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脾破裂(精选九篇)
超声诊断脾破裂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4年—2009年的脾破裂住院患者40例, 经手术证实36例, 4例为被膜下血肿, 经保守治疗追踪证实。均为创伤患者, 其中男32例, 女8例, 年龄15岁~60岁, 平均年龄35岁。患者创伤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 急诊经超声检查。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东芝340型B超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3.5 MHz.受检者一般病情较重, 故无需特殊准备。采取仰卧位, 左、右侧卧位等。重点探查内部回声有无异常, 毗邻脏器是否有病灶, 详细记录病灶的位置、大小、边界以及腹腔有无积
2 结果
40例脾破裂中经手术证实34例为真性脾破裂, 2例为脾内血肿, 经手术部分或全部切除。4例为被膜下血肿, 经保守治疗, 追踪观察证实。各种脾破裂的表现为:
2.1 真性脾破裂
声像图可见脾包膜线连续性中断, 局部出现强弱不均混合性团块, 形态不规则, 严重者脾脏失去正常轮廓, 边界模糊不清, 内部回声紊乱。脾周或腹腔内有大小不等的液性暗区。
2.2 中央型脾破裂
脾脏正常或增大, 脾包膜线延续完整, 形态尚规整, 实质内可见不规则或不均质区域, 与正常组织分界欠清。脾周或腹腔内可见游离无回声液性暗区。
2.3 被膜下血肿
包膜线连续性尚可, 包膜局部隆起, 可见月牙形、梭形、不规则型的无回声区环抱脾实质, 其内可见细小点状回声, 脾实质受挤压回声可增强。脾周或腹腔内无游离液性暗区。
3 结论
脾脏有极丰富的血液循环, 脾又是体内最大的淋巴细胞, 约占全身淋巴的25%[1], 其功能与结构上与淋巴结有许多相似之处, 故脾脏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由于脾实质软而脆, 是腹腔极易发生破裂的脏器, 如损伤严重出血量多, 极易发生失血性休克, 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据统计单纯性脾破裂的病死率为10%, 患者多发伤病死率达15%~25%[2].通过对40例脾破裂伤的回顾性分析, 超声可以及早明确诊断, 并且可以直接显示脾脏损伤的程度和范围以及了解腹腔出血的情况, 为临床急救提供客观依据, 即使在当今医疗检查仪器迅速发展的时代, 超声检查脾破裂仍是首选。该方法简便、无创、有效, 且可以进行迅速而准确的实时观察, 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在脾脏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及保守治疗追踪证实的创伤性脾破裂的超声影像学资料。结果 超声检查诊断脾破裂40例, 诊断正确率为100%.声像图表现:脾实质内出现异常回声区 (高、低、不均质回声) , 其形态规则或不规则, 对腹腔内出血的游离液性暗区检出率为100%.结论 超声对脾破裂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并能指导临床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超声,脾脏,创伤,诊断
参考文献
[1]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1442.
B超诊断21例脾破裂 篇2
【关键词】B超;诊断;脾破裂
【中国分类号】R65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310-01
脾脏是腹部脏器中最容易受损的器官,占腹部脏器闭合性损伤的首位[1]。本文就2009年以来我院收治的外伤脾破裂2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B超在诊断脾破裂中的临床意义。
一、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1例脾破裂,均为我院就诊的外伤住院病人,男性16例,女性5例;年齡最大65岁,最小15岁,平均年龄29.9岁;就诊时间一般4~8小时,最长达3天;失血量最多4000ml,最小600ml,平均失血1595ml;合并其他脏器损伤11例,受伤机制一般有明显的外伤病史。
1.2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21例均有腹部或左季肋部外伤史,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失血及失血性休克表现,个别因血液刺激左侧膈肌而有左肩牵涉痛,深呼吸时这种牵涉痛加重,检查全腹有不同程度的腹肌紧张和明显压痛,以左上腹为著,有时有反跳痛,失血多的有叩浊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存在或减弱、消失,腹穿可有不凝血,血常规见白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血色素在短时间内不降者居多,尿常规有的可见红细胞。B超检查多数可见不规则的液性暗区、脾包膜不光滑、脾周边可见低回声暗带,也可见漂浮的肠管、脾脏增大等。其中部分病人临床表现不典型,腹腔穿刺阴性,诊断一时难以确定,B超检查2 ―3次。
二、诊断
根据外伤史、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一般诊为腹腔积液,脾破裂,脾包膜下血肿及肝脾破裂等。
三、治疗
其中18例施行手术治疗。术中所见印证了B超检查的准确性。其中真性脾破裂即脾实质与包膜同时破裂16例(76.2%),脾中央破裂2例(9.5%),另3例(14.3%)B超诊断脾包膜下破裂即包膜保持完整,脾实质周缘部破裂,保守治疗,此21例患者均恢复健康。
四、讨论
脾脏是腹腔内最容易受外伤而破裂的脏器,特别是病理性肿大的脾脏,更容易破裂。脾破裂在闭合性钝性腹部损伤中,其发生率占各种腹部损伤的30%左右。在腹部开放性损伤中,脾破裂约占10%左右[2]。脾破裂严重者,危及患者生命,临床上脾破裂属急诊手术范围,特别是脾蒂破裂,患者来不及抢救会很快死亡,因此,对其尽早地做出正确诊断,特别重要。B超结合腹部外伤史,外伤部位,临床症状和体征能简便、快捷地作出诊断,并对脾破裂的类型和程度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判断,为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B超对脾外伤不仅能明确诊断,而且能判断伤情、分型和受损部位,还可以动态观察病情的发展、转归,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证手术治疗的安全性。而且超声检查具有简便快速、可重复性、无创无痛及诊断率高的特点。脾包膜下破裂,包膜尚光滑,脾脏肿大,表面局限隆起,隆起下方可见局限液性暗区,表现为月牙状或梭形无回声区,内可见点、线状微弱回声,如出血时间长,形成血凝块,则表现为高强回声。真性破裂多数表现为脾包膜连续性中断,局部回声模糊或局限性无回声区。实质严重破裂即粉碎性破裂,B超可见脾脏失去正常轮廓,边界模糊不清,内部回声杂乱,有无回声区或不规则低回声碎块。无论脾破裂程度如何,脾周及腹腔内均可见异常液性暗区。少量出血可见膀胱(子宫)直肠窝内暗区,出血量大时,在腹腔内可探及较多不规则液性暗区。发生在脾上段的破裂,由于受脾下缘气体干扰易漏诊。脾包膜下破裂或只有包膜破裂,损伤初期无明显变化,因此,对可疑病例应在72 h内连续监测,随着出血量的增加,病程的延长,脾破裂的影像特征便会表现出来,得以确诊[3,4]。腹部B超检查对失血量有较为准确的估计,对术前、术中的补液、止血有很大的帮助,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B超诊断脾破裂应与脾脏囊性疾病(脾囊肿,脾包虫病和脾囊性淋巴管瘤等)和脾分叶畸形相鉴别,结合有无外伤史及声像图的动态变化,可以鉴别。所以,B超诊断脾破裂是较为安全、方便、可靠的辅助检查,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通过仔细,认真的检查,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查综合分析,密切随访,动态观察,就可尽可能的避免漏诊、误诊。
参考文献
[1]吴乃森. 腹部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一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222.
