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方法总结(通用14篇)
篇1:高考之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方法总结
高考英语必备句子
一、引出不同观点
People’s views on …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 Some hold that … however, others believe that …
人们对 … 的观点因人而异。有些人认为 … ,然而其他人却认为 …
People may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n …
人们对 … 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
There are different opinions among people as to …
关于 …人们的观点大不相同。
二、结尾
Taking all these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we naturally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
把所有这些因素加以考虑,我们自然会得出结论 …
Taking into account all these factors, we may reasonably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
考虑所有这些因素,我们可能会得出合理的结论 …
Hence/ therefore, we’d better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
因此,我们最好得出这样的结论 …
三、提出建议
It is high time that we put an end to the (trend).
该是我们停止这一趋势的时候了。
It is time to take the advice of … and to put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improvement of …
该是采纳 … 的建议,并对…的进展给予特殊重视的时候了。
There is no doubt that enough concern must be paid to the problem of …
毫无疑问,对 … 问题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四、给出原因
This phenomenon exists for a number of reasons. First, …second, …third, …
这一现象的存在是有许多原因的,首先, …;第二, …;第三, …
Why did …? For one thing …, for another …perhaps the primary reason is …
为什么会…?一个原因是…,另一个原因是 …;或许其主要原因是 …
I quite agree with the statement that … the reasons are chiefly as follows.
我十分赞同这一论述,即 …,其主要原因如下
五、列出解决办法
Here are some suggestions for handling…
这是如何处理某事的一些建议。
The best way to solve the trouble is …
解决这些麻烦的最好的办法是 …
People have figured out many ways to solve this problem.
人们已找出许多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六、批判错误观点
As far as something is concerned,
… 就某事而言, …
It was obvious that …
很显然 …
There is no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
没有证据表明 …
七、如何连接
强调
Still, indeed, apparently, oddly enough, of course, after all, significantly, interestingly, also, above all
比如
Like, similarly, likewise, in the same way, in the same manner, equally.
对比
By contrast, on the contrary, while, whereas, on the other hand, unlike, instead, but, conversely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主旨句解题必备方法!
而主旨句法又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寻找主旨句;其次是分析理解主旨句;最后是比较选项,选出答案。
第一步骤是寻找主旨句,那么这个主旨句到底应该在哪里?我们又要通过什么标准来判断我们找到的这句话就是文章的主旨句呢?首先我们要理解的是英语 篇章一般逻辑性都很强,所以作者通常是会开门见山的说出自己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故我们寻找主旨句应该先在文章的首段来看,如果首段没有,我们再看末段,因为有时候作者可能是想在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得出主旨句。主旨句在文章首段出现的频率会更高。在定位后,我们还要了解主旨句一般会出现在转折句和疑问句后,所以如果大家看到首段中有转折句和疑问句,那么主旨句一般就是在这两个“不正常”的句子之后了。
比如2014年阅读理解第一篇的一道主旨题,我们在首段定位主旨句:
Most people agree that honesty is a good thing. But does Mother Nature agree? Animals can‘t talk, but can they lie in other ways? Can they lie with their bodies and behavior? Animal experts may not call it lying, but they do agree that many animals, from birds to chimpanzees, behave dishonestly to fool other animals. Why? Dishonesty often helps them survive.我们找到这段中的but转折句,又发现后面接连几句都是疑问句,因此这段中的主旨句就是转折句和疑问句后的陈述句,即Animal experts may not call it lying, but they do agree that many animals, from birds to chimpanzees, behave dishonestly to fool other animals.
第二步骤是分析理解主旨句。在这一步,我们主要是提取主谓宾,撇开插入语等赘句,进行这一步,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理解主旨句、进而迅速理解文章主旨大意。以上一段的主旨句为例,Animal experts may not call it lying, but they do agree that many animals, from birds to chimpanzees, behave dishonestly to fool other animals.我们删掉from birds to chimpanzees这个插入语,再删去to fool other animals这个目的状语,那么剩下的成分就是Animal experts agree that many animals behave dishonestly,这样主旨句就简单明了。
第三步骤是比较选项,选出答案。这步就是“求放心”,在对选项进行比较后,我们可以排除掉无关文章主旨的选项,最终选出与主旨句最接近的那个选项。
说了这么多,大家还是要通过多多练习才能巩固对这个方法的应用。
篇2:高考之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方法总结
不过,如果发现文章有一定的难度,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则可以先掌握其主要信息,理顺文章的思路,再看短文后的题目。有时你会惊喜地发现,一些在读文章时并没有完全理解的地方,在看到提问时反而能理解清楚了。
2、英语阅读理解先看题目再做题。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做那些对你有一定难度的文章。你可以先看题目,然后反复回看该题所涉及到的文章中的段落,努力找出正确答案。
3、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答题。这种方法对于科技小品、人物介绍、历史故事等有一定的效果。当你并不完全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思,但你却知道文章表达的是什么方面的内容时,不妨利用你已知的知识进行猜测,也许这也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法。
篇3:高考之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方法总结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 fals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correct?
(3) In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mentioned / not mentioned?
(4) All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not true except ______ .
下面以历年的各省高考试题为例,具体谈一下各类题目的解题技巧。
一、直接细节理解题
此类题目几乎都可以在文章中直接找到与答案有关的信息,或是其变体,大多与原文中的语句在表达方式上稍作变化,用不同的词语或句型结构表达相同的意思。所以,做这类题一般采用寻读法,“带着问题找答案”,即先读题,然后带着问题快速阅读短文,把找到的原文中的信息与题目进行对照,注意与所需信息直接相关的词语,以便做出快速选择。
【例1】(2014山东) With his tablet, Kelbasa rear-ranged the letters HSROE into one of the many Eng-lish animal names he knows. Then he spelled wordson his own. —“Seven months ago he didn’t knowany English. That’s unbelievable,”said Keller.
64. It amazed Keller that with the tablet Kelbesacould ______ .
A. learn English words quickly
B. draw pictures of animals
C. write letters to researchers
D. make phone calls to his friends
这是一道典型的细节理解题,采取带着题目找答案的方法。解题思路是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with the tab-let Kelbesa,再由倒数 第二段 :Seven months ago hedidn’t know any English. That’s unbelievable.可知,Kelbesa学习英语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故选A项。
二、综合细节理解题
这类题目所含的信息不仅仅考查了文章的某一句话,往往涉及到文章不同段落的不同地方,解决这类题目的技巧便是细读全文,按照题目的顺序依次细读,牢记题目的信息,仔细与文章的信息相核对。
【例2】(2013陕西)55. According to the text, weknow that _____.
