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

关键词: 文明古国 美学 设计 艺术

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精选十篇)

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 篇1

关键词:传统设计,设计艺术,美学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浪潮, 是在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的社会制度变革, 给当时的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艺术形态带来强烈的冲击和碰撞。美学思想也在各种典籍中频频露面, 其中以“儒家、道家、墨家”等为首的美学思潮涌现对当时的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以在中国, 有着思想后盾的设计品到先秦时期才真正出现, 先秦时期可谓是中国美学的发端期。

一、传统美学思想渊源

中国传统的设计思想是有很深的哲学渊源的, “孔子主张‘文质兼备’, 认为‘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要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这就是中和之美, 这和儒家思想的原则统一, 儒家思想认为过分强调设计中的某一方面, 必然会导致“失和”, 从而会打破情绪的平和, 这样是不美的。这种审美取向反映在设计上, 就要求设计作品应让使用者在精神和心理上达到平和, 不能显得突兀, 不能在事物、概念的任何一个对立方面走向极端。例如:北京故宫就是以中轴线为中心而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式, 集中体现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和之美”。尽善尽美、至善至美, 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 也是儒家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

然而与儒家美学思想相反的是道家美学思想, 强调无为之美, 讲究原始和天然, 排斥人为的痕迹, 特别是刻意的雕凿和夸饰。而墨家美学思想提倡以实用为主, 这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以朴素为美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简约美就是结合道家美学思想和墨家美学思想。

二、传统美学对设计的影响

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观潜移默化移地影响着现代设计美学, 反过来现代设计美学又影响传统民族审美观。比如, 广告中的, 一目了然, 简洁明确, 使人在瞬间或一定的距离中看清楚所宣传的事物。为了这个目的, 广告设计会采取, 突出重点, 删去次要的细节, 把不同的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通过构图概括、形象简练夸张、色彩强烈鲜艳, 已达到突出醒目宣传效果。现代广告中的这些手法和我们传统美学观的“一以当十”、“以少用多”的精炼, 以“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洁, “疏可走马, 密切不透风”的对比关系, “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的审美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三、传统美学在现代设计中的延伸

现代设计在新的技术与意识观念的冲击下不断地更新拓展, 然而其内涵和精神则是民族和现代相结合的设计才会走的更加长远。比如:设计大师靳埭强, 在其招贴设计《自在》系列中, 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 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机理效果, 现代又不失传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此, 要使中国传统美学在现代设计美学当中得以延伸发展, 打造新的民族形式, 我们应该从传统的基础上取其“形”, 延其“意”, 从而传其“神”。

取其“形”, 就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再创造。这种创造是在传统的基础上, 以现代设计的审美观对传统美学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概括和提炼, 使其具有时代特色;或者把传统造型的创造手法与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 用以表达设计理念, 不但具有现代感, 同时也体现了民族文化艺术美。

“意”的延伸, 中国传统美学的“意”是人们迷恋其形的关键, 因为中国传统形象不但具有很高的审美意义的外部形象, 而且这些外部形象底下往往还蕴藏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如“生命繁衍, 富贵康乐、祛灾除祸”等吉祥象征意义, 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盼, 这才使人们对“意”产生了执著的追求。然而传统美学背后的吉祥意味同样适用于现代设计, 适用于传达现代人的设计意念。如中国联通的标志, 其造型采用的就“八吉祥”之一“盘长”的造型, 取其“源远流长, 生生不息”之意。而这种吉祥寓意的沿用, 使我们的现代设计美学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 少了一些商业气息。

传“神”, 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而这种神韵的承传来源于中国传统的造型观念。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主客统一的‘整体意识’, 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都遵循同一个本质规律, 因而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始终致力于"以整体为美"的创作, 将天、地、人、艺术、道德看作一个生气勃勃的有机整体, 把人的情感赋予物的形式, 借物抒情, ‘以形写意’, ‘形神兼备’。

总结

从以上可以看出, 传统美学对现代设计美学的影响传统美学观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现代设计思想。只有深入的领悟传统艺术精神、才能充分认识西方的各种设计思潮, 兼收并蓄, 融会贯通, 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 打造出符合新时代的民族形式, 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能够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现代设计。

参考文献

[1]杨先艺:《中外设计艺术探源》, 崇文书局, 2002年第1版。

[2]潘昌侠:《时代·思潮·工业美》, 《工艺美术论丛》第一辑。

[3]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 湖北美术出版社, 1991年。

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的创新研究论文 篇2

近年来对中国传统美学有人给予全盘否定,主张与它彻底决裂,也有人大加赞扬,主张恢复这种传统。“似”作为中国传统美学概念,指的是绘画、雕塑、文学等作品创作形象与所表现的客观物象的关系。创作者在绘画、雕塑、文学等文艺作品创作中,通过某种创作手段把山水、花鸟、人物等客观物象描摹、刻画与塑造,在这些文艺作品中创作形象与所表现的客观物象的关系,实际上体现的是创作主体与客观物象的关系,是文艺美学中的基本问题。这种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形似”;而“神似”这则是种关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相对而言,“形似”和“神似”只能算是“似”的子概念,以往总是将“形似”和“神似”作为各自独立和相互对举的概念进行研究,忽略了“似”这个总体性的概念。而文章将“似”作为“形似”和“神似”的总概念进行探究,以此为基础,再对“形似”和“神似”进行分析辨别,试图对创作主体与客观对象的关系从认识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中国古代艺术家、美学家特别注重在有机的相互关系中来表现艺术对象的生命与意境,也说明中国古人在艺术创作与审美欣赏中,特别看重整体性与相关性的把握对象。

2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视觉传达

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要素主要是以文字、图形、色彩进行艺术创作,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精神文化领域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感情。视觉传达设计就是语言化图形和图形语言化的过程,设计师要不断地寻找、挖掘并创造出最佳的视觉语言,将自我的设计理念和艺术主张表现传达,以达到信息传达的目标。图形、文字、色彩三大视觉元素的创新以及三大元素互相之间美学性构成的创新是视觉语言创新的重点。对于设计师而言,要表现其设计作品的功能与风格,每一种视觉元素都是基本要素,在传达信息时对这些视觉元素的选择,尽量以符号化、简约化的形式来表达出丰富的内容,从而在一般视觉习惯的东西方面有所突破。

3传统美学和视觉传达设计的碰撞

古往今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既有丰富多样的风格,又具有一脉相传的体系,以多样又统一的风格,将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那种特点浓厚、独特且富有魅力的表现出来,随着历史的沉淀、延伸及衍变,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精华的传统艺术体系,彰显华夏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视觉形态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设计,主要是在表达某种情感和思想时借用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形态;又或者将传统的设计语言融合于现代的设计之中,对传统元素进行创新,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让其既有现代设计的意味与形式,又具有传统元素的神韵和形似,体现出某个民族的精神和理念。成功的视觉传达作品,其“形”并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对传统造型进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造型中的某些元素予以提炼、改造和运用而使其富有时代特色;或在现代设计中采用传统造型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表达设计理念的同时也体现民族个性。在“形”的延伸方面已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使用中国特有的“喜相逢”结构形式,借用彩陶上的凤鸟图形,体现出厚重的文化底蕴,而凤鸟动感十足的翅膀两两相对旋转,则映射出现代媒体的特色。人们沉迷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造型的“意”,从古至今,人们都向往美好的事物,因此,传统文化艺术造型隐含的吉祥韵味同样适用于传达现代人的设计理念,例如中国联通的标志就是参考佛教八宝“八吉祥”中“盘长”的设计,意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采用吉祥寓意的这种设计方法,使得现代设计少些商业气,多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

