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性能及其检测与评价(精选9篇)
篇1:设备性能及其检测与评价
性能是对设备所要求的精度,速度,压力,温度,振动,噪音,生产能力和安全性等功能的评价指标,是动态条件下在允许值范围内所形成的总体技术经济水平,性能的检测与评价注意要点如下:
1.明确性能标准
性能标准分设计性能标准。实际性能标准以及判定性能标准。设计性能标准是初始的性能标准,是设备投产初期到定的依据。但是设计与实际往往是不一致的,设备投入生产以后要根据设计规定的性能指标进行实测,形成一套实际性能标准,这套实际性能指标是设备管理的基本依据,可作为以后评价的根据。然而实践证明性能是很难平衡的。根据生产实践活动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和明显的潜在能力,不断进行调整,形成比较客观的合理的判定标准,这套标准才是真正适用的性能评价基准,
2.明确性能评价的对象
性能评价对象是指直接影响产出的重点设备和关键部位。要把管理的对象缩小到最合理范围,只要管理好这一部分就能保证整体系统功能。因此性能评价的对象不宜太宽太广。
3.精度检测是性能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度检测不能代替性能评价,因为精度检测不包括设备综合生产能力的测定。
4.实际测试值综合分析
性能评价与精度检测都是将实测值与规定的判定首推进行比较,但实测值有条件误差,例如仪器仪表的精度和测试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测试设备的环境条件等都会引起误益。因此,对实际测试值要经过综合分析后再与判定基准进行比较,不要简单地作出判定结论。
5.评价与测试周期的确定
如前所述,评价与测试的周期一般为一年或半年。但测试评价的周期取决于管理水平。上述四层防护工作基础扎实,管理比较好,周期可以长些,否则应缩短周期,也可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当然性能和精度评价与产品质量,生产维修的经济性有密切关系,如果出现异常,可以随时进行性能与精度检测。
篇2:设备性能及其检测与评价
阜康市西沟煤焦有限责任公司:
一矿两台主扇、一台空压机,二矿一台空压机和斜井钢丝绳的性能检验报告都将到期,现申请新疆通安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检测中心到我矿进行性能检测,其中主扇每台检测费用为7500元、共两台合计费用15000元,空压机每台检测费用为3500元、共两台合计费用7000元,斜井钢丝绳检测费为1500元,共需费用23500元,由于二矿+650水平主排水泵于2012年8月安装完成,同样申请由新疆通安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检测中心到我矿进行性能检测,检测费用为2500元/台,共计3台,共需资金7500元,因此设备检测费共需资金31000元。
请领导批示!
西沟煤焦生产技术部
篇3:设备性能及其检测与评价
汽车综合性能的检测主要是为汽车提供专业的检测结果, 汽车检测机构的服务质量以及检测质量不仅影响了相关车辆管理部门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而且, 对车辆的运行安全也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 汽车综合性能的检测与校准是非常重要的, 就需要汽车检测机构加强汽车的定期检测, 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校准, 从而确保汽车运行的可靠性。
1 汽车综合性能设备定期校准应具备的条件
(1) 树立定期校准的意识。汽车检测机构必须要加强汽车定期校准的宣传, 让广大消费者了解和认识到对汽车进行定期校准的好处和害处, 树立定期校准的意识, 从而对汽车的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测和校准, 确保车辆的安全行驶[1]。如果汽车检测线建立的时间相对较短, 汽车检测机构可以建立相对应的台帐, 对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以及追踪调查, 并对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和研究, 采取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对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
(2) 制定汽车校准的相关制度。汽车检测机构必须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出科学、合理、完善的汽车校准规章制度以及校准的操作流程, 使得检测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有法可依, 按照相关的操作流程进行工作, 从而确保汽车检测和校准的准确性。同时, 汽车检测机构还必须要对相关的检测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 有些设备在长时间的使用之后, 有可能会出现螺钉和弹簧的松动, 使得监测数据存在着误差, 造成对汽车的安全形式进行错误的判断[2]。所以, 汽车检测机构必须要加强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护, 并对设备的参数进行准确的校准。
(3) 加大汽车校准人员的培训力度。现如今, 在许多汽车的检测机构可以看出汽车校准人员的专业技能还是相对偏低的, 在汽车的检测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从而导致汽车检测的不准确。因此, 汽车检测机构必须要加强设备校准人员的培训, 或者是派设备校准人员到设备的生产厂家进行定期的培训, 对设备校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行有效地提高, 从而提高汽车检测的准确性, 确保汽车的安全行驶。
(4) 汽车校准设备的齐全。汽车综合性能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涉及到汽车各个方面的监测, 因此汽车的检测机构必须要根据汽车的检测设备配备齐全的校准设备, 如:百分表、标准转速阀、负荷传感器、专用力值砝码、管型测力计等专业的校准设备, 从而确保检测设备的正常运行, 提高汽车检测的准确性, 为人们的出行提供安全的保障。
2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设备检定与校准的区别
2.1 检测目的的不同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设备检定的目的主要是对汽车所检查的对象进行全面的评定, 该种评定属于量值统一的范围, 是自上而下的传递过程[3]。主要是评定汽车检测仪器以及计量的器具是否符合相关的规定和要求。而汽车综合性能检测设备校准的目的主要是根据计量的标准, 对计量器的示值误差进行评定, 属于自下而上的操作方式, 从而确保检测设备量值得准确性。
2.2 检测内容的不同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设备的检定内容主要是对测量装置进行全面的评定, 并对有关的项目进行全面的检定, 而汽车综合性能检测设备校准的内容主要是对测量装置的示值误差进行评定, 而校准的内容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以及需求进行自定义的安排, 从而确保测量装置量值得准确性。
2.3 检测的性质不同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设备的检定属于强制性的执法行为, 归属于法制计量的管理, 其检定的操作流程以及检定周期也都是按照相关的要求和法律法规进行的。而汽车综合性能检测设备的校准却不需要强制性的实施, 其属于消费者自愿的行为, 汽车检测机构可以按照相关的要求制定校准的规章制度和流程, 对设备校准的周期以及方法进行自定义的安排。
3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设备检定和校准的概述
3.1 定期检定的含义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设备的定期检定主要是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检测设备进行计量的检定, 并将检测的精度控制在相关规定的允许范围内[4]。汽车检测机构的每条检测线在投入使用之前, 都必须要经过相关计量部门进行检定和校准, 并对其进行周期的检定, 汽车检测的设备检定结果合格以后, 设备才能投入使用, 从而确保汽车检测的准确性, 为人们的出行提供安全的保障。
3.2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设备的校准方式
一般情况下,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设备的校准主要分为两种方式: (1) 定期的校准。汽车检测机构按照相关规定的日程对汽车检测设备进行内校和外校。所谓的内校就是利用各种检测机构的设备对汽车检测设备进行校准, 而外校就是利用主规或者是高精度之量规以及仪器的校正机构进行校准。 (2) 不定期的校准。汽车综合性能检测设备不定期的校准, 就是指检测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或者是发生变异, 设备的校准人员就必须要对汽车的检测设备进行及时的校准, 同时对于新购进的汽车检测设备, 校准人员也必须要对其进行及时的校准和验收, 从而提高汽车检测的准确性, 为汽车安全行驶提供可靠的保障。
4 结语
综上所述, 加强汽车综合性能检测设备的检定和校准, 不仅可以提高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的准确性, 而且还可以确保汽车的安全行驶。因此, 汽车检测机构必须要按照相关的规定和要求对汽车检测设备进行定期的检定和校准, 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率, 为汽车的安全运行提供可靠的保障。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以及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 汽车得到了全面的普及, 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 使得传统的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方法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面对这种现象就需要汽车行业根据社会的需求, 提高汽车综合性能设备的检测与校准, 从而为汽车提供技术的保障, 确保汽车的安全行驶。文章从汽车综合性能检定与校准的区别出发, 对汽车定期校准进行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汽车,综合,性能,检测,设备,检定,校准
参考文献
[1]郑茜.汽车综合性能检测设备的检定与校准[J].计量技术, 1999 (05) .
