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的实时监控(精选十篇)
日志的实时监控 篇1
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加,互联网上数据的增长速度极为迅猛,对数据存储能力和大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数据的价值蕴含在这些海量数据之中,大数据中蕴含的宝贵价值成为人们存储和处理大数据的驱动力,获取海量数据中潜藏的价值催生出了大数据分析技术[1]。大数据技术就是通过对数据的采集,而后再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统计和分析,利用数据挖掘算法进行归并、预测,找出埋藏在海量信息中的关键有价值的信息。由于海量数据价值的稀疏性,利用现有技术处理海量数据实际上并不容易。同时大数据分析需求的增长实际上也对硬件系统提出了考验[2],如更大的数据存储、更强的数据处理和数据计算能力。传统的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方案受制于数据规模大小、寻址速度、访问方式以及管理复杂、功耗大、运行维护成本高、容错性差、扩展性差等问题都制约其发展,己经不能满足海量数据处理的要求。而流行的基于MapReduce编程模型的处理技术强调高吞吐量,更适合批处理,不能够快速地对数据进行处理,响应时间没有保证,而且也没有简单的办法把这种模型变成一个实时系统。
对持续的、大流量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并快速响应,是一项很大的挑战。这是因为流数据的结构决定了自身只能被处理一次,而且必须是实时的,否则流数据便失去了利用的价值。同时数据的采集量也是随机的、不可预知的,需要整个系统有非常好的伸缩性,能够适应数据流大小的变化情况。在这种背景下,一系列拥有全新概念的实时大数据处理技术相继产生了,其中最具有典型性的便是Twitter公司提出的分布式高容错开源实时计算系统Storm,利用该系统使处理不间断的实时数据流变得更加容易,弥补了基于MapReduce模型的一系列批处理系统,如Hadoop所不能满足的实时处理需求。文章基于实时数据流处理平台Storm实现了完整的一套网络访问日志分析系统,包括对日志数据的获取、分析、存储等模块,将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移植到Storm上,并给出了性能分析结果。
1 Storm简介
Storm是由Twitter提出的一个开源的、免费的、分布式的实时流式数据处理系统。使用Storm集群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容易,包括实时分析、连续计算、在线机器学习、数据抽取(Extraction Transformation Loading,ETL)、分布式远程过程调用等。Storm的处理速度非常快,而且可以集成各种队列和数据库技术,实现一整套完整的生态系统。Storm的编程模型也非常简单,可以使用任何语言、用任意复杂的方式处理流数据,在不同阶段根据需要重新划分流数据。
Storm的术语包括Stream、Spout、Bolt、Task、Worker、Stream Grouping和Topology。在Storm中,被处理的流式数据叫作Stream;Storm中Spout是一个Topology的消息生产的源头,类似Hadoop的map操作,负责消息的接入,从外部数据源持续不断生产消息并像水龙头一样发射数据,是数据的生产者。日志文件、数据库、消息队列、数据都可直接通过Spout发射到Storm系统进行处理;Storm中消息的处理逻辑则被封装到Bolt组件中,Bolt类似于hadoop的Reduce操作,接收并处理转发数据,是数据处理、计算的逻辑单元;Task是工作线程,任务的处理最终通过Task实现,运行于Spout或Bolt中;Worker是工作进程,负责启动Task,以及通过zeromq进行Tuple消息的分发与接收;Stream Grouping定义数据如何转发,转发到哪台机器哪个Task执行。而Topology是Storm的任务,类似于Hadoop中的MapReduce Job,用来容纳逻辑组件Spout和Bolt。Spout是发出Tuple的节点。Bolt可以随意订阅某个Spout或者Bolt发出的Tuple。
1.1 Storm构架
集群的架构为主从架构,由一个主节点和多个工作节点组成。主节点守护进程叫Nimbus,负责任务分配、代码分发、集群监控等工作,与Hadoop的Job tracker类似。工作节点叫Supervisor(节点管理),对应一台物理机,用于启动Worker(执行进程),类似Hadoop的task tracker。每个工作节点运行多个Worker,Worker代表的是进程,每个Worker包含多个Task,Task代表线程。Storm集群的架构如图1所示。
Nimbus和Supervisor都是快速失败、无状态的,所以某一个节点失效或重启不会影响系统的运行。主节点和工作节点之间的协调是通过任务协调服务(Zookeeper)完成的。
1.2 Storm任务模型
在Strom任务模型中,节点的规模可以任意增减,单个节点上可运行一个或多个工作进程,一个Topology任务会分割成不同的子集。这些子任务也会分配到不同节点所运行的单个进程或多个进程中,显然,节点的规模和工作进程数量决定了Topology任务执行所花费的时间长短。这种被封装在Topology对象里面的实时计算应用程序的逻辑叫作计算拓扑[3]。Storm中的Topology就相当于Hadoop里面的一个MapReduce Job,它们的关键不同点在于:一个MapReduce Job最终总是会结束的,然而一个Storm的Topoloy任务会一直运行下去,除非使用者显式地去停止任务。一个Topology是Spouts和Bolts组成的图状结构,而链接Spouts和Bolts的则是Stream groupings,如图2所示。
如果用户要建立自己的Topology,需要做的就是利用接口IRichBolt、IrichSpout编写好自己的处理逻辑,然后用TopologyBuilder建立自己的Topology,最后打包提交到Nimbus节点运行,Nimbus根据任务数和节点数给各个节点分配任务,并把任务写到Zookeeper上,各个节点每隔一段时间去Zookeeper领取自己的任务,若超过一定时间某个节点在Zookeeper上没有心跳,则认为该节点死亡,Zookeeper会重新分配任务。
2 网络访问日志实时分析系统的设计
笔者单位有大约1万名在校生,他们通过校园网访问Internet。了解学生当下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关注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为该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通过学生上网日志实时分析出当前热门信息,如图3所示。
首先从源数据端发送数据,由数据接入层进行数据的格式化与过滤,主要用到的技术是Storm中的Spout组件,再交给数据处理层,经过语法语义解析、逻辑执行计划、物理执行计划最后生成Bolt,一起打包成完整的Topology在集群上运行,实时地输出计算后的大数据。
在数据接入层本系统引入了Flume和Kafka组件。Flume是Cloudera提供的一个分布式、可靠和高可用的海量日志采集、聚合和传输的日志收集系统,支持在日志系统中定制各类数据发送方,用于收集数据;同时,Flume提供对数据进行简单处理,并写到各种数据接受方(可定制)的能力[4]。Kafka是一个消息中间件,是一种高吞吐量的分布式发布订阅消息系统,可以让数据源发送数据的时候达到合理的分配,Spout接收的结果达到共享,避免重复。Kafka针对Storm的插件karka-storm已经发布,只需要配置相关参数即可。
3 数据处理层模块的实现
本系统的计算Topology设计框架如图4所示。
在本系统中,Topology1和Topology2是并行运行的2个Topology,源数据用Flume发送数据流至kafka,kafka会分发数据到不同的Topology中进行计算处理,由SendSpout接收数据流,发送给DealBolt进行算子处理,再交给SetBolt按照时间单位进行数据集合归纳,最后由DBWBolt将处理完的数据流写入目标数据库。在这里有一个问题是需要解决的:同样的数据可能会被重复传递到2个相同的Topology中,造成重复计算,从而浪费了Storm的计算资源和网络带宽。DealBolt实际就是一个算子对数据的计算处理。对不同的算子赋予不同的计算结果,另外还可定义FILbolt负责处理过滤操作,过滤不满足条件的记录;MGBYbolt和RGBYbolt代表分组与聚合函数的运算,将不同组别的数据分开计算等。基本数据处理思路是用一个Bolt对流进行全局分组,并在内存中维护一个Top N的列表。由于整个流都会发送到一个节点进行处理,所以这种方式对于大的数据量显然没有可伸缩性[5]。本方案采用并行方式计算数据流的各部分Top N,然后把局部的Top N合并在一起,再计算出一个全局的Top N。计算步骤如下:
(1)SendSpout获取上网日志流后把消息发送到DealBolt;
(2)DealBolt对SendSpout分发过来的格式化好的流数据进行Count统计,也就是统计每个热词出现的次数,接着把统计结果发往下一个处理的SetBolt;
(3)SetBolt对统计结果进行Rank计算,它计算一部分数据的Top N,接着把计算结果数据发送到下一级Bolt;
(4)最后,设置一个DBWBolt用来合并多个节点多个进程上运算得出的局部Top N数据,把这些数据加以聚合从而最终得到全局的Top N结果。
利用以上方法做网络访问日志处理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1编程模型简单;2可以支持多种语言开发;3容错性高;4水平扩展性能好。
4 性能评估
4.1 实验环境
文章使用了5台计算机搭建实验平台,其中一台为控制节点,运行Nimbus和Supervisor守护进程。另外4台作为计算节点,运行Supervisor。各主机的硬件配置如表1所示。
操作系统:CentOS 6.3(Linux)。
软件版本:JDK8.0,Zookeeper3.5.1,ZeroMQ-3.2.5,Jzmq-3.1.0,Storm 0.9.6,Eclipse for RCP/Plug-in Developers,Cassandra3.0.5。
所有主机通过一台H3C千兆计算机连接,网段为172.16.100.x/24。
4.2 实验步骤
(1)选择学院中心机房作为测试运行环境,日志数据来自边界网关保留的学生上网访问日志。
(2)把边界网关接入H3C交换机,保持网关和集群物理联通。
(3)采集、分析日志流,记录结果。
4.3 实验结果
为了测试数据结果的正确性,采用离线和实时两种方式进行计算对比。以某段时间内上网的热词分析统计为例,进行验证。首先截取过去若干个60min的实时计算结果作为对比,再使用传统的离线计算的方式得出计算结果。实验使用Storm和Hadoop二种模型处理WEB上网日志,分析其热词数量。所用配置和环境均一致,剔除离线计算所等待的日志生成时间(60min,不考虑手工操作时间),可以看出Hadoop和Storm在本身运行时间上也有差异,如表2所示。
在验证Storm集群系统的Supervisor节点数量与计算用时之间的关系时,选择5 000words为参考标准,初始节点数为2,最大节点数为4,对比其运算结果,如下表3所示。
由此可见,Storm不但在性能上优于Hadoop系统,也克服了Hadoop系统只能对数据进行离线计算所带来的缺点;而且Storm可以用简单增加节点的方式来增加集群性能。
5 结束语
文章介绍了Storm这个流行的开源框架,分析Storm的构架和任务模型,结合自身需要开发并实现了一个基于Storm平台的实时上网日志实时分析系统,实验利用普通PC机群和辅助开源工具实现了以上功能,并通过与传统Hadoop系统处理相同数据所消耗的时间进行比较,明确了Storm在实时数据处理上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李娜.对应用大数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新的思考[J].价格月刊,2015(03):77-82.
