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步骤(精选九篇)
阅读步骤 篇1
文学类阅读应重视整体阅读, 这类材料大多思想内容深邃, 语言含蓄蕴藉, 语义结构具有隐喻意味, 所以内容空白点多, 主旨常常潜藏文中, 比较隐晦曲折, 内容具有整体性。因此, 阅读时就应该有整体阅读的眼光和意识, 认真通读全文。
一般而言, 进入题目之前, 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 快速浏览, 摄取各段大概意思, 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 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 仔细阅读每句话, 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 画出各段的中心句, 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不仅能帮我们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层次, 而且也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内容。
大凡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 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 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如2005年江西试卷《给匆忙走路的人》中有几处议论和抒情便很值得考生玩味, 如第四节“我们岂可忽略我们途程上的每一瞬”, 第八节“忽略最大最长的一节, 却专门守候那极小的最后的一个点, 这个最会讲究利益同价值的人类却常常忽略了他自己的价值”, 第九节“伟大的智者, 你能保证有一个准确的最后一点, 是真美、真有意义超越以前一切的吗?告诉我, 我不是怀疑者”, 这些段落均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主旨, 都是答案指向所在, 阅读时不要轻易放过。阅读时善于发现议论抒情的句子, 并仔细揣摩, 对答题非常重要, 尤其是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简单一点说, 通读全文, 通过抓关键句, 快速理清思路, 整体把握文意, 是答好现代文主观性阅读题的关键。
第二步:审清题干, 揣摩信息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 先审清题干, 浏览一下这道题有几个问, 每小题之间有无内在的联系, 与原文内容有无对应关系, 命题者这样设计有何用意。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隐含信息:
1. 看配分。
一道题配多少分, 是给考生如何答题的一个重要暗示。如某道题配给2分, 若要求考生概括作答, 则一般要在原文中寻找两处恰当的语句 (将原句稍作压缩) 作答 (每答对一处给1分) , 这叫对位配分法。若是4分题, 则要求考生利用概括精练的句子从两个方面作答, 一般来说在题目的设置上, 命题人在作答处已标明了“ (1) (2) ”序号, 如果命题人未标明序号, 4分题也暗示了考生应如何作答, 只是在答题时, 考生要标明序号, 如此可体现一个考生的答题素质和修养。如是6分题, 分值重, 能力强, 有两种暗示可能:一是要求考生依据原文含义, 凭借主观想像答题, 只答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可;二是要求考生根据题干潜在的告知确定。如2005年浙江高考试卷21题:“从全文看, ‘精神的天空’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作者期望自己‘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原因。”题目两个问, 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可以推想, 后面的原因应为两点, 这样连同第一个问, 答案由三个小点组成, 每一小点2分, 总计6分。
2. 看试题指向。
一看答案思考范围的指向。有些试题给我们指出了解答试题时的思考范围, 如2005年上海卷《回望昨日的感伤》第8题:茨威格将维也纳视为“他心目中的文化圣地”原因是, 通读全文不难发现, 文中第5节, 主要写维也纳文化对作者的影响, 答案应在这一节寻找并思考;二看答案思考重心的指向。有些试题直接提示回答问题所应有的思考解答的重心, 如2002年《话说知音》的第21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 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 简要回答。显然这一题回答的重心就在“唐突地劝慰他”即作者的观点。根据原文的三、四段可得出答案。三看答案形成方式的指向。有些试题在答题方式上作了严格规定, 表述答案时应严格遵守。如2005年上海卷第4题:“从全文看, 民间剪纸在两方面‘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 内容上______, 形式上______”。题干很清楚“两个方面”又具体分为“内容”和“形式”上, 答题时必须按照题目指向回答。
3.看答题角度。
作答时, 是从正面作答, 还是从反面作答;是站在作者的角度回答, 还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来回答, 都要揣摩命题人的意图。
第三步:定位提取, 查前找后
阅读时, 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 确定对应的语句, 然后从这一语句往前找或往后找, 寻找答案时应注意“两点”:一是找准相关点, 明确与题干相关的那些部位;二是找准选择点, 进一步落实命题要求的相关语句, 思路上有一个由粗到精的过程, 一个渐进答案的过程。考生要从题干的指令中找到启发点和感受点, 再从文章的相关部位区分主要信息和非主要信息, 进一步筛选主要信息, 概括主要信息, 找准答题的突破口, 达到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譬如《白鹤翔集的记忆》 (2004年浙江省高考卷) 的第19题, 题干是“从文中看, 四十年前和四十年后鹤池环境有哪些变化? (各不超过15个字) ”题目本身就用了一种对比的方法, 暗示考生应在前后发生了变化的事物上去寻找答案。再从文章的结构上看, 对比手法明显;篇幅上的前长后短, 又暗示了从文章的后半部分找信息点, 相对来说较容易些。
第四步:忠实原文, 整合答案
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 不要凭空去想。这是专家的提醒, 也是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答案表述也要遵循这条原则, 要尽量用原文词句来表达, 不可凭印象胡编乱造;如果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 也要弄通语境, 结合上下文得其要旨, 不能自由生发, 离“文”万里。有这样三种组织答案的方法:
1.摘:
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或某一个词, 只要原原本本把它摘出来, 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如2005年江西试卷第18题:“根据文意, 解释‘匆匆走路的人’的含义”, 便可用文中第8节的内容作答, 即:“忽略了最大最长的一节, 却专门守候那极小的最后的一个点”的人。
2. 改:
即找出了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 由于语句太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 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根据题意, 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 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 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 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 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 即为所需答案。如2005年浙江高考试卷第19题:“作者认为‘生而为人, 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是________”, 原文中相应的内容为“人, 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 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 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 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 而答案要求不超过20个字, 就要对上述这段话进行提取和合并, 改为“人总在人群里寻找道路、回声、利润、表情”, 这样就符合题干的要求。
3. 造:
托福阅读时间分配以及阅读步骤 篇2
