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精选14篇)
篇1:注释
第一单元注释
1.2.3.4.5.6.摧枯拉朽:这里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业已:已经。翘首:抬起头来。屏息:暂时抑止呼吸。悄然:形容寂静无声。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语见清施闰章《钱塘观潮》,原文为“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7.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8.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9.镌刻:雕刻。
10.烂熳:颜色鲜明而美丽,现在写作“烂漫” 11.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12.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13.斗乱:飞腾纷乱。斗,同“抖”。14.客死:死在异国他乡。
15.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和故事,这里指学校里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
16.模胡:这里只马虎,不讲究。现在写作“模糊。” 17.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只考试不及格。
18.托尔斯泰:指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19.不逊:傲慢无礼,逊,谦虚。
20.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21.犹言:如同说。22.诘责:责问。23.托辞:找借口。
24.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鲁迅原是为寻求救国道路到日本学医的,但他看了影片以后学医的想法有了改变。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事中的材料和看客。”因此,他想提倡文艺运动,改变国民的精神。25.适值:恰好遇到。
26.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27.正人君子:这里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28.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29.《回忆我的母亲》选自《朱德选集》。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30.佃农: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31.客籍人:寄居本地的外地人,与“土著”相对。32.好劳动:劳动的好手。
33.妯娌:哥哥妻子和弟弟妻子的合称。34.吃大户:旧时遇着荒年,饥民聚集在一起,到地主富豪家去吃饭和夺取粮食。
第二单元注释
1.辍:停。
2.髭:嘴上边的胡子。3.髯:两腮的胡子。
4.绺:头发,胡须等许多根顺着聚在一起叫一绺。5.鬈:(头发)弯曲。
6.滞留:停留不动。滞,不流通。7.器宇:气概,风度。8.禁锢:束缚,限制。9.酒肆:酒馆。肆,铺子。
10.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11.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12.轩昂:精神饱满,气度不凡。13.低眉:低着头。形容谦卑恭顺!
14.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15.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16.锃亮:形容闪亮耀眼。17.鞘:装刀剑的套子。18.涟涟:泪流不断的样子。
19.《美丽的颜色》节选自《居里夫人传》。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先后获得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艾芙.居里1904-2007居里夫人的次女。20.炽热:温度高,极热。炽,(火)旺。
21.窒息:因缺氧和呼吸系统障碍。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22.吹嘘:夸张的宣扬。23.踱:慢步行走。24.景况:情况。
第四单元注释
1.2.3.4.5.6.《背影》:选自《朱自清全集》第一卷
差使:旧时指官场中临时委任的职务,后来也泛指职务或官职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 赋闲:这里指失业在家。晋人潘岳辞官家居作有《闲居赋》,后因称罢官闲居、失业无事为赋闲。7.勾留:短时间停留
8.茶房:旧时称在旅馆、车船等从事供应茶水等杂务的的人 9.踌躇:犹豫
10.脚夫:旧时对搬运工人的称呼
11.警醒:睡眠时容易醒来。这里是不要睡的太沉的意思 12.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13.月台:站台 14.拭:擦。
15.颓唐:衰颓败落
16.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17.郁:(忧愁、气愤等)积聚 18.琐屑:细小而琐碎的事 19.膀子:胳膊 20.箸:筷子
21.大去:意思是与世长辞(死亡的委婉说法)22.《白杨礼赞》:选自《茅盾全集》第十二卷。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社会活动家。
23.妙手偶得: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24.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25.潜滋暗长:暗暗的生长。滋:生长。
26.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27.参天:高耸在天空中 28.婆娑:枝叶扶疏的样子。29.恹恹: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30.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31.秀颀:美而高,颀,修长 32.《永久的生命》:选自《严文井选集》下册。严文井,原名严文锦,作家 33.《我为什么活着》: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
34.濒临:紧接,临近。35.俯瞰:俯视
36.毕达哥斯拉: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37.《昆明的雨》:选自汪曾祺全集》。汪曾祺:作家,代表作:《受戒》,《大淖纪事》等
38.宁坤:即巫宁坤,翻译家。39.鲜腴:新鲜肥美。40.方比,比较,比得上。
41.扳尖:一种鞋子式样,呈船型,鞋头尖小而上翘。42.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第五单元注释
1.《中国石拱桥》:选自《桥梁史话》。茅以升:字唐臣,桥梁专家,教育家。2.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3.惟妙惟肖: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
4.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5.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匠师的脑中有有关于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丘壑:山陵与溪谷,喻指深远的意境。6.鱼戏莲月间:语出汉乐府《江南》。7.嶙峋:枯瘦的样子。8.阶砌:台阶。
9.檐漏:屋檐下面承接雨水的横槽。10.《蝉》:选自《昆虫的故事》。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11.涂墁:这里指幼蝉带着粘液涂抹。平整地穴。12.罅隙:缝隙。
13.喧嚣:声音杂乱,不清净。嚣:吵闹、喧哗。14.《梦回繁华》:选自《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15.坊:城市居民聚居地的名称。
16.市:城市中划定的贸易场所或商业区。17.汴梁:又称“汴京”,北宋都城。18.工:善于(画)
19.绢本:写在绢上或画在绢上的字画。20.设色:(绘画)涂色,着色。21.慢板:表示音乐的节拍。
22.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23.孔道:必经之道。
24.漕运:旧时指国家利用水道调运粮食。
25.舳舻相接:船之首尾衔接。舳:船尾。舻:船头。26.沉檀:沉香木和檀香。二者均为香木。
