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惩罚

关键词: 体罚 铭记 从教 学生

教育需要惩罚(精选十篇)

教育需要惩罚 篇1

一次阅读让我看到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的一句话:“凡是必须使用惩罚的地方, 凡是使用惩罚能够有益处的地方, 教师就应使用惩罚。”按照他的说法, 教育是可以惩罚的。但问题是, 什么时候使用惩罚, 什么样的惩罚才能有益处呢? (后文我把这种惩罚称之为“益处惩罚”) 发现这个问题, 我的内心感到莫名的激动, 好像久久陷入黑暗的我发现远方隐约的一个光点。我开始尝试在教育中加入一些惩罚, 但对于刚开始教学的我来说, 选择适当的惩罚措施可能有点难:

放学后我就不能把学生留下, 因为他们要赶校车, 他们的家长也要赶着上班。我的师傅说我不能阻止学生们上专门的课程, 因为美术课、音乐课和体育课也是重要的课程。其他老师告诉我一定不要用额外的作业来作为惩罚措施, 因为那样孩子们会认为上学是一种惩罚, 从而产生厌学情绪。那么, 还剩什么办法呢?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让我留有很深的印象:

在澳大利亚, 一个孩子在与同学野炊时生火做饭, 因为柴禾湿, 他点不着火, 很着急, 偏偏这时一只笑鸟在他的头顶上怪声怪气地叫, 那孩子很生气, 就用树枝打伤了它。这就违反了有关保护笑鸟的地方法规, 被同学告到了老师那里, 老师决定惩罚他, 怎么惩罚呢?让他就“笑鸟的习性、笑鸟与人、笑鸟与环境……”等八个方面的内容写了一篇关于笑鸟的报告, 结果这孩子在限定的时间内, 跑图书馆、进书店、上网查找资料, 走访鸟类学者……终于完成了一篇内容详实、认识深刻的文章, 受到了老师的好评, 还得到了一份精美的奖品。

从惩罚到奖励, 整个过程使我们看到这位老师的用心是何其良苦, 他是多么善于为学生创造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的机会, 又是多么懂得教育的规律, 使被动的“惩罚”具有了积极的意义。这一过程的本身就极具创造性!由此看来, 教育需要惩罚, 但实施惩罚却要讲究艺术, 这种艺术就体现在益处惩罚必须遵循的原则上。

其一, 罚之有方。惩罚一定要讲究艺术, 一定要做到公平合理, 在“罚”的过程中培育人, 能使学生的某些方面在“罚”中取得进步。“罚”不是目的, 育人才是根本目的。通过“罚”的手段让学生认识错误, 加深印象, 同时锻炼学生某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 不论何时, 惩罚措施都要在逻辑上与不当行为相关。

其二, 罚之有度。教师施加惩罚的初衷是好的, 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分清是非、辨别美丑、认识缺点、改正错误。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 惩罚学生也要把握一个度, 切忌把话说绝, 把事做得没有余地。比如罚写生字100遍, 罚站30分钟, 蹲马步等等。这样的纯机械性、体力性惩罚除了可以使孩子的手脚暂时感到疲劳、酸痛, 实在看不出还有什么更实际的意义。对学生罚要适当, 这“适当”二字的含义就是对学生的惩罚不但要让学生能够接受, 并且乐于接受, 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实施某种惩罚时, 要看他身心健康的承受能力, 还要考虑性别和年级, 免走两极, 刚柔并济。

其三, 罚之有时。罚之有时首先应该注意“惩罚”的及时性原则。对学生的违禁行为实施的惩罚越早越好。学生一开始就受到了惩罚, 从而很快终止违禁行为。我们经常以忙为理由, 对学生的错误往往会拖上一段时间, 这样对学生的错误行为制止并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其次, 就是还应该注意“惩罚”的适时性原则。也就是教师应该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地点、恰当的场合、用恰当的心态来处理学生的错误。当然, 教师自己在生气、情绪不稳定时, 也不要去惩罚学生, 这样, 教师容易冲动, “罚重于过”。

其四, 罚之有情。爱是最好的教师, 请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吧。试问哪个父母没有训斥惩罚过自己的孩子, 难道能说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没有关爱之情吗?在苏霍姆林斯基成功的惩罚中, 有罚学生“画画”的, 有罚学生“写作”的, 与其说是一种惩罚, 倒不如说是一种特别的关爱。英国麦克劳德上小学时, 有一颗特别强烈的好奇心, 他老是想看一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子的。于是有一次, 他杀了一条校长的狗。校长决定给他以惩罚, 罚他画两幅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 另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就是英国皮亚丹博物馆收藏的那两幅画。麦克劳德后来能成为一位有名的解剖学家, 就得益于他的校长那“美丽的惩罚”。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惩罚, 犹如暖暖的春风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更容易催人奋进, 我们何不学习这样一些惩罚方法呢?

惩罚是一把双刃剑, 它可以育人, 也可以毁人, 而使用好这把双刃剑的秘诀便是掌握好罚的艺术, 以真正的“爱”为基础, 相信每个老师都能够做到益处惩罚。

摘要:教育不能存在体罚或变相体罚, 但也应该拥有益处惩罚。益处惩罚需要讲究艺术, 遵循一定的原则, 做到罚之有方, 罚之有度, 罚之有时, 罚之有情。只有加入益处惩罚的教育才是完整的, 对发展更有利的教育。

关键词:教育,益处惩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卡连柯著, 丽娃译.家庭和儿童教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惩罚”教育,另类爱心教育 篇2

文∕陈泽明刘畅

„摘要‟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科学的“惩罚”教育也是真正的爱心教育,爱为中心的批评才是理智的爱、深沉的爱。

