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

关键词: 英汉 语言 翻译 文化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共6篇)

篇1: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

世界食品博览

论文

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学号:200811517246

姓名:王冒松

班级:08级模具2班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摘要: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导致中西方在饮食上有很大不同。做为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就会清晰地发现原来我们每天的饮食有那么深奥,而且不同的地区饮食文化差异也很大。

关键字:文化 差异 东方 西方 对象 方式 观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日益提高,于此伴随着生活质量在逐步改善,物质生活越来越多样化。在这个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世界里。不同的地区,饮食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是个好客的民族,只有上了一桌子菜才觉得没怠慢客人。另外中国人有时候更注重形式,所以在中国的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似乎更实际一些,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下的工夫显然不如中国,但讲究的是其营养的搭配和保护。这是中、西饮食观念的重要差异,多少也反映出了中西文化性格的不同。深究其差异的原因可能有几个方面:(1)与人们的饮食对象有关。(2)与人们的饮食方式有关。(3)与人们的饮食观念有关。

(1)在饮食对象上我们都知道饮食是不可能离开菜的。没有菜就谈不上饮食了。人们可能习惯于平常的生活而缺乏注意,就是在中国方块字里的菜是一个形声字,而且还与植物有着密切的关联。对此西方的学者作出了调查, 我的每天都习惯干这样的生活可能不清楚。我们吃的蔬菜有600多种,使西方的6倍多。可以想象这个反差是多么的大啊!说明中西方饮食对象有很大差异,看看中国人的餐桌上,素菜几乎每顿可见,而荤菜也只是偶尔的事,不会三餐都吃荤的。所以,自古以来,就有“素食”的说法,这就说明了在中国这个大国素食在饮食结构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得归结于佛教徒的大力鼓吹了,在他们眼里动物有生命,而植物是无生命的。他们满口“杀生、罪恶”.所以,结果植物被他们大肆虐待,动物被好好的保护着.人民正是在他们的熏陶下,大量的素菜食物摆上了餐桌。

而西方人可能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所以在他们的生活方式里没有这种习惯,却是另一种习惯,就是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他们与中国人相反。很多东西都从动物身上去获取。比如:西药、吃的、穿的。虽然他们经常吃肉.然而,西方人意识里觉得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

饮食对象的差异可能与人们生活的地区和他们的思想有关.才使他们在饮食上有着不同的选择.(2)在饮食方式上拿宴席来说。在中国,在任何一个宴席上,不管是奇于什么目的,都会出现一种形式,也可以说是一种现象,就是大家到来后,便会齐聚一桌,共享一桌。一般来说,宴席用的是圆桌。从形式上来看,给人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氛围。当许许多多菜摆在桌子的中心,这些特色菜就成了人们的欣赏、品尝的对象了。与此同时,它又成为人们联络感情的媒介。在中国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人们喜欢在桌上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显现出的是人们之间的一种美德,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礼让。虽然从卫生的角度来看,这似乎很不卫生的.但中国人喜欢团圆,这正符合了普遍人的心态。

而饮宴对西方人来说,尽管食品和酒似乎对于他们非常重要。但实际上在他们眼里那些只不过是用来作为陪衬。他们举办宴会的目的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仅此而已。其实,中国式的宴席与西方的宴会交谊都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是,中式宴会表现了一种全席的友谊,而西式的宴会则表现宾客间的交谊罢了。

在餐具方面,中西方的差异也很明显.众所周知,中国人用餐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使用的是筷子烫咝吃饭也用碗盛.而西方人呢,他们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烫则悠专门的烫是.筷子与刀又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刀叉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在礼仪方面,中西方的差异就更显不同.在久远的中国古代,在用餐过程中,就有一套繁文缛节.《礼记.曲记》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放饭,„„毋固菜,毋扬饭.„„卒食,客自前跪,撒饭,齐以授相者,主人辞于客,然后客坐.”这段话的大意即: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以只顾自己吃饭,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必须检查手的清洁,不要把多余的饭放回锅里.不要专占着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这些礼仪有的再现代也时必要的礼貌.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也不便硬要人家再吃,也不要按中国人的习惯频频给客人劝酒夹菜.吃东西时,也不要发出响声.但客人要注意赞赏主人准备的饭菜,若与人谈话,只能与邻座的交谈,不要与距离远的交谈.饮食方式的差异这只能说与人们的习惯有关了.主主辈辈的沿袭,就造成现在这种文化差异了.(3)在饮食观念上在中国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里。中国人向来都是“民已食为天”的。当然,对于饮食就情有独钟了。比如,中国人对待饮食持有一种美性的观念。而西方人却不一样,他们则怀着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在中国,你经常可能会碰到这样有趣的现象。在餐桌上或在点菜时,中国人吃菜往往会说那些菜好吃,那些菜不好吃,但你想让他说出好吃的为什么好吃、不好吃的为什么不好吃。他也只能支吾半天,却说不出了所以然。说的都是表层的东西。人人都知道的。这就说明,中国人对饮食的追求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人们把它具体化。一般都是通过“色、香、味、形、器”来评价的。但这也没有准确地解释出为何中国饮食有其独到的魅力?其谜底就在于它的味。中国美性饮食观的重要表现就是菜点的形和色社会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就是中国人的饮食观念。

