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精选八篇)
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 篇1
如何引导学生恰当地用英语表达中国特有的现象和事物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尊重和热爱中国文化。在翻译中要最大限度地保存中国的文化特色[1]即翻译中所谓的异化。例如, 在翻译“一箭双雕”时, 虽然英语中有相对应的表达“one stone, two birds”,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翻译为“one arrow, two h a w k s”.并且将“五十步笑百步”译为“Those who retreat fifty paces laugh at those who retreat a hundred paces”而不用“the pot calling the kettle black”。在语篇安排上, 由于中国的思维方式与西方的思维方式的不同, 造成谋篇布局上的不同。此时也没有必要为了迎合西方人的口味和思维习惯而硬放弃某些中式结构。例如在书信的写作中, 中国人习惯在抬头称呼的后面跟写你好, 如:
“敬爱的李老师:
您好!
很久没有给你写信了…”
在翻译这信的时候, 笔者认为可以直接按照中文的谋篇布局直译成:
“Dear Miss Li,
How’s everything with you?
It’s a long time before I w rite to you…”“
这样的翻译, 虽然不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 但是却更能让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
其次, 要在英语教学中介绍和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西方国家文化。在翻译选词时要有意识地进行中西文化比较, 选出最能确切表达中文词义的英语词汇。例如在汉英字典中输入“药店”一词, 你可以得到“drugstore;pharmacy;chemist’s shop…”对这三个词进行比较“drugstore”指即卖药也卖其他日用品的店, “pharmacy”指只卖药品的店, 而“chemist’s shop”指配有药剂师的药店。那么, 通过比较, 选出最恰当的那一个词, 而不是盲目地任选一个词。除了对语意进行比较以外, 还要注意对词内的隐含文化意义进行比较。如“个人主义”的相应英语应该是“egoism”而不是“individualism”, 因为“个人主义”在中国文化中带有贬义, 有“自私自利, 只顾自己”的隐含意义, 而“individualism”在英语文化中却不带贬义, 甚至有积极的意义。在朗文英语词典中是这样介绍其词义的"the idea that the rights and freedom of the individual are the most important rights in a society." (cf.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New Edition, 1998, 30) 。同理, 将“资产阶级自由化”翻译为“bou rgeois liberalization”也不恰当。因为前者在中国政治文化色彩中带贬义, 而后者在西方文化中却是褒义。因此, 笔者认为将其译为“bourgeois liberalization aiming at capitalism restoration in China”更好[2]。
再次, 在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对中国特有事物想象的翻译方法。如在翻译中国特有的人名, 地名, 度, 量, 衡等, 除了那些早就约定俗成的, 且不对中国文化带有贬斥和有伤中国尊严的名字的英译如“Sun Yat-sen (孙中山) ;Confucius (孔子) ”可接受外, 其余的可以直接用汉语拼音音译。如““胡锦涛”译为“Hu Jintao”, 而不译为“Jintao Hu”;“欧阳锋”意为“Ouyang Feng”而不译为“Feng Ouyang”.;“钓鱼岛”应译为““Diaoyudao Islands”而不是“Senkakus”。更多的例子如“Qigong (气功) ”"jiaozi (饺子) ", "feng shui (风水) ", "tai chi" (太极拳) , kongfu (功夫) , “mu (亩) ”, “zhang (仗) ”, “chi (尺) ”, “jin (斤) ”, “liang (两) ”and“qian (钱) ”等。在翻译历史传说人物时, 可以适当添加注释, 如“嫦娥”, “后羿”, “福禄寿三星”可以译为"Chang’e (the Chinese moon goddess) ""Houyi (a legendary hero who shot down nine suns) "and"the three gods of fortune, prosperity and longevity”[3]。
总的说来, 在引导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事物现象时, 要以尊重中国文化为先, 以最大限度地保持中国文化特色为主。在英语教学中, 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热爱和尊重中国文化, 使用适当的英语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和现象, 避免使用那些带侮辱性的, 有损中国形象的甚至是错误的翻译。只有中国英语学习者和翻译者自己懂得如何热爱和尊重中国文化, 才能在对外交流中才能显得不卑不亢, 才能提升中国的正面形象, 维护中国人的尊严, 弘扬中国文化。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恰当地用英语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和现象是必要的。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积极性, 又有利于弘扬中国文化和摒除一些有损中国形象的不恰当翻译及其负面影响。
关键词:英语教学,中国文化,中国特色事物和现象
参考文献
[1]黄金祺.应当肯定“西译汉化”现象的积极面——兼论“汉化英语”的出现和发展[J].中国翻译, 1988.
[2]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 篇2
摘 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有多少不同的学科探讨或涉及到文化,文化的定义就有多少。在语言教学界,文化有种种定义,分别与言语行为、文本结构、社会组成和知识结构等等有关。Rosaldo(1984)指出“文化不仅仅只是仪式和信仰层面那么简单。”她强调文化塑造和决定成员的社会观念与认知观念,而且这些观念不足为外人所轻易理解。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英语教育
一、文化的定义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最先在《原始文化》中说:“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这个定义注重的是文化的精神层而。
人类学家认为可以从两个意义上来理解文化的定义。一种是大写C的文化,指的是音乐、文学和艺术等等形式。另一种是小写韵c的文化,指的是人们为了在特定社会正常交流所了解的知识。
与国外同行一样,中国学者也尝试用白己的语言,或者从不同的方而来定义文化。他们的努力表明文化绝非是某个人或群体的穿着、饮食或者谈吐,而是某个整个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邓炎昌和刘润情遵循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传统,将文化定义为人类群体的信仰、风俗习惯、制度,以及刻画某个群体的特征。辞海中对文化所下的定义为:广义上而言,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所有物质和精神产品;狭义上说,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和与意识形态相对应的政治系统和组织结构。
然而,不管如何穷尽文化的定义,与丰富具体的语言学习过程相比,它始终是抽象的概念。
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的意义
教育的目的在于全方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大学英语教育的目的是要全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双向的,既使学生能够透过英语的学习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又能够用英语宣传弘扬自己的文化。但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却只注重了解和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忽略了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教学。
因此,英语教育应该引导学习者对母语文化有全而和深刻的了解。在中国,英语教学应该给学习者提供必要的语言上和交际上的技能,以使他们能够用英语来反思和描述白己、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此外,在英语教学中也可以展开讨论,让英语学习者可以有机会比较和对比英语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总而言之,将中国文化纳入英语教学是文化教学的合理补充。
三、中国文化失语症
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其关键在于帮助学生避免犯语用失误。根据何白然的解释,语用失误是指“在交际中未能取得所期望得交际效果。”语用失误经常出现在英语母语者和非英语母语者得交际之间,但同样会出现在非英语母语者之间。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而,包括思维方式、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宗教等。外语学习者应努力据寻语言中深刻的文化内涵,时刻用文化意识去指导自己的交际活动,要懂得什么时候该说什么,什么时候不该说什么。对谁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谈什么。不要随意滥甩或套用本族文化,避免由此引起的文化干扰,造成交际融难、冲突、误解,甚至仇恨。这就是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所称的“跨文化语用失误。”
根据Jenny Thomas的划分。跨文化语用失误可分为两种: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会――语用失误(sociopragmal linguistic failure)。语用――语言失误指学习者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例如,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常用“never mlnd”来回答道谢,因为其意指“没关系”。而这在英文中显得很滑稽或不合时宜,因为地道的用法应当是“You are welcome”,而“neverImnd”恰恰用来回答道歉。
社交――语用失误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犯的语用错误,牵涉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人际关系的远近,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等,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关。社交――语用失误通常是因为缺乏目的语文化知识而引起的。1985年,何白然教授在广州外国语学院主办得一期“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讲习班”上,对79名学员进行了一次汉英语用差异辨识测试。结果显示平均错误率达到了总数得51%,且由于不了解文化差异导致的错误十分普遍。
鉴于语言的基本功能是在于交际,且社交一语甩失误导致的交际失误更为常见,因此英语学习中大力加强目的语文化学习是十分必要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仅仅学习目的语文化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例如,由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情景,英语教师和学生常常难以判断哪种表达最符合具体场景;此外,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他们并非生活在单一的`文化环境中,有时他们也需要用英语来表达中国的文化。
