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表(精选14篇)
篇1: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表
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
Live and let live 相互关爱,共享生命
1、您知道我校的“大学生红丝带”防艾协会吗?_______ A、知道 B、不了解 C、已经加入此协会 D、正准备加入
2、今年是世界第_______个预防艾滋病日 A、17 B、18 C、19 D、20 3.每年的世界预防艾滋病日是_______
A、11.25
B、12.1
C、12.5
D、12.12
4、今年艾滋病的宣传主题是_________ A、遏制艾滋,履行承诺
B、关注妇女,抗击艾滋 C、相互关爱,共享生命
5、截止2006年10月31日,我累计报告艾滋病超过_____
A、18万
B、50万
C、100万 D、不知道
6、您了解艾滋病是一种什么病吗?_______ A、严重的传染病 B、一般疾病 C、不清楚,不确定
7、您认为下列哪些途径会传染艾滋病?________________(可多选)A握手 B接吻 C输血 D共用的注射器 E同桌吃饭 F共用卫生间 G礼节性接吻 H蚊虫叮咬 I艾滋病人的咳嗽打喷嚏 J性接触
8、已受艾滋病病毒感染而无艾滋病症状的人,是否也能传播这种病毒?_______ A、不能 B、能够 C、不一定
9、得了艾滋病可以治愈吗?_________ A、可以 B、不能 C、不清楚
10、如果你的家人或朋友得了艾滋病,你会如何做?__________(可多选)A、离他远点 B、给他亲人般的关怀和照顾 C、替他保密,不歧视他 D、公开他的病情,请他远离自己 E、不知道该怎么办
11、您觉得大学校园需要采取措施来抵制艾滋病入侵校园吗? __________ A、非常需要 B、没有必要 C、无所谓
12、你会关注有关艾滋病的新闻吗?___________ A、是的,我特别留意,而且主动了解相关情况 B、不是非常关注,看到关于艾滋病的新闻会看一下 C、从来不关心这方面的新闻
13、艾滋病最著名的疗法你知道是什么吗?_______
A、中医中药疗法
B、气功疗法
C、鸡尾酒疗法
D、香槟酒疗法
14、你想过成为援艾志愿者吗?_______ A、想过并且已经成为其中的一员
B、想过但是种种原因让我没有行动起来 C、从来没想过,似乎和我没什么关系
D、没想过,不过现在有点感兴趣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为艾病防控做出微薄的贡献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中南大学“大学生红丝带”防艾协会
中南大学心理健康协会
一分部青协,应数0601
篇2: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表
1、一个看起来健康的人有可能携带蒋滋病病毒吗?()①可能 ②不能 ③不知道
2、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病毒吗?()①会 ②不会 ③不知道
3、与艾滋病感染者共桌吃饭会得艾滋病吗?()①会 ②不会 ③不知道
4、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有可能会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她的孩子吗()①可能 ②不能 ③不知道
5、与艾滋病感染者共同注射器会得艾滋病吗?()①会 ②不会 ③不知道
6、与感染者握手、拥抱会感染艾滋病吗?()①会 ②不会 ③不知道
7、咳嗽、打喷嚏会造成艾滋病传播吗?()①会 ②不会 ③不知道
8、与感染者病人共用劳动工具会传播艾滋病吗? ①会 ②不会 ③不知道()
9、与感染者、病人一起游泳会传播艾滋病吗?()①会 ②不会 ③不知道
10、目前还没有办法治愈滋病这种说法对吗?()①对 ②不对 ③不知道
篇3: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辖区居民220人, 均为主动参与调查者, 排除了医务工作者, 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未加限定。
1.2 调查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 从8个社区居委会中每个社区随机抽取25人, 总共220人, 以匿名问卷调查的方法, 当场发卷, 当场收卷。本次共发出220份问卷, 收回220份。
2 结果
2.1 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情况
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78.64% (173人) , 但各题的知晓率并不相同, 在所有预防艾滋病知识, AIDS主要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三大传播途径知晓率最高, 分别为73.18%、70.91%和65%;非传播途径知晓率较低, 为44.55% (98人) , 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知晓率仅27.27%, 握手拥抱32.73%, 共同进餐34.09%, 共用游泳池23.64%, 咳嗽打喷嚏36.82%, 共用办公用品40.45%。现代预防艾滋病最主要的方法的知晓率如人们必须洁身自好, 禁止同性恋、嫖娼等不正常的行为达87.27%;其次, 不与别人共用注射器, 特别是不共用针头, 可能条件下应使用一次性针具达77.27%;不与其他人共用牙刷、须刀等被血液污染的物品达56.82%。 (表1)
2.2 获得的艾滋病知识途径
接受的艾滋病知识宣传主要是通过哪些宣传形式获得:AIDS知识来源主要为报刊及书籍和广播、电视.其中广播、电视为55.91%, 报刊65.45%, 张贴画38.63%, 聊天16.36%, 发放的宣传单、宣传册20.45%, 带有宣传内容的小礼品11.36%, 大型宣传活动33.64%, 知识讲座 (参加会议) 31.36%。您最喜欢接受哪些种形式艾滋病知识宣传:看电视83.64%, 看报刊82.27%, 听广播56.82%, 张贴画65.45%, 通过聊天43.64%, 通过发放的宣传单、宣传册80.91%, 带有宣传内容的小礼品49.09%, 组织大型宣传活动45.91%, 知识讲座78.64%。 (表2)
2.3 对感染者的态度
对感染者的态度正确率为43.64% (96人) 。影响居民对感染者和病人态度的主要因素:目前艾滋病不可以治愈87.73% (193人) , 工作单位是否组织过艾滋病防治宣传33.64% (74人) .被调查者89.09% (196人) 认为自己需要AIDS预防知识, 84.09% (185人) 认为周围人需要AIDS预防知识。
3 讨论
艾滋病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的危协。由于重视不够, 措施不力, 在短短10多年时间里我国艾滋病从传入、局部流行, 发展到今天的广泛流行。目前在国内的传播已有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趋势[1]。
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英文缩写是AIDS) , 是由艾滋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免疫功能, 使人体发生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 最终导致死亡。艾滋病的病死率极高, 目前尚无彻底治愈方法, 但它是完全可以预防, 而健康教育则是目前预防性病、艾滋病的最有效的措施。广大市民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 实际上是十分匮乏和片面的[2]。本次调查亦显示居民的认识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若不及时纠正, 将严重影响艾滋病防治工作, 甚至危害社会的安定。因此加强对大众人群的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和预防措施宣传, 提高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增加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关爱, 倡导无歧视的社会环境, 对有效地控制艾滋病的蔓延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总之, 宣传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了解和认识艾滋病, 消除对艾滋病的认识误区, 消除无知, 恐惧和歧视, 对艾滋病而言预防是最好的治疗, 要高度重视预防[3]。
摘要:目的了解城市社区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探索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点和有效方法.方法随机抽取220名社区居民, 现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社区居民对艾滋病防治知识各题的知晓率并不相同, 对艾滋病的三种传播途径知晓率为78.64%, 不传播艾滋病的途径知晓率为44.55%, 对感染者的态度正确率为43.64%。结论群众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不均衡, 应开展以艾滋病基本认识和非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系统化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提高市民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 改变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不正确态度。
关键词:艾滋病,知晓率,健康教育,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1]郑锡文.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及预防与控制成就[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9, (20) :131-134.
