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显微手术

关键词: 经蝶窦 垂体 切除 手术

内镜显微手术(精选八篇)

内镜显微手术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2月至2015年2月, 共有40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患者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区医院接受住院治疗, 其中男11例, 女29例, 年龄19~67岁, 平均42.6岁。病程1个月~14年, 平均36.7月。肿瘤类型:根据内分泌症状、病理结果:泌乳素型 (prolactin, PRL) 14例, 生长激素型 (growthhomone, GH) 9例, 混合型 (PRL+GH) 7例, 无功能型10例。临床表现为, 神经性头疼16例, 肢端肥大10例, 内分泌病例13例, 闭经11例, 视力减退17例, 视野缺损18例。

1.2 手术适应症

行垂体瘤切除的患者蝶窦健康状况较好, 无伴有鼻窦炎等影响统计分析的并发症因素, 结合40例手术患者临床诊断结果行蝶鞍区部位CT及MRI, 配合CT检查常规检查结果确诊患者肿瘤鞍上的发展实际级别大小, 其中在C级以下者可纳入统计资料。

1.3 手术器械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患者均使用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显微器械, 其中并配合鼻内镜微创导航系统与病情监测可视系统, 手术显微镜均在手术前做好各项消毒措施, 严防临床手术中出现的交叉感染, 其型号为 (镇江产LZL211型、德国产MOLLER HiR1000型) 。

1.4 手术方法

首先, 将行垂体瘤切除手术的全部麻醉处理后的患者呈头后仰20˚的仰卧姿势, 经右鼻腔将行路气管插管斜行插入, 配合0˚内镜于两侧定位患者的蝶窦开口。蝶窦骨性开口应确保位置在蝶嵴约0.5cm处, 并保持上界低于蝶窦开口处。通过将患者鼻腔中隔向对方方向互相推动挤压导致鼻中蝶嵴骨折来将扩张器快速塞进, 配合剥离子进行, 并将对侧的鼻腔粘膜分拨开, 使其分离开口不断增大, 其开口处应低于蝶窦开后位, 咬除蝶嵴[2]。其次, 利用显微镜沿着蝶嵴切除蝶窦粘膜, 配合使用电凝硬脑膜, 凿开骨窗来进一步切除鞍底硬脑膜的肿瘤物, 将鞍底凿开肿瘤流出的患者配合麻醉师通过控制呼吸法来加强其颅内压力。用垂体瘤钳、垂体瘤刮匙将患者颅内鞍底的肿瘤分块切割, 配合临床医师通过压迫颈部静脉来强化颅内压力。使用30˚鼻内镜观察鞍底内镜盲区及切块肿瘤残余物, 内镜切除鞍底海绵窦附近的肿瘤[3]。术后修复鞍底使用明胶海绵或者消毒后的粘EC胶的肌肉来进行, 确保患者蝶嵴鼻窦开口处易于康复[4]。

2. 结果

本组40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患者中, 有36例肿瘤全切除。术后患者病症恢复状况:肢端肥大症状有较大改善, 视力有所恢复, 乳腺内分泌转好, 偏盲者基本完全康复。其中, 有15例出现暂时性尿崩症并发症例数, 4000~8300ml/24h的尿量, 通过及时补充双氢克尿噻来保持尿崩患者本身的电解质平衡, 对病情有较大缓解作用;有2例出现脑脊液外漏, 通过保守治疗减轻了病症继续恶化;有1例出现术后复发与继发交叉感染, 通过再次经蝶窦行再次切除肿瘤手术并结合放疗[5]进行综合治疗。所有40例患者按照术后3d、3个月来进行CT检查, 并配合相应随访记录患者的日常生活与整体康复情况。

3. 讨论

经蝶窦入路行切除垂体腺肿瘤首先起始于1906年的Schloffer医师[6], 之后经过世界各地临床外科医师的不断改进, 于上世纪70年代逐渐将显微镜技术应用到经蝶窦切除垂体腺瘤手术中, 近些年, 愈加多的相关医学报道直接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并辅助内镜显微技术行切除垂体瘤[7], 通过分析以上40例患者实际病例可知,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具有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 减轻患者术后伤痛, 对鼻窦切口处、鼻腔处手术创伤小、入路安全、术野广等优点, 并且还能有效简短肿瘤手术切除时间, 减少各类鼻腔粘膜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而在蝶窦切开、蝶骨骨折入路与分离蝶嵴的手术过程中, 通过配合使用内窥镜显微镜技术可大幅度提升手术视野的辨识度, 更便于操作与及时清理干净肿瘤残余物, 并且还能利用内窥镜的广角功能减少蝶嵴中线标志的错误率与盲区监测。此外, 魏少波[8]等人还证明通过使用内窥镜还能更为准确的分离出蝶窦前壁与骨折对侧处的中线标志-蝶嵴, 可在很大程度上较少术中相关器械对于鼻窦侧神经的不必要损伤。

但是, 综合比较分析垂体瘤术中内窥镜与手术中显微镜的实际临床应用效果, 可以发现, 手术配合使用显微镜技术可使手术更具稳定的操作性, 拥有更准确的深度感, 其呈现的三维图像更不易使患者的蝶窦发生结构变形[9]。而通过配合使用内镜与显微镜, 则能够避免出现术中多次退出插进内窥镜以擦拭干净多余血液的麻烦, 对于清理干净多余的肿瘤切除残余物有重要意义。而内镜辅助的直接经单鼻孔蝶窦显微手术则将内窥镜的便捷、安全与显微镜三维显示技术的创伤小、快速等优点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在本次研究的40例行垂体瘤切除手术的患者中有3例因其鼻孔较小进行了鼻翼底部微创切开手术, 不仅没有影响到患者的康复及容貌, 还对于经单侧鼻窦插入扩张器起到了帮助作用。然而, 在术中及术后应注意蝶窦鞍底重建及蛛网膜损伤等问题, 可通过肌片或明胶海绵及生物胶来及时修补外漏的脑脊液[10], 对于减少术后患者的复发及并发感染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内镜辅助的直接经单鼻孔蝶窦显微手术是一项较为安全、方便、感染并发症发病率底的有效方法, 可较为完整的清除肿瘤残余物, 对于微创侵袭外科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明显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饶正西, 桂松柏, 曹楚南, 曹磊.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26例垂体腺瘤的疗效观察[J].贵州医药.2016 (01) :103-106.

