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名言

关键词: 正统观念 争论者 谈下 为主

司马迁的名言(共12篇)

篇1:司马迁的名言

司马迁的名言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3、求学贵于博,求道贵于要。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类别:志向

5、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6、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7、不知其人,视其友。类别:

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译: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一样,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类别:事业

9、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10、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11、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12、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13、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4、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1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6、不识其人视其友。

17、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

18、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类别:修养

19、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20、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21、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22、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

2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4、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源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

25、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26、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27、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类别:友谊

28、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29、官非其任不处也,禄非其功不受也。(励志短句)

30、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

31、因此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32、天下熙攘,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33、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34、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35、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36、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37、民人以食为天。

38、窃钩者诛,窃国者矦。矦之门,仁义存。

39、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类别:国家

40、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41、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

42、以权利合者,权尽而交疏。

43、鱼生于水,死于水;草木生于土,死于土;人生于道,死于道。

44、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45、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46、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4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4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49、悲莫痛于悲哀,行莫丑于辱先,垢莫大于宫刑。

50、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

51、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52、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姦富为下。

53、法令因此导民也,刑罚因此禁奸也。

54、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55、一死,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56、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类别:道德

57、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篇2:司马迁的名言

2、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3、不知其人,视其友。——司马迁

4、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司马迁《史记》

5、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

6、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司马迁

7、虽被万戮,岂有悔哉!——司马迁《史记》

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9、诚如父言,不敢忘德。

10、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司马迁

11、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

12、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13、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

14、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15、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16、祸不妄至,福不徒来。

17、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

18、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

19、虽被万戮,岂有悔哉!

20、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21、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

2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23、窃钩者诛,窃国者矦。矦之门,仁义存。

24、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25、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26、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

27、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

28、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姦富为下。

29、天下熙攘,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30、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31、官非其任不处也,禄非其功不受也。

32、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司马迁

33、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34、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35、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36、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司马迁《史记·楚世家》

37、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38、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销毁骨。——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

39、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40、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41、置将不善,一败涂地。

42、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43、商君列传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司马迁《史记》

44、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45、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46、酒极则乱,乐极则悲。

47、淮阴侯列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司马迁《史记》

48、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49、越王勾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司马迁《史记》

篇3:论司马迁的教育理念

一、书本知识与实践考察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古代教育途径基本分为两大类:一是通过书本知识来完成, 一是通过向社会学习而完成。对于史学工作者来说, 厚重的历史典籍是他们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 社会实践也是其获取历史资料的重要方式。司马迁本人就是在这两种教育模式中成长起来的史学家, 司马迁不仅精通六经, 博览群籍, 熟知律历, 而且还是一个富有积极进取精神的学习者。少年时期的他“十岁诵古文”, 借助于其父司马谈掌握国家典籍的便利, 刻苦地“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使其对儒家经典有了深刻的认知, 故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云:“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 《乐》以发和, 《书》以道事, 《诗》以达意, 《易》以神化, 《春秋》以义’。”在博览大量的诸子百家典籍、上古档案、国家公文、历代经典的基础上, 司马迁成长为知识巨人和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使“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于太史公”。

在掌握了一定的书本知识之后, 司马迁并不满足于他的“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于太史公”的学习成果, 司马迁要走出书斋, 汲取书本以外的知识来扩充自己的视野, 填补许多史书的不足, 从而开始了“行万里路”的实践教育过程。在长达二十年的游历过程中, 司马迁“二十而南游江、淮, 上会稽, 探禹穴, 閾九疑, 浮于沅、湘;北涉汶、泗, 讲业齐、鲁之都, 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困鄱、薛、彭城, 过梁、楚以归”, 又曾“奉使西征巴、蜀以南, 南略邛、窄、昆明”, 还曾多次扈从武帝巡祭, 足迹踏遍了东南西南的大片疆土。在广泛游历中, 司马迁获取了史书中所不记载的历史事实, 熟悉了各地风土民情、交通状况与地理状况, 如“适淮阴观韩信母之墓”、“适楚, 观春申君故城宫室”、“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余南登庐山, 观禹疏九江, 遂至于会稽、太湟, 上姑苏, 望五湖;东窥洛讷、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潔、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離確;北自龙门至于朔方”, 这些事例都是司马迁亲自深入实地考察而获得的知识。这种亲历亲为的实践活动不仅大大地补充了文献资料的不足, 还产生了司马迁的重视社会调查、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思想。

