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冠心病

关键词: 冠心病 发病率 女性 死亡

女性冠心病(精选十篇)

女性冠心病 篇1

1 女性群体冠心病病患的临床特点

女性群体冠心病病患的临床特点有多样化、不典型、预后差、易漏诊

女性群体冠心病的多样化指的是女性病患主诉比较多, 其中很多症状和典型的冠心病的典型临床表现有很多不相符之处, 如头晕、烦躁、不明原因的停经、腹痛、失眠、腹胀、周身乏力、嗳气以及精神萎靡等, 而这几种症状有时候很难以与冠心病的病症相联系起来, 所以很有可能漏诊接近65%的女性群体冠心病病患。

女性群体冠心病病症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症状不是典型, 女性群体冠心病病患经常出现肩部和背部不舒服以及颈、下颌、背疼痛等症状。文献[1]报道中称, 对于急性冠心病综合征 (ASC) , 男性患者的主要症状常表现为胸痛, 而女性患者的主要症状常表现为背痛以及大量出汗症状, 弥散性胸痛的症状较为少见, 多表现为呼吸困难;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男性患者的症状常常是压榨性胸痛, 女性患者的症状常常是气短和极度的疲乏, 存在或不存在典型的胸痛, 这其中包括颈部、腹部以及肩胛部疼痛甚至伴有恶心的症状。根据目前最新出版的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指导指南, 经正确的诊断, 确诊为AMI的女性病患要比男性病患少大约40%, 而女性患者在冠心病发病前出现明显的胸部症状的人仅仅是患者的30%。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女性病患冠心病的准确诊断率比较低。但是这的注意的是, 一般认为女性较男性冠心病晚发10年[2], 提示我们对40~50岁以前的女性就算表现出比较典型的气短和心前区不适等病症的时候可能并不是由于心脏的原因,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女性患者, 诊断冠心病的时候更加应该秉着慎重的态度。

容易引起女性冠心病患者漏诊的另一个原因是有心绞痛或胸痛症状的女性病患的冠状动脉造影的检查结果呈现阳性的概率也要比男性病患低得多[1]。由女性缺血性综合性评价研究 (WISE) 结果显示可以知道, 有将近60%的病患因为胸部疼痛或者无创检查时发现存在缺血证据, 然而进行冠状造影检查的女性病患并没有发现有对血流有限制作用的狭窄的冠状动脉, 先前的冠心病外科研究组 (CASS) 也得到了类似的研究结果。另外, WISE的亚组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 所谓的冠状造影呈现正常的女性, 病患通过血管内超声 (IVUS) 检测时发现大约有80%左右的冠状动脉出现了斑块病变, 而且更为严重的是, 大部分都是多发性病灶。在女性患者中, 引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作的常常是非阻塞性 (<50%) 的小斑块, 如果因为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非阻塞性病变而排除冠心病的诊断, 则大大增加冠心病检测不到的概率。

对于冠心病预后这一个方面, 男性和女性患者之间也具有非常大的差别[3]。对于女性病患来说, 她们的血管比男性的要细小, 所以, 冠心病的预后和男性相比较差, 而且急性心肌梗死的再次发病率要更高, 容易并发脑梗死, 造成危险。行血运重建的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冠心病的预后类似, 但是没有行血运重建的女病患的冠心病的预后要相对差, 男女病患手术之后的血管的再狭窄率也相近, 但是女性病患手术之后的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增大。

2 流行病学

一般来说, 女性冠心病的主要特点是平均发病年龄晚于男性, 发病率和病死率低于男性一, 而病死率高于男性

世界各国的流行病学统计资料表明[2], 不论是什么种族, 也不论什么生活环境, 冠心病的发病率一般男性高于女性一。55岁以下的女性很少会出现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心绞痛的病症;绝经前的女性的冠心病疾病的发生率只有男性发病率的1/10~3/10;而绝经后的女性, 由于体内雌激素产生量急剧下降, 使这个年龄段的女性之中冠心病病发的概率一步步的提高, 55~70岁逐渐达到高峰, 而与男性无显著的不同。

从美国的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出, 72.9万例的由于心脏病而死亡的患者之中, 女性患者的猝死率从1989年的只有38%一直上升到1999年的47%之高, 女性患者在到医院就诊之前的猝死率也要高于男性患者 (53%对42%) 。

3 危险因素

对于女性患者来说, 其危险因素和男性患者相比的最大的区别就是女性绝经对女性的心血管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 雌激素对女性的心血管起到一个天然的保护作用, 而女性绝经后体内的雌激素的量会急剧减少, 这样便会使血脂的代谢产生紊乱, 导致胰岛素的抵抗增加。最终使得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大大增加。

另外, 其他的危险因素在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身上产生的损害也有很大不同:例如男性的糖尿病患者得冠心病的概率是一般男性的2~3倍;女性的糖尿病的患者的发病率是一般女性的6~7倍。吸烟和糖尿病会对女性产生更大的影响;而同时具有3种或更多危险因素对女性来说冠心病发病的风险为一般女性发病率的5~9倍, 对于男性患者, 为2~4倍。

