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言语(精选十篇)
教师言语 篇1
一、“道听而途说, 德之弃也”———教师言语批评发生前的准备
孔子主张说话公正客观, 实事求是, 反对恶言恶语、信口雌黄。《论语·阳货》中子曰:“道听而途说, 德之弃也。”孔子认为在路上听到就四处传播是背弃了道德。由此, 孔子认为贤人有四种境界, “贤者辟世, 其次辟地, 其次辟色, 其次辟言”。 (《论语·宪问》) 将避开他人的恶言恶语及谣言纳入贤人之德行。《论语·尧曰》中记载:“不知命, 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 无以立也;不知言, 无以知人也。”孔子认为不会分辨别人的言论, 就不能了解人, 提倡通过言语来分辨是非以知人, 且分辨言语的真真假假。
教师施之于学生的言语批评, 对学生影响深远, 有可能左右学生的学习态度、情绪与行为。因此, 教师在批评学生前, 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一方面, 教师要了解诱发事件的来龙去脉, 关注事情发展的过程, 公正客观地收集事实证据, 杜绝“道听而途说”。同时, 教师需要在批评实施前把握当事人的性格特点, 对其性格中的缺点与不足应客观评价, 切不可夸大。另一方面, 如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应该对当事人及其他参与者的言语争辩加以区分与辨别, 切忌听信一方言论, 以偏概全, 妄下结论, 肆意对学生进行批评。有了批评前的准备工作, 能够促使教师在批评实施过程中得心应手, 选择更合适的批评时机与方式, 达到最佳批评效果。
二、“夫人不言, 言必有中”———教师言语批评发生时的处理
孔子主张言语得体, 反对口无遮拦, 随随便便。为此, 孔子对于言语交际提出了很多原则。
1. 出辞气, 谨而信———注意批评时的语气与态度
孔子主张出辞气, 谨而信。要求说话注意自己的言辞与语气, 内心态度要谨慎忠诚而态度谦和。作为教师, 对学生实施言语批评, 出发点应立足于教育学生和促进学生发展, 以尊重、热爱学生为前面, 教师在实施言语批评时, 只有态度谦和, 不迁怒, 不粗暴, 才有使学生愿意听下去、接受批评的可能性。只有态度真诚, 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 使得转化工作能够保持, 批评效果良好且持久。另一方面, 言辞与语气同样不可忽视, “出辞气, 斯远鄙倍矣”, 能够注意说话的言辞和语气, 就可以避免鄙陋粗野的错误。因此, 教师应该避免责备、羞辱、埋怨、恐吓、发泄、猜疑、讽刺、挖苦、冷漠等负性语气, 尽量保持语气的平和与公正, 让学生感受是在解决问题, 而不是接受拷问。
2. 夫人不言, 言必有中———注意选择批评内容
孔子认为评价及建议要一针见血, “夫人不言, 言必有中”。 (《论语·先进》) 即说话要说到事情的关键上。教师在对学生实施言语批评时, 应具有针对性, 不能泛泛而谈, 要具体明确, 避免随意套用一些模糊的如“学习不认真、贪玩”等批评语, 明确说出存在的缺点与错误, 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后果。同时, 教师要避免就人论事, 将学生过去所犯错误一并揪出, 而是要就事论事, 批评有理有据。批评时目标明确, 批评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认识错误、接受建议、改正错误, 而不是出于教训、警告的目的。
3. 时然后言———注意调整批评时机
孔子认为说话需要把握言语时机, 主张适时而言, 见机而语, “邦有道, 危言危行;邦无道, 危行言孙”。 (《论语·宪问》) 提倡“食不语, 寝不言”。 (《论语·乡党》) 力荐“信而后谏”。 (《论语·子张》) 认为需要得到他人的信任后再进谏, 如果没有得到信任就盲目的去进谏, 别人会认为你是在诽谤他。教师对学生实施言语批评, 亦需要注意批评的时间。“时然后言”, 教师要善于捕捉有利于教育批评的时机。一般而言, 矛盾冲突发生时, 双方情绪都比较激动, 容易失去理智, 彼此采取抵触的态度, 教师选择此时进行言语批评有可能激化矛盾, 即便不激化争执, 也难以使学生心服口服。因此, 对学生进行言语批评要选择师生关系比较融洽时, 当事人头脑比较冷静时, 集体舆论倾向比较一致时。选择此时, 学生不容易对教师产生防备心理, 抗拒态度, 更倾向于将教师视为长者、朋友, 理性分析自己的错误及不足, 虚心聆听教师对于事件的分析, 接受批评与教诲。
同时, 孔子认为说话要分清场合, 根据不同的场合, 来调整言语行为。《论语·乡党》记载:“孔子于乡党, 恂恂如也, 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 便便言, 唯谨尔。”均是根据不同的场景来选择合适的话语数量和语言方式。教师施之于学生的言语批评, 亦需要考虑场合。事发当场批评还是事后批评, 事后批评是在班级上还是私下, 这些也需要结合学生 (当事人) 的性格特点和事件的严重程度来进行调整。笔者认为, 事情不严重, 能够当场提醒, 又不会伤及学生自尊的, 可以当场批评;事情比较复杂, 对于事态的来龙去脉不甚了解, 最好不要正面批评, 以免引起学生更强烈的抵触情绪, 伤及学生自尊。教师在言语批评学生时应该尽量避免第三人, 同时也应该尽量减少在班级、办公室等这样的公共场所予以言语批评。
孔子认为运用言语一定要注意对象,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 夫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 失言。” (《论语·卫灵公》) 意为可以同他谈话, 但不同他谈, 这就会失掉人才;不可以同他谈, 却同他谈了, 这是白费口舌。教师的言语批评对象各异, 性格独特。因此, 在实施言语批评时, 教师应把握批评对象的基本性格特点, 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对于比较外向且积极乐观的学生可以直接指出其不足, 开门见山, 避免过多的迂回。面对比较内向的学生, 应采取更加含蓄的方式予以批评, 点到为止, 多用鼓励。
4.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注意把握批评方式
孔子反对巧言, 但这并不阻碍孔子对于言语表达文采的追求, 孔子认为“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不管是写作还是言语表达既要有实质内容, 能够说清事实, 又需要文采予以柔和, 孔子不赞成过于直白的言语方式。《论语·泰伯》中记载“直而无礼则绞”, 认为心直口快却不懂礼, 便会尖刻刺人。由此可见, 孔子要求言语含蓄, 加以一定的修饰, 以达到文质彬彬的境界。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过程中, 切忌唠唠叨叨、喋喋不休, 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观点及建议即可, 避免长篇大论引起学生的反感。同时, 教师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 应对自己的话语予以修饰, 太过直白的言辞会让学生觉得尖酸刻薄, 难以接受。幽默、委婉、旁敲侧击的批评方式, 既可以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 也能使学生心领神会, 乐于认识和改正错误, 接受批评教育。
三、“与其洁也, 不保其往也”———教师言语批评发生后的恢复
教师资格:言语的分类 篇2
了解什么是言语、什么是语言,才能更好的了解言语的分类。言语是认知发展中的一种心理,而语言是一种交流沟通的工具。言语的分类,这个部分在历年的考试当中一般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备考,他经常会给一段描述或者特点,让考生反选出它是属于哪个言语。我们已经知道了它的考试形式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具体言语的分类。
言语主要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个大的部分。
一、外部言语
外部言语指的是具有一定社会性的,能被感知的言语。一般出现在4岁左右。外部言语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种。
(一)口头言语
口头言语是指以听、说为传播方式的有声言语。它通常以对话和独白的形式来传播。例如:两人或者两人以上的聊天、老师的讲座、小朋友讲故事。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一点儿童在这个时期不能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发音系统,所以经常会出现小朋友在妈妈耳边说“悄悄话”
话。
(二)书面言语
书面言语是人们用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言语。
二、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是非社会性的,不能被别人感知的比较高级的言语。一般表现在4~5岁左右。例如,小朋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把自己想说的话在心里想出来,不表达出来。
在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之间还有一个幼儿比较特殊的言语,就是出声的自言自语,它也是指非社会性,能被感知的言语。我们会发现和我们的内部言语很相像,他们的区别在于语句的内容是不一样的,重点要看说话的内容。幼儿出声的自言自语分为两类,一种是游戏言语,例如幼儿在玩积木游戏的时候经常边搭边自己说“这个积木我应该先放底下,然后这块放上面,再放就能搭成一座小房子啦!”。另外一种就是问题言语,还是一样的搭积木游戏,幼儿会在过程中说“哎!这块积木应该放在哪里呢?我是放在这个底下还是放到这个上面呢?”这种就是问题言语。
在这里会经常出现一道选择题:
例题:针对孩子出声自言自语我们应该怎么进行引导()。A.把它发展成外部言语 B.把它发展成内部言语 C.继续发展出声的自言自语 D.什么都不做
B。因为在幼儿言语发展中内部言语比外部言语更高级一些。
教师的言语大如天 篇3
为人师者,由于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千万要注意自己的言语。我的一位同事在上初中时,怎么也学不明白英语的时态。有一次,英语老师兼班主任把她的卷子扔给她,并咬牙切齿地说:“我要是有你这样的女儿,早就把你捏死了。”二十多年过去了,同事提到这件事时仍然热泪盈眶。看来,言语对人的伤害可谓刻骨铭心。
然而,历史有时就会捉弄人。同事毕业后被分配到县中学任教,而那位老师的女儿恰好在她的班上。事实上,那位老师的女儿整天迟到、早退,甚至上网、谈恋爱,那位老师多次被学校通知到校。好在我的同事不计前嫌,给那位老师以最大的帮助。
有则寓言说:“一位猎人救了一只小熊,熊做了许多好吃的东西款待猎人。饭后熊询问猎人的感觉,猎人说:“饭菜倒是蛮香的,只是你身上的气味太难闻了。”熊伤心地递过一把斧头:“要不你用斧头砍我的头吧!”猎人照做了。十年后,猎人又遇到熊就问:“你头上的伤好了没有?”熊说:“头上的伤早好了,可是你的话我一直不能忘记啊!”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总不忘用美丽的语言去感染学生,给学生希望。我所教的班上有一位非常勤奋的学生,就连课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座位上学习,吃饭都是靠同学捎带,可成绩并不出色。一天,她问我:“老师,您常说‘天道酬勤’,可我怎么不行呢?”我说:“是不是你的学习方法有问题呢?”然后我建议她该吃的时候吃,该睡的时候睡,该玩的时候玩,该学的时候认真学。很快,操场、课间多了她的身影,可是她的成绩却下滑得厉害。在一次家长会上,她当着众多家长和学生的面问我:“老师,我是不是很笨?”我思忖良久,在黑板上写下“迟开的花最好看”几个字。几年后,这位学生奇迹般地考上了大学。