二、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 正值西汉政府实行思想学术的高度统治, 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时期, “儒学独尊”是西汉盛行的文教政策, 是西汉的主要教育体制。西汉的教育注重从经学入手, 以德性来修身养性, 以教化谦谦君子为目的。司马迁对西汉的这种“独尊儒术”教育思想颇有异词, 他在《太史公自序》中云:“夫儒者以六艺为法, 六艺经传以千万数, 累世不能通其学, 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 劳而少功’。”因此, 在司马迁看来, 这种独尊儒术的教育理念限制了人的思维空间, 让学者只在经学考据上下功夫, 而忽略了许多与现实紧密相关的科学知识的学习。

所以司马迁指出“千金之裘, 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攘, 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 非一士之智也”的学习理念, 这是人类的进步, 是人类集体智慧的凝结, 是人类整体所创造出来的社会价值, 而非哪一个学派、哪一个朝代的功劳, 由此可见教育内容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在进行教育活动时, 司马迁不受主流教育思想的禁锢, 不以儒家的标准来评价人才, 比如在音乐学习上, 司马迁认识到音乐对人类心理的和谐作用, 所以在《史记》里设有《乐书》和《礼书》篇, 并把音乐、礼义、政治、刑法并列为治国的四大因素:“礼以导其志, 乐以和其声, 政以壹其行, 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 其极一也”;“乐者, 所以象德也;礼者, 所以闭淫也。是故先王有大事, 必有礼以哀之, 有大福、必有礼以乐之:哀乐之分, 皆以礼终”;“礼节民心, 乐和民声, 政以行之, 刑以防之, 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 则王道备焉”。因此, 对民众进行音乐教育时, 司马迁提出“州异国殊, 情习不同, 故博采风俗, 协比音律, 以补短移化, 助流政教”, 这说明司马迁已认识到各国具有不同的音乐风俗, 将各国的音乐相互融合, 就会相互补充, 从而产生更大的影响民风、和谐社会的作用。

司马迁本人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学者, 他精通政治、经济、地理知识, 因此能在《史记》中留下关于西汉时代政治、经济、军事活动的精彩记录;司马迁精通天文历法, 汉武帝太初元年 (前104年) , 司马迁与唐都等学者共同设立了“太初历”, 该历法改变了秦代使用的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的习惯, 而改以正月为岁首, 为中国的农耕社会奠定了其后两千年来所尊奉的历法基础。司马迁还精通音乐, 对音乐的品评和欣赏、对乐理的认知都有一定的造诣, 这就是司马迁所接受的多方面的教育所产生的效果。

三、教育途径的多样化

两汉时期的教育机构, 有太学、郡国学、私学三种模式。设于京师的太学, 是当时国家学术中心, 也是教育的最高模式;设于地方郡治的郡国学, 执行的是太学的教育理念, 并积极推广国家教育模式, 起到了国家教育政策上行下达的作用;私学处于教育的基础地位, 是为太学和郡国学输送人才的基础教育机构, 同时也弥补了太学、郡国学的缺乏蒙学教育的不足。正是太学的领导性、郡国学的贯通性及私学的普及性, 共同创造了西汉教育事业的繁荣。

司马迁接受教育的过程与当时大多数人相同, 十岁就读于私学, “年十岁则诵古文”, 这是学习古文句读、练习语言基本功的时期, 这个时期只有在私立的蒙学中完成, 是为后来进入太学学习打下基础。在私学里, 有名家大儒担当主讲, 也有高官显宦执教, 充分体现着秦汉时期官学一体的教育风范。因此私学的教育方法与教学内容可以因教师的学术风格而不同, 就读于此的蒙童可以更多地接受多家的学术思想而开阔思路, 熟悉自春秋战国时代就形成的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格。司马迁成年后在京师长安董仲舒处学习《公羊春秋》, 又随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 可谓今古文同修, 兼容并蓄, 熟悉了两家不同的研习经典的方法。公元前124年 (元朔五年) 22岁的司马迁补博士弟子员, 又经历了“学而优则仕”的官方教育之后, “卒三年”而出任太史令。