[2]曹海根. 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67.
[3] 陈仁彬. 实用超声诊断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280-282.
超声诊断脾破裂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1-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经手术证实的16例迟发性脾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有明确腹部外伤史, 其中车祸伤10例、坠落伤4例、殴斗伤2例, 男13例、女3例, 年龄28~61岁, 平均38.1岁。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 伴程度不同的腹痛, 血压正常或稍低。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的超声设备:ACUSON Sequoid 512超声诊断仪, 选用4C1探头, 频率4.0 MHz;LOGIQ S6超声诊断仪, 选用3.5C探头, 频率4.0~5.5 MHz;LOGIQ 7超声诊断仪, 选用4C探头, 频率4.0~5.5 MHz;LOGIQ E9超声诊断仪, 选用C1-5探头, 频率5.0 MHz。检查方法:患者取仰卧位与右侧卧位, 于左上腹纵切、横切和斜切扫查, 常规全腹扫查, 重点检查脾脏形态、大小、包膜连续性和内部回声有无改变, 脾周、肝肾间隙、脾肾间隙及腹腔内有无积液, 同时注意其他脏器有无合并损伤。所有患者均在伤后1~12 h内行首次超声检查, 伤后72 h内超声复查。
2 结果
本组16例患者中, 伤后1~12 h内首次超声检查5例患者超声声像图显示脾脏肿大, 未显示脾内明显占位及破裂;另外11例患者中, 中央破裂4例, 包膜下破裂7例 (表1) 。超声显示为脾脏增大, 脾厚4~7 cm, 形态失常, 包膜完整, 包膜下可见梭形或新月形低回声区, 偶见不规则无回声区, 相邻实质有杂乱低回声区。伤后72 h内超声复查示, 中央破裂1例, 包膜下破裂3例, 真性破裂12例 (表2) 。所有患者经诊断明确后急诊手术, 术中所见与超声检查结果一致, 术后均恢复良好。上述患者中有1例患者首次超声检查未见明显脾破裂, 但患者从超声影像科返回病房后出现休克等生命体征的危急改变, 急诊超声复查见脾脏、脾周积液均大于初诊, 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性液体, 超声诊断为脾破裂, 经积极手术切除脾脏止血后痊愈。
例
例
3 讨论
脾脏为腹腔内实质性器官, 在外力作用下极易破裂。脾破裂是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 约占40%~50%[1], 高居腹内脏器损伤之首。迟发性脾破裂是外伤性脾破裂的一种特殊类型, 国外学者报道约占脾损伤的10%~15%[2], 它是指脾被膜下血肿压力增高使脾被膜破裂造成延迟出血, 以及脾破裂后由于腹膜包裹和周围器官填塞而形成脾周血肿, 脾周血肿破裂后造成延迟出血。腹部损伤患者可因各种外力影响, 在伤后36~48 h后出现典型的失血和腹膜刺激症状, 部分患者应迅速大量失血造成休克甚至死亡, 由于本病极易发生漏诊误诊, 错过最佳的抢救时机, 其病死率及并发症均高于一般脾破裂, 且术后并发症较多[3]。
由于脾破裂的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 即便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液, 临床上也无法作出脾破裂的明确诊断。而超声检查可以对脾破裂作出及时而准确的诊断, 并明确脾破裂的类型和程度, 对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脾破裂时超声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脾脏体积增大、包膜不光滑或连续性中断、实质回声不均匀, 根据脾破裂发生时间的长短, 内部回声可出现不规则片状低回声区、高回声区、混合性回声区或无回声区。超声检查还能发现脾周以及腹腔其他部位有无积液, 并有助于了解是否合并其他脏器损伤。脾破裂的超声影像可分为三种, 真性脾破裂、中央脾破裂和包膜下脾破裂, 三种类型可单一或同时存在。对于有明确腹部外伤史, 特别是左上腹和左季肋区外伤史的患者, 即使首次超声检查未发现异常, 也不能放松警惕。首次超声检查未见明显脾破裂或仅有微小脾破裂的患者, 出血虽然暂时停止, 病情也相对稳定, 但绝对卧床休息是非常必要的, 不适当地搬动或体位改变均有可能造成血凝块破裂出血, 导致迟发性脾破裂发生。动态超声监测能显示脾破裂的不同类型及其演变与转化, 有利于治疗方案的调整, 是诊断迟发性脾破裂经济、实用、有效的手段[4]。床边动态超声监测不用搬动患者, 可以在床头反复多次进行检查, 尤其适用于血压不稳定不宜搬动的患者。对临床高度怀疑脾破裂的患者, 尤其是已有少量腹腔积液的患者, 床边动态超声监测具有其他检查方法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5]。
尽管超声对脾破裂的确诊率较高, 但超声诊断脾破裂也有不足之处。如患者肥胖、进食、肠道内气体的遮挡等, 均会对检查造成干扰, 可能导致漏诊误诊。因此, 对脾破裂患者的诊断不能过分依赖超声检查。对于有明确腹部外伤史以及腹痛、血压降低的患者, 如超声不能明确诊断脾破裂, 并排除其他脏器的损伤, 应将腹部CT检查应作为必要的补充, 以进一步明确诊断[6]。
综上所述, 动态超声诊断迟发性脾破裂方便快捷, 准确率高, 能实时动态监测患者病情变化, 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了客观依据, 能降低患者的误诊漏诊率和死亡率, 对迟发性脾破裂的诊治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戴朝六, 许永庆.外伤性脾破裂分级与科学治疗的选择[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4, 24 (12) :711-712.
