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中的情景教学(精选十篇)
阅读课中的情景教学 篇1
情景教学的主体是创设情景。在日常教学中, 教授对话题课文时, 比较容易设计情景, 而阅读课则不然。阅读课文一般篇幅较长、内容多、教学任务紧, 很难创设情景。因此, 一部分老师放弃了情景教学法, 把课堂改成习题课、问答课。具体做法是:学生深入阅读, 教师设计问题, 学生做答。讲授大多采用翻译法。费时费力往往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 课堂气氛沉闷、课文内容不能生动再现。抽象的多、形象的少。知识点的凸现比较生硬, 学生虽有较多的时间思考、记忆, 但效果不佳。同时, 课文的整体性也被割裂。
那么, 如何在阅读课文设计情景呢?我认为要注意三个原则:
1.要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
2.要时刻以课文为中心, 不能跑题。
3.确保情景再现。
在日常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漫画法。由于乡村中学不具备电教条件, 我试用漫画再现场景。课前要求学生通读全文, 老师制作漫画。画的设计:
1. 要体现出关键细节;
2. 要注意主要知识点, 新授知识点;
3. 要顾及到整体框架。在每幅画下标注主要知识点。例如现初中英语人教版第三册课题;The Tree Pianting Day, 可设计6幅画分别代表植树的6个步骤。下面分别标注关键词:neiher-nor large enough等。教师示范解说, 学生边听边记边看。然后, 教师分别串讲图下标注知识点, 力求运用知识点扩展到漫画内容的全部情节。之后学生试讲, 也可提问学生做解说。即可一幅一练, 也可合并练习, 视情况而定。最后, 要学生通读全文, 对比自己的描述, 找出不同点。教师挑选典型的问题、易混淆的词组加以纠正, 精讲精练。一切完成后, 要求学生试答课后问题, 下节课提问。这样教学,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生动的漫画、示范性的演说都增进了学生的记忆, 激励他们开口说话, 促进了知识的运用, 加快了能力的提高。
二、主词架构, 演述法。
有的情节过多过细。无法用漫画 (或简笔画) 描述, 就用这种方法。教师首先简述主要内容, 体现主体框架。与此同时, 依序在黑板上列出关键语法点。第一遍要求学生听, 老师适当用汉语补充。然后分段讲述, 用骨干词串述。串述时, 对于新授内容要精讲, 及时扩展, 完成教学任务。一段之后, 学生可阅读相应段落, 然后学生口述。最后两三段串述, 至到全文。这种方法关键在于老师示范讲解, 要确保学生明白。做好分层教学设计, 确保基础差的学生能学会新授知识, 优等生当堂完成复述全文的任务。
附:现行初中英语人教版第三册课题The Great Wall
关键词:forests keep water from ruuning away……等。
延伸讲解:keep……from doing stop……from doing
In this way/By the way/on the way……等。
三、转述法。
把人称转换成其他人称, 适当调整谓语动词形式。如现行初中英语人教版第一册涉及第三人称单数的Tom`s Day一文, 可让某个学生回答, 全班提问:What classare you in?What time do you get up/go home/go to sleep?……把关键词提前写在黑板上以供参考。然后, 一起把该同学的答语串成一篇短文:My Day, 接着转述, 展开竞赛。从而编定一篇类似课文的短文。在串述中对于第三人称谓语动词形式多讲多练, 甚至总结规律。类似的各种语法现象都可放到最后专练。这种教法, 原材料来源于生活, 学生乐于学习, 自然记忆效果好。
阅读课中的情景教学 篇2
关健词:情景教学创设情景主体性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起到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的一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认识,表达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在语文教学中,笔者运用这种情景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景中把儿童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来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一、情景教学法的特点、创设途径和类型
情景教学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南通市第二附属小学李吉林老师依据语文教学规律和儿童心理特点,长期进行“情景教学”实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成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有影响的一个流派。
1、情景教学的特点
情景教学具有四个特点:①“形真”: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教材的亲切性。②“情切”:是让情感进入课堂,情感参与认知活动,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③“意远”:是形成想象契机,有效地发展想象力。⑤“理蕴”:是让抽象的理念伴随着形象,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力。情景教学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把训练语言与发展思维结合起来,让情感参与认知活动,有效地完成语文教学在认知、教育、发展诸方面的任务,促进儿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2、情景教学创设的途径
创设情境有六个途径:①以生活展现情境:通过把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自去体会生活,去认识生活;②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实物为中心,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景;③以图画再现情境:使用挂图、剪贴画、多媒体课件等展示课文描述的情景,让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接受;④以音乐渲染情境:借助与课文有关的音乐,渲染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⑤以表演体会情境:表演分为两种,一种是进入角色,另一种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情景表演让学生情绪激烈,印象深刻;⑥以语言描绘情境:语言描绘是教师最基本的表达手段。教师运用语言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从而理解课文。
3、情景教学的类型
情境教学的“五种类型”:①实体情境:是实体情境即以物体原型为主的情境。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所见的山川田野,风云雨雪,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都是实体情境;在课堂所出示的实物、标本,如珊瑚、指南针、松果等也是实体情境。②模拟情境: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一定的手段进行复现,达到形象地反映事物的特点就行。如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角色扮演,都是属模拟情境。③想象情境是通过学生的想象活动,在已经获得经验的基础上,将表象重新加以组合的情境。④推理情境儿童抽象的逻辑思维还属初级阶段,在对事物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过程中,仍然伴随着形象,纯推理的思维还不大可能。推理情境总是伴随着形象进入分析推导事物的有序状态中的。教学寓言和常识性课文,常常运用到推理情境。⑤语言情境:是单纯用语言描述某一情境,通过语言的意义、声调、形象、感情色彩激起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想象活动,从而体验情境,对一些无法展现实体情境的课文,一般是通过语表情境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的。
情境教学正是利用儿童的认知与情感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加深了对课文语言及字里行间的理解,并通过一定的语言训练,引导儿童表达这种渗透着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及情感体验。这就使单调而枯燥的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成为儿童的美的活动。而在这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的过程中,学生便受到了很好的课文情趣的熏陶与感染。
二、情景教学在教学活动运用的过程
在教学《草原》这一课时,笔者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的有关资料,运用了情景教学法中的图画再现法、音乐渲染法和语言描绘法来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是教学课文的第一段。第一段写的是作者去到草原后看到草原的美景,描写了草原的天空、蓝天碧野、空气、小丘……突出了草原的美。作为土生土长的南方人,我们都没有见过真正的草原。如何展现草原的美,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这就是这一课时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了。所以在教学中,笔者结合情景教学法,运用图片、音乐和语言,把学生带入草原的美景中。
1、音乐渲染法
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进行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当它以音响的运动形式作用于人的听觉,产生感性上的直接体验时,必然会唤起听者心理上的类似的反映,情感上的共鸣。因此,通过音乐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在语文教学中,选取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的音乐,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的目的。
在课的开始,笔者先让学生谈谈自己认识的草原是怎样的,然后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着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并在播放歌曲的同时出示草原的图片,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在图片的视觉冲击下去体会草原的感觉。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笔者先让他们讲述对草原了解,然后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的。也许作者描写的草原与学生所认识的草原不一样,也许作者写的草原之景与学生的认识是一致,并且作者用文字表达出来了,这种知识的“不平衡”与“吻合”有利于激发了学生求知欲。
在学生对草原也有了一定的感受后,教师在这个时候播放草原的歌和图片,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感觉草原的美。音乐不可触摸,不可见,但它可以给人的是直接的感性认识。再配上图片的可视性,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力。情景就此创设。这让学生对草原有了更多的认识。
2、图片再现法
以图画再现情境,即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用画面创设情境,教师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不仅画面有“形”,还要有“境”,教师描述不仅要有“形”还要有“情”,这样,才能以“形”对学生的感官发生作用;“形”又激起“情”,学生也才有可能由此进入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
在课文内容的讲授中,对课文描写草原的景色的句子,笔者在讲授时附带了图片的展示。作者所写的是作者所看到所感触到的草原,这与学生知道自己所理解的草原可能会有出入。笔者讲授并辅以图片的展示,会让学生更加明白作者所表达的内容。
这一段课文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草原的美。课文从草原的大、绿来表现草原的美。描写敢草原的空气、天空、小丘、平地、羊群等等,这都是从视觉方面来说。图片的展示,是一种直接的手段让学生认识草原,体会作者所写的草原的美。
3、语言描绘法
