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离-份额分析模型(精选八篇)
偏离-份额分析模型 篇1
泉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 与台湾隔海相望。泉州市是福建省的中心城市之一, 共有11个下属各县市区 (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 。改革开放以来, 泉州市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三来一补”起步, 到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再到成片开发迈大步、区域经济展宏图。20年来, 泉州走出了一条“市场调节为主, 外向型经济为主, 股份合作制为主,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道路, 经济实力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创造了“晋江经验”和“泉州现象”。2013年, 泉州市的GDP为5, 218亿元, 增速创四年来新高, 连续15年保持全省第一。据泉州市统计局最新发布的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报告, 其产业结构在过去一年也得到优化, 其中以旅游、房产和金融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尤其引人注目。报告也指出投资需求后劲不足、餐饮和超市零售业低迷等不容乐观的现象。纵观泉州市产业结构演变史, 我们可以看到其曲折复杂性与存在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本文正是要通过偏离—份额分析空间模型来深度剖析泉州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找准核心矛盾, 以更好地理论指导实践, 力所能及地提出建议。
1 偏离—份额分析空间拓展模型
偏离—份额分析方法主要用来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如今在区域与城市产业结构分析等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偏离—份额分析法, 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 (G) 在某一个时期的变动可以分解为三个分量, 即地区增长分量 (R) 、产业结构偏离分量 (P) 和竞争力偏离分量 (D) , 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或衰退的原因, 评价按区域产业结构优劣和竞争力强弱, 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传统的偏离—份额分析法的详细介绍可参考文献[1]和[2]的有关论述。由于传统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存在一些局限, 例如其模型没有考虑区域之间的空间交互作用, 或者运算结果对产业与区域的划分很敏感, 区域竞争力分量容易受区域内公司、产品及产业划分方式影响。实际上被研究区域与其邻近空间区域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基于上述原因, 学者们尝试对传统模型进行改进, 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Nazara和Hewing提出了偏离—份额分析方法的空间拓展模型, 首次将空间结构与偏离—份额分析结合起来, 并通过实证分析表明越是拥有相似结构的区域, 相互间的影响也就会越大。偏离—份额分析方法的空间拓展模型的详细内容, 可参见参考文献[1]和[2]的内容。
2 泉州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2.1 样本的选取和数据处理
为比较两个相邻时间段之间泉州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 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 本文以《中国统计年鉴》、《福建省统计年鉴》和《泉州市统计年鉴》为依据, 选取了2002—2012年福建省和泉州市11个下属各县市区的GDP、人均GDP、三次产业增加值等数据, 通过物价指数平减, 聚类分析整理后带入模型计算。本文为了细分11年来泉州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 以产业结构总值为分类标准对原始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其结果是将这11年分为三个时间段, 每个时间段的起始节点都有明显的突变, 说明其产业结构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因此我们选取2002、2005、2010以及2012年的数据, 分别以2002、2005、2010年为基期, 2005、2010、2012年为报告期进行数据模拟, 选择的标准区域是福建省。
2.2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空间模型的分析结果
选择恰当的空间权重矩阵是偏离—份额分析空间模型的关键, 经过综合考虑, 本文参照吴继英、赵喜仓的做法, 为了兼顾地理临近和经济临近, 在定义临近区域时主要从地理距离来考虑, 而具体空间权重值w的选取则从经济距离来定义。首先计算泉州市11个下属各县市区的空间权重矩阵, 进一步根据权重计算出空间增长速率, 并运用偏离—份额分析空间模型, 经过整理后最终得到计算结果如表一、表二所示。
从表一可以看出, 2002—2005年, 总偏离除了南安县和惠安县为负值外, 其余9个下属各县市区均为正值, 说明泉州在样本区间内这9个下属县市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实际增长要快于福建省增长水平, 经济发展态势优于福建省平均水平。其晋江市的总偏离高达199, 089万元, 其增长优势相对比较明显。
空间产业结构分量为正表明其临近区域的实际增长速度要高于标准区域平均水平, 会对被研究区域的经济增长有正面促进作用, 反之, 则会带来负面影响。竞争力分量为正表明被研究区域相对于临近区域在经济发展上有竞争优势, 反之, 则处于竞争劣势地位。因此, 根据空间产业结构和空间竞争力分量的数据结果, 可以将泉州市11个下属各县市区的经济增长状况分为4种类型:
(1) 空间产业结构分量为正, 竞争力分量为正: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石狮市、晋江市、德化县。
(2) 空间产业结构分量为负, 竞争力分量为负:无。
(3) 空间产业结构分量为正, 竞争力分量为负:南安县、惠安县。
(4) 空间产业结构分量为负, 竞争力分量为正:泉港区、安溪县、永春县。
从表二数据可以看到, 2005—2010这五年中, 泉州市的偏离结构分布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其中总偏离除了丰泽区、石狮市外, 其余9个下属县市区均为负值。这表明泉州有9个下属县市区的生产总值实际增长要落后于福建省平均水平, 相比较2002—2005年处于明显劣势。泉港市以402, 831.7万元的总偏离和高达47.87%的偏离增率值居于首位。空间产业结构分量和空间竞争力分量相比前一时间段均有显著下降趋势。这从侧面说明了5年来福建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有所下降, 因此各地市对临近区域的经济发展几乎都是负面消极影响。按照上述分类标准, 仍可将11个下属各县市区分为4类:
(1) 空间产业结构分量为正, 竞争力分量为正:无。
(2) 空间产业结构分量为负, 竞争力分量为负:永春县。
(3) 空间产业结构分量为正, 竞争力分量为负:鲤城区、洛江区、晋江市、惠安县。
(4) 空间产业结构分量为负, 竞争力分量为正:丰泽区、泉港区、石狮市、南安县、安溪县、德化县。
由于2010—2012这三年可用类似方法进行归类分析, 为节约篇幅在此略去。接着进一步从地区增长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依次对泉州市11个下属各县市区的经济增长状况进行分析, 最后得出2002—2005、2005—2010、2010—2012三个三次产业偏离分量表。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
在第一产业中, 可以明显看到所有下属县市区的空间结构分偏离量 (P) 从2002年到2012年的值都小于0, 说明在这三个时间段, 11个下属各县市区的产业结构分量低于福建省的平均水平, 对它们自身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消极影响。第一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总体变化较小, 其中晋江市和惠安县的空间竞争力分量 (D) 由负值变为正值, 说明这两个县市的区域竞争力有所提高, 竞争优势正在增强。在第二产业中, 空间结构偏离分量 (P) 显著优于第一产业, 但其变化趋势并不乐观。从2002—2005年的只有一个负值变为随后两个时间段的负值逐渐增加, 表明这些县市区产业结构变化不但没有拉动经济发展, 反而制约了经济增长。相比而言空间竞争力分量 (D) 呈轮流坐庄的竞争模式平稳波动。在第三产业中, 空间结构分量 (P) 和空间竞争力分量 (D) 的变化趋势都不乐观, 普遍低于福建省的平均水平。
2.3 总结分析结果
(1) 从纵向比较。与标准区域相比, 三个时间段的空间结构总分量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几乎所有下属各县市区的空间产业结构偏离分量由负值变为正值, 11个下属各县市区的临近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由落后福建省平均水平到超过其平均水平, 泉州市充分利用区域经济特色优势, 实现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一目标。同时, 各下属县市区的竞争分量也发生了变化。在2002—2005年中, 泉州市的竞争力因素相对于产业结构因素更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而到了第二、三个时间段, 竞争力因素的影响力大幅减弱, 产业结构因素对于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显著。三种产业的空间产业结构和空间竞争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总的来看, 虽然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于福建省平均水平有所下降, 但考虑到我国近几年经济爆炸式发展这一客观原因, 泉州市的经济持续增长这一事实仍然是毋庸置疑的。
(2) 横向比较。对比一、二、三产业的偏离分量我们可以看到, 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总是处于劣势地位, 落后于福建省第一产业的平均水平。虽然后来情况有所改善, 但相对于二、三产业而言, 第一产业的发展仍然是不平衡的。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且其产业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远远超过竞争力因素。这充分证明泉州地区的二、三产业相对于福建省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能够带动区域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进一步比较可得, 第二产业比第三产业的优势地位更明显, 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更大。而诸如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就需要调整政策, 提升其发展水平。
3 政策建议
泉州依靠“爱拼敢赢”的精神, 探索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四大模式之一的“晋江模式”。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品饮料、机械制造五大传统产业支撑着泉州经济总量从全省倒数第二跃升至全省第一, 甚至一度跻身全国地级市三强。传统产业给泉州的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光环。然而, 多年来支撑泉州经济高位增长的传统产业, 总体竞争力不强。靠传统企业当家的泉州, 实现等量GDP所消耗的原材料、土地、水资源, 均高于苏州、宁波等发达地区, 如果任其发展, 资源将出现枯竭。
针对基于SSM的泉州市三次产业结构分析所揭示的问题, 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 本文认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针对不同的产业和部门, 需要采取不同的优化调整策略。总而言之, 就是全面统筹第二产业协调发展, 在保证第二产业规模居先的前提下, 加大第三产业发展力度, 并确保第一产业的稳定发展。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 对于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长期大于0的产业或部门, 需要强化这些产业或部门的主导地位, 稳定这些产业的创汇能力。典型的如饮食、服装等传统行业, 可以充分利用其知名度和良好的信誉, 通过举办美食节、网页宣传活动等模式向海内外进一步宣传促销, 以扩大其影响力。政府在此应该做好把关工作, 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其次, 对于结构分量长期大于0, 但竞争力小于0的产业或部门, 应该加大扶持力度, 提高区域竞争力。这些部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原有基础较好, 但竞争力不强。例如旅游业, 应该加大发展力度。因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龙头, 它的发展带动着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宾馆餐饮、城市建设、商业贸易、文化娱乐等近50个行业的发展。泉州向来是以文化古城闻名, 其名胜古迹如开元寺、郑成功史迹、少林寺等不胜枚举。通过对现存自然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的同时, 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 实现旅游产品品牌化经营和规模化经营是该行业毋庸置疑的发展方向。再例如, 高新技术产业对于一个地区的未来发展也十分重要, 对技术开发的投入可以使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促进产品更新, 极大提高产业竞争力。传统企业必须坚持技术进步的投入, 对于泉州来说, 特别是纺织服装、制鞋业等老牌领域, 更应该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和设备努力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形成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平台, 以增强地区竞争力。