[2]夏穗生, 曹秀峰, 姜洪池.现代脾脏外科学[M].第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81-83.
[3]曹秀峰, 杨树成, 张咸阳.脾破裂延迟性出血诊治中的几个问题[J].实用外科杂志, 1992, 12 (10) :54-55.
[4]刘谨, 吕仕银, 刘树辉.延迟性脾破裂的超声诊断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 2010, 7 (1) :21-24.
[5]李立锋, 邵力飞, 王磊, 等.床边超声在急诊外伤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 2005, 2 (6) :76.
超声诊断妊娠期子宫破裂1例 篇4
患者,女,27岁,孕2产1,瘢痕子宫,因足月妊娠,临产,腹痛加剧来我院急诊。超声所见孕妇腹腔内见一大小约123mm×93mm的类子宫声像,轮廓线不完整,类子宫下段见胎头回声,胎体及胎盘位于类子宫外。肝肾及脾肾隐窝分别探及深约18.5mm及32mm的液性暗区,内透声差。胎儿各结构显示不清,未见胎心搏动,BPD约85mm,HC约313mm,AC约312mm,FL约72mm。超声提示,考虑子宫破裂,单死胎(请结合临床);腹腔积液。入院后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手术所见胎儿,胎盘位于子宫外,子宮前壁下段破裂,胎儿已死亡,盆腹腔大量积血。临床诊断为子宫破裂;单死胎;腹腔积液。
讨 论
妊娠子宫破裂为产科中极为凶险的并发症,产妇死亡率为5%,胎儿死亡率为50%~75%或更多。按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剖腹产后瘢痕破裂、创伤性破裂、自发性破裂。按子宫破裂程度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破裂,按发病时间又可分为孕期破裂和分娩期破裂。目前剖腹产率很高的情况下,瘢痕破裂率升高。
子宫完全破裂后,大多数胎儿及胎盘一同排入腹腔,胎儿死亡,子宫有收缩,有内出血。子宫不完全破裂为子宫肌壁破裂而浆膜层尚保持完好,胎儿仍在宫腔内。子宫破裂如发生在孕期时症状体征均明显,如在临产时,可能症状被阵痛掩盖。破裂后,胎儿胎盘被排入腹腔,宫缩痛停止,而后因内出血致持续性腹痛,休克。检查腹部可出现三个包块,即排入腹腔的胎儿,下腹部偏于一侧的子宫及充盈的膀胱。子宫完全破裂的超声诊断,子宫破裂后,胎物均排入腹腔,超声图像非常复杂须按以下秩序进行检查,避免因不得要领而延误时间。①找出已收缩的子宫:子宫破裂之后,胎儿、胎盘和羊水流入腹腔,子宫收缩成球形,偏于一侧。②寻找腹腔内的胎儿:颅骨光环很容易识别。③寻找腹腔内的胎盘:形态不如在宫腔内整齐清楚。④腹腔内影像复杂。此患者属于妊娠子宫完全破裂,腹部体征和超声检查是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最基本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体会 篇5
关键词:外伤脾破裂,诊断,治疗
脾血液循环丰富质地脆弱, 是腹腔内容易受损的器官, 发病率占腹部外伤 (闭合伤) 20%~40%, (腹部开放伤) 10% (1) 。脾破裂从病因上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两在病理解剖上分为中央破裂、被膜下破裂和真性破裂。致病原因有左季肋部或左上腹部挤压伤, 胸腹部的贯通伤或刺伤, 胃、左半结肠或左肾上腺的挤压或牵拉伤。有病变的脾脏易发生破裂, 有时无明显外伤史。脾受伤后最易发生真性有一破裂, 约占85%[1], 其次是被膜下破裂, 中央型破裂少见。有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脾破裂占首位。闭合性脾破裂多由左季肋部或左上腹受暴或挤压伤, 常伴有下胸部肋骨骨折。血尿伴左侧肋骨骨折通常意味着脾脏也有同样损伤。脾也受间接暴力作用, 如下腹部撞击伤或猛裂的腹压增设而破裂。闭合性脾破裂多为真性破裂,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内出血和血性腹膜炎征。包膜下破裂系包膜下的脾实质出血, 血在完整的包膜下形成张力性血肿, 或被膜裂口不大、出血慢, 由于血液凝固或被大网膜包盖而暂时止血。当张力性血肿继续增大冲破被膜或血凝块脱落则引起典型临床症状, 这种情况多出现在伤后2周, 约占75%。伤后有间歇期, 左上腹压痛可触及边缘不清的肿块, 山本廉平指出三征 (kehr balance trendeleberg征) 可能阳性。
