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灌注

关键词: 灌注 失败 我院 检查

CT灌注(精选八篇)

CT灌注 篇1

例1共出现1次, 管电压120kv, 管电流275mas, 矩阵512×512。先平扫, 选取基底节层面, 调出脑灌注程式, 使用高压注射器和19G留置针, 经肘静脉注射优维显40m L, 注射速率5m L/s, 设置层厚6mm, 扫描速度1层/s, 机器默认扫描时间30s, 我们根据文献[1]设为40s。注药同时开始扫描, 结果只曝光1次, 机器即停止, 提示信息:球管过热保护。我们在让球管冷却一段时间后, 所有参数不变, 重新操作, 机器工作正常, 完成了整个扫描程序。

原因分析:在进行此病人检查前, 曾连续进行2例病人的冠脉CT检查, 球管过热, 笔者认为是主要原因。虽然现在螺旋CT球管都允许较长时间的连续曝光, 但也是有限度的。所以, 以后在进行此类检查前, 应穿插进行一般部位如头、肺部的扫描, 以使球管相对冷却, 尽量避免球管连续长时间曝光而出现的球管过热保护。例2共出现2次, 各参数同前, 扫描时间仍为40s, 获得40幅图像/层, 但把图像调入工作站作分析时, 发现工作站自带脑灌注软件CT Perfusion默认分析层面并不是增强峰值层面或邻近层面, 伪彩图像分布稀疏, 后处理图像不满意。

原因分析:每个厂商所使用的灌注分析软件都略有不同, Philips公司脑灌注扫描程式默认的扫描时间为30s, 获得4个断面, 30幅/断面图像, 把图像调入工作站自带CT Perfusion软件, 程序显示的分析层面一般为峰值层面, 后处理图像及各参数都较满意。笔者曾用脑灌注统计13例大脑动脉环达峰时间平均为16.8s, 接近文献报道的15s, 正好为30幅/层图像的中间层面。所以, 熟悉每种机器的扫描方法, 在图像后处理中有非常大的意义, 一般来说, 应用机器的默认值会得到较满意的后处理图像。笔者认为, 脑灌注扫描30幅/层图像完全可以满足诊断要求。

例3共出现2次, 各参数同前, 扫描时间为30s, 根据文献[2]延迟5s扫描, 获得30幅/层图像, 但把图像调入工作站作分析时, 发现其默认分析层面也不是增强峰值层面或周围层面, 后处理图像不满意。

原因分析:文献报道进行CT脑灌注时有的为注药同时[3], 有的延迟5s[2], 有的延迟6s[4]开始扫描。Philips公司脑灌注扫描程式默认的扫描方式为注药后同时扫描, 把图像调入CT Perfusion软件, 程序显示的分析层面为所得图像的中间一层, 一般也是峰值层面, 图像伪彩较密集, 分布均匀, 后处理图像及各参数都较满意。所以, 熟悉每种机器的扫描方式及扫描方法是避免出现检查失败的重要环节。

CT脑灌注检查是一种刚刚起步的无创检查方式, 它对超急性缺血性脑病诊断有公认的价值, 虽然很多病人并不能迅速到达医院, 但是理论上讲CT灌注检查可以最早在30min内发现病变, 而普通CT一般要到缺血24h后才能显示病灶, MRI FSE T2WI要到出现症状后8h才能显示病灶, 即使是弥散加权最早也要到缺血后105min才能显示病灶[3]。所以, CT脑灌注检查可以尽早发现病灶, 尽早治疗, 对病人的预后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然而, 不同的CT机所用脑灌注软件不同, 脑灌注软件要求的操作方式也不同, 如果不能很好的了解CT机的性能, 造成的脑CT灌注检查失败也屡见不鲜。CT脑灌注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规范, 很多参数没有量化指标, 而只是停留在与健侧对比的相对值层面, 所以在具体的操作中会出现诸如以上所述较多的失误。如何发现错误, 纠正错误, 为我们下一步搞好工作, 也为厂家进一步完善参数及软件提供更多的建议及经验是我们大家应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高培毅, 林燕.微机辅助CT灌注成像以及定量测量[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2, 36 (1) :7~10.

[2]赵殿江, 张在人.CT灌注成像在脑缺血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黑龙江医学, 2003, 27 (1) :53~54.

[3]卢洁, 李坤成, 杜祥颖.CT灌注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初步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2, 36 (4) :330~333.

CT灌注 篇2

摘 要 目的:探讨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技术在慢性肝炎、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78例接受螺旋CT肝脏灌注检查,其中20例为无肝脏疾病的志愿者,38例慢性乙肝患者,20例肝硬化患者。采用灌注软件计算各组受检者的各项灌注参数:肝动脉灌注量(HAP)、门脉灌注量(PVP)、肝脏灌注指数(HPI),与病理作对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的PVP均值逐渐减小,HAP、HPI的均值则逐渐增加。除对照组和慢性肝炎组的HAP外,各组参数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螺旋CT灌注成像能够反映慢性肝脏疾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在肝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慢性肝炎 肝硬化 灌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73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收集78例来我院接受螺旋CT肝脏灌注扫描的患者,正常对照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22~63岁,平均45.4岁。均经临床病史、体格和实验室、B超等检查证实没有肝、肾、脾脏疾病。慢性肝炎组38例,诊断符合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1],均经肝穿刺活检证实有纤维化,其中男28例,女10例;年龄19~65岁,平均42岁。肝硬化组20例,其中12例为病理证实,8例经临床病史,体格和实验室检查,B超等证实为肝硬化(代偿性肝硬化11例,失代偿性肝硬化9例)。

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方案:采用Philips MX8000多层螺旋CT机对78例受检者行肝脏扫描,受检者扫描当日晨空腹,扫描前15分钟饮清水500ml,取仰卧位,先行常规CT平扫,然后选取同时含有肝、脾、主动脉和门静脉的层面作为同层动态扫描层面。扫描前患者进行碘过敏试验阴性并进行呼吸训练,保持平稳均匀呼吸。以20G套管针穿刺右肘静脉建立静脉通道,取非离子型对比剂(370mgI/ml)50ml经高压注射器静脉推注,流率为5ml/秒,随即以同样速度推注生理盐水40ml,注射开始后6秒进行同层动态扫描。

图像后处理及灌注参数分析:使用CT机自身携带的灌注软件对所获的图像进行后处理,设定阈值为-30~300HU以祛除周围骨,脂肪,空气等组织的影像,在肝脏最大层面选取感兴趣区(ROI),ROI应尽量大,远离肝脏边缘约1cm,并避开肝内大血管结构,以避免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同样方法重复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灌注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HAP),门脉灌注量(PVP),肝脏灌注指数(HPI)。

统计学处理: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 11.5统计分析软件对上述参数进行分析,多组均数比较采用ANOVA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法。

结 果

慢性肝炎、肝硬化镜下表现:38例慢性肝炎和12例肝硬化患者均经肝穿刺活检病理证实并分期,其中S1期7例,镜下表现为肝细胞点灶状坏死,汇管区周围和限局窦周纤维化;S2期10例,表现为肝细胞点灶状坏死,汇管区周围纤维化,纤维间隔形成,小叶结构保留;S3期12例,大量纤维间隔伴小叶结构紊乱;S4期9例,表现为早期肝硬化,肝实质广泛破坏,弥漫性纤维增生,假小叶形成。大结节肝硬化7例,小结节肝硬化5例,镜下表现为再生结节形成,假小叶广布肝实质,纤维隔宽窄不等。