司马迁还接受了其父司马谈的家传教育, 根据先秦科技的传统模式来看, 在先秦科技人才的养成中, 有一种父子相传的教育方法, 尤其是天文历法的科技工作者, 更是通过父子相传的家教模式, 在父带子的手把手教育中完成的。古代的天文学家称之为“畴人”, 其工作内容就是观星象知季节变化, 预测吉凶。畴人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各从其父学之”, 在父子相承中掌握了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故《史记》“历书第四”有云:“幽厉之后, 周室微, 陪臣执政, 史不记时, 君不告朔, 故畴人子弟分散, 或在诸夏, 或在夷狄。”《五礼通考》注释云:“ (畴人) 家业世世相传, 为畴律年二十三传之, 畴官各从其父学之。”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就是一位“畴人”, 青年时代的司马谈“学天官于唐都”, “受《易》于杨河”, “习道论干黄子”而成为汉武帝初期的著名学者, 司马谈曾总结先秦各家学说, 著有《论六家之要旨》。司马谈对自己的祖先做过西周“太史”十分敬慕, 故立志要终生与典籍为伴。在司马谈病危之时, 嘱托司马迁:“余先, 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 典天官事, 后世中衰, 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 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 封泰山, 而余不得从行, 是命也夫, 命也夫!余死, 汝必为太史。为太史, 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从此对话可以看出, 司马迁非常熟悉父亲的编史工作, 一直在父亲的教导下为写作《史记》而阅读各种典籍。在与父亲诀别之际, 司马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 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弗敢阙。”因此司马迁本人正是在这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里成长起来的专家, 所以他对多样化的教育途径深有感触, 故主张“博采众家之长”、“厥协《六经》异传, 整齐百家杂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史记》是集文史哲于一身的伟大著作, 体现着司马迁思想上的深刻性和先进性, 也是西汉时期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现。特别是在《儒林列传》里记述了五十位儒家学者, 并对西汉前期儒学及五经儒学大师的师承关系有详细描述, 这就是对西汉之前的教育史的总结。正如《太史公自序》所云:“自孔子卒, 京师莫崇庠序, 唯建元元狩之间, 文辞粲如也。作《儒林列传》第六十一。”司马迁在《史记》里不仅实录了汉武之前的教育概况, 还对教育流派进行了评论, 总结出一系列的教育理念。因此, 司马迁的教育理念是进步而全面的, 《史记》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古代教育信息, 更是考察中国古代教育内容的重要资源, 其价值取向对于当下的教育研究有着丰富的指导意义。

摘要:生活在空前强大的西汉帝国的司马迁, 把教师看成是治国之本, 把教育提到了稳定江山社稷的高度上, 足见司马迁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在对人才培养目标、教育资源与教育方法的认知上, 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司马迁,教育理念,《史记》

参考文献

[1]胡佩韦.司马迁和史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2]安平秋.史记教程[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2.

[3]林琳, 孙丽荣.中国古代教育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6.

篇4:司马迁的“私心”

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曾三次提到“私心”一词。第一次是针对朝中对李陵的诋毁而发:“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在司马迁眼中,李陵是位奇士,孝信廉义,恭俭礼让,有国士之风,而且“能得人死力”,却遭到那些明哲保身之徒的丑陋攻击,以他的性子,面对皇帝的垂询,仗义执言是很自然的事。可是司马迁的这一辩护本身有些天真,没有意识到皇帝也许只是装装样子,为自己的刚愎自用、任人唯亲找个台阶下,并不想听什么逆耳忠言,落得一个“沮贰师”、“诬上”的罪名是可以预见的。他本来有机会用赎买的方式免罪,却偏偏家里穷,出不起钱,最终被施以“最下”、“极矣”的宫刑。这一事件在司马迁一生中的意义,也许仅次于司马谈的临终遗命,并且把他和李陵家族的历史叙事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第二次言及“私心”,与他内心的生死煎熬有关:“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透过这些忧愤蟠曲的文字,我们可以想象司马迁戴罪囚室时内心的纠结,自杀也许是保全自己及家族名声的最好选择,可是这样一来,父亲的遗命、数十年来自己对天人关系、古今变迁的思考便化为了泡影,二者相权,他勇敢地“就极刑而无愠色”。以著书的方式来洗雪耻辱,显然是一种更艰难而痛苦的选择。第三次提到“私心”,才与收信人任安有点关系:“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私心”二字,《汉书》作“私指”,意思并无差异。