上大学前,她拿出一个手抄本送给我,本子题名为《月亮的心》,里面摘录了我经常说的一些话和批语,如“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美丽地行走在大地上。”“人生是场没有终点的长跑,不仅在于你跑得有多快,更在于你跑得有多久。”本子扉页上写着“您的心中有天使在飞翔!”
接过这珍贵的礼物,我感慨万千。说实话,学生是宽容的,如果把我说的话照章全录的话,肯定也有许多伤人心的话,至少我至今都在忏悔曾对一位学困生说:“你是个好东西,还会到我的班级来?”
“您的心中有天使在飞翔!”是学生对我的鼓励,也是我今后人生路途中永远的追求。■
教师言语 篇4
教师语言是以教学为职业的一类人所说的语言,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Nunan曾说过, 在外语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 教师话语影响着课堂教学组织以及学生的语言习得情况。组织课堂教学要通过完善化的教师话语来进行传达, 合适的教师语言在学生面前也同样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之一。此外, 教师语言具有很多方面的功能, 比如组织、实施、管理教学等功能。进而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 言语行为理论会更好地规范老师的一言一行, 使教师能更好地组织教学, 讲授知识。
2关于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 是指Austin和Searle关于言语活动假设的理论, 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Austin曾说过, 当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 是在实施一个言语行为, 也是要完成三个子行为, 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行为本身, 言外行为指的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 言后行为指的是说话带来的进一步后果。1979年Searle继承并且发展了Austin的理论。其实, 言语行为理论的本质是:人类的语言具有交际的功能;人类学习语言以及使用语言, 都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语言去为我们的行为服务。本篇文章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指导, 对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进行分析, 同时验证言语行为理论的解释力。
3 课堂用语
(1) 问候语
教师在课堂上会使用问候语, 如“Hello, boys and girls.”等来问候学生。在问候的同时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让他们知道课堂即将开始。根据言语行为理论, 问候语在课堂用语中包括三种言语行为。例如, 教师在说出“Good morning/afternoon.”时, 完成了言内行为, 也就是向学生打招呼, 达到了交际的目的。也完成了言外行为, 在问候的同时, 建立了课堂秩序, 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最后, 还完成了言后行为, 有助于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是, 这种问候方式却显得有点单调, 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因此, 教师在使用问候语的时候也要注意根据不同的语境使用不同的问候语, 例如:“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Are you feeling good today?”等。这种问候形式可以把学生轻松带入课堂教学, 减少课堂上的紧张气氛, 也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比较感兴趣。所以, 在外语教学中, 教师应更多地利用语境和情境来问候学生。
(2) 指令语
指令语在组织和维系课堂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指令语可以起管理作用、过渡作用、教学作用。例如:“Stand up”、“Excuse me”等起管理作用, “then”等起过渡作用。“Do the exercises”、“Let’s look at…”等起教学作用。
另外, 指令语常常以祈使句的形式表达。因为祈使句具有简单明了的特征。教师在让学生做事的时候, 可以通过祈使句督促他们的行为。教师在指使学生做事的时候, 大多数都使用祈使句。但是, 祈使句的语气过于生硬, 命令性较强, 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也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 教师要因时而定, 因人而异, 多使用委婉语, 如“would you…, could you…”等。由此可以减少师生之间的隔阂, 加强师生沟通, 从而有利于教学。但是据统计, 教师在课堂上真正使用这种言语行为的少之又少。教师应在合适的场合下尽可能多地使用委婉的指令语,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地使用起管理作用的指令语, 使得课堂秩序有条理, 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以及过渡作用的指令语, 以便教学过程更加清晰。
(3) 提问语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具体情况而使用不同的提问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提问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课堂刚刚开始的时候, 学生常常不知该如何掌握新的学习要点。提问语在此时就起到了很好的引入正题的作用, 它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角度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经过自己思考过的内容往往会记忆深刻, 符合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思想。教师在使用提问语的时候有以下两点需要注意:首先, 使用提问语要注意适度原则。提问不能过难, 也不能太简单。问题太难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产生厌烦心理, 太简单又起不到让学生深入思考的作用。因此, 教师的提问难度要适中。其次, 提问还要掌握恰当的方法。教师在提问之后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这样才能保证回答的质量。但是, 当学生答不出时, 教师也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 不要严厉批评学生, 以免让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产生恐惧的心理, 从而影响学习成绩。
4 对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进一步思考
教师言语行为在语言课堂教学中起着双重作用。首先, 教师言语行为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尤其是在学生刚刚接触英语时, 会对英语学习产生畏惧心理。此时, 英语教师要尽可能多在课堂上说英语, 让学生逐渐熟悉和适应这门语言, 在指导教学的同时实现对学生语言学习的输入。其次, 教师课堂话语也要具有机智性。课堂具有不确定性, 老师在上课之前把课备好是最基本的, 但也远远不够。因此, 面对复杂动态的课堂情况, 教师讲话要机智。最后, 教师话语还要具有启发性。现在的教学模式逐渐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因此, 教师的话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 更要启发学生如何去学习。
5 结语
在外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言语行为要与教学内容相符合, 并适合学生当下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 带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利用直接言语行为以及间接言语行为的结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也可以通过一些经典电影中的重要情节, 向学生讲授教学内容。另外, 要适时地调整教学方式, 避免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以免使二语习得变得力不从心。因此, 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指导研究英语教师课堂言语行为, 可以促进课堂上英语教师言语行为的优化, 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教师行为离不开教师话语。教师话语指的是教师在英语课堂上所使用的语言。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理论之一。通过该理论分析英语教师课堂话语, 不仅能从专业理论的角度分析英语教师话语存在的问题, 并且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本篇文章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指导, 旨在使得英语教师获得更高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教师话语,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Austin, 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Clarendon Press, 1962.
[2]Harmer, J.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Longman, 1998.
[3]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M].London:Long-man, 1985.