表达思想和创作理念的再现,色彩可以是多种多样,同时也可以是少量的几种颜色甚至是纯色。另外,所用色彩并不局限于现实物体的本色,借用联想和夸张的手法会使作品更生动,具有创造性的色彩更能体现创意的丰富多彩。传统文化可以说象是一个家族的传家宝和日常行为,有着一脉相传的器物和习惯,是历史的精神与物质的沉淀。中国传统文化众多设计方法,经常被现代设计师们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反复使用,并不因为时代的不同、材料的改变及工艺水平的提高而使设计方法发生了变化,但其中的传统文化关系却显然易见。如中国银行是中国金融商界的代表,其标志要求体现中国特色,设计师就灵活的将传统文化运用在视觉传达设计中,采用中国古钱与“中”字为基本形,古钱图形是圆与形的框线设计,中间方孔,上下加垂直线,成为“中”字形状,寓意天方地圆,经济为本,给人以简洁、稳重、易识别的感觉。颇具中国风格的中国银行标志能够给人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主要得益于长期以来人们对象征财富的古代铜钱形象的根深蒂固的认识,从这一点来说,进一步证明传统文化已经潜移默化到现代设计当中。视觉传达设计要求的是一目了然,简洁明了,与版画或架上油画有所不同,集中概括已逐渐成为设计的主流。通常在现代艺术设计中,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将重点突出表现,而对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加以忽略,通过将各个不同的比例在不同空间、时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以象征的手法去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能超载现实的构思,概括集中的构图,简练夸张的形象,以对比鲜明的色彩为手法,把所要宣传的事物突出表达,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在有限的画面中使人们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

4结论

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 篇3

城市设计与传统山水美学融合现状及意义

在现代化设计的发展中,城市环境设计是衡量该城市人文以及精神水平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审美设计,都体现了城市中不同的精神归属感。当前,我国城市现代化设计中对于传统山水美学的应用较为多样,利用传统山水美学中的艺术精髓,融合各个道教的传统文化思想来将山水之乐作为城市设计的主体意识,修复原有城市中的自然格局,保证将山水价值与城市现代化完善结合,是当前传统山水美学与城市设计融合的重要思想。

从城市的角度来说,传统山水美学的应用是个性化的建设途径,无论是苏州还是杭州,都偏爱意境式的山水融合,保证了符合城市环境适宜居民安居乐业之外,还以其特点鲜明的传统资源提升了城市的整体意境。而纵观北上广等大都市,周边环境从功能性的角度完善了山水设计,提升了城市的人文艺术以及古典审美特性,吸收了传统资源环境来完善城市中的整体功能,这样的设计保证了城市设计能够从多个角度上提升自我城市设计水平,保证了城市环境能够适宜居民的居住,其所基本的城市功能被体现出来。

传统山水美学与城市设计的体现

“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的生态美学,其对于山水意境与意识形态的重视与当前城市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融合互补,将山水美感来完善城市当前的风貌特色,建立独特的山水体系修复城市所受现代化建设破坏的形态。下面,我们从山水美学与现代化城市的共通点入手,全面分析两者设计融合的主要因素,从人文性、功能性、境界性和生态性四个角度解读分析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山水美学元素所存在的基本意义及其所拥有的基本内涵。

1.人文性

从现代化城市设计的角度来看,自然环境与人文山水的结合是对于城市美学意境的提升,利用山水历史悠久的文学艺术来丰富设计内涵,能够促使居民在城市中寻找深刻的精神文化寄托。以湖北襄樊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其城市因为汉江以及荆山的围绕而成为了一个具有独特山水形态的设计,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浩瀚与缥缈,襄樊的设计中有着孟浩然诗句中的清远,有着王维诗句中的诗意,这样的山水灵性,为这座城市的现代化设计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文学艺术精神,其人文思想,是城市美学建设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山水中融合的实质体现。总体来说,人文特点在山水美学中的应用正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考虑了现代化城市建设所具有的基本需求,保证了城市建设能够饱含历史文化的魅力和精髓。

在城市现代化设计中,将山水景观的艺术审美与功能性结合,是人文山水元素最为有价值的体现。一般来说,利用护城河、广场来配合城市的娱乐功能,不仅能够回避原有山水意境中庄严肃穆的情感,还能够利用古典的审美意味来契合居民对于城市游玩环境的诉求。在追求传统山水文化的同时,保证自然景观能够与城市需求共生共存,柔和社会城市中人们的紧张思维,保证了现代化城市建设以山水元素形成了自然过渡,都市风情与传统艺术文学精神互为依托。

2.功能性

钱学森在1990曾经提出了城市山水的概念,其以山水元素来解决城市中的环境问题的想法,是基于传统角度对于建设现代特色化城市的一种深入探究。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山水是城市功能的体现,园林城市化建设的升华,保证了原有城市核心技术与建设不被破坏的情况下尊重自然元素的应用,保证城市生活性的同时还能够充分彰显城市的功能特色。这样的功能特性令城市山水能够充分发挥其自然作用,保证其能够利用自我调节来改善现代化城市中原有的空气环境污染等情况,保证了城市的自然和谐的发展,其所传递的功能效果令居民获得了极大地益处。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山水元素满足了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寄托和传递,保护了原有的历史文化精髓。其从根本上传承了我国的自然文化内涵,将现代化设计思维与传统山水美学设计理念相结合,保证了传统美学文化能够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得以展现其自我魅力,由此充分保证了山水美学中的功能效果。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山水元素应用替代了原有的城市环境点缀以及娱乐元素,利用山水的自然醒建设生态型城市,达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这样的环境特点从人性的角度为城市居民打造了适宜的生活环境,保证了其能够在城市功能更为全面的生活和工作。山水元素所拥有的功能性,修复了城市遭到发展破坏的意识形态,从城市公共生活的角度营造了功能性、自然性的生活环境,保证了原有城市格局的完整以及城市功能系统性的设计原则。总体来说,功能性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与传统山水元素可以充分结合的重要保证,是城市设计领域不可替代的里程碑。

3.境界性

在中国传统山水元素中,无论是儒家山水比德思想还是道家逍遥自得境界都是山水原有的境界内涵。孔子曾经把山水并提,将山水之乐与人的道德、思维结合起来,对于山水景观从思想上进行理解与接纳,将山水奉为至善至美的象征。而庄子也强调山水之美是与自然最为接近的元素,身体与心灵能够在山水中得到自由与逍遥,于山水中静悟,是心灵的升华。

在这样的境界影响之下,当前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山水审美元素的结合是设计者对于传统文化境界的理解,既提升了城市景观的境界内涵,还保证了居民能够在城市设计中领悟生活,感悟人生中存在的思想与自由观念。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山水中,保证人们对于自由与潇洒的追求,对于心理与精神的升华,能够真正促进人与自然、城市与山水的结合。在其境界性的影响之下,我国的现代化城市建设逐渐趋于成熟性发展,保证了居民对于山水的享受能够为其带来更为快乐健康的心情,在传统山水美学艺术中,我国的现代化城市设计能够打破现代化建设思维的禁锢,真正做到从居民的角度出发来完成城市设计。

4.生态性

在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基本的建筑和城市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保证绿色生态环境能够给城市居民带来健康的生活环境以及美学体验。在这样的设计原则之下,保证利用传统山水美学来完成现代化城市设计能够保证原有生态性理论能够在城市建造中被深刻的体现出来,生态美能够带给生命之间普遍的关联性,保证了人与城市自然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在我国传统的美学形态之中,无论是社会美还是建筑没都需要能够展现出其生机勃勃的生态特点,以此来保证生态美学能够成为城市化设计进程中必不可少的建筑特点。从生态性的角度来分析,其强调的恶自然纯朴、简洁的艺术环境能够保证给人以一定的精神愉悦状态,保证了城市现代化设计追求更为自然、更高层次的美学体验。

总体来说,生态性特点使山水美学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相结合的重点,无论是从环境还是经济的角度都能够给居民以美学享受,改善了城市环境建设所带来的污染情况,保证了居民的生活环境的健康性和自然性。在生态性的影响下现代化城市设计与山水美学的融合得到了进一步的协调和发展。

总结

本文从现代化城市环境与山水元素的角度入手,全面分析了城市设计的内涵与意义。对于城市来说,无论是人文性、功能性还是境界性,都是对于自然环境的感悟以及美化,自然山水元素与城市设计审美的结合,保证了城市设计将居住与娱乐结合为一体,塑造城市的宜人景观同时还能够保护原有的城市功能。城市与山水互为依托,互相建设,是未来城市发展中主要的设计手段,也是现代化设计对于自然与传统元素的尊重与赞美。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1.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郑州城市住区环境的场所精神关注(SKL-2015-868)