最后, 对于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都小于0的产业或部门, 由于其具有很高的需求弹性,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需要加大扶持力度。以最典型的第一产业中农业为例, 应该顺应时代潮流, 以种植绿色无公害的特色经济农作物为主导, 以现代化农业技术为依托, 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 在增加第一产业值的同时, 提高产业竞争力。这也是在食品污染泛滥的今天, 消费者迫切需求的。
参考文献
[1]吴继英, 赵喜仓.偏离—份额分析法空间模型及其应用[J].统计研究, 2009, (04) :73-79.
[2]陈燕武, 楼燕妮.海西经济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偏离—份额分析空间模型[J].华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4) :44-51.
[3]张明花.基于SSM的福建省区域制造业结构比较研究[J].科技和产业, 2007, (10) :57-60.
偏离-份额分析模型 篇2
关键词:偏离-份额分析;产业结构;延安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0)02-0045-06
一、引言
延安作为陕北重要的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其产业结构一直存在较大问题,第一产业内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劳动生产率水平低;第二产业发展依赖能源工业,产业内部结构单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值水平不高,导致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延安三大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当地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成为今后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瓶颈。
库兹涅茨以及霍利斯•钱纳里等人分别依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资料,发现了现代经济发展中总量增长与结构变动的联系,揭示了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方向。[1]帕西内蒂进一步指出由不同部门之间的生产率提高速度与需求扩张速度不同所引发的劳动和资本等要素从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是保证经济不断增长的条件。[2]初步揭示出了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指产业与产业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就是要促进产业结构的动态均衡和产业素质的提高。产业结构合理化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关于延安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国内许多学者也提出了很多观点。马勇提出建设延安特色经济的核心问题是产业结构的优化,根据延安资源优势和实际情况,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以发展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为一体的“大生态农业”为主体,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为补充。为了这一目标,在发展思路上必须统筹规划,确定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以及发展规模和空间布局,并按照产业化建设和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创建管理体制,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3]郝俊卿、郭文炯、王雁林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全面分析了延安市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并对今后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建议。[4]李树元、杨勇先提出延安必须要加快培育接续产业,实现延安经济可持续增长。并提出了八点对策建议:(1)延安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发展接续产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克服短期行为,加强领导,研究制定发展接续产业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2)建立延安接续产业发展基金;(3)千方百计保持石油工业稳产高产;(4)扶持和建设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产业集群;(5)统筹全省科技资源,支持延安做大做强以果业、棚栽业、草畜业为主的现代绿色产业;(6)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7)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8)陕西省政府要给延安市发展接续产业以强有力的支持。[5]姬雄华引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与部门生产率指标对延安区域产业结构分析表明:第一产业内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劳动生产率水平低;第二产业发展依赖能源工业,产业内部结构单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值水平不高。进而提出延安产业结构变动的合理趋向,即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确立林牧业为支柱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立足能源工业,积极发展相关配套产业以及深加工业,促进工业内部结构合理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科学技术、信息咨询和房地产为主导产业,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延安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6]刘星、李爱月提出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延安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集中表现在“资源型”产业结构特征明显、产业结构比例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偏低等方面。[7]为使延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延安应实施主导产业选择发展的战略调整来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用循环经济的思想及途径解决“资源型”产业结构与产业梯度转移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以新兴服务业为主导,大力发展第三产业。[8,9]
各位学者对延安产业结构的分析大部分都是定性的描述概括,很少有从定量角度深入分析延安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运用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分析延安当前的产业结构,揭示产业产业结构和延安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找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对延安经济今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Shift-share Method分析法
Shift-share Method,可译为偏离-份额分析法,缩写成SSM,是由美国学者Dunn,Perloff,Lampard,Muth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80年代初Dunn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Shift-share Method在国外区域与城市经济结构的分析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与以往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较强大的综合性和动态性,能够揭示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10]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的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假设区域i经济总规模为bi0(可用总产值或就业人数表示),末期(截止年t)经济总规模为bit。同时依照一定的规则,把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分别以bij0,bijt,(j=1,2,…,n)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与末期的规模。并以B0,Bt表示区域所在大区或全国在相应初期与末期经济总规模,以Bj0,Bjt表示所在大区或全国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
γij=(bijt-bij0)/bij0(j=1,2,…,n)
所在大区或全国j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
Rj=(Bjt-Bj0)/Bj0(j=1,2,…,n)
以所在大区或全国各产业部门所占份额按下式将区域各产业部门规模标准化得到:
bij=(bij0Bj0)/B0(j=1,2,…,n)
这样在[0,t]时间段内区域Gij可以分解为Nij , Pij, Dij三个分量,表达为:
Gij=Nij+Pij+Dij
Nij=bijRj
Pij=(bij0-bij)Rj
Dij=bij0(γij-Rj)
Gij=bijt-bij0
(PDij)=Pij+Dij
Nij称为份额分量(或全国平均增长效应),它是指j部门的全国或所在大区总量按比例分配,区域i的j部门规模发生的变化,也就是区域标准化的产业部门如按全国或所在大区的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变化量。
Pij称为结构偏离分量(或产业结构效应),它是指区域部门比重与全国或所在大区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引起的区域i第j产业部门增长相对全国或所在大区标准所产生的偏差,排除了区域增长速度与全国或所在大区的平均速度差异,假定两者相同,而单独分析部门结构对增长的影响和贡献。所以,此值越大,说明部门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越大。
Dij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或区域份额效果),它是指区域i第j产业部门的增长速度与全国或所在大区相应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异引起的偏差,反映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的竞争能力。此值越大,说明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
(PD)ij为部门总的增长优势。
区域i总的经济量Gi可以写为以下形式:
Gi=Ni+Pi+Di
Ni=Σnj=1bijRj=Σnj=1[bij0(Bjt-Bj0)B0]
Pi=Σnj=1(bij0-bij)Rj=Σnj=1[[bij0bit-Bj0Bj0]-Σnj=1[bij0Bit-Bj0B0]
Gi=bit-bi0
引入Kj0=bij0/Bj0,Kjt=bijt/Bjt分别为i城市j部门在初期与末期占同期全国或所在区域相应部门的比重,则i城市对于全国或所在区域的相对增长率L为:
L=Σnj=1KjtBjtΣnj=1Kj0Bj0:
Σnj=1BjtΣnj=1Bj0=[Σnj=1Kj0BjtΣnj=1Kj0Bj0:Σnj=1BjtΣnj=1Bj0][Σnj=1KjtBjtΣnj=1Kj0Bjt]=wu
