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置管引流术

关键词: 鼓膜 分泌 引流术 我院

鼓膜置管引流术(精选九篇)

鼓膜置管引流术 篇1

关键词:鼓膜置管引流术,鼓膜穿刺术,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较为常见的非化脓性中耳疾病, 多发于儿童与青少年群体。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耳疾病, 其临床症状为传导性耳聋、听力下降、耳闷、鼓室积液及耳鸣等[1],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 易造成不可逆性耳聋, 其中, 病程连续≥6周, 或者反复发作≥3个月的患者, 即被定义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2]。临床中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 其中较为主要的假说包括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腺样体增生肥大及中耳局部I型变态反应等。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种疾病的方法有鼓膜置管引流术与鼓膜穿刺术, 本文以80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上述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发现, 鼓膜置管引流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效果明显, 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效果好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 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80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依照入院时间将其分成A组与B组。A组共44例, B组共36例。所有患者均经过药物治疗, 且治疗无效, 并排除鼻咽部占位性病变患者。A组中, 男性24例, 女性20例;年龄为8~62岁, 平均年龄为 (26.8±14.2) 岁;双耳发病25例, 单耳发病19例, 患耳共69耳;病程为4~32月, 平均病程为 (25.7±17.8) 月。B组中, 男性19例, 女性17例, 年龄为7~60岁, 平均年龄为 (25.9±13.7) 岁;双耳发病20例, 单耳发病16例, 患耳共56耳;病程为3~33月, 平均病程为 (26.9±17.4) 月。两组患者均知情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不显著 (P>0.05) 。

1.2 方法

1.2.1 A组治疗方法。

患者仰卧于病床上, 患耳朝上, 对外耳道进行常规消毒。成人实施局部麻醉, 儿童实施静脉注射, 全身麻醉。在鼓膜前下方位置, 做一个切口, 并将导管放置于切口中, 将中耳内的积液引流出来。依据患者咽鼓管功能的具体恢复情况, 将导管大致保留2或3个月。

1.2.2 B组治疗方法。

患者仰卧于病床上, 患耳朝上, 对外耳道进行常规消毒。对成人进行表面麻醉, 儿童进行全身麻醉。连接注射器和长针头, 将其刺入到鼓室中, 抽吸中耳内的积液, 直到全部抽吸干净为止。必要时可进行反复穿刺。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包括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 并计算治疗的总有效率;观察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是否有并发症发生, 具体为鼓室硬化、术后感染、鼓膜穿孔不愈合等。

1.4 疗效评价标准

1痊愈:患者的听力水平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纯音听力测试可达到正常范围, CT检查并无异常, 声导抗组图是A型;2显效:患者的听力水平趋于正常,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纯音听力测试趋于正常范围, 进行CT检查并无异常, 声导抗组图是A型或是C型;3有效:患者的听阈改善但是未达到正常值, 其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鼓膜内陷同样改善, 声导抗组图是A型或是C型;4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未发生变化, CT、纯音听力测试与声导抗组图均未发生明显变化, 或者出现复发情况[3]。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A组治疗后痊愈、显效、有效例数均多于B组, 无效例数少于B组。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3%, 显著高于B组的8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

结果显示, A组鼓室硬化、术后感染、鼓膜穿孔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例数均少于B组, 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70%, 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3 讨论

对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我国临床研究并未给出明确的发病机制, 没有直接结论作指导。目前, 鼓膜置管引流术与鼓膜穿刺术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方法, 受到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 并在不断改进中[4]。鼓膜穿刺术的要点是直接将穿刺针头刺入患者的鼓室中, 将积液抽吸干净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其他治疗, 这种手术方法操作较简单, 创伤也较小, 但是鼓室中有听骨链、前庭窗与蜗窗等重要结构[5]。因此在进行该项手术操作时, 要求医师的操作稳定性极高, 特别是在抽吸操作时, 针头需要不同程度的移动, 极易造成鼓室中侧壁出血或者鼓膜撕裂等并发症产生。如果患者的外耳道过于狭窄或是弯曲, 那么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手术难度与损伤风险[6]。这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较显著, 但是受到手术助理水平与其他因素的影响, 无法保证手术的稳定性。

鼓膜置管引流术是对鼓膜切开术的延伸与发展。要点为利用一次性导管的留置, 将患者鼓室内的积液进行逐步排除, 这种手术方法可以保证患者鼓室的内外气压长时间平衡, 同时利于咽鼓管的功能恢复[7]。此外, 相关研究表明, 鼓膜置管引流术能够减少腺体与杯状细胞的增生, 避免鼓室内产生过多液体, 间接促进纤毛运动的恢复, 有力地支持咽鼓管的功能恢复。研究中, 鼓膜置管引流术除了术后感染以外, 常见的并发症为鼓膜穿孔不愈合, 其产生原因可能与切口位置、患者体质、置管类型等因素有关[8]。目前对这种并发症不建议实施鼓膜修补术, 而是要处理穿孔边缘, 防止边缘钙化,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穿孔不愈合的情况发生。

此次研究选择本院收治的80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依照入院时间, 将其分成A组与B组, A组共44例, B组共36例。A组采用鼓膜置管引流术治疗, B组采用鼓膜穿刺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总发生率。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3%, 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 对比两组数据,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鼓室硬化、术后感染、鼓膜穿孔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例数均少于B组, A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70%, B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00%,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 用鼓膜置管引流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不仅治疗有效率高, 并发症还较鼓膜穿刺术治疗少。

综上所述, 鼓膜置管引流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效果好等优点, 可以在临床中应用并推广。

参考文献

[1]钟伦坤, 孙永东, 陈隆晖, 等.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联合鼓室清窍汤冲洗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7 (2) :114-117.

