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苏轼的情感(共8篇)
篇1:赤壁赋苏轼的情感
苏轼与众友人观月色下江景,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一曲洞箫,凄切婉转,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是作者继而思辨道: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这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最终表现了作者忘怀得失,胸襟坦荡.心情是一波三折,哲理是步步深入.
篇2:赤壁赋苏轼的情感
苏轼的《赤壁怀古》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1082年秋、冬写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谗①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完)
附录1:苏轼二三事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 好美食, 创造许多饮食精品, 好品茗, 亦雅好游山林。
嘉祐元年(1056年)与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进京应试,主考官欧阳修评论:“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反对新法,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惹怒王安石,后被迫离京。
元丰二年(1079年)给皇上写《湖州谢表》,其中“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引发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新党,酿成乌台诗案。新党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但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苏轼在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工作之余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故名“东坡居士”。
绍圣四年(10),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与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人。北宋中、晚期著名文学家。开北宋豪放词风。一生才气纵横,诗、词、文、书法都有很高造诣。“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作品有《苏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
◆苏轼坎坷的一生: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苏轼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他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苏轼乌台诗案 : 大约是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象芝麻大的黄色、黑色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就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 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有一阵清脆的鸟叫声,便问旁人:“这是什么鸟?”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当然苏轼被贬主要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遇到种种挫折、打击和磨难;每个人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的诱惑与选择,你将怎样地活着呢?每个人的一生,也都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的考验,你将如何处理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 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贬谪黄州,面对寂静的夜晚,面对安谧的环境,诗人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产生一种脱离尘世的遐想:随波流逝,去遨游江海,拥抱大自然。诗人渴望解脱,渴望自由的心境在诗句中袒露出来。
◆读《赤壁赋》给人一种别样的享受:清风、明月、饮酒、赋诗、高歌,再加上洞箫相和,使得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仿佛进入美妙的`神话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根本感受不到苏轼因被贬而生的苦闷不平之情。苏轼为什么能在这一时期写出这样“轻松”的散文,这主要源于其在宦海沉浮中磨练出的对人生得失的一种旷达态度。 苏轼的旷达不仅表现在其在《赤壁赋》中展现的诗情画意,更主要的是对人生得失的超然态度。 在《赤壁赋》中,苏轼借客之口提到,人生短暂,长江无穷,英雄伟业,终赴东流,凡夫俗子不过天地之间一蜉蝣、沧海中一粟粒,功业建立不得,飞仙亦不能成,岂不可悲!这些愁绪不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吗?苏轼虽借客之口说出,难道不是其一度产生的吗?苏轼宦海沉浮当比常人体会的更为深刻。但苏轼不是常人,他能从愁绪中超脱出来。苏轼说,水虽流去,终还是水,月有盈虚,终还是月。自不变而看,万物同人一样都是无穷无尽的。这不是苏轼对人生长短的超然领悟吗?当我们凡夫俗子正为此长吁短叹时,苏子已处之泰然。
◆凡夫俗子对待得失,无一时不患,无一地不患。说刘宗元是凡夫俗子,是因为他在政治失意后牢骚满腹不平满腔,其在乎得失同凡人一般无二。说苏轼是圣人,是因为苏子对待得失是这样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别人得了,我不羡慕,我没得到,我不遗憾,“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大自然赐给我无情的宝藏,我还不满足吗?
对人生得失如此达观,才使得苏轼在《赤壁赋》中给我们带来了纯美的享受,在文中我们看不到不平之气,充斥眼帘的只是“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对比柳苏之后,我们会清晰地感到二人在性情方面的巨大差异,苏轼博大的胸怀,令三百年前的前辈为之汗颜。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我们知道苏轼一生都是为官的,很显然他是想有所作为的。他还有个号是什么?东坡居士!居士是在家信佛的人。就是在这里取的。这看起来很矛盾,人是矛盾的统一体,其实这恰恰正是一个人思想的真实体现。自己梦醒后开窗寻找,夜色茫茫,不仅仅不见孤鹤和道士,连自己的前途、理想、追求和抱负也同样不可求啊!