A. power and class do not always correspondwith each other
B. status refers to a person’s economic positionin society
C. people with high status have a lot of controlover others
D. class is less important in deciding a person’ssocial rank
这题目所考查的信息遍布全篇,要求我们细读全文,仔细对比。从文章第三段第三句中的:“power andclass do not always go hand in hand.”对比题目中的信息可以判断A正确,根据最后一段最后一句“Status isthe honor or respect attached to a person’s positionin society.”意思是地位是依附人们社会层次而产生的一种荣誉和尊重。而题中B的意思是地位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因此B错误。根据第三段第一句“Power refers to the amount of control a person hasover other people.”可知:权利是控制别人的东西,因此排除C。再从第一段最后一句“Class, power and sta-tus are important in deciding people’s rank in soci-ety.”可知阶级,权力,身份同等重要,排除D。
三、间接理解细节题
间接细节题需要我们对文章提供的信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潜心推断鉴别。在题干中会出现很多的干扰项,许多内容不是原文的意思,或者表达的意思是原文的一半,有的题目甚至涉及到推算和计算,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力高度集中。
【例3】(2012.山东)
64. On the monthly basis of 100 minutes, the Jit-terbug weekly rate is about ____ .
A. $3.75 B. $4.99
C. $14. 99 D. $19.99
从文中的表格内容可以知道:每月100分钟的月资费为$19.99,因此,一周的费用大约是月费用的四分之一,即:19.99/4,答案与$4.99最为接近。所以选B。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捕获文章中的monthly rate,而题目中文的是weekly rate,不能弄混。
篇4:高考英语任务型阅读解题方法指导
(2)意译法。即对原文中的某句话在保持意思不变的前提下,变换一种说法。这种变换有一定的难度,要求我们吃透原句意思,然后根据理解进行转换或解释。答案的来源往往有三个方面:①根据关键词的导航,在文中捕捉原始信息。②根据空格前后变化了的新语境,从语法和搭配的角度对原始信息进行加工。⑧根据单元格本身的行文规律,遵循同一栏在表达上的一致性原则,从周围单元格中确定信息最终的输出形式。
3.掌握归纳技巧
(1)看懂表格。归纳概括词语往往位于表格上面的第一行或表格左边的第一列。方法通常是:看下面的单元格向上概括,看右边的单元格向左归纳。大多是归纳某一段落的大意,有时是概括全文的主旨。
(2)掌握常见的归纳概括词语:
目的/意图aim,purpose,goal,target,intention;
方法/措施way(of+n./ doing/to do sth.),method (of+n.),means(of+n.),
approach(to+n.), key (to+n.), solution(to+n.), measure
比较/对比similarities /differences,advantages/ disadvantages,strengths/weaknesses,positive/negative, pros and cons
定义/概念definition,concept
主题/开头theme,topic,introduction, beginning
结论/结尾conclusion,ending
状况/事实situation,condition,state,fact
观点/立场opinion(of),view(on,about),idea,side,position
情感/态度feeling,emotion,attitude(to/towards),manner
问题/原因question,problem,issue,reason(for), cause(of),origin
意义/重要importance,significance,meaning,value
结果/后果result,effect,consequence,finding,outcome
建议/意见suggestion(for,about/on), tip(of/on).advice(on)
功能/作用function,use
类别type,kind,sort
特征feature,characteristic
评述comment,assessment
地点place,location,where
过程process,procedure,routine
个人信息name,age,occupation,personality
在复习过程中,记住这类词汇对我们解决这类概括性的问题非常有帮助。
4.注意答题细节
书写答案时,务必要注意规范,书写工整。审清表格,注意表格中所缺单词的排列顺序,特别要留神写到答题卡上的单词序号:正确拼写单词,首字母的大小写、名词的单复数、主谓一致及非谓语动词的使用等。
篇5:读书技巧之高考英语阅读方法
阅读理解的方法
1.略读法(Skimming)
略读法是快速阅读中的一种方法,通常又称为浏览。略读的关键是在抓住文章要点的前提下以个人最快的速度阅读,主要目的是获得足够的信息以便准确地回答有关文章的主旨和大意方面的问题。利用略读法做阅读时,要特别注意文章首尾两段,因为文章的第一段往往点明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或作者的意图,而文章的最后一段则常常总结、归纳或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要学会寻找文章段落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这是抓住段落大意的一条捷径,同时也是准确全文大意的有效途径,因为把整篇文章的每段主题句的意思想综合起来,实际上就是全文的中心思想(Central idea)。有时候,文章的主题句可能会出现在段落中间或结尾,考生需要运用略读方法快速准确地找到它。
2.查阅法(Scanning)
考生在回答具体信息时,通常不需要阅读整篇文章,而只需要找出可能包括所需要的信息部分,然后加以阅读就行,这种方法就是查阅法。查阅法主要用于获得具体的信息,回答具体的问题,即测试中的细节问题,它常常与5W’s和1H(Who,What,When,Where,Why和How)有关,有时又跟具体的数字有联系,如长度、宽度、高度、距离、大小、尺寸等。考生在使用查阅法时,应该注意文章结构和顺序的排列,文章结构有的是按时间顺序排列,有的是按空间顺序排列,有的是按逻辑顺序排列。弄清楚文章的排列顺序能帮助考生在阅读和回答问题时做到高效省时、准确无误。要注意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解题效率,考生应该学会用眼睛扫读的本领,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所需的信息,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所需信息直接相关的词语上,这样可以迅速作出正确的选择。
3.根据上下文判断词义法(Contextual meaning of words)
考生应该平时有意识地积累英语单词,没有一定量的英语单词作基础和保障,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都无从谈起。考生平时可以根据“词离法”,把一个生词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记忆,可以使用转换法(Conversion:同一个单词可能同时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性)、词缀法(Affixation:在某个单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些词缀,可能改变单词的词性和词义,使之成为一个新单词)、派生法(Derivation)、合成法(Compounding)等记忆英语单词,也可以从影视广播和报刊杂志中获得英语词汇。
考生在考试的时候,可根据上下文,利用定义、重述、对比、举例和逻辑推理等方式推断单词的意思。例如:
(1)A satellite is a machine which goes around the earth to relay communication signals over long distance。
此句中satellite是一个围绕地球转动,能够接收传递远距离通讯信号的机器(或装置),据此可判断satellite是卫星。
(2)I am a resolute man Once I set up a goal,I won’t give it up easily
此处后面的句子的意思:一旦我设定了一个目标,我就不会轻易地放弃,由此推断“我”是一个“刚毅”的人。
(3)He is very dependable,but his brother is untrustworthy。
“but”在此句中明确暗示了前后的对比关系,dependable“可靠的”,那么“untrustworthy”肯定是“不可靠的,不可信任的”。
(4)Doctors suggest that everyone should exercise every day,especially those who spend hours doing sedentary activities like reading,typing or sewing。
此句中的“sedentary”的意思可以从跟like后面的“reading,typing,sewing”中轻易地猜出是“坐着做的”意思。
利用略读法,查阅法和猜测词义法能够解决阅读相当比例的问题。可是,在答题的时候,考生有时会发现所给的四个题项中,有不止一个选项可以作为答案,那就应该意识到该题是一道判断推理题。在答题时,考生一发现有某个能回答问题的选项时,就把它作为正确答案的备选项,这是不明智的,而应该再看一看其它选项中还有没有能够回答所给问题的答案。如果有别的备选答案的话,就要根据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选择比较,去伪存真,作出深层理解和全面分析,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判断,选出切合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的最佳答案。
篇6: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一、事实细节题
对于事实细节题,剖析一下不难看出,事实细节的内容不会单独出现,它总会与前前后后的段落内容相呼应。考生只要抓住整体大纲,看懂主题,利用内容间的因果关系,通过时间空间的关系转换,并对细节进行深入的剖析了理解,确定主题,将零碎的细节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就能深刻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轻松解决问题。
二、词句理解题
词句理解题主要讲究的是理解题意,通过短文的词、短语或句子的理解来充分理解题意,,碰到不熟悉的词语要避过,先略读再通读,仔细推敲,尤其是对语境的理解要准确。
三、推理判断题