这种不平衡的文化教学现象引起了部分学者的注意和研究。中国文化失语症最早是由南京大学外国语从丛教授提出来的。他首先注意到:在中国外语教育中,目的语文化受到广泛的重视,与此同时却忽略了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这一基本理论,轻视本国文化的教育和输出,导致本国文化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主要表现在两方而: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中国本土文化了解不到位,无法用正确的英语表达,导致交际失败或低效;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甚至误解。对于许多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他们不知道如何用地道或合适的语言来阐述儒家或道家文化,有的甚至把Mencius译成门休斯而非孟子。从丛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英语教育中母语文化教学的缺失。
参考文献:
[1]黄秋畅.国内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研究现状述评[J]遵义师范学院报,(1)
[2]孔俊霞冲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体现[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9)
[3]刘世丈.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1).
[4]那而芳小议中英文化教学中“厚洋薄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
[5]袁肃.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看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的缺失[J]黑河学刊,2008(9)
[6]兰军.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
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 篇3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现状
引言:自从上世纪80年代早期,中国外语教学中开始引入文化教学,然而在外语教学中西方文化教学一直是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强调的对象,中国文化教学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提出的“中国文化失语症”表明大多数中国学生无法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国文化,从而无法实现跨文化交际中的双向文化平衡和双赢文化交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交际。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应兼容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然而,交际能力需要的不仅是语言本身,更为重要的是语言产生的土壤,即文化。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学,是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需要。
然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在增加文化含量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即仅仅加强了对英语世界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各层面精神文化内容的介绍,而对于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的文化背景,即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被忽略的状态。由于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含量过低,导致了学生在国际交往中的多层面交流障碍。此外,从丛教授认为教材不适当是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之一。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知识载体。我国各类大学英语教材多采用原汁原味的英美原版资料,课堂上大量引入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知识,这些对学生掌握纯正外语、了解西方文化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然而中国文化的缺失,使学生学了多年的英语,却不会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一、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的重要性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得在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教学己得到全世界外语界的普遍认同。然而在外语教学中过多地强调目的语文化(西方文化)的学习,对中国文化的忽视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症在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中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缺失的现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也变得尤为凸显, 这更加激化了英语学习者在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上存在的弱势效应。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 只注重目的语文化输入的大学英语教学己不适应当前中国文化输出的需求, 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英语表达能力, 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全面的中西文化观;了解和提高当前高校师生本族语文化英语表达力以及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
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现状的调查
自2000年我国英语教学中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被提出后,众多学者就此问题展开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但仍有些许遗漏。前期的研究多以测试学生翻译中国文化词汇的能力为主,忽略了考察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其测试内容所涉列的文化知识以狭义文化为主,缺乏对广义文化掌握情况的考察。英语课堂教学中是否包含中国文化一直是前期研究的重点,但课外学习或考试中中国文化所占的比例、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态度及对改进的期望等方面的问题并未涉及。另外前期相关研究均没有将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学生以及大学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翻译中国文化的能力进行比较,也缺乏系统的克服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有效方法。
笔者参照教育部高教司推荐的《中国文化概况》所涉列的文化知识内容,以沈阳工程学院为例,着重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及部分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态度和对改进这一状况的期望等进行调查。
笔者以沈阳工程学院20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和10 名大学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英语表达能力测试卷, 学生调查问卷及教师采访问卷的形式调查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教学现状,以及学生对此在其他领域的涉及情况。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学生测试成绩和问卷数据输入电脑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高达67%参与问卷的学生无法正确、顺利地翻译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以及人文风俗相关的词语,句子和文章。也因此在与外国友人的交流当中,无法有效的介绍和宣传我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今的热点社会问题。另外33%参与问卷的同学能够以书面的方式翻译或表达中国文化相关内容,但是却无法在真实的场景用英语进行此类交流。在要求学生对常见的中西方节日、食品等词汇进行英文表达的时候,学生们对中国节日以及食品英语表达的熟悉程度明显低于西方节日及食品。在表述孔子这个人物的时候,只有34%的参与者能正确说出“Con
fucius”这个词汇,而对于另一位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参与调查的同学中仅有17%能用英文“Mencius”进行表述。
三、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目前,我校公共英语教学使用的教材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应用型大学英语(修订版)》,教材中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较少。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使用教材授课过程中也没能重视中国文化的导入,这使得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薄弱,可以说远远达不到其应有的水平。另外,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在《大学英语四六级题型调整说明》中指出,翻译部分由原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經济、社会发展等。这反映了母语文化融入外语教学的趋势,以及将外语教学服务于母语文化传播的目的。在新的四六级考试当中,中国文化翻译对学生们来说也是难度较大的一项。因而,在具体教学当中,教师有意识的将中国文化相关知识引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并从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提升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可选择一些中国文化以及民俗传统相关的诸如孔儒文化、中华美食等文章做为每个单元教学内容的补充。
此外,也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导入含有中国文化的内容,以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底蕴,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比如,在大一学生中开展英文短剧大赛,鼓励并指导学生把西游记、梁祝、三国演义等中国的一些经典故事用英文表演出来,这种段剧表演既可以让学生学到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英文知识,也锻炼了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升的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还可通过引导学生观看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电影,像著名导演李安的《推手》、《饮食男女》等,收看CCTV-9 台的英语节目,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角、大学生英语演讲等活动,丰富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知识。
参考文献:
[1] 宋伊雯.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研究 [M].山东师范大学,2010(06).