[2]梁茂金, 张志钢, 许耀东, 等.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15, 8 (6) :315-318, 323.

[3]王亚平, 李玲香, 张莉, 等.中耳乳突手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5, 4 (10) :1179-1181.

[4]钟伦坤, 孙永东, 胡文健, 等.咽鼓管逆行置管联合鼓膜穿刺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J].现代医药卫生, 2012, 28 (18) :2762-2764.

[5]李洁, 赵守琴, 刘华, 等.分泌性中耳炎中白细胞介素-10的测定意义[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3 (6) :725-728.

[6]高永平, 田从哲, 刘会清, 等.小儿腺样体肥大与分泌性中耳炎[J].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4, 9 (1) :106-108.

[7]王素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634例临床分析[J].考试周刊, 2013, 7 (73) :196.

鼓膜置管引流术 篇2

【摘要】目的:探讨硬化腹水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腹腔置管引流术并给予临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所有患者均行腹腔置管引流术。结果:21例肝硬化大量腹水患者治疗后,疗效良好,感染机会及并发症较少。结论:此方法操作简便,避免了反复穿刺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及感染。

【关键词】腹腔置管引流术 肝硬化腹水护理

临床医学中,肝硬化晚期患者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其中一项为肝硬化合并大量腹水。目前,肝硬化合并大量腹水患者的治疗方法主要为两种,分别是给予放腹水和静脉应用白蛋白。其中,大量放腹水(large volume paracentesis,LVP)是临床医学中实现对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1]。大量腹水患者挤压腹腔后,会导致横隔上发生呼吸循环障碍症状,对腹水进行抽取,可实现对该类症状的暂时缓解,但需反复抽液。而且穿刺针孔径较大 ,穿刺中不易固定,操作繁琐,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而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腹腔置管持续引流腹水,可有效减少传统注射器反复抽吸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及感染,无明显不良反应,操作方便,并发症较少,具有较好效果,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2013年7月~2014年6月收治肝硬化大量腹水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55岁~71岁,平均年龄62岁,病程1年~3年。其中,21例患者在置管放液前,均出现腹胀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并且比较明显。

1.2 操作方法

患者进行穿刺前,护理人员应关好门窗保持密封行,调节合适的室内温度,最佳温度为20~22℃,嘱患者排尿后半卧位或端坐卧位,取常规腹水穿刺点,或由B超定位腹水最明显处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成功后,以Seldinger法置入中心静脉导管6cm左右(根据腹水的量来调节深度),以3M无菌透明敷贴固定,外接引流袋,引流不畅者可变换体位。

1.3 治疗结果

患者治疗后,引流管保留时间在2d~2周首次放腹水≤1 000~1500ml,速度≤50ml/h,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可逐渐增加至2000~3000ml的放腹水量。所有患者均进行2~5次放腹水,在一次放液后压迫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2.护理

2.1 术前护理

穿刺前,做好术前体位及用物的准备,予以心理护理,详细讲解相关的疾病知识和手术操作方法,让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到进行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如,让患者了解放腹水后,可有效缓自身发生的不适症状,如解腹胀呼吸困难等,能够减轻痛苦。同时,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和心理心理,保证最佳的状态接受治疗。提高患者配合治疗度的同时,护理人员应做好家属的解释工作,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支持。

2.2 术中护理

肝硬化大量腹水患者的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其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进行密切的观察,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并给予安慰。同时,详细观察患者实施引流术的过程中,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和数量等,并做好记录。

2.3 术后护理

患者完成腹腔置管引流术后, 护理人员用做好术后护理工作。对其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观察患者穿刺处是否出现渗出、红肿和化脓现象,保持患者局部皮肤的清洁和干燥;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隔1天对患者的透明敷料进行1次更换。从患者穿刺点开始消毒,直至穿刺点外15~20cm。应用无菌纱布对接头和三通进行包裹,每周对三通和肝素帽进行更换,更换次数为2次;每次完成引流后,更换引流袋并以10~20ml生理盐水冲管后再用5 ml肝素稀释液12.5~25.0 U/ml的正压进行封管。完成封管后需夹紧夹子,无菌肝素帽衔接导管接口,固定于体表并做好心理护理,讲明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取得病人合作,保证治疗顺利完成。

2.4 引流管的护理

给予患者护理干预的过程中,引流管护理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护理人员应妥帖固定患者引流管,并保持其通畅性,避免造成引流管的扭曲和受压。另外,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禁止进行剧烈运动。放液时,应保持均匀缓慢的速度。如患者在放液过程中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循环衰竭征象,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2.5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2.5.1 肝硬化大量腹水患者因腹部高度膨隆,可能会出现漏液及内出血现象。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多卧床休息,并随时对患者浸湿的敷料进行更换,保持干燥。同时,护理人员应对患者插管处是否存在渗液、腹壁水肿现象,避免这些症状的发生。

2.5.2 腹腔感染操作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穿刺处隔日用碘伏酒精消毒,并更换无菌透明敷贴;更换引流袋或向腹腔内注药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引流袋必须低于腹腔,以免引流袋内液体逆流入腹腔,造成逆行感染;常规使用抗生素防治感染,观察用药情况及副作用,若出现体温升高畏寒腹痛加剧等情况,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3.讨论

