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育人高校文化活动(共6篇)
篇1:三育人高校文化活动
高校文化育人功能探析
【摘要】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文化育人”要求,强调文化在学校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明确自身岗位职责与目标,把“文化育人”融入到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文化立本,优质育人。
【关键词】高校思政;文化立本;优质育人
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说过,“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可见育人是教育的天职,文化是教育的内核,“文化育人”是高校教育的应有之义。树立“文化立本,优质育人”的思想,把“文化育人”融入到大学的日常管理和生活中,尤其是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精神引领,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注重思想引导,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一、以红色感召为主题,增强爱国主义热情。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远离战争的硝烟,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大学生的思想有了新的变化,不少人对爱国主义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导致爱国的非理性化;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下,出现崇洋媚外倾向,爱国热情锐减。因此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点工作常抓不懈。一方面以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为教育主线,结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重点培养大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大学生树立爱国理想和报国志向;另一方面要转变教育模式,将单一说教转变成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特色教育,结合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和重要节日,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借助红歌会、话剧节、朗诵会等校园文化活动,弘扬红色文化。
二、以思想引领为辅助,增强社会责任感。
当今社会要求大学生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具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然而在本应肩负历史重任的大学生身上,却看到了社会集体责任的淡化和缺失,部分学生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重功利轻道义,重物质需要满足轻精神境界升华,重索取轻奉献。要通过榜样示范等方式,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奠定深厚的人文底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三、以主题引导为主线,增强诚信意识。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实守信作为中国的传统美德,撑起了中华民 1
族的道德脊梁。在今天的大学生群体中,诚信这一命题却受到广泛质疑,给学生个人、学校乃至全社会带来负面影响。高校应重视诚信教育。一方面,要营造诚信氛围,正确认识诚信道德的内涵及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诚信档案、拓展诚信监察渠道等形式,监督诚信习惯的养成;同时鼓励学生组织在校园中建立如“无人售报摊”的现实场景,让大学生从中感受到互相信任的快乐。
四、以“以爱育爱”为核心,增强感恩意识。
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一种精神境界,一种价值取向。对于大学生来说,感恩之情不仅是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更重要的是回报社会。通过“一句谢谢、一个拥抱、一通电话、一封家书”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精神田园里播种“善”和“爱”的种子。近些年,国家在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方面,做出很大努力,社会各界和学校也纷纷伸出援手。但“我贫困,我理所应当得到国家助学金”“助学金不拿白不拿”等错误的认识也随之出现。因此高校应着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系统的感恩知识教育,引导其正确理相关政策,学会饮水思源,自立自强。
五、以学术论坛为依托,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容乐观。因此高校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创新意义,增强创新信念,激发创新潜能。另外要加强实践锻炼,重视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避免传统教育过多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实际运用所导致的实践能力匮乏。
高校教育应坚持先成人后成才,先立人后立事。作为高校辅导员,更应树立“文化育人”理念,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努力把优秀传统文化、流行文化等元素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文化氛围、富有文化内涵、体现文化特色,更好地肩负起营建创新文化和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4月24日.[2]魏进平、白星.《浅论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第9期.[3]刘吉昌.《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高校理论战线》2000年第7期.[4]王阳、胡坚达.《诚信——大学生的道德通行证》[N],北京青年报,2008年9月3日.[5]杨坤.《浅析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3期.[6]郎静、王水玉、刘晶晶.《浅谈当代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第7期.