[4]Nunan, D.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A Textbook for Teacher[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Inc, 1991.
[5]Searl, J.R.Speech Ac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6]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7]陈蔼琦, 曾淡君.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教师语言的语用功能[J].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1) :54-57.
[8]陈爽.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 :99-101.
对话教学中的英语教师课堂言语策略 篇5
对话教学的核心是对话”,这里的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对话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显着区别之一就在于,对话教学凸显了教学过程的沟通与合作的本质.同时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之上,使教学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对话教学为背景。提出教师课堂言语策略的指导原则和实际操作建议。从而实现更为有效的授课效果。
传统的英语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的“填鸭式”的方式为主。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教师的话语一般占90%以上,教师的话语是主流,而学生的言语参与量则微乎其微。研究表明,只有10%或20%的聪颖学生可以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吸收和理解所传授的知识,导致英语课堂教学出现危机。以对话为教学手段的课堂改革模式顺应了教学的潮流与需要,是一种非常适合英语教学的模式。
对话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独白式”的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其本质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显着区别之一就在于,对话教学凸显了教学过程的沟通与合作的本质,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社会交往,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之上,使教学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师生通过朋友式的合作,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这种教学方式非常适合语言教学。
在对话教学模式下,教师需重新审视教学目的、教学伦理、教学方式与教学思维。而这些需要审视的教学因素的实现都是以教师的课堂语言为载体的,因此,在对话教学的背景下,教师需要解构传统的课堂话语策略,对其进行重新调整与组合。虽然对话教学成为普遍的教育现实为时尚早,但由于它非常适合英语教学,因此我们提倡在实际教学中对它进行尝试性的使用,教师应以对话教学理念为指导,实现与学生的合作沟通以及互动交往,把学生培育成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实现创造、生成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平等策略,尊盆学生主体
对话教学中师生之间是民主的、平等的关系。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民主、平等关系是对话教学的前提。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师生间的语言交谈,而且是师生双方彼此敞开心扉和彼此接纳。从人格上说,学生与教师一样平等独立,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言语策略上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乐于开口,乐于实践。教师课堂言语的选择与使用最能体现这种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特征和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选择使用能体现这种民主平等关系的言语策略,以互动为方式,以恰当的言语为手段,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在对话教学中,学生是建构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活动是为学生建构知识服务的。传统上对于课堂话语权理解的错位,常常导致课堂上教师言语行为的偏差。教师的传统角色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导致了长期以来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话语关系,教师是主体,言语中居高临下,学生则只是被动的接受教育的对象,没有话语权。
在这种以传统讲授式为主的课堂中,教师追求的是把知识点讲明、讲透,但教学效果却不很理想。关键的原因在于课堂主体的错位。如果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把持课堂,那么即使教师把知识讲得再明再透,也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改变旧经验,建构新知识。
美国心理学博士卡罗琳·奥林奇在《塑造教师》一书中,曾针对美国教育中出现的间题说“有些言语和行为能给人脆弱的心灵带来创伤,且这种伤痕会伴随人的一生”。对于教师课堂上不恰当的言语行为,她的评价是“当你伸出一个手指,指着别人进行责备白叫司时,剩下的四个手指其实是在指向自己”。纵观中国教育现状,师生关系问题虽因立法而有所改进,但“师道尊严”加给教师们错误的言行习惯仍厚重如山。教师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言语使用上居高临下,对学生存有偏见和歧视,这样会给学生心灵带来创伤,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只有师生地位平等,才有可能发生对话,也只有在平等的主体间发生的对话,才有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的工程应是最艰巨、最复杂的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教师的言语使用起着导向作用。但教师在课堂中的权威性、教师话语不容置疑性和知识的化身这一形象,导致师生间真正平等对话的困难及师生对话的简化,即使是在有限的学生发言中,也会因为学生存在的间题(如声音低弱、口齿不清、词不达意、不着重点等),导致不少教师不等学生回答完毕,便抢过话头,到最后干脆自问自答。这一方面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剥夺了学生建构新知的时间与空间。其实学生在组织语言时就是在锻炼思维、建构新知。为克服学生发言的这些毛病,教师可等学生说完后,归纳并重组学生要表达的意思。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质疑教师,有疑问时可随时提间,甚至可以不站起来发问,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平等的课堂氛围。变传统的“一盲堂”为群言堂,变“我说你听”的话语霸权为平等交流,变过去的“被动接受”为学生的积极参与。
二运用有情语,实现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学校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的性质自然也制约着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传统的师生关系,由于受传统社会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规定,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威依从关系。作为教师,只有运用学生可接受的言语策略授课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融人课堂氛围,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当今的学校环境中,讨人喜欢和受人重视是学生的首要需求。促进学生的自尊心,尤其是促进困难学生的自尊心,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许多学校的课堂经验表明,如果教师重视学生的成就,面带微笑,鼓励学生发表想法,在管理学生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就不会产生太多的间题。从互动理论的观点看,语言是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和工具,语言交流不仅是信息的交流,也是思想和感情的交流。提高外语学习的成效不光是简单的语言知识的灌输和学习,还是情感、态度和动机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积极良好的情感因素是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的心理保障。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性的话语比单纯的理论性话语,更能收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语言的学习更是如此。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里的“好”与“乐”就是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学生自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适当的语言策略,挖掘和激发这种情感潜势。优秀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满面春风的语态,带有浓郁情味的话语,饱含激情的语气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产生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使得教学内容被学生接受,使得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一次综合英语课上,教师正在讲授E一mails一课。