◆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序》中写得十分明确而详尽:“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一般的人,在忧患与人生短促和虚空时,他会怎么做? 喝酒,及时行乐。像曹操《短歌行》中说的:“何以解忧?(众生齐念)唯有杜康!” 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以后,不是接着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庄也说过:“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但苏轼不用此法。他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
◆苏东坡突然陷入困境……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可惜当时几乎没有什么传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认识这就是苏东坡。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篇3:苏轼《前赤壁赋》中的明月
《前赤壁赋》是“乌台诗案”的产物。贬黄期间的苏轼精神世界经历了一个“追求——痛苦——超越——旷达”的过程。贬黄期间他人生如梦的苦恼只有通过“一樽还酹江月”来排解。经过了“大江东去浪”般的时光淘洗, 终于达到了“客喜而笑”的境界, 实现了思想境界的飞跃。这一飞跃的载体, 就是贬黄期间的诗文中反复吟咏的“明月”。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月出》写到:“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从此, 这轮明月便照彻了古今文坛, 浓如暮色的“明月情结”盘亘在了文人心头, 流淌于他们的血液中。月, 高悬穹宇, 那么的洁亮, 又是那么遥不可及;那么洁美, 令人遐思无限。那么含蓄又意蕴无穷……圣洁而不可亵渎的明月, 传达着文人们的许多审美经验:“举首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是思乡愁;“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是孤独苦;“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是心静宁远的人生超脱;“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睛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是超越个人情思的宽广胸怀。这是传统文化中的明月。
撇开其他诗文不谈, 笔者只探究《前赤壁赋》中的明月的内涵。
从表象上看, 《前赤壁赋》中, 作者以明月为意象, 借明月设意境, 托明月表主旨。又以明月串全文, 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但从苏轼思想情感的变化上来体察, 旷达乐观绝不是阵痛后的顿悟, 应是痛苦又漫长的“参月”、“悟月”后的沉淀。
在“壬戌之秋”与“既望”这两个突出的时间点上, 月为人而出。“如泣如诉, 如怨如慕”的心声是“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的悲叹;“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知不可乎骤得”。如何解脱?当“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时, 人因月而思。“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 “盈虚如彼, 卒莫消长”, “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物各有主, 虽一毫而莫取”, 唯“清风”“明月”“取之无尽, 用之不竭”。明白了这一道理后“客喜而笑”。苏轼从思“月象”到“客喜而笑”的过程, 就是人生境界升华的过程, 他完成了一次从凡人到超人的转变。因此, 这一次认识的飞跃得力于明月的启迪。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探究苏轼在思月观象中所悟获的明月内涵。
道家文化中, 明月的内涵:
首先, 月神女娲、嫦娥表现了古人对月亮的崇拜。女娲、嫦娥个性平和, 具有温柔而坚韧、聪明而善思、热情又乐观等女性特质, 因而闪现着母性的光辉, 能给人亲近、依恋和同情。月神的传说反映了寻找母亲温暖怀抱的文化主题。现实世界是难以把握的, 不光痛苦, 还充满着血腥的斗争!而明月却是宁静的, 安详的, 永恒而和平!像母亲温暖的怀抱, 能安抚不堪重负的疲惫灵魂!
其次, 中国文化中很早就出现了对永生的追求。《山海经》中记载许多巫医皆有不死之药, 服之可得永生。楚文化中, 不死药与月亮联系在一起:只要获得不死药, 就能与月亮一样永生不死。嫦娥窃取不死药而奔月的神话, 暗示了一种追求不死的生命精神。月中桂树创口会随时自动愈合, 月中冰蟾能复活都是不死的隐喻。故月亮也能掌握人的生死, 既可赐予人不死, 也能创造新的生命。这种执着的愿望主要见于道家, 由此也开启了中国两千年的炼丹史。另外, 月亮的盈亏晦明循环, 也影响了道家哲学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与宁静神秘的智慧品格的追求。老子说:“物或损之而益, 或益之而损。”道家思想将自然现象提升到一种人生智慧。杯满则溢、月盈则亏的道理已深入人心。阴阳鱼太极图就是明显的体现, 这对形成时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稳定性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样, 月亮作为一种永恒存在的神秘象征, 又成为士大夫逃离现实的人格化身与一种飘逸的风范。当士大夫历经宦海波澜, 顿悟人生禅机之后, 便一头扎进那澄透晶莹的月光世界里去了。
因而明月就代表了安详、永恒、和平的母亲温暖的怀抱, 代表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境界。
《前赤壁赋》中道家思想有很显著的体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羽化”是道家语, 道家称飞升遐举为羽化。“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这种变与不变的观点, 是受了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相对主义哲学观点的影响。“举匏樽而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心中明月是安详、永恒、和平的, 生生不息的, 他把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寄托在酒中, 和明月交谈, 回归生命至情至美的本真, 指向了道家生命的哲学!
