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一物理教案之 第二节 时间位移

关键词: 受力 物体 成就 情况

粤教版必修一物理教案之 第二节 时间位移(精选6篇)

篇1:粤教版必修一物理教案之 第二节 时间位移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4.5 牛顿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这个题目就是根据已知的受力情况来求物体的运动情况。前4秒内运动情况:物体由静止在恒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t=4.0s。受力情况:F=5.0N,f=2.0N,G=N;初始条件:v0=0;研究对象:m=2.0kg。求解4秒末的速度vt。4秒后,撤去拉力,物体做匀减速运动,v′t=0。受力情况:G=N、f=2.0N;初始条件:v′0=vt,求解滑行时间。

(2)解题思路

研究对象为物体。已知受力,可得物体所受合外力。根据牛顿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5)引申:这一类题目是运用已知的力学规律,作出明确的预见。它是物理学和技术上进行正确分析和设计的基础,如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后获得速度等都属这一类题目。

2.已知运动情况求解受力情况

例题2(投影)一辆质量为1.0×10kg的小汽车正以10m/s的速度行驶,现在让它在12.5m的距离内匀减速地停下来,求所需的阻力。

(1)审题分析

这个题目是根据运动情况求解汽车所受的阻力。研究对象:汽车m=1.0×10kg;运动情况:匀减速运动至停止vt=0,s=12.5m;初始条件:v0=10m/s,求阻力f。

(2)解题思路

由运动情况和初始条件,根据运动学公式可求出加速度;再根据牛顿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由左向右求解即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由①式得N=Fsinθ+mg 代入③式 f=μ(Fsinθ+mg)代入②式有Fcos(Fsinmg)ma

aFcos(mgFsin)

m可见解题方法与受水平力作用时相同。(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1.应用牛顿

篇2:粤教版必修一物理教案之 第二节 时间位移

单元要求:一.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和形成。

二.学习本单元的各种写作手法。

三.把握每篇文章的思想和内容,学习阅读通讯报道的方法。

单元分析:本单元主要是新闻性的通讯和报道,通讯报道讲求真实和客观,作者可以有自己的感想倾向,但必须在报道真实的前提下。阅读新闻要善于捕捉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和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重要信息,关注这些事件和信息产生的社会背景,了解它们对社会生活将会产生哪些影响,思考应该做好哪些准备才能从容应对,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将会获得更多的生活和智慧。

单元重点: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和形式,学写一句话新闻,为新闻拟写标题,拟写导语,压缩新闻主体。

单元内容:4.《东方风来满眼春》——陈锡添

5.《“神五”载人航天飞行新闻两篇》——《心随飞翔》王光荣;《英雄潇洒走 苍穹(节选)》刘程

6.《喜看稻菽千重浪》——沈英甲

7.《访李政道博士》——闵捷

8.《甘地被刺》

甘地被刺

教学目标:

一、明确新闻的概念和特点。

二、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了解社会动态。

三、学习新闻写作方法。教学设想:

一、提倡独立阅读,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整体感知,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在学生个性化阅读、形成自我体验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探究,提高审美能力,心灵受 到触动,思想得到启发。教学重点:

一、欣赏运用各种方法来说明事理的写作手法。

二、学习了解科学的奥秘。

三、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新闻,掌握新闻的特点,并学习写新闻。教学方法

一、通过阅读理解课文;

二、以学生自行探究研讨为主,力求从课文写作思想指导学生逐步理解并接受以时间推移为依据的写作方式。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

一、新课导入:

有句古话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那不出门如何知道天下事?就是通过各种新闻媒体让我们不出门也知道天下事。那新闻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新闻”。

二、引入新课: 1.介绍新闻

(1)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和新近发现的事实。它的特点是向人们传递各种信息。

(2)新闻的分类:新闻是新闻体裁和新闻报道的总称,包括消息和通讯,特写,评论,调查等多种体裁。(3)新闻的主要特征:内容真实,报道快速。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有价值的。新闻必须是对事件的“报道”。

2.学习消息文体特点:

(1)什么是消息?消息是新闻体裁中最常见的一种,它的目的是用简洁、客观的文字,向读者报告新近发生的事实。宣传什么,也必须“用事实说话”。(2)、消息的基本特征:用事实讲话,及时地报道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消息强调及时、快、新、语言简明。(3)、消息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4)、消息的组成部分:标题、导语、主体和结尾。

