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医疗协同系统(共9篇)
篇1:远程医疗协同系统
区域医疗联合体 资源下沉 协同发展 打通分级诊疗“最后一
公里”
资源下沉
协同发展 打通分级诊疗“最后一公里”
新常态催生新目标,新动力推动新发展。近年来,郑州市中心医院顺应医改新形势,围绕建设区域医疗中心的战略目标,率先成立河南省首家区域医疗联合体,持续构建协同发展联动机制,着力打通“分级诊疗”的关键环节,重构医疗服务体系,创新探索医联体内“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初步形成医疗机构有发展、广大群众得实惠的良好效应。六大措施:
一、成立区域医疗联合体,奠定分级诊疗基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自2012年,相继成立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协同发展战略联盟。医联体分为紧密型和松散型两大类,目前成员单位已达 79家,服务郑州五区五县市的500多万人口。同时,先后与驻马店、开封、安阳、南阳等19家县级医院建立协同发展战略联盟合作关系。5家紧密型医联体单位,分别是通过采取整体并入、托管和成立院中院等不同形式,建设的郑州市皮肤病医院、郑州市康复医院、高新区医院、马寨医院、豫欣老年病医院等各具专业特色的分院。医院本部以“优化资源,分级诊疗”为战略目标,明确区域内各层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建立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协同发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奠定基础。
二、培育学科优势,打造区域医疗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区域医疗服务体系的三大支撑点。一是打造技术高地。以高级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和创伤中心为重点,以流程再造为措施,筹划建立起一系列医疗服务体系,促进精准医疗实现新突破。二是构建质量安全可持续体系。坚守质量与安全底线,重点把握好绿色通道、多学科会诊、危急值跟踪、危重症管理、医患沟通和潜在风险掌控等六大保障措施,切实营造让病人安全放心的医疗环境。三是完善医教研基地。医院先后被认定为国家执业医师临床技能考试基地暨考官培训基地、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和河南省医学学术交流基地。高标准新建设的全科医生培养基地暨门诊综合楼业已投入使用。
三、实行同质化服务,为基层首诊提供保障。为促进交流互动,建立了医联体综合服务中心,成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和护士协会,强化对医联体内的医疗、护理、院感巡查指导,促进医疗服务同质化。围绕成员单位医疗需求,目前共选取17项适宜技术在医联体内进行推广,集中传授与个案指导相结合,快速提高成员单位的服务能力。截止2015年底,医联体内开展质量巡查57次,出具质量巡查报告60份,有200余位专家参与了质量巡查工作,行程累计达到4000多公里。
四、强化全科医生培训,提升基层医疗水平。依托五大培训基地,采用基层医生临床技能培训班、疑难病例讨论、外出参加各级学术会议以及医联体内部培训、走访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帮助医联体成员单位医务人员拓宽视野、提升技术水平。同时,牵头医院对成员单位进修、学习人员免费安排住宿,每人每月发放100元餐费补助。目前常态化培训机制已经形成,共培训基层医生上万人次。
五、建立远程医疗网络,开通远程医疗服务。着力打造涵盖远程心电、远程影像、远程会诊在内的区域医疗联合体远程诊断中心,向成员单位投放远程相关设备102台,构建远程服务网络,扩大医联体服务半径,建立优质医疗资源快速下沉通道。远程会诊中心向上对接301医院,形成国家、省市、县乡三级医联体会诊体系。
六、推进精细化管理,开启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成立医联体综合服务中心,加强医联体内双向转诊、预约诊疗、专家会诊等业务管理服务工作;开辟1个号码、6条专线,两部内线,配备6辆转诊转运车,链接急诊急救资源,实行24小时在线服务,为医联体内转诊患者实行免费接转诊服务;对转诊车辆实行GPS定位管理,为转诊医师建立转诊患者信息反馈制度,与接诊科室建立转诊患者日通报制度,并建立了双向转诊日报、月报制度、分析讲评制度以及转接诊服务质量考评制度,促进患者下转,监督服务质量,打造医联体急危重症抢救、治疗、康复的绿色服务通道。
同时,启动医联体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试点。医联体内,片医小组与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生组建医联体签约医生团队,以高血压、糖尿病为试点病种,为居民提供有偿的医生团队签约服务,从而增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规范居民就医秩序,以此为切入点促进分级诊疗。
三大突破:
突破之一:从“竞争”到“协作”,实现医疗机构资源共享、发展共赢。医院以“管理、技术、服务、人才队伍和信息化”为纽带,与医联体构建起技术设备共建共享、人员流动灵活顺畅、带动帮扶基层医院长效机制。全院一体化管理,对双向转诊、预约诊疗、专家会诊的统筹调派职能。据统计,三年来医联体整体业务收入、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基本实现翻一番。2015年,医联体内门急诊服务近670万人次、出院30余万人次、开展手术5万多例,实现收入30多亿,较2014分别增长31.2%、25.3%、23.8%、29.4%,基层医疗机构增幅明显。医联体2012—2015整体运行情况对比项
目 2012
2013
2014
2015业务收入(亿元)
11.7
15.7
22.4 31.2门急诊人次
2900294
3373434
5275196
6687142出院人次
111856
132925
225415
307014
篇2:远程医疗协同系统
一、定义
在线协同系统是以自有产品和技术为核心,整合云计算、saas、移动数据等优势技术实现的,旨在为企业日常办公提供成熟、高效、完美的解决途径。
二、在线协同系统特性
良好地通用性和可扩展性:具有良好地通用性、兼容性、可操作性和可扩展性,所有的功能实现和操作均基于WEB浏览器方式,包括强大的后台管理维护和统计。
技术的领先性和前瞻性:系统各个平台均采用先进的开发语言和开发工具,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保证系统设计和开发上的领先性和长期的适用性。
