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导学案及答案(第二课时)

关键词: 预学 敬业乐群 乐业 敬业

《敬业与乐业》导学案及答案(第二课时)(精选7篇)

篇1:《敬业与乐业》导学案及答案(第二课时)

七敬业与乐业

(第二课时)

1.进一步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

2.口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二、预学导学

1.解释下列句中相关粗的词语。

(1)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敬业乐群:断章取义:

(2)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

强聒不舍:

2.读课文,思考:

(1)作者在开篇为什么要谈“有业”的必要?

一、目标导学

(2)文中大量引用古今贤能语言的好处是什么?

(3)作者认为凡职业都有趣味的原因是什么?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细读课文品语言

1.从讲演词的角度分析下面两段话,你认为哪一段表达效果更好些?为什么?

A.这件事分明不能不作,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意做又不能逃过。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是专门替自己开玩笑。

B.这件事分明不能不作,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意做又不能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替自己开玩笑吗?

2.议论文的语言要求准确、概括、严密,本文除这些特点外,还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三)总结并质疑

1.课文讲到这儿,看看通过刚才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2.课文讲到这儿,看看通过刚才的学习,还有什么收获吗?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

1.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惩罚(chãng)胆怯(qiâ)称心如意(châng)...

B.脂肪(zhī)教诲(huì)扣人心弦(xuán)...

C.瞥见(piē)犀利(xī)随声附和(hâ)...

D.字帖(tiē)氛围(fēn)安然无恙(yànɡ)...

(2)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改善。

B.全国人民支援玉树灾区的事实充分表明:人间有情,大爱无疆。

C.在节能环保型社会里,人们的低碳意识正在逐步增强。

D.据刚刚最新收到的消息,我国男子乒乓球队再次获得世乒赛团体冠军。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香港志愿者黄福荣在青海玉树地震中舍身救人不幸罹难的事迹,感人肺腑。....

B.新时代、新追求,我们要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与壮志去搏击长空、翱翔天际。....

C.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新知识,使自己获得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D.2010年冬奥会上,申雪赵宏博夺得中国花滑首金,他们的表演令人叹为观止。....

2.根据课文填空。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

(2)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简要回答下面问题。

“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照作者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举一个例子吗?并加以短评。

五、拓展阅读

还是要提倡说真话

①不知何时何因,“提倡说真话”成了一个引人关注的课题,而谁能讲真话谁也就有了值得大家称道的美德。可见讲真话之难。如果不难,也就用不着“提倡”了,也算不上什么“美德”了。

②古今中外从未听说过谁以讲假话为荣,也从未听说过有人公开去赞美一个天天讲假话的骗子。因为大家都知道讲假话违背天理正义,只有讲真话才是做人的本分。一个人一生讲真话,即使没有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辉煌业绩,但他可以毫无愧疚地说自己达到了做“人”的起码标准。相反,如果一个“伟人”说假话连篇累牍,习以为常,则距离做“人”的标准也就非常之遥远了。我看,说真话假话也是道德范畴美与丑的分野。

③楚楚风范,甚至有些假话比真话还悦耳动听,所以孰真孰假还需要人们动一番脑子。有些假话,可能永远不被说破,而有些假话则很容易被戳穿。如过去说亩产能达到几千斤几万斤粮食,有实践经验的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但为什么那假话能风靡全中国呢?可见,鉴别假话还不算太难,最难的是敢于揭露那些说假话者。所以就有了“提倡说真话”这个课题。讲真话必然要涉及讲假话者和爱听假话者,就要冒一点风险。如果你讲的真话是诸如夏天太热冬天太冷之类,当然不会有人找岔子。如果是说个别单位假报成绩:他那里学雷锋仅在嘴上说说就吹嘘成已经“扎扎实实”、“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了;他那里仅订出几条廉政措施公之于众就夸耀成绩如何辉煌,而实际上贪污受贿、请客送礼、行业不正之风依然如故。当人们都在兴高采烈为那些虚假的东西拍手叫好的时候,你在那里揭老底岂不讨人嫌?!轻则说你不识时务,重则说你戴着有色眼镜专看阴暗面。所以讲真话需要勇气,需要胆略,一不怕讥笑,二不怕孤立,三不怕栽赃陷害,相信真理的声音终究不会窒息的。

④敢于讲真话就是针对讲假话的,而且不是针对一般无关宏旨和大局的讲假话,主要的是针对那些当权者为自己升官发财牟取私利所讲假话说的。这些人手中有权,一句话就能使你受到伤害。你要讲真话揭露人家,自己首先要做到无私无畏,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一个人死都不怕,别人也就奈何你不得了。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为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做出了贡献,就当前来说,这也是十分难得的。

