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管理决策 文化背景 思维 企业

中外文化的影响(精选十篇)

中外文化的影响 篇1

一、中英文化差异的体现

在价值观方面。中国人注重人际和谐, 突出以家庭成员为中心。而西方人则奉行个人主义, 体现平等和民主。比如, 谚语“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体现的就是英美人的处世哲学。英美价值观还体现在时间观念上的守时。如谚语“Punctuality is the soul of business”。而中国人的守时观念相对较弱。

在跨文化交际方面。 (1) 称呼。英语中直接称呼“Mr.…”。而中国人直呼其姓会觉得不好意思或对人不够礼貌。但事实上却大相径庭。Helen Oatey说:“如果对西方人不直接称呼名字的话, 他们会不太高兴的。因为他们觉得不直接称呼名字, 表示不愿意与他们交朋友。” (2) 问候语。英语通常用的问候语Hi/Hello!/How are you?/Good morning!/Good evening!而中国人在问候时常说“你吃饭了吗?”这只是打招呼的方式。但英语却表示建议或邀请对方一起吃饭。汉语中另一个常用的问候语是“你到哪儿去?”英语中却认为是干涉他们的私事。 (3) 恭维。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 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如:“您英语讲得真好。”“哪里, 哪里, 一点也不行。”西方人对恭维则表示谢意。如:“You can speak very good English.”“Thank you.”所以, 当说英语的人称赞你时, 千万不要说:“No, I don't think so.”这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礼貌的, 甚至是虚伪的。

在宗教信仰方面。基督教是英美国家的主要宗教信仰。由此产生了许多独具宗教特色的文化。圣诞节是基督教国家最盛大的节日, 谚语“Christmas comes but one year”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汉语谚语中也有不少是与宗教文化联系在一起的。例如,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人争一口气, 佛争一炉香”等就与佛教有关;而“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等则与道教有关。在中外合资企业中, 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 应该相互尊重, 平等对待。中国人春节有年假, 对于企业中来自于英美国家的员工, 圣诞节时也应安排放假。真正体现出合作双方的相互尊重, 平等对待。

二、中英文化差异对中外合作企业的影响

劳动态度方面。在合资企业中, 外方管理人员常抱怨中国职工干活效率低, 而中国职员则说外方管理人所定指标太高, 为此, 主管与员工之间常有矛盾。究其原因, 是由于中国长期的经营管理模式造成的。人们缺乏竞争意识, 劳动纪律松弛, 转到合资企业工作, 无法适应合资企业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工作和严格要求。

权力范围与决策方式。在中国传统管理模式中, 公司的领导人被看成是“家长式”的人物。在做决策时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方式。决策的制定是集体协商的结果, 过程一般都比较长。而英美则推崇自我, 重视自身价值, 在决策时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他们的决策多半源自高层管理人员, 通常不征求中层管理人员或员工的意见。这些不同影响了企业的管理和决策的制定。

对待谈判的态度。中外合资企业双方在谈判中, 中方代表多采取“和为贵”的态度, 有时说些模棱两可的话, 如“我们再考虑考虑”, 不直接回绝对方。而外方代表却坦率地从自己的观点出发, 表明自己的态度, 以避免产生重大误解。所以态度不同会影响谈判的进展。

参考文献

[1]Helen Oatey.与英美人交往的习俗和语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126-130.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49-52.

中外文化的影响 篇2

举例一:你好吗?How are you?

当我们中国学生听了这句“How are you?”回答必然是“Fine, thank you。And you?”,原因很简单,我们课本是这么学的,老师也是这么教的。如果考试,最好也选这个。而表哥李国华则告诉我,不同国家不同回答,比如有的国家的学生不这么回答,针对“How are you?”,回答则是“Ok,Not bad,Well。”有时候甚至不回答,微笑一下就是了。他们会非常奇怪,干嘛要这么问候,直互相喊Hello就很好,意思是一样的。所以表哥李国华讲,当对方用How are you和他打招呼的,他就知道对方是自己人。举例二:称谓不同

表哥李国华谈我们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或“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又如表哥李国华提到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传统,“教师”已不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基于此,表哥李国华谈到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会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举例三:的表哥李国华谈学英语的习惯

我们中国人学英语非常辛苦,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学了十几年,却还赶不到表弟去新加坡半年的时间。可见学习英语,语言的氛围的存在非常重要。这一点的表哥李国华自己身上也得到了验证,英语是一门语言,教学英语,没有语言环境是学不好语言的。而教育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人文氛围也是永远教不好的。