良好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系统中采用地协议、信息格式、接口标准均符合国家标准,保证各平台间在数据层和应用层的快速顺畅的数据交换,并在设计风格和管理界面等方面保持严格的统一性。
灵活流程定义:伙伴流程定义是审批模块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工作流作为一个信息载体,贯穿系统各大模块,成为枢纽中心,使得各项业务流程更加规范,并发挥各种资源及系统的最大效能。由于采用了电子化的方式处理工作流,与传统的操作模式相比,每个请求都被可靠地保存而不会丢失。请求一旦被创建,就会沿着预先定义好的流程被发送给相应阶段的相关负责人,无论是请求的处理还是信息的反馈都得以高效地进行。同时,完全电子化的工作流保证了各项业务运作的规范化和透明化。
智能消息引擎:智能消息引擎采用完善的消息提醒机制,利用消息提醒器实时监控系统发生的事件,及时提醒用户处理事务。以弹出即时提醒窗口形式为主,内容包括待办事项、通知公告、工作日程、会议通知、超时预警、数据报警、人员异动等。消息引擎是一个灵活的工作助手,使事务处理更加高效、迅速。
事务处理:平台事务管理模块事务处理主要用于:所有的非正式文件,如向上级请示报告、情况反映,领导对下级的任务分工及工作安排,不同业务部门往来交流等。主要分请示汇报、工作安排、部门沟通三类。
计划任务:事务管理模块计划任务主要用于:整合万年历、时钟等信息于一个界面,允许个人对任意日期、时间段设置个人日程安排、工作日志、去向及提醒内容。上级岗位可以通过此模块随时了解下属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工作检查。
通讯录:事务管理模块通讯录主要用于:按机构级别、部门等提供全部机关的通讯地址、各类办公电话、电子邮件、手机、家庭地址电话、论坛呢称等信息供查询使用。
三、服务分类
1、个人办公
个人办公提供个性化的工作界面,方便用户处理日常的工作事务。·通讯录:方便的建立个人通讯录信息,并提供分组、按姓氏索引,导入、导出等功能。·个人考勤:可进行上下班登记、外出登记、请假登记、出差登记等,并自动生成考勤情况。
·日程安排:可进行事务的编辑、安排个人日程,并可按日历形式快速的进行查看。·工作日志:非常实用的记事工具,采用Html编辑器,并可提供查询。
·个人文件柜:方便用户存放和管理自己的文件,提供文件夹建立、文件添加和修改、文档全文检索、文件和文件夹移动等功能。
·流程操作:电子化企业的工作流程,可执行流程申请提交、填写表单、上传附件、流程审批、协办、委办等操作。
·个人设置:包括用户的个人资料编辑、讨论区个性化定义、系统登录密码设置等。2.企业管理
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企业管理功能模块,规范企业对人、财、物等资源的管理。·公告通知:用于管理公告通知的发布,发布通知时可采用短消息通知用户。·考勤管理:与个人考勤相结合,方便管理者查看考勤的情况,掌握员工的动向,并可对外出人员的申请进行批示。
·固定资产管理:可配置固定资产的折算参数,新建、修改、减少固定资产,进行资产的折旧处理,并可对资产的情况进行统计、查询。
·图书管理:包括图书类别管理、图书信息录入和图书查询等功能。·
·车辆管理:包括车辆的基本信息管理,车辆使用申请管理,查询车辆使用情况和结果报表导出等。
·客户管理:包括客户信息管理、联系人信息管理、交往信息管理等。·销售管理:包括产品信息管理,销售记录管理,产品信息查询等功能。
·工作计划管理:包括“工作计划查询”、“工作计划管理”和“工作计划类型设置”三部分。·员工日程查看:员工为自己安排了日程之后,管理者可在此进行查看详细的信息。
四、常用在线协同系统 1.国外
Todolist
todolist,用户可以用它方便地组织和安排计划。软件短小精悍,仅有一个 688 KB 的可执行文件就能完成所有功能,并且界面设计简洁,初级用户也能够快速上手。
Task Coach Task Coach是一款开源的个人事务管理工具,并且主要针对个人的代办事项。这个软件不同于同类型的软件如Outlook或者Lotus Notes等,因为这些软件都不具备合成事务的功能。Task Coach尤其适合对复杂事件的处理。目前,Task Coach 包括创建任务及子任务、设置任务类别、跟踪任务的完成进度、添加任务笔记、打印或输出任务、通知提醒等功能。
Wunderlist Wunderlist Task Manager作为一款待办清单类型的记事工具,提供行动装置端和计算机端的软件,只要登入账号,不论身处何地,用手机或计算机就可以新增、修改待办记事。
The Hit List The hit list简单并且易于使用的管理工具,是一款很个性化的任务管理软件,可以把你日常的工作安排、日程安排进行有序的管理,支持任务进度管理,任务颜色区别,任务优先级等务。体积很小,却功能强大。
2.国内
钉钉
阿里巴巴出品,专为中小企业和团队打造的协同办公平台。主打即时通话功能,免费商务电话,随时随地发起电话会议。另外,出差、报销、审批等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适合对即时通讯有迫切需求的小微企业使用。
伙伴
伙伴是乐兴软件自主研发的一款社会化协作软件,在为企业引入社会化协作概念的同时,以“云办公实用派”为产品定位,从实用性上进行产品规划。任务、项目、知识管理、投票等功能比较完善,工时、项目进度等统计清晰准确,目前拥有SaaS版和私有化部署版本。
明道
明道是一款2012年由梅花信息发布的SaaS企业软件,企业2.0产品,主要用于企业内部沟通、协作和知识管理等目标,同时提供移动客户端、开放平台和私有部署选项,该软件同时提供适合小团队使用的免费模式,也包括面向企业正式使用的收费模式。teambition
篇3:区域协同医疗代理检验系统的实现
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目前,医疗服务体制与上述目标的实现还存在较大差距。层次化的医疗保健体系尚未形成,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患者集中涌向大医院,由此带来了“看病难、看病贵”等一系列问题[1]。部分医疗资源利用效益不高、短缺和浪费严重并存,增加了医疗机构成本,加重了国家、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负担,更制约了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区域内医疗资源共享,使医疗资源的利用最大化、资源配置合理化,是降低医疗成本的有效途径。为了充分利用其他医院的检验设备资源,为了给就诊者创造方便,利用本系统可实现支持就近采集标本,送到具有高档检验设备的医疗机构去做检验,并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将结果告知本人。
1 系统设计与实现
1.1 业务流程设计