小的被膜下血肿偶可吸收或形成囊肿或纤维化。中央破裂系脾实质内部破裂, 可在脾髓内形成血肿, 致使脾在短期内明显增大, 如出血不多, 临床上无明显症状, 多能自行吸收, 不留后患;如裂伤较大, 出血继续, 将脾实质裂开, 使血肿发展到被膜下, 如被膜撕裂便形成真性破裂。临床上被膜下和中央破裂发展成真性破裂称为延迟性或继发性脾破裂。
1 诊断体会
脾破裂多见于男性, 与女性之比10:1;发病以20~40岁为多, 约占70%。其诊断应以临床为主, 不宜做过多的检查, 以免贻误治疗时机。真性脾破裂当具有典型症状者诊断不难。根据明显的外伤史, 随即出现的腹膜刺激征和内出血表现, 特别是腹内已有移动性浊音者, 诊断多无疑问, 腹穿抽得不凝血即可确诊。但被膜下或中央破裂或仅有轻微裂伤而伤口已被血块堵住的脾破裂, 约占脾破裂5%~15%。
在病理性脾肿大基础上发生的自发性破裂, 诊断实属不易, 常常需要借助: (1) 动态观察红细胞计数和因红蛋白量; (2) 反复腹穿和腹腔灌洗; (3) X线检查可见脾明肿大, 左侧隔肌升高和活动受限;若腹腔有积血则肠间隙增宽;在腹穿前如腹内有游离气体, 则表示有穿腔脏器的损伤, 需及早探查, 钡透见胃膨胀, 向右、向前、向下移位, 有时可见胃泡与膈肌间距增宽, 胃大弯呈锯齿样受压残缺现象; (4) 可借助放射性同位素99锝扫描确定诊断, 急诊也可应用; (5) 超声和CT检查可明确诊断; (6) 腹腔镜检查:腹外伤病人可常规应用, 尤在腹腔内有发性创伤或病人处于昏迷状态更为需要; (7) 脾动脉造影:正确诊断几乎可达100%。疑诊脾破裂病人, 只要情况允许, 经上述检查多能确诊。
但必须注意: (1) 约20%~30%的外伤性脾破裂可伴有肋骨骨折, 胸部肺挫伤、颅脑损伤或肝、左肾或肠管等其它脏器破裂, 这些并发伤不仅增加了病情的复杂性, 一旦漏诊, 可造成严重后果。单纯脾破裂伤的死亡率为10%, 多发性损伤可达15%~25%; (2) 对可疑者, 应提高警惕, 严密观察, 才不至延误病情。
2 治疗体会
自Zaccael1549年首次行病理性脾肿大切除、1892年Riegues第1次行损伤脾切除以来, 全脾切除已成为脾损伤的传统治疗方法。但目前对脾免疫功能以及切脾所带来的弊端, 通过70年代大量实验及临床观察足以说明, 脾在抗感染免疫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1952年K i n g和S c h u m a r e r首次报告切脾术后可发生暴发性感染 (overwhelming pos-tsplemectom infection, OPSI) 。1972年Ericlis和Filler统计1413例儿童切脾术后发生感染显著多于对照组。1977年Gobal和Bisno指出成人切脾者和小儿一样, 也会发生OPSI, 在26例中死亡11例, 1981年Oneal再次强调这一点。经研究证明不论何种原因丧失脾脏后, 容易发生病死率相当高的OPSI, 其病死率比正常有脾者高出50~200倍, 可达50%~55%。常表现为有包膜细菌或脑膜炎球菌所致的凶险性感染, 开始症状轻微, 虽经内外科积极治疗, 仍有半数病人在24~48h内死亡。其次脾丧失后, 免疫功能缺陷, 易感染增加, 术后长期发热、切口及腹腔感染等。
近20多年来研究表明, 脾不仅具有人们早已熟知的造血、储血、破坏血细胞作用, 还有一系列与免疫相关的功能: (1) 直接过滤清除血液中的颗粒抗原, 尤其是清除未经特异性抗体处理的细菌; (2) 产生调理素和tuftsin因子, 从而增强巨噬细胞和多形核中性白细胞的吞噬功能; (3) 通过产生Lg M和Ig G参与体液免疫。总之, 认为脾是一个具有多种免疫功能的淋巴样器官, 因而导致了近年保脾观点的兴起, 一反以前外伤性脾破裂一律切除的做法, 开展了许多保脾手术。为达此目的对脾脏解剖也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进展。1986年Gall和Seheel用简单的描述将脾外伤分为四级并建议做相应的处理, 做为保脾手术术式和措施的依据。Ⅰ级:包膜撕裂, 深及脾实质<1cm。红外线凝固或纤维蛋白粘合。Ⅱ级:实质破裂, 深及脾实质1~3cm, 但未伤及脾小血管。缝合或粘合。Ⅲ级:包膜下或实质破裂, 脾实质内血肿>5cm或呈扩展性。脾部分切除。Ⅳ级:脾段或脾门血管损伤, 伴>25%的脾脏失去血液供应;脾切除自体脾组织移植。Ⅴ级:脾脏破碎或脾门血管损伤脾脏失去血液供应;脾脏切除加自体移植[2]。此术式不比修补或部分切除好, 但当脾损伤严重已无法保留而施全脾时, 脾组织自体移植是一个比较合理、简单易行的方法。若有副脾者, 当脾蒂完好, 则应保护好副脾, 切除碎脾, 不必再行脾移植。