27.摩肩接踵: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28.络绎不绝:(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29.手卷:裱成横幅的书画长卷,只供案头观赏,能卷舒,不能悬挂。30.遒劲:雄健有力
篇2:注释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
注释
1.唧唧(jījī):纺织机的声音
2.当户(dānghù):对着门。
3.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4.惟:只。
5.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6.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7.可汗(kè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8.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9.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10.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11.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12.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13.辞:离开,辞行。
14.溅溅(jiān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15.旦:早晨。
总结: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篇3:注释
概括而言,注释一般会出现在高考试卷中的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和诗歌鉴赏的题目中,而尤以诗歌鉴赏中最为常见。
先以08年安徽卷中第Ⅱ卷文学类文本为例。
本题内容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原文略】
新课改以后史铁生的作品没有划入新教材的选用范围,学生对作者及其经历不甚了解,特别是对他的作品尤为陌生。于是出题者就在这篇选文后面安排了这样一个【注】:“《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文章描述了‘我’瘫痪以后的心路历程,包括对生命的感悟、对母亲的追怀、对地坛中人事景物的深沉思考等。全文共七个部分且略有删改。”
接下来开始出题:
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6分)
第一个方面比较容易看出来:自然现象,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经死了,而另两个方面就必须结合注释才能看出来:人生变故,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经去世———由注释中“对母亲的追怀”可知;心理感受,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生了沧桑之感———由注释中的“对地坛中人事景物的深沉思考”可知。
如果仔细了解注释、分析注释,这个问题轻而易举就能够解决。由此可知在高考试题中注释的重要性。
再看诗歌鉴赏类的题目。仅安徽卷近几年就出现了两次。
(2008年)小孤山 (1)
[宋]谢枋得 (2)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 (3) 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诗歌鉴赏重要的破解法之一就是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而这题中的作者及背景我们并不清楚,也就无从了解他的感情和分析诗歌的内涵。出题者也一定是考虑了这些,于是就在注释中给我们做了介绍———[注] (1) 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2) 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3) 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接下来就开始出题了: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果没有注释 (1) (2) ,则考生又将凭借什么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呢?又怎么能知道作者是借小孤山表明自己的心志呢?所谓“知人论世”,作者的情感和他面临的事情有很大的关系,不了解作者的身世背景就无法深究他写作时的情感。结合注释中对谢枋得的背景介绍,答案就很容易得出: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但要拥有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010年)岁暮 (1)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诗人杜甫的经历同学们一定很清楚,但这首诗是作者哪个时期的作品,这个时期作者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此时的社会背景如何,想必同学们不甚了解。基于这些考虑,出题者又给了我们提示,看看下面的注释。
(1) 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州)。
(2) 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由以上的信息,我们可知这首作品应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已经52岁的作者,经历了唐朝最繁华的时期,也目睹了唐朝的衰败,而满腔的抱负只能以一生不被重用而告终。
再来看看设置的题目:
(1)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如果结合注释,就可知这一年作者经历了哪些事,国家现在处于什么时期。唐代宗广德元年 (763) ,作者身处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此后他到阆州,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首联诗人交代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此时的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国家的内忧外患牵动了作者的心。再结合注释 (2) 可知作者在创作本诗的时候,松州、维州、保州已被吐蕃攻占。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无法施展。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独自寂寞,能够关注注释,懂得把握这之间的联系,就能够很轻松地了解作者发出这种感慨的原因,答案也就呼之欲出。
篇4:引文注释规范
(一)来自图书的引文
(1)著作
顺序:责任者?著作名?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资中筠:《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在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04页。
[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9-119页。
Charles Kupchan, The End of the American Era: U.S. Foreign Policy and the Geopolitic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Knopf, 2002, p. 28.
(2)析出文献(著者和析出篇名可视具体需要标注或不标注)
顺序:著者?析出篇名?文集编者?文集题名?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亚历山大?文特:“国际政治中认同和结构变化”,约瑟夫?拉彼德、弗里德里希?克拉托赫维尔主编:《文化与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5页。
《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93页。
《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7-8页。
Noam Chomsky,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Image and Reality,” in Alexander George (ed.), Western State Terrorism, New York: Routedge, Champman & Hall, Inc., 1991, p. 28.