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肝硬化大量腹水具有以下优点:①操作方便,局部密封性好;②置入的导管质地柔软,对组织刺激性小,易于保留,且不影响患者的活动及睡眠;③留置时间长,避免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少了感染发生的机会; ④直接引流腹水入引流袋,有利于准确记录所引流的腹水量。和传统的反复穿刺抽腹水比较中心静脉导管腹腔置管引流,操作简单易行,组织损伤小,安全可靠,减轻了患者痛苦,使患者易于接受,是个较好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鼓膜置管引流术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6 例 (67耳) 患者中, 男27 例 (39耳) , 女19 例 (28耳) , 年龄12~72 岁, 平均46岁。病程 (置管治疗前患病时间) 1 个月~2 年, 单侧耳25 例 (25耳) , 双侧耳21 例 (42耳) 。伴有鼻窦炎、鼻息肉7例, 鼻咽癌3例。

1.2 专科检查

患者以耳闷胀感伴听力下降为主要症状, 耳镜检查见均有鼓膜呈淡红色或黄色, 混浊内陷, 光锥消失、变位或缩短, 或有液平面和气泡, 鼓膜活动度减低或消失。纯音测听:语言频率气导损失25~45 dB。声阻抗测试:鼓室曲线B型鼓室压图60耳, C 型7耳。

1.3 方法

1.3.1 置管前治疗

1%麻黄素地塞米松滴鼻液滴鼻, 口服地塞米松、吉诺通和抗生素等, 或咽鼓管吹张, 1~2 周后行鼓膜穿刺2~4 次, 均有中耳积液, 浆液性15 例, 占22.4% , 黏液性43 例, 占64.2% , 胶冻状9 例, 占13.4%。观察1~2 个月, 无改善者。

1.3.2 置管治疗

无菌操作表面麻醉下, 于鼓膜前下方切开约2~3 mm , 尽量吸尽鼓室内积液, 胶冻状不易吸出者用地塞米松及糜蛋白酶混合液体冲洗后吸出。置入哑铃型通气管,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

1.4 疗效判断

治愈:耳闷胀感消失, 听力恢复, 鼓膜恢复正常, 积液消失, 声导抗检查显示转为A 型曲线;好转: 耳闷胀感减轻, 听力提高, 鼓膜内陷不明显、有少量积液;无效:耳闷胀感无明显变化, 听力无明显提高, 鼓膜内陷明显、鼓室内明显存在积液。

2结果

46 例 (67 耳) 患者随访6 个月~1 年, 2 个月取管12 耳, 3 个月39 耳, 4 个月10 耳, 6 个月5 耳。3~5个月内通气管自动排出者32 耳。治愈53 耳占79.11%, 好转9例, 占13.4%, 无效5例, 占7.5%, 其中4例拔管后半年分泌性中耳炎复发, 重新置管, 1例因中耳感染流脓, 经抗炎治疗后感染控制, 但听力无明显改善。

3讨论

近年来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明确, 目前认为本病因主要有:中耳负压紊乱, 感染因素, 免疫反应等[1]。纯音测听和声阻抗检查是诊断SOM的重要手段, 可避免误诊、漏诊, 并能综合掌握听力和中耳情况[2]。鼓膜置管治疗能长期保持鼓室与外界大气压力平衡, 减少杯状细胞和腺体的增生, 防止过多的液体产生, 并能及时将分泌液排出, 间接促使纤毛运动恢复[3], 因而鼓膜置管是国内外治疗SOM 的主要方法。本资料显示在鼓膜置管后, 治愈率在79.1% , 好转13.4% , 总有效率在92.5% , 疗效较为满意。感染是置管后常见并发症, 如有发生应积极全身及局部用抗生素, 分泌物较多时须帮助吸引清理, 以利尽快恢复。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发现, 咽鼓管吹张通气法虽能帮助改善咽鼓管阻塞, 但对特别是病程较长的病例, 咽鼓管及鼓室功能不容易得到彻底改善, 而唐安洲[4]发现阻塞型咽鼓管改变在SOM 中只占28.07%。同样, 鼓膜穿刺及切开虽然一时缓解了鼓室积液、负压的状况, 1~2 周后鼓膜愈合, 多数鼓室功能未能及时恢复正常而病情未得到好转。但笔者仍提倡在鼓膜置管前应行一定时间的药物和吹张、穿刺等治疗, 使病情较轻者有缓解的机会。在鼓室置管的同时, 也应积极治疗可能引发SOM的病因, 如鼻炎、鼻窦炎、鼻息肉、腺样体肥大等, 应给以滴鼻药物或手术切除, 这对拔管后保持疗效非常重要。SOM是鼻咽癌的常见并发症, 因此, 对SOM患者应仔细检查鼻咽部, 以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

摘要:目的评价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方法对46 (67耳) 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SOM均用鼓室置管术, 术后随访0.5~2年。结果治愈率79.1%, 好转13.4%。结论鼓室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肯定, 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积液,中耳,鼓室置管

参考文献

[1]陈亮.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及发病机制概述.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 2001, 25 (2) ∶135-138.

[2]刘万应, 王而贵, 阎萍, 等.鼓膜切开置T形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1, 15 (4) ∶180-184.

[3]廖树森.五官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81-183.