w=Σnj=1Kj0BjtΣnj=1Kj0Bj0:
Σnj=1BjtΣnj=1Bj0
u=Σnj=1KjtBjtΣnj=1Kj0Bjt
其中,w、u分别表示结构效果指数和城市竞争效果指数。
由上式计算结果可以判断区域总体结构效果,若Pi较大,则说明区域包含有较大比重的朝阳增长部门,经济结构较好,不必进行大规模调整。反之,若Pi较小,则说明区域衰退,夕阳部门比重过大,经济结构需要进行调整。若Di较大,则说明区域有较多的部门发展迅速,竞争能力强,地位在不断上升,反之,则说明竞争能力较弱,地位有下降趋势。w大于1,则城市经济中朝阳的、增长快的产业部门比重大,城市总体经济结构比较好,产业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大。 u大于1,则城市各产业部门总的增长势头大,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三、延安市产业结构的SSM分析
本文在对延安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行分析时,以陕西省为背景区域,以西安市为参照系,对延安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结构系统进行Shift-share Method分析,时间区域取2003年到2007年5年,计算指标取各个产业的当年生产产值(见表1、表2、表3)。
表1 2003-2007年间延安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偏离份额分析亿元
产业部门总增长G全省份额N结构份额P竞争份额D总偏离
生产总值391.7415118.7680154.0318118.9417272.9735
第一产业18.28802.580419.4822-3.774615.7076
第二产业343.7061101.7283113.8392128.1386241.9778
第三产业29.747414.459320.7104-5.422315.2881
数据来源:根据《陕西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表2 2003-2007年间西安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偏离份额分析亿元
产业部门总增长G全省份额N结构份额P竞争份额D总偏离
生产总值817.0532439.5983578.4349-200.9801377.4549
第一产业31.78625.683042.9067-16.803526.1032
第二产业365.1357274.4511307.1246-216.440190.6846
第三产业420.1127159.4642228.403632.2449260.6485
数据来源:根据《陕西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表3 延安和西安地区相对增长率、结构效果指数和区域竞争指数表亿元
地区相对增长率L结构效果指数w区域竞争指数u
延安1.32311.06501.2424
西安0.88200.98260.8977
根据表1和表2的数据分析,从整体来看延安和西安的三大产业都处于发展态势,2003-2007年间延安和西安实际经济增长额都大于陕西省的平均增长份额,总偏离分别为272.9735亿元和377.4549亿元,细分到三大产业,延安第一产业在2003-2007年间产值超过陕西省平均产值15.7076亿元,第二产业产值超过陕西省平均产值241.977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超过陕西省平均产值15.2881亿元,同一年间西安第一产业在2003-2007年间产值超过陕西省平均产值26.1032亿元,第二产业产值超过陕西省平均产值90.684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超过陕西省平均产值260.6485亿元,从这两个城市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延安经济增长额在很大程度上严重依赖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在这五年中增长极为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2003年延安第三产业产值占到生产总值的20.29%,然而到2007年第三产业产值仅占到生产总值的12.13%。同时我们可以看出西安的经济增长额主要依靠第三产业,西安这5年间的总偏离达到377.4549亿元,而第三产业占到了69%的贡献率。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转移。总的结构变动趋势是: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比重减少,在第二、第三次产业的比重增加。[11]我们可以得出延安在这5年间产业结构没有得到有效的优化,依然停留在严重依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规模增长比较缓慢,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下面分别从产业结构偏离和竞争偏离两个方面对比分析延安和西安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
从产业结构偏离方面分析可以得出,在2003-2007年间延安生产总值的结构偏离增长量为154.031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增长量为19.4822亿元,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增长量为113.8392亿元,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增长量为20.7104亿元。同一年间西安生产总值的结构偏离增长量为578.434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增长量为42.9067亿元,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增长量为307.1246亿元,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增长量为228.4036亿元。从对比分析来看,西安生产总值的结构偏离增长量是延安的3.7倍,延安的产业结构明显劣于西安的产业结构,当然这样的数据结果和西安多年的经济基础和省会城市地位是分不开的,但是从三大产业各自的结构偏离分量又不难看出,在延安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增长量占到了总产值结构偏离增长量的74%,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占的比重从2003年的69%上升到2007年的81%,而第二产业中的石油化工业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因此,延安必须及时调整现存的产业结构,加快培育接续产业,有效利用石油、天然气、煤炭这样的不可再生自然资源,为延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竞争偏离方面分析,延安的产业竞争力分量高于陕西省平均值118.9417亿元,而西安的产业竞争力分量却低于陕西省平均值200.98亿元,这说明延安的总体产业竞争力较西安有明显的优势,同样这样的数据结果也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影响,延安是一个近十几年靠大量开采自然资源才达到经济飞速发展的城市,而西安已经是一个经济基础相当悠久的古都,因此近5年的数据分析对两个城市的产业竞争偏离量才会得出如此悬殊的结果,可是在细分到三大产业,我们可以发现,延安只有第二产业的竞争偏离量为正值,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竞争偏离量都为负值,延安经济增长的动力依旧来源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增长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从表3看来,延安相对增长率为1.3231,高于陕西省平均水平,可是结构效果指数为1.065,刚刚超过1,优势不是很明显,尤其是三大产业的比例和第二产业中极少数部门占到了第二产业产值的80%以上,种种数据表明延安经济在近十几年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其产业结构中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12]
总的来说,延安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在近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三大产业产值均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尤其是近十年来延安国民生产总值一直处于全省前列,但同时产业结构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难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较低,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于第二产业,资源型能源化工业在第二产业产值中所占比例较大,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造成环境污染从而导致其他细分的许多国民经济衡量指标都处于劣势,因此对延安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升级迫在眉睫。
四、结论和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的延安市产业结构中现存的种种问题,近年来,延安市坚持城乡统筹,着力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以苹果、草畜、棚栽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以石油、煤炭为主的工业经济规模和效益快速增长,以红色旅游为龙头的文化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城镇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是,延安仍然是一个欠发达地区,发展中依然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产业结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主线,延安经济产业结构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和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当代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延安第二产业中的石油化工以及煤炭等等产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缺乏系统性的整合,产业和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不够,造成资源的浪费,产业集群不仅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可以改进激励方式,在信息、专业化制度、声誉等方面创造出集体财富。更主要的是产业集群能够改善创新条件,加速生产率的成长,也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
2.开发特色优势资源,发展现代资源型产业应是延安市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内容之一。因此,延安应利用石油、煤炭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能源化工业;利用世界苹果最佳适生区优势,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建设世界名优苹果生产基地;利用“两圣两黄”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把延安建设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地。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不仅仅是针对工业发展,也是对所有产业发展的一项基本要求。延安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型经济,发展有机产业,切实搞好石油、煤炭资源的科学合理开采和利用,积极推广新工业、新技术,努力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最大限度的提高石油、煤炭行业的利用效益。大力引进推广各类先进适用的技术,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和普及活动,积极支持和鼓励相关企业、单位和高校进行技术攻关,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技术含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工业和企业之间的购并、联合和重组对于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具有重大的作用。将产业结构政策与产业组织政策结合起来,通过加强产业组织政策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促进跨产业、跨地区的购并、联合和重组,在优化产业组织的过程中带动结构的调整升级,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参考文献:
[1] 曾光.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比较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8(3):83-86.
