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类课程

关键词: 智联 计算机网络 社会 网络

网络类课程(精选十篇)

网络类课程 篇1

1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 结合职业院校学生成长特点, 在课程体系设计, 采用“平台+模块”的方式,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构建基于职业、技术和技能的能力目标课程体系, 从而实现职业素养、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的全过程培养

对于网络整个课程体系体现“一贯通、四迭代、一全程”特点, 具体如图1, 纵向并行, 横向交叉, “1-4-1”的内涵是:“1”是突出知识应用性的“通识课程”贯通文化知识素养培养, “4”是突出理论及技术应用性的 “通用技术平台课程”, “专业技术平台课程”和 “专业技术课程”, 以及 “专业技术方向课程”从而实现迭代递进的技术应用能力培养;“1”是利用“思科大学生创新与实践俱乐部”等专业社会实践, 以及“信息安全与评估、全国思科网络应用” 等技能大赛实现技术应用与创新性的“专业实践与创新”实践环节全程, 从而吸纳“一技之长”的培养

为了强化课程目标的培养, 增加综合实训和生产性实训环节, 将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于综合的职业能力, 而不是课程中的知识, 有效地提升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学

模块相关课程说明

网络攻击与防御网络攻击与防御

扫描探测、溢出攻击、破解验证技术、安全加固、病毒及恶意代码分析及清除等

图1课程体系图生毕业后的职业竞争能力, 从“制度”上保证了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 零距离对接”。

2课程内容选取

基于网络运维与安全工作过程, 我们按照网络组建、网络设备安全配置、操作系统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网络攻击与防御设置相关课程, 具体见表1。

3教学方法的选取

在课堂教学中, 教学方法可模拟企业实施项目进行实施。教师是项目经理, 学生是实施人, 每组均有项目负责人, 以“项目实施工作日志单”为载体;老师介绍项目要求、工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实施并完成项目, 完成后项目经理和实施负责人进行讨论, 然后实施负责人完成日志单里的结论部分。项目结束需提交实施工作日志单;教师对项目进行总结, 提出完善建议。这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从学校开始就可以定位为“准职业人”, 为入职提供了保障。

4考核方法的选取

课程考核方法要与课程教学方法先对应, 主要采取过程考核、 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辅以认证考核。其中过程考核和项目考核可以采用项目实施工作日志单。认证考核主要采用职业资格证书认证考试的方式进行, 通过可加分, 从而激励学生学习动力。

5结语

该校推行“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与创新, 是由高职教育特色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高职院校生源特征等因素决定的, 经过两年多的实施, 学生在自我创新环节提高效果明显, 特别是在职业技能取证、技能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大赛。

摘要: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我校采用“平台+模块”的方式对网络专业方向进行课程改革, 该文以网络技术专业为例, 结合全国职业技能大赛, 详细分析了课程体系设计原则、课程内容选取、教学方法选取和考核评价。实践证明, 改革效果良好。

关键词:网络课程体系,网络运维,网络安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丁金昌.高职院校需求导向问题和改革路径[J].教育研究, 2014 (3) :122-126.

[2]王海燕.高职课程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通讯, 2014 (3) :61-63.

[3]丁金昌.高职教育对接区域经济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 2013 (3) :61-66.

网络类课程 篇2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因特网的出现而诞生的网络教学,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必须形成与之相适合的教学模式,否则教学过程就会出现不稳定性、非理性和无序性。因此,笔者在承担青岛电大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工作中,结合本专业课程具体特点,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逐渐探索形成了网络环境下教育类课程案例教学模式

模式可具体表述为:在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在教育类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以教学案例为载体,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最后完成相关的案例分析报告,从而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每个案例教学主要包括“创设情境、导入案例——自主学习,深入思考——网上讨论,分析交流——理论升华,面授反馈——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案例

首先要发布案例,为案例创设真实的情境。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收集各种与案例分析有关的资料素材,同时将网上案例制作成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一个身临其境的环境,激发他们学习欲望和兴趣。

二、自主学习,深入思考

教师在发布案例之后,学生应自主地阅读教材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教师所提供的各种案例材料。通过阅读,对案例有一个整体印象,而后经过独立思考又会对案例有一个具体的认识,甚至能够明确案例反映的教育教学关系以及涉及的有关理论知识,并且会产生一些疑问。

三、网上讨论,分析交流

学生个人通过上一阶段的阅读、研究,获得关于案例及讨论问题的见解后,便可进入网上讨论阶段。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对案例的看法、认识及对问题的见解的机会。在讨论中,教师要力保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并引导出与论题相关的理论知识。

四、理论升华,面授反馈

经过网上讨论之后,学生将自己的案例分析报告上传给教师,教师应以面授辅导的形式对该案例进行及时的归纳总结。总结并不是说出案例的标准答案,况且很多案例没有标准答案,而是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讨论难点、重点,需要深入思考之处,并对不完整、不准确的地方给予补充和更正。

五、过程评价,结果评价

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是总结评价,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过程评价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评分,一般包括学生上网发帖的质量、数量和以及在线讨论的时间。结果性评价主要是根据学生上交的案例分析报告的情况给予评分。

虽然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说:没有与教育类课程相配套的案例教材,这就不能保证案例的质量和案例教学的效果;教师不能正确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终使得讨论成为讲授的“翻版”,使得案例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在讨论时难以适应从被动旁观者到主动参与者的角色转变等等。希望通过该论文抛砖引玉,与各位同行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9

2.查有梁.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5

3.邓云洲.案例教学:一个可供教育学教学移植的范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1;4

高校网络工程类课程改革研究 篇3

[关键词]高校 网络工程类课程 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刘军(1973- ),男,四川资中人,西南交通大学软件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景红(1958- ),女,山西芮城人,西南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四川成都610031)

[中图分类号]G4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1-0140-01

一、课程开设的社会背景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纵深发展,计算机网络已逐步渗入到各行各业,电子商务、电子化企业以及网络信息化服务等新兴网络应用的出现使其已不再仅仅是查询、获取信息的工具,企业、公司甚至政府部分的办公、经营都与计算机网络密不可分。因此,要求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术,以及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办公和搜索技术资料的能力,更希望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维护与故障处理能力。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与发展的需要,很多高校相继开设了网络工程类选修课程。但就其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而言,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网络工程类课程的现状

1.网络工程类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1)深入介绍计算机网络理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功能、分类、拓扑结构等,特别是对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OSI网络协议参考模型进行了详细阐述,分析网络体系结构采用分层结构的原因和OSI参考模型的具体分层情况及各层需要实现的具体功能和常见的实现方式以及各层相互之间的关系等,同时还介绍了当前Internet使用的网络协议事实标准TCP/IP。并根据分层方式比较了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TCP/IP模型中使用的主要网络协议的作用及工作原理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2)介绍主要的网络组建技术。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的概念,常见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工作原理、组建方法、数据传递方式和容错机制;各种局域网(或广域网)的性能比较、适用环境和最优组建策略。(3)介绍主要的网络连接设备。包括网络连接设备的各种端口的功能,连接这些端口应使用的线缆和接口类型;网络连接设备的启动过程和工作原理;在各种网络连接设备中可以配置的各种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和在网络连接设备中配置这些网络协议的命令;主要网络连接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技术等。