推理判断题最主要的就是注重文章结构的逻辑关系,抓住关键词,结合有关的生活和社会常识,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文章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目的,进行推断。
四、归纳概括题
适合这类题型的阅读理解通常具体反映在文章的题目或一段短文的小标题上;很多文章从一开头就直接说出观点,表达中心思想。所以对于这类题型,一定要提示学生注意主题句和主题段,绝大多数的短文类似于语文的老三段,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注意隐藏的中心思想,准确了解文章结构,把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注重逻辑关系,把握住文章的脉络即可。
五、图表理解题
图表题一般最简单,主要考察的就是学生的思维模式,注意逻辑关系,分析其中的细节,找出符合图示所要求的必要条件。
高考英语如何冲刺
短语冲刺。对于英语的复习来讲,有好些的固定的短语,需要同学们掌握,而且有许多看似生僻但实际上,却时常出现,又被你遗忘的短语会出现在英语考试试卷里,所以,建议大家可以把这一系列的短语进行系统的背诵,例如of、at、on等的短语固定结构。
模板作文。对于作文来讲,我最反感的就是套用模板作文,但是,对于学习不是太好,英语词汇量缺乏的同学来讲,我还是必须建议用模板作文来进行套用的,大家可以在书市里买相关的英语模板作文图书,找几篇热点进行背诵,在真正考试的时候,可以进行偶尔的改编。
英语语感。这个是我必须要讲的,英语语感是很重要的东西。许多同学,只知道记,却不懂得培养自己的英语语感。这个很简单,快临近考试了,不用做其他的,只需要你拿出英文资料来,大声地朗读,就会在短时间内,不快也光地培养一些语感的。
上下贯彻。这个是用来辨析生单词的,许多同学的习惯就是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就直接去查词典,但是实际上是不可以的。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最好是上下文贯彻,然后进行自测和自猜,因为在高考的时候,不会有人给你查词典的机会的。最后一个月,这方面练习多了,自然熟。
短句练习。对于短句练习来讲,许多同学不明白,短句如何进行练习,这个是对于有一定英语基础,不需要模板作文的同学而言的,一般记得,作文在英语考试里分数占的比重还是很大的,所以写好作文最好是采用短句子的形式,而不要用长句,因为易出现错误。
前后两句。对于阅读理解来讲,就更是了。同学们,如果对自己的英语水平不是很自信的话,可以采用前后两句的形式来阅读某一篇英语短文。除非问题里有关于文章的细节必须去通读某一处,其他的你都可以用只阅读每一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来达到理解整篇文章的目的。可以不用全理解,但是,只要能选择对了题就可以。这样,也不会浪费时间,用在其他会的题目上。
高考英语如何提升
第一步,你要收集你所在省份近5年的英语高考试卷,分析每道题所涉及到的语法点,如果不会分析,可以看看高考试卷解析版,知道每年的重点在哪些语法点上,那么在平时的学习以及高三的一、二轮复习中,针对这些语法点进行重点突击,让自己的学习有方向性一些。
第二步,当然是单词。每天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比如背40个单词,背诵的时候我更倾向先背诵后复习,比如我今天的目标是两节内容,我先背一遍,然后明天复习,后天在复习一遍,通过增加复习次数来达到记忆目的,而有些同学会采取一定要背下来这一节,在背下一节的策略,这样做的后果往往就是背来背去都是同一块内容,于是乎,放弃单词就成了最后的结果,所以要经常复习的呀,这样才是可爱的小天使!
第三步,习题少不了。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搭配一些课下的练习,既可以是课上老师布置的内容,也可以是课下辅导班老师准备的,也可以是自己去书店购买的资料。(P.S这点估计不太可能,有时间都玩王者农药了,像我一样去书店的清流不多了)我的经验是,按专题复习,这样提分效果比较明显,不管现在是高几,英语都可以直接按照题型去训练哦。
篇7:高考小说阅读解题方法技巧
我们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俗话说:“言为心声”,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白,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则更是直接表白了。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比如阿Q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孔乙己为自己偷书所作的辩解,华威先生到处赶着开会,说起话来满口官腔,等等,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此外,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肖像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等。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体的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写他的衣着是“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写出了他迂腐、虚荣的性格,也反映出了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第二,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三,人物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
另外,确立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有的作品的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最能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是主人公,与情节联系密切的是主人公,作者极力刻画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
常见命题方式:
① 小说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②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③ 试析某某人物的形象。
解题思路: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典例分析:
① 《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孔乙己“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他说“窃书不能算偷”,他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可见,孔乙己是个深受科举制毒害的人,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好逸恶劳,但也心地善良。
②《药》的主人公是夏瑜还是华老栓?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
篇8:高考之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方法总结
近年来各省高考试题提高了猜词义能力考查的比率。因此, 掌握一定的猜词技巧, 对突破高考阅读理解, 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词义猜测题常见的提问关键词为mean、refer to、be replaced等。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The word“_____”in Paragraph _____ can best be replaced by _____ .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_____”in Paragraph 3 refer to?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rds can best replace the word“_____”in Paragraph _____ ?
The underlined part“_____”means _____ .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the expression“_____”is closest to _____ .
笔者以近几年高考真题为例, 浅谈一些解题技巧。
一、鬼斧神工构词法
英语单词的构词法以派生和合成为主, 衍生一些转化词。要想高效猜对这类词, 就需要熟练掌握构词法, 并牢记一些常见的派生词词缀, 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猜测生词词义及扩充词汇量。
例题1: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escalation” in Paragraph 4 probably mean?
A. Understanding.B. Increase.
C. Difference.D. Study. (2012重庆)
试题分析:escalate为动词, 意思是“不断扩大, 加剧”。学生可以通过构词法猜出escalation是其名词形式, 含义应该与“扩大, 加剧, 增加”等有关, 故答案选B。
例题2: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phrase“over-consumption”refer to?
A. Using too much packaging.
B.Making more products than necessary.
D.Having more materials than needed.
(2010山东卷)
试题分析:前缀over-的意思是“过分的, 过量的”, 故over--ccoonnssuummppttiioonn的的意意思思是是““过过度度消消费费””。。再再结结合合上上文文语语境“wwee aallrreeaaddyy hhaavvee mmoorree mmaatteerriiaall tthhaann wwee nneeeedd”, 可推测测出出答答案案为为DD。。
二、巧用针对性解释猜测词意
针对性解释是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对文章的理解, 在文章中对一些重要的概念、难懂的词汇等做出的通俗化解释。通常可以利用以下方法猜测:
1. 定义法 (以下定义、定语从句、逗号、破折号、括号以及各种解释词为线索, 如that is to say、in other words、to be mean、namely、refer to等)
2. 复述法 (以单词、短语、同位语或定语从句的形式出现, 提供通俗简洁、详细的信息, 帮助阅读者进一步理解词义)
3. 举例法 (以such as、like、for example、for instance等来举例说明, 帮助阅读者找出猜测生词的重要线索)
例题3:
Perhaps the days are long gone when we might listen quietly to a story on the radio, letting imaginations take us into another world.
