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监控(精选十篇)
定位监控 篇1
政府机关公务人员运用公务用车执行公务提高工作效率便捷工作程序的同时, 也出现了公务人员利用公车资源进行公车私用、浪费政府资源等贪污腐败, 对政府公共资源和行政成本造成了极大的消耗和浪费。公车私用的恶劣现象有损我国政府机关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 破坏了社会风气。现有的公务用车制度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 管理制度的改革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1]。在传统技术和手段在管理中出现瓶颈时, 可以引入新型的技术来解决这类难题。国际上较为先进的做法是利用GPS全球卫星定位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技术等现代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公务用车使用的管理和监督[2]。构建公车管理系统的概念性架构, 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规范公务用车行为。
一、系统设计
公车终端采用车载GPS、摄像头和耳机麦克风分别采集位置、视频和语音信息, 采集到的信息在DM368模块处理后通过3G通道传输到相应的服务器, 管理平台访问相应的服务器就可以获得公车的具体信息, 在管理平台上实现对公车的任务管理、信息管理、GPS追踪定位、实时监控、通信沟通、智能报警等功能。
二、系统功能模块
车辆运行平台终端利用GPS、摄像头和语音麦克风等技术将车辆的位置、速度以及车内外的图像视频等各类媒体信息及其他车辆参数通过3G无线通信模块通过网络传输到监控平台。
2.1GPS通道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即全球定位系统, 利用该系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全天候、连续、实时的三维导航定位和测速。GPS采集数据位置信息自动发送到管理平台, 在平台地图可查看所有车辆的车辆状况如, 实时位置、行驶方向和行驶速度。
2.2视频通道
视频监控采用监控实效高的流媒体技术, 终端视频流通过3G通道, 向视频接收服务器发送包含视频、音频或数据的连续ES (Elementary Stream) 流。视频接收服务器接收到数据后, 按照数据帧号和数据包号进行重组, 并且缓存到本地。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发送时间, 转换成TS (Transport Stream) 流, 同时用UDP传输协议发送到流媒体服务器, 并且将数据保存成3分钟一个的文件。文件使用ts后缀, 保存到流媒体服务器的指定文件夹, 文件信息保存到数据库, 文件后缀为flv。流媒体服务器上安装的转码软件, 会实时检测新出现的ts文件, 然后自动转码成flv文件, 并且删除或者重命名该ts文件, 使之不会再度被检测到[3]。
2.3语音通道
语音终端采用分组管理, 同一组内的终端可以听到组内声音, 所有网页用户可以听到所有分组的声音。
终端1发送的语音, 通过3G通道发送给语音服务器, 语音服务器保存文件, 并且将文件信息写入数据库。语音服务器此时会检索数据库, 发现相同组内有终端2, 则会将该语音文件转发给终端2。网页A、B也会定时检索数据库, 当发现有新的语音文件, 则读取文件, 显示在页面上。
网页A发送的语音, 会根据当时所在分组, 写入数据库, 并且保存文件。语音服务器会定时检索数据库, 当发现该语音文件, 会根据所属分组信息, 将文件发送给对应终端。网页B也会定时检索数据库, 当发现有新的语音文件, 则读取文件, 显示在页面上[4]。
三、系统管理平台
在系统管理平台中通过分配不同的身份权限, 在平台上对公车进行相应管理。信息管理员在管理平台基础信息管理界面, 可以进行车辆信息、驾驶员信息、车载终端信息、报警信息、报警类型与报警意见的增删改查等操作。调度员进入车辆调度管理模块中的车辆调度界面, 可以新增空闲车辆, 录入出发地、目的地, 出车事由等, 进行车辆的任务派遣;亦可以对正在派遣的车辆进行结束任务的操作。分析员进入统计分析模块, 进行车辆预警统计、车辆出勤统计及停车超时统计。
当到达任务开始时间, 车辆开始执行任务。可以通过任务详情界面, 查看车辆的在地图上的实时位置、车辆的行驶路径、实时视频、历史语音以及相关的报警信息。当任务完成后, 进入车辆调度界面, 在状态栏可以看到已经执行完成的任务, 进入任务详情界面, 查看车辆在地图上的历史视频及历史语音。视频墙默认显示九分屏实时视频画面, 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切换九分屏, 六分屏和四分屏格式显示。
四、结束语
车辆定位跟踪和视频监控管理平, 以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车载设备的无线视频监控, 实现公务用车全过程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在系统管理平台上可以随时了解所有公务车辆的实时位置和准确地显示车辆行驶的视频信息, 全面掌握和记录公务用车的详细信息高效的监督公车使用。H
摘要:车辆定位跟踪和视频监控管理平台是经过对政府机构的组织架构以及工作流程进行深入调研后设计的一套科学化的系统, 平台具有车辆具备任务管理、信息管理、实时监控、智能报警等功能。平台能够实时监控公车的行踪去向, 抑制公车私用及公车使用费的虚报冒领等问题, 为政府机构提供科学的、信息化的、高效率的系统服务。
关键词:车辆定位,视频监控,公车监控
参考文献
[1]李强.公车管理制度的弊端与改革[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0 (5) :22-27.
[2]王忠, 许正中, 高常水.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公车管理系统研究[J].信息化研究, 2012, 38 (06) :1-5.