[2]张海红, 马磊, 张威, 郭康, 衡立君, 贾栋.垂体腺瘤MRI特征与视觉功能损害的关系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6 (01) :75-77.

[3]白吉伟, 李储忠, 赵斯达, 陈一元, 曹磊, 张亚卓.单中心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卫生经济学初步研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6 (02) :90-92.

[4]彭松.浅谈垂体腺瘤的治疗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 (14) :28-31.

[5]李乾, 李强, 丁永忠, 任军, 张海林.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关系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3 (21) :193-196.

[6]丁哲旻, 鲁晓杰, 王清, 李兵, 缪亦锋.垂体腺瘤中叶酸受体α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3 (01) :162-167.

[7]费毅.垂体腺瘤与信号传导机制异常[J].中国热带医学.2012 (03) :78-81.

[8]张济源.经蝶切除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效果观察[J].广西医学.2012 (07) :50-53.

[9]王剑峰, 王飞, 侯勇, 王俊兴.经鼻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31例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2 (07) :129-131.

喉显微手术的护理体会 篇2

【关键词】喉显微手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739.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345-01

1 临床资料

530例患者中,男性390例,女性140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18岁,声带息肉420例,声带小结110例,住院5~9天,平均住院日7天。

2 手术方法

手术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患者取头过度后伸位,麻醉插管后,在直达喉镜暴露声门,喉显微镜下进行操作,术毕移去手术显微镜及支撑喉镜,患者清醒后拔出气管插管。

3 护理的特点

3.1 心理护理

病人入院后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并掌握每个患者的心理状态,多与病人交谈,向患者宣教喉显微手术常识,详细的解释术前及术后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配合治疗,给与精神上的支持与安慰。首先向患者介绍手术及麻醉方法,由于手术较小,但又需大麻醉,许多患者对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了解不够,思想上有顾虑,内心很紧张,要做好病人的解释工作,消除其紧张情绪,使其能更好的与麻醉者配合[1]。其次,说明手术时间短,停用麻醉药,患者回病房后即清醒。第三,安排其接触已获得手术痊愈的患者,帮助其树立信心,放松情绪,获得最佳手术效果。顾虑易导致患者术后无自助能力,为此术前护士要依据患者顾虑的先兆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

3.2 术前护理

3.2.1 口腔护理 术前一天用朵贝尔氏液含漱,保持口腔清洁。

3.2.2 按全麻护理要求铺备用床,准备氧气、吸引器等。术后由于病人无法说话,为其备好纸、笔或画写板以便交流。

3.2.3 术前六小时禁食水,术晨嘱男病人刮净口周胡须,女病人禁忌化妆以免影响病情观察。术前30分肌注鲁米那0.1g阿托品0.5mg。

3.2.4 术前若有咳嗽、伤风感冒、发热等症状,及时告诉医生停止手术,积极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接受手术治疗。

3.3 术后护理

3.3.1 呼吸道护理 全麻未清醒时,心电监护仪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3L/min,病人体位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此体位不仅有利于分泌物流出,还可以防止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净口鼻分泌物。全麻清醒后要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术后给予抗生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超声雾化吸入一日二次,以达到预防感染、减轻喉水肿的目的。

3.3.2 观察麻醉剂的残留作用 由于手术时间短,麻醉清醒快,虽然各项生命体征都正常,但由于手术要求全身肌肉完全松弛,致使上肢抬举无力,面部无表情,甚至无法咳嗽吐痰,应及时吸净患者口鼻内分泌物;患者头部不宜抬离床头以免引起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术后早期应限制患者离床活动,因术中应用肌松药,术后患者会有不同程度肌肉酸痛或肌肉僵直症状,为防止此类不适症状,应嘱患者12小时后下床活动。

3.3.3 禁声 术后第2天起患者可适当发声[2],以利于声带创面修复及避免粘连,但要少说话;以后绝对禁声10~15天,防止创面水肿发生,以利于创面愈合,要向患者详细交待,说明禁声的重要性,轻声耳语也要禁止。使其了解声带过早活动,未愈合的创面在摩擦刺激后易出現水肿,不仅延长恢复期,更易使病变在原部位复发。

3.3.4 饮食护理 术后全麻清醒六小时后可进冷流质饮食,2~3天后改为半流食,给予呋喃西林液含漱,待咽部不适感减轻后再改为普食,但在损伤部位粘膜尚未形成时不必强求患者进普食,经3~5天粘膜自行脱落,局部不需用药。

3.3.5 禁烟 因为吸烟除对喉部有化学刺激外,还能很快的蒸发喉部粘膜表面的粘液,使声带表面发干后,煤焦油物质直接刺激声带,造成声带肥厚、粗糙、息肉样变。

3.3.6 练声 喉部伤口愈合后开始练声,应循序渐进,不宜多说话,让病人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多数病人声音能自然恢复正常,不需锻炼。

3.3.7 出院指导 不可长期滥用“嗓子”使声带发生疲劳,避免感冒时唱歌,禁食辛辣刺激食物,适当的营养和休息,精神愉快,不适时随时到门诊复查,若有复发应及时手术。

4 讨论

支撑喉镜下喉显微外科手术具有光线明亮,术野清晰,能在直视下完成操作,且病灶清除彻底,对患者损伤小的特点。其手术操作精细、范围局限,要求声带静止不动,故宜在静脉复合麻醉人工呼吸下进行。其手术时间短,既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又可达到手术结束患者即可苏醒的目的,护理配合有其特点。完善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手术,术后的护理配合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马爱云,支撑喉镜下显微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齐鲁护理杂志2006年1月第12卷第一期.