[2]孙则禹.南京市相关人员艾滋病知晓率调查报告[J].中华男科学, 2003, (7) :530.
篇4: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表
【关键词】艾滋病;流动人口;防治知识;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312-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呈逐年上升趋势,流动人口目前已成为艾滋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1-2]。因此,对流动人口进行健康教育和干预成为预防艾滋病的关键[3-4]。本文通过对本辖区内320名流动人口相关艾滋病预防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其进行健康干预,旨在提高流动人口預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促进其健康行为。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随机选取2009~2011年间本辖区内的320名流动人口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分别来自工厂、建筑工地、农贸市场、商城、及娱乐场所。
1.2 调查方法:自行设计《艾滋病相关防范知识调查》问卷,对流动人口进行面对面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艾滋病常见症状、艾滋病传播途径以及艾滋病预防措施等。通过调查员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以及相关的健康干预后再进行上述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数据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320名流动人口中,男性193人,女性127人,年龄21~51岁,平均年龄34.8岁,其中文盲154人(48.1%),初中及以下文化105人(32.8%),高中文化57人(17.8%),中专及以上4人(1.3%)。
2.2 干预效果:干预前320名流动人口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总知晓率为72.8%,干预后总知晓率为98.9%,干预后与干预前的总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干预效果较好。
3 讨论
随着我国流动人口人数的不断增长,携带艾滋病毒的流动人口人数也在不断增长,由于流动人口的流动性较大,在一定程度上给艾滋病毒的蔓延和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给艾滋病防控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要重视对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相关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并不高,总知晓率仅为72.8%,缺乏对艾滋病充分的认识。随着近年来全国各地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艾滋病防治知识在人群中广泛传播,公众对艾滋病传播的途径以及相关的预防措施有所了解。但多数人并不了解国家制定的相关艾滋病防治的相关条例法规,不知道如何确诊艾滋病以及在何种机构做相关的检查。
影响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因素很多,但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文化水平偏低,本次调查对象中绝大多数文化水平偏低,获取知识的途径有限,接受能力较差,对艾滋病的传播和危害缺乏足够重视,防范意识淡薄,知识的获取多为被动获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流动人口工作压力大,且多属于社会的底层,容易受到社会歧视,从而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良行为的发生。
本研究通过对流动人口进行健康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干预后艾滋病防治知晓率有明显上升。笔者认为在今后的艾滋病健康干预过程中应制定科学的健康干预方案,将健康干预的重点放到文化程度偏低的人群中,加大对其的宣传教育力度,促进该人群的健康行为。健康教育的开展形式应多种多样,如:开设展板、张贴海报、发放免费宣传册、定期讲座等形式,将艾滋病防治的信息尤其是国家的相关条例传达给公众,以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调查应答率。健康干预工作应以社区为基础,加大对流动人口健康行为的监管和干预力度,定期进行社区调查,消除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通过健康干预能够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增强艾滋病防范意识,促进自身的健康行为,对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红梅, 陈丽青, 张铁军, 等. 上海市闵行区外来育龄妇女艾滋病知信行干预效果评价[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25(12): 78-80.
[2]朱惠娟, 苏运叶. 中山市北部流动人口孕产妇艾滋病认知态度调查[J]. 护理学报, 2012, 19(2): 21-23.
[3]王瑜, 张炎. 建筑工地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社区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研究[J]. 实用预防医学, 2011, 18(1): 1-3.
篇5: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
1、您的性别: ①男
②女
2、您的年龄:
周岁
3、您的文化程度:①大学本科及以上
②大专
③中专或高中
④初中及以下
二、您认为下列哪些方式可以造成艾滋病病毒的传播?
1.多性伴
① 可以传播
②不会传播
③不知道
2.咳嗽﹑打喷嚏
① 可以传播
②不会传播
③不知道 3.握手﹑拥抱
① 可以传播
4.共用办公用品或劳动工具
① 可以传播
5.妇女怀孕﹑分娩或哺乳
① 可以传播
6.蚊虫叮咬
① 可以传播
7.输血或使用血制品
① 可以传播
8.共用注射器吸毒
① 可以传播
9.与艾滋病感染者共同就餐
① 可以传播
10.与艾滋病感染者共用游泳池
① 可以传播
三﹑您认为下列哪些行为可以预防艾滋病感染?