在情境教学中,直观手段必须与语言描绘相结合,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会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这也是符合儿童认知、情感活动特点的带有普遍性的规律。运用语言描绘情境,无论是与直观手段结合进行,还是单独运用,对教师运用语言除具有相当的示范性要求外,还要具有主导性、形象性、启发性及可知性。
作者在写草原的美时,蕴含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单纯让学生通过音乐、图片来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情感方面可能还有欠缺。于是笔者在教学中,辅助以语言的朗读。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在熟读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还对文中的句子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体会到语言在传情达意时,字词的选择上是很关健的,不同的字词表达不同的意思。
三、问题讨论与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运用了情景教学法,比较成功的让学生接近课文。但在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上还存在不足。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的过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的去体会,去理解。
而在这节课的教学,笔者创设了比较接近课文的情景,让学生去体会。但所创设的情景没有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连接。学生大多数没有去过草原,没有亲自去体验过草原的辽阔与壮美。而笔者所呈现的都是草原的景色。尽管这给了学生很大的听觉和视觉的冲击,但这与学生的生活还是有距离的。在创设情景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注重学生的亲身感受,这样的情景创设才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文中所写的景与所表达的情。如在讲述草原的天空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所在的环境的天空,与作者所写的天空有什么不同。在我们的身边,可不可能出现如作者所所描写像草原般美丽的天空。
这次的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珍视人的价值,注重人的个体生命。知识是活的生命个体,而不是死的教条。学生者的学习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为基础,发挥人的认体性,积极主动地整合、建构、生成的动态过程。只有学生自身内在独立性与主体参与性参与到教学,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与光彩。也只有如此,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才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是一种经历,是一种愉快的体验,一种生命的体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适时的创设各种情景与空间让学生独立的学习与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力,使学生自主、自由、自觉、自信的进入知识的海洋。在教育教学过程,教师要牢记这个观点,始终贯彻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去学习和反思,让教师的教育教学更好的教育学生,很好的完成国家的繁荣与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立岗,《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2、李吉林情景教育网
3、陈世傧、李丽玲,《学生主体参与刍议——解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学研究》,2004年1月
阅读课中的情景教学 篇3
引入情景体验教学模式,在于激发学生体验参与,促进情感和行为的生成,提高新课程下的实效性。
一、情景体验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环境要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二)杜威的“从做中学”思想
“从做中学”是儿童的天然欲望,教师应对天然欲望加以引导,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体验,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获得学习。
(三)《新课程标准》理念
其强调,“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
基于上述的教学理论,情景体验教学模式蕴含创设情境和情感体验两个要素,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体验、实践,激发认知,内化行为,充分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二、情景体验教学模式的操作性原则
情景体验教学模式,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过程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最终落实三维目标,在操作上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是知情意行的体验主体。从明理中反思,在反思中善行。
(二)生动性原则: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应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创设内容吸引、科学、形式丰富的教学情境。如:采用角色体验、情景模拟、社会调查、课外实践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实效。
(三)过程性原则:强调注重过程,给学生们充分的时间思考、感悟、交流,从而内化生成价值观和行为,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异,做出具体指引。
(四)互动性原则:学生在体验中互动,在互动中交流,在交流中拓展,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对问题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并在实践行中得到锻炼。
三、情景体验教学模式的运用框架
情景体验教学模式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创设有效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究,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和能力,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下面,以《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课程为例,浅谈情景体验教学模式
(一)巧设情境,激发体验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科学、引人入胜,让学生“触景生情”,情景体验教学模式才会有实效。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情景选择要基于教材和《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挖掘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探究原动力。二是问题设计要切题准确,具有层次性,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有探究价值适中的问题,引导道学生到达潜在发展区。经过认真分析,深入了解学生对网络的熟悉度、参与度、保护能力,对探究任务的前认知及课程标准“1.2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最终确立课题的教学目标、活动和评价,精心创设如下情景和探究问题:
探究一:“生活观察”体验
根据平常在网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陷阱和问题,搜集典型的情景进行再现。
(经过生生交流和师生互动,对情景进行了整理加工,对问题设置反复推敲,最终师生共设 “李明的网络历险记”故事情境,并分小组进行角色体验。)
探究二:“角色模拟”体验
李明的网络历险记
李明是一名八年级的学生,平时沉默寡言,不爱与人沟通。在网络上却交游广阔,喜欢网游,结识了一大堆网友,把自己的学校、家庭住址、电话等信息挂在网上。其中一个叫“青蛙”的网友与他特别谈得来。
情景一:“青蛙”最近失恋了,心情很烦躁,想约李明见面聊天,缓解内心的郁闷,如果不答应见面,就按照李明提供的地址去找他。如果你是李明,你会与“青蛙”见面吗?为什么?
情景二:某天,李明打开网络,发现有一则“QQ中大奖”的对话框弹出,只要付500手续费,就可以获得IPONE5手机一台,李明犹豫不决。是你会怎么办。
通过“生活观察”和“角色模拟”两个情景体验,课堂参与气氛活跃,学生在情景体验中深刻领悟,在层层设问中思辨升华,可谓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从教学的效果来看,更能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树立责任感,参与健康的网络生活。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在探究一、探究二的体验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达成意义建构,促进行为的内化。设计“感悟明理”活动:
探究三:感悟明理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在网络交往中,我们要享受健康的网络生活,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请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份网络文明公约。
学生参与热情再一次被激发,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不传播网络谣言、遵守网络法律、利用网络优势进行学习”等等。学生们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究获取新知,他们集思广益,交流合作共同制定网络文明公约,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三)内化升华,实践运用
通过体验生成知识,获得对生活的感悟,进一步内化为正确的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养,生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前面的参与,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时,让学生返回现实生活中自我检验、自我评价,进一步升华。
探究四:论坛展身手
通过论坛对话形式,让学生在网络上展示媒介素养和积极的批评能力,掌握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2013年底,“四川达州三少年扶老人被讹事件”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当善举遇见讹诈,是一如既往的坚持,还是抛弃已有的价值观,“扶”还是“不扶”,再一次引发了社会公众对诚信与道德的思考与讨论,网络论坛上议论异常激烈。
请你在该新闻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观点。
探究任务抛出后,学生参与热情达到高潮,他们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去观察、解决新问题,理性地参与网络生活发表观点。从论坛发言的学习效果看,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有效的实现。摘取学生观点:
1. 人都有老去的一天,当我某天跌倒的时候,也希望别人扶一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让社会充满爱。
2.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帮助别人不应该犹豫,不要因为这种被讹事件而扭曲我们原本正确的价值取向。
3. 个别网友的言论实在过于偏激。我认为老人还是要“扶”,而且要“扶”得有智慧,既要帮助别人也要保护自己,可以在扶人时用手机拍下视频证据或寻找目击证人。
4. 法律一定会还原时间的真相,相信公平与正义,相信社会的正能力!