对于西方人,却大相尽庭,在他们看来,不管食物的色、香、味、形怎么样,有一条一定要保证就是要有营养。他们对这个非常讲究。每天要摄取多少热量、脂肪都有计划的。即使哪怕他们每天吃的都是同一样的东西。只要有营养,他们就一定要吃下去。换作中国人,短时间可以接受,时间一长了是绝对忍受不了的。其实,他们的这种方式似乎与西方哲学体系相吻合。想一想的确如此。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形而上学。对象则是事物之理,这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但是,西方的菜里无艺术可言。

饮食观念的不同,使西方饮食倾向科学理性.中国饮食倾向于艺术感性.在饮食不发达的时代,这两种倾向就只有一个目的__度命危机.而到了饮食充分发展之后,这种不同的倾向就表现在目的上了.前者发展为在营养学上的考虑,后者则表现为对味道的讲究.社会I WAIZAI

归根到底,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即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把握这一原则,我们就发现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更多奥妙。

中国上下几千年,在这段时间里,文化底蕴已相当深厚了,这当然就包括饮食文化了。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奇怪的现象正在蔓延,就是人们似乎精神文化越来越重视,而饮食文化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排斥。他们眼里,饮食文化是低级的、庸俗的与肤浅的。其实,我们都知道滴水穿石这个道理。如果不是事实,人们很难接受这句话。同理,中国饮食文化的精深也不是一般人能领悟到的。我们在理解中国饮食时,也别忘了还有西方的饮食文化。它同样犹如一个宝藏,需要我们去开发。这有利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同时,利其长补其短,给饮食文化带来深沉次的意义。

篇2: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

摘要: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 ,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别 ,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等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这种差异造成思维方式不同 ,具体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上的表现包括词语理解与运用、词义内涵、联想意义及句式结构的不同等方面。为此 ,分析其理论原理 ,通过引用例句做进一步的探讨 ,并就某些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如何把中英文翻译地更准确更贴近两种语言文化氛围,这是值得广大英语学习人士共同讨论一番的。关键词:文化 差异 全球化 翻译

正文: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信息和风格忠实、流畅、艺术地再现出来的实践活动。美国翻译理论家奈特指出 :“所谓翻译 ,就是指从语言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文化在人类社会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文化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甚至是文化的一部分,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特定的语言。换句话说语言的学习过程也就是了解一种文化的过程。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1 ]。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英语翻译不能脱离文化的教学。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受其影响,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人们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跨文化合作)”、“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译”(郭建中,2000 , P277)。因此,怎 样更加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语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广泛地、准确地了解他国文化中的观念、信仰、习俗、价 值标准等方面的同时,忠实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从事英语翻译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在实际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时很难 传递到译入语中,结果对等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一般来说,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传 统文化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列如一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由于饮食和天气等缘故,导致身体不适,去医院看医生,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是:由于吃多了辣制食物,出现上火。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到底怎样把“上火”这个词翻译成外国游人容易理解且易于接受的词语呢?一般如果对于中国人来说“上火”一词,是在熟悉不过 了,然而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你仅仅说一个“hot”,他们该怎样去理解呢?所以当然在英文当中也有不少的此类的与文化有很大关联的词语,譬如,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对于学习英语的我们来说,如果你不懂语言出处的相关历史,我们很难翻译出它的真正意思,其实这句话