浅谈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 篇4

关键词:传统美学,现代设计,启示

一、对于传统美学的认识

中国历史上, 最著名的传统美学专著要数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在刘勰的观念中“文”即是美, “文”产生于人的心中又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 并囊括了自然界和人文社会的一切美的形态。在《文心雕龙》为代表的传统美学著作中, 普遍的美学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兼收道教、佛教思想发展而来, 这就使得三种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相互矛盾、补充并最终融合, 中国式的美学逐渐铸成。

孔子的“礼仁为美”庄子的“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荀子的“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佛家的“因缘和合之美”等, 这些美也有着共同的特点, 即强调人本身的内在修养的提炼。而在《文心雕龙》中则进一步强调注重理性 (即修养) 与感性 (即情性) 的统一以及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这也成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普遍规律之一。而与传统美学共同发展的传统艺术, 门类丰富, 各艺术门类相对完整与独立, 但又相互作用, 审美上也存在着许多相同与相通。如抽象的文学与绘画常具有园林艺术中所具有的旷达、宁静、精致的美学意境, 同时园林艺术也受到文学绘画艺术的影响而具有诗情画意。

二、传统美学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传统美学发展了的数千年, 逐渐形成了和谐之美、气韵之美、意象之美等的美学认识, 这些美学认识对现代设计亦有启示意义。

1. 和谐之美

中国文化强调“和”之美, 这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将人们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事物统一协调的思想观念, 是一种和谐, 中庸的美学风格。它对应着儒家美学的“中和美”, 讲究温和、均衡、对称与统一, 此外也有含蓄之意。第二层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是一种崇尚自然、力求与自然融合的美学风格。它对应的是道家美学中的“自然美”, 倡导返璞归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 不刻意讲究规则。两层含义的综合概括便是“整体意识”, 在整体的思想基础上产生出“和”之美。正如中国古代艺术家一直遵循着整体的原则, 将艺术与天、地、思想等当作一个整体进行创作。因此在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中普遍具有一种内在的、各成分间契合统一的生命形式, 而不同于古希腊雕塑的相对孤立、个人的状态。“和”是宇宙众生的生命状态, 也是一种美的意境。以“和”为美, 既提醒着设计师把握好一些艺术设计的因素, 如疏密、软硬、曲直、繁简等, 避免运用不当走入极端, 注重设计的本质目的——形式与功能的结合, 做到良好的装饰效果与方便实用功能的统一。如中国古代的瓷器的设计便是对这一本质目的的完美诠释。此外, 以“和”为美还要求设计师, 注重人的肉体与精神两方面, 做到人性化设计, 使人“体舒神怡”。

2. 气韵之美

南齐画家谢赫在《画品》中提出的绘画六法之一便是“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古代艺术创作的总体要求, 也是较高层次的追求。古人认为“气”多指内在的精神因素, 而“韵”更多是指内在精神的外在气息表现。气韵之美是由内及外的展现, 这二者内外的结合便形成了作品本身的气韵之美。国学大师徐复观说:“气”侧重内在的力度美, “韵”侧重外在的形态美。二者兼而有之则为艺术的最佳境界。此外, 在具有“气韵”的基础上将其与“生动“相关联, 使其更具有生命活力。正如邹一桂在其作《小山画谱》上提到“谛视而熟察之, 以得其所以然, 则韵致风采, 自然生动, 而造物在我”即以作品表现出描摹对象的生命活力, 同时又体现艺术家本身的气韵, 达到所谓的造物在我, 并最终展现气韵之美。对于设计师而言, 在注重设计作品本身所应具有的形式与功能的同时, 还应注重作品的内在精神气质, 并通过设计元素的提炼与运用展现作品整体的风格与气息。如贝律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 他在现代化的建筑物上运用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元素, 如中国式的的庭院、长廊曲径、亭台水榭等, 使之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气息。既营造并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气韵之美, 也展示了设计师自身的传统美学气韵。

3. 意境之美

意境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指的是在特定景、境、形下所产生的特定的“情”, 是源于客观景物而产生的, 超脱于客观景物之外的主观情趣。它依赖于形象带来的刺激而产生于形象之外的联想, 这种联想也正是外在的生动特征所揭示的内在的思想与情感。表达这种思想与情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规律, 也是传统美学深入研究的问题。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便是对规律的概括。中国传统绘画中, 画面展现仅是主题的局部, 更多则是画家寻找的一种合乎画面情趣形式, 使得观赏者能在欣赏画面有限内容、技法同时感受更深层次的美。通俗说来便是有画中有意, 画外有画, 将画家本身含蓄的情趣融入画面意境中, 这始终是中国古代艺术家的追求之一。表达意境之美, 现代设计师则需在注重设计作品的实用与美观, 以及精神文化气息的基础上, 做更深层次的挖掘, 在有限的作品作为载体的基础上寻找出无限的意境, 给人们提供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

三、对现代设计的思考

传统美学观念与现代设计有许多共同、共通之处。它们的碰撞、交汇、融合使得现代设计在中国的发展有了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支持。同时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交汇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化, 它有别于传统文化但又融合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又不显得与现代孤立。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设计师将这样一种具有传统气息的现代文化融汇到现代设计中去, 既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又增加设计师本身创造的灵感。此外, 对于设计师而言既要研究、领会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 掌握其本质, 同时也要学习西方设计的优点, 在传统的基础上再创造, 将传统的美融入自己的思想, 最终推动中国设计的民族化、国际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利华.中华传统美学体系探源 (修订本) [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2].王朝闻.美学概论[M].人民出版社.1981

浅论传统美学与视觉传达设计 篇5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刚柔互补,各种视觉手段的运用层出不穷。认为汲取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精华,将科技、文化、自然以及个体的创意融合可以实现真正的设计创新,从中国传统大美学思维中探究设计空间。

关键词:设计美学 传统美学 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因其广泛的传达领域和可操作性,以相对年轻的现代姿态蒸蒸萌发。事实上,在有人称之为“读图时代”的今天,即便主体不去主动关注,也仍然无法回避视觉传递中大量的强制性灌输。仅从感观角度出发,用技术改造来追求各种新奇视觉效果的设计已成为过去的“时尚”,随着我们的视觉环境变成空前丰富多彩、缤纷陈杂的多媒体信息时代,且大众审美需求、趣味的丰富与提高,以追求视觉刺激或是单纯实现视觉改造来吸引眼球的设计道路变得狭窄而势显穷途。

设计美学因现代设计的兴起而产生,作为新兴的美学研究领域,边缘特征不容忽视。正是因为这些“边缘”,如不同的学科、学说、视野、性质、性别、思想境界、东西方文化、古今文化、南北地域等等,使得设计美学具有无限的生机和广泛的美学特征。诸多的文化现象在现代主义时期的分离和对立状态,在具有后现代气质的今天,由生硬的边界转向彼此的融合与对话。如著名平面大师靳棣强所言,美德原则有三:一是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二是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三是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在中国几千年形成的大美学关照下,从历史审美渊源中探索视觉传达设计的现代性和创意语境,既是一种边缘对话,也是一次继承与磨合,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将产生极大的可塑空间。

一、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符号学

设计美学作为一门实用美学,首先坚持的是设计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才能谈得上有意义的原创风格。欧盟1995的《创新绿皮书》指出,创新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内成功地生产、吸收和应用新事物。它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使得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成为可能”。平面设计领域的功能性之说虽不像产品设计或环境设计那样具有极大的日用功能,但它最大的功能在于有效的信息传达。因此,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虽主要限于平面领域的表现方式,但显然不是同属平面领域的架上绘画,毫无约束地自我释放或自由表现,而意味着在特定情景下成功的实现设计元素的新组合。一切可利用的视觉元素此时都转化成符号,具有能指和所指性质。这些组合既可通过设计新成品和新特性实现,也可通过创造新设计方法,开拓新领域来实现。但不论设计创新的方式如何多样,在本质上它都需要实际的依据,这些依据存在于时代精神和地域文化的脉络中。即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必须依据对审美习惯,思维方式等的了解,形成可供产生延续性联想的文脉。

