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2.1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通用11篇)
篇1:八年级数学下册《2.1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第二章 分解因式1.分解因式
总体说明
因式分解是进行代数恒等变形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在以后的代数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如:多项式除法的简便运算,分式的运算,解方程(组)以及二次函数的恒等变形等,因此学好因式分解对于代数知识的后继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本节是因式分解的第1小节,占一个课时,它主要让学生经历从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类比思想,让学生了解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运算之间的互逆关系,感受分解因式在解决相关问题中的作用.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技能基础:学生已经熟悉乘法的分配律及其逆运算,并且学习了整式的乘法运算,因此,对于因式分解的引入,学生不会感到陌生,它为今天学习分解因式打下了良好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由整式乘法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是一种逆向思维过程,而逆向思维对于八年级学生还比较生疏,接受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再者本节还没有涉及因式分解的具体方法,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是一个难点.
二、教学任务分析
基于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因数分解的经验,但对于因式分解的概念还完全陌生,因此,本课时在让学生重点理解因式分解概念的基础上,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数学能力,如:类比思想,逆向运算能力等。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互逆关系,并能运用这种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数学能力:
(1)由学生自主探索解题途径,在此过程中,通过观察、类比等手段,寻求因式分解与因数分解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类比思想.(2)由整式乘法的逆运算过渡到因式分解,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3)通过对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观察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 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辨证观点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看谁算得快——看谁想得快——看谁算得准——学生讨论——反馈练习——学生反思. 第一环节 看谁算得快 活动内容:用简便方法计算:(1)7771362= 9992(2)-2.67×132+25×2.67+7×2.67=(3)99–1= .
活动目的:如果说学生对因式分解还相当陌生的话,相信学生对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应该相当熟悉.引入这一步的目的旨在让学生通过回顾用简便方法计算——因数分解这一特殊算法,使学生通过类比很自然地过渡到正确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上,从而为因式分解的掌握扫清障碍,本环节设计的计算99–1的值是为了降低下一环节的难度,为下一环节的理解搭一个台阶.
注意事项:学生对于(1)(2)两小题逆向利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运算的方法是很熟悉,对于第(3)小题的逆向利用平方差公式的运算则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复习七年级所学过的整式的乘法运算中的平方差公式,帮助他们顺利地逆向运用平方差公式. 第二环节 看谁想得快
活动内容:99–99能被哪些数整除?你是怎么得出来的?
学生思考:从以上问题的解决中,你知道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把这个式子分解成几个数的积的形式,继续强化学生对因数分解的理解,为学生类比因式分解提供必要的精神准备.
注意事项:由于有了第一环节的铺垫,学生对于本环节问题的理解则显得比较轻松,学生能回答出99–99能被100、99、98整除,有的同学还回答出能被33、50、200等整除,此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使学生逐渐明白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积的形式.
第三环节 看谁算得准 活动内容:
计算下列式子:
(1)3x(x-1)= ;(2)m(a+b+c)= ;
(3)(m+4)(m-4)= ; 332 2(4)(y-3)= ;
(5)a(a+1)(a-1)= . 根据上面的算式填空:
(1)ma+mb+mc= ;
(2)3x-3x= ;
(3)m-16= ;
(4)a-a= ;
(5)y-6y+9= .
活动目的:在第一组的整式乘法的计算上,学生通过对第一组式子的观察得出第二组式子的结果,然后通过对这两组式子的结果的比较,使学生对因式分解有一个初步的意识,由整式乘法的逆运算逐步过渡到因式分解,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注意事项:由于整式的乘法运算是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因此,学生能很快得出第一组式子的结果,并能很快发现第一组式子与第二组式子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第二组式子的结果. 第四环节 学生讨论 活动内容:
比较以下两种运算的联系与区别:(1)a(a+1)(a-1)= a-a(2)a-a= a(a+1)(a-1)在第三环节的运算中还有其它类似的例子吗?除此之外,你还能找到类似的例子吗? 结论: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辨一辨:下列变形是因式分解吗?为什么?
(1)a+b=b+a(2)4xy–8xy+1=4xy(x–y)+1(3)a(a–b)=a–ab(4)a–2ab+b=(a–b)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更清楚以下事实:
(1)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是一种互逆关系;
(2)分解因式的结果要以积的形式表示;
(3)每个因式必须是整式,且每个因式的次数都必须低于原来的多项式的次数;
(4)必须分解到每个多项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注意事项:学生通过讨论,能找出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联系与区别,基本清楚了“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是一种互逆关系”以及“分解因式的结果要以积的形式表示”这两种事实,后两种事实
222
3323222是在老师的引导与启发下才能完成. 第五环节 反馈练习活动内容:
1、看谁连得准
x2-y2.(x+1)2
9-25 x y(x-y)2x 2+2x+1(3-5 x)(3+5 x)xy-y2(x+y)(x-y)
2、下列哪些变形是因式分解,为什么?(1)(a+3)(a-3)= a-9(2)a-4=(a +2)(a-2)(3)a-b+1=(a +b)(a-b)+1(4)2πR+2πr=2π(R+r)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反馈练习,使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是否到位,以便教师能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
注意事项: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基本到位. 第六环节 学生反思
活动内容:从今天的课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明白了哪些道理?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回顾与反思,强化学生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清楚地了解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互逆关系,加深对类比的数学思想的理解,对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有一个初步认识. 注意事项:从学生的反思来看,学生掌握了新的知识,提高了逆向思维的能力,对于类比的数学思想有了一定的理解,对于矛盾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也有了一个初步认识. 巩固练习:课本第45页习题2.1第1,2,3题
思考题:课本第45页习题2.1第4题(给学有余力的同学做)
四、教学反思
传统教学中,总是先介绍因式分解的定义,然后通过大量的模仿练习来强化巩固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记忆与理解,其本质上是对因式分解的概念进行强化记忆.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对因式分解的记忆退到了次要的位置,它把因式分解作为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全面思考、灵活解决矛盾的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因数分解类比出因式分解,对学生进行类比的数学思想培养,由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对比,对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22 2 2也使得学生对于因式分解概念的引入不至于茫然.