倘若评选中国历代书信“十强”,我认为《报任少卿书》应荣膺榜首。明人孙矿称之“粗粗卤卤,任意写去,而矫健磊落,笔力真如走蛟龙,挟风雨”,其纵恣奇肆,郁勃沉雄,足以与《离骚》“抗衡千古”。你简直不能说它是一封书信,而是一首写就的激烈诗篇。当这一大捆竹简递进囚牢的时候,想必汉武帝随即就会收到线报,就会意识到这是一个带有挑战意味的行为:这首“诗”并不只是写给任安的,也许它最重要的读者该是汉武帝。也就是说,司马迁在一封私人信件中如此袒露“私心”,也许只是为了使它成为一个公共事件,借此向汉武帝的“治心”表达抗议。

据学者研究,《报任少卿书》作于太始四年(前93),距司马迁天汉三年被施腐刑过去了六年,这时《史记》已基本完成。但是“籀读其心声,以相度神思之所在”,就可以发现在这封接近三千字、字字血泪的信里,六年的时光丝毫没有冲淡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苦,内心的屈辱一直在腐刑后的岁月里翻滚,仿佛一切就发生在昨天。虽然我们对这六年之中司马迁生活的细节缺少了解,在担任中书令职务之暇,我们可以想象他把所有时间都交给了《史记》,而这一写作过程则始终伴随着《报任少卿书》所描述的郁怒与纠结。孙执升曾说:“史迁一腔抑郁,发之《史记》;作《史记》一腔抑郁,发之此书。识得此书,便识得一部《史记》,盖一生心事,尽泄于此也。”这话很精辟地指出了《报任少卿书》的“私心”和《史记》的历史叙事之间的互文性关系。《文心雕龙》云:“心生则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一定程度上来说,司马迁这种立根于自身独特生命体验的“私心”,也是一颗“诗心”,激励着他为“天地立心”,迈越往古,遥接方来,为他的历史写作注入了诗意的内核,使他成为历史叙事领域中的屈原、李白。

《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历史著作,将经济、政治、哲学、人物、天文历法、礼乐制度等历史元素融于一体,体现了西汉中前期对于过去与当下最深刻和复杂的认识论体系。它并非对历史实在不走样的摹写、再现,而是夹带了丰富的“情感私货”。明清以来,颇有一部分文人学士把《史记》当小说、文集来读,近代则有李长之、钱锺书等人从诗性、虚构、修辞等角度对《史记》作出了十分有价值的解读。尤其是李长之,把司马迁视为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之一,认为《史记》浓郁的史诗性“不唯超过了政治史,而且更超过了文化史,乃是一种精神史、心灵史了”。这一看法跟新历史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海登·怀特有相通之处。怀特特别强调“历史的文学性和诗性”,并曾指出:“历史学家丝毫不逊色于诗人,他们可以将某些意义样式融入到他们的叙事中去,从而获得一种解释效果,它超出了历史学家对特定历史事件的形式解释。”换言之,司马迁既是一位历史学家,也是一位诗人,他把私心骚意和意义样式、历史叙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辖治”了三千年的时空,从而与汉武帝的政治权力和千秋功业构成了一种隐含的对话。

《史记》的私心与骚意,比较醒豁的一点即“知己情结”。李长之曾说《史记》是苦闷象征之一种,而苦闷来自于寂寞,来自于知音的缺乏。他最沉痛的事情之一,就是下狱之后“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这一点对司马迁历史叙事影响不容低估。他在《报任少卿书》、《刺客列传》中两次引用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俗谚,作《管晏列传》、《刺客列传》、《魏公子列传》等篇时时围绕着“知己”二字着笔,显然与其“私心”有一定关联。《管晏列传》对管仲功业仅粗略交代,却将管、鲍之交作为焦点。对晏子功业亦不甚详叙,而点染其出越石父于缧绁之中并延为上客的插曲。越石父言:“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此言及“缧绁”二字均值得关注。这种叙述策略,从历史编撰学的角度上来说,是舍本取末;从司马迁的心理角度而言,却最能暴露其内心渴求。柯维骐云:“管仲仇也,鲍叔谏之;越石父囚也,晏子赎之,迁盖自伤其弗遇也。”张履祥云:“《管晏传》大约此篇著意全于知己处,故于管晏霸显事殊略,而于鲍叔、越石父事殊详。若曰吾于李陵,不啻鲍叔矣;当世而有晏子其人,吾其为越石父乎!”此真善读书、善审音者也。《刺客列传》的精神,也全在“知己”,像聂政、豫让那样为了知遇之恩,竟不惜毁身轻生,写得那样壮烈,真足以振靡起懦。基于对人生困厄的切骨感受,司马迁对那些“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游侠专门立传,予以表彰,也是出于同样的心理。