篇2:三育人高校文化活动
一、高校档案的文化意蕴
1.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形成的基础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之所在,集中体现了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的积累和沉淀。它体现在大学的各个角落,无论是教学、科研、管理还是服务等各个方面,无不散发着校园文化的气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更是影响和制约着整个高校的发展。档案是文化的源泉,是文明进步的产物。高校档案承载了高校发展的整个历史,客观真实的记录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方面的文化成果,是全体师生经过几代努力实践所产生的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如在长期的办学治学历史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各具特色的良好校训就是校园文化的产物,这些文化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都陈列于高校各个时期的各类档案中。因此,我们认为高校档案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蕴育了校园文化,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
2.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高校档案文化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广泛性、创新性与积淀性的特点。高校档案完整而客观的记录了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发挥高校档案文化的作用,不应局限于提供原始档案文件及材料,更为重要的是要从中整理、归纳提炼出具有价值的档案资源,服务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高校的档案文化在积淀高校文化传统、传承高校校园文化精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翔实而丰富的学校档案,对于弘扬学校文化传统,提升大学文化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如四川大学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山大学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信”,南华大学的“明德博学,求是致远”,等等都是大学精神、作风的反映。这些珍贵的档案资料有助于弘扬大学精神,提升大学文化,有助于激发师生员工爱国爱校的热情、凝聚师生员工的斗志,从而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促进校园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打造有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成为越来越多高校文化建设的目标。打造有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就意味着要更加忠实于学校的历史渊源、学校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这些历史的“印记”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员工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并成为师生员工活动的一个显著特性。这些独具魅力的特色在高校档案中都有体现,那些能反映学校特色并体现学校特色特征的特色档案是发展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如特色团学活动档案、特色学科档案等。这些珍贵的档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学校的特色文化以及人文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传承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高校档案文化具有丰富的育人资源
高校档案真实而客观地记录了学校创建发展的历史,记录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记录着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成果。高校档案馆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保存,累积了大量的珍贵档案史料,这些档案史料都是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学校创建的历史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爱校教育的生动教材,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是提升大学生对学校理性认识的重要资源,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成绩的展出是激励大学生成长成才、努力进取的重要资源。档案馆的这些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这些档案素材,真实深刻、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很好的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爱校情感和发愤图强、报效祖国和母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档案具有的这种原始性、客观性、真实性,正是它区别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之处,也是利用档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优势。
1.高校档案中蕴含丰富的知识
高校档案资源中,包含学校的科学技术发明、出版的学术专著等知识含量高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不仅具有史料价值,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不定期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到档案馆参观,如新生刚进校时组织他们去档案馆参观,不仅能使他们学到历史知识,还能使他们受到科学文化知识的熏陶。高校可以将档案馆办成文化教育基地,利用档案馆中的科研成果、科学技术发明、学术专著等信息,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热情。
2.高校档案中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大学教育的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需要大学生不仅仅掌握文化知识,还需要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将其打造成“又红又专”的合格人才。高校档案以其客观性、真实性、广泛性为主要特征,内容涵盖了高校发展历程、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方面的信息,其中反映专家、学者科研成就的论文、专著、成果、荣誉及优秀校友的题词等,都能激励大学生的爱国爱校热情,增强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高校档案就不仅仅是存在于档案馆中,而是走进了课堂、走进了学生头脑,达到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目的。 “
三、高校档案的文化育人功能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对高校档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从高校档案的文化属性来论述,主要阐述高校档案的文化内涵与特征、文化价值、文化功能及体现和实现途径。二是从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及作用来论述,认为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形成的基础、是校园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支撑,其作用体现为凝聚作用、样板作用、陶冶作用和警示作用,并从服务观念、服务手段和管理模式等方面探索了开辟档案文化服务高校校园文化的新途径。三是从高校档案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来论述,从高校档案工作与和谐校园的关系出发,探索出其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为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强化现代管理理念、加快开发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发挥提供决策依据作用、发挥档案的教育功能、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四是从育人手段与途径、育人内涵与形式论述了高校档案的育人功能,强调教学科研档案育人、档案信息育人和馆藏档案育人,达到“以史励志”、“以人为镜”、“以境育人”、“以规导行”和“勤奋好学”的目的。
综上所述,学者对于档案文化育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诸多不足:档案文化育人的时代感不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够紧密等。所有的研究都是论述积累与沉淀后的高校档案文化的育人功能,没有强调高校档案文化的时代性与现时性,没有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
四、高校档案文化之现代育人功能
1.文化导向功能