鼓膜置管引流术 篇4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置管引流术和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为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组采用CT引导下微创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0%,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5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死亡率为1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有效率明显高于开颅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微创置管引流术;开颅手术;高血压脑出血

【中图分类号】R739.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043-01

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CH)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预后较差,多需急诊手术治疗[1]。手术以降低颅内压、清除脑内血肿、改善脑血流循环为目的。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小骨窗开颅术,手术操作并不困难,但是对患者创伤较大。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越来越受重视,经CT引导微创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旨在探讨微创置管引流术和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7年9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45~85岁,平均年龄56.8岁。出血部位:脑叶出血10例,丘脑出血10例,基底节出血15例,小脑出血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的出血情况、意识状况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采用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全麻插管后,依据患者CT检查结果,应用三维定向原理,选择距离血肿中心最近处为穿刺点,钻孔进入穿透颅骨,“十”字形切开硬脑膜,经脑针探查后达血肿腔。显微镜下进行血肿清除,清除后之管引流。术后抽吸、冲洗、液化每日1~2次,置管4~6d。对照组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全麻插管后,按照术前标志选择距离血肿最近处,作小骨窗骨瓣开颅,骨窗直径小于3cm,直视下切开脑组织,用低负压吸引清除血肿,术后分层缝合头皮。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脱水抗感染,全身支持治疗,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对于昏迷患者早起行气管切开,改善通气,防止肺部感染。

1.3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3个月,根据GOS评分(GCS预后评分)量表评定疗效。显效:恢复良好,能正常生活,有轻度意识障碍;有效:生活能自理,但中度病残;无效:治疗后患者无意识,植物生存;死亡[2]。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死亡率为1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出血。关于该病的机理有许多说法,长期的高血压,导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和内膜损伤,脑内穿透动脉处可形成薄弱部位,当颅内血压骤然升高,该处就破裂造成脑出血[3]。高血压脑出血起病急骤、病情严重、死亡率较高,是目前中老年人致死疾病之一。针对该病的诊断,脑CT、核磁共振扫描均可早期确诊,且能精确定位出血部位,这对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需要及早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机械性压迫,才能将对周围脑组织的伤害减到最小程度,因此尽早手术是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4]。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降低颅内压、消除血肿、改善脑循环、解除脑疝、促进受压脑组织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0%,治疗组患者死亡率为1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0%,说明微创置管引流有易操作、创伤小、定位准确的特点,能有效降低颅内压,减少因高颅压引起的继发损伤,预后明显优于开颅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焦玲, 裴桃枝. 微创血肿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28(2): 109-110.

[2]黄春刚, 张国栋, 刘维田, 等.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观察[J]. 河北医药, 2010, 32(15): 2088-2088.

[3]文上康, 龙霄翱. 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老年性小脑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0, 28(2): 158-159.

[4]王雪松.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J]. 现代医药卫生, 2012, 19: 033.

鼓膜置管引流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68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进行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纳入标准:(1)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2)经声导抗检查和鼓气电耳镜检查确诊;(3)患者无沟通障碍。排除标准:(1)患者合并精神疾病,无法正常沟通交流;(2)合并耳鼻喉等疾病。患者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4~58岁,平均年龄(26.1±8.2)岁;病程1~24个月,平均病程(5.3±5.1)个月。入院性纯音测听检查示混合性聋18耳,传导性聋50耳。耳内镜检查示鼓膜呈琥珀色或淡红色,鼓膜内陷23耳,光锥缩短或消失,部分可见鼓室腔气泡或液平。

1.2 治疗方法

患侧外耳道和鼓膜采用75%乙醇常规消毒,成人采用局部表面麻醉,儿童实施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经外耳道导入直径2.7 mm 0°硬管耳内镜(扬州格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首先仔细观察患侧鼓膜,对腺样体肥大等导致者,可在内镜下直接切除病变腺样体,解除病因。切开位置一般选取在鼓膜的前下方或后下方,切口1.0~1.5 mm。且开始注意掌握切口深度,防止损伤鼓室黏膜,并避免对听骨链等中耳重要结构造成损伤[2]。切开后首先彻底吸净鼓室内积液,并送细菌培养。放置通气管于切口内并调整至合适位置,滴入少许抗生素,以消毒棉球封闭外耳道防止感染。术后1周复诊,检查通气管位置。术后2周复查鼓膜恢复情况以及听阈。术后6个月复查见鼓膜正常,中耳无渗液,可拔除通气管。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患者听力恢复正常,耳胀、耳闷等症状完全消失,鼓室压图A型,鼓膜形态、颜色正常,纯音测听力骨导差<10 dBHL。有效:患者耳胀、耳闷等症状较前减轻,鼓室压图为好转,听力恢复正常,纯音测听力骨导差10~15 dBHL。无效:听力无任何恢复,耳胀、耳闷等症状无减轻甚至加重,鼓室压图无明显变化[3]。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性置管完成,无明显外耳道及鼓膜反应,未出现鼓岬损伤以及外耳道血肿。术后复查63例患者诉听力较前明显改善。6个月后58例患者通气管自行脱落,复查见鼓膜愈合良好。68例患者中痊愈53例(77.9%),有效10例(14.7%),无效5例(7.4%),总有效率达92.6%。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临床耳鼻喉科常见疾病,该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已知但咽鼓管功能障碍如咽鼓管阻塞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的主要原因。咽鼓管是中耳与外界相通的管道,在正常情况下,咽鼓管负责调节中耳内、外的气压。而当咽鼓管出现堵塞时,中耳内的气体可被黏膜吸收,导致内部负压,从而引起黏膜静脉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液积聚于中耳[4]。临床通常将咽鼓管堵塞分为功能性和机械性两种,功能性堵塞多见于小儿,主要是由于其咽鼓管软骨尚未发育成熟,咽鼓管管壁易发生塌陷而造成内部负压引起分泌性中耳炎。而机械性堵塞多见于成人,主要由鼻咽部占位性病变如鼻咽纤维血管瘤、巨大鼻息肉、鼻咽癌、慢性鼻窦炎、咽鼓管咽口粘连以及腺样体肥大等引起,上述病变组织可对咽鼓管咽口造成直接压迫,使其堵塞而引起分泌性中耳炎[5]。患者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部分患者可出现轻微的耳鸣、耳闭塞感,或出现耳痛症状,上述症状可随患者体位变化而出现变化,尤其在晃动头部时可听见水声。