11.夫妻双方均保持单一的性伴
①可以预防
12.多吃保健品和营养品
①可以预防
13.坚持每次正确使用合格的安全套
①可以预防
14.每天锻炼身体
①可以预防
15.定期服用或注射抗生素
①可以预防
16.不与别人共用注射器吸毒
①可以预防
17.减少不必要的输血
①可以预防
18.不予艾滋病感染者有日常往来
①可以预防
四﹑请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9.得了艾滋病,目前还没有办法彻底治好
①正确20.任何人都有可能感染艾滋病
①正确21.现在已经可以通过打预防针来预防艾滋病
①正确22.艾滋病感染者从外表上就可以看出来
①正确23.患性病的人更容易得艾滋病
①正确24.无偿献血不会影响健康
①正确25.献血不会感染艾滋病
①正确
②不会传播
②不会传播
②不会传播
②不会传播
②不会传播
②不会传播
②不会传播
②不会传播
②不能预防
②不能预防
②不能预防
②不能预防
②不能预防
②不能预防
②不能预防
②不能预防
②不正确
②不正确
②不正确
②不正确
②不正确
②不正确
②不正确
③不知道 ③不知道 ③不知道 ③不知道 ③不知道 ③不知道 ③不知道 ③不知道
篇6:预防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简报
为进一步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提高青年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增强这一群体的艾滋病防治意识。深泽县疾控中心在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开展了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工作。
本次活动,工作人员首先以授课形式从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的基本知识、青年学生的艾滋病防控、国家四免一关怀等方面对高一学生进行了宣讲。随后,随机抽取5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为100%、艾滋病综合知识知晓率为94.5%,达到了青少年知晓率90%以上的指标要求。针对有效提高了青年学生艾滋病性病的防控意识。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一些误区以及疑惑,工作人员给予了纠正与解答。
通过开展此项活动,使广大青年学生深刻地了解了艾滋病的危害,掌握了艾滋病预防知识和基本方法,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篇7:预防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简报
为进一步加强临沂市艾滋病防治工作,降低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的风险,5月18日-19日,临沂市疾控中心开展了临沂市青年学生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省疾控中心专家进行现场质控和技术支持。
本次调查针对1-5月临沂市新发现并报告的15-24岁在校学生HIV感染者,调查采用面对面的方式,对一般人口学信息、高危行为史、行为认知等内容进行了问卷调查。
青年学生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对于掌握全市青年学生人群艾滋病流行特征及传播因素,在青年学生中有针对性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篇8: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表
关键词:乡村医生,艾滋病,知识,调查
全国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已超过1.2亿, 江西农民工达600多万。农民工群体绝大多数都是青壮年, 年龄大都在20-39岁之间。他们数量庞大, 流动性强, 以中青年为主, 生活比较集中。他们工作强度大, 日常生活很枯燥、乏味。这些因素都成为他们有发生不安全性行为的条件、环境和可能, 并且农民工文化水平低, 接受教育的机会少, 生活条件差, 主动寻求健康服务的意识比较淡薄。农民工这个群体实际上受到很多感染艾滋病因素的侵袭。而仅仅依靠省、市、区级医务人员, 要做好农民工艾滋病防治是办不到的。医务人员的态度直接决定了患者获得医疗服务的质量[1],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众的认知[2], 所以必须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养教育。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乡村医生艾滋病有关知识的教育, 并提出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意见、建议、措施以提高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 防制艾滋病, 故作此项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班级为单位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 抽取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乡村医生学员865名进行调查, 获得有效试卷760份, 总有效率87.9%。其中男性566人, 女性194人, 平均年龄 (35.4±7.6) 岁, 从事乡村医生工作平均 (13.6±3.7) 年, 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占11.9% (90人) 、高中或中专占75.5% (574人) 、大专及以上12.6% (96人) 。
1.2 调查内容和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调查者的一般情况、艾滋病知识、对艾滋病相关态度和自身工作情况等方面。由调查人员以班级为单位采取不记名形式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
2结果
2.1 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2.1.1 一般知识
99.7% (758人) 的被调查者听说过艾滋病, 还有2人从未听说过;92.5% (703人) 的人知道看起来健康的人也可能感染艾滋病;79.6% (605人) 知道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不会很快有症状;93.8% (713人) 的人知道艾滋病可以预防;艾滋病知识来源前三位依次为电视69.0% (524人) 、报纸杂志等62.1% (472人) 、免费宣传材料59.8% (454人) 。
2.1.2 预防知识
艾滋病预防知识被调查者中大部分能够答出但及时治疗性病可以预防艾滋病吗、不吸毒可以预防艾滋病吗等问题的正确率分别为42.5% (323) 、53.6% (407) 明显偏低 (见表1) 。
2.1.3 传播途径
艾滋病三大基本传播途径, 被调查者中大部分能够答出;而"蚊虫叮咬能否传播艾滋病、艾滋病妇女能否通过母乳将病毒传给胎儿、与艾滋病人共用游泳池、浴缸能否传染艾滋病"等问题的正确率较其他明显偏低 (见表2) 。
2.2 艾滋病相关态度情况
被调查者中89.2% (678人) 的人愿意参加艾滋病知识培训和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 73.9% (562人) 的人主动寻求过有关艾滋病的知识, 91.3% (694人) 的人表示同情和关怀艾滋病病人, 但只有56.6% (430人) 的人表示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继续交往。
2.3 自身工作相关情况
被调查者中只有56.9% (432人) 的人参加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或讲课, 68.8% (523人) 的人对病人进行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
3 讨论
被调查的乡村医生中99.7%的人听说过艾滋病、92.5%的人知道看起来健康的人也可能感染艾滋病、79.6%知道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不会很快有症状、93.8%的人知道艾滋病可以预防、有56.9%的人参加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 89.2%的人愿意参加艾滋病知识培训和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 反映乡村医生迫切希望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愿望和主观要求。
调查表示, 江西省乡村医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了解还是相当缺乏的, 很多问题的知晓率在90%以下。尤其是及时治疗性病可以预防艾滋病吗?知晓率为42.5%、不吸毒可以预防艾滋病吗?知晓率为53.6%、蚊虫叮咬能否感染艾滋病知晓率为52.5%、艾滋病妇女能否通过母乳将病毒传给胎儿知晓率为60.6%、与艾滋病人共用游泳池、浴缸能否传染艾滋病知晓率为49.6%。乡村医生中有大部分都没经过正规的医学院校学习, 部分文化较低, 对艾滋病知识了解不是很全面, 尤其对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意识低, 因此必须加大对乡、村级医生宣传教育培训力度, 让每个乡村医生都成为一名合格的艾滋病防治咨询员、宣传员, 在他们走乡串村送医送药时, 就有条件将艾滋病防治知识送到每家每户, 做到人人皆知。对他们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教育刻不容缓。在此调查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做好乡村医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
对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问题, 只有56.6%的人表示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继续交往, 但18.9%的人对艾滋病患者表示出歧视、躲避, 只有56.9%的人参加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 这可能是由于对艾滋病知识缺乏比较系统性和全面性的了解造成的[3]。因此, 通过健康教育使乡村医生树立正确的信念和态度, 科学、理性地对待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感染者, 消除盲目恐惧、歧视与偏见。从而在江西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大省, 农民工达600多万, 且外出务工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根据其流动性大的特点, 利用农民工返乡期间, 乡村医生对他们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 使他们学会保护自己, 免受艾滋病的侵袭, 从而健康的生活、健康的工作, 是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 有利于艾滋病的防治和社会的安定。
参考文献
[1]汪媛, 张孔来.医疗服务过程中艾滋病相关的耻辱与歧视[J].生殖医学杂志, 2006, 15 (1) :67-69.