2.网络工程类选修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采用了纯粹的课堂授课方式,由教师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各种理论知识,各种网络的组建方法,各种网络连接设备的作用、端口连接方法以及配置、维护命令等。考试则采用书面试卷形式,重点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网络工程类选修课程存在的不足

网络工程类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是为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网络的运行原理,掌握常见的网络组建技术,熟悉常用的网络连接设备的使用与配置方法。但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内容偏难。作为选修课程,在网络工程类选修课程的课程设置中,网络理论知识偏重,原理性的内容偏深,课程内容枯燥,从而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学生的缺课率普遍较高,课程总体效果不太好。

2.实践性差。课程介绍了各种网络连接设备的连接方法,但学生没有实际使用、接触的机会,分不清应该使用哪个端口,用什么类型的线缆进行连接,更不能根据网络连接的需要来制作相应的线缆和接口,因此,在实践中根本无法使用该设备。

3.网络配置与管理能力差。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几乎只限于图形界面,而各种网络连接设备的配置、管理和维护均通过字符命令的方式来实现,导致网络连接设备的配置和管理对学生来说很难。同时,这些与一般的DOS命令相比更复杂,涉及的参数更多,即使是以前使用过DOS操作系统的同学在学习这一部分时都很难完全掌握,不通过实际操作不可能真正掌握这部分内容。

4.缺乏对网络组建的全面认识。当前高校开设的网络工程类选修课只是对网络组建中涉及的主要环节进行了介绍,缺少对网络组建中的一些“细枝末节”的详细介绍,从而使学生不能掌握网络组建的整体过程,即使最简单的局域网也不能够独立组建。

5.排除网络故障能力不足。当前高校开设的网络工程类选修课的内容缺乏网络故障排除技术,一般只介绍几条常见的网络故障测试命令。学生通过这些命令知道在出现某种网络故障时,各种命令会有什么异常反应,但对于常见网络故障的排除技术,包括硬件、软件的故障都不能独自完成。

6.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环节,学生的动手能力不高。(1)网线制作方法。目前局域网中使用的网线主要为四对八根的双绞线,制作时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连接。如果没有制作经验,学生只能通过颜色来辨认,这样不但容易遗忘,更不能掌握网线制作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即使以后能制作也难以保证网线的通信质量。(2)网络连接设备的端口作用。各种网络连接设备都有许多不同形状的端口来连接不同的网络。学生在没有见到实际设备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想象出这么多端口的,更不用说区分和连接这些端口了。(3)网络连接设备的配置命令和故障测试命令。几乎所有的网络连接设备的操作系统都是字符界面系统,而当前多数学生没有使用过字符界面操作系统,对这些命令的格式、参数的书写方法都很陌生。即使记住了某一功能对应的命令,但当需要实现类似功能时也不能自行修改命令参数。

四、课程改革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本人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做了以下几方面的调整:一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动画对复杂、难以理解的网络工作原理与各种协议的工作过程进行演示,这样既生动又直观,易于学生掌握。二是适当减少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的课时。过深的理论知识使课堂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导致学生普遍对这部分内容不感兴趣,即使在课堂上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学生同样也不能真正地掌握,浪费了大量的学时。三是增加实验课时,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1)熟悉交换机、路由器等常用网络连接设备的各种端口和连接方法,通过实物让学生感性认识各种端口、各种线缆和各种接口,并能够在组网时根据需求正确连接这些端口、线缆和接口。(2)体验交换机、路由器等常用网络连接设备的启动、配置和维护过程,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网络连接设备的启动过程、配置模式和各种配置命令的使用方法,通过帮助来了解系统的更多功能。(3)实际制作简单的线缆,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线缆的通信方式、线缆中线路的连接方法、线色的配对关系和线缆与网络连接设备间信息的交换方式,理解网络连接设备对数据的接收和转发过程。(4)常用的网络故障测试方法和网络故障排除技术:包括熟悉各种测试命令和测试仪的使用,让学生在实验中自己体验各种常见网络故障情况下各种测试命令的反应时的区别。使其能通过更换硬件或硬件连接、修改软件配置等方法来排除基本的网络故障。四是改革考试模式考试采用了模拟组网的方式,即以一个实际的网络组建需求让学生自己组建一个网络,并写出各种网络连接设备的配置过程和配置命令。在实验设备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直接分组,在了解网络整体布局的基础上,让每个同学负责一个网络连接设备的配置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五、改革成效

通过对网络工程类课程内容的调整,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一,学生的缺课率明显下降。选修课缺课率高是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对于网络工程类这种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选修课来说,这一现象尤为明显。通过减少枯燥理论知识的讲授,将重点转移到实际网络连接设备的使用上,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实验,学生能够自己制作网线、正确连接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连接设备,并根据网络组建需求配置主要的网络连接设备,提高了组网的实际操作能力。其三,使学生具备了排除常见网络故障的能力。在组网实验中,学生开始难免都会出现线路连接错误或网络连接设备配置不当等问题。通过对网络故障的测试,学生逐步能够分析出问题所在,对网络故障进行正确定位,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排除故障。

网络工程类选修课程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将原本抽象的理论课程变成了形象的实用型课程,对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同时,实验课使学生能够熟悉各种网络连接设备的外观,在实践中掌握线缆的制作与连接方法、网络连接设备的连接与配置,并通过实际网络的组建过程及组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熟悉常见的网络故障、掌握网络故障的定位与排除技术。

[参考文献]

[1]周翔鹰.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高教论坛,2006(3).

[2]罗学义,王云鹏.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与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1).

[3]黄维通,汤荷美.素质教育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0(5).

就业压力下网络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篇4

1. 教学过程与专业证书考试相结合

目前许多单位招聘往往对有专业证书的毕业生优先考虑,与网络类课程相关的证书有很多,特别是国家人事部和信息产业部对全国计算机与软件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的职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认定考试中的网络工程师考试。参加这种考试并取得相应级别的资格证书,是大多数用人单位聘用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工程师系列职务的前提。为了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网络工程师考试,具有网络工程师资格,在计算机网络类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和网络工程师考试大纲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网络工程师考试的重点,并且将历年试题按知识点区分后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提问检查,一方面可以加强和学生的互动,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讲到信号编码时,理论的编码规则和编码效率计算等学生不容易掌握,可在理论知识介绍完后在课件中加入网络工程师中的真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加深理解。此外,网络工程师考试中还涉及了编码中的汉明码、双极性码和NRZ-1码等,这些内容教材没有涉及,在课堂中补充后对学生参加网络工程师考试有很大的帮助。

除了网络工程师考试外,还有思科认证的CCNA、CCNP和CCIE考试,华为3COM的认证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新增的四级网络工程师考试等。教师熟悉这些试题后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对学生通过专业证书考试有极大的帮助。

2. 实践教学与提高动手能力相结合

许多单位在招聘时希望尽量缩短新员工的培训时间,员工一到工作岗位上就能马上接手工作。目前的大学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时间多于实践教学时间,造成了大多数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现实问题。实际上,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作为本科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实践教学有着自身的独到特点[2]。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参与,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竞争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大学教育中实践教学由实验、课程设计和校外实习组成,目前多数学校存在着三者各自为政、不能形成一个统一体系的问题,无法让学生从局部到整体全面掌握,学生的动手能力无法得到系统的提高,走上工作岗位易与实际脱节。我们在计算机网络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中,把实验、课程设计和校外实习三者结合起来,学生对网络重点知识和各种规模的网络均有一定的动手实践,形成一个统一的具体的认识体系。例如,网络中的服务器和重要协议等内容在实验中让学生动手理解和掌握;小型局域网网络组建和设备配置等内容在课程设计中完成;在校外实习中通过参观操作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广域网相关设备配置、运行和维护。学生通过实验室中的实验配置,不但理解了网络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动手能力有较大的提高;通过课程设计的学习,掌握了小型网络的组建,了解到了最新的设备种类、信息和配置方法;通过校外实习的学习,了解到了大型网络运行使用设备情况,不仅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将实验、课程设计和校外实习三者结合,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做好了准备。