⑤提倡人们讲真话能为讲真话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是一个地方兴旺发达的表现。如果人们在谎言和空话面前无动于衷,人云亦云,那么那个地方的工作十之八九是不能真正开展并取得成效的。有识之士应该碰碰这个地方。我们党确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小平同志关于讲实话办实事的教导,就是我们手中的武器,有了这个武器,正气必然战胜邪恶,阳光必然战胜阴霾。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段画线部分主要运用________的论证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第③段“讲真话必然要涉及讲假话者和爱听假话者,就要冒一点风险”一句中“风险”在这里是指什么?为什么讲真话就要冒一点风险?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4.作者说:“提倡人们讲真话能为讲真话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是一个地方兴旺发达的表现。”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你认为自己该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做点什么?

六、课后作业

完成学案“拓展阅读”部分

敬业与乐业答案

第二课时

二、预学导学

1.(1)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与原意不相符。

(2)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2.(1)必须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依据,所以作者在讲演“敬业、乐业”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2)好处:①使文章更简洁精炼;②含蓄典雅;③增强说服力。

(3)原因:①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②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③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④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烦闷。

三、互动探究

(二)细读课文品语言

1、B句表达效果好。A句“不愿意做又不能逃过”是一般陈述句,B句改成设问“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不但能吸引听众,启发思考,而且使语言表达生动活泼,更加有力。A句“这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也是一般陈述句,B句改成否定反问,表达了强烈的肯定意思,语气活泼而有变化,感染力比A句强。

2、语言表达通俗浅显,让听众容易理解。全篇讲演多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代语句时,如果文字较深,就用语体文加以解释,很自然地化深为浅。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

1.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2)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D)...

D(“刚刚”与“最新”语义重复)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

2.根据课文填空。

(1)好之者不如乐之。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3.简要回答下面问题。

示例:看大门的管师傅每天起早贪黑,不怕苦、不怕累,总是满怀热忱地认认真真做好自己本分以内的事情,这种脚踏实地,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二)拓展阅读

1.我们要提倡说真话。

2.对比突出强调了“只有讲真话才是做人的本分”这一内容,更有力地论证了“提倡说真话”这一中心论点。

3.讨人嫌,被人误会,被人孤立甚至被人诬陷;因为你说出真相,严重地影响了那些说假话者的切身利益,他们便会想方设法打击、报复,甚至诬陷你。

4.同意。因为人们提倡讲真话,就会为“说真话”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道德舆论上的后盾,就会给说真话者以鼓励、信心、勇气和力量。再者,一个人说真话会影响到另一个人说真话,这样整个社会相互感染、学习,最终会形成人人勇于讲真话的良好风气。(也可回答不同意,因为当人们的自身素质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准时,要让人们说真话恐怕是比较困难。因此,要想提倡讲真话,归根结底是要努力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和自身素质,这样才能真正地“为讲真话创造一良好的社会环境”。只要回答的有道理即可。)示例: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时时、事事讲真话,并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说服、影响周围的人说真话,敢于揭露和打击说假话者,“为讲真话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篇2:《敬业与乐业》导学案及答案(第二课时)

3.作者认为乐业的理由是什么?

三、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

1.下列注音、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A、乐(lè)业百行(háng)业为先羡慕(mù)言行相顾

B、征(zhèng)引禅(chán)师佝(gǒu)偻(lóu)断章取义

C、骈(pián)进亵(xiè)渎(dú)佛(fó)门不二法门

D、承蜩(tiáo)旁鹜(wù)层累(lěi)强聒(guō)不舍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B、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C、我生平最爱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D、“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任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

3.下列句子画线处关联词填写正确的一项是()①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②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③凡做一件事,便是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④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满肚子里不愿意做。

A、①但;②并且;③即使;④但B、①故;②因而;③即使;④才

C、①但;②所以;③无论;④但D、①故;②所以;③无论;④才

4.在下面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语句,要求内容相关、句式相似,能和整段的意思自行衔接,前后呼应。

根深才能叶茂,这是自然界的一条规律。莲和萍的对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什么莲能开出艳的花,却不见萍的结果?这是因为,而萍却居无定所,随波逐流。

(二)课内阅读

敬业与乐业(节选)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

不苦了?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来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

我老实告诉你一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力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亡想杜绝了,省却无限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选自,意思是。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选自,意思是。