佛家文化中明月的内涵:
佛家文化中明月的意象意蕴十分丰富, 其中独具代表性的意蕴主要是喻指自性的圆满空净。《佛说月喻经》曰:“皎月圆, 行于虚空, 清净无碍。”同时, 《华严经》中宣扬了法界缘起, 理事无碍, 圆融自在, 认为宇宙间的各类关系都是圆融相通的。
苏轼散文《前赤壁赋》中, 佛家思想有鲜明的体现。佛教常以水流的流转不息、易逝难追喻指人生的无常。佛教水意象突出的是时间观, 讲的是人对生死如何超脱的道理。“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就是这一思想的反映。“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认识, “羽化而登仙”的心境, 正是佛家“容而化之”的观照。
禅宗的顿悟理论认为:成就佛道, 不需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 也不需经验积累, 只凭感性直观在瞬间把握事物的本质。苏轼就是借助于此去追逐一种超脱旷达的精神境界。
道、佛中这些对明月的认识, 深刻的影响了苏轼。正是由于有了对明月这一物象意蕴的深刻理解, 他才参悟到了自己的处世哲学, 得以自疗伤痛。散文《前赤壁赋》就借助明月反映了他的世界观。苏轼从思“月象”到“客喜而笑”的这一过程中, 完成了灵魂的升华, 完成了一次精神世界的转变。因此, 这一次认识的飞跃得力于对明月内涵的解悟。
苏轼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融会贯通儒、释、道三家思想, 建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人生境界。治国济世的儒家思想, 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 让他以理性的现实的态度来对待人生。道家的无为, 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 又使他淡泊名利, 在逆境中显得从容自如, 让他冲破正统儒学伦理的束缚, 追求精神的自由, 回归自然, 超世脱俗。佛家的圆满空净, 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 消解了悲剧意识。儒、道、佛精神成了苏轼安身立命的精神柱石:以儒为主, 兼以道、佛为辅。即以儒家思想作处世之具, 以道家思想作修身之术, 以佛家思想作安身之法。
天人合一的超然, 旷达乐观的情怀, 是《前赤壁赋》的主旨,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无高尚伟大之人格, 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 殆未之有也。”苏轼以其高尚伟大之人格, 创作出了高尚伟大之文章。他赋一江月韵, 化千千心结, 将明月的意象化成了集体意识的文化积淀, 永远亮在了华夏儿女的心田。
摘要:苏轼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融会贯通儒、释、道三家思想, 建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人生境界。苏轼《前赤壁赋》中的明月的喻象与内涵包含了“安详、永恒、和平的母亲温暖的怀抱, 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境界”的道家思想, 也包含了明月“喻指自性的圆满空净”的佛家文化。苏轼就是借助于此去追逐一种超脱旷达的精神境界, 并借助明月反映了他的世界观。
篇4:赤壁赋苏轼的情感
摘 要:苏轼的《前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对其主旨所作的解说,大致相去不远,不外乎是苏轼在此赋中表现出的精神世界。本文从概述《前赤壁赋》原文大意着手,然后从情感的角度分析赋中体现的精神世界,最后,引发了对苏轼精神世界的现实思考。
关键词:《前赤壁赋》 苏轼 精神 情
《前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名作,该赋写于北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该时期是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贬谪黄州期间。
公元1082年壬戌,苏轼作《前赤壁赋》。通过这篇赋,以排遣和解脱自己在政治上的抑郁和心中的苦闷。
一、《前赤壁赋》原文的概述
苏轼的《前赤壁赋》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将描写、抒情与议论相结合,意境清新、优美,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动人,论理深刻、透彻,语言优美,想象与联想自然,排比、对偶等手法运用巧妙,行文舒卷自如。
该赋有五个自然段,按感情的起伏可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突出地写月夜泛舟欣赏奇妙的江山美景和御风“登仙”的超然之乐;其次,客人悲凉幽怨的洞箫声,引出对历史人物兴亡的凭吊和现实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原来欢快舒畅的情绪骤然低落;最后,作者阐发了事物的“变”与“不变”的观点,由此丢开愁怀,主客共同在“江上之清风”和“山间之明月”中得到解脱,畅饮入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该赋在语言风格方面上通过捕捉意象以及声音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时常点缀着富于表现力的新颖词汇,句式则是骈散文交杂,长短错落,文辞生动,情韵潇洒。在写法上打破了传统赋体的标准,用散文的笔法纵横自如地写景、抒情、发议论,但是中间主客对话又巧妙地运用了传统赋的表现手法,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与主张,以及思想感情上波折、挣扎、解脱的过程,同时造成了文意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在特色上,表现出自然本色、平易明畅和纯真自然之美。在文气上既有骈赋对偶工整之美,又有情景交融的诗境之美,还有挥洒自如的散文之美和生动形象的说理之美。
这篇赋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当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写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阐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永久存在,表达了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二、《前赤壁赋》中苏轼的精神世界的情感描述
《前赤壁赋》之所以能留名千古,岁月遗芳,不仅仅是苏轼的文笔,还有他文章中深含的精神世界。该赋体现了苏轼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呢?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各个自然段来找出答案。
整首赋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纵情山水、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交织在一起。文中所谓“变”与“不变”的观点,不过是老庄哲学的齐生死、共荣辱、同忧乐、无是非的虚无主义思想。
赋的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幅秋江月夜图,描写的是赤壁的夜景。整篇作品情感变化的开端,是从以下诗句体现出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我们可以体味出:“清风徐来”,给人以清爽的感觉;“白露横江”,给人以月光皎洁、夜色沉静的美感;“水光接天”,描绘出江波浩渺的情境。接下来,赋写“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不难体味到,作者在面对秋江、秋月、秋夜这样的美景时,自有几分舒适与惬意浮上心头,诗兴、灵感在这样的佳境之中也是一触即发,兴之所至,趣也相随,怡然之乐,溢于言表,因而“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之乐,油然而生。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此中融入了感情,同时赋中的人物的心境也由淡墨轻描而至于重彩浓墨。
赋的第二自然段写客人吹箫,曲调哀怨,行文到此,使情感骤转,由“乐”转而“悲”。“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于缕。”两句将“饮酒乐甚,扣舷而歌”的基调定在了慷慨悲壮之中透着悲凉的层面上,抒发出作者惆怅、失意的胸怀,流露出哀伤的情绪。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也感人至深。
赋的第三自然段写通过“主客问答”的表现方式,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宣泄作者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同时表现了作者意欲超脱现实、回归自然的情怀。这一段由赤壁联想到赤壁之战,也就是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何为其然也”“……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骊酒临江,横槊赋诗……”这些一问一答,使文章文理转折自然。赋写“而今安在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是对人生短暂的悲叹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悲叹之余,通过对人生的思考,作者的人生思路大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既然仕途多舛,人生失意事颇多,何不寄情于山水,沐江上清风,赏山间明月,追求人生的自由与快意呢?