《管锥编》析《蒹葭》、《汉广》云:“二诗所赋,皆西洋浪漫主义所谓企慕之情境也。”企慕之情,乃《史记》诗心之一端,也是基于知己的匮乏。故而司马迁在论赞中写道:“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又说:“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太史公所倾慕的魏公子地位尊贵,却为一个看城门的老头引车执辔,这是何等的胸襟,与刻深猜忌的汉武帝相比,相去真不可以道里计。这种企慕,源于对知己和美德的渴望,唯有跨越时空之河,与令其倾倒的古人心情遥接,才可以一舒忧闷,正如罗马诗人桓吉尔“望对岸而伸手向往”之意。

篇5:司马迁的名言

1、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2、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3、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4、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6、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

7、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9、不知其人,视其友。

10、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1、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12、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识理义。

13、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14、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1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6、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类别:道德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7、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18、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

19、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20、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21、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22、以权利合者,权尽而交疏。

23、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4、不识其人视其友。

篇6:司马迁说过的励志名言

2. 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

3. 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4. 鱼生于水,死于水;草木生于土,死于土;人生于道,死于道。

5. 窃钩者诛,窃国者矦。矦之门,仁义存。

6.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7. 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

8.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9. 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10. 官非其任不处也,禄非其功不受也。

11.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12.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3.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14.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篇7:司马迁名言

1.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 酒极则乱,乐极生悲。

3. 官非其任不处也,禄非其功不受也。

4.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5.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6. 天下熙攘,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7. 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8.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9.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10. 民人以食为天。

11.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12.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13.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14. 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15.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16.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17.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18. 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

19. 以权利合者,权尽而交疏。

20.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21. 本富为上,末富次之,Ω晃下。

22.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源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

23. 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24. 窃钩者诛,窃国者@。@之门,仁义存。

25.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26.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27.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28.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29. 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30. 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垢莫大于宫刑。

31. 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

32. 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33. 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

34. 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

35. 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36.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37. 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

38.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39.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40. 不识其人视其友。

41.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42.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43.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44.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45. 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篇8:浅谈司马迁的儒道观

一、关于此问题之论争

其一, 班固所倡“先黄老而后六经”说。班氏父子只是提出了这一论断, 并未加以论证。其支持者更从《史记》中寻找诸多内证, 来支持这一论断。其依据如:司马迁于《太史公自序》全引其父司马谈之《论六家要旨》, 且持支持态度;《史记》托始于黄帝;司马迁对汉初高、惠、 文、景时期实行黄老政策所取得的治迹, 极尽赞美之能事, 而对汉武帝所采取的多欲政治则持批判态度;再则是对曹参、张良等能以黄老之道立身者亦多赞赏。确实, 这些论据都是信而有力的, 也正因为如此, 有意为司马迁辩护者, 如元代之盛如梓, 在其《庶斋老学丛谈》一文中竟言“:武帝之世, 天下饶给, 表彰儒术, 罢黜百家, 宜乎大治, 而穷奢极侈, 海内凋敝, 不若文景尚黄老清静, 所以先黄老而后六经。 ……固不察其心而骤讥之, 过矣!”[1]卷上对于班氏之说恰是“阳挤而阴助之”。但是反对者亦有自己不容忽视的证据。

其二, 认为司马迁思想以儒家为主。此派常用论据, 即如朱熹在 《杂学辨》中驳斥苏辙《老子解》所言“:然太史公列孔子于世家, 而以老子与韩非同传, 岂不有微意焉?”[2]论《苏氏异解》冯班亦与朱熹持论相同。 确实, 此派学者内证同样充足。司马迁列孔子于世家, 且对孔子极度推崇, 称其为至圣;为孔子弟子列传;作史效法《春秋》;以仁义为原则来评判历史事件和人物等, 凡此种种皆可为司马迁尊儒之证。