托福阅读包含3篇阅读,每篇阅读的时间为20分钟。建议是每篇文章,无论难易,都用17分钟做完,剩下的9分钟一律补充到较难的文章中去。如何补充呢?大家可以在做题的过程中一边做题一边将难题记录下来,最后的9分钟用来检查或者重做这些难题。
托福阅读这些部分应该详读
刚才建议大家一篇文章用17分钟做完,这个时间包含了全文阅读的时间和做题的时间,比较合理的安排是3-4分钟用来阅读,剩下的时间用来做题。3-4分钟是无法将整篇文章逐字逐句地进行阅读的,所以一定要掌握方法,有些部分要详读,有些部分要略读。而不管详略,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读出文章的结构和讨论的主要内容。下面讲讲详读的具体步骤。
1 读标题
文章的标题能透露不少的信息,在看到文章的标题后对全文的结构可以进行一个预测。比如说Applied Arts and Fine Arts,这个标题很明显是对比类型的标题,文章中应该会有两个讨论对象,而且是分类进行阐述的。
2 读主题句
有一个很好的技巧就是直接从最后一题中寻找线索,因为最后一道往往是文章小结题或者填表题,最后一题能很快帮助你锁定文章讨论的对象甚至结构。然后还可以从文章的首位句群中寻找主题句,记住,是句群而不是段落。因为有的主题句并不在第一段,具体的寻找方法在课内可以跟学员们分享。
3 读段落的首位句群
我们一般要读的是段落开头的两句和结尾的一句,要特别留心开头部分的转折词。
托福阅读可以略读的部分一览
为了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详读部分,我们必然要对文章其他部分进行略读。下面这些部分是要略读的部分。
1.重复与进一步解释的内容;
2.完全相反的情形;
3.具体的原理和过程;
4.目的已知的例子和引入;
5.重心在后面,前面略读。
提升阅读效率画逻辑结构图
在进行完前面两步后,对于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都会有比较好的把握,笔者建议学生可以在平时的练习中将文章的逻辑结构画出来,经过这样的练习,阅读的理解能力肯定会有提升。
托福阅读背景知识:火山岛的形成
地球的外壳并不是由单块石头组成的,而是由许多的“构造板块(tectonic plates)”紧紧拥抱在一起形成的,就像是一个灰常大的拼图。但是,不同地方的板块也各有不同,像有一些板块上住着小岛或是陆地,而另一些板块则形成了海底。据研究,所有的板块都处在不断地移动的状态,只是特别缓慢而已。那这是为啥呢?因为它们都漂浮在密度更大的半液体状地幔(mantlez),在地壳和地壳之间上。这导致板块的边缘则形成了扩张脊(spreading ridges)、俯冲带(subduction zones)、断层(transform faults) 等地理特征。也使得板块边界这一“动感地带”出现了火山鬼和地震妖这两货。
一般情况下,板块内部在地质上都很“淑女”,很安静(uneventful),但也有个别奇葩存在。扫一眼太平洋地图的写真照就知道了,那里的海底下有很多岛,其实它们都是火山,不过很多已经死翘翘了。而这些火山就是由地质活动造成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有些火山会发生在离板块边缘( boundary)那么远的地方呢?夏威夷群岛提供了一个比较靠谱的答案。这些群岛形成了一个岛链(chain),从夏威夷岛开始向西北方向延伸。美国地质学家James Daly发现岛屿年龄越往西北方向越老,一个加拿大地质老学霸Tuzo Wilson也同意这种观点并进一步解释:夏威夷向西北延伸(stretching)的岛链就是一个表现在表面的火山源。首先,位于西北尽头的岛是最早形成的火山岛,然后随着板块向西北漂移,形成新的火山岛。也就是说年龄最小的火山岛,位于在岛链的末端,也就是火山源处。虽然他的解释并未在学究儿界马上得到广泛认可,但是他的理论已然成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大多数板块内部的火山喷发都是由地幔柱引起,地幔柱就是从地幔深处涌出的熔岩柱体,只要火山在这种柱体上面,那么它们就会成为活动“热点(hot-spot )”,火山就会变得很活跃很暴躁很疯狂,并且持续时间还很长。而且大多数海洋中的岛屿也都是因为地幔柱的扩张形成的。
热点海洋火山岛和它们的“热点”轨迹对于地质界学霸们很有用,因为它们记录了过去的板块在固定火山源上的位置。它们因此可以重建(reconstruction)海底扩张的过程、大陆和盆地过去的地理位置,以及它们成长发展过程。比如,通过现在太平洋板块的位置,就可以利用“热点”追踪到5千万年前太平洋板块的位置。但是由于海洋盆地在地质年代上是相当短命的,所以利用“热点”追踪他们只能看到近些年地质的发展变化。
下面再强调一下重要词汇:
板块构造 tectonic plates
地幔 mantle
扩张脊 spreading ridges
俯冲带 subduction zones
断层 transform faults
安静的 uneventful
边缘 boundary
岛链 chain
延伸 stretching
热点 hot-spot
重建 reconstruction
托福阅读背景知识:蒸汽机的发展
提到蒸汽机(The steam engine ),大家好像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蒸汽火车,其实有个更贴近我们生活的东西也和蒸汽机有关,那就是铁。在英国,最开始人们是用木材作为燃料炼铁的,把铁矿放在大熔炉(furnace )里一点点的烧,所以就需要用到大量的(abundant)木材,可是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没有足够的地方种树,慢慢的也就没有能源可以使用了。这时精明的英国人发现当时的俄国是个种树大户,钢铁工业发展得很是不错,就开始从他们那边进口铁材,俄国起初还特积极的供应(supply ),后来发现自己家的树都快没了,就不再搭理英国了,结果英国人又陷入了能源危机(The energy crisis) 。
经过不懈努力,英国gentlemen又开发出了煤这种燃料,之后就开始玩命使用,无论是家里面还是工厂里,都是用煤去提供热量的,成就了一大票的煤老板。那些煤老板那叫一个有钱啊,喝牛奶都是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 咳咳咳,好像跑题了。再说回来,当时的英国人为了得到更多的煤,把矿啊挖得越来越深,之后矿井就会充满地下水,人们又不得不开始抽水,这时候问题就来了,挖掘技术,不对,是抽水技术哪家强?由于当时的英国还没有blue 翔这种高大上的学校,最开始肯定还是一般工人来抽水啊,慢慢演变成人力达不到的时候就做个泵(pump),用马在地面上拉,虽然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这样又费时又费力。终于有人看不下去,冲粗来搞发明,这两个奥特曼呢,一个叫Thomas Savery 一个叫Thomas Newcomen 分别在1698和1705发明了最原始的(primitive )蒸汽机,一开始的蒸汽机效率比较low,功能档也比较少,但是还是广为使用。
当人们都以为Savery 和Newcomen的发明已经达到了挑战人类智慧极限高度的时候,一个砸场子的人出现了,这个人就是后来出现在我们历史书上要求背诵名字的James Watt。这位少年成功的改良(innovation )了原有的蒸汽机,增加了气缸(cylinder ),经过反复的观察实验,最终达到了降低成本,减少消耗,节能减排,功能繁多等一系列惊人的效果。毫不意外的,人们马上抛弃了之前的老旧蒸汽引擎,开始大量使用Watt牌蒸汽机,并将其用到各种工业上,而我们一直提到的炼铁工业也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当然老百姓肯定也有所受益(benefit),炼铁工业的发展使得原来昂贵的铁制品慢慢变得便宜而又常见了,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带饭没有东西装了。
下面一起再复习下重要词汇:
蒸汽机 The steam engine
熔炉 furnace
大量的 abundant
供应 supply
能源危机 The energy crisis
泵 pump
最原始的 primitive
改良 innovation
气缸 cylinder
受益 benefit
托福阅读材料:川普当选后一个美国人的心声
At the conclusion of this last political election (ending with my beloved country being more divided than ever) a friend wrote me a letter sharing her fears and concerns for the future. She ended it with this sentence: “We live in troubling times.” I couldn’t help but agree with her, but the more I thought about it the more I realized that these current times aren’t the only troubling times that mankind has lived through.
这次大选结束了,我挚爱的国家从未如此分裂过,而在结束之时,我的一位朋友给我写了一封信,向我诉说她的恐惧以及对未来的担忧。而最后她以这句话结尾:“我们生活在令人不安的时代。”我非常同意她的观点,但我更多地意识到的是,人类自古至今都会经历令人不安的时代,不仅仅是当今的时代。
Ancient times were troubling times when crops could fail and half of all children died before the age of five. The first Christians lived in troubling times where they were persecuted, tortured, and even killed for their beliefs.