„关键词‟惩罚教育爱心教育理智

《当代家庭教育报》中有这样一片文章《聪明的惩罚》。英国皮亚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图,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是当年一名叫麦克劳德的小学生的作品。这个孩子有一颗特强的好奇心,老想看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的。有一天,他终于杀了一条狗。这条狗恰恰是校长的宠物,校长知道了,决定给他以惩罚,罚他画两幅图,也就是博物馆收藏的这两幅图。麦克劳德后来成了一位有名的解剖学家,就得益于校长对他小时候好奇心的保护和引导。这位校长给予麦克劳德的惩罚是实在高明。

在当前的教育大气候下老师们谈“罚”色变,忌提“体罚”。但是我这里所说的“惩罚”教育并不是大家口中的“体罚”,它完全不同于“体罚”,两者绝不

可以划上“=”。什么是“惩罚”教育”?一言以蔽之:是指在关爱的前提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矫治的强制措施。这种教育方式是爱心关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说的时髦点,“惩罚”教育就是“另类爱心“教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他认为,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

一、为什么要实施“惩罚”教育

一方面,现在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长的注意力和爱自然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对孩子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在孩子心中就会形成“只要我想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的意识,因此,只要他渴望得到的,就会毫无顾忌的去取、甚至去夺。有的家庭过分保护孩子,一切事情父母都包办代替,甚至把力所能及的事情都看成 1

具有潜在的危险的事情,因此孩子的全部创造都是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完成,没有独立的实践机会,动手能力大大减弱。

另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虽然在学校生活中有一定的集体生活,也常听到老师、父母教育他们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但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训练,他们还是小皇帝、家庭生活的主心骨,因此互相帮助等行为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概念,缺少真正的行动。试想,如果一味地用“表扬教育”来教育这样的孩子,只会使他们更加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甚至可能会带来以下不良影响:一是增加孩子的依赖性。越是夸奖,孩子就越依赖大人们的选择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断;二是会剥夺孩子的自豪感。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小时候经常收到大人们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会很容易的接受大人们那种表面上的夸奖。可见只是一味的表扬孩子,必然滑向溺爱的沼泽,对孩子有百害无一益,结果会害了孩子。

此外教育所面对的是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孩子犯了错误,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严格管教,是必要的。比如:孩子性格孤僻,就应该让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如果孩子动手能力不强,就应该让他多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等。尤其对于小学生,正处于行为习惯养成阶段,在错误行为面前更应该严格管教。

二、实施“惩罚”教育时的注意点

虽然“惩罚”教育好处多,但是倘若一个不小心,往往会闯进“体罚”的禁区。那么如何做好“惩罚”教育?有一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是要控制惩罚程度,避免粗暴的批评。粗暴的批评语言和行为只会起到讽刺、挖苦、打击和伤害学生的恶性后果。尖刻的训斥犹如利剑一样刺伤学生,刺伤师生关系、更会把学生推向更远,导致学生逆反思想的产生,最终导致教育失败。

二是要实事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老师在批评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调查时间的来龙去脉,不能犯“一竹竿打死一船人”的错误。经过了解、调查清楚后,恰当、适时的批评犹如一剂良药,使人幡然醒悟,催人奋进。不经调

查的批评对学生不公平,而犟学生会背思想包袱,不服气之余会继续犯错,而内向学生则会对老师产生意见,意志会极为消沉。这是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

三是要因材施教。我们面临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其性格和成长经历各不相同,对自己的要求也严疏有别,因此在犯同样错误时,我们要选不同的入手点去实施惩罚教育。有的同学本来自我实力不错,对自己要求很高,这样的孩子所受的惩罚是没必要在班里公开或讨论;而有的同学总觉得自己有无数理由可以为自己辩护,这样的孩子就需要借助严厉的批评和集体的舆论来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

四是要及时有效。一旦对学生实施惩罚,就要及时。延时惩罚,秋后算账,会让学生认为老师心胸狭窄,斤斤计较,易产生逆反心理,同时,延时惩罚,学生也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产生问题的严重性。惩罚不是终结,惩罚完后,还要及时教育,从正面帮助教育,使其消去悲观情绪,设法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品质。

三、实施“惩罚教育的几种方法

“练笔惩罚法。学生发错误的原因多种多样,自己往往意识不到或认识不够,对错误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或危害不以为然。处理之初,可以让学生静坐,静立甚至于面壁思过,这样有时还能起到冷静学生情绪,避免师生对立冲突发生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不妨用用魏书生的做法:一是让学生写说明书。这比一般写检讨书效果好,写检讨书往往千篇一律:“我犯一个大错„„,给别人集体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我大错特错„„,请老师原谅„„,今后一定下决心改正,决心做到一下几点”等等,这样浮浅潦草,不能触及内心深处,不容易找到纠正错误的有效犯方法。写说明书则不同,需要学生认真回顾事情的经过、分析事件中的过失、怎样对待自己的过失,较之检讨书能更好地触及学生内心,更好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二是罚写心里病历。有的错误有较深的思想根源,病情较重,反复较多,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写好心理病历。心理病历包括五个部分内容:疾病名称、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几个疗程。写说明书和心理病历时,写的往往是自己实际的东西,不可能推诿责任,有助于学生深刻地剖析自己,了解自己,认识错误。有的学生甚至于越写越恨自己,所谓记忆犹新,教训深刻矣。“娱乐”惩罚法。学生犯错误更多的是行为失控,规范不够,有的学生在不经意中违反了学校、班级中程度较轻的规章制度,老师在处理过程中可以为学生

创设情境,提供机会,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会把握行为。比如说忘带校卡,我们可罚其为全班唱一首歌或表演一个其他节目,这样做一来可以告诫当事人“犯错必究”,二来可以让其他同学感同身受,大家共勉,三来可以让全班得到一时的轻松,感受集体的亲情温馨。