成功的视觉传达设计在观念上使用了加法,而在造型上使用的是减法,设计元素往往简洁明确,便于在短时间内使受众产生较强的记忆和有效而准确的信息读取。象征手法和隐喻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大量运用实现并印证了符号学中能指和所指的意义:通过造型符号的表达,引指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发适时的联想。设计作品与观看者之间的对话就是通过从能指到所指的联想实现的。

就在现代我们开始强调设计作品与欣赏者、设计者与观看者之间的对话时,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美学早已提出“对话”的思辩融会型审美观,主张天人对话、人人对话。道家追求的“道”、“德”、“气”、“神”、“一”、“元”等,不是形而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对立两级对话和融合后形成的与生命和自我融为一体的“边缘地带”。《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众妙亦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解其精髓于设计美学中运用正是从两级对话中衍生出来的无数边缘,而这些

边缘带来的可能性造就了语言的丰富变化。中国古代“绘事后素”、“计白当黑”等审美法则都是道家玄素文化的高境。道家太极图被现代设计界公认为是完美的标志图形;2008年申奥标志也于似与不似之间的中国传统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成功地为世界所认同

二、理学美学与现代设计伦理

宋代朱熹的理学美学以其审美境界论,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诚为关照人文的大美学思想。理学美学理论不止是在于传达美的知识,更在于培育和提升人的生存境界。朱熹美学实际上成为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探寻和追求,审美境界中心性虚灵和道德提升是其美学的终极关怀。《朱子语类》(卷七五)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道理。事事物物皆有这个道理。器是形迹,事事物物亦皆有个形迹。有道须有器,有器须有道。物必有则。朱熹既讲道器不离,又讲体用不二。宋代理学对朱熹的理学美学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具有理性审美本质的思考。“理”在这儿不是知识和逻辑,而是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精神境界和精神气象。朱熹认为,人虽然只有一个心,但这个心却有不同的“知觉”方式。“道心”偏于理性省察,是形上之思,最终走向理学,“人心”偏于感性玩味,是具象之思,最终走向美学。于视觉传达设计而言,设计本体的具象之美如何从泛化的图形游戏到设讨一情境和设计意味的提高,重要的一点是不仅只以悦人的视觉形象直白以物的使用和经济价值,更是传递一种物与人,人与自然的共生和谐关系。寄道于器的传统设计美学观在现在视觉传达中依然是不可摒弃的。

朱熹美学另一个于视觉传达设计产生对话机遇的观点在于《朱子语类》(卷七十八)语:“人心是知觉,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底,未是不好,只是危。”这“目之于色,耳之于声”,指的就是审美冲动。而视觉传达中以宣传商品为目的的过渡设计引发的审美冲动,其结果很有可能是资源的浪费和重复购买,如一些过渡的商品包装等,这既违背了设计的“德”,也将造成设计污染。视觉传达设计在考虑到忠实于产品宣传的同时,也应在大环境中起到良陛循环作用,即对审美需求和品味以及购买的正确引导作用。

三、传统造物观与现代设计观

“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似艺术技巧成熟标志,特别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它只能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能从一切侧面来再现现实。任何形象都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它能不能概括其它部分。视觉传达设计中常常有充满画面的掩面特写,一双手,一双眼,一个动态,一个表情,只要选择最富有代表性的现象,而且着重于表现某些特征,就能成为“言简意骇”的好作品。尽管构图简单,却要求表现出一定的、吸引人的意境。在意境中,将作品中要所指的那部分集中处理,触动欣赏者的感观经验,引起联想,进而达成与设计作品的对话交流。“与其令人爱,不如使人思”,这正是好的视觉传达作品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表现意境要有手段,我们称之为“意匠”。“匠”在艺术家心目中有贬义,如常用“匠气”来评价缺乏灵动意韵的作品。但也有褒义,如“匠心独运”。制作、加工手段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者成就的高低。唐代诗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说明艺术境界的产生一定要有“意匠”的煞费苦心。古代“意匠”具体到工艺品,经过了选材(取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夸张(形象装饰),经营位置(构图),表现(选择恰当的手法),这些也都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必须具备的一些创意过程。

同时,传统道器观朴素的功能主义和人本精神,甚至以生态为本的造物观都是今天的现代设计极力宣扬而又难于完善的。以书籍设计而言,古代的书卷纸张柔软、纸色柔和、手感自然,可供人以各种姿势翻阅,并不易造成身体和眼睛疲劳;而装订方式的多样,如线装、蝴蝶装、经折装、卷轴装、连环装等,更以多种方案解决了翻阅和携带的问题,朴素之余,可见其巧,充满了一种自然主义的人文情节和生态关怀。比较之下,现在的书装设计追求华丽的装裱,价格昂贵;大幅的开本,不利于携带;纸张坚挺到甚至划破手指,阅读时由于纸面过于光亮反光和文字与纸张反差太大而导致眼疲劳,过渡的版式设计导致破坏阅读习惯而降低阅读效率。这样的设计虽然

表面看起来比传统书籍印刷精良,技术手法多样,却以牺牲良好的功能为代价,成为了不少人的架上品以彰显收藏量而已。

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 篇6

关键词:医疗空间;景观;传统美学;意境

现代综合医院的形成源于现代医学、护理学、建筑学的发展。医院规模从普通的个人或者团体形式转变为社会福利机构,医院建筑也发展成为公共服务建筑的一部分。将医院所有功能集中起来的发展趋势来自于美国、斯堪的纳维亚与瑞士。拥有综合医疗功能的现代医院建筑在19世纪初已开始出现。综合医院发展之初是非常重视其周边环境的,阿尔瓦·阿尔托设计的芬兰帕米欧疗养院成为建筑史上代表性的作品。建筑与空间设计中的优雅的功能美学成为二战之后众多医院建筑效仿的对象。

帕米欧疗养院反映了阿尔托将功能与当地自然环境相结合的设计思路。然而处于现代城市中的综合医院的外部环境对患者大都难以形成积极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多数的大型综合医院都处在人口众多交通发达城市的中心位置,外部环境自然不能和人少地多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相比较。在当今对社会公共服务建筑大量经济投入的同时,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营造出对患者有积极影响的治疗环境,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意境”理论向来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本体问题。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说源于老庄哲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过对于“象”、“意”、“意象”、“境”、“意境”的多种归纳和讨论。“境界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在审美和艺术活动中的体现,是中国的境界论哲学在文学艺术的审美理想的体现,其本质是一种生命美学、自由美学。它是寻求人的心灵寄托安身立命诗意栖居的审美智慧。西方哲学美学重外轻内,尚“实体”(物质实体或精神实体)的认知和探索,在思维上注重理性分析;在文学艺术上的“所指”上重“典型”,在艺术表现方法上,便重“摹仿”,重“再现”,… … ;东方哲学美学重内轻外,尚经验、尚感受,故中国哲学儒道释三家关心的都不是外在世界的问题,在文学艺术的“所指”上只重视“境界”、“意境”、“兴趣”、“神韵”、“灵性”,在艺术表现方法上更重“写意”、“表现”。在此引用对于东西方传统美学的概念是想在了解其差异的前提下更加认清中国传统美学的特点,重视符合传统审美的医疗景观环境的重要性,进而分析营造具有传统美学意境的医疗空间景观的特殊意义。

前文分析了现代综合医院大都难以有帕米欧疗养院那样的外部环境。东方传统庭院大多采用围合式的空间格局,外部环境对建筑与庭院内部影响甚小。“多方胜境、咫尺山林”,在这种围合式的空间环境中,古人渐渐总结出各种手法,营造出种种审美意境。彭一刚先生在《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一书中归纳出看与被看、主从与重点、藏与露、引导与暗示、疏与密、起伏与层次、虚与实、蜿蜒曲折、高低错落、仰视与俯视、渗透与层次、空间序列等手法,综合运用各种手法以谋求审美意境。可见审美意境的营造是传统建筑与园林设计的追求所在。