[2]李存琛.海量数据分布式存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2.
[3]沈超,邓彩凤.论Storm分布式实时计算工具[J].中国科技纵横,2014(03):53-54.
[4]陈鹏.大数据时代之实时数据传输[J].程序员,2014(02):22-26.
实时监控文档的“摄像头” 篇2
[点击下载]
我们安装Caddais BackupOnDemand程序后,必须重新启动计算机。之后,程序将随系统运行。当首次运行时,Caddais BackupOnDemand将极耗系统资源,一段时间内甚至有可能出现系统假死的情况。此时,不需要进程关闭该程序进程或重启Windows,稍候即可恢复。
首先,我们来创造备份任务。点击菜单栏“File→New”,将弹出“New Monitor Wizard”向导窗口。第一步,为任务命名。第二步,选择备份的方式,程序预置了四种不同的方式。如果选择“Real Time Backup”,将实时监视,这样当文档发生变化时将第一时间进行备份;如果选择“Periodic Backup”,将按照指定的时间间隔(分钟或小时)进行备份,如果选择“Scheduled Backup”,将按照预定的周期(每日、每周或每月)进行备份;如果选择“Manual Backup”,则只有通过手动执行相应的程序命令才能备份。在本例中,我们选择第一种方式。第三步,选择欲监控的对象位置并设置是否包括子目录。此外,还可按需指定仅希望备份的文件类型(如.ini配置文件之类)或不备份的文件类型。下面,再设置自动备份每个文档的数量,程序支持不少于999个存档版本。第四步,选择存储备份文件的路径及是否压缩存档,建议选择该项,以避免大量的备份文件可能会导致硬盘空间不足的现象。第五步,开始备份。
之后,我们在Caddais BackupOnDemand程序主界面中,将看到中部的视图中显示了适才所创建的备份任务(如图1),
选定后点击工具栏上的“Enable”按钮激活操作。此外,我们点击菜单栏上的“Tools→Activity View Settings”,在弹出对话框中可设置是否激活日志记录,日志文件的存储目录,以及在几天后自动删除日志文件,并可指定错误及警告信息的颜色。
图1创建备份任务
我们选定指定的备份任务名称后,点击菜单栏上的“Tools→View Archive”,在显示窗口中即可看到存档文件(如图2)。在此,可执行的指定文件解压缩到指定目录。当需要恢复多个文件时,选择其存储的目录后,点击工具栏上的“Restore”按钮,尔后在弹出对话框中可选择当前目录所需恢复的文件即可。
图2存档文件
评测报告:Caddais BackupOnDemand在驻留于系统托盘进行实时监控时,其内存资源占用不到1 MB,不会对其同时运行的Windows任务构成影响。此外,从功能、稳定性等各方面而言,均可感受到Caddais BackupOnDemand是款颇具实力的软件。该程序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弹性较强,所提供的备份选项灵活、丰富且合理。
点击阅读更多学院相关文章>>
建章食品实时监控系统的实践与思考 篇3
一、食品安全实时监控系统的基本内涵
所谓食品安全实时监控,即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通过食品质量信息、安全监管信息、消费公示信息等各种信息的快速传递。达到即时知晓食品信息、即时采取相应行动的目的,实现监管人力最佳配置,监管效能最大提升。食品实时监控系统以农贸市场、超市(信息采集平台)、工商分局(汇总上传信息平台)、区局(管理控制平台)三大平台为运行基础,实现监控、发布、预警、分析四大信息功能,
在整个系统中,信息采集平台设置在各市场、超市,由市场、超市作为网络运行的信息起始端。履行数据采集职能,每天对场内食品进行快速检测,并将食品检测的有关情况通过电脑详细录入到食品安全实时监控系统中。数据采集完成后,系统会自动对市场、超市上传的食品检测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及统计分析。通过数据整理,分局作为信息初步分析处理平台,能够立即浏览到辖区所有市场、超市当日的食品检测情况,并根据食品检测的具体情况迅速作出判断处理。对于有毒含量超标轻微、尚未销售出去的情况,分局直接对问题市场、食品经销户进行处理,监督经营者立即停止销售,按照食品准入制度要求做退市处理;对于检测出有毒含量超标严重且超标食品库存量大的情况,分局立即通过实时监控系统上报区局,同时派出执法人员赶赴现场控制局势,区局作为管理控制平台可根据分局反映的情况,通过实时监控系统对各分局下达指令,部署处置行动,对各市场、超市发出监测通知,密切关注同类食品的进货及销售,同时通过实时监控系统在红盾信息网上向社会公众发出消费警示,向政府其他职能部门通报有关情况,开展联合执法,及时处理突发事件。事件处置完毕后,各分局将具体处置情况通过实时监控系统向区局进行详细汇报。通过整个网络系统的循环运转,完成市场(超市)、分局、区局间的三级联动,实现对辖区食品安全及时、有效的监控。
通过数据采集、汇总上传和管理控制三大平台的有效运行,食品安全实时监控系统实现四大信息功能。一是信息监控功能。市场(超市)将每天的食品检测情况输入电脑,通过实时监控网络传输至管辖分局和区工商局,一旦出现不合格食品。工商部门可根据市场录入的信息,迅速查找到不合格食品的销售市场(超市)、经营档主,追查到不合格食品的供货来源,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同时监控系统还将屡次违法违规的经营者列入黑名单,实施重点监管。二是信息发布功能。当市场出现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时,市场(超市)可通过实时监控网络将有关情况上报至辖区分局,分局立即核实,并将有关情况通过实时监控网络报告区工商局,区工商局通过实时监控网络下达排查指令,并发布信息指导市场采取处理措施,实现三级联动。三是信息预警功能。在食品检测中,一旦检测出不合格食品或出现食品突发事件,实时监控网络会自动弹出对话框,提示出现不合格食品。需要采取应对措施。四是信息分析功能。实时监控网络设置有统计报表功能,定期对食品检测情况进行分析,定期统计出每种食品的检测合格率,并将有关情况转换成图表形式形象地展示出来,通过定期的分析比较,可以确定需要重点监控的食品和地区,有效地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发挥更大范围的监管作用。
二、食品安全实时监控系统的建立
为进一步完善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有效配置监管人力,实现监管信息及时反馈,处置行动快速反应,2006年以来,顺德区工商局以手段创新为依托,走信息化监管道路,积极探索市场食品实时监控系统建设工作。
(一)领导高度重视是建立食品安全实时监控系统的前提。把好食品质量准入关是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顺德区工商局党组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以建立市场食品实时监控系统加强食品质量准人、交易和退市监管的设想,并专门成立了调研小组,对建立市场食品实时监控系统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调研,局领导认识到通过和当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资源整合与共享,由政府部门负责,工商部门牵头,其他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完全有条件建立市场食品实时监控系统。随后,区局组织制定了实施方案,确定了市场食品实时监控系统的主要内容、实施步骤和具体要求,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切实保证市场食品实时监控系统建设工作顺利进行,落到实处。
(二)完善软硬设施是建立食品安全实时监控系统的基础。面对食品安全监管人力、反应时效的瓶颈,区工商局积极谋划,明确信息化监管的工作思路,以技术创新,促效能提升,突破监管手段的局限,联系软件公司开发了实时监控软件,确定了试点分局、试点市场(超市),进行实时监控系统的模拟操作,并针对试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对软件不断进行修正完善,于2006年11月初完成软件的开发工作,为监管效能的提升提供一个有力的技术支持。
要建立食品安全实时监控系统,硬件设施的支撑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区局积极开展了宣传动员工作,要求各市场、超市克服眼前利益的局限,切实承担起食品质量管理责任,配合政府做好实时监控工作。在区局的推动下,全区已有41个市场,29个超市配置了快速检测仪器进行检测,同时经过动员,市场开办单位、超市经营者还将检测操作规程、检测员职责贴上墙面,使检测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目前,有39个市场、24个超市开始正式运行实时监控系统。
(三)加强组织培训是推行食品安全实时监控系统的关键。软件开发完成后。应用推广就摆上了日程。食品实时监控系统的推广实施,每个市场、超市必须要有一名懂使用监控软件的电脑操作人员。为了提高操作人员的业务能力,顺德IX_T_商局积极组织操作培训,聘请软件公司技术人员讲解食品实时监控网络的具体操作及基本功能。一是组织内部培训,顺德区工商局组织相关科室及各分局实时监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实时监控系统的具体操作及监控软件的安装;二是