对照组、肝炎组和肝硬化组灌注指标计算结果及比较:从表中可看出,肝炎组PVP明显低于对照组,HPI则明显升高,提示慢性肝炎时门脉灌注量在减少,门静脉血流在肝脏供血中的比例减少,而动脉灌注量占全肝灌注量的比重在增加。肝硬化组的HAP、HPI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肝炎组,而PVP明显减低。除对照组和肝炎组间HAP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提示随着肝脏疾病严重程度的加重,肝炎和肝硬化的血流动力学存在差异,可以此进行鉴别诊断。见表1。

a、b、c字母不同者表示不同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字母相同者表示差异无显著性(P>0.05)

讨 论

CT灌注成像的原理及灌注参数计算方法 CT灌注成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在活体上无创性评价组织,器官血流灌注状态的新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指在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对选定的层面进行同层动态扫描,以获得该层面内每一像素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再根据TDC采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计算出组织,器官的灌注参数,并对所获得的参数进行图像重建和伪彩色处理,以此来全面评价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状态。螺旋CT由于其扫描速度快,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高,更加符合灌注成像的要求,临床研究表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

慢性肝炎时灌注参数变化的特点及病理基础:病理研究证实,慢性肝炎时,肝小叶结构逐渐被破坏和改建,大量胶原纤维沉积,门静脉血管扭曲、减少,肝血窦受压,门脉血流受阻,肝脏微循环发生改变,以及周围纤维间隔内形成杂乱的毛细血管团,肝窦血管间隙减小,“毛细血管化”和肝内门体分流等均使有效肝窦灌注不足。本研究结果显示,此时,PVP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HPI则明显升高(P<0.05)。表明肝脏虽可经“自身调节”机制通过增加肝动脉的灌注量来进行补偿,但其弥补不了门脉灌注量的持续下降,最终导致肝脏灌注不足。这与上述病理改变及Tsushima等报道的结果相一致。

肝硬化时灌注参数变化的特点及病理基础:病理分析表明,肝硬化时由于肝小叶塌陷、弥漫性纤维间隔形成及肝细胞结节状再生,使门静脉血管扭曲、减少,门静脉血流受阻,压力升高。肝脏微循环以再生结节为中心,小叶纤维间隔间形成杂乱的毛细血管团,肝窦间隙减小和肝动脉、静脉和门静脉之间形成广泛的交通支均使有效肝窦灌注不足,此时PVP均明显下降。肝脏因为是双重血供,其循环特点决定,门静脉灌注的减少可由动脉灌注的增加来补偿。事实上,肝硬化时肝动脉灌注量的增加常不足以完全代偿门静脉灌注量的下降而导致血流量及总肝灌注量的下降。本研究结果与病理改变相一致,也与廖氏等[3]、Cao等Hashimoto等的研究相吻合。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慢性肝炎、肝硬化时,PVP、HAP和HPI各指标均已发生较明显的变化且呈一定规律,灌注改变与病变程度有关。此结果与Van Beers和Hashimoto等的研究相一致。可以根据此规律来确定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及进行定量分级,同时可对患者进行随访、复查,进一步指导治疗。

总之,我们认为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是一种评价慢性肝脏疾病灌注异常的有效手段。根据灌注参数的变化,有可能在形态学发生变化之前来判断疾病严重的程度并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分级,从而为临床进一步准确地评估病情、判断预后以及决定治疗方案提供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324-329.

2 梁文,唐海亮,全显跃,等.64层螺旋CT全肝灌注模式成像在肝细胞癌中的初步应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5):707-710.

CT灌注 篇3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8-06~2008-09收治的胃腺癌患者31例。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46~72岁,平均59岁。低分化腺癌17例和中分化腺癌14例。胃窦癌13例、胃体癌10例和贲门癌8例。

1.2 检查方法

患者检查前20min饮水1000ml,肌肉注射山莨菪碱20mg。扫描前进行呼吸训练,扫描时屏气扫描。先行常规CT平扫,确定灌注扫描的靶层面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欧乃派克50ml(370mgI/ml, 上海通用气药业公司),注射速度6ml /s,注射后同速度跟注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开始后10s,采用西门子双源CT体部灌注扫描序列对患者实行灌注扫描,覆盖范围28.8mm。扫描时间为40s。灌注扫描结束后立即追加40ml对比剂及等量生理盐水,并于首次注射对比剂开始后70s再次行全胃扫描。

1.3 图像处理及分析

将扫描获得的图像传至西门子图像工作站进行分析。通过最大斜率法获得血容量(blood volume, BV)、血流量(blood flow, BF)、达峰时间、灌注开始时间等参数及相应的功能图。通过Patlak肿瘤灌注模型获得Patlak血管通透性图、Patlak血容量图、Patlak R平方图、Patlak残差图等功能图及其具体参数数值。感兴趣区(ROI)直径控制在1cm以内,并且避免肉眼可辨认的血管影、液化坏死区及气液交界产生的伪影区等影响测定准确性的部位。用70s扫描获得的胃壁及肿瘤的CT值,减去平扫胃壁及肿瘤的CT,获得胃壁及肿瘤的CT增强值。

根据术后病理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将病例分为低分化腺癌组17例,中分化腺癌组14例。再依据胃壁浸润深度,将病例分为三组: (1)肌层浸润组(8例),癌组织浸润胃壁肌层但浆膜层未受累;(2)浆膜浸润组(8例),癌组织浸润胃壁肌层及浆膜层,但未穿破浆膜层累及胃周脂肪;(3)穿破浆膜组(14例),癌组织浸润胃壁全层,且穿破浆膜累及相邻脂肪甚至累及相邻器官。其中1例为早期胃癌未列入以上3组。最后再根据病理回报局部淋巴结有无转移将全部病例分为淋巴结转移组(21例)和无淋巴结转移组(10例)。比较各组患者灌注参数及CT增强值的差异,探讨CT灌注成像及肿瘤增强程度在评估胃癌细胞分化程度、胃壁浸润深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上的作用和价值。

1.4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齐时,采用秩和检验。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两变量间的相关性。统计分析由统计软件包SPSS12.0完成。

2 结果

病例均顺利完成了CT灌注检查,动脉和组织时间—密度曲线走行平滑(图1),灌注图像色彩鲜明,对比明显(图2~6)。正常胃壁和胃癌组织灌注参数和CT增强值的比较结果(表1),MIP、AP、BV、BF、PPC、CT增强值诸参数胃癌组织均高于正常胃壁组织(P<0.05),其余各参数均未见显著性差异。按细胞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局部淋巴结有无转移分组,比较各组灌注参数和CT增强值的差异,均未见显著性差异。但采用Spearman法将肿瘤灌注参数与癌组织胃壁浸润深度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AP值与胃壁浸润深度呈正相关(r=0.626)。

3 讨论

胃癌的CT研究开展已久,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CT形态学观察对胃癌术前分期的价值评估[2,3,4,5],对胃癌的CT灌注成像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可查阅的文献资料有限[6]。

注: MIP:时间最大密度投影。AP: 平均图像。BV: 血容量。BF: 血流量。TSP: 灌注开始时间。TPP: 灌注达峰时间。PPC: patlak血管通透性。PBV:patlak血容量。PRSP: patlak R平方图。PRP: patlak残差图。

