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清洗(精选十篇)
内镜清洗 篇1
1.1 材料
多酶清洗液、含氯消毒液、50m L注射器1付, 高压水枪、潜血测试纸、腔镜器械包括:活检钳25把、异物钳25把、手术剪15把、取石钳15把、电凝钩20把, 前列腺汽化电切系列器械50件、膀胱镜系列器械50件。
1.2 污染程度判定
轻度污染:器械表面及管腔, 齿缝内有斑点状血迹或污迹;中度污染:器械表面、管腔齿缝内有明显血迹及污迹;重度污染:器械表面全部被血迹或污迹污染。
1.3 方法
通过多次选择使用后的中等污染程度的内镜器械400件, 分为A、B两组。A组 (对照组) 200件, 按传统清洗法, 将器械打开关节, 充分浸泡于含有效氯2000mg/L消毒液内30min, 注射器冲洗管道, 然后用流动水反复冲洗, 毛刷刷洗齿缝, 关节等处, 之后吹干, 上油灭菌备用。B组 (观察组) 200件, 用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 冲洗擦干后再用1:100比例的多酶液浸泡10min, 高压水枪冲洗管道, 毛刷刷关节、齿槽之后冲洗干净, 擦干上油灭菌备用。
1.4 观察内容
本试验主要观察两种不同清洗方法清洗后洁净度和隐血检测情况。清洗效果判定:干净:到规定时间后实验样品光亮如初, 无任何污迹;一般:到规定时间后实验样品肉眼可见斑点污痕;不净:到规定时间后实验样品表面及管道、齿缝等处有明显片状污迹。
1.5 隐血检测方法
用纸片法检测隐血, 先用测试窗内的试纸A和试纸B擦试清洗好的器械, (尤其是在关节钳齿, 管腔内擦试) 然后于试纸背面的橙色窗内各滴
表1 A组与B组清洗效果比较
表2两种清洗方法清洗器械隐血检测结果
加两滴橙色液, 于30min内判断结果, 出现紫色者为阳性反应, 无紫色出现为阴性反应[2]。
2 结果
2.1 两种不同的清洗方法对器械洁净度的比较 (见表1)
从表1结果可见B组洁净度明显优于A组, P<0.05。
2.2 两种清洗方法清洗器械隐血检测结果 (表2)
从表2显示B组的潜血试验阳性率显著低于A组, P<0.01。
3 讨论
3.1 从观察结果显示, 使用高压水枪、多酶液清洗方法与传统清洗方法相比, 效果显著, 并且与作者朱桂双观察结果相似[3]。
传统清洗法使用的含氯消毒剂, 具有广谱、高效、低毒, 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受有机物影响很大, 消毒液不稳定等特点, 但不能分解人体分泌物, 而多酶清洗剂因含蛋白质水解酶, 能分解所有的有机物, 同时配合使用高压水枪, 对复杂管道、器械齿槽、关节等处的清洗快速彻底, 避免了传统方法的反复洗刷, 从而减轻了护士的劳动强度, 还能延长器械的使用寿命。
3.2 提高器械的清洗灭菌质量
要提高无菌物品的质量, 物品的清洗质量是关键。任何残留的有机物如血迹、粘液都将妨碍微生物与消毒剂的有效接触。且会产生保护膜而影响灭菌效果。因此, 对所有内镜器械的灭菌, 彻底清洗是相当重要的。而内镜器械的清洁度是决定腔镜手术成功关键之一, 同时也是控制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 更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和保证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
3.3 注意事项
(1) 严格按《内镜清洗流程》操作即:拆卸-清洁-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流水冲洗、干燥-1:100多酶液浸泡10min-高压水枪冲洗-干燥上油—灭菌备用; (2) 清洗时注意加强自我保护如戴防护眼镜、防水口罩、防水围裙、防水鞋, 同时加强环境的保护; (3) 强调器械清洗必须先拆卸, 使用不同大小、形状的毛刷洗管腔, 浸泡时轴节必须打开。
3.4 从本组资料显示, 含氯消毒液浸泡后再用多酶液浸泡、高压水
枪冲洗的方法能达到彻底清洗的效果, 该方法操作简单、药品来源广, 比较适合于基层医院的应用,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56~165.
[2]刘婷.多酶清洗液在肝炎病人手术后器械清洗的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8A) :09.
内镜清洗消毒规范 篇2
软式内镜使用后应当立即用湿纱布擦去外表面污物,并反复送气与送水至少10秒钟,取下内镜并装好防水盖,置合适的容器中送清洗消毒室。清洗步骤、方法及要点包括:
一、水洗
1、将内镜放入清洗槽内:
(1)、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用低纤维棉絮反复擦洗镜身,同时将操作部清洗干净;
(2)、取下活检入口阀门、吸引器按钮和送气送水按钮,用清洁毛刷彻底刷洗活检孔道和导光软管的吸引器管道,刷洗时必须两头见刷头,并洗净刷头上的污物;(3)、安装管道插塞、防水帽和高压水枪,用高压水枪反复冲洗活检孔道;(4)、用高压水枪冲洗送气送水管道;
(5)、用高压气枪吹干活检孔道及送气送水管道的水分并擦干镜身。
2、将取下的吸引器按钮、送水送气按钮和活检入口阀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擦干。
3、内镜附件如活检钳、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异物钳等使用后,先放入清水中,用小刷刷洗钳瓣内面和关节处,清洗后并擦干。
4、清洗用低纤维棉絮应当采用一次性使用的方式,清洗刷应当一用一消毒。
二、酶洗
1、多酶洗液的配置和浸泡时间按照产品说明书。
2、将擦干后的内镜置于酶洗槽中,用注射器抽吸多酶洗液100毫升,冲洗送气送水管道,用吸引器将含酶洗液吸入活检孔道,操作部用多酶洗液擦拭。
3、擦干后的附件、各类按钮和阀门用多酶洗液浸泡,附件还需在超声清洗器内清洗5~10分钟。
4、多酶洗液应当每清洗1条内镜后更换。
三、清洗
1、多酶洗液浸泡后的内镜,用高压水枪或者注射器彻底冲洗各管道,以去除管道内的多酶洗液及松脱的污物,同时冲洗内镜的外表面1分钟。
2、用高压气枪向各管道冲气10秒,排出管道内的水分,同时用清洁干纱布擦镜表面,并清洗刷,清洗时间不少于1分钟。
四、消毒
软式内镜采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或者灭菌时,应当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并进行化学监测和生物学监测。
1、需要消毒的内镜采用酸性氧化电位水消毒,按使用说明操作;非全浸式内镜的操作部,必须用清水擦拭后再用75%乙醇擦拭消毒。
2、需要灭菌的内镜采用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灭菌。
五、内镜附件的消毒与灭菌方法及要点包括: 目前大部分附件已经做到了一次性使用,对不能一次性使用的内镜附件应注意严格清洗消毒。
1、内镜器械:拆卸所有可拆卸的部分,用纱布及软毛刷在含酶清洗液中彻底清洗,特别注意关节等难清洗部位。消毒流程为:清洗、干燥、消毒流动水清洗、干燥、装塑封袋、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灭菌。
2、内镜注水瓶:将注水瓶和连接管彻底清洗后用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灭菌后连接好旋紧备用。
3、台车电缆:每日检查结束后用乙醇纱布擦拭。
4、引流瓶用含氯消毒剂浸泡。
5、清洗槽、酶洗槽、终洗槽刷洗后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六、细胞刷、导丝、异物钳等内镜附件必须一用一灭菌。首选方法是压力蒸汽灭菌。也可用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灭菌,具体操作方法遵照使用说明。灭菌后的附件应当按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
七、每日诊疗工作结束,用75%的乙醇对消毒后的内镜各管道进行冲洗、干燥,储存于专用洁净柜或镜房内。镜体应悬挂,弯角固定钮应置于自由位。储柜内表面或者镜房墙壁内表面应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洁,每周清洁消毒一次。
八、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必须对吸引瓶、吸引管、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进行清洗消毒,具体方法及要点包括:
1、吸引瓶、吸引管经清洗后,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刷洗干净,干燥备用。
2、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经充分刷洗后,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
九、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必须对当日拟使用的消毒类内镜进行再次消毒。硬式内镜的清洗消毒
一、硬式内镜的清洗步骤、方法及要点包括:
1、清洗:使用后将内芯从镜鞘中抽出立即用流动水彻底清洗,除去血液、粘液等残留物质,并擦干。
2、酶洗:
(1)将擦干后的内镜、镜鞘、内芯、导光束等置于多酶洗液中浸泡5—10分钟,浸泡时注意将官腔内注入酶洗液并拆卸操作部的螺丝等可拆卸的部件。(2)、用软毛刷彻底清洗内镜各部件,如轴节部、弯曲部、管腔内,刷洗时注意避免划伤镜面,并且必须两头见刷头,然后刷洗头上的污物;用清洁低纤维棉絮或海绵球清洗管腔、镜头等外表面。注意清洗低纤维棉絮或海绵球应当采用一次性使用的方式,清洗刷定期消毒。
3、清洗消毒(1)多酶洗液浸泡后的内镜,用流动水冲洗内镜的外表面,用高压水枪反复冲洗管道内腔,以去除残留在管道内的多酶洗液及松脱的污物。(2)将镜鞘、内芯及附件清洗去除多酶洗液。
将清洗干净的内镜及附件用高压气枪吹干、上油保养,待灭菌。
二、硬式内镜的消毒或者灭菌方法及要点包括
1、适于压力蒸汽灭菌的内镜或者内镜部件应当采用压力蒸汽灭菌,注意按内镜说明书要求选择温度和时间;
2、不能采用压力蒸汽灭菌的内镜及附件采用过氧化氢;
3、达到消毒要求的硬式内镜,如喉镜、阴道镜等,可;
4、灭菌时,有轴节的器械应当充分打开轴节;
三、灭菌后的内镜及附件应当按照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注意注意按内镜说明书要求选择温度和时间。
2、不能采用压力蒸汽灭菌的内镜及附件采用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灭菌。