组织对外培训,各分局掌握基本操作后。召集辖区市场、超市电脑操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操作人员素质的提高为食品安全实时监控系统的运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资源整合是推行食品安全实时监控系统的必由之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环节多,涉及面广,是一项综合性的监管工程,部门间的沟通衔接对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至关重要。区局一方面积极向政府汇报工作,争取支持。明确了农业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应提供技术支持,并划拨专项资金为全区市场(超市)配置食品快速检测仪器,由农业部门负责检测的具体指导及培训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发动市场开办单位、超市经营者展开食品日常检测。
通过与农业部门的紧密合作,实现了检测环节与流通环节的有效衔接,改变了以往市场(超市)检测信息只报送至农业部门的做法,实现了信息互通和执法联动,流通领域的食品监管得到检测手段的有力保障。在2006年12月初全市工商系统开展的市场突发事件模拟演练中,该局通过实时监控系统实现了信息的有效传递,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三、建立市场食品安全实时监控系统的成效及思考
自2006年11月15日区局市场食品实时监控系统试运行以来,共检测农副产品4682批次,其中不合格31批次,不合格率为0.66%,下柜退市不合格食品600余公斤,有效遏制了食品安全方面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工商部门市场监管能力有所增强,食品市场安全消费的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调整了市场食品安全的监管思路,完善了市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通过建立数据网络平台,改变了以往工商部门“眼睛看、鼻子闻、手工摸”的传统食品安全监管方式,配合食品准入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市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一是为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提供了依据。系统由政府搭建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通过工商部门网站和食品市场显著位置设立的质量信息公示栏。有针对性地向社会及时发布监控网络提供的信息和数据,发布消费警示。二是为实行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提供了依据。不合格食品退出市场是食品质量监管的重要环节,凡经检测不合格的食品。顺德区工商局都及时采取暂停销售、发布退市指令等措施,要求经营者及时对不合格食品予以退市,同时加强跟踪检查,适时回访,把不合格食品拒绝在流通领域之外。三是为推进食品企业分类监管提供了参考。顺德区工商局将食品检测的结果作为食品企业分类监管的重要内容。将数次销售检测不合格食品的经营者列入重点监管的类别,提高了食品质量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规范了市场食品监管执法行为。为工商部门科学管理食品市场打下坚实基础。一是促使市场食品安全监管由“事后查处”转变为“事前警示”,“事中监管”和“事后查处”相结合。系统投入使用后,工商部门可以通过系统反馈的检测信息了解市场食品的质量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处理,将违法违章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改变工商部门无预警处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现状,通过建立市场食品实时监控系统,工商部门快速预警,快速反应。市场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依法稳妥、有序、高效地处理突发事件。增强了监管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更好地维护了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
(三)解决了执法力量短缺的难题,有效地配置了人力资源。以往工商部门对市场食品安全的监管主要是以市场巡查方式进行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效果却不明显。系统运行后,执法人员可以根据系统反馈的信息进行市场食品的重点监管,解决了工商执法人员人力不足的难题。同时,系统的运行有利于各部门形成监管合力。通过对监控系统收集的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政府各职能部门都可以了解热点问题及原因,掌握市场动态,并依此评估市场风险和预测市场走势,确定食品市场监管重点,联合开展专项整治,使食品安全监管格局在应对食品突发事件中发挥出巨大的整合能力。
日志的实时监控 篇4
当今世界, 公司的日常运营经常会生成TB级别的数据。 考虑到数据的生成量, 实时处理海量日志数据成为了许多机构需要面对的首要挑战。目前, 很多公司使用Hadoop作为海量数据处理平台, 再利用Hive和Map Reduce对日志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但是Hadoop平台只能分析历史数据, 无法分析实时数据。而Apache Storm能处理高频数据和大规模数据, 实时流计算解决方案将被应用于实时搜索、高频交易和社交网络上, 它对系统的实时性和一致性有很高要求。
采用Apache Kafka收集和处理信息, 它可以处理消费者在网站中所有动作流数据。这些动作 (网页浏览、搜索和其他用户的行动) 是现代网络上的许多社会功能的一个关键因素。这些数据通常是由于吞吐量的要求, 而通过处理日志和日志聚合来解决。Kafka通过Hadoop的并行加载机制来统一线上和离线的消息处理, 利用集群来提供实时的消费, 对于像Hadoop一样的日志数据和离线分析系统, 但又要求实时处理的限制, 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2实时日志分析系统设计
2.1系统平台核心架构
系统基于分布式爬虫, 服务器集群中的每台机器都安装Hadoop软件, 并使用Zookeeper统一管理调度服务器集群中的各种服务。集群中每台服务器上都部署了网络爬虫, 爬虫源源不断地从网络上爬取数据并产生格式为log4j的服务器日志。每台爬虫服务器所产生的日志数据量非常庞大, 每天的日志数据累积量达到16GB至20GB。海量爬虫日志数据实时分析系统需要收集日志数据、实时分析日志数据、备份日志数据以及展现分析结果。采用Apache基金会维护的开源软件Flume来收集日志。为了避免日志信息产生速度过快, 对Storm的处理速度造成负载, 所以使用Kafka在Storm与Flume之间作为缓冲。使用Storm对实时日志数据进行处理, 将得到的结论存放在My SQL数据库中, 供Web平台展现分析结果使用, 极大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和一致性, 为公司运营做出及时有效的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系统的核心架构如图1所示。
2.2 系统主要功能
2.2.1数据收集功能
Flume Agent为各种数据源提供了丰富的source, 只需要开发人员简单配置就可以工作, 节省了开发成本, 降低了开发难度, 方便后期维护。使用Flume作为日志收集工具, 将各台爬虫服务器所产生的日志实时收集起来, 暂存在chane中, 再通过sink传给下一层服务系统。
2.2.2数据缓存功能
各爬虫服务器产生日志较快, 而Storm实时处理日志数据的速度相对较慢, 为避免I/O瓶颈, 在Storm与Flume之间添加Kafka作为缓冲, 将Flume生产的日志数据逐一放在消息队列中, 等待Storm逐一消费, 保证了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
2.2.3数据实时处理功能
Storm消费Kafka中的数据, 将Flume收集过来的日志数据进行实时分析、过滤, 抽取有用信息, 进行分析统计, 得到相关结论数据, 再将结论数据存储起来。
2.2.4数据存储功能
将Storm处理日志的所得结果存储在My SQL数据库中, 用于后期使用Web UI查询处理的结果。为了防止原始数据后期再次使用, 将Kafka直接输送过来的原始数据备份在Hbase数据库中, 以便后期使用。
2.2.5数据展现功能
使用Web UI展现数据, 提供良好的用户交互界面。
2.3数据环境设计
节点由10台Cache服务器构成, 这10台服务器上, 一台服务器1秒钟产生上千条log4j格式日志数据, 进行如下部署。
(1) 在各爬虫服务器上部署Flume, 用来收集爬虫所产生的日志。Flume为用户提供了丰富文档, 使用avro source收集log4j产生的日志文件。将Flume agent的souce配置为avro。在Flume的配置文件flume-conf.properties中进行如下配置:
其中, 声明了ch1、avro-source1和log-sink1的channel、source和sink, 并且定义了ch1来缓存数据。定义avro-source1, 使用ch1作为channel缓存数据, 指定avrosource1的类型是avro类型, 并且将这个source绑定在IP为0.0.0.0, 端口为41414的服务器上。定义log-sink1接收数据的channel为ch1, 类型为logger。这样只要爬虫服务器将log4j日志信息写到指定的41414端口, Flume agent就可以通过arvo源接收到信息, 并通过ch1进行传输, ch1通过内存传输数据, 然后将其打印到logger中。
(2) 为了完成log4j与Flume通信, 在爬虫项目的log4j配置文件log4j.properties中配置以下信息:
其中, log4j指定向Flume输出数据, 服务器主机IP为192.168.1.160。端口与Flume的配置相同, 即41414, 输出格式用正则表达式匹配。