[2]刘民, 刘军, 喻达, 等.北京市1292名医务人员AIDS相关知识态度及培训需求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7, 13 (2) :130-133.
篇9: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表
(会宁县中川乡卫生院甘肃会宁730700)【摘要】目的 了解农村地区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相关的知识、行为,为在校外青少年中开展艾滋病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运用自编结构式问卷调查121名校外青少年,所得资料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分析。 结果 调查对象中有36.36%的人承认自己有过性行为经历,艾滋病知晓率为47.11%,接受过10条艾滋病核心信息宣传教育者人数为零。结论 农村地区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知识严重不足,感染风险较高,在控制艾滋病工作中应特别关注校外青少年人群。 【关键词】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rural areas out-of-school youth AIDS related knowledge, behavior, as in the out-of-school youth AIDS education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Methods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method, using the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121 schools, youth, income data by using Excel to establish database analysis. Results of survey of36.36% admitted having had sex experience, AIDS awareness rate was 47.11%, accepts the10core of AIDS information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the number zero. 【中图分类号】R23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663-01 艾滋病已成为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之一。由于校外青少年过早离开学校,无法得到正常的教育,也缺少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的支持,缺乏对不良行为和诱惑的鉴别抵抗[1],容易发生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由于农村校外青少年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具备一般流动人群的特点,周围环境复杂,缺乏有益的娱乐活动,加之他們收入低,年龄偏小,使其成为防治艾滋病的边缘人群,很难获得医疗救助和社会支持[2,3]。1 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某乡农村15~24岁不在校读书的青少年内符合条件的所有对象进行调查,共计调查校外青少年121人。1.2 调查方法与内容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基本特征(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户籍等),艾滋病相关认知,性行为及安全套使用情况,获得的艾滋病预防相关服务等。1.3 资料分析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经统一编码,所得数据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录入分析。2结果2.1 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20.14±2.34岁;男性108人,女性13人,男女之比为13.84:1;婚姻状况未婚占91.74%,已婚占8.26%;文化程度文盲占6.61%,小学占56.20%,初中占30.58%,高中或中专占6.61%。2.2 未上学原因分析 对学习不感兴趣而辍学者占52.07%(63/121),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没有继续上学者占27.27%(33/121),因家庭经济困难、劳动负担重及其它原因离开学校者占20.66%(25/121)。2.3 艾滋病防治知识 121名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47.11%,正确回答率最高为"与AIDS病人或感染者公用针具会不会感染HIV"达88.43%,最低为"蚊虫叮咬会不会传播HIV"仅达27.27% (见表1)。表1 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2.4 性行为发生情况 调查对象中有36.36%的人承认自己有过性行为经历,首次发生性行为年龄大多在13~24岁之间,性伴以恋爱男/女朋友为主(81.82%),其次是配偶(11.36%)、临时性伴(2.27%)、同性性伴(2.27%)。最近一年与配偶或同居异性朋友发生性行为者占54.55%,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者占22.73%,发生商业性行为者占6.82%。2.5 安全套使用情况 在有性行为的调查对象中,首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者占43.18%(19/44)。最近一年与配偶或同居异性朋友发生性行为时,从未使用安全套者占34.62%,有时使用者占42.31%,每次都用者占15.38%。最近一年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时,均未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有时使用者为40.00%(4/10)。最近一年有3名调查对象发生过商业性行为,均未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有1名调查对象最近一年发生过同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2.6 干预服务接受情况 最近一年调查对象接受的主要干预服务为免费艾滋病性病宣传材料,其次依次为同伴教育活动、咨询检测服务、安全套发放、艾滋病培训和性病检查治疗(见表2)。表2 预防艾滋病干预服务接受情况2.7知识信息来源 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信息的来源依次为电视(80.17%)、免费宣传材料(40.50%)、书籍(38.02%)、报刊(33.89%)、朋友(25.62%)、医生(23.67%)、广播(19.83%)、宣传广告栏(19.01%)和咨询服务(5.79%)。3 讨论调查发现,仅有9.92%的农村校外青少年能全部正确回答UNGASS指标中的5个问题。这与联合国大会要求的"到2005年,青少年能正确回答5道题的人数达到90%"相差甚远[4]。用<行动计划>知晓率评估指标(8项问题中回答对任意6项为知晓)统计,农村地区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47.11%,距甘肃省要求2010年校外青少年和流动人口达到70%的目标相距甚远[4]。安全套正确使用是预防艾滋病经性传播的有效措施。在调查对象中,首次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人数占43.18%,说明对艾滋病的预防意识比较淡薄。校外青少年作为青少年人群中特定的一部分,在性生理与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时,较早地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处在性观念与生活方式改变的社会环境,,应该加大对这一人群的宣传力度和教育程度。此次调查对象均为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47.11%,接受过青春期、生殖健康等方面知识教育的人仅占35.54%,接受过艾滋病10条核心信息宣传的人数为零。有67.77%的调查对象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外出务工,日常接触最多的人是工作同伴,因此,发展同伴教育志愿者,由他们来实施针对校外青少年同伴教育活动是防治艾滋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对抗艾滋病最好的疫苗,在校外青少年中应该针对青少年对艾滋病认识的误区开展工作,提供服务,使得校外青少年这一群体成为抗击艾滋病的主力军,而不是高危人群。参考文献[1]石晓燕,余小鸣,段春明,等.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只是 态度及危险行为调查.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14(1):52-54.[2]乔晓春,郭晓黎,张丽芬,等.山西省HIV感染者中流动人口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0,6(5):265-267.[3]刘传新,苏生利,傅继华,等.山东省HIV感染者流动人口感染现状调查[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2,8(1):28-30.[4]罗春燕,彭宁宁,朱蔚,等.上海市青少年危险行为现状研究(三)-吸烟、饮酒与易成银药物使用情况[J].中国校医,2003,17(2):104-107.[5]甘肃省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甘肃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
篇10: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表
调查地点: 调查人群:医护人员□ 孕妇□ 家属□
1、哪几种途径会传播艾滋病?(可多选)
空气传播□ 性接触传播□ 公共场所传播□ 母婴传播□ 血液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
2、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能从外表上看出来吗?
能□ 不能□ 不知道□
3、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
会□ 不会□ 不知道□
4、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一起吃饭会感染艾滋病吗?