3、达到消毒要求的硬式内镜,如喉镜、阴道镜等,可采用煮沸消毒20分钟的方法。
4、灭菌时,有轴节的器械应当充分打开轴节。
三、灭菌后的内镜及附件应当按照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硬式内镜的清洗和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
(一)用后处理:硬式内镜使用后立即用流动水彻底冲洗,除去血液、黏液等污染物;镜子导光束接头内光钎受污后及时清洗或擦干净。处理后的内镜分别放置在专用篮筐或容器中。避免与其它器械混装,防止因碰撞造成镜身内部柱状晶体碎裂,影响成像。内镜运送到清洗消毒的部门时,还应将盛装内镜的篮筐或容器再置于密闭的容器中转运。
(二)回收、核查:器械处理前应检查和评估器械的完好状态,注意观察镜身有无变形,如是受力弯折或摔落造成变形,将影响正常成像;观察钳类张开闭合是否灵活;外套管或电凝器械绝缘体有无表皮破裂;镜子前端物镜是否被电刀、激光、动力等辅助治疗设备损伤等。当面交接查对器械完整性和功能状况。
(三)清洗 1.分类预清洗
(1)硬室内镜的镜体宜采用手工清洗方法,应根据器械厂商建议选择使用机械清洗方法。不能使用超声波清洗的方法,避免造成镜面的损坏。硬式內镜器械可选用器械清洗方法。(2)将能够拆卸的器械分解后清洗并摆放整齐,例如分解穿刺器芯、多功能阀;穿刺器套管等器械附件;分解后的器械应按顺序摆放在台面上,不要堆放,避免清洗损坏,利于器械的组合;密封圈等小的零部件应放在带盖的清洗网盒中,防止丢失。
(3)采用手工清洗方法进行预清洗、冲洗。在流动水下进行器械表面的冲洗、刷洗或软布擦洗硬式內镜的镜身;打开所有的开口,彻底冲洗空腔;使用毛刷刷洗管腔器械,可用压力水枪进行管腔以及表面器械铰链、缝隙处冲洗。2.清洗
(1)机械清洗方法:经过手工预处理后开始常规清洗步骤,采用喷淋清洗器进行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漂洗和消毒干燥处理。清洗前,应将硬式內镜装载于专业清洗架上,确保器械表面和管腔内部得到彻底清洗,其它附件应放置于清洗篮筐中清洗。建议清洗硬式內镜的清洗篮筐使用塑料制品,防止不锈钢篮筐损伤內镜和器械表面。
(2)手工清洗方法:预处理之后,如采用手工清洗方法,其操作步骤如下:第1步:应将镜体、镜鞘、操作钳等配件浸没于酶清洁剂内。酶清洁剂的配置和浸泡时间参照厂家使用说明,一般浸泡时间5—10min.器械应完全浸没在清洗剂中,浸泡内镜镜体的操作以移动或倾斜的方式放入清洗剂中,排除管腔中的空气。第2步:在清洗液中用软毛刷刷洗镜鞘、操作钳的轴节、齿牙处及器械表面,不应使用金属刷;弯曲部以及管腔内,使用管腔清洗刷,刷洗时必须两头见刷头。第3步:不能使用刷子和超声波清洗。避免造成镜面损伤或透镜撕裂,密封受损,或图像中出现尘粒或起雾,成像模糊,甚至视野全黑不成像等问题。第4步:清洗导光接头处,应拆开清洗。如果清洗不彻底会引起镜子导光性能差,图像显示偏暗。清洗內镜镜头可使用75﹪乙醇棉签擦拭第5步:器械附件的关节内必须每次清洗干净。可用软毛刷清洗拆分的手柄、、外套管和内芯三部分,外套上有冲洗孔易清洗。残留污迹会影响器械的功能,造成器械张开或闭合偏紧。第6步:用流动水冲洗器械表面,用高压水枪、气枪反复多次交替冲洗内腔,直至内腔清洁;注意器械的轴节部、弯曲部、管腔内使用相匹配的软毛刷进行彻底刷洗。第7步:消毒:首选清洗消毒器进行湿热消毒。也可采用75%乙醇擦拭消毒,或清洗后即可在清洁的环境条件下干燥处理,操作中防止发生二次污染,包装后及时灭菌处理。
3.干燥:用清洁软布擦干或用气枪吹干光学视管的各个部位;可耐受机械处理的部件采用机械干燥方法;管腔器械烘干处理后,需要再使用气枪进行吹干处理例如穿刺器等。4.检查、保养和包装
(1)目测或借助放大镜检查器械的清洗质量。(2)组装器械时检查部件的完好性。密封件和密封环是否出现磨损或损伤;进行目镜检查,是否存在划痕、凸起、末端头灼伤等问题;检查目镜清晰度,透过镜头观察写有文字且不反光的白纸,开始目镜前端先距纸8—10cm然后由远慢慢移近距纸2—3cm处,图像应清晰、变形度最低,如图像模糊,可用75%乙醇擦拭镜头,再次复检。如果仍然模糊或变形,则不应使用;进行器械绝缘层出现裂缝、裂纹和整体松动的问题,可用手检查绝缘体于金属环结合紧密,如果出现移动应由专业维修人员修理后使用。也可使用电子测试设备进行绝缘性能的检验,检查中出现绝缘体损坏设备自动发出声响;所有器械关节轴、可活动的连接、螺纹、阀门等清洗完毕后必须加入润滑油,部件移动顺畅,不能僵硬;组装尖锐的器械应使用选用适当的防护用具,包括器械保护套,保护袋、器械盒、垫等产品或自制的保护用具。
(四)包装:根据硬式內镜选用特殊的包装材料及包装方法。
(五)灭菌、存储:适于压力蒸汽灭菌的內镜或者內镜部件应当采用压力蒸汽灭菌,注意按內镜说明书要求选择温度和时间;对于可用压力蒸汽灭菌的镜头,应该在134℃的温度下进行灭菌,因为134℃下所需要的灭菌时间比121℃短,对材料的损伤相比要小;环氧乙烷灭菌方法适于各种內镜及附件的灭菌;低温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方法处理效率较快,与大部分器械兼容,如果不兼容器械会发生外观的变化和退色;不能采用压力蒸汽灭菌的內镜及附件且没有低温灭菌设备,可以使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10h灭菌,消毒液进行消毒、灭菌时,有轴节的器械应当充分打开轴节,带管腔的器械腔内应充分注入消毒液;采用其它消毒剂、消毒器械必须符合规定《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并参照《內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方法;灭菌操作时应根据生产厂商的说明将镜头安全放置,避免造成损伤;灭菌后的物品应按照无菌物品进行储存和管理。须消毒的硬式內镜,如喉镜、阴道镜等,可采用煮沸消毒20min的方法。
(六)注意事项:
1.內镜及附件进行浸泡和清洗时,水的温度不要超过40℃.2.刷洗镜面时避免划伤。勿将镜头、照相系统和光缆使用使用超声波清洗。
3.目镜、物镜或光缆玻璃表面的残留污渍可以用生产厂商推荐的清洁剂或操作方法去除。若用以上方法无法去除镜面上的污浊,应将器械送往生产厂商处检测。4.导光束等线圈类的接头部不可水洗,可用蘸清水软布擦拭清洁。
5.含3%H2O2溶液能够帮助分解高频手术器械上的硬结。管腔刷洗时刷头上的污物,即清除后在继续使用,保证清洗效果。
6.清洗后的器械应干燥彻底,不能残留有水分,防止器械锈蚀。
7.清洗、检查和包装等操作中,不要把内镜及器械等交叉或重叠放置,各个器械应单独平稳放置,电缆线应顺势盘绕。
8.应根据生产厂商的建议选择灭菌方法,建议不要随意变换灭菌方法,利于延长降低器械使用寿命。可以采用压力蒸汽灭菌的内镜,一般在内镜上标注有“Autoclave”.附内镜清洗剂选择标准操作规程
1.应选择液体多酶清洗剂,不宜选择固体多酶清洗剂,液体多酶清洗剂应符合以下几点:(1)应有足够的酶含量,酶含量宜在40%。
(2)至少应含4种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糖酶),这样才能有效分解内镜和附件上所有生物污染物。
(3)不应含有毒添加物如乙二醇等。(4)应透明、易冲洗、无残留。(5)PH值应为中性或弱碱性。
2.机洗和手洗均应选用低泡多酶清洗剂,但机洗宜优先选择内镜清洗机厂家推荐使用的酶清洗剂。
3.诊疗量多的医疗机构宜选择分解速度快、标准浸泡时间短的多酶清洗剂。
4.选用多酶清洗剂前应先了解当地的水质状况,水质较硬的区域宜选择受水质影响较小的酶清洗剂。一般南方水质较软,北方水质较硬。
5.应选择有良好性价比的酶清洗剂,清洗效果和价格相同时,应考虑酶清洗剂分解时间和附加功能、软硬水适应性、水温等。
(1)应根据多酶清洗剂产品说明书选择适宜水温的水配制多酶洗液,温度较低时应注意保持水温,增加酶活性。
(2)应根据内镜的污染程度和多酶清洗剂产品说明书配置合适浓度的多酶洗液。若内镜污染较重,可适当增加酶的浓度或延长浸泡时间。
内镜清洗 篇3
摘 要 目的:观察生理盐水清洗液、甲硝唑清洗液、庆大霉素清洗液对鼻内镜术后嗅觉恢复的影响。方法:对接受鼻内镜手术并全程完成随访的96例(192侧)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前采取随机化原则分为A、B、C三组,于术后4天~12周分别用生理盐水清洗液、甲硝唑清洗液、庆大霉素清洗液清洗术腔,采用五味试嗅液嗅觉检测法分别于术后4天、4周、12周、24周时进行嗅觉测试同时记录分值,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A、B两组术后4周时嗅觉水平与术后4天时嗅觉水平相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12周、24周时嗅觉水平分别与术后4周、12周时嗅觉水平相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B组术后4周与4天、12周与4周、24周与12周嗅觉水平相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术后第4天A、B、C三组间嗅觉水平相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第4天A、B间B、C间A、C间嗅觉水平相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第4周、12周B与A、C间嗅觉水平相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A、C间嗅觉水平相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第24周A、B间嗅觉水平相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B、C间嗅觉水平相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A、C间嗅觉水平相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鼻内镜术后鼻腔清洗液的合理应用有利于术后嗅觉的恢复,但氨基苷类药物配制的清洗液的选用应慎重。
关键词 嗅觉 药物 鼻内镜手术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079
资料与方法
2007年6月~2008年3月在我院接受鼻内镜手术并全程完成随访的96例(192侧)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年龄14~68岁,男58例,女38例。以海口鼻科会议制订的标准进行临床分型和分期[1]。术前采取随机化原则将96例患者分为三组,其中A组为生理盐水清洗组,B组为庆大霉素溶液清洗组,C组为甲硝唑溶液清洗组。所有患者均无颅脑手术史、外伤史、毒物接触史及近期上呼吸道感染史;排除颅内肿瘤、内分泌疾病、先天性无嗅觉、神经精神科疾病。术中尽可能保护嗅区黏膜。