高校是各种文化集中碰撞的场所,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缺乏辨别能力,更容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冲击,在文化多元背景下,大学生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加以引导,势必导致他们中的部分人迷失方向、迷失自我。高校档案以自己独特的文化,为大学生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高层次的文化氛围。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提升自己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档案中清楚的记录了老一辈知识分子呕心沥血、努力进取、献身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记录了培养教育学生的各种先进事迹材料。这些珍贵的史料真实的再现了学校发展、变迁、壮大的变化过程,再现了老一代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以史为鉴,大学生在档案馆中耳濡目染,是进行爱国、爱校教育的最好的例证和范本。在档案的海洋里,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档案的人文精髓和科学精髓,运用多种方式展现学校精神和特色,突显学校历史和在历史发展中取得的各项成就,让师生员工知晓学校历史,了解学校成就,增强师生员工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主人翁意识,抵制不良心理,营造充满宽容理解、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真诚合作的文化氛围以及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良好学术氛围。
2.知识传承教育功能
高校知识传承的主渠道是课堂,但档案的知识传承教育作用同样不可忽视。高校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凝聚着几代高校人的拼搏和奋斗,所有这些都能在高校档案中反映出来,对大学生起到教育和激励作用。高校档案以其广泛性,客观真实的记录了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成绩,是一个知识丰富、涵盖面广的第二课堂。档案中的信息元素经过利用者的分析、加工、组合,重新构成了信息单元,这个过程就是知识的再生过程。高校应重视档案的知识再生功能,善于从中发掘知识宝藏,采取多种方式、探索多种学习途径,积极发挥档案的知识传承功能。
高校档案是高校几代教职员工的集体智慧结晶,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财富,是爱校教育的历史宝库。高校档案因其原始性、直观性、客观性、知识性和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优点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生动素材。如档案馆中记载的专家学者的发明专利、著作、获奖证书等,这就是一门无声的课堂,因其客观生动性,比课堂上的苍白说教效果会更好,更有利于让学生受到刻苦学习和勤奋钻研氛围的熏陶。因此,高校档案在知识传播与创新教育、科研能力教育、激励功能方面有着特殊而深远的作用。
3.精神陶冶功能
校园文化的作用不在于让人接受固定、呆板的教育方式,而在于通过生动、活泼、丰富的学习和文化活动,使人学会主动摄取文化价值,获得人生意义的全面体验,进而陶冶自己的人格和灵魂。在这个意义上,档案馆一方面创造了一个启迪智慧、陶冶心灵的场所,以馆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方式,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观念形态。另一方面,与此相协调的优美、整洁、有序的学习环境,优美、高雅的育人环境,及体现富有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又对置身其中的每个人起着培养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和规范行为品德的作用。这种指导和陶冶作用,既无影无形,又无所不在。到处都能体现一所学校独特的人文气息和发展史,学生身处其中,就会在无形中受到渗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让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都能感同身受,感受到和谐、文明、积极向上的人文氛围。
篇3:和谐文化与高校育人环境构建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当前, 大学校园文化首先以校园时尚文化进入人们的认知视眼, 它通常会体现在校园中人们的服饰文化、餐厅文化、寝室文化、课桌文化、手机文化、社交文化和网络文化等文化范畴上。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空间和舞台, 是一种文化特质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生活方式, 是在大学社区共同体中的一种反映社会文化的亚文化, 它在与社会的频繁互动与对流中不断地实现自我传承与创新。大学创造的文化已经不局限于大学, 而是成为引导社会的先进文化。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子文化, 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养人才、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支撑和推动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二、和谐文化:大学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
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精神, 体现一所大学的文化特色和个性风格, 既承载着社会对大学的共同期望和价值期许, 又蕴涵着学校个性化资源, 反映学校的办学目标和精神宗旨。当代的大学精神, 要以和谐文化为内核, 积极充分反映和平发展的时代特征与和谐的时代主题, 肩负起引领时代新风尚的职责。
大学和谐文化是建立在传承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基础上。文化是民族历史的灵魂, 民族历史是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载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不论发生怎样的变迁, 文化始终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特有的传统和精神。民族文化在学校文化传承中得到培育和弘扬。传承精神是拓展学校文化精神内核的重要内容, 也是培育和谐精神的重要途径;大学是人类思想的摇篮、文化的殿堂, 是知识传播的载体, 是培育人才的沃土。因此, 大学是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发源地。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基于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存在的误区, 如何拓宽文化建设载体和活动途径, 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 是高校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 当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提升:
一是培养“阳光心态”是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当前, 高校应当通过学术论坛、心理讲座、团队辅导、生存考验、心理实验室测量和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调查等方式, 加强心理健康文化的普及教育。并通过这些教育形式, 培育大学生的助人自助能力和在多元文化中辨别主流文化的能力, 消解学生对家庭和学校的过度依恋, 提高他们走向社会的勇气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是着力改进思想政治文化建设, 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凝聚、约束和激励功能, 引导学生的理想信念, 锤炼学生的道德习性和文明养成。首先, 要着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通过“名师工程”等人才培养手段, 培育出一批学识渊博的文化传播使者, 以消解一部分教师在当前师生文化反哺处境中的恐慌。其次, 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强化生活教育, 以真实的社会文化体验锻炼人。最后, 应当十分重视角色文化和岗位文化建设, 强化名师、党员、团学骨干的先锋角色意识, 以岗位能手培养为依托, 催化高校文化建设者把职业当事业的文化情怀。
三是注重环境文化建设, 发掘校园器物文化的教育功能, 让大学里的每一座雕塑, 每一个草坪, 每一方湖畔都会说话, 让校史博物馆、伟人名人雕塑等成为校园中具有生动形象的历史教科书。
四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开放
性, 使文化建设活动走入日常化、生活化。首先, 引导学生“走出去”, 下基层、下农村、下社区, 扎根于社会底层, 感悟生活教育的原汁原味。在集中推广、切磋共享中注入校园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其次, 要“请进来”, 以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电影节、就业文化节、人文大讲坛等为文化平台为载体, 不断吸收社会文化精英进入校园, 与师生分享人生经历, 激活大学讲堂文化的吸引力, 提升师生闲暇生活的艺术审美格调。
四、结束语
大学校园文化要承担起辐射和示范社会先进文化的使命。大学校园文化在吸收社会文化养分的同时, 又把自己的具有前瞻性、先进的观念输送给社会, 在繁荣社会文化的同时, 又在提升社会文化。
参考文献
[1]苏国红:《当代中国大学校园文化新变化——精英阶段与大众化阶段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特点的比较研究》[J].青年研究, 2002, (1) .[1]苏国红:《当代中国大学校园文化新变化——精英阶段与大众化阶段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特点的比较研究》[J].青年研究, 2002, (1) .