3.1 CT灌注成像的原理和最大斜率法、patlak肿瘤灌注模型的优势

CT灌注成像的概念最早是由Miles[7]于1991年提出,是指在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对选定层面进行动态扫描,以获取该层面每一个像素的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然后根据该曲线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BF、BV等参数,并通过图像重建和伪彩色处理得到对应的灌注图,以此来评价组织器官的灌注状态。目前,CT灌注根据采用的数学算法不同分为去卷积法和非去卷积法两大类,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8]。由于在双源CT诞生以前,非去卷积法还不够成熟,因此以往的研究多是采用去卷积法。而去卷积法的计算,由于要求获得静脉时间—密度曲线,因此采集的时间较长,而双源CT采用的最大斜率法和Patlak肿瘤灌注模型属于非去卷积法,该法原理简单,只需获得输入动脉峰值,组织TDC的最大斜率和峰值等参数,不需静脉时间—密度曲线的计算,因此扫描时间短,更适合胸腹部等受呼吸运动影响明显的部位,以往该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是由于以往的灌注软件存在扫描时间间隔,使其难以获得准确的对比剂峰值和最大斜率,双源CT采用连续的40s扫描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在胸腹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两种方法获得的灌注参数也不完全相同。一些非去卷积法特有的灌注参数的价值值得进一步开发。

3.2 双源CT灌注成像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本组纳入的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CT灌注检查。连续40s屏气扫描,多数患者能够耐受。本组有2例患者不能耐受,而嘱其扫描开始尽量屏气,扫描晚期采用小幅度呼吸,尽量避免腹式呼吸,结果扫描末期层面虽然有轻微的移动,但同样获得了较好的灌注效果,这可能是由于最大斜率、增强峰值出现的时间早,晚期的层面移动并没有真正影响到它的正确采集的原因。另外双源CT灌注软件拥有二维、三维运动校正功能,即使出现轻微的层面移动,也可以通过校正得到补偿,因此双源CT灌注成像对于胃癌的诊断是一项方便、有效的技术。

在研究中发现BV、BF、PPC、MIP、AP值,正常胃壁与胃癌组织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均高于正常胃壁组织,BV、BF与组织内的血管数量直接相关,BV、BF增加是肿瘤组织血管生成的标志,而文献报道[9,10,11]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组织的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因此认为BF、BV可以评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而PPC的增高可能与胃癌组织中新生血管不成熟,血管壁结构不完整/肿瘤细胞产生的多种血管生成因子引起微血管通透性显著增加有关,理论上说在一定程度上能反应肿瘤的恶性度。MIP、AP是灌注的参考参数,能反映灌注状态的整体水平和平均程度,但其具体意义还不是很清楚。可见胃组织癌变后改变了原胃壁的血流状态,胃癌组织的血流灌注增加,表现为血流量、血容量均增加,以此可作为胃癌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依据。因此认为双源CT灌注成像能合理地评价胃癌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和肿瘤血管化的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3 CT灌注成像诊断胃癌的应用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CT灌注在肿瘤的影像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双源CT扫描速度更快、覆盖范围更大,灌注软件更加优化,使CT灌注成像得到了新的发展。首先它是一种定量的研究方法,适于发现和量化血管生成区的生理变化,在肿瘤的定量定性研究中显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灌注成像已成功的的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12],近年腹部实质脏器的应用也逐步增多,双源CT灌注成像能够无创、准确、便捷地评估胃癌的血液动力学信息,揭示胃癌的病理生理学特征,但也存在一定的限度。Zhang等[13]采用去卷积法行胃癌灌注研究,结果发现血管通透性PS值能反应有无淋巴结转移、胃癌细胞分化程度及肿瘤的TNF分期,获得了有意义的结果。本研究初步比较了不同分化程度、不同浸润深度、淋巴结有无转移各组患者的CT灌注参数,结果却未见显著性差异,可见目前基于非去卷积法的双源CT灌注参数在评估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和胃癌生物学行为上还有一定的限度。分析其原因可能与病例数量较少,数据的离散趋势较大,或抽样误差有关。灌注参数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索。本研究中提示AP值与胃癌的胃壁浸润深度呈正相关,可见AP值可以作为胃癌胃壁浸润深度的判断依据,相信随着双源CT灌注成像在体部的深入研究,其临床应用价值和作用将被进一步证实。

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最大斜率法、Patlak肿瘤灌注成像诊断胃癌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经胃镜活检证实的胃腺癌患者行双源CT灌注扫描,获得灌注参数,比较胃癌和正常胃壁灌注参数的差异,评估胃癌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再分别根据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胃壁浸润深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分成若干组,比较各组患者灌注参数的差异,探索其在评估胃癌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结果:MIP、AP、BV、BF、PC、CT增强值诸参数胃癌组织均高于正常胃壁组织(P<0.05)。不同细胞分化程度、胃壁浸润不同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各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AP值与胃壁浸润深度呈正相关。结论:双源CT灌注成像能反应胃癌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胃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意义,对胃癌的生物学行为评估作用尚有限,AP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胃癌的胃壁浸润深度。

急性脑梗死的CT脑灌注成像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该院于2014年1月-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该组患者均在1周内经CT平扫患复查确诊为脑梗死。入选患者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47~69岁,平均年龄(59.4±15.1)岁,发病时间约1.5~5.1 h。该组患者入院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一侧肢体感觉麻木、抽搐、偏瘫、大小便失禁、失语等脑梗死症状,已排除其它疾病(颅内肿瘤、感染及陈旧性病灶等)的干扰[1]。

1.2 方法

1.2.1 检查设备

16层螺旋CT设备型号为Brilliance,生产厂家飞利浦,灌注分析软件为厂家配套软件。

1.2.2 检查方法

①CT平扫。摆正待检患者头部,常规进行颅脑CT横断面扫描及头颅扫描。②CT脑灌注成像。检查前,医生与患者家属进行说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以大脑基底核层面作为选择中心,根据临床诊断疑似病变层面进行灌注成像检查(16层螺旋CT)。先将对比碘剂注入,随后注射20 mLNaCL(0.9%),待碘剂随脑血管分散,并达到峰值时,进行动态扫描(同步),主要区域为:脑梗死区域、半暗带区及健侧区[2]。动态扫描数据传入工作站后,由专科医生通过脑灌注专业分析软件完成图像的数据分析工作。评估内容为主要区域的血容量、血流量及平均通过时间等[3]。

1.3 评价指标

评估脑灌注分析软件所得数据,评价指标为脑梗死区域、半暗带区及健侧区的CBV(血容量)、MTT(平均通过时间)、CBF血流量。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该研究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并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表1所示,通过统计、计算CT脑灌注成像数据可知,在CBF、CBV及MTT的平均值方面,脑梗死区与健侧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区域、半暗带区及健侧区的CBV和MTT平均值呈逐渐下降趋势,而CBF成逐渐上升趋势。

注:*与脑梗死区相比,P<0.05;#与半暗带区相比,P<0.05。

3 讨论

在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中,MRI和CT常规扫描等检查手段都不能准确、迅速的判断病灶位置,这为脑梗死的早期治疗带了一定的困扰。同时,利用CT常规扫描也无法清晰区分半暗带和梗死区域,所以无法准确的控制溶栓治疗用药情况。近年来,随着脑灌注呈像技术的发展。利用CT脑灌注成像检查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逐渐被临床医师发现,CT脑灌注成像已经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诊断中[4]。

该研究中统计、分析了CT脑灌注成像数据,显示在CBF、CBV及MTT的平均值方面,脑梗死区与健侧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通过数据可以直接区分病灶部位和健康的区域。从表1数据还可以发现,半暗带区与健侧区、脑梗死在CBF、CBV及MTT的平均值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可见半暗带区可与其他两区域准确的区分开来。此外,通过该研究分析数据变化发现,脑梗死区域、半暗带区及健侧区的CBV和MTT平均值呈逐渐下降趋势,而CBF成逐渐上升趋势。通过捕捉像素间数据的变化,可以绘制成一条变化曲线,而通过分析软件,结合脑血管狭窄程度与时间-密度曲线之间关系,将多条曲线进行合并,就可以获知脑梗死区域的位置和大小。

