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血管造影术(精选八篇)
肺血管造影术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3 年5 月—2015 年5 月该院收治的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45 例, 其中男23 例, 女22 例;年龄为35~77 岁, 平均年龄为 (55.6±2.3) 岁;其中呼吸困难14 例、咯血7 例、胸闷12 例、胸痛5 例、咳嗽7 例。
1.2 方法
给予64 排128 层螺旋CT (荷兰飞利浦64 排128层螺旋CT, 型号为PHILIPS Brilliance) 肺动脉造影, 扫描参数如下:探测器为128 mm×0.6 mm, 重建层厚0.75 mm, 层间距为0.5 mm, 管电压为100 k V, 开启CAREDOSE4D自动计算m As。 在扫描时自肺尖至隔顶处进行全面扫查, 运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 浓度为370 mg/m L, 注射速度为3.5 m L/s, 造影剂为80~100 m L。 将取得的CT影像传送到Vitrea 2.1 工作站, 分别经过VR、MPR以及MIP处理方式进行图像处理。 取得肺窗、纵隔窗以及血管窗后对患者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进行分析。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行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1 级和4~5 级动脉三种处理方式的栓子数/血管数比例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3级动脉血管的MRP处理方式优于MIP和VR处理方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注:与MPR检出相比, *P<0.05, Z=4.109。
3 讨论
肺动脉栓塞患者发病迅速, 主要症状为出现静脉系统、右心房附壁血栓脱落而引发的肺动脉栓塞症状[3,4]。轻度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 而部分重度患者会出现低血压、休克等症状, 具有一定病死率。 采用肺动脉造影进行诊断是目前公认的金标准, 但是此方法是有创诊断, 并且操作过程较为繁琐, 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 尤其是对栓塞动脉处在肺段以及其下部动脉水平肺小动脉时会具有较高的漏征率, 因此局限性较大[5,6]。 而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能够有效观察肺动脉栓塞的直接、间接征象, 具有较高临床诊断价值[7]。
对于肺动脉栓塞患者采用64 排螺旋CT诊断的直接征象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肺动脉内出现中心型或偏心型充盈缺损;②肺动脉内附壁型充盈缺损, 血栓会沿肺动脉内壁分布, 血栓因为部分机化而使得表面收缩凹陷, 与血管壁呈钝角, 在血管分叉处的发生率较高;③肺动脉分支完全阻塞, 并且伴有相应肺段梗死的概率较高。 间接征象:①肺野透过度升高, 肺纹理稀疏;②肺动脉高压, 中央肺动脉扩张;③肺梗死表现为楔形高密度影;④右心室体积变大;⑤心包积液;⑥支气管动脉或其他循环动脉扩张。 对于肺栓塞疾病采用64 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 并且此方法为无创诊断, 操作简便。 此方法对于各级肺动脉病症的检查有三种后处理方式, 分别为MPR、MIP和VR。 在该研究中, 患者1 级和和4~5 级动脉三种处理方式的栓子数/血管数比例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3级动脉血管的MRP处理方式优于MIP和VR处理方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在张艳芹的[8]研究结果中MPR在2~3 级动脉栓塞的病症检出率为38.4%, 显著高于MIP的31.7%和29.5%, 与该研究相类似。 说明64 排螺旋CT血管造影后给予MPR后处理检测肺动脉病症能够有效提高检出率。
综上所述, 64 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联合多种图像后处理用于肺动脉栓塞中效果显著, 可明显提高疾病检出率,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水连, 郭永飞, 黄鸣宇, 等.肺动脉、双下肢深静脉及下腔静脉CT联合成像的方法与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5, 26 (4) :292-295.
[2]康淑琴, 刘文亚, 肖虎, 等.应用低剂量造影剂行双源CT肺动脉血管造影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5, 29 (2) :185-187.
[3]赵立峰, 张妍芬, 刘磊, 等.急性肺动脉栓塞病情变化对CTPA与DSA诊断一致性的影响及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5, 34 (7) :1071-1074.
[4]陈闪闪, 程瑞瑞, 张国俊.Qanadli与Mastora肺动脉栓塞指数评价骑跨型肺栓塞的价值比较[J].中华医学杂志, 2014, 94 (46) :3629-3632.
[5]何跃, 邓颖, 邹华玉, 等.肺栓塞患者CT血管造影检查过程中护理干预的价值探讨[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14, 7 (4) :102-103.
[6]朱巧洪, 伍筱梅, 林翰菲, 等.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的临床和CT血管造影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4, 37 (9) :687-691.