①标题:消息的眼睛,要在第一时间内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的、最吸引人的信息,包括:单行标题,双行标题和三行标题(引题:引出正题,交代背景,说明原因;正题:主要事实,思想内容;副题:内容提要,补充说明)

②导语:放在消息的第一自然段,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核心的信息,鲜明的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是全文的纲,起统领全文的作用。类型有:叙述式;描写式;提问式;结论式。③主体:对导语作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④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并不是所有的消息都有背景和结尾。三,以《甘地被刺》为例,熟悉消息文体。

1、本文是篇事件消息,消息的构成包括标题、导语、主体和结尾。联系《真实快速地报道生活》一文,说说这篇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哪里? 明确:

导语(第1自然段):甘地被刺,印度举国悲恸惊恐。主体(第2---第15自然段):主要写了甘地被刺事件的来龙去脉。结尾(第16段):甘地被刺所引发的一系列的社会反应。

2、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叫“导语”。它要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核心的信息,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它包含事件的基本要素,那么这个导语包含了哪些要素?这个导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人物:甘地。

时间:今天。

事件、经过:被一名印度教极端分子行刺身死 地点、结果:印度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孟买爆发了骚乱。作用:简明扼要地摆出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便于读者迅速及时了解主要内容并吸引进一步读完全篇。是全文的纲,统领了全文

3、这则消息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篇新闻消息是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也就是倒叙的方式。其特点就是:最重要的、最新鲜的、最吸引人的信息放在最前面(2—7自然段),然后放次重要的信息(8—15自然段),相对来说最不重要的放在结尾(16自然段)。

四、重点难点探究:

1、为什么甘地被刺死后,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

明确:莫罕达斯•卡拉姆吕德•甘地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他既是印度的国父,也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他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人们尊称他为“圣雄”。甘地被刺后,成千上万的人走上大街,悼念他们的领袖。消息传到孟买,立即爆发了骚乱,印度教徒向穆斯林发动攻击。人们担心失去了圣雄,无人能控制民众的狂热,整个印度将会陷入混乱。

2、甘地被刺杀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他主张印度教和穆斯林团结合作,提倡社会改良、自我道德完善和精神感化。到1942年,他相信独立是印度唯一的可能的出路。他与英国驻印度最后总督(韦维尔和蒙巴顿)合作制定了印度独立和分治方案,于1947年8月15日公布。但一些人不满他接受分治法案,拒绝他的非暴力哲学。1948年1月30日,甘地在新德里被一年轻印度教徒枪杀。

3、怎么样理解“你来晚了”的含义?

明确:甘地很早就将绝食付诸行动,走向死神的意愿在凶手行刺之前就有了,所以说“你来晚了”。他用这种绝食行动进行斗争的选择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亦即在此以前就已出现多次,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况且在宗教中就有生死轮回之说,死也不足为惧。

4、甘地是玛妮的祖父,为什么她却对悲痛的人群说是“巴普(父亲)死了”呢?

明确:玛妮不是站在血缘的立场说的,而是站在追求和平的公众立场说这句话的。按照印度的习俗,受人尊敬的人都被称为父亲。甘地是圣雄,公众都视其为最值得尊敬的人。另外,父亲又有一种“上帝”的意思。

5、甘地在印度人们的心中处于什么地位?

明确:甘地,是印度民族运动的领袖,被尊称为“圣雄”,是印度民族运动的先驱。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为民族独立事业而进行的一种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

五、小结全文

印度民族运动领袖、圣雄甘地被印度教极右派分子拉姆纳拉姆所刺杀,印度各界人士极度悲痛,虽然孟买等地发生了一些骚乱,但各宗派之间空前团结,这充分体现了印度民族精神的巨大凝聚力。倒叙手法,扣人心弦。

六、写作练习

学习消息的写法,就校园里新近发生的事件,写一篇新闻消息,要求消息的基本要素完整。《甘地被刺》教学思路及课堂实录。

东方风来满眼春 喜看稻菽千重浪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2.学习本课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人物通讯; 以 《东方风来满眼春》《 喜看稻菽千重浪》为例,熟悉人物通讯的写作手法及特点。

2、难点: 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了解通讯文体的特点

1.通讯的概念: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它又称“通信”。因为在早期报刊上,作者急于要让外界知道的消息往往用电报传送,称“电讯”;而新闻事件发生后,生动地提供更详尽的事实和背景资料,使读者多方位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则多用书信的方式传递,故此得名。

2.通讯的分类:

(1)人物通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人物通讯主要有三种:①记写人物光辉的一生,属于传记式。主要是记写人物本身的优秀事迹、先进思想和一生的成长过程。如报道雷锋先进事迹的《伟大的战士》。②只写先进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这类人物通讯最为大量、常见。如《东方风来满眼春》③记写的是人物群像,即一篇人物通讯中围绕着一个主题,突出一个中心思想同时记写着多个先进人物。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2).事件通讯:是一种以写事为主的通讯。它主要记述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交代来龙去脉,介绍具体情况,点明它的典型意义,体现时代风貌。事件通讯具有强烈的时效性。

(3).工作通讯:是报道先进工作经验或某项工作成就的通讯。它介绍典型的经验和做法以指导一般,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4).概貌通讯:记叙社会变化、风土人情和建设状况的通讯报道。一般是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或者一个部门的面貌。报刊上常以“手记”、“侧记”、“散记”、“巡礼”、“见闻”、“纪行”等形式出现。

(5).主题通讯:按照某一主题的需要,突破地区、行业、部门的界限,将一些性质相同的材料组合在一起,为表达一个主题服务。

(6).专访:对社会上的新闻人物进行专题采访,以问答的形式为主,间或穿插一些现场情景的摹写或背景资料,也是通讯的一种。

3.通讯的特点: ①新闻性:内容必须真实,讲究时效,五要素贯穿在行文中。

②生动性: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消息在表达上主要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明快、准确。通讯则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或事件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的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的现场感。通讯一般采用第三人称,但在“见闻”和“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

完整性: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经过。消息侧重于写事,叙述简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讯可写人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更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情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生动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④评论性: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做出直接的评论。消息是以事实说话,述评消息外,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依傍事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的评价。因此,通讯是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议论的。

4.通讯与消息相比:(1)、通讯侧重写人,消息侧重写事。(2)、通讯内容详细完整,消息较为简要概括。(3)、通讯可采用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消息以记叙为主。(4)、通讯时效性不如消息。

二、学习《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 1.、这篇文章的题目有什么特点?意义何在?文章开头有什么特色?

重点词语:东风、满眼春

明确:给一篇通讯起一个好的标题是非常重要的。这篇通讯的标题就非常好。这是摘自唐代诗人李贺诗中的 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无限春光的热烈欢呼之情,借用过来,很贴切。因为小平同志的到来,使深圳再一次涌 起改革开放的高潮。题目一语双关:①表达了诗人对无限春光的热烈欢呼之情②表现了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给 深圳乃至全国带来了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春风,春光无限。表达了人对小平同志到来的喜悦之情。一篇涉及重 大题材的通讯以这句古诗作为题目,是不落俗套而意味深长的,它暗示了读者:这是一篇富有激情和诗情画 意的通讯。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春天是中国古代诗人吟咏不衰的经典意象,春天也象征着成长、生长与激 情。这篇通讯仅仅“春”一个字就传达出了邓小平再巡讲话的精神奥秘所在。本篇富有激情和诗意的语言产 生的影响之一便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春天的故事》(象征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新城市蓬勃发展趋势)2.脉络梳理

本篇通讯有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以“春”来总领全文,简单地交待了文章的主题:邓小平再巡 第二部分:参观深圳市容讲话的内容:特区姓“社”不姓“资”。(19日)第三部分:国贸讲话内容:不发送改善人民生活,只有死路一条。(20日)

第四部分:参观华侨城讲话内容: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1日 第五部分:同省市负责人谈话: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22日)第六部分:视察珠海特区,结束再巡。(23日)3.深入探讨(1)这篇通讯开头写景,简洁而富有感染力。文中主要通过哪些词语来表现南国之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这篇通讯的主体部分选取了哪些材料?作者又是如何安排这些材料的?这些材料刻画了邓小平怎样的形象?

(3)学生讨论回答(4)达成共识:(1)①开头文情并茂,描写南国早春,主要通过“葱茏”和“荡漾”两个词来表现1月深圳的特点。“葱茏”写花木之繁茂旺盛,“荡漾”写出春意之生机勃勃。这两个词写出了深圳当时的春意盎然和勃勃生机,作者在此以情衬景,烘托出了深圳特区的旺盛生命力与勃勃生机,抒发了对特区快速发展的自豪感。同时也为小平同志的到来张本,暗示了小平同志的这次深圳之行,又一次带动了改革开放春潮的涌动,点出小平同志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视察深圳的重要意义。②开头交代了自然时令政治时势,为全文定下了春意盎然的基调。(2)①本文主要选取了小平同志视察深圳时的一些行为细节及其关于经济活动的重要谈话等材料,意义重大,影响深远。②文章以小平同志在深圳特区参观游览不同地点的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来选择和安排材料。③谈话——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审时度势、英名果断地政治气魄及为国为民不辞辛劳的伟大情怀④细节——乐观开朗、自信坚韧、认真细致、可敬可爱、富有人情味

