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全用药(精选十篇)
不安全用药 篇1
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我科存在口服用药不安全的老年患者20例,年龄介于68岁-89岁之间,平均年龄(78.0±4.3岁);13例(占65.0%)长期同时服用1-2种药物,5例(占25.0%)长期同时服用3种药物,2例(占10.0%)长期同时服用4种以上药物。9例(占45.0%)伴发1种疾病,6例(占30.0%)伴发2种疾病;5例(占25.0%)伴发3种疾病;在我科发生的20例口服用药不安全事件中,其中:(1)5例是由于病人漏服降血糖的药物导致血糖不稳定;(2)1例是由于病人没有拆除药物的外包装而直接吞服导致食道损伤;(3)3例是护士给病人口服地高辛前没有数病人的心率就发药;(4)2例是病人在备开水服药时导致烫伤;(5)3例是病人没有按照医嘱而超量服药而出现不良反应;(6)6例是病人服药的时机不正确而影响疗效。
2 原因分析
2.1 护士没有充分了解老年患者存在的问题
有些老年患者因分辨能力差或记忆力减退,没有按时服药,护士在发药前也没有对患者做全面的评估,而发放口服药时无做到服药到口或发药后没有及时督促患者服药,导致患者发生漏服服药。
2.2 老年病人自身因素问题
(1)有些农村来的老年病人,文化知识比较低,对药物认识不足,没有拆开药物的外包装就直接服用,导致食道损伤,护士也没有做到指导,有些老年病人由于疾病的影响、导致行动不方便,手脚不灵活,在倒开水服药时,导致烫伤。有些老年病人由于疾病影响,导致吞咽困难,在服药过程中出现呛咳。(2)陪护者监督意识薄弱。一些陪护者因护理经验缺乏,导致对对患者的关心及监督不足,不能及时督促、协助患者按时服药。(3)急于求成。多数老年患者希望自己的疾病尽快治愈,加上对药理知识并不完全了解,滥用院外带入的药物以及保健品。
2.3 护理人员护理工作不到位
(1)老年患者因年龄大,记忆力普遍衰退,加上所要服用的药物种类、剂量各不相同,且有些药物不可同时服用,因此很可能出现漏服的情况[3],最大原因取决于护理人员对老年患者的需求及自理能力无进行准确评估。(2)部分患者因行动不便无法自行拆除药物包装,当护理人员在发药之前没有及时将包装打开,则容易造成老年患者无法按时服药。(3)从护理人员在发放药物之后未严格遵循服药到口的准则,缺乏监管而导致漏服状况,可看出护理人员对老年患者的人文关怀力度及服务质量低下,严重影响治疗疗效。
3 护理对策
3.1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护理人员的备药、发药以及督促老年患者用药的一系列阶段对老年患者的用药安全具有十分大的影响。因此,医院需要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安全意识的指导,建立监管制度,对老年患者的病情、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准确有效的评估,根据老年患者的差异性实施针对性的护理,但并不意味着不协助、监督能够生活自理的老年患者。在临床工作中主要做到:(1)护理人员充分了解各药物的药性以及用法服量,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与科学性;(2)定期组织安全教育活动,将一个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3)密切注意老年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增强对老年患者服药后不良反应的监察;(4)严格遵循服药到口的准则,保证服务质量,从而使用药不安全性降到最低。
3.2 完善用药护理,密切执行医嘱,严格核对药名、剂量、剂型、途径、浓度、时间、次数
由于老年病人存在反应慢、视力与听力退化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在发放药物的过程中必须通过计算机条形码识别技术,确保发药的准确无误;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使复杂多样的,例如用药时间、剂量、服药方法等,对口服药物的服用时间及方法充分了解,可大幅度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及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加强对洋地黄类药物等特殊药物的管理,可通过采用特殊包装以提醒护士发药时注意监测病人的脉搏,同时密切注意病人服药后是否有异常反应。
3.3 增强患者家属、陪护人员的安全服药宣教和管理,以提高患者服药安全性
有些老年病人不配合、服从病房护士实施的服药到口[4],主要由于其在住院前就长期服药,已形成自己的服药规律。因此,护士长、护士应主动及时与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进行沟通,向他们进行安全服药知识的宣传,让他们对患者服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有所了解并告知他们如何采取预防措施,以提高老年病人住院期间的服药安全性。
3.4 加强对护士的服药安全教育
护士在对患者服药护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出于临床工作的前线,在患者服药过程中不仅起到执行、指导的作用,同时又作为服药患者的监督观察者。依据研究资料显示加强老年患者的用药指导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患者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现阶段护理人员对于老年患者用药中存在的问题予以重视且加强指导,但却忽视了护理人员对于老年患者用药过程的监督观察作用。注射用药与口服用药存在交大的差别,护士对注射用药掌握着主动权,而口服用药过程中护士把药物派发给患者,然而患者能否按时、按量、按指导服用药物是不确定的。所以,在老年患者的口服用药的过程中,护士必须发挥出监督观察作用。
3.5 做好老年病人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主要以信心传播与行为干预完成,从而帮助老年病人能够掌握和认识卫生保健的知识,拥有正常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建立规范的日常生活准则。护理人员需制定完善系统的健康教育计划,且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用药指导。研究资料发现住院的老年病人对于用药知识的了解具有较强的欲望,故院方应该进行用药指导方面的健康教育,可采取利用计算机,打印服药单给老年病人,并叮嘱患者要认真阅读;一入院即给患者发放药物指导手册;增加与老年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用药需求,最大限度满足患者的需求,做到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除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及叮嘱其用药注意事项外,同时需对家属、陪护者加强用药指导,使得家庭支持系统在病人用药中的作用起到充分发挥[5]。
4 结论
住院老年病人口服用药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1)护士对患者存在的问题认识不足;(2)老年病人自身因素问题如记忆力下降、生活自理能力衰退、行动迟缓、求愈心理、文化知识水平低;(3)护理人员护理工作不到位。通过提高护理人员在老年患者服药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加强对陪护者以及家属的指导教育,建立一系列的护理对策、增大院方的监督力度,同时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责任心,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安全隐患,保障老年患者的用药安全,降低护患纠纷事故出现[6,7]。
综上所述,做好对老年患者用药管理、提高防范意识,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老年患者用药安全性[8]。同时,提高安全意识、自觉履行工作职责,严格执行服药到口原则,及时消灭存在的问题与安全隐患,为老年患者住院用药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蔡静.护士在口服给药中的作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8,16(9):57.