本课讲的是网络聊天室的利弊。在导人课文时,教师问了同学这样两个问题:Ch$tting online looks like fun, Have youever tried it? How do you feel about it?这两个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拉近了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使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有了亲切感与可触感,从而水到渠成的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评价语的使用上,教师也需要运用“有情语”的艺术。当赞赏学生时,教师的话语不应只针对学生学习中小小的进步和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和专长,赞赏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Light-town和Spada曾说过,“过度指出学生的错误对学生的学习动力会造成负面影响。教师必须对学生对纠错的反应多加注意。”当为学生纠错时,教师应选择恰当的语言策略,选择间接、委婉的言语手段提示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纠错的意识。例如“Right but not complete.”“Think it over, then youcan give more.”“Try to put it another way.”“rams-fraid there is another way to二Do you know it?”英语中有很多富有鼓励性的话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话语的力t,多给学生一些安慰与鼓励,传达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教师课堂上启发性的与鼓励性的话语能使学生充分放松,最大限度地开动脑筋,参与课堂学}3。例如“Never mind!” “ It down t matter.” " Ibeliev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
三运用体态语,实现最大效率沟通
语言学家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交际过程中,言语信息只占交际信息总盘的35 }o,其它非言语信息则占65%。不仅如此,体态语言的运用也自然丰富了交际手段,使得言语的重复和强调相对减少,言语活动的负担也大大减轻;而信息的增加,也有益于人们突破通过单一渠道理解话语意义的局限,从而能够提高信息传输的质盆。因此,不少国家都非常重视“体态语言”的教学。从某种意义来说,师生交往中的非语言交流比言语交流更为重要。人们能够一时停止有声的说话,但却不能停止通过各种身体的姿势有意无意地不断发出信息。可以这么说,没有丰富协调的肢体语言,就不可能有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有高效率的师生交往。而没有表情的呆板说教只能使学生永远对教师敬而远之,永远不会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必须尽可能解读学生的肢体语言,在教学中尽量策略性地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采用目光、手势等非言语手段来传递信息,以此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最大教学效果。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同学们在安静地做练习,一位学生悄悄站起来用手势表示他要出去一下,教师如果允许,只点点头就可以了,而不宜使用有声语育,以免分散大家的注意力。再如,一个学生做小动作,这时,教师若使用有声语言来批评他,就会干扰整个教学过程;如果用一个恰当的暗示动作,不仅不影响其它学生听课,而且会比严厉的批评效果要好。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对于朗读几遍,学生的声音大小等,教师同样不必通过有声语言的指令,而可以通过体态语与学生达成无声的默契。
由此可见,体态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应引起每位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除了要在有声语言的传递上下工夫,还必须加强课堂上自身行为动作的修养,努力掌握体态语的表达艺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艺术地使用体态语,并与有声语言有机结合,这不仅会使我们的教学艺术锦上添花,而且能高效率地完成英语教学任务,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自我表达,理解他人以及在英语交际中的灵活应变能力。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言语美 篇6
言语,包括言和语两个部分。言指的是说话这种行为,而语指的是说的话,包括写下来的话。要实现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言语美,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语文教师说话行为美
教师的说话行为包括说话时的表情、动作和语调。语文教师在说话的时候所呈示的表情,表现的动作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恰当的表情和动作会让说话变得生动有活力,也能帮助学生理解;相反,多余的表情和动作不仅无助于学生的理解,反而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1.表情美
表情是教师心态的外在呈示。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带着自己的感情解读教材文本,会对学生有所期待。教师的表情就是一个信号,学生关注教师,就会从教师的表情上获取潜在的信息。要使语文课堂教学沉浸在优美的氛围下,教师就要做出努力来维系这种和谐。比如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文的讲解过程中,作者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热忱跃然于纸上,这时教师就应该把这种感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也受到感染。如果老师没有体会到这一点,只是简单地向学生解释这首诗歌的主旨是爱国,面目生硬,毫无感情,免不了要落入说教的窠臼。语文教材文本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师情感的多样性,有时激情欢喜,有时忧愁沮丧,这种复杂的感情变化要求教师适时地调整表情,这样才能生动地传达出文本呈示的意义。
2.动作美
说话中不可避免会有动作和手势。这些动作和手势也会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导向。教师说话动作美首先要去除多余的小动作,尤其是不雅观的小动作。有些教师喜欢在讲课的时候搔首挠耳,这样就大大折损了自己的形象,让学生感到厌烦。语文教师讲话的动作美还表现为手势美。在教学过程中,手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辅助老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丰富语文课堂,让整堂课变得活泼而有生趣。教师的手势是要和讲话的内容相协调的,不多不少,恰到好处,这样才能保证两者之间的和谐,发挥最大的功用。
3.语调美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部分都是有着深切感情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课的时候注意自己的语调,要和优美的文本情趣相融合。比如《春》需要的是缓缓轻吟的语调,展示春天到来人们心中的欢喜;而《沁园春·雪》则需要高亢激昂的语调,展示雄壮的革命精神。每一个文本甚至同一个文本中的不同段落展示的情感基调不同,教师讲话的语调也要随着感情的变化而变化。《荷塘月色》中的作者时而沮丧,时而欣慰,情绪变化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注意说话语调的起伏。语文教师语调美,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感情变化,又能让学生畅游在唯美的环境中,既实现了教学目标,也对学生进行了审美教育。
二、语文教师语言美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教学语言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课,所以教师的语言表达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口头表达出来的内容要美,才能唤起语文的美感,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1.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条理性和连贯性
教师要表达某种意义,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言语的准确性,意思表达不准确,学生也就难以理解老师讲话的内容,这里说的准确性包括精确的用词和简洁的言语表达。过多的口头语诸如“这个”“那个”等是教师教学中不需要的。虽然这些词语在教师说话的过程中会起到缓冲教师思路的作用,但是用得过多,则会让学生感觉教师说话拖沓,表述不清,教师讲话的连贯性和条理性也会大打折扣。
2.语言表达的情感性
语文教师言语的情感性能营造情感气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下接受教育。机械教授、生搬硬套地讲解不可能适应语文课。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情感个体,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注意这种情感差异。言语表达的情感性包括生动的描述和循序渐进的启发诱导。著名语文教师于漪在《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中》提出了她的教学语言追求:“生动亲切,词采丰美,鲜明的和谐的语言节奏和纯净严谨、富有逻辑性”,这些都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学习和追求的。
3.语言表达的启发性
优秀的教学语言不仅是向学生展示广而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言语要有启发性,留给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这也是学生主体创新学习所必须的。言语的启发要像一盏明灯,点亮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学习的方法。