近年来,我国国内对CT脑灌注检查的研究较多,胡振洲,黄玉芳等所作相关研究也显示CT脑灌注检查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较为准确,研究结果显示扫描所得数据可敏感的发现血流灌注减少的变化,与该研究结果相符[5]。由此可知,CT脑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较高。

CT脑灌注成像的原理是通过追踪对比剂的位置,从而完成对选定层面的扫描。由于脑梗死发生后,病灶脑组织性质发生一定的变化,所以对比剂通过各部分脑组织时,扩散的形态、密度也不尽相同,因此,扫描图像的像素密度也不尽相同[6]。通过追踪、统计每个扫描像素密度,可为分析其变化情况提供准确的依据,通过专业分析软件对密度与时间变化曲线进行重建和模拟,各种灌注图像就可建立起来[7]。由于脑灌注成像进行了全面的数据分析,所以其准确性较高,可较为精确的定位病灶部位和半暗带,从而弥补了MRI和常规CT准确性不足的缺点[8]。CT脑灌注检查对血流灌注减少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的方法,从而便于迅速确定梗死部门,尽快进行溶栓治疗,减少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进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该研究对CT脑灌注检查成像研究较为有效,未来应加强相关领域研究,希望通过研究提高脑梗死早期诊断准确率。

摘要:目的 对CT脑灌注成像技术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该院于2014年1月—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该组患者均在1周内经CT平扫并复查确诊为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均在6 h内进行接受16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比较分析健侧正常区、半暗带区及脑梗死区的影像。结果 通过统计、计算CT脑灌注成像数据可知,在CBF、CBV及MTT的平均值方面,脑梗死区与健侧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区域、半暗带区及健侧区的CBV和MTT平均值呈逐渐下降趋势,而CBF成上升趋势。结论 急性脑梗死可利用16层螺旋CT进行诊断,早期诊断效果良好,可为治疗提高准确的影像依据。

关键词:CT脑灌注成像,体层摄影术,急性脑梗死,梗死灶

参考文献

[1]周卫锋.早期脑梗死应用多层螺旋CT进行脑灌注成像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4):159.

[2]赵芝琴,何琪,黄红,等.16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3(21):140-141.

[3]陈前丽,万智勇,林建余.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和CTA在超急性期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J].上海医学影像,2009,18(4):304-306,

[4]赵静霞,刘青蕊,李来有,等.急性脑梗死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CT灌注成像[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0(12):841.

[5]胡振洲,黄玉芳,曾巨浪,等.CT脑灌注成像对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评价[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8(10):1153-1152.

[6]唐维国,何松彬,王和平,等.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灌注成像研究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状态[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2,16(3):209-211.

[7]林进,陈东明,王月碧.急性脑梗塞早期的静脉溶栓治疗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3,15(2):144-145,143.

[8]崔勇,常红,付跃波,等.CT灌注成像超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厂矿医学,2013,19(4):302-303.

CT灌注 篇5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纯种新西兰大白兔28只,雌雄不限,体重2.1~2.5 kg。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24只,术后1、3、6、12、24和48 h总计6个扫描时段行动态观察,每小组各4只;对照组4只,假手术后1、6、12和24 h各1只。

1.2 模型制作

利用盐酸异丙嗪注射液(5 mg/kg)与盐酸氯胺酮注射液(25 mg/kg)混合溶液肌肉注射麻醉后,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穿刺一侧股静脉建立静脉通道。参照Kanaiwa等[3,4]的方法并加以改进,实验组采用一侧颈内静脉穿刺注入液体栓塞剂-醋酸纤维素聚合物(cellulose acetate polymer,CAP)合并双侧颈外静脉结扎术制备动物模型。对照组行假手术,不注入CAP和结扎双侧颈外静脉,其他手术过程及术后处理同实验组。

1.3 CT灌注成像技术及资料分析

动物麻醉后仰卧于CT扫描架上,用自制头架及胶垫将其头固定。采用PHILIPS MX8000 IDT 16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参数:管电压80 k V,管电流120 mA,矩阵512×512,FOV 9.6 cm×9.6 cm,层厚2.5 mm。每次扫描先平扫定位,然后经股静脉通道团注对比剂(Ultravist 300)的同时开始扫描,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1 mL/s,总剂量1 mL/kg,采用固定4层连续动态扫描45 s,共得到360帧原始图像。

将原始图像传送至工作站,应用Perfusion软件进行分析,得到各个时段的CT灌注参数图(CT per-fusion imaging,CTPI):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图、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图、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图。测量病变中心区、边缘区和对侧相对正常区的CBF、CBV和MTT值,测量3次取平均值。计算中心区CBF%=病变中心区CBF值/对侧相对正常区CBF值×100,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病变中心区和边缘区的CBF%、CBV%及MTT%。若对侧有病变,取对照组相应部位作对照。

各时段所有动物完成检查后,立刻灌注取脑,兔脑沿与扫描一致方向切片后分别固定行电镜及光镜观察。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使用SAS8.1专业统计软件处理。测得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均数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选择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动物一般情况

实验组总计24只动物,其中有21只造模成功。对照组4只动物术后无明显异常表现。

2.2 CTP检查结果

术后各时段脑实质损害的部位和范围在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图上可清晰显示,并以不同的色彩代表血流灌注的状态的高低。21只成功造模的新西兰大白兔中,3 h及12 h组各有一只在CTP上无明显异常灌注表现,有19只CTP检查示脑血流灌注异常。病变主要位于大脑半球皮层,随着术后观察时段的延长,病变由半球皮层延伸到皮层下白质内。术后1~3 h,病变区CBV轻度增加或正常,CBF轻度降低,MTT稍延长(见图1);6~12 h后病变中心区主要表现为CBV和CBF降低,MTT延长,而病变边缘区CBV增加或正常或轻度降低,CBF降低,MTT延长(见图2);12~24 h后病变中心区和边缘区CBV和CBF均明显降低,MTT明显延长(见图3)。不同时段病变中心区及边缘区CTP各参数的变化见表1。各时段病变中心区和边缘区的CBV%、CBF%、MTT%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各时段CTP扫描均未见明显异常。

2.3 病理学检查结果

1 h、3 h及12 h组各有一只动物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病理征象。术后1 h神经细胞肿胀;3 h血管扩张充血,局灶出血,脑实质细胞变性,结构不清,细胞排列稀疏;6~12 h血管腔变形,管壁破坏、渗血,神经细胞和血管周围呈空泡改变(见图4,5);12 h后脑组织大量坏死,组织中出现空亮区(见图6)。

3 讨论

CT灌注成像成像时间短,相对简单易行,且图像的空间、时间分辨率高,是一种定量研究的方法,在显示血流灌注状况的同时还能提供精细的解剖图像[5,6]。

实验组术后6 h,血管壁皱缩轮廓仍然可见,血管周围见大量水肿液聚集,管腔内可见红细胞充填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局部脑组织血流灌注异常为渐进性发展,静脉闭塞后脑实质损害的发生亦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这种渐进性发展为其治疗提供了一定的时机,如何在脑实质严重的、不可逆的损害发生前、基于病理生理改变而非仅仅依据缺血时间及临床症状来启动有效的治疗是改善脑静脉闭塞患者预后的关键[7,8],但这些需依赖于在早期发现病灶并及时对脑实质损伤的程度进行准确的判定。本实验CTP结果显示:急性脑静脉闭塞术后1 h,病变表现为CBV轻度增加或正常,CBF轻度降低,MTT稍延长,说明CBF轻度减少时,毛细血管储备能力使血流灌注能维持在基本正常水平,反映了脑组织的自身调节功能和侧支循环起到了代偿作用,病理学表现为神经细胞肿胀;随时间的延长,病变中心区CBF明显减少,而病变边缘区CBF减少较轻,脑实质改变以血管源性水肿为主,且先在病灶边缘出现,提示此时病灶边缘的血管源性水肿和中心的细胞毒性水肿共同存在;病变继续发展,术后12 h中心区和边缘区CBF、CBV均明显减少,脑静脉系统失代偿,脑组织大量坏死,组织中出现空亮区,最终出现不可逆性脑损伤。