[7]曾秋, 赵渝, 冯江毅, 等.CT肺血管造影评价不同下肢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关系[J].中国医师杂志, 2014, 16 (3) :306-309.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护理查房 篇2
患者:7床,甘炳合,男,48岁,住院号:0910040。
诊断:(1)脑血栓形成(2)Ⅱ型糖尿病
(3)左侧上下肢骨折术后
主管医生:李颖
责任护士:何娇妹
患者甘炳合,男,48岁,因“左侧肢体乏力2天”于2010-7-10-17时20分入院。主要病情:患者于2天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侧肢体乏力,尤以在下肢明显,能行走,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抽搐,无言语障碍及意识障碍等。今天上述症状加重,以致行走困难,家人视病重遂送我院就诊,急诊拟“脑卒中”收住我科。体格检查:T:37℃,P:94次/分,R:20次/分,BP110/80mmHg。神志清,双肺呼吸音粗,无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心律9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包块。左侧中枢性面、舌瘫,左上肢肌力Ⅲ级,左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低,右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右侧巴宾斯基征(-),左侧巴宾斯基征(+),脑膜刺激征阴性。
相关检查:头颅CT及MRA示多发性脑梗塞及脑动脉硬化;超声诊断:双侧颈动脉及椎动脉硬化性病变;脑多普勒检查示脑动脉狭窄。
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如下:
电解质:7月10日查K 3.79 mmol∕L,Ca 2.14 mmol∕L,7月13日复查:K 3.44mmol∕L↓,Ca 1.98 mmol∕L↓
凝血酶:PT、APTT、TT均正常 糖化血红蛋白:9.1﹪↑
总蛋白:57.9g∕L↓
白蛋白:34.4g∕L↓
患者于7月14日上午8时30分在放射科行全脑血管造影术,过程顺利,于上午10时安全返回病房。
一、护理诊断:
1、焦虑
2、活动障碍
与肌力降低有关
3、潜在并发症:下肢动脉血栓形成、局部出血、心动过缓和血压下降、造影剂肾病、脑血管痉挛、脑出血、感染等
二、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 由于病情复杂,病程长,患者容易产生恐惧、烦躁的心理情绪。在护理工作中应加强心理护理,首先应多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同情、关心患者,以积极的态度、热情的语言、娴熟的技能、良好的文化素养感染患者,获得患者的好感和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其次,依据患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层次,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对于来自偏远地区及老年患者应反复多次进行教育;对于文化层次较高患者,要注意在医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以满足其需要,这样可以让患者深刻了解病情,增加治愈信心,分散患者注意力,达到减轻患者紧张情绪的目的。
2、肢体功能锻炼及活动指导
教会患者功能锻炼的方法,指导其坚持锻炼,如肢体的屈伸运动,关节内收、外展、外旋的活动等,一天多次,一次20—30分钟,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防止功能萎缩。同时,此患者患有糖尿病,适当的活动可促进糖的利用,减轻胰岛素负担。对于Ⅱ°肥胖患者,应鼓励其积极进行适当的活动,但应避免剧烈的运动,以免兴奋交感神经及胰岛α细胞等引起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导致血糖升高,每周至少持续5~6次,每次锻炼时间约30min。
3、饮食指导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淀粉类食物、优质蛋白质和多种纤维素食品为主,应当在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根据三大营养物质的比例进行分配。其中碳水化合物占50%~65%,脂肪占30%以下,蛋白质占20%~25%,还可以适量食用粗纤维食品,可减慢糖的吸收,减低血糖、血脂等。例如果胶、海生植物、玉米梗叶等可通便、减轻便秘;对于水 果,除哈密瓜、香蕉等高糖水果外,一些含糖量少的苹果、草莓等可在相应减少粮食的摄入量,以平衡热量的前提下,适量食用,而且要采取少量间隔的食用方法,以避免持续的高糖刺激。
4、行造影术的护理
4.1术前护理:①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完善术前准备。术前穿刺部位常规备皮,术前6 h禁食水。做碘过敏试验,女患者了解月经情况,注意患者有无出血倾向;记录患者肢体活动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便作为术后观察对照,及时发现有无股动脉血栓形成。术前复习患者病史,了解有无内科疾患。认真查阅患者的各项检查及化验结果,包括碘过敏试验结果,胸部X线摄片、心电图检查结果,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血生化等,有阳性或异常结果及时向医生汇报,以防术中出现意外。②术前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进一步讲解手术目的和意义、简单的造影程序及术中配合要点,使其对手术有所了解,并列举成功的病例,增强患者对手术过程的信心,以赢得患者的最佳配合。特别要告知患者术中要保持平卧,注射造影剂时可能会有轻微不适,但不可晃动头部,否则会影响成像效果。
4.2术中病情监护: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呼吸、血压、皮疹情况,防止大剂量造影剂注射引起过敏反应。注重患者主诉,注意观察患者头痛情况,瞳孔改变及肢体活动情况。并随时观察加压输液袋的液体情况,防止输入空气引起栓塞等严重并发症。4.3 术后护理
4.3.1 一般护理:股动脉穿刺处加压包扎制动8 h,绝对卧床24 h,观察局部有无出血及血肿。并观察动脉穿刺远端的血液循环状况,如皮肤的色泽、温度,测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每15分钟1次,持续2 h。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神志、瞳孔、生命体征、感觉、运动、语言等。鼓励患者饮水1 500 ml以上,以促进造影剂的代谢。4.3.2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下肢动脉血栓形成 由于术后患肢制动,穿刺处加压包扎,血流缓慢等均可导致血栓形成,因此,加压包扎的松紧度要适宜,既要达到止血的目的,又要避免血栓形成。如出现肢端苍白、腿刺痛、麻木、皮温下降,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提示动脉血栓的可能,若发现下肢肿胀,皮温升高为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中应密切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及穿刺侧肢体温度和色泽。
(2)出血的可能 由于术中常规使用抗凝药,因此,术后应密切注意有无局部出血倾向,观察有无鼻出血、齿龈出血、大小便颜色及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淤斑等。局部小的血肿可自行吸收,出血量大时引起压迫症状,导致肢体远端静脉回流受阻或动脉搏动消失时应及时处理。先给予局部湿热敷,6 h后仍无效应行血肿清除术。协助医生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和血生化。
(3)心动过缓和血压下降 由于颈动脉窦受压、股动脉压迫止血,颈动脉窦冲动抑制交感神经元并降低外周血管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导致全身血压下降;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也可能增加迷走神经张力,造成心动过缓。注意观察心率和血压的变化。
(4)造影剂肾病 造影剂在药物中毒所致的肾功能不全仅次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通常以血肌酐升高大于或等于20% 一50% 为标准,可引起血尿、蛋白尿、少尿等情况,因此术后指导病人多饮水,遵医嘱予以补液治疗,以利造影剂从肾脏中排泄。护理中应注意患者有无全身水肿,有无腰酸、腰胀痛等不适症状,并观察尿液的色、量、性质的变化,准确记录出入量。协助医生定期监测肾功能。
(5)脑血管痉挛 颈动脉分叉上方的颈内动脉对机械性刺激非常敏感,护理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询问有无头痛、头晕等症状,有利于判断脑血管痉挛是否存在。一般临床对血管痉挛常规采用预防性用药,通常以尼莫地平针lmg/h微泵推注24h维持,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血压的变化。