[2]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9,22.
[3]Trostle J.Inappropriate distribution of medicine by professional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Soc Sci Med,2008,42(8):1117-1120.
[4]齐晓涟,王育琴.老年不同人群用药依从性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09,37(2):141.
[5]马红梅,沈向英.老年住院患者口服用药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7,10(4):420-421.
[6]王晓援,黄英,韦丈英.老年住院患者口服用药状况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7,22(15):41-42.
[7]王丽芹,肖顺贞,贺小娟.住院老年患者口服用药中常见问题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47-48.
不安全用药 篇2
【关键词】 西药;安全用药;处理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585-01
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药品品种不断的增加。伴随着疾病种类的不断细化,如何做到安全用药,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西药是防病治病的特殊商品,在安全用药的前提下提高医疗质量,并减轻患者痛苦,因此,利用良好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医疗工作者必须充分掌握临床药疗过程中的不安全用药行为,了解当前临床用药现状及存在的风险隐患,防止产生临床治疗不良后果,并制定临床用药风险的应对良策,从而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切身利益。
1 分析临床不安全西药用药行为
国外对用药错误的定义不尽相同,但用药错误属于临床不安全用药行为,用药错误包括处方错误、调剂错误、给药失娱、遵嘱性错误和用药监测错误。也就是说,处方(医嘱)药物选择不正确,患者没有得到应该给与的药物治疗,未按规定的时间或间隔给药,未经合法授权开具处方,剂量单位搞错或药物取量不正确,给患者非处方的或医嘱规定的剂型,使用过期或变质的药品,给药前,未能正确地调配药品,未按药物治疗方案监测,用药者不遵从医嘱用药等等都属于用药错误。
了解用药错误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危害,要杜绝临床用药错误,清楚用药错误是医疗差错的主要部分,即它会可能造成医疗事故,威胁患者安全,因此,必须实施强制性的继续教育,结合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监测软件,保障广大人民的用藥安全。结合我国医疗机构实情及本调研要求,选定某医院呼吸科、心内科、普外科、骨科的全体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借助于医院的合理用药监测系统,进行相关指标的观测。:针对各项相关指标进行关联因素再评价,找出重点监测对象补充观察指标。
研究方法与步骤:作为预试验期间工作,借助专家咨询方法确定指标,进一步完善调研方案的观察指标,做好调研程序的编制与试用。具体地说,初步拟定观察指标分级量化,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并是方便调研人员审查病例和记录填写,根据发现的问题修正方案,追踪记录不合理现象,以提高后期数据整理分析效率为标准;采用流行病学的病例观察方法,根据监测结果的黑色和红色警示,综合评价用药合理性,分析不安全用药影响因素,通过对各项指标的综合评价,探索医疗机构不安全用药行为防范对策。根据合理用药监测系统,考查其监测警告类型,对上述观察指标进行追踪记录,对重点监测指标进行的关联因素分析,得出警示信息的有效性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在药物、人员、外界等因素中,人员因素居最高值。
2 西药临床不安全用药行为研究数据
合理用药监测系统显示各医院内不同科室间监测结果有很多不同,主要是由于所表现的警示发生率和相关药物区别,通过统计分析可知,外科系统科室配伍禁忌警示要多.对内科系统来说,表现出其药物相互作用警示较多。
计算机化的审核方式高效、批量、自动化,有效医嘱集中于剂量审查和体外配伍,通过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可对医嘱进行审核、并提示存有风险,其剂量审查警示的原因与治疗中侧重点有关,对于短时大量集中医嘱审核非常重要。如内科依赖于药物治疗,外科为手术治疗,但在分析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能盲目依赖合理用药监测系统进行评价临床用药安全性。
可以进一步确定临床用药观察指标,通过这些指标提供的数据,进一步提高对药物知识掌握的重视程度,审视医疗单位用药的合理性,提高对药物知识掌握的重视程度,为制订改进措施提供依据。通过合理用药调研指标分析可知,依据科室不同使用抗生素患者比例不同,如果没做过细菌培养,会导致疾病治疗的针对性不够;对于临床用药观察指标,药学人员行为及患者自我行为导致的临床不安全用药行为居多;普通观察指标中用药问题均属于处方者的责任范畴,临床各科室都有各自的用药规律和习惯,临床医师的尽责对于促进临床用药安全合理方面有很大的影响;重点监测病人补充指标中,不规范行为较为集中表现在医护给药时间的长短以及所采用的操作方法。另外,药物信息知识缺乏及经验缺乏,也会造成西药临床不安全用药行为,导致不能根据药动学原理制订个体给药方案。所以,药品本身来源可靠,质量均有保障,临床药师有提醒医生密切关注的责任,安全性也就相对较高。总之,通过研究发现,人的作用在整个西药临床不安全用药行为中是极其重要和关键的。
3 临床不安全用药的防范和相应处理措施
药品上市流通从研发到临床应用的许多环节,西药临床用药不安全是威胁患者健康的严重隐患,需要各职能部门的严格监控,要提高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的认知度,国家政府和各医疗机构的药学部门都应提高防范的警惕性和能力,做到监管到位,责任到人,建立起较好的防范不安全用药的措施,以减少用药错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药品监督部门严肃履行药品质量监管职责,提高医疗机构中各岗位人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规范药品包装与标签的标准,建立系统的防范措施,建立和推行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医疗机构应将患者安全作为医疗卫生管理目的,成立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药物治疗委员会,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制定切实可行的用药管理制度,建立机构内的用药安全系统,重视和培养临床药师队伍,开展患者用药教育工作,及时纠正用药不安全的情况,医院药师必须保证准确配发药品,提高院内用药的安全性。
健全用药体系,医务人员应了解自己在用药链中的角色,各岗位的医务人员都应建立终生学习的理念,遵守岗位流程的操作规程,树立患者安全第一思想,应履行减少或避免用药错误的责任,有义务给患者解释说明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用药须知。明确临床医师的职责,做好护士用药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并发挥临床药师主体药学服务与安全管控。
参考文献
[1] 王海莲,陈海珍.不合理用药调研概况与干预策略.中国药师,2005,8(4).