1986年Wayand归纳介绍了3类保脾方法:非手术治疗, 原位保脾手术和异位自体脾移植。在原位保脾手术中, 可用局部止血剂、红外线或激光凝固、外科缝合、脾段切除或脾动脉结扎等。实际临床应用还有大网填塞、脾网罩包裹、脾部分栓塞术等, 这些方法可单独或联合应用。
2.1 非手术治疗
Margensem通过10例经验总结认为其指征是:
(1) 生命体征平稳; (2) 腹部体征好转; (3) 实验室指示出血已经停止。1986年Call及Streicher分别指出其应控制在: (1) 50岁以下; (2) 限于左上腹钝挫伤, 非开放伤; (3) 仅为脾破裂; (4) 血液动力学稳定, 无进行性出血; (5) 症状不断缓解; (6) 输血在2~4单位以内。国内已有儿童脾损伤非手术治疗20多例成功的报告。我院一例30岁男患, 左季肋部钝器伤, 伤后全身情况良好, 左上腹压痛, kehr征 (+) , 腹穿有不凝血, B超示脾被膜约2cm裂口, 经非手术治疗3周, 平顺康复。非手术治疗必须在严密观察和随时准备手术的情况下进行。
2.2 脾修补术
脾修补术是应争取的术式, 因其保留了一个结构和功能完整的脏器, 适应于Ⅰ、Ⅱ级脾损伤。Burrington强调: (1) 术中需把脾充分游离托出切口, 暴露好; (2) 彻底清除凝血块, 修剪失活脾组织, 用电灼或缝扎彻底止血; (3) 裂伤处用粗肠线单纯褥式缝合。我们用7号丝线结节或褥式缝合, 线粗切割力弱, 针距不要过密, 以1.5cm为宜。裂口对合不严遗留残腔时可用明胶海棉, 可吸收性止血粘合剂或大网膜充填。Buntain则用以腰穿针从用上极直穿到脾下极, 作和伤口相垂直的褥式缝合。有的还用可吸收网罩, 套于脾外伤局部或整个脾脏, 以达压迫止血的目的。关于脾修补术的指征, 尚未统一。我们认为除有脾蒂血管严重损伤或多处裂伤且较深, 或合并腹内外多脏器损伤伴有腹腔污染外, 周身情况良好, 生命体征平稳, 尤其是婴儿、青壮年都应争取修补。遵循上述原则和方法, 成功修补8例。
2.3 脾切部分切除术
适用于脾的局限性严重撕裂、破裂而无法修补或修补后仍有渗血或供血不良者;脾良性疾病仅累及部分脾者。根据近年对脾血管分级、分布的研究, 可做脾叶、脾段切除, 创面用可吸收性止血物或大网膜覆盖。我们3例脾下极裂伤部分切除成功, 但临床所见的严重脾裂伤, 纵深广泛超过某一叶段界限。夏穗生应用不规则切除, 即不拘泥于叶段界线, 将脾分成上中下三部, 可做上或下部分切除或同时上下部分而保留中部, 或单纯切除损伤的中部, 将保留的上下部对拢缝合。现已报告30例。术中对保留脾活力有怀疑时, 可经莫非管滴注0.5~1.0mg稀释的肾上腺素溶液, 数分钟后, 如见脾块收缩, 表现出皱折, 证明血运通畅。
2.4 脾的动脉结扎
脾外伤出血, 结扎其动脉可获得明显止血效果。国内应用此法至少30多例, 未发生术后并发症, 血液或免疫学检查均属正常。
2.5 脾自体移植
并非所有外伤脾都能行保留手术, 文献记载其成功率为42%~74%。外伤性脾破裂手术的首要目的是止血, 其次才是保脾, 因为切除破裂脾手术的首要目的是止血, 其次才是保脾, 因为切脾后OPSI只是潜在危险, 而出血则是现实的威胁。全脾切除的指征是: (1) 脾破裂严重或脾动、静脉损伤; (2) 合并严重的脑胞衣腹等联合伤; (3) 腹腔污染重; (4) 病理性脾破裂; (5) 年老者。全脾切除术后为了保存脾功能, 可行脾组织自体移植术, 我们采用该法14例, 效果满意, 5例随访8年一切正常。方法为:将去掉被膜的5cm×3cm×0.5cm, 重约20g一薄脾片置于大网中部自下向上折迭5cm两侧缝严的袋中, 或用大网膜翻卷缝合包裹, 4周结节缝合固定, 针距适宜。后来改用后腹膜内移植效果肠梗阻发生明显减少。国外有移植脾糊于大网2层间的报告。本法并发症在1%~3%, 肠梗阻多见, 有移植物坏死, 局部感染等。植入脾组织再生至原先重量, 本组14例12周复查成活增大, 末梢血象未见痘痕细胞, 无脾时则出现, 出现率为19.55%, 正常有脾者0~0.3%, 这是评价脾功能的有效指标。除血象、免疫球蛋白、补体外, 目前多用B超、CT和99m TC扫描等影象学检查。Dhnislenson研究发现脾移植术后28~30周, 静注标准量细菌的动物, 存活率为80%。这表明脾移植后具有抗菌能力。这可以解释某些作者经短期研究, 误认为自体脾组织移植对人体无效的结论。
自体脾组织移植的禁忌: (1) 状态不佳或有复合伤, 不宜延长手术时间; (2) 病理脾; (3) 年老; (4) 凝血机制严重紊乱; (5) 腹腔已感染。除自体脾组织移植外亦有带血管自体半脾异位移植成功的报告。脾破裂剖腹中, 应注意清除积血及碎脾组织, 以防腹腔感染或种植, 因其太小或血运不佳而无脾功能易致肠粘连。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2003.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25.