作者引用孔子的两句话分别是为了说明。

2.本段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列举了几件事例驳斥了的呼声,然后列举了两等苦人,再从个方面证实了。

3.“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这句话在本段起的作用。

五、课后作业

复习字词,识记文中引用的名句。

敬业与乐业答案

第一课时

二、自主预学

1.(1)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2.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敬业乐业责任心趣味总分总总分主眼第一第二

三、互动探究

1、这篇讲演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2、先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再论述为什么要敬业,最后论述怎样敬业。文中体现论述层次的语句:“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主要论证方法: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3、首先,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其次,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

1.下列注音、字形全对的一组是(C)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A)

3.下列句子画线处关联词填写正确的一项是:(C)

4.结出丰硕的果莲能纹丝不动,扎根大地

(二)课内阅读

1、《论语》知道它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对它有兴趣的人。

《论语》他(孔子)做人是发愤读书忘记了吃饭,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而忘

记了忧愁,甚至不知道自己将要老了,如此而已。

“人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第二句话以孔子为例证明

以事业为乐的生活才最有意义。

篇3:《敬业与乐业》导学案及答案(第二课时)

兴义市同源中学高二年级编写人:孙章虎审核:语文组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林冲性格的转变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学习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方法。通过情节、环境、言行、细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赏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分析其作用。

3.了解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及其必然性。

【重点难点】

1.理解林冲性格的转变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学习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方法。通过情节、环境、言行、细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赏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分析其作用。

【学法指导】

分析归纳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1.直接地正面地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

2.抓住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以及对细微事件的情况进行细致具体描写的一种描写手法。细致描写是作品刻画人物性格、叙述事件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有的细节描写生动具体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有的细节描写则使故事情节前呼后应,使作品布局更加严谨。

【知识链接】

1.写作特色

阅读本文,主要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故事情节的展开,环境描写、细节描写都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

(1)把林冲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放在矛盾斗争中来表现其性格发展,突出“官逼民反”的主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比如林冲在风雪之夜出门沽酒时,作者生动地描写了他的一系列动作:“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这里以“挑”“盖”“戴”“拿”“拽”等一系列动词,细腻地刻画了林冲谨慎小心、安分守己、惟恐出事的心理状态。

最后林冲杀敌报仇,对陆谦那“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等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林冲觉醒后对助纣为虐、内心狠毒的陆虞候的痛恨。

(3)通过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来烘托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①景物描写虽着墨不多,但或直接描写,或侧面烘托,均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也渲染了气氛,衬托了人物的性格。

②细节描写见“要点突破”中的相关内容。

【学习过程】

一、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发生过什么事情?酒店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

林冲在街上偶遇了曾经救济的李小二,由此就走进了李小二的酒店,开始了在困境之中的常来常往,也算开始了感情的投资。而来谋害林冲的陆虞侯和富安也恰是来到了这个酒店来商议此事。而恰好李小二于林冲相好,特意留心了这好尴尬的人,让自己老婆偷听打探消息。可惜的是听得并不清楚,却好为下文打下了铺垫。陆走后林冲进来了,李传递消息。林冲辞别也是在酒店。正是机缘巧合,正应了那句古话“无巧不成书”。李小二的出现为传递消息做了铺垫,陆富的出现为放火做了铺垫,一步一步,徐徐铺开来。林冲得了消息,发怒寻仇人,但是没几天也就懈怠了。等到分配他去看守草料场时,虽有疑惑但是也很乐意的去了。后来到李小二的店来告别,此处李小二的职责已尽,该谢场了,酒店的作用也到此为止。在酒店里为各路英雄开辟了一个战场,你来我往,同时也是信息交通的所在。在这里每个人物都露了面,出了场,开始为后文的发展打了个前锋。此处可以列为故事的前奏,事事铺垫好,紧锣密鼓敲起来,好戏还在后头呢!

2.陆虞候等人对林冲的迫害并没有停止,派林冲看守草料唐本是这伙人的诡计想置林冲于死地,林冲对此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①有警惕性──“不知何意”∕带尖刀拿花枪;②安分守己、随遇而安──不识阴谋,认为“好差使”∕唤泥水匠来修理∕求神明庇佑。

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他曾对李小二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作了长久打算。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大难已经临头了,他却想安稳过冬。这说明在林冲的心中,复仇的念头淡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后来,他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祐”。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这充分说明他还有随遇而安的思想。