3. 教学过程与提高综合能力相结合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下,应届毕业生不仅要有专业文化知识,还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21世纪需要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综合能力,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善于沟通,能够提出构想、更好地适应多种工作岗位的人才。笔者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学生习惯了固定的思维模式,习惯了规规矩矩地做事、答题,甚至出现了不敢贸然作答的谨慎心理,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存在的[3]。为了多方面培养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加入一些互动元素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分组讨论、课堂游戏和学生讲述等均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例如,在讲述网络信息传递时,传统的讲授方式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改用游戏方式,把一张纸作为需要传递的信息,学生扮演网络中的节点和层次结构,通过学生之间传递纸张模拟信息的传递,学生在传递的同时讲述自己扮演角色的作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而且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讲述局域网组网方式时,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准备自己的组网方案,在课堂上首先互相辩论各自方案的优缺点,最后达成一种统一的方案。这种方式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等。过去“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记;教师想,学生听”的教育方式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个教学知识点,在课堂上讲述给同学,可以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不仅起到传授知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维,带动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探索、创新[3]。教师有意识地与学生互动,建立交互式的学习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4. 教学过程与新知识新技术相结合

网络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网络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书本知识无法满足实际应用飞速发展的需要,部分学生有“学校学习无用”等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外,还应让学生了解目前的科技发展趋势,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动态,了解前沿的研究领域等,这样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例如,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教材中没有涉及3G、WiFi和蓝牙通信等,但在实际中有很多应用,一些毕业生工作会从事相关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这些知识点的介绍,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了解实际应用的知识。此外,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也可以为进一步深造的学生提供一些研究方向的参考。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使学生尽快完成从被动学习者到主动思考者的转变,为在就业竞争中具有较大优势做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21世纪经济报道.一季度高校毕业生签约两到三成[EB/OL].http://finance.21cn.com/jjbd/2009/04/24/6187206.shtml, 2009-04-24.

[2]顾苏军.浅谈本科实验教学的规范化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8, (12) :167.

网络类课程 篇5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明确规定,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向党组织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接受监督。

A.依法 B.主动 C.被动 D.自觉

2.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以()为抓手,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A.提高制度执行力 B.制约和监督权力 C.有效管用 D.加大反腐力度

3.《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明确指出,党员领导干部参加民主生活会和(),要对照本准则进行检查,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A.述职述廉 B.选举 C.听证会 D.质询会

4.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以()为核心,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A.提高制度执行力 B.制约和监督权力 C.有效管用 D.加大反腐力度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下列哪些属于国资委纪检部门总结的反腐败发案规律?

A.当企业内部管理经营相对规范稳定时,案件不多、大案更少。B.当企业发展相对稳定时,发案少、大案更少。

C.企业各项管理包括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抓得认真,企业就健康发展。D.当企业处于改制重组、产权交易、破产等变动时,容易发生大案要案。2.下列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有哪些?

A.制度建设是多层次的。B.制度建设是单一层次的。

C.制度环境建设是制度建设的重要部分。

D.健康的环境可以造就好的干部作风,恶劣的环境也会造就大批干部违纪和腐败。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发生在高层领导身上的一些腐败活动,尽管腐败分子也极力的掩盖真相,但因为直接侵害群众的利益,很容易调动各方问政和监督的积极性。

正确 错误

2.出台一项制度要慎重,要经过反复论证,谋定而后动;一旦形成,就不能朝令夕改。

正确 错误

3.黄苇町研究员指出,领导干部对制度的敬畏,还应体现在表里如一上,不能对人对己“双重标准”、台上台下“两面人生”。(正确 错误

4.黄苇町研究员指出,通过收买公共权力获取资源优势,是对市场经济平等竞争规则的最大破坏。

网络类课程 篇6

摘 要:目前,为了便于管理,很多计算机实验室都采用了还原卡来保护系统稳定性、安全性和完整性,但对于操作系统安装和要求系统重启的实验来说,还原卡又带来了诸多不便。该文介绍了采用虚拟机技术构建计算机实验室的方案,该方案在一台PC上安装多台虚拟机并构建成内部局域网,不仅解决了系统重启与还原卡冲突的问题,也简化了学生实验分组的管理;同时还提供了网络类相关课程实验的统一实验平台。

关键词:虚拟机 VirtualBox 实验室 还原卡

中图分类号:G250.7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9-0052-03

一、问题描述

目前,为了便于管理,很多计算机实验室都采用了还原卡来保护系统稳定完整,但对于操作系统安装和要求系统重启的实验来说,还原卡又带来了诸多不便。此外,对于网络相关课程,一般都要求几台计算机组网并对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分组实验的好处是实验环境比较真实,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协作,缺点在于学生管理复杂,一个同学一组的情况,实验设备有限,实验室建设成本高;对于多人分组的情况,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同学“滥竽充数”,此外,由于任务分工,也有可能使同学对知识掌握不够全面。

根据作者在网络操作系统课程中的实践,采用虚拟机技术在一台PC机上安装多台虚拟机并构建成一个内部虚拟局域网,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难题。

二、虚拟机技术

虚拟机技术,即在一台物理PC机上,采用为一个软件抽象层将单个物理硬件平台虚拟成多个虚拟机,使不同的操作系统可以在其上同时运行。[1] 随着硬件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和网络安全威胁的升级,虚拟机技术在设备复用和系统安全领域又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目前,实验室配置的一台普通2000~3000元的PC机(内存2G,硬盘160G)上同时运行三台虚拟机(安装Windows Server2003)都已经比较流畅,这也为虚拟机组建虚拟实验网奠定了基础。

1.常用虚拟机选择

目前,常见的虚拟机软件主要有VMWare、VirtualBox、Virtual PC三种,根据作者的使用经验,从易用性、占用系统资源、运行性能、支持平台、稳定性、应用场合等方面对它们进行了一个主观的比较,如表1所示。

以上比较没有经过严格的测试,总体来说,三款虚拟机软件都很优秀,基本都适合日常的需求,从占用系统资源、支持平台和使用经验等来看,我们选用了VirtualBox。

2.VirtualBox网络模式

选用VirtualBox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网络模式适合网络实验室的使用场合。与VMWare类似,VirtualBox虚拟机也支持多种网络模式。[2][3]

(1)NAT模式

这是VirtualBox缺省的网络模式,也是虚拟机联网最简单的方式之一,它不需要对虚拟机进行任何的配置。它就像一台实际的计算机通过路由器联网一样,当然,这里的路由器是由VirtualBox网络引擎来担当。VirtualBox网络引擎内置了一个DHCP服务器,自动为虚拟机分配IP地址,虚拟机第一块网卡分配的是私网地址10.0.2.0/24,第二块网卡采用10.0.3.0/24,以此类推。VirtualBox最多支持四块网卡。虚拟机采用私网地址通过网络引擎提供的网络地址转换(NAT)服务进行联网,对宿主机(Host)网络没有任何影响