其三, 主张司马迁父子治学异趣。此派主张司马谈与司马迁学术分途, 即司马谈重黄老而司马迁尊儒家。他们把《史记》中推崇黄老的划归于司马谈名下, 而尊崇儒家的则归之于司马迁。清代学者陈祖范在《史述》中说:“班氏谓子长先黄老而后六经, 此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则然, 子长则否, 观其《自序》, 隐然父子之间, 学术分途。”[3]卷一《史述》其后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也发挥了这一观点。曾纪泽甚至以韵语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其《书太史公〈六家要旨〉后》云“:龙门书以谨严传, 李耳韩非共一篇。特立世家崇鲁叟, 炳然儒教丽中天。六家要指尊黄老, 两代文心异轨躔。定有寓言通妙契, 休将谫织议前贤。”[4]297既然调和之论都已经出来了, 照理应该不再争论了吧。然而结果如何呢?此说亦终于未能息争, 至今仍在不断写出的有关司马迁尊道还是尊儒的论文即是明证。

其实学者们的论争, 众说纷纭, 淆然杂陈难有定论, 全因在他们心中有一成见, 非要分一个是非黑白, 非要判一个主次先后。其实, 太史公自己已经明确给出了答案, 他是要“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 可以说他是亦儒亦道, 又非儒非道, 他就是要在“厥协六经异传, 整齐百家杂言”的基础上, 成就一家之言。

二、成一家之言

孔子曾云“:吾欲载之空言, 不若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5]3297是以作《春秋》, 以历史上之兴衰成败为人提供借鉴。司马迁作《史记》效法《春秋》, 欲“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考之行事,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5]3319, 在此基础上成就一家之言。那么司马迁所欲成之一家言究竟是什么呢?他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中说“:居今之世, 志古之道, 所以自镜也, 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理而异务, 要以成功为统纪, 岂可混乎?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 亦当世得失之林也, 何必旧闻?”[5]878此段材料道出了其“一家之言”宗旨所在, 那就是以史为鉴。具体说, 一方面要为统治者提供长治久安之道, 即“帝王者各殊理而异务, 要以成功为统纪”, 另一方面要为士大夫寻找安身立命之策, 即“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 为士人提供行事原则。下面分别言之。

其一, 为统治者提供长治久安之道。司马迁关心民生疾苦, 希望国家能够长治久安。作为史官, 他了解历代之兴衰成败, 而且深刻思考了其中的原因。而他所生活的汉朝, 在经历了文景之治, 经济全面繁荣之后, 由于汉武帝的多欲政治, 重又出现衰败迹象, 这更为司马迁提出了现实的要求。通过对历史的考察, 对于国家如何长治久安, 司马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 他认为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争取民心。这当然是儒家的观点, 孔子学说的核心便是“仁”。但是“, 仁”的主张并非儒家所独有, 墨家讲求“兼爱”“、非攻”也是仁的体现。老子主张“天地不仁, 而万物生焉”“, 大德不德, 是以不失德”, 所谓“不仁”“、不德”, 并非真的不德、 不仁, 乃指不自以为仁, 不自以为德, 其核心在于因循万物之性, 任其自由发展, 具体到治民就是“不扰民”。从《史记》全书来看, 他所主张的仁政即包括儒家的“仁者爱人”与道家的顺民之性。