三、语文教师板书美
板书是教师的书面语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师的板书梳理了言语表述的过程,归纳了教师言语的主题和重点,对学生的影响也较大。漂亮的板书能带给学生美的冲击,是一种美的视觉享受。要提供这种审美享受,就要注意板书美。
1.板书内容的条理性
要实现教师板书美首要的就是教师的板书字体美。板书的每一个字教师都要认真书写,切忌龙飞凤舞、字体模糊。这对中小学生来讲尤为重要。板书还要做到重点突出、条理分明,无论板书的内容多少,条理清晰是最重要的,教师不仅要把自己的意思写出来,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清楚地领悟到它的意思。这是板书所应达到的基本目标。
2.板书形式的审美性
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板书形式,或简约,或含蓄,或富有动感,具有流动性,或追求奇异之美,板书形式的多样丰富了板书美。单用某种形式会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而频繁地换花样,也会让学生感到应接不暇。所以无论采用哪种板书形式,都要因课制宜,以优化课堂教学为最终目标。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言语美是实现语文审美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陶冶学生心灵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课堂言语美,上好语文课,育好文明人。
教师言语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言语行为,个案
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会直接影响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为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其言语行为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改善言语行为,以不断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成效。
一、小学语文课堂言语行为的基本功能
小学语文课堂言语行为的基本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首先,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具有情感交流功能。课堂言语行为是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最直接手段,其作为教师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可以借助生动形象的课堂讲解,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并通过富有情感性的课堂讲解,渲染课堂气氛,让小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认识所学知识。
其次,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具有知识传递功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言语行为进行的,所以小学语文课堂言语行为的知识传递功能是课堂言语行为的主要功能。教师借助自己的言语行为对所教知识进行加工改造,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吸收。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正处于学习的启蒙阶段,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会直接影响其语文学习效果。
再次,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还具有评价导向的功能。对小学生来说,教师的评价会对其身心发展产生极其重要影响,教师在言语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者否定等态度都会对小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重要影响。小学语文教师的评价导向言语行为主要发生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在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及时性评价上。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尤其注重对学生进行积极肯定的评价,减少消极评价,以激发小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的积极价值。
最后,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具有审美示范功能。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其所使用的语言必须遵循语言规律,规范化的个人言语行为会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所选择使用的词语、语法等都是最规范的,以此来引导小学生正确理解汉语文化。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的言语行为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其分辨美丑、优劣。
二、完善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的对策
首先,从小学语文教师的个人角度分析,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改进自己的课堂言语行为:其一,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言语行为必须遵守语言表达规范,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自己课堂用语的规范化,让自己的表达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并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的言语行为习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其二,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必须贴近语文学科的教学特征。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让自己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具有情感性、示范性等特点。教师在课堂上用情感性的言语行为会带领小学生进入感性化的人文世界,让小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除此之外,小学语文对小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语文教学中所包含的汉字和文章会对小学生的未来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注意其课堂言语行为的示范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不讲废话,避免小学生模仿教师的不规范言语行为。
其次,从学校教学管理教学分析,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小学教师约束和改善其课堂言语行为:其一,学校必须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师言语技能的培训。针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学校必须对其言语行为进行技能培训。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普通话课程、言语技能讲座等,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改善其课堂言语行为。普通话是小学语文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之一,只有具备标准的普通话教学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必须不断提高其课堂用语技能,确保课堂用语的规范化和逻辑性。比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叙述语一定要生动形象,阐述语言一定要通俗易懂,易于被小学生接受。其二,学校有必要改革教师评价制度。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评价方式主要受校领导的管理监督影响,其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不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不利于教师不断改善自己的课堂言语行为。为此,学校有必要改革目前的教师评价制度,能够从多个角度去评价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让教师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促使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不断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其三,进一步活跃学校的文化氛围。学校内部的文化氛围也会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言语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学校可以通过举行教师文化娱乐活动,让教师自由参与,让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在活动中不断提高其自身的文化修养。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教师之间的诗歌比赛、开展文学社等方式,让小学语文教师之间相互交流,进而完善其课堂言语行为。
三、结语
教师言语 篇8
教师课堂话语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组织和从事教学活动所使用的语言, 是组织课堂教学和引导学习者习得语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言语行为理论又作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撑, 运用其理论对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各个部分进行分析, 有助于帮助教师规范课堂用语, 提高教学质量, 拉近师生关系, 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组织课堂活动完善教学过程的总结问题, 发现不足。