远古时代是个令人不安的时代,庄稼可能歉收,一半的孩子会因此在5岁前死去。第一代__也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他们会因为坚持自己的信仰而被迫害、折磨、甚至杀死。
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and the coming of the dark ages were troubling times.
罗马帝国的衰落和黑暗时代的到来也是多事之秋。
The Bubonic plague killed half of Europe and the rest struggled with starvation and petty wars.
黑死病害死了一半的欧洲人,而剩下的一半人则在饥饿和频繁的战争中挣扎。
The hundred years war, the crusades, the American and French revolutions, the Napoleonic and American Civil wars were all troubling times where hundreds of thousands died.
英法百年战争,十字军东征,美国和法国革命,拿破仑战争期和美国内战时期都是令人不安的时期,期间死了成千上万的人。
In World War I and World War II those thousands became millions. With the end of them the Cold war with its threat of nuclear destruction made for more troubling times. Then came the troubling times of terrorism and the fear they bring.
在一战和二战时期更是有数百万人丧生。随着这些战乱的结束,冷战又带来了核毁灭的威胁,开始了一段生灵涂炭的时期。
In addition to these were the troubling times that included the struggles of slavery, segregation,prejudice, poverty, greed, the Great Depression, the Great Recession, the struggle for equal rights, the loss of jobs and security, population explosions, natural disasters, the threat of starvation, the risk ofepidemics, and even the fate of our planet being at risk.
接着是恐怖主义时期,引发了大批群众的恐惧。除了这些,还有奴隶制、种族隔离、种族歧视、贫穷、贪婪的斗争,以及经济大萧条,经济大衰退,争取平等权利、工作和安全的斗争,人口爆炸、自然灾害、饥荒,遭遇传染病,甚至我们的地球也处于险境。
It is clear then that we do live in troubling times and that we always have lived in troubling times. The question is how are we going to LIVE in them. Are we going to feed them with our fear or lessen them with our love? Are we going to grow apart in hatred or come together in kindness? Are we going to continue to go from war to war or are we finally going to bring lasting peace to this planet? Are we going to grab for ourselves or are we going to give to others? Are we going to be selfish or are we going to save the world? The choice is ours. I think we all know, however, which choice our Heavenly Father wants us to make. May we all then make our troubling times less troubled by living our lives in love, joy, goodness, kindness, and oneness with God.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五步骤 篇3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整体意识 阅读方法 阅读训练 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相辅相成。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影响着学生全方位的知识和发展。注重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阅读,通过自读自悟,不仅能使学生获取丰富的知识,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下面笔者结合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就怎样搞好阅读教学浅谈几点体会。
一、教好每一篇课文,使学生打好基础
课文是“例子”,是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能力、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审美情趣的主要凭借点。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课文的阅读训练,课文不但要教好,而且要引导学生努力学好、用好。学生有了坚实的基础,才能更有效地接受阅读教学。
当然,阅读能力的提高,仅仅靠课内几篇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一只眼盯在课内,一只眼盯在课外,在认真学好课内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课外读物,使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增强阅读能力。
二、强化整体意识,使学生形成“大局观”
学生在阅读时,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弄清写了什么,再分析怎么写和为什么这么写等问题,要把一篇文章或语段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大致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主旨、思路和框架;其次,依据整体的感知,分析文章的局部,直至词语句子的意义、关系以及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再次,把各个局部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对文章的整体达到新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大局观”。这种“整体——局部——整体”阅读,能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三、掌握阅读方法,使学生“有利剑在手”
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各异,说明阅读知识遵循一定规律,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结合,如精读、泛读、定向阅读、选择性阅读,各有各的适应对象。掌握好的阅读方法,使得学生有“利剑”在手,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加强阅读训练,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要提高阅读训练的效果,须做到“四性”,即计划性、全面性、针对性、典型性。阅读训练在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难点。一般来说,初中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求同存异能力较差,应作为阅读训练的重点。训练材料和试题要有代表性,提倡“精练”“巧练”,力求从中找出规律,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但反对题海战术。
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受益终身
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多读”“精思”“勤记”“善用”四个方面。
多读。平时除了多读点报纸、杂志外,还要有选择地多读一些有价值的书,广泛涉猎,不要只限于课本或某一类课外读物。
精思。即要仔细思考。一是遇到疑难处要“精思”,思而不解,或查资料,或请教他人;二是在精彩处要“精思”;三是于无疑处“精思”——这个观点或者结论是否无懈可击?