(3) 将Flume与Kafka进行连接, 实现Flume到Kafka的数据传输。Kafka和Flume都没有直接提供与彼此进行通信的组件, 系统中需要实现Flume到Kafka的数据传输。
(4) 修改Flume配置文件中如下信息, 使得Flume能用Kafka Sink向外传输数据。
agent1.sinks.log-sink1.type=cn.crxy.Kafka Sink
(5) 实现Kafka与Storm的数据传输, 并实现Storm对实时日志信息的处理逻辑。Storm处理后的数据放在My SQL数据库中, 以备Web UI展现使用。
3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torm框架结构的海量爬虫实时日志分析系统结构, 引入Kafka集群作为Flume和Storm的缓冲, 进而实现对于实时日志的分析。将此结构在服务器端进行数据的配置, 通过实验, 证明基于Storm框架能够实现海量爬虫日志的实时分析。依据这种框架结构, 可以实时分析公司运营数据, 评测系统性能, 得到实时运营状况, 做出相应决策。
摘要:随着互联网+、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的发展, 公司的日常运营产生大量分布式实时数据。分布式实时日志分析系统提供了收集日志数据、实时分析日志数据、备份日志数据以及展现分析结果等功能。基于Storm框架结构, 采用Kafka集群对实时日志数据进行处理, 极大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和一致性, 为公司运营做出及时有效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实时监控软件介绍 篇5
一、成本实时监控系统开发过程
项目实时监控程序的构想是为及时了解、掌握各项目的生产运营情况,从2004年3月就开始,要求各项目按周上报实时监控周报(一张表)。
2004年9月,王意桥总会计师要求编制出专门的实时监控程序,经过近三个月的程序资料的编写,于2005年元月正式立项,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于2005年6月确定软件开发商并签订一期开发合同。一期开发合同总价为28万元。
2005年12月,项目实施小组正式进驻四分局惠州施工局进行一期开发和试运行。由于水电施工复杂多变,项目实施小组针对现场施工情况和项目管理需求,不断完善软件。复杂问题提交科研课题小组会议讨论,商定解决方案。经过半年左右的开发调试,软件框架和内容初步形成。项目实施小组2006年9月对程序进行验收(除砂石系统子模块)。
2006年11月,项目实施小组到小湾施工局进行扩大试点,并对砂石料生产系统模块做进一步的完善。
2007年12月至2009年1月,项目实施小组开始软件二期开发。二期开发以溪洛渡项目为试点项目,主要针对收入计量、工区考核等业务。二期开发合同金额为28万元。
成本实时监控软件的开发、完善、应用,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过程。项目成本实时监控软件应用的难点在于:水电施工项目复杂多变、变更项目多,成本难以动态追踪、及时归集;项目往往地理位置偏僻,网络条件差,专业信息人员缺乏,维护困难;成本控制涉及部门多,对专业素质要求高,对人员配备有较高要求等。
公司成立课题小组,拨付专项经费,用于软件开发。项目实施小组在实施过程中:(1)加强专业指导,通过外包方式利用软件公司技术优势,同时派驻公司财务人员长驻项目,提供业务支持,疑难问题发挥课题小组的专业优势:(2)加大各实施项目基础设施投入,通过购置新电脑,优化网络,配置服务器,对通信不方便的项目配备无线路由器等措施,解决项目通信障碍;(3)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建立成本实时监控体系,成立公司本部、二级单位、项目的三级成本管理体系,在各项目设立成本控制办公室、在各业务部门设立相应岗位,配备专业人员,为成本控制软件的顺利运用创造条件等。
在软件开发完善的几年中,在多个项目进行了试点和推广,包括惠州施工局、小湾施工局、金安桥项目、官地项目、溪洛渡项目、京沪高铁项目、草街项目、西昌机械厂等,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该科研成果2007年荣获“全国电力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三等奖(中电联会企【2007】108号文)。
二、软件已实现的功能
项目实时监控程序由客户化、基础数据、合同管理、物资管理、机电设备管理、分包管理、生产施工管理、成本管理、砂石料生产管
理、作业层考核等模块组成,可以说是一个以项目成本控制为主线的简版ERP系统。程序与财务用友U8软件无缝接口,可直接取数。程序自带部份公共参数,如量的单位、价的单位、方与吨的换算、物料的类别、设备的类别等,各项目可根据需要进行增加和修改。支持Excel文件的导入导出,基础资料(材料明细、设备明细、目标成本单价、合同单价等)可以直接从Excel文件导入系统。能生成项目成本实时监控报表。软件已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收入计量、材料核算、分包管理、材料核销、工区成本考核等。
三、功能模块简介
项目成本实时监控系统由客户化、基础数据、合同管理、物资管理、机电设备管理、分包管理、生产施工管理、成本管理、砂石料生产管理等模块组成。
(1)客户化
客户化是系统初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账套的建立,用户权限的分配,公共参数的设置等。
(2)基础数据
基础数据是系统初始化成功的关键,是整个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础。包括部门类别、部门档案、人员类别、人员档案、物料类别,物料档案、机电设备类别、机电设备档案、业务伙伴、仓库类别、仓库货位、项目档案、成本要素、水电表档案等。
(3)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业主合同、分包商合同,内部承包合同,机械设备租赁合同等。
(4)物资管理
物资管理主要是对物资采购、领用、调拨、库存等进行管理。包括采购、验收入库、物料领用、领料退回、内外部调拨、库存盘点、报废报损、周转性材料的租赁等。提供综合数据查询、统计汇总报表,物料的收发存业务一目了然,使项目及时掌握材料消耗情况。单据打印样式设计功能采用流行的报表设计器进行设计,项目可根据需要进行自定义调整。
(5)机电设备管理
机电设备管理包括机电设备验收、机电设备领用、机电设备调拨、机电设备日常运行记录、机电设备修理、机电设备报废、机电设备租赁等。提供综合数据查询、统计汇总、分析功能,及时反映设备使用及配件、油料消耗等情况。
(6)分包管理
分包管理以分包合同为起点,主要对分包计量、分包结算及支付进行管理。提供分包台账、对上对下结算对比分析等报表。
(7)生产施工管理
生产施工管理包括施工生产计划、现场管理、计量管理、结算管理等内容。提供完成工程量、经营结算等统计分析报表。
(8)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系统的核心部分,包括预算成本、目标成本、成本结转、成本分析等内容。在基础资料录入系统后,通过结转当期收入、成本数据,生成成本分析报表,将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各项目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形成实时监控报表,及时反应项目当期实际盈亏情况,为项目领导决策提供多层次的成本分析资料。通过成本管理模块,可以了解各项成本费用节约和超支的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9)砂石料生产管理
砂石料生产管理是专门针对砂石项目生产特点开发的子模块,对砂石料生产运行期间的各产品、各工序的成本进行归集、统计、分析管理,包括毛料运输、砂石料销售、砂石料库存、砂石料成品成本分析等内容。
四、已应用的项目
砂石分局金安桥项目
砂石分局官地项目
溪洛渡项目
小湾施工局
京沪高铁项目
二分局草街项目
西昌机械厂
制氮机实时监控系统 篇6
【关键词】PLC;S7-1200;WINCC V7.0;报警;曲线;制氮
1、引言
制氮机实时监控系统是通過采集制氮系统现场冷却水、氮气、压缩空气的温度、压力、流量、氮气纯度等数据,把这些数据上传到监控画面上,用来监视制氮机的运行情况。制氮机实时监控系统的应用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减少制氮机现场工作人员,降低了成本;制氮机现场噪音大,对操作人员身体有较大影响,改善了操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实时监控系统比人员现场巡视更加可靠,能够更加及时的发现制氮机的故障,提高了制氮机的可靠性及稳定性。
2、制氮机实时监控系统控制要求
所用模拟量显示数据都设有4级报警限制及历史归档曲线,所有操作数据都设有操作员行为记录。
3、制氮机实时监控系统构成及控制点
远达纤维制氮控机实时监控系统采用西门子PLC S7-1200系列,CPU、卡件及相关卡件、设备型号、数量为:
4、制氮机实时监控系统的配置要求
4.1CPU及I/O卡件
CPU及I/O卡电源分别由对应的空开控制。空开厂家选用施耐德公司,端子、保险端子选用Weidmuller公司的产品(接线端子:SAK2.5,保险端子:022276 06 ASK1 6.3A),保险配0.5A,需拧螺钉连接导线。
操作站为DELL T3600 1台(DELL T3600,配DELL系统恢复光盘软件,工作站CPU:Intel 至强四核 E5-1603,工作站主频:2.8GHz,CPU核心:四核,主板芯片组:Intel C600系列,内存描述:2x2GB DDR3 RDIMM),液晶显示器1台(DELL P2412H 16:9)
4.2机柜和附件