不过,采用NAT模式也有一些缺点,它与宿主机不在同一网段,无法通过网上邻居共享数据;对于ICMP协议和UDP广播的支持并不可靠;VPN穿越还存在问题。

(2)Host Interface模式

宿主机接口模式(Host Interface)是在宿主机系统中添加一个称为“网络过滤器”的设备驱动,它可以截取宿主机物理网卡的数据帧并通过过滤来决定是发给宿主机还是发给虚拟机。虚拟机发送的数据也是通过该驱动插入到物理网卡中发送,对于用户来说,虚拟机使用的就是物理计算机的物理网卡。

Host Interface模式可以使虚拟机和宿主机处于同一网段,其网络工作模式跟一台独立的物理计算机的上网过程类似。因此,它对宿主机可以通过网上邻居进行数据共享。

(3)Internal Network模式

内部网络模式是VirtualBox比较有特色的一种网络模式,它为同一台宿主机上多个虚拟机相互通信提供网络服务,它采用虚拟交换机将多台虚拟机进行互连。虽然采用Host Interface模式也可以将多台虚拟机互连,但内部网络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它比较安全,虚拟机网络与宿主机网络没有联系,对宿主机网络没有任何影响,且由于不用经过物理网卡的过滤处理,其效率也更高。本文讨论的实验环境搭建就是采用该网络模式来进行构建。

二、虚拟机实验室构建方案

1.实验环境

对于计算机实验室常见的实验课程,主要有装配类、组网类等几种,常见课程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安全等。[4]综合考虑各门课程的特点,除了涉及交换机和路由器配置的“路由与交换”等少数高级网络课程外,常见课程都可以采用如图1所示拓扑结构来设置实验环境,即一个实验中配置两台服务器和一台客户机来模拟一个企业局域网

文献[2]、[4]、[5]、[6]给出了各门课程应用虚拟机技术设置网络实验环境的经验和可行方案,且都基于VMWare虚拟机软件进行构建。由于虚拟机软件的升级,目前采用VirtualBox虚拟机构建上述实验平台更加简单方便,且可以构建如图1所示的虚拟内部局域网,从而为上述所有网络类相关课程的实验提供一个统一的实验平台。

2.实验环境网络配置

采用VirtualBox新建三台虚拟机,可以根据特定的需要安装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 2000 Server作为服务器,安装Windows XP作为客户端操作系统。由于VirtualBox可以支持目前所有的主流操作系统,因此,也可以根据需要创建Linux、Solaris等系统的虚拟机,进行混合组网实验。

在VirtualBox新建虚拟机的操作比较简单,根据新建向导进行即可,在组建图1所示的网络拓扑结构时,需要注意的就是网络模式的配置。[7]

前面已经介绍,采用Host Interface模式和Internal Network模式都可以构建该拓扑结构,考虑到实验室宿主机的安全性和效率,笔者推荐采用后者。

Internal Network模式的配置如图2所示,在所有需要连接到该虚拟内部局域网的虚拟机上设置网络模式为“Internal Network”。在VirtualBox主程序窗口左边虚拟机列表中选定要设置的虚拟机,然后点击“设置”按钮,打开虚拟机的详细设置界面,然后找到“网络”设置项,在其中勾选“启用网络连接”,然后在“连接方式”一栏中选定“Internal Network”,接着在“网络名称”一栏中设定一个名称如“Intranet”(该名称可以自行设定)。

在其他需要联网的虚拟机上采用同样的设置,这时“网络名称”一项中默认就是刚刚设置的“Intranet”,各虚拟机之间联网,一定要确保连接方式都是“Internal Network”并且其名称都是一样的。网络属性设置好后,还需要进入虚拟机系统,手工进行IP地址等网络属性的配置。如IP地址都设置为172.16.1.0/24地址段。

三、虚拟网络实验环境的优势

本文描述的虚拟网络实验环境在笔者开设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网络操作系统”课程中采用,应用效果良好,学生反应也不错。与传统实验模式相比,基于虚拟机技术构建的虚拟网络实验环境具有如下优势:

(1)与还原卡兼容:采用虚拟机技术的虚拟网络环境,不仅能够保证操作系统类需要重启计算机才能实现的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同时又保证了宿主机还原卡的保护作用。利用还原卡的还原功能,还能额外地达到虚拟机实验配置结果自动清除还原的效果;此外,对于计算机类的其他课程,只要不启动VirtualBox虚拟机软件,就不会占用系统资源,也不会对机房做其他课程实验产生影响,这有利于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和综合利用。

(2)安全可靠性高:由于同一个实验室的计算机一般都连接在同一个局域网中,在网络实验中的一些配置错误如IP地址冲突等有可能会影响网络的稳定性和效率;此外,有些服务器的配置,如DHCP服务器,在一个局域网中进行配置是不太适合的。而采用本虚拟实验环境,每一台物理机器上的的三台虚拟机采用“Internal Network”网络模式构成了一个独立的虚拟局域网,对其他物理主机和整个物理网络没有任何影响。这既保证了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也保证了物理主机和实际网络的安全可靠性。

(3)利于实验的统一管理和检查:由于虚拟局域网与外界是隔离的,因此,每台主机上的虚拟实验环境可以严格配置成一样的,包括IP地址的规划,服务器的设置等都一摸一样,这样有利于课程实验的统一管理和实验结果的检查对照。

(4)利于学生管理:由于一台物理主机就可以构成一个虚拟实验网络,因此,学生就不用再进行分组,每个学生就是一组,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服务器和客户机的所有配置,这样既减少了学生分组管理的麻烦,也克服了学生分工不均和操作不全面等缺点。

(5)成本低效率高:采用虚拟实验网络,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提供更多的网络实验分组设施,同时也不用为了网络类课程的实验专门设置专用的分组配置机房。由于没有分组设备的管理,也不用对专门网络设备进行维护,机房维护相对简单;网络类课程实验还可以与其他计算机类甚至经管文科类课程实验共用机房,因此,其建设成本低而效率高。

四、小结

本文对现有计算机机房进行网络类课程实验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采用VirtualBox虚拟机技术构建虚拟网络实验环境的解决方案。本文首先介绍了虚拟机技术的可行性和常见虚拟机软件,并选用了VirtualBox虚拟机软件进行实验环境的构建;接着介绍了VirtualBox虚拟机支持的几种联网模式并比较了他们的优缺点;然后重点分析了网络课程的特点并提出了通用的虚拟网络实验环境的拓扑结构及其在虚拟机的实现方案;最后分析了该方案所具备的几大优势。从教学应用效果来看,该方案切实可行,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真.虚拟机技术的复兴[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8,30(2).

[2]王永昭.利用虚拟机搭建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环境[J].实验室科学,2008(8).

[3]Sun Microsystems,Inc. Sun xVM VirtualBox User Manual [OL],http://download.virtualbox.org/virtualbox/2.1.4/UserManual.pdf,2009.3.

[4]周翔鹰,范开涛,刘鸿.虚拟机辅助计算机实验教学探讨[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8(4).

[5]周军.虚拟机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6]韩迎春.使用虚拟机技术搭建网络安全教学的平台[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7]刘世华.VirtualBox虚拟机使用指南[OL],http://blog.chinaunix.net/u2/73637/showart_1841231.html,2009(2).