[2]田建安:《试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 2004, (9) .[2]田建安:《试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 2004, (9) .
篇4: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研究
【摘要】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股体育热潮,而大学生们又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热血沸腾,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参与这股体育热潮,这是一个跨学科的课题。通过历史的纵向和校际间的横向比较,我们能够总结得出高校体育文化的几重要素及基本特征。在走出误区,重新审视体育文化的基础上,我们着重研究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的内涵及作用机制。在此过程中,我们运用问卷调查和定向访谈的研究方法,围绕体育文化育人功能一系列做了调研,得出了一些结论。在此基础上,对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对体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作用机制
【基金项目】2015年北京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专项课题基金扶持。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214-02
一、高校体育文化内涵
目前对高校体育文化的确切定义在国内几乎没有,我们可以参照对比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义。
国内学者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六种:
(1)魏秋珍、朱柏宁等从马克思对文化的定义出发,把校园体育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所有的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是指学校师生员工们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其广义和狭义的体育文化概念把校园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作为其内涵,不能体现出校园体育文化的本质特征。
(2)魏四成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以学生为主题,以课外体育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个概念指出了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但没有很好体现出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3)曲宗湖,杨文轩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题,以运动动作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这个定义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所拓展,但关于体育文化的最本质的精神层面没有体现出来。
(4)王平、周征等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培育形成的,由学校倡导并为学生及社会所认同的体育观念、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以及体育行为规范准则的总和。这个定义比前三种更接近体育文化的本质特征,但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又表述得过于简单,没有体现出在文化基础之上表现出的价值观和在此价值观基础之上所形成的行为习惯。
(5)岳游松在他的硕士学位论文《关于中国体育文化研究的现状分析》中结合种种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义给出“校园体育文化是师生员工在校园内,在进行体育活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此定义基本概括出了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6)王成军在他的硕士论文《山西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一文中把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定义为在高校校园这一特定人造环境中,按照学校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广大师生员工参与为主题,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
综合以上几种定义,高校体育文化至少有以下几个含义:第一,高校体育文化属于校园文化中的一种,它是在特定的社会人文环境和社会大文化背景的产物。第二,所谓群体文化是指一定地域的社会群体或阶层或社团经过长期共同生活方式的积淀而自发形成的文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里的人群共同生活方式的积淀而自发形成的文化,因而,它是一种群体文化。第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是高校校园这一特定的人造环境中的广大师生。第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第五,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最终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
二、高校体育文化构成要素
物质文化层: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体育雕塑、体育歌曲、体育口号、体育图书音像资料、体育宣传媒体(纸媒、电子)等;
行为文化层:体育课、校内外体育竞赛、体育节、课余体育训练、课外体育训练、体育社团活动等;
制度文化层:体育管理制度、体育组织机构、体育目标等
精神文化层: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
这四个层面相互间支配与被支配、作用与反作用,形成以精神文化层为核心,向外依次是制度、行为和物质层的同心圆结构。