本文从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研究现状及其研究的必要性谈起, 以山东省临朐县蒋峪中学优秀教师王倩倩针对外研社初二英语下册Module4中“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的语法复习课和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黄家埠镇初级中学邱银锋老师针对九年级下册第15单元第一课时的新课讲解课这两节优秀微课作为探究案例, 在言语行为相关理论的支撑下对比分析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所教师运用话语的类型。
二、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研究的发展与现状及其研究的必要性
(一) 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话语分析一直是备受西方教育学家和语言学家关注的重点, 对于重视学生教育的西方国家来说, 教师课堂话语分析的重视程度更是不容小觑。
“话语分析”的概念自1952年Zellig Harris于Language杂志上发表名为“Discourse Analysis”的文章中被提出, 至今对于话语分析这一概念的研究已有60多年的历史, 其研究大致可分为萌芽阶段、起步阶段、兴盛阶段和近期研究四个阶段。萌芽阶段自1952年开始至20世纪60年代结束, 这一时期由于缺乏话语分析的现成理论支持和文献参考, West和Moskowitz等学者的研究只停留在单纯对于课堂的研究层面。起步阶段自60年代末开始至70年代末结束, 在这一阶段随着研究人员的增多, 研究成果也大批出现, 话语分析这一理论也逐见雏形, Sinclair等外国学者也根据这一理论开始对课堂用语进行研究。兴盛阶段自70年代末到90年代结束, 在这一阶段话语分析研究的队伍也从欧美扩大到了亚非, 我国廖秋忠、胡壮麟等学者开始着手研究话语分析这一概念, 而此时西方国家的研究已经精确到教师教学话语探究方面, 并对教师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话语进行了类型分析 (刘丹丹, al, 2009:60-64) 。
近年来, 国外对教师用语和行为有了更细致的研究, 我国也出现了像周星与周韵等学者对课堂话语进行研究, 虽然随着近年来我国在各领域的飞速发展, 我国与西方在外语教学研究上已逐渐接轨, 但总体来说, 相对西方的学者数量和研究成果来看, 我国对于教师课堂话语的特点以及话语模式的分析还是较少, 特别是专门针对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研究。
(二) 研究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必要性
教师话语既是教师执行教学任务的工具, 又是学生语言输入的最大来源, 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并模仿教师的话语, 教师话语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话语使用得当与否, 积极或消极地影响学生的语言输出。 (王银泉, 1999)
从我国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研究的现状来看, 能为教师提供参考的可行性资料和范例较少。随着我国的飞速发展, 与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我国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多, 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完备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理论体系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十分必要。
就教师而言, 了解课堂话语的相关理论知识有助于规范教学语言, 根据下达指令和表达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话语类型从而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目的, 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 拉近师生关系从而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就学生而言, 授课教师的规范语言可帮助其明确教师所传达的指令信息和知识重点, 在经意或不经意间从教师课堂使用话语中习得规范用语。
三、该研究所涉及到的相关理论
(一)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 (Speech Act) 指人们为实现交际目的而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行为 (Austin, 2002) 。言语行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 在于用心兴起后这一概念被广泛使用, 后被看成是受各种社会规约支配的一种行为 (Lyons, 2000) 。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 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将这一概念理论化, 提出了我们所熟知的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 。
奥斯汀认为:人类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应是词、句子或其他语言形式, 而应该是人们用词或句子所完成的行为, 基于这一观点, 他将句子分为表述句 (Constative) 和施为句 (Perfomative) 两大类。通过进一步研究, 奥斯汀摒弃了之前的分类, 重新将言语行为分为言内行为 (Locutionary Act) 、言外行为 (Illocutionary Act) 以及即言后行为 (Perlocutionary Act) 3大类。
美国著名分析哲学家塞尔作为奥斯汀的学生, 深受老师的影响, 并对奥斯汀的很多观点加以发展完善, 认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三分说缺乏统一的标准, 将施事行为的分类等同于施事动词的分类易造成内部内容的混乱。塞尔在他的《言语行为:语言哲学论》中他把言语行为分为四类, 包括:发话行为 (Utterance Act) 、命题行为、以言行事行为以及以言取效行为 (Searle, 2001) 。
(二) Searle对以言行事行为的分类
与奥斯汀相同, 塞尔也认为以言行事行为是言语行为中最重要的部分, 并在奥斯汀分类的基础上重新将言语行为分成五大类, 包括:表陈述、描述、断言、说明等的断言类 (Assertives) ;表建议、请求、命令、邀请等的指示类 (Directives) ;表答应、允诺、发誓、保证等的承诺类 (Commissives) ;表感谢、道歉、祝贺等的表达类 (Expressives) ;以及表任命、宣布、解雇等的宣言类 (Declarations) 。
正确把握以言行事行为, 可以帮助教师在英语教学课堂中, 选择恰当的话语向学生传达其意图, 使学生明确其目的从而积极配合完成教学活动。
(三) 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
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由塞尔于1975年提出, 从其本意而言, 是指一种以言行事通过另一种以言行事的表达方式间接地得以实现的言语行为。其主旨为说话者如何通过“字面意义”来表达“言外之意”, 即听话者根据语句的字面之力按照使用的规约习惯推断出言外之力或说话者的交际意图或在没有明显规约标记时联系语境以及说话双方共有的知识和会话原则等推断出言外之力或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了解间接言语行为, 有助于教师在师生交往中, 为保存学生面子通过言外之意含蓄的批评或给予建议, 以维持课堂气氛融洽和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运用言语行为理论解析英语教师课堂话语
本部分以中国微课大赛中两份优秀微课材料作为案例, 授课对象均为初中学生, 案例一授课人为山东省临朐县蒋峪中学王倩倩老师, 授课内容为外研社初二英语下册Module4, 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的语法复习课;案例二授课人为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黄家埠镇初级中学邱银锋老师, 授课内容为九年级下册第15单元第一课时的新课讲解课。通过对两个案例的对比分析总结出英语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话语特征及一堂课中主要教学过程中所用的话语类型。
(一) 英语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话语特征
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归纳分析, 可以得出英语课堂教学言语行为有如下的话语特征:
话语表达形式多样。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话语的表达形式多样。例如在两份案例中, 教师使用“Let’s look at this sentence”以及“Please look at the blackboard”等指示类句型下达教学指令, 吸引同学注意;用“Good job”、“That’s great”等表达类句型肯定鼓励学生。丰富多样的课堂话语形式不仅使学生可以清楚明白教师的教学目的, 还使英语教学活动不再枯燥无味, 使学生的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
教学言语行之有效。在以口语为主要表达途径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学言语的有效性对于课堂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这不仅要求教师在下达教学指令时明确直接, 更要求教师自身提高专业水平, 使用正确规范用语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流畅连贯。每节课的设计都是由几个部分组成, 如果单纯将每个部分不加过度的串联在一起, 会使整个教学过程死板生硬, 不利于学生习得, 教师往往会通过不同话语和方式进行导入和过度, 例如在第二个案例中, 老师通过肢体语言模仿视频中的动物和用其他同义词替换的方式帮助学生从试听练耳过度到学习新单词的模块, 使整个教学过程连贯流畅且生动有趣;相对第二个案例而言, 第一个案例中教师的“Let’s move to the next page”这样的衔接就显得有些死板生硬。