[2] 张红兵.江苏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价值工程,2006(5):26-28.
[3] 马勇. 延安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和思路[J].延安大学学报,2001(2):50-52.
[4] 郝俊卿,郭文炯,王雁林.延安市产业结构演变的灰色关联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4(4):58-61.
[5] 李树元,杨勇先.加快培育接续产业,实现延安经济可持续增长[J].市县发展,2008(3):31-34.
[6] 姬雄华.延安区域产业结构变动趋向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2003(5):52-55.
[7] 刘星,李爱月.延安产业结构问题及其调整思路[J]延安大学学报,2009(1):63-66.
[8] 史忠良.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112-114.
[9] 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88-91.
[10] 朱慧明,韩玉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运筹与管理,2003(2):68-70.
[11] 刘小瑜.中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30-132.
[12] 关春玉. 宁夏产业结构演进实证分析——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模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3):48-52.
Analysis of Rationalization of Yan’an City’s Industrial Structure Based on SSM Method
HU Bao-jian,CAI Zao-li,GUO Li-hong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n 710054,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uses Shift-Share Method to mak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tructures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in Yan’an and Xi’an cities.It focuses 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Yan’an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three major industries deviated from the industrial mix effect and the shift share effect,then finds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problems are the primary indust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output value is too low,economic development is heavily dependent on secondary industry,resource-based energy chemical industry occupies a very large proportion in secondary industry output value,and low utilization rate of resources,serious waste,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leading to many other sub-national economic indicators are at disadvantage.All of these are contrary to the national road which advocat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On this basis,it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 to rational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Yan’an:(1) Actively promoting industrial clustering to develop industrial clusters;(2)Developing resources in distinctive advantages to develop modern resources-based industries;(3)Taking a new road to industrialization;(4)Through mergers and reorganiz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nterprises to driv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upgrade.
偏离-份额分析模型 篇3
对湖北省水产业进行分析的文章虽然不少, 但是大多数研究水产业或水产品竞争力的文献, 都是站在国际竞争力这个视角来研究, 一般都采用的是出口数据来研究出口竞争力。本文主要运用SSM模型, 采用我国和湖北省内部的数据来进行分析研究湖北省淡水产业的竞争力态势。
1 偏离-份额分析模型
1.1 基本原理
偏离-份额分析法 (Shift-Share Method, SSM) 是于1942年最先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提出的, 后经E.S邓恩和埃德加.M.胡佛完善,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Dumn归纳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评价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竞争力的方法, 该方法以所在区域或整个国家 (也称标准区域或参考区域) 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 将某一时期研究区域经济总量的变动分解为3个分量, 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 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 找出区域内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 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原则。
1.2 模型建立
区域份额分量是假定研究区域按标准区域增长时应达到的增长水平;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反映研究区域产业结构类型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区位偏离分量 (竞争力分量) 反映研究区域的区位条件或竞争力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假设研究区域i经历时间[0, t]后, 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基期 (初始年) 区域i经济总规模为ai0, 末期 (截止年) 经济总规模为ait。将该区域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 分别以aij, 0、aij, t (j=1, 2, …, n) 表示区域i的第j个产业部门在基期与末期的规模。以A0、At表示标准区域相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经济总规模, 以Aj, 0、Aj, t表示标准区域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区域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区位偏离分量分别用式 (1) 、 (2) 、 (3) 表示。
undefined
undefined
或undefined
区域总偏离分量:
Si=Pi+Di或Sj=Pj+Dj (4)
区域总增长量:
Gi=Ni+Pi+Di或Gj=Nj+Pj+Dj=ajt-aj0 (5)
从上面的公式可知, 区域总偏离分量Si为产业结构偏离分量Pi、区位偏离分量Di之和。区域总增长量Gi为该区域的实际增长量, 是区域份额分量Ni、产业结构偏离分量Pi、区位偏离分量Di之和。
2 指标选择与运算结果
2.1 标准区域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择全国渔业作为参照系, 以2008年为基期, 2011年为末期, 对湖北省渔业及其渔业生产、渔业工业和建筑业、渔业流通和服务业进行偏离一份额分析。分析指标为2008、2011年全国及湖北省渔业一、二、三产业增加值, 数据来源于《中国渔业年鉴》与《湖北省渔业统计年鉴》 (见表1、2、3) 。
2.2 运算结果
按照偏离一份额分析原理, 将表1、2、3数据代入偏离一份额模型, 计算出湖北省淡水渔业、渔业工业及建筑业、渔业流通与服务业的偏离分量 (见表4、5、6) 。
3 湖北省渔业优势和竞争力分析
3.1 湖北省淡水渔业优势和竞争力分析
由表4可知, 2008-2011年湖北省淡水渔业总增加值的实际增长量为92.54亿元, 小于假定的区域份额101.58亿元, 总偏离量为-9.04亿元, 表明在考察期内湖北省淡水渔业增长值低于全国水平。其中, 由结构优势带来的增长为-0.91亿元, 由区位竞争力带来的增长为-8.13亿元, 区位因素对增长的负面影响大于结构因素。
在湖北省淡水渔业内部, 从区域总增长量来看, 淡水养殖、水产苗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淡水捕捞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结构偏离分量来看, 淡水养殖和水产苗种的结构偏离量为正值, 具有结构优势, 而淡水捕捞的结构偏离量为负值, 不具有结构优势;从区位偏离分量来看, 水产苗种为正值, 具有区位竞争优势, 而淡水养殖和淡水捕捞为负值, 表明不具有区位竞争力。
3.2 湖北省渔业工业及建筑业优势和竞争力分析
由表5可知, 2008-2011年湖北省渔业工业及建筑业实际增长量为29.25亿元, 大于假定的区域份额18.21亿元, 总偏离量为11.04亿元, 表明在考察期内湖北省渔业工业及建筑业增长值高于全国水平。其中, 由结构优势带来的增长为0.39亿元, 由区位竞争力带来的增长为10.65亿元, 区位优势对增长的贡献大于结构优势。
在湖北省渔业工业及建筑业内部, 从区域总增长量分量来看, 水产品加工、渔用机具制造、渔用饲料、渔用药物、建筑及其他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结构偏离分量来看, 渔用机具制造和建筑的结构偏离量为正值, 具有结构优势, 而水产品加工、渔用饲料、渔用药物和其他的结构偏离量为负值, 不具有结构优势;从区位偏离分量来看, 水产品加工、渔用饲料、渔用药物、建筑及其他为正值, 具有区位竞争优势, 而渔用机具制造为负值, 表明不具有区位竞争力。
3.3 湖北省渔业渔业流通与服务业优势和竞争力分析
由表6可知, 2008-2011年湖北省渔业流通与服务业实际增长量为50.92亿元, 大于假定的区域份额35.60亿元, 总偏离量为15.32亿元, 表明在考察期内湖北省渔业流通与服务业增长值高于全国水平。其中, 由结构优势带来的增长为0.25亿元, 由区位竞争力带来的增长为15.07亿元, 区位优势对增长的贡献大于结构优势。
在湖北省渔业流通与服务业内部, 从区域总增长量分量来看, 水产流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水产仓储运输、休闲渔业和其他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结构偏离分量来看, 水产流通的结构偏离量为正值, 具有结构优势, 而水产仓储运输、休闲渔业和其他的结构偏离量为负值, 不具有结构优势;从区位偏离分量来看, 水产流通、水产仓储运输和休闲渔业为正值, 具有区位竞争优势, 而其他为负值, 表明不具有区位竞争力。
4 湖北省渔业偏离份额的分类分析
根据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区位偏离分量的组合情况, 对湖北省渔业内部的产业进行了分类, 结果见表7。
第一类是产业结构和区域竞争力较强部门, 其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区位偏离分量均大于零。就本文研究的对象而言, 有“水产鱼苗, 渔业工业及建筑业, 渔业流通与服务业, 水产流通, 建筑”符合条件。这说明湖北省渔业在以上5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第二类是区域竞争力较强但是产业结构较差的部门, 其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小于零而区位偏离分量大于零。就本文研究的对象而言, 有“渔用饲料, 渔用药物, 其他 (2) , 水产仓储运输, 休闲渔业, 水产品加工”符合条件。这说明湖北省渔业在以上6方面竞争力较强但是基础较差。
第三类是产业结构和区域竞争力较差部门, 其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区位偏离分量均小于零。就本文研究的对象而言, 有“淡水渔业, 淡水捕捞, 其他 (3) ”符合条件。这说明湖北省渔业在以上3方面不具有竞争力。
第四类是产业结构较强但是区域竞争力较差的部门, 其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大于零而区位偏离分量小于零。就本文研究的对象而言, 有“淡水养殖, 渔用机具制造”符合条件。这说明湖北省渔业在以上两方面基础较强但是竞争力较差。
5 结论
本研究表明, 与全国渔业工业及建筑业、渔业流通与服务业相比, 湖北省渔业工业及建筑业、渔业流通与服务业总体水平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具有一定的区位竞争力, 湖北省淡水渔业不具有部门优势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农业部渔业局.2012年中国渔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2.