4 女性冠心病的预防与治疗

在2007年, 美国的心脏学会《循证医学指导的女性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提出建议指出, 要对女性群体的心血管类疾病综合预防和治疗, 其中包含生活方式、对重要的危险因素的干预以及对使用药物方面进行预防等。而其中, 生活方式的干预之中包括尽量避免吸烟 (包括主动吸烟以及被动吸烟) 和保持每一天的体力运动以及合理控制饮食等;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的干预可以有对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的控制。指南特别指出, 不推荐激素替代治疗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不推荐年龄<65周岁的妇女常规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肌梗死。

关于治疗方面, 女性慢性冠心病药物治疗的研究报道少见。女性和男性对常见药物治疗疗效是否相似目前没有证据。横断面研究表明女性冠心病患者比男性更易接受硝酸盐类、钙离子通道阻滞药、镇静药、利尿药和其他抗高血压药物的治疗。但是女性给予阿司匹林或B受体阻滞剂治疗可能少于男性, 在接受溶栓和介入治疗方面, 女性一般少于男性。总之, 女性冠心病治疗原则和男性相似, 但需个体化。

近年来, 女性心血管疾病基础理论与临床防治的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女性心血管疾病研究的重视既体现了对改善女性健康状况的热情, 也反映了对老年人群的关注, 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能过广大医护人员以及我们广大平民提高自己对女性群体心血管疾病问题的关注与认识, 使女性群体心脏病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关键词:女性,冠心病,临床特点

参考文献

[1]杨进刚, 胡大一.女性冠心病的特点与认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7, 27 (9) :643-644.

[2]王士雯.妇女心脏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207-209.

女性在创业中常见的十大心病 篇2

职业进展到一定阶段,很多女性对自己的认识反而模糊了。有的女性会在机会面前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有的会过于追求变化,而放弃有发展前途的工作。

2、年龄恐慌症

近来,由年龄而产生的恐慌心理症在女性中弥漫开来,她们面临随时被老板解雇的风险,又因年过35岁而被众多招聘信息排斥。

3、心理疲劳

随着阅历的增长,职业女性对工作的新鲜感逐渐减少,不少人出现了莫名的疲劳感,这种来自心理的疲劳感降低了工作效率,也会削弱职业女性未来发展的竞争力。

4、寂寞

尽管生活和工作繁忙而紧张,可是一旦停止忙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就会从内心涌出一股渴望,渴望将生活中的烦恼、幻想和情感向人倾诉。

5、自信心不足

事业发展不顺利的时候,很多女性怀疑自己的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们自信心不足,过多地消耗了她们的精力和时间,减弱了她们追求成功的动力,影响了工作效率。

6、目标游移

许多职业女性爱跟别人比较,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这种来自内心的干扰容易使职业女性被外界的目标所迁移。

7、知识更新不快

信息时代需要更新更快、更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人才,而这正是许多职业女性所欠缺的。

8、观念跟不上时代

社会发展到现在,许多观念已经渐渐被摒弃,但是一些职业女性的思维定式还停留在80年代。

9、薪水缺乏症

城市中大多数女性属工薪阶层,拿国家的薪水过日子,因此也仅仅能维持中等生活而已。然而时代的飞速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一些先富的大款们奢华的生活往往从各个方

面强烈地刺激着城市人,以前作为城市人的那种优越感也消失了,安于现状的心理也不平衡起来。生活在这样一个繁华的都市,耳濡目染着都市的物质文明和现代气息,作为占绝大多数都市女性的工薪族,时常感到薪水缺乏、囊中羞涩。

10、紧张症

警惕:女性绝经后冠心病“发力” 篇3

女性冠心病有独特的发病规律。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女性冠心病较男性平均迟发10年,绝经前女性的冠心病发病率为同龄男性的1/10~3/10,而对于绝经后的女性,这个比率则逐渐升高至与同龄男性基本持平。更年期后妇女患冠心病的发病率为更年期前的5~6倍,高血压的发病率是青壮年的6倍。以后随年龄增加,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急速上升。

这是由于女性的雌激素可通过稳定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胶原和弹性蛋白生成等机制,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起着抑制作用,并通过影响血脂水平、凝血及抗氧化系统对女性心血管起到保护作用。更年期后女性雌激素水平逐渐下降,缺少了雌激素这个“保护伞”,致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女性冠心病症状“低调”

女性冠心病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临床症状不明显,这也是女性冠心病最危险的因素。胸痛是缺血性心脏病的重要特征,但大约65%的女性冠心病患者无典型心绞痛症状,超过50%的急性心肌梗死女性没有前胸疼痛症状。许多患者仅表现为乏力,肩颈部、背部及上肢疼痛,胸部烧灼感,腹部不适、气短、大汗、恶心等,这些症状有时很难与冠心病联系,在临床中易出现误诊及误治。

对此,医生特别提醒,经常出现胸闷、胸背痛、腹痛等症状的女性,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做心血管方面的检查,以免延误病情。此外,吸烟、血脂异常、缺乏运动、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以及直系亲属中有冠心病家族史均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冠心病伴抑郁症