会□ 不会□ 不知道□
5、感染艾滋病的母亲给婴儿喂母乳会传播艾滋病吗?
会□ 不会□ 不知道□
6、与人共用牙刷、剃须刀或其他针刺器械有感染艾滋病的危险吗?
有□ 没有□ 不知道□
7、感染艾滋病、梅毒的孕妇生下的小孩有可能得艾滋病、梅毒吗?
可能□ 不可能□ 不知道□
8、孕妇在怀孕什么时期检查艾滋病、梅毒、乙肝最好?
早孕期□ 中孕期□ 晚孕期□
9、艾滋病、梅毒、乙肝通过干预可以预防母婴传播吗?
可以□ 不可以□ 不知道□
10、您知道我市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有什么优惠政策吗?
孕期免费检测□ 没有优惠□ 不知道□
地贫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
调查地点: 调查人群:医护人员□ 孕妇□ 家属□
1、地中海贫血是什么病?
传染病□ 遗传病□ 不知道□
2、有地中海贫血的人一定会贫血吗?
一定会□ 不一定会□ 不知道□
3、有地中海贫血的人能结婚吗?
可以□ 不可以□ 不知道□
4、地中海贫血的人能生正常的小孩吗?
可以□ 不可以□ 不知道□
5、孕妇在怀孕什么时期检查地贫最好?
早孕期□ 中孕期□ 晚孕期□
6、夫妇一方有地中海贫血,小孩会得重型地中海贫血吗?
会□ 不会□ 不知道□
7、夫妇双方都有地中海贫血,小孩会得重型地中海贫血吗?
会□ 不会□ 不知道□
8、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小孩一般都要输血维持生命吗?
要□ 不要□ 不知道□
9、夫妇双方都有同型地中海贫血,需要通过什么方法确定胎儿患有重型地中海贫血?
产前诊断□ 超声检查□ 不知道□
10、您知道我市预防地中海贫血有优惠政策吗?
篇11:艾滋病调查问卷及报告
关于艾滋病社会调查报告
“眼前全世界艾滋病流行现状十分令人担忧,特点是在非洲和亚洲地区。中国自1985年首次报告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的流行呈快速爬升倾向。近年来,中国艾滋病的感染与发病人数也增长较快。中国艾滋病现状,据联合国驻华机构显示的数据,眼前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84万人,加上已经卧病过世的24万人,总数理应在100万人左右。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眼前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占总人口的比例虽然很低,但携带人数在亚洲位居第2位,在全球居第14位。
中国疾病预防中心副主任沈洁说,近年来,中国艾滋病疫情、发病和过世都显现出明显的爬升倾向,传播模式和途径也正在发生变化。据公安部门统计,中国注册吸毒人数逐年递增,往年已经到手90万人,估计全国天天发生共用注射器吸毒次数超过45万。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司长齐小秋:“依据中国艾滋病哨点监测,从1995年到2000年5年间,全国注射吸毒者均和艾滋病感染率增强500倍。在以后几年里,经注射方法传播将是中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传播方法。卖淫妇女和艾滋病感染率均从1995年到2000年增长了66倍,所以,经性途径传播的威胁很大。近十几年,全国性病发病报告逐年爬升,经性接触传播艾滋病应受到社会的全面关注。”就感染率而言,中国尚处于艾滋病低流行期。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数目很大,艾滋病防治状况不明朗。据内行预测,如不采取灵活管用的措施,到2010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超过1000万人。”
最先想做这个关于艾滋病的社会调查报告,是因为有一天晚上陪着爷爷奶奶一起看电视新闻,在里面看见一则报道,报道里是一段视频,说的是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与艾滋病患者小杜一起去街头进行实况调查的故事,工作人员躲在暗处拍摄,而小杜作为一名被邀请一起参与调查的艾滋病患者则需要戴上口罩,手里举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我是一名艾滋病患者,我需要温暖,你可以拥抱我吗?”小杜和工作人员换了几个地点依次进行了测试,收获了不同的效果,在地铁站台时还有热心的阿姨拥抱小杜,告诉他要坚强,不要觉得自己和别的人不一样,不需要自卑,拿掉口罩,勇敢面对生活,走自己的路,创美好的未来。最让我感触深刻的就是当他们来到南京大学的校门口时,许多的学生都上前来主动拥抱他,还有两个勇敢而热情的女生挂着热情洋溢的笑容,羞涩地拥抱了拿着牌子的小杜,告诉他艾滋病没什么,要坚强!于是,我便受到了启发,决定这次的思修调查报告就以艾滋病为主题吧。
同样的问题,“如果你在路上遇到戴着口罩举着牌子的艾滋病患者说他们需要温暖,请你给他/她一个拥抱,你会怎么做”在问卷里得到的答案中,有20%的同学表示自己会“上前主动拥抱他”,而大部分即55%的同学表示“如果他走过来要求我,我就去抱他”,然而也有25%的同学认为应该“离他远一点,省得麻烦”。说明大家在内心还是很渴望帮助社会的弱势群体的,只是缺少一些勇气和动力。这次调查的男女比例几乎是1:1,调查的对象主要以大学生为主,然而即使是高校的大学生,他们在“你了解艾滋病吗?”这一问题上也仅仅只有17%的人表示自己“了解”,有2%的人表示自己“不了解”,相当大一部分即81%的人表示自己对艾滋病“略知一二”。并且在关于“你知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吗?”这一问题上也出现了将近42%的大学生对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不够了解,仅知道一些,却不够全面的情况。说明即便是今天才华洋溢满腹经纶的高学历大学生们对艾滋病也是不够了解的,据卫生组织调查显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以经注射吸毒感染为主,占总数的68%,经采血、血浆途径感染人数占9.7%,经血液制品感染人数占1.5%,此外,经性接触感染人数占7.2%,母婴传播为0.2%,其余13.4%传播途径不详。个别调查显示,同性恋感染率高达1%-5%。
在“你第一次知道艾滋病是通过什么渠道?”这个问题上,有47%的大学生选择了通过“学校的教育”,而仅仅只有3%的大学生选择了通过“医院的宣传”,有35%的大学生选择了通过“电视新闻媒体和报刊”而了解艾滋病的,选择通过“其他方式”的大学生占据了15%,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教育和电视媒体报刊对于艾滋病的宣传是达到了一定效果的,帮助许多同学对艾滋病有了初步的了解,而通过“医院宣传”的才得知艾滋病这个病种的人数竟然只占3%,这一比例的调查结果是令人感到十分意外的,医院作为对各种疾病了解最为权威的医疗机构,显然在这方面缺少宣传的力度,医院应该加大各类疾病的宣传力度,帮助不仅仅是大学生,而且是社会各界人士来深入了解,这样才不会出现类似于3%的尴尬场面。而在“你是否会歧视艾滋病病人”的问题上,5%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在不经意之间去歧视艾滋病人”,63%的同学表示自己“很尊重他们,不会歧视他们”,同时,也有32%的同学表示自己和他们“没有太多的交集,不愿接触他们”,这个数据也充分说明了社会上存在着的一些冷漠现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加应该多多得去接触和关爱身边的弱势群体,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针对之前同学们觉得与艾滋病患者没有交集的问题,我又提出了“如果学校提供以为艾滋病患者服务的义工平台,你愿意尝试吗?”的问题,有12%的学生表示自己非常愿意,他们早就想接触这些人了,也有55%的同学表示“愿意,有义工时就上”,但是也有几乎占到37%的同学表示“不愿意,怕不安全,传染到怎么办”。这个数据也说明了当前大家对自身安全的顾虑,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不够了解的现象。