[2] 张换成.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03)
[3] 李培隆.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6).
[4] 张真.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大学教育,2012(11)
中国英语资源的文化表达及其解析 篇4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中国英语”的提法一直颇受学界的关注。学者普遍认为, “中国英语”是指在符合英语使用规范的基础上, 能够表达中国所特有的文化事物并被英语本族语使用者理解和接受[1]。这就要求要用英语表达中国固有的事物必须合乎英语的使用规范, 具有英语共核的特点, 它涉及中国经济、文化、科技、政治、外交、教育等各个领域的表达内容。随着国家经济稳定发展, 交通日益便利, 电视、互联网深入生活各个角落。人们既可以独居一室而知天下事, 也可以成为旅游世界的环球人。浸淫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中, 语言不再是桥梁, 而是透视镜, 给你的生活带来多重色彩。张岱年先生提出“要认识祖国的可爱”, 必须理解“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要理解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自强和以和为贵的儒家精神;同时, 理解西方国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融合的必然之道。西方国家也讲诚信、廉洁、自律, 但更长于思维思辨, 注重“为真理而求真理”的态度[2]。中西文化在交融中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 相互进步。然而, 在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中, 中国式的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作为二语学习者, 更要有效的利用周围的这些资源, 突出英语学习的交际功能意识, 提高学习者的兴趣, 把英语学习提高到获取信息、交流合作和文化互动的层面上来。实际上, 英语学习目前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2013年六月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翻译来看, 很多的翻译都与文化有关。关注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 体会传统文化在交流合作中的魅力, 彰显英语学习的引力, 成为英语学习的又一标准。然而, 表达传统文化不能随意逐流, 不能因过度强调文化而忽视了其方式, 也不能因突出表达方式而忽视了文化内涵。因此, 在丰富的中国英语学习资源的基础上, 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必须遵循英语的共核。
2 英语共核
作为被广泛交流所使用的国际化语言媒介, 英语的共核受到广泛的关注。英语共核包括共同的词汇、语法和语音。所有的二语学习者都必须以此共核为出发点, 否则便会失去英语的交际功能, 不被母语使用者所接受;同时, 英语在被使用的过程中, 在新的交际环境中会产生变异, 以适合二语使用者的需要。文秋芳在Crystal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英语双层假设, 该假设认为, 作为英语应该由两个层面组成:第一层面为英语共核, 即为所有英语使用者共享的语言体系;第二层面为本土化英语, 覆盖在第一层面之上, 体现所有英语使用者的地域或文化特征[3]。
英语共核, 就是指英语之所以成为英语的本质, 它区别于其他语言。语言方式为本族语所接受只是一种概括的说法, 因为, 即便完全符合英语的特征 (词汇、语法和语音) , 未见得能被英语国家人所接受。因此, 英语共核的条件是在英语使用中要以“可理解”为基础, 不管对母语使用者或者第二外语而言, 能够清晰理解英语所表达的地域或文化范畴是最低标准。本土化英语是指英语与非母语文化相融合, 形成对事物的一种表达方式。比如“好久不见”可以用英语表述为“I have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 但在长时间语言环境中“Long time no see”也被母语使用者在口语中所接受。英语在中国已经成为最常用的外语, 它已经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比如在中央电视台春节特别报道 (英语) 中就曾出现“财神 (the God of the Wealth) ”这一说法。对于外国人来说, 他们不知道“财神”;而这一说法对于中国人来说, “财神”可谓是家喻户晓。但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 可能熟悉“God”“Santa Claus”, 却不知道财神的英语表达。从这一点来说, “中国英语”能够站得住脚的话, 不但应该在遵循英语语法、词法及句法的基础上来构建为英语使用者所能理解的英语, 而且更应该将英语表达与中国文化相结合, 最终使中国英语的文化表达形成一种合力, 汇聚成流, 以供国人学习, 供外国人借鉴。
中国英语的文化表达也是社会文化建构的一部分。这是因为社会建构主义者们把语言应用看成是社会文化建构过程, 他们强调的是应用, 重视人们当下应用语言的方法。他们追求的是各路专家应用语言的共识, 而非盲从某个自称权威所声称的正确用法[4]。因此, 本文所指的“中国英语学习资源”不但包括具有鲜明特色并符合英语规范的表达方式, 也涵盖能被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母语国家人所理解、接受且能够用于交流的英语资源。
3 中国英语学习资源
当前, 中国英语学习的资源和环境已经今非昔比。从英语广播来说, CRI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就开办了几套对国内广播外宣节目诸如“环球资讯广播”“英语综合广播” (轻松调频EASY FM) 、“国际流行音乐广播” (劲曲调频HIT FM) 、外语教学广播等, 每天制作节目数小时, 分别在国内大中城市播出。从英语电视角度来看, 以中央电视CCTV-9英文记录频道为主及中央电视台的其他英文节目为辅, 2011年1月1日, CCTV-9正式开播, 这是中国内陆的第一个卫星纪录片频道, 它以丰富的内容、精美的画面、雅致的包装, 在开播后不久就在全国形成了一个收视热潮。考虑到纪录片的国际性, 纪录频道同时开播了国际版, 采取英文字幕、中文或英文解说的方式上星播出, 以期吸引更多的海外观众。这些广播、纪录片在传承文明、传播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网络的发展, 很容易从网络 (http://english.cri.cn, http://tv.cntv.cn/epg) 中下载这些资源。从网络及出版方面来看, 人民网英语版 (http://english.people.com.cn/) , 中国日报 (http://www.chinadaily.com.cn/) , 中国政府网 (http://english.gov.cn/) 等网络资源中获取丰富的英语资源。同时, 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文学在国际上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这些作品的英译本都富含有地道的中国文化表达。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 也有很多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被译成英文, 翻译的质量也越来越好。
以上所述的英语资源不但具有英语双层假设的第一层含义, 即完全符合英语语言体系的标准表达而且也具有很多符合中国文化特色的英语表达。中国英语资源已经被中国英语学习者所接受, 同时也极易获取, 也得到了广大英语学习者的喜爱。把这些中国英语学习资源引进英语课堂, 不仅可以丰富英语教学内容, 也增强了学生们对中国文化更进一步的了解, 在英语表达上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4 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及解析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使它自身的英语表达显得非常艰难。对英语学习者而言, 能够用英语熟练地表达自己的母语文化是一项长期的挑战, 既要善于积累, 又要分析英语共核所涉及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因素, 还要注重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以下就以中央电视台所关注的春节的报道为例, 透析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
首先要关注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英语表达, 而这些表达往往与中国传统节日紧密联系。有人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受到洋节日如圣诞节, 情人节等冲击而淡化。实际并非如此, 传统节日实际上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 何况外国人同样对中国的节日也感兴趣。对于英语教学和学习者而言, 我们要注意收集这些节日的表达。下面是笔者收集中央电视台关于2014年中国“春节”特别报道的摘选:
春节特别报道一
Friday is not only the first day of the Lunar New Year, it has also kicked off more than a week’s celebrations across China. Temple fairs, folk performances, traditional food stands are all visible in the country..