(四) 创新评价,激励体验
给予学生客观激励性的评价,关注他们学习过程和发展,能够更好地激发参与,感悟生成。教师适时的一句“你的参与让课堂增色”、“你的表现真是令人刮目相看!”等,就是对学生最好的鼓励。此外,思想品德课的评价还应该是多元的,充分发挥自评与他评,更加关注学生的变化和发展,应多采用正面积极的评价项目。
四、实施情景体验教学模式的效用和反思
(一)效用分析
为了验证该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在教学中开展实验研究,通过课堂观察和数据监测,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跟踪和比对,实验班的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知识能力的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情景体验教学模式在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方法和能力、形成正确的意识和行为方面有促进作用。
(二)反思
通过教学实践和研究,情景体验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是显著的,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究获取新知,升华情感、内化积极践行;打造高质、高效课堂,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同时,该模式若不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特点,只是机械照搬,其实效性会大打折扣。因此,必须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 情景创设必须符合 “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
2. 体验和感悟是需要时空酝酿,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变得更充分,不走过场。
3. 把握情景的数量和形式,情景宜精不宜多。
4. 情景体验教学模式对于理性逻辑思维的培养有一定局限性,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也需要具体操作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与其他教学模式相互融合,取长补短。
阅读课中的情景教学 篇4
1. 实习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发背景
国外较为成功的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强调以受教育者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来组织教学内容。如今这种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和经验对我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2010-2012年) 把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作为主要任务及重点内容之一, 鼓励学校开发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目前国内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重视课本知识的拓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但是关于实习就业指导校本教材的开发相对欠缺, 尤其是直接指导学生顶岗实习活动的课程几乎没有。
我校作为一所农村中职学校, 2005年以来实施了“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每年利用三至四个月时间 (含假期) 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在实习就业的管理中, 我们发现现行的国家统一使用的公共文化基础课程教材不能有效解决学生在实习就业时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比如, 部分中职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缺乏合作意识, 缺乏诚信等……根据学校资源设备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的实际情况, 我们进行了关于实习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并获得了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专项课题立项。
2. 实习就业指导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该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设计模式, 把德育、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学科中学生在顶岗实习时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提炼、融合, 涉及“感恩、诚信、合作、口语训练、请假条等便条、工资核算、安全、体能训练”等内容。内容与职业能力相对接, 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生活情境相对接, 成为一门融实用性、趣味性、互动性、综合性为一体的课程。
该课程的开发旨在“以实习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本位”, 适应“产教结合、工学交替”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与国家课程、自治区课程相辅相成, 适合中职学生在首次参加顶岗实习前学习, 能够较好地解决学生在实习就业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 能有效地指导学生顺利完成顶岗实习任务直至就业, 实现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无缝对接”, 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文素养较高的人才。
3. 情景教学法
根据课程的性质, 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 我们积极进行了科学设计并大力实施情景教学法的探索。
情景教学法主要通过多媒体、角色扮演、故事、游戏等多种手段, 将部分社会、企业生活、工作进行包装, 创设成一定的情景, 营造出一个融视、听、说、做于一体的环境, 以吸引学生的眼球, 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使他们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提高实习就业的能力。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并认为这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情景教学法能使学生身临其境, 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思维和顿悟,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乐在学中, 学在乐中”, 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自觉活动, 从而提高实习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实效。
二、积极探索情景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 以游戏的快乐参与情景教学
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所学内容, 设计妙趣横生的游戏, 通过游戏创设较真实的情景, 让学生进行模拟练习, 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有效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如在教《学会合作》时, 教师可设计“齐眉棍”游戏创设教学情景:把学生10人一队分成两队, 相向站立, 每人分别用两个手指共同托住一根2米长的塑料棍, 调整至最矮的人的眉毛的高度, 然后令大家同时, 缓缓将塑料棍往下降至地面, 在整个过程中, 不能有人将手离开塑料棍。一旦离开则游戏失败, 需要重新开始。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容易失败的游戏, 主要考察队员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能力。通过对游戏成功 (或失败) 的原因的讨论, 让学生明白“统一的指挥+所有队员共同努力”对于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游戏情景中以动启思, 以动促思,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意识, 增强了学生的耐心, 增进了学生的幸福感, 并能帮助学生克服一些不良心理, 使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从而为学生参与实习体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回归生活, 展现情景教学
在教学中, 利用生活中的实际场景来处理教材, 将教学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 回归生活, 向真实的生活情景转化, 使教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可以使原来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例如, 在教学《交通安全》时, 将一张张真实的交通事故图片、一桩桩具体案例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现出来, 让学生探讨事故发生的原因并从中得到警示。通过创设现实生活的教学情景, 紧紧抓住学生的视线, 引起他们的震撼和思考, 以反省自己的行为, 从而在生活中、实习中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珍爱生命。
3. 通过音乐创设情景, 导入课堂
教学时用音乐创设情景, 导入课堂, 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整个课堂铺垫情感。如教学《学会感恩》一课时,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感恩的心》导入课堂, 让学生边听边唱边用手语。课堂就处在音乐渲染的情景之中, 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4. 运用故事创设情景, 开展教学
中职生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 可以利用故事的情节创设教学情景。例如, 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教学时, 教师设计了一个周恩来善于运用语言艺术的小故事:有一次, 周恩来同国民党政府谈判。对方说同我方谈判是“对牛弹琴”, 周恩来当即巧妙地回敬对方:“对, 牛弹琴!”在这里, 周恩来把对方抛来的“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巧妙地进行了结构上的调整, 变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对, 牛弹琴”, 使对方陷入无地自容的窘境。通过故事, 让他们明白了善于运用语言艺术进行交际的魅力。
当然, 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多媒体技术等为学生创设情景。其中,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上运用面较广, 可以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 创设情景直观形象, 表现力和可控性强, 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变苦学为乐学。比如, 在教学《厂纪厂规》时, 用多媒体将一些工厂的车间流水线工作图、规章制度展现出来, 将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对接, 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工厂的工作情境, 为实习务工做好情感、心理准备。
另外, 教师运用情景法进行实习就业指导课教学时, 不能单纯为情景而创设情景, 应是“景中有情, 景中有境”。情景创设应带给学生启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在观念、方法上不断创新, 并掌握充足的教学资源, 上每一节课前都做好充足的准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努力做到语调抑扬顿挫, 表达清晰, 肢体语言丰富,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教师饱含教学激情, 运用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 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 不断创设让学生感兴趣的情景, 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达到“乐学”;才能提高中职实习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实效, 使中职生顺利地掌握实习就业时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提高实习就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对我们的启示[J].职业教育技术, 2008 (8) .