通过这些问卷调查的方式,我得到了一些结论和观点,总体上大学生们对于艾滋病还是有一定的概念的,但是了解也只浮于表层,在涉及与艾滋病患者的接触问题上,大家普遍还是选择保守的方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们对于艾滋病的传播方式还不够了解,或者说了解的还不够全面,从而在心里产生了对艾滋病患者的抵触心理,作为医院、电视新闻媒体和报刊、学校应该要提供更广泛的平台让大学生接触社会的弱势群体,增强大学生的日常知识,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关爱弱势群体。而作为社会一员的我们,也更加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素养和素质,积累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了解社会才能为社会做贡献。
附:
常熟理工学院学生关于艾滋病社会调查问卷 1.你的性别? A.男 B.女 2.你的职业? A.学生 B.从业人员 3.你了解艾滋病吗?
A.了解 B.不了解 C.略知一二 4.你知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吗? A.知道 B.不清楚 C.只知道一些 5.你第一次知道艾滋病是通过什么渠道?
A.学校的教育 B.医院的宣传 C.新闻媒体和报刊 D.其他方式 6.你是否会歧视艾滋病病人? A.会在不经意之间去歧视艾滋病人 B.很尊重他们,不会歧视他们 C.没有太多的交集,不愿接触他们
7.如果学校提供以为艾滋病患者服务的义工平台,你愿意尝试吗? A.非常愿意,早就想接触这些人 B.愿意,有义工时就上 C.不愿意,怕不安全,传染到怎么办
篇12:蛤泊小学预防艾滋病调查问卷
学校
班级
姓名
成绩
1、你是否有听说过“艾滋病”?
A.有
B.无
2、如果有听说过,你的知识来源于哪里?
A.参加培训班 B.电视 C.网络 D.广播 E.书本F.宣传资料 G.其他途径
3、您想了解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吗?
A.想
B.不想
C.无所谓
4、学习艾滋病知识会被误认为是感染了艾滋病吗? A.会 B.不会 C.有可能
5、您希望通过哪种途径了解到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A.电视 B.广播 C.报纸D.参加培训 E.社会宣传活动现场F.专门的宣传品
6、您曾经参加过艾滋病培训吗?
A.参加过
B.没有参加过
7、您了解艾滋病是一种什么病吗?
A.严重的传染病 B.一般疾病 C.不清楚,不确定
8、得了艾滋病可以治愈吗?
A.可以
B.不能
C.不清楚
9、您认为自己有感染艾滋病毒的可能吗?
A.有
B.没有
C.不知道
10、您认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会立即死亡吗?
A.会的 B.不会的 C.不知道
11、艾滋病病毒传播有哪种途径?
A.空气传播 B.性接触传播 C.公共场所传播 D.母婴传播 E.血液传播 F.日常生活接触
12、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就是艾滋病病人吗?
A.是
B.不是
C.不知道
13.您是否了解预防艾滋病的基本常识?()
A、很了解
B、一无所知
C、知道一点
14.你是否认为学校向学生讲授有关艾滋病的知识非常重要()A.、是 B、否C、不知道
15.艾滋病的准确命名应称为()
A、爱滋病
B、HIV
C、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D、原发性免疫缺陷综合
16.世界艾滋病日是每年哪一天?()
A、10月1日
B、5月1日
C、11月1日
D、12月1日 17.你认为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程度怎样?()
A、轻微
B、增长期
C、快速增长期 18.假设自己不幸感染了艾滋病,您的第一反应或行动是()
A、沉默,想办法隐瞒
B、告诉要好的朋友,寻求帮助
C、告诉家人,寻求支持
D、自己上网查找资料,寻求治疗
E、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 19.你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知道艾滋病的呢?(多选)()
A、电视广播节目的介绍
B看书报杂志的时候知道的、C、从网络上了解的、D、自己身边有人得这个病才知道的、E、学校艾滋病宣传活动
F、其他
20.你会关注有关艾滋病的新闻吗?()
A、是的,我特别留意,而且主动了解相关情况
B、不是非常关注,看到关于艾滋病的新闻会看一下
C、从来不关心这方面的新闻
21.你关心艾滋病的原因是什么?(多选)()
A、我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B、媒体经常在报道,所以也看看
C、身边有人患此病,想多了解一些情况
D、了解艾滋病,提高个人防护能力E其他
22、如果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您是否知道到哪里检查?()A是 B、否
23.你知道下面哪些是艾滋病的传染途径吗?(多选)()
A、危险性行为
B、互相亲吻
C、血液传染
D、和艾滋病人一起吃饭、握手拥抱
E、母婴传染
F、蚊虫叮咬
24.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或其他针刺器械有感染艾滋病的危险吗?()
A、有
B、没有
C、不知道 25.血液传输有可能感染艾滋病,你会去义务献血吗?()
A、不会去,好恐怖,我害怕被感染
B、我会去正规医院或血液中心献血
C、不知道,要看具体情况
D、以前献过血,将来不再去了
26.你认为在目前条件下,艾滋病能否治愈?()
A.、是
B、.否
C、.不知道
27.如果您身边有同事感染艾滋病,您是否愿意和他一起就餐、握手?()
A、是,这样做不会被感染
B、否,害怕被感染艾滋病病毒
28、假设您的朋友不幸感染了艾滋病,您对他的态度是()
A、同情
B、讨厌
C、鄙视
D、躲避
篇13: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马鞍山市雨山区、花山区、金家区、当涂县姑孰镇城区各随机选择2个居委会,按照随机整群抽样的原则,调查员入户选择年龄在15~49岁范围的当地居民进行随机抽样,至样本量达400人。在雨山区、花山区、金家区3区郊区及当涂县各随机选择2个乡,并分别在乡范围内随机选择2个村,随机选择每户年龄在15~49岁范围的居民进行调查,至达到样本量400人。
1.2 方法
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入户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遵循知情同意及保密的原则,问卷由调查员访谈后亲自填写。问卷统一采用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基线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传播途径及防治知识和需求等。
1.3 相关定义
调查人数:指被调查者中对8个问题都作了回答(包括“不知道”和“从未听说过艾滋病” )的人数;知晓:C1-C8中8个问题正确回答6个(正确答案:1~3题为否定回答,4~8题为肯定回答)即为知晓被调查者中正确回答6个及以上问题的人数/被调查者中对8个问题都作了回答(包括对问题回答“不知道”和“从未听说过艾滋病”)的人数;知晓人数:指被调查者中正确回答所有8个问题中6个及以上问题的人数;知晓比例:知晓比例=知晓人数/调查人数。
1.4 统计分析
用Epi Data 3.02进行数据录入,用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共调查823人,其中城市居民410人,农民居民413人;男性400人,占48.6%,女性423人,占51.6%。年龄最小的为15岁,最大的48岁,平均34.0±9.6岁。未婚的为139(16.9%)人,在婚的为679(82.5%)人,同居的为3(0.4%)人,离异或丧偶的2(0.2%)人;在文化程度上,初中文化的最多,有350人,占42.5%,其次为高中或中专为219人,占26.6%,大专及以上116人,占14.1%,而小学文化和文盲分别为101人和37人,分别占12.3%和4.5%。民族以汉族为主,占98.2%。职业主要以农民、工人、商务服务人员为主,分别占32.8%,16.8%和13.0%。
2.2 城乡居民艾滋病传播与预防知识认知水平
城乡居民艾滋病传播与预防知识知晓率为80.1%;男性知晓率为84.3%,女性知晓率76.1%;农村居民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72.4%,城市居民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7.8%;不同文化和年龄特征的知晓率情况如表1,艾滋病知晓率随居民文化水平的递增而上升;城乡居民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非传播途径较低,如蚊子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的知晓率仅为53.9%,详见表2。