大学体育文化物质层是学校体育文化的基础,是满足学校体育文化的主体进行体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体育设施器材、体育雕塑、体育新闻出版物和体育学术刊物等。大学体育文化物质层通常凝聚了一定时代学校全体师生的体育文化思考,是大学体育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大学体育文化行为层是大学内师生员工日常开展的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社團体育活动、运动竞赛、课余训练、体育节,等等。大学体育文化的制度层制度对大学体育起规范作用的各种学校体育法规和条例,学校制定有关体育规章制度及各项体育运动的裁判规则等,他们对在一定范围内高校体育文化主体的体育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除此之外还包括大学校园内的体育部、体育协会、运动队、体育俱乐部等各种体育组织。高校体育文化的制度层是关键,对其他三层起纽带作用,是校园体育文化系统中最具有权威的因素,规定着高校体育文化整体的性质。体育价值观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核心,它决定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目标。
三、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内涵
通过市场调研我们得知,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包括但不限于思想品德教育、意志品质培育、心理素质培育、团队精神培育等方面。下面是一份总数为100份,有效数为96份的调研问卷分析。通过图表我们得知,所有的受访者都认同体育文化对团队精神的培育功能,而有一半的受访者则认为体育文化还具有思想品德培育功能。而每一个维度又可细分为多项子任务,有待后期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四、高校体育育人功能的特点
结合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内涵,我们得知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的特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积淀性、渗透性、持久性。下面是一份总数为100份,有效数为96份的调研问卷分析。大部分受访者认可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建设的持久性。另有一半的受访者认可体育文化育人功能的积淀性和渗透性。
以当今公认的高校体育最强者清华大学为例,早在1913年,周诒春校长就在清华推行“造就完全人格之教育”他认为体育并不仅仅为了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养成与体质强壮相应的心力的健康。在他的支持下,清华建立了现代化的体育训练系,使清华成为“中国最早设正规西式体育的学校”。在清华大学的体育史上起到重大影响的人物马约翰在1920年任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他从一开始就认为清华大学的体育“不在于训练少数运动选手,而在于增进和培养清华人的体格和人格,即不但用以矫正中国读书人的文弱的积病,而且用以养成青年学子的团结、合作、勇敢、顽强以及高尚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马约翰先生认为体育教育是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与道德品质教育的过程,必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否则难以有它的实际价值和效果。1931年上任的梅贻琦校长也是清华体育的极力倡导者和力行者之一,他倡導“通才教育”,在国家危难之际,中华民族必须借助体育来增进健康和砥砺意志,如此才能担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正是周诒春、梅贻琦和马约翰“健身健心、为国争光”的体育价值观为清华大学的体育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时至今天,以马约翰教授命名的“马约翰杯”学生运动会,已经成为清华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向全体学生,塑造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受益,是学校体育的精髓。清华大学体育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充分体现了高校体育文化积淀性、渗透性、持久性的特点。
五、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的工作机制
通过对校园体育文化内容的深层次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影响高校体育育人功能发挥的机构是多部门的,初步统计至少应该有学工办、团委、学生会、教务处、后勤处、宣传部、基建处、场馆中心等。这些部门的职能与高校体育文化功能机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体育节、体育社团活动的举办需要学工办、团委、学生会等部门的协作支持,而媒体宣传需要宣传部门的牵头及主持,而体育雕塑、体育设施、场馆建设等则需要后勤处及基建处等部门联合协作。而如果深入到学校的体育组织机构布置、体育管理制度乃至体育理念则需要学校校务会等最高决策部门决定。通过有效调研问卷分析得知,大部分受访者对学校目前的体育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持有限度的肯定态度“比较满意”和“一般”的占大部分。
而在“影响体育育人功能实现的关键因素”调研中:
(1)教师不够重视。
(2)学生认识不足。
(3)体育设施设备落后。
(4)制度支撑不够。
(5)学校相关部门管理混乱、无法形成合力。
受访者认为以上因素都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功能的实现。
六、几点建议
第一,首先要全面的理解高校体育文化的构成要素。
现实中人们往往会陷入某些误区,导致对其认识片面、肤浅,例如觉得体育文化建设仅仅是体育文化墙、体育雕塑而忽视更深层次的制度和理念建设。如果在认识层面都不能做到广泛而深入的话就更不用谈建设层面了,因此也就导致体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不能得到全面有效地实现。
第二,其次对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的研究不应仅仅限于体育道德层面。