正是源于英国的著名历史事件—1815 年滑铁卢之战。所以,如果翻译工作者能多了解彼此语言的传统文化及某些著名历史,这无疑对翻译有很大的帮助。

二.宗教信仰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欧美人信基督教的居多, 认为上帝(god)可创造一切,因而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的说法。而中国人则信仰佛教,相信“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词语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再如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 要神形并茂地译成英语并不容易。主要问题在于信仰基督教的英语国家对“和尚”这个概念比较陌生,而有关和尚的典故更是鲜为人知。因此,译成英语时形意很难兼顾。所以只能传意或重形取其中一种,传意可用英语中现成的成语:One boy’ s boy;two boys are halfa boy;threeboys are no boy.再看下面实例: Being a teacher is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如果直译为“老师一直在创造中,犹如泥土开始呼吸”是错误的,因为信基督教的人认为,上帝创造了人,而人是来自尘土,又归于尘土。因此,英语中的creation 往往与“上帝”有关,而dust 或clay 则常指“上帝创造的人”。由此可见中西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浸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中。如果译者缺乏对这种文化个性的深刻了解, 就难以鉴别句子的文化内涵,对译文的准确性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时间观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 两个民族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英语中的“the latest news”译成中文就不能译为“最后消息”,而只宜译为“最新消息”。类似的例子如the latest discovery of sth(最新发现),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sth(最新发展)等。再看下面的例句“可是我们已说到故事的后面去了”。“故事的后面”不能译成“behindthe story”, 英文不这么说, 英语里表达相同意思的地道说法是视角相反的“aheadof the story”(把后面的故事提前说了)。因此, 这个句子可以译成“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the story.”译者如果缺乏对英汉民族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作深入的了解,就会导致错误或误译。

四.日常谈话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称谓的翻译。称谓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它们反映了习俗风尚和表达习惯。英文里的称谓比较笼统, 比较模糊, 在使用上表现出相对的随便, 它不象中文里的称谓,非得把身份分得一清二楚, 这与西方社会的“人为本, 名为用”的价值观及中国文化传统的“重名分”有关。如父辈的男性亲属, 英语中概以“uncle”称之, 而汉语则有“叔、伯、姑父、舅舅和姨父”等称谓;“cousin”一词也可对应于中文里的“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姐、表妹”等称谓,因此英译汉时,就必须视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

此外, 我们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尊称, 谦称词或词语,如“××君、××先生、×公、×老”以及“小人、寡人、鄙人”等等。要把这些词语翻译好,恐怕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英语里几乎没有与此相对等的尊称、谦称词语。因此, 在翻译时,只好将就按英语习惯表达,译成Mr.××,而不能把“某某君”译成gentleman ××, 把“某老”译成senior ××,or old ××等等。

五.各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社会 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来感受和体验现实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形成一种独特的观点和认识。而词汇的象征意义是最富有文化气息的联想意义的。譬如,英语有man’s best friend(人 之良友)的说法。谁能想到这是指什么动物呢?说“人之良友”是狗,许多人会觉得奇怪,在中国,狗往往使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汉语中以“狗”为喻体的习语几乎都是贬义的: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尾续貂,狗血喷人,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但在英国,人们对狗的看法和我们截然不同,他们喜欢狗忠 实、可靠、聪明、可爱的品质,把它视为忠诚的伙伴,dog在英语(特别是谚语)中往往含有褒情善意。A luck dog 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 把我的朋友看作是你的朋友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人皆有得意时Hot dog 热狗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 助人过难关;又如“龙”这个词在是中国人心中的吉祥动物,而外国人却“谈龙色变”,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龙)不是中国人心中的吉祥动物,而是表示邪恶的怪物。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dragon还有“泼妇’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在英语国家人中所引起的联想与中国人的“龙”完全不同,所以,翻译时就要特别小心。由于各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存在很大差异的,翻译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和习俗,从表面意义和形象构词到深层内涵和文化特征全都一一对应。这样就要求在进行翻译或是跨文化交际中,深刻把握其文化内涵,从而适应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交际的需要。六.饮食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毋庸置疑,中国是一个有着源远历史的烹饪大国,其复杂的菜系更是举不胜数,当然对于国人来说,一说菜名就知道是什么菜,主料、烹饪方法、形状及口感都了解一清二楚,而对于外国人来说,如果直译的话,就有可能让他们产生误解。譬如,夫妻肺片,民间翻译:Husband and Wife’s Lungslice(丈夫和妻子的肺切片)麻婆豆腐,民间翻译:Beancurd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an(长满雀斑的女人制做的豆腐);如果是这样翻译给外国游客的客的话,可以想象他们是如何的表情,这顿大餐还进行的下去么? 所以为了避免笑话百出,我们可以这样翻译:夫妻肺片—Beef and Ox Tripe in Chili Sauce(泡在辣椒酱里的牛肉和黄牛肚);麻婆豆腐—Mapo Tofu(麻婆豆腐的汉语拼音。有些菜名翻译为避免直译产生误解,我们可以从主料、烹饪方法、形状或口感、人名或地名等方面来着手进行翻译。其中,具有中国餐饮特色的传统食品,使用汉语拼音命名,如饺子:jiaozi;具有中国特色且被外