本组研究中,3 h及12 h组各有一只动物在CTP及病理学上均未见明显异常表现,这可能反映了脑侧支静脉的变异,在侧支静脉代偿良好的情况下,可以不出现脑静脉闭塞后继发性脑损伤。

在CTP各参数中,CBV为判断预后的敏感性指标;CBF对缺血非常敏感,可以早期发现血流灌注异常,CBF下降的程度可以反映脑实质损害的程度。当然,只有多参数图的联合应用才能够全面反映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才能对脑灌注状态的分析更为详尽。

结合本实验结果,当CBF下降而CBV正常或轻度降低,说明缺血脑组织仍有自身调节功能,损伤尚具可逆性,应积极进行抗凝、溶栓等临床干预治疗,疗效可能十分显著;当CBF和CBV均明显下降(本实验组12 h后),ADC值快速升高或升高后又降至相对正常时,说明脑组织损伤重,已发生不可逆损伤的可能性大,此时若进行溶栓治疗反而会加重病情,导致出血性脑梗死,预后差。

本实验的急性脑静脉闭塞动物模型数量有限,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所得实验数据结果显示CT灌注成像可准确、敏感地反映急性脑静脉闭塞模型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早期评价脑实质损害的部位、范围及程度,有望对该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判定起到指导作用。

摘要:目的 观察脑静脉闭塞模型脑实质损害区CT灌注成像(CTP)变化规律,探讨该模型在该病研究中的价值。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8只,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4只,对照组4只)。一侧颈内静脉注入醋酸纤维素聚合物(CAP)合并双侧颈外静脉结扎术后1、3、6、12、24和48h行CTP检查对各组模型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观察。结果 实验组21只造模成功,其中3h及12h组各有1只在CTP上无明显异常表现,有19只CTP检查示脑血流灌注异常。术后1~3h,病变区脑血容量(CBV)轻度增加或正常,脑血流量(CBF)轻度降低,平均通过时间(MTT)稍延长;6~12h后病变中心区主要表现为CBV和CBF降低,MTT延长,而病变边缘区CBV增加或正常或轻度降低,CBF降低,MTT缩短;12~24h后病变中心区和边缘区CBV和CBF均明显降低,MTT明显延长。各时段病变中心区和边缘区的CBV%、CBF%、MTT%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未见上述各种异常表现。结论 CT灌注成像可准确、敏感地反映急性脑静脉闭塞模型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关键词:脑静脉闭塞,实验模型,动物,CT灌注成像

参考文献

[1]Kloska SP,Nabavi DG,Gaus C,et al.Acute stroke assessment with CT:Do we need multimodal evaluation[J]Radiology,2004,233(1):79-85.

[2]Wintermark M,Cotting J,Roulet E,et al.Acute brain perfusion disorders in children assessed by quantitative perfu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in the emergency setting[J].Pediatr Emerg Care,2005,21(4):149-153.

[3]Kanaiwa H,Kuchiwaki H,Inao S,et al.Changes in the cerebrocortical capillary network following venous sinus occlusion in cats[J].Surg Neurol,1995,44(2):172-180.

[4]Tokunaga K,Kinugasa K,Kawada S,et al.Embolization of 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with cellulose acetate polymer:a clinical,radiological,and histological study[J].Neurosurgery,1999,44(5):981-990.

[5]Pollard RE,Garcia TC,Stieger SM,et al.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perfusion and permeability of peripheral tumors using contrast-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J].Invest Radiol,2004,39(6):340-349.

[6]Gandhi D,Hoeffner EG,Carlos RC,et al.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upper digestive tract.Initial results[J].J Comput Assist Tomogr,2003,27(5):687-693.

[7]Bergui M,Bradac GB.Clinical picture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and patterns of dural sinus involvement[J].Cerebrovasc Dis,2003,16(3):211-216.

CT灌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安徽省立医院2008-07~2010-12共行腮腺CT检查并行CT灌注73例,去除16排CT所做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并行64层螺旋CT灌注扫描47例(50个腮腺肿块),其中男性21例,女性26例;年龄19~79岁,平均48.49±14.70岁。47例腮腺肿块中,良性25例(27个肿块),恶性8例(8个肿块),炎性肿块14例(15个肿块)。良性肿瘤包括混合瘤16例,腺淋巴瘤6例(2例为双侧肿块),基底细胞腺瘤1例,神经源性良性肿瘤1例,脂肪瘤1例。恶性肿瘤包括恶性肌上皮瘤1例,腺泡细胞癌3例,黏液表皮样癌2例,混合瘤恶变1例,病理倾向恶性肿瘤1例。炎性肿块包括嗜酸性肉芽肿3例,肉芽肿性炎及腮腺慢性炎10例(1例为双侧肿块),腮腺组织坏死及纤维化1例。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Lightspeed VCT 64层螺旋CT进行CT灌注成像。首先平扫确定肿块的位置,然后以病灶最大层面为中心,选取肿块中心层面8层,层厚5mm,使用高压注射器从肘静脉以5ml/s注射对比剂碘海醇(omnipaque)或碘普胺(ultravist)50ml(300mg/ml);注射开始5s后开始应用多层同层扫描技术对病灶进行灌注扫描50s,重组后得到200幅5mm层厚图像。灌注完成再注射对比剂50ml,进行腮腺常规增强扫描。扫描完成后将数据传至Sun Ultra AW 4.4工作站进行数据处理。

1.3 图像后处理

首先选取输入及输出血管,一般选择与病灶同侧的颈内动脉为输入动脉,颈内静脉或颌后静脉为输出静脉;然后再选择感兴趣区(regionof interest,ROI),ROI的采样面积尽可能包括病变,并尽量包括病变的边缘,尽量避开肉眼可见的血管、伪影、大块钙化和囊变的区域。另外,在正常腮腺区域选择一兴趣区作为对照。经CT perfusion 4灌注软件计算,获得CT灌注参数:血流量(blood fl 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capillary permeability surface area product,PS)、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及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用Wilcoxon符号检验法对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良性肿瘤与炎性肿块、恶性肿瘤与炎性肿块、腺淋巴瘤与恶性肿瘤以及肿瘤与正常腮腺组织灌注参数之间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灌注成像

本组研究可见:腮腺腺淋巴瘤边缘光滑,病灶血供非常丰富(图1、2),TDC为速升速降光滑型,且pH峰值最高(图3)。腮腺良性肿瘤(混合瘤)边界清晰,血供不丰富(图4、5),TDC为缓升平台型,曲线较光滑,p H峰值较低(图6)。腮腺恶性肿瘤病灶边界欠清晰,密度不均(图7),CT灌注血供丰富,但BF低于腺淋巴瘤(图8),TDC呈不光滑性速升速降型,PH峰值高(图9)。腮腺炎性肿块边缘模糊,病灶区血流灌注较差(图10、11)TDC曲线呈低灌注缓升平台型,锯齿样(图12)。

2.2 各型腮腺肿块及非患侧腮腺组织CT灌注参数

腺淋巴瘤有2例为双侧肿块,炎性肿块有1例为双侧肿块,共50个肿块;非患侧腮腺仅44个(表1)。

2.3 各型腮腺肿块灌注参数统计学结果比较

表2示:①腮腺良性肿瘤(不包括腺淋巴瘤)与恶性肿瘤的BF、BV、PH及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MTT及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炎性肿块与恶性肿瘤BV与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腺淋巴瘤与恶性肿瘤的BF、BV、PH及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ROC曲线图