2.3 城乡居民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认知水平
在调查的823人中,认为无偿献血不会传播艾滋病的有66.8%,76.4%的人认为每隔6个月以上献血对身体没有害处;62.9%的人认为目前艾滋病不能够治愈,70.7%的人认为目前有药物能够治疗艾滋病,控制疫情;仅有22.5%的人认为服用美沙酮可以阻止吸毒,13.1%的人认为服用美沙酮可以预防艾滋病的传播。城市居民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正确知晓率显著高于农民居民(P<0.001)。
2.4 城乡居民对当地VCT了解情况
在调查的823人知道当地有中有VCT服务(CA5)的仅有45.8%;其中,有53.4%的城市居民知道当地有VCT服务(CA5),在知道有VCT服务的人中有84.0%知道在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A6)有VCT服务,有23.7%知道在当地的医院也有VCT服务(CA6);有38.3%的农村居民知道当地有VCT服务(CA5),在知道有VCT服务的人中有76.6%知道在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A6)有VCT服务,有32.3%知道在当地的医院(CA6)也有VCT服务。
2.5 城乡居民在过去1个月内获取艾滋病知识情况
在过去1个月内,城乡居民获得过有关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或信息的有403人,占49.0%;其中,农村居民获得过有关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或信息的有159人,占38.5%;城市居民获得过有关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或信息的有244人,占59.5%。
2.6 获取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途径
城市与农村居民都不同程度地接受过艾滋病相关防治知识宣传(表4)。农村居民较城市居民获取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途径单一,主要途径是电视,城市居民获取防治知识的渠道多。就需求调查显示,农村居民主要还是想通过电视来获取,而城市居民除了想通过电视外,还想通过其它形式了解。
3 讨论与建议
在本次调查中,城市居民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均达到了国家关于城市居民到2010年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5%的标准,但农村居民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还未达到国家关于农村居民到2010年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75%的要求。因此,我市还应加大对农村居民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在本次调查的城乡居民中,对艾滋病的三种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但该人群对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知晓率较低,城市居民有45.4%的人和农村有56.9%认为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因此,应强化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宣传和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宣传,使他们知道如何正确地对待艾滋病和有效的预防艾滋病的传播。
此次调查显示,农村居民中仅有79. 2%的人知道在每次性交时都正确使用安全套能预防艾滋病,75.5%的人知道只与一个性伴发生性行为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村居民有外出务工史,作为性活跃人群,外出打工时与配偶长期分居,易发生婚外性行为。由于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一旦感染性病或艾滋病后易将性病艾滋病传染给其配偶,导致性病艾滋病家庭内传播,成为将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的桥梁人群。因此正确引导农村居民安全性行为,倡导正确使用安全套,这是阻断传播途径,预防性病艾滋病在农村居民中的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
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城乡居民对我市VCT服务认知不高,同时城乡居民对献血、艾滋病治疗及吸毒人群的预防与治疗等相关知识认知也不高,这可能与我们在宣传与干预工作中的宣传内容不够全面或只关注传播途径的宣传而忽视了其它相关知识的宣传有关。因此,应该对此相关知识加大宣传力度,以提高城乡居民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全面了解。
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居民获取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途径较为单一。通过需求调查他们中有87. 9%的人想通过电视来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目前农村电视机己经普及,加强大众媒体的宣传是提高他们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重要途径,应从不同人群的实际需求和文化特点出发,将人际交流与大众媒体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从而达到宣传效果。
摘要:目的:了解马鞍山市城市与农村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及需求,为针对城市和农村居民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原则分别在市区及农村抽取1549岁的居民各400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农村居民较城市居民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认知水平低,他们对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均存在认识误区,城市居民有45.4%的人和农村有56.9%认为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对其它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不高。农村居民获取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途径较为单一,而城市居民获取知识的渠道较多。结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应针对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文化背景、需求状况,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的宣传作用,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材料,切实提高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
关键词:农村居民,城镇居民,艾滋病,知识,需求
参考文献
[1]曾光.中国跨世纪的传染病[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7,18(01):40.