系统柜一面,系统柜高2200mm,柜宽1200mm,柜深500mm,柜内配置接地和接零排,做好镀锡处理。配线采用线槽布线,柜内配线选用镀锡线,接线端子处要求用镀锡鼻子。不同回路的端子排分界做有明确的分隔端子片,并做好了标记。接线两端标识好线号,线号标注为相反线号。卡件配有M排。系统柜内配置一块电源模块(朝阳电源,型号4NIC-ZL025,导轨安装)。
5、软件设计及技巧
软件编程采用的是西门子编程软件博途V11与人机界面WINCC V7.0来实现的。博途V11是WINDOWS环境下的PLC编程软件,利用它可以进行程序设计,编程实现,编写注视说明文档,语法检查与PLC(S7-1200)进行通讯。
上位机WINCC V7.0与PLC(S7-1200)的通讯是通过OPC服务实现的,如下图:
6、调试及结果
在PLC(s7-1200)与人机界面(WINC V7.0)通讯连接成功后,就能进行系统调试。首先通过多功能仪表在现场模拟信号,使得模拟的信号与上位机WINCC V7.0上显示数据一致,所有信号都成功后,再把现场线接入制氮机系统,进行带载连调。系统调试成功后,运行72小时候交接给工艺使用。
7、结束语
制氮机实时监控系统经工艺使用证明,它具有简单、直观、方便、控制灵活、可靠等优点,由于在设计阶段采用了性价比较高硬件及软件,节省了资金。
参考文献
[1]TIA.博途软件-STEP7.V11.编程指南.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
基于实时监控的中波发射系统研究 篇7
关键词:实时监控,中波发射系统,相关技术
在中波广播发射系统中,监控系统是不可或缺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监控系统也在不断更新,在新的体制改革中,中波广播发射系统中的监控系统也需要进行更大的改进。自动化技术当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各个领域中,在广播领域内应用自动化技术不仅能够有效节约成本,还能实现对发射台的实时监控,对广播事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1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广播事业也得到很大进步,传统广播发射台中的发射设备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广播事业的发展需求,需要进行更新与换代。当前,固态发射技术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也已经得到了充分发展,这些技术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广播发射台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也能够将建设成本有效降低,实现广播发射控制的集中化与远程化[1]。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浏览器技术的应用能够将远程管理网与实时监控系统有效结合起来,令相关人员能够实现远程实时监控,使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得到提升,使广播发射技术开始走向自动化。
2监控系统的设计构想
想要广播发射监控系统能够有效运行,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监控系统需要具备一定的可靠性,广播发射的首要任务便是使节目安全优质的播出,因此,发射系统以及控制系统中相关设备的可靠性便非常重要。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设备的可靠性,尽可能的避免因其他系统的影响而产生的不和谐因素,在选用产品与技术时要尽量选择相对成熟稳定的种类。
第二,监控系统需要具备一定的安全性,在先进网络化技术的支持下,监控系统能够具备更强大的自动性与实时性,但网络还具备开放性特点,会对系统的安全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在进行系统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从软件与硬件两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第三,监控系统需要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对系统进行改进的主要目的便是让系统具备先进性,以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因此,在对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在软件与硬件的选择上,都需要以先进的设备、技术、管理为基础[2]。
第四,监控系统需要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在系统保持可靠性、安全性以及先进性的同时,可操作性也是其不能忽视的主要部分。一般情况下,广播发射台中的值班员普遍计算机水平有限,在对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界面的简单与美观,尽可能便于相关人员的操作。
3基于实时监控的中波发射系统的相关技术
实时监控系统的应用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相互协调,不仅包括软硬件的选择与应用,还包括网络拓扑结构、监控软件的编写等。在中波发射台实时监控系统中,其所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泛,而且信息数据类型多样、数据量冗杂庞大,因此,系统的安全与稳定便显得尤为重要,而想要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有所保障,便需要利用很多技术方面的支持,具体的相关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3.1下位机方案
在监控系统中,下位机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会对系统的可靠性、实时性以及实用性产生影响。现阶段,相对较成熟的下位机主要有STD、PLC,以及PC,这三种类型的下位机各有其优势与劣势[3]。如果从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先进性这三个角度进行考虑,在对监控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下位机与节目发射设备一一对应的形式,将下位机的安装位置尽可能的靠近发射位置,以缩短两者之间的接线距离,从而将发射机所产生的干扰降到最小。而从性价比与技术层面进行考虑,PLC可编程控制器是实时监控系统下位机的最佳选择。
3.2数据库方面
数据库主要作用于对用户的访问权限的科学管理以及对系统内部的各种信息数据的储存。在实时监控系统中,涉及到很多个小的模块,每个模块都需要运用标准形式的ODBC接口,以实现小型数据库向大型数据库的连接。从经济与实用角度考虑,系统中可以取消原有的数据库独立服务器,而是用上位机取而代之,也能够实现小型数据库原有的一系列功能。一般情况下,系统内部的两台上位机需要一直保持以并联的方式运行,在地位上一主一副,主机主要用于接收下位机所传输的数据,以及下位机传达相关指令,而副机主要作为备份系统而存在,只能够对下位机所传输的系统进行接收,而不能发送指令。
3.3自动化通讯
监控系统中的通讯装置主要包括上位机与下位机的相互通讯,以及上位机与华联王的通讯两种。在可编程序控制器的通讯系统中,则主要包含程序控制器之间、与上位机之间以及与其他设备之间的通信三方面[4]。可编程序控制器与计算机系统之间的通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完成相互连接,还能够实现系统信息的集中管理与分散控制,以实现监控系统的自动化通讯。
3.4远程控制方案
在远程控制系统中,需要计算机能够基本实现设备现场所能够完成的所有指令,如定时开关机、对相关指标进行监测、对所生成的数据进行记录、对设备出现的故障进行判断与处理等。现阶段主要的数据通信方式为通过远程计算机向站内计算机发出指令的方式,引导站内计算机进行相关操作,并在操作完成后,将结果传达给远程计算机。
3.5干扰线技术
在监控系统中,出现干扰的情况主要出自发射机所产生的电磁波,以及电动机等装置所产生的脉冲。计算机所受到的高频干扰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电磁波辐射所产生的干扰;二是地线所带来的干扰;三是取样信号传输线所带来的干扰。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第一种情况并不会对系统造成严重威胁,而后两种情况所产生的危害则相对严重。因此,需要对取样信号进行重复采集,还要利用传感器完成隔离传送;另外,还可以运用平衡信号进行信号传送。
4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实时监控的中波发射系统能够实现发射系统的自动化管理,在减轻值班人员的工作负担的同时,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发射台的安全播出率,减少广播播出事故的发生。除此之外,还能够及时发现系统中出现的故障,提升工作效率,改善中波广播的发射质量。
参考文献
[1]储海雷.多画面实时监控系统在有线电视播控监测中的应用[J].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2014,2(15):129-130.
[2]朱兴华.中波发射台实现自动化监控如何解决干扰问题[J].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2013,12(20):206-207.
[3]徐燕.基于USB接口的卫星通信地球站监控系统的Java设计和实现[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1,5(25):206-207.