清洗液的配制和使用:①生理盐水清洗液:0.9%氯化钠溶液。②庆大霉素清洗液:0.9%氯化钠溶液500ml+庆大霉素注射液16万U。③甲硝唑清洗液:甲硝唑注射液(250ml瓶装成品)。以上清洗液每侧鼻腔用量500ml并加入地塞米松注射液5mg,每日清洗2次,持续使用12周。
嗅素选择:化学纯嗅素,包括:乙酸、乙酸戊酯、丁香酚、薄荷醇、3-甲基吲哚。
方法:采用五味试嗅液嗅觉检测法,将五味嗅素按五味试嗅液法[2]配制成11瓶浓度相差10倍的试嗅液,并依气味强度由强到弱分别计为1~11。测试方法参照边志刚[3]制定的方案。结果判定:平均觉察阈﹥3.0为嗅觉正常(记分为4分),2.1~3.0为轻度嗅觉障碍(记分为3分),1.1~2.0为中度嗅觉障碍(记分为2分),0.1~1.0为重度嗅觉障碍(记分为1分),0为嗅觉丧失(记分为0分)。各组患者均于术后72小时抽取鼻腔填塞物,次日行首次嗅觉测试。测试前以1%麻黄素棉片收缩鼻黏膜并清理鼻腔、鼻窦分泌物,使诸鼻道处于通畅状态。测试完毕按术前分组情况分别以不同的清洗液按时清洗12周,并分别于术后4、12、24周时进行嗅觉测试同时记录分值。
统计方法:术后4天、4周、12周、24周同期各组间比较采用两两配对的t检验,组内不同时期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检验。
结 果
各组术后不同时期嗅觉测试记分结果:A、B两组术后4周时嗅觉水平与术后4天时嗅觉水平相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12周、24周时嗅觉水平分别与术后4周、12周时嗅觉水平相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B组术后4周与4天、12周与4周、24周与12周嗅觉水平相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术后第4天A、B、C三组间嗅觉水平相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第4天A、B间B、C间A、C间嗅觉水平相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第4周、12周B与A、C间嗅觉水平相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A、C间嗅觉水平相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第24周A、B间嗅觉水平相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B、C间嗅觉水平相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A、C间嗅觉水平相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详见表2。
讨 论
鼻腔清洗的目的是清洁术腔分泌物及干痂以促进术腔上皮化。目前清洗液种类繁多,但以抗生素溶液及自制中药洗剂为主。因配制简单,疗效可靠,成本低廉,氨基苷类抗生素溶液被广泛采用。
氨基苷类抗生素对听觉的损害已无可争议,但其对嗅觉的影响的观察较少,尤其是当其作为清洗液直接作用于鼻黏膜的情况下。王静清等[4]观察到用100g/L硫酸庆大霉素溶液给家兔滴鼻,用药7天~2周时家兔鼻黏膜上皮显微结构明显遭受损害,但具有可逆性。该研究未对嗅上皮的损害情况进行观察。
本试验以生理盐水和甲硝唑溶液为对照,观察庆大霉素溶液在鼻内镜术后对嗅觉恢复的影响。结果显示:三组患者于术后第4天嗅觉水平相当,且24周时嗅觉水平均较首次测试明显提高,说明鼻腔清洗可促进术后鼻黏膜恢复有利于嗅觉恢复。其中生理盐水组与甲硝唑组嗅觉水平于4~24周无明显差异;庆大霉素组第12周时较第4周有所下降,第24周时与第12周相比好转,提示其对嗅觉的损害随用药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停药后嗅觉损害部分逆转,但与生理盐水组和甲硝唑组相比仍有差异性。虽然庆大霉素溶液和甲硝唑溶液的使用可以缩短术后恢复时间,但是庆大霉素溶液对嗅觉恢复造成损害,而生理盐水和甲硝唑溶液对嗅觉几乎无损害。
试验表明鼻内镜术后鼻腔清洗液的合理应用有利于术后嗅觉的恢复,但氨基苷类药物的选用值得商榷。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海口).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134.
2 孙安纳,柳端今,刘铭,等.五味试嗅液的研制几及健康青年人嗅阈测试.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2,27:35-37.
3 边志刚,姜涛,曹志伟.鼻内镜手术前后嗅觉功能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300-301.
内镜清洗消毒护理伦理思考 篇4
1 护理伦理的概念
护理伦理是以一般的伦理学基础原理为指导, 研究护理道德的一门新的学科。护理道德是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 是护理人员在长期的护理工作中自觉地把伦理学知识应用于工作中并遵循的行为准则, 并以此作为评价护理人员的标准。因此, 它影响着护理人员的心理和意识, 以至形成独特的内心信念, 从而构成护理人员的个人思想品质和道德境界[1]。护理道德的实质在于:珍视人的生命, 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 为个人、家庭、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服务。
2 内镜清洗消毒中的护理伦理重要性
护理道德是决定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 护理任务完成的好坏, 最终将体现在护理质量上。护理质量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病人的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护理质量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制约, 但在主观角度来说, 主要取决于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护理道德水平, 护理人员的医德信念、医德品质决定着护士对待本职工作和服务对象的根本态度, 直接影响着护士的护理行为和护理质量, 在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 工作繁忙, 技术性强, 要求高, 事关人的生命安全, 就要求护士一方面应具备良好的医德修养, 热爱本职工作, 抱着一切为病人着想的服务理念, 防止医院内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另一方面应刻苦学习, 对技术精益求精, 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内镜清洗消毒操作规范》。只有视病人生命为自己的神圣天职, 才能尽最大努力去做好本职工作和保护病人的安全。
3 内镜清洗消毒中的护理伦理建设
3.1 加强伦理教育
护士是护理伦理道德实践的主体, 培养护士的护理道德观念、敬业爱岗精神, 不仅体现了护士白衣天使的精神风貌, 更加丰富了社会主义护理伦理道德的内涵。护理伦理教育的中心环节是深刻认识护理道德, 培养护理道德情感和护理道德意志。护理伦理教育过程, 实质上是一个护士从实际需要出发, 并进一步将这种道德认识内化为护士内在的需要, 外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2]。
3.2 强化岗位责任
护士的职责是“促进健康, 预防疾病, 恢复健康, 减轻痛苦。”有了这种道德责任, 就可以避免玩忽职守的问题发生, 就可以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在道德的驱动下, 护士会自觉遵守各项操作规范, 严格按照各项操作规程执行。
3.3 严谨工作作风
护理人员面对的是身心受创的患者, 要维护生命和健康这一极其特殊的使命, 做至善之人是必须的[3]。除了要遵循道德原则和规范外, 更主要的是做到“慎独”。“慎独”是指医务工作者在没有任何外界监督的情况下, 仍能坚持医德信念, 遵守医德原则和规范, 保持高尚的情操[4]。 内镜使用频繁, 周转快, 清洗消毒工作量大, 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 清洗是否彻底, 消毒是否严格, 对患者是否真的尽职, 是伦理道德问题, 所以护理人员只有真正理解自己职责的义务, 才会有高度的责任性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3.4 完善监督机制
医院层面设立院感控制领导小组, 制订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考核制度, 不定期督查。科室成立院感小组, 设立院感监控护士, 制订科室感染管理制度, 每月认真学习《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并进行操作考核, 护士长和监控护士不定期抽查内镜细菌培养结果, 不符合要求, 追查原因, 以达到内镜清洗消毒规范要求。
3.5 维护患者利益
尊重患者的权力, 维护患者的利益, 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是规避风险的重中之重。护理人员要从“我是病人”的角度来考虑, 自觉遵守操作规范, 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要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对待病人, 维护患者的权力和利益, 使病人在就医过程中有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
参考文献
[1]潘孟昭.护理伦理, 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8 (3) :135.
[2]王莹, 程现昆.护理风险的伦理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 22 (1) :107.