三、学习《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袁隆平》

(一)研读课文,总体把握。

1、正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2、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练习一)——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⑤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⑦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3、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练习二)——①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②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形式活泼。

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课文第2-3行:“这位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三、小结对人物通讯的理解

—— 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叙事能够紧紧围绕人物的精神品质层层展开;线索清楚,衔接自然;运用了多种叙述方法,详略得当。

“神五”载人航天飞行新闻两篇

教学目的及要求:

1.通过了解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最新发展了解事件新闻和人物通讯的特点; 2.体会新闻报道中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学习航天工作者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学习英雄人物的为国争光的顽强拼搏精神。教学重点:1.两篇新闻不同的记述方式和表达侧重点。2.抒情议论性句子在新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新闻报道的句式特点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通讯文体特点:以学生的自我小结为主,让他们谈谈对通讯文体的理解

2.引入事件通讯:用详细生动的笔调来报道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是事件通讯。注意的是,事件通讯一般也要围绕“人”来作文章,通过人的活动和思想来展开事实。

二、学习新课 1.熟悉课文(1)《心随飞翔-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北京指挥控制中心现场目击》

①、朗读全根据所学的知识,标出课文中的标题、导语和主体。——导语为第1、2、3句,(为表达强烈的感情,这3句独立成段)其余为主体。②、本新闻主要报道了什么内容?—写事为主,侧重报道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事件发生的进程和社会反响。(2)《英雄潇洒走苍穹(节选)》

①本文标题采用哪种形式?——单行标题。突出报道的对象是英雄人物杨利伟。

②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报道航天英雄杨利伟,写他如何战胜了航天的艰险及他平时的刻苦训练。2.朗读两篇新闻,对比分析,哪篇是消息哪篇是通讯?

明确:第一篇《心随飞翔》是消息,第二篇《英雄潇洒走苍穹》是通讯。从报道对象看,前者侧重写事(消息的特点),后者侧重写人(通讯的特点);从内容上看,前者报道较为简要、概括(消息的特点),后者的报道详细而完整(通讯的特点); 从时效看前者第二天就发表了,时效性强(消息的特点),后者20多天后才发表,是因为采访教费时费力,写稿的时间也比消息长。

三、讨论探究

1.课文中两则新闻显然已经是“旧闻”了,即使是今天的新闻也会成为明天的“历史”,但每则新闻有自己的 新闻价值。请以这课文为例,谈谈新闻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2.学生讨论 3.达成共识:《心随飞翔》在“神五”发射的第二天就见报,快速、真实报道出来。新闻的内容给人如亲眼目睹、身临其境的感觉,充满激情的语言,带给读者无比的自豪与兴奋,给读者极大的满足。

《英雄潇洒走苍穹》在“神五”发射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见报,让读者明白航天英雄的成功靠的是超人的意志、高度的责任感、踏踏实实的精神。更让我们想到的是,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应具有想他那样的航天精神。

四、课外拓展

1.你喜欢读报吗?你最喜欢看的版面或内容是什么?请谈谈读报有什么好处? ——(1)、获取自己所需的各种信息。(2)、增长见闻,增长智慧。(3)、情感上得到的愉悦。

2.采访身边一位有某方面特长的同学,然后进行多方面的了解,整理所得材料,写一篇人物通讯。

访李政道博士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访谈三要素及常用的提问方式。2、学习访谈的技巧和访谈的一些基本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真正认识科学和正确面对科学。

2、认识追求真理的科学研究是美丽的和令人激动的,绝不是乏味和艰涩的道理。3、分析李政道谈话中显示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访谈三要素及常用的提问方式。学习访谈的技巧和访谈的一些基本知识。学习过程:

一、访谈的相关知识 1.访谈的定义:访谈是就特定的问题,特定的对象进行专门的访问,内容要相当集中,采访时不能牵扯太远。2.专访的三要素:专家(或知情者)、记者和现场。3.访谈的结构: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

4.访谈的提问技巧: 采访的时间是有限的,采访的机会是难得的,所以在采访时,要掌握提问的技巧,合乎场合,合乎情理。这就启发我们,在采访时,要分清时间、场合和采访对象,选用恰当的方式提出问题,完成采访任务。