国人接受的菜名,使用方言来拼写,如:豆腐:Tofu;中文菜肴名称难以体现其做法及主配料的,使用汉语拼音,并在其标注英文注释。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说过“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语言结构之间的差异给译者带来更多和更严重的复杂情况”。王佐良先生也曾经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可见,要想译作传意, 甚至传神。首先心须克服两种语言所负载的不同的文化差异

综上所述,文化语境的诸多因素影响着语词的翻译。因此,在语词的翻译中,译者必须了解不同民族社会文化体现在语篇中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语词所包含的文化语义,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如原译文语言与文化因素与译文基本一致时,可采用对等直译法、形象套用法、借用类似法等;如果原文语言的文化因素与译文不对等时,可采取求同存异法、意义 对等法、添加注释法等,当然将一种语言译为不同文化的另一种语言并非容易的事,而将特定文化语境中的语词翻译成同样体现文化特色的语词就更是难上加难,有 时难免出现引起读者误解和曲解的翻译。这就要在异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中找一个正确的切合点。

参考文献:1.胡文仲1 文化与交际[M]1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1994.2.邓炎昌,刘润清1语言与 文化[M]1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1994 3.彭保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立[J ].中国翻译,1998

篇3: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一、文化渊源

英国四面环海, 英国人的生活离不开海, 正是由于这一特殊的文化使英语语言产生了大量与航海有关的习语。如:get into deep water (陷入深水之中, 现在翻译为“陷于困境”) , raise the wind (找风, 译为“筹钱”) ,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 (在魔鬼与深海中间做出选择, 现在译为“进退两难”) 。此外, 英语中常用鱼来表示人, 如:queer fish (奇怪的人) , shy fish (害羞的人) , cold fish (冷漠的人) 。而中国人的祖先居住在气候温和的亚洲东部北温带, 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 生活离不开土地。如:比喻花钱如流水, 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汉语则是“挥金如土”。A big fish in a small pool, 此习语并非是小池塘容不下大鱼, 而是小池塘的大鱼相当于汉语林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drink like a fish像鱼儿那样能喝酒。相当于汉语的“牛饮”。

二、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对人们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特定的信仰产生了特定的词语。中西方的宗教信仰的不同也影响着英汉两种语言的翻译。在西方, 人们信仰基督教, 基督教产生时, 欧洲大陆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基督教应运而生, 人们的语言也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的色彩, 如: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s themselves (天助自助者) , Go to hell (下地狱)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国家, 佛教已有一千年的历史, 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一切, 因此, 汉语语言中有许多词语是来源于佛教。如:“借花献佛”“平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苦中作乐”“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不看僧面看佛面”等。可见宗教文化是构成英汉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 要注意宗教文化的差异才能准确地把握译文的文化意义。

三、生活习俗

语言用来交际源于生活, 生活习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语言的表达。英美国家的人见面时非常喜欢谈论天气状况, 像“Lovely weather, isn’t it”之类的话语。当翻译成汉语时可译成你好。而在中国, 人们见面打招呼时常说“你吃过了么”“吃的什么”, 这并不是关心别人是否吃过饭, 吃的什么, 而是见面打招呼的一种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翻译成英文常用“how do you do”不能翻译成“have you hand your meal”, 不然外国人以为你要请客吃饭。英汉差异还表现在对动物的文化内涵。中国很多贬义词语都和狗有关, 如:“走狗”“狗腿子”“狗咬狗一嘴毛”“落水狗”“狗地主”“狐朋狗友”等, 很明显在中国文化中, 狗无疑是令人鄙视的对象。此外还有蝇营狗苟、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血喷头。可是在英语中狗却带有褒义, 如:a lucky dog (幸运的人) , a top dog (重要的人) , a sea dog (有经验的水手) , a jolly dog (快乐的人) ,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由此得知, dog被老外认为是忠诚的朋友。