通过对历史的考察, 司马迁觉察到民心向背决定着统治者的成败。得民心者得天下, 这一思想贯穿《史记》全书。三代之王, 皆由于累世积德“, 昔虞、夏之兴, 积善累功数十年, 德洽百姓”[5]759“;汤、武之王, 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5]759;武王伐纣“, 纣师皆倒兵以战, 以开武王”[5]124。秦之亡, 是因为“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 而司马迁更在《秦始皇本纪》的赞语中, 引用贾谊的《过秦论》, 指出秦灭亡正是因为“仁义不施”。楚汉相争, 民心向背更成鲜明对比。刘邦西进“, 诸所过毋得掠卤”, 入关后, 与秦人约法三章, 秦人大喜“, 唯恐沛公不为秦王”;相形之下, 项羽西进“, 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于新安城南”, 入关后, “屠咸阳, 杀秦降王子婴, 烧秦宫室, 火三月不灭”。韩信的一番话, 道出了项羽失败的真正原因“, 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 天下多怨, 百姓不亲附, 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 实失天下心, 故曰其强宜弱”[5]2612。需要指出的是, 司马迁对民众的抗暴行动持肯定态度, 即如陈涉而言, 在后世正统学者那里, 常目之为叛, 称之为贼, 而司马迁却把他列入世家, 并把他和汤武并称“: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 周失其道而《春秋》作, 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 风起云蒸, 卒亡秦族。天下之端, 自涉发难。”[5]3310总之, 司马迁总结历史的兴衰成败, 指出民心向背对统治者的重要作用, 对汉武帝时的政治现实亦有针砭作用。

司马迁重视民心向背的另一方面, 是鼓励统治者要顺民之性, 反对多欲滋事。他在《货殖列传》中说“:故善者因之, 其次利导之, 其次教诲之, 其次整齐之, 最下者与之争。”[5]3253即明确表明了要求顺应民俗的主张。也就是从此出发, 他赞美萧何的“谨守管龠, 因民之疾秦法, 顺流与之更始”, 认为他可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5]2020;认为曹参 “为汉相国, 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 参与休息无为, 故天下俱称其美矣”[5]2031;即使残虐宗室, 屠戮功臣如吕后者, 司马迁亦因其与民休息, 而赞她“女主称制, 政不出房户, 天下晏然”[5]412;至于文帝, 则更称其为“德至圣”。司马迁对于汉初顺民之俗政治的肯定, 其隐寓之意, 则是对汉武帝奢侈酷烈政治的批评。因此可以说司马迁主张仁政, 强调重视民心之向背, 本身都有其现实针对性, 而且其思想也是在儒道二家融合的基础上所成就的一家之言。

司马迁为统治者提供的另一重要借鉴就是重视贤相良将。他说: “国之将兴, 必有祯祥, 君子用而小人退;国之将亡, 贤人隐, 乱臣贵。 ……甚矣, 安危在出令, 存亡在所任, 诚哉是言也!”[5]1990他还说“:尧虽贤, 兴事业不成, 得禹而九州宁。且欲兴圣统, 惟在择任将相哉!惟在择任将相哉!”[5]2919由此可见, 司马迁对于贤臣的作用是高度重视的。

其二, 为士大夫谋安身立命之策。儒家讲求“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司马迁为士人所提供的立身之策, 可以对这两句话稍微加以改动, 即“穷要善保其身, 达可兼济天下”“, 可”者不必之词“, 善保”则不必名声全善, 必要时可以自污。也就是说, 司马迁提供给士人的也是一种亦儒亦道, 又非儒非道的东西, 他希望士人能在保全自身的基础上, 再有所作为。

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 萧何应算一个典型。萧何对刘邦极为忠心。刘邦在与项羽争王的过程中, 全靠萧何坐镇关中, 给他提供一个稳定的后方, 才能最后战胜项羽。就是这样一个有大功于刘邦之臣, 却时时招致刘邦的猜疑。在平定韩信叛乱后, 刘邦加封萧何为相国, 谋士召平就已经敏锐地察觉到刘邦的疑心, 告诫萧何“:祸自此始矣!”而在黔布造反时, 又有客说萧何曰“君族灭不久矣”, 而萧何为民请上林苑中空地, 刘邦竟大怒“, 乃下相国廷械系之”。全赖萧何善于听取谋士之言, 灵活应对, 一则以家之私财佐军, 一则广置田产以自污, 才能度过这些危机。司马迁也并未因萧何的自污、权变而有所贬低, 反而盛赞其功, 认为可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 可见在司马迁看来, 士人很重要的是能自全, 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所成就。

当然, 司马迁为士人所提供的借鉴是多方面的。对于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 对于力图济世的孔子, 对于千金一诺的刺客、游侠等等, 司马迁都是极力赞美的, 但是在司马迁看来, 士人最好的选择还是在能保全自身的基础上, 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摘要:司马迁著史目的在成一家之言, 所谓一家之言, 包括两方面, 一是为统治者提供长治久安之道, 再是为士人提供安身立命之所, 所以其思想有儒道兼采的倾向

关键词:司马迁,儒道观

参考文献

[1]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朱熹.杂学辨,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陈祖范.陈司业文集:四卷, 清雍正刻本.