“”A.Imaginary life.
B.Simple life in the
C.Times of inventions.
C.Times of inventions.
D. Time for constant activity. (2010江西)
试题解析:根据the days后面的when所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的内容, 基本能推测出the days的含义指的是Simple life in the past。
三、充分利用好内在逻辑关系
根据内在逻辑关系推测词义是指分析和判断上下信息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 然后利用上下文的对比关系、比较关系、因果关系、同义词替代关系等进行推测。
例题4:
I noticed an empty chair next to an elderly, unshaven man, who looked somewhat disheveled. He was wearing a worn-out hat and was alone.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disheveled”mean?
A. Unfriendly.B. Untidy.
C. Gentle.D. Kind. (2010重庆)
试题解析:从前文的unshaven以及后文的worn-out、alone可以推断“老人生活很窘迫”, 所以选择B。
篇9:浅谈高考英语任务型阅读解题方法
一、答题思路
1.通读全文,了解大意。任务型阅读也是阅读的一种,与阅读理解没有本质的差别,改变的只是练习的形式。答题前先要依据不同文体通读全文,了解全文的主旨大意。常用的方法有:略读 (skimming),查读(scanning),快速阅读(fasting reading),细节阅读(detailed reading)等等。遇到说明文,可以使用略读skimming,抓住每段的主题句;遇到记叙文,可以使用查读scanning和细节阅读detailed reading来获得所需信息。2015年江苏高考英语任务型阅读,文章比较长,不少学生一看到试题还没有开始做,心里就开始发慌了,这非常不利于答题。我们应该静下心耐性阅读文章,综合应用上面所提到的方法,抓住一些段落主题句,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旨大意,这样对我们后面的答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当然,就今年的题目来说,要拿高分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情。
2.分析文章,注重结构。不管何种形式的阅读,学生必须要知道如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在的逻辑关系。江苏近几年高考常考的题型是图表型和树状型,表格一般都有大小标题。所以在平时训练的过程中,学生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这方面的做题能力,要更多地关注篇章结构及段落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态度,逐渐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做多想,融会贯通。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做题的方法和感觉。题海战术是不提倡的,每天可以限时训练做一篇,但必须认真对待。按照高考的要求,时间最好控制在15分钟以内。平时做练习时,要严格按照这一时间标准,进行有效的限时训练。
在每次考试中,很多同学在第一卷花了很多时间,导致的结果是第二卷来不及做。此外,学生会在书面表达上花较多的时间,这样一来,花在做任务型阅读上的时间就更少,结果正确率就不高了。所以,平时做题就一定要限时,而且不允许查字典。觉得奇怪的同学也许会想“为什么平时练习的准确率很高,但每到考试就考不好呢?”其实主要是平时做题没有限时,有时还会查查字典,心里不紧张,自然就做得好。另外,在做题时要养成经常思考的好习惯。每次老师评讲练习,不是简单地纠正错误答案,关键要思考为什么做错,问题究竟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从中不断吸取教训,避免今后再犯同样的错误。
4.勤记词汇,日积月累。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词汇量的积累,没有足够的词汇量,阅读文章看不懂,作文写不出来。对于任务型阅读而言,只掌握了一些做题的技巧和方法而没有足够的词汇量,那肯定做不好题目的,至少考纲要求的词汇和词组必须掌握。在平时的练习中,要注意任务型阅读概括性词汇和常用词汇的积累,特别要关注一词多义,不断强化,加深记忆。遗忘没关系,下次遇到再强化记忆。只有不断反复才能记住越来越多的词汇,为做好任务型阅读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解题技巧
1.认真审题,读懂题意。审题时要看清题目要求,做到心里有数。这种题型通常在短文前有一段文字说明,考生在做题时,应认真读懂题目的要求,然后才能根据文章的大意去完成具体的任务。题目要求是请认真阅读下面短文,并根据所读内容在文章后表格中的空格里填入一个最恰当的单词。注意:每个空格只填1个单词。只有正确的审题才能获得正确的信息,才能保证答题正确。
2.快速阅读,掌握大意。做题之前快速浏览文章、了解大意、了解文章的体裁、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态度。读懂短文是解题的第一步和关键的一步。因为只有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找出表格中的有关信息。需要提醒一点,如果表格前提供了小标题,就要特别重视,因为它往往是段落的主题句,而且读懂了标题有助于理解所给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
3.细读表格,完成题目。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后,结合所给图表的内容,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得出正确答案。在做题前,我们对图表的内容要心中有数,对图表的结构要清楚。根据文章里对应的信息分析该空需要填什么形式的单词,是名词还是动词,是现在分词还是过去分词。同时注意首字母的大小写,尤其是标题的大小写,单词的正确拼写等。做题时,按照“先易后难,各个击破”的原则,不要在某个问题上浪费过多的时间。
4.复读全文,核实答案。在填满十个空格完成任务后,必须再结合所给文章,结合表格内容认真检查,看看所填单词是否符合文章内容,单词拼写是否正确。特别要记住书写工整,答题规范。另外,还要注意使用正确的词性和词形,如名词的单复数;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的过去分词或现在分词;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三、遵循的原则
1.循序渐进。众所周知,任务型阅读是对学生语言综合能力运用的考查,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在解答任务型阅读题目的时候,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只有坚持有效的训练,学生的自信心才能得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才能渐渐提高,学生对任务型阅读题型的兴趣才能慢慢培养起来。
2.有效阅读。很多学生对任务型阅读产生畏惧心理,一篇高质量的任务型阅读题又具有一定的难度,我们的学生往往在此题型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但正确率较低,长期下去养成了诸多不好的做题习惯,因此我们教师必须通过限时阅读、有效阅读及阅读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任务型阅读的有效性。
篇10:高考小说阅读解题方法技巧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背景,它为人物提供了大的活动时空背景,影响着或直接决定着人物的思想情感。自然环境描写交待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往往起到渲染作品的气氛和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如鲁迅的《祝福》在描写社会环境时,展开的更是诸多方面,既有男女不平等问题,又有封建贞操观念等问题;既有封建礼教问题,又有迷信观念问题,还有人心冷漠问题。在祥林嫂一生的苦难史上,不同的因素起着不同的作用。
第二,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社会环境一般由主要人物周围的次要人物组成。那些次要人物,是某种社会力量的某种观念的载体,分析时应通过这些人物的言行,认识其代表的社会势力及其观念。《祝福》中表现封建贞洁观念,主要是让鲁四老爷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表现迷信观念,主要是让柳妈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因此,在欣赏时,我们就要从鲁四老爷的话语中看到封建礼教,从柳妈的话语中看到迷信观念。只有这样进行透彻的分析,才能从中认识到作品所提出的社会问题。
第三,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决定人物命运及其性格,人物又能动地作用于环境。由人物在社会环境中的走向,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第四,分析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的性格。第一,要善于从地点、时间、行动、季节、气候和景物等描写中揣摩人物的身份、地位、心境,揣摩出对主题的烘托;第二,善于从人与人的关系、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中体悟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常见命题方式:
① 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② 联系全文,简析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③简要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④ 简要分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解题思路:
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 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等。
典例分析:
① 简要分析《项链》主人公命运的社会根源。
答:当时法国社会视女性为玩物,这种恶劣价值观弥漫于整个社会,是制约玛蒂尔德人生理想和生命情致的一副精神枷锁;追求享乐,爱慕虚荣的风气,又是导致玛蒂尔德悲剧的深层社会原因。小说在讽刺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同时,也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造成这一类人间悲剧的资本主义社会。
②《智取生辰纲》中的自然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篇11:成人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如果在阅读中遇到了不熟悉的单词,或者尽管认识某单词却对某种特定语言环境下的意义或指代关系不理解,就需要运用一些语言知识和语法技能来猜测其含义。
语义题的主要目的不是考察学生的词汇量,而是考察学生通过上下文的意思、结构及指代关系等来分析词语或句子的能力。题干中所考察的词语或句子有以下几种情况:(1)所考察的内容为学生熟悉的词语,只不过在此文中词义有所引申,或有所指代;(2)所考察的内容为学生的常用词,但往往考察的是该词比较生僻或容易被忽略的一项含义,需要充分理解上下文才可能找出正确答案;(3)测试的内容对应试者来说可能完全是一个生词,只有通过上下文所提供的信息或线索才可以找到正确答案;(4)题干中所要考察的是一个代词所指代的具体内容。这类题型是语义题中比较特殊的,关键是掌握好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在作语义题时要注意文章中出现的各种线索,只要方法得当,再难的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下面是几种语义题解题方法:
1. 定义
如果一个单词或词组比较生僻难懂,后面往往会给出它的定义,其形式往往是判断句,同位语等。例如:
Ecology, the relation of plants and living crea?鄄tures to each other and to their surroundings, at?鄄tracts many experts.