(6)急性脑梗死 由于脑血管痉挛易致急性脑梗死,因此,术后护理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意识、瞳孔、言语及肢体肌力、活动等情况,加强巡视,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7)脑出血 由于导管的机械刺激,可导致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再出血,也可因患者紧张、情绪激动、排便、剧烈活动引起动脉压突然升高,头部静脉回流受阻引起再度出血。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颈强直、意识障碍等。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遵医嘱常规给予果导片2片口服,1次/d,或便乃通2包口服,1次/d,保持大便通畅,以避免血压增高的因素。同时注意意识、瞳孔、血压、肢体活动的变化,如发现有颅内高压综合征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肺血管造影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根据如下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2011年1月~2015年4月于我院确诊为肺栓塞患者170例,为肺栓塞组,其中男102例,女68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3.7±12.6)岁;同期收集体检健康志愿者8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51例,女29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3.1±12.9)岁。肺栓塞组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1.1 纳入标准:
①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体征、查体和影像学检查,经治疗后最终确诊肺栓塞,患者呼吸频率>20次/min,脉搏>90次/min;②患者符合超声心动图、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D-二聚体检查适应症;③患者检查期间未接受相关治疗;④患者及家属了解研究目的和检查风险,愿意接受检查并配合调查研究。
1.1.2 排除标准:
患者如存在下述任意标准即可剔除:①患者存在支气管哮喘、肺炎、肺气肿及肺癌等肺部其他相关疾病;②患者存在感染、全身性炎症、凝血障碍等疾病可影响血清D-二聚体检测;③患者存在肝肾功能不全、心功能障碍等内外科严重疾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及健康志愿者首先抽取晨起空腹肘静脉血2ml,常规离心制取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D-二聚体水平,所需试剂均购自美国BD公司,血清D-二聚体正常参考范围≤0.5μg/ml。并于当日内完成超声心动图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
1.2.1 超声心动图检查:
采用PHILIPS IE33超声心动诊断仪,M5S探头。所有患者均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常规检查各切面,于四腔心切面观察并测量右心房径线及容积,左心室径线和右心室径线,并观察肺动脉主干及分支情况,评估肺动脉收缩压。本研究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右心房容积、右心室前后径和肺动脉收缩压等三项指标。
1.2.2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
本研究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机和SGI Altanution1.2工作站。扫描范围自膈下到主动脉弓上缘2cm水平,扫描循序为患者足侧至头侧。扫描参数:电压120kV,电流300mA,扫描时间0.5s,扫描视野320mm×320mm,螺距3.5,球管转速0.5s/r,层厚及间隔均为5mm,血管造影采用碘海醇(宁波市天衡制药有限公司,每100ml含碘海醇64.7g,国药准字H20083569)静脉注射,200ml,流速4.5ml/s,通过对比剂智能跟踪技术,阈值定为100HU,待肺循环达完全充盈状态时扫描,并将二维数据输入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分析。本研究采用指标包括血管完全阻塞等直接征象和肺动脉干增宽、右心室增大、马赛克征、肺梗死、肺不张、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胸膜增厚、支气管动脉扩张等间接征象。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并经Logistic回归分析探查超声心动图、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D-二聚体水平与肺栓塞诊断的相关性。肺栓塞为1,健康志愿者为0,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若回归系数最大似然估计值和OR值均>0,则上述诊断结果与肺栓塞发病呈正相关,反之为负相关。
2 结果
肺栓塞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超声心动图、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D-二聚体水平诊断结果分别如表1和表2所示,肺栓塞组患者右心房容积、右心室前后径、肺动脉收缩压、直接征象数、间接征象数和血清D-二聚体水平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针对上述各项结果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项指标最大似然估计值和OR值均>0。
3 讨论
肺动脉栓塞是中老年人较为常见的血管栓塞性疾病之一,其临床发病率高达20%以上。同时由于其起病急骤,患者预后差,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给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给其家庭带来极大危害和经济负担[3]。此外,由于目前医疗条件、水平的限制,肺栓塞漏诊和误诊的报道屡见不鲜,不仅延误了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同时进一步加重患者病情,给后续治疗带来巨大挑战。目前,肺动脉栓塞的常规诊断措施包括超声心动图、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D-二聚体检查等[4]。本文将通过相关性分析证实上述检查诊断的意义和临床价值。
超声心动图是应用超声波回声探查心脏和大血管以获取有关信息的无创性检查技术,可实时动态地观察心脏形态及功能,并进行各径线的测量,准确反映心脏功能。由于肺栓塞对肺动脉机械阻塞、肺动脉阻力明显增加和神经内分泌机制的影响,导致肺动脉压力升高,右心负荷增大,最终导致右心扩大,右心功能不全,甚至心输出量降低[5]。故经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右心房容积增大,右心室径线增宽和肺动脉压力升高可有效评估患者肺动脉栓塞病情严重程度。
多层螺旋CT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辅以肺动脉造影技术是目前诊断肺栓塞较为可靠的技术之一,可清晰显示肺动脉主干及分支情况,显示肺栓塞病变部位、栓子数量及形态,并充分显示扫描范围内主动脉和心脏情况,有利于肺栓塞的诊断和鉴别诊断[6]。本研究观察结果表明肺栓塞患者检查后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数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并存在正相关。
血清D-二聚体水平是目前肺栓塞疾病诊断的筛选试验,由于在各类血栓性、呼吸性疾病中,D-二聚体水平均可明显升高,并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故血清D-二聚体诊断的特异性较低。但其诊断敏感性不容忽视,联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影像学检查,可显著提高肺栓塞疾病的临床检出率[7]。本研究统计结果证实其血清水平与肺栓塞存在相关性。
因此,通过对超声心动图、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D-二聚体水平与肺栓塞诊断的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证实上述检查的可靠性,可用于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中。
参考文献
[1]Stein PD,Gottschalk A.Review of criteria appropriate for a very low probability of pulmonary embolism on ventilation-perfusion lung scans:a position paper[J].Radiographics,2010,20(1):99-105.