[2]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Z].教职成[2009]2号.
[3]石伟平.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1) .
[4]陈有东.关于中职德育课情境教学的思考[J].广西教育C版, 2010 (8) .
[5]何少军.故事, 让职高生亲近数学[J].中等职业教育, 2010 (11) .
[6]回归生活是思想品德的源泉[OL].中学学科网, 2011.
[7]曹天惠.英语情景教学法的应用[OL].2012.
高中英语阅读课中的词汇教学 篇5
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如何扩大词汇量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有限的词汇量极大地阻碍着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许多学生对怎样扩大词汇量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他们做了大量的阅读练习,但是在其阅读过程常常不得不被查词典所打断。许多学生更是逢生词必查,虽然他们读过多本厚书但收效不大。许多数英语教师也并不十分清楚,究竟应如何对阅读文章中的词汇进行系统地教学。研究和探讨阅读课中的词汇教学。对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高阅读能力必须扩大词汇量,要扩大词汇量必须大量阅读,这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只有重视阅读课中的词汇教学,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词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一、词汇教学与高中英语阅读课
如果没有词汇。任何形式的交流都无从谈起,因此要学好英语,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掌握大量的词汇是关键。也是学习英语的重要基础。无论学生的语法多么熟练,发音多么纯正,没有词汇都无法进行有效地交流。这点也不可避免的体现在学生在英语阅读的学习过程中。阅读课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形式。阅读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获取特定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取文章综合信息的能力等。
除需要提高阅读能力外,在中学的阅读教学中,也必须重视词汇教学。大多数高中英语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新课程的教材中生词量大,大部分生词都被涵盖在了每单元的阅读文章中,这足以说明在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过程中词汇的重要性。要大量阅读必须拥有大量的词汇,要拥有大量的词汇必须大量阅读。这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在教学实践中词汇量的大小从侧面上决定了阅读理解的程度。对于阅读理解题,一句话或一篇短文中。只要有几个生词很可能就会影响一句话或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词汇量小不仅限制着阅读的速度和质量,最重要的是影响学生们阅读的信心。相应地,词汇量越大,阅读面越广,视野就越开阔,阅读理解的准确度也随之提高。阅读兴趣也就越大。在英语考试中,阅读理解所占分值正稳步提高,在高考中已经占到40%。
二、当前高中阅读课中词汇教学的问题
词汇教学是贯穿于整个中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词汇处理的有效性直接影响阅读的效果。但是,在目前的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词汇教学相对较少,很少受到重视或没有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对高中英语30多节阅读课的数据分析,发现其中只有两节课直接涉及到了词汇教学,连总数的10%都不到。
进行观察后发现.课堂教学过程基本都是由以下环节构成:lead—in-+pre—reading---*reading--*post reading.几乎所有的课堂都是直接进入reading环节,整个reading的过程基本不涉及到词汇教学。这些课堂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而从课本后面的《各单元生词和习惯用语》中,可以看出几乎每篇阅读材料都有超过20个生词。在所有阅读课堂所没有涉及到词汇教学的阅读课型案例中,生词在上阅读课之前都经过“处理”。其中有25节也就是近90%的是通过“早读学生预习”的:有2节,即7%的案例是在“第一课时wanning-up”中解决的。还有l节没有做任何的处理,即3%的案例“是学生自己预习解决的”。
从观察的结果看。大部分的老师都是通过早读解决生词的。“早读解决生词”的方式有如下几种:一是老师或录音材料领读正音。然后学生自读,记忆,占71%;二是学生自己先试读,然后老师或录音材料领读正音,然后学生自读,记忆,占ll%。三是老师领读并讲解部分单词,占4%;四是完全有学生自己预习。占14%。
那么,占71%的第一种方法——学生自读掌握生词的效果如何呢?我们在某校高一年级的两个班级做了如下实验。实验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第一册,Unit 4,reading: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课后词汇表中涉及到本阅读文章的生词共有35个,包括打三角符号的词三个(三角符号表示该词不在大纲要求内)。这三个有三角符号的词分别是:crack,survivor,miner,其实这三个词都是高频词。该校早读为20分钟。在早读开始时,先由老师领读一遍,然后学生自主预习记忆。整个早读20分钟,教师都在教室观察,以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2个小时之后,在英语课上,对这35个生词进行了听写。听写的方式是由教师读英语单词,请学生写出英语单词并注出汉语词义。两个班级共96人。
三、有效提高高中阅读课词汇教学质量的对策
阅读课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训练提高阅读技巧。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学习和掌握语篇所承载的语言知识。但是,为了更有效的提高阅读能力和水平,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的理解文章,在课堂预习、学习词汇的基础上,在不分散阅读中心的前提下,课堂中适当的词汇教学是必要的。对于那些就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讲比较难的,学生通过上下文很难猜测其词义的词汇,或是阅读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在课前可以采取合适的方法先行处理。根据词汇的特点以及他们在阅读材料中的必要性.可以灵活应用适当的方法。
1.如果需要处理的词汇较多,可以对需要强调的词汇集中强化。因为学生在课前已经进行了预习。将需要强调的词汇和其英语解释(explanation/definition)同时出现,让学生做配对练习。这样不仅复习了词汇,也训练了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如: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第一册,Unit 2,reading:弧e Road To Modem English的教学中,由于本单元生词较多,可以在课前用配对的方法进行集中强化。
2.图片帮助法。对于一些用文字解释比较麻烦,或用文字解释很难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的词汇.可以借用图片帮助。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第一册,Unit 2,reading:ne RoadTo Modem English为例。像identity和lorry这一类的词用英语释义比较麻烦,可能释义比原词更加难懂,而用汉语解释则失去英语词汇学习的特点,如果用图片帮助释义则有很好的效果,学习记忆的效果也会很好。学习identity完全可以用一张身份证,而lorry则可以用一张卡车的图片,这样学习者就会很容易的记住这类词汇。
3.句子语境暗示法。将比较难的单词放在比较简单或能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句子中,让学生推断词义。这样学生对词汇的使用将有比较深刻的印象。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第一册,Unit 2,reading:The Road To Modem English的生词actually为例。Actually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词汇,用英语释义法比较困难,而如此抽象的词汇使用图片帮助法等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可以用句子语境法在读前解决。
4.猜词游戏。猜词游戏可以用在阅读之前,也可以设计专门的环节进行。课堂中常用的有词语接龙,背猜单词,词义竞猜等方法,对学生加深理解词义有较明显的效果。如词语接龙,可以让一组学生报中文,另一组学生讲出英文,然后互换的形式来进行,以巩固词义。背猜单词,词义竞猜则可将学生分为两大小组,然后报出单词中文意思,让小组成员抢答出正确英文单词,以正确率高那组获胜。通过游戏的过程记忆词汇,能使得学习过程更为轻松愉快,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5.生词填空。老师将课文改写,其中设计一些空格,让学生在这些空格中填上合适的本单元生词。这项活动主要在读后活动中使用,有时用来检测学生预习生词的效果也很有效。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第一册第四单元Reading: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为例。如需复习cracks,smelly两词时,可设计如下填空让学生在读后进行巩固:From the——of wens a gas come out.