基于位置的实时视频监控系统 篇8
基于位置的服务[1]是指采用无线定位、GIS、Internet、无线通讯、数据库等相关技术交叉融合的一种基于空间位置的移动信息服务。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和移动地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地理空间信息的应用带来了新的机遇,使得LBS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实时监控系统伴随着多种产业的需要迅速发展,如今在很多领域都占据重要位置,特别是关乎安全的产业,对实时监控技术的需求达到了空前强烈的地步。
本论文提出的基于位置的实时视频监控系统是将基于位置的服务、实时视频传输和远程实时监控三大热点技术相结合,并采用跨平台的Web方式进行远程监控,实现对特定空间的实时视频监控,以及对指定对象的跟踪实时视频监控。本系统有以下几个功能:
(1)定位功能:通过定位设备,获取移动目标的位置信息,根据位置信息,系统能够提供用户所需的服务。
(2)跟踪功能:根据移动目标的位置信息和视频设备的参数信息,判断目标处于哪个视频设备的监控范围。
(3)呈现功能:显示友好的用户界面,用户在界面上选择所要监控的目标,观看对选定目标的监控视频。
(4)视频服务功能:获取能对选定目标进行监控的视频设备的视频。
(5)远程通信功能:支持用户远程通过互联网进行监控,而不必局限于局域网类。
本论文余下内容的结构如下:第1部分介绍相关的技术,包括视频服务器技术和定位技术;第2部分介绍本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第3部分介绍系统的运行演示;第4部分是对本论文的研究做出总结。
1 相关技术分析
1.1 视频服务器技术
1.1.1 IP摄像头技术
IP摄像头能够在同一局域网内通过对服务器静态和动态IP使得服务器的静态IP和摄像头的IP处于同一局域网中,从而能够实现远程监控。通过安装配套的波粒软件,并对其进行配置,实现IE远程监控。在客户端通过输入指定的网址(服务的动态IP)并且使用封装好的插件播放监控视频。但通过跟厂家联系发现,该设备不支持编程控制并且不能修改内部数据,属于C-S型设备,不支持二次开发,不能够完成我们项目的需求。
1.1.2 DirectShow技术
通过微软发布的DirectX的开发包中的DirectShow能够实现对视频设备的采集。DirectShow是微软公司在ActiveMovie和Video for Windows的基础上推出的新一代基于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的流媒体处理的开发包,DirectShow使用一种叫Filter Graph的模型来管理整个数据流的处理过程,运用DirectShow,我们可以很方便地从支持WDM驱动模型的采集卡上捕获数据,并且进行相应的后期处理乃至存储到文件中。这样使在多媒体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多媒体数据的存取变得更加方便。但对于其开发与硬件关系紧密,不适用于作为应用开发的选择。
1.1.3 VLC组件
VLC是一种开源播放器,能够实现发送视频流和接受视频流的功能。其执行指令能够通过命令行实现,可以嵌入到程序中。VLC插件同时能够嵌入到浏览器中。可以实现B-S模式,满足应用开发的要求。因此VLC组件被选择作为最终的视频服务器方案。
1.2 定位技术
1.2.1 基于Wi-Fi的室内定位技术
基于Wi-Fi的室内定位系统通常是靠判断接受到的无线信号的强度来判断监控目标的位置的。
基于Wi-Fi的室内定位技术的优点是生活中已部署有大量的Wi-Fi设备可以利用,但缺点是精度不够。假设在一个没有无线信号强度差的稳定环境中,基于Wi-Fi的室内定位系统的精确度一般是2到10米[2]。然而在实践中,会有很多原因,例如温度、湿度、墙壁、门等,都可能会导致无线信号强度的变化,所以它的精度可能会比2到10米更低。
所以当今世界,很多公司都在寻找一种将Wi-Fi技术和其他定位精度更高的技术相结合来进行定位。因为如果单一的使用那些定位精度更高的技术的话,成本可能会非常高。
1.2.2 基于Wi-Fi的RFID室内定位技术
RFID技术即为射频识别技术,它是一种非接触式的无线通信技术,可以通过无线电讯号来自动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3]。RFID一般是通过读写器来读取标签的信息。RFID标签通常分为无源RFID标签和有源RFID标签,无源RFID标签更为便宜,但是它的可读范围只有1到2米,而有源RFID标签相当于一个小型收发器,因为具有天线,所以有效范围可以达到10米[4]。
用RFID技术来进行定位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室内定位技术[5]。读写器可以得到标签的id以及标签的信号强度RSSI (接收的信号信号强度指示)[6],由于读写器的位置是事先制定好的,而通过RSSI可以用算法得到读写器和标签之间的距离,所以可以根据RSSI来进行定位。
除了RSSI这类方法来进行定位之外,还有其他的技术比如TDOA (到达时间差),TOA (到达时间),AOA (到达角度)也可以进行定位,但是由于室内环境复杂,墙壁和障碍物会带来阻挡,遮蔽,吸收和多径效应等一系列问题,所以RSSI更适用于室内定位[7]。
当今社会很多公司的定位技术都是建立在Wi-Fi网络基础之上的有源RFID系统。这种系统是通过Wi-Fi技术来测得有源RFID标签的信号强度RSSI,然后通过定位算法得到标签与Wi-Fi设备的距离,从而得到监控目标的位置。这种混合这两种技术的定位方法使得我们不用像建立基于蓝牙的定位系统那样进行高额的投资,同样我们定位的精度比基于Wi-Fi的定位要准确得多。
1.2.3 AeroScout
本论文的主要开发环境是AeroScout公司的定位软件[8],AeroScout公司的定位软件使用的是基于Wi-Fi的RFID定位技术。它们的联系一般如下图所示。资产和标签通过无线网络将它们的信息传递给Wi-Fi设备,Wi-Fi设备再将信息传递给服务器,最后变成可视化的软件以供用户使用。
我们所使用的两种软件中一个是AeroScout Engine,它是AeroScout可视系统的核心软件,它可以通过TDOA算法或者RSSI算法得到当前环境中的监控目标的位置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它位于上图中的可视化引擎中。
另一个是AeroScout MobileView4.1。AeroScout Engine仅仅是可视化平台的第一步,它通过软件地图中Wi-Fi设备的固定位置和RSSI算法得到标签的位置。而MobileView软件提供了业务逻辑和图形功能,它能让用户更直观的看到监控目标的位置。能将简单的x,y坐标变作业务逻辑。
同时MobileView软件还提供了可供编程的API。它们可以实现添加一个新的资产,添加一个新的标签,为资产分配一个标签,设定资产的类别,获得资产的位置等等功能。这些API利用SOAP (简单对象访问协议),可以快速简单方便的集成应用程序。所以支持大多数的开发平台。
2 设计与实现
此基于位置的实时视频监控系统的的架构图如图2所示:
根据总体运行环境,将整个监控系统分为服务器和客户端两个部分;其中服务器部分根据功能性需求可分为定位、位置处理和视频采集三个模块;客户端部分,根据功能性需求可以分为用户交互和视频展示两个模块;如图3所示:
服务器部分各模块功能描述如下:
(1)定位模块:定位模块是借助AeroScout和Access Point来对标签进行定位的。借助AeroScout MV-4提供的Java API取出当前Tag的坐标,以X/Y的形式表示,并将其存入数据库供客户端和其他部分调用。
(2)位置处理模块:位置处理模块接收客户端的请求,通过读取定位系统的表来确定所选择的监控目标的坐标。在该部分的数据库表中,存储了摄像头的坐标:其视场角的角度和角中心线一点的坐标。将监控目标的坐标读出并通过余弦定理来判定所读出的位置处于哪一个摄像头的监控范围,将这些信息传给视频采集模块,用以获得视频设备的URL,以便能够确定客户端应接收那个视频设备的视频信息。
(3)视频采集模块:视频采集模块通过程序开启视频设备,根据指定命令开启所有可选的视频设备,并进行网络串流,给每个视频设备制定URL,供其他模块使用。在该模块通过功能拓展加入了一个修改界面,用以动态增加视频摄像头设备,以便在增加视频设备时能够不需要通过修改程序来进行,增强了系统的扩展性。
客户端部分各模块功能描述如下:
(1)用户交互模块:用户交互模块是前台系统的主要功能,能够为用户提供友好的交互界面。用户交互模块在用户登陆监控页面时,能够获得数据库中的所有Tag ID,并且显示在用户界面上,供用户选择。在用户选择Tag ID后将Tag ID作为请求参数发送给服务器,并从服务器端获得当前被监控人员的信息,以便进行数据的更新。
(2)视频展示模块:视频展示模块是客户端向用户展示整个系统运行结果的部分。它通过定时发送请求能够激发服务器端更新数据,将vlc播放器嵌入到网页中,在选择后调用新的网页,运用Ajax技术发送定时请求,并且能够根据服务器返回的URL定时刷新页面接收实时视频信息。
3 验证与演示
我们部署的测试和演示的环境如图4所示:
此基于位置的实时视频监控系统的初始页面(选择监控目标页面)如图5所示:
监控的视频画面如图6所示:
4 结论
本论文中,我们结合室内定位技术和实时视频传输技术,提出并实现了基于位置的实时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对人和物的跟踪监控,并且搭建环境演示并验证了此系统的可靠运行,我们坚信,这一系统在安全领域和生产、物流领域会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KUMAR S,QADEER M A,GUPTA A."Location based services using android(LBSOID)"[J].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net Multimedia Services Architecture and Applications(IMSAA),2009.
[2]BANIUKEVIC A,SABONIS D,JENSEN C S,(et al). Improving Wi-Fi Based Indoor Positioning Using Bluetooth Add-Ons[J].12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Data Management,2011.
[3]JIN G Y,LU X Y,PARK M S.An indoor localization mechanism using active rfid tag[J].In Proc,SUTC(1), 2006,40-43.
