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材资源提高学习兴趣

关键词: 实验班 教委 素质教育 衔接

2008年2月经过县教委审批、学校同意, 被称为“我校第一班”的文科实验班在我校诞生, 这是加强中学与大学教学衔接的大胆尝试, 更是展现素质教育尤其是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一大举措。我主张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 争取使学生全面发展, 学有特长, 作为改革的新实验, 目前虽尚无现成经验可借鉴, 但可充分依托灵活的机制和宽松的氛围及先进的硬件与软件优势, 扎实开展开放性教学, 其中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是个重要方面。

一、合理优化配置教材信息资源

教师只有适时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 寻求以创新为本质的教学新策略, 优化教学内容, 引进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 试行探究式、情境式、参与式教学, 注重以问题核心和能力立意, 大刀阔斧地进行教材处理, 才能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实效。笔者主张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 选取科学有效的教材内容来完成这一重任, 基本设想如下:

(1) 精心编制历史学习优化设计辅助参考资料 (简称“学参”) 。它是指教师在全面钻研大纲、教材的基础上, 广泛参考各类教辅用书精品, 对教材中每课时或单元的内容进行优化设计, 作为辅助学习的参考资料。教师通过编篡“学参”来代替过去的教案与学案, 使两者合二为一, “学参”既源于教材, 又高于教材, 与教材相配套, 但又不拘泥于课本或照搬于某一教参, 与授课进度相同步。“学参”框架包括下列项目:㈠“课时学参”包括⑴创新目标、⑵导学过程、⑶结构梳理、⑷活动设计、⑸知识迁移、⑹作业训练;㈡“单元学参”包括⑴阶段特征、⑵学法指导、⑶疑难解释、⑷补充材料等。其中“知识迁移”包括学科内纵横知识联系, 特别是中外联系, 尤其是隐性知识及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的交叉综合运用, 史论结合等;“补充材料”包括相关的原始史料、争鸣观点、典型例题、还附参考书目、名人名言等, 以提供学生足够的自主发展空间

(2) 跨学科的知识渗透, 构建“大文科观”:从历史角度重新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关重要, “大文科”体系中历史是时间、地理是空间、政治是观点, 这三维度构成了社会科学的主体框架。首先文史融合, 选取语文中相关课文, 与历史教学相同步, 如中国近现代史引用《谭嗣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改造我们的学习》、《荷花淀》及毛泽东有关诗词等;中古史中着重引申成语典故, 注意史论结合。其次与地理、政治结合, 在世界史上册《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中涉及西班牙、葡萄牙的地理位置、东西方商路, 季风、洋流, 商业、价格、资本原始积累、世界市场等;下册《殖民体系的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中可以联系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巴拿马的地理位置, 殖民体系、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等政治术语以及非洲内战、巴以冲突、美古对抗等时事政治热点;另外还与科技史、艺术史的相互渗透, 以便于在学习中游刃有余, 融会贯通。

(3) 提供中西方参照, 把中国放在国际大背景之下考察:在教学中汲取西方的“全球历史观”和“世界体系理论”, 借鉴上海等地中外历史合编的经验, 经常穿插中外史实, 以理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物和事件, 强化改革开放和参与国际竞争意识的养成, 注重胸怀祖国, 放眼世界。譬如世界史《16——18世纪的亚洲》中归纳中日两国相似点和不同点 (同:封建专制, 商品经济发展但自然经济主导, 闭关锁国;异:中国封建统治漫长、大一统, 地大人众, 对外和平友好, 日本封建领主制、藩国割据, 小国寡民, 对外侵略扩张) , 还可对照日本的锁国令和中国的禁海令, 列表比较中国、亚洲其他国家与欧美同时期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国近现代史第五章结合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战后革命高潮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以正确把握五四运动的背景和意义等, 并在高三复习中采用中外历史贯穿同步的两轮四段教学法, 这是颇有创意的新试验。

(4) 贴近最新史学前沿, 补充历史材料:信息时代的媒体 (书刊、影视、网络等) 为当今历史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 为使学生站得高, 看得远, 弥补教材滞后之不足, 适当接触某些新观点和新视角是必要和有益的, 不妨尝试用现代化史、文明史、全球史的全新角度以拓宽眼界, 从历史专著、报刊的解密档案尤其是各地新近推出的新教材, 以及网络上传下载已经十分便利。例如对“太平天国”政权的腐败、“洋务运动”的评价、“正面战场”的地位认识、法国雅各宾派专政政策负面作用、苏联在二战前中立自保立场等都可以在课堂中作简要阐述, 尝试运用提纲+史料为框架进行教学。

二、精心设计学生活动, 提高学习兴趣

我们不仅要提高40分钟课堂的效率, 进行精讲、精练, 还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可在抓住现实热点、融合跨学科知识、运用多媒体手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突出地方特色等五个方面入手, 师生共同搜集有效信息, 特别要就近开发乡土人文资源 (文物、古迹、古籍、宗谱和民间故事历史见证者等) 。活动的重要形式有讲座、辩论会、知识竞赛和小论文征文比赛、图片展览及历史沙龙等, 在这灵活而有弹性的发现学习中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在相应情境中贴近和感悟历史, 进一步扩展和加深历史认识。

我先后准备设计了一系列讲座: (1) 《毛泽东诗词与时代风云》; (2) 《中国二十年巨变》; (3) 《光荣与梦想—新中国五十年科技史》;[高一] (4) 《解读印度》; (5) 《俄罗斯大变局》; (6) 《江山代有才人出—浙江人才荟萃略谈》; (7) 《猛醒吧, 日本》[高二]。 (8) 《聚焦台湾岛》; (9) 《黄昏与黎明---中西方1500至1800年社会比较》; (10) 《中国百年外交回眸》; (11) 《西部在召唤—我国历史上的西部开发》 (12) 《机遇与挑战—中国走向世界》等[高三];以及一些知识竞赛: (13) <香港、澳门、台湾知识竞赛>; (14) ‘中国西部综合知识竞赛’; (15) 国际时事热点知识竞赛等。高三还准备在实验班开设: (16) “中外科技史简介”; (17) “重庆历史名胜与古迹”; (18) “中国古代文史常识”等校本课程。

喜闻乐见的音乐、美术、影视等作品以形象、生动、直观的素材优势展现了历史内容。由此利用该班学生的文艺特长, 创设历史新情境, 无疑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比如把歌曲引进课堂教学中, 能极大活跃课堂气氛, 诸如在笔者在实验班设计了“红旗飘飘”活动, 挑选《国民革命歌》、《红梅赞歌》、《七律·长征》、《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黄河大合唱》、《解放区的天》、《咱们工人有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等歌曲;也可以回顾电影、电视的有关片断来加深印象, 如《孙中山》、《开天辟地》、《大决战》、《开国大典》、《长征》、《较量》等。

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资源, 开阔历史视野

历史学科与多媒体、网络技术配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通过提供信息, 设置情境来呈现生动与直观真实而绚丽多资的画卷, 运用文字、图象和音响来展示历史那风云变幻、突飞猛进的精彩斑斓, 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 让学生爱读, 爱看也爱听。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资源协调优化 下一篇:信息资源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