[3]Andrew S.Tanenbaum著.计算机网络[M].潘爱民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人员定位系统监控员操作规程 篇2
一、系统登陆:
1、双击桌面上的图标或者 打开“开始”→“程序” →“KJ222煤矿井下人员定位考勤系统5.0”下的“KJ222煤矿井下人员定位考勤系统5.0”单击即可启动。
2、在服务器名上输入本地服务器的地址“.”,若访问的是数据库在其它服务器,请输入该服务器的网络Ip地址,输入完后,请检查您输入的服务器名、数据库名、用户名称和连接密码是否正确,单击“确定”系统连接数据库成功。
二、开启前(接班后)检查准备
1、班前准备
上班前值机员应对各类报表及当班情况进行检查询问,对当班重点问题及当前处理异常做全面了解,并检查系统运行正常。
2、交接班
监控员应提前半个小时岗位交接班,在交接班时,当班人员应将本班系统存在的问题向接班人认真交代清楚,并对遗留问题处理情况进行记录汇报,使问题能够及时得到处理,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三、班中要求
1、文明作业
衣冠整洁,随身携带上岗证,文明用语,接听外线来电用普通话,态度和善,待人友好。
2、检查线路运行情况
接班后认真检查各种线路连接情况,要保持线路连接牢固,发现线路连接问题立即通知有关人员进行处理。
3、检查UpS运行情况
手动断开网络电源,启动备用电源,使备用电源连续运行15分钟。如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不能连续供电现象,立即启动网络电源,并更换UpS。
4、基站和区域的设置
1)基站设置
基站设置是指将井下安装的基站根据每个基站的HID号写入软件中,点击“基本资料”下拉菜单中的“基站设置”项,2)增加基站
输入基站HID号、基站编号、基站名称、选择所属区域和基站的类型,增加完基站信息后点击“保存”,将弹出增加成功界面,提示用户已增加了一个基站信息。
3)修改基站
在基站列表栏中,选定要修改的基站,点击“修改”,用户可以将该基站信息进行修改。
4)删除基站
在基站列表栏中,选定要删除的基站,点击“删除”用户可以将该基站从列表栏中删除。
5、区域设置
点击“基本资料”下拉菜单中的“区域设置”项,打开区域的管理界面。
1)增加区域
输入区域编号、区域名称和人数上限,增加完区域信息后点击“保存”,将弹出增加成功界面,提示用户已增加了一个区域信息。
2)修改区域
在区域列表栏中,选定要修改的区域,点击“修改”,用户可以将该区域信息进行修改。
3)删除区域
在区域列表栏中,选定要删除的区域,点击“删除”用户可以将该区域从列表栏中删除。
四、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1)认真学习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文件规定,会处理日常机房的主机故障,并负责打印规定的报表。
2)必须严格执行手上交接班制度和填报签名制度。
3)雷雨天气,防止雷击设备,打雷较严重时,立即请示分管领导停电,熟悉停送电秩序,停电顺序是主机→显示器、打印机等外围设备→不间断稳压电源→配电柜电源。送电顺序是配电柜电源→不间断稳压电源→显示器、打印机等外围设备→主机。送电前应将所有设备的电源开关置于停止位置,严禁带负荷送电。
4)进入机房要穿工作服,不得将带磁性和带静电的材料、绒线和有灰尘的物品带进机房,保持设备无尘、干净。
5)上班时间严禁干与工作无关的事,严禁脱岗、假报、瞒报、不报、漏报。
6)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主管领导和调度室处理。
五、做好汇报
1、处理故障情况及时向相关部门及主要领导进行汇报、登记
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定位与优化 篇3
[关键词]高职 教学质量 监控体系 模式 质量管理 优化
[作者简介]寇宝明(1959- ),男,陕西蓝田人,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和物理学。(陕西西安710077)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职业技术学院2008-2009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基金项目“高职院校教学督导机制建设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43720629-8-08JG08)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6-0039-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渐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高职教育正处于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教学质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因此,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常态下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定位
(一)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借鉴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最初适用于本科院校。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对全国592所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3]9号)指出,为进一步加强对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开始,建立五年为一周期的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指依据培养目标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评价和指导而建立起来的运作体系,就是要求学校建立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教学质量(含实践教学)监控与保障体系,这是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保证。
相对于高职,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侧重于内部循环,是一个闭合信息反馈系统,旨在构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科学研究为支撑、社会服务为导向,积极开展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专业建设为核心、师资建设为关键、思想建设为动力、组织建设为保障的,在本科教学管理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和运行机制。
(二)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目的与功能
与本科院校不同,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它更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其人才特点为基础理论适度、知识面较宽、技术应用性强、素质高。因此,在构建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时,必须要考虑到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开放性等特点。
1.教学质量监控的价值取向社会化。面向社会,依靠社会,为社会服务,被社会所接纳,这就是高职办学成功的标志。社会性是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根本价值取向。在现有条件下,高职教育必须走一条“特色+质量”的发展道路,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优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的重要砝码。因此,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价值取向表现在高职的社会性。