“做好事”惩罚法。一个班级是一个集体,同学之间需要互相帮助,因此做好事也就成了惩罚的必要性。比如我班有一位学生平时做事没有责任心、思想松懈,经常一到他值日就逃跑,曾多次说服教育,总不见效果。于是我罚他清扫教室,并保持、监督教室清洁,逐渐地他的态度有所改变,我抓住时机及时教育,并继续让他劳动几次,果然他改变了,并主动地向我保证以后一定会认真对待值日绝不逃跑,我又不失时机地在班上表扬他。既鼓励了这位同学,又对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教育。

泰戈尔曾写到:“只有热爱人的人才可以惩戒人。”实施“惩罚”教育一定要以爱为出发点,又以爱为终点,这样的“惩罚”教育才是真正的爱心教育,理智的爱心教育、深沉的爱心教育。

参考文献

〔1〕 孙云晓:《两种爱心,两种命运》、《夏令营中的较量》

〔2〕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北京市妇联主管、北京市家庭

教育研究会主办的《当代家庭教育报》

教育需要惩罚 篇3

【关键词】教育 益处惩罚 健康发展

从教以来,我的校长,我的师傅,我的同事,似乎所有人都告诉我,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生怕我这个初生牛犊犯什么错。我一直铭记于心,在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中总是小心翼翼,面对学生的错误和问题我总是进行大量的规劝,一开始有点效果,可是几次下来,我发现这种方法下产生的效果总是维持不长,甚至慢慢失去任何效用。久而久之,在这些“问题学生”面前,我显得苍白无力,在教师工作中,我左右为难,如履薄冰。我开始陷入深深的反思中,难道教育真的不能有一点惩罚?

一次阅读让我看到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的一句话:“凡是必须使用惩罚的地方,凡是使用惩罚能够有益处的地方,教师就应使用惩罚。”按照他的说法,教育是可以惩罚的。但问题是,什么时候使用惩罚,什么样的惩罚才能有益处呢?(后文我把这种惩罚称之为“益处惩罚”)发现这个问题,我的内心感到莫名的激动,好像久久陷入黑暗的我发现远方隐约的一个光点。我开始尝试在教育中加入一些惩罚,但对于刚开始教学的我来说,选择适当的惩罚措施可能有点难:

放学后我就不能把学生留下,因为他们要赶校车,他们的家长也要赶着上班。我的师傅说我不能阻止学生们上专门的课程,因为美术课、音乐课和体育课也是重要的课程。其他老师告诉我一定不要用额外的作业来作为惩罚措施,因为那样孩子们会认为上学是一种惩罚,从而产生厌学情绪。那么,还剩什么办法呢?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让我留有很深的印象:

在澳大利亚,一个孩子在与同学野炊时生火做饭,因为柴禾湿,他点不着火,很着急,偏偏这时一只笑鸟在他的头顶上怪声怪气地叫,那孩子很生气,就用树枝打伤了它。这就违反了有关保护笑鸟的地方法规,被同学告到了老师那里,老师决定惩罚他,怎么惩罚呢?让他就“笑鸟的习性、笑鸟与人、笑鸟与环境……”等八个方面的内容写了一篇关于笑鸟的报告,结果这孩子在限定的时间内,跑图书馆、进书店、上网查找资料,走访鸟类学者……终于完成了一篇内容详实、认识深刻的文章,受到了老师的好评,还得到了一份精美的奖品。

从惩罚到奖励,整个过程使我们看到这位老师的用心是何其良苦,他是多么善于为学生创造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的机会,又是多么懂得教育的规律,使被动的“惩罚”具有了积极的意义。这一过程的本身就极具创造性!由此看来,教育需要惩罚,但实施惩罚却要讲究艺术,这种艺术就体现在益处惩罚必须遵循的原则上。

其一,罚之有方。惩罚一定要讲究艺术,一定要做到公平合理,在“罚”的过程中培育人,能使学生的某些方面在“罚”中取得进步。“罚”不是目的,育人才是根本目的。通过“罚”的手段让学生认识错误,加深印象,同时锻炼学生某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不论何时,惩罚措施都要在逻辑上与不当行为相关。

其二,罚之有度。教师施加惩罚的初衷是好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分清是非、辨别美丑、认识缺点、改正错误。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惩罚学生也要把握一个度,切忌把话说绝,把事做得没有余地。比如罚写生字100遍,罚站30分钟,蹲马步等等。这样的纯机械性、体力性惩罚除了可以使孩子的手脚暂时感到疲劳、酸痛,实在看不出还有什么更实际的意义。对学生罚要适当,这“适当”二字的含义就是对学生的惩罚不但要让学生能够接受,并且乐于接受,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实施某种惩罚时,要看他身心健康的承受能力,还要考虑性别和年级,免走两极,刚柔并济。

其三,罚之有时。罚之有时首先应该注意“惩罚”的及时性原则。对学生的违禁行为实施的惩罚越早越好。学生一开始就受到了惩罚,从而很快终止违禁行为。我们经常以忙为理由,对学生的错误往往会拖上一段时间,这样对学生的错误行为制止并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其次,就是还应该注意“惩罚”的适时性原则。也就是教师应该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地点、恰当的场合、用恰当的心态来处理学生的错误。当然,教师自己在生气、情绪不稳定时,也不要去惩罚学生,这样,教师容易冲动,“罚重于过”。

其四,罚之有情。爱是最好的教师,请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吧。试问哪个父母没有训斥惩罚过自己的孩子,难道能说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没有关爱之情吗?在苏霍姆林斯基成功的惩罚中,有罚学生“画画”的,有罚学生“写作”的,与其说是一种惩罚,倒不如说是一种特别的关爱。英国麦克劳德上小学时,有一颗特别强烈的好奇心,他老是想看一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子的。于是有一次,他杀了一条校长的狗。校长决定给他以惩罚,罚他画两幅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另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就是英国皮亚丹博物馆收藏的那两幅画。麦克劳德后来能成为一位有名的解剖学家,就得益于他的校长那“美丽的惩罚”。 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惩罚,犹如暖暖的春风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催人奋进,我们何不学习这样一些惩罚方法呢?