3.林冲本在东京当禁军教头,文武双全,可他却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你认为他这么能“忍”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在林冲的身上,既有作为一介武夫的刚烈和暴躁,又有文人的儒雅内敛。他可能出身于世家,受过良好的、系统的传统教育,被旧时的一些礼仪道德束缚,再加上他长期处于统治阶级的底层,因此形成了过于小心谨慎的性格和忍辱负重的心态。

4.“风雪”是本文故事发生的主要自然环境,除了直接描写风景外,课文是如何侧面衬托“风雪”的?“风雪”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①烘托人物感情,渲染气氛:写出大雪的气势,暗示了林冲所处的社会环境,烘托了人物沉郁的心情和危机四伏的处境,渲染了林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壮气氛。(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使得读者不能不随着雪下得紧而感到紧张,替人物捏着两把汗。草料场烈焰腾空,山神庙前,雪地上溅满鲜血,林冲毅然决然地顺大路投东而去,奔上梁山,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景。)②推动情节发展。情节的发展与风雪密不可分,雪紧→喝酒→庙→厅倒→借宿破庙→复仇。

5.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明确:草料场火起,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这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一条死路。这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狰狞面目。幻想彻底破灭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

小结:上面的分析告诉我们,小说的故事情节以林教徒的主要性格特征为线索展示,表现了他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发展过程,有力地突出了“官逼民反”这一主题。上面的分析还告诉我们,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要从文本出发,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的全过程中去分析,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入手来归纳。

探究提升

1、有人说,林冲并非一介武夫,而是一个文人!想一想为什么可以这么说?

明确:

一、源于人物性格的发展。尽管被发配沧州,但踏仍然忍辱苟安,希望重获生路,直到火烧草料场,失去一切生路时,才放弃幻想,走上反抗的道路。

二、源于情节的发展。在未反抗之前,他在思想上存在弱点,在历经磨难后,才毅然在放抗中求得生存。这样的安排,也更好的表现了主题

2、林冲的遭遇和思想性格的变化,对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什么意义?

明确:①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②认识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是一个“逼”字,就是“官逼民反”。

【归纳小结】

本文是如何对林教头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刻画的?

(1)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5)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关于方向位置,文章交代得很清楚:沧州城东15里草料场,草料场东二三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在同一时间,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小结: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分析细节描写

5、关于花枪:

① 花枪是林冲的兵刃,表明林冲曾是80万禁军教头的身份。

② 花枪不离身(从天王堂带到草料场)表现林冲对敌人的警惕性。

③ 最后用枪杀贼,花枪成了性格发展根本转变的标志。

④ 杀贼后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预示以后这支枪还有许多故事,林冲性格特点又将会有变化。

6、关于酒葫芦:

① 为下文林冲买酒做铺垫。

② 酒葫芦也是一个标志,表明葫芦主人的身份,起码在酒店主人眼里是这样,林冲接受酒葫芦,标志他接受囚徒生活,并且安于囚徒生活。

③ 课文最后丢下酒葫芦,说明他与这种囚徒生活决裂,标志他心理和性格转变,完成了由逆来顺受走上反抗道路的过程。(幻灯片:飞雪挑枪)

【当堂检测】

一、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C)

A.贤惠抱怨耳儒目染自惭形秽

B.端祥打烊鬼鬼祟祟挺而走险

C.座右铭杀手锏生死攸关如怨如慕

D.大母指结骨眼冠冕堂皇索然无味

(A贤惠(慧)耳儒目染(濡)B挺而走险(铤)端祥(详)D 大母指(拇)结骨眼(节))

二、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A.江苏连云港的孙悟空、四川的大熊猫、西部三省区的藏羚羊、云南的金丝猴等卡通形象,激战2008年奥运吉祥物,究竟花落谁家,11月11日便可知晓。

B文人们内心矛盾重重,总是在自嘲中流露出满心凄苦。

C

D加酒店的收入。

(“功败垂成”指事情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光怪陆离”形容色彩斑斓,现象奇异(不能修饰人);“慷慨解囊”形容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

三、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C)

A.一座城市有文化与否,不在于有大的购书中心、大的歌剧院、大的美术馆,而在于这个城市有没有好的书店、好的音乐厅、好的美术馆。

B.考古学家在清理墓穴时,收集到大理石制工具,其中有砍刀器、石核等是用石英砂岩打制而成的。

C.“诗婢家”是郑次清先生于1920年创办的,是一家以经营文房四宝、金石印章、碑版法帖、精裱古今书画而驰名的百年老店。

D.学生们对“动漫”的情有独钟推动着“动漫”产业朝着高质量、高速度、高赢利发展,嗅觉灵敏的商家对此更是推波助澜。

(A句“与否”和后面的“有”不相一致。B句句式杂糅,在“等”字后加逗号,“是用”前加主语“它们”一类词。D句缺中心词,“高赢利”后面加“方向”一词。)