还有一类情况也值得大家注意,进入更年期后,近四成的妇女可能会患更年期抑郁症。相关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中伴抑郁症状者占31.6%。有些更年期妇女伴有冠心病时,除了胸痛或胸部不适、心悸、气短、窒息感等症状外,部分患者也可能合并长期情绪低落、睡眠障碍,兴趣和愉快感下降,劳累感增加、活动减少、精力降低、自责自罪观念,甚至自伤或自杀倾向或行为。因此,如果心血管疾病的女性患者同时伴有上述症状,需考虑有合并抑郁症的可能。

女性冠心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通过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 Med、Web of Science、EMbase、CBM、万方数据库、维普医药信息资源系统等数据库, 合并参考文献的追溯, 收集国内外在1993—2013上半年间公开发表的关于被动吸烟与女性冠心病关系的基础文献。检索的语种为中文、英文, 中文检索词为二手烟、被动吸烟、冠心病;英文检索词为second-hand smoke、passive smoking、coronary heart disease。

1.2 纳入标准

(1) 在中文、英文杂志上公开发表的基础文献; (2) 文献发表时间为1993—2013上半年; (3) 研究方法为独立的病例对照; (4) 研究对象为女性; (5) 文献中提供原始数据、比值比 (OR) 和其95%可信区间 (95%CI) 或者通过数据可以自行计算; (6) 研究的内容为被动吸烟与冠心病关系; (7) 各个文献的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样本量都大于50, 并且2组的可比性好。

1.3 剔除标准

(1) 不是有关被动吸烟和冠心病关系的研究文献; (2) 文献质量差, 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文献; (3) 研究对象不是女性的文献; (4) 重复报道的文献; (5) 信息不完整、无法进行利用的文献。

1.4 统计学分析

(1) 运用Review Manager 5.1.4.0、Stata软件对6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 整理数据, 把不一样的数据类型都转化为OR值和95%CI值形式; (2) 对基础文献进行一致性检验, 然后依据一致性检验的结果确定是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选用随机效应模型。

1.5 敏感性分析

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分别计算合并OR值及95%CI, 依据结果反映meta分析结论的可靠性[6]。

1.6 对偏倚进行评估

利用Review Manager 5.1.4.0软件得到的漏斗图, 进行发表偏倚评估。因为本研究只含有6篇原始文献, 研究文献的数量较小, 为了确保研究的准确性, 还需要计算发表偏倚的量化指标, m量化指标的计算公式为m=[ (k×ln OR合并) /1.96]2× (∑Wi/k) -k, 其中k为纳入meta分析的原始文献个数, Wi=1/Vi, Vi为各个原始文献中的方差, Vi=[ln (ORi/ORli) /1.96]2, ORli为每个原始文献结果中所对应的OR值95%CI的下限。如果m值比较大, 那么就表明发表偏倚的影响比较小, 本文meta分析的结论比较可靠[7]。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结构特征

本次共检索到242篇论文, 收集到关于女性冠心病与被动吸烟关系的文献共40篇, 剔除不具有调查研究性质的文献9篇, 剔除研究有其他健康危险行为并存非单一被动吸烟危险因素的文献4篇, 剔除信息少、数据不全的文献21篇, 最后一共筛选出6篇英文文献, 中文0篇。纳入本次meta分析的6篇文献的基本情况见表1, 总共2 696病例, 对照组5 965例, 纳入研究的每篇文献均提供了病例组合对照组的原始数据。

2.2 各独立研究结果的一致性检验

2.2.1 Q统计量

Meta分析结果显示, χ2=22.18, P=0.000 5<0.001, 见表2。所以可认为这6个研究之间存在着异质性, 然而Q检验只能计算出是否存在异质性, 却无法知道存在的异质性大小, 所以还需要运用I2统计量来查看异质性是不是很大[14]。

2.2.2 I2统计量

其值范围是从0~100%, 0表示无异质性, 其值越大, 反应异质性越大, 结果显示I2=77% (表2) , I2=0.00%, 表明研究间的变异仅由抽样误差引起;I2<25%时, 则认为存在轻度异质性;当I2为25%~50%之间时, 则认为存在中度异质性;当I2>50%时, 则被认为存在高度异质性[15], 本文I2=77%, 表示异质性非常明显, 所以本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2.3 Meta分析的结果

结果显示, Z=2.72, P<0.01, 合并OR值为1.40, 其95%CI为1.10~1.79, 即OR不等于1, 其置信区间也不包含0 (表2) , 说明此meta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运用Stata绘制的森林图, 菱形完全在垂直线右边, 说明被动吸烟与女性冠心病具有关系, 见图1。即被动吸烟能增加女性冠心病的概率。在森林图中, 我们可以看到Frank Peinemann的调查研究结果OR值小于1, 以及其置信区间包含了1, 这说明Frank Peinemann的调查研究结果可信度小, 会对本次的数据分析造成偏倚。

2.4 敏感性分析

应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筛选出的6篇研究文献, 得到以下数据:合并OR值为1.40, 95%CI为1.10~1.79;在软件中再应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此6篇原始文献, 得到以下数据:合并OR值为1.40, 95%CI为1.26~1.56 (表2) 。两者合并OR值皆为1.40, 这表明此次分析的结果比较稳定。

注:a为应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出的结果, b为应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出的结果。