外伤迟发性脾破裂的诊断与治疗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1例患者中, 男性17例, 女性4例, 年龄10~62岁, 平均42.5岁。21例均有外伤史, 受伤原因:交通创伤11例, 坠落伤5例, 挤压或碰伤3例, 打击伤2例, 受伤至确诊时间, 2~7d 12例, 8~14d 7例, 15~30d 2例。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
21例均有外伤史, 左上腹痛及压痛, 疼痛向左肩放射12例, 出现低血容量休克14例, 腹膜刺激征18例, 移动浊音17例。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18例。并发左侧8、9、10肋骨骨折7例;四肢骨折者3例, 腰椎横突骨折者1例。诊断主要依据外伤史、临床表现、腹部体征和诊断性腹腔穿刺、腹部B超及CT、胸部X线片。21例均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和腹部体征, 2例B超未确诊, 查上腹部CT后确诊。3例X线检查示左侧膈肌抬高, 经B超检查后确诊有脾破裂。
2 结果
本组21例均行手术治疗, 其中行脾切除术18例, 脾修补术3例, 21例均治愈出院, 平均住院时间19d, 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2例, 经保守治疗痊愈。
3 讨论
3.1 脾破裂临床分型
胸腹部创伤引起脾破裂是外科常见的严重急腹症之一, 脾破裂临床分3种类型: (1) 中心型破裂, 脾实质深部破裂; (2) 被膜下破裂:破在脾实质周边部分; (3) 真性破裂:累及包膜与实质、属完全破裂。中心型破裂和被膜下破裂的诊断, 常因症状不明显而比较困难。
3.2 发生机制
迟发性脾破裂发生的机制有如下几种可能: (1) 真正的迟发性脾破裂, 腹部钝性伤使脾实质损伤而脾包膜完整, 包膜下出血及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张力增大, 包膜破裂出现腹腔内大出血的症状。 (2) 腹外伤致包膜裂伤, 血凝块嵌顿裂口, 血凝块溶化松解出现腹腔内大出血症状。 (3) 脾破裂包膜撕裂大网膜及周围脏器包囊挤压裂口。经过一段时间后大网膜被浸软, 出现腹腔内大出血症状。 (4) 脾外伤包膜撕裂出血少, 缓慢增多经过一段时间后出现腹腔内大出血症状。 (5) 脾实质或包膜下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形成假性囊肿, 破裂致腹腔内大出血。
3.3 诊断
外伤性脾破裂较为常见, 但迟发性脾破裂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 迟发性脾破裂的潜伏期长短不一, 可间隔数日或数周, 个别病历可达数月, 本组两周内占90.48%, 因此易造成误诊、误治、危及患者生命。本组中就有1例患者, 伤后7d出现左上腹疼痛, 伴腹胀, 按胰腺炎收入内科, 后经外科2次会诊后才得到及时治疗。为早期诊断, 除了掌握迟发性脾破裂的发生机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左上腹部有直接或间接暴力的外伤史; (2) 腹腔穿刺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本组21例患者中有18例腹穿为阳性。一旦腹穿为阳性时不能排除破裂的可能, 可反复多次多部位腹穿或腹腔灌洗。 (3) 影像学栓查:a.X线表现可见左侧膈抬高, 运动受限, 脾影增大变形, 轮廓不清及至脾影消失, 部分患者有肋骨骨折。b.B型超声检查可观察脾脏有无肿大破损, 是否有包膜下出血, 腹腔内有无出血及多少。c.CT对脾脏外伤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 能较清晰的了解脾脏损伤程度及出血情况。d.血象检查: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容积降低提示有失血现象。e.仔细反复的查体可了解患者腹部症状及体征的变化情况, 是否有腹膜炎、是否疼痛范围扩大, 是否有休克发生等。
3.4 治疗应遵循救命第一, 保脾第二的原则。
延迟性脾破裂一旦确诊应行以切除为主的手术治疗, 本组21患者中, 18例行脾切除术、3例行脾修补术。采用3-0无损伤可吸收缝线, 做水平褥式缝合并填塞凝胶海绵、大网膜覆盖。行保脾手术只适应于小裂口、表浅者;对多发较大裂口者还应行脾切除, 以防继发出血, 对于高龄脾破裂者, 由于脾脏被膜变薄变脆, 宜行切除术。
4 结论
延发性脾破裂的死亡率高于伤后立即破裂者。临床医师应掌握迟发性脾破裂的发生机制, 提高意识。若能及早发现, 及时治疗和正确处理, 一般都能治愈。因此, 迟发性脾破裂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迟发性脾破裂的发生机制、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住院收治的21例迟发性脾破裂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 21例均为腹部闭合性损伤。结果21例中18例行脾切除术, 3例行脾修补术, 均痊愈出院。结论迟发性脾破裂易误诊, 应掌握其发生机制, 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警惕性是提高迟发性脾破裂疗效, 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超声诊断脾破裂 篇7
1.1 一般资料
62例病人中, 男46例, 女16例。年龄9~79岁, 平均年龄为44岁, 其中车祸伤48例, 摔伤9例, 击打伤5例。外伤至CT检查时间为40min~4d。主要症状为腹痛58例, 压痛、反跳痛37例, 呕吐7例。手术治疗51例, 非手术治疗11例。
1.2 检查方法
使用HITAH型螺旋CT机, 层厚5mm, 层距5mm, 均做平扫, 27例增强, 增强用造影剂为碘帕醇100mL。
2 CT表现
2.1 直接征象