不可否认,体育文化具有规范体育道德天然功能。公平竞争、团结合作、高度责任性等体育道德都属于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内容,但是反过来,不能把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仅仅局限于体育道德层面。事实上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至少还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
爱国主义情操、科学辩证的认识观、坚持原则的是非观、诚实守信、见义勇为。
2.心理素质培育
克服自闭加强人机交往,培养沉着冷静、果敢、细致的心理素质。
3.意志品质培养
吃苦耐劳、顽强拼搏、永攀高峰、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第三,厘清体育文化的四个层级之间的联系。
学校里的体育建筑、设施、场地等做为一种载体,承担着师生们的体育锻炼实践,而这些物质要素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形成凝聚着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和价值观。而设定了什么样的体育目标具有怎么的体育价值观则会直接转化为体育实践的动力同时也影响着体育场地、和设备设施建设。
物质文化最为具体实在,属于表层,构成了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行为文化是内容载体;制度文化是观念形态的转化,成为硬软外壳的支撑;精神文化是观念形态和文化心理,是核心。精神文化通过制度文化来表现,支撑和规范师生的体育行为,使之具有大学体育核心文化的特点,构造出学校的实物外貌,并从其实物外貌中反映出学校体育的核心文化。
第四,组建有效地体育工作机构,探索管理机制,使各部门形成合力。
现实中很多部门都会影响对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发挥,有些影响是正面的,有些是负面的,而有的部门间合作能够形成合力,而有的部门间又会相互对冲,通过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实例我们发现如果学校里的一把手(往往是校长)重视体育工作,那么这个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则会比较容易实施。综上所述,我们建议:
1.成立以学校一把手牵头的学校体育工作委员会,其组成成员应囊括所有跟体育文化建设有关的部门,如学工部、团委、宣传部、基建处、后勤处、教务处、场馆中心等,跟体育工作有关的重大决策都须经过该工作委员会讨论审议决定。
2.建章立制,制定相关的体育文化建设框架、内容、评估机制、奖惩机制等。
3.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
随着国务院46号文件的颁布,及促进体育产业5万亿目标的制定,相信体育文化在育人发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魏秋珍.关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1999年第4期,第95-96页
[2]朱柏宁.校园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1999年第117期,第59-60页
[3]魏四成.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湖北体育科技,2002年第4期
[4]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版
[5]王平.从学校体育发展看现代校园体育文化[J].湖北体育科技,1996年第2期,第5-6页
[6]周征.浅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1997年第3期,第60-61页
篇5:三育人高校文化活动
——创建高校后勤文化高地 精心打造服务育人精神家园
武汉理工大学后勤集团紧紧围绕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后勤文化无时不在、后勤文化无所不在、后勤文化无事不在、后勤文化无人不在”的后勤文化观和育人工作“人人有责”的后勤育人观,积极开展后勤服务育人思想文化建设,物质、精神“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两个效益”均取得了明显成效。下面将我们的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一、后勤集团基本情况
2012年7月,按照学校后勤保障与经营适度分离的改革方案,学校重新组建了后勤(集团)总公司、后勤保障处,并解除了二者之间的甲乙方关系。新的后勤集团按照企业化独立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主要从事后勤经营服务工作,现设有两办四部(综合办公室、发展部、财务部、质检部、资产管理办公室)、三个公司(饮食服务公司、商贸服务公司、企业经营公司)和三个中心(运输服务中心、通讯服务中心、莘子园酒店管理中心),在编职工有206人,合同制和临时用工329人。为强化组织领导,经学校党委批准,设置了后勤(集团)总公司党委,下设8个党支部。现有党员106名,党员与在编职工之比为51.45%。
二、后勤集团服务育人思想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及理念
1、后勤集团加强服务育人思想文化建设的立论依据
立论依据之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都非常重视高校育人工作。在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庆典上,胡锦涛同志对当代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做了新的总结与概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2016年12月8日至9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再次就高校育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总书记连续就高校育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足以说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百年大计事业的高度重视,其重要讲话是指导我们做好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立论依据之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指出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述法律法规是我们办让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法规遵循。