比如,部分专业课程或实践能力可以改由社会评价。高职高专教育的部分专业课程或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尤其是各类证书课程,例如上岗证书、注册制度专业人员证书、特定行业的从业许可证书等,可以直接通过社会上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和技能等级考试而获得。
2.教学质量监控的对象泛化。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对象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其监控对象泛化为院、系、师、生和社会用人单位五位一体。如果说教师和学生是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客体的核心,那么对学院、系和用人单位的监控,则是对核心的辅助强化。
3.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多元化。高职的质量监控分为三个彼此相关又各自独立的层次:政府—社会—学校。其中,以学校自我监控为核心,以政府监控为指导,以社会媒介监控为评价依据。通过专家评教与教师自评相结合,教师评学与学生评教相结合等方式,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注重信息反馈,做到持续改进。
4.教学质量监控的再监控。利用外部控制方法,强调结构系统的功能,强调权威机构(如教育行政部门)或外部机构及社会的外部控制与严密监督,因此,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监控的保证主要取决于教育行政部门的严密监督、评估与干预以及社会评价。由于这种压力能够激发学校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对教学质量监控能产生持续影响力,实现监控的再监控。
二、现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中存在的弊端
加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还相当短缺,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速度较快,不少高职院校在教学上没有来得及采取应对措施,因而在教学质量监控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指导监控体系的理念陈旧
高职院校目前基本上都是以《意见》文件精神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理论指导,但在如何具体实施和落实上,又参照了本科院校的做法,对全面系统的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认识不够深刻,认为教学质量仅仅是与教学有关,只与教师有关,一谈到教学质量监控就考虑如何监督检查教师,检查课堂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教学质量、学院整体队伍的质量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等诸多方面。
(二)参与监控工作的行业、企业缺位
高等职业院校是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实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视课程理论技术与经验技术的结合,特别是在实习、实训、工学交替、开办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直接到企业体验企业文化,并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吸收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引入到专业建设中来,形成专业、行业、职业特色鲜明的学院文化。
可是由于高职院校缺少学术机制,办学体制上也存在结构单一的问题,缺少多元化,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不高,更不要说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了。这样导致教学质量监控缺乏行业依托,往往忽略了专业开发和对已开发的专业的评价和监控,高职特色不明显。
(三)实现监控的配套措施缺乏
高职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是要实现“教学质量评价”与“学院总体评价”共同提高,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教学教务部门单独在做,其他部门和配套制度、体制没有随之跟上。加之高职院校的管理多是“金字塔式”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由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组成,具有较强的行政功能,多级管理,条块结合,网状运行,极易导致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效率低下。单就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而言,管理模式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采用一级管理,多头并进是十分必要的。
基于GPS技术的定位监控系统 篇4
1.1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简介
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由美国军方建立,它由遍布全球的24颗全球定位卫星组成,定位卫星全天候向地面发送定位信息。车载、手机终端安装的GPS接收模块,只要接收到四颗以上的卫星发出的信号,经过计算处理后,就可报出GPS接收机(目标)的位置(经度、纬度、高度)、时间和运动状态(速度、航向)。通过三角定位原理计算出车辆当前所处的经度、纬度、时间、速度和航向。
1.2 地理信息系统(GIS)简介
三维GIS地理信息系统是近些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它作为制图学、计算机技术、地理、遥感、统计、测绘、通讯、规划和管理学科交叉运用的产物广泛的运用在各个领域。在本系统中,主要用于在计算机系统中对现实的显示世界仿真及管理地区受控目标信息的管理。安装于三维GIS服务器,用于将人车载终端发来的定位信息、状态信息在三维仿真地图上显示出来。
2 监控系统技术实现
2.1 系统逻辑结构
GPS导航系统根据测量出已知位置的卫星到用户接收机之间的距离,然后综合多颗卫星的数据就可知道接收机的具体位置,终端通过GPRS模块发送信息到用户的GPS服务器上,系统调用GPS服务器的实时数据进行监控定位、信息调度和报警等功能。
2.2 系统架构
采用B/S三层结构,所有应用部署在服务端,客户端通过浏览器访问。同时根据系统设计,终端需要配置少量应用程序。
2.3 定位信息采样估算
终端分为车载设备和手机两类,为了实现轨迹查询,需要分别保证车辆200m,人员20m的识别精度,并且所有数据需要保存3个月;车载终端采样频率:10s一次,手机采样频率:20s一次;为保证位置信息有效传输和存储,可以考虑在移动终端部署功能模块,用于检测位置是否发生变化。系统采用Oracle数据库,并用存储表空间的方式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对数据进行优化配置管理,实现了快速数据调用。
2.4 手机位置上报规则
当手机终端开机时,与服务端进行“握手”通讯,内容包括服务端同步系统时间和下发上报时段,手机端接收该数据成功后返回成功标志;如果此时在上报时段内,则开始上报,如果不在,则等候。终端根据系统时间和上报时段,在上报时段开始时启动上报,在上报时段截止时停止上报;每天周而复始,在每天上报开始时都进行“握手”。
当系统管理员通过界面更改了上报时段的时候,系统将更改后的时段保存入数据库。如果此时处在上报时段内,也就是说所有终端处在在线状态,则马上更新到终端;如果不在上报时段,即所有终端离线,则等下次上报开始执行握手时更新新的上报时段到终端。
因此,需要在服务端定义接口,完成如下功能:
1)当终端发起握手时,服务端给出系统时间和上报时段,直到终端反馈成功接收;
2)当系统管理员在界面更改上报时段,如果此时处在上报时段,则需要服务端接口向终端推数据,更新上报时段。
位置上报一般是指常规的位置上报,即终端根据系统参数,每隔若干秒向服务端上报一次数据,保存在数据库中,待轨迹查询等功能使用。对于实时跟踪类的功能,需要非常规的位置上报,也就是终端根据系统使用人员定义的频率上报位置,此频率往往不同于系统默认的频率。因此,执行实时跟踪类功能时,相应终端的位置记录频率往往被修改为非系统默认频率。
3 主要功能
3.1 实时跟踪
车辆实时跟踪就是向监控工作人员或用户提供实时了解车辆行使情况途径。系统结合GIS、G P S、G S M等平台向用户展现可视化的跟踪界面,并向用户提供多种查询地理信息的手段,让用户获得易懂而且较为精确的地理信息。
在进行车辆跟踪时,监控点可以通过该平台给远端车辆发去指令和进行信息交流。本地监控点通过该平台,向远端车辆发送和接收信息。
1)多点监控:选择多个终端进行监控,监控的结果显示地图上,显示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在地图上闪动定位跟踪监控;第二种是在地图上绘制轨迹定位跟踪监控。
2)单点监控:以监控点为地图为中心,以动画的形式对单个终端进行定位监控。
3.2 轨迹查询
历史跟踪就是要求系统能提供,对车辆历史行程情况的查询。
1)行程轨迹回放:轨迹回放功能主要向用户提供对车辆历史行程的查找,系统在地图上描述出车辆的历史行程轨迹。
2)定点行程查询:定点行程查询就是以地理名词和某个时间段为查询条件,系统检索出该时间段内车辆经过该区域的历史记录,以表明车辆是否到过该区域。
3.3 调度管理
监控中心可通过文本信息方式对目标对象进行调度。文本调度信息或图片信息通过短信信道的方式下发到终端上;监控中心还能够显示终端发送的文本。
3.4 智能报警
报警方式分以下两种:1)终端主动报警功能是工作人员针对紧急情况,以触发按钮方式主动报警,在地图空间中锁定报警人员位置;2)终端提示报警主要是对终端使用人员进行监控时,提前设置提示报警条件,一旦使用人员触发这些条件,则监控中心自动向工作人员进行提示报警。触发条件主要有以下两种:
1)超速报警:针对目标对象是车辆,一旦超速行驶,系统自动报警;
2)区域报警:如果目标对象入或出某一设定的报警区域,发生区域报警。
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人员,为其在地图上选定一个区域,作为区域报警的限界,并设定区域报警条件(入限界或出限界)。
实现方式为服务端对需要验证区域的终端进行心跳监测,监测频率同终端上报位置信息的频率。一旦越界,则报警。
4 结束语
定位监控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对车载卫星定位系统的使用,加强对车载卫星定位系统的监督管理,实现对营运车辆安全运行的动态管理,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强化安全主体责任,预防和遏制营运车辆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车辆安全运营本质化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卫星定位系统,是指营运车辆卫星定位安全运行监控系统,以下简称GPS。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各委托公司所属营运车辆。
第二章 GPS的监控
第四条 监控平台必须配备专职监控人员。在全天候实施监控的同时,对车辆GPS监控情况进行抽查记录,如有必要,调取营运车辆的历史记录。
第五条 监控平台操作人员经统一培训上岗,必须能熟练操作监控平台,熟知道路交通安全规则,熟知安全操作规定和各项安全要求,能够随时纠正处理监控中出现的违规违章现象。
第六条 监控平台须建立相应的运行监控数据采集、统计分析、信息反馈等管理制度。
第七条 营运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监控车辆行驶速度的限制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标准执行。监控平台对监测过程中出现的不按规定线路运行、超速行驶等严重违章行为,在做好记录的同时,应及时向安全经理报告并迅速做出处理。
第八条 监控平台要确保软件正常使用,保证网络畅通无阻。第九条 监控平台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操作技术,爱护监控设备,严格按规程进行系统操作,定期参加上级技术部门的技术知识培训。
第十条 监控平台工作人员不得迟到、早退,不得擅离职守;病假、事假要提前向有关领导请假,安排好替班人员。
第十一条 营运车辆运行监控时段信息自行回传,如果车辆在运行过程72小时尚未收到回传信息,监控平台操作人员应立即与该车司乘人员联系,查清未回传原因,并做好记录。
第十二条 监控平台监控人员在交接班时要认真填写《监控交接班记录表》,并将监控情况交待给接班人员。
第十三条 监控人员在监控过程中,要对违章、报警的车辆认真进行重点记录,按时上报报警记录。
第十四条 监控人员对发现违章的车辆应立即打电话纠正违章现象,并记录在案。判定车辆超速行驶的方法如下:
1.查看车辆前10分钟的轨迹回放,如这一时段90%以上的车速均在限速标准以上,则确认该车为超速行驶。
2.对该车辆连续监控三次,每次间隔5分钟,如果该车辆三次监控到的车速均在限速标准以上,则确认该车为超速行驶。
第三章 GPS的应用
第十五条 公司及委托公司所属客运车辆必须统一安装性能可靠、符合国家标准的GPS车载终端。
第十六条 监控平台负责营运车辆卫星定位系统的管理工作,做好车载终端的安装、服务费收缴、定期检修、软件升级和日常监控等工作。
第十七条 新增车辆申请安装车载终端应按照要求填写信息登记表报市局批准,并交纳安装费用后,进行安装调试。
第十八条 车辆报废、变更,应持车辆报废证明、变更证明到公司进行登记备案。车辆报废不再更新车辆或车辆转移变更其他公司,须将车载终端拆除,并进行登记备案。
第十九条 车辆安装设备后,本车司机应在安装师的帮助下现场进行自查,确认设备运行正常。
第二十条 GPS监控平台应建立管理台帐,并对设备的完好率进行定期检查,保证运转正常。
第二十一条 GPS故障应及时对GPS车载设备进行检修,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第四章 GPS的处罚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司不予报班、不准投入运营:
1.凡未按公司规定安装车载GPS系统终端设备的; 2.车载GPS系统终端设备运转不正常、无法实时监控的; 3.GPS服务费欠缴的。
第二十三条 凡私自拆除、故意遮挡信号接收器等影响设备正常工作的,一旦发现处以责任人500元罚款,并保证GPS终端设备调试正常运转,由此而发生的一切后果均由责任人自行承担。
第二十四条 凡由GPS监控平台发现超速行驶等违章行为,初次发生的处警告;第二次发生的处通报批评;第三次发生写出书面检查并处以200元罚款;发生四次以上的停止运营,停班进行再教育,并处500元罚款;第五次调离工作岗位。
第二十五条 凡由GPS监控平台发现非正常脱线行驶、偏离行驶路线,处500元罚款。
定位监控 篇6
关键词:RFID 室内;定位;食品回溯;视频;监控
近年来,我国逐步将RFID射频识别技术运用于现代化畜牧业生产。现代的畜牧管理系统逐步由过去的粗放型养殖过渡到进行动物的精细型养殖,同时建立定位追踪管理来监测动物养殖的过程。目前有很多的国家和地区对食品安全生产采用基于RFID的技术进行管理,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随着RFID技术的大量使用,我国部分高技术畜牧企业提出了可视化肉食监控回溯的需求,要求动态可视追踪圈养羊的生长全过程直至进入屠宰程序。为此我们提出了基于RFID室内定位的圈养羊视频监控回溯系统。
一、RFID 羊肉制品回溯追踪系统
基于RFID的食品追踪技术可以应用于畜牧业生产养殖的全过程,包括合理饲养、卫生防疫、食品加工、市场流通等多个环节,采用标准化技术规范和质量监督监管方式,能有效建立“从养殖到食用”的食品应用供应链回溯追踪体系。下图为基于RFID 的羊肉追踪系统的主要构成:
肉类食品监管平台,从各牲畜生产环节获取流通数据,通过食品供应链涉及的关联企业和业务部门的数据接入共享,从而实现养殖源头到零售环节的点对点监控。养殖环节,利用RFID 技术以及辅助手段进行全程饲养跟踪,从而能够和后台的养殖生产管理系统集成,并且系统和行业上级主管部门的卫生检疫平台对接。交通运输环节,使用基于RFID 技术的系统在交通运输节点上安装道口监控系统,从而能够实行对全程运输过程的监控,并提供卫生检疫检验和运输消毒等所需要的活动。屠宰厂环节,使用基于RFID 技术的系统对羊的健康状况进行确认,信息上传后端管理系。食品加工环节,使用基于RFID 技术的系统,与条码技术配合实现羊和羊肉间数据关联。市场流通环节,通过使用RFID 技术的系统提高物流的效率,通过使用条码技术了解源头的信息。