[3]袁曦.论中国哲学与护理伦理学的融合:以慎独为切入点[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4) :350-351.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篇5
wS507-2016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Regulation for cleaning and disinfection technique of flexible endoscope 017-06-01实施 2016-12-27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 Ws507-2016 前言
本标准的4.1.1、4.1.2、5.27、5.28、5.3.3、5.3.7、5.3.8、5.3.9b)、5.3.11c)2)、5.3.11e)2)、5.3.11f)2 6.1.2c)、6,1.4a)1)、6.22g)、6.3.2、6,4.5a)1)、7.1.2、7.6.4为推荐性条款,其余为强制性条款。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总后勤部卫生部
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黑龙江省医院、首都医科大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运喜、邢玉斌、巩玉秀、田晓丽、李兆申、王力红、张流波、李六亿、方英、刘枫
索继江、孔金艳、邓敏、张宇、张京利、杨云生、陈翠敏、任旭、张游田、姜泊、郭学刚。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软式内镜清洗消毒相关的管理要求、布局及设施、设备要求、清洗消毒操作规程、监测 与记录等内容
适用于开展软式内镜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 注;本标准中的“内镜”系指软式内镜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1598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28234酸性氧化电位水生成器安全与卫生标准 GB30689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卫生要求 ws/T311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313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367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软式内镜 flexible ende 用于疾病诊断、治疗的可弯曲的内镜 清洗 cleaning 使用清洗液去除附着于内镜的污染物的过程 3.3 漂洗 rinsing 用流动水冲洗清洗后内镜上残留物的过程 终末漂洗 final rinsing 用纯化水或无菌水对消毒后的内镜进行最终漂洗的过 清洗液 cleaning solution 按照产品说明书,将医用清洗剂加入适量的水配制成使用浓度的液体。我: wS507-2016 管理要求
4.1医疗机构的管理要求
4.1.1有条件的医院宜建立集中的内镜诊疗中心(室),负责内镜诊疗及清洗消毒工作 4.1.2内镜的清洗消毒也可由消毒供应中心负责,遵循本标准开展工作。
4.1.3应将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制定和完善内镜诊疗中心(室)医院感染管理和内镜
清洗消毒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落实,加强监测。
4.1.4护理管理、人事管理、医院感染管理、设备及后勤管理等部门,应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对内镜诊疗
中心(室)的管理履行以下职责
a)根据工作量合理配置内镜诊疗中心(室)的工作人员。
b)落实岗位培训制度。将内镜清洗消毒专业知识和相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纳入内镜诊疗
中心(室)人员的继续教育计划
c)对内镜诊疗中心(室)清洗、消毒、灭菌工作和质量监测进行指导和监督,定期进行检查与评价。
d)发生可疑内镜相关感染时,组织、协调内镜诊疗中心(室)和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改进 措施。e)对内镜诊疗中心(室)新建、改建与扩建的设计方案进行卫生学审议;对清洗、消毒与灭菌设备 的配置与质量指标提出意见。
f)负责设备购置的审核(合格证、技术参数);建立对厂家设备安装、检修的质量审核、验收制度
专人负责内镜诊疗中心(室)设备的维护和定期检修,并建立设备档案。
g)保障内镜诊疗中心(室)的水、电、压缩空气的供给和质量,定期进行设施、管道的维护和检修
4.2内镜诊疗中心(室)的管理要求
4.2.1应建立健全岗位职责、清洗消毒操作规程、质量管理、监测、设备管理、器械管理、职业安全防护、继续教育和培训等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4.2.2应有相对固定的专人从事内镜清洗消毒工作,其数量与本单位的工作量相匹配 4.2.3应指定专人负责质量监测工作
4.2.4工作人员进行内镜诊疗或者清洗消毒时,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和Ws/T311的要求做好个人防
护,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不同区域人员防护着装要求见附录A。
4.2.5内镜诊疗中心(室)的工作人员应接受与其岗位职责相应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正确掌握以下 知识与技能: a)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灭菌的知识与技能;b)内镜构造及保养知识;清洗剂、消毒剂及清洗消毒设备的使用方法 d)标准预防及职业安全防护原则和方法;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相关知识 5布局及设施、设备要求 5.1基本要求
5.1.1内镜诊疗中心(室)应设立办公区、患者候诊室(区)、诊疗室(区)、清洗消毒室(区)内镜与附件 我: Ws507-2016 储存库(柜)等,其面积应与工作需要相匹配, 5.1,2应根据开展的内镜诊疗项目设置相应的诊疗室
5.1.3不同系统(如呼吸、消化系统)软式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分室进行 5.2内镜诊疗蜜
52.1诊疗室内的每个诊疗单位应包括诊查床1张、主机(含显示器)、吸引器、治疗车等 5.22软式内镜及附件数量应与诊疗工作量相匹配
5.2.3灭菌内镜的诊疗环境至少应达到非洁净手术室的要求 5.24应配备手卫生装置,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 525应配备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等。526注水瓶内的用水应为无菌水,每天更换 5.27宜采用全浸泡式内镜 5.28宜使用一次性吸引管 5.3清洗消毒室 5.3.1应独立设置 5.3.2应保持通风良好。
5.3.3如采用机械通风,宜采取“上送下排”方式,换气次数宜≥10次/h,最小新风量宜达到2次/h 534清洗消毒流程应做到由污到洁,应将操作规程以文字或图片方式在清洗消毒室适当的位置
5.3.5不同系统(如呼吸、消化系统)软式内镜的清洗槽、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应分开设置和使用。
5.3.6应配有以下设施、设备: a)清洗槽。手工清洗消毒操作还应配备漂洗槽、消毒槽、终末漂洗槽。b)全管道灌流器。c)各种内镜专用刷。d)压力水枪。e)压力气枪。f)测漏仪器。g)计时器。
h)内镜及附件运送容器。
i)低纤维絮且质地柔软的擦拭布、垫巾。j手卫生装置,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
5.3.7宜配备动力泵(与全管道灌流器配合使用)、超声波清洗器 53.8宜配备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
539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相关要求应符合GB30689的规定,主要包括 a)应具备清洗、消毒、漂洗、自身消毒功能;b)宜具备测漏、水过滤、干燥、数据打印等功能。
5.3.10灭菌设备:用于内镜灭菌的低温灭菌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5.3.11清洗消毒室的耗材应满足以下要求: a)水:应有自来水、纯化水、无菌水。自来水水质应符合GB5749的规定。纯化水应符合 GB5749的规定,并应保证细菌总数≤10CFU/100mI;生产纯化水所使用的滤膜孔径应 我: WS507-2016 ≤0.2m,并定期更换。无菌水为经过灭菌工艺处理的水。必要时对纯化水或无菌水进行微 生物学检测。b)压缩空气:应为清洁压缩空气。c)医用清洗剂应满足以下要求: 1)应选择适用于软式内镜的低泡医用清洗剂;2)可根据需要选择特殊用途的医用清洗剂,如具有去除生物膜作用的医用清洗剂
d)医用润滑剂:应为水溶性,与人体组织有较好的相容性,不影响灭菌介质的穿透性和器械的机 械性能。
e)消毒剂应满足以下要求: 1)应适用于内镜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并对内镜腐蚀性较低
2)可选用邻苯二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二氧化氯、酸性氧化电位水、复方含氯消毒剂,也
可选用其他消毒剂;3)部分消毒剂使用方法见附录B;4)酸性氧化电位水应符合GB28234的规定。f)灭菌剂应满足以下要求: 1)应适用于内镜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并对内镜腐蚀性较低;2)可选用戊二醛、过氧乙酸,也可选用其他灭菌剂;3)部分灭菌剂使用方法见附录B。