[2]Remy-Jardin M,Duhamel A,Deken V,et al.Systemic collateral suppl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thromboembolic and prim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assessment with multi-detector row helical CT angiography[J].Radiology,2013,235(3):274-281.
[3]李艳,刘文亚,木合拜提·买合苏提,等.老年肺栓塞与菲老年肺栓的的CTPA对照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1,17(1):27-30.
[4]伍海伦.肺栓塞患者D-D二聚体水平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7):49-50.
[5]黄鼎祥.螺旋CT肺血营造影联合D-二聚体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5):3634-3635.
[6]刘立卷,芦运生,雷志丹.X线平片CT平扫及CT肺血管造影诊断肺栓塞的临床分析[J].医药沦坛杂志,2011,32(13):78-80.
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配合 篇4
全脑血管造影属于有创性检查。回顾性总结82例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配合, 提出术前全面评估病情、做好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密切观察术中、术后病情变化, 积极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是成功配合脑血管造影术的关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3年5月-2009年12月共为82例患者施行全脑血管造影术, 其中男54例、女28例, 年龄18~67岁, 平均39.8岁。患者术前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50例, 鼻咽癌动脉化疗7例, 顽固性鼻衄5例, 舌癌动脉姑息化疗7例, 脑转移瘤姑息化疗6例, 缺血性脑中风早期溶栓7例。检查时患者均无严重颅内压增高症状, 无脑膜刺激征, 但伴意识障碍者5例。82例患者全部采用Seldinger法股动脉穿刺插管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 均取得满意效果。
1.2 方法
患者平卧, 取右侧股动脉穿刺点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行Seldinger 法穿刺, 置入5F 穿刺鞘, 按50U/kg 全身肝素化, 4F 造影管在导丝引导下分别超选至双侧颈内动脉, 双侧椎动脉开口处, 分别对各支血管进行造影, 造影剂采用碘海醇或欧乃派克, 分别于动脉期、毛细血管期及静脉期摄片。
2 护理配合
2.1 术前准备
2.1.1 术前准备与病情评估:
完成各项术前检查, 碘过敏试验;双侧腹股沟区及会阴部备皮;准备手术器具及急救药品;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 必要时可给予地西泮或鲁米那等镇静催眠药物;术前6h禁食, 4h禁水。
2.1.2 术前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进一步讲解手术目的和意义、简单的造影程序及术中配合要点, 使患者对手术有所了解, 并列举成功的病例, 增强患者对手术过程的信心, 以赢得患者的最佳配合。特别要告知患者术中要保持平卧, 注射造影剂时可能会有轻微不适, 但不可晃动头部, 否则会影响成像效果。82例患者中有6例意识障碍者给予约束制动, 其余患者配合良好。
2.2 术中配合
2.2.1 建立静脉通道, 给予持续心电监护,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严格无菌操作, 与手术医生做好配合。
2.2.2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脑血管造影为血管介入性操作, 医护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心, 防止血栓形成或出血及全身感染。为避免血栓形成, 常规穿刺成功、动脉鞘进入血管后, 给予全身肝素化, 使机体处于抗凝状态, 注意肝素应用时间及剂量, 并及时追加。
2.2.3 病情监护:
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呼吸、血压、皮疹等情况, 防止大剂量造影剂注射引起过敏反应。注重患者主诉, 注意观察患者头痛情况、瞳孔改变及肢体活动情况, 并随时观察输液情况。
2.2.4 手术完毕后的处理:
准确计算体内肝素所需的硫酸鱼精蛋白量, 于墨菲氏管中注入, 以恢复患者进行肝素化之前的非抗凝状态。20min后拔出动脉导管鞘, 穿刺部位压迫15min后以弹力胶布加压包扎。
2.3 术后护理
2.3.1 一般护理:
股动脉穿刺处加压包扎制动8h, 绝对卧床24h, 观察局部有无出血及血肿, 并观察动脉穿刺远端的血液循环状况, 如皮肤的色泽、温度, 测双侧足背动脉搏动, 每15min 1次, 持续2h。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如神志、瞳孔、生命体征、感觉、运动、语言等。鼓励患者饮水1 500ml以上, 以促进造影剂的代谢。
2.3.2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 穿刺部位血肿是血管内穿刺插管最常见的并发症[1]。小的血肿可自行吸收, 出血量大时引起压迫症状, 导致肢体远端静脉回流受阻或动脉搏动消失时应及时处理。先给予局部湿热敷, 6h后仍无效应行血肿清除术。本组病例无一例出现穿刺部位血肿。 (2) 脑血管痉挛是由于导管在血管内停留时间较长, 加之栓塞材料等因素, 诱发脑血管痉挛, 表现为头晕、头痛、呕吐、失语、短暂的意识障碍、肌力下降等, 多于术后12~24h发生。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可避免因脑缺血、缺氧而出现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害。本组50例SAH患者中除10例于造影前已有脑血管痉挛表现外, 无一例因操作诱发血管痉挛。 (3) 脑出血是由于导管的机械刺激, 导致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再出血, 也可因患者紧张、情绪激动、排便、剧烈活动引起动脉压突然升高、头部静脉回流受阻引起再度出血[2], 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颈强直、意识障碍等。故应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 遵医嘱常规给予酚酞片2片口服, 1次/d, 或便乃通2包口服, 1次/d, 保持大便通畅, 以避免血压增高的因素。同时注意意识、瞳孔、血压、肢体活动的变化, 如发现有颅内高压综合征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本组82例患者经积极的护理配合, 无一例发生术后感染, 无一例发生血栓性并发症或出血性并发症, 均顺利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术。
参考文献
[1]王希锐.介入放射学问答[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59.