网络类课程 篇7

关键词:PHP编程,信息化教学,教学改革

教育信息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态。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移动学习与固定学习相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体学习相结合、独立学习与团队学习相结合、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正在成为现实。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教育中的运用, 特别是在线教育、翻转课堂、微课程等以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为支撑的新的教育模式在教育中的大量运用, 教育界正在迎来教育信息技术革命的新时代。《网络开发技术》是计算机网络专业一门专业技能课, 主要内容包括PHP编程和My SQL数据。这门课属于典型的计算机编程课, 信息量大, 代码繁琐, 采用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不仅老师说的口干舌燥, 学生一瞬间就忘记众多的操作步骤, 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此, 本课程组顺应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革要求, 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 尝试对《网络开发技术》进行教学改革, 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本校《网络开发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1) 教学模式仍然以传统教学为主。由于种种原因和条件限制往往流于形式, 以灌输、接受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方式仍然在使用。随着高职项目课程改革的深入。大部分项目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项目的完成需要不同的场地、硬件和团队沟通完成, 仅仅依赖讲台上老师苦口婆心的教是不够的, 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已经跟不上当前社会的发展。

(2) 编程课程鼓噪、繁琐。计算机编程类课程信息量大、代码多, 教师一讲而过, 学生很难掌握,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如果不能借助于信息化手段, 拓展学习时间和空间, 仅仅依靠上课时间, 很难深入掌握PHP编程语言, 更谈不上独立完成网站的设计和开发。

(3)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当前, 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如火如荼的举行, 教师平时也积极采用PPT、多媒体教学环境、录制教学过程等手段进行教学, 然而, 真正要将信息化教学贯穿始终, 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网络开发技术》教学改革途径

1、根据岗位职业能力提炼教学内容

根据该门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和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必须面向职业岗位, 突出技能的特点, 我们定期组织校内外专业人士举行教学讨论会议, 探讨课程的定位, 确定教学内容。

2、改革教学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情境, 依托真实网站项目实施教学过程

我们深入企业调研, 总结出网站设计的工作流程, 在此基础上, 整合知识点和技能点, 对工作过程进行学习情景设计, 对应相应的工作任务, 由简到难, 前后衔接, 环环相扣。

3、改革教学模式, 模拟企业真实工作情境,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

在实践教学环节, 对全班进行分组, 模拟企业真实工作情境, 采用任务驱动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 以项目和任务为依托, 采用“课前导预习、课上导学习、课后导拓展”方式组织教学, 课堂上采用“优秀作品展示———>任务下达———>需求分析———>实战演练———>学生展示———>总结评价”的教学模式

4、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构建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在课堂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包括任务驱动法、头脑风暴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探究法等。同时, 对班级进行分组, 每个小组都有专业成绩突出的学生, 选择一位同学作为组长, 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定期把组长召集过来, 讨论他们遇到的问题, 构建一种相对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性考核, 注重实践技能的提升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 注重实践技能, 采用“平时过程考核、阶段实践、课程设计”以及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平时过程考核强调平时的出勤、课堂纪律、预习情况、讨论、动手情况等;阶段实践考查对单元知识技术的掌握情况;期末课程设计, 要求实现一个模拟项目, 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信息化手段应用

1、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

本课程建设了精品课程网站, 上面有丰富的学习资源, 包括教学视频、项目案例录像、PPT等。如果学生还觉得不够, 还可以登录网易公开课等在线课程网站进行在线学习。

2、真实的运行环境

对优秀的学生作品发布到真实服务器上, 供其他学生欣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多样化的沟通工具

教师可以通过QQ群、微信、飞信等方法, 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解答学生的难题。

4、一体化的多媒体教室

教师充分利用一体化的多媒体教室, 通过多媒体软件组织教学, 包括广播授课、作业收集等。

四、结语

《网络开发技术》课程组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教学, 积极探索和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 全面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对教育理念、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变革。通过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改善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为其它编程类课程树立榜样。

参考文献

[1]王晓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现代情报, 2006, 02:184-186.

[2]胡晓光.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现代情报, 2005, 07:213-215.

[3]张俊娟穆卓辉张朝晖.信息化教学手段下高职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以“隧道施工技术”课程为例[J].继续教育, 2015, 10:1-2.

网络类课程 篇8

关键词:电子信息,计算机网络,教学,培养能力

一、引言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一个较宽口径的专业, 与其他的非计算机专业相比, 电子信息专业与计算机技术的联系最为紧密, 不少学生毕业后都会从事计算机应用的相关工作。因此,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都要求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和技能[1]。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结合的技术, 在信息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是新世纪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于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来说, 他们对计算机网络的知识有较高的要求。应该具备局域网组网的能力, 从网上获取信息, 并向网上发布信息的网络应用软件开发能力。因此, 对于从事电子信息系统开发的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来说, 在计算机网络方面需要掌握更深层次的知识。

二、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及方法

计算机网络及Internet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信息技术之一, 各高校的电子类专业、通信类专业以及计算机专业, 甚至部分文科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或相关课程。显然,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都应该各不相同。但是, 由于"计算机网络"课程并非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 不能完全照搬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 否则就会存在教材选择不适应专业特点、教学内容与现实的脱离、教学模式不适应课程特点、实验教学环节薄弱等方面的问题。因此, 电子信息类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应从专业本身需要出发, 在掌握计算机网络领域的相关知识上, 也要围绕和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 应该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结合专业特点, 合理选择教材及教学内容

要开设好一门课程, 首要条件是有一本合适的好教材。在众多的"计算机网络"教材中, 教师应该根据开设课程的不同专业, 选择相应类型的教材, 并合理规划教学内容。目前,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材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OSI七层模型为主线, 分别讲述各层技术理论, 教材内容围绕各层理论, 侧重计算机网络原理讲解, 适合计算机专业;第二类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型, 主要讲授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在初步了解计算机网络原理的基础上, 侧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习;第三类是在前一类基础上, 调低难度, 适合文科类专业[2]。

"计算机网络"课程毕竟不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学生掌握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远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全面, 课时也比专业必修课精简不少。因此, 在选择"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材及内容时, 不能太侧重阐释基本原理及基本概念, 而要从应用出发, 通俗地进行原理介绍, 要紧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涉及计算机网络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应用, 使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网络软硬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 了解现代网络发展的新技术, 并掌握目前流行的、成熟的实用网络技术。

2. 改进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兴趣

"计算机网络"课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基础理论部分主要围绕计算机体系结构, 讲解各层协议, 比较空洞, 不像其它课程那么具体, 而讲解网络新技术应用时, 如果"光说不练", 也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 将枯燥的感觉变成有趣的学习, 应该研究和改进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3]。

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讲解。对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 例如网络体系结构、协议等等, 对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 重要的是要结合具体的网络软、硬件讲清楚它们的原理、功能及实际应用。可以在教学中多用一些生活中的类比, 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易懂, 也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 采用图形与动画方式, 将一些抽象的问题表达得更直观、形象, 易于理解和掌握。

对于初次接触计算机网络的学生来说, 最熟悉的莫过于网页浏览及各种网络应用程序, 要培养学生兴趣, 就必须从他们最感兴趣的网络应用入手, 由表及里, 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及应用, 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热情。

