文化创意产品智能设计问题,研究基于创意设计形式法则的版式设计自动布局技术,研究基于造型、色彩、风格、材质等设计元素属性的素材自动组合搭配和虚拟展示技术。实施目标:建立计算机自主生成具有自主版权的百万数量级设计图案素材库,并研发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明显提高设计自动化水平或实现人工设计替代的文化创意产品一体化智能设计解决方案,明显提升设计效率和降低人工成本。研究成果在新媒体艺术设计、时尚设计、数字影像艺术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应用。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鼓励产学研合作。

(三)4K超高清电视服务内容保护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利用4K超高清音视频编码、宽带网络、内容加解密、人工智能等技术,研究超高清电视服务内容保护解决方案,研究用户认证授权、内容加解密、内容可靠传输技术,研究超高清电视智能终端内容保护技术。实施目标:提供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K超高清电视服务内容保护解决方案,实现超高清内容防盗版、用户按需实时授权、内容完整可靠传输等功能,使用效果明显提升,通过行业

- 50 -

篇2:珠宝设计研发计划书

新闻来源:国家能源局

发布时间:2012-02-

21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在运和在建核电机组安全技术水平和应对极端灾害叠加能力,结合福岛核事故的经验反馈,国家能源局组织开展的核电安全技术研发计划于近日正式启动。

计划首批设立项目共计13项(附后),所设项目以硬件为主、软硬结合,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全部立足于我国在运、在建核电机组的技术路线特点和厂址环境特征,通过重要机理研究、关键设备研发、典型厂址分析和核心安全技术层次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研发,力求将福岛核事故的经验反馈转化为能够切实提高我国核电机组安全性和极端灾害抵抗能力的先进核电安全技术。项目实施依托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和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研究院等国内主要核电研发和建设运行单位。

本批项目将于2013年前后完成,预期研发成果将向我国核电在运在建机组推广。成果实施后,将全面提高我国二代改进型核电技术安全性,显著降低堆熔概率(CDF)和早期释放概率(LERF),CDF和LERF分别降到10-6/堆年与10-7/堆年级别,总体满足国际公认的三代核电安全标准要求。

附:

在运在建核电站应对超设计基准事故安全技术研发项目

1.非能动应急电源(高容量蓄能系统)与高位冷却水源系统研发

2.核电站严重事故预防与缓解的研究和实验验证

3.中国二代加核电厂抗震能力提升及超设计基准抗震裕量分析研究

4.核电厂超设计基准外部水淹研究及乏燃料熔化事故预防与缓解措施研究

5.多重外部灾害叠加情况下危害分析及应对措施(秦山和大亚湾厂址)

6.超设计基准事故缓解设备和系统研发

7.严重事故仿真平台与氢气控制装置研发

8.严重事故应急救援用机器人研制

9.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和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研发

10.重大核与辐射事故下放射性污染调查的低空快速测量技术研究

11.核事故放射性流出物监测与辐射防护研究

12.核事故放射性废水应急处理技术及工艺研究

篇3:台湾新能源科技研发计划

台湾能源科技研发推动部门包括“经济部”、“科技部 (原称“国科会”) ”、“交通部”、“内政部”、“教育部”、“原能会”等, 因此特别强调整合相关部门的功能与建立分工机制, 以发挥综合效益。以“科技部”的“能源国家型科技计划”及“经济部”的“绿色能源产业旭升方案”为例, 相关的整合与分工见表1。

“绿色能源产业旭升方案”

“绿色能源产业旭升方案”的科技研发由“经济部”规划, 并纳入“能源国家型科技计划”范畴, 包括绿色能源相关基础科技与应用科技的研发工作, 同时培育研发人才, 其相关再生能源及节约能源的推广、示范、补助由“经济部”及相关“部会”执行, 创建能源新产业技术研发由“经济部”与“科技部”共同协商进行。