[2]张琳.汽车检测设备的检定和校准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中旬刊) , 2011 (01) .
[3]李文芳.汽车检测设备校准方法探讨[J].计量与测试技术, 2013 (04) .
篇4:设备性能及其检测与评价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道路检测技术和装备的进步日新月异。道路无损检测因其快速,无损,精确等特点越来越受到行业内的青睐。论文针对当前道路无损检测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展开论述。介绍了当前主要的无损检测技术,路地质雷达,光纤传感,自动图像识别以及落锤式弯沉仪的应用,同时对激光检测技术,断面仪的发展及应用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道路工程;无损检测;评价技术;现状与发展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vances in road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with each passing day. NDT road because of rapid, non-destructive, accurate and so more and more popular within the industry. Aiming at the current status of non-destructive testing technology and future trends start on the road. It describes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of the main non-destructive testing technology, road radar, optical fiber sensing, automatic image recognition and falling weight deflectometer, while the laser dete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profiler were introduced.
【Key words】Road works;Non-destructive testing;Evaluation techniques;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1. 概述
(1)路基路面从运营开始便会产生各种疲劳及损害,使用后期便表现出路基路面脱空、沉陷、唧泥、裂缝、坑槽等典型损害,但到目前为止,在对道路无损检测技术的检测与监控效果方面,研究者观点不尽相同,至于采用何种无损检测技术最有效,国内学者还尚未达成共识。
(2)现阶段,我国针对路基路面病害尚无理想、稳定的监测方法,通常病害形成后才能得到维修养护。我国道路无损检测技术种类众多,每种无损检测技术都有自己擅长的病害检测类型,而且至今还没有准确检测深层路基路面隐形病害的无损检测技术;如果单独开发新型无损检测技术,既费时又费力,关键也不是我们擅长的领域。因此,我们可对目前道路无损检测技术进行综合评价,有必要时做适当改进,找出快速有效的无损检测手段,及早检测出道路结构层中存在的隐形病害,并对其采取针对性的养护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我国对道路无损检测技术和设备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包括:路用地质雷达技术、光纤传感监测技术、冲击反射波技术、超声波技术、落锤式弯沉仪、断面仪、激光检测技术、瞬态瑞雷面波分析技术等,检测方法众多,工作原理和检测条件各不相同。
2. 主要无损检测技术介绍
2.1地质雷达技术(GPR技术)。
(1)地质雷达技术以电磁场理论、电磁波传播理论、地球物理学和现代信号处理技术为基础,在我国应用时间并不长。地质雷达技术作为一种连续且快速的道路无损检测技术,现阶段主要用于路面结构层厚度,但也开始用于路面脱空、断板等病害检测,但由于测量精度和稳定性稍显不足,探地雷达技术很少用于路面裂缝检测。
(2)地质雷达技术通过发射天线往地下发射高频率、宽脉冲电磁波束,电磁波在路面结构层内传播时以指数形式衰退,且频率越高衰减越快。假设路面结构是一个层状且各向同性的均匀介质,当电磁波遇到各结构层的界面或异常后会发生反射,传播路径也相应发生变化,通过反射波变化特征、地面反射波与地下反射波时间差等参数,进而得出路基路面病害的埋置深度和病害类型。
(3)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将地质雷达技术用于道路检测,并相应的展开了一系列研究;1985年,美国联邦公路局对地质雷达进行了车载试验,随后高频率和空气耦合性高的地质雷达开始用于检测路面结构层厚度、路基路面脱空、路面病害位置等,并获得成功,极大的提高了路面检测效率。近年来,美国将地质雷达进行了改进,可用于诊断路面病害类型,效果较好。
(4)20世纪90年代初期,丹麦、瑞典等国开始将地质雷达技术用于道路检测工作;随后,芬兰开始引进地质雷达技术,主要用于高速公路的质量评定和检测,可用于探测地下空洞、脱空和路面裂缝。
(5)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地质雷达探测技术,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将其用于路面病害检测,目前该技术在我国应用较为普遍,可成功对路面结构层位、路面病害位置进行检测,但对深层路基病害、路面病害类型的检测有待于进步研究,主要表现在探测深度有限、精度不足。
(6)大连理工大学的蔡迎春和郑州大学的王复明等建立了地质雷达电磁波在路面结构中传播的二维时域有限差分(2D-FDTD)方程,探索研究了探地雷达用于半刚性基层路面裂缝检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当半刚性基层出现裂缝后,雷达反射波会在路面结构层间出现一个负反射波,且波幅随着裂缝宽度的增加而增大;高频、低噪音的探地雷达技术可用于检测半刚性基层产生的各种裂缝;当基层裂缝宽度大于1cm时检测效果更好。
(7)黄淮学院的李修忠通过理论分析和物理数值模拟,对多层均匀介质中垂直裂缝模型的雷达波场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垂直裂缝模型的探地雷达技术可对高速公路路面以下1m深度范围内的隐形裂缝进行准确测定,能快速对高速公路的工作情况进行监测与监控,可对工后维修养护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2.2光纤传感技术。 光纤传感检测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充分利用某些物理量的敏感特性并将外界物理量转换成光信号,最终达到测量的目的。国内的光纤传感检测技术经过了三十多年来在多个领域的应用,举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光纤传感检测技术可以有效地检测道路和桥梁使用现状和破损状况,包括路基路面脱空、路表坑槽、应变特性、预应力混凝土内部应力等。相对传统的传感器而言,光纤应变传感器灵活轻便、样式齐全,最关键的是它受外界环境和被测对象影响较小,而且能够承受高压、腐蚀、易燃易爆等特殊境况,实用性非常强。然而,光纤应变传感器的市场价格要比一般的传感器高出很多,这给光纤应变传感器在道路和桥梁检测工作中的推广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2.3数字化图像识别技术。数字化图像识别技术可将路面病害以图像的方式展现出来,形象直观,使人们更方便的观察到路面的使用现状。该技术要依次对数据进行搜集、编码、图像数字化处理,通常包括图像收集子系统和图像解释子系统。图像数字化处理能实现对图像的分割与组合,能对图像进行形象化的描述。现阶段典型的路面数字化图像检测系统有ARRB交通研究所和美国PAVEDEX公司开发的路面信息检测车。
2.4落锤式弯沉仪。落锤式弯沉仪是国际上较为通用的路面无损检测技术,应用较为广泛,通过产生荷载脉冲来模拟行驶车辆车轮荷载的影响,用于测定在动态作用下产生的动态弯沉和弯沉盆,可与其他路面检测设备一同评价路面的使用性能。郑州大学的王复明教授将落锤式弯沉仪(FWD)用于高聚物注浆修复技术中,FWD具有试验检测速度快、数据处理速度快、精度高、重复性好等特点,能较好的模拟实际行车荷载对路面的作用。