6.分散突破。将比较难的词汇分散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中,可使难点分散突破。如将对文章理解有困难的词汇,分散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此方法在课堂具体实施时可与以上五种方法相结合,根据阅读文章的重难点灵活运用。
四、结语
情景模拟法在技校礼仪课中的运用 篇6
关键词:情景;技校;礼仪;角色;过程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实践教学的一种方法,该教学法把模拟职场训练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在学生中通过模拟人在职场等多个环节来达到训练的目的。礼仪教育在社会生活中一直是非常受关注的问题,如何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在课堂中有效地进行礼仪教育,是每个教师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
情景模拟法通过模拟各种职场情景,把技校课堂与实际的工作联系起来,使就业后即将面临的情景提前到技校期间训练。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形式活跃、内容新颖,既锻炼了能力,又学到了理论知识。一方面,让学生知道走上社会会面对怎样的职场挑战;另一方面,将当前企业对员工的能力考评提前在技校期间进行训练,使他们了解企业的需求与他们能力的差距以及怎样将自己的能力充分地展示出来。下面我简单地就自己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情景模拟法在技校礼仪课中的运用情况谈谈自己的做法和初步的体会。
一、抓好课堂的细节管理,注重养成教育,贯彻和渗透情景模拟法
礼仪是一种文明行为标准,是社会个体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个体规定,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养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学生良好礼仪的培养,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养成教育开始,从一点一滴抓起。所以,教师应该从新生一入学开始就着手抓文明行为的养成,要让学生知道社会对我们有哪些行为规范,从习惯入手抓养成教育,制订学生的一日常规,某个时段着重解决某个问题,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这样方能使养成教育工作系列化、阶段化。
文明规范的课堂常规是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文明礼仪渗透的基础和前提,加强教学常规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方法。如,新的一学期开始,首先对学生宣布课堂常规,上好第一节文明礼仪教育课,形成氛围。通过课堂常规的贯彻落实,从细节做起:举手发言、声音洪亮,课前或者课后都要收拾好自己的书桌,做好下节课的准备工作,坐姿站势、说话有礼貌等,可使学生逐步形成热爱集体和遵守规章制度等良好的文明素养。
二、注意角色分配,加深知识点的理解,贯彻和渗透情景模拟法
在课堂的情景创设中使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和合作共事意识,也是为未来生存打基础、做准备。比如,可以让学生以小品表演的方式再现生活中的某些礼仪场景,从而增进对礼仪的自我认识,形成情感体验,不仅表演者有了内心的体验,观看者也会自我反思。不同的学生性格不同,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会主动要求角色,有些学生属于外向型性格,自己会主动要求一些角色。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变换每个人的角色位置,使每个学生既要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也要扮演自己不喜欢的角色,这样,以后走向社会要使自己生存的好,就必须适应社会,就要有比较宽的适应面。这种角色表演的方法往往会使学生产生真实的感受,进而内化为礼仪行为,这比空泛地讲授礼仪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在不脱离教材基本内容的前提下,适当地讲一些经典故事,创设一些故事情景,不但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增加趣味性和知识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为学生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巩固了所学知识。学生苦于学习枯燥理论,用小故事来讲述礼仪的大道理,以轻松、诙谐、幽默的方式来创造一种愉快的课堂氛围,容易获得学生的喜爱。
三、贯彻和渗透情景模拟法需要具有连贯的过程
个人礼仪,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不仅事及个人,小到影响个人的自身形象,而且事关全局,大到足以影响社会组织乃至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形象。若置个人礼仪规范而不顾,我行我素,自以为是,必然授人以笑柄,无数事实证明了个人礼仪对一个社会的净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个人礼仪所形成的一种具有较强约束力的班级内部的道德力量,使每一个学生能够自觉按学校文明的要求,调整自己的不良行为,以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但是个人礼仪的形成需要在礼仪课堂上经过一定的科学训练,课堂情景模拟需要具有一连串的过程。
贯彻和渗透情景模拟法的实际操作环节需要具有连贯的过程,我认为必须重点做好三个环节的工作:(1)推选一名组长来负责组织整个情景模拟的过程,让小组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小组的积极性。(2)要严格按照事先设计的剧本完成每一个角色所承担的任务,对每一个小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业务背景进行实际操作,要求小组全体成员相互帮助、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小组的共同目标。(3)要求学生做好角色扮演。模拟情景的关键在于真实形象,而这主要决定于学生的角色扮演是否真实生动,教师在情景模拟中也应该考虑选择适合的学生给其安排合适的角色。
总之,模拟情景教学法打破了旧有的教学观念,情景模拟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仿真的实践平台,在情景创设教学中,其目的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不是教师传授了多少知识,因此,创设良好的情景学习气氛尤为重要,也是情景教学的关键,同时也要注重教师是否用巧妙的引导、新颖的构思在实际与理论中间架设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李玮.情景模拟教学法对管理学教学的启示.教育探索,2008(7).
[2]陈丽.模拟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
作者简介:安建勤(1961—)女,广西南宁人,大学,经济师,广西商贸技工学校,市场营销方向。
高中英语阅读课中的词汇教学分析 篇7
在传统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中, 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较为单一、落后, 致使词汇教学难以取得有效成效, 学生的词汇量始终得不到提升, 从而导致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较为低下, 对其英语学习造成严重影响。因此, 加强学生词汇教学是当下高中英语教师面临的首要课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对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进行词汇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
1.借助多媒体进行词汇教学
在以往的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 大多教师会始终沿用一套教学模式, 不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与完善, 使得教学方法往往方法较为单一, 课堂教学氛围沉闷、乏味, 从而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使学生逐渐丧失对英语阅读学习的热情。针对该问题, 高中英语教师应一改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 创新和改进教学模式, 不断更换新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使学生感觉到新奇和有趣, 从而提升其学习英语阅读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 在进行“Earthquake”这一课文的阅读环节时, 教师可首先提问学生对地震有什么认识, 在学生都答不出有效性的答案时, 教师再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与地震相关的视频或图片, 让学生对地震有所了解, 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知识学习。之后, 教师再提问学生:What disaster struck Wen Chuan on may 12, 2008?问题一出立刻引起学生的纷纷议论, 并有学生回答出:是地震。接着教师便可趁势引导学生对“earth-quake”这个单词进行学习:对是地震, 那是一场剥夺了我们许许多多同胞生命的灾难, 同学们应深深记住这个单词“earthquake”。通过多媒体播放形象生动的视频、图片, 让学生直观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再适当抓住其中关键的单词进行教学, 从而可有效地加深学生对词汇的印象, 使其阅读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2.开展游戏活动进行词汇教学
由于高中英语阅读知识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使得学生对其的学习兴趣不高, 从而导致教师的英语阅读词汇教学难以有效进行。因此, 教师要想改善这种情况, 使学生对英语阅读词汇学习的热情高涨不跌, 还应穿插入更多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进行教学。如, 游戏教学法, 该方法通过开展有趣的小游戏,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活跃性和积极性, 使课堂教学氛围变得轻松和谐, 从而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 在教“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这一课文的阅读部分时, 教师应充分抓住学生对节假日以及游戏感兴趣的心理特点, 开展词汇游戏教学。在上课时, 教师在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后, 提问学生都了解国际上有些什么节假日, 在学生议论纷纷时, 教师便可趁势组织学生开展节日名称词汇接龙游戏, 要求每个学生说出一个节假日名称, 之后的学生不能重复已经说过的节假日名称, 同时还应说明在游戏中说不出或说错的学生要接受惩罚, 答对的或多答的学生可得到相应的奖励, 以此来增加游戏的刺激性和趣味性。通过游戏教学法, 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使学生乐在其中的同时;还加强了学生对节假日名称词汇的认知, 使学生的词汇量得到提升, 从而为其英语阅读学习奠定基础。
3.通过语境猜词法进行词汇教学
在学生进行英语材料阅读的过程中, 无可避免地总会存在一些陌生的词汇对其阅读与理解造成阻碍。因此, 教师应针对此问题加强学生的词汇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正确的方法和有效技巧进行词汇学习, 以减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使其阅读学习有效进行。
例如,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陌生单词时, 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语境猜词法进行阅读学习, 通过结合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单词的含义, 在理解词义后再进行全文理解, 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定提升。再如,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带有although、yet、however等转折连词的句子时, 如在某篇英语阅读材料中当学生读到这句:This is a cheap and simple process. However there are dangers.教师可给予学生:在这个句子中出现的however表示转折, 即前后两句话的意思不相同等提示, 从而使学生在多次提示后, 会形成一种警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之后出现类似转折连词时都能够迅速了解前后文的意思, 使其英语阅读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4.结语