二、使用RFID技术实现室内定位的视频监控系统
基于RFID 的羊肉回溯系统在进入运输和屠宰流程后的工作流程,技术已较为成熟。国内目前使用的系统大多从屠宰作业开始,至零售结束,系统工作过程与普通基于RFID的物流企业没有太大差异,而饲养环节基本靠视频监控。以某客户需求求为例,其下属畜牧公司每栋羊圈占地60平米,养羊25只,其中羊舍和户外活动场地各占30平米。用户要求每天必须为每只羊采集饮食和户外活动视频各10分钟,并与羊身上佩戴的RFID标识对应,作为羊肉回溯视频资料。我们提出了基于RFID室内定位的视频监控方式以满足客户采集视频的需要。
射频识别是利用射频信号,通过交变磁场或电磁场耦合方式进行非接触式双向通信交换数据从而实现信息的传递,同时所传递的信息能够进行识别和定位。目前的RFID定位技术不能直接从读写器读取当前标签的精确距离,而是利用所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值,用信号传输损耗模型估计标签和读写器的距离,再用三边定位法得到待定位物体的位置,或是根据读到的参考标签的坐标,利用信号估计方法来计算出被测物体的位置。
当羊群出入羊舍时,RFID读写器按照羊身上佩戴的RFID标签编号获取该标签位置信息,参照固定标签数据推算出较为精确的位置,控制摄像机依次跟踪拍摄。视频服务器将采集到的视频数据归类整理为相应文件提交审核,经抽查审核后的数据纳入饲养监控档案。
三、主要算法及改进
LANDMARC(LocAtioN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dynamic
Active Rfid Calibration)系统是基于有源RFID技术的动态定位识别系统,它引入了参考标签的概念,利用处于固定位置的参考标签作为参考点来进行定位。因为读写器能够读到的相近位置标签信号强度(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也是相近的,因此LANDMARC系统能够通过比较读写器接收到的待定位标签与参考标签信号强度值的不同来找出距离最近的几个参考标签,根据参考标签的坐标位置并结合它们的权重计算出待定位标签的位置。
在算法的选择上,LANDMARC系统使用“最近邻居”算法, LANDMARC系统的定位精度受读写器个数、参考标签的布局及密度、最近邻居个数的选取、室内环境等因素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为减少标签使用数量,提高跟踪精度,降低信号干扰,我们借鉴VIRE 方法,将所有参考标签跟据羊群的主要活动路线规则的放置,将标签间区域分割成纵横各10个网格, 然后将每一个小网格再分成16个相同的网格单元,每个网格单元可以作为1个虚拟参考标签,因为参考标签的坐标已知,相应参考标签的坐标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实际环境中,我们采用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在离散数据的基础上补插连续函数,使得这条连续曲线通过全部给定的离散数据点。通过有限个点处的取值状况,估算出函数在其他点处的近似值,以获取参考标签的RSSI 值,从而更准确接近现实中的相应位置。我们可以认为每一个位置网格对应着一个虚拟参考标签,如果读写器读到的RSSI与读到的待定位单只羊RFID标签的RSSI 值差的绝对值在某个阈值之内,那么可以对这些区域标记进行定位。读写器数量越多,其交叉定位精度越高,误判率也越小。
小结:对于畜牧加工生产企业,基于RFID技术的室内定位视频监控溯源管理系统能够实时监测肉类食品加工生产的全流程,能够自动的、实时的、准确的收集主要生产流程工序和卫生检验检疫等关键节点环节的相关数据,对HACCP质量监管的要求也能较高满足。除此之外,政府有关管理部门通过该系统也能够实时有效地监控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及时发现问题产品的生产源头及市场流向,从而对肉食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规范管理,有效保证肉食品在市场流通中的质量和食用安全。
参考文献:
[1]刘熙,刘开华,马永涛,于洁潇, 多径环境下无源超高频RFID定位算法研究,《计算机工程》2014年第08期
定位监控 篇7
目前,智能视频监控领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视频图像的分析上,主要通过计算机软件分析和抽取视频源中的关键信息,识别和跟踪目标。但随着安防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的视频监控不能完全满足监控的需要,比如对可疑物的报警判决通常只是根据对监控画面的分析来做出的,而监控画面往往存在盲区,无法覆盖整个监控现场;在被障碍物挡住的地方由于无法采集图像而使视频监控系统不能发挥作用。于是音频监控在近几年被一些专家提出,其目的是通过传声器阵列对采集到的相关声音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是否有异常情况发生,但音频监控受环境噪声和混响的影响较大,所以目前在工程领域的应用较少。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研究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将声源定位与摄像头视频动态采集结合起来,采用声音、画面联合判决的报警方式。这种报警判决方式对现有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将会是一个良好的补充,尤其在无人职守环境下的视频监控系统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1 声源定位的方法分析
声源定位是利用传声器拾取语音信号,并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继而确定和跟踪声源的空间位置。传统的单个麦克风的拾音范围很有限,且由于室内各种其他声音的多径反射和混响等因素,导致其接收的信号信噪比低,拾取信号的质量差。随着传声器阵列信号处理技术迅猛发展,人们提出了用麦克风阵列进行语音处理的方法。麦克风阵列系统就是由一组按一定几何结构摆放的麦克风组成的系统,对接收到的来自空间不同方向的信号进行空时处理,麦克风阵列具有去噪、声源定位和跟踪等功能,从而大大提高语音信号处理质量。目前基于麦克风阵列的声源定位技术分为三类,一是基于最大输出功率的可控波束形成声源定位技术;二是基于高分辨率谱估计的声源定位技术;三是基于时延估计的声源定位技术。基于时延估计的声源定位技术在运算量上优于其他两种方法,实时性好,易于在实际中低成本实现。
图1是麦克风阵列示意图,各麦克风接收的信号可用矢量排列的形式表示为:
式中,α表示声波传播衰减量,τ是一组时延矢量,n是噪声矢量。基于时延估计的声源定位是通过估计阵元接收信号之间的时延来估计波达方向DOA(Direction of Arrive)。假设一对麦克风之间的时延估计为τ,距离为d,声速为c,那么波达方向θ可用几何定位估计为:
在基于时延估计的声源定位技术中,时延估计的精度是关系到声源定位精确与否的关键因素,时延估计的方法很多,广义互相关函数[3,4]GCC(Generalized Cross Correlation)方法是最常用的时延估计方法,具有一定抗噪声和抗混响能力。该方法通过求两个信号之间的互功率谱,并在频域内给予一定的加权,来抑制噪声和混响的影响,再反变换到时域,得到两信号之间的互相关函数,其峰值位置即两信号之间的相对时延。其表达式如式(3):
式中,Ψ12(τ)为两个麦克风接收信号x1(t)与x2(t)的互相关函数,X1(f)X2(f)为两个接收信号之间的互功率谱,Φ12(f)为互功率谱的加权函数。这样得到的时延估计为12=arg maxΨ12(τ)。根据式(3)选取不同的加权函数Φ12(f),可以使得Ψ12(τ)有个比较尖锐的峰值,得到最好的估计效果。在实际应用中,权函数的选取是一个难点,本系统使用的是基于互功率谱的相位加权法[5]PHAT-GCC(Phase Transform-Generalized Cross Correlation),其中加权函数Φ12(f)为,这种方法通过信号功率谱的归一化,去除了信号的幅度信息,只保留信号的相位特征,对于噪声和混响都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应用PHAT-GCC算法实现时延估计的算法流程图如图2所示。
2 声源定位实现方案