采访过程中,常用的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

⑴直问法: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担出来。具有逻辑性,适应科学家的谈话思路。⑵趣问法:使专家容易回答,比较随便有趣。⑶推问法

⑷追问法:其目的在于捕捉那些具体事实和细节,以获得有新闻价值的东西。⑸旁问法

⑹引导性提问法:这种提问多采用“闭合”性问题。这种问题回答比较简单,一般由采访者事先准备好了问题的答案,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只要求对方回答是或否、这样或那样。

二、课文导学

1.学生朗诵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个充当记者,一个充当李政道。其余学生认真体会“记者”提问的技巧,并感受“专家”的精神面貌。3.梳理文章结构:(见后面的板书)

(1)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分三个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简评李政道对中国的贡献。第2段为第二部分:简介采访时间、地点、环境。第3-33段为第三部分:访谈内容。

(2)此次访谈共提出了十个问题,这十个问题可分为几层? ——依访谈的顺序和问题可分为八层: 第一层(1-4):用孙悟空的故事类比说明人类对科学的真理的了解还相差很远。(体现了李博士的谦虚)第二层(5-6):评价创新意识在科研中的意义。(体现了李博士的创新精神)第三层(7-8):回忆与毛主席的谈话。()第四层(9-10):评价“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计划”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意义。第五层(11-13):谈科学家的人文情怀以及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第六层(14-15):谈自己获诺贝尔奖的最重要因素。第七层(16-17):谈自己一生最辉煌的时刻。第八层(18-23):谈本土科学家何时能获诺贝尔奖问题。4.重点和难点内容分析探讨。

⑴李政道如何评价创新意识在科研中的意义的?

提示:创新要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的,创新不光要大胆,还要具备分析的能力。⑵李政道博士是怎样评价“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计划”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意义的?

提示:李政道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举了两个人才数字,举了一个人才特例,从而说明这一计划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人才。

⑶李政道博士如何看待他获奖的最重要的因素的?

提示:他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但他肯定自己做这方面工作有才能,且要得到很好的培养,有好的研究环境,自身具备很强的分析能力,也就否认了是“幸运”。

⑷李政道博士对“本土科学家什么时候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回答意在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针对这一问题,记者和李博士是三问三答,李博士通过萨拉姆的事例和自身经历,说明科学有国籍不 重要,获诺贝尔奖不是目的,实质是说科学无国界,科学本身是目的。

⑸通过李博士的回忆,你认为毛主席和他的观点有不一致之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毛主席是政治家、革命家,他所涉及的领域和经历都不同于李博士,毛主席自己也说他一生经历的都是动荡,认为动是重要的,而且他年轻时念科学的时间不多,所以两人观点有不统一之处,这是很必然的。

三、作业:课后练习【附】板书设计 全文可分三大部分

一(1)简评李对中国的贡献 ①科学发展 ②现代化建设

篇3:粤教版必修一物理教案之 第二节 时间位移

一、作者:

卞(bian)毓(yù)方,当代作家,记者。

二、人物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吉安市)。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三、词语:

怦(pēng)然凛(lǐn)凛而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独柱擎(qíng)天煌煌(huáng)笔墨云愁雾惨颠簸(bǒ)黄钟大吕舍身取义刀光剑影戕(qiāng)灭衢(qú)州迫不及待葵藿(huò)秽(huì)土精神侏儒摇唇鼓舌聒(guō)噪不已戟(jǐ)指厚脸昧心李煜(yù)辚辚(lín)绝尘一代枭(xiāo)雄趾高气扬衣单形瘦雍(yōng)容戏谑(xuè)恼羞成怒撒手锏(jiǎn)箴言(zhēn)缧绁(léixiè)孛(bèi或bó)罗乱髭(zī)倒竖拽(zhuài)博学宏词科诘(jié)难歇斯底里黔(qián)驴技穷孤注一掷*佞(nìng)攘(rǎng)袂(mèi)心旌(jīng)嵇(jī)绍祖逖(tì)颜杲(gǎo)卿擦拭笔走龙蛇摧枯拉朽

※补充词解:

怦然:形容心跳的样子。

凛凛:严肃,严厉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比喻竭力挽回危险的局势。

独柱擎天:比喻独力支撑起大局。

煌煌:明亮。

舍身取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刀光剑影: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

秽土:肮脏的土。

精神侏儒:指精神上苍白、猥琐的人。

戟指:直指的意思。

绝尘:完全没有了尘土,形容走远了。

一代枭雄:某个时代中强横而有野心的人物(或智勇杰出的人物;或魁首)