惩罚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育人,也可以毁人,而使用好这把双刃剑的秘诀便是掌握好罚的艺术,以真正的“爱”为基础,相信每个老师都能够做到益处惩罚。

参考文献:

[1]马卡连柯著,丽娃译.家庭和儿童教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我们需要怎样的惩罚教育 篇4

美国的孩子淘气、贪玩并不亚于中国孩子, 美国的私立学校通常教风严谨, 在如何对付这些淘气鬼方面, 加州Dann中学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该校认为, 学生守时、守纪是很重要的品德, 上课迟到、早退, 无故缺席, 甚至吃饭不能按时进行都是不礼貌的行为。其他诸如损坏别人的东西, 欺负同学等, 更是不能容忍的错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行为准则, 该校规定, 凡是没有正当理由迟到或早退的就扣3分, 凡是无故缺课就扣5分, 吃饭延时也要扣2分, 当违规分值达到5分时, 就要在周五的晚上8点至l0点到指定的教室自修。这对于期待周末狂欢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事。当然, 其他的错误也是这样, 只要累计分数达到了这个界限, 就会得到相应的惩罚。如果累计有两次超过5分, 不但要接受孤独自习的惩罚, 还要做半天义工。这半天做什么呢?学校有养猪场, 让你给猪洗澡, 然后把猪粪搬到指定的菜地或草坪边, 或者到菜地劳动, 负责训育的老师会毫不客气地提出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要求。整个惩罚过程有监督、有记录、有反馈, 也与家长及时沟通, 这样可以将惩罚的教育效果最大化。

在美国的学校, 惩罚是非常严肃的事, 学校为了惩罚学生付出很多成本, 要有人不折不扣地执行惩罚, 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同时, 惩罚又是明确的, 学生在入学时, 学校即将相关的规则告诉给每个学生和家长。要惩罚一个学生需要证据确凿, 学生接受惩罚自然是口服心服;惩罚又是科学的, 切中学生的痛处, 点中要害。惩罚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白, 犯错是要付出代价的, 而不是纯粹地为了惩罚而惩罚。我们古代教育也强调惩罚, 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之说。而现在, 随着惩罚的副作用越来越被放大, 我们逐渐接受了以鼓励为主的教育原则, 对孩子尽量多表扬, 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甚至, 不少教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对孩子所犯的错误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毕竟, 惩罚一个孩子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比表扬一个孩子要大得多。更有教师担心惩罚学生事小, 得罪家长事大, 宁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是, 这样做真的能帮助孩子成长么?其实未必。我们经常说, 优点不说跑不了, 缺点不说不得了。小的缺点不及时制止, 会给孩子一种错误的价值观, 对孩子的错误、缺点不加以惩罚, 可能会害了孩子一生。也有的老师认为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 心理比较脆弱, 打不得、骂不得, 也说不得, 要是说他几句, 他跳楼了, 那我这个老师还当不当啊?老师的担忧自然有他的道理, 但是, 不打、不骂、不说, 犯了错误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 这样学生的心理就健康了么?

惩罚不等于体罚。不痛在体, 似乎就无法刻骨铭心, 这是对惩罚的误解。过去我们的确有不少因为惩罚措施使用不当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所以我们旗帜鲜明地反对体罚等粗暴的教育方法, 但是教育也不能因此没有了惩罚。科学惩罚的成本比奖励和鼓励要高, 但是惩罚不可缺失, 这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不能为了教师的方便而该罚不罚, 造成学生是非不分、没有原则甚至价值观扭曲。

科学的惩罚教育要准确、及时、恰当, 并有反馈等一系列的步骤。要客观公正、错责相当、把握时机、方式恰当、评估准确、反馈及时, 从而把惩罚的教育效能发挥到最大化。惩罚不是为了给老师出气, 而是为了捍卫规则。美国的很多学校认为, 通过教育将学生纳人未来的社会规则中, 这是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的职能, 既是对社会负责, 也是对自己的学生负责。在民主基础上的规则的权威性得到确认, 学生规则意识和价值观得到有效教育, 这是Dann学校惩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是社会规则的缩微和预演, 目的在于让学生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而我们很多学校的体罚是出于对个人师道尊严的捍卫而一时冲动抡起了耳光, 没有考虑到被惩罚者是否口服心服, 惩罚后是否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惩罚选择的方式方法、时机场合对孩子的心理发育和规则意识是否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有没有相应的后续措施和评估办法等, 这是我们惩罚教育的不足之处。惩罚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 用好了, 可以发挥教育杠杆作用。Dann中学是一所贵族学校, 他们的学生大多是有钱人的孩子。但是学校坚持科学的惩罚教育, 这么多年了也没有出过什么极端事件, 反而博得家长一致好评。这说明, 惩罚是科学, 不是权威;惩罚是教育, 不是出气;惩罚是艺术, 不是野蛮。

惩罚教育-读书心得 篇5

近期来,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教育训练法,该书内容独特、事例翔实、语言洗炼、论理精辟、装帧典雅,是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家长的益友。作者是徐向洋,是我国首创的择差学校的校长,该校以能力诸元集结训练为精髓的教育训练法,从1996年以来使成千上万的“差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自信自强,成人成才。和现在非常著名的宜昌少年西点阳光学校一样,是专门从事“问题学生”转化工作的素质教育机构。专门招收令老师头疼、让家长心烦的不好学、学不好、不学好的学生。