资料来源:台湾工研院《2014年能源产业技术白皮书》

2009年2月, 台“行政院经建会”提出利用世界范围内节能减排、人口老龄化和创意经济兴起的趋势发展, 发展包括绿色能源在内的六大新兴产业。同年4月, 由台湾“行政院”通过的“绿色能源产业旭升方案”中, 明确选定太阳能光电、LED光电照明、风力发电、生物质能燃料、氢能与燃料电池、能源资通讯以及电动车作为台湾重点发展的绿色能源产业。其中, 太阳能光电和LED光电照明产业在台湾已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已渐具经济规模, 并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具有进一步发展提升的空间, 成为台湾绿色能源产业中的主力产业。为此, 在推动这些产业发展, 台湾以注重实现技术突破, 提升产业竞争力, 增加投资和拓展海外新兴市场为主;而风力发电、生物质能燃料、氢能与燃料电池、能源资通讯以及电动车辆制造的技术发展尚处于R&D阶段, 具有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其产业规模或应用市场尚处于萌芽阶段, 成为台湾绿色能源产业中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在驱动这些产业发展进程中, 台当局协助相关企业开展R&D以获取关键技术, 建立岛内市场示范应用, 维持产业活力为主导。

资料来源:台湾工研院《2014年能源产业技术白皮书》

按照该方案, 自2010年起的4年间, 台当局共投入5000亿元新台币实施“振兴经济扩大公共建设计划”, 并将总投资的10%用于绿色能源开发投资, 以扩大公共部门运用可再生能源的能力, 进而不断强化台湾市场的需求, 试图将台湾打造为全球前三大太阳电池生产地、全球最大的LED光源及模具供应地和全球风力发电系统的主要供应地, 同时引导其它具潜力的绿色能源产业进入产业周期增长期, 在2015年使绿色能源产业成为“兆元产业”, 完成产值11, 580亿元新台币。其中规划了五大发展策略, 分别是:5年内投资250亿元新台币, 扩大岛内再生能源市场;结合“能源国家型计划”, 5年内至少投入研发200亿元新台币, 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科技;利用“国发基金”及以投资绿色能源产业为主的创投基金, 优先投资大型绿色能源投资计划;建立“再生能源、节约能源产品标准及检测平台”, 制定绿能产品相关法规和标准;藉两岸“搭桥计划”扩大大陆市场, 组织海外参展团切入国际大厂供应链, 运用“新郑和计划”拓展海外新兴市场, 其中以初具规模的LED照明产业和太阳光电产业为发展的重点。

“绿色能源产业旭升方案”推动至今 (2014年) , 台湾绿能产业产值已达到新台币4, 270亿元, 较2008年增加167%;就业人数69, 300人, 较2008年增加53, 300人;2008至2013年累积投资额约为新台币3, 237亿元。在瑞士国际管理学院 (IMD) 《世界竞争力年报》中, 台湾在各国运用绿色科技创造竞争优势的潜力评比排名全球第18, 显示其绿能产业极富潜力, 已具有相当国际竞争力。

各项绿能产业中以太阳光电与LED照明光电规模最大, 两者占整体产值80%, 现有岛内供应链发展完备, 厂商家数多。其余风力发电、生物质燃料、氢能与燃料电池与能源资通讯等, 虽然处于产业发展初期, 不过厂商逐渐增加, 未来增长潜力大。

目前太阳光电与LED照明产业是以外销为主的制造业, 厂商营运深受国际市场影响。在太阳光电产业方面, 由于太阳光电发电成本较高, 需台当局以政策刺激装置量, 然而近几年欧洲、美国、日本、中国大陆等主要市场政策变化大, 加上欧、美双反引发保护主义兴起, 正考验岛内厂商经营灵活度。

此外, 面临中国大陆产品海外竞争, 岛内业者成本下降压力大。在LED照明光电产业方面, 除了面对国际大厂的专利限制外, 受中国大陆与韩国厂商价格竞争, 压缩岛内厂商获利。为避开竞争激烈的零组件制造, 部分岛内厂商开始切入下游系统端市场, 经营太阳光电系统与LED照明灯具业务以提升营收与获利, 使得品牌、销售渠道建立与经营对岛内厂商转型发展日益重要。

资料来源:台湾工研院《2014年能源产业技术白皮书》

资料来源:台湾“能源国家型科技计划办公室”

至于岛内风力发电、生质燃料、氢能与燃料电池、能源资通讯产业规模不大, 技术需要持续提升, 台当局藉由示范计划扩大内需, 以提供产品测试与验证、厂商建立实绩机会, 逐步强化厂商研发与制造能力, 并朝系统服务业发展。

“绿色能源产业跃升计划”