People rang the bell at the stroke of midnight at Badachu, a Buddhist temple in Beijing, in the hope of a new year filled with luck.
"I am burning incense and candles, and ringing the bell for good fortune and the health of my family in the new year." a tourist from Beijing said. ( Chinese people celebrate , 02-01-2014 03:32BJT, Editor:James |Source: CCTV.com)
这则是对于春节来临的概括性的报道, 报道首先指明了星期五是中国春节 (Lunar New Year) 的第一天, 并且对春节的节日祝贺将要进行一周, 届时庙会 (temple fairs) , 民俗表演 (folk performances) , 传统美食小摊 (traditional food stands) 将随处可见;人们午夜在北京八大处敲响了带着来年好运的钟声, 点燃了健康好运的香烛 (burning incense and candles) 。这则消息从中国人的角度展示了浓郁的新年气氛, 其英语表达自然贴切, 文采酣畅。在具体的教学当中, 第一步给出诸如中国春节、庙会、传统美食小摊等汉语词汇, 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表达。第二步进行放音, 让学生以听写的方式专注中国词汇的英语表表达。第三步再让学生重新对这些词语进行讨论、辨析以及讨论更进一步的应用。
其次, 关注英语表达的同时, 既要注重英语共核下的语言表达方式又要拓展其文化内涵, 如下例报道:
Next we head to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the Year of the Horse is also being celebrated. With so many visitors from China visiting the country, Universal Studios in Hollywood is marking the Lunar New Year with a Chinese flavour. (02-02-2014 19:17 BJT Special Report: Editor:James |Source: CCTV.com)
文中提到了“马年” (the Year of the Horse) , 作为英语学习者一定要注意冠词“the”的特指作用, 在此结构下要引申出中国十二生肖的表达方式。在注重表达方式的同时, 要注意其文化内涵, 如引导学生如何表达羊年时要清楚它的表达。在金羊网的《羊城晚报》晚报上有这样的论述:
在英语中, 羊有许多种, 有绵羊 (sheep) 、山羊 (goat) 、公羊 (ram) 和羔羊 (lamb) , 但在中国却选取了“the year of the sheep”。中国人喜欢用绵羊 (sheep) 来翻译“羊”, 是因为绵羊的本性温和, 而中国人总是视温和稳健为一种美德;越南人则用the Year of the Goat, 越南人之所以惯用山羊, 是因为山羊 (goat) 在越南比较常见…… 但而那些信奉基督教的欧美人士对用山羊 (goat) 、公羊 (ram) 、羔羊 (lamb) 来表示“羊年”普遍感到不理解, 因为这几个词很容易使他们联想到基督教中的“替罪羊”。 (http://www.ycwb.com/gb/content)
在注重英语共核表达的同时深挖其后的文化内容, 不但可以提高语言学习者的兴趣而且也加深了对本国和异国文化的理解, 最终会推动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再次, 关注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 理解文化中所蕴含的寓意。例如:
Tuesday is the fifth day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also known as Po Wu. Today is when people stay home to worship the God of Wealth.
The day begins early, with people cleaning their houses and setting off fireworks. The fireworks are meant to drive away poverty and welcome the God of Wealth. In the north of the country, people will eat dumplings just as they did on the New Year’s Eve. Some dumplings may have one candy, or a Chinese date, or a peanut in them.These hold good wishes for sweetness of life, health and new births in the family. In the south of China, people eat bean curd to pray for wealth and happiness... (God of Wealth worshipped on fifth day of Chinese New Year, 02-04-2014 12:35 Editor:James |Source: CCTV.com)
这则消息则从传统习俗的“破五”开始, 意思是赶走贫穷, 迎来财神 (the God of Wealth) , 中国的北方包上饺子, 饺馅里包上糖果、枣子和花生, 祝福来年日子甜美, 家中添丁;南方则吃豆腐 (bean curd) 来乞求财富和幸福。根据中国天文历法, 星期二被认为是春天的开始。这些附带有中国习俗特色的高质量的报道, 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都是绝佳的材料, 不但突出了携带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 也被英语本族人所接受。
另外, 对于英语教学者而言, 要突破课堂教材的限制, 在课堂中引入有关中国文化表达的教学。当前的英语课本和教学都选自以英语为背景的材料, 但是适当的引入中国文化有关的对比, 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三课A Good Heart to Lean on中说道父亲判断人的标准是一个人是否有好心肠, 而笔者引入了中国人判断与人交往的标准。如在课堂之时让学生翻译《论语·里仁》中的孔子之言: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为:
Confucius said:“When we see a man of virtue, we should strive to be a person like him. When we see a man of no virtue, we should strive to avoid behaving like him[5].” (译文有改动)
这既能练习到语言的应用, 也能够加强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 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时, 体会中国文化的内涵。
最后, 在收集中国语言资料之时, 也不能排斥国外的英语资源。作为语言学习者, 在接触英语时往往从英语共核的角度出发, 为学语言而学习;在经历过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后, 更要从文化和思想上学习语言。作为英语教学者, 要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比较新的英语报刊文章, 笔者在本校指导学生做过西方三大报纸以教育为主题的学生阅读科研训练, 其中涉及《洛杉矶时报》刊载的一篇文章, 文章题目是《称赞孩子的行为来培养问题的解决者》 (Praise the Action to Raise Problem-solvers ) , 文中指出, “宝贝, 你真的很努力!”和“宝贝, 你真的很聪明!”是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赞赏态度, 它会对孩子产生不同的效果[7]。父母亲表扬孩子的努力要比表扬孩子自身的特点更为重要, 因为表扬孩子的努力程度更能够激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应对挑战的潜力, 男孩子在这点上比女孩子更为突出。当时学生就很吃惊, 原因她所遇到的周围的人一般很少有家长称赞孩子努力程度的。这一阅读行为不仅仅是学英语的收获, 更是文化思想交流的提升。
5 结论
英语学习不可能离开文化, 中国文化的传播也离不开英语, 应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英语资源, 加强它们的学习, 成为学习者自身跨文化交际的平台。英语学习当前受到了诸多批评, 有学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无视个人、社会和职业目标, 偏重于以语言为背景的语言教学, 目标指向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 与真实生活中的社会需要相去甚远, 与应用所学英语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相去甚远。[7]”把英语教学转向解决专业问题, 对于英语教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对于英语学习来说, 当前的确要拉近英语与真实生活的距离, 要提高英语的实用性和交际功能。当然, 中国英语资源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中国与英语国家的关系日益紧密,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旅游、工作和学习汉语;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想走出国门、了解世界。在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中, 中国英语资源的质量将会得到更进一步提升, 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将更受重视, 它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也会凸现出来。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对待中国英语学习资源, 一定要在遵循英语内在的语言规律的基础上选取地道的中国特色语言表达, 这还需要英语教学者和学习者长期的努力。
摘要:英语学习在中国已经被广泛认可, 在其学习的过程中与中国文化相结合,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英语表达, 汇聚成丰富的中国英语学习资源。在遵循英语共核特点上, 英语教学者和学习者应该关注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 关注中国本土文化贴切的英语表达方式。英语学习应该兼顾中西文化, 英语课堂也应是兼容中西文化的平台。
关键词: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解析
参考文献
[1]闫永林, 何霜.“中国英语"视角下的大学英语[J].理论月刊, 2010 (12) :107.