最后,表哥李国华谈到一个好玩的现象,说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任教,中国同事总是对她说:“有空来家坐坐”。可是,半年过去了,这位外国同事从来没有上过门。中国同事又对她说:“我们欢迎你有空来家坐坐。如果没空的话,随时打电话来聊聊也行。”一年下来,美国同事既没有来电话,也没有来访。表哥李国华讲很奇怪的事,这位美国人常为没人邀请她而苦恼。

中外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篇3

一、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引起文化上的个性和差异,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概念,对英汉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东临大海,西部为高山,所以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风”,“西风”却是凛冽的,而英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相反,英国西临大西洋,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西风在英国人心中是温暖宜人的。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温暖西风的讴歌:“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

与地理环境一样,中西文化的历史背景也会反映在语言中。在英语中,与Dutch有关的词语往往带有贬义。如Dutch act(自杀),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I got mad and I talk like a Dutch uncle(我勃然大怒,于是就严厉地训人),If it is the fact, I’m a Dutchman(如果这是事实,我就不是人)。因为在17世纪初,英国和荷兰曾经激烈交战二十多年,使英国大伤元气,所以英国普通民众对荷兰人恨之入骨。这一历史背景,使英语带有了民族性,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英文的真正含义了。

二、社会风俗習惯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在社会风俗习惯方面,欧美人和中国人也存在很多差异,这对翻译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径庭。比如,龙是古代汉族人崇拜的图腾形象,象征着吉祥、尊贵、权势和奋发向上。我们自称是龙的传人,意思是一个伟大而杰出的民族。龙是比喻皇帝,凤是比喻皇后。在汉语中,有关龙和凤的词语大都是褒义的。但是在英语中,dragon却含有不好的意思。这是因为在《圣经》中记载,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 dragon在西方被看作是邪恶的象征,在现代英语中dragon用以指“凶暴的人”或“严厉透顶的人”。凤在中国被视为是百鸟之王,还被比作出类拔萃的人,而在西方传说中,phoenix是一种在沙漠生活了五六百年后将自己烧成灰烬又重生的鸟,所以在英语中phoenix有再生、复活、浴火重生的意思。

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还体现在跨文化交际时人们的日常问候中。如会见西方客人时,中方代表可能会说:“你们上哪儿去啦?可把你们盼来了。”这句话如果照直翻译可能会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反感。于是按照西方人问候的习惯翻译成It’s a lovely day, isn’t it? And it’s a great pleasure to see you again. 这样就使会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交流气氛。

三、宗教文化差异、谚语、典故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中国人大多信仰佛教,佛教文化和儒家伦理文化是汉文化的主流。而英美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圣经》文化以及希腊、罗马神话对英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比较深刻久远。如中国人说“菩萨保佑”,西方人则说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中国人说“天知道”,西方人则说God knows(上帝才知道)。还有不少典故、谚语,如中国的成语典故中有“叶公好龙”“空城计”“东施效颦”等,多来自中国古代的文学名著。而西方人会讲He’s a Shylock.(他是个守财奴),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这些西方谚语、典故,都源于莎士比亚作品和希腊罗马神话。在翻译这类词语时,要在了解中西宗教文化背景前提下,知道其出处,充分理解其深层文化内涵,再用恰当文字精确翻译出来。

综上所述,英汉文化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在英汉翻译的实践活动中,我们不仅要精通两种语言,还要充分了解中西文化背景及差异,在深刻理解原文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翻译技巧,精准地译出原文。

中外文化的影响 篇4

告示语作为一类着眼于公众行动的语言形式, 被广泛应用于交通、医疗、教育、旅游、购物等公共场所, 具有知识性、提示性、限制性和强制性等功能, 其文化意义包括语言知识、民族信仰、社会风俗、交往习惯、社会心理、艺术心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等等。尤其是在旅游领域, 告示语的文化意义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最简洁纽带之一的告示语, 至今仍存在很多问题, 从而违背了我国很多城市采用中英双语告示语来提升其亲和度、知名度、认可度的初衷, 甚至不但不能为外籍人士在中国的活动提供便利, 反而会引起诸多误解, 损害我国国际形象。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忽视文化差异、语气不合时宜、意图易被歪曲、指令不够清楚、术语不能匹配、拼写不够规范。