(二)来自期刊和报纸的引文
顺序:著者?篇名?期刊名(报纸名)?年期(年月日)?页码(可省略)
秦亚青:“多边主义研究:理论与方法”,《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0期,第9页,第13页。
门洪华:“国际机制与美国霸权”,《美国研究》,2001年第1期,第74-88页。
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傅莹:“新时期的亚洲”,《大公报》,2003年3月12日。
篇5:《醉太平·警世》注释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下文是《醉太平·警世》注释。
原文
憎苍蝇竞血[一],恶黑蚁争穴[二]。急流中勇退是豪杰[三],不因循苟且。叹乌衣一旦非王谢[四],怕青山两岸分吴越[五],厌红尘万丈混龙蛇[六]。老先生去也。
结诗仙酒豪[七],伴柳怪花妖[八]。白云边盖座草团瓢[九],是平生事了。曾闭门不受征贤诏[十],自休官懒上长安道[十一],但探梅常过灞陵桥[十二]。老先生俊倒[十三]。
注释
[一]苍蝇竞血:象苍蝇争舔血腥的东西一样。喻争权夺利为极可鄙的.事。
[二]黑蚁争穴:李公佐《南柯记》中的大槐安国与檀萝国争夺领士,也可鄙可恶。恶(wu):厌恶。
[三]急流勇退:比喻做官的人在顺利或得意时,抽身退隐,以避祸远害。
[四]“叹乌衣”句:言繁华易歇,好景不常。乌衣:指乌衣巷,六朝时王、谢豪族所居。刘禹锡有名诗《乌衣巷》。
[五]“怕青山”句:吴、越是两个互为仇敌的国家。因以喻敌对的势力。
[六]混龙蛇:喻好坏不分,贤愚莫辨。
[七]结诗仙酒豪:言结交一些诗朋酒友。诗仙,李白之伦。酒豪,刘伶之属。
[八]伴柳怪花妖:天天眼花、柳结成伴侣。柳怪,古柳。花妖,名花。
[九]白云边:高山傍。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草团瓢:圆形的草屋。也叫“草团标”。
[十]征贤诏:征用贤才的诏书。《晋书·王褒传》:“(褒)隐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此以王褒自比。
[十一]长安道:喻追求功名,争夺权利的场所。
[十二]灞陵:汉文帝的陵墓,在长安城东,附近有灞桥,是当时人们送别的地方。
篇6:《初愈》诗歌及注释
《初愈》诗歌及注释
伊始,晨,县中医院
血常规,放射科普查
安好,无碍
幸运之人哪
流溢指尖的明光
是安好与安稳的康康
多好的,多美的人间七月
润咪进馨香扑鼻的龙井
素色锦年哪
请慢慢地走
如果细细过往一回半夏的甘味
桂枝、白芍、荆芥、当归[1]和着每一分子雀跃的安然与沉寂
从前我的过错与未来的缓行
从信仰开始简单自持,灰然心田
让我在坚强而执着得明月清风间,盘桓几片,生存的欣悦
那是生命,是最平常人家的安稳
是人世间流水人家的珍重与沉着地昂贵
青春如何飘扬着长帆越过码头通着港湾
竟是真实,竟是安好的,落花流水的春
我愿意逢着无风的年月
被遗忘的,喧嚣与繁华的世间
流落几点,平常与芜湖[2]心愿的牵连
从前还有今天
我的心,注满酸流的凉热水田
从左到右地循序渐进
那流通着向往地域与天边的解脱
从往日到今天
我的思念丢掉了,被横飞来的石头,砸的粉碎
没有了痕迹与形态的,那些,奔赴的,长远的山
从往日到今天,我听到了远方,流淌着清澈入骨溪水的敏
越过万水千山,牵动着,从远方到乡土的,中学情
若算起,我还在这世间的日子,回响那些被春天点装的虚伪的重逢[3]是冬末执念的真
若算起,情起缘灭的从前,锦色华年,都花费在了,终究欺骗的`,来往明眸的,透彻晶莹
若算起,我们从命运与世间隔阂的时段,不过三两钟头的,攘攘熙熙
不要欺骗,不会逃亡,使你喟然心疼的,不再被饶恕罗绮红楼[4]的往昔
请顶要相信,认清你的方向,从原始到真实的变幻,是真爱的起点,还有被怀疑过千万回的,瞬间感觉
那些,冲淡的,时光,那些绑缚神州大地,逃亡了浅草没马的郎蹄[5]
那些赋予忧伤而快乐的明媚,是意识流向感触之后的,错误而温和的倔强的定
初愈,飞舞在键盘上,流落酸楚与感性的时光,一身素衣,白笺内,力透纸背的,南山北风的急切
何尝有过真实的,刻骨铭心,那些被自由与安稳绑缚的时光,那些处于无病呻吟的,古老脆弱嫩的青春
何尝,蒙混过,你的法眼,如此年月,貌蝼蚁般微妙的,十八年伴清风朗月,古刹青灯的缘
【注释】:
[1]:此处指中草药主要成分。
[2]:此处指黄石磁湖或者武汉市东湖,作者早年曾最爱磁湖与东湖畔散步,此处流落的牵连,指作者中学年代流落在这两座城市湖畔的熟悉而陌生的友人,具体不详。
[3];这里虚伪的重逢大概指作者早年与友人约定的重逢年月,而今无期的没落与谩妙的怨。
[4]:指湖北省阳新县英才私立中学的教学区楼层颜色曾红色,故作红楼,作者早年中学曾就读于此处。
篇7:论文注释格式
这里,以著作、期刊论文、论文集论文、报纸文章等四种常见的文献形式为例,具体介绍电子光盘版文献注释格式。
光盘版文献注释格式中关于引用著作和教材的说明应该依次列出下列要素:[序号] 文献主要责任人.文献题名[文献类别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实例】:[1] 欧阳修.新唐书·魏征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3853~3858.光盘版文献注释格式中关于引用期刊论文的说明应该依次列出下列要素:[序号] 文献主要责任人.文献题名[文献类别标识].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实例】:[2] 李湜.唐太宗与东南文人[J].中国史研究,1997,(2):95~106.1
光盘版文献注释格式中关于引用论文集中的文章说明应该依次列出下列要素:[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人.析出文献名[文献类别标识].原文献主要责任人.原文献题名[文献类别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实例】:[3] 傅振伦.辽代雕印的佛经佛像[A] 陈述.辽金史论集 [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10~223.光盘版文献注释格式中关于引用报纸文章的说明应该依次列出下列要素:[序号] 文献主要责任人.文献题名[文献类别标识].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实例】:[4]高菲.中国股市一年蒸发24万亿[N].新闻晚报,2008-10-29(A31).拙文《唐太宗与东南文人》(笔名李湜),原刊《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2期,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编《中国社会科学前沿报告》(1998年版)。