3. 精心设计实验项目, 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计算机网络"课程安排有占总课时约1/4的实验, 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实验项目能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网络实验项目的目的是要求学生能掌握常用的网络互连设备的主要构造和配置管理方法, 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在设计网络实验项目中应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 可以利用网络实验模拟软件, 例如虚拟机或NS2等软件, 结合课堂教学进度, 完成组网及局域网的配置和管理, 体会网络协议;针对能力强的学生, 还可以要求他们运用学过的编程语言编写程序在网络环境下运行, 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网络编程方法。

4. 综合测试学生能力, 指导学生参加认证考试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考核不仅体现在理论知识的考核, 还应当综合实验项目的完成情况, 考查学生对网络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完成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 指导学生参加目前有影响的几种计算机网络的认证考试, 如中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水平考试中的计算机网络专业,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网络技术及网络工程师。根据学生能力建议并指导他们参加这些认证考试, 能巩固和加深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理解, 而且电子信息类的学生手持计算机网络相关的认证证书, 无疑是对他们计算机能力的一大肯定, 为今后的求职和就业打好基础。

三、结语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 应该要紧密结合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 体现计算机网络新理论和技术。同时, 要根据电子信息专业领域内计算机应用的实际情况和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 不断地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技巧, 设计合理的实验项目, 循序渐进, 吸引学生注意力, 培养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力, 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赵升, 朱翔鸥.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23) :43-44

[2]陈观林, 杨起帆.谈"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及教材建设[J]计算机教育, 2005, (08)

网络类课程 篇9

有学者认为, 人文教育具有“旨在陶冶的课程观”和“非强制的方法观”, 也就是说, 人文课程的内容不仅在于其知识性, 更在于陶冶性, 人文精神培养是其终极旨归, 其学习方法不在于强制性而在于主动性。基于这两个特点, 笔者认为,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 网络教学可以弥补人文课程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网络课程的交互性、自主性等特点为人文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最合适的形式。

众所周知, 人文学科关注人的本性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探讨人的存在的意义, 具有强烈的崇古倾向, 它不注重知识的更新, 而注重文化的积累和精神的积淀。因此, 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就不仅包括认知, 更重要的是关注情感体验, 是知识与经验的综合。正因如此, 人文课程内容往往离不开经典文本, 无论是哲学、历史、文学, 莫不如此。经典中包含着最深厚的人性内容, 只有以它们为载体, 通过阅读和体验, 理解和感受, 才有可能使学生形成深切的人文意识、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而阅读又恰恰是一种需要时间的活动, 所以给传统的人文课教学带来很大的局限。经典阅读是课堂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尤其对学时非常有限的人文素质课更是如此, 所以人文课教学也就常常沦为浮光掠影的“介绍”, 最终传递给学生的也就成了“知识”, 素养无从谈起。诚然, 课堂教学可以配合课后学生纸质文本阅读, 然而图书馆藏书毕竟有限, 每一种图书往往只有三五本, 不可能伴随课程进度做到人手一本。网络课程在面对这一问题时显示了它的优长。笔者通过课程建设实践体会到, 人文素质类网络课程内容不仅应该具有教学大纲、电子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基本内容, 更重要的是应该设置“经典阅读”栏目。笔者收集了大量的经典文本, 以pdf或exe等格式直观地展现在页面上, 学生可以有选择地精读、略读、跳读等, 有效地配合了教学进度。另外, 教师还可以选择有声读物如诗歌朗诵、经典对白等, 如果课程平台容量允许, 还可以选择一些经典影片, 配合对于经典文本的阅读和理解

在教学方法上, 人文学科自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开始就注重讨论与谈话, 而反对由教师传授现成的知识和结论。通过自主思考, 学生的意识被唤醒, 从而发现自我。通过讨论, 学生的思维被激发, 从而去发现真理。直到20世纪, 雅斯贝尔斯还认为苏格拉底的人文教育方法是最完美的。

那么讨论如何进行呢?课堂讨论当然是途径之一。但是一方面, 前述的问题仍然存在,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讨论成了只能偶一为之的事情, 不可能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另一方面, 传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权力关系, 教师天然地处于主宰地位, 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所以学生心理上的交流压力不言而喻。而在网络语境中, 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就从容得多, 交流内容也真实得多, 所以, 网络课程更便于实施“讨论”这一古老的教学方法。以Blackboard (简称BB) 网络教学平台为例, 笔者特别注重使用它的“讨论板”工具, 这个版块为师生提供了异步交流的良好平台。笔者在这一版块中又设置了三个模块, 一为“主题讨论”, 二为“一般讨论与答疑”, 三为“习作园地”。“主题讨论”区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以及教学重点设置若干个话题, 要求学生回复话题参与讨论。“一般讨论与答疑”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就他们在经典阅读中思考的问题以及小组讨论之后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发起讨论, 要求每个同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若干话题以“回帖”的方式参与讨论, 教师对同学的疑问必须回复, 和同学共同探讨。人文学科的问题大多是开放的, 有些甚至是终极性的、无解的问题, 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判断作为正确答案, 但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教师给予相对正确的引导是必要的。“习作园地”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 学生可将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或论文发表在这里, 供同学之间互相欣赏和交流, 欣赏感受和建议可以通过回帖进行反馈。

学生生活在现代信息社会, 无论网络、手机, 只要按动开关, 各种信息就会扑面而来, 而信息泛滥导致的结果就是弱化人的思考和感受能力, 使人无法在任何信息上进行深度思考。基于此, 人文课教学的“非强制的”方法观就不能是放任自流, 尤其是网络教学存在教与学主体时空分离的特点, 如果教师教学管理一定要到位, 网络课程的辅助教学就无法达到理想效果。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明确要求, 将网络课程的使用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一部分, 这样才能保证所有同学, 无论原本感兴趣还是不感兴趣的, 都能通过文史哲经典阅读和思考讨论激发一定的学习兴趣, 潜移默化地培养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不只是高等教育的事, 也是人一辈子的事。但大学阶段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尤其重要, 网络课程在这方面如何发挥优势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网络类课程 篇10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网络资源在教学上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引起教育学界的重视,因为网络资源的利用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方言学、社会语言学、言语交际学等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中也越来越多地使用网络资源,这是好的现象。但由于担任语言类课程教学的教师基本上都是文科出身,缺乏足够的网络知识和信息技术,在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研究网络资源在语言类课程教学中的开发利用,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的办法,以便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在语言类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网络资源可分为收费的网络资源和免费的网络资源,本文研究的重点放在免费的网络资源上。之所以这样行文,是基于四点考虑:一是收费的网络资源,只有付费之后才能使用,如果没有付费,即便检索到题名,也不能打开阅读;二是各个学校购买了各自不同的数据库(例如期刊全文数据库和图书全文数据库)和其他网络资源,教师通过所在学校的图书馆能较方便地使用这些网络资源,不必加以介绍;三是免费的网络资源数量巨大,来源广泛,在教学上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四是在语言类课程教学中,网络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免费网络资源的使用上。

二、存在的问题

1. 网络资源未得到充分发掘

“网络资源”即“网络信息资源”,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即以数字化形式记录的,以多媒体形式表达的,分布式存储在网络计算机的存储介质以及各类通信介质上,并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方式进行传递的信息内容的集合”[2]38。根据传输协议,网络信息资源可以分为Web信息资源、FTP信息资源、Telnet信息资源、用户组信息资源、Gropher信息资源和WAIS信息资源等六类[2]39。语言类课程的教师习惯利用“baidu”或“google”等引擎搜索Web信息资源,虽然这样也能搜集到所需的信息资源,但比较费时,必须一个又一个地打开网页,淘汰掉大量的“垃圾网页”。