勤记。要勤“记录”,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圈点批注,发现名言佳句、精彩片段、典型事例,随手摘录做成卡片、写成笔记。还要勤“记忆”,对于名言佳句、精彩片段、典型事例,不妨多背背,集腋成裘。
善用。善于把在阅读中汲取的思想、文化、知识营养、写作方法,自觉运用到写作中去,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高中英语阅读三步骤教学之谈 篇4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生,阅读教学,运用能力
构建主义教学理论认为, 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认知思维, 鼓励学习者运用阅读质疑和探究解疑的方式来阅读学习, 能够在透彻了解语言素材所表达的主体大意的前提下, 更利于帮助学习者形成有效的阅读学习思维。根据上述理论,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围绕阅读疑难, 采用多样化探究解决方式进行优化教学, 不仅能够增强学生阅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激情, 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学习使用能力和语言文化素养。
一、自我质疑阅读,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带着问题进入阅读, 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视野, 更能够帮助学生深化语言文本的理解感悟。学生以这样的方式参与阅读, 一方面, 能够激活他们的语言阅读学习思维, 增强他们的理解感悟能力;另一方面, 能够起到细化文章语言表达内涵的作用, 便于学生全面地理解文章。
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阅读, 能够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 充分调动多种语言学习感官, 让学生能够有效认识和运用文章中的语言表达内容。在阅读中, 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 全面了解语言文章主体大意的基础上, 从文章题目、表达思想情感等多方面进行阅读学习。在此基础上, 建议学生能够就自己的阅读疑难之处, 进行质疑, 要求学生能够围绕阅读学习的疑难, 运用圈重点、划难点的方法来予以充分体现, 并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前后反复阅读和大胆猜测理解等方法来解决相关疑难问题。
二、合作探究解疑, 丰富学生阅读思维
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疑难, 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来予以破解。课堂教学中的团队运用则是其中最好的方法。通过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疑难问题, 一方面, 能够活跃学生的语言阅读学习思维, 便于学生进行使用;另一方面, 能够帮助学生互相了解在学习中各自存在的问题, 丰富语言学习思维。
运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能够使得学生的阅读学习过程更为具体生动, 对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思维起到深化
通过合作探究, 一方面, 能够让学生的阅读学习成为一种自觉主观行为, 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另一方面, 能够发扬团队学习的优势, 增强学生的互相理解感悟能力。像《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Unit3 Looking good, feeling good的“Reading Dying to be thin”教学中, 要求学生能够就“Reading A”中的习题来思考:Why do we want to be thin?在此基础上, 请学生就“thin and healthy”来进行综合思考, 鼓励学生能够围绕“How to make us become healthy?”来进行合作探究, 深化对语言文本的理解感悟。
三、语言表达生成, 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反思能力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这种反思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借助语言表达内涵来综合表达自己所要学习掌握的内容。通过语言综合表达运用, 不仅能够体现学生的语言学习掌握情况, 更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
围绕语言的表达生成, 可要求学生运用口语表达主题, 说出自己的理解感悟;书面表达文章语言细节, 深化语言学习运用;运用话题讨论, 激发阅读学习丰富的想象思维等都是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能力的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 不仅能够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反思, 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如上所述, 运用好上述教学三步骤, 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语言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体, 引导他们能够多元化阅读, 提高综合运用能力。这样的模式, 不仅能够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2]储思源.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三步走[J].中学教学参考, 2011年第10期
[3]刘小瑛.高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 2010年第1期
阅读教学三个步骤(范文模版) 篇5
阅读教学三个步骤
阅读教学可分前、中、后三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所侧重。在“阅读前”的准备阶段,通过各种手段介绍背景知识。在“阅读中”阶段,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阅读,并回答更多的问题,教师作一些必要的解释。在“阅读后”阶段,做一些巩固性的练习,教师就课文内容提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发表对文章中一些观点的看法,提出建议,这样使课文与学生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更加充实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教师应该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有效地进行教学。以上所谈到的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许多教学策略还留待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去挖掘和完善。
把握阅读四步骤 触摸语言之精髓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培养语言实践
阅读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由此,我们认识到,语文教学的本色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只有让学生不断触摸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享受情感的熏陶与思想的启迪,凸显人文性。
如何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现在教改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围绕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发挥新教材优势,把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发展儿童语言作为阅读教学的追求。
一、预读准备,激发阅读期待
这是将学生从原有阅读认知水平带入新的阅读情境,积极建立广泛联系的独立阅读准备活动,在学生阅读学习过程中,这是具有较强的定向性和基础性的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两个任务:①文内知识准备,包括教材的常规要求,如生字新词预习,单元提示的内容,文后习题的思考等,②文外资料收集,包括和课文相关的图片、文字、音像实物甚至动手实践等。课始,由教师引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师生共同参与语文交流的过程中,多角度、多层次汇集信息,初步建立情感沟通关系,激发学生对新的文本的阅读期待。