亚洲四小龙的英文是“the four Asian tigers”而非“the four Asian dragons”, 这是因为tiger在西方文化中被看做“勇猛, 富有进取精神”。但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龙象征着天上的神灵, 威武雄壮, 生机勃勃。中国人习惯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龙的传人”, 而虎只是陆地上的物种。而在西方的文化中, dragon是一种浑身长满鳞片、嘴里能喷火的巨大蜥蜴。其被用来指凶恶的鬼怪, 是邪恶的象征, 如:英语中如果用dragon来修饰女人, 说明此人凶悍, 令人厌恶, 有贬义。由此可见, 其文化内涵有天壤之别。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 为了能更确切地表达原义要重视文化差异。

四、历史典故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或文化典故。汉语中有很多具有民族特点的词与中国文化紧密联系, 如:说曹操曹操就到, 指鹿为马, 情人眼里出西施, 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英语中也有很多包含历史文化背景的词语如:uncle Tom (逆来顺受的人) , meet one’s waterloo (一败涂地) , Pandora’s book (罪恶之源) , Trojan horse (令人上当之物) , a Judas kiss (背叛行为) , Sphinx’s riddle (难解之谜) , in the seventh heaven (兴高采烈, 乐不可支) 。

综上所述, 在翻译过程中文化诸多差异影响着翻译, 这就要求译者绝不能只着眼于语言间的转换, 而是要对源语及译入语语言文化有精准透彻的把握, 从而翻译出优秀译文, 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NIDA Eugen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124-126.

篇4: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摘要】本文中,笔者从自身的翻译经验出发,对比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效果,并通过举例说明,文化因素对翻译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以期能够让人们增强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差异的重视,从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以及文化差异敏感性。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障碍 翻译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过程,它注重对信息、内容以及艺术的表达。美国有一位著名的翻译家曾指出:“我们所说的翻译,就是在译语中使用最贴切的对等词汇将语言和文体描绘出来。”多年来,功能等值、对等、传神等标准已经被翻译界的人士列为翻译实践中的通用规范。本文中,笔者从自身的翻译经验出发,对比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效果,并通过举例说明文化因素对翻译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以期能够让人们增强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差异的重视,从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对文化差异敏感性,进而帮助改善人们在翻译中经常遇到的文化障碍。

一、生存环境的差异

通常我们将一个民族所归属的地质条件和生活领域统称为生存环境,由于语言来自于生活,所以生存环境是影响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主要因素。例如,汉语中的“东风”与英文中的“east wind”,因为中国东面紧邻大海,所以中国文化中的东风有春天、温暖之意,而英国面临的是大西洋,属于海洋性季风气候,其东风则意味着寒冷。为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区别地域之间的差异,以免由于语境上的误区造成读者的误解。如果翻译者想要很好地将一篇作品翻译出来,除了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外,还要对各国的文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分析中西方语言之间的差异,从而找到其共同特性,以保证能够最大限度的表现出作者的本意。

二、历史文化的差异

中西双方都是历史悠久的国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沉淀出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例如,汉语言中会存在许多的故事,“卧薪尝胆”、“毛遂自荐”等成语都源于历史典故,而“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等都是中国的传统寓言。但是英国的许多典故中涉及的人或者事物都是源于英国的文学宝库,莎士比亚的一系列作品一直广为流传。另外,由于受到西方的圣经、罗马神话等影响,许多典故都源于希腊神话。

三、社会习俗的差异

社会习俗往往导致中西方国家对相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比如,汉语言中,“狗”被视为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因此与狗相关的一系列语言都包含贬低的意思,例如“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等,但是在西方国家,狗则被视为忠诚、勇敢的象征,并经常被用来比喻人类,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得意之时)”等。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民族心理之间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褒贬含义有所不同。如果只是单纯的利用字面意思翻译,不能通过分析习俗差异来展开翻译,将导致翻译出的内容不切实际,甚至会传递出错误的信息,从而造成交际过程出现障碍。

四、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信仰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成分,对于人类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宗教信仰中最主要的就是佛教和道教,而西方则以基督教为主。宗教信仰之间的差异也就导致了人类在语言上表现出了不同。如,在与佛教有关的习语中有“五体投地”、“借花献佛”等,而西方与神、上帝有关的词汇包括“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等。在《红楼梦》中刘姥姥说过一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杨宪益则分析了中国的汉语言文学之后,将其翻译为“Man propose,Heaven disposes”,既保留了文章的宗教色彩,也充分体现了刘姥姥的宗教信仰。而对于英美的读者而言,将其翻译为“Man propose,God disposes”则更容易被接受。