为应对近年全球经济衰退对环境的严峻挑战, 2012年8月台湾“行政院”进行能源政策议题讨论, 提出“绿色能源产业跃升计划 (草案) ”, 集中资源推动太阳光电、LED照明光电、风力发电、能源资通讯等4项主轴产业, 通过政策工具, 藉内需市场培养服务能量建立实绩, 进而拓展海外市场, 另构建金融支持、标准检测、法规措施等, 提供有利产业发展环境, 在技术上开发高性能、高品质、低成本的元件与系统, 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计划目标为带动台湾绿能产业到2020年总产值达新台币1万亿元, 并提供约10万人就业机会。

目前, 该计划草案正在进行论证, 以确立绿能产业下一阶段的推动策略与措施。现已依序完成太阳光电、LED照明光电、风力发电与能源资通讯技术论证。

资料来源:台湾“能源国家型科技计划办公室”

“能源国家型科技计划”

该计划是“国科会”所推动的第10个所谓“国家型科技计划”, 所涵盖的范围相当大, 其性质也较特殊。台湾自产能源缺乏, 能源供应有99%来自海外。同时, 台湾是一座位于亚热带四面环海的中型岛屿, 拥有丰沛的再生能源。过去20多年来, 台当局在能源研发方面的投入不遗余力。1990年以来, 每年都有10亿元新台币以上的经费投入, 最近几年也从每年20亿元左右, 逐年大幅提升至50多亿元新台币, 主要预算编列在“经济部”、“科技部”、“原能会”等部门。

依据台湾“行政院能源政策及科技发展指导小组”各次会议决议和2007年11月召开的“全国产业科技会议”所拟定的15项能源科技发展主轴, 以及2007年12月“行政院科技会报”第23次会议的决定, “国科会”启动“能源国家型科技计划”一期项目, 共投入236亿元新台币, 分5年 (2009—2013年) 执行, 任务目标以提升能源自主与安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创能源产业、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改变能源使用结构等5个方面为基础, 注重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应用, 积极发展替代能源, 期盼到2025年, 无碳再生能源占全台湾总发电装置容量的15%。

规划团队将该计划分为能源科技策略、能源技术、节能减碳与人才培育等4个分项, 以及洁净煤、智能电网、海洋风力、天然氨水化合物、地热发电等5项主轴研究计划。参与该计划的部门包括“经济部”下属“技术处”、“能源局”、“工业局”、“标准检验局”, 以及“国科会”、“原子会”、“教育部”、“交通部”、“内政部”、“农委会”等。执行机构有台湾工研院、核研所、中山科学研究院、“国家实验研究院”、“原能会”核研所、“经济部”地质调查所、“交通部”运输研究所、“内政部”建筑研究所、林业试验所、台湾电子检验中心、台湾大电力研究试验中心、台湾经济研究院、中华经济研究院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台湾绿色生产力基金会、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台湾环境管理协会、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成功大学、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台湾海洋大学、“中央”大学、台湾科技大学等。

资料来源:台湾“能源国家型科技计划办公室”

一期“能源国家型科技计划”取得研发成果包括:发表12, 830篇论文, 取得专利1, 295件, 技术转让1, 285件, 获得技转金15.3亿元新台币, 直接与间接促进厂商投资501.6亿元新台币, 培育11, 559位博硕士生人才。其中, 重大突破亮点包括:

(一) 能源科技策略分项

1.提出台湾未来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技术

构建知识架构鱼骨图, 以科技演化模型分析智慧电网与读表领域相关域相关的高被引科研论文与技术专利搭配侦测与特征撷取演算法, 并通过专家解读与专业比对方式, 将各个前沿主题演化轨迹分析结果, 对应至知识架构鱼骨图的相关领域技术项目, 获得全球具潜力的前瞻研究与台湾未来具发展潜力的重点技术。

台湾未来具发展潜力的重点技术, 可由台湾技术前沿在全球的定位来加以阐明 (如图5) , 结果以广域监测系统与电子交易系统2个子领域为利基技术热点, 前者前沿演化轨迹的比对为全球引领台湾在广域监测系统中发展了电力消耗自动监控系统, 其为广域监测系统的系统组件, 后者前沿演化轨迹的比对为全球驱动台湾于电子交易系统中发展了用户端导向的即时讯息交换技术, 其为电子交易系统的系统组件。另外, 台湾特别发展了主动式滤波相关的技术专利, 用以改善电力谐波所引起的电力劣化问题。

2.构建节能产业发展策略

提出节能产业发展策略模式, 筛选出适当节能产业, 达到台湾节能减碳的目标。节能减碳产业筛选方式, 由分析节能指标建立筛选机制, 分析具有节能减碳与国际竞争力的节能产业, 筛选出目标产业或载具产业的发展关键要因, 构建出节能产业的发展策略, 进而提出节能产业发展政策的建议。