其实,在因特网上,语言类专业网站极其丰富,有属于语言学某课程的专门网站,如“现代汉语”(http://www.modernchinese.com/)、“语言学”(http://www.linguistics.com.cn)、“中国方言网”(http://www.hhqq.net/)等;有属于语言学某一专业的网站,如“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http://www.yyxx1.sdu.edu.cn/)、“当代语言学”(http://www.ddyyx.com/cn/qkjs.asp)等;有属于语言学某研究会或研究所的网站,如“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http://www.ccla2006.com/)、“中国语用学研究会”(http://www.pragmaticschina.com/)、“法律语言学研究所”(http://www1.gdufs.edu.cn/chinaflr/Index.asp)、“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http://www.blcu.edu.cn/yys/index.htm)等;有属于语言学综合性内容的网站,如“中国语言文字网”(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东方语言学”(http://www.eastling.org/)、“语言指导”(http://www.languageguide.org/)等;有一些著名语言学家的个人主页,如“乔姆斯基(Chomsky)”(http://www.chomsky.info/)、“拉波夫(Labov)”(http://www.ling.upenn.edu/~wlabov/home.html)、“韩礼德(Halliday)”(http://hallidaycentre.cityu.edu.hk/04_events.html)、“郝德森(Hudson)”(http://www.phon.ucl.ac.uk/home/dick/home.htm)等;此外,一些博客也是语言类课程的重要网络资源,例如“话语分析博客”(http://discourseanalysis.bokee.com/)、“心理语言学博客”(http://autumnhan2004.blog.163.com/)、“对外汉语教师之家”(http://blog.sina.com.cn/dwhy)、“郑张尚芳博客”(http://blog.sina.com.cn/zzsf)等。

在因特网上,还拥有各种在线字典和词典,如“《说文解字》”(http://www.chinese99.com/xiaozhuan/shuowen/)、“《说文解字注》”(http://www.gg-art.com/imgbook/index.php?bookid=53)、“《康熙字典》”(http://wqy.sourceforge.net/cgibin/index.cgi?KangXi)、“《汉越字典》”(http://perso.wanadoo.fr/dang.tk/langues/hanviet.htm)、“《粤音字典》”(http://www.yueyu.net/yykt/yyzd.htm)、“《台湾话语音汉字辞典》”(http://www.edutech.org.tw/dict/Sutiern0.htm)、“《文字源流浅析释例篇》”(http://www.gg-art.com/imgbook/index.php?bookid=60)、“《异体字字典》”(http://140.111.1.40/main.htm)、“《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index.html)、“《粤音韵汇》”(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Canton/)、“《汉典》”(http://www.zdic.net/)、“《汉语大词典》”(http://www.ewen.cc/hd20)、“《成语词典》”(http://www.kingsnet.biz/asp/chengyu/index.asp)等。

这些语言类的专业网站都是Web信息资源,教师通过查阅这些专业网站,能既快又准地查寻到所需的网络资源,达到检索的目的。

在Web信息资源中有一种RSS信息资源[3]9。RSS技术极便于教师搜寻语言类课程教学的网络资源,因为RSS阅读器能根据用户个性化的订阅(例如不同用户规定了不同的信息来源和内容类别)来完成个性化的搜索;同时它还能有效地过滤或屏蔽不相关的信息,使用户免受垃圾信息的干扰;此外,RSS阅读器能即时更新用户订阅的信息,实现对特定信息的全程跟踪。

2. 充分利用非Web信息资源

前述六类资源中的FTP信息资源、Telnet信息资源、用户组信息资源、Gropher信息资源、WAIS信息资源都是非Web信息资源。这几种网络资源在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从事语言类课程教学的教师对其利用较少;因此,这几种网络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较大。

“FTP信息资源”,是指“借助于FTP访问Internet上各种FTP服务器,以文件方式在联网计算机之间传输的信息资源”[2]39。“FTP”能实现从远程计算机上面下载、上传信息文件,由此共享电子图书、电子杂志、电影、音乐、图像和软件等多种信息资源,这对丰富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语言类课程的课件制作和网络课堂的建设中,教师如要寻找软件、图像、音乐和电影等文件,使用FTP搜索引擎会更加便捷。

“Telnet信息资源”是指在远程登陆协议的支持下,用户计算机经由Internet连接并登录远程计算机,使自己的本地计算机暂时成为远程计算机的一个终端,进而实时访问,并在权限允许的范围内使用远程计算机系统中的各种软件资源、数据库或其他信息服务(如E-mail、FTP、WWW、BBS等)[2]39。Telnet是一个强有力的资源共享工具,其中以Telnet方式提供的免费信息资源主要一些联机图书馆公共检索目录、BBS等[3]6。其中BBS是目前因特网上最具知名度、用户最多的一种Telnet类型的信息资源,不少BBS由教育机构、研究机构管理。国内高校BBS一般都有Linguistics (语言与语言学)版,例如水木清华(清华大学BBS)、日月光华(复旦大学BBS)、小百合(南京大学BBS)等;在这些大学的BBS上有不少关于语言类课程教学内容的讨论,这对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教师如果注册成BBS用户后,除了可以在语言与语言学版上阅读他人关于语言方面的最新观点外,还可以就某方面的问题发帖,以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者寻求他人的帮助。

“用户组信息资源”是指“由一组对某一特定主题有共同兴趣的网络用户组成的电子论坛”,论坛中交流的文章是一封封E-mail,它包括新闻组(Usenet Newsgroup)、邮件列表(Mailing List)、专题讨论组(Discussion group)、兴趣组(Interest group)、辩论会(Conference)等[3]8。其信息交流的广泛性和直接性是其他类型的网络资源无法比拟的,借助用户组信息资源,你既可就教学中的专业难题向世界各地的专家直接求教,也可以就教学中的一般问题与热心的网友交流讨论。这对从事语言类课程教学的老师来说,大有裨益。教师不仅可从论坛中获得有用的信息资源,而且还可以借助“用户组信息资源”,组织所授课程的班级或学生创办“邮件列表”(Mailing List),以之作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讨论的园地,成为辅助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Gopher”是一种基于多级菜单的交互式检索工具和信息浏览方法,它将Internet上的信息组织成一种菜单式的索引,用户通过分类方式可以查询到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Gopher上的信息丰富,一般拥有资源目录或索引、数字图书馆、专题数据库等,还提供与其他信息系统的链接,例如WWW、Telnet、FTP等[4]81。这对不熟悉网络资源及其网络地址、不知道网络查询命令的文科教师十分方便,教师只需通过一级级向下查的方式,就能方便地查询、浏览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内容。

“WAIS”是“一种双层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网络全文信息资源和检索体系,允许用户在不同结构的远程数据库之间进行信息传输,检索其数据库中的信息。网上有数百个免费的WAIS数据库可供检索”[2]40。对从事语言类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说,利用WAIS信息资源也非常方便,因为使用WAIS的用户不必操心检索信息在网络中的哪台计算机上,也不用关心如何去获取这些文件;用户只需从WAIS给出的数据库中用鼠标选择希望检索的数据源名称,然后在选定的数据源范围内进行关键词检索,系统就会自动进行远程检索,检索完成后,WAIS会按与检索词的相关度的大小,依次显示出检索结果,供用户选择[5]80。