尽管新旧两种教法的对比上,新课程的教学不一定马上显露出强劲的优势,甚至可能因为强化练习较少,在短时间内,学生的成绩比不上传统教法的学生成绩,但从长远目标看来,这种对数学本质的训练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出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数学的机械模仿记忆的层面上.
总之,教学的着眼点,不是熟练技能,而是发展思维,使学生在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发生深刻的变化.
篇2:八年级数学下册《2.1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一、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
如果一个多项式适当分组,使分组后各组之间有公因式或可应用公式,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的方法分解因式。
分组分解法适用于不能直接使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和十字相乘法的多项式。
分组分解法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因式分解的方法。通过对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分组,把多项式转化为可以应用基本方法分解的结构形式,使之具有公因式,或者符合公式的特点等,从而达到可以利用基本方法进行分解因式的目的。
二、例题分析
例
1、分解因式:(1)2x2+2xy-3x-3y(2)a
(3)4x2-9y2-24yz-16z
2例
2、分解因式:(1)m2+n2-2mn+n-m
篇3:八年级数学因式分解专题讲解
首先说提取公因式法, 我们把一个式子中各项都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 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 从而把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 这种方法叫提取公因式法。提取公因式法的步骤:一、找出公因式。二、提取公因式并确定另一个公因式。在此过程中并且要注意, 当各项系数都是整数时, 公因式的系数应当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的相同字母, 而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低的;取相同的多项式, 多项式的次数取最低的。
下面我们看几个利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例子。
再介绍公式法, 由于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有着互逆的关系,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 那么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
分组分解是因式分解中的一种简洁方法, 我来介绍一下这个方法。我们看多项式am+an+bm+bn, 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 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 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假如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an和bm+bn, 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解因式。原式= (am+an) + (bm+bn) =a (m+n) +b (m+n) ,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它分解因式, 还要继续分解。原式= (am+an) + (bm+bn) =a (m+n) +b (m+n) = (m+n) (a+b) 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分组分解法。由上例可知, 如果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 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例如:a2+ax-b2+bx= (a2-b2) + (ax+bx) = (a+b) (a-b) +x (a+b) = (a+b) (a-b+x)
十字相乘法相对来说就有些难度, 对于mx2+px+q这种形式的多项式, 利用关系a×b=m, c×d=q且ac+bd=p, 则多项式可因式分解为 (ax+d) (bx+c) 。例如分解因式7x-19x-6, m=7, q=-6, p=-19, 把7拆为1和7的积, -6拆为2和-3的积时才能保证1×2+7× (-3) =-19=q, 所以7x-19x-6= (7x+2) (x-3) 。当这类二次三项式的二项式系数为1时, 这类多项式就简化为x2+px+q, 这时常数项是两个数的积, 一次项系数是常数项的两个因数的和的因式。上面的式子中a, b, m都取1, 所以此关系变形为:c×d=q, c+d=p, 此多项式分解为x2+px+q= (x+c) (x+d) 。例如x2+3x-10, q=-10, p=3, 把-10拆为5和-2的积且保证了-2+5=3=p, x2+3x-10= (x+5) (x-2) 。
待定系数法是一种常见的解题方法, 它的指导性作用贯穿于初中、高中甚至于大学的许多课程, 下面我们来简单的介绍一下。这种方法是将一个多项式表示成另一种含有待定系数的新的形式, 这样就得到一个恒等式。然后根据恒等式的性质得出系数应满足的方程或方程组, 再通过解方程或方程组求出待定的系数, 或找出某些系数所满足的关系式, 称之为待定系数法。例如分解因式x4-x3+4x2+3x+5, 这是一个关于x的四次多项式, 可以考虑用待定系数法将其分解为两个二次式之积。x4-x3+4x2+3x+5= (x2+ax+1) (x2+bx+5) =x4+ (a+b x3+ (ab+b) x2+ (5a+b) x+5由恒等式性质得:
由 (1) 、 (3) 解得a=1, b=-2, 代入 (2) 中, (2) 式显然成立。
假如设原式= (x2+ax-1) (x2+bx-5) , 由待定系数法解题可知关于a与b的方程组无解, 所以设原式= (x2+ax+1) (x2+bx+5) 。同时说明初设形式非常重要, 若得方程组无解, 则说明原式不能分解成所设形式的因式, 应改设其它形式。
在因式分解中, 还会经常用到拆项添项的方法, 但是拆项添项的方法不止一种, 可谓多种多样, 灵活变化, 用这种方法来分解因式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是大有益处的。
上述方法的特点就是把多项式拆成若干部分, 再进行因式分解。
我们再看几个例子, 还可以发现以上这些方法在应用上是相互依存的。
摘要:本文介绍因式分解中常用的一些方法, 及其各自具备特点, 领会因式分解是学习数学的一个工具、一种数学方法。因式分解的方法灵活, 学习这些方法与技巧, 对于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都有着十分独特的作用。
篇4:八年级数学下册《2.1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本单元以英雄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记叙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可歌可泣的英雄们的动人事迹,讴歌了英雄们高尚的民族气节、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英雄与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感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其次要注意历史资料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力求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全面、深入地了解英雄人物。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以求提高求同存异,比较鉴赏的能力。再次,要注意拓宽阅读视野,可自主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资料。最后,应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主题,收集整理自己喜欢的一位或几位英雄人物的事迹,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办一份小报,在班级展出。
每课教学设计
《你,浪花里的一滴水》与《苏武牧羊》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两个篇目。首先,学习时要注重朗读,读清节奏,读准语调,读出情感。其次,宜确定恰当的比较点,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提高欣赏能力。再次,应广泛收集有关资料,自主确定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练习。
互动过程
一、反复朗读,尝试发现
(一)教师范读,疏通字句
(二)师生同读,体会情感
(三)自主散读,加深理解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一)学生与学生对话
探究《你,浪花里的一滴水》(以下简称“诗A”)与《苏武牧羊》(以下简称“歌A”)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差异所在。
(二)学生与教师对话
展示自己探究的结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较点及确立的理由。
(三)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
共同归纳整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的结果:
1.体裁与手法不同
诗A是一首现代自由诗。通篇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设疑(1~3节)时匠心独运,将雷锋比作“一滴”“渗透亿万人的心”的“小小的春雨”,来突出雷锋精神的巨大感染力;抒怀(4~6节)时妙语连珠,先将雷锋比作反射阳光的水,再将其喻为向党飞翔的鸟,又将其化作没有浪费光的灯,最后汇为化成雷的鼓声,从专门利人、干一行爱一行、艰苦朴素、摆正个人和集体的位置、不骄不躁等方面,热情讴歌了雷锋精神;赞咏(第7节)时一唱三叹,将雷锋的足迹与“回音”“歌曲”联系起来,强调了雷锋精神的巨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歌A是一首歌词,音乐上仿照词调传统,作上下片处理。上片写苏武的遭遇和心理压力,先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再用正面描写来刻画;下片写思乡思亲的煎熬,从着笔苏武的角度说,前用实笔,暗示苏武归思正浓;次运虚笔,点染母亲、妻子对苏武的思念,表明亲情的呼唤也不肯使苏武屈服;后使实笔,颂扬苏武的爱国之隋、浩然之气的巨大的折服力。
2. 角度与主题不同
诗A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角度,将雷锋比作一滴鲜活的水,小(一滴水意味着雷锋平凡微小而年轻)中见大(雷锋精神的感染力、感召力是巨大的)。赞扬了雷锋站在平凡的立场上投入到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用行动和生命诠释了伟大的真正内涵,反复歌咏了雷锋用平凡、年轻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建设事业立下的不朽功勋,抒发了对雷锋同志的怀念与敬仰。歌A则从爱国之心、民族气节和执著的信念与坚忍不拔之毅力的角度,摄取了磨难和思念两钼镜头。歌颂了作为民族英雄的苏武为捍卫民族尊严,抵威胁利诱,历艰苦折磨,守民族气节,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光辉事迹和不朽的精神。
3.意境与情调不同
诗A以喻创境,以情笼境,境叠情随,引人想像:反射阳光的水、展翅飞翔的鸟,没有浪费的光,刚敲响的鼓,音符、纤维、花瓣,与平凡无奇的日常生活的诸多画面、场景相映生辉,又与人物的高尚的情操和诗人的怀念、敬仰之情水乳交融,创设了多个极富立体感和美感,能净化人们心灵,培养高尚道德情操而又不乏内在联系和共性的意境;而这意境中透露的情调,则又深沉而不失昂扬,激越而不失坦诚,与境和情共同营建了恃的意象美和意蕴美。而歌A则以景创境,以情润境,境简情浓,给人感染:雪地冰天,鸣风飞雁,渲染了阴冷凄苦的氛围,饮雪吞毡牧羊之举与如铡以石之志相映衬,白发红妆的思念与海枯石烂心不变的大节相衬,营造了两个画面感极强,能激荡人们心灵,牵动人们魂魄,独立而又统一的意境;而这意境流露的情调则于悲愤中透露出刚烈,于凄婉中展露出大气,于缠绵中表露出激昂,于抑郁中显露出坚毅,与境和情一齐打造了悲壮激昂、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歌乐之美。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苏武庙(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教师示读,简要疏通字句]
1.你发现《苏武庙》与《苏武牧羊》的写作目的的不同之处了吗?
《苏武庙》着眼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抒情寄愤,旨在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提倡心向故国。《苏武牧羊》侧重渲染环境之凄寒,利诱之动人,烘托人物志向弥贞,气节愈坚,不辱民族尊严的高洁操守和英雄行为。
[学生与学生对话后明确]
2. 你还发现了《苏武庙》与《苏武牧羊》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与学生对话之后明确比较点]
A体裁 B手法 C意境 D情调 E角度 F结构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1.请你收集雷锋及与其思想行为有关的资料,然后确立中心,自拟题目办一份手抄报。
2.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苏武及与其思想行为有关的资料,编写短剧本,准备在班级演出。
《金色的鱼钩》与《南沙卫士》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两篇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有诸多差异的记叙类文章。首先,要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比较点寻找两篇文章的同中之异,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其次,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中的高尚精神品质和崇高思想境界,感悟人性美、人格美。再次,应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以简明的语言分别概述两文(以下称《金色的鱼钩》为“文A”,《南沙卫士》为“文B”)的内容。
(二)学生与学生对话,发现同中之异
小组讨论两文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同中之异,确定恰当的比较点。
二、讨论交流,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
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成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
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学生、老师与文本对话
共同归纳事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的结果:
1.塑造形象的侧重点不同
文A聚焦于老班长。通过老班长在长征过草地时,接受党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着力表现老班长舍己为群、鞠躬尽瘁、遇挫弥坚的思想性格,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老红军战士英雄个体形象。文B泼墨于驻岛官兵克服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困难,忍受常人难以想像的肉体煎熬和与世隔绝带来的巨大的精神痛苦,受热忍渴,奉献青春,保家卫国的动人事迹,极力展示驻岛官员意志顽强、生活俭朴、以苦为乐、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较好地塑造了解放军某部英雄群体形象。
2. 选择材料的着眼点不同
文A着眼表现老班长英雄个人的崇高的思想境界,着眼选择“点”的材料来表现人物。做鱼钩、嚼鱼骨、找野菜、劝喝汤、献生命等材料的选择,都与老班长的一言一行有关,具体、生动而富于表现力。文B着眼选择“面”的材料塑造形象。赤膊劳动、盐水洗衣、雨中淋浴、高温桑拿、节水浇菜、倾情养花、苦心储水、慷慨献水等材料,虽然多为概括介绍,不求详尽,但典型而不乏感染力,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了广大官兵的美好心灵。
3.结构文章的方法不同
文A注重从纵向安排故事情节,全文以金色鱼钩为线索,按照故事的开端(1~2段)、发展(3~20段)、高潮和结局(21~32段),来安排情节,结构文章。文B侧重从横向组织结构,全文以“缺水”为明线,以“思想感情”为暗线,按照材料的性质和主次来确定行文顺序,安排文章结构。
4. 表现人物的手法不同
文A重视在情节发展中来展示性格,塑造形象。全篇以正面描写为主,集中笔墨对老班长作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伴随着矛盾冲突的逐步激化,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文B注重围绕歌颂驻岛官兵的崇高思想境界这一中心来选择、组织材料,更多地使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手法,使直接展现驻岛官兵的英雄行为及其思想基础与间接表现人民群众对广大官兵的理解及英雄精神的巨大感染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白云道上送英雄(节选)
9月16日下午,听说最后一批从抗洪前线撤下来的抗洪官兵要经过白云大道,我们也汇入了这沸腾的人流之中。
白云大道两旁挤满了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甚至有白发苍苔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孕妇。人们都带着兴奋和激动的表情,焦急而又耐心地望着英雄们将要归来的方向。
一辆辆载着抗洪英雄的军车,终于在人们的等待中缓缓开来。每一辆车的车厢板夕嘟用大红条幅写着:“向人民学习”、“向人民致敬”的标语。战士们脸膛晒得黑黑的,身体消瘦,但个个都精神饱满地唱着“咱当兵的人……”那首军营之歌。公路两旁的人群不时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泪水湿润了每个人的眼眶,人们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向解放军学习!”“向抗洪英雄致敬!’抗洪英雄们也喊起“向人民学习”等口号。看着此情此景,我脑海里涌现出在电视中看到的抗洪将士们冒着炎炎烈日扛沙袋、堵决口,在滚滚洪水中舍生忘死救群众的场面。150多辆军车渐渐远去,夜幕降临。人们面向抗洪英雄远去的方向站着、议论着,久久不愿离去。
《红岩》(节选)
看守特务又和小萝卜头出现在走廊上。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跟,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你说,山那边是啥地方?”孩子问看守特务。
“北方。”
“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
小萝卜头突然又被什么新事物吸引住了。他追着,跑着,直跑到刘思扬靠近的铁窗附近,不住地挥着小手,叫着:“哟,你看!”