五、思维方式的差异

语言的表达是受思维控制的,由于各民族的思考方法有所差异,就导致了每个民族千年以来形成的语言文化倾向都有所不同。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手段,翻译本身将受到思维方式的限制。中国人表达事物时习惯由因到果,从大到小,先后有序来进行阐述;而英美人士的思维表达却和中国人相反: 由小到大,先结果后原因。例如,表格中填写地址:北京朝阳区平乐园8号。翻译成英语应该是:No.8,Ping Leyuan,Chaoyang District,Beijing,China。如果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直接翻译成China,Beijing,Chaoyang District,Ping Leyuan,no.8西方人就不能理解。因此,翻译工作者只有了解了中西方人民思维方式的差别,才能准确地进行翻译。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外,中西方文化之间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的差异,他们都与翻译工作息息相关。为此,如果翻译者想要很好地将一篇作品翻译出来,除了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外,还要对各国的文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分析中西方语言之间的差异,以保证能够最大限度的表现出作者的本意。

文化和翻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翻译的过程不单纯是在语言层次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并不在于对语法和句子结构的分析,而在于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导致的语言活动负迁移。互译的过程就是一个克服文化障碍的过程,而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中往往包含一系列社会范畴的内容,包括社会现象以及历史现象等。由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不可分割的特性,在翻译之前先了解各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将会帮助翻译者轻松跨越语言之间的障碍,从而翻译出更贴切的思想内涵。

参考文献:

[1]张代芬.浅析中外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以《甄嬛传》英文译本为例[J].科技致富向导,2014(14):287-287,295.

篇5: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几千年的发展史也正是文学的发展史,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风雅颂,还是唐诗,抑或是宋词,都独具特色.目前,西方除了有专门研究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的“沙学”,也有研究我国曹雪芹所著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在不断追求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开始将目光转移到文化上来了,而研究文学作品则正是了解一国文化的良好途径.因此,被称为我国文学瑰宝的古诗词不断的被翻译为各种外国语言而被各国的人文学家所研究.然而,这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是我们本国人,都可能会因为所处的历史环境的不同而不能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更不用说文化背景的差异、思想观念的不同的外国人了.本文将从中国古诗词的特点入手,并通过实例分析来讨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我国古诗词翻译的影响.2 中国古诗词的特点

首先,中国古诗词在形式上很注重工整、对仗和押韵,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颔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内”与“天涯”都是表示地点的词,“知己”与“比邻”都是关系亲密的人,这两对词语在词性和词义上都相互对仗;统观整首诗,首联、颈联的最后一个字分别是“津”,“邻”,押“in”的韵,再加上五言绝句简短精悍的特点,因此读起来朗朗上口.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古代文学没有阶级之分,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风雅颂,还是唐诗,抑或是宋词,其流行和使用范围都不局限于统治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也有使用和创造的权利,甚至有一部分诗人希望能让目不识丁的老弱妇孺都能听懂他们所创作的诗词,唐代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便是这一方面的典型.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国现代的古诗词教育在学前班便被列入必修内容.其次,我国的古诗词很讲究意境.一篇词或者一首七言绝句不过寥寥数语,却要将事情讲清楚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于一首不过20 个字的五言绝句都不仅能将所描写的情景写的细致入微,还能充分的表达出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所抒发的感慨,如李白的《静夜思》.因此,一首好的诗或者一篇好的词都非常讲究用语的精炼.诗人们会通过对比反衬的手法使某一个字词能体现出他想要的意境“.以静制动、以虚写实”就是常用的手法.另外,就像一滴水能折射出整个太阳的光辉一样,诗人们也非常擅长用以少总多的方式,抓住其中最富有包孕性的一点来着力刻画,使读者们能以小见大,了解整个社会的状况.最后,中国古诗词非常注重含蓄.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我国的封建历史时期延续了近两千年.无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封建制度都可以被称为王权制度,王权是至高无上的,因此除了皇室成员外,普通百姓和朝廷官员都必须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以防止损害了皇室的威严.诗人们在创作是不仅要注意是否犯了皇室的避讳,更要其中某些词语加以修饰以使其显得含蓄,比如“雷霆雨露,皆为君恩”,古人用雷霆代表天 子的威邢,用雨露代表天子的恩泽,再比如清朝时

盛行的“文字狱”,都迫使诗们不得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以避免带来灾祸.3 文化差异对古诗词翻译的影响