(二) 能源技术分项

1.太阳电池技术与制程开发

开发硅晶太阳电池:12.5×12.5平方厘米大面积的背电极太阳电池效率达18.3%, 背接触电池模组封装技术效率达16.7%, 提升太阳电池效率达19.3%。

开发硅薄膜太阳电池:堆迭型硅薄膜太阳电池效率达13.58%;大面积不透光硅薄膜太阳电池模组效率达10.25%。

开发铜铟镓硒 (简称CIGS) 薄膜太阳电池:未经后硒化与抗反射层的一阶段式四元CIGS溅镀制程, 元件面积6×6平方厘米, 效率达12.24%;以氧化物浆料整合软性基板并导入硫化铟无镉缓冲层, 获美国再生能源实验室 (NREL) 认证效率11.5%, 超越美国指标厂商ISET的9.6%。辅导材料厂商健全公司太阳光电模组产业供应链, 并协助促成“长晶炉国产化研发联盟”及“CIGS产业联盟”, 推动设备大厂德国Manz公司在台成立研发中心。

2.生物质能源技术开发

主要技术开发为建立畜殖废弃物沼气发电系统与微藻减碳及产制藻油生物质柴油, 设置沼气收集渠道, 提升沼气输送及收集效果50%以上;建造2座生物除硫反应器, 每日各处理300立方米的沼气量 (3, 000头猪规模) ;发电最高热效能为27%, 沼气流量200升/分钟时, 每立方米沼气约可发1.9度的电力, 3, 000头猪每日发电共1140度;台糖月眉畜殖场完成微藻养殖系统与除硫沼气联结模组的构建, 总微藻培养体积约为1, 200L, 并将可耐受80%以上甲烷的微藻突变株, 实际运用于畜殖场除硫沼气养殖, CO2的移除效率可维持50%, 微藻生质能产率约为150克/立方米/天。

3.风力发电技术发展

开发智慧型齿轮箱与智慧型发电机:提出创新风力发电的激磁式同步发电机系统架构, 在此创新架构中, 利用双输入轴及一输出轴的创新稳速传动机构, 整合风能及伺服马达控制功率等两个输入能量, 使其输出轴带动激磁式同步发电机来达到发电的目的;建立大型风力机的关键铸件合金设计、熔解及处理技术, 可以符合各种不同工程规格要求;建立完整的电磁钢片铁损资料库, 包含50系列电磁钢及高品级35系列电磁钢, 可作为发电机/电动机的设计依据;并已建立大型风力机永磁同步发电机及永磁直驱发电机的设计能力。

4.储能技术提升

开发整体高安全及长寿命大型动力锂电池:40安时电池能量密度达121瓦时/千克, 功率密度1, 354瓦/千克, 连续放电能力可达8C, 且可连续放电87%电容量。室温循环寿命在1C电流及80%DOD放电深度达750次。在安全性方面, 电池已通过UN38.3及IEC62260-2测试规范的机械冲击、振动、挤压、针刺、过充、外部短路及高温耐久等安全/可靠性测试。并且40安时动力电池活化充电后于10mm/s的3mm O.D.探针的穿刺仅产生大量烟雾并无任何爆炸燃烧的现象。

目前有量与能元公司已完成STOBA inside动力电池试量产, 其中有量STOBA inside动力锂电池出货量已达30万安时以上, 而能元18650电池持续进行QAT (小量试产测试) 。此外两家厂商也提供STOBA inside电池模组给CP-e Van邮务车, 现已完成9, 600公里路程, 预计未来需达12, 000公里路程, 并且STOBA inside EV也导入高铁接驳及第2代身障 (电动辅助) 自行车中。