此赋写到这里,需要我们争论的是:有人认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感叹人生短暂,是文章的主要思想。甚至有人还会说,苏轼不过是在此文中主张“及时行乐”而已。其实,这些说法都不准确。
我们可以从此赋的写作背景来分析,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是:宋神宗元丰五年,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苏轼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上受挫、生活上落魄,使他陷入苦闷与迷惘,这对一个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是很自然的。因此,当作者夜游赤壁时,美丽的月夜美景和海阔般的大江泛舟给他带来了舒畅心情,酒酣耳熟后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使他从水的流逝、月的盈虚中领悟到物的变与不变。“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虚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水在流逝,月有盈虚,是变;但是前浪虽去,后浪再来,流水仍在,月也始终没有盈亏,这又是不变,也没有变。而随着水与月的长存无穷,每个曾经伴着长江与明月的生命也一样都会长存,都属无穷。这就是所谓的“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所以,阅读此赋至此,我们不难看出文章的意蕴和基调是积极的,达观的。
赋的第四自然段描写作者对于客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来陈述自己的见解,表达出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从赋中——“逝者如斯未尝往、盈虚如彼莫消长;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等言语可以看出苏轼豁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通过这些无形的渲染使该赋蕴藏着人生的意义,即生命虽然短暂,但人生的价值是永恒的。因此,当我们身处逆境中也需要学习苏轼能保持超脱、乐观的精神状态,理性地对待生活。
赋的最后一段写客转悲为喜,主客开怀,以乐收笔。作者采用主客问答这种表现手法,表现出作者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作者的情感变化“从乐开笔——由乐而悲——又转悲为喜”。赋中通过“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些言语的表达,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短暂而表现出开阔而超越的心态,这种心态让作者在仕途失意、苦闷彷徨之后觉得:官位不可迷恋,财富不可贪婪,但可以醉心于自然。因为只有醉心于自然,人生才快意无限。其实,这种心境只不过是作者内心郁结着的痛苦的转移,是一种暂时的代偿性的逍遥之乐,而在其意识深处,则是潜藏着无奈与苦涩。
《前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绪的外观。
“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由初始时的积极乐观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将思路定位在眼前的明月、清风上,由此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使心中的感伤解脱出来。赋中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不仅使全文的结构精湛缜密,而且使全篇起伏变化的感情脉络连贯起来。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三、《前赤壁赋》中苏轼的精神世界的现实思考
《前赤壁赋》借水月之景,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由乐而悲、由悲而喜的解脱过程,情感的起伏变化既表达了作者的苦闷和不平,又表现了作者在失意后善于自我解脱的旷达胸怀,其情深沉蕴藉。
精读此赋后,我们能体会到:苏轼是在借山水披露自己在仕隐之际难以言表落寞之感与对当政者的不满,这些内心情感都隐寓在笔墨之外。他在《前赤壁赋》里所描述山水的如真似幻与自己对山水的陶醉,表现了自己融入自然的逍遥之情。尽管苏轼在《前赤壁赋》没有写自己内心的痛苦,但这只不过是以貌取神,以言写自己的不言之隐罢了。因此,对《前赤壁赋》所表现出的逍遥之乐与超越态度,我们决不能将之看作是苏轼的本意,因为在更深的层面上隐射着对境遇的不满与抗议。
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个人身处苦闷绝境时,他能选择解脱的最好方式是一种精神寄托。那么,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去想:苏轼在仕途失意时,心灰意冷,如果总陷在个人荣辱得失的考虑中,将意味着陷入苦恼的漩涡而不能自拔。于是回归自然,想到面前的长江、山间的明月,将自己的精神寄托在大自然中,为自己找到了一条面对苦闷烦恼人生的达观道路。