脾脏密度不均46例, 表现为脾内圆形、卵圆形、线状或不规则点片状影, 其中高密度40例, 低密度6例。脾脏密度均匀3例, 平扫呈等密度。边缘光滑者13例, 边缘明显受压者16例。脾包膜下出血16例, 表现为脾周新月状影, 即“哨兵血块征”, 密度均匀或不均匀, CT值50~75HU。增强后正常脾脏明显强化, 而破裂脾组织及血肿不强化。51例手术者破裂口分别呈线状、十字状及不规则状。长度2~7cm, 深0.5~5cm, 所有手术病例脾包膜均破裂。11例非手术者表现为脾内局限性血肿或局限性散在点状高密度影。
2.2 间接征象
37例腹腔内积血, 表现为肝脾与腹壁间带状影或液体影充填于肝肾隐窝、结肠旁沟, CT值38~60HU。术中见腹腔内积血300~20000mL, 为不凝固血液。11例非手术者均未见腹腔积液影。
2.3 脾脏周围组织损伤
肝损伤9例, 左膈下肋骨骨折41例, 肺挫伤伴胸腔积液28例, 肾挫伤9例, 肠系膜撕裂伤伴腹膜后血肿2例。
脾破裂延迟出血2例, 分别在外伤后3~6d发生, CT表现与外伤后即刻扫描所表现的脾破裂改变基本相同。但均伴有脾脏明显增大和腹腔内大量积液。
3 讨论
CT是一种准确性高的非侵入性检查, 不受肠道气体和腹腔脂肪的干扰及腹部伤后伤口敷料和留置导管的影响, 并且快速简便, 价格合理, 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 腹穿阴性者不能排除内脏损伤, 必须结合CT和超声检查。CT不仅可以直接显示血肿的存在范围, 而且可对脾破裂分型及查明有无并发腹腔其他脏器的损伤和腹腔积血, 并且能估计损伤程度。这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非常重要。CT诊断脾损伤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达95%[1], 极少数患者出血较少或隐蔽, 加做增强扫描可使病变显示清楚, 并可根据损伤类型提供治疗方案。Gay将脾损伤分为4级[2]:1级:局限性包膜破裂及小的包膜下血肿;2级:小的外周撕裂及实质内血肿, 直径<3cm;3级:撕裂伸展至脾门及脾实质内, 直径>3cm;4级:粉碎性脾及血管断裂。1~2级中大多数病例就诊时血流动力学稳定如无严重并发症, 可采用非手术疗法, 但需严密观察临床动态指标, 特别是生命体征的监测。如在观察中有继续出血的可能, 应及时CT复查或行增强检查, 重新确立诊断和分型, 根据脾破裂的程度及部位来选择是否手术治疗。CT能明确脾内血肿及包膜下血肿的形态、大小、部位, 但脾包膜破裂则不能直接显示, 周荣康等认为腹腔积血提示脾包膜破裂, 约占脾损伤的98%;CT对脾实质裂口的形态, 大小、范围较难显示;粉碎性脾破裂表现为脾脏密度不均, 多发散在不规则点、片状高低混杂密度影, 增强显示更为清晰;脾破裂延迟性出血占外伤性脾破裂的5%~15%[3], 它是指脾损伤虽已有出血, 但在48h内无症状, 以后突然出现腹腔内出血的症状和体征。发生机理可能是由于脾损伤时出血少或睥周血块的堵塞, 而48h之后, 包膜下血肿破裂, 血液流人腹腔所致。由于睥破裂延迟出血的病程长, 损伤的脾组织水肿明显, 病死率比原发性出血高, 故一旦出现应立即手术。
参考文献
[1]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476.
[2]周康荣, 唐傲荣, 王滨, 等.腹部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6:225~226.
超声诊断脾脓肿1例 篇8
1 病例资料
患者, 男, 66岁。贲门癌术后8个月, 主因发热伴全身乏力1周入院。入院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 体温38.5℃.次日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脾肋间厚约48 mm, 于上极实质内可见一大小约57 mm×46 mm的非均质团块, 界尚清, 内部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及强回声反射,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 示其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提示:脾大伴非均质团块 (脓肿可能大, 占位性病变待除, 建议进一步检查) 。行CT扫查, 于左侧膈下脾区可见一类圆形低密度区, 密度不均匀, 边缘不规则, 内可见液平面和气体, 提示:左侧膈下脓肿。经抗炎治疗2 d后, 体温略有下降, 于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 抽出脓性液体约70 m L, 团块缩小至50 mm×34 mm.将抽出液体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结论为链球菌感染。4 d后又在超声下定位, 切开引流, 引出脓液约200 m L.经引流及抗感染治疗, 患者体温逐渐下降, 精神好转。
2 讨论
脾脓肿临床罕见, 常为全身感染性疾病经血行而至脾脏, 也可由脾周围器官感染直接波及或淋巴道感染, 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 当脓肿形成后, 超声诊出较为容易[1], 具有肯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妊娠子宫破裂的超声诊断价值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患者, 均为宽甸县中心医院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急诊收治住院孕妇, 年龄21~42岁, 平均31岁。
1.2 仪器
应用日立EUB420实时灰阶超声诊断仪与GE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普通探头频率为3.5~5.0MHz, 高频探头频率为7.0~12.0MHz。
1.3 检查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 按一定秩序进行检查, 避免因不当操作而延误时间, 先找到已收缩的子宫, 再寻找胎儿是否在腹腔内, 然后寻找胎盘;检查时注意观察子宫大小、内部回声, 胎儿情况及腹腔积液情况。
2 结果
2.1 妊娠子宫破裂的部位
本组12例妊娠子宫破裂的发生部位依次为:破裂口位于子宫下段5例 (占45.4%) , 子宫体部4例 (占18.2%) , 二者均累及3例 (占36.4%) , 子宫底部2例, 子宫后壁1例。