(三) 节能减碳分项

1.建立台湾智能电网研发能量

以智能电网各项技术发展为核心, 分别探讨微电网规划、设计、技术范围及产业发展, 以及同步相量量测、配电自动化、电能管理等各方面进行研究。在科技创新成果方面, 智慧型微电网示范系统的规划中分别完成超级电容及锂电池储能系统、单相三线式220伏/110伏变频器等技术;在利用同步相量量测的智慧型即时电压稳定度监控系统下, 结合台电公司PMU量测系统整合, 实际设计各别讯号的联络线界面, 完成系统辅助电压稳定度监控系统;整合配电自动化计划亦完成智慧型节能控制装置开发和配电变压器电压大小等创新技术;台湾电网广域动态量测计划中以新型PMU利用嵌入式系统与FPGA结合的架构, 简化相关数字电路设计, 更有效缩小电路板面积;考量分散式发电与负载管理计划开发可应用于微电网分散式电源实功与虚功功率协调控制策略;而在智慧型节能网络的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则应用智慧电表技术、冰水系统控制、住商能源管理技术及燃烧资讯感测等技术, 有效协助厂商建立能源管理系统;在微电网技术规范及产业计划建立台湾微电网关键技术与厂商资料库, 提升岛内微电网关键技术与厂商的透明度, 增进台湾微电网发展。

2.照明技术开发

研发发光二极体:主要突破包含白光LED效率开发达156流明/瓦;橘光发光材料效率达97流明/瓦, 为目前铱金属错合物材料中效率最高的元件;蓝色磷光主发光体材料, 搭配双层式发光层系统, 使白光有机发光二极体 (OLED) 光源在1, 000坎德拉/平方米的亮度下达92流明/瓦水准, 接近欧洲OLLA研究机构技术指标;开发高效率电源电路设计与电路结构, 控制简单、低压 (48伏) 输出, 效率92.11%、功因0.996, 超越美国DOE2020年的技术指标。

资料来源:台湾“科技部”

3.提升运输系统能源使用效率

“智慧型运输系统”研究项目从资讯整合与主动服务概念, 提供即时的适地性 (LBS) 交通及旅游资讯与优质的无缝公共运输, 日月潭低碳观光行动方案已经展开, 而智慧型运输系统也已在客运转运、公路汽车客运管理上发展。“先进公共运输系统整体研究发展”项目由云端派遣系统, 提供民众更方便的搭乘公共客运选择, 已在桃园县复兴乡实际运作, 每年相较于传统公路运输可节省达200万元新台币, 民众等车及步行时间节省效益每年达1000万元。目前台湾第1个由智慧电动车辆运行路线已在高铁新竹站至工研院院区间运行, 并针对公路客运可能发生状况设计先进安全感知与控制技术, 使大众运输更为安全。

资料来源:台湾“科技部”

2014年, 台当局又启动了二期“能源国家型科技计划”, 分5年 (2014—2018年) 执行, 以5项主轴计划为核心, 投入在岛内具节能减碳潜力的技术, 又能形成带动另一波绿能产业所需各项关键技术开发, 再通过能源政策的桥接与沟通分项来加强和民众的双向互动, 以降低未来推动时的阻力。同时在推动关键技术研发时, 通过和外国研究机构或企业的合作来加速岛内各项技术的研发或已成熟技术进入国际市场。有别于一期计划, 台当局在二期计划的执行架构中设立了一个成果追踪委员会, 定期审查各项研究计划的阶段性成果及效益, 并以此作为计划进退场的衡量标准。

“经济部”能源科技研发计划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能源局”

台湾“经济部”组织开展的能源科技研发计划包括技术开发与技术推广两种类型, 重点领域涉及新及再生能源技术研发、再生能源开发与推广、节约能源技术研发与能源效率提升及节能技术服务等领域。其中, 新及再生能源科技 (再生能源开发与推广及能源新利用技术开发) 包括风能、太阳光电、太阳热能、生物质能 (固态废弃物衍生燃料、酒精汽油、生物柴油等) 、地热能及海洋能 (海流、潮汐、波浪、海洋温差) ;能源新利用技术指运用创新的科技, 转换能源以达成高效率、低污染且经济可行的前瞻开发技术, 包括氢能源 (氢气生产、氢气储存、氢能利用) 、燃料电池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 以及储能电池 (储能电池技术、材料技术开发) ;节约能源科技 (节约能源与减碳技术开发、能源效率提升及节能技术服务) 包括冷冻空调 (高效率制冷、变频控制与天然冷媒、产业与住商冷冻) 、电能照明 (高效率家用电热、智慧型节能网络、LED照明系统与先进照明节能技术) 及产业省能 (新马达的改造、制程节能、燃烧效率、热能转化效率新制程技术) 。