作者的这种“面对坎坷时能始终积极入世,始终保持着超脱达观”的心态引发了我们对人生的思考:无论顺境逆境,都要旷达乐观;人生有喜也有悲,身处有限而心境无限,“悲观”与盲目“乐观”皆不足取,只有“达观”才是人生的高境界。我们可以从赋中看出:苏轼在得意时能够积极进取、执著追求,而失意时他也能正确对待,似归未归、似隐未隐,只是对人生作重新思考,对理想的追求却没有放弃,灵活地玩味人生,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仍值得我们今天学习。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著,张振玉译.苏东坡传[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许外芳,黄清发.真骨傲霜:浅论苏轼的文化性格内核[J].中州学刊.2002,(4)
3.杨小燕.试论苏轼的人生态度[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8)
4.吕秋薇.从《前赤壁赋》看苏轼散文的特色[J].理论观察.2007,3。174-175
5.王震.人生诠释——浅议苏轼《前赤壁赋》的哲理性[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7,12
6.艾宇翔.苏轼的出世与入世[J].学习月刊.2008,6
篇5: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在介绍《后赤壁赋》之前,先要介绍一下内容与之紧密相关的《前赤壁赋》。此赋篇幅不长,但文字优美、情节跌宕、意境明快、韵味十足。因其语句押韵,故节奏铿锵,回环往复之间,令人心生感怀之情。
这篇散文,采用主客问答的叙述方式,着力描写赤壁的风、水、月,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情感——首先写出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场景,将人引入乐而忘俗的良辰美景之中;随后,笔锋一转,从怀想历史人物的境遇,生发出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悲愁心绪;最后,引申出世间万物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借此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以此激励自己葆有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东坡居士游历的赤壁,并非历史上那场著名战役——赤壁之战的所在地。曹军与孙刘联军大战的赤壁,是在现湖北省赤壁市西北36公里的长江南岸,隔江与乌林相望。而苏东坡游览的赤壁,原称赤鼻山,在今湖北黄州市城西门外,并非当年战事的发生地。于是,后人笑他:在假赤壁,作出了真文章(《念奴娇·赤壁怀古》也作于此地)。为了加以区别,湖北黄州“赤壁”被称为“文赤壁”(亦称“东坡赤壁” ),而真正发生战事的赤壁则被称为“武赤壁”。
篇幅所限,这里不再收录《前赤壁赋》原文。宋末词人刘将孙将此赋隐括(即将原有文章、著作剪裁改写成另外一种文体)为一首《沁园春》词,别有趣味。不妨一录,与大家共赏。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泛舟。正赤壁风清,举杯属客,东山月上,遗世乘流。桂棹叩响,洞箫倚和,何事呜呜怨泣幽?悄危坐,抚苍苍东望,渺渺荆洲。
客云天地蜉蝣。记千里舳舻旌旗浮。叹孟德周郎,英雄安在,武昌夏口,山水相缪。客亦知夫,盈虚如彼,山月江风有尽不?喜更酌,任东方既白,与子遨游。
先说刘将孙隐括的《后赤壁赋》,词牌也是《沁园春》:
十月雪堂,将归临皋,二客从坡。适薄暮得鱼,细鳞巨口,新霜脱叶,月步行歌。有客无肴,有肴无酒,如此风清月白何?归谋妇,有旧藏斗酒,重载婆娑。
登虬踞虎嵯峨。更凭醉攀翻栖鹘窠。曾岁月几何,江流断岸,山川非昔,夜啸扪萝。孤鹤横江,羽衣入梦,应悟飞鸣昔我过。开门视,但寂寥四顾,万顷烟波。
不难看出,此词在文风和内容上与原作更为接近。前词最末一句明显背离了原意——原作调子是沉滞的,而隐括将其变得明快。这大概是受韵脚限制所致吧!
后赋是距前游三个月后再游赤壁所写。前一次游赤壁,活动限于舟中;后一次游赤壁,主要活动在岸上。前赋着重写水——“水波不兴”、“水光接天”、“万顷茫然”;后赋则侧重写山——“黄泥之坂”、“断岸千尺”、“巉岩”、“虎豹”。前赋着重写秋景,“清风徐来”、“白露横江”;后赋着重写冬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前赋虽然也有江景描绘,但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则以叙事写景为主。在境界上,前赋安谧幽静,消极中仍透露出开阔旷达,说明作者当时正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绪之中;后赋惊险恐怖、迷离恍惚,特别是对道士化鹤的幻觉描写,使文章具有了一种飘渺虚幻的气息,由此揭示出作者消极出世的.人生态度。
对照邮票画面,我们可以看到:
第一、二枚邮票——江天辽阔,三个人在江边指指点点,似乎在说:“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怎么度过这个月白风清的美好夜晚呢?”
再按邮票排列顺序依次看去(注意:从右向左看,先上层后下层),第三枚至第六枚——有酒有鱼之后,三人又乘舟在赤壁下游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于是,作者不禁发出声声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这才过了几天啊,江山的景象却不能再辨认了!)