该病采取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临床多给予手术治疗。传统的鼓膜穿刺抽液术和鼓膜切开引流术由于操作视野局限,鼓膜暴露差,操作不便,术中抽吸不彻底,操作不当易引起鼓膜内壁黏膜损伤,疗效欠佳。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新技术,通过耳内镜可清晰直观的对鼓膜进行观察,操作精确。同时耳内镜可轻松穿过外耳道弯曲及狭窄部位,调节灵活,镜下可准确对切口进行定位,有效避免损伤周围组织。作者对本院部分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患者均一次置管成功,未出现明显外耳道及鼓膜反应,术中未对鼓岬及外耳道造成损伤。治疗有效率达92.6%。因此,作者认为,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具有操作简便、视野清晰等优点,临床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韦懿.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文献综述.蛇志,2010,22(1):45-47.

[2]黄业武.鼓膜置管与激光造孔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对比.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4):500-501.

[3]许雨洲,尹治军,陈旭华.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3,20(6):306.

[4]陈伟南,杨海弟,陈秋坚,等.耳内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中华耳科学杂志,2010,8(2):200-202.

鼓膜置管引流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106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通过随机数表法随机分组, B1组53例患者中, 男33例, 女20例,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31.23±9.85) 岁, 患者的平均病程为 (7.69±0.50) 个月;B2组的53例患者中, 男37例, 女16例,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31.26±9.86) 岁, 患者的平均病程为 (7.71±0.52) 月。两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针对B2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临床主要选择红霉素或者青霉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 主要选择口服的方式, 治疗时间为5~7 d。选择泼尼松片 (0.75 mg/kg) 进行治疗。要求患者需要晨起顿服, 不间断用药治疗7 d。之后每间隔2天, 将药物使用剂量减少1次。于7 d内, 将药物剂量不断减少, 直至停止药物治疗。选择盐酸氨溴索片 (60 mg) 进行治疗, 口服, 2次/d, 治疗时间7~10 d;选择马来酸氯苯那敏片 (4 mg) 进行治疗, 口服, 1次/d, 治疗时间为7~10 d[2]。B1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在上述基础上, 选择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的方法治疗, 选择浓度为75%的酒精对患者的外耳道及鼓膜进行消毒, 选择浓度为3%的丁卡因对患者的鼓膜进行麻醉。于患者耳内窥镜的引导下, 在患者鼓膜前下象限或者后下象限, 利用鼓膜切开刀 (锐利) 制作放射状切口或者制作弧形切口。控制切口长度为1.0~1.5 mm。选择中耳负压吸引管有效吸净患者鼓室内分泌物。选择剂量为5 mg的地塞米松及4000 IU的α-糜蛋白酶混合液 (0.5 m L) 对患者的鼓室进行冲洗。利用置管器有效于切口内将通气管置入, 最终保证能够顺利引流。手后, 对患者实施鼓室内积液细菌培养, 根据最终结果, 选择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等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3个月后, 对患者进行脱管处理以及拔管处理。

1.3 评判标准

治愈:患者的听力有效恢复, 患者的耳鸣耳闷症状全部消失, 患者的鼓膜表现为良好愈合, 患者的声导抗主要体现为A型鼓室图, 患者咽鼓管可以正常通气;有效:患者听力表现为恢复, 耳鸣耳闷症状有所缓解, 声导抗属于A型鼓室图或者属于C型鼓室图;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表现为任何的缓解, 患者的鼓室积液未表现为减少, 甚至出现了复发的现象, 患者的声导抗表现为B型鼓室图或者C型鼓室图[3]。

1.4 统计学方法

该研究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并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分别完成临床治疗后, 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 B1组明显高于B2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P<0.05) , 见附表。

3 讨论

针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临床选择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的方法进行治疗, 针对患者鼓膜造成的破坏较小, 患者完成手术后可有效恢复。于耳内镜引导下对患者实施鼓膜切开治疗, 能够对患者的鼓室积液性状进行认真观察, 并且可以选择导管将积液以最大程度吸尽, 有效保证患者完成手术后, 可以有效恢复。

该研究中, 两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分别完成临床治疗后, 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 B1组明显高于B2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P<0.05) , 说明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针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临床选择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临床表现, 最终显著提高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尹玉萍, 周彬.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联合腺样体切除术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20) :1890-1891.

[2]王丽妍, 李慧军, 姚宪义, 等.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结合鼻内镜手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9 (6) :577-578.