四、阅读下文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把下列笑话中的人生哲理概括出来。

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起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儿子对父亲说:“一定是妈妈打破的。”父亲说:“你怎么知道?„„”“她没有骂人。”

答: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致往往责人以严,待己以宽。

五、下面是为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设计的三条广告词,请从其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条,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简要说明理由。

①现代汉语,一“典”即通。

②规范现代汉语半世纪居功至伟,传播中华文明五大洲声名远扬。

③一本词典,一位良师,一生收获。

你最喜欢的一条是:(填序号)

理由:。

篇4:《敬业与乐业》导学案及答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并理解文中生字词

2.了解文章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3.了解演讲得相关文体知识

4.掌握议论文基本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

掌握议论文基本论证方法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近代著名学者,其著作编为《饮冰室》。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者:梁启超一生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政治活动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三十九万字。《饮冰室合集》共计148卷。

文体链接

演讲的基本知识: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同时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②思维清晰,节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背景链接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

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该校195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校址在上海陆家浜。以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着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厌恶()禅()师佝偻()咽()气

骈()进哭丧()着脸佛()门强聒()不舍

2.词语解释。

敬业乐群:

安居乐业:

断章取义:

不二法门:

言不及义:

强聒不舍:

二、合作探究

1.让学生速读课文,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先后谈了几个问题?

(3)你认为这几个问题的关系怎样?

2.划分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每一部分的意思。

三、课堂检测

1、议论文常识。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有引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2、本文紧扣中心“____________”展开论述。开始援引____________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论述____________之必要,再转入论述主体,分别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方面逐一论述,最后收束全文,得出结论。全文脉胳清晰,极富有层次感。

敬业与乐业(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2.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3.掌握议论文基本的论证方法:“举例子”和“讲道理”学习重点

1、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2、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一、自主学习

1、本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在文章的第____________部分提出来的。

2、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

这几个问题。

3、积累有关敬业乐业的名言。

例:知之者不如好之后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使事业成为喜悦,使喜悦成为事业。--

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

业精于勤,荒于嬉。--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二、合作探究

细读、精读课文,结合文中关于有业、敬业、乐业的论述文字来思考下列问题:

1.“有业之必要”的3个主要论据是:

2.阅读2~5段,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有业”的必要性的?

3.阅读6~7段,用原文回答,什么叫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4.文章是怎样论述乐业的?

5.说说本文在论证论点时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1)“有业之必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2)“敬业”一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乐业”一节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三、课堂检测

1.思考:作者提出了许多关于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哪一点?(有不同意见要说明理由。)

2.学了本文,我们有什么体会,在生活学习中应该怎么做?

雷真民

篇5:《敬业与乐业》导学案及答案(第二课时)

一、单元目标:

1、学习唐代诗歌,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诗歌。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

二、单元学法指导:

1、朗读背诵

2、指导学生从诗歌形象、诗歌语言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文本知识补充

《蜀道难》

1.乐府诗歌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背景资料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其歌词内容多写从长安往西南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现存梁简文帝、刘孝威等人作品,都写过蜀道之难,但内容单薄,艺术性不高。李白这篇则以切身体验为基础,结合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雄放的语言和穷极变化的句式、韵律创造出奇险壮观的艺术天地,把“蜀道难”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耳目一新。

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杜甫诗三首》

近体诗

(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杜甫20岁以后可分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志。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2.困守长安时期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

3.陷贼与为官时期

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主义精神。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

4.漂泊西南时期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四、字词归纳(见《学习指导》第17-18页、23-24页、29-30页)

5、诗歌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描写手法主要有:

1.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

2.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写事物鲜明突出。

3.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4.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象征: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6.使用叠词: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7.托物言志:感物抒怀,隐晦地表情达意,含蓄蕴藉。

8.细节:真实、准确、传神。9.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修辞手法主要有:

1.比喻: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反问:加强语气。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彼,含蓄蕴藉。

以下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六种表现手法:

1.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等。

2.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是为更加形象生动,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的音乐美。

3.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4.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以突出中心。

5.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之情。

6.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

文本探究

1、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3、“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4、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5、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6、《马嵬》这首诗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某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诗的叙事结构上的特点?