当就诊者在没有能力为其做某类检验项目的医疗机构(以下简称申请方)就诊时,该医疗机构检验员将标本采集后通过第三方物流配送至有能力检验的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方)进行代理检验,业务流程图如图1所示。
本流程主要实现从就诊者在申请方医疗机构就诊开始、经过预约申请检验、标识检验标本、第三方检验样本配送、受理方医疗机构样本检验、检验结果通知(短信、邮件、电话)、检验结果网上查询等一系列完整的代理检验过程[2]。通过检验资源的共享和配置,实现三方的协作。本流程当前只考虑有信息系统的医疗机构(社区),即门诊医生可以开具电子检验申请单,直接进行代理检验申请预约的情况。
1.2 系统总体结构
本系统通过与数据中心进行数据交换,实现代理检验申请方和受理方的数据交互、同步,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协同医疗系统总体架构如图2所示。
申请方HIS系统从数据中心获取受理方代理检验资源,并通过转换存入本医疗机构检验项目库中,当医生申请代理检验项目时在操作上与申请本医疗机构检验项目完全一致,这就避免了协同医疗业务的开展对医疗机构内部业务流程的过多影响。同时数据中心按照受理方LIS系统检验申请单序号生成规则生成受理方的检验申请单号,由申请方采样员将其标识在样本上,再交由第三方物流进行配送。
就诊者在受理方自动注册。挂号过程由数据中心与受理方相关的HIS系统通过后台Web服务调用的方式自动完成,无需就诊者在受理方进行二次挂号,最大限度地方便了就诊者和相关操作人员。数据中心记录每一个过程环节的日志信息(包括操作员、操作时间、异常信息等相关信息),以备错误追踪和查询。
申请方接口服务器定时查询申请方HIS系统中已有的代理检验记录,提交给数据中心,数据中心生成代理检验记录。受理方接收到申请方的样本后,在数据中心查询代理检验样本记录。受理方检验完毕后,在自己的HIS系统中记录检验结果,由受理方接口服务器将检验结果以符合医疗标准HL7的模式进行归档,并将归档CDA文件的元数据上传至数据中心,再将结果以约定的形式告知就诊者和申请方医生。
1.3 系统功能
代理检验模块分为五个部分,如图3所示。其中日常的基本功能为预约检验申请、接收核实样本、提交检验结果;检验资源管理是对每个新加入医院的检验资源和标准的检验资源建立对应的映射关系;公众互联网服务是对公众的网上自查询和短消息服务。
2 技术实现
2.1 HL7消息机制
美国卫生信息传输标准Health Level Seven(简称HL7)是由美国国家标准局(ANSL)批准颁布实施的医疗卫生机构及医用仪器、设备数据信息传输标准,自1990年其2.1版正式颁布以来,在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医院的影响力日益广泛。
HL7采用消息传递方式实现不同模块之间的互连[3]。不同格式的应用程序数据,首先按照HL7标准的语法规则转换成各个系统都可以识别的标准数据格式——HL7标准的规则消息;然后按照一定的网络传输协议,通过符合FTP/TCP/IP等协议的数据报的方式传送到接收方。接收系统应用层在接收到数据报后,回传数据传输的应答信息,并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有效性验证;消息通过有效性验证后送到应用程序,再按照HL7标准的规则进行解析,将消息转换为应用程序可以识别的数据。从而完成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互通互联。如图4所示。
2.2 临床文档体系结构CDA
CDA(Clinical Document Architecture临床文档体系结构)是HL7 Version 3.0中的一种电子病历规格[4]。是HL7组织发布的通过XML进行临床文档信息交换的医疗行业标准,CDA采用XML技术作为描述病历结构的基础,通过制定Schema作为数据定义的标准,其中的语义则借助于HL7的参考信息模型(Reference Information Model,RIM)和编码词汇表(Coded Vocabularies)。
在CDA标准中,根据病历信息的结构化程度,依次划分为三级:病历首页(Level One)、基本病历内容(Level Two)和详细病历内容(Level Three)。目前,CDA对Level One的结构进行了详细定义。
一份CDA文件拥有一个文件表头(CDA Header)和一个文件本身(CDA Body),文件本身是由巢状的结构组合而成,这些结构可以使用标准词汇编码,并且包含CDA的编码入口(entries)。一份CDA文件由
2.3 检验结果的CDA定义
本系统使用的检验结果的xsd定义源自于CDA R2中的coreschemas,在实际应用的需求驱使下进行了本地化,限于篇幅,以下仅做出关键节点说明:
此时可展示基于xsl的CDA检验结果页面。
此处省略……
理论上,每份文档对应一条检验主记录/医嘱,其中可有一到多个专业小节,每个专业小节中可有一到多个叶小节,每个叶小节可为单一项目或组合项目。一般情况下,每条检验主记录只对应一个专业小节,每个专业小节也只对应一个叶小节。每段叙述型文本块均为其后续机器处理型报告条目派生而来。-->
2.4 基于Web Service的实现
Web Services是一种能够被描述并通过网络发布、发现和调用的自包含、自描述、松散耦合的软构件[5]。
在Web Services体系中,所有的应用实体都被抽象成服务。其中包括三个实体和三种操作:
(1)服务提供者。从体系结构上看它是指提供服务的平台,在本系统中,由于各医疗机构接口服务器和数据中心均提供Web服务,因此是服务提供者。
(2)服务请求者。从体系结构上看它是指查找和调用服务的客户端应用程序,在本系统中是指需要请求数据交换的医疗机构。
(3)服务注册中心。它是指用来存储服务描述信息的信息库,服务提供方在这里注册发布他们的服务;服务请求方在这里查找服务,获取服务的绑定信息。服务注册中心一般由区域的数据中心负责管理。
本系统中定义并实现了如表1所示服务模块,通过对各个Web服务和内部功能模块的调用,实现整个代理检验工作流程。
3 讨论
本系统在协同医疗的流程、实现途径等各个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并详细地给出了代理检验实现的基本架构及服务模型,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今后的工作将以代理检验为基础,进一步研究其他协同医疗,如代理检查、远程会诊等模式及其标准化。
参考文献
[1]田子睿,刘旭宏.医疗信息系统技术结构的现状与发展[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2(3):234-237.
[2]彭坤,尚建松.基于J2EE平台的检验数据管理系统[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1):35-36.
[3]Hl7I.HL7VERSION3STANDARD2002[EB/OL].(2002)[2008-04-12].http://www.hl7.org.