2.5激光检测技术。激光检测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无损检测技术,不仅具有高亮度和高分辨率,还具有较好的方向性、相干性和衍射性。激光检测技术在路面检测中采用的原理主要是激光的光反射原理、光衍射原理和光时差原理,激光的光强越强则光电流越强,当光强发生变化时光电流也相应的发生变化,根据所标定的光电流与位移的关系,通过光电流的变化反算弯沉和位移的变化量,当作为路面检测技术是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因此,激光检测技术可用于测量裂缝深度、弯沉、车辙和平整度等参数。
2.6断面仪。平整度是路面使用性能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直接影响到行车舒适性。平整度的测试设备有两大类:反应类和断面类。反应类的代表设备为颠簸累积仪,它测量后轴同车身之间悬挂系统的位移,当位移累积一定量后,就送出一脉冲信号给电子计数器。但此类设备有一显著缺点:必须经常标定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断面类设备直接沿行驶车辆的轮迹测量路表高程,得到路表断面,通过数学分析后采用综合统计表征其平整度。以前主要用的是水准测试和梁式断面仪,虽测试简单、直观,但测试速度较慢。近年来,人们逐渐采用激光断面仪来评价路面的平整度。
3. 发展趋势探讨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道路无损检测技术发展相对落后,目前尚不能单独用于高精度的隐形病害检测。比如地质雷达技术可用于准确检测水泥混凝土板的脱空、桥面铺装层剥离、路面厚度、路面坑洞等,但目前为止尚不能准确给出脱空边界、路面隐形裂缝等;比如落锤式弯沉仪,可用于评定路基路面弯沉、桥面铺装剥离判定,但往往需要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来相互印证;再比如激光检测技术,大大提高了检测数据的精度,但是由于路面状况复杂多变,必须对所测结果的可重复性、可再现性进行深人研究,欧洲和美国均进行过较大规模的可重复性和可再现性研究,并在其所使用的设备类型和品牌之间建立了相关关系,目前在我国使用的激光断面仪有多种品牌,但还没有进行过再现性研究。
4. 综上所述
4.1虽然我国道路无损检测技术众多,但还未形成标准化路面检测设备,同样也未制定供道路工作者参考的与道路无损检测相关的技术标准或规范。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现阶段的道路无损检测技术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快速有效的路基路面检测方法,及早发现路面隐形病害,及早进行针对性维修养护。
4.2因此,可以预见,道路无损检测技术未来发展方向为:
(1)标准化、规范化的路面检测设备;
篇5:医学检验检测系统性能评价论文
2优化建议
在使用医学检验检测系统之前,必须认真检验仪器,确保其性能能够达到预期水平,这样不仅可提升病情检测效率和质量,而且可减少医护人员的麻烦,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同时,在使用检验仪器时,应不断完善医学检验检测系统,及时记录实践操作中面临的`问题,以便对其进行改进。通过实践操作,可更为直接地发现检测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作为一个公共场所,医院患者数量很难预估,为了保证患者就诊的顺利、快速开展,则必须确保检验检测系统的性能,认真落实医学检验仪器的维修养护工作。例如,在维护禁言检测系统时,应认真记录实践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对系统进行改进。由于医学检验试验并非均在相同的环境下进行的,而不同环境下医学检验试验结果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对检测系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医学检验检测系统的评估,并非只是单纯的采集整理数据,更注重检测系统对数据的开发读取功能。应结合实际环境来调整检测系统,根据实验环境来改进检测系统性能,这样方能保证医学检验的准确性,提升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保障医院的长远发展。
3结语
随着医疗技术的高速发展,医疗设备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在应用医疗设备之前,必须认真落实设备检测系统性能的各项检测评估工作,在实践操作中不断优化检测系统性能,这样方能保证医学检验的准确性,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保障医院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优良.医学检验检测系统应用前的性能评价[J].智慧健康,,4(3):47-48.
[2]张莉,吴炯,郭玮.医学检验检测系统应用前的性能评价探讨[J].检验医学,,21(6):560-563.
篇6:设备性能及其检测与评价
鞋类止滑性能是消费者穿着健康安全的一项重要指标,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穿鞋的环境条件发生巨大变化,过去一般是土路、水泥、烧砖、瓷砖、木板等止滑性能好的地面,而现在许多居家、商场、卫生间均铺设美观但光滑的大理石、瓷砖等地板。这样人们对鞋类的止滑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和经营商已把止滑性能作为鞋类的一个重要性能加以要求,因此对于鞋类止滑性能的检测设备的完善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与鞋类止滑性能相关的概念
1.1 摩擦系数
摩擦系数越高,止滑性能就越好。因为摩擦系数是可以检测的。任意材料的摩擦系数分为2种,即静摩擦系数与动摩擦系数。
1.1.1 摩擦系数的定义
(1)静摩擦系数
HG/T3780标准对摩擦系数的定义是:一个在水平面上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被移动时,所需的力与两物体接触面之间的垂直作用力的比率。GB/T3903.6及GB/T3903.37—2008/ISO22653:2003定义是:引起两个静止物体接触面切线方向分离所需要的力与作用在其接触面的垂直力的比值。GB/T4100.1标准中对摩擦系数定义是:使物体克服摩擦力作用产生滑动或有滑动趋势时作用于物体上的切向力和垂直方向上力的比值。归纳各种标准对静摩擦系数定义是:使物体克服静摩擦力作用即产生滑动时作用于物体上的切向力和垂直方向上力的比值。对于静摩擦力,有人认为低速下最大摩擦力为静摩擦力,还有一种即初始论和滑动趋势论,也就是两物刚分离时所需最大的力为静摩擦力。
(2)动摩擦系数
GB/T3903.37—2008/ISO22653:2003标准对动摩擦系数的定义是:保持接触面之间的稳定速度所需要力与作用在其接触面上的垂直力的比值。也就是两个试验表面之间保持相对恒定速率所需要的力为动摩擦力。动摩擦力就是通过一个滑块以恒定速度在一个水平面上滑动来测定。也就是说,有时在静态摩擦与动态摩擦之间会有差别,这意味着当两接触面之间刚好开始移动时有一摩擦系数水平(静态摩擦),而当两接触面稳定地分开时,则会有另一摩擦系数水平(动态摩擦)。因此,静态摩擦实际上是初始极低速度下的摩擦,动态摩擦则是稳定分开时的摩擦。
1.1.2 与摩擦相关的几个古典定律
(1)摩擦力F和正压力N的大小成正比,其比例常数称为摩擦系数,其中μ为摩擦系数,F为摩擦力,N为正压力。
(2)摩擦系数与接触表面面积无关。
(3)假如两接触面之间移动的速度不等于0的话,摩擦系数与此速度无关。
(4)正压力大于摩擦力(N>F),也就是摩擦系数小于1。
(5)静态摩擦系数大于动态摩擦系数。
(6)干摩擦系数大于湿摩擦系数。