当然对于传统的审美意境的营造不能简单的模仿,传统美学中的精粹应当赋予当代的表现形式。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一个极好的可以借鉴的例子,他尊重场地周边的环境风貌,但并非对于传统的模仿。整个博物馆使建筑与周边园林融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中充分利用古典园林的表现手法,叠石、理水、造亭、建桥、植树,化山川丘壑于方寸之间,并运用现代材料来诠释传统的审美意境,做到了古代园林审美意境在现代的延续。行走于其中,真正能够品味到“草色入帘青”、“步绕珍丛,看笋将成竹”、“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这样的审美情趣。

除了在庭院中造景、现代景观设计也已经进入了室内,室内外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模糊不清,现代建筑共享空间使得室内景观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约翰·波特曼把自然景观引入到建筑内部,使得建筑内部单调的空间环境得到调节与改善。自然景观渗透到建筑内部,这对于医疗空间来说无疑是有利的。患者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能接触到阳光、植物,自然有利于治疗与恢复。

虽然现代社会对于美的追求、意境的追求、天人合一、诗意栖居的理想始终不曾改变,但传统意义的审美意境如今已难以复制,因为语境已经不同,人们生活方式、生活的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审美的主体是人,并且是生活在这个地域内的所有的人。对于审美的精神、理想、境界的追求、本来只是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趣味,园林过去也只是少部分人生活的场所。在哲学美学的层面,这本身就是极少数人探究的领域,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成为美学家,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对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审美境界、审美理想了如指掌,但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渴望能够享受到宜居的环境。对于医疗空间中的景观设计,我们要做的是让传统审美意境在现代医疗空间中得到延续得到体现,要营造出有利于患者恢复的积极的景观环境,使得医疗空间中增加一些审美上的情趣,使患者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人性化的关怀。

参考文献

[1] 马正平,《生命的空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华书局,2012.7;

[3]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2;

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 篇7

随着人类不断的繁衍和进化, 早在几百万年以前, 人类就已经为了生存的需要, 开始营造自己的居室空间, 来保证基本的生活空间。如今, 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人们对生活空间的质量要求也步入到较高层次的精神意识空间的阶段。室内设计是运用现代工艺、技术将美学理念、文化内涵和功能等因素融入人性化室内空间环境的艺术。这就需要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室内装饰艺术的生存密码, 来丰富现代室内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以中国传统美学作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从中吸取精华来丰富中国现代的室内设计。

2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概述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夯实于先秦, 融入当时的艺术和哲学理论著作当中。但从理论形态上去理解, 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根源是道家, 代表人物是老庄; 儒家, 代表人物是孔孟; 墨家, 代表人物是墨翟; 还有以屈原为代表的楚骚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美学思想。

儒家的美学思想, 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代表人物有孔子和孟子。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 在美学思想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孔子对春秋以前的美学思想成果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总结, 产生了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 并且对儒家传统的美学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强调的是尽善尽美、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并且以“中和”思想作为审美的标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除了有对文学艺术的追求, 还有就是行为规范, 也就是我们生活中所遵循的“礼”。在孔子之前, “乐”和“礼”都受到大家的重视, 但是两者是分开来讲的。到了孔子的时候, 则把“礼”和“乐”两者统一起来了, 形成了一个体系———“礼乐思想”。在孔子的“礼乐思想”中主张等级制度, 这种等级的划分方式在美学的思想中形成了必然的行为规范。

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为后来中国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产生较深远的影响。中国美学史的起点是老子的美学思想, 也是道家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都是从哲学的立场上提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美学观点, 并且给后人在艺术审美上以一定启示影响。如崇尚自然和朴素之美, “自然”是中国传统美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是历代艺术家最终追求的目标。老子还提出一系列的美学观点, 虚实相结合的审美观点等, 不仅反映在绘画作品和古典文学中, 在中国传统建筑室内的设计手法中也得到了深刻的体现。禅宗美学思想是一种提倡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法, 在禅宗角度看, 规定性越小, 想象的余地就会越大, 因此少能够胜多, 只有简单到极点, 才能够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让人们去揣摩和思考。以上的美学思想对以后的研究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3 传统美学与现代室内设计思维的碰撞

“碰撞”在《辞海》解释中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冲犯; 第二层含义是两个做相对运动的物体, 接触并迅速地改变其运动状态的现象。在本文中的碰撞, 则指的是通过分析对比传统的美学对中国的古建筑室内艺术形式特点的影响和现代室内设计的审美要求, 来找寻传统美学适应现代室内设计思维以及与其不相融合的方面。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 室内设计的母体是建筑, 没有建筑就没有室内。现代室内设计与传统建筑文化的主要内容存在着大量的相联和重叠。之所以在室内设计中提到建筑文化, 也正是因为室内设计和建筑的这种息息相关性。

3. 1 讲求 “中正”之美

在古代建筑活动中, 无论是宫殿或是普通民宅, 都贯穿着礼制和束缚。与此同时, 也产生了进行这些“礼制”活动的建筑类型, 坛、庙等类型的建筑都属于“礼制建筑”。建筑中的“主座朝南, 东西对称, 强调轴线”, 以及住宅当中的“北屋为尊, 两厢次之, 倒座为宾, 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 都是礼制精神在建筑当中的体现。在传统的中式民居中, 是围合的院落式布局形式, 一般包括厅堂、书房和卧室三个主要区域。

3. 2 天人合一的意境

道儒两家都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 主张人应该尊重自然, 与自然协调发展, 但其侧重点有差异, 道家提倡虚无, 重视幻想; 儒家则注重实用, 理性, 注重功能的重要性, 两者间相辅相成, 一起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在建造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学思想。

3. 3 森严的等级制度有悖于现代设计中的平等和自有的观念

我国传统的室内设计在空间布局、色彩和结构形式选择上都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在布局上体现贵贱、尊卑、亲疏和长幼等地位来区分年龄、辈分和性别等差异。而如今, 现代人注重平等和尊重人权, 追求自由, 在这样的形式下, 人与人是不分尊卑与贵贱, 完全平等的。在现代室内设计中, 空间色彩选择和布局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和具体情况自由选择, 不分等级的。

3. 4 普遍的对称均衡不能够满足现代设计对于 “个性”的追求

传统室内空间的平面中很少使用不规则的形状, 其布局也采用对称均衡的、中规中矩的设计手法, 但应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则会带来沉闷、单一的感受, 过多地使用这种布局形式将阻碍现代室内设计向“个性”空间发展。所以, 要创造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并具有时代韵味的设计作品, 要正确对待传统的室内文化, 要继承发扬优秀设计的思想。

4 传统美学与现代室内设计思维的交融

“交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形容事物的交汇融合。传统美学与现代室内设计思维的“交融”是指在分析出传统美学在现代室内设计的局限性和思想精华后, 将传统的美学中的精髓融合到现代的室内设计中。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精髓应适应于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 其中包括以整体为美的“整体意识”,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保意识”传统美学的多元论倾向, 创新意识和人本主义情怀。传统美学与现代室内设计思维相交融的原则:

( 1) 整体性原则。在传统美学思想当中, 古代美学家一直遵循以“整体为美”的审美原则和设计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 是在室内空间中的每个物体通过一种元素或是媒介来使之相互联系, 存在一定的共性, 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体性原则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 2) 注重情感, 提倡以人为本。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提供人们居住或使用, 所以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应“以人为本”, 把人放在第一位, 处处为人着想。将“以人为本”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中, 不但可以体现传统美学的思想精髓, 而且也是人们对审美追求和情感追求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传统美学与现代室内设计思维相交融的方法:

( 1) 家具与室内的一体化设计。在室内环境当中, 家具是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具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同时也为室内空间带来触觉上的舒适感和视觉上的舒适感。通过传统美学当中“以整体为美”的审美标准, 家具和室内环境要想达到统一的室内环境视觉效果, 就需要当代的室内设计师, 对室内空间进行全面的了解, 灵活地运用不同种类的家具, 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功能需求。

( 2) 营造整体情调。在古代艺术家们非常重视意境的营造, 强调整体环境下的和谐, 这点与现代人的审美标准是一致的。所以, 现代的室内空间环境要注重对整体情调的营造。处在随着社会变化而不断进步的现代室内设计, 应该确立整体环境的设计观点, 要力求在室内空间当中的各个元素在色彩、形态、材质等达到意境的和谐统一。

( 3) 传统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运用。通过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发展的历史来分析, 具有创新意识风格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相互适应的, 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审美观和价值观的改变, 促进了室内设计必须充分注重并且要积极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 其中包括新型的材料、施工工艺和结构构成和设备设施。

5 结 论

传统美学的精华融入到建筑和室内设计当中的方法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只是探索汪洋当中的点滴之处, 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从传统美学中寻找古人的思想精华, 将它完美地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的思维中, 不但是人们生活实际的需要和精神的需求, 也是现代室内设计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 凸显中国精神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向宏.智能建筑美学工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2]张莹莹.室内设计美学之我见[J].商业文化, 2011 (2) .