[2]农业部渔业局.2009年中国渔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3]催功豪, 魏清泉, 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4]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5]王大虎, 李健磊, 金浩.偏离份额法在廊坊市产业结构与竞争力分析中的应用[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蚌埠市产业结构的偏离-份额分析 篇4
蚌埠市是安徽省重要工商业城市, 位于淮河中游, 京沪、淮南铁路交点。2009至2010年蚌埠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但是产业结构仍然不是很合理, 不利于城市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蚌埠市产业结构, 给出蚌埠市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些建议。
1 数学模型的建立
1.1 基本原理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以其所在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 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 即地区增长份额 (RS) 、产业结构偏离分量 (PS) 和竞争力偏离分量 (DS) , 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 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 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1]。
1.2 数学模型
1.2.1 地区增长份额
式中RS表示蚌埠市各个产业按照安徽省GDP增长率所应增长的份额, YiD表示蚌埠市第i产业的基期产值;R表示10年安徽省GDP增长率。
1.2.2 产业结构偏离份额
式中, PS表示蚌埠市按安徽省第i产业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与按照安徽省GDP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的差, 反应了蚌埠市第i产业增长 (或下降) 的情况。Ri表示安徽省第i产业增长率。
1.2.3 竞争力份额
式中DS表示蚌埠市地区第i产业按照实际增长额所实现的增长额与安徽省同一产业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 反应与安徽省相比, 蚌埠市在发展第i产业所具备优势或者劣势。ri表示蚌埠市第i产业实际增长率[2]。
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以2009年为基期, 2010年为计算期, 以安徽省为标准区对蚌埠市进行分析, 如下表:
表中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统计信息网
将表1的数据代入偏离-份额法数据模型中, 计算得出以安徽省为标准区, 蚌埠市三次产业偏离份额分析结果, 见表2:
数据处理结果分析:
1) 由表1和表2, 可以看出, 在2009到2010年间, 蚌埠市实际生产总值小于基于全省GDP增长率所假定的生产总值, 而且生产总值的PS<0, DS<0, T<0, 可见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竞争力的缺乏是导致蚌埠市经济发展落后于安徽省同期发展的根本原因。
2) 第一产业实际生产总值小于假定的生产总值, 且PS<0, DS<0, T<0, 可以看出蚌埠市的第一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竞争力。这主要是由于第一产业基础薄弱、劳动生产率低[4]。
3) 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大于假定的生产总值, 且PS>0, DS<0, T>0, 产业结构比较合理, 属于快速增长型, 但其竞争力却落后于安徽省的发展水平, 这主要是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偏低, 产业凝聚度不高, 低碳经济水平较低, 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传统经济增长模式[3]。
4) 第三产业实际生产总值小于假定的生产总值, 且PS<0, DS<0, T<0。可以看出蚌埠市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缺乏竞争力。这主要是由于贸易、旅游、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 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慢[4]。
3 蚌埠市产业结构优化建议
在当前形势下, 应该完善产业结构, 提高蚌埠市经济竞争力与发展水平。
1) 对于第一产业, 加大资金与技术的支持, 促进信息化与机械化的现代化农业发展[4], 提高劳动生产率。
2) 对于第二产业, 支持创新与技术的发展, 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相同产业的集群发展, 促进上下游企业间的竞争合作, 形成完善高效的产业链, 减少资源的浪费;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 优化产业结构, 构建低碳产业支撑体系工业领域[3];承接长三角第二产业项目转移, 充分利用蚌埠市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水资源、农业产品资源、毗邻淮北淮南产煤大市的地理优势, 因地制宜, 选择适合蚌埠市的项目承接转移, 实现“双赢”。
3) 对于第三产业, 政府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为招商引资创造更好的社会条件;大力支持发展贸易、旅游、服务业, 形成一条条完整的产业链, 有利于带动相关辅助产业的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加速城市化进程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蚌埠市京沪铁路以及华东重要交通枢纽的地理优势, 以皖北区域的物流中心为目标, 大力发展物流业, 提升产业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亚会.西安市产业结构分析及调整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
[2]李煜爽.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宁波产业结构分析[J].中国科技论文, 2010 (4) :45-46.
[3]王文, 李兴甫.蚌埠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N].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院报, 2010 (2) :15-16.
偏离-份额分析模型 篇5
关键词:偏离-份额分析法,江西,三大产业,对策
1 方法介绍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克雷默于1942年首先提出, 后经邓恩和埃德加·胡佛发展, 现已成为在国际学术界通用的分析区域发展差距变动决定因素的基本方法。该法是把区域经济发展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 将区域经济总量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动分解为3部分: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 (区域经济增长量=整体分量+结构分量+竞争分量) 。以此说明该地区产业部门结构是否优化, 是否具备自身竞争力, 并依据标准找出具备竞争力优势的产业部门, 确定主导产业, 在今后的发展中重点扶持和发展该产业。
1) 符号及相关公式说明
(1) 江西j产业在【0, t】时间段内的增长率:rj=ajt÷aj0-1
ajt (j=1, 2, 3) 表示江西j产业在末期的增加值;
aj0 (j=1, 2, 3) 表示江西j产业在基期的增加值;
(2) 全国j产业在【0, t】时间段内的增长率:Rj=Ajt÷Aj0-1
Ajt (j=1, 2, 3) :全国j产业在末期的增加值;
Aj0 (j=1, 2, 3) :全国j产业在基期的增加值;
(3) 江西j产业部门的初期标准产值:a’j=a0×Aj0÷A0
a0:江西在基期的生产总值;
Aj0 (j=1, 2, 3) :全国j产业部门的初期产值
A0:全国在基期的生产总值;
(4) 江西j产业部门在时间段【0, t】内的增长量:Gj=Nj+Pj+Dj
Nj (j=1, 2, 3) :江西j产业的地区份额分量
Pj (j=1, 2, 3) :江西j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
Dj (j=1, 2, 3) :江西j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
(5) 江西j产业在时间段【0, t】内的地区份额分量:Nj=a’j×Rj
(6) 江西j产业在时间段【0, t】内的结构偏离分量:Pj= (a0-a’j) ×Rj
(7) 江西j产业在时间段【0, t】内的竞争力偏离分量:Dj=a0× (rj-Rj)
(8) 江西j产业在时间段【0, t】内的总偏离分量:Sj=Pj+Dj
2) 模型含义
份额分量:Nj, 表示江西第j产业从基期到末期以全国该产业的增长率得到的增长量。Nj为正则表示江西第j产业的实际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反之则结果相反。
结构偏离分量:Pj, 表示从基期到末期将全国第j产业的增长与全国所有产业的增长进行比较, 说明江西产业部门比重与全国该部门比重差异引起的该部门增长相对于全国标准产生的偏差, 偏差越大说明该产业部门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越大, 即Pj越大。
竞争力偏离份额:Dj, 表示江西与全国相比在某一产业上具有比较竞争优势。若, Dj>0, 则说明j部门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 产业竞争力越强;反之, 越弱。
总偏离:Sj≡Pj+Dj, 表示江西第j产业的实际增长与全国经济增长的总偏差。
2 江西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各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但在全国看来仍居于中后位置。2011年全省GDP为11583.8, 在全国所有省份中排名17, 居于中后水平。该年全省GDP较上年增长12.5%, 在全国所有省份中排名13, 居于中等水平。
2010年江西三大产业结构为12.8:54.2:33。第一产业中农、林、牧、渔、服务业各自的比重为42.2:9.8:30.7:13.5:3.8, 传统小农业所占比重较大。第二产业中轻、重工业的比例为34.6:65.4, 明显轻工业发展程度低。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邮电业、批零贸易餐饮业和金融保险业共占50%, 其他新兴的高端的信息科技产业所占比重较小。
3 结果分析
根据江西省统计年鉴上的数据, 以2000为基期, 2010为末期, 用偏离-份额分析法计算得到以下结果:见表1。
计算结果显示, 整体而言, 经济总量有很大的增加, 经济状况明显改善, 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2000年至2010年间, 江西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全国水平。
第一, 份额分量。江西份额分量为正值, 即6096.908亿元, 其中一产的份额分量为516.621;二产为2867.393;三产为2712.895。增长量都为正, 表明江西三大产业的实际增长率都高于全国该产业的水平。
第二, 产业结构偏离分量。江西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为正值, 即10530.110亿元, 其中一产的结构偏离分量为2913.106;二产为3377.402;三产为4239.602, 是三大产业中偏差最大的, 这说明第三产业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最大。
第三, 竞争力偏离分量。从竞争力来看, 江西的总体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 其中一产的竞争力偏离分量为-449.358<0;二产为6395.504>0, 说明第二产业的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 产业竞争力强;三产业为-1304.303<0。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都小于0, 说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小, 产业竞争力弱。
第四, 总偏离。江西产业的实际增长与全国经济增长的总偏差为15171.952, 其中一产总偏离为2463.748, 二产为9772.906, 三产为2935.298。
综上所述, 江西在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发展中各产业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 竞争力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总体较强, 经济实力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总体较强。同时, 经过分析, 整个产业结构内部还有待进一步调整, 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阶段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 对江西产业结构优化的建议