立论依据之三:学校党政工作要求与部署。刘伟教授在任校党委书记时曾撰文指出:文化是大学的灵魂,育人是办学的根本任务。加强以育人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光明日报》2016年08月09日14版)。张清杰校长也多次代表校党委在有关重要会议上部署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大学文化建设已然成为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必须实行工作领域、教育教学过程全覆盖。
2、后勤集团服务育人思想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
后勤集团是学校稳定运行的“三驾马车”之一,在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强后勤保障的同时,理应配合学校主流教育文化做好后勤育人树人这篇大文章,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服务至上”思想,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积极创建后勤文化高地,精心打造服务育人精神家园,并立足本职将后勤服务与育人工作完美地结合起来,让每一个后勤人都肩负育人职责,真正当好课堂外的先生和不上讲台的老师。
为此,后勤集团一直把“三服务、三育人”(为师生服务、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作为后勤服务宗旨认真加以贯彻落实,并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下独特的后勤服务育人思想文化:
服务宗旨:“三服务,三育人”。
服务理念:以生为本,服务至上;质量第一,安全为先。后勤精神: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务实高效,默默奉献。
奋斗目标:创建“六大后勤”(文化后勤、平安后勤、满意后勤、绿色后勤、和谐后勤、幸福后勤)。
文化精髓:“生”——抓安全文明生产,为师生优质服务;
立企业生存根本,与师生共生发展。集团标识:
后勤集团的标识由汉字“后” 演化而成,构图简捷,色彩明快,富于动感,充满活力,隐含在信息时代即“e”时代(也暗指我校地处湖北,湖北省简称鄂)我校后勤保障服务和经营发展在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冲破重重阻力,像“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勇往直前;也象征着我们的服务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现在,集团文化标识已得到集团干部职工高度认可并被广泛应用,效果非常突出。
三、后勤集团服务育人思想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1、创建表层物质文化
物质层是我校后勤服务育人思想文化建设的表层部分,它以其物质显现状态来折射出学校整体文化气息和后勤集团的经营理念、工作作风以及服务质量。一是积极推进“明厨亮灶”和食堂服务提档升级工程,确保师生舌尖上的安全;二是建设教育超市标准店,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三是建设西院老年服务中心,为老同志提供助购、助餐特色服务;四是建设校园现代智能快递服务中心,打通快递“最后一公里”,整合校园快递资源,变店面分散、规模较小、杂乱无序现状为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智能化管理;五是成立“五星”车友俱乐部,引进社会资源,为广大车主提供汽车美容、维修保养、保险理赔等“一站式”服务;六是在车队、食堂、超市及办公场所开启动静态结合宣传教育模式,使后勤服务育人文化教育做到长时效、全覆盖;七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营造温馨和谐工作氛围。八是广泛宣传、应用集团文化标识,凝聚人心,提高集团员工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
2、创建浅层行为文化
行为层是我校后勤服务育人思想文化创建的浅层部分,是后勤全体员工言谈举止的总和,表现出后勤员工的综合服务素质,并以此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在这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先后组织开展优质、文明服务培训和业务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员工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师生满意度;开展“优质服务月”、“厨艺大赛”及“十大服务标兵”、“党员示范岗”等各类评优评先活动,树立学习榜样,弘扬正气、积聚正能量;开展“光盘”行动和餐具回收活动,养成文明就餐行为,传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组建乒乓球队、羽毛球队、合唱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凝聚集团力量;开展服务师生“惠民赶集会”,以物美价廉的商品展销回馈全校师生员工;成立质检部,专门负责集团安全、文明服务检查、考评,形成创建行为文化的长效机制。
3、创建中层制度文化
制度层是我校后勤服务育人思想文化创建的中层,科学规范的内在行为制度是后勤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后勤员工必须遵守的各种行为准则或规章制度,体现了集团组织的创造力、自我约束力和制度的权威性。在长期的管理、服务、经营过程中,后勤集团及时总结经验,制订了符合自身特点的系列规章制度并汇编成册,成为规范安全生产、促进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另外各二级单位严格按照全面、全程、全员、全时“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各个具体工作岗位、工作环节的管理规范和操作流程,做到了“固化于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强化了职工的规范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4、创建深层精神文化