[2] 郭代红,刘阪阳,魏鑫,等.应用PASS对1207例住院患者用药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4,6(2).
[3] 邓艺,彭柳芬.临床用药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医学信息,2007,20(10).
棉田不用药,照灭棉铃虫 篇3
一、整枝灭虫
在棉花蕾铃期, 将田间管理时摘除的顶心、群尖以及打掉的无效花、蕾等带出田外, 可以明显减少田间卵和初孵幼虫的存量。据调查, 在二代棉铃虫发生期适时整枝一次, 可使百株卵量下降40%~60%;在二代棉铃虫发生期去叶枝的棉田, 田间卵、虫存量减少3.8%~54.5%, 平均为27.7%;在四代棉铃虫发生高峰期, 及时摘除边心、赘芽, 可使卵和幼虫的存量分别减少52.5%及58.0%。
二、抹卵灭虫
二代棉铃虫虫卵80%产在棉株嫩尖上和叶片正面, 在卵盛期按行逐棵将卵抹掉, 每3天抹1次, 连续进行3~4次, 可明显减轻为害。据调查, 一般连抹2次可使卵量减少60%左右, 抹3次减少80%~90%。
三、灌水灭虫
结合棉田翻耕进行冬灌, 可以沉实、风化土壤, 冻死害虫, 使越冬棉铃虫蛹减少43.5%~72.3%。棉花生长期, 根据植株生长需要, 在棉铃虫二、三代蛹盛期, 结合抗旱适时灌水, 对控制三代、减轻四代棉铃虫为害具有明显效果。据调查, 适时灌水, 棉铃虫蛹的死亡率可达70%, 当代百株卵量下降70%。另有资料表明, 如果灌水淹没表土达1.5小时, 则棉铃虫入土1天者死亡率达100%, 入土3~4天者死亡77%~85%, 入土6~8天者死亡61%~73%。
四、施肥灭虫
棉花嫩头上的腺毛分泌的草酸对棉铃虫蛾具有引诱作用。在棉铃虫成虫发生期, 用1%~2%过磷酸钙浸出液进行叶面喷肥, 可使草酸变为草酸钙而失去对棉铃虫的引诱力。这样, 一般能使棉田落卵量下降33.3%~74.4%, 平均为55%。
五、翻耕灭虫
棉田翻耕既是促进棉花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也是消灭越冬害虫的一个有效方法。据调查, 经过冬耕, 可将蛹深埋地下, 使其成活率降低86.4%~92.5%。在第一代棉铃虫寄主作物 (如小麦、豌豆等) 收割后, 及时进行翻耕或灭茬, 然后再播种夏播作物, 可杀灭大量第一代棉铃虫蛹, 压低虫源, 对减轻二代棉铃虫在棉田的发生为害效果显著。另外, 在棉花生长期适时中耕, 可以破坏蛹室, 因而也具有灭虫效果。
六、放蜂灭虫
在棉田有卵株率达到5%时, 每667平方米释放赤眼蜂成蜂1.5万头, 以后每隔4~5天放1次, 连放3~4次, 防治效果在69%~100%。
七、利用自然天敌灭虫
棉田自然天敌种类繁多, 我国已查明的就有200多种。其中捕食和寄生棉铃虫的天敌资源十分丰富, 在一些年份和某些特定的生态环境中, 对棉铃虫的抑制作用十分明显, 必须很好地加以保护利用。
八、人工捉虫
即在棉铃虫幼虫期, 发动群众到棉田捕捉大龄幼虫。此法既可以在防治失时时作为应急措施, 也可以作为药剂防治后进行扫残的一种重要手段。
九、灯光诱虫
根据棉铃虫的趋光性, 每1.3~2.0公顷棉田安装一盏黑光灯诱杀成虫, 可使田间落卵量平均下降20%~30%。据系统观测, 在6—9月份诱蛾总数中, 雌蛾占75.9%, 其中未产卵和初产卵的占65%。山东省聊城市采用高强度荧光灯诱虫, 每支灯每夜诱杀棉铃虫蛾30~35千克, 最高纪录达到54千克, 相当于消灭棉铃虫4.2亿头;每支灯可控制棉田面积120 667平方米。有关专家认为, 这是棉铃虫防治技术上的一项重大突破。
十、杨、柳枝诱虫
“国药泰斗”养生不用药 篇4
金老一辈子和名贵药材打交道,却提倡“无药养生”。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金世元十四岁那年,家里为了让他有门谋生的手艺,就把还是小庄稼汉的他送到北京复有药庄当起了学徒工。有一天,在生产制作参茸卫生丸(一种由龙眼肉、鹿茸、大枣、香附、肉苁蓉等几十种中药材制成的中成药,有益肾填精,补益气血的功效)时,他想,既然是补药,吃点对身体没有坏处吧,便掰下一块吃,至少够两颗丸子的量,可是没想到三个小时以后,头胀得要裂了似的。大概有那么一天吧,这不舒服劲才过去。
这次经历,给了年少的金世元一个很大的教训,此后好多年,他再也没有碰过那些被人们大肆追捧的补药。
养生三句话
金老主张任何病都要靠自我调理,可以用三句话来总结他的“无药养生”之道:一,粗茶淡饭;二,保护好脾胃和肾;三,合理运动。
三个半分钟
金老说:“我起床讲求三个半分钟,即醒半分钟,坐半分钟,站半分钟。然后在床上就可以进行简单的锻炼。”
三个三十次
金老锻炼第一步是搓脸,俗话叫干洗脸,每次三十遍。第二步,搓耳朵,也搓三十次。耳朵的穴位很多,搓耳朵能够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再往下搓脚,先是两脚对搓,然后是两只手专门搓脚心,也差不多三十次。
就这样每天早起锻炼约一小时,一项一项地来。金老说,从周身的主要穴位,循序渐进到全身的简单运动,就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不安全用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为我院76 例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患者,患者均为2013 年7 月到2014 年8 月期间收治入院。其中包含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37 例。患者年龄在48-67 岁之间,平均年龄(57.2±10.4)岁。所有患者冠心病的严重程度相同,将患者随机分为规律用药组和不规律用药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任何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用药方法对观察组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患者,手术后规律用药。具体用药方法如下:
(1)术后阿司匹林药物的应用。手术后坚持每天服用阿司匹林,用药剂量为每天100mg,选取固定时间服用。阿司匹林应长期服用。对于各种原因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应改服波立维,每天75mg,每日一次。
(2)术后氯吡格雷的应用。术后氯吡格雷每天服用剂量为75mg,服用时间持续半年到一年不等,根据患者所放支架的种类以及患者的自身身体情况而定。
(3)β 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术后每天服用倍他乐克等 β 受体阻滞剂以减慢心率、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状况。每天服用12.5mg-50mg不等,根据患者心率、血压及心功能决定,每日两次,固定时间服用。
(4)ACEI类药物的应用。术后服用盐酸贝那普利,每天3 次,每次5-10mg,据患者血压调整。
(5) 患者所服上述所有药物每天均固定时间给药,由于部分症状常在饭后发生,每天应在此段时间加以预防。
1.2.2 对照组用药方法对对照组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患者,手术后不进行规律的用药。具体用药措施如下:
(1) 术后患者同样应用阿司匹林药物对抗血小板凝集,每天100mg剂量。患者每天不固定用药时间,患者由于长期用药发生不良反应后立即停药,且未加服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代替。患者术后并未服用氯吡格雷治疗。
(2) 术后患者不固定服用倍他乐克及盐酸贝那普利,每天测量血压,只有在血压升高或者影响患者生活时才加服药物。
(3)术后患者不规律服用硝酸酯类药物,部分患者不能选取固定时间给药,其余患者偶发心绞痛时才加服药物。
1.3 观察指标
(1) 术后再狭窄发生率;(2) 术后血栓形成率;(3)术后心绞痛发生率;(4)术后心衰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其中计量资料用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P<0.05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上的对比