[4]Dolin R H,Alschuler L,Boyer S,et al.HL7Clinical Document Architecture,Release 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2006,13(1):30-39.
篇4:远程医疗协同系统
关键词:MAS 协同远程教学系统 设计 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7-0040-02
从目前远程教学的发展现状来看,很多远程教学系统交互性差,学生完全是自学,无法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也不能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网络仅仅成为传输书本内容的工具。一些软件虽然通过设计判断条件,模拟了学生的答疑过程,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但从本质上看,它还是静态的,不能交互。
本文所实现的系统突出个性化和协作化以及互动性,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多种学习环节协作,使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与交互式协作学习相结合,充分地体现了MAS(Mobile Agent Server,移动代理服务器)技术的优越性,较好地解决了现阶段远程教学系统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一、MAS及其特点
MAS是一个包含多个Agent的复杂系统,其中的Agent相互合作完成一项大的任务。[1] 这种Agent间既独立自主、互相竞争,又协调合作的松散耦合系统为分布式问题提供了理想的求解结构。
1.知识和数据的分布存储
在MAS中,单个Agent仅仅包含特定于本节点的知识和数据,对于一个规模较大的问题求解往往需要各Agent共同协作来完成。Agent间共享数据和知识,也可以向其他Agent提出服务请求来获取需要的信息。因此,MAS中知识和数据的存储、决策的制定和任务的执行都表现出分布的特点。
2.并行处理
各Agent选择有利于自己局部利益的控制策略和决策目标,独立地做出决策,实现自己的目标,任务的执行表现出并行的特点。这种并行处理机制大大提高了问题求解效率。
3.健壮性
MAS中Agent的自治性和松散耦合关系,使得其中个别Agent的功能丧失后,不会影响其他Agent的正常行为,也不会给整个MAS的运行造成灾难性后果。同时,还可以通过协商、协调将其局部任务交给其他Agent,不影响总体任务的完成。
4.易扩展性
只要配置相应的通信协议和控制策略,以及相应的知识和数据,新的Agent就可以加入MAS中正常运行,原先的系统不需要做任何改动。
5.具有灵活性,易于实现
二、MAS在远程教学中使用的可行性
Agent不仅仅是分析人工智能问题的高层概念,而且由于其社会性,完全可以利用它来研究远程教育中的个体相互作用问题。[2] 多Agent理论为人类社会建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工具。此外,MAS本身也是一个人工社会,为人类社会的建模和理解提供了强大的和新颖的工具。所以,在远程教育等涉及个体和群体行为的问题上,MAS和社会科学可以互相借鉴。
具体来说,用多Agent理论构建远程教学系统模型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特征相似。Agent的自组织性使其能够根据不同的生存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适应环境并执行特有的功能,这与远程教育参与主体中的学生具有自主性学习特点是类似的。其次是理论假设一致,Agent理论中假设每个Agent都是独立的,有自己的个体目标,为了完成这个目标,Agent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这一点也与现实生活中的教师或学生角色具有相似性。再次,MAS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多Agent系统是由多个独立的Agent组成的,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形成一个群体,群体中的各Agent在物理上或逻辑上具有分布和异构的特点,即结构分布性,这与现实世界中处于不同物理地点的学习主体或授课主体是一致的,其协作性使各Agent可以通过合作和协调工作,组成一个临时群体完成单个个体无法完成的事情,如对于遇到的疑难问题,远程学习者可以通过讨论、交流来加深理解,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
三、基于MAS的协同远程教学系统的组成[3]
1.系统结构
基于MAS的协同远程教学系统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教师子系统、学生子系统和教学管理子系统,其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图1基于MAS的协同远程教学系统结构
2.系统功能
(1)教师子系统
教师子系统由备课Agent、授课Agent、答疑Agent、考评Agent和协同Agent组成。教师子系统给教师提供一个能方便地把教学内容变成Web页面和发布课件到教学网站的平台,智能地为教师提出备课建议,提供实时授课和答疑。它一方面负责教师与系统的交互,另一方面负责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将教师新的指导送往策略库。根据教育形式的不同,教师实体可以不必实时参与。
(2)学生子系统
学生子系统由学习Agent、讨论Agent和协同Agent三部分组成。学生子系统主要负责学生与系统之间的交互,引导学生的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动态地选择教学网站,并可以在学习者离线的情况下与教学站点保持联系,当教学内容更新时,动态下载学习者感兴趣的内容,完成在教学中要求的讨论、协商、群体学习等。还可以与其他学生的协同Agent、教师子系统的协同Agent互相交换信息,智能地管理学习者选择交互的对象,从而避免了网上交流的盲目性。
(3)教学管理子系统
教学管理子系统是对整个教学情况做宏观调控,它在服务器启动时自动产生,一旦激活就一直处于活动状态,随时响应用户Agent的请求。其管理包括成员管理、任务管理、信息管理、协作过程管理等。其中心数据库是用来存放教学内容和教务管理的地方。学生记录Agent用来记录学生的登记号、口令、姓名、学生的能力水平等详细信息,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并根据学生记录动态地进行推理,组织超文本结构教学的页面。控制Agent主要负责中心数据库的更新,它从学生记录Agent获得教学内容更新的需要,然后与教师子系统的协同教学Agent协商,完成学习资料和测试资料等的更新操作。
四、基于MAS的协同远程教学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以师范院校的公共课程“现代教育技术”为例谈谈如何基于该系统平台来开展教学。[4]
1.教学流程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师可以利用系统平台中的教师子系统制作教学软件,包括课件、练习、评价系统。学生通过学生子系统进入系统后,首先选择相关的学习主题,通过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案例所实现的学习情境,明确主题和相关任务,通过自由组合或经过一定的分析后组织学习小组,确定研究计划,通过协同Agent在小组内部或对于较大的项目任务可小组之间协作,进行分工、搜集信息资源,交流协作,最后成果集成,完成汇报总结,进行有意义的评价反思,最终完成意义建构。
2.应注意的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公共课,课堂教学中信息量较大,学生很难完全理解,课件放在教学平台上,以便学生进行自学。因此,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开发是学习活动中至关重要的步骤,也是选择学习模式的主要考虑因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以学生为中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2)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避免课本搬家现象。(3)教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习需求,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制定不同的中心议题,促进学生关于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研究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学生登录教学平台,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学、讨论或实践练习。
参考文献:
[1]蔡元龙,邬学礼.智能自治体及其在敏捷制造中的应用[J].航空工艺技术,1999(4):13-16.