篇8:“汶汶”注释补正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必修五, 2008年6月第4版) 所选的《渔父》一文中, 屈原对渔父回答曰:“吾闻之, 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 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书下对“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一句中“汶汶”作如下批注:【汶汶 (mén mén) 】玷辱。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商务印书馆第4版) 中把“汶汶”解释为“污垢”。并举屈原《渔父》中“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一句进行佐证。
在同一语境中, 同样一句话, 同一个词语, 一个解释为“玷辱”, 动词;一个解释为“污垢”, 名词。这很显然是矛盾的, 孰是孰非?
笔者认为不管是教材中的批注, 还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解释都不妥。理由如下:
上句“安能以身之察察”中的“察察”是皎洁的样子, “身之察察”从句式上讲是定语后置句, 即“察察之身”, 意思是皎洁的身体, 或高洁的身体。同样道理, 下句“受物之汶汶者乎”和上句是相对的, “物之汶汶”也应是定语后置句, 即“汶汶之物”。既然“察察”解释为皎洁的样子, 那么“汶汶”理应解释为“污浊的样子”, 因而“汶汶之物”即解释为污浊的外物。
篇9:《苏武传》注释商榷
一、与文义不合
文章开头,且鞮侯单于初立,尽数遣还扣押的汉朝使者路充国等。汉武帝非常赞许这一做法,认为这是匈奴释放和解的信号,也是双方修好的契机,积极予以响应,派遣苏武和副使张胜出使匈奴,一来护送匈奴使者回国,二来赠以厚礼,答其善意。但是等苏武等人到了匈奴,却大失所望。灰心之余,苏武等人自然筹划及早归国。就在匈奴准备派遣使者护送苏武回国之时,碰巧遇上了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人密谋反叛。苏武也因为副使张胜而受牵连,归国无望,滞留匈奴。这样理解,上下文衔接自然,又符合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文义贯通而无窒碍。
二、与情理不符
课文注释写道:“发、使、送,都是动词”,而古代汉语中,鲜有三个动词连用的情形。很明显,“发使”中的“使”当为名词,即使者之意。当时民族之间的交往,对于使者的迎送,都会派遣专人护送:一则可以沿途保护,不会致生不虞;二则外国使者语言不通,也可以发道款译。本书中苏武出使,其职责之一也是护送扣押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这种使者之间的护送在《汉书》中也不乏其例,如《汉书·张骞列传》:“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道译,抵康居。”“乌孙发道译送骞,与乌孙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其中“发道译”,即为派遣向导、翻译之意。
三、与《汉书》体例不合
《汉书》一书著述谨严有法,自有其固定的叙事规则,并且一以贯之。如果“方欲发使送武等”翻译成“汉正要打发派送苏武等人以及以前扣留的匈奴使者等的时候”。那么应该属于插叙或补叙,对于插叙或补叙,班固都有固定的安排,并且都有语缀词点明,如“始”“初”等,少有例外者。至如本文,更应该用一“初”或“始”字加以表明。本文无此,当不属于此类。
同时,笔者查阅许多教辅资料关于此文的翻译,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两汉书故事选译》以及《汉书纪传选译》、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的《二十四史全译》的相关部分,对于这句的翻译都为“正当单于打算派使臣护送苏武等人回国的时候”。值得一提的是,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其第四卷《秦汉下·丁编·传记》中有关苏武的传记,全以《汉书》为本,对此句的理解也为“单于准备派人护送苏武等回国”。此外,类似课本的翻译却鲜有其例。
笔者猜想,出现这种分歧的原因,在于对过渡句“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到底是承前还是启后的理解上。查阅课本所据中华书局《汉书》,点读也是如此,不知何因,不敢妄断。但是据上下文看来,这一句还是紧跟上段为好,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相关部分即如此。
篇10:注释
①烟火迟:因久雨空气湿润,烟火上升缓慢。
②藜(lí):一种可食的野菜。黍(shǔ):谷物名,古时为主食。饷:送饭食到田头。饷东菑(zī):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菑:已经开垦了一年的田,指初耕的田地。
③夏木:高大的树木。啭(zhuàn):小鸟婉转的鸣叫。
④槿(jǐn):植物名。落叶灌木,其花朝开夕谢。古人常以此物悟人生枯荣无常之理。
⑤清斋:素食,长斋。露葵:冬葵,古时蔬菜名。
⑥野老:人自称。争席罢:指自己要隐退山林,与世无争。
⑦“海鸥”句:古时海上有好鸥者,每日到海上从鸥鸟游。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再往海上,鸥鸟飞舞而不下。这里借海鸥喻人事。
漠漠:形容广阔无际。
阴阴:幽暗的样子。译文
久雨不停,林野潮湿烟火难升;
烧好饭菜,送给村东耕耘的人。