台湾“经济部”推动能源科技研发的政策包括:改善低碳能源系统、打造低碳社区与社会、推动产业节能减碳、推动绿能产业等, 研发计划规划与推动聚焦于上述政策目标所需技术的开发、创新、增值与优化、扩散等为发展重点方向。具体措施包括: (1) 市场导向的研发, 凸显出适合岛内发展且可做到的技术项目, 研究范畴从净洁能源与能源效率研究直到对气候变迁调适、稳定电力供应等所需的技术创新; (2) 能源产业技术研发、技术创新与扩散落实并重, 分别规划含前瞻先导型研究、应用型研究、量产技术改良、示范验证研究等不同属性计划与目标, 加强技术扩散执行面功能, 标准验证、技术服务、策略研究等研究, 包括推动“部会”的节能减碳、补贴、能源科技研发与策略等; (3) 建立能源产业科技可持续发展驱动力, 分为两个阶段实施, 第1阶段藉由奖励政策的施行以引导关键投资、塑造良好产业环境及寻求关键技术突围, 以提升岛内产品价值与产能, 培植产业竞争力;第2阶段则藉由扩大内需市场、出口转进, 形成岛内市场后再拓展全球市场商机;增加节能研发奖助比例并提高耗能产业研发比重:提高产业单位能源的生产力有效降低岛内能耗;奖励产业产品流程节能研发与资源循环利用;扩大推动示范计划, 经由推动绿能社区、社会、生态化产业等永续能源系统, 整合绿能与相关跨领域技术, 进行应用与系统的验证; (4) 将绿能科技发展成为带动台湾制造业的主要动力之一, 结合岛内具优势的产业, 着眼于领先全球的科技项目, 强化研发策略规划的深度及广度, 从消费面与供给面进行技术需求评估及技术地图探讨与布局, 以掌握关键技术与成功策略;善用岛内产业优势, 通过绿能科技带动高值产业与可持续产业发展, 兼顾工业面临挑战, 包括制造业附加价值大幅下滑、科技创新能量仍待加强、绿色生产要求日渐严苛、品牌形象不足、调整能源及产业成低碳结构等, 善用发展绿色能源产业优势; (5) 培育产业科技人才, 适时调整学界人力资源策略、整合产学研的各项资源, 并投入先进能源科技与科技政策研究, 通过学校成立能源科技与策略研究中心, 有效整合岛内学术界质优与充沛学术研究人力, 共同进行产业界需求导向的技术研发, 藉由长期资源投入及任务导向等相关研发, 使培育机制能符合产业变动需求, 并确保绿能产业科技可结合相关高技术及高知识产业发展, 培育所需人力资源能达到量足、质精及弹性流通运用的目标。

资料来源:台湾工研院《2014年能源产业技术白皮书》

2008至2012年, 台湾“经济部”能源科技计划研发及推广总投入经费约为新台币133亿元, 运用于各项能源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 对稳定能源供应、协助产业升级与提升生活品质等各方面具有重大助益。根据各项量化指标统计结果显示, 在能源科技研发计划带动下, 达成降低岛内能源需求量, 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节能减碳效益;另外, 在厂商技术授权、带动产业投资、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也有可观的实质成果。

截至2013年10月底, 台湾可再生能源总发电装置容量达3, 760兆瓦, 其中水力发电2, 081兆瓦, 生物质能发电822兆瓦, 风力发电614兆瓦, 太阳光电324兆瓦, 估计每年发电量约95.4亿度电, 约可提供230万户年用电量, 每年可减少约518万吨二氧化碳气体排放, 其减碳效果约相当于1.3万座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园 (26公顷) 一年的吸收量 (389吨/年) 。规划于2025年装置容量达9, 933兆瓦, 并于2030年进一步扩大增长至13, 750兆瓦。

篇4:美军计划研发潜水飞机等

美国空袭叙利亚

这次的空袭行动很可能是美国政府和军方策划的一次“秘密行动”,因为执行此次行动的是美国特种部队,显然,美国政府不想让太多人知道这次行动的内容。

中国“转盘”机枪

53式7.62毫米轻机枪是仿制苏联的DPM轻机枪,1953年定型,大量装备部队,后被56式取代。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闭锁片撑开式闭锁方式,47发弹盘供弹,仅能进行连发射击;可更换枪管。

走向大洋的韩国海军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韩国一直致力于发展一支远洋作战力量,其中不乏引人注目的发展计划,如代号为KDX的自制驱逐舰计划。根据KDX计划,海军拥有了3艘3100吨级的KDX-1级轻型驱逐舰和6艘4300吨级的KDX-2级驱逐舰。