六、一法一练——反复

《蜀道难》一诗运用反复的修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反复出现了三次,这样一咏三叹,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情感。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手法。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增强语势。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①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②,忽复乘舟梦日边③。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 ①此诗是李白遭到谗毁而被排挤出长安时所作。②垂钓碧溪上:姜太公未遇到文

王前,曾一度在磻溪钓鱼。③乘舟梦日边:伊尹将受商汤聘用时,梦见乘船经过日月旁边。“日月”比喻天子、皇后。

“行路难”在诗中反复出现,强调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3第二单元学案答案

五、文本探究

1、明确: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3、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4、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5、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时期。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6、倒叙,从整体上倒叙使尺幅之间,一波三折;从局部上看倒叙突出因果。

篇6: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导学案及答案

张家窝中学高一年级政治学科导学案

课题12.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编写人杜学芳审定人唐凤顺 授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价值判断的含义、如何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2、过程与方法:初步具有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群众观念,坚持群众路线,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集体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

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三、学习难点: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四、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五、特别提醒:

1.注意区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人们对事物的客观状况及其本质属性、发展规律作出的判断是事实判断: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的判断是价值判断。区分二者的关键在于是否体现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关系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和主体性: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和主体性。

3.掌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就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4.4.明确价值冲突和评价标准:(1)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2)理解和尊重他

人的正当选择:(3)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

六、知识梳理

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含义

价值判断: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________以及满足的________作出判断。

价值选择:在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

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体现。各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是_____在不同人的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在_____的基础上形成的。

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

1、社会历史性: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变化而不同。②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的意义:

A、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_______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_______的倾向

B、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__________,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12、主体差异性:

①人们的____________不同,________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阶级性)

②人们认识事物的_________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因人而异)

③人们站在不同的________上,就会做出不同的____________和价值选择。

衡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根本尺度——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最根本的衡量标准。我们要自觉站在________的立场上,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

1、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

会发展的___,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2、要自觉站在________的立场上,把_________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四、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价值冲突)

1、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最紧要和最

具决定性因素)

2、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上进行选

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

考。

七、课堂探究

材料一:元代大学者许衡有一天外出,因为天气炎热,感到口渴难忍,而路边恰好

有一排梨树,同行的人纷纷去摘梨,惟独许衡不为所动。“何不摘梨解渴呢?”有人问

许衡。许衡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他迂腐,说:“世道这样乱,梨树主人是谁都不知道,还有这么多的顾忌吗?”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

主”。思考1:(1)材料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判断,它们分别是什么?(2)

在天气炎热、口渴难忍的情况下,许衡不摘梨解渴,许衡的行为选择与他的价值判断的关系是怎样的?

材料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发展,人才市场的建立和毕业生就业

制度的改革,我国“双向选择”的市场用人机制也日益规范。再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猛增,大学毕业生开始出现就业难。许多毕业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开始转变

陈旧的就业观。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转变了择业盲目攀高的观念,抛弃了“起

点高、薪水高、职位高”,“名声好一点、牌子响一点、效益高一点、工作轻一点、离

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的“三高六点”的择业标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

社会的需要,选择最能适应自己的职业。

思考2:(1)结合我国就业形势,促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原因是什么?

(2)从这一原因可以得出什么哲学道理?

(3)事实启示我们应怎样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不同阶段的土地政策。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并在具体的土地改革中,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土地制度。

思考3:(1)同样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为什么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土地政策会有比较大的变化?(2)材料显示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什么特征?

材料四: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思考4:(1)在这首诗中,农民的价值选择是什么?地主的价值选择是什么?

(2)为什么同时同地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3)由此可以看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什么特征?

材料五:不幸因公殉职的任长霞,逝后被群众誉为“人民的卫士、罪犯的克星、敬业的楷模、廉政的先锋、爱民的标兵”。十万群众送长霞的悲壮场面正说明老百姓爱戴和拥护的不是你的官位有多高、你的权力有多大,而是看你是否真正为了老百姓的利益而殚精竭虑、夙兴夜寐。有道是:民心大如天,万事民为先。人民群众的苦与悲、哀与愁,懂得“老百姓即是天”的道理。任长霞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她无愧于千万人的爱戴与景仰。

思考5:(1)对比任长霞的价值选择,我们应有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应怎样进行价值选择?(2)工作中应如何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八、同步练习

1.斗牛是西班牙的历史传统。近年来,人们就斗牛运动的存废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反对斗牛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继1991年西班牙加那利自治区禁止斗牛之后,2010年加泰罗尼亚自治区议会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禁止斗牛。而支持者认为,斗牛代表西班牙的国家形象,应当发扬光大。人们之所以对斗牛运动持不同的看法,是因为()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是客观的②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总是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③认识主体的立场不同导致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不同