水田广漠,一行白鹭掠空而飞;
夏日浓荫,传来黄鹂宛啭啼声。
山中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
松下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
村夫野老,已经与我没有隔阂;
海鸥疑心,为何不信飞舞不停。鉴赏
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菑──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唐人李肇因见李嘉祐集中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诗句,便讥笑王维“好取人文章嘉句”(《国史补》卷上);明人胡应麟力辟其说:“摩诘盛唐,嘉祐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此正嘉祐用摩诘诗。”(《诗薮·内编》卷五)按,嘉祐与摩诘同时而稍晚,谁袭用谁的诗句,这很难说;然而,从艺术上看,两人诗句还是有高下的。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祐点化,以自见其妙。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采数倍。”(《石林诗话》卷上)“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不啻天壤云泥。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野老是诗人自谓。诗人快慰地宣称:我早已去心机,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
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至,固然是出于封建士大夫的偏嗜;而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赞赏这首诗的深邃意境和超迈风格,艺术见解还是不错的。
译文
角弓上箭射了出去,弦声和着强风一起呼啸!将军的猎骑,飞驰在渭城的近郊。
枯萎的野草,遮不住尖锐的鹰眼;积雪融化,飞驰的马蹄更像风追叶飘。
转眼间,猎骑穿过了新丰市,驻马时,已经回到细柳营。
凯旋时回头一望,那射落大雕的地方;千里无垠,暮云笼罩,原野静悄悄。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射猎的过程;后四句写将军傍晚收猎回营的情景。这首诗很善于运用先声夺人、侧面烘托和活用典故等艺术手段来刻画人物,从而使诗的形象鲜明生动、意境恢宏而含蓄。诗写的虽是日常的狩猎活动,但却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将军的骁勇英姿,感染力。在这首诗中王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是渴望效命疆场,期盼建功立业。
【译文】枝条顶端的辛夷花苞(辛夷花开在枝头),在山中绽放着鲜红的颜色。寂静的山沟里再没有别人了,花儿们纷纷开放后又片片洒落。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即安史之乱以前。自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知政事,李林甫一派反动势力上台,朝政黑暗,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王维虽然在朝,他倾向于张九龄的开明政治,对现实十分不满而又无能为力,内心矛盾,产生退隐归田的思想而又恋于禄位。他于是先后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和辋川建立别墅,过着亦仕亦隐的生活。
辋川诗以田园山水为题材,描绘自然优美的景色,表现幽静的境界,但其中也有一些寄慨,透露了作者内心的苦闷。
[2]萼(e愕):花萼,花的组成部分之,由若干片状物组成,包在花瓣外面,花开时托着花瓣。[3]涧户:涧口,山溪口。[4]纷纷:他本作“丝丝”
(5)角弓:用兽角装饰的弓。(6)眼疾:目光敏锐。
(7)暮云平:傍晚的云层与大地相连。
篇11:《军城早秋》注释
文/马万群
娟娟花木向阳关,云气时生九叠山。
倚遍阑干何处是,故人不见对莺还。
篇12:《墨池记》原文注释
《墨池记》是曾巩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请而写的,是作者的一篇流传很广的作品。文章从传说中王羲之墨池遗迹入笔,寥寥数语,就将墨池的地理位置及来历,交代得清楚明白,饶有生趣。
墨池记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一块地微微高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新城上面,有个池子低洼呈长方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荀伯子《临川记》里说的。
羲之曾经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精神,(现在说)这是羲之的(墨池)遗址,难道是真的吗?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曾经游遍东方,出游东海,在山水之间使他的心情快乐。莫非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里停留过?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特别好。那么他能达到这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但是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人,是不是后人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何况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人呢?