总而言之, 加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词汇量的重要手段, 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积极探索更多的词汇教学方法, 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为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和词汇量积累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慧玲.高中英语阅读中的词汇教学方法探究[J].成功 (教育版) , 2013 (05) :45
[2]林翠菊.高中英语阅读中的有效词汇教学简析[J].校园英语 (中旬) , 2014 (08) :75
[3]谭荔.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高中英语阅读词汇教学[J].科技信息, 2013 (26) :51-53
阅读课中的情景教学 篇8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英语阅读课,主导地位,主体地位
英国著名教学法专家韦斯特 ( Michael West) 认为: “教授英语的基本任务, 首先是培养直接阅读能力”。《新课程标准》也提出, 读是一种最为便捷的语言信息输入的方式, 同时又明确提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 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 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因此, 对学生来说, 提高阅读水平、培养自学能力是一个学习方法的问题; 而对教师来说, 如何成功有效地组织阅读教学, 更好、更快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却又是一个教学方法问题。所以, 如何比较有效地运用“任务型”教学理念开展英语阅读课教学, 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此做几点研究。
一、“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任务型”教学 ( Task - based Learning) 也称“任务型”学习, 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法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学习理论和学习模式。“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输入与互动假设 ( input and interaction hypothesis) ( Ellis, 1999) , Ske- han ( 1998) 对任务有如下论述: 意义优先, 任务完成为主, 评估基于任务完成与否。也就是说, 任务应重视学生如何沟通信息, 而不强调学生使用何种形式; 任务具有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可能性, 而不是“假交际”; 学生应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完成任务上, 对任务进行评估的标准是任务是否成功完成。因此, 《新课程标准》指出: “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 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 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 发展语言技能, 从而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运用“任务型”教学开展英语阅读课教学
( 一) 留足思考时间, 并贯彻到底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又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自由的空间, 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否则, 探究就是一句空话。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特别要让学生有阅读文本的时间, 和文本对话的空间。阅读的过程, 是读者和文本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对文本深情并茂的讲解, 绝对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和文本之间的提问、回答, 质疑、反驳, 肯定、否定, 赞许、批评等交流过程。教师精彩绝伦的“一言堂”, 可能恰好是对学生与阅读文本自由对话、自由探究、产生问题等过程的一种扼杀。
当然, 在初始阶段, 由于学生不太适应这种新的尝试, 一堂课40分钟可能只能解决一两个小段落, 甚至还有可能有一些浪费时间、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出现。此时, 教师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能因为课时紧张, 自己课堂表现少了, 学生浪费时间了等想法中断此环节的设置, 而重返“一言堂”教学。相反, 一定要耐心地训练下去, 教师就会发现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 学生就会越来越主动, 达到真正充当学习的主人的效果。
( 二) 设置有效问题, 并注重引导
教师应在上课前根据阅读目标、阅读内容、学生实际等, 编制设计出一节有效的教案及学案。如在Book8Unit 1阅读课CALIFORNIA一课中, 教师可以先设置一个关于加州情况的小测试, 以达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检测其阅读前知识的积累情况。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不可以让学生盲目地去阅读、也不可以听一遍录音来代替阅读, 或回答几个无效的问题就是阅读。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过程应分为三大部分: ( 1) 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 2) 帮助学生阅读后理解文章; ( 3) 引导学生阅读后运用。在CALIFORNIA一课中, 教师可设置划分段落及抓主旨大意的一些题目, 形式可以多样 ( 如选择、填空、连线、表达等) , 但要符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情况。在学习文本的同时,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设置一些题目, 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或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根据文本第一段, 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任务:
Task 1: Read the first paragraph and finish the following exercise using prop- er words.
California is the third___________ ( large) state in the USA but has the largest population. It has the _____________ ( distinct) of being the most mul- ticultural state in the USA, _____________ ( attract)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解析: 此任务的设置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大意, 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个缩小版语法填空的训练, 真正达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效果。
Task 2: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
The customs and languages of the immigrants live on in their new hom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解析: 此任务的设置, 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必要, 但如果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忽视了这句话在文段中所起的作用, 很可能导致对整篇文章大意理解的偏差。只有学生对“这些移民的风俗习惯以及语言在他们的新家都得以延续。”这句话理解透彻了, 方可理解为何文本占用了一页多纸说了一大堆什么年代、什么人去了加州, 而文章主旨不是讲加州的历史, 而是讲不同时代世界各地移民的迁入, 使得加州成了一个多种族、多文化的社会群体。
再如, 在“The Spanish”部分,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大事年表, 帮助学生梳理一些重要事件, 同时还可设计下列任务, 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出现的具体细节, 某个难以理解的句子结构或单词或词组。
Task: Tell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True or False.
a. Spanish soldiers fought against native people mainly for their land. ()
b. The majority of the first Spanish to go to California were people who be- lieved in God. ()
c. California used to be an independent country. ()
d. The US took California away from Spain. ()
e. Spanish is still widely spoken in California. ()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进行适当地引导。如果只是单纯地对一下答案, 而没有对文本中出现的句子和任务中的句子进行对比和分析, 就会犯无效学习的大忌。
( 三) 预留阅读任务, 并形成常规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 阅读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口笔头活动, 围绕课文的话题, 结合自己的经验, 展开讨论、发表不同见解 ( 甚至是批判性的观点) 、摘记要点、归纳总结, 等等。要通过阅读引起学生兴趣, 使他们不满足于教科书中的信息。如果能引起他们对书中的话题进一步探究的动机, 如学过了有关旅游或抗击自然灾害的材料, 他们从此对有关的各种英文资料都注意收集并阅读, 那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这样的阅读教学是成功的! 从此意义上讲,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学完课文之后, 往往回味悠长, 兴致不减, 这又是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良好机会。教师要善于设计、引导学生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课堂之外, 将思考引向更加深入、更加广阔的空间。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更培养了他们深入发现问题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如在教授CALIFORNIA一课时, 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加州作为美国的一个州都有如此多元的文化, 那么美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度呢? 同学们对此反响强烈, 各抒己见, 这样, 使学生在合理范围内充分展开创造想象, 将思维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可见, 只有教师认真引导, 持之以恒地培养, 才能促使学生形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促进其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和良好阅读个性的发展。
三、结束语
“任务型”教学要求教师在“导”字上狠下功夫, 精讲上动脑筋, 舍弃那些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串问, 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 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心态之中,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 并在学生学习、讨论交流的过程中, 对学生忽略或理解不深的地方实施适度地进行点拨与指导, 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道义.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蒋永平.论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中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及师生互动的主线性[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4, (04) .