[3]冯炜, 李开然.现代景观设计教程[M].杭州:中国美术出版社, 2002.

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 篇8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平面设计从传播媒介和设计素材,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和开放性,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文化符号的表现力。德国艺术家马蒂亚斯曾在一次讲座中鲜明地指出:“民族的设计就是国际的设计”,正是表明平面设计最终会演变为文化内核的比拼。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东方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中国的书画艺术也以它特有的意境、韵味逐渐崭露头角。但是,当下我国的设计师还是模仿的多,很少有将中国传统美学的东西直接作为设计作品和创作的理念。倘若我们能将书画艺术作为一种创作理念和思路,这不仅可以体现我国特殊区域的艺术独特性,而且还可以加强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借鉴。

二、中国书法中蕴含的美学思想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符号,它通过简洁的线条,演绎出魅力无穷的视觉艺术形象,表现出丰富的内涵,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形象感染力。在平面设计中,线条同样被赋予了一定的情感,舞动的线条在人们丰富的联想之下,产生了一些心理反应,或兴奋,或忧伤,或激动。人类通过表情来传递自己的心情,笑容代表愉快,悲声代表哀痛,在书法作品中,同样可以表达内心情感,这样的艺术境界,使书法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价值从而上升为了美学。在书法中,用笔、结构、章法的不同,都可以表达出不同的书法情绪,从美学的角度讲,这使得字升华产生感情,增加了其艺术价值。

在平面设计中,常常把书法作为一种元素代入,使得平面设计作品形式丰富多样,更加具备凝聚力和表现力。正是因为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兼具民族传统美学,才使得设计作品活灵活现,充满生机。

三、中国绘画中蕴含的美学思想

中国画可以用笔墨表现出物的神态和意境。在中国绘画特有的工具—毛笔之下,再结合墨,可以使宇宙万物、花鸟鱼虫跃然纸上。

传统的中国水墨画中,十分讲究“留白”,“留白”可以使画面更有深意,给人们留下想象的空间。这种“空白”并不是指空洞无味,而是旨在表达出“无声胜有声”的美感,使整幅作品充满意境和令人无限遐想的空间,所谓“万象皆从空虚中来,向空虚中去”,纸上空白的恰到好处正是中国画所体现的意境美。这种美学思想在平面设计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例如日本知名平面设计师、无印良品艺术总监原研哉先生十分擅长运用“留白”技巧来设计作品,在无印良品的很多设计中,主体思想就是简约。在它的广告和产品设计中大量的留白会给人一种舒适、自然、淳朴、环保的视觉感受,也正是因为这种设计精神,使得无印良品成为一种新的设计导向,一种生活的哲学。因而,在平面设计中,融入中国绘画的美学思想,充满内涵和底蕴也使得平面设计作品拥有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价值。

四、中国传统书画与平面设计的融合

中国书画艺术是千百年来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能体现中国哲学思想的含蓄表达方式。将书画艺术融入到平面设计当中,旨在呈现出鲜明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将水墨元素运用现代视觉语言加以表现,与书画艺术巧妙的结合,使传统书画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也丰富了平面设计的内涵。设计师靳埭强就是一位常年来一直将中国传统美学融入自己设计中的国际知名设计师。下面我们以他为例,进行阐述。

许多人都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以加减法的方式融入自己的设计作品,从来不考虑文化背后的深层次的东西。靳埭强的作品,结合行草书法以及文字的艺术性,将设计作品与山水书法相融,让作品如行云流水般跃然纸上。他的设计作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凝聚和传递着某种生活经验和思想观念。

如今的书画艺术,已经从文人绅士的家中走出,进入寻常人的家中,这些都得益于平面设计在视觉传达方面以及传播路径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虽然最终宣传的核心是中国传统的艺术,但是,如果没有经过设计师外在的包装,以及设计设自己独特的艺术思维,这些传统文化艺术很难快速的进入寻常人的家中,更不用谈传承和更新了。

五、书画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反思与建议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全球一体化不断深入,各国的经济、文化等交流十分频繁。平面设计师通过平面设计独有的艺术表达形式,对传统书画艺术进行再包装、再生,不仅可以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作品,而且还能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当然,对于有设计专业的高校来说,增加传统美学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必须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中国传统美学对平面设计的重要性。我国目前平面设计在国际上的竞争,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只是一味的效仿。中国书画艺术又是千百年来我国艺术的精髓,其之所以能流传至今,肯定有它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所以,我们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在设计中不断地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的美学,真正的使传统美学与平面设计融合。

第二,加强书画艺术和现代平面设计的互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虽然中国书法艺术在当今中国还是传统文化的代名词,但是,它的地位在不断地下降。,中国现代的书画艺术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只有传统的书画艺术和现代的平面艺术相互互动,才能使得传统文化展现出新的生命,使得我国的平面设计行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发言权。

六、结语

我认为,要想成为优秀的平面设计师,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是必备技能,不能一味地墨守成规,而是要走出束缚框架,善于吸收各民族传承下来的传统元素和表现手法。好的作品不只有观赏价值,还要带给人一定的联想和反思,中国传统美学在创新和表现手法上都对现代平面设计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我们应该传承经典,深入学习中国传统美学。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艺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潘天寿,徐建融.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 篇9

说到“卡哇伊”的东西有什么特征, 首先可以举出的就是可被称作“卡哇伊”的对象都是小巧的。这里的小不仅指的是外表, 是包含在这个物体中的能给人小之感觉的所有因素。也可以这么说, 即便是从外表上看并不小巧, 但其所具有的某些因素能给人以小巧的感觉, 也能判断此物体很“卡哇伊”。那么这样的话大的对象也有可能看起来“卡哇伊”。比如一个高中男生虽然个头高, 力量大, 但他如果像女孩子一样扎一个马尾, 那么班里女生就很容易对他说“卡哇伊”。其次, 可被称作“卡哇伊”的对象能让人感受到他的幼稚、不成熟与柔弱。幼小的事物之所以觉得“卡哇伊”是因为他们纯真、天真烂漫。比如婴儿、小孩子、小动物等等。一看到幼小而纯真的模样, 便能激起自己的怜爱之心, 语言上自然而然的就会用“卡哇伊”表示。除此之外, “卡哇伊”也会被用在成人的场合, 当一个成人因为腼腆而脸红的时候, 也有可能被人说“卡哇伊”。因为这种未成熟的人或物是最能激起人的保护欲的。除了以上所举的两点外, 一些素朴单纯的东西也很容易给人以亲近感, 能唤起人们对过往的人事物的怀念, 也可纳入“卡哇伊”的特征之一。