书中的观点认为完整的教育应该是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失败教育、惩罚教育等多种教育手段的灵活运用。但其核心却是《三字经》上说:“教不严、师之惰”,也是俗语说的:“严是爱,宽是害”。作为老师,对学生严才是大爱,没有惩罚的教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我认为在现实教育中,教师确实有太多的无奈,承受着太大的压力,除了繁重的工作,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负担。社会对教师的高期望值,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宠爱,学生对挫折十分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社会、学校内部无法避免的各种规章制度……导致了教师经常陷入欲管不能、欲罢难休的尴尬局面。在如此背景之下,教师对学生的一切行为,好象只有“尊重尊重再尊重”、“夸奖夸奖再夸奖”、“赏识赏识再赏识”,学生成为了“被尊重”的极端。于是,“惩罚”一词淡出了教师的话语范围,淡出了学校教育甚至是家庭和社会教育。人们的认识似乎进入了一个误区,即学生是教师的“上帝”,骂不得,更碰不得。教师稍给学生一点“颜色”,就会遭到如体罚、变相体罚、损伤学生心理等言论的攻击,导致现在出现了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变得畏畏缩缩,甚至下跪央求学生不要犯错误的现象。面临以上教育困境时,仅仅能以“赏识”教育、“激励”教育来解决吗?没有惩罚性处罚手段,没有教育的法治化,我们的国家如何发展?国家如何振兴? 教育也是一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的事情,不是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是要点儿手段的,叫“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行跑掉”。要视实情进行适当的惩罚,这种惩罚是给他一种责任心,告诉他这件事情是要负责的。

学生要是不犯错误,我们坚决不对他们进行惩罚,犯了错误也未必惩罚,因为教育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但对一些屡教不改、冥顽不化的,对一些如果不触其灵魂,不当头棒喝,无以改正的,我们要坚决对他们进行责任心的教育。对于某些极个别特殊的孩子,今天如果不接受教育的惩罚,他的明天就会是接受法律的制裁,而惩罚和制裁是两个质的不同,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性质的事情。很多学生缺少这种严格的教育,大人一次次的宽容,一次次的原谅,一次次的希望,最后是破灭,大人的希望破灭,学生的前途毁灭。社会生活不是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人,你首先要学会服从大家共同遵守的生活规则。

即便惩罚,也不需要和孩子敌我对立 篇6

这事还得从跳跳爱看动画片说起。

那天,她已经看了一集了,可吃了晚饭,她又来磨我,求我再让她看一集,还找了一大堆理由:明天是周末,又不上学,接下来那个情节好关键啊,就再多看一集嘛!

我个人觉得,规则没必要一成不变,是需要有灵活性的。于是就答应她,好吧,可以再看一集。可我知道孩子一定是会得寸进尺的,就提前给她打预防针:如果看完了,又是刚好到了一个紧张的情节怎么办呢?会还想再看一集吧?那个时候你又来求我要求再看一集,那我可怎么办呢?

跳跳跟我打包票:不会的,我一定不看了。我说那好,等看完这一集你就自己关掉。如果不关怎么办呢?她竟然很坚定地说:如果不关,我接下来一个月就不看电视了。

结果,看完那集后,她就完全沉浸其中忘关了。其实,我本可以提醒她的,可那天我没有,就是想让她品尝一下自己行为的后果,因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等她第二集又看了几分钟的时候,我出场了。怎么回事呀?怎么又看了一集啊?这时,跳跳突然反应过来:啊哦!我忘了!刚才那个实在太好看了,我根本就没想起来。

这时,我心里也已经决定,让她承担后果。可嘴上,我却是和她一伙的。“就是啊!哎呦,干嘛不告诉大家发生了什么啊,干嘛每集动画片都这么拍啊?那没办法了,只好等一个月啦。”跳跳没跟我讨价还价,因为她已经事先认真做了承诺,她还是认这个账的。

要不一起来唱“倒霉歌”吧。这是我家常用的一种疏解情绪的方式。用很忧伤的旋律,把刚才的事自编自唱出来:今天真是很倒霉……

在唱歌的过程中,我突然想到:一个月太长了,而且,执行起来也挺难的。于是就跟跳跳商量,如果接下来每天做作业的时候都很专心,连续七天以后就可以再看了。

可是如果再忘了怎么办呢?我向她保证,会提醒她的。我要让她感受到,我会随时在帮她。我们还约定了一个暗号,把两个手指并在一起,表示要专心喽。暗号比语言好用,因为没有压力。

在一起努力下,认真过了一天后,我们会互相庆祝:哦耶!又过完了一天!离看动画片的日子又近了!

我的原则是,在让孩子承担后果的时候,不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不让孩子觉得我是来笑话她、羞辱她的。而是会让她感觉到,我是来帮她的。这样才不会对亲子关系有伤害,甚至还会让亲子关系得到加强。

有人会问,这不就失去了惩罚的意义了么?实际上,我一直觉得,无论让孩子承担什么结果,那只是行为上的承担,感情上和精神上我都要给她鼓励和帮助,让她知道:无论遇到什么情况,爸爸一直都会帮我,我们会一起渡过难关。相信,只要我们之间的好关系还在,一切就没什么问题。

教育需要惩罚 篇7

一、教育惩罚的内涵

《实用教育大辞典》指出:教育惩罚指“对学生不良行为做否定评价, 它可以使学生明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并在于引起内疚和痛苦的羞愧感, 促使其克服缺点, 改正错误”。[1]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将教育惩罚界定为“对个体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 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 与奖励相对, 为学校德育采取的一种教育方法, 有利于学生分辨是非善恶、削弱受罚行为动机、达到改正的目的, 也有利于维护校规校纪”。[2]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惩罚是对学生的一种特殊评价方式, 是教育主体为了让学生矫正其行为, 在不违背学生的身心健康、尊重学生的基础上, 对学生进行的一种特殊教育方式。

二、教育惩罚:一种“厉”而“温”的教育

《论语·述而》有云:“子温而厉, 威而不猛, 恭而安。”“温”而“厉”是孔子对待他学生的态度, 温中有厉, 厉中有温。虽然惩罚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不愉快的情感体验, 但惩罚的教育功能是不容忽视的。