DSA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本组29例, 男19例, 女10例, 年龄29~63岁。脑出血7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 脑血管畸形4例, 未发现异常2例, 脑梗塞2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全脑血管造影术是一种创伤性检查, 术前患者由于对手术不了解, 常表现为焦虑、恐惧。对此, 护士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检查的目的, 注意事项以及造影中可能出现的某些不适, 如注射造影剂时, 身体有一过性烧灼感、眼前黑蒙、眩晕感等, 患者担心造影留下后遗症等, 详细讲解, 告知此为造影剂的一过性反应, 出现此种情况可通过缓慢深呼吸, 随后就会自行缓解。并列举以往的成功病例, 增强患者对手术过程的信心, 以取得患者的最佳配合, 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1.2 体位训练
造影时患者必须保持平卧位, 术后术侧肢体制动12h, 向患者讲解平卧位的重要性, 练习床上大小便, 并教会患者术后咳嗽的方法。
2.1.3 术前准备
遵医嘱完善相关检查及标本的采集, 会阴部备皮, 并保持皮肤的清洁, 去除身上的金属饰品、义齿。术前晚进食少量易消化的饮食。术前6h禁食, 4h禁水;佩带腕带, 注明姓名、年龄、性别、床号、科室、住院号、诊断, 以便查对。常规备齐术中所需药品, 如生理盐水、肝素钠、造影剂等。保持病房的安静, 以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
2.2 术后护理
2.2.1 基础护理
术后患者回病房应使用心电监护仪, 监测生命体征、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皮肤的温度、色泽, 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 并做好记录。穿刺侧下肢平伸并制动12h, 禁止屈曲, 沙袋压迫穿刺部位8h, 绝对卧床24h。期间每2h按摩穿刺侧肢体, 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对侧肢体可活动。24h后无异常去除加压包扎, 穿刺点常规消毒, 无菌纱布覆盖, 患者可适度床上活动。
2.2.2 饮食护理
术后4~6h进食低盐、低脂、易消化、不含维生素K的食物, 避免进食牛奶、甜汤等以防腹胀;并鼓励患者多饮水, 以促进造影剂的排除。
2.2.3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 穿刺部位渗血和皮下血肿形成是血管内穿刺插管最常见的并发症, 常因术后压迫止血不当, 病人躁动、下肢制动不良、凝血功能障碍等所致。观察穿刺局部有无渗血、瘀斑及血肿。查看包扎处松紧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避免增加腹内压力的动作, 如咳嗽、呕吐、大小便时, 指导患者用手按压穿刺伤口, 并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2) 脑血管造影术是在肝素化的情况下进行的, 加上导管刺激, 易诱发动脉瘤破裂、脑出血, 术后也可因情绪激动、紧张、排便用力等引起颅内压突然升高, 导致出血。因此, 术后应注意观察有无颅内出血情况的发生, 观察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烦躁不安、肌力下降等, 尤其应密切观察意识及瞳孔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 脑血管痉挛多于术后12~24h发生, 首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短暂性意识丧失, 由于导管在血管内停留时间较长, 加之情绪波动等易诱发脑血管痉挛, 术后遵医嘱合理应用抗脑血管痉挛药物, 如尼莫地平。 (4) 脑梗塞:由于手术中血管壁斑块脱落或导管、导丝上血栓形成而出现, 表现与脑出血相似, 预防主要是在穿刺成功后全身肝素化, 预防导管壁上血栓形成。发现血管壁有斑块形成, 导管或导丝禁止通过, 可有效防止斑块脱落, 脑梗塞发生后, 脑组织缺血缺氧, 发生脑功能障碍, 如能及时使血管再通, 血流恢复, 就会尽可能的减少、减小对脑组织的损伤, 将明显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5) 下肢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由于下肢制动, 包扎过紧或患者本身的凝血机制障碍, 血液粘稠度高, 血流缓慢等易形成下肢动静脉血栓, 表现为下肢麻木、发绀、明显肿胀、皮温低等[2]。
3 小结
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提高及介入放射技术的发展, 运用DSA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已在临床普遍应用。脑血管造影对诊断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血管狭窄或闭塞、先天性血管确如等来说, 被认为是“金标准”, 同时也是介入治疗最终术前标准[2]。通过精心细致的护理, 手术成功率大大提高。这与护士术前准备妥善、术中紧密配合、术后准确及时的观察病情及完善各项护理是分不开的, 而且也是减少及降低并发症的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张秋妹, 沈锐.脑血管造影术后不同卧床时间与制动方法的对比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 2006, 22 (18) :961-962.