第六、七、八枚——东坡甩下客人,弃舟登岸,攀上鹘鸟筑巢的绝壁,俯身下视水神冯夷的水下宫殿。高声长啸,草木震荡,山谷回响,风起水涌;恐惧,孤独,凄凉……苦闷忧愁顿时涌上心头。苏东坡不得不返回舟中。
第八枚——一只翅如车轮、黑裙白衣的孤鹤,横江自东面飞来,戛然长叫一声,擦着小船向西飞去。
篇6:苏轼赤壁赋原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写景。开头一句“大江东去”写出了长江水浩浩荡荡,滔滔不绝,东奔大海。场面宏大,气势奔放。接着集中写赤壁古战场之景。先写乱石,突兀参差,陡峭奇拔,气势飞动,高耸入云——仰视所见;次写惊涛,水势激荡,撞击江岸,声若惊雷,势若奔马——俯视所睹;再写浪花,由远而近,层层叠叠,如玉似雪,奔涌而来——极目远眺。作者大笔似椽,浓墨似泼,关景摹物,气势宏大,境界壮阔,飞动豪迈,雄奇壮丽,尽显豪放派的风格。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作了铺垫,起了极好的渲染衬托作用。
《赤壁赋》写景则迥然不同。作者在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后即写景。诗人泛舟江上,正是初秋时节,柔柔的秋风徐徐吹来,摆弄着诗人的衣角头发,吹走恼人的暑热,大江江面,水波不兴,风平浪静。诗人信笔写来,心情闲适潇洒。在写了诗人和客人饮酒咏诗之后,诗人再写日出后的赤壁江景:白茫茫的薄雾浮起在宽阔的江面上,在皎洁的秋月照射下,江面水天相接,晶莹透明。诗人所写秋夜月下江景,反衬其澄澈无滓、洒脱无求的内心世界,《赤壁赋》所写的赤壁景写得空明柔美,反衬出了诗人怡情山水,闲适洒脱的心境。
二、都写有关赤壁的`历史人物,但人物成败不同。
这词和赋,不但写了赤壁景,并且写了有关赤壁的历史人物。我们知道,赤壁以赤壁之战而闻名,赤壁之战战场上敌对双方的主帅是周瑜和曹操。周瑜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遂成三国鼎立之势。赤壁之战,周瑜功成名就,英名远播;盖世英雄曹操遭到其一生中最大的失败。
词所缅怀的古人,是赤壁之战中取得巨大胜利的周瑜。诗人写周瑜,可谓是极尽赞美之能事。先从侧面描写,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衬英雄,英雄美人,风韵无限;次写肖像,姿态威武,英俊奋发,风采动人;最后写风度,面对强敌,谈笑自若,胸有雄兵,稳操胜券。诗人通过从不角度的描写,写出了周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儒将风范和过人的胆识和才智。诗人以浓墨重彩渲染在赤壁之战中胜利的英雄周瑜,实是以古人的年轻得志建功立业衬托自己身处逆境有志难伸功业无成的失意,为下文抒情蓄势。正如古人云“词是赤壁,心实为已发。周瑜是宾,自己是主,寓主于宾”。
赋缅怀的是被周瑜打败的曹操。诗人先写其势如破竹的攻势,“破荆州、下江陵”、一“破”一“下”,势不可挡;次写军队之多,气势之大,水军船队首尾相接千里,军旗遮蔽了天空;再写曹操不可一世的骄态,面对长江喝酒,横执长矛吟诗,这实在是一个盖世的英雄,诗人在极力渲染曹操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后,最后却来一句“而今安在哉?”来否定虚化。是啊!拥有百万雄兵,视天下为无物的曹操,一样“困于周郎”,一样被“浪淘尽”,何况是被贬谪放逐的诗人呢?故诗人生发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哀叹。诗人写失败英雄曹操,是为了抒发其“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感慨,由败者引发已悲,用得恰到好处。
诗人同怀赤壁的历史人物,却胜负不同,成败各异但又各得其所,各尽其妙。
三、都抒怀,感情基调又各不相同。
词中,诗人倾笔于周瑜,以浓墨重彩写出了他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飒爽英姿,盛赞了他所立的赫赫战功和辉煌业绩。诗人自比古代英雄,从而引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喟和怅惋。诗人半生颠簸,命运坎坷;先是不支持变法,不被宋神宗重用;后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旋即又遭贬谪。诚及“报国欲死无战场”。故诗人“早生华发”,而“人生如梦”,一声长长的喟叹,即可见其深深的痛惋和颓唐。但是,诗人毕竟性格旷达乐观,“奋历有当世志”,尽管身处逆境,岁月蹉跎,有志难伸,“人生如梦”这种虚无的佛老思想仅仅是一闪念,“一尊还酹江月”。诗人以酒祭月,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景仰,更表现了自己壮心未泯,夙志犹存,诗人内心虽有苦闷傍徨,但是思想还是乐观旷达、昂扬向上的,所以该词词风气势磅礴,雄壮豪放。清代文人评苏轼词曰:“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该词可算代表作。
赋中,苏轼充分利用赋重铺排的特点,思想感情发展过程一波三折。诗人月夜泛舟赤壁,欣赏明月秋水,心情恬淡闲适,怡然自得;但因听萧声,怀古人,羡水月而悲;最后诗人通过一番哲学思辩,摆脱“哀吾生之须臾”的烦恼。思想得到升华,由悲而喜,开怀畅饮。赋亦写作者被贬谪放逐,壮志难酬的苦闷及旷达乐观的思想,但和词相比,它没有词的雄壮豪放,而是显得深沉蕴藉。
不管是词和赋,诗人都写了他被贬后有志难伸的苦闷,但最终都得以解脱,这也充分体现了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
对于两篇(首)具有相同背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写的作品,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合起来学,注意比较其异同,我们将学得更深更透,对我们的学习将大有裨益。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苏轼 前赤壁赋译文