g)消毒剂浓度测试纸: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h)干燥剂:应配备75%~95%乙醇或异丙醇。
53.12个人防护用品:应配备防水围裙或防水隔离衣、医用外科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帽子、手套 专用鞋等。
54内镜与附件储存库(柜)内表面应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洁和消毒,与附件储存库(柜)应通风良好,保持干燥。6清洗消毒操作规程 6.1基本原则
6.1.1所有软式内镜每次使用后均应进行彻底清洗和高水平消毒或灭菌。6.1.2软式内镜及重复使用的附件、诊疗用品应遵循以下原则进行分类处理: a)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软式内镜及附件应进行灭菌 b)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软式内镜及
附属物品、器具,应进行高水平消毒;c)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用品宜低水平消毒或清洁 6.1.3内镜清洗消毒应遵循以下流程(见图1)我: 图1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流程 6.1.4注意事项如下 a)内镜使用后应按以下要求测漏: 1)宜每次清洗前测漏;2)条件不允许时,应至少每天测漏1次 b)内镜消毒或灭菌前应进行彻底清洗。
c)清洗剂和消毒剂的作用时间应遵循产品说明书。确诊或疑似分枝杆菌感染患者使用过的内镜
及附件,其消毒时间应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d)消毒后的内镜应采用纯化水或无菌水进行终末漂洗,采用浸泡灭菌的内镜应采用无菌水进行 终末漂洗
e)内镜应储存于清洁、干燥的环境中。
f)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应对当日拟使用的消毒类内镜进行再次消毒、终末漂洗、干燥后,方可用 于患者诊疗 62手工操作流程 62.1预处理流程如下: a)内镜从患者体内取出后,在与光源和视频处理器拆离之前,应立即用含有清洗液的湿巾或湿纱
布擦去外表面污物,擦拭用品应一次性使用 b)反复送气与送水至少10s;e)将内镜的先端置入装有清洗液的容器中,启动吸引功能,抽吸清洗液直至其流入吸引管;d)盖好内镜防水盖;e)放入运送容器,送至清洗消毒室 6.2.2测漏流程如下: a)取下各类按钮和阀门;b)连接好测漏装置,并注入压力;我: wSs507-2016 c)将内镜全浸没于水中,使用注射器向各个管道注水,以排出管道内气体;d)首先向各个方向弯曲内镜先端,观察有无气泡冒出;再观察插入部、操作部、连接部等部分是否 有气泡冒出;e)如发现渗漏,应及时保修送检 f)测漏情况应有记录;)也可采用其他有效的测漏方法。6.2.3清洗流程如下: a)在清洗槽内配制清洗液,将内镜、按钮和阀门完全浸没于清洗液中。b)用擦拭布反复擦洗镜身,应重点擦洗插入部和操作部。擦拭布应一用一更换。c)刷洗软式内镜的所有管道,刷洗时应两头见刷头,并洗净刷头上的污物;反复刷洗至没有可见 污染物。
d)连接全管道灌流器,使用动力泵或注射器将各管道内充满清洗液,浸泡时间应遵循产品说 明书。
e)刷洗按钮和阀门,适合超声清洗的按钮和阀门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进行超声清洗 f)每清洗1条内镜后清洗液应更换。g)将清洗刷清洗干净,高水平消毒后备用 6.2,4漂洗流程如下: a)将清洗后的内镜连同全管道灌流器、按钮、阀门移入漂洗槽内;b)使用动力泵或压力水枪充分冲洗内镜各管道至无清洗液残留;c)用流动水冲洗内镜的外表面、按钮和阀门
d)使用动力泵或压力气枪向各管道充气至少30s,去除管道内的水分;62se)用擦拭布擦干内镜外表面、按钮和阀门,擦拭布应一用一更换。
a)将内镜连同全管道灌流器,以及按钮、阀门移入消毒槽,并全部浸没于消毒液中;b)使用动力泵或注射器,将各管道内充满消毒液,消毒方式和时间应遵循产品说明书;c)更换手套,向各管道至少充气30s,去除管道内的消毒液;d)使用灭菌设备对软式内镜灭菌时,应遵循设备使用说明书 626终末漂洗流程如下: 将内镜连同全管道灌流器,以及按钮、阀门移入终末漂洗槽
b)使用动力泵或压力水枪,用纯化水或无菌水冲洗内镜各管道至少2min,直至无消毒剂残留;c)用纯化水或无菌水冲洗内镜的外表面、按钮和阀门;d)采用浸泡灭菌的内镜应在专用终末漂洗槽内使用无菌水进行终末漂洗;取下全管道灌流器 6.2.7干燥流程如下: 将内镜、按钮和阀门置于铺设无菌巾的专用干燥台。无菌巾应每4h更换1次 b)用75%~95%乙醇或异丙醇灌注所有管道。
c)使用压力气枪,用洁净压缩空气向所有管道充气至少30s,至其完全干燥。d)用无菌擦拭布、压力气枪干燥内镜外表面、按钮和阀门。e)安装按钮和阀门。6.3内镜清洗消毒机操作流程
6.3.1使用内镜清洗消毒机前应先遵循62,1、6,2,2、6,2.3、6.2.4的规定对内镜进行预处理、测漏、清洗 我: WS507-2016 832滑洗和漂洗可在同一清洗槽内进行 833内镜清洗消毒机的便用应遵循产品使用说明 834无干梁功能的内镜清洗消毒机,应遵循6,2.7的规定进行干燥 角复用雅的洗消与灭蔺
6么b购佛使用后应及时浸泡在渡洗液里或使用保湿剂保湿,如为管腔类附件应向管腔内注入清 洗液
电2的件的内外表面及关节处应仔细刷洗,直至无可见污染物。
643浆周超序清洗的附件,应遵循附件的产品说明书使用医用清洗剂进行超声清洗。清洗后用流动
水漂溃于净,干嫌。
64件的润滑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 645根据12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a)耐湿、耐热附件的消毒
1)可选用热力消毒,也可采用消毒剂进行消毒 2)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应遵循产品说明书
3)使周消毒剂消毒后,应采用纯化水或无菌水漂洗干净,干燥备用。
b)耐湿、耐热附件的灭菌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的附件应采用低温灭菌设备或化学灭菌剂浸
泡灭菌,采用化学灭菌剂浸泡灭菌后应使用无菌水漂洗干净,干燥备用。65體霧
65内镜干燥后应储存于内镜与附件储存库(柜)内,镜体应悬挂,弯角固定钮应置于自由位,并将取
下的答类按钮和阀门单独储存
652内镜与件储存库(柜)应每周清洁消毒1次,遇污染时应随时清洁消毒。653灭菌后的内镜、附件及相关物品应遵循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66该施、设备及环境的清洁消毒
66.1每田清洗消毒工作结束,应对清洗槽、漂洗槽等彻底刷洗,并采用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或其他
衢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62每次更换消毒剂时,应彻底刷洗消毒槽。
63每田诊疗及清洗消毒工作结束后,应对内镜诊疗中心(室)的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7监测与记录 7.1内清洗质量监测
.L.1应采用目测方法对每件内镜及其附件进行检查。内镜及其附件的表面应清洁、无污渍。清洗质
量不合格的,应重新处理
2.1.2可采用蛋白残留测定、ATP生物荧光测定等方法,定期监测内镜的清洗效果。7.2使用中的消毒剂或灭菌剂监测 7.2.1度监测 72.1.T应遵循产品使用说明书进行浓度监测。
7.2.1.2产品说明书未写明浓度监测频率的,一次性使用的消毒剂或灭菌剂应每批次进行浓度监测;重 我: WS507-2016 复使用的消毒剂或灭菌剂配制后应测定一次浓度,每次使用前进行监测;消毒内镜数量达到规定数量的
一半后,应在每条内镜消毒前进行测定。
7.2.1.3酸性氧化电位水应在每次使用前,应在使用现场酸性氧化电位水出水口处,分别测定pH和有 效氯浓度。7.2.2染菌量监测
每季度应监测1次,监测方法应遵循WS/T367的规定。73内镜消毒质量监测
7.3.1消毒内镜应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监测采用轮换抽检的方式,每次按25%的比例抽检。内镜
数量少于等于5条的,应每次全部监测;多于5条的,每次监测数量应不低于5条。7.3.2监测方法应遵循GB15982的规定,消毒合格标准:菌落总数≤20CFU/件。73.3当怀疑医院感染与内镜诊疗操作相关时,应进行致病性微生物检测,方法应遵循GB15982的
7.4内镜清洗消毒机的监测
7.4.1内镜清洗消毒机新安装或维修后,应对清洗消毒后的内镜进行生物学监测,监测合格后方可
7.4.2内镜清洗消毒机的其他监测,应遵循国家的有关规定。7.5手卫生和环境消毒质量监测
7.5.1每季度应对医务人员手消毒效果进行监测,监测方法应遵循WS/T313的规定。7.5.2每季度应对诊疗室、清洗消毒室的环境消毒效果进行监测,监测方法应遵循WS/T367的规定。
7.6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与可追溯要求
76.1应记录每条内镜的使用及清洗消毒情况,包括:诊疗日期、惠者标识与内镜编号(均应具唯
性)清洗消毒的起止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
7.6.2应记录使用中消毒剂浓度及染菌量的监测结果。7.6.3应记录内镜的生物学监测结果。7.6.4宜留存内镜清洗消毒机运行参数打印资料 7.6.5应记录手卫生和环境消毒质量监测结果。
76.6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消毒剂浓度监测记录的保存期应≥6个月,其他监测资料的保存期应 ≥3年 我: Ws507=2016 附录A 规范性附录)内镜诊疗中心(宣)不间区域人员防护着装要求 内镜诊疗中心(室)不同区城人员防护着装要求见表A.1 表A.1内镜诊疗中心()不同区域人员防护着装要求 防护着装
工作|手术帽口罩|手套|护目镜或面罩|防水围裙或防水隔离衣 专用
:√应使用,A宜使用 我: ws507=2016 附B(树范性附崩)部井消毒(菌)剂使用方法
部分消毒(灭菌)剂使用方法见表B1 表B部消毒(因菌)剂使用方法 消毒(灭菌)N 邻装二甲酸|映度0.8(0.8≈=06)|1内清洗消毒机 1,易使衣服、皮肤、仪器等染色 时间消毒28和i.平工操作;消毒液应注满|2.接触蒸气可能刺激呼吸道和 眼睛