教学人教版第三册《我是什2》时,我设计了五个谜语:①像是烟来没有火,说是雨来又不落,有时能遮半边天,有时只见一朵朵;②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③白色花,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天,无根无枝又无叶,此花原从天上来;④白色冰晶,不甜不成,有色无味,寒来夏无;⑤散步在小溪,睡觉在池塘,奔跑在江河,咆哮在海洋。其谜底分别是:云、雨、雪、冰雹和水。在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分别用多媒体出示各种自然现象的图和文字,同时导入课题:小朋友们真聪明,都快成了猜谜大王了,你们知道这些自然现象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此时学生们入情入境,真可谓是“课未始,兴已浓”。
二、自主诵读,整体感知文本
这是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合适的读书方法,自主获得独立的认识、观点、问题、发现,并获得整体感知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中,学生要经历四读:一读,大声读,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的读音,二读,读通课文,把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三读,反馈展示,把读得最好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四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轻声读,可以读读停停,想想读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阅读的独立性、自主性,学生在一遍遍地通读中,在质疑中不断进取,产生新的阅读需求。
读完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的反馈和交流,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填空式、破题找句法、文体特色法、比较异同法和个体感受法等,在诵读实践中发展儿童语言作为教学的追求。
三、把握主题,深入感悟文本
把握主题,把阅读引向重点、难点、疑点和焦点,形成比较科学的、深刻的、系统的、完善的认识的过程。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有:①围绕主题,分解成若干主问题;②选择主问题、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在自主与合作中富有个性的体验深究;③总结概括,即再读课文。整体把握,回归主题。
这几个过程,是语文教师公认的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支撑的。但也是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大量的“问”。过多、过细的提问把一篇篇精美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从而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一个或几个主问题,通过这些主问题把学生“拴住”,引着他们通过一个个阶梯走向认识。
学生在不断地发现、议论、品读、赏析,充分感受文本的丰富内涵和情感,充分享受语文学习中语言文字所带来的创造感和成功感,从而加深了对语言的理解与内化。
四、综合实践,拓展学习空间
这是学生通过生动活泼的个性化的语文实践活动方式,把自己内心的知识习得、独特体验表达、展示出来的过程。这一阶段任务主要有:①完成根据课文的语言特点和教材的编排体系设计的基础知识练习,这些练习要少而精;②读写结合,或根据课文的写作特色,或联系课文的内容进行说写;③大量阅读,通过推荐课外读物,开展读书评比活动,在教师的有意识的引导和激励下逐步养成好读书、会读书的阅读习惯。这是把知识由外在语言转化为内在语言的过程。
英语语感阅读法的应用与实施步骤 篇7
2012年9月,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宝成教授及其教育团队的指导下, 我校参与了关于语感阅读的研究。笔者有幸带领高一英语教研组8名教师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中国基础英语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子课题“英语语感阅读法指导下的实施步骤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 笔者带领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理论, 定期研讨教材,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有步骤地开展语感阅读与实施步骤的研究。
二、教师学习新课标理论与语感教学阅读的衔接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 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拓展视野,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萨拉科 (Saracho) (1993) 指出:语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不可分成拼字、阅读、写字等独立的部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和学生一起发展, 实行教学。学生在教学中是一个主动的角色, 并使教学对他们有意义。“有意义”就是真实语言的关键词。 语感阅读模式的核心内容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素质教育, 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教育。英语素质教育的本质是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 英语学习要“以积累为本”。在语言学习基础阶段, 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语感阅读”。“语感阅读”强调以意义为核心, 整体输入, 整体盘活, 整体输出。以读为本, 拼读领先, 读听结合, 形成语感, 分级加量, 促说带写。
三、教研组制订语感教学探索实践的步骤
步骤一:自主选择教材,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典范英语》系列丛书来自英国本土, 语言鲜活纯正, 原汁原味, 由浅入深, 符合中国孩子学习英语的需求。其中每本书的故事中既有生动形象的插图, 又有对文中难点的注释, 饶有趣味。高一年级学生学习的是《典范英语6》, 以其中的Captain Comet and the Purple Planet为例, 飞船、宇宙本身就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 险遇、怪物, 又像电影一样直观, 学生读书更像是在看一部科幻片, 喜不自禁。
步骤二:更新教师观念, 提高教师素养
2012年, 负责课题的教师来校对语感教学的成果进行了展示, 使我们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和鼓舞。从此, 语感教学在我校全面开展。学校每年组织教师去北京参加“中国基础英语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学术交流研讨会”, 聆听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们的讲座。2013年9月, 作为学校课题组带头人, 笔者专门完成一堂阅读课 (个人操作) , 并进行小组商议、讨论, 讨论涉及对教材的细化解读等内容。最终, 课堂与研讨得到了专家、教师的高度赞赏。从不了解语感阅读, 到懂得如何细化教材, 最后把新课标与语感阅读进行有机融合, 我们的业务水平和课堂驾驭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步骤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1.课前预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 理解故事, 写阅读笔记
课前,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状况及具体教学内容, 在每周五结束时给学生布置好周末的阅读任务 (即每周一本书) , 要求学生读三遍:第一遍, 通读文章, 不借助工具书, 对不认识的生词, 通过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测, 培养猜词能力;第二遍, 读一遍文章, 借助工具书查出生词, 并与第一遍读文章时猜测的词语意思进行对照;第三遍, 读文章, 写阅读笔记。 阅读笔记的内容包括生词、重点词组及读后感。生词和重点词组都要求注释, 标出页码, 找出在原文中的句子并模仿造句。生词需查出音标、词性, 词组要求不少于30个。以下是一名学生所做的Noisy Neighbours阅读笔记:
A. miser吝啬鬼 (P4)
原句:Mr. Flinch was a miser.