上句中“Ecology”是个生僻的单词,但我们从其后的同位语中很容易猜出它的词义为“生态学”。
2. 类比
阅读文章中有时会出现类比,利用熟悉的词通过类比关系来推测生词的含义,是解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下例所示:
As economist Thomas Schelling explains, “Everybody ranks himself high in qualities he values:careful drivers give weight to care, skilled drivers give weight to skill, and those who are polite give weight to courtesy,” This way everyone ranks high on his own scale.
解析:从经济学家Thomas Schelling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careful的司机注重care,skilled的司机注重skill,因此可以推断出polite的司机一定是注重politeness的,文章中没有出现politeness,而是出现了 courtesy,由此可以得出结论:politeness和courtesy一定是同义词。
3.同义词和反义词
在文章中经常在生词的同一句中或上下文会有同义词或反义词出现,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例如:
The incipient stage of disease can be treated more easily than the later stages.
上句中的“incipient stage”和“later stages”意思相反,因此很容易判断“incipient”的意思为“早期的”。
4.相关信息
有时,一个单词或词组的含义需要从上下文的相关信息来判断。上下文的相关信息越多越详细,就越容易准确地判断词义。例如:
Can we pay too much attention to detail? Absolutely.Perfectionists struggle over little things at the cost of something larger than they work toward.“To keep from losing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 says Charles Garfield,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鄄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we must constantly ask ourselves how the details we‘re working on fit into the larger picture.If they don’t,we should drop them and move to something else.”
问题:
The word perfectionists(para.3,Line 1)refers to those who ________.
A) demand others to get everything absolutely right
B)know how to adjust their goals according to the circumstances
C)pay too much attention to details only to lose their major objectives
D)are capable of achieving perfect results in whatever they do
解析
答案是C.文章在第三段第二句话中提到“perfectionists(完美主义者)”一词,我们可以通过文章的上下文,判断出该词的含义。文章在第三段第二句话提到该词后,立即指出了完美主义者的行为,即“在小事情上下工夫,而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的价值。”与C项对该词的解释正好相符。第一句“pay too much attention to detail”,也提供了对C项的佐证。
二、推断题
推断题要求学生具有根据已知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这类题从文章中找不到正确答案,需要读者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意图,因此难度较大。要正确解答此类题型,考生必须从作者明确叙述的观点和事实出发,推断作者的真正意图。
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会遇到推理和判断,无论是阅读还是交谈,我们都在不停地推理和判断。例如,你正要出门,你的同伴对你说:“好象要下雨!”从他的话中你可以推断出他是在提醒你带把伞,或是改个时间出去。
阅读文章进行的推理常常要比生活中的例子复杂得多,但也一定是建立在以下步骤的基础上:
1.对文章字面文字的正确理解。
2.根据上下文、常识和专业知识,对字面意思在具体环境中的含义做出正确理解。
3.掌握文章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意图,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推断。
阅读中常见问题
一、读过文章后,感觉似乎看懂了,做题时却犹豫不决,无法选出正确答案。
这种情况通常是考生的单词量不够、词义掌握不够扎实,或者语法结构掌握不到位,觉得自己看懂了,但具体到细节时,却无法做出正确选择。
二、看到题目后感觉无从下手。
这就要求考生熟悉本文所阐述的四种题型,针对不同的题型,采取不同的解题技巧。
三、阅读速度太慢。
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常常会出现如下不良习惯 ,严重影响阅读速度:
1.指读。阅读者形成边读边用手指在所读内容下划过的不良习惯。
2.唇读。读者在阅读时低声读出声音,或不出声的伴有唇部动作的默读。
3.回读。阅读时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反复回读,浪费了大量时间。在阅读过程中,有些难懂的词或词组可以在理解句子大意的情况下忽略过去。
4.译读。有些考生在阅读的同时,习惯性地将英语翻译成汉语,浪费了大量时间。
1.成人高考英语应试解题技巧
2.成人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3.成人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解题技巧
4.成人高考指南
5.何谓成人高考
6.成人高考:历史
7.成人高考方法信息 : 成人高考学习方法
8.成人高考介绍
9.贵州成人高考
篇12:高考之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方法总结
读完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后我们常有这样的情况,句子都能看懂,但读完文章印象却不深,这就牵涉到对文章框架结构的整体理解。如何学会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呢?首先,要重视文章的题目和文章的首句。因为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主题,文章的内容就是环绕主题展开。首句很关键是因为首句是文章的导入,点明作者写文章的意图,背景等。
接着的每一段的第一句也很重要,因为每段的第一句实际上多半是每段的主题句,然后进行陈述或论述,逐步展开,给予例证,最后把该段内容用一句话来小结,所以每段的最后一个句子常常是该段的结论句,而整篇文章的最后一句就往往是这篇文章的结论或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所以我们在阅读文章时要养成这样一个习惯:见了文章的题目,要停顿一下,想一想,如果让你写这篇文章将如何写,或猜一猜,这篇文章大概写什么,然后你会饶有兴趣地读下去。
接着在往下阅读时特别注意每段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并用心记往,在读完全文时清晰地将全文的主要内容像看电影似的一幅一幅地印在脑中,记忆很深既把握住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论点、论据,又学会了作者的逻辑推理的方法技巧及整篇文章的框架结构,而这是写文章最重要的,也就是文章的构思。
篇13: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解题策略
一、直接阅读正文
一般情况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积极的思维,努力做到:重点阅读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动词;留心主题句并进行适当的预测,使阅读过程成为连续的“推测—验证”的过程。
二、明辩正确选项与干扰项
正确选项往往是命题人把阅读材料的内容或信息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再现出来。一般来说,设置正确选项有以下几种方式:[2]使用与原文一样的词句;使用原文词句的同义词或相似结构;使用原文词句的反义词或结构;答案项是原文生词或困难语句的解释;答案项是对原文词句或段落的归纳、推理或演绎。而干扰项的设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张冠李戴,命题人故意把文章作者的观点与其他人的观点混淆起来;偷梁换柱,干扰项用了与原文中相似的句子结构和大部分相同的词汇,只是在不起眼的地方换了几个词汇,造成句子意思的改变;无中生有,干扰项往往是生活基本常识和普遍接受的观点,但是与原文内容或问题的设问毫不相干;以偏概全,尤其是在猜测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或给文章选择标题时,往往会出现以偏盖全的干扰项。
【例1】[3]
Of all systems of symbols,language is the most highly developed.It has been pointed out that human beings,by agreement,can make anything stand for anything.Human beings have agreed,in the course of centuries of mutual(相互的)dependency,to let the various noises that they can produce with their lungs,throats,tongues,teeth,and lips systematically stand for certain happenings in their nervous systems.We call that system of agreement language.