度:2284(碱性)1,对皮肤、眼睛和呼吸具有致敏 性和刺激性,并能引发皮炎、结
时间:文气管镜消毒浸泡时间≥1,内镜清洗消毒机 20min其他内镜消毒210mnm|.手工操作:消毒液应注满 膜炎、鼻腔发炎及职业性哮咽, 各管道,浸泡消毒
宜在内镜清洗消毒机中使用 感染患者使用后的内镜浸泡≥ 2易在内镜及清洗消毒设备上 48min灭激≥10h 形成硬结物质 度:02~0.355(体积分 时间:消毒≥5min,灭菌≥/内镜清洗消毒机 对皮肤、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性 1,内镜清洗消毒机 氧化氯
浓度:100mg/L~500mg/L 时间:消毒3min~5min 2.手工操作:消毒液应注满 活化率低时产生较大刺激性气 各管道,浸泡消毒
味,宜在内镜清洗消毒机中使用 1,在存在有机物质的情况下,消 主要指标t 1.酸性氧化电位水内镜清 毒效果会急剧下降,消毒前清洗 有就氯浓度60mg/士10mg/l;|洗消毒机, 应彻底,尤其对污染严重、不易 pH20~30;2.手工操作:使用专用连替/清洗的内镜(如肠镜等),应增加 刷洗次数,延长清洗时间,保证(AFOW)氧化还原电位≥1100mV;留氢离子<1000mg/L 口与内镜各孔道连接,流动 清洗质量
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及保养维护 篇6
1.1 内镜主机设备与附件的保养维护
主机应放置于宽敞通风、暗、凉处, 活检钳在清洗过程中涂防锈润滑油, 高压灭菌后使用。如果活检钳瓣有缺损或钳针带钩, 清洗刷头稀疏等及时更换, 以免损伤内镜。检查治疗过程中不过度弯曲镜身及打角度, 检查及治疗结束床旁清洗时, 注意不使内镜任意摆动, 碰及挂伤内镜, 不使用掉瓷的医用弯盘, 以免抽拉胃镜时损伤内镜。专职护士转送胃镜过程中动作要轻。内镜检查结束后进行测漏, 如有气泡免出, 立即停止使用, 报告设备科及时联系专修人员检修。
1.2 消化内镜储藏柜、清洗槽消毒与清洗保洁
每周有效氯纱布擦拭二次并记录, 柜内设定每日紫外线消毒30min, 低流量臭氧循环。每天用清洗槽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60min, Hbs Ag阳性病人检查后应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60min, 消毒完毕冲洗干净备用。
1.3 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与保养方法
1.3.1 预清洗
行内镜检查术拔管后立即用75%酒精纱布擦去消化内镜外表面污物, 将插入部放入清水中反复送气、送水至少10s钟, 同时专职护士用灭菌纱布清洗内镜表面数次后, 关闭电源及主机, 卸下内镜送入清洗消毒室, 进行水洗→酶洗→次清洗→消毒→末冲洗参照[1]。
1.3.2 水洗
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 采用一次性灭菌纱布反复擦洗镜身及操作部, 定时2min;取下吸引器按钮和活检入口阀门并用清洁小毛刷洗按钮, 用相应清洁管道刷彻底刷洗活检孔道及导光软管的吸引管道3次, 充分刷洗3min, 流动水冲洗时, 安装全管道灌流器灌流1min;用高压水枪反复冲洗活检孔道及注水、注气孔道, 用高压气枪将孔道内的水分吹干, 并擦干镜身放入酶洗池中, 将取下的按钮、清洗小毛刷、管道刷用清水冲洗干净擦干后放入酶池中, 此清洗时间约3~6min。使用后的纱布放入医用污物桶内。
1.3.3 酶洗
将高压气枪吹干后的内镜置于1:200的酶洗池中 (按使用说明配制) 。接全管道灌流器反复冲洗二次, 一次性纱布反复用多酶洗液擦洗操作部和镜身3次, 使用后的纱布放入医用污物桶内, 酶液浸泡3~5min, 多酶洗液每清洗一条内镜后即废弃, 各种清洁刷随内镜一起放入酶洗槽中浸泡、清洗。
1.3.4 次清洗
用多酶洗液浸泡清洗后的胃镜, 在清洗池中用流动水及水枪彻底冲洗各管道内多酶洗液及松脱的污物, 冲洗内镜的外表面不少于3min, 用高压气枪将内镜各管道的水分吹干, 以免稀释消毒液浓度, 并擦干镜身放入消毒池中。清洗刷一用一消毒, 用过的纱布放入医用污物桶内。
1.3.5 消毒
将清洗干净吹干后的内镜完全浸泡于2%碱性戊二醛液内, 连接灌流器, 将消毒液注满内腔, 持续浸泡灌流10min, 结核杆菌其他分枝杆菌等特殊感染者使用过的消化内镜, 须浸泡灌流时间不少于45min, 各种清洗毛刷随内镜一起放入2%碱性戊二醛液内, 操作完毕后, 脱去手套并将手套放入医用污物桶内。
1.3.6 末冲洗
戴无菌手套将消毒后的内镜捞起沥干, 在消毒的末冲洗池内, 用灭菌水约100m L通过灌流器将腔道持续灌流1min使消化内镜腔内残留消毒液冲洗干净, 1000m L灭菌水使镜体表面残留消毒液冲洗干净, 在铺无菌单的干燥台上气枪吹干内镜腔及镜身, 再用75%的酒精灌流一次, 用高压气枪将各管道内的酒精吹干。卸下全管道灌流器, 用灭菌纱布将内镜表面擦干, 以备下一个患者使用。
1.4 每日工作前后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
诊疗工作开始前, 对当日拟使用的消化内镜采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 时间不少于20min, 干燥后方可使用。当日不在继续使用的消化内镜采用2%的碱性戊二醛消毒时, 应当延长消毒时间至30min。然后冲洗、干燥, 再用75%酒精通过灌流器将内镜腔道灌流一次, 自然位悬挂于消化内镜储存柜内。
2 结果
消毒浸泡池内2%的戊二醛不超过14d, 使用中2%的戊二醛每日指示卡测试, 卡显示全部或部分白色, 随时更换。内镜每季度进行生物学检测, 内腔采样法[1], 检测记录结果显示:胃镜细菌总数<20cfu/件, 合格率达100%;肠镜一次检测细菌总数>20cfu/件, 合格率为95.83%, 灭菌后活检钳每月进行生物学检测, 外表面采样法, 检测记录结果均显示为:0cfu/cm2, 合格率100%;规范的清洗消毒灭菌保养及维护, 确保了仪器的正常运转, 保证了消化内镜检查及治疗的安全实施。
3 讨论
清洗消毒与保养维护密不可分, 内镜的彻底清洗是保证消毒灭菌效果的前提, 只注重消毒, 不注重清洗, 直接影响了消毒灭菌的效果[2];严格的清洗消毒可预防医院交叉感染, 也是减少昂贵维修费的关键。有研究显示, 戊二醛由于会使蛋白质凝固且具有腐蚀性, 常会致内镜堵塞塞和损坏, 增加了内镜维修成本[3], 因此彻底的清洗及高水平消毒显得格外重要。坚持内镜正确的操作方法, 日常精心的保养维护, 可以有效的防止和减少电子内镜的故障发生, 大大延长其使用寿命[4], 更重要的是保证了医疗安全, 使检查诊疗工作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4:43.[1]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4:43.
[2]张瑞明, 程新莉, 钱志云.多酶清洗剂去热原效果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10) :1131.[2]张瑞明, 程新莉, 钱志云.多酶清洗剂去热原效果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10) :1131.
[3]李阳, 刘枫, 田文华.机洗消毒条件下邻苯二甲醛和戊二醛耐用性比较及其经济学评价[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0, 27 (2) :77.[3]李阳, 刘枫, 田文华.机洗消毒条件下邻苯二甲醛和戊二醛耐用性比较及其经济学评价[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0, 27 (2) :77.
多酶溶液清洗鼻内镜的效果评价 篇7
1方法
1.1 清水清洗
将鼻内镜置于流动水下初步去除污染物, 冲洗后用软毛刷在水面下刷洗, 管腔类器械用压力水枪冲洗, 可拆卸部分应拆开后清洗, 洗涤后用流动水冲洗或刷洗, 最后用纯水进行冲洗。
1.2 超声波清洗
将鼻内镜器械于流动水下冲洗, 初步去除污染物, 放入蓝管中, 浸没在水面下, 腔内注满水, 使用超声波清洗, 时间3~5min, 可根据器械污染情况适当延长清洗时间, 不宜超过10min。
1.3 多酶溶液清洗
多酶溶液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水解酶、脂肪酶、淀粉酶, 独有的多酶配方迅速、有效、完全分解鼻内镜手术器械上的有机残留物、蛋白质、黏多糖、碳水化合物、各种脂类。将鼻内镜器械完全浸泡在稀释液中2~10min, 重度污染器械或污物已干固, 可适当延长浸泡时间, 如污物已干, 稀释至1∶50, 并至少浸泡20min, 管腔类器械多酶溶液浸泡后用压力水枪冲洗, 对精密、复杂的鼻内镜器械用多酶溶液和超声波清洗结合能把消化酶的酶解效应和超声震动波完美地结合起来, 从而使鼻内镜器械清洗得更彻底, 确保其灭菌效果。
2结果
2.1 清洗效果比较
3种不同清洗鼻内镜方法抽查监测共计50份, 目测洁净度和细菌学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2 隐血试验结果
3组鼻内镜器械隐血试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 随着对医源性感染认识的不断深入, 控制由内镜检查及治疗造成的交叉感染越来越引起重视, 由此引发的对内镜清洗及消毒效果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在检查及治疗中鼻内镜受到患者血液、体液、黏液等分泌物的污染, 如不能彻底的清洁干净, 会在内镜表面形成一层被膜, 阻止消毒剂的穿透, 导致消毒灭菌失败[1]。多酶溶液具有加酶和酶解的双重作用, 可有效地分解附着在器械上结构复杂的有机物, 除去物体表面干和湿的污物。检测结果显示, 无论从清洁程度还是隐血试验阳性率, 多酶溶液组明显优于超声波清洗组和清水清洗组。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多酶溶液清洗组明显高于不用多酶清洗组, 但仍不是很满意, 这可能与酶的使用不当有关, 如稀释比例恰当与否, 适当加温及终末漂洗水质的要求等原因都可以影响酶性效果[2]。
摘要:目的:讨论鼻内镜有效的清洗方法, 保证医疗安全。方法:分别对50例 (套) 鼻内镜器械进行清洗, 分3种方法即用清水清洗、超声清洗、多酶溶液清洗。3种不同清洗方式的清洗效果比较研究。结果:多酶溶液清洗目测检查合格率为98%, 超声清洗和清水清洗分别为80%和30%, 细菌学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6%、60%、10%, 隐血试验阳性率分别为2%、50%、80%。结论:多酶溶液清洗方法能将器械清洗更彻底, 确保灭菌效果。