2.2 妊娠子宫破裂的原因
本组12例妊娠子宫破裂中, 剖宫产后瘢痕破裂7例, 占58.3%;创伤后破裂2例, 占16.7%;自发性破裂3例, 占25%。
2.3 妊娠子宫破裂的发病时间
孕期发生者5例, 占36.4%;分娩期6例, 占45.4%;产褥期1例, 占18.2%。
2.4 超声结果
在12例临床手术确认的妊娠子宫破裂中, 超声诊断完全性破裂9例, 不完全性破裂2例, 超声误诊1例, 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1.7%, 误诊率8.3%。
2.5 超声表现
子宫体部或子宫下段在妊娠期或分娩期发生破称为子宫破裂, 可分为完全性破裂和不完全性破裂。完全性子宫破裂:指宫壁全层破裂, 使宫腔与腹腔相通。不完全性子宫破裂:指子宫肌层全部或部分破裂, 浆膜层尚未穿破, 宫腔与腹腔未相通, 胎儿及其附属物仍在宫腔内, 其声像图亦有不同。
2.5.1 妊娠子宫完全性破裂妊娠子宫完全性破裂时, 子宫收缩成球
形, 如孕3个月大小, 偏于一侧, 肌壁较为疏松, 仔细检查可见子宫破裂口, 浆膜层连续性中断, 胎头变形, 胎儿位于腹腔内, 胎儿周围环绕羊水及血液。胎膜囊可完整或不完整, 胎盘多数亦随胎囊娩出腹腔, 腹腔内可探及程度不等的不规则液性暗区, 多数已死亡。本组中, 5例可清晰显示破裂口, 占66.7%。7例胎儿死亡, 占58.3%, 3例胎膜囊完整娩出腹腔, 其余胎膜囊均已破裂, 1例误诊, 其胎盘及胎儿均留在宫腔内, 内无羊水, 羊水均流进腹腔。
2.5.2 妊娠子宫不完全性破裂超声检查示子宫壁见混合性回声光团,
内部回声杂乱, 边界不清, 回声分布不均, 其外侧子宫浆膜层连续完整。或表现为一外凸低回声光团, 内回声欠均匀, 误诊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本组中, 1例为宫壁的混合回声, 1例为外凸型混合光团。
3 讨论
妊娠子宫破裂是指发生于妊娠后期及分娩期的子宫体部或子宫下段的裂伤[1]。子宫破裂是母胎病死率高的严重产科急症, 是发展中国家常见的产科问题, 严重威胁母儿生命, 主要死因为出血、感染、休克。完全破裂时, 宫腔与腹腔相通, 胎盘剥离, 胎儿游离于腹腔内, 胎儿大多死亡[2], 本组中产妇病死率为8.3%, 胎儿病死率高达58.3%。
妊娠子宫破裂发生的原因很多, 随着围生期保健的普及, 其他原因所致的子宫破裂逐渐减少, 瘢痕子宫成为孕期子宫破裂的主要原因。本组12例, 瘢痕子宫有7例, 距前次剖宫产多短于3年, 大部分均有腹痛等明显症状。值得注意的是, 偶有瘢痕子宫逐渐裂开, 出血不多, 浆膜层未破, 胎儿存活仍在宫内者易勿略。本组中1例瘢痕子宫自发性破裂无明显症状, 在常规B超时发现。其次, 多次妊娠分娩或人工流产均可使子宫壁纤维组织增生, 弹性和伸展性减弱, 再次妊娠易发生子宫破裂。本组所有病例均为经产妇, 5例有过人工流产史, 因此, 笔者认为, 第一胎及无人工流产史的孕妇发生子宫破裂的可能性相对较少。子宫创伤也是妊娠子宫破裂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外伤, 第一产程中子宫下段拉长变薄, 过度按压腹部或其他诱因使宫缩过强等均极易造成子宫创伤导致子宫破裂, 本组有2例有剖宫产史加上腹部加压时发生子宫破裂。
完全性妊娠子宫破裂病情急、发展快, 及时诊断非常重要。子宫破裂后, 胎物均排入腹腔, 超声图像非常复杂, 紧密结合临床相当重要[3]。
根据临床症状及超声影像学特点, 典型的妊娠子宫破裂并不难诊断, 但尚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 不完全性妊娠子宫破裂与妊娠合并子宫肌瘤, 肌瘤有完整包膜, 有立体感, 且不会突然发生, 检查细致并结合临床及随诊可鉴别。 (2) 完全性妊娠子宫破裂, 子宫收缩于后方成团块状, 容易误诊为子宫内口实性占位。此时观察腹腔是否有积液, 仔细观察团块状回声内见宫腔波回声及包膜有连续性中断, 结合临床可鉴别;本组误诊1例, 超声诊断失误是由于仅注意对胎儿的检查, 而忽略了病史以及胎儿周围有无子宫壁的回声, 加之已排入腹腔的胎儿羊膜囊完整, 囊内有少量的羊水, 造成类似宫内妊娠的表现。而已收缩的子宫又误认为子宫内口的实性占位, 导致误诊。 (3) 腹腔妊娠, 由于胎盘附着异常, 血液供应不足, 极少能存活至足月。仔细检查子宫轻度增大或不增大, 子宫壁完整, 宫腔内无胎儿及胎盘[4]。
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超声诊断以其安全、方便、及时的优点而作为产科急症的首选物理诊断方法, 能及时作出准确诊断, 对指导临床的诊断治疗及手术有重要的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子宫破裂的超声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宽甸县中心医院收治的12例妊娠子宫破裂患者的资料。结果本组12例病例中, 妊娠子宫完全性破裂8例, 妊娠子宫不完全性破裂3例, 超声误诊1例, 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1.7%,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证实。结论超声作为一种无创伤性检查方法, 对妊娠子宫破裂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 在妊娠子宫破裂的病例中, 应用超声可明确有无穿孔、穿孔的部位、大小以及腹腔积液的情况, 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妊娠,子宫破裂,超声诊断
参考文献
[1]高岳生, 陈全娘, 朱青.妇产科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174-177.
[2]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30-232.
[3]贾译清.临床超声鉴别诊断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861-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