1 忽视文化差异

忽视中外文化差异是告示语英译的最严重的问题所在。跨文化间的翻译若忽略文化背景、无视文化习俗而死译、胡译, 不仅不能达到最佳的文化交流效果, 反而可能引发文化冲突。其中, 最典型的就是超市里随处可见的“干货” (脱水食品) 的英译。个别超市居然用了“Fuck Foods”!如此含有这样猥琐词汇的告示语倘若被外籍人士看到, 他们对我国人民的文化素养有所怀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其实, “干货”可以用Dehydrated Foods来表达, 但其比较专业, 很多人需借助词典才能理解, 因此不妨直接用Drysaltery (干咸货) 、Dry Foods (干货) 等表达方式更为适宜。此外, 有些建筑工地或仓库门前往往会有这样的告示牌:“警告:内有恶犬!” (Warning:Bad Dogs!/Warning:Fierce Dogs!) 。先暂且不论此类告示牌是否符合语言规范, 单就其对狗的态度就值得商榷。在中国的民间文化中, 很多消极的信息都与狗有关, 诸如“狗腿子”、“狗咬吕洞宾”等等不胜枚举, 此外狗肉也被视作一种具有温补作用的美食, 甚至广西玉林还为此举办“狗肉节”以飨食客。但在宠物盛行的西方国家, 狗是忠诚、可爱的象征, 可以被视作朋友和家人, 甚至继承主人遗产的例子也不鲜见。因此, 我们只需提醒他们注意:“Caution!Beware of Dog”便可以避免引起西方爱狗人士的不快。还有, 某高校内部联谊会请了来自美国的黑人留学生作为嘉宾, 并计划打出“欢迎黑人朋友”的标语, 用什么词汇好?“Negro” (黑鬼) 显然有蔑视意;“Black People” (黑人) 似乎也太直白;而现今美国媒体通用的是“African American” (非洲裔美国人) 。通过上述几个常见的例子, 我们就会知晓, 脱离了文化背景的英译会对中西文化交流产生难以忽视的影响, 甚至会造成不必要的文化冲突。

2 语气不合时宜

语气不合时宜会使告示的警示、提示作用不能达到最佳效果, 甚至容易引起受众的负面情绪, 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语气过强、语用失误。

(1) 语气过强的例子其实很多, 生活中最常见的带有“No”或“Don’t”的告示语都属于较强语气的范畴, 往往还带有命令语气。例如, “禁止入内” (No Entry) 、“游人止步” (No Visitors/Guests Go No Further) 、“禁止吸烟” (No Smoking) 、“勿踏草地” (Don’t Trample on Grass) 等等。这些告示语虽然简明直白, 但语气过于生硬, 违背了语言学中的礼貌原则, 人文气息自然也无从谈起, 让人看了就不舒服。排除一些需要较强语气的特定场合, 很多告示语还是能够遵循礼貌原则来表达我们的人文素养的。比如, “游人止步”就可译为“Staffs Only”, 而“禁止吸烟”可译为“Thank You For Not Smoking”。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勿踏草地”, 其同目的的表述方式有很多, 有些也充满的人文气息, 如“爱护草地, 请勿入内”、“小草青青, 足下留情”等等, 相对应的具有感染力的英译可以是:“The Grass So Fair, Needs Your Care”或是:“Please Give Me A Chance To Grow”, 前者句尾押韵, 朗朗上口, 后者活用拟人, 趣味盎然。

(2) 语用失误涵盖范围很广, 往往指不符合目的语说话习惯、文化习惯的语言错误。尤其是歧视类文字就绝不能出现在告示语中, 如Chink (中国人) 、Jap (日本人) 、Gook (韩国人) 、Kraut (德国人) 、Limey (英国人) 、Dago (意大利人) 、Towel Head/Sand Nigger (中东人) 、Cracker/Whitey/Honkey (白种人) 、Nigger/Nigga/Niggra (黑人) 、Kike (犹太人) 、Senile (老态龙钟的) 等等。

3 意图易被歪曲

歪曲了意图的告示语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也不鲜见, 其直接导致了语境和告示语的真实目的不匹配, 从而造成了困扰甚至误解。如“接待室”本可译为“Reception Room”, 但不能译为“Rest Room” (厕所) , 虽说两者都貌似有点儿“休息室”的意思。再如“小心地滑” (Caution:Wet Floor!) 就不能“直译”成“Carefully Fall Down”这样的“笑话”。“小心碰头”对应的英语告示语是“Watch Your Head/Mind Your Head”而不是“Take Care of Your Head”。最典型的要数“游客止步”, 与其用“Visitors Stop Here”这等叫外籍人士停在告示牌前不知所措的翻译方式, 还不如用“No Visitors”来的更清晰明了, 只不过语气有些强硬罢了。