[2]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J].齐鲁学刊, 2003 (5) :176.
[3]文秋芳, 俞希.英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国外外语教学 (FL-TA) 2003 (3) :6.
[4]伊斯特凡·凯奇凯斯跨文化、百科知识与文化模式[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7) :59.
[5]马德五.孔子说:汉英对照[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4.
[6]http://www.latimes.com/health/boostershots/.
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 篇5
[关键词]书面表达 写作指导和训练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近两年来,英语书面表达在中考中占有了一定位置,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是一项综合能力的测试,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写作能力,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书面表达。而部分学生对此题型深感头疼,无从下手,因而影响了综合成绩,可谓遗憾。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书面表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意积累语言材料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多向学生提供范文,尤其在班上诵读或展示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习作,在英语课堂上朗读和点评学生的优秀作文,是提高学生书面表达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这个过程,写优秀作文的学生得到了成功的快乐,其他学生也感受到榜样的作用,鞭策他们更加努力。这样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教师要求学生对所学对话、课文进行反复朗读,烂熟于心,形成良好语感,培养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出符合英语习惯的句子,而不是写出汉语式的英语句子,更不是死搬硬套地去翻译单一的汉字。另外,教师要让学生平时多看英语课外读物,坚持做好摘抄积累。
二、关键词、句型的训练
现今的写作考题中,一般都是让学生根据材料要求写短文,而材料中往往也会给出一些关键词和句型供学生参考。那么学生就要根据短文内容,有选择性地选取所给关键词和句型造出所需的句子,并结合文体格式构造出文章的基本框架。框架确定后,让学生加以润色、发挥,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对词汇和句型的训练要做到高要求、包质量。因此,老师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做到逐一批阅学生的作文,绝对不能出现词汇运用和重点句型运用方面的错误,再找出写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然后共同纠正。另外,教师对每一篇习作都要给出有针对性的评语,这样学生就能清楚自己的问题出在了哪里,以便在下次的作业中能够改正。但这种方法太耗时间,教师工作辛苦,工作量太大无法完成。那么,教师可以把好、中、差三类学生的作文有代表性地先批阅一部分,了解他们的普遍问题之后,可以快速批阅其他的作文。这样,教师的时间节省了,学生作文中所出现的问题也能得到及时反馈和解决。 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讨论交流,同桌或同组进行对比,吸取精华,弥补不足,加以改进,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有较大幅度地提升。
三、细致审题、抓住重点
我们不妨研究一下近几年的中考英语书面表达,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把握不住重点,杂乱无章,给人一种“句子堆积”的感觉。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审题不细或者不会审题。因此,教师在平时的书面表达训练中,就应该有意识地针对这方面进行指导和训练。我们可以这样做:第一,要让学生清楚所写的短文的文体,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根据写作要求先确定文体,这是关键。初中阶段的写作大多为记叙文,学生在写作时只要交代清楚材料所要求的人物(Who)、时间(When)、地点(Where)、事情的起因(Why)、经过(How)等即可,无需再多啰嗦,不但于文章无益,反而显得累赘。当然初中阶段说明文也有,但很少。这类短文只要说清物质的特点、性质和作用等就差不多了。还有一种即是书信,主要注意英文信件与中文信件的格式差别。另外,书面表达还要根据时间及所给材料确定好时态。这是写好书面表达的重点也是难点。时态掌握对了写作就成功了80%。因此,要想做好以上这些,就必须让学生在平时学会细致地审题。
四、加强平时写作训练
写出一篇好的文章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切忌“临时抱佛脚”。教师可要求学生坚持用英语写日记、周记、编写课文、改写课文等,培养学生组织语言,创造语句的能力。 另外,在平时训练中还要重视培养学生书写和卷面整洁的好习惯。以上几方面只要长期坚持,学生在中考中一定能完美地完成书面表达。
五、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
一般情况下,笔者每个月都要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分类,争取让每个人的作文都以不同的身份登上光荣榜,张贴在黑板报上。分类标准为:语言流畅、角度新颖、议论独特、幽默风趣、书写优美、进步明显等。
总之,初中英语写作训练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它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是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作为教师,必须付出大量的心血和劳动,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训练。“教无定法,教学有法”,只要教师潜心钻研,勤于耕耘,持之以恒,必能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最终帮助学生在中考时取得理想成绩。
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 篇6
一、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得到了明确, 同时在英语专业教育中, 对学生实施文化教学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是在具体实践中, 依旧存在种种不足之处。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文化的失衡, 主要体现在文化教学即为目标性的语文化教学的错误定位, 导致学生对母语文化无法运用英语进行熟练表达。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 国际之间的交往活动逐渐频繁, 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成为世界各国交往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与壮大, 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攀升, 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成功的交际活动不仅需要对对方文化尽力去容忍、理解, 同时也需要让对方对我们自己的文化特征给予更多了解, 实现中国优秀文化更为广泛的传播与发扬。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 英语学习人员的作用尤为重要。不仅需要他们对相关国家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解, 同时也需要具备较强的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的能力, 准确熟练的英语表达能力和深厚丰富的文化素养是决定国际文化交流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针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
二、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实际状况
受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影响, 加快了中国国际化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英语专业的学生需要参与的国际交往活动不断增多, 国际文化交流的双向性越来越明显。在当前英语专业的学生所接触的涉外实践活动中, 多数学生的英语日常交际能力较强, 但是在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方面, 英语表达则成为薄弱环节, 学生对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词汇翻译不能完全正确掌握, 甚至有多数词语学生不具备翻译能力。在具体交谈过程中, 多数学生不能熟练、清晰地用英语对有关文化内容进行表达, 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英语词汇以及英语表达方式没有完全掌握。只能运用解释性的意译进行部分表达, 难以实现有效沟通与交流。这些状况对以实用、应用英语语言为特色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成为个人发展潜能及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
三、影响英语专业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 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
具有五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底蕴丰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在各个社会领域都有渗入, 比如哲学、文学、宗教、科学、艺术、饮食、建筑、服饰、运动、技术、教育等方面。其中中国的酒文化、茶文化、中医、杂技、武术、书法等更是传统文化之瑰宝。但是在学习活动中, 多数英语专业的学生对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的不够深入, 特别是掌握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十分有限。