治疗三个疗程后,对照组有5 例患者发生再狭窄,观察组仅发生2 例。两组患者存在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在术后血栓发生率上的对比
治疗三个疗程后,观察组血栓发生率为7.8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15.79%),两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2.3 两组患者在术后心绞痛发生率上的对比
治疗三个疗程后,观察组的患者有10.53%出现心绞痛,对照组则有18.42%出现心绞痛,对照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3。
2.4 两组患者在术后心衰发生率上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5.26%出现心衰现象,对照组患者术后10.53%出现心衰现象。两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4。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不断发生变化,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心脏是人体主要的泵血器官,一旦发生病变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影响。临床上如在劳累或饱餐后出现胸骨后压榨性的疼痛,症状1 到5 分钟后缓解,则考虑冠心病的可能。常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介入治疗等方法。轻症患者仅应用药物加以治疗即可达到一定疗效。临床上如单纯采用药物治疗症状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常用介入治疗联合药物进行治疗。为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情况,采用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的治疗方法被称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现代冠脉介入治疗应用于临床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并得到不断地发展和推广。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对于慢性稳定型冠心病引发大范围心肌缺血的患者疗效显著。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的高危患者,及早实行介入治疗可使患者的血心肌酶指标降低,改善患者二尖瓣反流和心力衰竭的情况。对于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治疗,尽量挽救濒死心肌,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可降低急性期患者的死亡风险,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临床介入治疗主要采用股动脉路径和桡动脉路径两种。股动脉粗大,易于穿刺,介入成功率高。但术后需长时间卧床休息,术后出血、假性动脉瘤以及动静脉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桡动脉穿刺较股动脉困难,但术后压迫时间短,无需长时间卧床休息,降低了患者的不适感,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介入治疗的创口小、风险低,药物涂层支架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较之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效果更佳。
由于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仍可发生再狭窄以及血栓形成和心绞痛的发生。临床术后应对其加以预防。生活中应做到避免熬夜、合理安排起居;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大幅波动;清淡饮食,多食水果蔬菜,加强营养,合理膳食;戒烟少酒;进行轻度体育锻炼、劳逸结合,均可起到预防的作用。除做到生活方式、饮食起居合理化之外,运用药物也是预防的一部分。
本文为了分析规律用药与不规律用药在临床疗效上的差异,在我院选取了76 例冠心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患者,均为2013 年7 月到2014 年8月期间收治入院,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不存在差异。用不规律用药与规律用药形成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再狭窄、血栓形成、心绞痛以及心衰的发生率。观察组的各类用药都严格规定使用时间、使用剂量,并保证患者能遵医嘱每天按时用药。对照组患者在药物的使用时间以及使用剂量上不做严格规定,且患者不能确保遵医嘱用药。研究分析表明,术后严格遵医嘱规律用药可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减少术后血栓形成,术后患者心绞痛及术后心衰的情况也有所改善。规律用药对冠心病介入术后的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在患者出院前做好对患者的院外用药宣教,让患者对术后的药物应用规律化,获取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规律用药与不规律用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7月到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患者7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规律用药组(观察组)和不规律用药组(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三个疗程的药物治疗后,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血栓形成率、术后心绞痛的发生率以及术后心衰发生率。结果 经过两组对比观察,规律用药的术后再狭窄、血栓、心绞痛以及心衰发生率均比不规律用药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规律服用药物可改善患者术后再狭窄的情况,减少血栓形成,避免心绞痛发生,减少心衰。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临床上应提高患者术后规律用药的意识。
关键词: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规律用药,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谭保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高龄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44-46.
[2]付德红,宋雪利,冯纯慧等.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介入术后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3):171-172.
[3]洪永敦,杨庆邦.岭南地区近20年冠心病文献的中医用药规律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9(1):5-9.