精神层是我校后勤服务育人思想文化创建的内核,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是我校后勤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升华,是我校后勤员工的核心价值追求和内在文化自觉。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开展与学生党支部师生共建活动,把党建工作与学生“责任、诚信、成才”三项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创建先锋团队,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举办“激情六月 唱响后勤”系列联欢晚会,联合共建支部学生一起上台表演,凝聚力量共识,弘扬主旋律;开展邻里守望、党员进社区服务活动,慰问老党员、困难党员及职工,创建和谐幸福校园;开展精准扶贫和助老送货服务,体现责任担当;成立党员突击队,大灾大难面前勇挑重担,冲锋在前,彰显共产党员本色。举办“书香满后勤、助力中国梦”职工书画摄影展,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征文大赛,相继获得一、二、三等奖。
四、后勤集团服务育人思想文化创建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
精神物质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后勤集团服务育人思想文化品牌创建初显成效:
1、职工干事创业精、气、神大为改观
师生关系融洽,涌现出“追赶太阳,拾金不昧”的校园巴士文明服务车队;邻里守望,扶危济困,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大灾大难面前大显身手。在2016年7月份防汛抢险救灾工作中,后勤集团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党员突击队和救灾工作队,圆满地完成了7昼夜长江防汛查险、涉水转运70000人次、物资配送饮用水25000瓶、干粮18000份(袋)、鸡蛋10000余个、盒饭近8000份,储备米、面、肉蛋及生鲜物资近35吨,按照学校工会和学工部要求紧急调拨发放慰问物资700份近66万元,以及通讯保障等紧急任务,受到上级领导及师生一致好评。
2、硬件设施及服务环境更上层楼,造血功能、经济效益显著增强 创新思维,自筹资金建设了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放心食堂”、“教育超市标准店”、“一站式”汽车服务中心和快递超市服务中心。经济效益平均每年增加1千万元以上,连续4年圆满地完成了学校下达的经济目标任务。
3、社会效益和社会声誉明显提高
师生良性互动频繁,就餐率及服务满意度逐年提升,文明就餐餐具回收率达95%以上;职工收入与产值同步增长及翻番,职工获得感、归属感、成就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征文大赛,相继获得一、二、三等奖;餐饮、交通、通讯、商贸服务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及区级先进单位和个人奖励。仅饮食服务公司近年来获得的全国性奖励就有:中国食品安全委员会“全国百家诚信示范单位”(2014-2015)、学生最喜爱的校园餐厅(2015年)、全国食品安全与营养示范校园(2015-2016)、“全国高校伙食工作先进集体”(2016年)等。
篇6:三育人高校文化活动
李忠同志是餐饮服务中心大众餐厅的面点师。李忠同志在工作中认真执行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后勤协会关于做好食堂稳定工作、食品安全工作的指示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学院师生服务的理念,面点技能及师生满意度位居前列,得到学院师生及兄弟部门的一致肯定。
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自从2015年7月进入餐饮中心以来,他每天的工作时间都从早上4点半,做六休一,从不曾间断。每天大家还在暖和和的被窝里做美梦时,作为大众餐厅面点组的组长,他已经来到餐厅,并且坚持每天第一个到岗,开始和面,醒面、准备制作早餐中最受欢迎的豆浆。过了十多分钟,面点组的其他成员陆续到来,大家开始一起擀面、做包子、做馒头、炸油条,和着搅面声,擀面声,煎炸声,开始充实快乐的一天。
为了让学院的师生们吃到多种多样的早餐,开始充满活力的一天,面点组经常需要翻新早餐花样。现在大众餐厅的早餐品种有50余种,每天都有20多种营养丰富的早餐可供师生选择。而这些都是在李忠同志的带领下,面点组的成员们积极开发早餐品种,丰富早餐种类的成果。最初,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面点组开始研发无矾油条,矾的添加可以使油炸食品变得蓬松饱满,但过多的矾的使用会导致人体过多地摄入铝离子,可能会导致老年痴呆症。为了使无矾油条也可以这么蓬松,李忠带领面点工不断试验、改良配方,经过2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做出了蓬松的无矾油条,学院的师生们也可以吃上放心又美味的油条。此外,面点组还迎合各种节日、节气,推出时令美食。在李忠的带领下,中秋节做榨菜鲜肉月饼、各类广式月饼,冬至做汤圆、水饺,清明节做青团,让在外工作学习的师生也可感受到家的温暖。
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不等不靠,积极肯干,勤劳朴实,工作起来总是抢在人前。这是共事近一年来,所有同事们对李忠同志的由衷评价。要供应二三十个品种的早餐,以这支新成立的团队根本来不及在正常的8小时工作中完成,李忠带头加班工作,每天1点正常下班后,3点半面点组一半的成员又要和食堂的其他员工们一起上班,为第二天的早餐做准备,和馅、包包子、做蛋糕,每天超过10个小时的工作,他从来不埋怨,只用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遇上节假日,李忠同志还经常主动放弃调休,为其他有困难的同事提供休息的机会。上学期末,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大众餐厅推出夜宵服务,这一次,李忠同志又主动请缨,主动要求为夜宵制作面食,丰富品种,大大缓解了人手紧张的大众餐厅的压力。
相关文章:
提升高校公寓党建文化育人功能的对策02-07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之我见02-07
打造高校BBS的网络育人平台02-07
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02-07
人文关怀角度下的高校学生资助育人模式解读02-07
高校文化育人功能02-07
谈高校帮困育人形式的拓展与创新02-07
高校思政育人02-07
高校资助育人总结02-07
高校档案育人刍议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