[2]张楚男.湖北省部分城市、农村居民艾滋病预防知识、态度现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10):877-878.
篇14: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表
[关键词] 艾滋病 职业暴露 护理专业学生
艾滋病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瘟疫,它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医务工作者面临更多的HIV/AIDS 职业暴露[1]。护理专业学生是一特殊群体,掌握艾滋病知识既是自身的需要,也是未来工作的需要。在我国,护理人员的针刺伤发生率为80.6%,被污染针头刺伤的占60% [2]。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有:防护意识薄弱,操作时注意力不集中,操作行为不规范,针刺废弃物处理不当等;而且不同工作部门因工作强度和劳动强度不同,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比例也明显不同。张洪[3]的一项调查显示:22%~77% 的护士不知道皮肤沾染艾滋病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后应如何正确处理,职业暴露后应在多长时间内预防性用药。本研究旨在以知-信-行模式( KAB) 为理论基础,了解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为今后在护理专业学生中普及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以有效控制艾滋病在护理职业行为中的传播及蔓延提供科学依据。
对象和方法
1.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护理高职学生中抽取2010级新生共366人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是由WHO的评估青少年艾滋病危险行为的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KABP)问卷修订而成[4]。本研究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专家组评定,结合护理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反复修订和完善调查表,确保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问卷包括五个部分:一般资料、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问卷、艾滋病态度问卷。艾滋病知识问卷:共22个条目,包括调查对象对艾滋病基本知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非传播途径、艾滋病的职业防护知识。艾滋病态度问卷:共8个条目,包括调查对象对有关艾滋病及相关职业防护知识的态度。本研究在正式调查前选择了50名研究对象测试了本问卷的信度。其信度系数(Cronbach’s a系数)为:总问卷a=0.80,知识问卷a=0.71,态度问卷a=0.85。
(2) 调查方法
1)培训前调查:
选择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教师及研究者本人共4人为调查员,调查前进行统一培训。2011年3月到各班进行有关艾滋病知识、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和态度的基线调查。
2)健康教育讲座:
根据培训前调查的结果制订适合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需求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内容,于2011年3月至2011年7月进行为期3个月共计3次艾滋病基本知识及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的专题讲座。
3)效果评价
2011年7月,到各班进行有关艾滋病知识、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和态度的后测,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
(3)资料分析
讨论
1.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
培训前后护生艾滋病知识及相关知识和态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这与国内的报道一致[5,6]。表明多种形式的艾滋病健康教育符合学生心理、生理需要,易于被接受,干预效果显著。应长期、深入、广泛地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抵抗艾滋病侵袭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艾滋病的态度,给艾滋病人提供更加宽松的生活空间。调查结果显示,护生在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上认识模糊,错误地认为日常生活接触可传播艾滋病。提示在今后的健康教育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三大传播途径”上,应该针对人们关心的日常生活中的非传播途径进一步加强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或减轻人们对HIV 感染者的恐惧心理,从而为HIV 感染者提供一个相对良好的社会环境[7]。培训前后护生对艾滋病相关态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这提示我们,要通过宣传教育,使护生学会对他人有关爱之心,不管艾滋病感染者是由于何种原因被感染,他们都是疾病的受害者,将付出生命的代价,作为未来的白衣天使,不能让他们在承受病魔的折磨和死亡威胁的时候,还要承受社会的歧视和冷漠。消除偏见和歧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甚至比知识的普及更加艰巨,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
2.艾滋病相关职业防护
培训前后护生对艾滋病相关职业暴露知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表明艾滋病健康教育对培养护士良好的职业习惯具有积极的作用。胡斌莲, 沈亚儿[8]等认为,许多护士因在学校教育中缺少职业防护学习,护士从业后缓慢形成的职业防护意识太模糊,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因而在临床工作中未能执行标准预防方法。由于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和意识不强,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医护人员发生暴露后不立即上报,往往是等到病人艾滋病检测是阳性时才急着向医院和疾控中心报告,错过最佳的处理时机[9]。故而职业院校护生艾滋病相关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是必要的,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应加强护理专业学生AIDS 职业暴露有关知识认知培训[10],从踏入医学殿堂之初就应注重培养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以便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综上所述,对护士进行艾滋病及相关职业防护的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可帮助护士树立正确的态度对待和接受HIV/AIDS 病人,并积极参与到防治艾滋病的教育和工作中去, 同时提高护士的防护和暴露后的正确应对能力, 将HIV/AIDS 职业暴露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职业院校的护理专业培养方案中应融合完善职业防护知识培训, 以帮助护士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参考文献:
[1]范亚萍,赵萍,朱中平,等. 深圳社区医院护理人员HIV/AIDS 职业暴露防护知识KABP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0):4166-4167.
[2]申良荣.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的研究现状[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3):216-218.
[3]张洪.医务人员预防HIV 职业暴露与减少歧视的调查报告[J].江苏预防医学.2006,17(3):25-26.
[4]AIDS epidemic update (Special Report on HIV Prevention). Joint United NationsProgramme on HIV/AIDS (UNAID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007,12.
[5]黄泉星.泉州市部分大学新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估[J]. 中国健康教育, 2006, 22 (4) : 263 - 265.
[6]熊文辉,黄粤.深圳某中专学生开展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职业与健康,2007,4(23):588-590.
[7]卫晓丽,王学良,庄贵华,等. 商州市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5 ,26 (6) :487 188.
[8]胡斌莲,沈亚儿.护士锐器伤害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49.
[9]邱兴庆,龚文胜,唐磊,等. 医护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与职业暴露防护干预效果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22(4):86-88.
[10]刘志娟,黄晓,贺莉萍,等.高年级护理学生艾滋病相关职业暴露知识、恐惧心理与护理意愿[J].职业与健康,2011,29(19):2115-2116.
相关文章:
英语作文:在去学校的路上 On the way to school02-03
珍惜生命预防艾滋病心得体会02-03
艾滋病日活动心得体会02-03
艾滋病防治心得体会02-03
基于以生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工作创新探析02-03
艾滋病防治知识学生02-03
艾滋病防治知识题库02-03
艾滋病宣讲活动总结02-03
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02-03
艾滋病防治知识测试卷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