2.5 发表性偏倚的检查

2.5.1 漏斗图分析

运用软件绘制的漏斗图结果见图2, 此图以OR值作为横坐标, OR对数值的标准误s作为纵坐标, 此图中的左右点数基本上呈现为漏斗状, 研究文献数据点的大部分位于95%CI内, 虽然有些不匀称, 但是基本上符合要求, 说明本文分析结果受偏倚的影响比较小, 本文分析的结论比较可靠。

2.5.2 量化指标分析

根据公式m=[ (k×ln OR合并) /1.96]2× (∑Wi/k) -k计算, 被动吸烟合并OR出现无统计学意义需要的最少未发表研究数m=52, 即要推翻被动吸烟是女性冠心病的危险因素meta分析结论时, 至少需要52篇未发表的和它结果相对立的原始文献, 表明此次研究的偏倚比较小, 结论比较可靠。

3 讨论

吸烟不仅危害吸烟者的健康, 更严重的是会使吸烟者周围的人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吸烟产生的支流烟雾中尼古丁等有害物质的含量是主流烟雾的5.1倍, 主要由被动吸烟者吸入[16]。因此被动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

Meta分析是通过对各个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种统计学方法, 结果相对更为客观和真实。近年来, 没有见到针对被动吸烟与女性冠心病关系而进行的meta分析报道, 本文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 综合了针对被动吸烟与女性冠心病关系的6个国外病例对照研究所取得的结果, 认为被动吸烟与女性冠心病可能有关联的结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被动吸烟与女性冠心病有关联 (Z=2.72, P<0.01) , 合并计算的OR值为1.40, OR95%CI为1.10~1.79。表明被动吸烟是女性冠心病的一个危险因素。被动吸烟所引起的女性冠心病已经成为影响女性健康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 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因此全社会应提倡戒烟, 加强健康教育, 卫生专业人员在医疗实践中则应询问女性被动吸烟的暴露情况, 并且采取适当措施予以干预, 从而降低女性冠心病的发病率。

女性冠心病患者的风险比男性更大 篇5

在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中,女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率分别占总死亡率的37.8%和35.9%,均高于男性

一、女性冠心病患者比男性患者更易死亡

心脏与自己的拳头大小相当,女性心脏的大小与重量均低于男性供应心肌细胞营养的冠状动脉血管较男性细小。从物理角度考虑,较细小的血管易被脱落的粥样硬化斑块堵住,从而出现心肌缺血甚至坏死。女性冠状动脉的细小,直接增加了治疗的难度。总体来说,女性心脏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效果逊色于男性。德国的一项研究显示,接受溶栓治疗的女性心肌梗死绝对死亡率高于男性。女性患者溶栓治疗时更易发生出血并发症,溶栓后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概率是男性的2倍。

进一步研究认为,女.陛心脏病发作较男性更易导致死亡的现象,不能用传统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来解释。这是因为女性的微血管功能即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的功能比男性差,可能是造成心脏病及死亡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冠状动脉的微血管系统富于肌性,即血管壁肌肉增厚时,可导致血管壁的僵硬,从而失去调节血液的功能,致使心肌微循环功能失调,心肌灌注异常,引发心肌缺血。微小血管的结构损伤还可表现为微小血管的栓塞,非阻塞性、不稳定的小斑块破裂,促使血栓形成,是患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机制。

二、绝经期后女性冠心病患者的风险高于男性

妇女在绝经期后(包括自然绝经或卵巢切除术后),内源性雌激素的减少带来体内一系列变化,如血脂异常、血糖升高、凝血机制异常、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等。45岁以后的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下降,患冠心病的概率逐年增高。

三、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

大多数男性冠心病患者在就医时会告诉医生,有较明显的心前区不适,尤其当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会产生压榨性的心前区闷痛。而女性患者往往主诉多,很多症状与典型的冠心病临床表现不相符。如周身乏力、头晕、烦躁失眠、精神委靡、腹痛、腹胀、暖气、恶心,这些症状有时很难与冠心病联系起来。

四、女性冠心病患者高发的危险因素

临床证明,高胆固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缺乏锻炼、饮食不规律、饮酒过度和压力过大九大因素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诱因。从血脂水平看,与同年龄段男性相比,20-50岁的女性血脂水平更高,女性更年期后,血胆固醇水平会进一步升高;从调脂的角度看,男性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每增加1%,冠心病风险下降3%-5%,而女性仅下降2%。另外,三酰甘油水平的升高,是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但是三酰甘油水平升高在男性冠心病中的意义目前尚未明确。绝经后的女性中,患高血压的比例高达75%,并且在降压药的使用率和血压控制率方面均逊于男性。与男性相比,吸烟使女性更易出现心、肺、血管的伤害效应,危害更大。女性糖尿病患者较男性糖尿病患者患心血管疾病风险更高,且发病年龄较男性更早。

五、女性如何筛查冠心病

提高对女性患者进行筛查的警觉性,是改善女性冠心病患者临床转归的前提。现将临床常用的负荷试验检查方法介绍如下:

1运动心电图检查

对于基线心电图无异常、能在踏板或脚踏车上运动者,可做运动心电图检查。而有左束支传导阻滞、ST段压低超过1厘米,预激综合征、左室肥厚、基线起搏心室节律及地高辛所致ST-T段异常等心电图证据者,均不适于安排单纯运动心电图负荷检查。与男性相比,女性运动心电图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偏低。