④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

A.①②B.①⑨c.②④D.③④

2.幸福,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有诸神之赐、来世之享、天赋权利等解读。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幸福是金钱的占有、幸福是奉献的喜悦等观点。分析这些幸福观,正确的理论出发点是()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阶级性[来源:学*科*网]

③社会价值观的主导者历来属于人民群众

④正确的幸福观才是美好生活的航标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舒婷在《人心的法则》中写道:“为一个诺言而信守终身?/为一次奉献而忍受寂寞?/是的,生命不应当随意挥霍/但人心,有各自的法则”。这段诗所包含的哲理是()

A.价值实现取决于人们的选择B.人的价值是永恒的C.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D.价值选择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4.每年3月最后一个周六的20时30分至21时30分,统一熄灯一小时,已成为一项倡导环保生活的标志性仪式。“地球一小时”活动倡导每个公民都为低碳环保尽自己的一份力。从哲学角度看,公民应该①树立生态价值观,积极参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活动②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自觉牺牲个人利益维护整体利益③正确处理个人活动与社会

发展的关系,践行低碳生活方式④学会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为了低碳减排和保护环境,某市要对电价水价进行调整。但由于各县区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差异较大,某市不会用“一刀切”的方式统一每个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用电用水量,而是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本地区的最低用电用水量。这种做法体现了()

①正确的价值观符合所有人的利益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

③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④一切从实际出发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6.自2003年起,教育部分批批准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76所高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给试点高校提供自主选择自己所需人才的空间和舞台。下面是部分高校2011年自主招生面试试题,这些试题体现了高校选拔人才的价值取向。

*何为软实力,如何构建国家软实力?

*《阿凡达》很火,欧美大片、日本动漫也很受欢迎。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发展中国文化? *谈谈对雷锋精神内涵的理解,现在该不该提倡雷锋精神?

*给你一张厚纸、一根铁丝,怎样煮熟鸡蛋?

*“范跑跑”现象你如何看待?

运用人生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说明上述试题内容对我们加强自身修养的启示

九、板书设计

十、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思考1:(1)一种是同行人的价值判断:世道太乱,梨树主人是谁都不知道,无须太多的顾忌,可以乱摘。另一种是许衡的价值判断:“梨虽无主,我心有主”,不是自己的梨,不能乱摘。

(2)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许衡不摘梨解渴是因为不是自己的梨,不能乱摘。许衡不去摘梨就是在其价值观支配下作出的选择。

思考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发展、人才市场的建立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我国“双向选择”的市场用人机制也日益规范、毕业生数量猛增导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等,是促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原因。

(2)从这一原因可以看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作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3)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否正确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思考3:(1)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不同阶段的土地政策,都是源于对当时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的深刻研究,都是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思考4:(1)农民的价值选择是希望尽快下雨以缓解旱情;地主们却害怕下雨耽误了他们听歌看舞的享乐。

(2)造成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地位的不同和各自需要的差异。

(3)由此可以看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特征。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思考5:(1)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2)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因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DBCCA6.(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篇7:《海燕》 导学案及答案

一 海 燕

一、目标导学

1.理解象征意义,体会对比作用。2.把握海燕形象特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或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苍茫()飞沫()胆怯()困乏().....翡()翠 呻吟()掠起()飞cuàn()....chǔn()笨 蜿yán()寂mò()zhân()怒 2.二读课文,思考本文以大海为背景,描写了暴风雨到来前海面景象的几个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四)理解象征意义。

1.本文采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指出海燕、海鸥、海鸭、企鹅、乌云、狂风、雷声、闪电、大海、暴风雨的象征意义。

2.作者写海燕,当然有他的时代性。就我们现在来说,仍然觉得他有较大的意义,想一想,他对我们现在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

(五)总结全文。

1.中心意思:《海燕》这首散文诗,热情地歌颂了,揭露 了,抨击了 的丑恶嘴脸。

2.写作特点:寓情于景,借景抒怀,运用 手法,兼用对比、反复、烘托、、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的特点。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上正确的读音。

胆怯()蜿()蜒 号()叫 呻吟().....掠起()甩()到悬崖上 摔()成尘雾和碎末 ...2.《海燕》作者是,他是(国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 》、《 》、《 》。本文体裁是,它兼有 和 的特点。