DSA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体会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70例, 男49例, 女21例, 年龄30~74岁。DSA检查结果:脑血管畸形15例, 脑动脉瘤9例, 脑血管栓塞15例, 脑血管狭窄20例, 未发现异常11例。
1.2 方法
患者平卧, 2%利多卡因局麻, 采用Seldings技术穿刺股动脉, 置入动脉鞘、导丝、导管, 然后用5F的造影管进行全脑血管造影。
2护理要点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在造影的前1 d, 向患者了解相关情况, 判断患者是否有脑血管造影的禁忌, 是否有药物过敏史, 患者由于对手术不了解, 常表现为焦虑, 甚至恐惧心理。首先向患者讲解有关全脑血管造影术的知识, 消除紧张情绪并列举成功的病例, 增强患者对手术过程的信心, 取得患者的配合, 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1.2 术前准备 ①做好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 凝血四项, 血糖, 心电图等检查。对有严重出血倾向以及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老年性动脉粥样硬化者禁止造影;②向患者告知术前应禁食水6 h, 不禁药;③备皮:备皮范围上至肚脐, 下至大腿上1/3, 两侧至腋中线, 包括会阴部, 切勿损伤皮肤, 以防感染;④碘过敏试验:取造影剂1 ml缓慢注入静脉, 观察20 min若出现结膜充血、荨麻疹、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 说明为阳性, 应立即报告医生停止手术或改用其他造影剂;⑤术前30 min给予患者镇静处理:可用0.1克苯巴比妥肌内注射, 或在术中给予地西泮静脉注射;⑥向患者讲解造影时采取平卧位, 必须保持体位不动, 否则会影响成像的清晰度。 (7) 术前取下金属饰品、义齿等, 以免影响X线检查。
2.1.3 术中配合 ①标记部位。协助患者平卧于检查台上, 充分暴露穿刺、插管的部位, 标记足背动脉, 以便术中、术后进行对照;②操作开始前在左下肢建立留置针静脉输液通道.当出现紧急情况, 如造影剂过敏、 血管痉挛 、低血压 、心动过缓等并发症时, 应及时处理;③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如神志、瞳孔、血压、脉搏、肢体活动等情况。
2.1.4 术后护理
①观察生命体征:给予多功能心电监护, 严密观察神志、瞳孔、术侧足背动脉尿量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术后注意观察有无颅内出血的发生。如出现脉搏慢而有力, 呼吸深慢应警惕有颅内出血;如出现血尿、尿量减少, 要警惕有无急性肾功能不全, 一旦出现应及时报告医生, 并做相应处理;②基础护理:术后患者平卧, 盐袋加压包扎穿刺点6 h, 术肢制动6 h, 绝对卧床休息24 h。给予患者多饮水以利于造影剂的排除, 对患者施以心理安慰, 消除紧张心理;③穿刺部位的出血情况:术后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和血肿情况。盐袋加压止血。如果出现穿刺部位血肿, 可以延长加压包扎时间, 直至血肿完全吸收;④密切观察穿刺肢体的皮温、肤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肢体感觉的变化。如出现搏动减弱或消失, 皮肤发绀, 皮温降低, 肢体发麻等, 可能是包扎过紧或栓塞所致, 应及时处理, 放松绷带并通知医生, 以防造成肢体坏死;⑤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如头痛、恶心、呕吐为造影剂最常见的并发症。观察头痛的部位、性质和程度;⑥皮肤受压情况:由于术侧肢体制动, 每2 h给予皮肤按摩, 促进血液循环、防止祳疮的发生;⑥感染:术后按医嘱常规应用抗生素3 d, 预防感染发生, 同时加强营养, 以增强抵抗力。
3小结
本组65例DSA造影的患者通过精心细致的护理取得满意效果, 护士在术前准备的妥善与否, 关系到手术能否顺利进行;术中密切配合, 术后精心护理, 准备及时地观察病情是减少和降低并发症的有效保证。
摘要: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是神经介入放射最基本的要求, 是颅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的基础。结合本院神经内科65例患者的护理经验, 总结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要点及并发症的观察、处理、护理措施, 强调配合医师认真做好术前的心理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血管源性神经系统改变, 以及并发症观察的必要性等, 可收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全脑血管造影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篇7
关键词:全脑血管造影,股动脉,护理
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介入放射技术的飞速发展,在DSAF下行全脑血管造影已在临床广泛应用。随着笔者所在医院成为中美脑中风协作基地,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开展,全脑血管造影术(DSA)已成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全脑血管造影对判断动脉的狭窄闭塞的程度、范围、先天性血管缺失、动脉瘤及某些脑肿瘤的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1]。全脑血管造影术具有一定创伤性,患者有可能出现某些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探讨如何观察、护理、确保检查成功,保证手术的安全、顺利进行,手术全过程的护理环节是一项基础工作,现将笔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笔者所在科室于2007年7月~2010年12月对72例患者成功的进行了脑血管造影,其中男49例,女23例,年龄20~75岁,平均47岁,均采用局麻下经皮股动脉穿刺置人导管进行脑血管造影。术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焦虑、恐惧。2例术中烦躁不安,术后3例述穿刺处疼痛,1例出现穿刺处皮下血肿。上述情况经过处理后全部好转,无严重并发症及不良后果,72例患者造影全部成功。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术前心理护理:全脑血管造影术是一种创伤性检查,大多数患者术前由于对手术不了解,很容易表现为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对清醒患者及其主要亲属应详细介绍造影的目的、方法,手术过程抗凝药的作用及不良反应和术后的注意事项,如伤口有异样感或热感增强等,一旦有这种情况出现,应立即报告医务人员。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的配合[2]。(2)协助患者完成术前必要检查,全面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常规监测血压、心电图,作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碘过敏试验等检查,同时作头部CT扫描及详细的专科检查。(3)做好基础护理:术前4 h禁食,以防术中、术后呕吐,术前排空大小便,根据病情必要时给予术前导尿或灌肠。更换干净病号服,取下项链、义齿和其他饰品以防术中伪影影响判断[3]。(4)术前体位训练:手术体位采取平卧位,造影时患者必须保持不动,否则会影响到成像的清晰度;术后术侧肢体应伸直制动24 h,向患者讲述此卧位的重要性,练习床上排便,指导伸髓平卧24 h翻身方法。(5)术前准备:行会阴、腹股沟、穿刺区域局部皮肤清洁,插管部位备皮。检查穿刺部位有无皮肤感染、破损等;检查股动脉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便术后对照。术前30 min肌内注射鲁米那钠0.1 g。(6)物品准备:准备好造影所需的各种物品及药品,常规检查造影导管、穿刺针及动脉鞘包装是否完好、是否在有效日期;检查并提前试用高压注射器;备好心电监护仪、气管插管包、呼吸机、除颤仪、氧气、吸痰器等装置,并提前检查,保证状态良好。备好各种解痉镇静剂、抗过敏等急救药品。(7)环境准备:导管室按照手术室标准要求做好各项消毒及监测工作。术前1h打开空气消毒器,手术结束时再关闭,地面用0.1%的“84”消毒液湿拖。