2.赤壁赋我眼中的苏轼200
3.《赤壁赋》读后感(3篇)
4.《赤壁赋》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
5.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
6.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7.北宋苏轼《赤壁赋》字词整理及练习
8.高一语文《赤壁赋》知识点解读
9.《后赤壁赋》全文及翻译
篇7:苏轼 《前赤壁赋》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那么什么为我们所有呢?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1)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连用的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苏轼前赤壁赋赏析
2.苏轼前赤壁赋多少字?
3.苏轼《前赤壁赋》原文及译文
4.《前赤壁赋》鉴赏
5.精选《前赤壁赋》赏析
6.《前赤壁赋》内容介绍
7.《前赤壁赋》创作背景
8.苏轼《前赤壁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9.成考《大学语文》前赤壁赋考点及试题
篇8:苏轼《前赤壁赋》中的两个自我
关键词:苏轼,《前赤壁赋》,自我,主客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 不仅其文学艺术作品像璀璨的星辰闪耀在历史的时空中, 而且其人格精神, 成了后世文人仰慕的对象, 成为他们面临挫折打击时的精神食粮。苏轼一生不断遭受挫折打击, 在官场上, 一贬再贬, 最后流放到当时最偏远的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他贯通儒释道, 在三家思想中从容出入, 并以此来调适自己的心灵世界, 从而能从容旷达地面对人生, 笑傲江湖, “一蓑烟雨任平生”。
然而, 苏轼的内心不是没有矛盾, 没有纠缠, 他的内心世界也是复杂的, 同样面临着困惑和迷惘。苏轼的伟大就在于, 他最终能够化解之, 从困惑和迷惘中走出, 而不是消极避世, 回归田园。他身在江湖, 心系田园, 以出世的心态成就入世的事业。
现在让我们走进他那复杂、矛盾的心灵世界。宋神宗元丰二年 (1079) , 新任湖州知州的苏轼突然陷入文字狱, 被关进大牢,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后经多方营救, 终于出狱, 并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一遭遇不仅使苏轼在肉体上备受折磨, 而且在精神上受到严重摧残, 使他深陷痛苦和矛盾之中。然而作为朝廷的“政治犯”, 他不能轻易向别人诉说。这一时期, 他极为孤独, 在写给朋友李端叔的一封信中流露出了这种心态:“得罪以来, 深自闭塞, 扁舟草履, 放浪山水间, 与渔樵杂处, 往往为醉人所推骂, 辄自喜不为人识。平生亲友, 无一字见及, 有书与之亦不答, 自幸庶几免矣。”在《送沈逵赴广南》一诗中也表达了这种孤绝的心情:“我谪黄州四五年, 孤舟出没烟波里, 故人不复通问讯, 疾病饥寒以死矣”。沉重的精神压力使得他喘不过气来, 他只好放浪于山水之间, 从山水中得到慰藉, 并极力从古代的思想资源中寻求拯救的力量。
现在, 鲜活的苏东坡向我们走来了, 在宋神宗元丰五年 (1082) 农历七月十六日, 他来到黄州赤壁之下。此时的东坡先生是孤独的。他有朋友吗?有, 有一位“客”———“苏子与客泛舟”。但真的有吗?没有。其实, 苏子是苏轼的一个“自我”, 而这位“客”是其另一个“自我”。在《前赤壁赋》中, 作者设置了“主客”对话, 以“主客”对话的形式来展开心灵的对话。这里“主客”对话实际上就是苏轼两个“自我”的灵魂的搏斗, 是他在痛苦和矛盾中的苦苦挣扎, 是他在进行自我救赎、自我超越。两个“自我”的斗争过程, 就是苏轼灵魂的自我挣扎、最后获得解脱和拯救的过程。
中国古代文人, 在遭遇挫折的时候, 往往走向山水, 在山水中寄托自己的情怀, 在山水中找到生命的皈依。所谓“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山水已和中国文人的生命结下不解之缘。苏轼当然也不例外, 他贬到黄州后, 寄情于这片奇山异水之中, 渴望从中得到解脱。七月十六夜, 水上赤壁是一个纤尘不染的世界:“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此时的苏轼沉浸在这个宁静的世界中,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他似乎进入了一个道教神仙世界, 已经脱离了人间, 没有了人间的烟火味。于是他的心灵世界也进入宁静状态, 暂时摆脱了往日的矛盾和痛苦。此时两个“自我”还没有分裂, 人格是合一的。所谓“苏子与客泛舟”, 暗示其人格是合一的, 即主客合一。
“于是饮酒乐甚, 扣弦而歌之。”作者由宁静转而进入快乐状态, 放声歌唱, 苏子歌曰:“桂棹兮兰浆, 击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在歌声中, 苏子不知不觉地就流露出了悲伤。悲伤何在呢?苏子怀想美人, 而美人在天之一方。在中国古代文学中, 往往有以“美人”比贤君之说, 这在屈原就开始了。苏子心中的贤君在天之一方, 而现实却是他在政治上遭到严重的打击。他顿时回到现实, 人格于是开始分裂。人格分裂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另一个“自我”出现了, 那就是“客”。“客”是以一个痛苦的形象出现的:“客有吹洞箫者, 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客”之箫声是如此之悲伤, 这正是苏轼另一个“自我”的痛苦呼告。于是两个“自我”开始了一番灵魂的殊死对话、较量和搏斗。