墨池的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担心墨池不能出名,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两柱之间,又请求我说:“希望有一篇(墨池)记。”推测王先生的用心,是不是喜爱别人的优点,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因而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呢?莫非也想推广王羲之的事迹来勉励那些学员吧?一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能使后人像这样尊重他;何况那些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对于后世的影响那就更不用说了!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注释
(1)临川:临川:宋朝的抚州临川郡(今江西省临川市)。
(2)隐然而高:微微地高起。隐然:不显露的样子。
(3)临: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有“靠近”的意思。
(4)洼然:低深的样子。
(5)方以长:方而长,就是长方形。
(6)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他是古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世称“书圣”。苟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著有《临川记》六卷,其中提到:“王羲之尝为临川内史,置宅于郡城东南高坡,名曰新城。旁临回溪,特据层阜,其地爽垲(kǎi,地势高而干燥),山川如画。今旧井及墨池犹存。”
(7)张芝:东汉末年书法家,善草书,世称“草圣”。王羲之“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dān,酷爱)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晋书·王羲之传》)
(8)信然:果真如此。
(9)邪:吗,同“耶”。
(10)方:当……时。
(11)强以仕:勉强要(他)作官。王羲之原与王述齐名,但他轻视王述,两人感情不好。后羲之任会稽内史时,朝廷任王述为扬州刺史,管辖会稽郡。羲之深以为耻,称病去职,誓不再仕,从此“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
(12)极东方:游遍东方。极,穷尽。
(13)出沧海:出游东海。沧海,指东海。
(14)娱其意:使他的心情快乐。
(15)岂有:莫非。
(16)徜徉肆恣:尽情游览。徜徉,徘徊,漫游。肆恣,任意,尽情。
(17)休:停留。
(18)书:书法。
(19)晚乃善:到晚年才特别好。《晋书·王羲之传》:“羲之书初不胜(不及)庾翼、郄愔(xìyìn),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庾)翼深叹伏。”所能:能够达到这步。
(20)盖:大概,副词。以精力自致者:靠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
(21)致,取得。天成:天然生成。
(22)及:赶上。
(23)岂其学不如彼邪:是不是他们学习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呢?岂,是不是,表示揣测,副词。学,指勤学苦练。
(24)则学固岂可以少哉: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则,那么,连词。固,原来,本。岂,难道,表示反问,副词。
(25)深造道德:在道德修养上深造,指在道德修养上有很高的成就。
(26)州学舍:指抚州州学的校舍。
(27)教授:官名。宋朝在路学、府学、州学都置教授,主管学政和教育所属生员。
(28)其:指代墨池。
(29)章:通“彰”,显著。
(30)楹间:指两柱子之间的上方一般挂匾额的地方。楹,房屋前面的柱子。
(31)揭:挂起,标出。
(32)推:推测。
(33)一能:一技之长,指王羲之的书法。
(34)不以废:不让它埋没。
(35)因以及乎其迹:因此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
(36)推:推广。
(37)学者:求学的人。
(38)夫: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39)尚之如此:像这样尊重他。尚,尊重,崇尚。
(40)仁人庄士:指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
(41)遗风余思: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余思,指后人的怀念。余,也是“遗”的意思。
(42)被于来世:对于后世的影响。被,影响。
(43)何如哉:会怎么样呢?这里是“那就更不用说了”的意思。
创作背景
篇13:教材注释探讨五例
[舒啸]高歌。
这个注释过于简略,因为它没有注意到“啸”之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东汉文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为其注释:“啸,吹声也。从口,肃声。”许慎认为啸是吹气之声。它的原生态是先民模仿大自然的音响,来抒发内心的感受而形成的一种音乐艺术。
古代的啸者,追求归隐避世的情志与自然风物的契合,特别喜欢发啸于长风皓月之下和名山大川之中。对那些餐花佩叶、挹露攀霞的幽人逸士而言,啸音足以显示其归隐山川、超世迈俗的美好情操。而且,魏晋时人都是一些善啸的风流名士。如:
刘道真少时,常渔草泽,善歌啸,闻者莫不留连。有一老妪识其非常人,甚乐其歌啸,乃杀豚进之。(《世说新语·任诞》十七)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世说新语·任诞》四十六)
邻家有女,(谢鲲)尝往挑之,女方织,以梭投折其两齿。既归,傲然长啸,曰:“犹不废我啸歌。”(《世说新语·赏誉九七》刘孝标注引《江左名士传》)
阮步兵啸闻数百步。苏门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传说。阮籍往观,见其人拥膝岩侧……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复啸。意尽,退还。半岭许,闻上蝤然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顾看,乃向人啸也。(《世说新语·栖逸》一)
可见“啸”是古人的一种特殊习尚,它与彼时之文人生活契合无间,散发着摄人心魂的艺术魅力,使人心游万仞,浮想联翩。而当我们再来阅读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时,也许既可以想见其为人,又可以窥见人物背后的风神气韵。而“啸”,又岂是简单的一个“高歌”能解释得了的!