鼓膜置管引流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40例。对照组, 男25例, 女15例, 年龄4~51岁, 平均年龄 (48.6±3.32) 岁;病程4~10个月, 平均 (9.4±3.2) 个月。治疗组, 男21例, 女19例, 年龄3~50岁, 平均年龄 (48.3±2.3) 岁;病程2~8个月, 平均 (6.8±2.3) 个月。经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 无明显差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鼓膜置管术进行治疗, 采用由程冯新科技开发研究所提供的Ⅲ型鼓膜置管器械, 取患者坐位, 消毒外耳道, 将内径约1mm的通气管直接插入鼓膜, 松开, 退出安装器。观察患者鼓膜置管的引流情况, 防止感染。3个月或者6个月后可脱管或取管, 定期复查。治疗组采用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进行治疗, 采用由程冯新科技开发研究所提供的Ⅲ型鼓膜置管器械, 在患者鼓膜表面麻醉, 在耳显微镜下进行手术, 使鼓膜充分暴露, 进行切口, 排除鼓室内分泌物, 采用糜蛋白酶和地塞米松进行冲洗, 随后置入引流管, 手术结束后, 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 观察患者鼓膜置管的引流情况, 防止感染。3个月后可脱管, 定期复查[2]。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效果, 脱管情况, 采用其他手术情况疗效分为, 痊愈:患者各项指标正常, 耳闷感消失, 鼓膜形态恢复正常, 听力恢复正常;有效:患者各项指标开始趋于正常, 耳闷感逐渐消失, 鼓膜形态逐渐恢复正常, 听力逐渐恢复正常;无效:病情无好转, 听力较差, 且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脱管情况, 术后6月的脱管情况。其他手术为下鼻甲后端部分切除, 鼻中隔矫正术, 曾行腺样切切除术[3]。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11.0对两组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P<0.05时表示数据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指数中治疗效果, 脱管情况, 采用其他手术情况为计数资料, 采用χ2进行检验。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效果

经过一系列的统计分析,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均有改善, 对照组患者治愈22例, 占55%, 有效11例, 占27%, 无效7例, 占17.5%总有效率为82.5%;治疗组患者治愈32例, 占80%, 有效6例, 占15%, 2无效例, 占5%, 总有效率是9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显著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脱管情况

对照组患者3个月后取管12例, 占30%, 6个月后取管8例, 占20%, 自行脱管9例, 占22.5%, 引流管陷入股室11例, 占27.5%;治疗组患者3个月后取管18例, 占45%, 6个月后取管6例, 占15%, 自行脱管12例, 占30%, 引流管陷入股室4例, 占10%。治疗组患者3个月后取管率高于对照组, 6个月后取管率高于对照组, 引流管陷入股室低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显著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2.3 比较两组患者采用其他手术情况

对照组患者采用下鼻甲后端部分切除8例, 占20%, 鼻中隔矫正术6例, 占15%, 曾行腺样切切除术2例, 占5%;治疗组采用下鼻甲后端部分切除1例, 占2.5%, 鼻中隔矫正术1例, 占2.5%, 曾行腺样切切除术0例。治疗组采用其他手术情况低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显著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非化脓性炎性疾病, 积液为浆液性漏出液何渗出液, 又称渗出性、卡他性、浆液性、浆液-粘液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其临床症状有耳聋, 在感冒后, 飞机下降或潜水时听力突然下降, 耳痛, 耳内闷胀, 耳鸣, 反应迟钝、误听、注意力不集中, 鼓膜充血, 锤骨明显短突, 鼓膜颜色改变等[4]。

临床采用鼓膜置管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 但是, 该手术方法具有较为突出的弊端。采用显微镜下采用鼓膜置管术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具有较多的疗效, 该方法, 安全可靠, 切口较短, 对鼓岬和鼓室内侧壁损伤较小, 在显微镜下容易辨认, 视野清晰, 操作精确, 避免造成鼓室异物, 保持鼓室内外的气压平衡, 减少生成杯状细胞和腺体, 减少液体产生, 促进纤毛运动。其操作简单, 手术时间较短, 价格低廉, 较大的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减轻的患者及其患者家属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5]。

这次研究中, 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是80%, 总有效率是95%,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个月后取管18例, 占45%, 6个月后取管6例, 占15%, 自行脱管12例, 占30%, 引流管陷入股室4例, 占10%,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下鼻甲后端部分切除1例, 占2.5%, 鼻中隔矫正术1例, 占2.5%, 曾行腺样切切除术0例,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在显微镜下采用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可较好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的脱管情况, 对该病患者的治疗具有较大的意义, 为临床上治疗该疾病患者提供较为有力的依据。临床上应广泛采用。

摘要:目的:探究显微镜下采用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40例。对照组采用鼓膜置管术进行治疗, 治疗组采用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效果, 脱管情况, 采用其他手术情况。结果:对照组的治愈率是55%, 总有效率80%, 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是80%, 总有效率是9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都优于对照组, 脱管情况, 采用其他手术情况低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显著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显微镜下采用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可较好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的脱管情况, 对该病患者的治疗具有较大的意义, 为临床上治疗该疾病患者提供较为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显微镜,鼓膜置管术,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朱运华, 李梅生, 董明敏.鼓膜置管联合药物灌注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4, 9 (21) :461-464.

[2]徐隽彦, 刘春丽, 倪立群.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穿刺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对比[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5, 1 (23) :21-23.

[3]刘丹, 吴曙辉, 万浪, 等.腺样体切除联合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鼓膜穿刺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比较[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6, 1 (25) :61-63, 67.

[4]高岩, 雷宏伟.祛痰清窍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45例[J].河南中医, 2016, 4 (23) :663-664.