关键词:鼻内镜,清水,超声波,多酶溶液,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张冬湘, 黄琴香, 莫云花.消化内镜多酶清洗的效果评价 (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9, 26 (1) :76-77.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的细节管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消化内科2008年1月~2010年12月开展软式内镜清洗消毒细节化管理过程前后的192例患者为对象, 其中观察组 (细节化管理组) 96例中, 男52例, 女44例, 胃肠疾病患者41例, 妇科疾病患者28例, 呼吸道疾病22例, 其它5例。对照组 (常规化管理组) 96例中, 男50例, 女46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化管理, 观察组进行综合化、细节化的管理, 具体如下。
1.2.1 人员管理
消化内科对软式内镜清洗消毒人员进行常态化培训, 认真学习《消毒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感染技术规范》, 意识上强化预防院内感染, 掌握各项标准[2]。
1.2.2 设备准备
清洗前将相关设备准备到位, 包括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槽、负压吸引器、超声清洗器、高压水枪、干燥设备、计时器、通风设施, 与所采用的消毒、灭菌方法相适应的必备消毒、灭菌器械, 50ml注射器、各种刷子、纱布、棉棒等消耗品以及多酶洗液、适用于内镜的消毒剂、75%乙醇等, 清洗消毒剂。
1.2.3 细节管理
手术结束后, 器械护士与消毒供应中心护士交接, 依据不同软式内镜采取相应洗涤方法进行清洁, 用湿纱布擦去软式内镜外表面污物[3], 并反复送气与送水至少10秒钟, 取下内镜并装好防水盖, 置合适的容器中送清洗消毒室。首先将内镜放入清洗槽内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 用纱布反复擦洗镜身, 取下活检入口阀门、吸引器按钮和送气送水按钮, 用清洁毛刷彻底刷洗活检孔道和导光软管的吸引器管道, 安装全管道灌流器、管道插塞、防水帽和吸引器, 用吸引器反复抽吸活检孔道, 并吸干活检孔道的水分擦干镜身。将取下的吸引器按钮、送水送气按钮和活检入口阀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擦干。内镜附件先放入清水中, 用小刷刷洗钳瓣内面和关节处, 清洗后擦干。其次将擦干后的内镜置于酶洗槽中, 用注射器抽吸多酶洗液100ml, 冲洗送气送水管道, 用吸引器将含酶洗液吸入活检孔道, 操作部用多酶洗液擦拭。附件同上外还需在超声清洗器内清洗5~10min, 多酶洗液应当清洗1条内镜后更换。再对多酶洗液浸泡后的内镜用水枪或注射器彻底冲洗, 用50ml的注射器向各管道冲气, 排出管道内的水分, 以免稀释消毒剂, 之后用戊二醛浸泡消毒, 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浸泡不少于10min, 支气管镜浸泡不少于20min;结核杆菌、其他分枝杆菌等特殊感染患者使用后的内镜浸泡不少于45min。需要灭菌的内镜采用2%碱性戊二醛灭菌时, 必须浸泡10h。采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或灭菌时, 应当将清洗擦干后的内镜置于消毒槽并全部浸没消毒液中, 各孔道用注射器灌满消毒液。非全浸式内镜的操作部必须用清水擦拭后再用75%乙醇擦拭消毒。当日不再继续使用的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支气管镜等需要消毒的内镜采用2%碱性戊二醛消毒时, 应当延长消毒时间至30min。消毒后更换手套, 用注射器向各管腔注入空气去除消毒液, 将内镜置入冲洗槽, 流动水下用纱布清洗内镜的外表面, 反复抽吸清水冲洗各孔道。最后用纱布擦干内镜外表面, 将各孔道的水分抽吸干净。与临床需要使用软式内镜科室保持常态化联系, 保证临床需要。
1.2.4 内镜室相关消毒
内镜室保持干净整洁, 每日检查后用紫外线照射60min, 地面、检查床用84液擦洗, 消毒柜保持清洁干燥[4]。
1.3 效果评定
在对软式内镜进行综合管理, 细节化清洗消毒后对临床使用障碍率、感染情况进行统计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 以P<0.01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使用软式内镜使用效果比较, 详见表1。
3 讨论
软式内镜近年来在临床得到了大量应用, 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尤其为支气管、胃肠道以及特殊妇科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技术支撑。然而由于消毒细节的不到位, 对清洗认识不够, 加上软式内镜本身的构造特点, 其清洗消毒工作往往易忽视, 导致内镜使用的多种并发症发生。临床中, 很多细节易并发内镜感染, 如内镜内腔狭窄, 污染微生物不易除去, 使用消毒剂不当[5], 浓度和作用时间不足, 内镜附件未经灭菌处理等。美国执业医师感染控制学会提出了可曲式纤维内镜清洗消毒指南, 强调了要仔细地清洗内镜表面及所有孔道, 应以高水平的消毒剂如2%戊二醛进行消毒处理。随着软式内镜的大量应用以及内镜自身结构的改变, 更加需要细节化的消毒管理。按照有关文件规定, 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 必须灭菌;凡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黏膜接触的内镜, 应当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高水平消毒;内镜及附件用后应当立即清洗、消毒或灭菌。
在细节化管理过程中, 提到医疗风险贯穿在操作、处置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 软式内镜的清洗消毒也是将风险降到最低的有效措施之一[6], 此外工作的条理化、制度化能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能有效预防控制各种使用内镜时发生意外。在细节化管理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 先后进行了水洗、酶洗、再清洗的实施步骤, 并用戊二醛浸泡消毒后再次清洗。除上述措施外, 细节措施要求细致、全面, 刷洗软式内镜时必须两头见刷头, 并洗净刷头上的污物, 在浸泡时必须将内镜全部浸泡在消毒液内, 所有管腔注满消毒液。支气管镜经上述操作后还需用75%的乙醇或洁净压缩空气等方法进行干燥。同时应做好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消毒剂浓度必须每日定时监测并做好记录, 保证消毒效果。消毒后的内镜应当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
对于内镜附件的清洗和消毒同样要到位[7], 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经充分刷洗后需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2000mg/L过氧乙酸擦拭。诊疗工作结束用75%的乙醇对消毒后的内镜各管道进行冲洗、干燥。诊疗前再用2%戊二醛浸泡20min, 冲洗干燥后才能使用。清洗消毒的实践中, 笔者发现内镜清洗操作容易忽略的是消毒时间与清洗步骤是否到位。
综上,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过程的细节化综合管理是杜绝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 可有效降低院内感染和医疗风险的发生, 有利于临床疾病的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细节管理的实施和临床意义。方法 以我院开展软式内镜清洗消毒综合化管理过程前后的192例患者为对象, 观察组为细节化管理, 对照组为常规化管理, 分析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细节的管理, 总结出更科学合理的消毒管理, 指导临床实践。结果 实施综合细节化管理后软式内镜使用时在感染率、并发症等方面优于常规管理, 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1) 。结论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过程的细节化综合管理是杜绝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 可有效降低院内感染和医疗风险的发生, 有利于临床疾病的治疗。
关键词:软式内镜,清洗消毒,细节管理
参考文献
[1]朱会英, 曹洪涛, 阮晓红, 等.内镜清洗消毒的规范化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03) :247-24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出版社, 2002:194.
[3]历挺, 陈月红, 徐春娥, 等.内镜清洗消毒的规范化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12) :1546-1547.
[4]刘俊霞.内镜室医源性感染的管理措施[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 (10) :458.
[5]管琪琪.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有效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03) :562.
[6]蔡学联.护理实务风险管理[M].2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5, 5:125-126.