二、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蜂房]楼阁依山而筑,所以说像蜂房。
楼阁依山而筑者,所在皆是也,何以此处独说像蜂房。如此作注让人费解。
查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蜂房,形容天井之多。《古代汉语》注:蜂房,蜂巢内六角形的小室,这里比喻建筑物的多而密。由此可见,说楼阁像蜂房,还是因为它的多而密,而不是因为它依山而建。
三、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阿房宫赋》)
[磷磷]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这里形容建筑物上凸出的钉头。
这个注释无疑是不符合生活逻辑的。建筑物上的钉头除了特别需要外,一般是不突出来的。否则,既不符合审美,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这个常识相信唐人也不例外。那么,钉头磷磷,又作怎样的解释呢?
《辞源》注“磷磷”:1.水石明净貌;2.色泽鲜明貌。司马相如《上林赋》:“磷磷烂烂,采色皓汗。”这两个义项都强调了色泽的耀眼。《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59年版)、《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下同)都从这个角度解释了“磷磷”:原指玉石的色彩映曜,这里是形容梁柱上钉头的光彩夺目。如此注释,无疑合理多了。
四、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彭]即彭祖。
此注解诚然不错,但过于简略,让学生不甚了了。据《辞源》记:彭祖,传说颛顼帝玄孙,陆终氏的第三子,姓钱名铿,尧封之于彭城,因其道可祖,故谓之彭祖。钱铿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吏,年八百岁。
故教材应据此补注为:“彭,即彭祖。姓钱名铿,帝颛顼之孙,年八百岁。”这样的注释,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读文本。
五、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三驱]《易经》:“王以三驱。”指狩猎有度,不过分捕杀。三驱,网三面,留一面。
篇14:人性的注释
关键词:人的本能 精神信仰 痛苦地反思 透视与剖析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090-01
《我的菩提树》是著名作家张贤亮先生继《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和《习惯死亡》之后的又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力作。在本书中,作家进一步深入地对人的本质进行了艺术探索和精神分析。作家运用了给日记进行注释的独特形式,再现了50年代末期中国历史生活层面对人的知觉、人的本能和人的灵魂进行透视和剖析,并给以哲学意味的概括和注释,再一次把创作的疤痕撕裂,痛苦地反思、理智地回顾。短短的“日记”原文加上长长的“注释”,构建了这部20余万字类似自传体和回忆录的小说。就记录历史、记录存在而言,作家为时代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可就文学而言,它也容易引起某种理念上的混乱。中国人不善于作回忆录,也便罢了,麻烦的是还要把作回忆录看成是天大的事情。很多作者的很多话,不敢、不能或不屑放在回忆录里说,就放进小说里、诗歌里、电视剧本里颠三倒四地说出来,为读者制作了更多的迷障和麻烦。就既是文人又是商人的张贤亮来说,完全有资格“回忆”或者“自传”。作家万分真诚地祈祷或者忏悔、注释或者解说了一个悲剧式的时代。