两只长着光亮的翠绿翅膀的小虫,越过栏杆,飞到走廊上来。入春以来,这种虫引艮多,常常撞进铁窗,陪伴着长年没有呼吸过自由空气的人们。
小萝卜头伸手捉住了一只。当他去捉第二只时,它张开翠绿的翅膀飞走了。
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惟恐伤害了它。刘思扬摸口袋,摸出了一只偶然带来的、被特务没收了火柴的空火柴盒,丢出铁窗。小萝卜头把虫子放进去。它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把盒子重新打开……
“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
回过头来,小萝卜头把火柴盒还给铁窗里的刘思扬:“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
1.你发现两篇文章(以下分称文A,文B)在表现人物的方法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与学生对话后归纳]
文A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民群众和“我”的言行、心理来表现抗洪官兵的可贵的精神和不朽功勋;文B则以正面描写为主,直接写小萝卜头的言行、心理,展露牢房里的小英雄的乐观精神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2. 你还发现了文A与文B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对话后提示比较点]
A人物身份与所处环境 B主题与思想感情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收集我国战争年代一位英雄人物的事迹,整理成一篇小故事,准备在下周班级的故事会上讲给大家听。
《白衣天使》与《祖国的召唤》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两篇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文章。首先,应采用比较阅读,在熟读的基础上,找准恰当的比较点,在探究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文中人物情系祖国和人民,勇做巾帼第一人的可贵精神品质。再次,应扩展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文内容。
(二)学生与学生及文本对话
发现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概述内容后,小组讨论两文(以下分称“文A”、“文B”)的同异,确定恰当的比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讨论交流,探究形成
[同异对析]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
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成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结果:
1.颂扬的人物异中有同
两人生活的国度不同:南丁格尔夜以继日地战斗在自己的国土上,居里夫人刻苦钻研在远离故土的法国;两人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南丁格尔从事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居里夫人在科研领域耕耘。但是她们两个人却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们的思想性格、精神境界相似:都执著坚毅,勇敢无畏,热爱祖国,憎恶战争,渴望和平;她们的业绩都可与日月同辉:南丁格尔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位护士,是护理
专业的创始人;居里夫人是镭的发现者,是迄今为止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但这两个不同领域的巾帼第一人的杰出贡献和精神品质,都同样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幸福和巨大的鼓舞。
2.运用的手法异中有同
文A着眼用最短的篇幅概述南丁格尔一生的业绩,处理材料详略得体;文B侧重叙写居里夫人在丈夫去世后心系祖国,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的事迹材料,重点突出。文A用倒叙手法,于开篇总写当代护理机构的完善,护士工作的重要性,引出讴歌对象及其业绩;文B则用顺叙的手法先概写她超越丈夫逝世带来的悲哀,第二次荣获诺贝尔奖的殊荣,再集中写她为祖国做出的贡献。两文的写作手法有大相径庭之处,也有如出一辙之处。两文都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文A正面叙写南丁格尔的言行和业绩,用士兵传阅的诗歌小册子和马克思的高度颂扬作侧面烘托;文B正面写居里夫人的忧喜和贡献,用波兰人民对她的支持、礼遇和波兰总理的赞誉作侧面托衬。两文都成功地展示了人物的英雄行为、精神品质及这种行为和品质的巨大感染力。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刘胡兰慷慨就义》《木兰诗》节选
略。(见人教版旧课本。)
自由散读,发现异同。
[学生阅读后,教师作异多求异的引导]
1.你发现两诗文(以下分称“文A”、“诗B”)主题的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老师与文本对话后明确]
文A通过写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员刘胡兰无视敌人的威逼利诱,在铡刀下英勇就义的壮举,表达了对残忍杀害革命者的刽子手的无比仇限,深情地颂扬了刘胡兰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文B通过写木兰替父从军的行为,赞美了木兰的勤劳、勇敢、智慧和不慕名利的可贵品质,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 你还发现了两篇诗文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与学生及文本对话后,明确比较点]
A体裁B时代 C人物行为目的D手法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收集、整理你所喜欢的一位女英雄的事迹材料,以“感悟英雄”为话题,写一篇日记,然后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综合活动
[活动安排创意说明]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纵贯古今,横及中外,从不同角度讴歌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英雄个体或群体。本单元的综合活动宜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中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办小报,力求从收集、整理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的过程中,感悟英雄的崇高思想境界和精神品质,接受美好的思想品质的熏陶,树立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舍身忘我、奋斗不息的远大理想。
[综合活动过程]
一、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展示和提供有关英雄的影片、图片和资料,拓宽学生视野,加深他们对英雄行为的理解,激发他们爱英雄、学英雄的情感。
2. 师生对话,明确做法
A组织学生讨论英雄的含义,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英雄。
B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下载、剪报、摘抄、访问等。
C明确选材方法:可以选一个英雄的言行事迹,也可以综合多个英雄的事迹。
D讨论所选文体:记叙文、诗歌、散文、格言、传记、读后感等。
E组织学习办报的一般知识。
二、操作
由各学习小组长组织。利用课余时间,分工要明确,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办出特色。
三、操行评价
各小组小报办好后,在班级展出,让大家观览,然后组织同学从版面设计、书写、内容、效果等方面对各小组的小报作出评价。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附中)
篇5:八年级数学下册《2.1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2.分解因式
(1)-24x3 –12x2 +28x(2)m(a-3)+2(3-a)(3)4x-9y
回顾与思考
主备人:审核人:
一、学习目标:
1.熟练运用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2.灵活运用常见的因式分解的方法进行分解因式。
二、学习重点:
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因式分解.三、学习难点:
运用因式分解的知识解决问题。
四、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知识点1因式分解的概念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知识点2提公因式法
多项式ma+mb+mc中的各项都有一个公共的因式,我们把这个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公因式.ma+mb+mc=就是把ma+mb+mc分解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其中一个因式是各项的公因式,另一个因式是ma+mb+mc除以m所得的商,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例如:x2
– x = x(),8a2
b-4ab+2a = 2a()知识点3公式法
(1)平方差公式:a2-b2
=()().例如:4x2-9=()2-()2
=()().(2)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2
其中,叫做完全平方式.例如:4x2-12xy+9y2=()2
(二)基础训练:
1.下列由左到右的变形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是的打“∨”,•不是的打“×”):(1)(x+3)(x-3)=x2-9;();(2)x2+2x+2=(x+1)2+1;()(3)x2-x-12=(x+3)(x-4);();(4)x2+3xy+2y2=(x+2y)(x+y);()(5)1-
1x2=(1+1x)(1-1x);();(6)m2+1m+2=(m+12m);()(7)a3-b3=(a-b)(a2+ab+b2).()
(4)-x2-4y2+4xy
(5)9(a-b)2+6(a-b)+1(6)2x3
8x
3.如果2x2+mx-2可因式分解为(2x+1)(x-2),那么m的值是()A.-1B.1C.-3D.3
4.计算:7.6×199.8+4.3×199.8-1.9×199.85.计算:9992+999.
(三)课堂小测:
1.在下列四个式子中,从等号左边到右边的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A、-5x2y3=-5xy(xy2)B、x2-4-3x=(x+2)(x-2)-3xC、ab2-2ab=ab(b-2)D、(x-3)(x+3)=x2-9
2.49a3bc3+14a2b2c2-21ab2c2在分解因式时,应提取的公因式是()A、7abc2B、7ab2c2C、7a2b2c2D、7a3bc3 3.下列多项式中不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的是()
(A)-a2+b2(B)-x2-y2(C)49x2y2-z2(D)16m4-25n2p2
4.分解因式:(1)-4x3+16x2-26x(2)a2(x-y)+b2(y-x)(3)9(mn)216(mn)2;
(4)m4
16n4
(5)-3ma3+6ma2-12ma(6)4a2b2(a2b2)
25、先分解因式,在求值:已知ab2,ab2,求12a3ba2b21
篇6:八年级下册分解因式数学教案
①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②掌握从整式乘法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①培养分工协作及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及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比、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 情感目标:
①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②体会事物之间互相转化的辨证思想,从而初步接受对立统一观点。
3、关于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习整章因式分解的关键,而学生由乘法到因式分
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在前一章整式乘法的较长时间的学习,造成思维定势,学生容易
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因此我将本课的学习重点、难点确定为:
学习的重点:因式分解的概念
学习的难点: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并能意识到可以运用整式乘法的一系列法则来解决因式分解的各种问题。 4、关于教法与学法。
教发与学法是互相和统一的,正如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就本节课而言,在教法上不妨利用对比教学,让学生体验因式分解概念产生的过程;利用类比教学,以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利用尝试教学,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不管用什么教法,一节课应该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对学生充满情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最重要的。 二、教学过程。
本节课,一共设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置问题,以趣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激发情感,唤起某种动机,从而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若能利用短短几分钟时间,在刚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正是老师追求的一个目标。何况,初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激起他们积极地、主动地去探讨问题,这是学习成功地一个保障。
所以这个环节我设置以下的问题:
手工课上,老师给南韩兵同学发下一张如左图形状的纸张,要求他在恰好不浪费纸张的前提下 剪拼成右图形状的长方形,作为一幅精美剪纸的衬底,请问你你能帮助南韩兵同学解决这个问题吗??你能给出数学解释吗?
(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在学生感到新奇又不知所措的过程中积蓄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设置悬念,无疑对整章的学习也创设了良好的情绪状态。)
第二环节,以旧探新,引出课题
因式分解的概念类同于因数分解的概念,借助于学生已有的整式乘法的基础,给学生提供一些问题背景,同时给学生留有充分探索的空间,。这个环节围绕几个问题展开,在积极的状态下,用类比的方法,找到新知生长点,把数的有关知识正迁移到式,由学生自己给出因式分解的名称,引出课题,,显得顺理成章。
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示,让学生回答。
1.计算:(1)) a (a + 1) ; (2)(a + b)(a – b); (3)(a + 1)2
在前一章已学过整式乘法,学生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2.接着提出:把上述等式反过来看,等式是否还成立?
由等式性质学生应该很快得出肯定地答案
(1)a2 + a= a (a + 1);(2)a2– b2 =(a + b)(a – b);
(3)a2 + 2a + 1= (a + 1)2.
3.这时再请学生观察、比较以上2题两种代数式变形的例子,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整式的乘法多项式转化为几个整式的积
a (a + 1) =a2+ aa2 + a= a (a + 1)
(a + b)(a – b)= a2– b2a2– b2 =(a + b)(a – b)
(a + 1)2= a2 + 2a + 1a2 + 2a + 1= (a + 1)2.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在小组中讨论后,得出第(1)小题是整式乘法,左边是整式的积,右边是一个多项式
第(2)小题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几个整式的积,两者的过变形刚好相反。
此时教师可马上点题,在小学里,我们已学过:2×3×7=42称为整数乘法,反之42=2×3×7称为因数分解,类似于因数分解,我们可把右边多项式转化为几个整式的积这种变形称之为什么?