在实际环境中,由于各麦克风所接收的声源信号易受到噪声和混响的干扰,使互相关函数Ψ12(τ)的峰值不再明显,所以在考虑声源定位方案的实现时,不仅要选择合适的时延估计算法,还应考虑影响定位的因素,如环境噪声、房间混响、模型噪声、声源信号的采样频率与位分辨率等,并兼顾系统的实时处理能力。
大量环境噪声的频带很宽,而声源信号的频率范围可近似为300~4 500 Hz,这样可以利用FIR[9](Finite Impulse Response)滤波器滤除带外噪声的干扰。对于带内的噪声影响,由于信号和随机噪声的小波系数在不同尺度上存在正负奇异性特点,可以进行小波频带阈值消噪法[8]处理。根据声源信号的频率范围,声源信号的采样频率必须大于等于9 kHz才能将语音数字信号进行还原。由于PHAT-GCC算法对语音信号的相位非常敏感,因此采样频率越高,所获得的相位信息就越精确,求得的估计时延也就越接近真实值。但采样率越高,导致的后果是数字化后的数据量越多,对数字处理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所以必须在采样频率和数字处理能力之间做一个折衷考虑。兼顾本系统数字处理能力的要求,声源信号采样频率为48kHz,分辨率为16位。
由于声源信号是一个非平稳信号[6],在做数字处理分析时,必须近似为平稳信号。语音信号在20~40ms的短时间范围内可以近似看作是平稳的,因此,对一长段语音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时,需先分成一些相继的短时信号,再将每帧短时语音信号视作平稳信号来处理。在处理麦克风接收的各帧数据时,接收到的当前帧中是否含有语音信号,对系统的运算量影响很大。为了只对真正的语音信号进行处理,需对接收的各帧数据进行语音信号端点检测,可以采用短时平均能量的检测方法来鉴别语音帧。在声源定位方案中,取信号帧长为30 ms,前后帧重叠20 ms,每500 ms为一次判决周期,共处理50帧数据。在判决周期内,对每帧数据进行加窗FFT分析和语音帧计数,若检测到足够多的语音帧数,便认为声源信号活跃,然后采用PHAT-GCC算法进行声源定位。整个声源定位方案流程图如图3所示。
3 系统的硬件结构
系统的硬件结构包括控制和算法处理器、音频采集电路、视频采集电路、摄像头控制电路、存储器等组成部分,其结构框图如图4所示。控制与算法处理器采用ADI公司的Blackfin系列处理器ADSP-BF533[7],ADSP-BF533基于由ADI和Intel公司联合开发的微信号架构MSA (Micro Signal Architecture),将信号处理功能与通用型微控制器所具有的易用性组合在一起,在本系统中完成各接口电路的控制和音视频算法处理。音频信号采集电路由麦克风阵列和音频编解码器AD1836组成,麦克风阵列采集空间音频信息,传送到AD1836转换成数字信号,通过DSP的SPORT口以DMA方式传送到SDRAM。视频采集电路由模拟摄像头SCC-C6475和视频编码器SAA7111组成,摄像头SCC-C6475采集监控区域的动态视频,并通过SAA7111转换成YUV数字图像,再通过DSP的PPI端口以DMA方式传送到SDRAM。SCC-C6475与RS-485串口相连,由声源位置决定摄像头转动角度,通过RS-485串口发出信号,控制摄像头转动。存储器包括SDRAM和Flash,SDRAM由2片MT48LC16M16A构成,容量为32 M×16 bit,用于存储采集的音视频数据;Flash由2片AM29LV800D构成,容量为1 M×16 bit,用于引导程序。
4 系统的软件设计
系统的软件功能是完成音视频信号的采集、分析、处理,并根据声源定位和图像检测结果给出异常情况的报警信息。系统的软件在结构上分为主控程序、音频采集程序、声源定位算法程序、视频采集程序、图像检测算法程序和摄像头控制程序,各个子程序之间的调度由主控程序完成。系统上电后,由主控程序读取启动参数,完成各个功能模块的初始化,顺序启动视频采集、音频采集,同时控制音视频的采集交替运行;主控程序按一定时间间隔调用声源定位算法程序进行声源定位,如果有声源存在,则主控程序控制摄像头转动到声源位置采集视频信息,同时调用图像检测算法程序,如果有异常情况,系统报警。系统的软件流程图如图5所示。
5 系统测试及实验结果
系统测试在一间大小为8.2m×5.5 m×3.3 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间中进行,噪声干扰和混响均不明显,硬件结构按照图4进行连接。水平和垂直方向各放置2个麦克风,麦克风间距为35 cm,说话者以麦克风阵列为中心,在半径2~3 m的范围内走动。
实际测试过程中,通过摄像头的转动角度和主机端的监控图像可以看到,人站在某一方位发出声音,系统能检测到声源的方位,驱动摄像头转动到声源所在的位置。如果此时人没有走动,系统只是作监控;如果连续走动,系统就会自动报警。
以上结果基本满足设计要求,同时也观察到以下现象:
(1)系统在水平方向的定位效果优于垂直方向上的定位效果,这是由于桌面、地板的反射造成的。因为这些反射面离麦克风或声源很近,其上的反射波与直达波时延差常常小于所设的屏蔽时间,因此算法不能屏蔽掉这些反射波,而且这些反射波的镜像源在垂直方向上分布,并不影响水平定位。
(2)由于声源定位和图像检测算法的局限,系统比较适用于安静的环境,对于噪声干扰较大,移动物体较多的场合定位误差较大。
基于麦克风阵列的声源定位技术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可以广泛用于视频会议系统、语音控制系统及实际环境中的语音识别系统。本文结合声源定位技术,介绍了一种基于麦克风阵列声源定位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同时详细分析了声源定位的实现方案,并给出系统的软硬件结构和设计流程。实验结果表明,在低噪声和混响不明显的情况下,系统能准确检测到声源的方位,根据定位方向监控声源方向上的活动物体,进行异常情况报警。这种声音和画面相结合的报警判决方式能够更加有效地协助安全人员处理危机,最大限度地减少误报和漏报现象。
参考文献
[1]郑世宝.智能视频监控技术与应用[J].电视技术,2009, 33(1):94-96.
[2]骆云志,刘治红.视频监控技术发展综述[J].兵工自动化,2009,28(1):1-3.
[3]王波,王树勋,赵彦平.基于麦克风阵列的时延估计新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2008,26(3):223-229.
[4]KNAPP C H,CARTER G C.The generalized correlation method for estimation of time delay[J].IEEE Trans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1976,24(4):123-128.
[5]CHEN J D,BENESTY J,HUANG Y T.Performance of GCC and AMDF-Based time delay estimation in pratical reverberant environments[J].EURASIP Joumal on Applied Signal Processing,2005(1 ):25- 36.
[6]王大中,李晓妮.基于麦克风阵列的语音信号实时时延估计[J].吉林大学学报,2009,27(2):133-137.
[7]ADI.ADSP-BF533 Blackfin Processor Hardare Reference. 2008.
[8]Stephane Mallat.信号处理的小波导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定位监控 篇8
1 基于Android的远程定位监控系统
1.1 系统介绍
远程监控定位系统是依托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通过GPRS终端、传输网络和监控中心对人、车辆的位置、实时移动的轨迹进行管理的一种综合监管系统。
手机定位是依赖GPS信号实现定位功能:通过Wi Fi或者GPRS客户端与地图服务供应商实现通信,并借此来迅速查找自己的位置,提供路线等地理信息的位置业务[3]。
通过Android程序实现地图的展示功能:发送端通过Post方法实现与服务器的连接。服务器接收到定位数据后存入服务器的Application中,并实时更新;当监控端发来请求信息,服务器会将最后一次定位数据发送给监控端。监控端通过调用百度地图服务,初始化图形界面,并将定位数据显示在图层中进行展示。
1.2 系统应用
1.2.1 Android程序的应用
Android开发四大组件分别是:活动(Activity),用于表现功能;服务(Service),后台运行服务,不提供界面呈现;广播接收器(Broadcast Receiver),用于接收广播;内容提供商(Content Provider),支持在多个应用中存储和读取数据,相当于数据库。
1.2.2 GPS定位的应用