内镜显微手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0年7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收治的囊性脑肿瘤患者27例, 按照数字随机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8例, 其中男8例, 女10例, 年龄在10~65岁, 平均年龄 (37.1±9.2) 岁;对照组9例, 其中男4例, 女5例, 年龄在13~66岁, 平均年龄 (37.4±9.4)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手术采取锁孔开颅入路, 对照组直接采取显微手术治疗, 观察组则采取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 采取显微镜直视下, 将囊液吸尽, 置入神经内镜观察肿瘤周围的结构, 肿瘤体的背部, 在显微镜直视下, 电凝肿瘤内部, 并将瘤结节和肿瘤包膜进行分离, 确保肿瘤周空间足够大时, 再次放入神经内镜, 观察显微镜术野无法观察的死角[2], 了解周围的解剖关系后, 在显微镜下进行切除, 切除需注意避免伤到神经及血管等重要结构, 再次用神经内镜进行观察, 是否存在肿瘤残留, 若存在肿瘤残留, 可以分块切除, 直至全切。完全切除后用温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瘤床, 直至清亮。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两组切除方式、并发症发生情况、复发情况及死亡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专业的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所有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 组间t检验, 平均值以±s表示, 并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全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大部分切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附表。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 *表示P<0.05

3 讨论

囊性脑肿瘤病变形成原因尚不清楚, 研究表明, 其可能为一种多方面原因导致的疾病, 可能与肿瘤的退行性改变或肿瘤囊性形成以及小囊变性等因素相关。该病影像学诊断有一定的困难、诊断时注意鉴别囊性血管母细胞瘤、囊性星形细胞瘤、囊性转移瘤、囊性室管膜瘤[3]。该病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 目前有单纯神经内镜手术、单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及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等方法。单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手术视野有时存在死角, 导致切除不全, 肿瘤残留的缺点, 而单纯神经无法特写解剖结构, 具有一定的弊端。而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为一种较为全面并且具有明显优势的手术方法[4]。该方法采用神经内镜辅助, 照明良好, 并且可使用范围大, 手术造成的创伤较小, 并且有效解决显微镜盲区, 有效减轻术中脑组织牵拉情况, 且有减少了盲目操作。切除范围也随之增大, 可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 避免残留。并且由于该手术方法对单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和单纯神经镜手术进行了弥补, 并且两种手术方式的优点得以保存, 因此手术效率也相对较高。本组结果中显示,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全切率明显高于显微手术, 证明与单纯手术方式相比,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疗效优势明显, 且未在并发症发生率上表现出明显统计学差异, 证明该方法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观察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囊性脑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囊性脑肿瘤患者27例, 按照数字随机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显微镜下切除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采取神经内镜辅助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全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大部分切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囊性脑肿瘤临床效果显著, 并且较为安全, 临床价值较高。

关键词: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囊性脑肿瘤,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李在雨, 罗毅男, 陈大伟, 等.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囊性脑肿瘤的疗效观察[D].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3 (6) :583-586.

[2]李在雨, 许晓光, 颜杰浩, 等.囊性脑肿瘤的诊断与显微手术治疗[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2, 11 (3) :254-256.

[3]徐伟光, 钟德泉, 殷利明, 等.Ommaya管置入并32 P内放疗治疗囊性脑肿瘤31例[J].广东医学, 2013, 34 (9) :1326-1326.

内镜显微手术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于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进行CT及X线进行检查,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等,均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男性患者有34例,女性患者有22例,年龄在21~69岁,平均年龄为(49.4±3.1)岁;有14例患者为腰痛,有16例患者为下肢疼痛,有26例患者为腰痛伴有下肢疼痛;病理分型:其中有10例患者为Ⅰ型,有12例患者为Ⅱ型,有18例患者为Ⅲ型,有16例患者为Ⅳ型;其中有45例患者Lasegue Sign阳性,有51例患者小腿麻木,有41例患者趾背伸力降低,有21例患者鞍区感觉能力减弱。患者经过影像学检查,其中有48例患者为单节段病变,有8例患者为双节段病变。

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在X线下进行观察,进行常规的消毒铺无菌巾,对患者进行局麻(0.5%的利多卡因,20m L),在后背进行正中纵行切口,切口长约为1.5cm,用骨膜剥离子进行分离,在切口处填塞纱布进行止血,随后将导针插入,进行扩张,将锥弓板垂直切开,放入锥形的工作通道,同时将周围的软组织进行清理,将窥镜套入,并对窥镜的视野及焦距进行调整;用解剖钩将黄韧带分离,此时,硬脊膜及神经根将会暴露;用神经牵开器将神经根剥开,能够看到神经根前面变性并突出的髓核组织,用髓核切开器将纤维环切开,随后用髓核钳将变性的髓核组织取出,并将1m L的己丁糖注入,目的是预防神经根粘连;手术结束后,患者平卧至少在6h以上,常规给予抗生素5天左右,3天后患者可以进行轻微的活动。

1.3 疗效评价标准

按照Nakano标准对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进行评价:优: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腰腿痛消失,可以进行正常工作生活;良: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腰腿痛大部分消失,可以参加工作,腰腿部的活动受到限制;可: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腰腿痛改善,可以勉强进行工作,腰腿部的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需要服用镇痛药。

1.4 统计学处理

若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的形式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两组间的t检验进行;对于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者秩和检验,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软件应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56例患者在治疗后7天内可以下床进行活动,平均时间为3.2天;手术后住院时间为6~9天,平均住院时间为6.2天;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出血量为25~100m L,平均出血量为45m L;手术时间为35~95min,平均时间为48min;5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2年,平均随访时间为1.2年;按照Nakano标准对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其中优:38例,良:15例,可:3例,优良率为92.1%。所有患者均没有出现硬模及神经根的损伤,没有出现感染。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程较长,经常合并黄韧带变厚,关节增生而引起腰椎管狭窄,传统的椎间盘摘除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大,出血量较多,恢复时间较长,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后路显微内镜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显微内镜手术对于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治疗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其创伤小,患者恢复时间短,手术切口较小,视野清楚,避免了对腰背肌的剥离和拉伸,保证腰椎的稳定性[2];由于手术切口小,手术过程出血量少,其在直视下对髓核进行摘除,其能够防止神经根的粘连。其主要适应证主要有:对于临床症状严重的患者或患者经过保守治疗3个月后期临床症状没有改善,可以进行显微内镜手术[2];此外,患者神经根出现明显的压迫症状,并伴有椎管狭窄者均可进行显微内镜手术[3]。而对于先天性发育异常的患者其椎管暴露较难,此类患者治疗时间长,出血量较多,容易造成损伤,不宜进行显微内镜手术治疗。