综上, 一般情况下, 小的、不成熟的人事物比起大的、成熟的东西更能让人感到“卡哇伊”之美;白色、粉色、暖色调容易让人感到“卡哇伊”之美。不过判断的标准并不局限于外表, 一些内在的因素也可以给人以“卡哇伊”的感觉。具有“卡哇伊”特征的事物在日本是随处可见。走在大街上, 到处都可以看到人们手上握着的手机上系有可爱的手机链, 学生们的背包上吊着可爱的玩偶, 或者画着“卡哇伊”的动画图案。Hello Kitty, 口袋妖怪, 美少女战士等卡通商品不仅风靡于日本, 还席卷了全世界。究其原因, 还是因为这些“卡哇伊”的卡通形象是作为一种美被人们所接受的, 我们甚至可以说“卡哇伊”正形成新世纪的日本的美学。这样看来, “卡哇伊”不再只是一个形容词, 在现代日本社会, 她已是一种文化, 是21世纪的日本美学。

2 日本的传统美——物哀、空寂与闲寂

在岛国的自然风土的熏陶下, 日本人形成其特殊的文化性格和精神结构, 培育出崇尚悲哀、幽玄、风雅的气质, 产生了相应独特的日本艺术美的形态。物哀, 是日本自古已有的美学思潮, 不仅深深浸透于日本文学, 而且支配着日本人精神生活的诸多层面。“哀”有着感叹的意味, 但因为日语是暧昧的语言, “物哀”包含的含蓄内容更有“同情、哀伤、悲叹、赞颂、爱怜、怜惜”等诸多因素, 需放入具体语境中细加揣摩品味。“空寂”主要体现在作为生活艺术的茶道精神上, “闲寂”主要体现在作为表现艺术的俳谐趣味上。他们的形成同样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逐渐完善, 不断地获得新的内容和新的精神, 成为两种独特的艺术美的理念。在日本人的美意识中, “空寂”和“闲寂”的艺术精神基本是相通的。对于“空寂”和“闲寂”不能从汉语的字面上来理解, 日语汉字中的“寂”包含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内容, 主要是表达一种以悲哀和静寂为底流的枯淡和朴素的美, 一种寂寥和孤独的美。“空寂”以“幽玄”作为其基调, 充满苦恼之情, 更具情绪性, “闲寂”是以“风雅”作为其基调, 充满寂寥之情, 更具情调性。只不过这些差异都很微妙。总之“物哀”、“空寂”和“闲寂”成为日本艺术美结构的三根支柱, 成为日本人审美意识的主体。

3 从日本人的基本性格来看“卡哇伊”与传统美学之间的联系

“卡哇伊”与日本的传统美学都或多或少反映了日本人的一些基本性格。日本人的性格包括调和、纤细、淡泊、暧昧等, 日本人的美学意识与这些性格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比如从“物哀”这种美意识中就能看出调和的性格。这是一种客体的对象与主体的感情相调和而产生的美。且日本人比起理性更注重感性, 在表达自己主观感情的时候, 含蓄与暧昧之性格便显现出来。另外无论是“能”里面表现出的“空寂”还是日本画或水墨画中表现出的“空寂”, 无一不强调主客观的统一, 调和的性格便自然流露出来。另外也可以说用简单的线条与淡雅的色彩表现的水墨画体现了日本人淡泊的性格。而茶道中的“闲寂”之美也是一种枯淡朴素之美, 完全符合日本人简洁而淡泊的性格。再看看“卡哇伊”。虽然小的、不成熟的人事物比起大的、成熟的东西更能让人感到“卡哇伊”之美, 不过判断的标准并不局限于外表, 一些内在的因素同样可以给人以“卡哇伊”的感觉。某人并不幼小看起来也不柔弱, 可是当这个人因腼腆而脸红的时候, 就会给人以“卡哇伊”的感觉, 这时的感觉主观性很强, 是主客观统一的结果, 这里日本人调和之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另外不少素朴和单纯的东西也相当能激起人产生“卡哇伊”的美感, 这难道不是纤细与淡泊性格之体现吗?那么从以上我们便可以看出“卡哇伊”与传统美学其实都强调主客体的统一, 重视主客观的调和, 从这些美学中都能窥见素朴、简洁、静寂等淡泊性, 纤细与暧昧之性格也展露无疑。

4 从“卡哇伊”与传统美学的代表物来作比较

比较这些美学所产生的影响及他们所涉及的领域。“物哀”这种美形成于文学中, 扩展到日本人精神的其他方面, 而虽然“空寂”主要表现在生活艺术的中, 以茶道为代表, “闲寂”主要表现在表现艺术中, 以俳谐为代表, 可是实际上并非只是艺术, 这些美在日常各个领域都有体现。比如日本人穿衣的风格, 多数喜欢颜色素朴, 设计简洁的服装;庭院等代表性建筑也是素朴而淡雅。而代表“卡哇伊”的卡通形象也已风靡全日本。流行商品Hello Kitty不仅在日本, 在全世界的消费市场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卡哇伊”的卡通形象频频在漫画和动画等艺术领域中出现。另外“卡哇伊”不仅是一种美的体现, 还成为了当今日本的流行语。也许我们还可以认为传统美学最主要表现在艺术领域, 而卡哇伊除了艺术领域, 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且常被感受到。

5“卡哇伊”与传统美学是否都被看成是日本独特的美学

如前所述, “物哀”、“空寂”和“闲寂”成为日本艺术美结构的三根支柱, 成为日本人审美意识的主体。日本人这些审美观念的产生以及审美情趣的发展与变化, 都具有日本民族风土的特色, 而且与宗教精神尤其是禅宗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日本艺术美的共同特征具有深刻的精神性, 是从精神的源泉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力量。日本人的这种美意识已经得到充分的发展, 它们不仅影响日本的文学艺术世界, 使日本人在文学艺术方面创造出日本式的美, 即日本美, 而且成为了日本人的艺术生活的一种美的体验, 支配着日本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无可厚非这就是一种日本独特的美。而“卡哇伊”是否可以说是日本独特的美, 虽有争议, 但还是值得肯定的。首先“卡哇伊”不仅成为日本人的流行语, 在其他国家也成为了广泛运用的一个词汇。在我们国家, “卡哇伊”已无需再翻译, 成为了一个中文的外来语加以使用。其次, 日本出产的各种“卡哇伊”商品已经风靡全球, 一看到这些商品便马上联想到日本。泛滥的“卡哇伊”有着多种存在形态, 这种美源自日本, 日渐国际化。

以上就“卡哇伊”与日本的传统美学做了一个简单的对比, 二者有着联系也有着不同, 今后还想就“卡哇伊”文化对我国的影响及隐藏在背后的原因等进行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杨伟.日本文化论.重庆出版社, 2008.

[2]叶渭渠, 唐月梅.物哀与幽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 篇10

“而设计美学, 就是把美学原理运用到设计领域之中, 探索设计的审美规律和没学问题, 它是融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科技与艺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于一体的边缘性、交叉性、综合性的一门学科。”设计美学围绕设计物的美学性质为研究核心, 探寻设计在观念形成, 过程制造, 生产销售, 使用体验等一系列过程中的美学问题与审美表现。

一、中西方关于美学讨论的差异性探究

在西方哲学看来, 美学是哲学的分支, 是研究人的感性经验的学科。朱良志在《中国美学十五讲》中写道“它 (西方美学) 以感性经验为基础, 人欣赏自然、人生或艺术, 产生某种情感变化, 引起的快感的经验, 这是美学研究中心。西方的美学关注的是审美经验、感性、情感等。”也有学者认为“西方文化与此前文化完全断裂, 形成了适应现代发展的理性精神”所以西方的美学研究是建立在理性思维下的哲学体系上的社会科学科学的研究。而中国自进入文明开化的阶段后, 其文化的发展就从未间断。所以相对于西方重理性思维的美学观念, 中国的美学更是对生命的的歌颂, 对自然的崇敬与回归。“中国的美学主要是生命体验和超越的学说, 它是生命超越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美学纯粹体验中的世界不是物质存在的对象, 不是所谓的‘感性’, 而是生命体验的真实。或者可以这样说, 中国美学的中心就是超越‘感性’, 而寻求生命的感悟。”传统美学研究, 不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以文学艺术为主, 认为美是纯粹的感官精神体验与功能和效用无关。而设计美学有别于一般美学范式, 设计学的加入使设计美学跳脱出传统美学的研究方式, 将研究对象定位于工业革命后的设计物上。由此设计美学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 它以设计物、设计现象与设计活动研究为核心。“设计美学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美学, 它把美学原理广泛的应用与设计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中, 包含了设计的功效性、审美性、伦理性。”