不安全用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2年9月~2016年1月收治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1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9例。对照组男49例,女30例,年龄43~71岁,平均年龄(59.5±4.4)岁,病程1.2~6.0年,心功能分级:Ⅱ级2 3 例,Ⅲ级40例,Ⅳ级16例;观察组男51例,女28例,年龄44~72岁,平均年龄(60.1±4.3)岁,病程1.1~5.8年,心功能分级:Ⅱ级22例,Ⅲ级39例,Ⅳ级18例。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心肌梗死、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精神疾病等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卧床休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短效利尿剂、洋地黄类等药物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磷酸腺苷葡胺(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3530)治疗,100 mg/次,1次/d,同时应用托拉塞米(湖北百科亨迪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075)20 mg/次,1次/d,连续治疗30 d。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心功能改善2级,主要的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患者心功能改善1级,主要临床症状减轻;无效:患者心功能没有变化,临床症状没有变化或者病情继续恶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脑尿钠肽、左室射血分数、6分钟步行距离等变化情况[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心功能变化
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内径、脑尿钠肽、左室射血分数、6分钟步行距离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临床疗效
对照组显效37例,有效2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3.5%;观察组显效44例,有效3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3.7%,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慢性心功能不全是由于患者的心功能受损所致,常表现为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进而导致收缩功能障碍。目前,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治疗主要以联合用药为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短效利尿剂、洋地黄类等常规治疗药物,对于改善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5,6]。托拉塞米是一种温和的利尿药,作用时间长,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常用药;磷酸腺苷葡胺是一种正性肌力药物,主要功能为增加心肌排血量和心肌收缩力,减轻心脏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功能,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有效药物[7,8]。
本实验主要分析了联合用药的治疗方法对于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治疗效果,实验结果显示,两组的心功能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对降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脑尿钠肽的能力和提高左室射血分数、6分钟步行距离的能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托拉塞米对慢性心功能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它通过作用于患者的髓袢升支粗段,促进Na+的排泄,可以消除心力衰竭伴随的水肿,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减小、脑尿钠肽降低、左室射血分数增加、6分钟步行距离加大。磷酸腺苷葡胺可减慢患者心率,进而改善患者心功能,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减小、脑尿钠肽降低、左室射血分数增加、6分钟步行距离加大。对照组显效37例,有效2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3.5%;观察组显效44例,有效3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3.7%,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磷酸腺苷葡胺联合托拉塞米对于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效果高于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9,10]。
综上所述,联合用药可以明显改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和脑尿钠肽,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明显加长,且能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常规治疗方法比较临床疗效更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联合用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临床效果。方法 158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磷酸腺苷葡胺和托拉塞米治疗,观察治疗30 d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内径、脑尿钠肽、左室射血分数、6分钟步行距离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显效37例,有效2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3.5%;观察组显效44例,有效3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3.7%,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用药可以改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提高临床的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关键词:联合用药,慢性心功能不全
参考文献
[1]常红,彭芳.磷酸肌酸钠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28例疗效观察.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20):206-211.
[2]曹继云,杨延,张学颖,等.芪参益气滴丸联合螺内酯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疗效观察.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8):2231-2232.
[3]张帆,杨志杰,张东霞,等.卡维地洛和厄贝沙坦联合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效果及对血浆NT-pro BNP水平的影响.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1):149-150.
[4]Harred JF,Knight AR,Mc Intyre JS.Inventors.Dow chemical campany,assignee e Xpo Xidation process.US Patent 3,2014,3(17):1927-1904.
[5]王建中.阿托伐他汀与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的疗效.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3(2):27-29.
[6]赵园园,蔡韵,郑伟,等.托拉塞米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疗效分析.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0):1706-1708.
[7]Zhang Y,Li W,Yan T,et al.Early detection of lesions of dorsal artery of foot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y highfrequency ultrasonography.J 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og Med Sci,2015,29(3):387-390.
[8]雷金轩,尹梅.联合用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疗效观察.中国处方药,2015,13(3):69-70.
[9]李洪林,许家素.不同剂量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疗效观察.重庆医学,2010,39(19):2662-2664.
不安全用药 篇7
1 我院不按生产规格用药情况介绍
我院共有口服药物138种, 在药物使用中, 除了有量器量取的液体药剂以及说明书规定不能拆分的缓释剂、肠溶剂等外, 其他药物都有不按生产规格用药的可能, 该类药物共有97种, 占全部用药品种数的70%。
据统计, 我院2009年全年药物使用前20位药物品种有:利巴韦林片/冲剂, 双扑伪麻片, 牛磺酸冲剂, 富马酸酮替芬片, 丙卡特罗片, 复方锌布冲剂, 硫酸沙丁胺醇片, 盐酸异丙嗪片,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 愈美片, 头孢羟氨苄片/冲剂, 氯雷他定片, 桃金娘油肠溶胶囊, 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片, 阿奇霉素冲剂/片, 盐酸氨溴索口服液, 头孢丙烯颗粒, 乙酰半胱氨酸颗粒, 氨茶碱片, 克林霉素磷酸酯片/冲剂, 不按生产规格用药的比例占95%, 其中唯一按生产规格用药的桃金娘油肠溶胶囊是说明书规定必须整粒吞服的药物。