2.2 术中护理
(1)按照手术通知单查对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以防出错。协助患者平卧,头部垫软枕或头圈,双手放于身体两旁并固定好,两腿分开放平。调整适宜的温湿度,尽量使患者舒服。连接心电监护仪,电极片及导线要离开头颈部,以免影响图像。注射造影剂后患者会感到一阵灼热不适感,告知患者此时一定不要动,以获取最佳图像。如有其它不适,及时反映。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低流量吸氧,以改善脑缺氧。(2)做好术中用药。在患者左上肢或左下肢用Y型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其中一腔静脉输液,另一腔便于术中用药,以利于医生操作。调整好微量输液泵,根据医嘱给予钙离子拮抗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泵入或持续静脉慢滴。注意术中时刻提醒术者造影剂的用量,过量会损害患者的肝、肾功能,且密切观察过敏反应。(3)病情监护。因为术中手术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显示器上,故造影过程中随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变化,随时询问患者有无头痛、心悸等不适,注意患者的语言、肢体运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术者,配合医生及时做好处理。在注入造影剂后,应时刻与患者保持联系,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注入造影剂,并根据出现的反应,立即给予相应处理。(4)术中配合。熟悉手术步骤及医生的习惯,做到提前心中有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根据术中需要及时提供造影所需各种材料,要看清各导管的型号、名称等,以防止出现差错。根据术中需要调整好高压注射器的各项参数,如压力、总量、速度等。管理好输液,保持静脉通道畅通,对肝素化患者根据手术时间及时追加肝素,观察动脉加压情况,随时补充压力。注意做好手术者及患者的防护。无菌敷料及覆盖物尽量少沾液体或血液,避免发生感染。术毕拔管,局部伤口垂直压迫15 min后妥善加压包扎,穿刺部位加沙袋压迫6 h。认真填写好介入手术护理记录单。
2.3 术后护理
(1)术后返回病房,要注意穿刺点的护理,沙袋加压包扎穿刺点6~12 h,髋关节应处于伸直位24 h,为防止术肢活动,可将术肢用绷带系于床尾。了解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血、皮下血肿等情况发生。24 h后可以解除绷带,患者下床活动。(2)注意穿刺肢体血运情况。密切观察穿刺肢体的皮温、肤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肢体感觉的变化,如出现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肤发绀,皮温降低,肢体发麻等,可能是包扎过紧或栓塞所致,应及时处理,放松绷带,以防造成肢体坏死。(3)观察生命体征24 h,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尿量及生命体征的变化。由于DSA是在全身肝素化的情况下进行,术后注意观察有无颅内出血的发生。若出现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深慢,应警惕有颅内出血;若出现血尿、尿量减少,要警惕有无急性肾功能不全,一旦出现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做相应处理。(4)记录24 h尿量,观察尿色及肾区疼痛情况,术后注意大量补液进行水化,并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利造影剂排出。
3 术后并发症及护理
(1)头痛、恶心、呕吐为造影最常见的并发症[4]。要注意头痛的部位、头痛的性质和程度,造影使用的高压注射可引起血管破裂或加重出血,对脑血栓形成患者,注意肢体活动度有无加重,同时注意瞳孔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2)穿刺部位血肿是穿刺插管最常见的并发症,术中发生血肿多是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壁所致[5];术后发生的血肿除血管壁损伤外,可为拔管后压迫不当或因咳嗽、打喷嚏,过早下床行走等原因所致的缓发性出血所致。出血量大时可引起压迫症状。术后应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和血肿,术后第2天换药,1次/d,局部涂2%碘酒,直至术后第3天。(3)血管内血栓形成是介入性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栓塞以下的肢体温度降低,皮肤苍白,疼痛,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栓形成多在术后1~3 h内出现症状,而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是避免严重后果的关键。(4)血管痉挛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导丝、导管反复穿刺血管或在血管腔内停留时间过长以及多次穿刺、导管过粗、血管本身有粥样硬化等病变均可引起,表现为血管变细、中断、血液流动速度减慢和血液黏稠度增加。患者感到局部疼痛,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血栓形成。(5)TL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患者原有疾病、血管内操作不当及支架放置后造成粥样斑块松动或脱落有关。(6)脑过度灌注综合征:颈动脉狭窄导致脑血管长期处于低灌注状态,为了维持正常脑血流量,小动脉扩张,而慢性血管扩张可导致自动调节功能障碍,无法适应颈动脉扩张术后的瞬时高血流量,从而导致头痛、癫痫、脑肿胀甚至出血。在处理上需严密控制血压、心率并给予对症处理。(7)感染:术后按医嘱常规应用抗生素3 d,预防感染发生,同时加强营养,以增强抵抗力。
4 讨论
作为神经科一种非常重要的诊疗手段,脑血管造影虽然具有相对的安全性,但由于此术是一种有创检查,加之造影剂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及造影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造影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使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充分的术前准备能确保造影顺利实施,是造影成功的前提;术中密切的配合是造影顺利完成的重要基础[5];造影术后并发症多发生于术后24 h,术后准确及时地观察病情并完善各项护理是减少及降低并发症的有效保证。因此,应客观认识到其对患者有诱发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要求护士应适应新技术的发展,熟悉检查的过程和必要性,做好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使检查更加安全可行,对确保造影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凌峰.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动脉注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附163例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14(1):4.