[2]余金昌.基于多Agent理论的网络教学系统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11):4-6.
[3]杨永齐,符云清,刘莹宇.基于Multi-Agent的个性化远程教育系统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7(9):290-292.
篇5:协同巡查系统用户报告
用户报告
如皋站作为南通公路处协同巡查系统试点单位之一,在系统开发初期就积极参与其中。近年来,如皋站以智慧公路建设为目标,以协同巡查系统的推广应用为依托和载体,在处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举全站之力提升公路巡查管理智能化、综合化、精细化水平,智慧公路建设初显成效。
为解决路政、养护、路网”巡查“三合为一”,在一个平台上实施一次性巡查等的技术问题,我单位决定采用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目《公路协同巡查平台研究》课题成果;我站又根据路政管理中队及养护巡查实际情况,在现有国省道巡查的基础上将县乡道的巡查一并纳入协同巡查系统体系,实现站长室、部门、中队、养护公司的全面覆盖。
(1)该系统采用3G网络传输和移动智能终端技术,将传统的“巡查——纸质记录、相机拍摄——返回单位录入系统——分发任务进行处理”的工作流程,调整为“巡查——现场录入系统、可现场分发任务——处理——反馈任务处理情况”,提高了巡查及下发任务的效率,整合了巡查资源,规范工作流程。(2)系统可以设定路政中队所管辖的路段,并可通过后台查询中队巡查的频率。日常巡查人员通过智能手机上报巡查信息,包括巡查人员的姓名与工号、巡查车牌号、巡查路线和桩号区间、天气等,实时上传巡查位置信息。巡查人员通过智能手机记录事件现场的图片、视频等信息,并且在图片上嵌入时间、GPS地点、巡查员等信息,将事件记录实时上报。快速传递存在问题或情况信息,便于相关人员第一时间掌握现场动态,实现全覆盖。
(3)领导可以通过后台查看事件处置全部流程,同时系统可以提供巡查的频率和覆盖面以及事件处理的质量,为单位的考核提供可靠的依据。便于单位领导了解整体工作开展情况,为决策提供思路;
(4)加强处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工作效率;(5)为事件处置情况留下工作痕迹,便于事件处置中部门中队间有效的沟通。
篇6:协同oa办公系统
协同OA办公自动化系统吸收了EAI(单位应用集成)和EIP(单位信息门户)的主要思想,着力为用户实现一个集内部通讯、信息发布、协同工作、知识管理、辅助办公为一体的协同办公体系。
协同OA办公自动化系统吸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人、财、物、信息资源,建立群体竞争优势,提升管理水平和办公效率,创造企业发展的最优环境。在协同OA办公自动化系统中,每个员工都是一个办公节点,所有与自己工作相关的信息和资源都可以直接得到。各个节点连接在一起形成一张动态的协同工作网,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血液,以工作流为桥梁,信息共通,反应敏捷,严谨高效,完全实现电子化协同工作与知识管理。
协同OA办公自动化系统最终会为用户提供一个协同办公平台,整合工作流,真正实现跨系统、跨应用、跨地域的协同办公。
整合企业资源
1、通过网络技术将企业的人力资源、客户资源、知识资源、经验资源、硬件资源、制度资源、文化资源等集成在一个平台上进行管理使用。
2、资源整合,实现各种资源的互相促进和增值,创造企业发展的最优环境,促进企业发展。
3、对人力资源、客户资源实现更加有效地控制和管理,保持稳定的工作团队和客户关系。
4、有效积累公司优秀员工的知识、技能、经验、心得并向所有员工开放,使员工互相学习,快速提高业务水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将企业的产品、各种办公用品等硬件资源进行分类管理,更加方便、可靠、透明,发挥他们最大的功效。
6、建立正规、科学、开放的企业的制度和文化,保持企业旺盛的生命力,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加快信息流通
1、下达的文件、通知、任务可以在几秒钟内同时传达到相关人员,无任何中间环节。
2、员工的意见和建议都可以畅通无阻的直接反馈到最高领导层,便于及时发现问题、改进过程和发现人才。
3、即使是外地的员工或分支机构也可以时时保持和公司的沟通,保持紧密的联系。
4、所有员工都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公司的最新动态和政策,更加关注公司发展。
5、所有员工都能及时了解公司产品的库存、价格、销量等信息,及时调整工作。
6、下属可以在第一时间将工作进度和市场信息反映给上级领导,使企业以快制胜。
7、工们能够在网上轻松、直接、公平的发言、交流,建立融洽的团队关系和企业文化。
规范办公流程
1、建立起一个紧密、协调、可靠、简单的管理机制,让企业充满活力,促进企
业持续发展。
2、使员工责任明确,权限分明,具体事务落实到人,查有所依,杜绝推脱、扯皮现象。
3、公司的办公流程变得规范、有序,效率大大提高,执行力大大提高。
4、彻底消除信息传递中的阻塞、延误、失真,保证正确、及时的反应。
5、领导层可以清晰、准确的了解员工对某一事件的倾向性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6、离职员工无法带走自己的客户资源,避免人员流动给公司带来的客户流失的风险。
7、通过网络而不是麻烦的电话来询问项目进度,从而节省大量时间、精力和电话费。
8、领导层可以及时关注下属的工作动态,及时发现问题,不会因为疏漏而丢掉重要的订单或客户。
9、员工们每天都记录下当天的工作内容和心得,领导层可以直接查看、指导。
10、企业可以免去比如诸如打印、分发、打电话、找人等诸多困扰,节约纸张、人力等办公成本,将资源和精力、时间用于核心业务。
11、员工与员工、员工与领导之间可以方便、直接、充分的进行交流,通过正确的手段而不是凭个人交际能力来沟通。
提高办事效率
1、有效协调多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问题,实现高效协作办公。
2、信息流通速度成倍提高,带来员工反应速度的成倍提高。
3、可以快捷的同时给大量客户发送手机短信,保持密切、融洽、稳定的客户关系。
4、领导层能够方便的随时查看分配过的任务数量、领取人及其进度情况,跟踪监督以提高执行效率和力度。
5、员工能够清晰的查看到自己当前领取的各项任务状态以合理安排时间。
6、员工之间可以快捷的在线发送文件、通知和留言,不必打电话甚至亲自到处找人,时时沟通,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7、消除打印、复印、分发等诸多中间环节,沟通点对点,传递一指通。
篇7:政府政务协同办公系统
政府政务协同办公系统是实现政府机关内部办公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流动与共享、实现科学决策的信息系统。其总体目标是:以先进成熟的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成一个满足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业务需要的办公信息系统,使政府各机关之间、机关内部各科室之间的公文和信息的交流畅通无阻,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提供政府机关之间计算机网络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公文交流,建立高质量、高效率的信息网络,为领导决策和无纸化办公提供服务,实现机关办公现代化、信息资源化、传输网络化和决策科学化。