(一) 对学生不良习性起到威慑作用

古代很多著名的教育学家, 像赫尔巴特、洛克、康德等人对惩罚都有精辟的论述, 我国古代的《易经》也有“小惩”即可“大戒”的思想, 即通过一点惩罚可以让人引以为戒。学生的认识、态度、观念等多来源于间接经验, 并不一定得之于亲历奖惩的直接体验, 往往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方式及行为结果间接得到的。教育中的惩罚不只是对一个学生个体的教育, 还包括对其他学生的警戒威慑作用。

(二) 有助于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如今的中小学生的身心处于未成熟的发展阶段, 再加上转型时期社会上一些因素的影响, 他们每天接触的信息量越来越大, 这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一个不小冲击。如何对这些信息量进行正确筛选成为目前学生的一个重要问题。年龄越小, 对是非对错的认识就越不明确, 即使他们犯了错误, 可能也意识不到。所以教师适时地给予惩罚, 不仅对犯错的学生本人, 而且对其他学生都是一个教育的过程, 能使他们认识到哪些对他们有帮助, 哪些不利于他们发展。

(三)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抗挫能力

现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 从小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生长, 普遍责任意识薄弱, 心理承受挫折能力差, 以自我为中心, 自由散漫风气盛行。这是抗挫能力差的一个典型表现。因此, 在对学生实施一些正面激励教育手段时, 必须对学生实施一些批评、自我批评、行为纠正等一些惩罚手段, 增强学生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

三、配制“惩罚”这味“良药”的一项准备和三大需要

(一) 一项准备

首先, 应制定出全班学生都认同的班级惩罚规章制度, 让学生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如果出现违规情况, 就按照规章制度的惩罚方法对违规者进行适当的惩罚。班级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偏差行为能起到一个很好的预警作用, 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合理的、可以接收的行为, 什么是不合理的, 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

(二) 三大需要

1. 需要之一:教育惩罚需要讲究艺术。

惩罚是一把双刃剑, 教师富有艺术的惩罚手段, 也许可以改变一位学生的人生, 而愚钝僵硬的惩罚手段则会伤害学生。因此教师要充分注意惩罚的艺术和技巧, 一个提醒的眼神、一句精粹的评点、一句善意的讽刺, 用得好往往能起到“糖衣片”的作用。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实施惩罚教育时采取了以下办法: (1) 罚唱一支歌, 在愉快的氛围中, 增强惩罚教育的效果。 (2) 罚为班级做一件好事, 激起学生向善、向美、向上的追求。 (3) 罚写说明书, 使用心理描述的方法, 描绘出心理活动的3张照片, 等等。从这些独特的惩罚教育方式中, 我们可以看到教育者可以挖掘日常生活和教学中的平凡小事, 寻找教育的多种途径和最佳契机, 艺术性地对学生进行惩罚。[5]

2. 需要之二:教育惩罚中需要充满关爱, 做到感情先行。

卢梭曾经说过, 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 应该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 它的核心应该是真爱和唤醒, 而不显伤害学生的心理和自尊。教育的真谛是爱,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 教师在实施惩罚教育的过程中, 要尊重学生, 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教育学生的手段中去, 做到感情先行, 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惩罚, 是爱自己的一种表现。林肯曾说:“一滴蜂蜜比一滴苦汁能吸引更多的昆虫。”在教育惩罚中, 这滴蜂蜜就是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相反, 教师若专横、粗暴地指责学生的错误, 或者对学生冷若冰霜, 教育惩罚也就变成了“苦汁”, 效果必然大打折扣。[6]

3. 需要之三:惩罚教育需要把握好尺度——即对惩罚的频率、力度、时机等方面的把握。

所谓“尺度”, 即“标准、规制”。教育惩罚的尺度, 也就是在教育惩罚实施过程当中应当把握的惩罚标准, 即对惩罚的频率、力度、时机等方面的把握。

(1) 频率。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我们可以知道惩罚的频度和效果同样也存在这样的关系, 因此, 惩罚的使用频率要尽量少。惩罚虽然具有强大的威慑力, 然而, 这种威慑力将随着惩罚的频繁使用而逐渐减弱。

(2) 力度。惩罚力度的把握需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把握学生的性格特征, 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个性差异等。其次是把握学生犯错误的性质, 针对不同的问题, 给予不同的惩罚。最后是对事不对人, 教师对待学生的惩罚力度应该是针对问题出发, 而不能把错误归咎于个人的能力等。

(3) 时机。惩罚时机的选择也特别重要, 首先不要在其他学生面前或者在公共场合当众批评学生, 那样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 甚至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和厌烦心理。其次, 如果学生错误行为发生后必须使用惩罚, 就应该紧跟在错误之后及时进行。

参考文献

[1]实用教育大辞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40.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上) [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176.

[3]熊晓春.论惩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教育与职业, (11) .

[4]景霞.刍议教育中的惩罚.学位论文, 2006.3.

[5]梁涛.重提教育惩罚.教育理论与时间, 2007, (6) .

赏识教育杜绝惩罚教育吗? 篇8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全国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的呼声中, 我们也听到了另一种声音———惩罚教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认为, 我们在提倡表扬、赞赏、奖励的同时, 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他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何尝不是教育工作者压在内心深处想说而又不敢说的一句话呢?我可以肯定地说每个教师都有运用“惩罚”而成功的范例。事实上, 在充分尊重与信任孩子的基础上, 巧妙而艺术地运用“惩罚”, 则会与成功教育、赏识教育一样,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英国皮亚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图, 一幅是人体骨骼图, 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是当年一名叫麦克劳德的小孩子的作品。这个孩子有一颗特强的好奇心, 总想看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的。有一天, 他终于杀了一条狗。这条狗恰恰是校长的宠物, 校长知道了, 决定给他以惩罚, 罚他画两幅画。这就是该博物馆收藏的两幅画。麦克劳德后来成了一位有名的解剖学家, 就得益于校长对他小时候好奇心的保护和引导。这位校长给予麦克劳德的惩罚实在是高明。