3.在暴风雨将要来临的画面中,其他海鸟和海燕形成鲜明对比。请发挥想像,深入体味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有什么想法,它对海鸥海鸭、企鹅会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说一段话,充分展示海燕的心理活动(不少于50字)。提示:海燕的心理活动应包括以下几点:(1)欢乐之情;(2)对暴风雨的热情和渴望;(3)无畏和战胜暴风雨的信心。

(二)课内阅读

①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唱歌,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②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③海燕叫喊着,飞翔着,象黑色的闪电,箭一般的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④看吧,他飞舞着,象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⑤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上文内容大意。

2.又温暖,又滋润!”蛇对那自由的鸟这样的回答,可是它却在心里暗笑鹰的这些梦话。而且,它这样想着:“飞也好,爬也好,结果还不是一样,大家都要埋入黄土,都要化为灰尘„„”

但是那勇敢的鹰忽然抖擞精神,微微挺起身来,向山谷里看了一眼。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

鹰使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啊,要是能够再飞到天上去一次,那可多么好啊!战斗是多么幸福啊!„„”

1.高尔基《鹰之歌》中的“鹰”、“蛇”象征什么?

2.本文运用类比方法主要体现在()A.借鹰和蛇来寄托自己的情志。

B.用鹰和蛇的习性来体现社会上某类人的行为。C.赋予鹰、蛇以及其他自然景物以人的灵性。D.用鹰和蛇的言行来体现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3.“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这句景物描写对刻画“那勇敢的鹰”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4.文末“鹰使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这一句,着重从什么角度刻画“鹰”的英雄品格的?联系生活,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失败的英雄”?

5.读了本文,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自我解剖从前什么时候扮演了“蛇”的角色,什么时候像“鹰”学习的?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后作业

1.完成导学案拓展阅读。

2.熟读课文,选择最喜欢的语段加以背诵。

《海燕》导学案参考答案

二、自主预学

1.cāngmáng mò qiâ fá fěi shēnyín lǜe 窜 蠢 蜒 寞 震

2.本文以大海为背景,注意暴风雨到来前海面景象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画面。

变现实了么?你们以为逃避就可以无忧无虑了么?你们错了!你们大错特错!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逃避只会让你们变得更加虚弱!你们将会不堪一击!你们要勇敢地站起来啊!站起来呀!站起来吧!

例二

海鸥啊!你这海面翱翔的精灵,你总是借着阳光的庇护,偷得片刻的休闲,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飞翔。此时,残烈的暴风雨即将吞噬阳光,海浪也倚仗着烈风的嚣张气焰怒号着,就在这天地被黑暗笼罩的刹那,无论你是怎样地飞窜,也挣脱不出黑暗的囚笼,与其不断地挣扎,还不如和我比翼翱翔,带着必胜的信念,与暴风雨搏击!

海鸭啊,平时悠闲自在的你此时怎么这般措手不及?难道就是这轰轰烈烈的雷声将你吓成这番模样?被动是没有任何取胜的余地的,让我们一起,带着大海的愤怒向乌云挑战吧!

还有你,你这笨拙的企鹅,你躲藏起来就能逃避被黑暗吞噬的厄运吗?与其提心吊胆地为自己担忧,不如慷慨激昂地与暴风雨鏖战!让我们一起和狂风争鸣,吹响战斗的号角吧!

海鸥、海鸭、企鹅,你们听到我的心声了吗?让我们一起来享受战斗带来的拼搏的乐趣吧!

(二)课内阅读: 1.答案:暴风雨到来时海燕搏击风浪,积极战斗,以必胜的信心,迎接暴风雨的到来。2.答案:形象地表现了风、云、雷、电的嚣张气焰。3.答案: “飞舞”一词写出了海燕的欢乐;“精灵”一词展示海燕的战斗形象;“大笑”“号叫”,显示了海燕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气概。

4.解析:不行,改动以后句式变化了,突出的对象就成了浪,而不是象征反动势力的狂风,也不能表现反动派势力对人民群众的迫害之深。

五、拓展阅读:

1.鹰”象征革命勇士;“蛇”象征满脑袋市侩哲学的庸俗小市民。2.D 3.通过对蛇生活的阴暗、腐臭的山谷的环境描写来反衬鹰对重返广阔自由的美好天空战斗的渴望之情。

4.文末着重从在蓝天中搏击、不幸负伤的“失败的英雄”,其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渴望战斗的激情和念念不忘再一次翱翔天空重新战斗的精神却屹立不倒这一内外对比的角度来刻画“鹰”的英雄品格。联系生活略。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课时作业 下一篇:语文作业本答案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