仿句:She always lends nothing to other stu- dents, so she is a miser.
B. get rid of除掉, 摆脱 (P12)
原句:That will get rid of them.
仿句:We don’t like him, but he likes to play with us. We want to get rid of him.
C. 读后感
This is an interesting story. Mr. Flinch is a miser. Carl is a mender. Poppy is a musician. Mr. Flinch can’t stand the noise from the two neigh- bours. He gives the money to the two neighbours to ask them to go away. Although they move their hous- es, Mr. Flinch should still bear the noise. It’s a fun ending.
(2) 选择喜欢的段落, 模仿语音语调, 进行课前演讲
每节课用3分钟的时间进行Daily Speech。内容可以选 《典范英语》中学过的段落。演讲结束后, 学生先给出评价, 教师再进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学生非常喜欢演讲这一环节, 它不仅让他们巩固了原有知识, 而且让知识消化成为其内在素养。
2. 课堂设计焕发光彩
(1) 大声朗读, 练习语音语调, 培养合作精神
教师应针对不同年级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七年级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大声朗读, 模仿朗读, 培养良好的语音语调, 使朗读变得绘声绘色。因此, 每节课上, 笔者都会设计让学生朗读文章的环节。通常情况下, 是在课前将朗读任务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练习, 让他们通过同学间的互相学习, 改正发音, 听读、模仿磁带, 以达到让每位学生都能分角色流利朗读的目标。这不仅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 也能使学生主动参与,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培养其团队合作的精神。
(2) 讨论封面,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封面, 预测文章内容,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如:Princess Pip’s Holiday的封面展示的是一个骄傲的公主。于是, 很多学生都谈到了大家所熟悉的公主, 并猜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傲慢公主的故事;部分学生则有不同的意见, 他们想到了戴安娜王妃, 那个富有爱心的王妃。这个环节在上课一开始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让他们有兴趣带着诸多的疑问去探索文章。
(3) 分析人物性格, 整体把握文章脉络
语感阅读是以意义为核心, 整体输入、整体盘活的阅读方法。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避免了对词汇和语法现象的细化研读, 符合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要求: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通常, 学生会在课堂上找出反映人物性格的句子, 通过句子分析人物性格, 把握人物命运。 “性格决定命运”, 通过分析人物性格, 可以培养学生性格的自我完善与塑造能力。正所谓教书育人, 就是在教书的过程中孕育做人的道理 (陶行知2013) 。
(4) 角色扮演, 精彩纷呈
角色扮演活动的主题或素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能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典范英语》集现实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操性于一体, 能刺激学生的表现欲和表演欲。例如, 针对Walrus joins in中众多的角色, 学生设计了一场精彩的舞台表演。剧中有憨厚的海象、北极熊……他们的表演总能获得阵阵掌声。表演过程中, 学生能正确、得体地运用英语交流, 可以使口语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为后续的语言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 以读促写
学生的词汇和口语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时, 可以开始书面表达的训练, 主要包括读后感、故事缩写、故事续写、仿写等。随着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 竟潜移默化地促进了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实验前, 学生的写作水平只限于3~5句话, 如今, 水平较高的学生已经可以写出语段优美的文章来。
3. 课后复习, 阅读跟踪, 提高语言再现频次
为使学生养成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 我们要求学生每周回家听并模仿录音半小时, 同时, 还制作了“郑州中学《典范英语》阅读家校联系卡”, 要求参加实验的学生如实记录阅读情况。
四、研究工作方案
包括已进行的研究工作情况和进度计划、中期成果, 如表1所示:
(一) 准备阶段 (2012年6月~9月)
1. 教师培训:对负责实施课题实验的教师进行培训, 如有可能, 应该派教师前往课题实验较成功的学校和年级进行学习考察。
2. 学生情况分析:开学初, 以测试的形式对即将全面开展语感阅读教育实验的高一年级全体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情况摸底, 并分析学生之间、班级之间的差距。
3. 实验前材料准备:课题实验教师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站提供的备课资料, 准备各种必要材料, 如“英语阅读记录检查表”、阅读摘抄笔记本、听写记录本、教材《典范英语》。
(二) 实施阶段 (2012年9月~2015年7月)
1. 早读:结合课本内容与《典范英语》读物的内容, 高一年级以掌握英语拼读规律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突破口,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 课内精读:将每周三的校本课程时间设置为 《典范英语》的学习日, 课上学生听、读, 教师或个别学生讲解相结合。学生跟读1~2遍后, 自行大声朗读, 然后教师适当就材料中的重要信息点进行口头提问, 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整体理解后, 教师可以给学生适当布置进一步学习的任务, 如摘抄重点词语、句子, 或者根据学生的不同英语水平要求学生完成缩写、改写、读后感等任务。教学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 教师以掌握英语拼读规律作为英语学习的突破口, 听读结合, 让学生出声朗读, 奠定语感基础;第二阶段, 教师以分级的、简易的、 原汁原味的故事、小说为主, 满足学生心智发展的需要;第三阶段, 教师选用文学类作品, 回归语言教育的“人文”之本;第四阶段, 学生以自读为主, 教师指导为辅, 重视语言学习基础阶段基本功的训练。
3. 课外阅读:学生以自读为主, 教师指导为辅, 每天安排学生自读 (大声朗读) 10分钟, 并在“英语阅读记录检查表”上记录自己所读的内容及阅读时间。同时, 学生每人准备一本笔记本, 记录或标记重点词汇、短语、句子及段落。
4. 辅助活动:教师帮助设计各种活动对学生的阶段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反馈, 使学生体验到进步的快乐, 以培养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学习积极性和持久性。如:英语海报设计、情景对话、分角色朗读及表演、书法比赛、词汇比赛等, 也可每月观赏一部根据阅读原著改编的英文电影。
五、教研工作成果
(一) 理论认识的提高
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使每一位高中毕业生都具备基本的英语语言素养, 具备共同的语言能力基础, 从而具有终身学习必备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经过三年的努力, 全组8位英语教师在英语题目设置、试卷编排、教辅书选择, 甚至课堂活动等各个环节变得更加稳健, 并积极以语感教学理论为指导探求语言的本质和学习规律的问题;意识到英语教育是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 不只是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更加明确英语教育的目标是用英语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 而不只是单纯掌握一种交际工具。因此, 减少做题、测试的时间, 增加语感阅读的输入成为英语教师的共识。