GPS定位系统是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系统功能必须具备GPS终端、传输网络和监控平台三个要素。跟随GPS的一系列关联的应用都涉及到数学和算法、GIS系统、地图投影和坐标系转换。
1.2.3 百度地图
百度地图Web服务API为开发者提供http接口,即开发者通过http形式发起检索请求,获取返回json或xml格式的检索数据。用户可以基于此开发Java Script、C#、C++、Java等语言的地图应用。该套API免费对外开放,使用前需先申请密钥,通过在线方式调用,必须连接互联网才可以对百度地图服务进行使用。
2 系统设计
2.1 程序框架搭建
2.1.1 创建应用
Android Manifest.xml为Android应用的配置文件,libs下面需要导入百度地图loc SDK_3.1.jar、libvi_voslib.so、libloc SDK3.so、libapp_Baidu Map Applib_v2_0_0.so、baidumapapi_v2_0_0.jar,res下面放一些布局、变量的xml资源文件和图标等。
2.1.2 创建Gps Application
为应用创建全局的Application来初始化百度地图管理器(BMap Manager),在此之前,必须申请一个百度API的Key用于激活百度地图服务,并导入百度地图所需的包到libs。
上述代码为创建一个类继承Application来实现应用的系统规格化,同时初始化百度地图管理器来管理和检测key的可用性,以便开启百度地图服务。
2.1.3 模块入口
在Gps Main类中添加Classactivities[]={Locate.class,Geo Coder.class,Maptest.class,p.class},这样就可以选择模块了,Locate.class为定位模块,Geo Coder.class为一个测试模块,Maptest.class为设置圆心坐标模块,p.class为设置选项卡。这些选项添加在一个List Adaptor里。
2.2 程序模块设计
2.2.1 被监控端定位模块
被监控端提供定位功能模块:在xml布局文件中添加百度地图视图、更新按钮的配置文件。在界面Activity启动时,系统会调用on Create方法,并读取配置文件,通过find View By Id()方法把图层和按钮添加到界面中,并给图层注册初始化的百度地图管理器添加图层控制器,初始化百度地图客户端,为客户端添加地理位置监听器。
地理位置监听器添加监听事件:地理经纬度在BDLocation对象里面获取,并把获取的数据放到Location Data对象中,使用控制器的animate To()方法来使获取的经纬度显示为一个点并显示到手机屏幕中心,也可以在里面添加手机位置改变时触发的事件。
给百度地图视图添加控制器,使地图可以通过双击屏幕或者缩放按钮更改缩放比例。使用set Open Gps(true)打开GPS;使用set Coor Type(“bd09ll”)设置精度类型,bd09ll是精度比较高的,在设计时被采用;使用set Scan Span(1000)设置刷新频率,这里的1 000代表1 000 ms,设置后启动它。
3.2.2监控范围设置模块
为实现预设范围自动报警功能,需设置预警圆心和半径,本文阐述手动输入经纬度坐标和触摸地图获取坐标方式:创建继承于Map View的视图类Final Destination的on Touch Event()方法,并构造函数
创建人机交互界面:创建Maptest类继承Activity,在On Create方法里面,用final Destination=new Final Destination(this);实例化Final Destination类,并初始化百度地图视图,添加图层,此时可以直观、方便地设置监控范围的圆心,而半径将在一个listcheck Preference里面设置,默认半径为3 km。
2.2.3自动发送模块
创建后台自动发送数据功能:创建继承于Service基类的Lsstart类。启动服务用bind方式和start Service方式,服务会调用On Create方法,重写它并读取配置文件,得到参数信息(包括服务器IP地址、监控半径、警示通知方的手机号),服务会调用百度地图客户端对象来初始化GPS定位:定位模块来获取经纬度,封装成一个Map传到自定义的sendpost方法里。
判断当前的坐标到设置的圆心坐标之间的距离和设置里面给出的半径的大小,如果前者大就用短信把经纬度信息发给被监控端:Sms Manager sms Manager=Sms Manager.get Default();sms Manager.send Text Message(phone Number,null,latitude+longitude,null,null)。
建立网络连接:
该系统实现了总体框架搭建以及功能模块的设计,并已经通过了测试,期望在后期市场中得到检验和认可。该系统成本低廉,应用前景十分广泛,可以应用于企业人事部门对离开公司的业务人员进行位置监控和考勤管理,以及其他有同样需求的领域。
摘要: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导致的GPS模块载体各异现象,提出了基于Android的远程定位监控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获取定位信息,间隔地推送定位数据,监控端随时查看定位数据等功能。该系统在测试床上获得了验证,结果理想。
定位监控 篇9
关键词:GPS定位,辽河油田,数据中心
近年我国GIS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同时各个领域都需要掌握对空间资料的处理和利用的基本技术, GPS将作为通用设备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科研和民用领域。而且我国已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PS芯片, 为GPS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基础。随着辽河油田的稳步发展, 车辆运行调度和车辆安全管理成为辽河油田车辆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将GPS定位监控技术引入车辆调度和安全管理体系是必然趋势。
1 GPS概述
GPS全称为全球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 System) , 是美国在70年代投入建设的卫星定位系统。硬件是由24颗环球通讯卫星和接收装置组成, 基于卫星的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 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导航与时间信息。
GPS用户终端设备包括软件和硬件。用户终端设备能够捕获空中卫星GPS信号并对所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变换、放大和处理, 以便测量出GPS信号从卫星到接收机天线的传播时间, 解译出GPS卫星所发送的导航电文, 实时地计算出观测站的三维位置, 甚至三维速度和时间, 最终实现利用GPS进行导航和定位的目的。
2 辽河油田车辆定位监控系统原理及组成
2.1 监控系统原理
GPS汽车定位系统由监控中心和车载终端设备两部分组成。监控中心通过中国移动GPRS信道和Internet网络向车辆发送控制命令并接收来自车载终端设备的各种数据 (车辆位置、行驶速度、GPS时间) 。车辆管理部门利用GIS监控终端通过互联网或局域网从通信公司的监控平台或本单位的分监控中心实时获取车辆行驶的各种数据, 实现在全国范围内对辽河油田车辆进行远程监控的各项功能。
下图为系统原理图:
2.2 GPS监控中心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GPS监控中心由三部分组成:数据中心、车辆监控中心和维护中心。
2.2.1 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由GPRS网关接入服务器、GPS业务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通信控制服务器C4 (CCCC的简称, COMM-Com Control Center) 及相关存储、备份服务器等组成。
GPRS网关服务器负责接收GPS车载终端上传的定位、速度和时钟信息并发送对车载终端的控制信息。GPS业务服务器从GPRS网关服务器接收车辆数据并将数据写入数据库, 同时将数据实时传送给各车辆管理单位的GIS监控工作站。通信控制服务器C4根据路由表负责对其他监控中心车辆数据的分组转发。数据库服务器存储车辆的行驶数据。备用服务器在主服务器出现故障时投入运行。