张贤亮先生用他特有的艺术笔法和苦难的人生经历,细致、生动而真实地把在历史的灰暗背景下的不幸者的灵魂重新肢解,从中提取人类本性的、经过分解溶化而又聚合的整体意念。与他前几部作品相比,《我的菩提村》更加真实地折射着那段不幸的历史时期,由于人们自我思维被折断、文明意念被阉割而造成了人的深层心理构建的剥落,人的动物性重新皈依,使人在历史进化的流程中因遭遇回流而迅速且无情地退化,直至使不幸者的思想达到麻木、呆板和模糊的原始情境。这里善良和文明日渐枯萎,凶恶与荒蛮却日益滋生,人们因自尊而痛苦不堪,因人格的残存而倍受折磨,“把污辱人格作为教育人的一种手段”。任何渴望恢复人的本性、尊严及高贵人格的人——对历史太认真的人——都在自己生命进程中用人的思维一大截一大截地裁剪着生命的绳索,然后麻木地死掉,而那些“失去了思维能力,被切断了逻辑思维通道”的不幸者,才有可能在那种荒诞现实和恶梦中生存下来,成为“幸运”者。
在作品中,我们会清晰地看到动物的人与社会的人、卑微的世俗人观念与崇高的精神信仰的裂变过程。作为“人”的整体,在这荒芜了人性的历史断面点,已经分崩离析,人的道义、伦理及理性几乎被消磨殆尽,使人成为“纯粹生理意义上的‘活’的躯体”,因为“使人失去正常情感的并不是劳动改造,而是饥饿”,人们在受到饥饿与死亡严重威胁的时候,人性便显得无足轻重,尊严、人格和廉耻荡然无存,人的一切注意力都高度集中在“吃”上。为摆脱饥饿而做最基本、最本能的挣扎,“与生存无关的东西便毫无价值”,在这层面上,作家从头至尾地给我们展现了一群蹒跚在死亡边缘的人们,如何进行一场挽留生命的目不忍睹的挣扎场面。而这些人的行为,令今天的我们无法用正常的目光来审视,也无法用正常的思维去理解。作品中的人物,为我们展示了他们各种心态,他们的灵魂与人性在灾难性的历史和非理性之中被扭曲、被吞噬,最终遭到沦丧,以至于人们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变得做作、变得虚伪、变得玩世不恭。只要是能够帮助人生存下去的,尤其是可以吃的东西,那些面临崩溃的人们,就会不惜丢掉生命去换取,就像作品中那些“犯人”用自己仅有的一点财物去交换可以添充肚皮的食物。例如,作品中“张贤亮”用一条棉裤在老乡那里换了几麻袋西瓜,又以惊人的“肚量”一次性地吃掉,然后发现世上最美好的事不是别的,而是饱;苏效、苏亮能一边被队长的绳子抽得鲜血直流,一边津津有味地啃食沾有血迹的生玉米;“巴比仑”则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每天喝汤的过程中,“前一勺汤与后一勺汤的间隔,有一万年之久”,更有甚者,那个逃出劳改农场、获得“自由”的犯人,却用二十多穗玉生米把自己撑死在玉米地中。这一切,说明了饥饿在剥夺人的社会性的过程,更比思想侵染与教育更有效。因为人在丧失了“人”的特性以后,饥饿与死亡的恐惧就成了“动物人”最大的威胁。因此,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劳改农场,人们把“吃饭提高到了鬼神都不敢侵犯的神圣地位”,而其他的思想都退到了次要地位,于是他们偷吃糖萝卜、野菜,甚至吃癞蛤蟆、老鼠。尽管如此“1960年7月,死人就和在流水线上作业的产品似的,源源不断地从劳改大院中抬出去”,而在这些产品当中,占有多数的是知识分子,他们对待现实的不幸要比无知识者更认真,他们精神与肉体同时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木刀子”的屠杀,他们同周围世界的情感纽带被割断的痛楚,则是更剧烈,人性丧失的过程也就更加惨痛。
在这场历史与命运强加给那群不幸者的悲剧中,我们会发现当人被还原为动物的时候,他们的背景是怎样的荒唐,怎样不可思议,而恰恰是在这荒唐的生活中,却有那么多认真对待历史的人,被命运送过了死亡之线。那颗被考证、推理、解说、破译、训估和被揉进了或多或少的夸张和想象的灵魂,与其说是张贤亮的,不如说是一个时代灵魂的一部分。这样,这考证、注释、就成为一件有意义而又十分艰难的事情了。
然而,人毕竟没有完全退化成四足动物,还能够运用自己锈迹斑斑的思维,在经历了生活的荒谬和命运的驱逼之后,总能在挣扎中看到生活所隐现的亮色,或许这也正是张贤亮先生运用精神分析和黑色幽默的手段在《我的菩提树》中所要展现的在人性沦丧之后的复苏与回归的历程,更是对历史严肃而无情控诉。
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注释02-18
古文观止注释翻译02-18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典型经验材料02-18
高校教师师德心得体会02-18
《贺雨》原文及注释02-18
《小桃红》原文注释02-18
师说注释管理论文02-18
氓原文及注释翻译02-18
背影原文及注释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