以病例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以8例恶性肿瘤(8个肿块)与39例良性肿块(42个肿块,包括腺淋巴瘤以及炎症肿块)评价良、恶性肿块CT灌注参数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图13)。良恶性肿块的BF、BV、TTP假设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实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只有BF及BV(95%CI不包括0.5)。

2.5 良、恶性肿瘤时间-密度曲线(TDC)的升降特点

见表3。

3 讨论

灌注扫描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性CT检查方法,其实质是研究肿瘤内部的血流灌注特点。它的理论概念由Axel[1]在1980年就提出,随后经Berninger和Norman等[2,3]设计完成,并应用于脑血流分析。1991年,Miles[4]又进行了进一步改进。近年来,CT灌注技术除应用于头颈部肿瘤外,还广泛应用于肝、肾、胰腺等器官,但目前用于鉴别腮腺肿块的良恶性的报道较少。任何肿瘤的存活、生长及转移都依赖于新生血管的生成,恶性肿瘤相对于良性肿瘤细胞倍增周期短,血供丰富,内部血管杂乱无章,且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使肿瘤的灌注不同于正常组织的灌注,而且不同性质的肿瘤及性质相同而恶性程度不同的肿瘤灌注表现也不同。CT灌注的原理就是在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对选定层面进行连续多次扫描,以获得该层面内每一像素的时间-密度曲线,然后根据曲线利用去卷积法计算出各种灌注参数。

3.1 腮腺肿块的CT表现及灌注特点

从对腮腺良性肿瘤(不包括腺淋巴瘤)、腺淋巴瘤、炎性肿块及腮腺恶性肿瘤各组CT灌注参数的对比研究中发现腮腺良性肿瘤(不包括腺淋巴瘤)与恶性肿瘤BF、BV、PH及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恶性肿瘤BF、BV及PH明显高于良性肿瘤(不包括腺淋巴瘤),TTP较良性肿瘤缩短;良性肿瘤中腺淋巴瘤的血流灌注较其他良性肿瘤丰富,与恶性肿瘤的血流灌注相似,甚至高于部分恶性肿瘤,结果发现其与恶性肿瘤CT灌注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淋巴瘤的病理结构特点是由双侧柱状上皮和淋巴间质构成,淋巴间质血供非常丰富[5,6],符合本组腺淋巴瘤的CT灌注特点。本研究结果显示,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间MTT及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sdas等[7]对17例腮腺良性肿瘤、10例恶性肿瘤进行CT灌注,良恶性肿瘤BF、B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TT与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研究结果相同。王平仲等[8]对51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于术前行CT灌注检查,结果显示,CT灌注参数BF、BV和PS在腮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李恒国等[9]对21例腮腺病变进行腮腺CT灌注,得出BF、BV、PS在良、恶性肿块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强化值和灌注平均通过时间(M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本研究结果有一定差异,但所有研究BF、BV在良、恶性肿块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

另外,本文还对炎性肿块(包括嗜酸性肉芽肿、慢性淋巴肉芽肿等)与良、恶性肿瘤的CT灌注特点进行研究,发现炎性肿块与良性肿瘤BV与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肿块与恶性肿瘤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肿块与良、恶性肿瘤间BF、MTT、PS、P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观察腮腺肿块TDC曲线的形态,可见腺淋巴瘤与恶性肿瘤的TDC多为速升速降型,但前者的TDC多较光滑,而恶性肿瘤的TDC曲线形态多为锯齿型,以此可作为另一鉴别点。其他良性肿瘤及炎性包块的TDC曲线多为缓升平台型、速升缓升型及速升平台型,且曲线形态多为锯齿状与恶性肿瘤TDC的速升速降特点有明显区别,亦可作鉴别。本组研究腮腺肿块TDC曲线的形态特点与范卫君等[10]的研究相符。

3.2 腮腺肿块CT灌注的诊断价值和局限性

本组资料显示,①腮腺恶性肿瘤BF、BV及PH明显高于良性肿瘤(不包括腺淋巴瘤),TTP较良性肿瘤缩短;说明恶性肿瘤的新生血管丰富,具有高血流灌注、高血容量特点,强化峰值高,达到峰值的时间较良性肿瘤短,TDC曲线多呈锯齿状速升速降型。②腺淋巴瘤血供丰富,虽与恶性肿瘤的灌注特点无明显差异,TDC曲线也呈速升速降型,但TDC曲线多光滑,结合腺淋巴瘤可双侧发病,易于鉴别。③炎性包块BV较恶性肿瘤低,TTP较恶性肿瘤时间长,且TDC曲线与良性肿瘤相似。因此CT灌注对鉴别腮腺肿块的良恶性有一定的价值。

本组资料应用ROC曲线对恶性肿瘤及所有良性肿块(包括腺淋巴瘤及炎性肿块)的BF、BV及TTP进行分析,发现BF及BV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有显著差异,而TTP无明显差异。Gandhi等[11]对头颈部恶性肿瘤进行CT灌注研究后认为,CT灌注的确定之一是组内差异变化范围较大,本研究也发现此特点。另外,腺淋巴瘤的高灌注特点易导致假阳性结果。

总之,CT灌注技术对腮腺肿块的良恶性鉴别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但因其影响因素较多,组内差异变化较大,仍需结合形态学图像,才能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参考文献

[1]Axel L.Cerebral blood flow determination by rapid-sequence computed tomography.Radiology,1980,137(3):679-686.

[2]Berninger WH,Axel L,Norman D,et al.Functional imaging of the brain using computed tomography.Radiology,1981,138(3):711-716.

[3]Norman D,Axel L,Berninger WH,et al.Dynamic computed tomography of the brain:techniques,data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Am J Roentgenol,1981,136(4):759-770.

[4]Miles KA.Measurement of tissue perfusion by dynamic computed tomography.Br J Radiol,1991,64(761):409-412.

[5]生晶,田建明,邢伟,等.多层螺旋CT对颈部恶性淋巴结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5,26(7):751-753.

[6]梁颖,罗德红,吴宁,等.颈部恶性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灌注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11):1193-1197.

[7]Bisdas S,Baghi M,Wagenblast J,et al.Differentiation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parotid gland tumors using deconvolution-based perfusion CT imaging:feasibility of the method and initial results.Eur J Radiol,2007,64(2):258-265.

[8]王平仲,余强,石慧敏,等.CT灌注诊断腮腺肿瘤的临床价值评价.上海口腔医学,2005,14(6):573-577.

[9]李恒国,梁久平,卢绍辉,等.腮腺肿块的螺旋CT常规与灌注成像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29(8):1031-1034.

[10]范卫君,吕衍春,肖鹏,等.CT灌注成像在腮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9):921-925.