(二) 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的比例失衡
在英语教学中, 教材的作用尤为重要。教材是知识的传授与获取的工具及媒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较少, 而多数学生又对这方面的知识比较渴求。出现该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多数英语教材对目的语的文化比较偏重, 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外文化对比较少, 一些教材有关这方面的内容甚至缺失。中国传统文化信息在英语教材中的比例严重失衡, 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对国际化文化交流的需求难以满足, 最终造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现象发生。
(三) 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在英语专业教学中, 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少之又少, 只有一门选修的中国文化概论。而该课程设置的目的只是促进学生对社会经济发展及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解, 使学生对外交流水平得到提升。据了解,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开设有关联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 但是遗憾的是这些课程的内容多为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 并且采取汉语授课的方式。这对学生国际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极为不利。
(四) 英语测试评价机制不健全
英语专业的四级与八级考试是英语专业的主要考试形式。考试的内容主要有语法、词汇、听力、阅读、翻译、写作等。而缺少对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及语言的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测试及衡量的评价体制。并且在各种考试中缺少对学生跨文化的交际及社会文化等能力进行测试的项目。英语测试机制的不健全, 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得不到重视, 受测试导向的影响, 文化教学及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将会被教师和学生轻视。
(五) 教学大纲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在英语专业教学的大纲明确要求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注重学生对世界文化精华的吸收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外传播能力的培养, 足以证明英语专业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然而在教材、教学、测试等具体实践中, 教学大纲所具备的指导作用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因此教学大纲应当对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进行具体化、细致化改进, 使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四、提升英语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提高学习动机
在英语专业的学生看来, 评估英语学习的标准则是各类英语能力及资格证书, 比如, 全国英语的等级证书以及大学英语的四六级考试等, 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方面的测试并未列入考试范围。所以多数学生认为英语专业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获得相关证书, 严重缺乏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的学习动机。因此应当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树立正确的学习思想, 明确学习目标, 提高传统文化英语表达的学习动机, 为成长为名副其实的英语专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 扩大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所占比例
在英语专业教材或者辅教资料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外文化资料对比的比重, 在教材中逐步纳入能够切实反映中国优秀传统的译文或者外文文章, 确保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能够真实体会, 使学生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在跨文化的交际中得到有效提升。在材料选择时, 不仅要增加英译的中国题材的内容, 比如著名的文学作品、传统文化, 使中国特色得以体现的事物等。而且还应将一些词语内涵丰富的且具有文化差异的作品, 逐渐向具有文化习俗及交际规约的文章过渡, 最终上升为具有中外思维方式、思想价值及民族心理的文章。在针对教材的练习中, 可增加一些案例分析、文化讨论、人种学的调查以及角色扮演等内容, 利于学习效果的增强和学生文化创造能力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的培养。
同时应当尽快用英语编制一些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书籍, 为外国人或者学习英语的人员的查阅提供便利。对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和日常英语进行统一规范, 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些事物。不断增加对比中外文化及有关于中国文化等有关的英文杂志、书籍及影视节目等, 并且提供相应文本获得的渠道, 为英语学习及使用提供便利条件。
(三) 英语教学中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解力度
在英语专业教学中, 教师应当与所学语言的文化相结合增加中外文化的对比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解力度。比如, 在学习有关于婚姻问题的内容时, 可适当加入中国传统及现代婚俗的讲解, 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表达的方法, 以至于以后遇到类似问题能够运用英语交流。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 对中西方婚俗习惯进行对比, 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增强, 同时也使教学的实用性得到增加。
(四) 完善教学大纲内容及测试评价机制
对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大纲应当给予明确要求,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哪部分内容需要学生掌握, 掌握到何种程度等。此外, 应当将中外文化的相关内容纳入各种英语水平测试以及等级考核中;应当加大口语测试的力度, 对学生跨文化的交际水平进行考核, 不仅能够提高教师以及学生对该方面英语表达能力的重视程度, 同时也为教师授课提供可靠的依据, 具有较高的操作性。
(五) 增设相关的专业教学课程
在专业英语教学中, 可增设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及对比中西方文化的专业课程, 应当遵循英汉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的原则, 促进学生跨文化的交际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英语的表达水平, 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在授课时, 教师应当注意提高活动及话题的趣味性, 确保学生参与也能提高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营造能够进行双向文化交流的契机与环境, 确保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的均衡性。
(六) 优化教师队伍, 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专业英语教学, 不仅需要教师语言功底深厚, 还应具有良好职业素养以及较高的思想认识。教师自身应当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强化学习与研究, 提高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的重视程度, 鼓励学生多进行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资料的阅读, 引导学生对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反映的词汇、知识背景及表达方法进行积累研究;多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良好环境, 让学生在英语的实际应用中学习动机及学习效率得到强化, 促进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巩固与提高。
五、结语
总而言之, 社会环境的国际化发展, 为英语专业学生提出了更好要求, 不仅要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及应用能力、对外国文化背景进行熟悉了解, 同时还需要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用英语进行正确表达, 为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得以发扬光大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毛军社.探究提升英语专业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途径[J].辽宁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14 (03) :139-141.
[2]滕学明.英语专业美国文学选读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探析[J].文教资料, 2014 (13) :29-31.