随机抽查我院门诊处方10000张, 年龄范围在38d~15岁之间, 统计各年龄段人数及不按生产规格用药情况, 见下表:
2 我院不按生产规格用药情况分析
我院门诊接诊的患者以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疾病、及各种过敏性疾病为主, 从上表统计数据分析, 患儿比较集中在六岁以下, 占了患儿总人数的85%, 而该年龄段的患儿不按生产规格用药的比例也很高, 占七成以上, 而且随着年龄的下降不按生产规格用药的比例不断攀升。
儿童用药以药品说明书、儿科药物手册等为依据, 医生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疾病的严重程度, 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 (口服、肌注、静脉注射、物理治疗) 和不同的药物剂量治疗疾病。
病毒性感染是婴幼儿发病的主要原因, 利巴韦林是该类疾病的首选药物, 儿童用量为10~15mg/kg/d, 分3~4次服用, 颗粒剂规格为50mg/包, 片剂规格为100mg/片。体重为10kg的患儿服用颗粒剂3次/d, 1包/次, 小于10kg患儿按小儿用量则不能服用整包药物;体重为20kg患儿服用片剂3次/d, 1片/次, 体重小于20kg的患儿服用片剂, 按小儿用量也不能按生产规格用药。
丙卡特罗适用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及一定的抗过敏和促进呼吸道纤毛作用, 临床常用。该药25ug/片, 说明书注明6岁以上儿童一次一片, 一日两次, 因此六岁以下儿童则要依据年龄和体重服用二分之一、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片。
3 不按生产规格用药的问题及建议
儿科专科医院大部分患者为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 机体对药物反应不一, 用药要求个体化, 剂量差异化比较精细, 在临床使用中, 医生需根据孩子的年龄、体重, 常需把成人药分割为若干等份后再让其使用。这种用法影响了药物的吸收、利用, 用量也不确切, 且易因用药过量而引起药品不良反应[1]。
3.1 影响药物稳定性
由于破坏了药片的保护层, 若长时间置于空气中, 容易受潮, 遇光而氧化, 药物的化学结构放生了变化, 质量改变, 疗效明显下降[2]。例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 阿莫西林和克拉维酸钾均具有强引湿性, 稳定性极差[3], 受潮或受热都能加速它们降解, 因此需遮光、密封, 在凉暗干燥处保存, 药物拆片后常变黄变质;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颗粒剂中, 拆包后的药物极易吸潮变质, 如乙酰半胱氨酸颗粒等。
3.2 药物份量难以准确掌握
有人曾对手工分劈药品的准确性进行实验, 结果有半数以上偏离目标重量的10%[4]。如氨茶碱片 (100mg/片) , 儿童剂量是每次3~5mg/kg, 20kg以下患儿不能整片服用。氨茶碱治疗窗口较窄, 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非常接近, 给药剂量不准确容易发生中毒或达不到预期疗效。
另外, 也有家长因不理解分数或没有注意服药指示而超量给药的情况发生。
3.3 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 一方面医院要做好药物咨询工作, 不能按生产规格用药的药物要提醒患儿家长注意;强调药物的储藏条件, 对拆分后的药物服用时注意观察药物性状, 如有变质则不要服用。另一方面, 希望政府部门重视儿童用药安全问题, 重视儿童药物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鼓励企业生产儿童药物。
摘要:就儿童用药的安全问题, 统计我院不按生产规格用药处方, 分析其带来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希望政府部门重视儿童用药安全问题, 重视儿童药物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鼓励企业生产儿童药物。
关键词:儿童用药安全,不按生产规格用药
参考文献
[1]杨丽君, 邓剑雄.323例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警戒, 2008, 5 (2) :108.
[2]刘敏仪.盐酸异丙嗪在儿科应用的调查分析[J].现代医院, 2005, 5 (11) :019.
[3]吴小玉, 常学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7:1) 干混悬剂工艺及稳定性研究[J].中国药师, 2006, 9 (5) :394.
加强合理用药保证用药安全 篇8
1 影响合理用药的因素
1.1 医师因素
在整个诊疗过程中, 医生拥有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决策权, 是合理用药的主要环节。医生产生不合理用药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医生的业务水平有限, 不能正确判断患者的病情, 对患者身体状况掌握不够全面, 无法结合各项指标合理用药。 (2) 医药科技快速发展, 药品的种类不断增多, 各种新特药的相继问世和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用药方法复杂化给医生带来了新的挑战。部分医生由于时间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不能及时获得和掌握这些信息, 对药物知识了解有限, 对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用法用量等理解不够到位, 导致不合理的用药行为。 (3) 医生由于工作比较繁忙, 有时会疏忽大意, 写错药品的用法、用量等, 或不能坚持原则, 由患者点名开药, 这些都会导致不合理用药。 (4) 医生的合理用药意识不强, 尤其是在使用抗菌药物时, 经常会凭经验用药, 不结合细菌培养或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筛选, 滥用抗菌药物, 引起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5) 医生有时会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开一些价格比较昂贵的药品, 产生不合理的用药行为。
1.2 药师因素
(1) 药师的责任心不强, 思想上麻痹大意, 不能专心致志工作, 没有严格执行“四查十对”制度, 对处方或医嘱审核不严, 没有及时发现处方上的不合理用药。 (2) 药师的专业能力不足, 不能准确判断处方上用药是否合理, 在用药指导及咨询方面的能力较为欠缺。 (3) 药房的管理不够健全、完善, 制度缺失导致用药差错。
1.3 护士因素
护士参与患者用药的全过程, 是药物治疗的执行者和监护者, 与临床药物治疗效果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1) 医嘱处理、各项查对工作以及药品的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要仔细认真, 不能以“想当然”的惯性思维指导工作, 若对差错不能及时发现和改正, 则产生不合理用药。 (2) 由于人员配备紧张, 造成对患者的临床观察有限, 对某些药品的不良反应不能及时发现并进行妥善处理。 (3) 因职业素养限制, 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没有发现注射剂之间的配伍禁忌, 或加药时间欠妥, 如提前加好药放置时间过长等, 致使药物疗效降低或失效。
1.4 患者因素
患者本身医药知识比较有限, 又未得到很好的相关医疗服务, 无法正确理解医务人员的交代, 或由于年龄等原因对用药事项混淆、遗忘, 影响了准确用药。
2 防范措施
2.1 加强处方管理, 对临床合理化用药进行规范和监督:
(1) 通过每月统计药品消耗数量和销售金额两项指标, 对发现的异常状况及时进行通报和查处, 以此来杜绝医生受经济利益影响产生的大处方;同时加大推进处方集、治疗指南、各项诊疗规范以及临床路径管理, 强化医生处方管理,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1]。 (2) 严格贯彻执行《处方管理条例》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目前我院已基本建立起门诊处方点评制度, 药剂科每月指定专人对门诊处方的完整性、每张处方药品种类、注射剂种类、处方金额、抗生素的使用率、联用情况是否合理等多项指标进行点评, 以此为基础, 逐步推广建立对病区医嘱的点评制度。在点评过程中发现的不合理处方上报医务科, 按相关制度进行处理, 不断规范处方管理和合理用药。
2.2 开展业务培训, 减少合理用药差错
(1) 药剂科人手较少, 加之知识结构不够合理, 对相关临床科室和患者有关药学信息的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 工作人员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业务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职业素养, 促进工作能力的提升。 (2) 通过建立药学信息网、出版药学简报等多种方式, 让医务人员能够便捷地了解到药物的知识, 包括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用法用量等, 做到使用药物有的放矢, 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2]。
2.3 强化质量意识, 避免用药差错
医务人员应以规章制度为准绳, 以高度的责任心为根本, 从细节入手, 强化质量意识, 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2.4 增强服务意识,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药物治疗
医务人员要急患者之所急, 想患者之所想, 耐心对待每一位患者, 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医药知识的宣教和解释工作。同时, 要重视患者意见, 注重与患者的双向交流, 杜绝主观臆断, 保证患者的知情权, 发生疑问时应经核实后回答患者, 共同避免问题的发生。
3 小结
临床合理用药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所有医务人员都要对此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努力使合理用药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减少临床用药差错, 真正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罗文华, 彭绍君, 张坤.加强合理用药防止用药差错[J].西南军医, 2008, 10 (6) :85-86.