1、个人办公
个人办公主要用于个人事务的处理,包括电子日历、电子邮件、活动安排、待办文件、待办事宜、个人资料、个人通讯录等应用。其中工作日历、电子邮件、活动安排为Notes内置的功能,属于电子政务的基本应用;名片夹和待办文件则是用户个人事务安排。
电子邮件:用于收发Notes电子邮件,很重要一点就是处理自己邮件库中的待办文件。
工作日历:计算机内置的电子台历可使您轻松地安排的各项事务活动。
待办文件:集中处理来自各工作流应用模块中的批办件,如公文处理中的收、发文件等。
待办事宜:可以根据用户设置的事件计划表来提醒用户将准备办理哪些事情。
个人资料:录入个人信息,具有编辑、存储、管理功能。
2、公文处理
公文处理系统提供了收文登记、办理、查询和归档,发文起草、办理、登记和归档等功能,并具有透明的文件运转流的特征,文件办理者可以及时、清楚地了解文件当前运转状态,真正实现了流程跟踪、监控“智能化”的功能。
收文处理:对网上各单位发送来的办文按类别、单位、密级等进行分类登记,如果是“办文”,则需由文秘部门送交分管领导进行文件批示处理,“阅件”则需呈领导阅。发文处理:可以起草公文和办理公文(如核稿、审稿、会签、签发等)。提供手工办文与电子办公的结合,还提供各种办理意见代填和流程切换的功能。
督办管理:对领导交办或上级交办的任务和有办理期限的文件(通常来自收文系统中收文)进行登记、督办,提供文件办理进程的跟踪,提醒经办人注意时间的安排。
信访管理:为局举报投诉中心或办公室提供对信访件进行登记办理和处理。
3、档案管理
文件查询:文件查询库自动接受来公文管理系统中各类收文和发文文件文档,并提供给大家提供一个公文查询的场所和文件归档功能
档案业务管理:档案管理系统保存了所有已归档的文件供查询(如查询案卷定义、文件组卷、拆卷、移卷、封卷和案卷借阅)和备案,是保存和管理档案的场所。“档案管理”不仅可以与公文处理系统结合使用,处理已归档的收文、发文、签报等文件,也可以独立使用,用于登录非公文处理系统处理的其他文件。其中包含的档案借阅,提供提供对系统内人员借阅档案的管理。
4、行政事务
提供诸如车辆管理、固定资产等具体业务处理功能,包括车辆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接待管理、会议管理、人事管理等。
业务审批:审批人在这里进行统一的审批,不必再到各个数据库里进行审批。当然,审批人也可以选择到他的邮件里审批。
车辆管理:由行政处对各部门使用车辆进行网上管理,包括车辆安排、车辆动态显示、派车单、车辆档案、车辆驾驶员、油耗、车辆维修保养等相关内容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由行政处对全局固定资产进行申请购
买、登记、报废等管理。
后勤管理:由行政处对本局的清洁卫生资料、水电使用情况等管理。
接待管理:由办公室、行政处对本局来访人员的接待进行安排管理。
呈批管理:对请假、资料搜集、会议室使用和计算机耗费品领用进行管理。
会议管理:主要以一个月一次的局务会议为主,进行会议的组织、会议室安排、人员通知与确认、议题准备与讨论、会议纪要等管理。
工作计划:配合会议管理,提供工作计划的登记、审批和归档查询。
人事档案管理:对人事档案进行登记、编辑、删除及进行调动、任免操作。
5、综合信息
提供质监信息、公告栏等一些信息查询数据库
质监信息:质监信息数据库是个多功能的模块,它集合了内部办公信息,以 简报形式存在,形成正式刊物。它还可以完成信息的统计和归档,便于浏览和管理。
部门信息:用于登记一些部门内的信息,用于在网上发布。
公告栏:用于发布各种会议公告、通知、消息等,发布
后的信息所有网络用户都可以查阅。
网上讨论:网上用户就某一讨论主题、讨论热点发表意见和见解,进行思想交流。
6、综合资料
综合资料包括处室资料、通讯录等一些资料数据库。政策法规:用于登记一些与本单位相关的国家重要法律条文及本系统有关规定。
科室资料:提供一些重要领导讲话、互联网资料及一些报纸、杂志、图书资料。
通讯录:既公用通讯录,提供直属机构、分支机构、三级机构及一些其他重要单位的通讯信息,如地址、邮编、电话等。
7、系统管理
篇8:远程医疗协同系统
关键词:区域医疗,PACS
PACS系统作为现代数字化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便捷、高效、稳定的服务为临床医生、患者省去了漫长的等待、奔走的劳苦。各大医疗机构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使得PACS系统与自身的HIS系统形成最优化的融合。在各医疗机构内部,可以说,PACS系统已经趋于完善,对临床医疗、患者、院内科研等的支持都无可挑剔。然而随着区域医疗协同的进行,这种信息"孤岛"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模式、新需求。因此,如何将影像数据在一个区域内实现共享、检查结果相互认同,如何完成从"点"到"面"的提升,这些对于PACS系统的未来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协同区域医疗服务平台概况
我院军民协同区域医疗服务平台分为横向、纵向两个方向。横向依托厦门市卫生数字化平台实现军地医疗机构区域协同,大可达各大地方医院,小可达各地方门诊部,实现转诊、数据共享、远程会诊等。纵向依托医院自身数字化平台实现军队医疗机构区域协同,上可至总院,下可至基层卫生队,实现转诊、数据共享、远程会诊等。而横、纵汇合又实现了军、地双方不同体制医疗机构间的协同医疗,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军民协同医疗的含义。
2 医院PACS的改造
由于我院原有PACS系统在功能上无法满足区域医疗协同服务平台的需求,我院对原有系统进行了更新改造。改造后,在技术上实现了与厦门市卫生数字化平台的对接。新系统的主要功能如下:
2.1 信息共享
区域医疗协同体系中,各医院之间由"点"联成了"面"。影像数据借助厦门卫生数字化平台实现共享,从而最大程度的利用各家医院的现有资源。我院的影像数据由检查科室上传至院内PACS服务器,按一定条件匹配后,通过自动路由功能,经电信VPN专线上传至卫生局PACS系统服务器。同时该系统还具有出错重发功能,确保了影像数据上传的完整性。
2.2 远程会诊
区域医疗协同体系中,远程影像会诊是其一大亮点。会诊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对检查影像进行实时、高效的浏览与诊断,及时准确的为患者确定病因,制定医疗方案。我院PACS系统改造后,会诊双方可以在同一影像上进行操作,实时、可靠的表述自己的看法,就如同会诊双方面对面一样,是以往任何形式不能比拟的。
2.3 优化浏览
我院原PACS系统浏览采用C/S结构,每台临床医生工作站都必须经过安装后,才能进行浏览。同时,一旦配置不正确,将造成维护的巨大工作量。而改造后的新系统采用B/S结构,只要有IE,无需进行配置,输入正确的IP地址,即可进行浏览。同时我院将浏览功能嵌入临床医生工作站和门诊医生工作站中,极大的减轻了软件的维护工作量,同时也方便了医生的工作。
3 系统功能提升后带来的效益
我院PACS系统改造完成后,依托厦门市卫生数字化平台与其它医疗机构之间影像数据实现了共享。对于医疗机构,患者在其它医疗机构进行检查的影像和报告,临床医生可以方便的调阅,时效性、数据的完整性、影像的质量都有质的飞跃。患者入院后,无需再进行重复检查,有效的减少了平均住院日和减低了医疗费用,增加了床位的使用率,提高了经济效益。直观、实时、交互式的远程影像会诊,为临床医生带来了专家教授的分析指导,为危重患者赢得了时间和机会,更为医疗机构本身降低了医疗风险。为而对于患者,可以说是"一次检查,终生可用",不仅在本地区,在其它省市,只要登录厦门市卫生局网站就可以查询自己的检查记录,省去了时间、体力、经济上的重复付出。对于科研教学,这些原始的、高质量的影像数据,是胶片所无法比拟的。同时完整的患者检查影像记录对于分析手术、冶疗、用药、护理等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4 讨论