无论是语言的模糊性还是其他翻译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其本质都在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目前对于文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是不管哪一个定义,对于文化应当是思想或者精神层面的内容是的认识是统一的.由于文化的不同,不同区域的人们所受到的教育、接受的生活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活态度都会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在诗词翻译中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区域差异导致认知的差异,中西方在地域上的差别,会导致中西方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完全不同.如北半球与南半球的气候差异,在北半球,东风是暖和的,而在南半球,东风则是寒冷的.同样是报告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到来的意思,但是在诗歌的表达上却会体现出不同的意境.如果将其按字面直译的话可能会对读者造成很大的困扰.如唐朝罗隐的诗《绵谷回寄蔡氏昆仲》中“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其“东风”的意思表示春天的意思,与这之中的秋相对,如果直译为“east wind”,不但不能准确表达其意思,也不能体现出其意境,如果换成“spring breeze”就有截然不同的效果了.其次,社会习俗的不同对人们认知的影响也会较大,如中国古诗词中提到“月亮”,通常以为着诗人在表达其思乡之情,但是在西方国家月亮的寓意通常是年轻的美女或者年老的妇人(随着月亮的盈缺而有变化).如上文所说的“东风”在陆游和唐婉合著的《钗头凤》里还有指代陆游的母亲的意思.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除了要注释出其不同的含义外,还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衬托出这一词在这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最后,汉语比较注重意义,汉语在意义上的模糊性是诗人们在创作时成功营造意境的重要条件,但是英语比较注重结构和逻辑性.而在翻译时要创造出同样的意境是非常难的.如《竹枝词》的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有几种不同的翻译: 1.The west is veiled in rain, the east basks in sunshine, My beloved is as deep in love as the day is fine.2.Here the sun shines but there it showers;Can you read my mind if it is rain or shine? 3.In the east the sun is out, in the west there is rain;It is not yet clear, but somewhat clear, you may as well say.原诗借助夏天天气的特殊性,以及“晴”与“情”在发音上相同的特点,一语双关的表达出少女在看到久无音讯的情郎的欣喜之情.诗歌中“无晴”和“有晴”其实指的就是无情和有情.三种翻译的前半句都体现出了原诗表面的意思,后半句的翻译中,翻译1 和翻译2 缺少了原诗中所有的能让人回味无穷的意境,分别都较直白的告诉读者这首诗是在说少女的感情问题,翻译3 试图充分的展现原诗的双关语手段,但是“clear”一词却不能让人充分的感受到这是在表达少女的深深的爱恋以及发现情人对自己也充满情意的情感.究其原因,就在于英语直白而理性的表达方式与中国汉语模糊而感性的特点的差异.4 实例分析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中国古诗词翻译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导致古诗词翻译被人怀疑“不可行”的原因之一,事实上,文化的差异是导致古诗词的翻译较艰难的首要原因.下面将以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为例,分析中西方文化对古诗词翻译的影响.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篇冰心在玉壶.英文翻译版本为: A cold rain mingled with East Stream invades the night;At dawn you leave the Southern hills lonely in haze.If my friends in the North should ask if I am right, My heart is free of strain as ice in crystal vase.这首诗整体上讲的是这样一件事情:下了一夜寒冷的大雨之后江水滔滔,天才刚亮的时候,我(诗人)就要送别我的友人辛渐,那一刻,连朦胧的远山看起来都显得非常孤单,当你到达洛阳后,如果亲友们问起我了,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暇,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其中所隐含的不但有四年故乡的亲人朋友的意思,其中最后一句更是有多重含义,不仅表现出诗人对离别多年的亲友保持着对故乡对亲友的拳拳深情,还表现出他在遭到贬黜后的委屈和坚忍的情绪.英译本可以做如下理解:寒冷的雨混合在来自东方的溪流中侵袭了这个夜晚,黎明时分你将南边的孤独的雾中,如果我北边的朋友们问起我是否安好,我的心就像在水晶瓶里一样的冰一样摆脱束缚了.显然,由于语言的差异,原文与英译文在形式上差别很大,几乎完全失去了古代诗人们所追求的简练、工整的形式.第一句中“连江”是满江的意思,诗人想表现寒冷的秋夜,哗哗的大雨,再加上滔滔的江水那种萧瑟的场景,译者将其翻译为“mingle with East stream”,没有能够准确的表达除原文的意思,但是在意境上也能够让人体会到悲凉的感觉.第二句和第三局中的“southern”和“north”相对,分别指代诗人所在的地方和洛阳,南方和北方都是很宽泛的,但在译文中直接用洛阳的英译,则又可能不利于不熟悉中国情况的外国人理解.全诗的重点在最后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比喻人非常的正直清廉,诗人是在向人们传达他虽然遭贬,但是不会自暴自弃,而改变他纯洁完美的品格的信息“.free of strain”是摆脱束缚的意思,而“crystal vase”是水晶花瓶的意思,一方面,诗人要传达的不是摆脱束缚的意思,另一方面,冰放在水晶花瓶里在西方文化中也不存在指代圣洁完美的品行的情形.因此,基于文化的差异,最后一句很难通过英文来表达出诗人的原意.5 小结