从而由学生自己得出本节课的课题《因式分解》。
△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一是复习整式的乘法,激活学生原有整式乘法的认知结构,促使新旧认知结构的联结,满足“温故而知新”的教学原理。二是为本节课目标的达成作好铺垫。通过对比教学,提高学生对因式分解的知觉水平,了解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是互逆的关系。通过具体数的分解这一类比教学,产生正迁移,认识新概,符合学生概念形成的认知规律,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因式分解。三也使学生在探索中增强观察、发现、归纳等能力。
第三环节 初步应用,巩固新知
趁此时学生处在一个积极思维的状态,教师给出两个练习
1.列代数式变形中,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
(1) 2m(m-n)=2m2-2mn
(2)
(3) 4x2-4x+1=(2x-1)2
(4) x2-3x+1=x(x-3)+1
2.填空:(1)∵3a(a+4) =3a2+12a
∴ 3a2+12a = ( )( );
(2)∵ (a+3)2=a2+6a+9
∴a2+6a+9 = ( )( );
(3)∵(2-a)(2+a) = 4-a2
∴4-a2 = ( )( );
通过此练习,引导学生归纳自己对因式分解的理解,
(1)因式分解是对多项式而言的一种变形;(2)因式分解的结果仍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3)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
△ 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通过尝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求,造求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势态,通过一定的练习,达到知觉水平上的运用,加深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从而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其中练习(2)的安排是让学生感受到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过程,由此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为下一个环节例题的讲解作了个铺垫,降低了本节课的难点。
△ 第四环节 范例教学,练习反馈
1. 例 检验下列因式分解是否正确:(1)x2y-xy2=xy(x-y)
(2) 2x2-1=(2x+1)(2x-1)
(3) x2+3x+2=(x+1)(x+2)
本例的教学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首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讨论,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利用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的关系来解此题,其次,让学生大胆尝试,,引导学生得出检验因式分解是否正确,只要看等式右边几个整式相乘的积与左边的多项式是否相等就可,最后教师给出完整的板书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掌握了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互逆的过程,以及理解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因式分解的这种思想,从而降低了本节课的难点。
2. 这个环节的第二部分,为了进一步淡化难点,我马上让学生模仿我的解题尝试练习:课本p153第1、2题,让学生上台板书,我及时点拨讲评。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和富有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的关系得到正强化。也分散了本节课的难点
3.之后重新拿出引入中的问题,问学生现在能否解决?
手工课上,老师给南韩兵同学发下一张如左图形状的纸张,要求他在恰好不浪费纸张的前提下 剪拼成右图形状的长方形,作为一幅精美剪纸的衬底,请问你你能帮助南韩兵同学解决这个问题吗??你能给出数学解释吗?
本题依据的是因式分解的意义,题中所给的左图的面积正好是要分解的多项式a2– b2,
它的两个因式可以看作是右图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在此重新拿出引入中的问题,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学习因式分解的必要性,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初步接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第五环节 知识整理,归纳小结
教师出示“想一想”:下列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因式分解吗,为什么?
A. (a+3)(a-3)=a2-9
B. t2-16+3t=(t+4)(t-4)+3t
C. 4x2+12xy+9y2=(2x+3y)(2x+3y)
由学生讨论后归纳出因式分解的概念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是:学生一般到临近下课,大脑处于疲劳状态,注意力开始分散。教师如果把定义及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小结后直接抛给学生,只能是是似而非。通过让学生练习,在练习中归纳,点燃学生主题意识的再度爆发。同时,学生的知识学习得到了自我评价和巩固,成为本节课的最后一个亮点。
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 书上P153页作业题A组必做,B组选做.
2. 兴趣题:手工课上,老师又给同学们发了3张正方形纸片,3张长方形纸片,请你将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并运用面积之间的关系,将多项式2a2+3ab+b2 因式分解
教师意图: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检测与评价,考虑到学生基础的差异性,作业进行分层次要求。兴趣题可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他们对因式分解的技能和技巧。
三、关于教学设计
篇7:八年级数学下册《2.1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教学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体系;设置探究式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灵活应用。
学法: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篇8:八年级数学下册《2.1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组后能运用提公因式和公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2.通过因式分解的综合题的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分组分解法中,提公因式法和分式法的综合运用.难点:灵活运用已学过的因式分解的各种方法.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并说明运用了分组分解法中的什么方法.(1)a2-ab+3b-3a;(2)x2-6xy+9y2-1;(3)am-an-m2+n2;(4)2ab-a2-b2+c2.解(1)a2-ab+3b-3a =(a-ab)-(3a-3b)=a(a-b)-3(a-b)=(a-b)(a-3);(2)x2-6xy+9y2-1 2
=(x-3y)2-1 =(x-3y+1)(x-3y-1);(3)am-an-m2+n2 =(am-an)-(m2-n2)=a(m-n)-(m+n)(m-n)=(m-n)(a-m-n);(4)2ab-a2-b2+c2 =c2-(a2+b2-2ab)=c2-(a-b)2 =(c+a-b)(c-a+b).第(1)题分组后,两组各提取公因式,两组之间继续提取公因式.第(2)题把前三项分为一组,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再与第四项运用平方差公式继续分解因式.第(3)题把前两项分为一组,提取公因式,后两项分为一组,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然后两组之间再提取公因式.第(4)题把第一、二、三项分为一组,提出一个“-”号,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第四项与这一组再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把含有四项的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时,先根据所给的多项式的特点恰当分解,再运用提公因式或分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在添括号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应用所学过的各种因式分解的方法把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二、新课
例1 把45m2-20ax2+20axy-5ay2分解因式.分析:这个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5a,先提取公因式,再观察余下的因式,可以按:
一、三”分组原则进行分组,然后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解 45m2-20ax2+20axy-5ay2=5a(9m2-4x2+4xy-y2)=5a[9m2-(4x2-4xy+y2)] =5a[(3m2)-(2x-y)2] =5a(3m+2x-y)(3m-2x+y).例2 把2(a2-3mn)+a(4m-3n)分解因式.分析:如果去掉多项式的括号,再恰当分组,就可用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了.解 2(a2-3mn)+a(4m-3n)=2a2-6mn+4am-3an =(2a2-3an)+(4am-6mn)=a(2a-3n)+2m(2a-3n)=(2a-3n)(a+2m).指出:如果给出的多项式中有因式乘积,这时可先进行乘法运算,把变形后的多项式按照分组原则,用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三、课堂练习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2+2ab+b2-ac-bc;(2)a2-2ab+b2-m2-2mn-n2;(3)4a2+4a-4a2b+b+1;(4)ax2+16ay2-a-8axy;(5)a(a2-a-1)+1;(6)ab(m2+n2)+mn(a2+b2);
答案:
(1)(a+b)(a+b-c);(2)(a-b+m+m)(a-b-m-n);(3)(2a+1)(2a+1-2ab+b);(4)a(x-4y+1)(x-4y-1);(5)(a-1)2(a+1);(6)(bm+an)(am+bn).四、小结
1.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就先提出公因式,把原多项式变为这个公因式与另一个因式积的形式.如果另一个因式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再考虑用分组分解法因式分解.2.如果已知多项式中含有因式乘积的项与其他项之和(或差)时(如例1),先去掉括号,把多项式变形后,再重新分组.五、作业