[3]周红, 刘愿.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缺失及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 2016 (15) :30-30.
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 篇7
一、《中国文化英语表达》高中英语选修课程的来源
“老师, 我想送Nick中国结, 可是我不知道怎么介绍中国结。”
“老师, 电影《功夫熊猫》里有好多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很有意思, 你能不能也教教我们这些英语表达?”
“老师, 这篇阅读理解是说谁呀?哦, Confucius是孔子啊……”
经常有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感到困难或新鲜, 于是就有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补充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的呼声。正是由于教材中中国本土文化内容的缺少, 才引发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中国本土文化涉猎的渴望。
在目前的中学英语教学中, 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据调查, 人教社与朗文公司合编的国内全日制普通高中教材中的全套五本必修英语教材共收录五十六篇课文, 含中国文化内容的只有三篇。教材本土化、校本化内容非常少。同时, 对学生的一次问卷调查表明, 许多学生无法用英语表达孔子、故宫、端午节、过年等中国文化内容。事实上, 《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中已明确要求加强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表达, 使他们能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
二、开设《中国文化英语表达》高中英语选修课程的必要性
《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中的许多相关论述充分体现了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
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强化中国文化的表达, 有助于达成外语学习的基本目标之一——跨国文化交际, 能够引导学生在比较和表达中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 将英语学习与自我身份相结合,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拓宽英语学习的内涵。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效果, 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学习用合乎英语语言习惯的方式来表达中国文化内容, 表达中国人的生活。
三、开设《中国文化英语表达》高中英语选修课程的可行性
1. 符合课程标准对选修内容的要求
《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校要设置选修课程。英语选修课程包含两个系列:系列I的课程为校本必修选考课程, 即在必修课程模块的基础上顺序开设的课程;系列II的课程为任意选修课程, 分为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语言应用类和欣赏类。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选修课程属于语言应用类。
2. 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选修课程开设的出发点。因此, 了解学生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兴趣及需求程度很重要。笔者在我校高一高二各选2个班级下发问卷200份, 回收190份。问卷结果显示, 91%的学生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非常感兴趣, 82%的学生认为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对英语学习很重要, 5%的学生从电视和网络上获取中国文化英语表达, 95%的学生希望从课堂上获取中国文化英语表达, 38%的学生会参加讲座以了解中国文化英语表达。问卷结果一方面表明学生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有着强烈的兴趣和需求, 另一方面也显示学生更希望直接从课堂上获取知识, 偏于被动。
3. 符合学校开发选修课程的需要
开发选修课程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 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基本需要。浙江省选修课程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选修课程建设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本选修课程是学校选修课程体系的一部分, 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
四、开设《中国文化英语表达》高中英语选修课程的价值
1. 发展学生能力
语言知识学习的有效课堂是在情境中产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选修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情境, 结合母语特点, 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帮助他们更好地用英语表达和输出中国文化, 加强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与此同时, 为了能够正确表达中国文化, 学生会积极积累英语规则和语料, 进一步追求语言的地道与纯正。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综合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
2. 提升教师素质
中国文化英语表达选修课程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修养以及很强的跨文化意识, 还应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教学水平。在教学中, 教师要将文化和意识传授给学生, 引导他们将之内化于思维之中, 服务于语言运用。这样的英语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这门选修课程的开设对英语教师也是一种鞭策。教师不仅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而且还要将中西文化融会贯通, 担负起在英语教学中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
五、《中国文化英语表达》高中英语选修课程的总体设置和构思
1. 课程目标
本选修课程的设置目标是能够帮助学生达到《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有关掌握中国文化的要求:
1.“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拓展视野,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2.“对祖国文化能有更深刻的了解”;
3.“能在交流中用英语介绍祖国文化”;
4.“通过中外文化对比, 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2.课程内容
第一讲China and Dragon (中国的代表事物:瓷器和中国龙)
第二讲Chinese Festivals and Customs (中国节日文化和习俗)
第三讲Chinese Cuisine and Tea Culture (中国饮食文化和茶文化)
第四讲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儒家、佛教和道教)
第五讲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Chinese An⁃cient Mythology and Fables (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神话和寓言)
第六讲Chinese Places of Interest (中国名胜)
第七讲Chinese Poetry and Poets (中国诗歌和诗人)
第八讲Chinese Kung Fu, Chinese Opera (中国功夫、中国戏剧)
3. 课程实施
资料收集;教师讲授结合学生展现, 表演, 角色扮演活动
4.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分为日常考评和终结考评。日常考评以考勤和课堂表现为主, 终结考评则要求上交一篇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文章。
(1) 分别从“课前准备、参与态度、知识掌握、阶段成果展示”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考评分“平时考核”和“期末综合评定”两步:① 平时考核内容包括出勤情况、提问检测、作业展现情况和个体创作等;② 期末综合评定内容包括英语口语、中国文化基础知识考核、话题介绍等。
(2) 考评按照自评、互评、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最后形成综合评定等级。其中, 自评权重为20%, 互评权重为30%, 指导教师评价权重为50%。
(3) 学生评价等级分为优、良、合格与不合格四级。日常考核权重与终结成绩权重各占50%, 折算成分数。80 分及以上为优秀, 70 分~80 分为良好, 60~70 分为合格, 60分以下为不合格。
六、结语
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 篇8
1 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中国的学生在中国学习英语,大多是为了在中国的语境下使用英语。但是目前在许多中国的大学,英语学习似乎出现了“只知课本事,不知身边事;只知外国事,不知中国事;只知语言事,不知文化事”的倾向(汪榕培,2010)。在笔者所教授和接触的学生中,许多学生对西方文化和英语国家的文化现象都能如数家珍,从浪漫迷离的好莱坞影片到便捷卫生的麦当劳,西方文化已经被彻底接受,并且在支配着他们的生活。众多已经通过了各种级别英语考试的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对于反映中国社会和文化现象的英语表达却往往会出现失语现象,导致交际失败或低效,甚至造成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
1.1 问卷调查对象与内容
为了调查中国大学生对有关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和他们对中国文化学习的态度,笔者根据相关的研究成果设计了有关中国文化表达能力的测试和调查问卷。参加该项调查的学校为本校和另一所医科大学的大二学生120名,他们分别来自四个不同的专业,其中女生67人,男生53人。测试和问卷都是教师在上课时间发放实施,共收回有效问卷和测试117份。测试内容要求学生在不借助词典的情况下翻译20个和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词语和中国文化中最常见的现象和事物的表达,内容覆盖宗教,历史典故,传统节日,食物,风俗,文学和艺术等;其它两部分包括中国成语和古话的翻译和中国民俗的英语解释。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想法和要求对18个陈述句子做出从A“非常同意”到D“非常不同意”的选择,主要了解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和教学中中国文化内容的认识和态度;第二部分是2个开放式问题,旨在对学生的看法有个更全面的了解。