鼓膜置管引流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本院就诊和接受治疗的4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临床研究的对象,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有20例患者, 对照组中, 有12例男性患者, 有8例女性患者, 患者的年龄为5~51岁, 平均年龄为 (15.25±1.18) 岁, 患者的病程为3~25个月, 平均病程为 (4.3±0.24) 个月;研究组中, 有13例男性患者, 有7例女性患者, 患者的年龄为6~52岁, 平均年龄为 (15.24±1.16) 岁, 患者的病程为3~24个月, 平均病程为 (4.4±0.22) 个月。研究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和对照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性别占比、平均年龄、平均病程、文化程度、所患有疾病的类型与病情的程度等因素都不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P>0.05, 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施以显微镜治疗, 即待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麻醉之后, 于显微镜下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鼓膜处进行切口治疗, 吸净患者鼓室内的黏稠分泌物, 并使用糜蛋白酶和地塞米松混合液对患者的鼓室的冲洗及吸净, 置入引流管。研究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施以硬性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 即使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保持卧位的姿势或坐位的姿势, 使用乙醇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耳周、耳廓和外耳道的皮肤进行消毒处理, 对分泌性中耳炎成人患者实施局麻, 对分泌性中耳炎儿童患者实施全麻, 于相关监视器的监控之下, 经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外耳道导入硬管的耳内镜, 并在耳内镜的协助下于患者的鼓膜靠近前下方的位置使用鼓膜刀切开大约2.4~4.0mm的一个切口, 之后借助专用的相关手术器械将选择好的通气管放入该患者的切口内, 使用仪器对该患者的中耳通气管进行观察, 确保中耳炎患者的中耳通气管精确地卡于患者的鼓膜切口的边缘部位, 如果该患者的中耳通气管没有精确地卡于患者的鼓膜切口的边缘部位则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调整, 并注意需要将渗出的一些液体进行吸取干净, 待横断疝囊之后立即对中耳炎患者进行止血处理, 使分泌的相关液体流出等。术后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对症治疗, 注意患者的患耳需避免进水, 防止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等。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较, P<0.05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较, P<0.05,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3 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纯音听阈改变情况, 分析研究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和对照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满意度。显效:在接受相关治疗之后, 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都得到明显的改善或者已经完全消失, 患者的纯音听阈降低幅度高于30 d B。有效:在接受相关治疗之后, 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的改善, 患者的纯音听阈降低幅度为15~30 d B。无效:在接受相关治疗之后, 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患者的纯音听阈降低幅度低于0~14 d B。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相关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对研究中所涉及到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实施t检验方法, 对研究中所涉及的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方法, 当P<0.05时, 则说明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0.00%, 研究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 研究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对比, 组间的差异明显 (P<0.05) , 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详细情况见表1。

2.2 两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65.00%, 研究组中耳炎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90.00%, 研究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与对照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对比, 组间的差异明显 (P<0.05) , 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详细情况见表2。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耳鼻喉相关疾病, 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均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和危害, 因此, 寻找适宜的治疗方式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治疗十分关键和重要[3,4,5]。

应用显微镜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手术较为简单, 操作相对方便, 但是, 应用显微镜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手术创伤相对较大, 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痛苦较大, 不利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术后恢复, 治疗效果不佳, 患者的治疗满意度较低。近年来,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硬性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逐渐被广泛应用, 使用硬性耳内镜对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效果较好, 手术相对比较准确, 手术的视野比较清晰, 对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手术创伤较小, 有助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疾病治疗和康复[6,7,8]。

本研究显示, 研究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 明显高于对照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70.00% (P<0.05) , 研究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9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65.00% (P<0.05) , 可以看出, 对中耳炎患者进行硬性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较佳, 可明显提高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并提高了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对于治疗的满意度,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及意义。

参考文献

[1]韦家锋.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98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9) :1117-1118.

[2]徐隽彦, 刘春丽, 倪立群, 等.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穿刺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对比[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5, 22 (1) :21-23.

[3]张卫东.耳内镜鼓膜置管术治疗中耳炎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8 (18) :268-268.

[4]税磊.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 (10) :1750-1751.

[5]陈春光.耳内镜鼓膜置管术治疗中耳炎的方法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2, 18 (22) :83-84.

[6]谢雪颜.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26 (19) :4511-4512.

[7]孙卫东, 张翠绿.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中耳炎5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6) :386-387.

鼓膜置管引流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 年5 月至2014 年9 月到本院就诊,并确诊为细菌性肝脓肿病例69 例,B超检查示脓腔直径在2.5~5.5cm之间,且B超提示病灶有液化。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情况:肝区痛50 例,肝大43例,畏寒40 例,发热56 例,多呈弛张热或不规则性发热,黄疸57 例,休克4 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穿刺组和腹腔镜组。其中穿刺组40 例,腹腔镜组29 例;男36 例,女33例;术前行血凝常规、血清常规、血常规、腹部CT、B超等相关检查,所有患者手术前均排除手术禁忌症,两组临床资料在性别、年龄、脓肿大小、部位、并发症及抗生素使用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术后平均随访3.6 个月(2~6 个月)。

1.2 方法穿刺组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根据术前患者影像学检查脓肿所处肝段不同,患者取适当体位以便穿刺(仰卧位或左侧卧位),B超定位选择最佳穿刺点,并标记。碘附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范围约20cm,铺无菌洞巾,2% 利多卡因逐层浸润麻醉,待麻醉成功后,左手拇指与示指固定穿刺点皮肤,使穿刺点皮肤绷紧,右手持穿刺针在B超引导下逐层刺入肝内病灶,取出针芯,用注射器回抽有脓液,并用B超确认穿刺位置正确,经穿刺针送导丝至肝内病灶,固定导丝,缓慢拔出穿刺针,用扩张器适当扩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然后沿导丝缓慢置入导管,退出导丝,注射器回抽有脓液证明穿刺成功,即可用50ml注射器进行抽脓操作,抽取的脓液送细菌培养加药敏,指导术后抗生素应用。在B超配合下调整导管深度,也可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便于引流和抽吸。抽液冲洗操作结束,固定导管,连接引流袋。