在不断推进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都希望能对其他国家有充分的了解,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是影响某一片地域内的居民的行事方式以及看待事物的态度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了解一国文化来了解其国民性格是非常有效的方式.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流传不但是了解一国文化的重要途径,还能使本国文化对外国产生影响.然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另一国文化的同时,国家质检文化的差异会阻碍这一方式的顺利运行.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中国的古诗词一直贯穿其中,因此,从古诗词入手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定能够到较全面的信息,然而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却是横亘在古诗词走向世界的道路上的一座大山.汉语的含蓄、委婉以及许多独具匠心的指代无法通过其他语言表达出来,就如文中所举例子的“冰心”和“玉壶”一样,不能为其他国家的人才能充分理解中国的古诗词,在无法克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困难的前提下,我们或许只能通过注释、注解的方式推动中国古诗词在世界各国的流传.参考文献:

篇6:浅谈中西方文化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有自己的独特历史,有自己的文化、科学、技术与宗教,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道德观念等等。这些内容反映在语言里,又通过语言给予表达与传播,所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我们学习英语,运用英语有很大的帮助,更有利于教学与学习。

但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培养了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使学生很难说出符合场合的句子,从而使他们的交际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比较教学。

一、风俗习惯的不同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民族风俗是丰富多彩的,是习语赖以滋生并获得顽强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许多习语就是出自民俗。汉语习语“小菜一碟”和英语习语a piece of cake “一块蛋糕”都表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这种意义中,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含有“容易(或轻松愉快)的事情”之意。但在习语中,两个民族对同一思想的表达采用的形式完全不同,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是英国饮食文化中非常常见的一种食品,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所以他们就用a piece of 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在中国,蛋糕是近百

年才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的,是一种比较高档的食品,一般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吃到。而小菜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重要地位,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因此我们常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二、中西称谓差异

学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称谓名称比汉语中少得多,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认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比如英语中“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不论父或母的父亲共用一词“grandfather”,而“grandmother” 既指奶奶又指外婆,简单又笼统。而中文中“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却将父或母的双方分得很清楚。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语中的“uncle ”和“aunt”,分别对应中文的“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夫”等,“姑妈,婶婶、舅妈、姨妈”等。既要分出父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又要分清母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

三、习惯表达和观念的不同

1.称呼语

比如曾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说英语的国称中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时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就会感到莫名其妙。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上课时的问候语往往是

“Good morning, teacher!”也就相应地把“李老师”称为TeacherLi。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也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简单的理解为:李老师=TeacherLi。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却感觉别扭,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

2.感谢和答谢

通常,在家庭成员之间中国人很少用“谢谢”。否则,不但听起来会别扭,而且相互关系好像有了距离。在英语国家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或为对方准备什么等,他们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在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现在这种习惯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和接受。

还有,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那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 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和英语国家人的不同风格。

3.夸赞及答复

“赞美” 在英语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现等。

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Thank you.”。如A:You look beautiful. B:Thank you. 而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往往谦虚地说:“没有,没有。”“哪里,哪里。”不敢喜形于色,以防被人说骄傲。4.个人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关心的问题是:年龄、婚姻、收入等,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他们认为这些都是涉及个人隐私。特别是问年龄,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和“你在干什么?”在英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再如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ve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介绍语

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就会觉得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7.家庭观念的不同

在中国,血缘关系亲情伦理观念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

是一家人。哪怕是成家立业,另设门户,仍和父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美国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休想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

对于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在中国表现得尤其明显。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来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代付钱也理所当然。常常碰到这种情形,已成年子女抢着为年迈的父母付钱,双方抢来抢去,争个半天。而在西方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搭界。甚至有些小孩买东西,也得自掏腰包,用他们帮助父母做家事挣得的零用钱来支付。每当这时,心中总有一股难以名状的难过,真想责问站在一旁的家长,为何不掏钱?而那些已成年子女,在金钱上,和年迈的父母,同样泾渭分明。当年迈的父母从干瘪的钱囊中抖抖索索掏钱时,他们却是心安理得,丝毫不为之动容。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周前敏(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下一篇:汉英思维差异对英语写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