自从17世纪这些摩擦定律形成以来,人们所接受的观点是:任意一对材料就有两个摩擦系数;即静摩擦系数与动摩擦系数。静摩擦系数总是大于动摩擦系数,此外一般人认为摩擦力不能超过正压力。因而摩擦系数总是小于1。这些观点是不正确的甚至不能近似地描述胶鞋和地板上之间的摩擦特性,极少数聚合物服从上述摩擦定律,不过多数橡胶的摩擦系数大于1。一般来说,虽然静摩擦大于动摩擦,但在某些情况下,动摩擦并非常数,而是随着速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并可能大于静摩擦系数,当然到了1 934年,人们已经了解到古典摩擦定律不适用于橡胶。事实上橡胶的摩擦力是随着接触压力、速度、温度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对于静摩擦来说,还随着接触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鞋类止滑性检测标准正是基于对鞋底材料的摩擦特性研究而形成和完善的。
前三个摩擦定律与鞋类动态止滑检测设备的研究有密切相连,在标准制定和设备研究制作上也已充分加以考虑,但今后应该根据市场发展的情况和所用材料和成鞋的特殊功能,将后三个定律也作为相关依据,逐渐完善鞋类止滑性能的产品标准[3]。
1.2 鞋类止滑性能检测标准
(1)试样本身厚度和花纹对止滑性能的影响
由于试样本身厚度和花纹对鞋底止滑性能的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GB/T21146—2007职业鞋(ISO20347:2004 MOD)GB21147—2007防护鞋(ISO20346:2004 MOD) GB21148—2007安全鞋(ISO20344:2004 MOD)及GB/T20991—2007鞋的测试方法(ISO20344:2004 MOD)这几个重要检测方法和指标中,规定了防滑区域和防滑外底厚度和花纹高度。
(2)试样的硬度与止滑性能
试样硬度对止滑性能检测结果也有影响,因为硬度低的橡胶比硬度高的橡胶的吸附性高。
(3)鞋底材料种类与止滑性能的关系
我国各时期鞋底材料种类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如今鞋底材料的多样性,其中就止滑性能来说,橡胶材料、硫化橡胶比较好,树脂相对比较硬,PVC由于环保原因用量受到限制,PU由于耐磨性能较差大部分用于中底、内底,TPR止滑性能较好多于室内拖鞋,TPU大都用于辅料,EVA和POE用于拖鞋,EVA止滑性能较差,用于低价鞋,LR为热溶胶,大多用于辅料。
(4)试样放置时间与止滑性能的关系
止滑试验一般分为干法与湿法二种。由于湿法需要介质,试样与介质的吸收与时间有着密切联系。HG/T3780—2005鞋类静态防滑性能试验方法8.1.2、8.2.2方法湿法程序对此均规定,用手动喷壶将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均匀喷洒在摩擦板表面,形成连续完整的水膜。将试样放在摩擦面板上30s后开始试验。GB/T3903.6-2005鞋类通用试验方法(防滑性能8.3.3)规定在滑动前让外底与润滑剂至少接触1min。
(5)标准面板与止滑性能的关系
滑移是鞋与地板材料相互作用的结果。用同样的试样在不同标准板试验,会得出不同的试验结果,所以在研究对鞋类止滑性能测试时,标准面板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制鞋工业需要一组标准的地板作为测试的标准面板,而地板工业需要一组标准的鞋子来测试地板的防滑性能。
目前鞋类止滑性能检验所用标准面板有PVC、PU、木板、瓷砖、水泥板、玻璃、磨砂玻璃、钢板、冰面以及薄板(塑料布、纸、金属薄板等),因为PVC、PU、木板、瓷砖、水泥板配方选择不同和加工工艺的差异,导致表面粗糙度不同,很难统一,又不易购买,且价格昂贵;钢板容易生锈;薄板每次试验都需更换。所以较理想的是冰面和平板玻璃,但冰面制作成本高,所以最理想的应该是平板玻璃。但在进行湿法试验时,有些试样会产生吸附作用,因此HG/T3780-2005鞋类静态止滑性能试验方法中规定湿法标准面板采用可测量的镜向光泽度为4的磨砂面板。
(6)止滑性能检验与介质的关系
ISO/TR11220:1993标准,介质是在钢板上加甘油。HG/T3780-2005标准干法和湿法,湿法玻璃板上加蒸馏水或去离子水。ASTM的3个标准(ASTM F609-96标准干法与ASTM F1677-96标准干法、湿法和耐油及ASTM F489-96标准干法)对止滑板没具体规定。GB/T12623-1990标准,钢板上加蒸馏水或润滑剂;GB/T3903.6-2005标准,玻璃板上加甘油。
应该根据鞋子较常见的穿用环境,选择干法和湿法,湿法介质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为好,当然有些专用的厨师用鞋应以油为介质为好。
1.3 鞋类止滑性能检验设备与配件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常用的止滑性能的检验仪器与配件有:①能调整斜度的斜面,②能测定制动距离的斜面和滑道,③牵引力保持常数的牵引撬,④驱动速度保持常数的牵引撬,⑤摆锤型试验机,⑥单头或多头旋转试验机,⑦连接或支撑装置,⑧实际步行斜坡。
1.4 鞋类止滑性能检验方法
近年来莆田市海西鞋业信息中心以自由落体为动力,拉动试样与标准板摩擦,用打点计时器,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求动摩擦系数或用50Hz的数据采集卡计算摩擦力。总之目前比较典型的检测设备相对应所使用的检测方法为倾斜面与水平牵引法,在制鞋界倾斜角又称临界角,临界角又分为静临界角和动临界角。
我国目前有关鞋类止滑性能测试方法通常有几种:ISO/TR 11220:1993和GB12623-1990,属于动态摩擦系数检验法;ASTM-F1 677-96和ASTM-F489-1996,均属于静临界角的测定;ASTM609和PAVLSS,属于水平牵引静态法。现在我国制鞋企业执行的HG/T3780-2005,属于静态法,GB/T3903.6-2005实际上也是静态法。
GB/T3903.37-2008/IS022653:2003鞋类衬里和内垫试验方法中静摩擦力的三种试验方法是比较全面、科学的,为我国鞋类止滑性能检测指明了方向。该标准对表面阻力的静态角度定义是:倾斜表面在此角度下,滑动装置能依靠自身的质量的动量滑下。表面阻力的动态角度定义是:倾斜表面在此角度下,滑动试验装置在标准力值的作用下,能沿着倾斜表面滑下。该方法规定,可以对试样装载器的背面施加大约3N的力,使之达到最初的滑动,记录装载器是否沿着平台自由下滑200mm。如果装载器不能自由滑动,倾斜角度应增加1°。重复此操作,直到装载器能自由滑动200mm。该方法比较科学的有两点:一是依靠3N的力来推动试样装载器,二是试样装载器在被推动后要求要滑动200mm的距离。该标准关于静摩擦系数试验方法采用水平牵引法,从自动记录图中测定实验样品在样板表面移动所需要的最大力。而HG/T3780-2005鞋类静态防滑性能测试方法中的方法1规定,拉动速度(100±10) mm/min,拉动距离230mm;方法2,拉动速度(400±10) mm/min,拉动距离100mm,与方法1相比,方法2试样的拉动距离比较短。另外GB/T3903.6-2005中规定拉动速度(100±10) mm/min,时间为1min,实际测验距离为100mm,试样拉动距离也比较短。
GB/T3903.37-2008/ISO22653:2003中的方法A,规定速度600mm/min,移动距离400mm。该标准将滑动距离的前1/4(100mm)所测定的数据定为静摩擦系数。
2 动态止滑性能检测仪的研制
2.1 研制原理及意义
经典摩擦系数概念有两个摩擦系数,即静摩擦系数和动摩擦系数。在静摩擦系数检验上已有临界角和水平牵引法,但动态摩擦系数检验一直碰到许多困难。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84年成立的国际标准化组织第94技术委员会第3分委员会曾多次召开专业会议,并做了许多工作,其中包括两次大的国际合作试验,但动摩擦系数测定结果不是完全令人满意。由于可重复性难以令人接受,所以把该方法作为技术报告发布为ISO/TR11220.1993(E)专业用途鞋——防滑性能测定。我国GB12623-1990标准是关于防滑鞋动态止滑性能的测验方法,但执行力度不够。尽管GB/T2009—2007 (ISO20344:2004MOD)个人防护装备鞋测试方法中包括GB21140-2007(ISO20347:2004MOD)个体防护装备职业鞋、GB21147-2007(ISO20346:2004MOD)个体防护装备安全鞋中共44项检验项目,唯独没有十分重要的止滑性能的测试方法和标隹。
2.2 新型检测仪的结构与特性
(1)改进专用装置提高试验结果重复性