随着区域医疗协同的实施,我们不断认识到,为患者带来方便、实惠的同时,医疗机构本身也实现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良好效益。我院PACS系统改造后,患者无论是在本院或是其它医疗机构就诊,都无需抱着各类检查报告单和胶片,也无需为遗失胶片而感到烦恼。所有的检查记录都可以通过市卫生局信息平台方便的进行浏览,医生也不必从患者拿出的一大堆检查资料中,翻找自己所需要的。而是对所有检查一目了然,直接定位对本次诊疗有价值的检查记录。既方便了患者又方便了医生。
5 结束语
我院PACS系统从无到有,从院内到区域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是一个技术发展的过程,是医疗机构不断方便、高效为患者服务的过程,是国家为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不断改革的过程。通过实践,区域医疗协同这一模式已被证明是正确的、可行的,是可以被复制和推广的。依托这一平台,我院影像数据充分发挥了其作用,极大的方便了患者,同时对医疗活动也支持也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继伟,夏挺,孙卫,孙中海.基于市民健康信息共享平台的区域PACS建设[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12:844-846.
篇9:探索医疗卫生协同创新之路
2010年1月26日。为落实“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推动科技成果惠及民生,北京市政府在医疗卫生科技领域启动了“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实施方案”。并具体分三阶段组织实施。其中第一阶段为2010—2012年、第二阶段为2013-2015年、第三阶段为2016-2020年。至今。一期工作目标已顺利完成。3年来。通过聚焦市民健康的重大问题,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卫生局等相关委办局形成联动。密切合作、协同推进,以项目引导的方式集聚首都医疗卫生领域的优势资源,搭建科技支撑体系。已形成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全过程的科技攻关与管理新格局。探索出一条医疗卫生科技创新之路,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向临床转化,让科技更多地服务于民生健康。
加强顶层设计
“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编制历经一年多时间。针对重大疾病的筛选以及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环节的科技支撑工作进行了广泛调研,在征求百余名医疗卫生领域知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讨论,以“四高”为标准(即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疾病负担、科技在疾病控制中所能发挥的作用程度高)筛选出严重影响市民健康的“十大疾病”作为医疗卫生科技工作重点。据悉。这十大疾病(即肝炎、艾滋病、结核、禽流感等新发突发传染病等四类重大传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宫颈癌和乳腺癌、抑郁症、慢性肾病、脊椎和骨关节病等六类重大慢性病)患病率约占疾病构成的75%以上。死亡率约占死因构成的70%以上。
随后,为充分调动首都优势医疗机构科技力量。北京在全市范围内遴选首都十大疾病领衔专家。建立十大疾病科技支撑体系。目前。已形成12位领衔专家和80余名核心专家组成的十大疾病专家团队。以“3、5、2”模式构建了由88家各级医疗机构组成的研究示范网络(每个疾病领域按3家三级医院、5家二级医院和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比例构成研究示范网络)。实现了人才、信息、病例资源、成果等全要素整合。覆盖“科技创新、技术评价、示范推广”的全链条。为科技攻关工作持续开展奠定了基础。
方案的实施使得北京在全国率先搭建了大规模疾病研究公共基础平台。其中“十大疾病临床数据库和样本库”是全国率先启动的、遵循国际标准的临床资源平台,由京1213家医科院所参与建设,目前约保存临床信息2.8万例、样本23万例,可为疾病诊疗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新药研发与评价提供大量、高质量的原始性创新资源、基础资源和技术支撑;“六类重大慢性病流行病学综合调查研究”是全国首次大规模同步开展的集六类慢性病为一体的流行病学数据调查工作。可科学、全面地反映北京市六大慢性病发病、死亡以及危险因素等相关状况。为首都慢性病防治规划、政策和干预策略的实施及慢性病预防控制效果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探索突破国际前沿
“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工作”实施以来,十大疾病的前沿创新研究始终瞄准国际前沿,取得了重要突破。先后筛选出以生物标志物为基础的个体化治疗、生物芯片、结构生物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等代表国际医学前沿领域的十大研究方向并组织相关研究工作。
其中,清华大学施一公团队在世界上首个解析了NAT家族蛋白UraA的晶体结构和枯草芽孢杆菌内蛋白酶体调节亚基MecA-CIpC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在国际著名杂志《Nature》上发表论文2篇,其研究成果将为新型抗癌药及老年痴呆预防药物的开发提供重要靶点线索;北京大学饶毅团队分析了ToM和共情两种行为由基因控制的程度,提示基因与社会关系相互作用影响人类共情的神经机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程书钧院士领导其团队正在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基于肺癌自身抗体标志谱的、用于肺癌诊断和预后的检测技术方法。对提高肺癌诊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北京师范大学贺勇教授研究发现了阿尔茨海默病前期(轻度认知障碍)在全脑网络水平上功能整合的下降,其论文发表在《Biological Psychiatry》,为理解该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早期辅助诊断的影像标志物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提升了我国认知神经生物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团队发现并初步验证了4个新型血液肿瘤标志物在血液病诊治中的临床价值。将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监测的通用性提高到90%以上。