☆Language is a highly developed system of symbols because human beings_______.
A.have made use of language for centuries
B.use other nervous systems to support language
C.have made various noises stand for any events
D.can make anything stand for anything by agreement
【分析】A选项的内容是一般事实,但原文中没有提及,也与题目的设问无关,因此,它属于干扰项。B选项属于偷梁换柱型的干扰项,因为原文中提到用noises来表示certain happenings in their nervous systems,而不是用nervous systems来支持语言。C选项用any替换原文中的certain,也是干扰项。D选项是正确答案,几乎用了与原文相同的词,只是语序略有不同罢了。
三、通过问题阅读文章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题材和不同难度的文章应该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一般来说,时文题材(如广告,新闻报道)、科普、故事等阅读难度较大的文章,设问通常以表层信息为主。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浏览问题,根据问题设问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到文中寻找答案。
【例2】[3]
A NATIONWIDE BESTSELLER
It’s likely that everything you learned about America’s ancient history is wrong.
The new book,1491,completely chang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Americas before the arrival of Columbus in 1492.
DID YOU KNOW?
When Columbus landed there were probably more people in the Americas than there were in Europe.
The peoples of North America had such healthy life-styles that as late as the 19th century they continued to be the tallest people on earth.
Facts have shown that the Americas were populated as long as 33,000 years ago.
4,000 years ago Mesoamerican farmers developed corn in a feat(技艺)of genetic engineering that still isn’t completely understood.
COMMENTS ON 1491
“In the tradition of Jared Diamond&John MePhee,a totally new view of pre-Columbian America”.
—Richard Rhodes
“Attractively written and really absorbing.Charles C.Mann has produced a book that’s part detective story,part epic(史诗)and part tragedy(悲剧).He has taken on a vast topic:thousands of years,two huge continents,and cultures.”
—Charles Matthews,San Jase Mercury News
“Powerful and challenging”
—Alan Taylor,Washington post
“A pleasure to read as well as a wonderful education”
—Howard Zinn
56.On the whole,1491 is a book mainly about America’s________.
A.life-stylesB.population
C.historyD.agriculture
57.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about the commentson the book 1491?
A.It is interesting and instructive.
B.It is attractive and culturally related.
C.It is challenging and revolutionary.
D.It is humorous and persuasive.
58.From this passage,we can learn_________.
A.People settled in the Americas a little earlier than 1942
B.North Americans were the tallest in the 18th century in the world
C.Mesoamerican farmers knew genetic engineering5,000 years ago
D.The population in the Americas was smaller than that in Europe in 1492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上述方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以下信息:这是一篇介绍美国一本畅销书的文章;阅读时需了解这本书是关于美洲哪一方面的(56题),人们对它的评论是什么(57题)以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什么(58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依据问题中的信息有针对性地仔细读文章,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性。
四、通过题型阅读文章
从近几年高考阅读试题可以看出,命题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均体现得较为明显。试题一般分为四大类:表层理解题、语意理解题、主旨归纳题和推理判断题。[4]每一种题型都渗透了命题者不同的评价立意,也对考生的思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一)表层理解题
对于表层理解题,即事实细节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把握文章中提供的具体文字、数据、图形等来理解文中的词汇、句子及段落等文章表层意义。学生可以从文中直接找出答案。
【例3】[3]
Susan Sontag(1933-2004)was one of the most noticeable figures in the world of literature....
...
By conviction(信念)she was a sensualist(感觉论者),bu by nature she was a moralist(伦理学者),and in the works she published in the 1970s and 1980s,it was the latter side of her that came forward.In illness as Metaphor—published in1978,after she suffered cancer—she argued against the idea that cancer was somehow a special problem of repressed personalities(被压抑的性格),a concept that effectively blamed the victim for the disease.In fact,re-examining oldpositions was her lifelong habit.
In America,her story of a 19th century Polish actress who set up a perfect society in California,won the National Book Award in 2000.But it was as a tireless all-purpose cultural view that she made her lasting fame.“Sometimes,”she once said,“I feel that,in the end,all I am really defending...is the idea of seriousness,of true seriousness.”And in the end,shemade us take it seriously too.
74.As for Susan Songtag’s lifelong habit,she______.
A.misunderstood the idea of seriousness
B.re-examined old positions
C.argued for an openness to pop culture
D.preferred morals to beauty
75.Susan Songtag’s lasting fame was made upon_________.
A.a tireless,all-purpose cultural view
B.her lifelong watchword:seriousness
C.publishing books on morals
D.enjoying books worth reading and movies worth seeing
【分析】74题题干中的lifelong habit是关键信息,由文章的倒数第二段最后一句话可以得知“re-examining old positions was Susan’s lifelong habit”,因此选B。75题题干中的lasting fame是关键信息,由文章最后一段第二句话得知“it was as a tireless all-purpose cultural view that she made her lasting fame”,因此选A。
此外,有时表层理解题的题干表述方式与原文表述方式不完全一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复杂句子简化或找同义词的方法寻找答案。
(二)语意理解题
语意理解题要求考生猜测文中画线词或短语的意义,或对文中某个句意进行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构词法的原则猜测生词;通过解释性的语言或标点符号的提示等寻找答案;寻找表示上下文逻辑意义以及作者意图的段落或话语。
【例4】[3]
Shopping is not as simple as you may think!There are all sorts of tricks at play each time we reach out for that particular brand of product on the shelf.
Colouring,for example,varies according to what the producers are trying to sell...
When some kind of pain killers was brought out recently,researchers found that the colours turned the customers off because they made the product look weak and ineffective.Eventually,it came on the market in a dark blue and white package—blue because we think of it as safe,and white as calm.
☆The underlined part“the colours turned the customers off”means that the colours______.