(二) 用言语行为理论解析一堂课中主要教学过程所用话语
英语课堂教学是言语行为的话语组合过程, 是教师针对不同教学目的采用不同表达方式的过程, 一堂课主要包括课前导入、课中学习和课终总结三个部分, 下面就以上文提到的两份微课作为事例进行对比分析。
课前导入部分, 两位老师均采用“Good morning, everyone.”“Hello boys and girls”这种表问候的句型作为一堂课的开始, 一是表达问候, 其言外之意是要求同学们集中注意, 准备开始上课。在对于知识点的导入部分, 王老师采用的是用指令性的话语直接告诉学生这节课的教学计划和重点, 而邱老师则采用“let’s listen to a piece of music together”, 用一段当前流行的歌曲“江南style”和自己模仿鸟叔的肢体语言开始新课。这一阶段常运用“陈述”“说明”“问候”等言语行为, 多使用直接言语行为进行表达。
课中学习部分, 王老师的语法复习课主要包括简单的要点回忆和习题练习两个部分, 考虑到语法课程的难度性, 采用的是教师讲解为主的方式。对于初二学生还未达到能够听懂全英授课的群体来说, 王老师采用英文为主, 中文作为强调重点和辅助解释的方式进行授课, 使用的句子多为“Let’s look at NO.1”、“So the answer is…”这种“指示”和“命令”的句子。而邱老师这堂课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 邱老师采用的是根据教师提供材料和提示学生回答为主的教学模式, 所以邱老师除内容讲解外, 多使用“Good”、“Well done, sit down please”等“评价”类句子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回应。在这一阶段常运用“解说”、“命令”、“评价”等言语行为, 对于教学指令和对学生的肯定常采用直接言语行为;而对于学生错误的纠正和引导常采用间接言语行为进行表达。
课终总结部分主要包括对本节课重点的强调、作业布置和结束语三部分。两位老师在这部分均采用直接表达法明确强调重点内容, “Any question?”这类表“询问”句型询问学生是否还有不懂的问题, 并运用表“陈述”的“Please finish…after class”和“That’s all for today”这类句型进行作业布置和课堂结语。在这一阶段常采用“询问”、“陈述”等言语行为, 多采用直接言语行为进行课终总结。
五、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中国的飞速发展, 英语在我国的地位也愈发重要。英语教师在英语传播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 了解相关语言教学知识。
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用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支撑是教师规范课堂教学话语行为的必备知识。了解言语相关知识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拉近师生关系。
本文以两个优秀教师的微课作为分析案例, 归纳总结出教师课堂话语的特征以及一堂课中主要教学过程所用话语。但由于微课的时间局限性, 只是部分展示一堂课的言语行为, 所以就一堂课中所用言语行为的总结并不非常完整, 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Austin, 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2]Lyons, J.Linguistics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Searle, J.R.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4]王银泉.第33届国际英语教师协会年会侧记[J].外语界, 1999, (2)
试论幼儿语言教育中教师的言语行为 篇9
1.1幼儿教师常见言语行为问题
幼儿教师在和幼儿进行互动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太过于将自己作为中心,对幼儿的感受忽略了很多;幼儿无法进行平衡的互动,或者是互动的形式太过于单一。在教师与幼儿互动式,幼儿教师的语言不规范,无法使得幼儿可以正确的理解言语,不能喝幼儿进行正确有效的互动。还有一部分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规范化的评价,其评价缺少一定的针对性,常见的像对幼儿表现良好时对其夸奖只是单一的使用你很棒这一类的语言敷衍了事,没有针对性的表扬幼儿具体哪里值得表扬并进行说明。现阶段还有不少的幼儿教师其言语行为过于人物画,与幼儿日常的交流还有沟通非常缺乏,间接的疏远了幼儿与幼儿教师间的关系。而幼儿教师言语控制性过高,也容易使得幼儿对幼儿教师产生一定的抵触,最终使得教师越想对幼儿进行控制,幼儿就越是反抗,使得教学活动无法顺利的完场。
1.2幼儿教师常见言语行为问题的原因
就现阶段,我国幼儿教师常见的这些问题,其引发的原因大致上有四点。第一点就是幼儿教师的态度问题,大部分幼儿园的教材在进度上并没有更新,而幼儿教师的教学方案也一直使用老套的方法,教师对于教学过于应付,对教学的效果以及质量没有太多的重视。第二点就是教育观比较罗辉,不少幼儿园的教师年龄很小,在入职期间,教育观落后,其注重的地方大多是自己目前的生存情况,对于幼儿的发展没有过多的重视,第三点就是幼儿教师的能力比较低下,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除了其基本的跳舞以及唱歌和绘画歪,还需要拥有常规教师的能力,例如教育的传到还有对教学的控制能力等等。最后一点就是幼儿园的教育理念问题,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是一个幼儿园能否在竞争激烈市场中存活下去的根本,更是整个幼儿园的核心所在,而部分幼儿园的办学理念太过于模糊,大多都是为了迎合市场但却忽略了最根本的办学宗旨。
2.提高幼师言语行为质量
2.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想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首先就是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儿童观指的就是教师对儿童的根本性看法以及幼儿教师自身的观点。重视幼儿的基本权利,而且必须要意识到幼儿是一个不间断发展的人,幼儿也有着其自己的人格还有思想,对儿童的尊重还有与幼儿间正确有效的交流沟通,存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其次就是树立好正确的教师观。教师观指的就是教师正确的认知自身的责任,并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脚步不断的提高自身能力;过去传统的教师观,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处于主体的地位,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非教师无疑,而现阶段,教师的教学并不再是过去的掌控者,是与学生一样成为了参与者。最重要的就是教师需要根据幼儿园现阶段的相关政策对于自身的行为进行严格的规范,真正的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并且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既不能让其个性走弯路,也不能耽误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后一点就是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学不单单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也不是单一的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学真正的意义是双向的交流。在教师教学的过程当中,首先教师必须将幼儿作为中心,所有的教学活动必须要围绕着幼儿来进行。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科学的教学观念,合理有效的进行教学,使得幼儿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进行自主的思考,在巩固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最终构建好知识框架。
2.2提高教育观的对策
2.2.1教师语言有趣且容易理解。教师将自己的言语变得更加的有趣容易被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决定了幼儿的活泼好动以及好奇心强等等特点;不同年龄的幼儿,心理特点也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就需要根据幼儿现阶段的具体情况,掌控好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尽量用幼儿容易理解并且觉得有趣的教学用语去和幼儿进行交流与沟通。
2.2.2教师语言规范化。幼儿教师言语行为的规范化非常有必要,在幼儿园聘用幼儿教师时,对其进行相关的考核,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的提问,在正式聘用之后,进行相关的培训,有针对性的提高幼儿教师对于言语行为规范化,而除此之外,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绝对不能对幼儿施以体罚或者是严厉的斥责;幼儿教师必须要言行身教,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并且严格的规范自身的言语行为等。
2.2.3加强教师与幼儿的沟通。过去的教学,教师一直在唱独角戏,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这样老套的教育方式必然不会适应现在的社会。上文中也讲述过,教学不是单一的传授,而是双向的学习,所以提高教育观措施中,加强幼儿教师与幼儿间的交流以及沟通就非常有必要,在幼儿教师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时,必须要加强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以及沟通,并且和幼儿建立起课堂上是师生,课堂下是朋友的这种良好关系,这不仅仅可以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得到有效的发展,更能使得幼儿不对教师发生抵触。
结束语
幼师对于自身的言语行为必须要严格的要求,对于教学的内容还有幼儿具体的情况必须要正确的认知,有效的利用教学言语进行教学,经常和幼儿进行沟通。总的来说就是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更加全面的推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雪萍.浅谈幼儿教师的语言技能及应用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8).