有些肝病,不用药为好 篇9
事情要从5年前说起。
年轻人钱学根,本无哪里不舒服,一次体检查出乙肝小三阳,肝功能、B超肝胆及其他有关检查均无异常。显然,小钱只不过是个乙肝病毒携带者,虽然感染了乙肝病毒(很多见),但病毒与人体处于平衡状态(或称“和平共处”状态),况且小三阳病毒复制并不明显,传染性很小,对己对人并不构成威胁(小三阳血液传染性虽小,但不能供血)。
小钱这种情况,没有理想药物和方法能完全杀灭或清除体内乙肝病毒,使小三阳阴转(倒是极少数人可能自然阴转,抗-HBS产生),不需要药物治疗,只需要适当注意保养,劳逸结合,工作、学习、生活照常进行。但小钱得知感染病毒后忧心忡忡,背上包袱,总想消掉小三阳,于是积极用药,许多“抗病毒、保肝、护肝、强肝”的中草药以及不少单方偏方都曾受到小钱青睐,不断交替用,联合用。结果不但小三阳依旧,肝功能也受到损害,由正常变异常,又一直认为肝功异常是乙肝引起的,尤其ALT高出180时更让他担心害怕。
半年前小钱来医院就医,笔者要求他把一切药先停了,然后每月做一次肝功能化验。让小钱高兴的是药停了,那个总偏高、有时高不少的转氨酶反而出乎意料地降下来了, 几项其他有点异常的肝功能也都正常了。
像小钱这样,自己感觉良好,因为体检查出乙肝病毒标志物(“两对半”)有抗原阳性,即不少见的大三阳、小三阳、大二阳、大一阳(即有2个或1个抗原阳性,标志体内有乙肝病毒),肝功能、肝脾B超等均无异常,于是就当作乙肝进行治疗,并且长期用药、联合用药,结果不但“两对半”的问题依旧,肝脏反而受到损害,导致药物性肝炎,这种情况仍不少见。
应当指出,急性病毒性肝炎(无论哪型)康复靠休息和饮食调理,不用药为好;我国多见的(乙型)轻度慢性肝炎(即慢性迁延性肝炎,简称慢迁肝)也不宜积极用药;重度慢性肝炎(即慢性活动型肝炎,简称慢活肝)在更加重视保养的基础上可适当用药,少、准、精用药,一部分适合用干扰素、拉米夫定等抗病毒药的慢活肝可能取得良好疗效;查出的大三阳、小三阳,无症状、无肝功能异常者,则什么药都不要用,不要相信那些花言巧语、坑蒙拐骗的广告,不饮酒、不过劳、不熬夜,比用药更重要!
不安全用药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菌株来源
收集2011年6月 -2012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ICU分离鉴定的MDRAB,共计收集116株MDRAB(排除同一患者同一部位重复分离的菌株)。 其中,痰97株、分泌物7株、血液3株、尿2株、脓液2株、脑脊液2株、组织2株和咽拭子1株。随机选取24株已鉴定的MDRAB菌株。
1.2质控菌株
大肠埃希 菌ATCC25922, 铜绿假单 胞菌ATCC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12593,均购于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1.3主要药物、试剂
增菌培养液(营养肉汤):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头孢哌酮 / 舒巴坦干粉:美国瑞辉制药, 米诺环素标准品:国家标准物质中心,CCCP干粉、 二甲亚砜(dimethyl sulphoxide,DMSO):美国Sigma公司。
1.4主要仪器设备与耗材
Heal Force生物安全柜 (力康生物医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BCM1000型超净工作台(苏州净化有限公司),二氧化碳培养箱(美国Forma Sciantific公司),Heraeu恒温恒湿培养箱(美国Thermo Scientific公司),VITEK比浊仪 (法国Biomerieux公司), AG245电子天平(瑞士Mettler Tolrdo公司),酶标仪 (德国BIORAD公司),Costar 96孔培养板 (美国Corning公司)。
1.5方法
1.5.1菌悬液配 制将已选取 鉴定的24株MDRAB菌株,在血琼脂培养皿复活后,挑取4、5个菌落置于2 ml生理盐水中,采用比浊仪校正浊度为0.5个麦氏单位,用营养肉汤1∶9稀释至3×105cfu/ml。
1.5.2药物溶液配制1抗生素溶液配制: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 标准委员 会 (USA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CLSI)2012年标准,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SCF和MH助溶剂均为无菌蒸馏水,终浓度为5 120μg/ml。抗菌素贮存液浓度为10倍最高测定浓度,根据所需要的药物粉剂量进行计算,头孢哌酮∶舒巴坦:2∶1。药物的稀释浓度的配制方法,按照CLSI(2012)推荐的方法, 以减少实验误差;2CCCP溶液配制:取50 mg CCCP溶解于240μl DMSO中,配制成208 mg/ml的CCCP溶液,保存备用。使用前用肉汤1∶999稀释, 再倍比梯度稀释。
1.5.3单药的MIC值测定1取100μl倍比稀释后不同浓度的药物溶液依次加到96孔细胞培养板中,第1孔为阴性对照,加入100μl营养肉汤,第2~11孔中依次加入梯度药物溶液,第12孔为阳性对照,加入100μl菌悬液,整个过程在生物安全柜中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2取浓度为3×105cfu/ml的菌悬液100μl加入2~11孔中,孔中菌悬液最终浓度为1.5×105cfu/ml;其中第1孔为阴性对照,加100μl营养肉汤,第12孔为200μl的菌悬液,整个过程在生物安全柜中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3将上述96孔板置于35℃孵箱中孵育, 12~18 h后肉眼观察每孔中液体的浊度改变,并用酶标仪检测各孔中液体浊度,以此标准判断各药物单独使用时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甲药单用、MIC乙药单用和MIC丙药单用)。