[4]沈田.无线室内定位系统研究[J].CHINA NEW TELECOMMUNICATIONS,2009,(9):34-35. SHEN T.Research of Wireless Indoor Positioning Systems[J].CHINA NEW TELECOMMUNICATIONS, 2009,(9):34-35.(in Chinese)
[5]NI L,LIU Y,LAU Y,(et al).LANDMARC:Indoor locationsensing using active rfid[J].Wireless Networks, 2004,10(6):701-710.
[6]张明华,张神圣,曹健.无线局域网中基于信号强度的室内定位[J].计算机科学,2007,(6):68-71. ZHANG H M,ZHANG S S,CAO J.Signal Strength Based Indoor Positioning in Wireless LAN[J].Computer Science,2007,(6):68-71.(in Chinese)
[7]王福豹,史龙,任丰原.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自身定位系统和算法[J].软件学报,2005,(16):857-868. WANG F B,SHI L,REN F Y.Positioning Systems and Algorithm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Journal of Software,2005,(16):857-868.(in Chinese)
抽油井远程实时监控系统的研究 篇9
一般来说,我国的几个大油田产油区地域广阔,油井较分散,井与站、队之间的距离少则几公里,多则十几公里,给油井生产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很多油田目前仍靠人工巡井来实现对油井、抽油机等方面的监测管理。人工巡井的方式必然存在事故状态无法及时报警和控制、突发事件不能及时处理、数据采集不方便实时登记、油井计量站所辖层智能终端的参数设置不及时等诸多问题[1,2,3,4]。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作者与某采油厂协作研发了TY-100抽油机井远程实时监控系统,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实时采集各油井的示功图、电功率图、泵压、套压、油压、油温、伴水温等数据,并将这些数据通过无线数传电台发送给中心控制室。在中心控制室,由每个油井的工作参数判断其当前的工作状态,根据具体情况控制抽油机电机的运行、停止,遇紧急故障及时报警,并且能够应用抽油机井诊断技术,获得井下泵功图数据,便于工程师分析处理或系统自动智能评判。该系统还可以利用电台的音频传输功能实现控制中心与现场的语音通信[2],或另外添加无线网桥及摄像头等设备实现对现场的图像监控。TY-100抽油井远程实时监控系统的应用,能为油井的生产管理制定经济、安全、有效的运行方案并提供一套完整的科学依据,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益和管理水平。
1 监测点分析及检测原理
1.1 监测点分析
根据实际需要及技术水平,抽油井远程实时监控系统可监测点分布如图1。其中:(1)测点1位于电动机动力输入处,在该点测得各种电参数,包括:用电功率表测输入功率、用电压电流互感器测电压电流、测功率因数等。(2)测点2位于悬绳器处。可使用负荷传感器测悬点负荷。(3)测点3可利用冲次传感器测冲次。(4)测点4位于游梁支点处。利用角度传感器结合臂长测悬点位移。与测点2的负荷数据共同绘出示功图。(5)测点5、6、7、8都在井口处。分别可利用回声仪测油井动液面深;利用压力传感器测油压、套压;利用流量计测产液量;利用温度传感器测油温。(6)测点9位于油罐里。测液位高度,从而计算产液量。(7)测点10位于抽油机侧高压线杆上,供选择安装可视监控设备,对油井进行监视。
综上,对油井的监测主要是指对以下各种数据的监测:抽油井地面示功图数据、井口电压、套压、井口油温、冲程、冲次、电机电压、电机电流、功率因数、抽油机的运行状态等。另外,有的油井因为没有铺设输油管道,抽上来的油暂时放到井边的储油罐里,容易被人盗窃,所以需要安装监视设备。
1.2 检测原理
2.2.1地面示功图的检测原理
地面示功图是反映光杆载荷与光杆位移之间关系的曲线,通过对地面示功图的分析,不仅可以对抽油系统的整个工作状况进行有效的监测和管理(优选最佳抽汲参数,减少油井升举费用,改进对抽油设备的选择和应用效果,增加油井产量),还可以判断出抽油井及相关设备的故障。分析示功图已成为诊断抽油井系统工况的重要手段之一。系统中,利用冲次传感器识别出抽油杆一次往复运动的起点与终点,通过负荷传感器检测出每个冲程周期各个时期的光杆载荷值,通过冲程传感器检测出抽油机横梁在每个冲程周期各个时期的倾角值并计算出所对应的位移值,最终可绘制出每个冲程周期的地面示功图。
1.2.2 油压油温检测原理
通过压力变送器把油管的压力变化转变为4~20mA的电流变化,送给终端RTU进行A/D转换,由CPU计算出相应的压力值。通过数字式温度传感器将油温的变化直接转变为对应的二进制数送给CPU进行处理。
1.2.3 储油罐液位检测原理
通过液位变送器把储油罐的液位变化转变为4~20mA的电流变化,送给终端RTU进行A/D转换,由CPU计算出相应的液位值。由于液位变送器在出厂时是以水为介质进行标定的,因此在计算原油的液位时应输入原油的密度进行修正。
1.2.4 电机电压、电流及功率因数的检测
电压检测通过板式电压互感器将0~450V的输入电压转换为0~5V的输出电压,送给终端RTU进行A/D转换,由CPU计算出相应的电压值。对于高压井,由于输入电压较高,不能直接进行测量,需要加装一个电压互感器将660V/1140V的电压转变为380V的电压,然后再进行电压测量。为了保证功率因数的测量精度,电压互感器不可以用变压器来代替。电流的检测可通过电流互感器将0~150A的电机电流转换为0~5A的互感器输出电流,再通过板式电流互感器转换为0~5V的输出电压,送给终端RTU进行A/D转换,由CPU计算出相应的电流值。
功率因数反映的是电机电压与电机电流之间的相位关系。为了得到二者的相位差值,可采用比较器对正弦信号进行整形,以获得电压与电流的方波信号,通过CPU识别电压与电流信号的超前或滞后关系,并计算出二者的相位差,完成功率因数的检测。
2 系统的构成
整个系统包括中心控制室模块、油井井口数据自动监测模块、电机运行数据自动监测模块和实时图像监视模块(选配)4个组成部分,如图2。
中心控制室模块负责对所辖油井的井口数据、电机运行数据进行采集与处理,并给出相应的控制信息。通过系统的监控平台可在中心控制室对井口终端RTU进行遥控,实时采集各抽油井的地面示功图、井口油压、井口油温、冲程、冲次、电机电压、电机电流、功率因数以及储油罐的液位等与油井正常生产有关的数据,监测抽油机的运行状态,为油田优选最佳抽油参数,减少油井举升费用,改进对抽油设备的选择和应用效果,增加油井产量提供详实的数据。
油井井口数据自动监测模块主要包括:井口数据监测RTU、负荷传感器、冲程传感器、冲次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液位传感器。其中,负荷传感器、冲程传感器与冲次传感器相配合用于实现对油井地面示功图的检测;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井口原油的温度;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井口油管的压力;液位传感器用于对储油罐的液面高度进行监测。
电机运行数据自动监测模块主要包括:电机数据监测RTU、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用于对电机的输入电压进行检测,加装三相Y形变压器后可以对660V和1140V的电机输入电压进行检测。电流互感器用于对电机的电流进行检测,采用穿心方式连接。通过RTU的相位鉴别电路可以实现功率因数的测量。另外,系统还具有缺相告警、过流告警等功能。
中控室与井口终端RTU间采用无线方式连接。考虑到系统的成本和可靠性等问题,选用220M~240M的无线数传电台(如果需要传输实时图像数据,则选用无线网桥,此时RTU与无线网桥间数据交换要借助串网转换器)。
2.1 硬件组成
系统中使用的硬件主要完成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和显示功能,包括:各种传感器、井口终端RTU、无线传输设备(天线、馈线、电台和避雷器等)、微型计算机、打印机等。
2.2 软件
系统中使用的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完成对信息的分析处理和管理。抽油机井远程实时监控系统软件部分是使用Delphi开发的,数据库则可以根据油田规模大小及受控油井的多少来选择使用Access或是SQL Server。软件的主要功能可分为七个模块:(1)油井定义:完成对油田辖下采油队(或计量站)以及采油队辖下油井各个方面的参数进行设置修改;(2)油井数据采集与描述:通过无线传输模块与各RTU进行数据通讯,并将处理结果利用图表等形式直观显示给管理人员;(3)油井历史数据查询;(4)油井数据分析及报表打印;对数据自动进行分析并可打印分析报告;(5)油井数据库维护;(6)参数设置;(7)帮助。
3通信协议
一旦通信网络的架设结束后,制定一种高效实用的高层串行通信协议就变得非常重要了。高层通信协议是指用户程序之间的一种对所收发数据的约束和解析方式。当数据链路建立好之后,用户程序所关心的只是如何理解所收到数据的每个字节以及对于链路层没能发现的错误进一步检查。
理论上讲,任何一种通讯双方的约定,都可以作为或说称作是一种高层串行通信协议,但就其通信效率、通信质量、应用灵活性等各方面来说协议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作者参照HDLC的帧结构在系统中采用协议格式如表1。
在实际应用中,协议格式中的各项,除SOI字段和EOI字段是以十六进制解释十六进制传输外,其余各项都是以十六进制解释以ASCII码的方式传输,每个字节用2个ASCII码表示,即高四位(0~F)一个ASCⅡ码,低四位(0~F)用一个ASCII码表示。例如:CID=3BH,传送时顺序发送33H和42H2个字节。这样做的好处是:易于引起单片机中断;除信息帧头、信息帧尾外,其余各字节均在30H~39H及41H~46H之间,易于发现传输错误。坏处是:每个字节一分为二,降低了传输效率。实践证明这种方案效果很好。
4 运行效果分析
本系统的一台样机于2006年在现场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测试,表2种给出了安装TY-100抽油井远程实时监控系统前、后该井的产量及用电情况比较结果。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泵效提高了18.3%;单位产液量用电量由52.2降到了20.8,降幅60.1%,有效节约了电能。
5 结语
本文对抽油井远程实时监控系统的组成与体系结构及软硬件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研制的TY-100抽油井远程实时监控系统,将遥测技术与各种综合诊断技术相结合,便于快速、准确获取地层参数和抽油设备的工作状况,不仅可以提高油井产量,而且可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减少了正常井的停产时间及故障设备井的工作时间,利于选择油井的最佳工作制度,是抽油井生产管理的重要手段,对其他类型抽油井监控系统的研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摘要:本文通过对抽油井可监测点的分析,论述了抽油井远程实时监控系统的软硬件构成,并提出了一种合理有效的通信协议。TY-100远程实时监控系统实际运行效果分析表明,该系统对抽油井的节能增效、科学管理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抽油井,监测点,监控系统,通信协议
参考文献
[1]张彤,赵红权.抽油井抽空电力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5,24(4):116-117.