我国正在研制适用于GB/T3903.6-2005鞋类通用试验方法的电脑止滑性能试验仪。根据检验人员反映,其试验结果重复性比较差。通过与国家鞋类检测中心(温州)的共同研究,查找出导致重复性差的原因,并得出以下经验,在使用GT-7012-CBC电脑止滑性能测试仪进行止滑试验时,鞋楦一定要套牢、套紧,试验时不能有空隙,因为该试验方法其负荷时是压力点在鞋楦上,试验动力也是在鞋楦上。试验时是鞋楦撬动成鞋移动,使鞋底与标准面板产生摩擦。如果鞋楦(国外称假脚)与成鞋套不紧,试验时会前后移动,使试验结果波动极大。最好的办法是在成鞋下流水线后未脱楦前就进行止滑试验。作为工厂是有可能的,但作为检验机构比较难办到。针对上述问题,共同研制了鞋类防滑性能试验负荷砝码专用装置,如图1[1]。
图1为成鞋试样固定夹具,其前后左右各有一个试样固定螺,试样装上鞋楦后允许有松动,但必须上紧前后左右四个固定螺。将试样鞋牢固地固定在试样夹内,并将负荷砝码压在专用夹上部达到标准要求的负荷,试验机直接拉动试样夹后跟部位的连接钩,使之在标准板上匀速移动。将鞋类防滑性能测验仪负荷砝码专用加载装置用于GB/T3903.6-2005鞋类通用检验方法时,检测结果重复性令人满意。该装备还可以在BL-311电脑系统止滑性能试验机和BL-312止滑性能试验机上使用,即一台试验机可以用于HG/T3780—2005标准方法1与方法2,同时也可以满足BG/T3906.6-2005试验机要求,达到一机三用,大大减轻企业检验成本。
此外,借鉴莆田市标龙设备设计中心研制的鞋类动态止滑性能试验仪[2],还对试验设备夹具、速度、试验距离、试样形状(成鞋)或取样、标准板等进行了改进。
(2)多方借鉴完善试验方法与检测标准
借鉴天祥检验集团在做成鞋止滑性能试验时,成鞋套上鞋楦,在成鞋后跟穿个洞,直接进行牵引试验的方法,并采用GB/T3903.37-2008/ISO22653:2003鞋类衬里和内垫试验方法静摩擦力标准中有关动摩擦系数定义、试验及结果计算方法,对成鞋止滑性能检测方法与标准进行了完善,且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已对相关标准批准立项,并作为省地方标准,预计于201 1年底完成报批稿。
2.3 试验方法
采用研制的鞋类动态止滑性能试验仪进行了30组(其中干法22组,湿法8组)共180(66+66+24+24)次试验,见表2~表5。
试验均采用两种试样,即根据HG/T3780标准要求的方法1为3个直径12.7mm的圆柱样,方法2为45mm×70mm长方形试样,负荷统一按2700g,其中方法1、方法2的接触面积分别为126.6mm2、3150mm2,两者相差24.88倍。
表2结果为静态干法22组66次试验平均摩擦系数:速度100mm/min,圆形试样(以下称方法1)摩擦系数为0.516,长方形试样(以下称方法2)为0.523,方法2比方法1好0.007;速度400mm/min,方法1摩擦系数为0.583,方法2为0.578,方法1比方法2好0.005;速度600mm/min,方法1摩擦系数为0.617,方法2为0.588,方法1比方法2好0.029。
表3结果为动态干法22组66次试验平均摩擦系数:速度为100mm/min,方法1摩擦系数为0.502,方法2为0.511,方法2比方法1好0.009;速度400mm/min,方法1摩擦系数为0.571,方法2为0.553,方法2比方法1好0.018;速度600mm/min,方法1摩擦系数为0.592,方法2为0.563,方法1比方法2好0.029。
表4结果为湿法静态8组24次试验平均摩擦系数:速度100mm/min,方法1摩擦系数为0.422,方法2为0.453,方法2比方法1好0.031;速度400mm/min,方法1摩擦系数为0.494,方法2为0.540,方法2比方法1好0.046;速度600mm/min,方法1摩擦系数为0.531,方法2为0.565,方法2比方法1好0.034。
表5结果为湿法动态8组24次平均摩擦系数:速度100mm/min,方法1摩擦系数为0.401,方法2为0.433,方法2比方法1好0.032;速度400mm/min,方法1摩擦系数为0.479,方法2为0.494,方法2比方法1好0.015;速度600mm/min,方法1摩擦系数为0.501,方法2为0.539,方法2比方法1好0.038。
2.4 试验结果与讨论
2.4.1 摩擦系数与试样花纹相关
从表2~表3可以看出,1号和10号干法摩擦系数最大,4号和5号最小。10号和5号静态摩擦系数相差最大,达到0.073;同一花纹不同配方,9号与10号相差仅0.009。1号动摩擦系数最大,5号最小,相差0.08,10号与9号相差仅0.006。由此可见,在研究如何提高鞋类止滑性能方面,通过改进鞋底的花纹结构是大有潜力的。
2.4.2 摩擦系数与试样、样板接触面积不相关
从表2~表5可以看出,虽然方法1与方法2两者接触面积相差24.88倍,而试验结果相差在小数点二位以下,相差很小小,这与摩擦运动第二个定律相符,即摩擦系数与接触面积关系不大或不相关。
2.4.3 摩擦系数与移动速度相关
从表2~表5可以看出,根据1.1.2中的(3)(以下称第三)定律,只要速度不是零,摩擦系数就与两接触面之间的移动速度无关。但资料显示,在进行摩擦试验时,有时会发生称为“滑动粘附”现象。这时两接触面之间的相对速度和摩擦系数都在一个中等数值范围内,且摩擦系数会随速度的增加而上升。从试验的情况看,试验速度与摩擦系数也有一定的关系,验证了的确存在“滑动粘附”现象。
注:1~9号样品硬度均为邵尔72°,10~11号样品硬度均为邵尔52°,除9号与10号样品花纹一样以外,其他各号样品花纹均不相同。
注:同表2。
(1)干法静态摩擦试验
从表2可以看出,在22组66次干法静态摩擦系数试验中:速度100mm/min,平均摩擦系数为0.520;速度400mm/min,为0.581,两者相差0.061;速度600mm/min,平均摩擦系数为0.603,与400mm/min比较,相差0.022,与速度100mm/min比较,相差0.083。
在66次干法静态摩擦系数试验中,速度越快,摩擦系数越大的59次,占89.4%,反之速度越快,摩擦系数越小的7次,占10.6%。
(2)干法动态摩擦试验
从表3可以看出,在22组66次干法动态摩擦系数试验中:速度100mm/min,平均摩擦系数为0.507;速度400mm/min,为0.562,两者相差0.55;速度600mm/min,平均摩擦系数为0.577,与速度400mm/min比较,相差0.015,与速度100mm/min比较,相差0.070。
在66次干法动态摩擦系数试验中,速度越快,摩擦系数越大的63次,占95.5%,反之速度越快,摩擦系数越小的3次,占4.5%。
(3)湿法静态摩擦试验
从表4可以看出,在8组24次湿法静态摩擦系数试验中:速度100mm/min,平均摩擦系数为0.437;速度400mm/min,为0.517,两者相差0.08;速度600mm/min,平均摩擦系数为0.548,与速度400mm/min比较,相差0.031,与速度100mm/min比较,相差0.111。
在24次湿法静态摩擦系数试验中,均是速度越快,摩擦系数越大,达1 00%。
(4)湿法动态摩擦试验
从表5可以看出,在8组24次湿法动态摩擦系数试验中:速度100mm/min,平均摩擦系数为0.417;速度400mm/min,为0.486,两者相差0.069;速度600mm/min,平均摩擦系数为0.520,与速度400mm/min比较,相差0.031,与速度100mm/min比较,相差0.103。
在24次湿法动态摩擦试验中,均是速度越快,摩擦系数越大,达100%。
经过对橡胶试样进行的摩擦试验可以得出:速度越快,摩擦系数越大,并不循照第三定律(只要速度不是零,摩擦系数就与两接触面之间的速度无关的定律)。
3 结论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鞋底材料和设计的多样性,在鞋类止滑性能研究上摩擦运动三个定律受到一定怀疑,但这只是个别情况,本试验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注:同表2。
注:同表2。
(1)正压力大于摩擦力(N>F)
本论文试验结果基本符合正压力大于摩擦力的摩擦运动定律。尽管有些特殊材料和特殊摩擦面板也会出现摩擦力大于正压力的现象,即摩擦系数大于1的现象。这种情况在试验中也会碰到,但毕竟是个别现象。
(2)干摩擦系数大于湿摩擦系数
本论文试验结果基本符合干摩擦系数大于湿摩擦系数。不过如果摩擦面板是玻璃或者普通釉面砖,即试验结果肯定是干摩擦系数大于湿摩擦系数。但以经过特殊处理用于铺设在厨房或卫生间的玻化砖为试验面板,试验结果则相反,即湿摩擦系数高于干摩擦系数。再则经过特殊设计的试样与标准板接触面,如现在浴池普遍使用的防滑地板(类似带有吸盘的章鱼的脚和壁虎的脚),其湿摩擦系数反而高于干摩擦系数。
(3)静摩擦系数大于动摩擦系数
本论文试验结果基本符合静摩擦系数大于动摩擦系数。
目前,针对鞋类动态止滑检测设备的研究,主要是依据前三个摩擦运动定律(详见“1.1.2”)来进行的,今后应更多的依据后三个定律(详见“1.1.2”)及市场发展的情况、鞋底材料和成鞋特殊功能,进一步开展对鞋类动态止滑检测设备、标准的研究与改进。
参考文献
[1]陈元水.鞋类防滑性能试验仪负荷砝码专用加载装置[P]. ZL200620132602.3