全部服务器采取公网、油田办公局域网双路接入, 方便为不同网络环境的用户提供服务。在局域网和服务器中间架设防火墙, 保证各种数据安全。
2.2.2 车辆监控中心
配备大屏幕显示终端的监控中心为辽河油田各车辆管理单位提供24小时的车辆定位等技术咨询和故障保修服务。
2.2.3 维护中心
维护中心对车辆的各种信息进行管理, 维护GPS监控系统平台的正常运行。主要负责所有车载入网登记数据的录入, 系统操作用户的设置和权限管理, 定位数据, 报警数据, 指令下发等数据的统计管理和报表打印输出。
3 辽河油田车辆定位监控系统实现的功能
基本功能:实时定位、超速报警、电子围栏 (超出规定行驶范围报警) 、车辆跟踪、短信互通、里程统计、历史轨迹回放等。上述功能能够满足监控的基本需要。通过这些功能管理者能够随时了解车辆运行动态。
行业特殊功能:在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针对辽河油田石油运输行业的特殊性开发了危险品运输监控系统和辽河油田电子路单调度系统。
危险品运输监控系统:辽河油田拥有大量油品运输车辆, 为规范这些车辆的行驶路线和时间, 保证油品运输安全, 减少偷盗油案件的发生, 在GPS监控基本功能基础上开发了危险品运输监控系统。事先对所要监控的线路进行地理采集并制作成监控地图, 用户也可以将车辆的行驶轨迹做为监控线路。对车辆进行行驶路线设置后, 这些设置参数存入GPS监控系统后台数据库。车辆行驶过程中每次对上传的数据进行判断, 一旦车辆偏离预先设置线路或在规定的时间内发生异常情况即实现告警, 告警信息发送到预先设置的监控人员手机中, 油气监察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对告警进行电话询问或现场处理。
辽河油田电子路单调度系统:GPS监控定位系统在辽河油田各车辆管理单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GPS技术应用的深入开发和车辆管理部门对软件功能的需求, 在原来GPS监控定位系统的基础上开发辽河油田电子路单调度系统用于对辽河油田车辆的电子调配和路单的派发。辽河油田电子路单调度系统的开发改变了以往人工手写路单的传统工作模式, 从用车单位申请用车、车队派车、各级领导签字许可、向任务车辆派发路单、车辆按照路单规定路线行驶到任务完成确认等一系列流程均在电子调度系统平台实现, 实现了车辆调配的网上办公自动化。通过为原来GPS车载终端加装调度显示屏来接收调度员派发的任务信息。软件开发则根据各车辆管理单位的需求统一路单格式, 统一功能, 统一流程, 并且结合GPS的监控定位功能。辽河油田电子路单调度系统根据需求可以对所有车辆进行集中调度管理,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管理成本。
4 辽河油田GPS监控管理职能
为加强和规范辽河油田GPS监控系统的使用和管理, 辽河油田建立了三级GPS监控中心。
辽河油田质量安全环保部总监控中心:总监控中心负责监督、检查辽河油田其他二级单位GPS的监控和管理, 对违章车辆进行处罚。负责GPS监控的技术培训和GPS监控系统的建设维护等。
二级单位监控中心:各采油厂等二级单位监控中心负责本单位GPS车辆的监控和管理, 定期向总监控中心汇报GPS运行情况。负责对车辆的实时监控并解决车辆违规行驶等问题。
基层车队监控中心:对车队车辆进行24小时连续监控, 对GPS终端设备进行检查维护, 保证GPS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级监控中心的建立, 有力地保障了GPS监控职能的层层落实, 使辽河油田GPS车辆监控系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小结
卫星定位与视频监控联动的方法研究 篇10
本文以国防科工委北斗民用示范工程为研究背景, 重点研究了在已有车辆定位监控系统集成北斗卫星定位, 并在此基础上辅助研发了车载视音频通信系统来实现车辆的主动安全性和前端视音频采集能力, 使得该车辆具有应急指挥通信的能力。
1 总体架构
系统主要是由远端音视频采集、编码部分, 定位数据获取部分, 视频位置显示部分组成。
其中系统设计实现的关键部分是视音频处理模块和定位数据获取模块。客户端按照数据采集的操作流程把系统划分为客户端初始化模块、视音频处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定位数据获取模块、视音频界面模块等5部分。
2 客户端系统设计
点对点视音频监控客户端功能要求客户端能够同时发送音视频流给网络上的某一客户端和接收来自另一终端的视音频流的功能。在点对点视频会议系统软件中, 我们采用了Windows Sockets (套接字) 来实现网络功能。
视音频数据及GPS数据采集系统的程序流程:程序启动后, 开始调用视频显示界面。创建成功, 判断当前采集状态, 如果只是预览, 创建预览链路, 开始预览视频。连接远端视频采集端, 如果成功开始接收数据、分析数据, 并在用户界面的地图上显示当前卫星信号和地理位置。设置视音频参数、数据压缩格式等, 开始采集视音频数据。最后停止采集, 程序退出。
3 监控端系统设计
该系统为GPS监控端提供远近两端的视频双向交互画面, 可直接在电脑上进行视频会议, 供两人使用, 实现端到端通信。主要包括H.323通信、提供双发实时、双向音/视频通信和基本网络参数。音视频收发参数配置等功能。
3.1 视音频数据的传输
为了更好得用于本系统当中, 我们对标准的RTP报文结构进行了调整和扩充。在定义包头结构的时候加入了两个字段:RTP包长 (PackLen) 和包所属帧的总长度FrameLen。从而将RTP包头格式定义为如下结构:
3.2 视音频处理模块
此模块主要由音频处理模块和视频处理模块两部分组成。
音频处理模块主要完成音频数据的编解码、传输等功能。该模块的实现分为3个部分:①在系统中加载可选音频编码器, 该系统本身仅包含G7ll格式的音频编解码功能, 其他音频编解码功能使用第3方的动态连接库实现;②在客户端系统中加入可选的G723.1和G729音频能力。该部分通过GPSVAEndPoint类中的函数LoadAudioCodec () 调用AddCodec () 函数来实现;③音频数据的传输是将音频信息打包成RTP包通过已打开的音频逻辑信道进行传输。
视频处理模块主要完成视频数据的编解码、传输等功能。该模块的实现分为4个部分:①在系统中加载可选视频编码器, 该系统本身包含H.261格式的视频编解码功能, 其他视频编解码功能使用第三方的动态连接库实现 (包括H.263编解码器) , 并在应用程序中使用的时候添加#include”rfeZ190AVCodec.h”语句;②在客户端系统中加入可选的H263视频能力;③视频数据的传输是将视频信息打包成RTP包通过已打开的视频逻辑信道进行传输;④视频数据的显示功能。主要通过继承自PWLib类库的PVideoOutputDevice类的GPSVAOutput类中的各函数完成。
3.3 定位数据获取
系统采用调度路由策略, 实现对GPS数据和消息数据的转发。远端GPS定位终端, 通过GPRS网络或CDMA网络对GPS数据进行打包, 发送到后台服务器车台网关服务器。
4 系统测试
本系统实验测试所采用的硬件平台笔记本电脑 (远端) (CPU:Intel Core 2 Duo 2.0GHz、内存1G、硬盘120G) 、麦克风、2个USB摄像头、台式机 (监控中心) 、车载BGAN系统, Tactical视音频采集设备 (远端) 。
视音频监控客户端用户界面基于Visual Studio 2005环境下进行的开发。主要包含视音频请求和视音频参数设置等两大部分。视音频请求主要是对当前视频捕捉信息的显示, 分为:本地视频预览窗口和远端视频显示部分。
Tactical系统联通测试方法:远端视频终端拨叫监控中心客户端的IP进行呼叫。客户端程序与Tactical设备可以建立正常的视音频通信, 信令建立、多媒体信道连接和控制和呼叫释放过程均能完全实现。GPS监控界面见图2所示。
5 结束语
整个系统提供了点对点视频终端之间实时的视音频通信, 客户端提供人机界面, 并完成音视频数据采集、编解码以及回放过程。实现了卫星定位与视频监控的联动。系统框架简单可行, 易于实现, 并在新疆卫星导航监控系统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摘要:通过获取视音频数据和卫星定位数据, 实现了对事发现场信息的采集和管理。系统由视音频数据采集、定位数据数据采集、应用软件等部分组成。在分析视音频数据特征、定位数据特征以及项目现有的GPS监控系统资源的基础上, 设计了一个在卫星监控定位系统添加实现视频监控的方案。
关键词:视音频,定位,监控系统
参考文献
[1]周五建, 周平幸.BGAN卫星移动通讯宽带全球区域网[J].北京:中国传媒科技, 2007 (11) .
[2]蒋东兴.Windows Sockets网络程序设计大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