关于设计美学的研究, 西方已颇具成果, 但因学科特点, 与确立时间较短的关系, 结论皆难成一家之言。但不可置否的是, 设计美学的研究是工业时代背景下对现当代审美于工业技术的结合问题, 提出艺术化的解决方式。美学的对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绘画, 雕塑等陈列在博物馆或拍卖行的纯艺术品, 而是融入我们生活中, 经过设计改造的实用物。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在两者的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审美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 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以逐渐式微, 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过程中对应的精神与情感的需求也日益凸显, 这源于受众需求的多层次性与欲望的无穷尽性, 所以设计美学的研究变得紧迫而有意义起来。

理解设计之美从何而来是研究设计美学的前提与必经之路。

二、功能与形式的适用美学

传统意义上的的美学是与所谓“功利”分开的美感体验, 但设计本质上就是人类需求的满足, 所以功能性是设计物的本质属性, 跳脱出这一属性设计物就不再是设计物而是纯粹的艺术品。设计物的美主要就是“存在于对象预期目的和本性的切合之中”的功能美学。

“流传得更加广远的是居中的见解, 为美有两类:比例之美和适合之美。苏格拉底定下了这种区分, 有些比例, 美在其本身之内, 而此外的比例则为了某种其他的事物显得美。” 功能美学是在实用基础上更进一步的适用美学, 即设计品的“适合之美”, 这也是设计物从实用向适用的有机转变。实用物的外观即形式是功能的外显, 形式应具有一种信息传导性, 向用户传导出产品的功能, 材质甚至是操作方法。形式就如同一个人的相貌, 相由心生, 只有由功能出发向形式发散的设计即由内而外的设计, 才能让形式被赋予本质的意义, 而不是生搬硬凑的功能附属物。从这个角度来说, 形式也具有功能性。我们用目光扫视世界, 提取讯息, 而设计物的形式落在我们视网膜的瞬间, 就是我们提取有关讯息的开始, 优质的设计物不会放过任何机会表现它的完美与感染力。在使用之前, 设计物首先得经过视觉审视这一关, 所以如何将产品本身的个性与生命力用形式手法诉说, 用视觉语言表达, 就成了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现今对于形式美感的追求已脱离“装饰即罪恶”, 日常生活审美化以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新命题, 与设计的新方向。“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学术界对大众审美经验或体验经济时代的一种描述, 主要是指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裕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 对自己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一种自觉的审美追求。这种审美化又可分为‘表层审美化’和‘深层审美化’, 前者是对现实的审美装饰, 是不计目的的快感、娱乐和享受, 以及将审美化作为一种经济策略。后者是产生过程的变化和通过传媒来构建现实。” 如何将形式与功能的融合而达到适用之美是我们需要讨论的。

每当我们看到新物品时, 眼睛首先会将所见之物进行自动化的视觉简化至几何形体, 然后目光才会聚焦在细节处。如果物品的局部导致整体无法被简化, 那就代表在造型与装饰有生搬硬凑的嫌疑, 这会导致视觉的不适, 影响设计物整体的美感。所以说装饰是否多余与累赘是根据其存在有无影响功能表现与整体形态而定的, 形态可以表现美感同时诉说功能。简约设计的成果与风行是尤其本质原因的, 一个设计物的造型由其本质意义出发, 一件产品的装饰由其整体需要而来。

三、在中国传统美学语境下的生活美学探讨

谈到日本设计, 我们想到那是东方设计的典范, 简约而富有禅意, 带着一种焦虑式的精致与巧妙;谈到法国设计, 我们首先联想到巴黎的奢侈品, 现今依然闪耀着装饰艺术时代的金属光芒;谈到德国设计, 我们马上想到包豪斯那段让所有设计人心潮澎湃的历史时光, 这个国家重质量的理性主义设计风格一直延续到现今, 让人不不由的肃然起敬。还有意大利的艺术与激情, 北欧的自然与清新……然而谈到中国, 我们印象中的词汇有哪些?不论是“中国制造”还是“山寨”都是带有嘲讽字眼的词汇, 将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结合, 探讨中国文脉下的本土设计风格。这股浪潮愈演愈烈, 从未式微, 成果虽有, 但依然不容乐观。肤浅化与表面化的设计充斥着我们的周围, 将现代产品贴上一片传统图案的贴纸就成了所谓的中国风格。无怪乎大众对样产品的趋之若鹜, 对中国产品弃之如履, 我们需要在源头解决问题, 产生出优良的设计, 给予大众以中国设计的信心

我认为在中国传统美学语境下的生活美学探讨, 是建立中国风格的一个出发点, 中国风格需要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与理论基础作为基石, 这是目前很多设计师欠缺的, 导致了中国风设计的形式主义化。中国传统美学讲究诗意、灵性与禅宗。“中国美学纯粹体验中的世界不是物质纯在的对象, 不是所谓的感性, 而是生命体验的真实。或者可以这样说, 中国美学的重心就是超越感性, 而寻求生命的感悟。在中国美学中, 人们感兴趣的不是外在美的知识, 也不是经由外在对象审美所产生的心理现实, 他所重视的是返归内心, 由对知识的涤荡进而体验万物, 同于天地, 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 从而获得灵魂的适宜。” 这与设计美学在功能实现的基础上对精神需求满足的方向相一致。本土的设计应当从本土文脉当中生长出来, 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来, 这才是真正符合中国人生活习惯, 价值取向与审美需求的本土设计, 而传统美学与现今设计美学的融合, 也将为中国风格的定位找到一条新的研究方向。

四、小结

在现今设计活动中, 设计产品的研发过程越来越依赖跨学科的专家组合作模式, 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是研究用户心理与行为的市场营销专家, 注重产品生产工艺与技术的工程专家, 和以造型设计为基础的设计师通力合作的结果。设计师的职责被放置在了一个尴尬的位置。在学科构建中, 我们一再强调涉及学科的跨专业性, 交叉性。在无形中忽略了本学科特有的核心竞争力, 设计师被肤浅的理解为产品的外观设计者, 而最终的造型需要经由技术工程师和市场营销专家来确定, 设计师的独立性被大大削弱了, 很多情况产品的外观在最后生产之前, 已被修改的面目全非, 这样的设计师是独立的创造者还是被动的制图员?设计师的职责与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被实现?

我认为设计师定义自己在产品研发与生产阶段的身份中, 美学的研究与学习是一个重要的发力点, 设计从艺术实践中抽根发芽, 在技术发展中成长壮大, 对于设计师我们无法在用户评估领域超越心理学家, 无法在市场调研中超越经济学家, 无法在结构技术领域超越工程学家, 那么植根于艺术领域的设计所拥有的美学素养, 与美感体验则是设计师无法被其他学科的专家超越的专业素养所在。在此, “美学的原本定义需要被重新解读, 我们必须认识到, 所谓美学并非是简单的视觉诉求, 而是在技术与社会的框架限制下, 对使用者提出所有需求, 进行恰当的、合理的协调与平衡。”生活美学的提出, 不是狭义的产品造型的美化, 而是运用设计的力量创造美好生活理念与方法。“美学与一切物体都有关联, 它并不是鼓励的、分离的价值观念。确切的说, 它与我们在产品中发现和谐的能力密切相关, 这种和谐关系是存在与我们对产品功能的理性预期;我们感知到的伦理与社会价值的情感诉求;以及我们对感性刺激的生理需求三者之间的”是宏观意义上和谐之美的营造, 是平衡之境的探寻。

参考文献

[1]李龙生.设计美学与设计之美[J].美术观察, 1998 (10) .

[2]李丛芹.设计批评论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3]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刘子川.艺术设计与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5]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刘文谭译.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6]沃尔夫冈·韦尔施.陆扬, 张岩冰译.重构美学[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设计美学评价论文提纲 下一篇:设计美学价值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