[2]陈元水.鞋类防滑性能试验仪[P].CN201020155184.6
篇7:设备性能及其检测与评价
关键词:港口设备;性能;影响;维护
0 引言
在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中,港口具有重要的价值,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港口的作用尤为凸显,港口对于商品的交换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然而在港口的正常使用运行中港口设备是港口的主要功能性设备,直接关系着港口的工作完成以及物资的转运,但是港口设备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例如人的因素、设备本身的因素以及环境的因素等,这就造成了港口设备出现问题,港口工作受到影响,所以对港口设备加强维护和保养的工作亟待解决。
1 港口设备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1.1 港口环境。港口环境具有特殊性,由于临近水域,所以光口环境具有潮湿、高温等不可忽略的自然环境,港口设备长期处于潮湿高温的环境中就容易出现锈蚀等现象,并且有些货物难免产生粉尘,具有腐蚀性,也会对港口设备造成影响,这种情况下需要对港口设备做好充分的防腐防潮措施,否則就会造成港口设备的腐蚀,影响设备的强度和性能,影响港口的正常运行。
1.2 体制落后。维护、维修体制落后,不能很好地适应港口设备现代化的需要:港口装卸作业中设备的使用工况十分恶劣,对设备保养的要求也就相应较高。然而在设备日常维护保养中,过于注重设备卫生、润滑、紧固等方面,而对清洗、校正等工作做得不够,日常维护、维修做不到位,致使设备的使用一段时间后经常出故障,设备完好率降低,寿命缩短。
1.3 使用不当。①首先对于港口设备的使用必须具有一定科学的方法方式,有些设备在投入使用的时候工作人员没有充分了解设备的使用方法,在使用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操作流程混乱,这就造成了港口设备处于不合理的工作状态下,长期以往就会造成港口设备出现问题,影响港口工作。1.3.2港口设备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货物的装卸,在装卸过程中工人不能严格按照设备要求的装卸方式和安排,这就造成了港口设备受力出现问题,从而对设备造成磨损和疲劳等现象。②港口设备的工作通常是大体积大质量的货物,力度要求很高,但是设备的持续应用却没有得到有效的保养和维护,这就对设备的寿命造成了缩短,一些设备本来的一些潜在小问题或者隐患没有及时进行完善和维修,积少成多造成港口设备的大故障,从而影响了港口工作的正常进行。③长时间的野蛮作业。港口工作任务量大,有些企业为了提高效益从而快速大量的进行装卸,设备处于长期的运转过程中,没有合理的关注到设备结构的承受能力,这就对港口设备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并且安全性不能得到保障,最终造成损失。
1.4 初期磨合。由于新设备投入使用之后需要一个适应阶段,也就是所谓的磨合期,港口设备具有大型化和精密化等特点,就更需要磨合期的存在来保证机械性能的优化,但是有些企业或者部门不能充分意识到磨合期的重要性,直接将设备投入高强度的工作中,造成设备刚刚投入使用就已经存在严重的磨损,造成之后机械的事故多发,缩短了机械的有效使用寿命。
1.5 维修与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港口机械设备维修与管理是一个有机体,密不可分。包括设备的采购、使用、维护、改造的全过程。部分部门只重视采购质量高,先进化的设备,然后投入生产使用,而对后期的维护保养及改造相对重视不够造成管理与维护相脱节,直接影响设备的使用效率、使用成本。没有及时解决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出现因为设备问题拖港口生产后腿的现象。
1.6 人员素质问题。设备管理、使用、保养维修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港口机械设备种类繁多,每种设备在管理、使用、保养维修的要求不一,对各类使用人员、维修人员、管理人员要求严格。而由于港口覆盖面积大,生产公司分散,各种技能人员有限,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人员流动性大都对港口生产存在影响。
2 港口设备的维护措施
2.1 制度保障。建立各项设备管理规章制度,制度是工作的重要标准,只有好的制度才能保障在生产管理中有据可依有据可查,细化生产管理中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和设备,机械设备具有精密度较高,操作性强等特点,这就需要充分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避免造成制度与现状不符的情况,对生产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2.2 提高港口设备维护和保养工作的力度。在港口设备的使用过程中要建立正确的保养和维护意识,及时对港口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在港口设备维修的过程中要规范细节,在港口设备的维修过程中,要妥善保管拆卸下来的港日设备零部件,防止出现零部件的丢失或损坏。港口设备的拆卸维修工作中,必须严格按照出厂说明书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同时对港口设备的可测数据进行详细记录,对港口设备进行涂装时,应确保作业区域的空气干燥、环境清洁,重视机械设备的润滑,要正确选择港口设备的润滑油脂,要针对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型号的油品。
2.3 人员问题。在设备选型时设备维护人员一定要积极介入,提出准确的设备工况条件并严格把关。提高与港口机械设备相关的各岗位员工技能水平,建立培训制度,丰富培训内容,严格考核标准,完善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2.4 现代化管理。随着时间的发展,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生产方式,在港口的设备管理中也是一样,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港口设备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融合现金的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是未来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港口要不断的实现管理过程的标准化,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港口机械设备管理的效率和精度,建立好机械设备信息档案,从设备性能参数,到每一次的诊断维修都做好详细的记录,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结合我国港口管理实际工作,推进港口管理的科学化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港口设备在港口生产中是一个重要的设施,是港口工作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设备,港口设备的科学运用和进行直接关系着港口的工作生产效率,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充分重视港口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提高港口设备的工作效率,从而保证港口工作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张杰.影响港口设备使用性能的因素与设备维护要点分析[J].企业导报,2012(10):296.
[2]赫荣勋.港口设备的管理与维护[J].港口科技,2007(11):34-36.
[3]唐剑荣.浅谈港口机械设备使用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2).