语言类课程网络资源的挖掘,可以由从事语言类课程教学的教师组成的团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以减少重复劳动,节约人力和物力。

四、网络资源的加工、整合

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内容芜杂无序,有用信息同信息噪音和信息垃圾掺杂一起;各种信息源,包括各类信息网站和成千上万的网页,又处于不断的更新中,动态性极强;因此,必须根据教学需要,对采集来的网络资源进行整理加工。对网络资源的加工,实际就是对网络资源的整理、分析、标引、序化等系列工作,下面主要以“语言学概论”为例说明其具体步骤。

首先,是整理。整理主要包括如下3个方面。

(1)从个人主页、电子论坛等含有信息噪音和信息垃圾的网站或网页中分离出有价值的信息。以“北大中文论坛”为例,当我们进入其中的“汉语语言学”版块(http://www.pkucn.com/forumdisplay.php?fid=6),版块内的“论坛公告”、“发帖须知及版务通知”等内容,从“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利用来看,就是信息垃圾;而一些个人主页或博客或者其他网页上的背景音乐以及音频、视频类的弹出式广告基本上都是信息噪音,在整理网络资源时也应加以排除。

(2)检查超链接是否有效,如果链接无效的,则更新或删除该链接。例如在“中国语言资源网”(http://www.clr.org.cn)中有“语言学家”栏目,如果点击其中的“吕叔湘”(http://www.clr.org.cn/linguists/null.jsp),百度工具栏会提示“您访问的内容未找到”,这说明该链接已无效,我们在利用“中国语言资源网”的“语言学家”这一网络资源时,就得注意。在我们自己建立的“语言学家”网络资源库中,要么删除“吕叔湘”这一家,要么从因特网上搜集“吕叔湘”的相关信息,自己另外给它建立一个超链接。在一些网站的“友情链接”或“网站推荐”中,常常会出现掉链的情况,例如在“湘里妹子学术论坛”的“语言学研究网站汇编”(http://www.xlmz.net/forum/viewthread.php?tid=25670)中有“汉语语言学”(http://www.people.fas.harvard.edu/~whu/China/linguist.html)和“语言学邮件通讯组”(http://www.kingsky.org/yjz.htm),点击这些链接,都无法进入该网址,说明这些链接已失效,我们在利用时需要更新或者删除该链接。

(3)对于搜集到的一些容量不大的文本、图片、软件、音频和视频等网络资源,可先下载到本地硬盘,然后再上传到自己的网站上(注意要注明出处,以免发生侵权)。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减少因友情链接产生的掉链现象;二是防止原始网站删除了那些对语言类课程教学有利用价值的文本、图片,或者是关闭了那些有利用价值的软件、音频和视频等网络资源的下载渠道;三是便于学生利用,学生不必转到原始网页去下载。例如在“东方语言学”的“学术资源”里有“软件下载”(http://www.eastling.org/resource.htm),其中一些国际音标字体和国际音标输入法等软件,其容量都比较小,如“潘悟云音标输入法30版”和“云龙国际音标输入法3.2版(内含字体、输入法、使用说明)”容量分别为128kb、672kb;这些小软件下载后,我们可以把它存放在“语言学概论资源库”的“交流库”(见“第五,是整合”)中供学生下载和使用。

其次,是分类和标引。具体做法是:先根据统一的标准把收集到的网络资源分为数据库(含语料库)、辞典与百科全书电子书刊、会议及报告、论坛与博客、专家学者、教育机构、协会与团体、多媒体资料(包括音频、视频、图表)等;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标引,例如数据库要标出其名称、制作单位、研究范围、文献类型(全文、题录、文摘)、电子路径等。为节省篇幅,列举“语言学概论”的数例网络资源来说明。例如,“CCL现代汉语语料库”(http://ccl.pku.edu.cn/yuliao.asp?item=1)归为数据库(含语料库),“世界语言在线词典”(http://www.yourdictionary.com/languages.html)和“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cn/Wikipedia:%E9%A6%96%E9%A1%B5)归为辞典与百科全书,“洋泾浜语言学杂志”(http://linguistics.osu.edu/research/publications/jpcl/)归为电子书刊,“中国学术会议在线”(http://www.meeting.edu.cn/)归为会议及报告,“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论坛”(http://ccl.pku.edu.cn/bbs/)和“郑张尚芳博客”(http://blog.sina.com.cn/zzsf)归为论坛与博客,“乔姆斯基”(http://www.chomsky.info/)归为专家学者,“斯坦福大学语言学系”(http://wwwlinguistics.stanford.edu/)归为教育机构,“国际语音学会”(http://www.langsci.ucl.ac.uk/ipa/)归为协会与团体,“《语言学概论》网络课程”(http://elearning.ccnu.edu.cn/ermsweb/libs/cwlib/%E8%AF%AD%E8%A8%80%E5%AD%A6%E6%A6%82%E8%AE%BA/)归为多媒体资料。分类好后,接着就是标引网络资源,例如对“EBSCO全文数据库”(http://lib.shift.edu.cn/second/trydb/dbcount.php?dbid=24&linkno=1,通过用户名“sift”和密码“0615”进入)可进行如下描述性标识,见下表。

第三,是分配。站在语言类课程体系全局的角度,根据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方言学、社会语言学、言语交际学等各课程间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合理分配已分类和标引好的网络资源,使整个网络资源具有系统性、连贯性。例如“《说文解字》”(http://www.chinese99.com/xiaozhuan/shuowen/)归为古代汉语课程,“现代汉语”(http://www.modernchinese.com/)归为现代汉语课程,“语言学家列表”(http://www.linguistlist.org/)归为语言学概论课程,“中国方言网”(http://www.hhqq.net/)归为方言学课程,“拉波夫个人主页”(http://www.ling.upenn.edu/~wlabov/home.html)归为社会语言学课程,“国际言语交际协会”(http://www.isca-speech.org/)归为言语交际学课程。

第四,是开发。即把各课程内已标引和分配好的网络资源开发成书目型数据库、事实型数据库和网路资源导航库等各种信息产品。以“语言学概论”所属的网络资源为例,前述的国内高校BBS(如水木清华、日月光华、小百合等)上的语言版、语言学的论坛(如“北大中文论坛http://www.pkucn.com”、“湘里妹子学术论坛http://www.xlmz.net/forum/”、“汉语时空论坛http://www.hysk.cn/bbs/index.php”、“语言学论坛http://www.linguistics.com.cn/bbs”、“复旦中文论坛http://chinese.fudan.edu.cn/forum/index.asp”等)、个人主页(如“詹卫东的个人主页http://ccl.pku.edu.cn/doubtfire/”、“姚小平个人主页http://www.yaoxiaoping.org/”)、博客(如“心理语言学博客http://autumnhan2004.blog.163.com/”、“郑张尚芳博客http://blog.sina.com.cn/zzsf”)等“非正式出版信息”[6]52。

参考文献

[1]黄艳芳《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培养学习者自主能力》,《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2]隋莉萍《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符绍宏、雷菊霞、邓瑞丰、袁理《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叶晓风《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谷琦《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管理与利用》,科学出版社,2008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虚拟网络计算机网络安全论文 下一篇:国家电网 通信类复习 计算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