2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

运动或药物(常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的准确性超过运动心电图检查。该检查不使用放射性物质,妊娠并非禁忌证,更适于年轻女性。运动主要是指踏板或卧位蹬车。使用卧位蹬车的益处是,负荷超声成像可在峰运动时进行,易获取各种血流动力学指标和组织多普勒指数。运动时如果诱发了区域性室壁运动异常,则提示该部位的心肌缺血。必要时使用造影剂增强心肌界限,可对左心室功能进行全面评估,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可信度。此外,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还被用于评估主動脉狭窄的心输出量、压力梯度的改变以及心肌的状况。

3负荷心肌灌注成像检查

负荷心肌灌注成像检查较运动心电图检查的准确性高,尤其是对女性。对无法运动的患者,可根据其情况,选择联用药物如双嘧达莫、腺苷或多巴酚丁胺等来完成负荷试验。在注射核素示踪剂后,评价心肌灌注缺损的性质和范围,获取心肌运动前后的灌注状况,还可同时评估左、右心室腔的大小及左室收缩功能。

对于冠状动脉非阻塞性病变的女性冠心病患者,可能在运动期间仅出现心内膜下缺血,并不诱发ST段改变或心室壁的运动异常,该类患者可被心脏CT或磁共振成像检出。

4检查微血管状况

女性冠心病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之间收录的80例女性冠心病患者, 并将其随机的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 患者的年龄为44~78岁, 平均年龄为 (56.8±3.4) 岁。观察组40例患者, 患者的年龄为42~75岁, 平均年龄为 (57.9±3.2) 岁。两组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对照组的40例患者给予常规的治疗, 主要给予口服拜阿司匹林和酒石酸美托洛尔以及他汀类的药物进行治疗, 而观察组的4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氟哌噻吨联合美利曲辛进行治疗, 氟哌噻吨剂量:3 mg/次, 2次/d。美利曲辛剂量:5 mg/次, 2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后进行效果观察[1]。

1.3 疗效评估

本次研究对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主要依据其临床症状与体征恢复情况和心电图检查进行综合的评估[2], 主要分为三个等级:①显效:患者心绞痛和心律失常以及心肌梗死的发作较原来减少80.0%以上, 而且原来出现有缺血的心电图也恢复正常水平;②有效:患者心绞痛和心律失常以及心肌梗死的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在50.0%~80.0%, 而且原来出现缺血心电图其ST段也恢复到0.5~1.0 mm;③无效:患者的心绞痛和心律失常以及心肌梗死的发作次数减少原来50.0%以下, 而且其缺血心电图未见有效任何的改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治疗总例数]×10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资料均采取SPSS 18.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组间的数据比较采取χ2进行检验,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通过两组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观察组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0%, 对照组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0%, 观察组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两组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不良反应

通过对两组的患者治疗过程中观察, 观察组的患者治疗过程中未见有肝、肾功、心等功能异常, 2例患者出上腹不适, 1例患者出现腹泻,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对照组的患者治疗中未见有肝、肾功、心等功能异常, 3例出现上腹不适, 2例出现腹泻,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两组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5, P>0.05) 。

3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疾病, 属于高发病。在女性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更容易发生抑郁, 从而加重女性患者的病情。因此, 在女性冠心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除了加强基础性的治疗之外, 应加强对其情绪方面的治疗, 从而有效地缓解患者的抑郁和恐惧以及焦虑等症状[3]。

随着人们对该病的不断研究, 资料显示, 在女性冠心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给予氟哌噻吨和美利曲辛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 有效的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通过本次的临床研究分析, 在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氟哌噻吨联合美利曲辛治疗女性冠心病有较好的效果[4]。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数据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主要是由于该药物能够有效的减少血管内皮功能的损害, 提高其血管内皮细胞的舒张功能, 从而减轻心绞痛的情况。同时, 该药物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运动, 降低心率变异性[5]。

综上所述, 临床中对于女性冠心病患者在常规的治疗过程中给予氟哌噻吨联合美利曲辛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的缓解女性冠心病患者的焦虑与抑郁等症状, 治疗效果明显,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中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中采取氟哌噻吨联合美利曲辛治疗女性冠心病的疗效效果。方法 将我院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之间收录的80例女性冠心病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 对照组40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而观察组4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中给予氟哌噻吨联合美利曲辛进行治疗, 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两组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的患者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临床中对于女性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氟哌噻吨联合美利曲辛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值得临床中应用。

关键词:女性冠心病,氟哌噻吨,美利曲辛

参考文献

[1]周月涛, 张爱华.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冠心病伴焦虑症疗效观察.天津医药, 2012, 16 (07) :778-779.

[2]岳玉国, 邸军军, 赵新国, 等.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分析.临床误诊误治, 2011, 23 (06) :822-823.

[3]郑义, 王树楼, 苑丽娟.黛力新辅助治疗中年女性冠心病50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7 (21) :334-335.

[4]张捷, 马本洲.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冠心病伴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观察.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22 (02) :434-435.