从产业演进规律出发, 江西应该继续夯实一、二产业的发展基础, 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最终达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
对于第一产业, 首先应当加大财政投入、规范制度;其次,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具有高附加值的绿色农业;最后, 推进农业产业化与小规模经营并举。
第二产业的竞争力优势比较明显, 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已是江西产业结构的主导, 是其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 首先应实现原料工业与产品自身的升级, 强化其技术改造;其次, 大力发展电气机械、电子通信设备;最后, 重塑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优势。
对于第三产业, 首先应适当降低传统服务业投资比重;然后, 加快金融保险业、科研和技术服务业发展;其次, 做强旅游业, 建设以名山、名湖、名称、名村为重点的精品旅游区;最后, 适度超前发展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69.
[2]卢中辉.江西省产业结构演进分析[A].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9, 5.
[3]曹颖轶.内蒙古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证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2011 (5) .
[4]刘燕萍.江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偏离-份额分析[J].科技广场, 2006 (3) .
[5]孙慧, 欧娜.基于偏离-份额的新疆主导产业识别[J].地域开发与研究, 2011 (5) .
[6]江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洛阳市产业结构的偏离-份额法分析 篇6
关键词:偏离-份额法,产业结构,洛阳市
现代区域经济的发展就是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1]。产业结构调整是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心。洛阳市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 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是河南省第二大城市, 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 黄河沿岸中心城市, 是实行中原崛起战略的重点城市, 也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的工业中心。
洛阳市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 从2005年开始, 同时从“工业城市”和“旅游城市”两条线路出发, 实施工业强市和旅游强市战略, 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2]。洛阳市的产业结构发展与调整, 对周边经济区域的交通、商业物流、金融服务等行业具有持续带动作用。
1 偏离-份额分析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 (Shift-share Method) 广泛应用于规划学、统计学和经济学, 最初是由美国学者丹尼尔·B·克雷默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后来经过逐步的发展, 在区域与城市经济结构变化的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是揭示城市与其所在大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一种具有综合性和动态性的分析方法[3]。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 以其所在大区域为参考, 把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化动态分解为三个分量:份额分量N、P产业结构偏离分量P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 即区域总的经济增长量G可以写为:G=N+P+D, 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 评价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劣和竞争力的强弱, 找出所在大区域中相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部门, 以此来确定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合理方向, 同时, 也可以作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4,5]。
2 偏离-份额法计算结果及分析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河南省统计年鉴》 (2008、2012) 与《洛阳市统计年鉴》 (2008、2012) 。农业、重工业、建筑业、房地产业、旅游业、餐饮业这7个产业的年产值之和占到洛阳市GDP的80%以上, 是具一定基础和竞争力或者增长较快的产业部门。
将这7个产业的相应经济数据代入偏离-份额法模型中计算出洛阳市相对于河南省的相对增长率、结果效果指数、洛阳市竞争效果指数。
L=1.08>1, 洛阳市的总体经济增速度快于河南省的经济增长速度。
W=1.13>1, 说明洛阳市的总体经济增长是正面的, 整体经济结构良好, 增长速度快的部门, 如旅游业、餐饮业等所占的比重增大, 对洛阳市的总体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不必进行调整。
u=1.22>1, 说明洛阳市大部分产业发展迅速, 这些产业相对于河南省的相同产业来说, 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根据偏离-份额法模型中的产业优势分析图与产业偏离分量图可以得出结论:洛阳市的农业、建筑业、房地产业、旅游业、餐饮业、重工业均为具有产业优势的增长产业, 其中旅游业增长速度特别快, 竞争力强。这6个产业都是洛阳市的主要支柱产业, 并且都是具有一定竞争力、增长较快或是产值较大的产业。
建筑业与旅游业原有基础较好, 竞争力强;房地产业、餐饮业原有基础较好, 竞争力很强;农业、重工业原有基础较好, 但地位处于下降趋势。
3 结语
洛阳作为传统的工农业城市,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是促进洛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经过2007-2011年的发展, 农业、重工业这两个传统第一产业在进一步发展的同时, 其产值所占洛阳市GDP的比重都有所下降,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 应该继续加快推进发展现代农业与新型工业。
在2011年, 旅游业、餐饮业等第三产业有了较大发展, 但是其所占GPD的比重还是偏低。在今后洛阳市的规划发展过程中, 应着力发展第三产业, 加大旅游业市场拓展、开发旅游景点, 以丰富的旅游资源带动餐饮业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各个产业的优点, 增强区域竞争力, 对各个产业进行合理布局, 提高各个产业部门的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张利勇.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互动研究[J].开发研究, 2012 (04) :76-79
[2]韩灵梅.洛阳市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 2008 (07) :159-160
[3]王晓琴, 潘海岚.云南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基于偏离—份额的分析方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2, 29 (02) :90-94
偏离-份额分析模型 篇7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及其内部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 是经济结构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现代化程度。经济发展一方面是总量的不断增长, 另一方面是产业结构的不断推进的结果。产业结构是影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 近年来, 内蒙古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但自治区区域内部经济发展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 本文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内蒙古自治区所辖12个地市级盟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 得出各盟市在产业结构与竞争力方面的优、劣势及数量关系, 希望能为政府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提供参考。
二、模型与方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 (Shift-Share Method, 缩写为SSM ) 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以其所在地区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 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 即份额分量, 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 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 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强弱, 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分析模型如下:
其中, Nij表示地区份额分量, 指在计划期间内, 特定区域如果与标准区域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例增长, 到计划期末应增加的量。Pij表示结构偏离分量, 指各区域的经济部门在假定按标准区相同部门的相同比例增长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产量, 与相应的经济按标准区经济整体相同比例增长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总量之差。Dij表示竞争力偏离分量, 指区域计划期末实际达到的经济量, 与该区域经济在假定按标准区域相应经济的相同比例增长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总量之差。bij, o , bij, t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基期和末期的规模。
其中, Rj表示大区第j个产业部门在考查期的变化率。rij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考查期的变化率。Gi/bi, o表示区域i在考查期内的实际增长率。Bo, Bt表示参考区基期和末期的规模。Bj, o, Bj, t表示j部门在所在参考大区基期和末期的规模。bi, o表示区域i在基期的规模。
三、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的基础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内蒙古统计年鉴2002》和《内蒙古统计年鉴2006》, 查取内蒙古国内生产总值 (Bo) 、各产业生产总值 (Bj, o, Bj, t) 及其所辖12地级盟市的国内生产总值 (bi, o , bi, t) 和各产业生产总值 (bij, o , bij, t) 。根据公式 (7) 计算出内蒙古各产业部门在2001—2005年时间段内的变化率, 即Rj之值。然后根据公式 (2) ~ (8) 分别计算出Nij、Pij、Dij、Gij、rij、b'ij之值。用公式 (9) ~ (12) 分别出Ni、Pi、Di、Gi值。
1.各盟市各个产业部门的分析。根据偏离份额分析计算结果, 可以对各个产业部门进行分析判断。对于j产业部门来说可以依照以下符号关系得出一系列结论。
如果Rj, Nij> 0, 则j产业部门在整个区域为增长部门;如果Rj, Nij< 0, 则j产业部门在整个区域为衰退部门。
如果Pij>0, bij, o—b'ij >0, Rj >0, 整个区域j部门为增长部门, 区域i在该部门有盈余;如果Pij<0, bij, o—b'ij >0, Rj <0, 整个区域j部门为衰退部门, 但区域i仍有盈余, 所占比重较大;如果Pij<0, bij, o—b'ij <0, Rj >0, 整个区域j部门为增长部门, 但j部门在区域i所占比重