雍容:文雅大方、从容不迫的样子。

撒手锏:指旧小说中厮杀时出其不意地用锏投掷敌手的招数,比喻最关键的时刻使出最拿手的招数。

箴言:劝诫的话。

诘难:追问,责难。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黔(qián)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了。

孤注一掷:比喻在危急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

*佞(nìng):*邪谄媚的人。

心旌:心旗。

笔走龙蛇:比喻草书的笔势矫健生动。

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跨。

四、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五、研讨:

1、全文主要写了文天祥一生中哪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1279年被元兵所俘,1280年被押送至北京囚禁,在狱中写完《正气歌》。(1283年被元朝杀害)

按时间顺序。

2、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一、概述文天祥一生的伟大意义,介绍他被俘的情景。

二、写文天祥在狱中不畏敌人的威逼利诱,表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硬骨头精神。

三、写文天祥在狱中创作《正气歌》的情景,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3、作者在第一部分认为,假如文天祥在被捕的时候就死去,毫无疑问,他是可以永生的了。但同时作者又说:“日月还要从他的生命摄取更多的光华;社会还要从他的精神吸收更多的钙质;盘古氏留下的那柄板斧,需要新的.磨刀石;长江和黄河,渴求更壮美的音符。一句话,他的使命还没有结束。”你认为文天祥未完成的使命是什么?

--在敌人的威逼引诱、软硬兼施下,表现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硬骨头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作为杰出的榜样代代相传。

4、作者在第二部分里集中笔力写文天祥在各种考验面前的凛然正气。请结合文天祥的表现,说说下面的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认识。

①诱降决无刀光剑影,却能戕灭一个人的灵魂。

--名利引诱看起来比肉体折磨“美丽”得多,但它的杀伤力更厉害,因为它能直接毁灭人的灵魂。

②真的,你让葵藿如何跟狗尾巴草对话?你让铁石如何与秽土论坚?

--英雄与叛徒之间决无共同语言,只有尖锐的对立。

③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在权力的高地,往往是那些敌对派别的首领,也就是对峙的双峰,才更为了解,更为识得对方的价值。

--因为同在高位,在敌对中更能感受对手的份量。

5、作者说:“纵观世界文学史,最为悲壮、高亢的诗文,往往是在人生最激烈、惨痛的漩涡里分娩。因为写它的不是笔,是生命的孤注一掷。”请结合对《正气歌》的认识举出中国诗史上一些例子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50页倒数第一段。

如司马迁、屈原、曹植、诸葛亮、杜甫、陆游、辛弃疾、关汉卿、蒲松龄、曹雪芹、鲁迅、田间等。

六、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抄写并翻译文中所引文天祥的诗句。

篇4:粤教版必修一物理教案之 第二节 时间位移

4.3 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求学生认真看书,明确用“比较”的方法测量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力、质 量的关系;作出a-F、a-1/m图象。★过程与方法

1. 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得出a∝F、a∝1/m的实验结论,并使学生对牛顿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新课导入:

1.复习提问: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快慢用什么物理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与何因素有关?关系是什么?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快慢用加速度来描述,与物体质量及物体受力有关。

(学生更详细的回答可能为:物体受力越大,物体加速度越大;物体质量越大,物体加速度越小)2.教师引导提问进入新课: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外力及物体的质量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果存在,其关系是什么?请同学猜一猜。

(学生会提出很多种猜想,对每一种猜想,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启发学生: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需要用实验来检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指导学生确定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

一、实验介绍

投影: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讲解:我们用小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小车上增减砝码可以改变小车质量;在小车上挂一根细线,细线通过定滑轮拴一个小桶,小桶内可以放重物,这时小车受到的拉力大致是小桶及重物的重力,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小桶内的重物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我们研究小车的加速度a与拉力F及小车质量Ⅲ的关系时,可先保持m一定,研究以与F的关系;再保持F一定,研究d与m的关系.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 方法。(此控制变量法可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教师引导提问:如何根据现有器材测出小车的加速度?(学生回答:用打点计时器)教师可再追问:用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的方法和公式是什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

上可展示如下版图)板图:如果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那么,测量物体加速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用刻度尺测量位移并用秒表测量时间,然后由a=2x/t算出。也可以在运动物体上安装一条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根据纸带上打出的点来测量加速度。

由于a=2x/t,如果测出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在相同时间内发生的位移为x1、22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x2,位移之比就是加速度之比,即a1/a2= x1/ x2。