[2]柴满州.抽油机井电功率实时监控系统的开发[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25(3):120-121.
[3]王根潮,王庆如,朱建华.抽油机井实时远程遥测技术[J].油气井测试,2004,13(1):56-63.
日志的实时监控 篇10
关键词:监控,阳光体育,学生,实施
在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与习惯,可引领社会舆论建立“运动、健康、快乐”的积极健身理念,提升整个社会对体质健康问题的关注度[1]。为确保阳光体育运动在各级学校取得明显的成效,需要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并实施相应的监控机制,从而有效地掌控活动开展的进程、效果和存在的各种问题,进一步完善活动方案和计划,指导学校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
阳光体育运动的监控是依据体育运动的客观规律,借助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体育运动过程科学、系统的测量、评价与调整,实现对体育运动过程的最佳化控制,从而提高体育运动的科学化水平实施阳光体育监控能够及时发现体育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分析影响因素,提出改进建议,向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提供反馈信息,为制定和调整政策提供依据;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搜集工作中的创造性成果和典型经验,分析成果和经验的形成机制,确定其理论和应用价值,促进成果的转化;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宣传推广工作,提高社会对实施阳光体育的理解和支持程度。
1 学校阳光体育开展的现状
由于各地的教学资源和组织管理的力度等因素的制约,活动开展的成效存在很大的地区性差异。许多学生大多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体育锻炼,体育学时大为减少,体育教学的效果也随之降低,从而导致体育在教学主管部门的地位降低,专项经费被挤占,造成场地器材不足、良好的体育师资被闲置。在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上,功利性思想在影响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具体表现为有些学生把阳光体育运动看成是一种单纯的娱乐和技艺性表演,忽视了体育本身对每个学生的健身价值;管理者只注重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需要建设多少现代化的场馆设施、能获得什么级别的奖项等硬件建设,忽视了阳光体育中文化氛围的培育;教师因岗位的考核要求,只重视体育课教学,缺乏主动参与课外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等误区[7]。这就需要学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进行适时的监控。
2 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监控体系的必要性
发挥监控体系的检验、反馈和导向作用,提高阳光体育运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进行引导,使之有序、有效进行。通过阳光体育运动监控体系的建设,形成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指导体系和富有前瞻性的理论,提高阳光体育运动的科学性、社会认同度,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引导社会舆论摒弃“分数第一,智育至上”的人才质量观[6]。将阳光体育运动与学校的考核、评比挂钩,调动学校参与的积极性;推动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使体育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等方面更贴近学生的现实需求,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使体育文化建设和发展朝着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通过阳光体育整合学校体育资源的目的。制定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时监控与有效性评估可从制度层面与技术层面规范实施体系,纠正阳光体育运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支持,使阳光体育运动进入良性循环,形成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长效机制。作为整合高校体育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节点,加强监控将促使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健康发展并最终起到提高高校体育机制的效率和生命力,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最终整合,为探讨建立高校体育新体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和实践方面的范例。
3 对学生阳光体育的实施进行监控的措施
3.1 健全组织机构
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团结协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严格规范教学过程做到有章必行违章必究,为学校体育工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3.2 加强管理监控人员自身素质的培训。
加强对师资的培训是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是决定监控水平的重要因素,要积极引进现代科技为体育学科所应用,广泛应用计算机、多媒体等先进设备,对体育教学、业余训练、竞赛等进行科学管理监控。
3.3 明确奖惩制度
转变传统观念,正确认识体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体育工作者进行量化考核。加强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内在的工作热情,建立合理的评价和奖惩制度。奖惩一定要分明,制定出明确公正的考核标准并形成制度化,使贡献大的教职工得到及时肯定和奖励,奖励时应注意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
3.4 切合学校实际
各种管理监控方法与手段一定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特别是学校体育工作管理者与执行者的情况,做到严格管理、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充分调动学校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4 保障阳光体育工作有条不紊进行的具体手段
4.1 贯彻自我监控的意识
自我监控高度概括浓缩了主体能动性,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表现。体育学习的自我监控是指学生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在体育学习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认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自觉的计划、检查、评价和调控。体育学习中自我监控的内容有:(1)学习开始之前,分析学习任务与环境条件,树立学习目标,并据此安排学习步骤和选择方法;(2)在学习活动中,监控学习进程,反馈、调整学习行为;(3)学习活动结束之际,检查、评价学习效果,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4)学习活动完成之后,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性分析与评价,并作为以后学习活动的基础。学校应该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把自我监控的意识深入学生的内心,自我监控如果能够贯彻的彻底,就会使以后的工作顺利进行,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4.2 科技监控
利用高科技手段对学生的生活、训练等各方面进行监控能有效的保障学生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活动,有利于管理者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提前掌握,使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成长。科技监控主要是利用视频监控来进行,可以在学生寝室入口,田径场,校门口等各个位置安装摄像设备来时刻监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4.3 考试与数据监控
这项监控需要学校领导与管理部门密切集合,从制定相应的政策到具体的实施都要按部就班的进行,通过考试成绩进行列表统计,从而进行监控分析,分析出其中的优劣,继而学校进行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也有利于学校对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进行最直接的掌握。要适时的组织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可采取随机抽样的手段),对学生开展阳光体育取得的成果进行掌握分析,从而掌握以后的工作重心。
5 建立监控体系对学生阳光体育的实施的意义
在阳光体育工作管理中,建立完善的管理监控体系,能够有效保障阳光体育工作有效的处于监督和控制之下,向着确定的培养目标有序进行。能够实现多层次、全方位、实时化的信息反馈系统,对工作状态适时调控,促进管理运行机制向开放型和引导型转变,形成行之有效的网络化质量保障系统,确保阳光体育工作系统高效、有序的运行。通过监控对工作过程的评价、导向、反馈,对工作质量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进行鉴定,用一定的尺度加以界定和衡量,明确工作中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的要求。了解有关工作质量的信息,不断地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并及时反馈提出新的管理目标使管理工作能够在更高层次上运转。
建立监控体系,对实现体育工作科学化管理,推动教学科学化进程起到积极作用,也为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建设一支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师资队伍提出一种较为科学的管理思路。促进教职工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良性转化,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逐渐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
6 结语
在各部门的协作统一下建立起监控体系,能够有效保障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进行。所以,各高校应该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监控体系,这不仅能保障教学工作的的顺利进行,也能够切实保障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本质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供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教体艺[2006]5号
[2]张建华、杨铁黎、殷恒婵.从美、日两国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看我国体育教学评价改革.中国体育科技,2001,37(11)
[3]国家体育总局.2000—2010年中国体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征求意见稿)[Z].1999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讨论文件
[4]曲宗湖,杨文轩.域外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曲宗湖.新中国学校体育50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北京体育学校出版社,2000
[6]刘振中,载梦霞著.身体素质教育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1
相关文章:
装修工程质量管理02-15
实时监控系统02-15
全方位实时监控资金,深化资金再集中管理02-15
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02-15
在线实时监控系统02-15
实时监控技术02-15
实时监控管理02-15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票异常转让实时监控指引(试行)02-15
实时测量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