1.5.4联合药敏试验利用棋盘法进行联合药敏试验,步骤如下:1根据步骤1.5.3检测的各单药MIC, 选择其中6个药物浓度梯度作为联合药敏试验梯度。横向、纵向分别是两种单药的降梯度方向。取相应梯度浓度的药物各50μl两两组合加入相应孔中。当抗生素与CCCP联合药敏试验时,抗生素与CCCP按照1∶9的体积比例进行混合,CCCP浓度是步骤1.5.3中检出MIC的1/4;2将浓度为3×105cfu/ml的菌悬液100μl加入各孔中,使每孔中菌悬液最终浓度达到1.5×105cfu/ml,以上两步骤均在生物安全柜中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3将上述96孔培养板置于35℃孵育箱中孵育,12~18 h后直接观察每孔中液体的浊度改变,然后用酶标仪检测各孔中液体浊度,并以此标准判断联合用药时两种抗生素的MIC(MIC甲药联用和MIC乙药联用)。
1.5.5抑菌浓度(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FIC) 指数计算与判断FIC指数 =MIC甲药联用 /MIC甲药单用 +MIC乙药联用 /MIC乙药单用。判断标准:协同作用:FIC指数≤0.5;相加作用:0.5<FIC指数 <1.0;无相关作用:1.0<FIC指数 <2.0;拮抗作用:FIC指数 >2.0。
1.6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如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两组计量资料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单药对MDRAB的抑菌效果
MIC范围为2.600~20.800, 平均 (10.067 ± 0.033)mg/L。
2.2联合用药对MDRAB的抑菌效果
表1和2显示,由上述两表可以看出SCF和MH单用MIC与联合使用时的MIC比较,联用明显低于单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2.19,P <0.01;t =1.68,P <0.05;t =2.68,P <0.01)。
2.3CCCP的抑菌效果
CCCP分别与SCF和MH联用时,对MDRAB的MIC明显低于二者单用时的MIC (见表1~2); CCCP分别与SCF和MH联用时,对MDRAB的MIC明显低于SCF和MH两者联用时的MI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1.76,P <0.01;t =2.20,P <0.01), 而且SCF和MH各自所用的浓度均在敏感范围内。
2.4浓度-累积抑菌率
由图1可以看出,联合用药时浓度 - 累积抑菌率曲线左移较为明显,与CCCP联用时曲线左移更加明显。在相同累积抑菌百分率下,联合用药比单独用药时所需的药物浓度低;在相同的给药浓度下,联合用药比单独用药具有更明显的抗菌效能。
2.5FIC指数分布
由图2可以得出:SCF与MH联合使用时FIC指数0.0~0.5占50.00%,0.5~1.0占45.83%,1.0~2.0占4.17%。由此可以得出,SCF与MH联合使用具有协同和相加作用。
(μg/ml,n =24)
(μg/ml,n =24)
3讨论
MDRAB具有强大的获得性耐药及克隆传播的能力,是我国医院内感染的最重要的病原菌之一,采用积极、有效治疗,消除病原菌,是切断其传播的重要措施。《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指出[3]:MDRAB感染的抗菌治疗既要遵循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的原则,也要联合用药,特别是对于MDRAB、XRAB及PRAB感染的患者。
对于MDRAB、XRAB及PRAB感染的治疗,除应用抗生素药代动力学 / 药效动力学参数,选择适当的给药的剂量、给药的次数和给药的时间等提高疗效,也可以选择联合用药治疗,联合用药方案可参考国内外相关的指南,也可根据药敏结果进行组合。 MDRAB感染的治疗:根据药敏试验单用头孢菌素类、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或者联合氨基糖苷类与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XRAB感染的治疗:常采用二联方案。二联方案:β- 内酰胺酶抑制剂或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为基础的联合方案,选择米诺环素 / 多西环素、多粘菌素E、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等抗生素中的一种进行联合治疗[4];多黏菌素E为基础的联合方案,选择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中的一种进行联合治疗[5];替加环素为基础的联合方案,选择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碳青霉烯类、多粘菌素E、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的一种进行联合治疗[6,7]。PRAB感染的治疗:MDRAB易对多黏菌素产生异质性耐药,但产生异质性耐药菌株可部分恢复对其他种类的抗生素的敏感性[8]。因此,可选择多黏菌素与 β- 内酰胺类或替加环素进行联合治疗,但尚缺少大规模临床研究来验证该方案的效果。对于外排泵导致的耐药菌株,更应慎重的使用单独用药方案,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最优的组合方案进行联合治疗。
在本试验中,结合本院分离的MDRAB的药敏信息,选择敏感率高的MH和SCF进行试验。联合用药可以明显降低MDRAB的MIC。此外,联合用药在迅速杀灭细菌的同时,还能减少药物的使用量,从而减少不良反应以及毒副作用的发生。本次研究菌株的FIC指数主要集中于0.0~0.5和0.5~1.0,说明药物联用有非常好的协同、相加作用。虽然体外的抑菌试验不能完全代表临床疗效,但是国内外很多试验、临床研究及本试验研究的结果都表明联用的优越性。因此,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药物进行联合应用。
相关文章:
儿童用药要点02-18
儿童感冒用药指导02-18
基层医院儿童用药02-18
安全用药02-18
驾驶用药指南范文02-18
社区儿童之家工作总结02-18
六一儿童节社区活动方案02-18
南七街道丁岗社区儿童之家工作汇报02-18
儿童福利院社区服务实践报告02-18
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期末考试模拟试卷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