投资力度, 突出重点: (1)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切实解决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行路难、运输难问题; (2) 完善电力输送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能源约束问题;, (3) 采取有效手段避免县域内的大量资金流向中心城市的现象, 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财力不足问题; (4) 促进县域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培训, 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5)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为壮大县域经济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发展县域经济应以县级行政扩权为突破口,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可以先在不同经济基础的市各选取若干县市进行县级行政扩权的试点, 全面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使试点县市享有地级市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通过试点, 逐步积累经验, 然后全面推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使地级市成为本来意义上的城市, 在行政级别上和县平行, 实行省县两级政府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以扩大县域金融有效供给为目标, 改革金融体制。要进一步强化政策性金融职能, 扩大其业务外延, 允许其通过发行农业金融债券、建立发展基金等途径扩大农发行资金来源渠道。尽快建立县域资金回流机制, 通过立法规定国有商业银行县支行对地方经济发展要按一定比例投入资金, 要求各类商业银行按一定比例购买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农村信用社债券。由政府财政、骨干企业、城镇民营企业或个人参股, 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力度, 争取组建更多的县级地方性商业银行, 其分支机构向乡镇延伸。除了重视正规金融外, 还要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 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限制, 鼓励成立小型金融机构, 并创新适应县域经济融资要求的金融产品体系。
参考文献
[1].袁辉, 冯晓军, 薛晓勤.陕西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偏离分析[J].管理科学, 2006 (6)
[2].蓝英, 王代敬.川东北七个地级市产业结构效益比较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5 (8)
[3].郭文理.偏离份额分析法在分离经济增长因素中的应用[J].预测, 2001 (5)
[4].陈新力.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分析[J].企业经济, 2006 (6)
偏离-份额分析模型 篇8
广州市是广东省的省会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 同时也是中国的第三大城市和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广州市如何选择产业发展道路、调整产业结构以应对各种机遇与挑战, 急需学术界深入探讨。近年来, 中国许多学者从经济学、地理学等不同的角度对广州市的产业结构及其存在的问题、产业组合方式和发展道路、产业结构调整对策、广州产业结构演变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如刘永清等[3]采用模糊分级聚类分析方法, 对广州市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 聚类出优先发展行业、主导产业及一般类产业三个层次, 从而为产业调整和经济发展提供建议。王珺[4]以广州市的产业结构转型为基础, 将其分解为名义与实际转型两部分并对之进行分析, 提出广州经济增长的产业组合方式和发展道路。阎小培[5]则通过对比分析广州与英国、香港产业结构的效益和演变趋势, 揭示广州产业结构的演变。杨建城[6]与西部大开发相联系对广州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潘建国[7]在概括总结广州产业结构基本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十五”时期广州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对策。黄丽霞[8]将广州市产业结构以时间为序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变迁与环境变化的规律来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环境建设提出建议。王建军[9]从外商直接投资的角度对广州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进行分析。任艳敏[10]从产业结构和租值相关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产业结构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 (SSM) 法, 分析广州市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评价产业竞争力的强弱, 并据此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一、研究方法与数学模型
1. 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偏离—份额分析法 (Shift-Share Method, 简称SSM) 由美国学者丹尼尔·B.克雷默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当时主要应用于区域就业方面的预测, 其基本思想是分析地区和全国水平不同程度的经济增长是由所有行业的发展的平均水平还是由地区专业化发展最迅速的部门决定的;1972年Esteban修改了对该模型进行标准因素分解, 20世纪80年代初Dunn集各家之所长, 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11]。该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 在分析区域发展差异变动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12]。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做一个动态的过程, 以其所在的大区或者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 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 (Gij) 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 即份额分量 (Nij) 、产业结构偏离分量 (Pij) 和竞争力偏离分量 (Dij) , 关系式为:Gij=Nij+Pij+Dij, 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 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 找出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揭示区域与城市部门结构变化原因, 确定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13~15]。
2. 数学模型
本文参照相关文献, 建立偏离—份额分析数学模型[16]。区域i在经历了时间[0, t]的发展之后, 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发生变化。设初始期 (基年) 区域i经济总规模为bi, 0 (本文用地区生产总值表示) , 末期 (截止年) 经济总规模为bi, t。按照传统的三大产业划分法, 分别以bij, 0, bij, t (j=1, 2, …, n) 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与末期的规模。并以B0, Bt表示区域所在大区在相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经济总规模, 以Bj, 0与Bj, t表示区域所在大区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
区域i及其所在大区第j产业部门在[0, 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
以所在大区各产业部门所占的份额按下式将区域各产业部门规模标准化得到:
这样, 在[0, t]时段内区域i第j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ij可以分解为Nij、Pij、Dij, 三个分量, 表达式为
全国增长份额Nij:Nij=b′ij·Rj
式中, Nij表示区域标准化的产业部门按其所在大区的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变化量。
产业结构转移份额Pij:Pij= (bij, 0-b′ij) ·Rj
式中, Pij表示区域部门比重与其所在大区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所引起的区域i第j部门增长相对于所在大区标准所产生的偏差, 排除了区域增长速度与所在区域的平均速度差异。此值越大, 说明部门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作用越大。
区域竞争力份额Dij:Dij=bij, 0· (rij-Rj)
式中, Dij表示区域i第j部门增长速度与其所在大区相应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别引起的偏差, 反映区域j部门相对竞争能力, 此值越大, 则说明区域j部门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
引入分别为i区域j部门在初期与末期占同期所在大区相应部门的比重, 则i区域对于所在大区域的相对增长率为:
其中, 结构效果指数, 区域竞争效果指数
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1. shift-share分析表
本文以2005年为研究基期, 以广东省的三次产业产值为参照系, 对2005—2009年期间广州市的产业结构变化进行偏离—份额分析。广州市的相关统计数据来自历年的《广州市统计年鉴》[17], 广东省的统计数据来自相应年份的《广东省统计年鉴》。将相应的数据代入上述数学模型, 计算后得到结果 (见表1) 。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广州市统计年鉴》、《广东省统计年鉴》, 2005—2009年。
2. 结果分析
由表1可知, 从整体看来, 2005—2009年广州市的GDP增量为3 983.98亿元, 比按照全省平均水平计算得出的理论经济增量3 867.31亿元多, 总偏离为116.03亿元, 说明相对全省而言, 广州市在2005—2009年这一时间段的经济总量增长高于广东省的平均水平。
广州市三次产业的份额分量均为正值, 这说明广州市三次产业均为区域性的增长部门, 且三次产业按照广东省GDP平均增长率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增长。其中, 由于第三产业的份额分量最大, 其次为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份额分量最小;这说明第三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最大。
广州市的总体结构分量为正值, 说明相对于全省而言, 广州市具有结构性发展优势。各个产业的结构分量中仅第三产业为正值, 且广东省三次产业部门在2005—2009五年间的变化率均为正值, 说明第一、二产业部门在广东省经济中的总体地位相对下降, 并且这两个产业部门在广州市域经济中的相对地位下降更快, 第三产业部门在广东省为相对增长部门, 是促进广州市经济快速发展的积极因素。
从竞争力分量来看, 广州市三次产业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与结构偏离状况相同, 这说明与全省相比, 广州市的第三产业竞争力较强, 而第一、二产业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2005—2009年期间的增长份额远远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次产业区域部门优势Pij+Dij顺序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总的偏离份额为116.67亿元, 其中由于产业结构具有优势带来的增长量为161.73亿元, 而由于区位优势带来的区域经济的负增长。虽然第二产业曾为广州市经济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但是现如今其处于下降状态、竞争力弱, 已经开始成为广州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由表1数据计算得到, 广州市相对于广东省的经济增长率 (L) 为1.01, 说明广州市经济增长率稍快于广东省经济增长率。广州市的产业结构效果指数 (W) 为1.02, 且第三产业的结构分量值最大这说明广州市的第三产业为经济中朝阳的、增长快的产业部门, 该部门比重大, 总体经济结构比较好, 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广州市区域竞争效果指数 (u) 为0.995, 说明广州市产业中有较多部门发展较慢, 竞争能力和地位一般, 尤其第一、二产业, 但是第三产业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产业增长势头依然很好。