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x3y-xy3;(2)a4b-ab4;(3)4x2-y2+2x-y;(4)a4+a3+a+1;
(5)x4y+2x3y2-x2y-2xy2;(6)x3-8y3-x2-2xy-4y2;(7)x2+x-(y2+y);(8)ab(x2-y2)+xy(a2-b2).2.已知x-2y=-2b=-4098,求2bx2-8bxy+8by2-8b的值.答案:
1.(1)xy(x+y)(x-y);(2)ab(a-b)(a2+ab+b2);
(3)(2x-y)(2x+y+1);(4)(a+1)2(a2-a+1);
(5)xy(x+2y)(x+1)(x-1);(6)(x2+2xy+4y2)(x-2y-1);(7)(x-y)(x+y+1);(8)(ax-by)(bx+ay).2.原式=2b(x-2y+2)(x-2y-2)当x-2y=-2,b=-4098时,原式的值=0.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突出“通法”的作用.对于含四项的多项式,可以根据所给的多项式的特点,常采取“
二、二”分组或“
一、三”分组的方法进行因式分解,这是运用分组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的通法,是带有规律性和程序性的解题思路,学生应切实掌握.2.加强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把分组分解法与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之间结合为一体,进行纵横联系,综合运用,考察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和技能的状况是这节课教学设计的目标.通过讨论例1,引导学生综合应用三种方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以开发学生解题思路的变通性和灵性活,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开阔学生的视野起到重要作用.3.打通相反的思维过程.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的变形,也是相反的思维过程,学生在学习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时,也应当适当联系整式的乘法.安排例2,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把多项式因式分解时,如果给出的多项式出现了有因式乘积的项,但又不能提取公因式,这时就需要进行乘法运算,把变形后的多项式重新分组,再分解因式,从而启发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应善于对数学知识和方法融汇贯通习惯于正向和逆向思维.探究活动
系数为1的 型的二次三项式同学们已经会分解因式了,那么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二次三项式 怎么分解呢?
篇9:八年级数学下册《2.1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1、正确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它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2、了解公因式概念和提公因式的方法。
3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会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4、在探索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过程中学会逆向思维,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用提公因式分解因式.教学难点是:找出多项式中的公因式和公因式提出后另一个因式的确定.这是一节数学常规课,没有游戏和丰富的活动,在进行新课改的今天,这节课如何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就成了我思考的重点,这节课我是这样上的:
在引入“因式分解”这一概念时是通过复习小学知识“因数分解”,因为因数分解学生已经掌握,由此提出因式分解的概念,一方面突出了多项式因式分解本质特征是一种式的恒等变形,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它可以与因数分解进行类比,从而对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方法有一个一整体的认识,也渗透着数学中的类比思想,此处的设计意图是类比方法的渗透。接着让学生进行练习,进一步巩固因式分解的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则通过把等号两边的式子互相转换位置而直观得出。从上面几个式子中的练习中,让学生观察属于因式分解的那几个式子的共同特点,得出公因式的概念。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到公因式的结构组成,进而总结出找公因式的方法,并且引导学生得出提取公因式法这一因式分解的方法其实就是将被分解的多项式除以公因式得到余下的因式的计算过程。此处的意图是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而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情绪还是调动起来了的。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尽管语言的组织方面不够完善,但是均可以得出结论。接着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多项式可以有不同形式的表示,例题讲解的重点一是公因式的概念,如何去找公因式,二是公因式提出后,另一个因式是如何确定的。最后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通过练习,以达到深化理解所学内容,形成因式分解解题技能的目的,同时充分让学生暴露问题,以便查缺补漏,在学生练习之后的交流中,要注意学生出现的问题,最后作出汇总,强调运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时,需注意的地方。然后进行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目的是使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为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服务。
二、教学反思
课后,我认为教学目的已达到,尽管我对易错点进行了强调,但是做作业是还是出现了不少错误,说实话,以前,我会把这些学生叫过来,把这些出错的地方在给她们讲解一下,不考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通过学习让我认识到:只有深入反思,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只有深入反思,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最终得到我们的高效课堂。我觉得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就要及时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在每一节课前充分预想到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想好对应的措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反思改变了我的看法,我们常会听到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学生怎么了,我讲了几遍还不会!到底该怎么办”,其实,在此之前我也经常抱怨,通过学习,我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为什么换位思考一下“我的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我讲了几遍学生还听不懂?到底是我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大家试想一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类思想在变化的,学生更不是静止不变的,每个时期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思想和个性、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处事态度和准则。我反省:在改变学生和改变我自己的问题上我选择改变自己,因为我无权也无法改变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在学生反思和自己反思的问题上我选择反思自己。因为我不能反思学生的反思,但我可以反思我自己的反思。反思对教师成长也非常重要,教学反思本身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我们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做较深入的分析。这种分析对每位老师来说,从认识到理解一些概念,从形成一些观念,到形成和改变一些行为习惯,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我们积累和丰富经验,有利于我们成长,有利于我们成为优秀教师,从而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经验不是理论,更不能代替理论。要想把经验转化成理论,是要经过反思、验证、实践、理论化的过程的。而反思是这一过程的开始。所以说反思是一件对我们每位老师成长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篇10:八年级数学下册《2.1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认知要求
让学生了解多项式公因式的意义,初步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二)能力训练要求
通过找公因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时,先让学生自己找公因式,然后大家讨论结果的正确性,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还能使学生初步感到因式分解在简化计算中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学重点
能观察出多项式的公因式,并根据分配律把公因式提出来.教学难点
让学生识别多项式的公因式.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一块场地由三个矩形组成,这些矩形的长分别为131317× + × + ×242224131317解法二:S=× + × + ×242224解法一:S=
3371,,宽都是,求这块场地的面积.4242337 =++=2 84813371 =(++)=×4=2
24242从上面的解答过程看,解法一是按运算顺序:先算乘,再算和进行的,解法二是先逆用分配律算和,再计算一次乘,由此可知解法二要简单一些.这个事实说明,有时我们需要将多项式化为积的形式,而提取公因式就是化积的一种方法.二、新课讲解
1.公因式与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概念.将刚才的问题一般化,即三个矩形的长分别为a、b、c,宽都是m,则这块场地的面积为ma+mb+mc,或m(a+b+c),可以用等号来连接.ma+mb+mc=m(a+b+c)
从上面的等式中,大家注意观察等式左边的每一项有什么特点?各项之间有什么联系?等式右边的项有什么特点?