提出问题:在小车运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摩擦力的作用,这个摩擦力也会影响到小车的加速度,如何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呢? 教师可启发引导学生得出:把木板没有定滑轮的一端垫高,使小车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与摩擦力平衡。

二、实验过程

1.保持小车质量不变,研究a与F的关系

实验的基本思路: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的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教师引导提问:怎样才能直观地反映出口与F是否成正比呢?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得出:可以借助图象,用横轴表示拉力,用纵轴表示加速度,通过采集数据作a一F图象。如加速度随拉力的变化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就说明n与F成正比。

实验数据的分析:设计一个表格,把同一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填在表中。为了更直观地判断加速度a与力F的数量关系,我们以以为纵坐标、F为横坐标,根据各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如果这些点在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上,说明a与F成正比,如果不是这样,则需进一步分析。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报出实验数据并输人计算机。(用Excel表格处理数据)教师引导各组代表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得出结论。板书:a∞F 2.保持拉力不变,研究a与m的关系

实验的基本思路:保持物体所受的力相同,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实验数据的分析:设计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标、1/m为横坐标建立坐标系,根据a-1/m图象是不是过原点的直线,就能判断加速度以是不是与质量m成反比。(实验前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数据输人计算机。(用Excel表格处理数据)各实验小组代表汇报实验情况得出结果。

板书:a∞1/m 由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根据日常经验和观察到的事实,首先猜想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及它的质量有最简单的关系,即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a∝F、a∝l/m。

如果这个猜想是正确的,那么,根据实验数据以a为纵坐标、F为横坐标和以a为纵坐标、1/M为横坐标作出的图象,都应该是过原点的直线.但是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描出的点有些离散,并不是严格地位于某条直线上,用来拟合这些点的直线也并非准确地通变原点。

这时我们会想,自然规律真的是a∝F、a∝l/m吗?如果经过多次实验,图象中的点都十分靠近某条直线,而这些直线又都十分接近原点,那么,实际的规律很可能就是这样的。

可见,到这时为止,我们的结论仍然带有猜想和推断的性质。只有根据这些结论推导出的很多新结果都与事实一致时,它才能成为“定律”。本节实验只是让我们对于自然规律的够究有所体验,实际上一个规律的发现不可能是几次简单的测量就能得出的。

篇5:粤教版必修一物理教案之 第二节 时间位移

学习目标

熟练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物理问题。Ⅱ

知识复习

1、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有何特点?谈谈你的理解。答:

2、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答:

3、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有什么特点? 答:

4、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如何? 答:

(1)规律:速度变化规律

位移变化规律(2)推论:

(3)特点:

(4)画出v-t图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例题选讲:

【例题1】一个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落至地面前最后一秒钟内通过的路程是全程的一半,求它落到地面所需的时间。

解法一:

解法二:利用推论:

【例题2】一小钢珠由塔顶静止开始释放,最初的3秒内的位移为S1,最后3秒内的位移为S2,若S2—S1=6米,求塔高为多少?

(g=10m/s2)

巩固练习

1、一石块从楼房阳台边缘向下做自由落体运动, 到达地面, 把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分为相等的三段, 如果它在第一段时间内的位移是1.2m, 那么它在第三段时间内的位移是()(A)1.2m

(B)3.6m

(C)6.0m

(D)10.8m

2、一个物体从某一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 已知它第一秒内的位移恰为它最后一秒内位移的一半, g取10m/s2, 则它开始下落时距地面的高度为:

()(A)5m

(B)11.25m

(C)20m

(D)31.25m

3、物体自楼顶处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 落到地面的速度为v. 在此过程中, 物体从楼顶落到楼高一半处所经历的时间为:

()(A)v/2

(B)v/(2g)

(C)

2v/(2g)

(D)(22)v/(2g)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4、一物体从16 m 高的A处自由落下,它经过B点时的速率是落地时速率的3 / 4,则B点离地的高度为____ m。(g 取10 m / s2)

5、一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经过一高度为2m的窗户用时间0.4s,g取10m/s2.则物体开始下落时的位置距窗户上檐的高度是____m.6、有A、B两个小球,在不同高度上做自由落体运动,A球下落1 s后,B球开始下落,两球同时落到地面。已知B球离地面高度为15m,问A球从多高处下落?g取10m/s2。

参考答案:

1、C

2、B

3、C

4、7 5、0.45 6、37.32m

篇6:粤教版必修一物理教案之 第二节 时间位移

教学目标:

1、记住动能的计算公式:Ek1mv2,知道他是标量

22、(1)理解动能定理的内涵(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正功使物体动能增大,负功使物

体动能减少;物体动能的改变取决于总功)

(2)能在水平面和竖直平面利用动能定理求总功、某个力做的功,物体的速度。知道动能定理在以下方面的应用: a、通过动能变化判断(或求)总功 b、通过总功判断(或求)动能变化

引入

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以研究放射性元素镭而著名,有一次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把一小块雷元素放在胸口的衣袋里,过了一段时间,他把上衣脱掉,发现胸口有处红色的小伤疤。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原来镭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它发生衰变的时候会放出高速运动的粒子(眼睛看不见),是这些粒子把他的胸口打伤的。

有人计算过,一只小鸟撞击速度为960千米/时的飞机时,就会产生21.6万牛的力。一只1.8千克的鸟撞在速度为900千来/时的飞机上时,产生的冲击力比炮弹的冲击力还要大。所以在飞机场你会看到总会有人专门赶鸟。

可见运动着的物体都具有一种能量,这种能量能对其它物体有杀伤力。这种能量是由于物体运动而产生的,所以我们叫动能。

板书:

一、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飞过来一个足球,用头一顶就飞出去了,如果飞过来一个铅球,你还敢用头顶吗?运动的物体能量有大有小,大小跟什么有关呢? Powerpoint展示,学生思考

动能的大小跟什么有关?请看下列两个例子,思考影响动能的因素。例1:汶川大地震

印度洋板块和亚洲板块运动的速度非常慢,大概每年两厘米的速度推进,但当他们相碰撞,产生的动能可以毁掉整个汶川,影响整个四川。

试比较下列每种情况下,甲、乙两物体的动能:(除下列点外,其他情况相同)①物体甲的速度是乙的两倍;②物体甲向北运动,乙向南运动; ③物体甲做直线运动,乙做曲线运动;④物体甲的质量是乙的一半。

在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后总结:动能是标量,与速度方向无关;动能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因此速度对动能的影响更大。补充板书:

一、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动能的大小:物体的动能等于它的质量跟它的速度平方的乘积的一半。

3、计算公式:Ek1mv2

24、国际标准单位:焦(J)

5、动能是标量

Powerpoint展示水蒸汽烧手的例子,强调速度对动能影响更大,注意平方 Powerpoint展示练习

1、一个人站在阳台上,从阳台边缘以相同的速率v0分别把三个质量相同的球竖直上抛、竖直下抛、水平抛出,不计空气阻力,则三球抛出时的动能()A、上抛球最大 C、平抛球最大 答案:D

2、判断

(1)质量相同的两个物体,若动能相同则他们的速度相同()

(2)要使汽车动能变为原来的9倍,只需把车的速度增大到原来的9倍()

(3)一定质量的物体动能变化时,速度一定变化,但速度变化时动能不一定变化()答案:(1)错

(2)错

(3)对

师:功有正负两种,正功使物体获得动能,负功使物体失去动能。如果正负功同时存在那物体的动能会怎么变化呢?

Powerpoint展示情景

将刚才推导动能公式的例子改动一下:假设物体原来就具有速度v1,且水平面存在摩擦力f,在外力F作用下,经过一段位移s,速度达到v2,如图2,则此过程中,外力做功与动能间又存在什么关系呢?

答案:A

例2:一质量1.0kg的物体,以4m/s的速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向左滑行,从某一时刻起施加一个向右的水平力,经过一段时间,物体的速度方向变为有,大小仍为4m/s,则在这段时间内水平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A.0

B、—8J

C、—16J

D、—32J 答案:A

运动员用F=1000N的力向质量m=0.5kg的足球踢了一脚,足球以20m/s的速度向前飞去,运动S=50m停止。g=10m/s2,则运动员为此消耗掉化学能为()A.5000J

B.2500J

C.100J

D.无法确定 答案:C 对比课本

例3:一质量为1kg的物体被人用手由静止向上提升1m,这是物体的速度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手对物体做功12J

B. 合外力对物体做功12J C. 合外力对物体做功2J D. 物体克服重力做功10J 答案:D

板书设计:

动能

动能定理

一、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动能的大小:物体的动能等于它的质量跟它的速度平方的乘积的一半。

3、计算公式:Ek1mv2

24、国际标准单位:焦(J)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赤壁赋》说课稿 下一篇:【鄂教版】2018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精品教案:19 皇帝的新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