[3]刘炜.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03) .
阅读课中的情景教学 篇9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词汇教学,有效性
一、教师如何提高词汇教学的有效性
(一) 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观念
课堂教学观念就是教师对关于课堂教学相关的因素的态度和认识, 包括教师对教学环节想想法、对所设置的教学目标的认识等方面。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教师只有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 才能将之运用于实际实践,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的。对于想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教师, 树立科学的、适合学生成才发展的课堂教学观念不可或缺, 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念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二) 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科学的课堂教学观念理念需要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各种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改进教学内容、加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等课堂教学方式, 给学生更多的课堂吸引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刺激学生主动学习, 有效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课堂教学的方法要恰当, 合适的教学方式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高低。
(三) 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良好和谐的关系可以加强高中学生对英语方面的兴趣, 优秀的师生关系是平等、包容、信任的。如果学生喜欢教课的老师, 爱屋及乌, 就会对老师教的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愿意努力学好这门课程来吸引老师的目光。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老师应具有亦师亦友、师生平等的思想, 而不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授课关系。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 与学生平等相处, 使学生信任老师。教师可以换位思考, 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 尽量理解学生。
(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 让学生敢于质疑老师, 质疑课本, 有自己的思想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教师要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培养学生的敢说敢问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有不懂的地方及时向老师发问。让思维能灵活的集中与发散, 让观察力更加敏锐, 学会通过不同的视角发现问题, 学会举一反三,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 授之以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老师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 也就是韩愈所说的“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在是仅仅传授知识是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素质, 就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英语阅读教学中21世纪的英语阅读教学中, 老师要更突出“学”字, 从教学生“学会”转到培养学生“会学”,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学会怎样学习,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当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时候, 才能学会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学习新知识, 更好地做到知识的迁移, 受益终身。
二、阅读课中词汇教学的策略
(一) “学”、“习”结合, “读”、“写”结合
“学”指的是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习”指的是实践中的练习和应用。“习”是“学”的目的, 但反过来亦可巩固“学”的效果, 两者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具体到词汇学习上, 考生应该在“学”单词的同时, 重视“习”的作用。具体而言, 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试着让学生把例句翻译成汉语, 然后对比所给译文, 进行比较, 找出自己在理解和翻译上的不足。过一段时间后, 可将背过单词的汉语译文回译成英文, 一方面可巩固记忆所背单词, 另一方面可练习句式写作能力。通过例句的互译, 教师可以大大提升学生词汇学习能力。
(二) 重复记忆, 学习词汇, 如同交友, 一回生, 二回熟
从理解、记忆, 到词汇应用, 需要反复接触, 反复练习。学生都希望得到背单词窍门或捷径, 但“死”记“硬”背、大量重复是必经之路, 想不费功夫就记牢单词是徒劳的。教师要让学生做到静下心来、踏实复习, 尽可能多地“重复记忆”。
(三) 语境背词, 事半功倍
许多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时常常感叹:“文章无生词, 不解文章义”, 这就是因为学生背单词过于机械, 脱离了实际的语言环境, 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实际上, 任何一个英语单词都不可能是几个汉字能解释清楚的, 英语单词不仅一词多义, 而且在不同的上下文语境中, 还会有灵活的引伸和外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课程中重视例句的研读和学习, 即坚持语境背词。
(四) 通过逻辑联想强化记忆
记忆单词不仅靠逻辑还要靠联想, 对单词进行逻辑分析的过程本就是最佳的记忆过程, 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联想会让词汇的学习事半功倍, 让词汇学习更富有趣味性, 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通过音、形、义、用等几个方面将单词进行拆分和联想, 强化学生的词汇学习和记忆效果。
结语
阅读教学是现代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词汇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去阅读英语文章, 更要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总结现有的教学素材, 提炼新教学素材, 使高中英语课堂富有活力和生命力, 提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韩伟.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中的词汇教学重要性与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01) .
[2]谢静.关于有效词汇教学的思考[J].中学时代, 2012 (04) .
[3]王金标.论高中英语阅读课查读中“听读”结合的负面影响[J].英语广场 (学术研究) , 2012 (03) .
阅读课中的情景教学 篇10
词汇教学在高中英语的地位举足轻重, 语言学家David Wilkins对词汇学习的重要性作了如下精辟的概括:“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当前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常会因词汇问题而举步维艰, 这一点在阅读中表现最为突出, 对词汇的不熟悉影响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及对原材料的准确理解, 还打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反过来, 阅读是学习词汇的重要途径, 有效的阅读有助于学生增加词汇量, 文本中的语境能帮助学生认识如何恰当地运用词汇。在与各层次学校的交流中发现目前在阅读课的词汇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误区:
1.1 在无语境或伪语境下进行词汇教学
由于阅读课任务较多, 教师为保持阅读教学的整体性经常会在课前详尽地讲授本单元生词的发音、词性和用法, 要求学生在没有任何语境的情况下死记硬背。这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扫清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的词汇障碍, 但也剥夺了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的机会, 剥离语境的词汇讲解使学生体会不到语言学习的乐趣, 对单词只是瞬间记忆, 自然也不能促使学生在说和写活动中有效地输出。
1.2 阅读中过度地讲解生词, 致使文本解析支离破碎
还有些教师十分重视阅读材料中的语言点, 一遇到生词就中断阅读活动, 讲解这个生词在文章中的词性和用法。这样的教学忽视了语篇层次上的整体教学, 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语感, 也违背了词汇教学服务于文字材料的理解的规律。
1.3 不重视对教材中的认知词汇和应用词汇的区分
不同的词汇有不同的认知目标。对认知词汇, 学生只要求会认读, 了解其词义词性即可。应用词汇是课程标准中给定的需要掌握的核心词汇, 要求学生不但会在听和读的过程中感知词语形式并提取其意义, 还要求在说和写的活动中有能力输出这些词汇。但是, 有许多教师对教材中的词汇均衡用力, 鱼与熊掌欲兼得, 而最终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2 阅读课中的词汇教学策略
英国语言学家Jeremy Harmer (1998) 认为, 一个新知识的教学步骤可以分为三步:展现 (presentation) 、操练 (practice) 、使用 (production) , 有效的词汇教学在阅读课中也应是这样开展的。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丰富的语言材料, 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活动, 让词汇学习融入语境中, 利用读前活动展现和激活阅读中关键和难懂的词汇, 利用阅读活动让学生在语篇中感受词汇, 分析理解其意义, 利用读后活动给学生创造在口笔头上运用所学词汇的机会。
2.1 读前确定目标词汇, 预热关键词
本环节旨在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意识, 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创设情景, 运用paraphrase或brainstorm等方法自然地引出关键词, 在文章中遇到它们之前先在类似的语境中感知、记忆这些新词汇, 为顺利理解文章作铺垫。
例如, 在教学必修1 Unit 4 Earthquake阅读课时, 笔者先展示了电影《唐山大地震》里的片段, 之后抛出问题:What scenes do you still remember after watching the movie?学生会对影片中的一幕幕骇人场景进行描述, 如果学生在回答时使用了本课的新词汇, 则对该词汇进行paraphrase;如使用的是以前的旧词汇, 则可以通过近义词转换的方式来呈现本课的部分目标词汇, 如:
Many buildings fell down.