苏子问“客”曰:“何为其然也?”———你这箫声为什么这样凄凉啊?你为什么如此之痛苦?“客”此时开始直面他内心的痛苦, 回答道:“‘月明星稀, 乌雀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 山川相缭, 郁乎苍苍,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 顺流而东,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其实,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表达了这种思想:“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个人的生命是如此的短暂, 纵使取得了盖世的功业, 也终究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人面对历史, 感受到的只有一个字———“空”!人生的追求似乎没有价值, 一切终将化为历史的尘埃, 转而成空。如《三国演义·卷首词》所说:“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也如《红楼梦·好了歌》所说:“世人都晓神仙好, 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客”的痛苦且在进一步加深, 像曹操这样建立了百世功业的人, 都难逃历史之刀的宰割, 何况像他这样的小人物呢?当时, 苏轼贬谪黄州, 哪有什么功业可建?只是“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生命是如此的短暂, 个人是如此的渺小, 如文中所说“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于是“客”有了更深的感伤:“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并且产生了幻想:“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然而他知道, 这是不可能的, 于是只好借箫声来表达这种痛苦之情———“托遗响于悲风”。
于是苏子站出来反驳“客”, 两个“自我”进行正面的交锋。如果说“客”这个“自我”是悲观的话, 那么苏子这个“自我”则是达观的。苏子劝“客”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变者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这是苏轼的相对主义观。水看起来, 时时刻刻在变, 而实际上没有变, 还是一直在流;月看起来, 缺了又圆, 圆了又缺, 而实际上也没有变,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变与不变, 只是相对的。从变者观之, 天地万物都只是短短的一瞬, 在浩渺的宇宙面前, 一切都显得那么的短暂和渺小。从不变者观之, 万物和我们人类都是生生不息的, 从未尝断灭。这里, 苏轼显然受到了庄子的影响。《庄子·德充符》中有这种相对主义思想:“自其异者视之, 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 万物皆一也。”如果说, “客”陷入于“小我”的悲伤中, 那么苏子则上升为“大我”的达观。这里所说的“物与我”中的“我”, 是“大我”, 指我们整个人类。在生命的长河中, 每个人都是一个匆匆过客, 但正是这些过客使我们人类的生命得以生息绵延。这正如张若虚所言“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于是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价值, 都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一部分, 并不是最终成“空”;而且每个“小我”构成了整个“大我”, 小我虽死, “大我”不灭。这是苏子对“客”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反驳。
然后, 苏子进一步劝说“客”:“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这实际上是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命, 并不是人人都能成就一番功业的, 因此功名不可强求。因为“客”虽然说英雄人物最终成空, 但他们毕竟成就了一番功业, 而自己则混迹于江湖之间, 无法身在魏阙, 成就百世功名, 这就更为悲伤了。苏子实际上在此反驳“客”的这种说法。既然功名不可强求, 那么, 人生的价值何在?苏子认同道家思想, 心灵向往山水 (其实儒家也有此种思想, 只是道家更具代表性) , 在山水中获得灵魂的拯救:“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相关文章: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02-17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02-17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及翻译02-17
“受助__感恩”活动启动仪式主持稿02-17
启动仪式启动器主持词02-17
2021安全生产月启动仪式领导讲话稿02-17
学校启动仪式主持词02-17
春雨行动启动仪式主持词02-17
文化节启动仪式主持词02-17
启动仪式主持词开场白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