肯格王一体化内镜清洗槽改造一例 篇9
(1) 排水不畅的故障, 需要经常清洗或更换排水过滤器, 使维修的工作量加大。
(2) 排水泵经常烧坏, 造成排水障碍, 经常更换排水泵使维修成本大大增加, 同时由于发货等原因使维修周期过长, 影响科室正常的清洗工作。
(3) 排水电磁阀经常失灵, 经常造成污水排不掉或清水加不满的情况, 影响了清洗的效率。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分析发现:厂家为了保证设备内部结构的整齐和紧凑, 造成排水管的安装位置高于清洗槽排水口出水的位置, 所以清洗槽内的污水只有依赖排水泵强制排出, 但由于所排的水是清洗内窥镜后产生的污水, 里面含有很多人体组织的颗粒和粘液, 因此时间稍长就会粘到把排水过滤器的过滤网上造成过滤器堵死, 使排水泵长时间空转水泵的密封件得不到水的冷却而烧毁。至于排水电磁阀的故障多数是由于污水中的粘稠物质把阀芯粘住造成电磁阀动作不畅, 使电磁阀的动作失控。
针对故障原因我们对整个排水系统进行了一系列改造。
(1) 去除了排水过滤器, 这样就不用经常拆卸清洗过滤器, 同时也不会造成堵死后排水泵的空转。
(2) 将排水泵由原来的清水泵改成污水泵, 这样污水就不需要用过滤器过滤, 污水泵直接将含有渣滓的污水直接排到下水道。
(3) 将排水控制阀由原来的电磁阀改成电动球阀, 因为电动球阀是旋转式工作, 有效的防止了电磁阀由于粘稠物质的作用造成的粘连, 保证了排水阀的正常动作。
下图为改造前后的流程对比:
改造前:
改造后:
另外在改造中电动球阀要选择通电打开型的, 污水泵功率的选择要和原来的功率接近, 同时注意污水泵的进出水端口的位置尽量和原来的管路的位置相匹配, 同时泵的工作电压要和原来设备上原有的电压相符才行。
内镜清洗 篇10
1 方法
1.1 按照山西省卫生厅2004年版《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
作规范》的要求, 院领导首先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并派出一批医务人员到市三医院学习操作规范, 同时还邀请北京武警总院及市三医院的医护人员前来我院消化内镜科实地指导工作。对消化内镜室的布局进行规范, 分设单独的消化内镜诊疗室和清洗消毒室, 清洗消毒室通风良好, 内镜的储存有专柜, 内表面光滑易清洁, 并安装紫外线灯。有规范的流动水清洗消毒槽 (清洗槽、酶洗槽、消毒槽、冲洗槽) , 增配超声清洗器、高压水枪、负压吸引器、干燥设备、计时器等, 通风设施与所采用的消毒灭菌方法相适应, 必备的消毒灭菌器械, 50 m L注射器, 各种刷子、纱布、棉棒等消耗品。活检钳的数量应确保消化内镜诊疗工作的质量和医疗安全。浸泡活检钳的玻璃容器 (玻璃管直径3 cm, 长度为100 cm) 。
1.2 加强对感染预防控制的相关知识的教育, 组织全科
人员每周到消化内镜室学习消化内镜的操作流程1~2次, 包括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措施, 机器的清洗消毒灭菌, 学习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 将职业道德修养贯穿于医院感染的预防之中。做消化内镜前常规要求患者检查HBs 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丙肝病毒核心抗原 (HCVAg) 、梅毒 (三甲医院要求) [1]。这些检查会导致收费增加及化验过程繁琐化, 需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宣教, 以解除被检者思想顾虑, 增加安全感, 同时增加社会效益。据报道, HIV阳性患者患结核病的概率是阴性患者的30倍, 应同时做好呼吸道隔离。
2 消化内镜及活检钳的清洗和消毒
2.1 操作前
操作人员戴口罩、手套, 清洗护士更换防护服、换鞋, 戴护目镜、口罩, 穿防渗透皮围裙, 戴橡胶防护手套, 暴露部位有伤口暂禁止操作, 实行标准预防。要把所有被检查者都看作是感染者[2]。由于胃镜操作时对患者有刺激作用, 常会引起患者的呕吐, 工作人员经常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等, 操作时必须做好个人防护。
2.2 操作中
消化内镜诊疗和清洗消毒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规范操作行为, 换一次性套, 一人一换, 一次性医疗用物 (牙垫、注射器) 一人一用, 有感染者安排在最后。应强化防范意识, 穿防护服, 戴双层乳胶手套、双层口罩, 切勿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分泌物、排泄物、血液等。检查后用物须放入双层特殊感染塑料袋内集中处理, 一旦被锐器损伤, 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 挤出血液后用大量生理盐水或流动水冲洗伤口, 用碘伏反复消毒, 再用70%酒精脱碘, 切勿用嘴吸出血液, 用利器将伤口扩大或局部性挤压放血, 进行常规检查、并定期复查。在诊疗过程中还有可能导致患者黏膜组织损伤, 而消毒是否彻底可靠, 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为阻断感染途径, 应严格对照《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水洗—酶洗—清洗—消毒灭菌—清洗) 清洗消毒内镜。
2.2.1 水洗
软式消化内镜使用后应立即用湿纱布擦去外表面污物, 并反复送气送水至少10 s, 取下消化内镜并装好防水盖, 置合适的清洗槽内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要卸下活检入口阀门及吸引器按钮和送气送水按钮清洗, 对钳子孔、送气送水孔应当用高压水枪彻底冲洗, 将残留于附件、内镜表面及管道内的血液及黏液清洗干净。用海绵垫反复擦洗镜身, 同时将操作部清洗干净, 用清洁毛刷彻底刷洗活检孔道和导光软管的吸引器管道, 刷洗时必须两头见刷头, 并洗净刷头上的污物, 安装全管道灌流器、管道插塞、防水帽和吸引器。用吸引器反复抽吸活检孔道, 全管道灌流器接50 m L注射器, 吸清水注入送气送水管道, 用吸引器吸干活检孔道的水分并擦干镜身, 将取下的吸引器按钮、送气送水按钮和活检入口阀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擦干。活检钳使用后先放入清水中, 用小刷刷洗钳瓣内面和关节处, 清洗后擦干。
2.2.2 酶洗
将擦干后的内镜置于酶洗槽中, 多酶洗液的配制和浸泡时间按照产品说明书, 用注射器抽吸多酶洗液100 m L, 冲洗送气送水管道, 用吸引器将含酶洗液吸入活检孔道, 操作部用多酶洗液擦拭。擦干后的活检钳、各类按钮和阀门用多酶洗液浸泡洗 (酶清洗剂可有效地分解和去除蛋白质有机物, 增强消毒灭菌效果) 。
2.2.3 清洗
多酶洗液浸泡后的内镜及附件放入冲洗槽中, 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干净, 用水枪或者注射器彻底冲洗各管道, 以去除管道内的多酶洗液及松脱的污物, 同时冲洗内镜的外表面, 用50 m L注射器向管道冲气, 排出管道内的水分, 以免稀释消毒剂。
2.2.4 消毒灭菌
采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消毒或灭菌时, 应当将清洗擦干后的内镜置于消毒槽并全部浸没于消毒液中, 各孔道用注射器灌满消毒液, 用计时器严格控制消毒灭菌时间:一般患者消毒时间≥10 min, 特殊患者≥45 min, 需灭菌的消化内镜灭菌时间≥10 h, 当日不再继续使用的胃镜、肠镜等需要消毒的内镜采用2%碱性戊二醛消毒时, 应当延长消毒时间至30 min.活检钳用毛刷清洗钳瓣后擦干, 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也可放入直径3 cm, 长度为100 cm, 内盛2%戊二醛的玻璃管内消毒灭菌10 h.垂直悬挂浸泡消毒法, 利用重力作用将进入鞘内的分泌物引流出来[3], 藏在鞘内的污物无法消毒, 提示延长消毒时间提高消毒效果的重要性。消毒液使用2周后消毒效果仍然达到无菌要求, 但必须更换, 确保与患者接触的一切器材和用品安全可靠。
2.2.5 清洗
内镜从消毒槽取出前清洗消毒人员应更换手套, 用注射器向各管腔注入空气以去除消毒液, 将内镜置入冲洗槽流动水下用纱布清洗内镜的外表面, 反复抽吸清水冲洗各孔道, 用纱布擦干内镜外表面, 将各孔道的水分抽吸干净。取下清洗的各种专用管道和按钮, 换上诊疗用的各种附件方可用于下一患者的诊疗。
2.3 操作后
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后, 用75%乙醇对消毒后的消化内镜各管道进行冲洗干燥, 储存于洁净柜内 (柜内安装紫外线灯管) 。镜体悬挂时要求弯角固定置于自由位, 活检钳瓣应张开用无菌纱布包扎。弯盘、敷料缸等应采用压力蒸汽灭菌。注水瓶及连接管、非一次性使用的口圈、吸引器瓶、清洗槽、吸引管、酶洗槽、冲洗槽每日用有效氯含量为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 min, 刷洗干净, 干燥备用。消毒槽在更换消毒剂时必须彻底刷洗。注水瓶内的用水应为无菌水, 每天更换。
3 小结
制定消化内镜微生物学监测制度和清洗消毒登记制度, 坚持日常监督与定期监测相结合, 完善各种监督监测措施。由感染控制科对消毒后消化内镜每季度进行监测, 对灭菌后的消化内镜每日进行监测, 定期对消化内镜室内空气进行监测, 消化内镜使用科室每日用化学试纸监测戊二醛和含氯消毒剂的有效浓度。Bailly报道戊二醛的浓度<1.0%或酸性环境中, 许多病原菌将会产生抗药性[4]。及时更换不合格的消毒液, 以确保有效氯浓度, 并定期将监测结果在全院公布, 统一制作消毒登记簿, 发放到各个科室。消化内镜检查引起感染率为0.8%, 包括菌血症, 伤寒沙门菌感染, 乙、丙肝病毒感染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影响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应强化职业道德, 具有高度责任心, 切实做好消化内镜的消毒灭菌工作, 实行标准预防, 对结核、肝炎、艾滋病及梅毒携带患者尽可能使用专用镜或安排在当日最后检查。操作后处理污染用物时最易感染, 美国曾报道57例因职业暴露感染, 41%发生在操作后, 35%发生在操作中, 20%发生在处理用物时。对一次性医疗用物应严密包装并注明后进行焚烧, 对床单位、墙壁、弯盘等非一次性物品用后用浓度为5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或浸泡, 内镜及幽门螺杆菌活检钳, 先用70%酒精湿纱布擦拭镜体表面黏液, 再用戊二醛浸泡45 min, 清水洗净风干备用。特别是Hp检测、病理活检以及息肉切除等操作时必然会穿破黏膜接触血液, 若消毒隔离措施不当, 势必成为传播媒介, 必须达到高水平消毒, 不仅需要增强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 还应注意规范操作。内镜及附件的数量应当与医院规模和就诊患者数相适应, 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能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 保障患者安全, 患者检查后的内镜应及时清洗消毒。加强内镜及活检钳的消毒灭菌管理, 杜绝操作不规范的一切因素, 消化内镜室护士须接受专业培训后方可上岗。加强内镜护士的思想品德、医德医风教育, 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责任心, 使每一位护士都能严格要求自己, 严格按照规范操作。
参考文献
[1]刘俊霞.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预防[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1 (19) :58-59.
[2]许春舫.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规范[J].苏州医学, 2009, 32 (1) :17.
[3]李六亿, 巩玉秀, 武迎宏, 等.内镜清洗方法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10) :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