A.attracted the customers strongly
B.had weak effects on the customers
C.tricked the customers into shopping
D.caused the customers to lose interest
【分析】从下文陈述的原因because they made the product look weak and ineffective可以看出这种药品的外包装使产品看起来平淡无效,吸引不了顾客的购买欲望,因此,商家改变了外包装的颜色。所以答案选D。
此外,在做语意理解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看上下文、认真审题、看清题干、排除干扰项。
(三)主旨归纳题
主旨归纳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全文或某一段落的整体把握能力,即对整个语篇、段落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始终留心中心词汇以及段落主题,理清文章的逻辑和脉络,准确把握全文的主旨,同时还应注意选项的表意,其内涵和外延必须恰如其分地概括文章的主题,既不能过大,也不能把某个细节或局部误当主题。
【例5】[5]
More modest consumer(消费者)appetites(胃口)might not only save money but also reduce the amount of crime.At least that’s the conclusion of a leading British criminal behavior expert.
Dr.Keith Hayward,a lecturer at the University of Kent,says anti-social behavior comes from a need to experience new sensations(情感).And,stealing a car and riding around in it offers young people the same thrill(刺激)that shoppers get from buying heavily-advertised goods.
That desire is encouraged in young people by advertisers who use“pleasure-seeking experiences”to sell their products.Adverts teach young people that they must have the next desirable consumer items to feel good,Hayward said.If that need is not met then they feel that something is missing.Some young people then use“the exciting possibilities offered by criminal activities”to fill the expectation gap.
Hayward has written a book called“City Limits:Crime,Consumer Culture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He says a consumer society teaches young people that their needs must be met instantly.Apart from shopping,he claimed,crime was an easy way for that desire to be satisfied.
“The current generations of youngsters,”he said,“are being fed more advertising messages than any other group of children in history”.
This makes them dissatisfied with their lives and hungry for more thrills.The main motivation(动机)for street crime was not poor parenting,poverty or social exclusion(遗弃),Hayward argued.
It’s“a desire for style,luxury(奢侈品),excitement and self expression”created by the way a consumer society works.
Hayward said young people were repeatedly told that the purpose of their lives was to consume.
However,he said,they rarely question what role this“language of seduction”plays in shaping their everyday lives.
The government failed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he added.It should be bringing in law to stop advertisers targeting young people.
☆What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A.Taste for new thrills can lead to crime
B.A new discovery on youth crimes
C.Misleading of advertisements
D.A new trend in consuming
【分析】该篇文章是对社会问题方面的探讨:追求新奇、享受容易导致人们犯罪,广告用语有时诱惑性很强。选项B“犯罪方面的新发现”显然所涉范围过大;选项C“广告的误导”并未涉及“犯罪”问题,没有紧扣文章中心;选项D“消费时尚”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因此,答案为A。
此外,有时一篇文章的主题或中心在选项中是模棱两可的、似是而非的,学生应认真观察和分析全文表意的倾向,通过分析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来推测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推理判断题
推理判断题着重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即要求考生根据文章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判断。此类题目难度大、涉及面广,如人物的性格、心理,故事的结局、寓意,文章的出处、体裁风格,作者的态度,文章的行文走势等。因此,教师应在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充分利用逻辑知识,挖掘文章内涵、摸清作者意图、寻找体现作者观点的信号词;切忌以臆断代替推理,忽视作者的态度倾向,脱离文章本意,拼凑其他所谓“事实”。
【例6】[3]
An environmental group called the Food Commission is unhappy and disappointed because of the sale of bottled water from Japan.The water,it angrily argues in public,has traveled10,000“food miles”before it reaches Western customers.“Transporting water halfway across the world is surely the extremely stupid use of fuel when there is plenty of water in the UK.”It is also worried that we are wasting our fuel by buying prawns(对虾)from Indonesia(7,000 food miles)and carrots from South Africa(5,900 food miles).
Counting the number of miles traveled by a product is a strange way of trying to tell the true situ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damage done by an industry.Most food is transported around the world on container ships that are extremely energy-efficient(高能效的).It should be noted that a ton of butter transported 25 miles in a truck to a farmers’market does not necessarily use less fuel on its journey than a similar product transported hundreds of miles by sea.Besides,the idea of“food miles”ignores the amount of fuel used in the production.It is possible to cut down your food miles by buying tomatoes grown in Britain rather than those grown in Ghana;the difference is that the British ones will have been raised in heated greenhouses and the Ghanaian ones in the open sun.
What the idea of“food miles”does provide,however,is the chance to cut out Third World countries from First World food markets.The number of miles traveled by our food should,as I see it,be regarded as a sign of the success of the global(全球的)trade system,not a sign of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From the passage we know that the author is most probably__________.
A.a supporter of free global trade
B.a member of the Food Commission
C.a supporter of First World food markets
D.a member of an energy development group
【分析】作者在第一段首先陈述了the Food Commission的观点,即认为从国外进口瓶装水和其他食品是stupid use of fuel。但在第二段作者开始反驳这一观点,认为用food miles来评价产品的能耗是a strange way,它实际上是切断了第三世界国家和第一世界国家食品市场的联系。所以,如果学生可以清楚文章的结构,就可以很容易推断出作者的态度。因此,该题答案选A。
此外,教师应让学生在做推理判断题时注意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在本质,以防被文章的字面意思所蒙蔽。
阅读理解的提高非一日之功,教师应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把握阅读速度,注重逻辑思维和整体理解,积极捕捉关键词和中心句,忠实于文章中的事实和作者的观点,认清段落之间的关系和文章的整体结构,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走势,广泛阅读,尽可能地扩大知识面,熟悉各类题材和体裁的文章。
摘要:阅读理解历来是高考英语的重头戏,主要考查考生在单位时间内快速阅读英语短文,通过对短文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把握文中各细节之间的时空顺序、逻辑联系及作者的意图、态度、观点和文章寓意的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英语试题的设置更加注重考查考生对语篇的整体理解能力和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英语阅读,解题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2008年全国高考英语考试大纲[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Francoise Grellet.(2001).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M].Beijing:People’s Education Press.