CT灌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01~2010-12徐州市中心医院经穿刺病理确诊的23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初治患者,14例接受化疗,采用NP方案(长春瑞滨+铂类药物)或TP方案(紫杉醇+铂类药物);9例采用放疗。鳞癌13例,腺癌8例,腺鳞癌2例,入选病例于治疗前及放化疗结束后1周内分别行CT灌注扫描。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并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3]进行疗效评估,分为治疗有效组(包括CR、PR),即治疗后肿瘤最大径缩小≥30%;无效组(包括SD、PD),肿瘤最大径缩小<30%或最大径增大。本研究经徐州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受试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层螺旋CT及Toshiba Acquilion One 320层螺旋CT扫描仪。其中21例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64层螺旋CT,管电压100k V,管电流50m A,球管旋转速度0.5s/r,扫描范围40mm,固定多层(4i模式)的连续动态扫描,每层的层厚根据病灶大小设定为5mm或2.5mm,注射造影剂后5s启动扫描,连续扫描25次,循环间隔时间2s。2例使用Toshiba Acquilion One 320层螺旋CT,采用体部灌注扫描模式(管电压、管电流及球管旋转速度与64层螺旋CT参数相同),注射造影剂后10~30s采集数据间隔时间为2s,然后从37~57s采集间隔时间为4s,执行整个肿块容积扫描。两种仪器设备均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注射液(欧乃派克)50ml,注射速度7ml/s。

1.3 图像分析

灌注分析软件均为非去卷积法,采用体部灌注软件包,胸主动脉作为肿瘤的供血动脉(肺尖区采用颈总动脉作为流入动脉)。分别以整个肿瘤、富强化区及少强化区作为感兴趣区,癌组织感兴趣区应尽可能的大,但要避免部分容积效应,避开液化坏死区,在工作站获取病灶的各个层面及主动脉时间-密度曲线,通过该曲线获取主动脉及结节的强化值,并计算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自动生成组织的灌注值、血容量、达峰时间及灌注伪彩图。

1.4 误差控制

所有患者加用腹带,扫描前进行呼吸训练,必要时给予吸氧。肺底病变受呼吸幅度影响较大,不作为入选对象。采用“点代面,多点测量”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采用有效层面标准[4]:有效层面的层厚加起来不超过Z轴方向最大径的80%;64层螺旋CT去除头侧和尾侧Z轴方向上有容积效应的两个层面。有效层面参数的平均值作为兴趣区灌注成像定量参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肺癌的CT灌注表现

23例中肿块直径最大11.0cm,最小2.5cm,平均(4.52±2.04)cm。时间-密度曲线均表现为缓升缓降型,达峰值后有一段平台期,达峰时间为20~40s,平均(33.51±6.16)s。平均血容量为(15.89±4.64)ml/100g,灌注值为(24.74±10.49)ml/(min·100g),强化幅度为(29.52±8.63)Hu,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为(0.11±0.03)。6例伴有阻塞性肺炎、肺不张患者中,肺部肿瘤与周围肺不张、肺炎灌注参数存在差异,不张肺组织灌注值为(58.75±6.99)ml/(min·100g),高于肿瘤组织,达峰时间为(9.75±1.71)s,明显短于肿瘤组织(图1)。

2.2 疗效评价

23例放化疗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行CT灌注扫描,并经6个月随访证实治疗有效组16例(图2),无效组7例。有效组治疗前平均灌注值、血容量、强化幅度及结节-主动脉强化比值均高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5、3.19、2.26、4.41,P<0.05)。有效组治疗后平均灌注值、血容量、强化幅度及强化比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7、8.16、7.48、6.78,P<0.01)。无效组治疗前后各灌注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9例放疗患者中,4例灌注伪彩图明确地勾画出肿块与不张肺组织,缩小了放射野(图1)。

注:(1)与无效组治疗前比较,P<0.05;(2)与治疗前比较,P<0.01

A~C为右肺上叶中心型鳞癌放疗前定位,A为增强CT图,B为灌注伪彩图,C为肿块时间-密度曲线。肿块(箭)灌注值为26.10ml/(min·100g),血容量为18.10ml/100g,达峰时间28.20s,与胸主动脉达峰时间相似(图1C箭示主动脉曲线;箭头为肿块曲线,无明显下降支)。D~F为主动脉弓水平肿块上层面继发的右肺上叶不张(箭),不张肺内可见黏液坏死成分。D为增强CT图,E、F分别为灌注伪彩图及时间-密度曲线,灌注值为55ml/(min·100g),达峰时间9.50s,达峰后很快下降。G为该患者放疗靶区勾画,绿色曲线内为大体肿瘤体积;H显示不张的右肺上叶未在靶区勾画内。

鳞癌,A、B为放疗前增强CT图与血容量图。肿块(箭)血容量为22.90ml/100g,C为放疗结束后灌注扫描,血容量降至5.60ml/100g,蓝色区域扩大,最大径略有缩小,6个月后随访肿块最大径缩小约35.61%(D)。A1:主动脉感兴趣区;T1:所选组织的感兴趣区

3 讨论

3.1 肺癌灌注参数的意义

血容量反映血管床及内部的血流状态,代表有功能的毛细血管量的多少,与血管大小和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有关。癌组织为了适应自身生长的需要,其开放血管的数量明显多于正常组织[5]。灌注值指在单位时间内流经一定组织血管结构内的血流量,它受血容量及引流静脉、淋巴回流及组织耗氧量等因素的影响。血容量对肺癌的诊断更为敏感[2]。强化幅度指注射造影剂后CT值的增加量,它受患者心输出量、血压、造影剂用量等因素的影响,结节-主动脉强化比值摒除了个体差异,较强化幅度更好地反映了肿瘤血供情况。

达峰时间即肿块达到强化峰值所用的时间。本组肺癌患者平均达峰时间为(33.51±6.16)s,略迟于主动脉峰值时间,说明肺癌患者主要由支气管动脉供血,并且达到峰值后有一段较长的平台期,这与肺癌的病理基础富血管及肿瘤间质高压、造影剂流出缓慢相吻合[5]。

3.2灌注参数对放化疗疗效的评估

血管生成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直接抑制血管生成的各种分子靶向治疗也正在发展成为一种很有前景的肿瘤治疗手段,这就需要各种生物标志物来评价其疗效,但通过测量肿瘤大小或各种组织制订的评价量表均不能定量评价抗血管生成疗效,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功能影像学技术尤其是CT灌注成像已经越来越广泛地用于评价各种抗肿瘤药物的疗效[6,7]。

本组23例非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中,治疗有效的16例患者的平均灌注值、血容量明显高于治疗无效的7例患者。有效组治疗前后各项灌注参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放化疗是治疗肺癌的重要方法,放疗的作用机制之一是引起肿瘤组织微循环的改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及管腔狭窄或闭塞,从而引起肿瘤内血流灌注下降。化疗的主要作用机制是破坏DNA的结构和功能,使癌细胞的分裂增殖停止,从而杀死癌细胞,抑制癌细胞的增长,因此肿瘤内部不成熟血管数量减少,造成血容量下降[8]。

常规CT对肿瘤的疗效评价是通过治疗前后肿瘤的体积改变来实现的,但是肿瘤的形态变化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因此,耿军祖等[9]认为CT灌注成像可在治疗后肿瘤形态改变以前,通过观察血流变化值早期判定治疗效果,从而为下一步治疗提供早期信息。当CT灌注显示放疗前后血容量无明显变化时,可考虑调整治疗方案,并且可以利用化疗前灌注参数预测治疗效果,高血容量、高灌注值提示药物能快速到达病灶并形成有效的药物浓度,容易成为药物治疗的靶点[10]。对于治疗前低灌注者,可能提示肿瘤缺血、缺氧,对化疗不敏感,本研究无效组治疗前后各项灌注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3 灌注伪彩图对优化放疗方案的指导作用