由以上分析可得出, 广州市的产业结构带来的增量远大于区位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增长,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全省中处于相对下降状态, 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优势相对区位优势比较明显。
3.shift-share图
为了更加清晰直观的分析广州市各产业部门的发展情况, 根据分析表计算数据, 绘制shift-share分析图, 明确各产业部门属于何种类型。
以区域部门优势Pij+Dij (反映j部门总的增长优势) 为横坐标, 以份额分量Nij为纵坐标建立产业部门优势分析图 (见图1) 。以三次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Dij为横坐标, 以结构偏离分量Pij为纵坐标, 建立部门偏离分量分析图 (见图2) 。
从图1中可以看出, 广州市的第三产业处于第二扇面中, 说明第三产业的基础条件较好, 是具有部门优势的增长部门,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均处于第四扇面中, 其中, 第二产业的离坐标原点较远, 其份额分量和偏离分量均大于第一产业, 说明第二产业对广州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远大于第一产业, 虽然为虽然这两个产业部门为增长部门, 但是不具有部门优势 (如图2所示) , 第三产业处于第二扇面, 说明第三产业是竞争力较强, 属于原有基础较好的部门。第一、二产业位于第八扇面, 说明广州市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基础差, 并且两者缺乏竞争力。
4. 产业发展的阶段与格局
根据前文的分析, 广州市三次产业中只有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相对优势, 在近几年的广州经济增长中, 第三产业作为三次产业的主体, 成为推动广州市域经济不断发展的主力军。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产业结构要求进一步的调整。
资源来源:《广州市统计年鉴》、《广东省统计年鉴》, 2005—2009年。
从表2可以看出, 2005—2009年的五年期间广州第一产业产出比重在逐渐下降, 由2005年的2.53%降至2009年的1.89%, 第二产业在起伏变动中略有下降, 然而第三产业表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三次产业结构已基本形成“三二一”的格局。
广州市2005—2009年的人均GDP按照当年的平均汇率来计算, 分别折合6 569美元、7 926美元、9 485美元、11 798美元、13 006美元。借助钱纳里关于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 并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 广州市已经进入经济发达阶段, 三次产业结构中的第三产业开始分化, 智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的阶段。但前述研究表明, 广州市的产业结构离这一阶段还有一定的差距, 产业结构演进速度还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
首先, 第一产业农业作为传统产业, 在广州市的经济发展中已经处于弱势产业,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广州市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尽管广州市第一产业的用地面积不断下降, 但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不断上升, 这进一步说明第一产业的土地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提高了。
其次, 第二产业是权衡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部门, 其结构协调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大局。根据2009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2 502.08亿元, 同比增长10.2%;汽车和电子产品制造业也快速增长;工业出口产品产值累计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居第五位。由于工业的创新机制明显, 广州市的工业还可进一步发展。
最后, 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是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主要标志。2009年广州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9∶37.2∶60.9, 由此可以看出, 无论是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还是其在GDP中的比重, 均呈现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也不断增长, 既能对GDP的总体增长产生明显的拉动作用, 又能成为吸收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
三、广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广州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 关键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因此, 必须想方设法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部门的优化升级, 将广州市由以密集劳动力支撑和资本扩张的工业化中级阶段推进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技术不断升级和适宜的就业结构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高级阶段[18]。
1. 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加强各产业部门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既要全面提高各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又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引进技术研发人员或团队, 进一步优化就业人员的总体结构, 使之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相匹配。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可以发现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与产业结构的变动息息相关, 经济发展过程中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就决定了与之相匹配的劳动力就业结构。随着各个产业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产业结果的优化升级和劳务产业的发展壮大, 各个行业的就业人口也在不断增加;但是, 产业结构的变化往往优先于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为此就必须优化就业结构使之能够快速推动广州市的产业结果发展。
2. 积极开展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广州市需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政府要及早制定科技创新制度与政策, 营造善于创新、勇于创新的产业发展环境。充分利用以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科学院等为龙头的驻穗科研单位以及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智库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工作, 大力推进生产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充分利用产业集群内部的知识溢出效应, 维持并激发创新者和产业集群的持续创新能力;与此同时, 要积极鼓励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 并采取措施减少知识溢出的负面效应, 是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3. 大力推动技术转化与升级
从长远来看, 广州市要以科技成果的吸收与转化为重点, 从单纯引进技术、从事生产环节转变为进行产品研发, 推动关键产业部门的技术升级, 全面提高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既要积极构建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又要构建技术密集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 还要加强与珠三角、泛珠三角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加快传统的第三产业部门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 从而扩大内需, 改善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 促进经济的新一轮腾飞。
4. 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广州市要加快落实“双转移”、“腾笼换鸟”以及“三旧改造”政策, 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适宜的发展空间。针对不同类型产业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扩散特征, 将具有最强扩散倾向的关联效应低、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利用其较强的空间跳跃性转移到其他地区或者省份, 将关联效应高、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整体迁移, 对于关联效应高、劳动密集度低的产业将其低端的生产工序有计划的转移[19], 扫清产业升级的障碍;同时, 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以使得经济资源向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流动, 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而对于大型的企业集团来说, 要鼓励其充分发挥自己资金和规模优势, 引进科技领军人才, 突破技术领先者的技术和市场障碍。大企业在引进新的技术后要积极进行深层次的开发, 要敢于创新, 形成属于自己的新技术, 提升产品附加值。
四、结语
通过对广州市近五年产业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虽然广州市三次产业均为区域性增长部门, 但第一、二产业已经开始衰退, 竞争力逐渐降低;第三产业作为广州市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 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广州市的劳动力成本和能源、土地价格上升很快, 该地区的区位优势正在逐渐弱化和消失, 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耗能产业, 其竞争力在不断下降。为此, 作为全国主要城市之一的广州市应该在立足珠三角的基础上, 放眼全球, 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国际上的新一轮产业转移, 引入更高技术层次的产业, 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战略性转移。
摘要:以广东省作为参照系,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广州市的产业结构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计算结果表明, 广州市第三产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积极因素, 第一、二产业已开始衰退, 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为制定广州市产业发展战略和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