篇8:医疗设备电气安全性能的检测
关键词:电气安全,漏电流,接地电阻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设备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各项诊断和治疗当中,使得医疗工作越来越依赖于设备的运行情况。这些医疗设备与患者和医护人员接触紧密,因此设备的电气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了解和掌握医疗设备的电气安全知识,并对这些设备进行定期安全性能检测,不但可以排除设备故障,还可以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更好地进行医疗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医疗设备的电气安全是指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由医疗设备自身缺陷或使用不当等因素引起的对设备本身或使用人造成的电损伤。为了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使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了IEC60601标准,第3部分对电气安全的通用要求进行了规定;我国颁布实施了《GB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该标准适用于各种医疗设备,对医疗设备的电气安全进行了严格的规定[1]。
2 电气安全性能的检测
《GB 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中规定,医疗设备的电气安全检测主要包括4项指标:漏电流、接地电阻、绝缘阻抗和电介质强度。其中最能体现安全性能的是漏电流和接地电阻2项指标,在医疗设备的电气安全性能检测中,最常用的检测也是对这2个参数的检测。下面就我院采用美国Fluke公司ESA601电气安全分析仪对在用医疗设备的漏电流和接地电阻测试的情况进行阐述。
2.1 漏电流检测
《GB 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中将医疗设备的漏电流分为对地漏电流、外壳漏电流、患者漏电流和患者辅助漏电流4种。
2.1.1 对地漏电流检测
对地漏电流是指由网电源部分穿过或跨过绝缘流入保护接地导线的电流[2]。如图1所示,开关S1闭合,开关S3断开,测量内部保护地到电源保护地之间的感应电流,即正常状态下的设备对地漏电流。当设备采用2孔插座时,应将电源插头交换再测量1次,取2次测量的较大值作为对地漏电流。当设备有附加保护接地端时,应将其与接地断开后再进行测量。如图1所示,开关S1、S3断开,测量内部保护地到电源保护地之间的感应电流,即单一故障状态———零线断路下的设备对地漏电流。如图1所示,开关S1闭合,S3断开,S2调整位置,测量内部保护地到电源保护地之间的感应电流,即单一故障状态———极性反向下的设备对地漏电流。正常状态下,对地漏电流应小于500μA,所有单一故障状态下外壳漏电流均应小于1 m A[2]。
用美国Fluke公司ESA601电气安全分析仪检测时,选择“EARTH LEAKAGE-μA”菜单,并根据提示选择不同情况进行测试。
2.1.2 外壳漏电流检测
外壳漏电流是指在正常使用时,从操作者或患者可触及的外壳或外壳部件(应用部分除外),经外部导电连接而不是保护接地导线流入大地或外壳其他部分的电流[2]。如图2所示,开关S1闭合,S3闭合,测量机壳上暴露部分(与设备内部保护地连通)到电源保护地之间的感应电流,即正常状态下的设备外壳漏电流。如图2所示,开关S1断开,S3闭合,测量机壳上暴露部分(与设备内部保护地连通)到电源保护地之间的感应电流,即单一故障状态——零线断路下的设备外壳漏电流。如图2所示,开关S1闭合,S3断开,测量机壳上暴露部分(与设备内部保护地连通)到电源保护地之间的感应电流,即单一故障状态——地线断路下的设备外壳漏电流。如图2所示,开关S1闭合,S3闭合,S2调整位置,测量机壳上暴露部分(与设备内部保护地连通)到电源保护地之间的感应电流,即单一故障状态——极性反向下的设备外壳漏电流。正常状态下,外壳漏电流应小于100μA,所有单一故障状态下外壳漏电流均应小于500μA[2]。
用美国Fluke公司ESA601电气安全分析仪检测时,选择“ENCLOSURE LEAKAGE-μA”菜单,并根据提示选择不同情况进行测试。
2.1.3 患者漏电流检测
患者漏电流是指从应用部分经患者流入地的电流,或者是由于在患者身上出现一个来自外部电源的非预期电压而从患者经F型应用部分流入地的电流[2]。如图3所示,开关S1闭合,S3闭合,测量设备上被选择的应用部分到电源保护地之间的感应电流,即正常状态下的患者漏电流。如图3所示,开关S1断开,S3闭合,测量设备上被选择的应用部分到电源保护地之间的感应电流,即单一故障状态——零线断路下的患者漏电流。如图3所示,开关S1闭合,S3断开,测量设备上被选择的应用部分到电源保护地之间的感应电流,即单一故障状态——地线断路下的患者漏电流。如图3所示,开关S1闭合,S3闭合,S2调整位置,测量设备上被选择的应用部分到电源保护地之间的感应电流,即单一故障状态——极性反向下的患者漏电流。正常状态下,患者漏电流(直流)应小于10μA,患者漏电流(交流)应小于100μA,所有单一故障状态下患者漏电流(直流)均应小于50μA,患者漏电流(交流)均应小于500μA[2]。
用美国Fluke公司ESA601电气安全分析仪检测时,选择“PATIENT LEAKAGE-μA”菜单,并根据提示选择不同情况进行测试。
2.1.4 患者辅助漏电流检测
患者辅助漏电流是指在正常使用时,流经应用部分部件之间的患者电流,此电流预期不产生生理效应[2]。如图4所示,开关S1闭合,S3闭合,测量设备上被选择的应用部分之间的感应电流,即正常状态下的患者辅助漏电流。如图4所示,开关S1断开,S3闭合,测量设备上被选择的应用部分之间的感应电流,即单一故障状态——零线断路下的患者漏电流。如图4所示,开关S1闭合,S3断开,测量设备上被选择的应用部分之间的感应电流,,即单一故障状态——地线断路下的患者漏电流。如图4所示,开关S1闭合,S3闭合,S2调整位置,测量设备上被选择的应用部分之间的感应电流,即单一故障状态——极性反向下的患者辅助漏电流。正常状态下,患者辅助漏电流(直流)应小于10μA,患者漏电流(交流)应小于100μA,所有单一故障状态下患者漏电流(直流)均应小于50μA,患者辅助漏电流(交流)均应小于500μA[2]。
用美国Fluke公司ESA601电气安全分析仪检测时,选择“PATIENT AUXILIARY LEAKAGE-μA”菜单,并根据提示选择不同情况进行测试。
2.2 接地电阻检测
接地电阻是指在电源地线开路情况下,测量被测设备保护地与电源地线之间的电阻。如图5所示,开关S1闭合,S5闭合,S3断开,测量设备暴露部分(与内部保护地相连)与电源保护地之间的电阻,即接地电阻。接地电阻不应超过0.1Ω(不用电源软电线的设备和具有电源输入插口的设备)或0.2Ω(具有不可拆卸电源软电线的设备)[2]。
用美国Fluke公司ESA601电气安全分析仪检测时,选择“EARTH RESΩ”菜单,按“MEASUREΩ”激活接地电阻进行测量。
3 电气安全性能检测结果
2009年,我院与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国内其他5家大型综合性医院合作,共同开展了一次“医疗设备风险控制”科研课题的研究。此次课题对监护仪、除颤器、呼吸机、高频电刀、输液泵、注射泵等风险级别较高的医疗设备进行质量检测和数据的采集、分析,为卫生部医疗设备风险控制标准提供第一手材料。此次课题,对6家医院34种型号386台监护仪,15种型号133台除颤器,12种型号283台呼吸机,7种型号54台高频电刀,20种型号218台输液泵和注射泵进行了质量检测,它们的电气安全性能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台
4 分析与讨论
从上述多种医疗设备电气安全性能检测的结果来看,无论哪种类型设备,都有相当一部分接地电阻不合格。这么多设备仅有这一项检测项目不合格,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经检查发现,有的设备电源线插头因氧化造成接触不良,使得接地电阻检测值明显增大,通过砂纸打磨插头后检测结果恢复正常。有的设备电源线长期使用,因缠绕折叠造成整条线阻值增大,通过更换新的电源线后检测结果恢复正常。由此,说明大多数医疗设备的电气安全性能是令人满意的。结合以往的维修经验,严格遵守国际或国内标准生产的医疗设备并严格按照规程进行使用和维护,其电气安全性能都是可靠的[3]。对于经检测漏电流出现问题的除颤器,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进行检修。
对对医医疗疗设设备备的的电电气气安安全全性性能能进进行行检检测测,,包包括括定定期期检检测测和和设备故障时的辅助检查2方面内容。电气安全性能检测不仅可以排除电气故障,还可以提前发现问题,预防人身伤害。
医疗设备的电气安全性能定期检测一般按照如下程序进行行。。首首先先,,进进行行定定性性检检查查::查查看看电电源源插插头头和和电电源源线线是是否否老老化化、、破破损;查看设备外壳是否完整、有无损坏;闻一闻设备是否有焦糊味等。然后,使用ESA601电气安全分析仪进行参数测试。
医医疗疗设设备备发发生生故故障障进进行行检检查查排排除除时时,,也也要要用用到到EESSAA660011电气安全分析仪进行电气安全性能的检测。例如,我院曾有11台台XXDDHH--22型型心心电电图图机机,,工工作作方方式式置置““观观察察””位位置置时时,,热热笔笔无无规律地来回漂移,调节置零电位器也不能将热笔稳定在记录纸纸的的中中心心位位置置上上。。打打开开机机壳壳进进行行检检修修,,发发现现场场效效应应管管BBGG11、、BG2的栅极所处位置的铜箔损坏。使用ESA601电气安全分析仪测试,发现对地漏电流远大于正常状态下对地漏电流的最大允许值500μA。除去栅极部位的印刷板铜箔,再用1根塑料绝缘单股导线连接栅极和耦合电容,故障排除。之后再使用ESA601电气安全分析进行对地漏电流测试,结果在允许范围内。
由此可知,电气安全性能检测提示医疗设备在使用和维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医疗设备应放置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下使用,周围不要摆放无关物品,特别是盛有液体的易碎瓶子等,避免设备内部电路板受潮造成绝缘材料失效、电容短路等。在有液体淋洒到医疗设备上时,应立即关机,避免故障扩大,然后进行擦拭和检修。
(2)医疗设备的电源线要长短适中,不要过短造成抻拽,也不要过长造成打结,避免导线破损。
(3)维修工程师在进行医疗设备的电路板维修时,要消除自身的静电,避免CMOS等电路的击穿;另外,焊接时尽量不使用焊油等助焊剂,避免使电路连接点之间产生污物,导致电阻值下降或造成短路。
5 结语
现在,国内已经有多家医院建立并完善了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并相继开展了多种医疗设备,如监护仪、除颤器、呼吸机、高频电刀、输液泵、注射泵等的质量检测活动。电气安全检测作为医疗设备安全质量控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有效地减少和消除对人体造成的电击伤害。因此,无论对哪一种医疗设备进行性能指标的测试,其电气安全参数都是首个检测项目。电气安全性能不合格,其他性能参数的有效性就无从谈起。进一步开展医疗设备的电气安全性能检测,对保障医疗设备的安全有效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贾建革.医用电气设备电气安全检测技术[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0.