同时,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落实“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以项目为依托,培养一批在国际医学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医学科学家,成为优秀学科带头人。共培养9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7位科技新星。以及一批高层次创新团队。
推动科技惠民
2011年7月,制定并发布北京人健康标准——“北京人健康指引”34条,编辑出版《北京人健康指引》指导手册;2012年初,由10位院士审定、推荐,1000余位专家参与编写的《健康大百科丛书》与广大市民见面;针对北京市居民慢性病威胁。开展口腔疾病防治、肿瘤防治、心血管疾病防治和脑血管疾病防治的阳光长城计划等,2011年北京市18~79岁常住人口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到73.7%。
一期工作开展以来。加强了成果产出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惠及民生。以学术水平高、惠民效果好为标准。从已形成的科技成果里评选出“十大创新型科技成果、十大惠民型科技成果”。
肝炎领域。制定了我国慢性乙肝患者纤维化的诊断界值。被纳入《中国乙肝防治指南2010更新版》,为今后临床诊断乙肝纤维化提供了充实的科学依据。对乙肝药物抗病毒治疗方案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为推动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进入医保目录提供了数据支撑。制定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方案。使病死率从“十五”期间的51.7%下降至27%。
nlc202309011234
艾滋病领域,建立了中国首个大规模的MSM(男男同性恋)高危人群动态随访队列及世界最大最全面的HIV急性期感染者队列,研发了用于HIV感染的核酸集合检测方法。使检测成本从每份1000元降低至20元。采用国产抗病毒药物,优化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价廉、效优、毒副作用低的艾滋病首选治疗方案。写入2011年新版《艾滋病诊疗指南》并在全国范围推广。节省相关医疗费用上亿元。
结核病领域。建立抗结核药物的血药浓度检测方法和监测平台,参与国际多中心项目,开展氯法齐明及吩嗪类药物等治疗耐药结核病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新发突发传染病领域。世界上第一次采用严格的循证医学研究方法(RCT)评价奥司他韦和中医药对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其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内科学年鉴》,获得国际认同。成为“传统医药走向世界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心血管疾病领域,搭建北京急性心梗信息监测平台,获得了北京人群急性心梗的发病率、死亡率等基础数据。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重症冠心病外科治疗策略》共识方案。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心血管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在国际上率先报道“单导管”法和“2C3L”术式并系统建立了我国房颤导管消融的技术和方法。
脑血管疾病领域,制定“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和诊疗质量控制规范”,并成为卫生部推荐性行业标准。
糖尿病领域,在全市36家医院进行了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建立了北京市糖尿病高危人群队列,开发了生活方式管理软件,从而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规范及个体化的管理。
慢性肾病领域。建立IgA肾病患者信息网络平台。以此为基础建立全国血液透析登记系统,为国家医疗政策和保障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为血液透析治疗的质量控制与监督提供平台。
精神疾病领域,制定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社区康复技术并向全市16个区县进行推广,成为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度绩效考核指标。
脊柱和关节病领域,制定的“脊柱外科导航技术临床规范”、“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已成为卫生部行业标准。导航技术的应用使脊柱外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手术精确性由41%~87%提高至97.16%。针对严重复杂性胸腰椎后凸畸形研发关键治疗技术。使其畸形矫正率由国际上48%提高到70%以上,手术水平居于国际前列。
创新机制体制
以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为依托,加强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科技决策机制,强化科技计划的顶层设计。强调医学研究不同阶段由不同科技计划支持。实现了“基础研究一前沿技术研究一临床研究一成果推广”全链条覆盖。总体形成以“十大疾病”为重点,各研究链条有效配置、系统推进的工作格局。建立科技计划项目储备库制度,实行“及时组织、及时议定、及时入库、适时启动”,形成常态化的项目组织机制。
在管理机制上不断探索创新。组织方式多样化。采取社会征集、公开招标、邀标、择优委托等,目前80%的重大科技项目采取招标方式;加强科技项目全过程监管。引入第三方监管机制。聘请专业的CRO公司督促项目研究进展、严查研究数据正确性,确保项目研究质量。
目前,“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二期(2013—2015年)工作方案已编制完成。未来3年。北京市科委、市卫生局及其他相关委办局将共同在一期方案的基础上加强组织管理机制的创新。支持以十大疾病为重点的转化应用研究,研发一批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新技术、新产品,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带动北京及国家医学科技发展;推动一批诊疗规范、适宜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在各级医疗机构转化应用,促进十大疾病防治水平明显提高;建立健全首都十大疾病防治科技创新体系。研究网络不断完善,首都医药协同攻关能力不断增强,医药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医疗体制改革顺利实施,市民健康明显改善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