隐身武士

21世纪,各种隐形军舰必将层出不穷,隐形军舰将朝着多样化、综合化、立体化、系列化的方向发展。可以预计,不久的将来,海上漂浮的“蒙面杀手”会更多,它们之间捉迷藏性的单打独斗将取代传统的大侠对决方式。

印度14亿美元采购反水雷舰艇

印度为了打造世界级海军,除了建造航母,发展核潜艇之外,近期又发布了价值超过14亿美元的全球招标书,主要是采购8艘反水雷舰艇(MCMVs),以扩大深海作战能力。

美国的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法国的DCN国际公司、意大利的芬坎蒂尼公司,西班牙的Izhar公司以及韩国的Kangnam公司都已被印度国防部邀请参与这项招标。反水雷舰将使用高精度声呐进行猎雷,然后通过遥控水雷处理系统使用炸药来摧毁水雷。该艇由轻型加固合成材料制成,能降低磁信号及声音信号,并且更好地防御水雷。反水雷舰长为50至60米,宽不少于11米,最大航速为16节,计划服役期为30年。印度海军希望通过反水雷舰成为蓝水海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来保护其深海远洋的利益。

美军计划研发潜水飞机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计划研发一种不仅能在空中飞行,还能在水面和水下行驶的潜水飞机,专门用于突袭敌方海岸的特种作战行动。根据初步设想,这种飞机要能够连续飞行1852公里后,再贴着水面飞行185公里,并在将作战人员运抵敌方海岸后,还能在水下持续潜行至少22公里。飞机要在8小时内完成上述任务。

高级研究计划局目前正在征集有关设计方案,并计划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试验,以证明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制造出这种兼具普通作战飞机和潜艇功能的潜水飞机是可行的。相关人士透露,由于飞机与潜艇的常规设计理念相互冲突,所以研发这种潜水飞机将是武器理念上的一种革命性创新,难度很大。

以色列首支全数字化部队将亮相

以色列军队作为中东地区最强大的武装力量,在经过多年试验和分阶段部署之后,正在向全面数字化部队迈进,首支全数字化作战部队将于年底亮相。作为以色列地面部队现代化的核心,新的数字化将所有作战梯队同相互没有联系的各地面部队联系起来。以色列埃尔比特系统公司是此次数字化项目的主要承包商,其开发的Torch系统,是以军部队数字化的驱动器,到今年年底,以色列防御部队将部署第四套被称为Torch 400的系统。

据一位以军方人士暗示,届时,以色列国防军将成为全世界最出色、最先进、最成熟、最致命的战争机器。

澳国防部拨款470万澳元研制新一代潜艇

近年来,由于澳大利亚经济持续稳定繁荣,澳政府也加大了军事投入并制定了一揽子军备发展计划,特别是海军建设。日前,澳国防部长乔尔·菲茨吉本宣布:将拨款470万澳元用于下一代潜艇的预研,下一代潜艇将在2025年服役。他同时强调:“潜艇给澳大利亚提供了一种至关重要的军事能力。本届政府关于防务的一项重要承诺就是对澳大利亚下一代潜艇做出详细计划。”据知情人士透露,新潜艇的研发和采购将是澳大利亚建国以来最大和最昂贵的一次国防采购,总价值预计超过250亿澳元。

目前,6艘科林斯级潜艇是澳大利亚皇家海军的精锐力量,主要执行隐蔽监视,对敌舰、潜艇、商船实施攻击,海上布雷和支援特种作战等任务。

委内瑞拉实施现代化坦克的采购计划

委内瑞拉武装力量总参谋长冈萨雷斯将军日前宣布,委将购买包括装甲输送车和主战坦克在内的大批俄制武器装备,以替换现役的老式装备并加强军队的装甲防护水平。冈萨雷斯将军表示,委目前正考虑采购100~500辆新式的T-90S和改进型的T-72M俄制主战坦克。

篇5:2012服装产品研发方向计划书

一、项目背景概述具体分类如下:

1.品牌分类:爱洲马品牌 旗下品牌卡萨努

2.品牌思路:朝着个性化,时尚化 的发展方向顺势直上。

3.品牌理念:做内秀企业—思想丰富 体现过程价值并强调过程升华精神的发展理念

4.产品定位:以棉服为主20-50岁年龄的追求时尚休闲中高档的消费人群

5.市场定位:老板、金领、白领、学生、打工一族、富二代

6.风格定位:根据公司产品的风格以时尚休闲 商务休闲为主打风格定位a时尚类:以追求时尚个性偏前卫的消费人群b休闲类专为轻松 休闲 自然 随意 大方 不花俏的消费人群c商务类:专为追求高效率的商业用户设计的新风格,其最大的特点是界面简洁访问快速的人群。体现经典与时尚,休闲与正装的完美融合。