[3].彭昆湘.2004-2008年全国及自主命题省、市高考英语卷(7套)[Z].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14:高考小说阅读的解题方法
1. 选择题。高考小说阅读的选择题一般为五选二、差别赋分的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人物性格和心理分析、故事情节作用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分析、表现手法作用分析、小说主题概括和审美取向分析、语言风格赏析等。
2. 简答题。在简答题中,人物形象分析是历年必考题,如“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其次是某种物象在文中的作用分析,如“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筒要分析”(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其他还有细节作用、线索作用的分析等。
3. 探究题。探究题主要是探究结构技巧,如“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某个情节的作用,如“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还有探究人物形象的,如“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
二、高考小说阅读的解题意识
1. 文本意识
所谓“文本意识”,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阅读时,首先要想到该文本是一篇小说,它有着其他文本所不具备的特点,即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其次,解题时要把所有问题回归到文本自身去思考。文后的问题都是针对文本中的信息而设,所以在解答文后的问题时,尽管不能直接摘抄原文词句现成答案,但依然要紧紧围绕文本内容作答,脱离了文本内容去找答案等于缘木求鱼。比如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决不能粗略浏览一遍阅读材料就凭空臆想,必须从文中筛选出与该人物有关的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从这些描写中概括整理得出正确的答案。其他诸如情节作用的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以及对作品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表现手法的探究也必须坚持以文为本的思想。
2. 整体意识
小说阅读的“整体意识”,也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
①注重小说各部分的作用。
阅读小说文本的整体意识表现在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情节作用的分析和对小说主题的提炼上。一篇完整的小说文本材料是一个有机的组成,读者必须具备居高临下的眼界,感知作者表现在各部分的意图。开头部分或渲染气氛、或欲扬先抑、或造成悬念为后文埋下伏笔;中间部分又常常照应开头,或插叙、补叙,推动情节发展,有为后文情节发展做好铺垫;每一篇小说都有情节的高潮部分,其与前后文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最后结局往往与高潮部分形成对比,以此突出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
对小说的构思特点方面的考查,常常关注的是伏笔、悬念、线索、开头、结尾等。尤其是短篇小说的结尾是很好的设题材料。因为一个构思最精彩的小说结尾兼顾了悬念和伏笔,给读者的感觉是“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②注意人物形象、情节、环境描写和作品主题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又称为典型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采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艺术手法创作出来的,与生活原型相比,往往具有更集中、更普遍的代表性;而人物形象、性格、精神面貌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的。小说的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件发生的背景进行的描写,文中的环境描写有时看似闲笔,但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表现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作品主题既不能脱离故事情节,也不能脱离特定的环境描写。
三、高考小说阅读的解题方法
1. 通读文本
通读文本,要梳理出文本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筛选主要人物的言行、次要人物的言行,考查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关系;按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等几个环节概括故事情节;浏览环境描写,思考其对情节发展所起的作用;寻找叙事线索;概括作品主题;思考小说标题和主题之间的关系等。做好了这些工作,下面的解题才能得心应手。
如阅读《马兰花》(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可以先整理出小说的故事情节:麻婶出事(开端)、夫妻讨债(发展)、丈夫怄气(高潮)、麻婶女儿还债(结局)。故事用三孬的话作为开端,说出麻婶突发脑溢血和麻婶借马兰花600元钱的事情,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在故事发展的环节当中,夫妻讨债无果、麻婶救治无效、麻婶女儿飞回上海,又一次激化矛盾;丈夫跟马兰花怄气,更让人看到收回600元钱的无望;结尾部分,麻婶女儿还钱,让读者悬着的心落了地。
故事情节的发展,很好地展示了人物的形象。首先是主人公马兰花,在看到麻婶病重的情况下,无法张口讨债,批评丈夫:“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可见她倾向于信任别人,表现出善良的本性。在丈夫给自己怄气的时候,马兰花有委屈,但她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这又让人看到她重视情谊、轻视金钱的高尚品质。而丈夫的催促、嘶吼、踢菜篓子、摔门、埋怨等言行,让读者看到了此男人对金钱的重视,正好与马兰花的人品形成对比。
小说体现出对当下社会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和反思。三孬劝马兰花追债和马兰花的丈夫因追不到600元钱的表现,让我们看到当今社会确实存在诚信的危机。而麻婶女儿的还债,又让人看到一种希望,即这个社会并没有完全失去诚信。麻婶女儿的行为宣扬了“好人有好报”的思想,也是对马兰花形象的补充。
2. 精读题干
精读题干,明确题目中的相关要求,包括答题对象、方向和提取答案的范围。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1题(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其中“哪些”,说明人物形象特征不是只有一点,从6分的赋分值上看,这些特征至少包括三点;“简要分析”,说明解答人物性格特征时,不能只干巴巴地罗列人物性格特征,还要有分析内容,这个分析内容必须来自于文本,所以回答时还要摘取文本内容来支撑答案要点。
再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第11题(4):“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此题要求考生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似乎有一定的自由。但这个自由也仅限于在“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和“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之间选择,抛开这两个观点信马由缰的回答,不可能符合要求。观点确定之后,还要很好地说明理由,对此题干中也有明确规定:结合全文,即考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去说明。所以,认真揣摩题干中的限制性词语,按要求作答,才是得高分的保证。
3. 学会分析
分析问题就是要把问题放在故事背景上思考。作品中人物的言行都有一定的前因后果,根据这些前因后果推测人物特定的心理,就是分析问题。所以,分析问题要紧紧围绕文本内容进行。
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1题(1)·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亊,还鼓动她到医脘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选项中说三孬“好嚼舌”“搬弄是非”,两个词都是贬义词,意思是“把别人背后说的话传来传去,蓄意挑拨,或在别人背后乱加议论,引起纠纷”。而故事背景中三孬只是向马兰花说明麻婶得脑溢血的情况,麻婶借马兰花600元钱也是事实,三孬似乎担心突发情况下600元钱无法收回,所以给马兰花一个善意的提醒。可见三孬并无恶意,不能说他搬弄是非。
再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1题(1)·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说马兰花的男人“世故圆滑、反复无常”也是没有根据的。马兰花的男人是开出租车的,经济不会很宽裕,600元钱对他来说来之不易,所以才反复催促妻子马兰花去讨债。讨债无果的时候,埋怨奚落,发狠踢东西摔门等行为都是普通贫民的正常举动,是长期拮据的正常反映。同样,在他看到麻婶女儿的信后主动为妻子做饭,是他喜悦心情的真实流露。所以他并不是一个世故圆滑、反复无常的人。
4. 学会概括
概括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的保留题目,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做到两点:①结合文本内容。当题干中要求分析某个人的形象或性格特征时,要回归文本,圈点出此人物所有的言行,并结合故事背景思考其言行的性质;②用形容词给人物形象贴标签。作者在小说中一般只叙述人物的言行,并不品评作品中的人物,把品评人物的任务留给读者。所以考生要积累丰富的形容词来给作品人物贴标签。
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1题(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先找出文中对马兰花进行描写的内容,重点分析其言行,如她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说明她朴实善良,重视情谊;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款的事,与丈夫因六百元钱的事而发生矛盾、忍让丈夫但也给丈夫讲理等,说明她善解人意;尽管挣钱不容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说明她做人有原则等。
小说阅读中考查的人物形象,一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但在概括时,用语大致接近都可以得分,不必强求一律。如说马兰花“乐于助人”“善良厚道”等也可以。
5. 学会探究
探究题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也应该做到贴近文本内容,有理有据;还要整体把握文本结构,领悟全文中心主旨,有时还要走出文本,调动阅读积累;回答时注意条理清楚。
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1题(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解答此题应先结合文本内容,先总结出老汪的性格特点;再走出文本,回忆《孔乙己》一文中人物的特点加以比较;回答时先逐条说出他们的相同之处,再回答不同之处。
相关文章:
安全稳定第一季度总结02-15
学院安全稳定工作总结02-15
班级安全稳定工作总结02-15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大纲02-15
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总结02-15
中学两会期间安全稳定工作总结02-15
迈克尔乔丹简介02-15
迈克尔乔丹退役演讲02-15
迈克尔杰克逊歌曲歌词02-15
迈克尔·菲尔普斯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