本研究对于56例患者进行治疗,其结果显示:5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2年,平均随访时间为1.2年;按照Nakano标准对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其中优:38例,良:15例,可:3例,优良率为92.1%。所有患者均没有出现硬模及神经根的损伤,没有出现

预见性护理对减少冠状动脉内支

张艳红邓梅珍(肇庆市第一人民医

【摘要】目的探讨对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月至2010年12月60例STENT术患者设为对照组,术后实施常规术后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对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实施有效的预见性护理能够【关键词】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并发症;预见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

[Abstract]Objective Coronary artery stent placement patients after im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nursing effect.Methods Selection from Ju group,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vention nurses;choose from January postope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implementation of foresight.Results Patients who underwent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e incidence of Coronary artery patients after stent placemen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ff

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STENT)是心血管疾病介入性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但介入性治疗毕竟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如不及时处理,也会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预见性护理是指患者症状未显现前预测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和预见某种症状,并能针对性采取有效的护理[1]。因此,对STENT术后患者进行严密的观察,系统掌握术后并发症的特征,寻找较好的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护理工作中的重点。本文自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针对STENT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采取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感染。

综上所述,采用后路显微内镜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其临床效果较好,安全性高,能够保证脊柱的稳定性,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孔畅,林定坤,王羽丰,等.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骨伤,2004,17(12):753.

[2]佘康云,王冰,沈合群,等.后路椎间盘镜治疗8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7,9(7):940-941.

内镜显微手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2011年12月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46例,男22例,女24例;年龄25~61岁,平均38.6岁。头痛22例,三叉神经痛30例,面部感觉异常6例,听力下降5例,面神经受累3例。

1.2 影像学表现

所有患者均接受CT及MRI扫描检查,CT平扫示桥小脑角区病变呈低密度,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无水肿。MRI示桥小脑角区病变呈长T1及长T2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同,弥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边界清楚,增强无强化,周围脑组织无水肿,较大病变上方达小脑幕,前方达脑干腹侧,下方靠近枕骨大孔水平。

1.3 手术方法

全麻后取侧卧位,患侧朝上,乳突处于最高点,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发际内直切口,长约6~8 cm,采用骨窗或骨瓣开颅,骨窗直径约3~4 cm,上达横窦、前方达乙状窦后缘,靠横窦、乙状窦侧半弧形剪开硬膜;切开延髓池外侧蛛网膜,放出脑脊液后使小脑塌陷,显微镜下暴露、分离及切除病变,显微镜下肿瘤切除完全后再采用神经内镜(AESCULAP FF399R,德国蛇牌公司)辅助,了解视野死角有无残留肿瘤,如有残留,予以内镜下切除,确认肿瘤切除完全后,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野,缝合硬膜,骨瓣回纳,分层缝合头皮切口。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镜下囊肿呈白色,包膜菲薄,全切40例,次全切除6例,术中发现囊壁与血管粘连,难以分离,予以小片残留。术中显微镜下认为全切20例,行内镜检查后均发现肿瘤残留,予以内镜下切除肿瘤,术后病理结果均为表皮样囊肿。

2.2 随访

所有患者随访3~12个月,41例患者症状均消失,5例听力下降患者有好转,无迟发性出血病例。3个月后影像学复查,未见肿瘤复发。

2.3 手术并发症

本组手术无死亡、瘫痪病例,16例术后出现发热,予以抗炎、腰穿引流后体温正常。

3 讨论

颅内表皮样囊肿属种源自外胚层的先天性囊肿,是颅内最常见的外胚层组织肿瘤,约占颅内原发肿瘤的0.2%~1.8%,桥小脑角区肿瘤的7%~9%[1]。好发桥小脑角、中颅窝底鞍旁、后颅窝四脑室等处,以桥小脑角最多,文献报告约有50%发生于桥小脑角[2]。

临床表现主要有耳鸣、听力障碍、三叉神经痛、面瘫、复视、共济失调、眼震等,本组患者主要表现为三叉神经痛及耳鸣。影像学表现主要与其内容物有关,CT多呈低密度,MRI在T1WI上呈低信号或低、高等混杂信号,信号不均匀,常见到小斑片状、或不规则的等信号区,在T2WI上均表现为高信号。由于肿瘤不含血管结构,增强扫描肿瘤内容物和囊壁均不出现强化,DWI是诊断表皮样囊肿的一个特异性序列,表皮样囊肿呈高信号,而其它病变呈低信号,对于蛛网膜囊肿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应作为首选检查与常规扫描同时进行,以提高病灶的检出率[3]。

鉴别诊断主要和蛛网膜囊肿、皮样囊肿等作鉴别。蛛网膜囊肿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应用FLAIR及DWI序列,表皮样囊肿的信号不被抑制,呈高信号,而被抑制的脑脊液呈低信号,病变与脑脊液对比度提高,以将脑池内的表皮样囊肿准确检出。皮样囊肿在组织学上与表皮样囊肿有明显不同,皮样囊肿含有中胚层和外胚层结构,瘤内可见毛发、汗腺、皮脂腺和毛囊等。病灶多呈圆形,边缘锐利,位置多居中线,没有沿着脑池葡行生长的特点,由于肿瘤组织成分多样,信号表现更为复杂。