7.设计理念:根据公司的经营方针公司的企业文化公司产品的独创性着重研发新产品 注入新的设计元素;加强设计

综合创新;打造时尚棉服航母。

二、为了公司产品在研发过程中各系列全方面良性发展,开

发部门在研发过程中,需合理安排产品的分类进行研发具体

如下:

服装款式是构成服装三要素之一,也是最最关键的第一

步。包括三个方面:

1结构;2流行元素;3材料。具体风格如下:

a棉服(包括短、中长、时尚、休闲、商务类)

b棉西装(包括休闲、时尚类)

c风衣派克(包括短、中长、时尚、休闲类)

三、面料品种分类:

服装材料是构成服装三要素之一,也是最基本要素之

一。服装材料包括面料和辅料。选好面料对于一件产品的成功与否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在研发过程中,对面料的性能、特性要熟练掌握。面料分类如下:

1薄面料(包括化纤、针织、皮、薄羊绒)

2中厚面料(包括化纤、针织、皮、羊绒、毛呢、棉布、拉毛布等)

3厚面料(包括化纤、针织、皮、毛呢、粗狂羊绒等)

服装款式,色彩和材料是构成服装的三要素。在服

装款式色彩的选择对于一个成功的产品上也是非常关键的。

尤其是面料的相拼,是服装最流行的一个趋势

四、开发部操作流程具体如下:

1设计部:是公司的领军人物,在开发样品时,及时将样品的面辅料一次性配好,款式图注明工艺要求,避免样品完成后时与当初所设计的有所出入

2技术科:版师是公司的灵魂人物,技术科处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件完美的样品,板型最为关键,因此在制版的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提前和设计部门进行沟通好,避免在缝制完成会出现大范围的修改。

3样品组:俗话说“最平凡的工作岗位,能创造出最大的财

富”质量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障,然而质量又分为品质和数

量,品质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数量是企业发展的源泉。

4一件成功的产品不是靠某一个人来完成而是靠大家共同的努力来完成。

作者:刘定刚

篇6:研发工作计划

一、成果转化与产品优化

将取得专利证书的产品与技术进行进一步梳理,将产品进行优化,使产品最优级化,效益最大化,具体产品以LED荧光材料专用氢气推板炉、全自动锂电三元材料烧成辊道炉、磷酸铁锂专用实验气氛炉等三款专利产品为重点技术改新与工艺可行性优化,协助销售部将产品全面推向市场。

二、新品开发

新品开发始终是研发中心的工作重心,根据年前市场动态调研与本公司协作单位提供的技术信息,今年的研发课题主要有荧光材料专用全自动氢气推板炉、磷酸铁锂专用气氛电炉二只产品,同时根据市场与客户所需积极开发适应市场与引领市场的新技术产品。

三、技术攻关

针对成果转化与新品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与技术难点,中心将时组织相关技术人员通过多思路、多渠道、多方向进行技术攻关,重点问题与难解决问题及时向公司总经办汇报,及时获得公司人力财力支持,并积极依托产学研联合体,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寻求技术支撑之路,确保成果转化与新品开发保质保量、及时有效解决,不拖后腿。

四、完善技术文档管理

为了确保产品研发成果顺利进入生产流程,为公司赢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文档管理尤为为重要,从新品研发开始,文档就将同步进行,编制产品设计文件(包括设计图表、产品说明书、合格证、包装图)、采购清单、进货检验规程、生产配料清单,当产品初具雏形,开始编制工艺文件与相关检验文件与产品技术标准与整机检验规程,按照文档管理要求进行文件发放保存与新旧替换。

五、人才培训与引进

中心在研发过程中始终以开发与人才培养同步进行,一方面积极培训公司现有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快提高每个人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力求利用寒、暑期等时机培训大学实习生,同时将争取更多的大专院校生和社会上科技型人才到中心工件,使研发中心更上新台阶。

六、项目申报与专利申请

积极做好专利申请与科技项目申报准备,力争在年内完成一个科技项目申报与二个专利申请工作。

七、其它工作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用友财务软件操作浅析 下一篇:用友T3薪酬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