[4]曾纪泽.曾纪泽遗集[M].岳麓书社, 1983.

篇9:《史记》中的司马迁

司马迁着意讲“变”,可以说,他《史记》的五体——本纪、表、书、世家、列传,都在捕捉一个“变”字。他认为天是变的,称天变为“天运”。他认为物是变的,说“物盛而衰,固其变也”。他称历史的变化为“古今之变”,特别重视历史的巨变,说:秦楚的“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司马迁也十分重视“通古今之变”的“通”字,“通”即贯通,就是对古今之变作贯通的思考。为了强调这一点,他还作了“略协古今之变”“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等表述。“略协”“厥协”“整齐”均指综合。总结,就是通过综合、总结而把握全部历史之变的大纲即规律的意思。

司马迁正是这样做的。他两次修正历史的断限,就是为了把握由黄帝到汉初的从统一走向大一统的规律;就是为了把握人心向背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的真理。这两点把握雄辩地证明了:古与今的阻隔是可以贯通的,人们是能够化古为今,化传统为现代的。由此我们看到,“通古今之变”,不是简单的历史知识,而是卓越的历史智慧。

话题2:转折

有转折的风景是美丽的。有黄河般百丈九回的浩荡、密林的蜿蜿蜒蜒的神秘、山峰曲曲折折的奇伟,都是转折造就的,更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帶来的惊喜与顿悟,都是转折的妙处。

如同奇风秀景,有转折的人生才是精彩的。转折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生活状态的改变,更有对意志、生命力和对真理认知的考验。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就是由无数个转折谱写的。中华五千年的无数英魂,就是由无数转折造就的。

司马迁握着那杆沉甸甸的铁笔走来。他那依然矫健的身姿,依然从容的步履,丝毫没有带着那次人生转折的苦痛,那种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屈辱竟没能在他身上留下一点痕迹。不,留下了,留下了灿烂辉煌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我明白了,如若没有转折,司马迁恐怕还不知道自己修史的决心竟有如此之大,是转折赐予了他执着。转折是如此神奇。

篇10:司马迁名言摘抄

1、鱼生于水,死于水;草木生于土,死于土;人生于道,死于道。——司马迁

2、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司马迁

3、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司马迁

4、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司马迁

5、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司马迁

6、天下熙攘,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

7、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司马迁

8、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9、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司马迁

10、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司马迁

11、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司马迁

12、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司马迁

13、不识其人视其友。——司马迁

14、窃钩者诛,窃国者矦。矦之门,仁义存。——司马迁

15、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司马迁

16、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司马迁

17、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司马迁

18、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19、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司马迁

20、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司马迁

2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司马迁

22、求学贵于博,求道贵于要。——司马迁

23、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司马迁

24、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源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司马迁

25、民人以食为天。——司马迁

26、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司马迁

27、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司马迁

28、道高益安,势高益危。——司马迁

2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30、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司马迁

3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

32、因此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

33、官非其任不处也,禄非其功不受也。——司马迁

34、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司马迁

35、以权利合者,权尽而交疏。——司马迁

36、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司马迁

37、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司马迁

篇11:司马迁爱国名言警句

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边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

作者:

果戈理

名言: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作者:

司马迁

名言: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作者:

詹天佑

篇12:司马迁名人名言

2.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 以权利合者,权尽而交疏。 ——司马迁

4.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源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

5. 窃钩者诛,窃国者矦。矦之门,仁义存。

6.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司马迁 《史记》

7. 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姦富为下。

8.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9.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10. 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

11.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司马迁 《史记》

12.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13.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14. 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

15. 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司马迁

16.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司马迁

17.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司马迁

18. 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19. 天下熙攘,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20.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1.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22.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23.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司马迁

24.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25. 不识其人视其友。

26. 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垢莫大于宫刑。

27. 酒极则乱,乐极生悲。

28. 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29. 以权利合者,权尽而交疏。

30. 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司马迁

31. 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

32.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33. 官非其任不处也,禄非其功不受也。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司马迁传赞原文及翻译 下一篇:初中初一作文700字: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