女性冠心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的664例女性患者 (均因胸闷胸痛入院检查) , 年龄35~65岁, 平均年龄 (50.5±2.7) 岁。其中, 有典型危险因素的患者454例, 其余例患者无明显危险因素, 本次研究排除先天冠状动脉畸形、呼吸系统、心脏手术、恶性肿瘤、严重血液系统疾病等患者。

1.2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搜集、整理, 资料显示, 全部患者血脂、血糖、血压检查条件相同, 且均抽取静脉血分析血象。同时, 了解患者的体质量指数、现病史、既往病史、家族史, 部分患者进行运动试验。最后, 全部患者均接受相关临床辅助检查。本次研究采用的冠心病诊断标准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 病变累及左回旋支与左前降支。

1.3 观察指标:根据以往的研究资料以及临床经验, 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 (1) 年龄。 (2) 糖尿病 (葡萄糖负荷实验血糖>11.1 mmol/L或空腹静脉血糖>7.8 mmol/L) 。 (3) 高血压 (静息状态连续2次舒张压>90 mm Hg, 收缩压>140 mm Hg) 或高血压病史。 (4) 吸烟史 (每年吸烟1支以上, 连续吸烟时间超过1年) 。 (5) 肥胖 (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 。 (6) 血象分析结果中, 三酰甘油TG>1.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27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4 mmol/L、总胆固醇TC>5.18 mmol/L, 以上四项中有一项符合, 即可确定为高血脂。 (7) 遗传史 (一级亲属中有冠心病患者) [1]。

1.4 统计学方法:研究所涉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处理, 其中,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表示,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临床确诊, 本次研究所涉及的664例患者中有406例为早发冠心病患者, 即早发冠心病的发生率为61.14%。

2.1 依危险因素的差异进行对比:危险因素与临床诊断符合率比较情况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 有、无危险因素的患者, 在诊断符合率方面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2.2 依危险因素数量与早发冠心病进行对比:危险因素数量与早发冠心病的比较情况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危险因素的不同数目与冠状动脉狭窄支数、病变程度比较, P<0.05。

3 讨论

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 患者发病率与年龄呈现出正比关系, 提示年龄为女性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与此同时, 高血脂、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等也是女性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存在以上症状的患者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无以上症状的患者[2]。在3个危险因素同时存在时, 诊断符合率为84.21%, 无危险因素时, 诊断符合率为17.14%。

综上所述, 对于女性早发冠心病的诊断, 除了要对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外, 也要兼顾不同年龄患者的发病特点。即便患者是年轻女性或者并无任何危险因素, 医务人员也应在考察临床症状的同时综合考虑整体危险因素, 如各类必要的辅助性检查、家族史、病史询问等, 切忌草率诊断, 以便通过对危险因素的整体性评估为诊断准确率的提升提供充分保障。

摘要:目的 对冠心病危险因素在诊断女性早发冠心病中的价值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 选择本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664例女性患者,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 总结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同时对危险因素、冠心病诊断符合率之间的必然关系进行观察。结果 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家族史、年龄、血压、血脂与血糖的三高史, 肥胖、吸烟等, 危险因素数量与临床诊断女性早发冠心病符合率之间为正比关系, 危险因素越多, 诊断符合率越高。结论 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女性早发冠心病诊断准确率之间关系密切, 对于危险因素的高度关注有利于进一步减少冠心病的临床误诊。

关键词:冠心病危险因素,女性早发冠心病,临床诊断,价值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艳辉, 刘艳军.女性冠心病的特点及治疗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27) :3067-3070.

女性冠心病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4年4月—2010年4月, 在我院行PCI治疗病人中入选 203例女性病人

1.2 手术方法

病人仰卧于导管床上, 按标准经桡动脉或股动脉行CAG, 根据实际CAG情况采用最合适病变的术式及导丝、球囊和支架尺寸以完成手术。植入药物洗脱支架长度要求完全覆盖病变和球囊损伤段, 支架球囊直径与病变血管直径之比为 (1.0~1.1) ∶1.0, 给予0.9 MPa~1.6 MPa压力释放。PCI术前、术中、术后给予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3]。

1.3 结果

203例病人中201例手术成功, 2例发生严重并发症, 1例为心包填塞, 另1例为恶性心律失常, 经抢救均已康复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手术费用高, 病人不了解检查治疗过程, 担心手术能否成功而出现紧张、焦虑、恐惧不安等不良情绪, 由此可导致病人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因此, 术前导管室护士应做好术前访视,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导管室的环境、设备、参加手术的人员组成, 使病人对将要接受治疗的场所有所了解, 向病人介绍手术的大致过程。教会病人术中如何配合, 如何及时向医务人员反馈治疗信息, 让病人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并请手术成功的病人与之交谈, 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 增强信心, 使病人对手术有正确认识。

2.1.2 技能训练

帮助病人训练术后需要掌握的技能, 练习床上整体翻身、肢体功能锻炼等。

2.1.3 大小便管理

因高龄女性病人多伴有排便、排尿困难, 所以做好高龄女性病人术前大小便的训练很有必要。训练病人床上大小便, 进导管室前排空大小便。对排尿困难、病变复杂、耗时可能较长的病人, 术前留置导尿管。