放疗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三维适形放疗在肺癌治疗中已广泛应用。CT良好的空间分辨率有利于提供病变的准确解剖位置及其与周围重要器官的毗邻关系,但对于病灶部位结构复杂、毗邻关系难以辨明的原发灶,单纯以CT进行靶区勾画有一定难度。功能影像如CT灌注成像利于更准确地勾画非小细胞肺癌放疗计划靶区,特别是合并肺不张时,将不张的肺组织置于大体肿瘤体积以外,并且具有快捷、定量、直观清晰的优势[11]。本组肺癌合并肺不张患者灌注扫描时,肺门肿块的灌注模式符合恶性肿瘤改变,肿块中等灌注值,时间-密度曲线呈平台型,而继发的肺不张,由于是肺动脉供血,达峰时间缩短,灌注值明显提高,并且由于静脉引流通畅,峰值很快下降,通过伪彩图清晰地显示出肿块与不张的肺,减少了大体肿瘤体积,更多地保护了正常肺组织。但本组病例较少,尚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肺肿瘤CT灌注扫描能够反映肿瘤的血供、肿瘤周边的高灌注区及肿瘤的生物学行为,通过各项灌注参数比较,可以定量评价肺癌治疗前后的血流变化,早期预测治疗效果,高血容量、高灌注值可能对化疗药物更为敏感,并且在放疗中能够优化放疗方案,灌注伪彩图清晰、直观显示出肺癌与肺不张的轮廓,更多地保护肺组织。但目前该研究尚处于临床探索阶段,有些认识和标准尚待统一,期待更加完善和统一的灌注软件的产生。

参考文献

[1]Kan Z,Phongkitkarun S,Kobayashi S,et al.Functional CT for quantifying tumor perfusion in antiangiogenic therapy in a rat model.Radiology,2005,237(1):151-158.

[2]赵振军,梁长虹,谢淑飞,等.多层螺旋CT肺灌注对肺肿瘤的诊断价值.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2):232-235.

[3]林丽珠,陶志广,周岱翰.WHO标准和RECIST在肺癌多中心疗效评价的比较.中国肿瘤临床,2006,33(5):253-255.

[4]李慎江,肖湘生,刘士远,等.孤立性肺结节CT容积灌注成像定量参数与大小的关系.中国肺癌杂志,2009,12(5):426-429.

[5]夏平,王绪,郝敬明,等.CT增强扫描在评价NSCLC血管生成中的临床意义.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19(4):305-308.

[6]Bellomi M,Petralia G,Sonzogni A,et al.CT perfusion for the monitoring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and radiation therapy in rectal carcinoma:initial experience.Radiology,2007,244(2):486-493.

[7]Park M,Klotz E,Phys D,et al.Perfusion CT:noninvasive surrogate marker for stratification of pancreatic cancer response to concurrent chemo-and radiation therapy.Radiology,2009,250(1):110-117.

[8]左衍海,施鑫.CT灌注成像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3):324-328.

[9]耿军祖,王福江,陈玉康,等.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肺癌血供放疗前后的定量对比研究.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9):920-923.

[10]Zima A,Carlos R,Gandhi D,et al.Can pretreatment CT perfusion predict response of advance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upper aerodigestive tract treated with induction chemotherapy?Am J Neuroradiol,2007,28(2):328-334.

CT灌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接受双源双能量CT检查的28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7例, 女11例, 年龄43~86岁, 平均 (60±11) 岁;入院时患者的心率为45~81次/min, 平均 (63±5) 次/min;临床表现为心悸、心慌、胸闷、胸痛等。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 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使用双源双能量CT诊断仪, 采用心脏双能量扫描方式进行检查, 扫描开始前给予所有患者硝酸甘油喷雾, 使冠状动脉充分扩张, 对心率大于70次/min且无禁忌证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可口服倍他乐克, 对心率进行严格控制。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患者的右侧肘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普罗胺注射液, 注射速率为5 ml/s, 剂量为60~80 ml, 以相同速率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40 ml。经人工智能触发扫描, 触发阈值为100 HU。将气管分叉至心脏膈面下1 cm左右处作为扫描检查范围, 扫描操作时应嘱患者保持屏气状态。管电压水平控制在140 k V, 管电流为165 m A, 开启实时动态剂量调节自动曝光CARE Dose 4D, 视野控制在260 mm×260 mm范围内, 螺距0.17~0.28, 经75 ms单扇区重建时间窗自动重建最佳舒张期图像, 展开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所得图像经后期处理, 展开冠状动脉重建与心肌灌注成像分析。依照冠状动脉分支所对应的心肌灌注区域, 以冠状动脉的实际狭窄程度, 统计心肌节段数并计算2分以上的节段比例。

2 结果

2.1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28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 15例31支冠状动脉分支有狭窄或闭塞等表现, 其中轻度狭窄19支, 中度狭窄5支, 重度狭窄5支, 闭塞2支。

2.2 左室心肌灌注评分

28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经双源双能量CT技术检查后, 共检出476个心肌节段。左心室心肌灌注评分以2分居多, 占42.9% (204/476) ;其次为3分, 占38.4% (183/476) , 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CT技术在临床领域的不断发展, 双源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已成为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方式[3]。与常规CT检查存在一定差异, 双源双能量CT检查需要对相应参数进行设置, 以实现对影像质量的最优化。

研究与实践证实, 心肌碘分布图能够对背景CT值并配以伪彩进行有效抑制, 从而能够充分反映出组织内实际的碘浓度, 可准确测量碘浓度。临床研究发现, 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技术在临床疾病诊治中存在一定的可行性[4]。曾有学者初步采取双能量CT实施心肌灌注检查, 结果表明, 对心率小于70次/min的患者, 其双能量CT能够获得相对满意的冠状动脉影像, 并且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的心肌灌注成像;同时指出, 双能量心肌灌注检查应限定在患者为心率<70次/min。因此, 对心率过高者存在较为明显的限制[5]。本研究结果显示, 受试者的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均符合临床冠心病诊断的相关要求, 28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 15例患者的31支冠状动脉分支有狭窄或闭塞等表现, 冠状动脉以轻度狭窄最多, 其次为中度、重度狭窄;本组患者心肌碘分布图均能为评估碘分布情况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左心室心肌灌注评分为2分居多, 与相关报道结果一致[6]。提示双源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作为一站式检查手段, 在冠状动脉以及心肌灌注联合诊断中存在明显优势, 临床价值较高。

摘要:目的 探讨双源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在冠状动脉以及心肌灌注联合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接受双源双能量CT检查的28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双源双能量CT检查其冠状动脉以及心肌灌注情况。结果 28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 15例患者的31支冠状动脉分支有狭窄或闭塞等表现, 其中轻度狭窄19支, 中度狭窄5支, 重度狭窄5支, 闭塞2支;476个左室心肌节段中, 左心室心肌灌注评分为2分居多, 占42.9% (204/476) , 其次为3分, 占38.4% (183/476) 。结论 双源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作为一站式检查手段, 在冠状动脉以及心肌灌注联合诊断中存在明显优势, 临床价值较高。

关键词:双源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冠状动脉,诊断,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齐燕, 欧陕兴, 钱民, 等.双源CT双能量心肌灌注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研究[J].放射学实践, 2012, 27 (10) :1095-1099.

[2]彭晋, 张龙江, 周长圣, 等.单次对比增强双源CT双能量心脏成像的初步应用研究[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09, 32 (4) :313-316.

[3]沈比先, 彭冬红, 谭四平, 等.双源CT双能量心肌灌注对诊断心肌梗塞及其罪犯血管关系的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2 (3) :368-370.

[4]左衍海, 施鑫.CT灌注成像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9, 22 (3) :324-328.

[5]周志平, 施鑫, 靳激扬.CT灌注成像对评估原发性骨肿瘤血流灌注的意义[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l0, 23 (3) :272-274.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细胞灌注装置02-21

灌注桩02-21

粘土泥浆灌注02-21

肾血流灌注02-21

新世纪小说02-21

灌注质量02-21

悬臂灌注02-21

联合灌注化疗02-21

灌注治疗02-21

有机基质栽培02-2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细胞灌注装置 下一篇:灌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