腹腔镜组行腹腔镜下肝脓肿切开引流术,麻醉方法采用全麻,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卧、头高脚低、轻度左偏的体位,有利于手术操作。在脐上缘做长约1cm的皮肤切口,由切口处以45°插入气腹针,回抽无血后接一针管,若生理盐水顺利流入,说明穿刺成功,针头在腹腔内。接CO2充气机,进气速度不超过1L/min,总量以2~3L为宜。腹腔内压力不超过2.13k Pa(16mm Hg)。然后置入1cm套管锥,缓慢插入腹腔镜。适当位置分别建立另外两个手术操作孔,并置入5mm套管锥。通过腹腔镜直视下寻找肝脓肿的病灶位置,通常病灶部位呈现局部水肿、充血,有些病例可见局限性隆起,表面呈灰白色或黄白色,病灶处若与周围组织粘连,进行钝性分离,充分显露肝脓肿所在部位。用自制专用抽吸器从低位抽取部分脓液做细菌培养加药敏,以便术后选用敏感抗生素。然后电刀切开肝脓肿病灶,用吸引器吸净脓液,清除坏死组织,用生理盐水冲洗脓腔至冲洗液清亮,并吸净腹腔内液体。肝内脓腔病灶置入多孔硅胶引流管,于腹腔外连接引流袋。缝合切口,无菌敷料包扎

1.3 术后处理术后监测患者体温,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保持引流管通畅,若引流液浓稠,给予生理盐水、甲硝唑冲洗。术后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定期复查血常规、上腹部CT,评估细菌性肝脓肿恢复情况。引流管拔除指征:1引流袋内无或只有少许液体引出(每日<10m L胆汁除外);2患者体温在正常范围、血常规恢复正常;3复查上腹部CT脓腔直径<2cm。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分别观察并记录穿刺组与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退热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恢复正常,肝内病灶消失为治愈;患者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或减轻,白细胞及中性粒计数减少,肝内病灶减小,患者精神状态改善为好转;肝区不适未减轻,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未见降低或升高,肝内病灶直径无变化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治疗治愈与好转率之和。

1.5 统计学方法所有观察数据均应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应用 Х2检验,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穿刺组患者手术时间、退热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都明显优于腹腔镜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细菌性肝脓肿是指由化脓性细菌侵入肝脏后形成的肝内化脓性感染灶。其中经胆道疾病上行感染占16%~40%,由于门静脉血行感染占8%~24%,直接感染罕见,经肝动脉血行感染文献报告不一,最多者为45%,隐匿性感染约占10%~15%[4,5]。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最常见,其中2/3 为大肠埃希杆菌,粪链球菌和变形杆菌次之;革兰阳性菌以金葡菌最常见,感染常为混合性。脓肿早期较小或未出现液化时可通过静滴敏感抗生素等方法进行抗感染治疗。若单纯抗感染治疗无效或肝脓肿的病程较长,脓腔较大,应尽早行切开引流手术治疗。

腹腔镜手术是现代高科技医疗技术用电子、光学等先进设备原理来完成的手术,是传统剖腹手术的跨时代进步,它是在密闭的腹腔内进行的手术:摄像系统在良好的冷光源照明下,通过连接到腹腔内的腹腔镜体,将腹腔内的脏器摄于监视屏幕上,手术医师在高科技显示屏监视、引导下,于腹腔外操纵手术器械,对病变组织进行探查、电凝、止血、组织分离与切开、缝合等操作[6,7]。腹腔镜技术已在普外科专业广泛应用,同时也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一种方法。腹腔镜下细菌性肝脓肿切开引流,能直观的看脓腔并直接抽吸脓液,对患者身体的创伤较开腹手术小,可同时处理腹腔内的伴发疾病[8,9]。

近年来,超声及CT等影像设备不断更新,介入技术及辅助设备日益发展,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冲洗术已成为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首选方法之一[10]。本研究发现,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冲洗术治疗患者较腹腔镜治疗的患者退热快、住院时间短、治愈率明显提高。但对于穿刺时机的选择,目前临床医生观点不一。有学者认为,肝脓肿液化后行经皮穿刺引流治疗是最佳时机,细菌性肝脓肿液化前,经皮穿刺引流出脓液少,甚至没有脓液引流出,而有创的穿刺操作有可能诱发肝内脓肿转移,他们认为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适应证为:1常规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持续高热,肝区不适等症状不能缓解,非手术治疗时间长;2影像学检查证实肝内局部脓肿病灶液化,脓肿形成囊壁;3脓肿病灶较大,液化坏死物较难吸收愈合,一般直径大于2.5cm[11]。另有文献报道,细菌性肝脓肿确诊后,内科治疗无效,应早期行经皮穿刺引流术,冲洗时注意控制脓腔内压力,不要一次注入太多的液体,如果脓腔内压力短时间内急剧升高,会使肝内细菌感染扩散,使患者病情加重。早期行穿刺引流术的优势在于:早期引流有利于坏死组织及脓液的清除,促进炎症吸收好转;早期脓液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为临床早期选用敏感抗生素提供帮助,避免抗生素滥用,缩短抗生素应用时间,减少细菌耐药机率;有利于缩短住院周期,减少体克、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但对于位于肝脏特殊解剖位置的脓肿病灶(如位置较深、位于肝门及大血管附近、膈顶等),或脓肿破溃致腹膜炎、或肝内多发脓肿病灶且较小,或伴发胆道结石、胆道出血及脓胸等病例,不宜选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冲洗术。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内镜治疗02-15

道德经有感02-15

读人性与道德有感02-15

观道德讲堂有感02-15

读道德经第一章有感02-15

内镜特点02-15

内镜逆行02-15

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02-15

内镜射频术02-15

内镜引导02-1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内镜治疗 下一篇:内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