[2]GB 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S].
篇9:设备性能及其检测与评价
【关键词】医学检验检测系统;信息技术;检验质量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579-01
随着时代的进步,医学检验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目前的临床医学工作中,采用现代化技术、物理学知识和先进设备进行诊断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也是未来检验工作发展的主要方向。对于医学检验人员而言,获得一台测量大、准确性高、自动化程度高、检测速度快的仪器无疑是最为兴奋的事情,但是同样这其中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1 临床医学检验系统分析
随着医学技术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临床医学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也为检验技术和检验仪器带来了压力。检验作为临床诊疗的基础,是科学诊疗患者病症的前提,如何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可靠性深受着人们重视。基于目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考虑,在目前的临床检验系统中必须要对设备及时的更新,使得设备能够长期处于正常、稳定的运行状态。
从质量保证角度进行分析,医学检验部门在使用新仪器、新设备的同时,对于患者标版必须要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要结合本部门自身的条件,以实验评价体系去分析,以保证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只有在检验之前做好检验系统的可靠性检验,才能保证监测系统趋于常规,确保检测效率和质量。稳定的监测系统必须要保证其误差能够被临床工作者接受,同时这些误差不影响临床诊疗质量。
2 性能评价分析
2.1 评价内容
根据过去多年的工作实践分析得出,医学检验检测系统的评价工作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2.1.1 监测系统的特性要求:首先,患者标本必须要满足结果准确范围,这也是评估工作开展的前提;其次,在工作中分析与之相应的灵敏度,这是监测系统可靠报告定量检测结果的最低限度,也是整个评估报告范围的起点。
2.1.2 基本性能:首先在精密度上做出明确的指导,对仪器的精密度进行分批、分量检测,以日期作为标准差进行平均值计算,且随机对这些误差问题加以处理。其次,准确分析,准确度作为保证临床质量的基础,一旦出现计算误差,极容易给临床治疗造成影响,甚至引发医疗纠纷和患者安全。再次,总误差:由于不紧密度和不准确度评估的误差问题,在监测系统中必须要提前分析有关检测接受性影响,针对接受不合理的环节及时的进行剔除。
2.1.3 其他内容分析
除了上述存在的两类检测内容之外,我们还需要对整个监测系统中的分析特异性、参考范围以及必要性加以总结。
2.2 评价目标
评价试验在进行之前监理明确、科学的目标至关重要,它直接决定着实验是否成功,是判定整個实验效益的基础。通常而言,在评价目标的设定中以:医学、管理学目标最为突出。医学目标主要是临床医生在检查中存在的可接受检查性能,如有检测项目引发的生理变异精密度等;管理学目标主要是检验部门自身接受检验的性能。
在目前的医学检验工作中,检验工作人员应当注意上述每一种目标的特点以及优劣性,虽然在过去研究中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但是由于实践和理论缺乏沟通和交流,使得大多数的目标都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医学检验部门的管理人员还要还具备定量目标和评价、评估实验结果的能力,当定量目标结果产生误差的时候,医学检验部门工作人员能够在不使用证实性器械的基础上准确的断定误差产生原因。如果医学检验部门一直无法建立定量目标,那么整个检验分析工作的开展则必然会受到影响,最后可能会陷入困局。
2.3 实验类型
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现更名为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建议指南P查阅了联邦注册中的注释, 提出了不同类型的性能评价: ( 1) 建立( estab l ish m ent): 通常由制造商进行,在产品研发阶段用来描述其操作性能特征; ( 2) 证实( vali dation) :通常由制造商进行,确保其产品设备性能满足使用者 (如医学检验部门)的需求; ( 3) 确认 ( veri f ication ): 通常由制造商进行,显示特殊的性能规格和一系列满足的规格; ( 4) 验证( de monst rat i on): 由医学检验部门进行,验证所使用系统获得预期性能方面的能力。不同评价实验的类型决定了评价实验方案的不同。简单来说,由制造商进行的建立、 证实或确认实验往往需要大型的、 相对复杂的实验方案,而由医学检验部门进行的验证实验的实验方案则要求简便、 实用、 易于操作。
2.4 评价方案
2.4.1 精密度 指重复检测值间的一致性, 代表着系统的随机误差。EP5 -A提供了精密度执行的评估方面的指导, 推荐 20 d内每天分 2次对同一质控进行分析。常用的精密度测量包括: 批内、 批间和总分析精密度的估计。CLI A 最终法规中强调了要进行批内及批间的精密度验证, 但对具体方案无明确要求。仪器厂商如强生公司的 V i tros系统验证实验方案中提出了精密度指数的概念。使用 V i tr os系统重复检测强生公司的生化质控品,计算批内变异系数, 与厂商声明的变异系数比较后得到精密度指数, 并以 1作为评价目标。如精密度指数< 1 , 则 V it ros系统的精密度得以验证,仪器的随机误差在可控制范围之内;反之则需寻找原因解决问题重新进行验证实验。
2.4.2 准确度 即检测均值与真值的一致性, 它们的差异称为/偏倚0,亦即系统误差。度量准确度亦以不准确度即偏倚来表示。系统误差是组成总误差的重要部分。对于系统误差, 医学检验部门必须通过代表性的患者样本进行一个方法比较试验来确认。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样本的大小, EP15 -P要求最少 20个样本, EP9 - A 则需要 40个样本。CLI A 最终法规中要求将所使用的检测系统的准确度和厂商的准确度作比较。但不需进行复杂样本收集或方法学比较,可以通过检测市售的校准品和定值控制品、 具有确定值的能力比对试验调查样本、 具有检测结果的已检测的患者样本等。若这些样本的检测结果在厂商规定的限值内, 准确度可被确认。
3 结束语
总之,新的检测分析系统提供了改进医学检验部门检测质量并进一步保证测试结果的机会现今分析仪器的种类和分析的项目繁多, 描述分析的性能可能是件令人头痛的任务, 组织和协调资源是成功安装仪器的关键。一个好的计划将使医学检验部门更好地安排分析仪器的替换, 更好地进行仪器的验证, 以保证工作中高质量的测试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魏力强,李芒会.对离子选择电极法电解质分析仪性能评价指标的研究[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7(05)
相关文章:
变电设备状态02-18
服务增值02-18
数学课堂提问的原则02-18
国际海上油田开采中的现代能源安全问题——以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为视角02-18
可生长性02-18
电信设备抗震性能检测管理办法02-18
变电设备状态评级模板02-18
执法记录仪设备性能参考要点02-18
机械设备状态02-18
设备状态检修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