可在今天人们的认识似乎进入了一个误区, 即孩子是教师的上帝, 骂不得, 更碰不得。教师稍给孩子一点“颜色”, 就会遭到如体罚、变相体罚、损伤孩子心理等言论的攻击, 导致现在出现了教师在教育孩子时变得畏畏缩缩, 甚至出现央求孩子不要犯错误的现象。其实, 在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的同时, 惩罚教育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 惩罚教育不是体罚教育, 有它本身的原则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说能恰当地发挥它的作用的话, 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将更加完美, 教育手段也会进一步完善。

一、实施“惩罚教育”的必要性

一方面, 现在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 家长的注意力和爱自然都倾注在孩子的身上, 有的家庭对孩子过分宠爱, 无休止满足, 渐渐养成了孩子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孩子在心中就会形成“只要我想的,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的意识, 因此, 只要他渴望得到的, 就会毫无顾忌地去取、甚至去夺。有的家庭过分保护孩子, 一切事情都由父母包办代替, 甚至把力所能及的事情都看成具有潜在的危险的事情, 因此孩子的全部创造都是在父母精心照管下完成的, 没有独立实践的机会, 动手能力大大减弱。

另一方面, 由于独生子女虽然在学校中有一定的集体生活, 也常听到老师、父母教育他们要互相帮助, 但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 他们还是小皇帝、家庭生活的主心骨, 因此帮助等行为对于孩子而言只是一个概念, 缺少真正的行动。试想, 如果一味地用“赏识教育”来教育孩子, 则只会使他们更加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 甚至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一是增强孩子的依赖性, 特别是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 他们的是非价值观都来源于老师和父母对他们的判断和评价, 一味地表扬、赞赏只会混淆、影响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 并对自我产生不正确、不全面的评价;二是会让孩子难以面对挫折, 缺乏承受错误、失败的心理能力和解决困难的行动能力。如果一个人在年幼时一帆风顺, 从未受过批评和挫折, 那么, 将来很难独立挑战人生道路上的风浪、坎坷。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对犯错误的孩子处以惩罚, 能够培养他们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品质, 而这正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著名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说:“那些小时候过多的受到师长表扬的孩子, 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遭到更多的失望。”

其实, 综观美、英、日等国中小学的教育现状, 可以发现, 国外教育特别强调在张扬孩子个性的同时, 必须以尊重他人、严格遵守社会公德为前提, 对因自己的过失或故意行为而产生的后果必须有承担责任、接受惩罚的勇气。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指出:“教育者的任务是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和自尊心, 也要对孩子心灵里滋长的一切错误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诺贝尔奖获得者麦克劳德曾因偷杀校长爱犬被罚绘制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图;里根曾因踢碎邻居玻璃而被父亲罚做临工赔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为惩罚爱睡懒觉的女儿, 早上故意不叫她起床让她品尝不按时起床造成的恶果, 结果女儿从此改掉了这个毛病……“不打不成器”、“小树不修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些古训都提到惩罚的育人作用。所以, 教育不是不要惩罚教育, 关键是怎样有艺术地实施教育惩罚。

二、实施“惩罚教育”的原则

正如马卡连柯所说:“正确地和有目的地应用惩罚是非常重要的。优秀的教师利用惩罚的制度可以做很多的事情, 但是笨拙的、不合理的、机械地运用惩罚会使我们的一切工作受到损失。”因此, 在实际生活中实施惩罚教育时, 教师应掌握以下原则。

1. 适度性原则。

即惩罚的程度要适中, 使孩子心理、生理上能接受。我们应该考虑孩子犯错的行为动机, 不要无论什么错误都用一种惩罚手段。切不可因自身情绪不好而迁怒孩子, 这样只会让孩子因恐惧而拒绝承认错误或产生对抗情绪。如当孩子犯错误时, 采用批评性言语就要有一定艺术性, 如孩子画画得很脏, 老师就不能直言不讳地说:“画得太脏, 重画。”而应婉转地启发孩子:“如果这幅画再干净点就好了。”这样既帮助孩子找到了不足, 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2. 及时性原则。

即发现孩子犯了错误后, 及时进行惩罚, 并抓紧时机因势利导及时指出其错误所在和应该承担的后果, 而不宜拖延时间。如果我们采用“老账新算”“算总账”的方式, 说一些“回头再找你算账”之类的话语, 则对孩子来说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也不符合幼儿的实际情况, 因为幼儿没有时间观念, 或许等他被惩罚时, 早以忘了惩罚的原因。

3. 一致性原则。

即在对幼儿实施惩罚时, 态度要保持一致。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家庭教育中,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 有时父母在对孩子实施惩罚教育时, 常遭到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这些“避风港”的保护, 孩子有了保护伞, 就更不听话, 这样只会导致孩子对惩罚不以为然, 甚至还会导致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狡辩。

4. 尊重性原则。

惩罚的目的是爱护孩子, 所以切忌用侮辱人格的方式。比如对孩子说类似“你真笨”“真没用”等有侮辱性的话, 会严重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让孩子失去自信心, 对事物带有消极的处事态度;比如在公共场合处罚孩子, 同样会损害孩子的自尊。此时, 我们应该采取冷处理的方式, 转移孩子的注意, 待孩子回家后再单独面对孩子时再进行分析、批评。要使惩罚既达到制止错误的目的, 又防止造成孩子的心理伤害。

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园丁, 把青少年比喻为一棵棵正在成长的小树。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 需要园丁不停地为其浇灌、施肥、剪枝和除虫。如果我们把表扬、鼓励、赏识当作施肥浇水, 那么, 批评乃至惩罚就是剪枝、除虫。赏识教育也好, 惩罚教育也罢, 都是为了健全孩子的人格, 培养孩子坚强良好的品质。所以我们要以全面、辩证的观念来看待孩子的教育问题, 不能仅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孩子在探索中学习与成长, 缺点、错误在所难免, 他们需要我们直接的爱, 但更需要我们科学的爱。爱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为了孩子将来能自食其力, 做一个自立自主的人, 在我们有能力培养他们的时候, 就要尽自己的努力, 把我们的爱藏起一半在心底, 让孩子适当地忍受一些挫折, 承担一些必要的惩罚, 而不要让他们一味地在赞扬声中长大, 对批评、惩罚持“避而远之”“拒之门外”的态度。由此看来, 通过适当的惩罚教育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接受批评, 无论对他完整人格的塑造, 还是对他今后事业的成功, 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惩罚教育, 想说爱你不容易.江苏教育.江苏教育报刊社, 2005.4.