课题组认为,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语感阅读教学理应成为推动英语教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理应得到所有高中学生与教师的高度重视。 高中英语语感阅读法指导下的实施步骤研究更能全面记录和跟踪整个研究和实施过程, 便于设定和调整不同时期的教学目标, 适时做出相互指导, 以全方位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二) 教学成果显著
该教研组在2015年圆满完成了本届高中教学任务。在学校招生状况不佳的状况下, 2015年高考全年级英语平均分达120分以上, 30余人140分以上, 整体成绩居全省第三, 创历史新高。
结束语
对语感阅读实施步骤的探究, 使学生知道了怎样学英语, 教师领悟了怎样教英语。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阅读量明显增加, 阅读速度也明显加快,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 写技能。大量原汁原味的文学作品帮助学生了解了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拓展了视野。
当然, 在实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 如:如何保证阅读时间和如何在课时紧的情况下统筹现行人教版教材和《典范英语》;实验班人数较多, 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难度大, 尤其是“学困生”;相匹配的教辅资源较少, 除了书、录音之外, 没有其他的教辅资源, 教师备课量大, 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这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摘要: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使每一位高中毕业生都具备基本的英语语言素养, 具备共同的语言能力基础, 从而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语感阅读”强调以意义为核心, 整体输入, 整体盘活, 整体输出;以读为本, 拼读领先, 读听结合, 形成语感, 分级加量, 促说带写。笔者以理论为基础, 从实践出发, 带领高中教研组深入学习理论, 定期研讨教材, 有步骤地开展语感阅读与实施步骤的研究。
关键词:语感阅读,实施步骤,高中教研
参考文献
阅读步骤 篇8
英语阅读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 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理论进行指导, 编写英语课文都是不可避免的。语篇材料既是英语知识的主要载体, 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阅读教学过程也就是对课文的处理过程。一方面来说, 语篇既是语言知识输入的来源, 也是学生掌握语言技能的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来说, 英语阅读理解是各类考试的必考题型之一, 而且占分比例较大, 这是考查对英语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语篇阅读教学的特点及要求
1.分析语篇阅读教学的特点
整体理解、内容和意义是高中英语语篇阅读教学中要重点强调的, 所以在课堂上讲解词汇和语法, 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等, 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在英语语篇阅读教学中, 重点并不是语言形式, 而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语篇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尽管讲解语言知识仍占据一定的比例, 但没有占绝对主导地位。教师是在上下文中讲解语言知识, 是在篇章中开展的。在这种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下,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在英语听力和口语能力, 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各方面的语言运用能力;但是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率以及提高他们的英语文化素养是最重要的目的。
2.语篇阅读教学的要求
要想使阅读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要求教师注意: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中所设计与实施的活动, 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等会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有极大的影响。所以, 教师在备课时, 一定要做到因材施教。
三、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施的要求和步骤
语篇阅读教学模式所强调的是对篇章进行整体理解, 也就是说, 教学应在教学内容的整体感知和整体场景中开展, 理解整体内容。语篇阅读教学会针对课文内容展开一系列前后相关的活动或问题,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训练时, 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训练要做到准确, 循序渐进, 难度适中。 语言训练, 重点在于语言内容, 对语言知识进行适当的解释, 特别是影响到课文理解的长而且难的复合句要做适当的讲解。
语篇阅读教学以理解整篇课文内容为前提, 学生运用已学语言知识浏览课文并且寻找重要语言线索, 对所读文章有一个总体印象, 然后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主旨大意和重要信息, 对文章进行一个表层理解;在此基础上, 理解作者的目的和立场, 对课文进行深层理解;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 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观点等。
在平常的英语课文教学中, 语篇阅读教学一般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操作。
(一) pre-reading:运用各种导入形式, 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
为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pre-reading这一部分。通过这个部分, 教师能引导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课文学习中来;并且这可以让学生思维变得更加活跃, 这样, 阅读效率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现在所使用的高中英语教材内容丰富, 涉及的题材包括日常生活、经济、文化、科技、人物传记等等方面, 体裁形式多样, 例如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章运用不同的导入方法, 例如提问、展示图片、介绍文化背景知识、猜测文章内容、教授相关词汇、听相关材料导入到课文等等。此外, 还可以采用事先布置任务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 那就是要求学生在分享信息时要尽量用英语表达。通过这种方式, 既让学生练习了口语, 又让他们熟悉了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 学生就会对这篇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 会迫不及待地去学习课文, 把自己已知的信息和课文中的相关信息联系起来, 这样就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尽管英语阅读教学的导入方法有很多种, 教师应根据每篇课文的具体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导入方法。判断一个好方法的标准就是看这种方法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否主动想学。