手术切除是治疗本病的唯一方法,开颅显微手术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法,通过显微镜及一系列显微操作技巧,可以更好的保护颅内重要结构,减少副损伤,但显微手术为单管状视野,对生长范围较广且形态不规则的病变常存在死角,通过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有望减少肿瘤残留及神经血管牵拉,减少并发症的发生[4,5,6]。46例显微手术中发现20例患者胆脂瘤显微镜下切除后,仍在内镜下发现有肿瘤残留,达43.5%,所以通过应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可减少显微镜直视下的盲区,避免扩大骨窗,减少对重要结构的牵拉,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如果囊肿与周围结构粘连不紧,主张施行囊外全切,由于囊壁是生长最为活跃的部分,因此要求在手术时尽可能将囊肿囊壁完全切除。一旦囊肿与周围结构尤其是脑干黏连紧密,均主张先行囊内切除,再剥离囊壁,防止囊内容物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无菌性脑膜炎,如囊壁与重要结构粘连紧密,难以分离,笔者认为不必追求全切,以免增加神经、血管损伤;术后无菌性脑膜炎所致的发热是表皮样囊肿的常见并发症,预防关键在于手术止血彻底后用生理盐水多冲洗术野,有助于囊肿内容物的排出,减少对颅内神经系统刺激,术后予以激素、抗炎及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脑脊液等治疗,体温都可恢复正常,痊愈出院。

本组患者通过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手术安全、微创,效果理想、并发症少,是治疗颅内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的最佳选择。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治疗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资料。结果:全切40例,次全切除6例,术后随访3~12个月,41例患者症状消失,无死亡及复发病例。结论:通过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手术安全,可避免过度牵拉神经血管结构及扩大骨窗来切除突入邻近结构的肿瘤,是治疗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表皮样囊肿,桥小脑角,神经内镜,显微手术

参考文献

[1]吴恩惠,戴建平,张云亭.中华影像医学·中枢神经系统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3.

[2]Schiefer T K,Link M J.Epidermoids of the cerebellopontine angle:a 20-year experience[J].Surg Neuro,2008,70(6):584-590.

[3]王雪飚,秦毅,张桂池.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于颅内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2):156-158.

[4]徐颖洲,刘吉祥,任洪波.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桥脑小脑角区胆脂瘤[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16(4):412-413.

[5]张亚卓,王忠诚,刘丕楠,等.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治疗颅内胆脂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1,17(4):201-204.

内镜显微手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0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 男性65例, 女性44例, 男性与女性之比为1.48∶1;患者年龄22~76岁, 平均为43岁;病程1周~12年, 经过腰椎正侧位X线和CT、MRI检查确诊, 其中病变在腰3~腰4共16例, 腰4~腰5共61例, 腰5~骶1共32例, 其比例为1︰3.8︰2, 以往曾行针灸, 推拿, 牵引者81例, 行硬膜外或骶管封闭者55例, 行胶原酶溶解术者18例, 口服药物治疗的36例, 腰痛伴下肢痛63例, 单纯腰痛24例, 单纯下肢痛87例, 双侧下肢痛22例, 直腿抬高试验单侧阳性72例, 双侧阳性27例, 阴性10例, 伴单下肢跛行64例跟腱反射减弱与拇长伸肌肌力下降同侧36例, 不同侧20例。

1.2 护理方法

①术前访视:由巡回护士在手术前一日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访视, 查阅病历, 查看血常规、血凝四项、输血前五项、心电图、X线、CT、MRI等各项检查。②与患者进行沟通, 了解其心理状态, 对术前易出现紧张, 焦虑、恐惧的患者进行鼓励, 介绍手术大概时间, 术中注意事项, 手术成功的患者现身说教, 减轻患者心理压力。③术前检查仪器的各项使用性能, 并进行常规药品和手术器械的准备, 确保手术顺利进行。④手术过程及术中护理配合:a协助患者取俯卧位, 胸部、腹部及大腿。小腿处放置体位垫, 臀部放置约束带加软垫固定, 双上肢屈曲放至头部, 头偏向一侧, 体位以患者舒适不影响呼吸为宜。b手术采用德国Rudolf后路腰椎间盘镜系统, C臂X线机定位。c常规消毒皮肤, 铺手术巾, 协助术者及助手穿手术衣。d由巡回护士连接摄像头, 光源线, 显示屏监测仪器, 维持手术中各系统的正常运转。e配制局麻药, 采用2%利多卡因10m L加生理盐水20m L, 加入0.1%肾上腺素0.3m L混合后于病变椎间隙中线旁1cm做1.5~2cm纵行切口的局部浸润麻醉。f插入9号针头, 深度1.5cm, C臂光机定位后取走针头, 切一纵行切口约1.5cm插入定位针, 穿过腰背筋膜, 沿定位针插入扩张管到椎板下缘, 抽出定位针, 顺序插入第二、三、四扩张管, 抵达椎板将自由臂接到床导轨上, 通到扩张后插入, 调节自由臂压力并紧固, C形臂光机验证位置后调整椎间盘镜的焦距, 图像方向, 脊柱头侧位于显示器12点, 脊柱尾侧位于6点。g手术过程要主动配合医师, 器械护士要准确传递器械, 及时擦净镜头上的血迹, 方便手术医师操作, 关闭切口前准确清点器械、敷料[1]。

1.3 术后物品处理

手术间的一般物品作常规处理。椎间盘镜主要由光学镜, 光导纤维束等材料构成, 除金属外套等部件可按常规手术器械清洗保养, 光导纤维束切忌打折, 扭曲, 盘绕圈直径>30cm, 镜头清洗擦拭动作轻柔, 不可接触油性物质, 切忌粗暴重摔, 以免影响使用效果。

1.4 术后护理

患者术后去枕平卧6h, 压迫背部伤口止血, 6h后可翻身, 翻身时要直线翻动, 侧卧位应完全侧卧或稍前倾, 用稍硬的长枕头置于脊柱后。术后第一天开始在床上练习术侧下肢直腿抬高活动, 使神经根在椎管内轻微移动, 防止神经根与伤口周围瘢痕组织粘连造成术后遗留疼痛。术后第2, 3天即可佩戴腰围下床活动。术后1~2周逐渐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 应循序渐进, 活动范围由小到大, 次数由少渐多, 时间由短到长, 强度由若到强。开始由五点法、四点法、过度到三点法、飞燕式。