2.1.4 一般准备

病人遵医嘱服用抗凝剂, 做碘过敏试验, 做好皮肤准备, 给病人更换清洁被服;协助病人完善常规检查, 如心电图、胸部X线片、心脏彩超、出凝血时间、血常规、血生化等;术前尽可能缩短禁水时间, 防止虚脱及低血压。术前半小时肌肉注射地西泮10 mg, 检查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记录, 便于手术后对照。

2.2 术中护理

2.2.1 心理护理

高龄女性病人由于病变多、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手术耗时比较长, 加上高龄女性病人耐受性差, 术中病人多表现为躁动不安, 致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影响术者的正常操作。从病人入导管室时即安抚病人, 做好解释工作, 嘱其有不舒服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没有不适就闭目养神, 以缓解其紧张、恐惧心理。

2.2.2 常规准备和护理

各种抢救药物、仪器设备、介入耗材均处于急救状态。各类监护均连接到位。建立1条或2条静脉通路, 必要时接三通管, 以便急救时用药。建立严格的无菌手术环境, 帮助病人取舒适体位于手术台上, 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 并做详细记录。手术中关爱病人, 经常询问病人的治疗反应。

2.2.3 造影剂反应的护理

造影剂反应一般原因为术前未行碘过敏试验或病人为超敏体质, 主要表现为恶心、荨麻疹、红斑、头晕、突发的干咳、心前区不适、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立即遵医嘱给予5 mg~10 mg地塞米松静脉注射, 安慰病人, 嘱其咳嗽、深呼吸。对反应严重者遵医嘱静脉推注氢化可的松、吸氧、快速补液等处理。

2.2.4 其他恶性并发症的观察护理

与非高龄女性病人相比, 高龄女性病人左主干、多支、复杂 (B2、C型) 、钙化、成角及完全闭塞病变更为多见, 同一支血管多处狭窄亦更为多见。与高龄男性病人相比, 高龄女性病人病变血管脆性大, 介入治疗时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穿孔。所以高龄女性病人术中风险更大, 更易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包填塞等恶性心脏事件。术中要严密观察各项生命体征, 及时准确地报告术者。及时准确地实施电复律等急救措施, 并配合术者进行临时起搏、心包穿刺引流、球囊封堵、覆膜支架植入、主动脉内气囊反搏 (IABP) 植入等措施。

2.3 术后护理

高龄女性PCI术后更易诱发并发症的发生[4,5], 术后导管室护士应向病区护士详细交接病人术中情况及特别注意的问题, 以利于病区护士对病人的病情观察。向病人交代术后注意事项, 做好健康指导。加强术后随访, 了解病人术后主要不适, 给予问候和心理疏导。

3 小结

与非高龄女性病人相比, 高龄病人往往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等, 且伴有多个危险因子, 手术风险也更高。所以, 做好高龄女性冠心病病人PCI治疗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Jacobs AK.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in women in 2003:Sex revisited[J].Circulation, 2003, 107:375-377.

[2]Chrysohoou C, Panagiotakos DB.Gender difference on the risk evalua-tion of acutc coronary syndromc (ACS) :The CARDIO2000 Study[J].Prev Cardio, 2003, 6 (2) :71.

[3]韩雅玲, 王效增, 荆全民, 等.药物洗脱支架联用普通金属支架治疗多支冠状动脉动脉病变的疗效评价[J].中国循环杂志, 2005, 20 (4) :264-268.

[4]Williams DO, Houlubkov R, Yeh W, et al.Pre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the current era.Compared with 1985-1986:The National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Registries[J].Circulation, 2000, 102:2945.

女性冠心病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住院和门诊进行心血管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共944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老年女性冠心病组、健康老年女性组。其中老年女性冠心病组有502例, 健康老年女性组有442例。排除标准是肝肾功能异常、心脑血管疾病或者是凝血功能异常以及恶性肿瘤患者。

1.2 研究方法:

统计分析2组患者在人口学资料, 家族史、基础疾病史、血生化以及血常规检查结果等资料, 得出老年女性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分析软件, 计数数据采用卡方检验。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置信水平为0.05。多因素考察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各组别危险因素统计:

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老年女性冠心病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有: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Hb Alc) 、尿酸以及高密度蛋白。

2.2 老年女性冠心病的Logistic回归分析:

针对以上几个高危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 其中老年女性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包括糖化血红蛋白、尿酸、高密度蛋白3个因素。

3 讨论

大多数的统计学结果显示, 男性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要高于女性, 因此对于女性患者, 特别是老年女性患者常常被忽略[4]。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比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和老年健康女性的病史资料以及实验室生化结果等, 进行统计学分析, 得出结果。根据本文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老年女性冠心病的高危因素主要是包括有糖化血红蛋白、高密度蛋白以及尿酸等三个因素。针对此结果, 为了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 对于高危人群如尿酸过高患者、糖尿病患者以及血脂病患者进行适当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 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 保证患者的健康。其中尿酸是人体代谢产物, 大量资料显示, 尿酸水平是导致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5], 同时尿酸含量也可以用于预测糖尿病[6], 因此尿酸水平过高会提高患者冠心病的发生概率。