1.2 表达中国文化英语能力测试的结果及分析
在有关中国文化内容的词语翻译测试部分,翻译表达正确率排在前三位的词语分别是下岗、京剧和农民工,正确率分别为23.9%,18.8%和13.6%。 其中由于下岗和农民工曾多次出现在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模拟试题部分的写作中,同时也是目前比较关注的社会现象,所以正确率较高。而京剧一词的英文表达曾出现在一首较为流行的歌曲中,所以学生的表达正确率相对较高。然而许多词语尤其是那些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联、相声、四十而不惑、风水、儒家文化等内容的翻译正确率都是零;作为医科院校的大学生却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医药中的草药和针灸。在第二部分成语和名句部分的翻译中,大部分学生都用了直译的方式,对字面的词语进行了翻译。比如叶公好龙翻译为“Mr.Ye likes dragon very much.”,而这样的翻译和理解显然和成语的含义是不相符的。而在对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风俗进行英文解释时,竟然很多受试者把红包解释成“red paper bag”,这自然会引起外国人的误解。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来说,以上测试内容尽管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清楚地表明学生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表达能力还是较差的。
1.3 对中国文化教学和学习的态度调查结果及分析
从表2中的第15项中可以看出有高达91.7%的被调查学生承认他们不能很有效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外国人,这和表1所显示的测试结果是统一的。而在第13项中也有66.8%的学生认为他们经常会遇到要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的机会,并且有高达96.3%的学生认同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些数据给出我们似乎矛盾的结论,一方面学生意识到在跨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表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而同时他们却缺乏这种表达能力,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第14项的数据也给我们从事外语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线索,那就是尽管青年学生比较认同西方文化的一些方面,但同时他们也意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重任。目前造成这种似乎矛盾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因素也有教育者和学习者方面的原因。
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中,几乎所有的英语教学大纲都强调英美等英语国家文化的导入,相对放松或完全忽视中西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影响、融合与重组,忽视外语使用中母语文化导入的意义。在教材方面,目前的材料几乎全部选自英美原版出版物,其中中国文化含量几乎空白。有高达87.3%的调查者认为他们不能从目前的英语教材中得到足够的中国文化知识。由于顾及英语的原滋原味,绝大多数外语教材的语言中处处透着英美国家的文化气息。而在教师的文化引导环节中,学生又得不到适量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输入,这样学生就失去了学到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的主要机会,一旦进入真实的跨文化交流环境,学生自然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症。
3 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导入
3.1 在教材的使用中增加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内容
笔者就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及大学使用的各类英语教材进行了统计,发现其中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较少,专门的介绍更是鲜见踪迹。由于一直强调语言的纯正性等因素,大学英语中的绝大数内容都是原版的介绍外国文化的内容。在统编教材内容一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在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中,适当增加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背景的文章,以增加教材的实效性。教师还可以通过自编中国文化英语读本或手册等形式,有意识地在学习和介绍英语语言文化的基础上加入中国文化元素和内容。可喜的是目前涉及中国文化的英语教材和书籍也出现了,例如:李萍的《中国文化背景——民俗风情阅读精选》、丁往道的《中国文化掠影》、龙毛忠等的《中国文化概览》等。这些书籍都可以成为教材编排和选择的来源以及学生可以借鉴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最佳材料。
3.2 中国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入
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在英语课堂上的文化导入也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除了在教材中通过现成的文章和译文反映中国文化外,教学中还要注意把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翻译技巧传授给学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除了采取讲授一些翻译技巧,训练学生采取意译、音译加解释、模糊翻译等方法用英语最大限度地传达出中国文化的神韵和特色外,还引导他们欣赏和体会一些经典的翻译实例。比如引导学生体会和学习翻译张璐对温总理在答记者问中引用的中国古话巧妙的翻译。其次,是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中西文化与词汇对比的方法。带领学生在认识、比较中西文化异同的同时,既要吸收英语文化的精华,又要领会中国文化在英语中的说法。比如在学习Marriage Across Nations 这一单元时,笔者在通过视频充分展现西方文化中的婚俗后,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婚姻观和婚俗,并要求学生用英语作中国婚俗的课堂展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3 利用网络和其它媒体增加中国文化的输入
随着网络和其它技术的发展,中国学生除了教材和课堂教学之外,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学习准确地表达中国文化。首先,阅读国内出版的英文报纸、杂志和书籍来了解中国本土文化英文表达法。引导学生经常阅读China Daily,21stCentury,Beijing Review 或 China Today 等报刊、杂志,不失为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种捷径。其次,充分利用国内的视听节目,如以“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为宗旨的CCTV-9,它通过各类访谈、专题、文化和文艺类节目透析中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民俗等各个社会层面。这些视听节目及其网上资源同样可以成为教材编排和选择的来源及学生借鉴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有效材料。最后通过现代电化教育和网络技术,重点介绍影响跨文化交际所隐含的交际文化,并且进行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对比,以形成学生对中英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鼓励学生通过BBS,E-mail,blog,MSN 等方式结交网络国际笔友,进行多文化的交流以及中国文化的输出。
4 结语
外语教学既要导入西方文化,更要传播中国文化。英语教学如果不重视中国文化的导入,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就犹如失去了底座,没有了依托的地方。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纠正这种现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内容和元素,培养学生本土文化意识,掌握英语语言文化和本民族语言文化的理解能力和用英语准确介绍中国文化的表达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摘要: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外语教学中既要重视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也不可忽略对母语文化的融入和传播。由于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中存在着对中国文化输入的欠缺,导致学习者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与其实际的英语水平不一致,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在调查和分析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及中国文化输入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中国文化的导入策略。
关键词:中国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
参考文献
[1]Joan,Kelly Hall.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Language and Cul-tur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Press,2005.
[2]陈俊森,樊威藏,钟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李炯英.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20年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86-90.
[4]王守仁.关于全面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思考[J].外语教学,2002(2):35-37.
[5]汪榕培.在“中国英语”方面下功夫[J].英语世界,2010(1):6-7.
[6]徐梁峰.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D].浙江大学,2008.
相关文章:
煤矿班组安全文化建设02-11
班组安全材料02-11
传统内固定术02-11
班组安全文化建设材料02-11
班组安全目标范文02-11
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建议02-11
秦文化论坛论文题目02-11
企业安全文化概念02-11
油田基层班组安全文化论文02-11
油田班组安全文化建设论文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