(二) while-reading:运用略读和细读对文章进行分层次理解
1.略读 (skimming)
略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技能,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忽略一些非重点信息, 快速找到关键信息;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能逐词逐句地读, 而是一个意群一个意群地快速扫描。在英语考试中做阅读理解题的事实细节题时, 这种略读法非常实用。
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情境, 笔者的做法是在阅读课文前先提出问题, 例如要学生找出时间、地点、人物等,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阅读时要求学生不要指读、重读等, 这样容易使获得的信息很难整合, 提醒学生不能一遇到生词就查字典, 而是要通过上下文、构词法或者语法等猜测词义。经常提醒学生文章中每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通常是主题句, 文章的首段往往点明主题, 而文章的末段通常是全文的总结和归纳。
2.细读 (close-reading)
对于课文中的一些较难理解的长而难的复合句以及一些重要段落要采用细读法。通过深入细致的阅读, 能让学生更深入领会课文各段的主旨大意, 每个自然段之间的主要关系, 以及课文中的一些细节。如此练习的目的是通过这一方法训练学生的分析和概括等能力。
教师应该依据不同的英语阅读材料,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 指导他们寻找与主题紧密相关的具体事实和信息, 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到所提出来的问题, 限时训练对英语高考答题非常重要, 因为这关系到学生是否能答完试题。
此外, 在阅读中教师应该提醒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所提供的事实进行推理判断, 切忌根据自己主观想法进行随意判断, 要以课文提供的数字、时间、地点等事实和关键词作为推理判断的依据;而且, 还要根据文字的表层信息进行分析和逻辑推理, 切忌以偏概全;在阅读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到与问题相关的线索或关键词。
(三) post-reading:讲解知识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1.精讲
精讲的主要目的就是对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单词、词组, 长而且难的复合句和语法等进行集中讲解, 并做适当的拓展和小结。同时,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教师应当适当地融入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跨文化知识。比如一些长句的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句子成分, 并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2.强化与巩固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运用, 因此在学生能较好地理解课文的结构、内容及知识点之后, 教师就应该要培养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首先, 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 进一步规范他们的语音、语调, 为学生的听力训练打下基础。然后, 让学生朗读课文, 要做到语音基本正确, 语调自然, 能达到流利的程度。其次, 根据课文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巩固语言知识。再次, 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信息内容进行交流活动。
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对话三步骤 篇9
一个要教会孩子阅读的教师,自己首先要俯下身子去阅读。否则,一个连文本都打动不了自己的教师,如何通过师生间的对话去引领学生在文本中品读、发现文章的魅力呢?阅读教学不可能是教师把他对“文本”的理解“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学生在拥有对“文本”的自我理解并与教师展开平等对话后,才有可能通过自主选择、自主深化,提升自己对“文本”更丰富、更深刻、更显教育意义的把握和理解。因此,在上课之前,教师对文本的深入钻研、深层挖掘极其重要。文本告诉了我们什么?背后涉及了哪些知识?它涵盖了哪些内容?编者选编这个文本是想要我教给孩子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把这几个问题思考清楚了,也就吃透了教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对话就轻松多了。笔者把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对话的过程分为了三个步骤,也就是有效对话三步骤。
第一步:阅读文字。任何课文都离不开文本的教学,这是进行其他层面对话的基础。大多课文往往都有中心句或关键词,学生通过各种朗读方式后,找中心句或关键词,这也是培养学生文字敏感度的重要途径。以《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为例,课文开头的第一句“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千古奇人”就是中心句;《地震中的父与子》最后一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了不起”就是关键词。抓住了中心句或关键词,然后再加以自己的语言概括,这就做到了有效阅读的第一步。
第二步:阅读灵魂。如果说阅读文字是浅层阅读的话,那么阅读灵魂就是深度阅读了。只有通过对字词的推敲、句子的品味,才能触动心灵的深处。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由在文字里来回走动:哪些句子或词语打动了你?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有效对话的第二步,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换词体会、补充资源、换位体验、激情引读等。以《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为例。在体会徐霞客远大志向时,笔者引导学生抓住“埋头经书”与“醉心古今史籍及地志”进行对比,体会徐霞客的“卓尔不群”。研读奇行是重中之重,笔者利用白板课件的聚焦功能,突出课文插图徐霞客的“燃松拾穗,走笔为记”,体会他的坚持;而体会“千辛万苦”一词,笔者请孩子们想象徐霞客所经历了哪些苦?哪些危险?通过补充文本,让徐霞客锲而不舍的品质悄然走进孩子的心。而在体会徐霞客当时的交通情况和社会动乱时,笔者利用课件出示路线图,让徐霞客曾经的艰辛再次呈现。没有飞机,没有火车,没有平坦的大路,就靠着一双脚,要克服大自然的困难,还得克服交通困难、不断出现的劫匪,可以说,这九万里路,30多年,饮尽孤独,绝非是常人能为。然后笔者再趁热打铁:徐霞客一路走来,伙伴们有的病死了,有的被劫匪杀了,还有的甚至偷了他的行囊逃了,此时,如果你是他的亲人、朋友,你理解吗?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通过这样的换位体验,奇人形象不丰满都难了。这样的深度对话,自然让学生感触到徐霞客的伟大灵魂了。
第三步:阅读自我。阅读自我,其实是沉淀美丽的心灵对话。引领学生在文字里来回行走,最后还得走出文本进行对话,否则就不是有效的阅读了。你感悟到了什么?你从文字里收获了什么?你写法上有没有收获?当然,这些都是让学生自由去发现,去表达。以《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为例,短短几百字,独特的题目、精练的语句、对比的写法,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学生感悟到语言、动作的描写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时间的分段描绘,可以更形象地凸显救援时间漫长,展现一个焦急不安、期盼儿子生还、不放弃任何希望的父亲形象。以后要突出表现人物心情,也可以采用时间的分段描绘。当学生畅所欲言时,作为教师,必须珍视学生的阅读体会。很多时候,学生领悟到写作方法,远远比一个教师去教好得多。
在与孩子们一起在文字里行走的历程中,我们对阅读便有了深刻的感触。庆幸的是,在我们学习一篇篇美文时,也领悟到了另一种阅读。那一篇篇美文,不就是一处处风景么?好词佳句,就是构成风景的奇石异树,在风景里行走,阅读文字,阅读灵魂,阅读自我,这,难道不是我们的另一种阅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