教师言语 篇10
关键词:体育教师,非言语教学行为,运用
体育教学是一项内容复杂, 形式多样的教育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进行着不断的交往活动。师生之间的交往沟通, 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是通过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共同完成的。由于体育教学不同于其它课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在教学中非言语教学行为是不可替代的, 其作用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运用非语言教学行为, 不断提高体育教学工作的质量, 本文对非语言教学行为的相关理论进行初步的探讨达到以情施教、协调师生关系、发展学生智能的作用, 以增加师生之间沟通的有效性, 从而使体育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分类
本文从利于教师明确训练类型对体育教师的非言语行为进行以下分类:体态语、外在仪表、辅助言语和类语言、时间和空间控制。
1.1 体态语
体态语即个体通过一定的手势、动作、表情和眼神等各种行为所传递出的信息。它是体育教师进行教学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如体育教学中教师最常使用示范法示范各种技术动作, 充分利用了体态语。体态语具体又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体态语中最细致、最复杂、最微妙的部分。面部表情以最灵敏的特点, 把具有各种复杂变化的内心世界最迅速、最敏捷、最充分地反映出来。罗曼·罗兰则说:“面部的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 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
手势。手是人们表情达意最为灵活的器官之一, 手势一般是由手和胳膊组合形成不同的姿势, 表达人们微妙细腻的情感, 传递丰富多彩的信息。
头姿。头姿这里是指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头的姿势, 一般是用来对学生的行为作出相应评价, 通过这种姿势传达信息, 表达情感。头姿一般包括:点头、摇头、歪头、低头、仰头。点头表示肯定含义, 指“赞同”、“明白”、“欣赏”;摇头表示否定含义, 指“不同意”、“不可以”、“不满意”;歪头是教师将头稍微侧向一边, 一般表示“感兴趣”或者是“怀疑”;低头一般表示教师正在思考学生的答案;仰头指教师将头稍微抬起, 既可以表示对学生的回答不满意, 也可以表示教师很认真的在听学生的回答。
走姿。走姿是指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 教师在运动场上走动时表现出的姿态。教师在课堂上来回走动是不可少的, 它可以向学生传达一定的信息。尤其是体育教学, 它本身就是一个多方面的交流过程。师生之间的交流尤为重要, 教师需要在运动场地适时地走动, 指导学生学习动作, 同时加强情感交流, 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站立的姿势。在体育课程中, 老师的授课方式主要是站立, 因此站姿是老师形象的重要体现。对于教师而言, 言传身教是重要的教学方式, 也是最能体现老师整体素质的方面。所以, 老师良好的站姿会带给学生积极的影响。
1.2 体育教学中的辅助语言分析
在体育教学中, 辅助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语言, 主要是指在语言之外的外在的东西, 虽然不是语言本身, 但是却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体育教学实际来看, 辅助语言主要是对主体语言进行规范和补充, 反映了主体语言的整体概念和作用。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我们要对辅助语言有正确的认识, 要学会正确使用辅助语言, 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使辅助语言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工具, 满足体育教学的现实需要。
1.3 人与人之间的实际距离和位置
从目前体育课堂教学来看, 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是存在一定距离的, 如何保证这一距离合适, 是需要研究和探讨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 老师可以尝试着变换与学生的距离以及与学生的相对位置, 增加与学生的交流,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4 体育课堂中对时间和空间的合理控制
在实际的体育课堂中, 老师和学生处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 老师和学生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 在这一交流过程中, 为了提高交流效果和课堂质量, 我们应该对时间和空间进行合理控制, 对时间和空间进行优化安排。
首先, 我们要明确时间和空间对于体育课堂的重要作用, 要在体育课堂内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时间规划和安排, 既保证教学内容得到良好的开展, 又要节约时间, 提高课堂效率, 使体育课堂能够更加丰富一些, 形成对学生综合体育能力的培养。为此在体育课堂中应对时间和空间进行综合利用和合理控制。
其次, 为了保证体育课堂教学能够取得积极效果, 老师要增加与学生的沟通, 而这种沟通主要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因此老师要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把握好与学生的距离和位置, 要形成良好的空间距离感, 既能让学生完整的掌握老师的教学内容, 又能增进老师和学生的友谊。所以体育课堂中的空间距离的控制十分重要, 对教学效果的提高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这一角度出发, 在体育课课堂中, 空间距离的选择成为了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1.5 其他方面
除了上述要求之外, 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 老师在穿衣打扮和个人仪表方面都要按照规范和要求来执行, 不能在课堂中穿着奇装异服, 更不能梳理怪异的发型, 体育老师在课堂中必须要在保证服饰整洁的前提下, 使自己的个人形象满足教学要求。另外体育老师在课堂中应以运动服为主, 既满足了教学需要, 又方便动作的开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可以通过画图、做标记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体育老师非言语行为的功能分析和运用讨论
通过对人的认知过程分析后可知, 在通常的认知过程中, 都是依靠感觉器官来实现的。考虑到体育课堂教学的特殊性, 体育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具有独特的功能, 并在体育教学中得到了全面的运用。从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角度出发, 我们要对体育课堂中非言语教学行为的功能和运用进行分析和讨论, 保证非言语行为在体育课堂中发挥积极作用, 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目前来看非言语行为的功能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2.1 非言语行为能够将技术动作完整的表现出来
通过对体育课堂教学了解后发现, 要想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老师给学生做动作示范是最好的选择。动作示范主要是老师将动作要领和动作方法先向学生讲解清楚, 然后通过自身的肢体动作向学生展示体育动作的整个过程。通过这种教学, 学生能够直观的看清楚体育动作的全部内容, 并对技术要领和动作方法有深刻的印象, 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目前来看, 这种非言语行为能够直接的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发展。
2.2 非言语行为能够将体育老师的思想和情感完整表露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老师起到了重要作用, 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虽然言语教学的效果最为直接, 但是非言语行为的合理运用, 可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取得一意想不到的效果。客观上来讲, 体育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态度和情感决定了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所以我们要认识到非言语行为对思想和情感表露的作用。
2.3 非言语行为在提高课堂组织性和师生交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老师起到了组织课堂的作用, 如果没有老师有效的组织, 体育课堂将会成为学生自由散漫的活动课, 难以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因此在体育课堂中, 我们必须要强调课堂的组织性。通过对非言语行为了解后发现,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利用非言语行为能够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 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较大的帮助。从目前体育课堂教学来看, 非言语行为主要包括老师的整体形象、幽默的表达方式和夸张的动作或者手势, 所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在体育课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老师在正常运用教学语言的时候, 要注重非言语行为的运用, 使体育课堂教学手段得到丰富, 发挥非言语行为的作用。
2.4 非言语行为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对学生的自信心的建立有重要作用
由于体育运动主要是身体运动和肢体训练,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许多学生由于动作不熟练和训练不认真, 容易造成身体伤害, 不但危害了学生的健康, 也对学生的自信心造成了打击, 使学生的心理压力有所增加, 从而导致了有些学生在运动受伤之后对体育运动产生抵触情绪, 不利于体育课程的开展。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积极利用非言语行为, 认识到非言语行为的作用和功能, 使非言语行为成为保护学生身心健康, 提高学生自信心, 有效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手段。例如在体育课堂中, 老师可以用非言语行为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体育训练, 并帮助学生完成规定的体育训练, 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从上述分析可知, 非言语行为对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建立学生自信心有着重要作用。除了这一作用之外, 非言语行为还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学有着重要意义。考虑到非言语行为的特征和功能, 非言语行为中的特殊符号被用在了体育教学中, 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由此可见,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对非言语行为有准确全面的认识, 应积极采用非言语教学行为, 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 在目前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 非言语教学行为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在体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但对语言符号和语言作用进行了深化和发展, 还对学生与老师之间构建融洽的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要对体育课堂教学非言语教学行为有全新的认识, 并在体育课堂中努力推动这种教学手段的实施, 从根本上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文杰, 平鹏刚.论体育教学中的非语言手段及其运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24 (4) :537-539.
[2]体育学院通用教材.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1:67-99.
[3]杨乐.非语言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体育教学与研究, 2009 (32) :150-151.
[4]王汝田.试论非语言行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合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14 (1) :92-94.
[5]姜平, 马丽娜.浅谈体育课堂教学的非语言行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1, 1.
[6]蔡伟群.试论非言语信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4) :98-102.
[7]李蓉, 李军.论体育教学中的非语言符号及其作用[J].体音美教学, 2009 (3) :186.
相关文章:
言语入学准备02-05
言语工作记忆02-05
关注文本言语形式提升学生言语能力02-05
节目主持人言语沟通技巧论文02-05
言语实践02-05
人物言语02-05
言语沟通学研究02-05
爱情言语02-05
教学改革%医学生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