“惩罚”也是教育 篇9

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异化了的“赏识教育”造成了我们十分熟悉的一种教育现象———“教育惩罚”正逐渐被边缘化,乃至成为不可逾越的“雷池”。其直接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老师感叹:“学生越来越难教”;也有家长这样说道:“在家我们赞美他,在学校老师包容他,可是等他长大了走上社会,其他人又怎么可能无条件地袒护他呢?”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味地以孩子为中心,只是无形中为他们建造了一幢大的“温室”,而温室里的花朵长势再喜人也难挡大自然的风雨。实际上,我们也看到了远离惩罚并被异化了的“赏识教育”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比如“学生因被批评而离家出走,最终要求老师下跪道歉才愿意返校”等新闻不止一次地出现在我们视野中。

如今,“四二一”的家庭模式较为普遍,家庭成员对于孩子的爱更为专注和集中,加之社会对于教育更高的要求,都无形地给教育戴上了沉重的“枷锁”,但这并不是让教育彻底远离惩罚的理由。有学者指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不负责任、不科学的教育。纵观世界上不少制度鲜明的国家,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永远是 “赏罚分明”:新加坡重视“温和”、“励志”的国家氛围, 但他们的“鞭刑”却闻名世界;韩国更是允许教师在规定范围内进行一定程度的体罚;美国则强调学生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必须以尊重他人、严格遵守社会公德为前提,如果是因为自己的过失或故意行为而产生的后果则必须承担责任,接受惩罚的勇气……

教育是为了学生朝向更好的一面,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也包括让他们懂得规范遵守的重要性。 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教育过程中适当的惩罚其实质是强制性纠正学生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良行为。在实际教育生活中,面对自身的一些错误行为,不少学生选择口头认错,但在口头认错之后屡教不改,甚至“变本加厉”,其原因就在于这一“认错”方式不足以触及他们的心灵深处。面对这样的情形,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处罚对学生的个人成长是大有裨益的。教育与惩罚本就不冲突,而且有法律依据: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四条中明确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化、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如此看来,惩罚本身就是一种特殊教育。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惩罚不等同于体罚。之所以不少人 “谈罚色变”,很大程度上在于教育活动中确实存在着少数简单粗暴且具破坏性的体罚。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应当远离体罚与变相体罚这一“高压线”,也应该坚决反对与之类似的“野蛮教育”。尤其是在“以生为本”的环境下,我们很有必要多一些思考和探索,多一些实践与尝试,从而正确认识和科学运用教育惩罚,使之与真正的“赏识教育”双管齐下,让教育变得完整,让学生真正健康地成长。

惩罚教育在美国 篇10

在学生的桌子上, 我看到了一张学生的作业, 内容如下:1.在禁闭室的盒子里, 找任何一本杂志, 阅读一篇文章;2.对你所选择的这篇文章, 写出读后感;3.读后感至少200字;4.读后感必须附在杂志上面并写上该文章所在杂志的页码;5.放学离开禁闭室前必须将读后感交给值班教师。

学生在反思自己的行为后必须填写如下的处理单:

姓名。

日期。

时间。

本周你已经被处理了几次?几点被送回教室?

你做了什么 (你的错误) 。

你为什么会作这样违纪的决定?选项如下:我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我想控制局面;我想挑战老师的权威;我想不做作业;我不知道该做什么;我和同学争论了;我没做好上课的准备;其他。

你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影响?

你的行为对老师和其他同学有什么影响?

写出两条你将改正错误的措施。

如果你回到教室后继续捣乱, 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为什么这种行为是为人所不齿的?

如上所示, 为了使学校的教育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美国的各级各类学校都有一套明确详细的学校规章制度, 有一套供本校学生遵守的行为准则。在校就读的学生必须接受学校的规章制度, 承认学校教职工的权威并接受其指导。任何学生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或者不执行学校教职工在学校范围内的合情合理的要求, 均视为违纪行为, 任何违纪行为都要受到惩罚。

我还在东布里斯托高中目睹了校长助理参加的一次问题学生听证会。听证会由校董事会成员、总监、校长助理、家长及家长的朋友、当事学生以及家长请来的律师共同出席。校长助理呈现学生的过失单, 学生违反了什么纪律、违反多少次, 都有明确的纪录, 由大家一起来决定学生应该接受什么样的处罚。如这次, 学生可能就要回家一直待到6月份。如果这个学生没有超过16岁, 学科教师必须登门为学生补课;如果超过16岁, 教师可以不登门, 但这所学校要求教师必须去。一切都是那么的正规, 按程序办, 没人会随心所欲地改变。

美国中小学对学生的惩罚颇具特色。其一, 美国中小学在教育学生时并不吝惜惩罚, 该罚就罚, 该重罚就重罚, 对“惩罚是一种教育方式”的认识比较清楚;其二, 美国中小学惩罚学生时要求公平合理, 必须按规章制度办事, 且规章制度非常健全, 这一点与美国多如牛毛的法律是一脉相承的;其三, 在美国, 惩罚就是惩罚, 既无争辩和解释的余地, 也无须细致耐心地说服教育, 这与我们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教育需要等待 下一篇:教育故事:小草更需要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