→Many buildings were destroyed.
Some people had not enough time to run out of the building.
→Some people were trapped under the building
Many people were hurt.
→Many people were injured.
The city was completely destroyed.
→The city was in ruins
The army came to save the people.
→The army came to rescue the people.
2.2. 读中感受新词, 深化理解
本环节力求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体验和获得目标词汇的搭配、衍生义和语法结构等较高层次的知识, 加深对重复出现单词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还要重视词汇学习策略的点拨, 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如何猜词义。
2.2.1 在问答中再现词汇
在阅读课中所设计的问题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文本所透露的信息, 同时还帮助教师在有语境的支持下呈现新词汇。
例如, 在必修1 Unit 3 Reading:Journey Down the Mekong中有一段Wang Kun对她姐姐Wang Wei的评价, 笔者通过几个前后呼应的问题同学生一起剖析这一人物, 同时在这样的语境中学习一些关键词汇。
T:What does Wang Kun think about her sister?
S:Wang Kun is fond of her but she has one serious shortcoming.
T:So we can see they get along well with each other.But no one is perfect, including Wang Wei.She also has weaknesses.So what weakness does she have?
S:She can be really stubborn.
T:Can you imagine what a stubborn person is like?Read this paragraph again and fi nd some sentences which can explain this character?
S1:She insisted that she organize the trip properly although she didn’t know the best way of getting to places.
T:Yes, she is a girl who always thinks she’s right and doesn’t care whether her idea is right or wrong to the fact.
S2:She gave Wang Kun a determined look, which mean she wouldn’t change her mind.
S3:Once she has made up her mind, nothing can change it
T:It seems that nothing can make her give up her idea.
S4:Wang Kun had to give in to her.
T:With such a stubborn sister, Wang Kun had no choices but to follow her sister’s idea.
以上的活动中用简单的英语来阐释文本解读中所引出的目标词汇, 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量, 又可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习惯, 提高学生英语处理信息的能力。
2.2.2 利用一词多义对学生进行猜词策略的指导
猜测词义是学生顺利流畅地阅读的重要保障, 英语中有许多单词一词多义, 即使在课本的词汇表里也有许多单词标注有两个以上完全不相关的词义, 要正确理解文本信息, 学生得作一定的取舍, 此时正是教师训练学生猜词能力的好时机。
例如, 在必修1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的阅读课中有这样一句:I’d like to come up to your apartment, 句中的come up在课后词汇表里标有:走近、上来、提出这三个意思。此时笔者并未直接让学生猜测come up在其中的词义, 而是呈现了一篇含有数个come up的短文, 要求学生选择哪一句的come up跟文中的词义一致。
That night, the sky was dark blue and clear when the moon came up.We were talking about our travel plan in the garden when a man came up and introduced himself.He turned out be a tour guide in this town.We told him we had diffi culty deciding which way to go.His suggestion came up right away and soon got supported by both of us.
以上活动依托语境进行词汇教学, 鼓励学生利用语境线索来猜测词义, 做到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促进学生理解和感悟新词汇。
2.3 读后输出词汇, 巩固深化
按照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包括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这是一个累积学习的模式, 目标由简单到复杂 (从下层向上层发展) , 上层目标的实现只能建立在下层目标的达成之上。读后活动是基于文本和词汇理解的综合性输出, 学生要学会正确地把抽象的概念运用于适当的情景中 (任永佳, 2002) 。这是最高层次的词汇教学, 通过一系列由简至繁的活动, 使学生在运用词汇的过程中体验并深入理解词汇的意义与用法。
2.3.1 对课文改写设空,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并在语境中进一步领悟新词的意义和用法, 这一层次的训练是基于已读文本的初级词汇巩固
例如, 必修2 Unit 2 the Olympic Games阅读课是以interview的形式出现, 文本信息分布较散, 笔者在一篇summary中设置了十个填空, 以此来复习文章同时巩固本课的重要词汇。
The Olympic Games are held every four years on a____basis.Only____who have reached the____for their events wil be____as competitors.It’s a great honour and____to____the Olympic Games.The Olive wreath has been____by_____.Bu the____of the Olympics is still“____, Higher and Stronger”.
(Keys:regular/athletes/standard/admitted/responsibility/host/replaced/medals/motto/swifter)
2.3.2 对课文进行口头上的语篇重建, 要求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核心词汇基础上进行加工, 连词成篇, 在脱离课本的情况下复述课文
例如, 必修1 Unit 5 Nelson Mandela阅读课是Elias以第一人称讲的一则故事, 在理解课文以后, 要求学生根据下列关键词以第三人称复述Elias的故事, 同时提醒注意句子间的衔接, 以培养他们的语篇表达能力。
(Before meeting Mandela) school fees&bus fare/goldmine/passbook/out of work
(Meeting Mandela) went to him for advice/guidance/grateful
(After meeting Mandela) hopeful/ANC Youth League attack the law/answer violence with violence/blow up/be pu in prison/make…equal
以上两例均为巩固性的练习, 其它类似的训练还有选词填空、词汇替换、句型转换等。课堂训练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开展拓展性的词汇练习, 如仿写课文, 使用新词语进行讨论、辩论和其它交际性活动, 这样的训练从现实生活以及学生的兴趣出发, 重视语言使用的真实性与情境性, 提升了语言加工的层次, 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 结语
为了让文本解析与词汇训练在英语课堂中和谐相处, 相互促进, 教师首先应以人为本, 根据学情设计符合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课堂活动, 如心理学中著名的“够苹果原理”所言, 让学生刚好“跳一跳, 就可以够得着”, 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又能保护学习的积极性。其次阅读课中的词汇教学应坚持以阅读材料为载体, 以语境为依托, 使词汇学习和运用自然而然地渗透于文本解读的过程中, 力争通过连续的任务深化目标词的加工层次, 延长记忆的时间。
摘要:阅读是学习词汇的重要途径, 而词汇只有在语境的烘托下才有生机, 在高中阅读课中采取读前预热关键词、读中感受新词、读后输出词语的策略, 将有助于词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阅读课,词汇教学,读前预热,读中感知,读后输出
参考文献
[1]董越君.高中英语阅读课词汇教学初探[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2011 (10) :29-34.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金敏子.阅读课中的词汇教学模式初探[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2011 (5) :23-27.
[4]钱虹燕.刍议高中阅读中的有效词汇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2011 (7) :16-21.
相关文章:
小绿狼(大班情景阅读教案)02-11
涉税鉴证业务 市场“钱途”乐观02-11
意识形态风险隐患02-11
学校风险隐患排查制度02-11
生物情景02-11
小班情景阅读啊呜02-11
数学情景02-11
体验情景02-11
故事情景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