糖化血红蛋白值异常会导致患者血管出现微小病变、影响患者身体的正常代谢, 使得内平衡被破坏, 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临床上对于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可以适当采取预防措施, 多项临床研究证实, 服用阿司匹林或者是他汀类药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冠心病的发生。需要注意, 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药物对于患者胃肠道的影响, 由于阿司匹林对胃肠道的刺激性较大, 针对有胃肠道病史的患者, 需要避免长期使用, 可以选择他汀类的药物。另外, 需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 目的是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用药依从性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因此可以对冠心病高危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的用药意识和依从性。同时也要告知患者要保持情绪的平稳, 保持规律的饮食的休息,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综上, 老年女性冠心病的高危因素是糖化血红蛋白、高密度蛋白、尿酸等三个因素, 对于此类高危人群应该要采取适当的预防药物治疗以及有效的健康教育, 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 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参考文献

[1]刘莹, 陈庆伟, 吴庆, 等.老年人增龄、性别差异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5 (3) :403-407.

[2]崔美平, 廉哲勋, 刘伟伟, 等.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发病特点[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1, 3 (5) :362-364.

[3]蔡晓敏, 吴宗贵, 王立军, 等.临床表现结合危险因素对不同种族老年及中青年女性冠心病诊断准确性的价值[J].实用老年医学, 2012, 2 (2) :137-140.

[4]李敏, 米树华, 周芸, 等.青年和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 2014, 9 (7) :929-933.

[5]陈一文, 秦明照, 任洁, 等.75岁以上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 12 (6) :506-508.

女性冠心病 篇10

【关键词】女性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性激素;虚症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210-01

在中医理论认为,肾在人体脏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现代医学理论认为,肾脏、骨骼、性腺与神经各个系统的功能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肾脏在机体生理平衡和疾病发病的机制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肾脏功能中,性腺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和肾虚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具有密切的关系,性激素变化规律对中医肾虚的判断和中西医结合疗效具有关键的作用。在本文中主要通过对我院女性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性激素和虚症之间的相关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资料来自于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的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女性患者。

糖尿病组100例:选择2型糖尿病育龄妇女20例和绝经期妇女80例;育龄期妇女合并心脏和大血管病变患者有8例,眼底微血管瘤患者5例,尿蛋白显示阴性;绝经期妇女合并心血管病变患者35例。

高血压组30例:选择高血压育龄妇女10例和绝经期妇女20例;育龄期妇女左心室肥厚患者8例;绝经期妇女高血压I期5例,II期15例。

冠心病组15例:选择高血压育龄妇女10例和绝经期妇女5例。

1.2检测方法

采用氖标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E1、E2、T、P以及唾液E2、T、P;采用碘标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LH、FSH。

1.3观察指标

参考中医辩证参考标准进行症状评分。严重并且经常发作评为3分;严重但不经常发作或者轻微经常发作评为2分;轻微且不经常发生评为1分。计分低于2分不属于虚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t检验,对非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采用平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数据的分布趋势,P<0.05。

2、结果

2.1中医辩证评分

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三组中医症状评分明显下降,治疗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糖尿病肾气虚15例,肾阳虚5例;冠心病心气虚10例;高血压肾虚5例。

2.2育龄妇女性激素变化规律分析

根据血清和唾液的性激素检测分析,育龄行经者患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的性激素变化表现为:E2下降,T上升,E2/T比值下降,P浓度下降,LH、FSH升高。育龄闭经者患有糖尿病和冠心病的LH、FSH上升。

2.3绝经期妇女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性中医症状评分

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三组中医症状评分明显下降,治疗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糖尿病肾气虚58例,肾阳虚20例;冠心病心肾气虚35例,心肾阳虚5例,心气虚5例;高血压肾虚25例。

2.4绝经期妇女性激素变化规律分析

根据血清和唾液的性激素检测分析,绝经后患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的性激素变化表现为:E2下降,E1上升,E2/E1比值下降,P浓度上升,糖尿病和高血压者T下降。

3、讨论

肾虚作为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血压患者的共同特点,在本文女性患者的虚症临床表现中均以虚症为主。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异常,对机体产生较明显的影响,肾虚是明显的不良症状,也是三者中肾虚计分最高的疾病,其次是冠心病、高血压。根据中医学理论,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血压三者和肾虚密切相关。其认为五脏阴气需要肾脏方可得以滋润,五脏阳气需要肾脏方可发,因此肾虚会对全身各个系统功能产生不良的影响

绝经期妇女性激素变化表现为E2下降,E1上升,E2/T比值下降。预示着绝经期妇女卵巢分泌雌激素功能的减退和低落。E2从E1和T转变,E1来自于雄烯二酮。雌激素的下降和激素比值失调预示着女性心血管病变。育龄期妇女发生冠心病比较少,通常育龄期冠心病患者卵巢功能有所减弱。本研究证明这一点。

综上所述,女性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血压患者性激素和虚症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性激素的降低预示着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可以通过性激素的水平来分析虚症的病情,并且为临床中西医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邹军香.卵巢储备功能下降证素特征与性激素水平、年龄关系相关性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下旬刊,2014,(11):88-9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早期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下一篇:冠心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