2 手术结果考察

由于椎间盘镜手术采用局部麻醉, 在本院治疗的109例患者术后均无出现呕吐、腹胀、头晕、低血压等麻醉并发症, 极大减轻了术中护理负担。术后患者疗效评价按Macab标准评定, 优 (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 占80例, 术后恢复了原工作;良 (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 劳累后偶有腰痛或下肢酸胀感) ;占25例, 术后恢复了原工作;可 (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 遗留轻度腰痛或下肢不适) 占3例;差 (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不能从事正常工作和生活) 1例。在全部考查的109例患者中优占73%, 良占23%, 优良率达96%。

3 讨论

局麻下进行椎间盘手术具有创伤小, 操作方便, 安全, 疗效确切, 对呼吸, 循环影响小等优点, 尤其适用于老年人, 身体虚弱, 全身情况欠佳, 不能耐受全麻和椎管内麻醉的患者[2]。腰椎间盘手术行髓核摘除, 采用局部麻醉, 当刺激黄韧带时患者即有感觉, 能有效防止神经损伤, 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非常有效的方法。良好的医护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手术室护士应熟练掌握椎间盘镜术前, 术中, 术后各环节的专业护理知识。相关仪器和器械的管理, 使用和保养, 理想体位的安置, 清晰内镜的视野建立和维持, 通过显示屏密切关注手术步骤, 默契配合手术, 保证此类手术顺利完成。

摘要:目的 探讨局麻下进行椎间盘镜手术的配合。方法 通过配合2005年7月至2009年7月109例局麻下椎间盘镜手术。结果 术后患者没有出现麻醉并发症, 患者术后随访疗效显著。结论 局麻下进行椎间盘镜手术, 患者痛苦小, 并发症少, 术中护理配合有特殊性, 术后护理简便。

关键词:局麻,椎间盘镜,护理

参考文献

[1]于宪贵.显微外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普通手术治疗的效果比较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21) :5798-5799+5802.

内镜显微手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 年1 月-2014 年12 月于本院胃肠外科行TEM手术的直肠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以下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30 例直肠肿瘤患者符合要求。其中,直肠息肉21 例,T1N0~T2N0期直肠癌6 例,直肠神经内分泌瘤3 例。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抗生素组和对照组。抗生素组:男9 例,女6例;中位年龄45 岁(24~67 岁);病变直径平均1.7 cm(0.8~4.7 cm)。对照组:男8 例,女7 例;中位年龄42 岁(19~64 岁);病变直径平均1.5 cm(0.7~4.9cm)。该研究符合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伦理学要求,所有研究对象均了解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1)患者已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及直肠腔内超声检查,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直肠肿瘤;(2)直肠癌患者,直肠腔内超声分期提示u T1、2,且CT或MRI未提示伴有周围淋巴结肿大者;(3)TEM手术顺利完成。

排除标准:(1)凝血功能异常或近1 周内有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者;(2)近期有感染征象或(和)行抗生素治疗者;(3)患者诊断为直肠癌,CT检查提示伴有周围淋巴结转移者;(4)拒绝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者。

1.2 用药方法

抗生素组术前30~60 min给予患者应用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2 g+0.9%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0.5~1 h内滴完;对照组给予等量0.9%生理盐水,按同种方法静脉滴注。术后两组均给予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2 g+0.9%生理盐水100 ml、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术后患者抗生素应用时间为24 h,对于术前合并感染或手术创面较大患者,适当延长至48 h。

1.3 手术步骤

1.3.1术前准备

各组患者术前均禁食、清洁肠道、并行直肠腔内超声检查以行浸润分期评估。

1.3.2体位选择

原则上是使TEM所用直肠镜插入后肿瘤尽量位于视野下方。

1.3.3操作流程

①在欲切除肿瘤周围的正常黏膜上做标记常规约0.5 cm(对于恶性病变,标记处距离肿瘤边缘≥1.0 cm);②行黏膜下注射亚甲蓝注射液,继而沿着标记点按照术前设计的计划切除肿瘤。③术前腔内超声示局限于黏膜层(u T0期)的肿瘤施行黏膜下切除;而病变累及深度达黏膜下层(u T1期)和肌层(u T2期)的肿瘤则行全层切除。④手术创面缝合关闭以利止血、愈合。

1.3.4术后处理

患者返回病房后,抽取血液进行血培养,注意观察患者术后是否出现菌血症。

1.4 评估指标

观察抗生素组术前第1 天、两组术后第1 天、术后第3 天的血沉(blood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oss-reacting protein,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和体温(body temperature,T)等指标变化,记录数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应用t检验、秩和检验进行数据比较,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变直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此外,术后血培养结果显示,所有研究对象均未出现菌血症,不影响术后指标评估。

抗生素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前ESR分别为(11.75±7.93)和(11.93±6.58)mm/h,P =0.13;CRP分别为(1.48±0.69)和(1.52±0.64)mg/L,P =0.21;PCT分别为(0.037±0.02) 和(0.04±0.02)ng/m L,P =0.28;WBC分别为(5.76±1.19)×109和(5.94±2.03)×109/L,P =0.17;NE%分别为(0.587±0.12)和(0.602±0.24),P =0.27 及T分别为(36.4±0.3)和(36.3±0.2)℃,P =0.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术后两组患者ESR(见图1)和CRP(见图2)较术前均明显升高,术后第1 天[ESR:(19.73±5.76)mm/h vs(22.35±6.38)mm/h,P =0.01;CRP:(8.11±2.02)mg/L vs(10.93±3.89)mg/L,P =0.03]、第3 天[ESR:(23.27±8.02)mm/h vs(25.01±9.29)mm/h,P =0.01;CRP:(9.5±3.22)mg/L vs(12.74±4.16)mg/L,P =0.04]抗生素组ESR和CRP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对于PCT(见图3),两组仅在术后第1 天[(0.043±0.02)vs(0.049±0.01)ng/m L,P =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3 天两组差异不大(P =0.23)。同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 天的WBC[(9.17±1.91)×109/L vs(11.04±3.57)×109/L,P =0.00,见图4];NE%[(0.695±0.09)vs(0.849±0.12),P =0.03,见图5]和T[(36.8±0.6)℃ vs(37.4±0.7)℃,P =0.01,见图6]明显升高,并且对照组升高趋势更为显著,而在术后第3 天,上述指标呈下降趋势,对照组[WBC:(9.26±3.51)×109/L,NE%:(0.712±0.13),T:(36.9±0.5)℃]仍高于抗生素组[WBC:(6.6±2.05)×109/L,P =0.01;NE%:(0.64±0.11),P =0.01;T:(36.5±0.5)℃,P =0.04]。