等式左边的每一项都含有因式m,等式右边是m与多项式(a+b+c)的乘积,从左边到右边是分解因式.由于m是左边多项式ma+mb+mc的各项ma、mb、mc的一个公共因式,因此m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各项的公因式.由上式可知,把多项式ma+mb+mc写成m与(a+b+c)的乘积的形式,相当于把公因式m从各项中提出来,作为多项式ma+mb+mc的一个因式,把m从多项式ma+mb+mc各项中提出后形成的多项式(a+b+c),作为多项式ma+mb+mc的另一个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2.例题讲解
[例1]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3x+6;2(2)7x-21x;323(3)8ab-12abc+abc(4)-24x-12x+28x.分析:首先要找出各项的公因式,然后再提取出来.解:(1)3x+6=3x+3×2=3(x+2);2(2)7x-21x=7x·x-7x·3=7x(x-3);323(3)8ab-12abc+abc
22=8ab·ab-12bc·ab+ab·c
22=ab(8ab-12bc+c)
32(4)-24x-12x+28x
2=-4x(6x+3x-7)3.议一议
过刚才的练习,下面大家互相交流,总结出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首先找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如8和12的最大公约数是4.其次找各项中含有的相同的字母,如(3)中相同的字母有ab,相同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低的.4.想一想
从例1中能否看出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与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有什么关系? 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形式.三、课堂练习
(一)随堂练习
1.写出下列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1)ma+mb(m)(2)4kx-8ky(4k)
322(3)5y+20y(5y)
22(4)ab-2ab+ab(ab)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8x-72=8(x-9)
2(2)ab-5ab=ab(a-5)
322(3)4m-6m=2m(2m-3)
22(4)ab-5ab+9b=b(a-5a+9)
(二)补充练习
2把3x-6xy+x分解因式 四.课时小结
1.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一般形式,如: ma+mb+mc=m(a+b+c).这里的字母a、b、c、m可以是一个系数不为1的、多字母的、幂指数大于1的单项式.2.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关键在于观察、发现多项式的公因式.3.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
(1)若各项系数是整系数,取系数的最大公约数;(2)取相同的字母,字母的指数取较低的;(3)取相同的多项式,多项式的指数取较低的.(4)所有这些因式的乘积即为公因式.4.初学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最好先在各项中将公因式分解出来,如果这项就是公因式,也要将它写成乘1的形式,这样可以防范错误,即漏项的错误发生.5.公因式相差符号的,如(x-y)与(y-x)要先统一公因式,同时要防止出现符号问题.五.课后作业习题2.2 32六.活动与探究
利用分解因式计算:
20042003(1)3-3;101100(2)(-2)+(-2).20042003解:(1)3-3 2003=3×(3-1)20032003=3×2=2×3
101100(2)(-2)+(-2)
100=(-2)×(-2+1)
100=(-2)×(-1)
100=-(-2)
=-
2七、教学反思:
篇11:八年级数学下册《2.1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不及格,总体来看,成绩比较不理想。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大部分学生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但个别学生连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在学习能力上,一些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向深处学习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本学期教学内容(概念、法则、原理等)和目的要求: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了解一般不等式的解、解集、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应用;通过具体实例渗透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最后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和应用.第二章《分解因式》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之间的关系揭示分解因式的实质,最后学习分解因式的几种基本方法.第三章《分式》本章通过分数的有关性质的回顾建立了分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分式的化简求值、解分式方程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第四章《相似图形》本章通过对两条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等概念的学习,全面探索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与识别方法.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主要是概念的理解与运用.第六章《证明一》本章主要内容是命题的相关概念、分类及应用.
重点(1)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应用.(2)掌握分解因式的两种基本方法(提公因式法与公式法).(3)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4)成比例线段的概念及应用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5)调查方法的应用.(6)命题的推理论证.
难点(1)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熟练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2)提公因式法与公式法的灵活运用.(3)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和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4)灵活运用比例线段和相似三角形知识能力的培养.(5)几个概念的理解、区别和应用.(6)命题的推理论证.
三、为了达到本学期教学目的要求将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教学方法上做哪些改革?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学习课堂氛围,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
相关文章:
五十六式陈式太极拳教学分解学习步骤02-19
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辅导(八年级)教学案全集第01讲因式分解02-19
分解质因数教学设计02-19
分解质因数教学设计 宿传刚02-19
段位制陈式太极拳六段套路及动作分解教学02-19
初中体育教学实录与反思分解02-19
工作简报(教学目标任务分解落实会)02-19
因式分解 教学反思02-19
用爱的智慧关爱留守儿童论文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