[2]张金华,宜昕.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3,3(12):1141.
[3]刘新峰.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45-358.
[4]文霞.DSA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体会.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7,2(1):42-43.
肺血管造影术 篇8
关键词: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
动脉瘤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 主要是由于动脉壁因局部病变而向外膨出, 最终产生了永久性的局限性扩张。临床表明, 动脉瘤在成年人群中的发病率大约为百分之四, 而这其中大约有百分之二的患者发生破裂而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致死率高达百分之五十[1,2]。因此, 及早采取有效的手段加强对动脉瘤的诊断对于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对比分析磁共振血管造影及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特收集我院的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的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3]确诊, 本组患者中男26例, 女14例;年龄30~60 (44.68±12.29) 岁。其中有30例患者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 共计检测出50个动脉瘤, 其中有13个为前交通动脉, 7个后交通动脉, 7个大脑中动脉, 4个大脑前动脉, 19个颈内动脉。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磁共振血管造影及CT血管造影检查, 其中, CT血管造影检查主要通过64排CT行螺旋扫描, 预先调整好各项参数:120k V, 300 m A, 层厚1.25mm, 螺距0.938:1, 重建间隔0.625mm, 矩阵512×512, 探测器设置16mm×1.25mm, 视野25cm, 射线束宽度20mm, 检测使用的对比剂为优维显300, 控制高压注射器团注速率最高为45ml/s, 最低为5ml/s, 延迟时间约为20~21S。按照仪器使用规范完成扫描, 并通过最大密度投影进行图像后处理, 图像的诊断和分析主要采用Volume-Rendering图像及源图像进行;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主要采用西门子3.0T MR扫描仪, 检测方法为3D-TOF成像法, 图像的诊断和分析采用MIP图像及源图像进行。
1.3 效果判定标准
观察两种方式对动脉瘤的检出率以及检测出的瘤颈宽度、瘤体直径[3]。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行t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有35例阳性, 检出率为87.5%, CT血管造影检查有29例阳性, 检出率为72.5%, 磁共振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血管造影检查 (P<0.05) , 两种方式检测出的瘤颈宽度、瘤体直径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病症, 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诊治。对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 经股动脉穿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一直作为其诊断的金标准[4], 而虽然该方式诊断准确率高, 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仍存在诸多不足, 比如诊断的时候要分别对两侧大脑半球造影, 同时要分别对颈内动脉系和椎动脉系进行造影, 增加了操作的复杂度和医疗成本。同时, 如果患者的动脉瘤内存在血栓形成的时候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不显影;另一方面,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属于一类有创操作, 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还容易引起再出血, 容易引起瘤体损伤、血栓脱落、动脉内膜等并发症, 检测使用的对比剂和射线辐射较大[5]。因此, 选择一种更加简单、有效的诊断方式势在必行。
随着近年来磁共振检查技术及多排螺旋CT成像技术的大力推广, 临床上逐步引入了非侵入性磁共振血管造影及CT血管造影技术, 该方式的引入为可疑动脉瘤的患者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检查方法, 并且该检查方式所提供的信息量也明显在传统的单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基础上显著扩大[6]。因此, 临床上对于磁共振血管造影及CT血管造影对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的诊断价值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
磁共振血管造影由于无创和无放射线而在颅内动脉瘤检查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根据相关研究表明, 磁共振血管造影检出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在90%以上, 该方式能够检出颅内多数直径超过三毫米的动脉瘤[7]。本次研究中, 磁共振血管造影的检出率为87.5%, 略低于临床报道水平, 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动脉瘤发生部位的构成比不同、样本较量小有关;同时, 传统的研究往往使将2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作为诊断金标准, 这就导致了一些较小的动脉瘤被漏诊, 而近来出现的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降低了颅内动脉瘤的漏诊率, 从而导致了颅内动脉瘤检出率偏高, 除此之外, 检出率还会受到阅片医师的临床经验与技术水平高低影响。
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动脉瘤的直径影响, 在直径超过3mm的动脉瘤诊断中的敏感性明显高于直径在3mm内的动脉瘤的敏感性, 在直径超过五毫米的动脉瘤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而在动脉瘤直径低于3mm的诊断中其检查敏感度和特异度明显降低, 具有很高的误诊率、漏诊率。通过本次研究结果亦可以看出, 磁共振血管造影更能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 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春霞, 刘怀军, 付凯亮, 等.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照研究[J].临床荟萃, 2010, 25 (18) :1580-1582.
[2]张健.磁共振血管造影及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观察[J].医药前沿, 2012, 2 (12) :185-186.
[3]李欢, 薄锋.磁共振血管造影与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比较[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3, 23 (12) :7732.
[4]贺宇平, 王眺, 田民, 等.磁共振血管造影及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4) :792-793, 795.
[5]李晶晶.关于磁共振血管造影及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7) :131-132.
[6]杨振兴.3.0T磁共振下四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D].宁夏医科大学, 2012.
相关文章:
盐城市区范文02-16
苏州市区02-16
聊城市区02-16
市区居民02-16
市区经济02-16
社区爱国卫生工作汇报02-16
爱国卫生工作考评细则02-16
爱国卫生工作计划02-16
爱国卫生工作制度02-16
街道爱国卫生工作要点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