3 讨论

TEM近年来因其有效操作空间更大、病变祛除更趋彻底、手术更为精确清晰和对肛门括约肌功能影响更小的优点,不止在直肠良性肿瘤的切除中应用广泛,在早期直肠癌的治疗中亦日益增加[2,3,4]。选取医院2004 年引入TEM技术后,目前累计实施手术达600 多例,其中早期直肠癌患者近200 例。

TEM术后并发症较少见且相对较轻,如发热、尿潴留、创面少量出血及暂时性直肠刺激症状,而创面大量出血和肛门持续性失禁等甚少发生[4]。本临床研究中观察的另一重点为术后菌血症的发生情况。相关研究报道,结直肠手术可一定程度的影响胃肠道屏障功能,此时可引发肠道菌群及(或)内毒素移位,进而诱发菌血症、脓毒症等发生[6]。2013 年7 月,1 例TEM手术患者,于术后第2 晚出现谵妄、烦躁、寒战、高热及呼吸急促等危重表现,经查血培养提示,粪肠球菌阳性。经院内多学科会诊诊断为TEM术后并发脓毒症伴肺部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7]。分析其可能性原因有:(1)手术操作所致直肠黏膜屏障功能相对受损。(2)术中所用设备(电刀、超声刀等)对肠道黏膜所造成的热损伤。为此本研究中加入血培养该监测指标,排除菌血症对其他评估指标的影响。本研究中尚无出现菌血症情况,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变直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本研究具有可比性。

大家知道术前抗生素应用在外科领域是十分重要的,有助于减少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腔隙感染或器官感染等。TEM作为内镜下微创手术,根据卫生部2011 年发布的《卫生部关于修订住院病案首页的通知》TEM手术切口分类属于0 类。0类切口指经人体自然腔道进行的手术以及经皮腔镜手术。目前,对属于0 类切口的手术其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应用目前仍无统一意见。

本研究中,笔者发现术前和术后应用抗生素的患者其ESR、CRP、PCT、WBC、NE%和T等指标均显著低于仅术后应用抗生素的患者,说明术前结合术后应用抗生素比单纯术后应用抗生素更能有效的减轻TEM手术所带来的炎症反应,且一定程度上预防感染的发生。令狐恩强等人在另一种微创手术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中亦进行术前和术后应用抗生素和单纯术后应用抗生素的比较,发现前者除能减少WBC的升高量外,在CRP和体温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两项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在于两者针对的疾病不同、选取的微创方式对机体的影响不同以及样本量太少所致。

因此,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TEM微创手术引起的炎症减轻和感染预防可能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最终结论仍需要扩大病例数继续研究予以明确。

参考文献

[1]Léonard D,Colin JF,Remue C,et al.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long-term experience,indication expansion,and technical improvements[J].Surg Endosc,2012,26(2):312-322.

[2]Bach SP,Hill J,Monson JR,et al.A predictive model for local recurrence after 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 for rectal cancer[J].Br J Surg,2009,96(3):280-290.

[3]Palma P,Horisberger K,Joos A,et al.Local excision of early rectal cancer:is 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 an alternative to radical surgery[J].Rev Esp Enferm Dig,2009,101(3):172-178.

[4]Sgourakis G,Lanitis S,Gockel I,et al.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 for T1and T2rectal cancers:a meta-analysis and meta-regression analysis of outcomes[J].Am Surg,2011,77(6):761-772.

[5]Kuma AS,Coralic J,Kelleher DC,et al.Complication of transanan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 are rare and minor:a single institution&apos;s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to existing data[J].Dis Colon Rectum,2013,56(3):295-300.

[6]Schietroma M,Pessia B,Carlei F,et al.Intestinal permeability,systemic endotoxemia,and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after open or laparoscopic resection for colon cancer: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J].Int J Colorectal Dis,2013,28(12):1651-1660.

[7]于海华,刘波,陈景波,等.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后脓毒症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一例[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4,17(10):89-90.

内镜显微手术 篇8

近年来, 神经内镜技术有了较快的发展及普及, 神经内镜下清除脑内血肿具有直视下快速清除血肿、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该手术已经在部分医院开展, 但并未对手术疗效进行严格的对照研究。因此, 本研究对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 经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的HBGH患者进行临床比较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HBGH患者58例, 符合以下纳入标准:①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明确, 血肿量为30~73 m L;②术前Glasgow昏迷评分 (Glasgow coma scale, GCS) 6分以上;③手术时距发病时长不超过24 h;④术后即刻及术后住院期间有完善的影像学资料可复查对比;⑤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基本排除脑动静脉畸形、脑外伤、脑动脉瘤或凝血功能障碍所致出血。排除标准:①无原发性高血压史;②影像学资料不完善;③非基底节区脑出血;④伴有其他重要器官的功能不全, 术前双侧瞳孔散大及呼吸衰竭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 将患者分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组。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患者30例, 其中男16例, 女14例;年龄35~75岁, 平均 (52±4) 岁;术前GCS评分为6~8分者16例, 9~12分者9例, 12分以上者5例。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组患者28例, 其中男17例, 女11例;年龄35~76岁, 平均 (52±7) 岁;术前GCS昏迷评分6~8分者13例, 9~12分者12例, 12分以上者3例。患者均经头颅CT明确诊断, 根据Mizukami血肿分型方法可将患者分为以下几大类, 其中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局限型10例, 壳核锥体束型12例, 壳核锥体束脑室型8例;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组局限型10例, 壳核锥体束型11例, 壳核锥体束脑室型7例。血肿量根据多田公式计算,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为 (62±13) m L, 其中出血破入脑室5例 (16.7%) ;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组血肿量为 (65±10) m L, 其中出血破入脑室4例 (14.3%) 。两组病例临床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患者给予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 该组患者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手术, 手术采用德国Rudolf神经内镜系统, 神经内镜工作镜及观察镜视角分别为0°和30°, 工作镜为三通道, 冲水、吸引、器械三位一体。患者经CT检查后, 选取血肿量最多的CT层面和血肿中心距颅骨内板最近处作为颅骨钻孔位置, 然后以骨孔为中心, 作一长3~4 cm的直切口, 然后在颅骨钻一直径为1~1.5 cm的骨孔。切开硬膜后, 采用双极电凝局部皮层脑组织数毫米并稍做切开。采用“组合式神经内镜外鞘” (专利号:ZL201220042551.0) 沿CT提示穿刺方向进行穿刺, 建立微创内镜手术通道, 术者通过神经内镜外鞘, 在内镜直视下予以清除脑内血肿。在内镜下确认各角度血肿腔壁止血彻底后, 通过脑穿刺神经内镜外鞘在神经内镜宜视下于血肿腔壁覆盖止血纱。术毕, 在神经内镜直视下留置血肿腔外引流管。最后, 退出神经内镜外鞘, 骨孔填明胶海绵, 缝合皮肤。血肿腔引流管一般留置3~14 d, 随后予以拔除。术中若出血剧烈, 则改用小骨窗、内镜辅助清除血肿或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后一般不局部注射尿激酶。伴脑室铸型、脑积水患者, 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前, 先留置脑室外引流管。

1.3 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

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组患者给予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该组患者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手术, 采用耳前斜切口小骨窗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在耳前斜切一长度为6~7 cm的切口, 走向顶结节方向;顺颞肌纤维切开颞肌, 用后颅窝牵开器扩大术野, 咬骨窗4 cm×5 cm, 底边尽量达中颅窝底, 放射状切开硬膜, 暴露侧裂池, 置手术显微镜。如脑压很高, 脑组织外膨, 可于颞上回无血管区根据CT定位用脑穿刺针穿刺进入血肿腔, 抽吸部分血肿;待脑压下降后, 显微镜下解剖侧裂池蛛网膜, 显露岛叶皮层, 在血肿量最大、离岛叶皮层最近的层面上的无血管区切开岛叶皮层至血肿腔。进入血肿腔后, 显微镜下逐步清除血肿。血肿腔壁由浅入深覆盖脑棉, 清除血肿后由内至外逐步取出脑棉。对血肿破入脑室者术中先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3]。

1.4 预后评定指标

患者术后3个月时采用GOS评分来进行随访。GOS评分标准:恢复良好, 5分;轻度残疾, 4分;重度残疾, 3分;植物生存, 2分;死亡, 1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 (1.9±0.4) h, 显著短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 (3.9±1.2) h],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t=7.423, P<0.01) 。见表1。

2.2 两组手术失血量比较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平均手术失血量仅为 (35.5±8.5) m L, 显著低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组平均手术失血量[ (74.5±10.2) m L],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t=7.468, P<0.01) 。见表1。

2.3 两组血肿清除率比较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脑内血肿平均清除率为 (87.5±7.2) %, 明显低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组平均血肿清除率[ (76.5±1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897, P<0.05) 。见表1。

2.4 两组患者预后比较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恢复良好12例, 轻度残疾11例, 重度残疾3例, 植物状态4例;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组恢复良好6例, 轻度残疾8例, 重度残疾10例, 植物状态4例。神经内镜微创组患者预后优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623, P<0.05) 。

3 讨论

HBGH是一种常见疾病, 且是脑血管疾病中病死率最高的疾病, 常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可以通过减轻血肿的占位效应、改善脑内局部缺血、降低血肿分解释放的各种毒性物质造成的间接伤害, 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张严国等[11]发现神经导航引导下经额叶沿血肿长轴穿刺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能够明显提高血肿清除率、缩短留管时间、减少手术副损伤。况小平等[12]则良血肿清除法能明显减少再出血, 快速、高效、安全清除颅内血肿, 能有效地降低脑出血的病死率。张山等[13]研究表明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可有效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更多还原Auer等[14]和陈祎招等[15]研究发现, 相比于传统开颅手术,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可使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本课题比较了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这两种术式对HBGH患者预后情况的影响

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 可以通过皮肤切口仅3~4 cm长、直径仅1~1.5 cm的常规骨孔、无需做骨瓣, 在内镜直视下迅速对深部脑内血肿进行彻底清除, 且免去了常规开关颅等操作环节。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相比,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仅为 (1.9±0.4) h, 远少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组的 (3.9±1.2) h, 有助于降低患者术后肺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患者的平均手术失血量仅为 (35.5±8.5) m L, 也远小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组的 (74.5±10.2) m L, 且整个围术期无需输血, 可减少患者各种输血并发症的发生;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脑内血肿平均清除率约为 (87.5±7.2) %, 明显高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组平均血肿清除率[ (76.5±10.5) %]。根据以上结果, 分析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优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的主要原因是:神经内镜可提供极好的深部宽大视野, 使更好地暴露脑内深部结构, 从而提高了手术效率和血肿清除效率;同时, 神经内镜还可即时彻底清除脑出血患者手术血肿, 进而减少脑内血肿所引发的多种继发性病理生理损害。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内镜消毒02-15

颅底内镜手术02-15

内镜诊治02-15

诗歌教学中的意境02-15

超声内镜02-15

液压挖掘机02-15

内镜中心护士02-15

内镜手术02-15

内镜清洗02-15

鼓膜置管02-1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内镜消毒 下一篇:液压挖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