4 指令不够清楚

告示语的指令性直接影响其标示、指示功能。如果翻译不够规范甚至含糊, 就会导致整个告示语的信息不足、令人迷茫, 其最重要的体现是在交通方面。众所周知, 游客若想在某陌生城市顺利出行、生活, 各种交通指示牌在其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街道名称翻译为例, “建国门外大街”曾经就有几种译法, 纯汉语拼音式:

“JIANGUOMEN WAI DAJIE”;拼音加英语式:“JIANGUOMEN Outer St./JIANGUOMENWAI AVENUE”;简称:“JIAN WAI DAJIE”。同一条街道, 如此多的译法, 看起来倒像是哪个部门制作的告示牌就按哪个部门的翻译习惯, 完全没有统一的交通告示牌的行文规范。此外, 还有去日坛游玩的必经的“日坛路”, 居然也有“RITAN LU”、“RITAN Rd.”、“Temple of Sun Rd.”等诸多译法。诸多行文不规范、指令不清, 甚至混乱的交通指示牌给外籍人士的出行旅游所带来的麻烦肯定是巨大的。

5 术语不能匹配

有些告示语专业性较强, 绝不能按照字面草草翻译, 尤其是在医疗、公共安全等重要领域。比如, 医疗领域的“B超” (B-mode Ultrasound Tomography) , 若有谁将之用翻译软件译成“B Super”可就贻笑大方了。还有, “派出所/警务工作站”直接译为“Police Station”即可, 而不能直译成“Police Affairs Station”。类似的错误例子不胜枚举, 很多时候我们多用用专业词典就能够避免。

6 拼写不够规范

告示牌拼写不规范的情况往往出现在其制作环节。其中缺少某些字母, 或混淆某些字母情况比较常见, 例如U与n, L与V, r与v等等。这就要求告示牌的制作企业也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

综上所述, 告示语英译的规范性和创造性是其两大特征。在翻译告示语的过程中, 我们既要尊重英语语言习惯使译文规范, 不生搬硬套, 又要在考虑到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充分反映我们文化特征、风土人情、思维习惯等, 最终达到英语告示语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卞正东.论标示语的翻译[J].上海翻译, 2005 (1) .

[2]吕和发, 单丽萍, 主编.英汉公示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3]袁式亮.试论旅游景点告示语的汉英互译中文化意义的转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0) .

[4]罗选民, 黎土旺.关于公示语翻译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 2006 (4) .

[5]王瑞珍.旅游文化差异及景点公示语的英译——以贵州旅游公示语英译为例[J].琼州学院学报, 2007 (1) .

[6]王银泉, 陈新仁.城市标识用语英译失误及其实例剖析[J].中国翻译, 2004 (2) .

中外饮食文化的论文 篇5

摘 要 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文章分析了中西文化的特点、差异的原因、观念的差异等等,跨越文化交际障碍,又能培养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的适应能力,有效地避免交际双方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关键词 中西方 饮食文化

一、中西饮食文化 特点

(一)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成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 一.是生, 如牛排带血丝; 二.是冷,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 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

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西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泛。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4.注重色泽。在色泽的搭配上则讲究对比、明快,因而色泽鲜艳,能刺激食欲。

5.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西餐十分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工序严谨。西餐的烹调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烩、烤、焖、焗、炸、熏、铁扒等十几种,其中铁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讲究。烹调的炊具与餐具均有不同于中餐的特点。特别是餐具,除瓷制品外,水晶、玻璃及各类金属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二、中西方饮食产生差异的原因

中西方在社会发展、传统文化思想、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1.中国传统文化。早期中国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很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温床———黄河流域,土地比较肥沃,但是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尽管先秦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殚精竭力,却殊途同归,目的都是要建立一个没有争斗的理想世界。中国文化还具有另外的两大特征是追求适用和仁爱特征。追求适用表现在所有的实用的技术十分发达,如农业科技和医学十分发达。仁爱是由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表面出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2.西方文化。广义的西方文化是指产生于西半球与东方文化相对应的文化体系。狭义的西方文化即仅指欧洲文化。她的源头在地中海东北部的爱琴海。由于这种文明的发源地里所提供的天然生活资料不是那么充裕,人们必须努力探索自然的奥秘。因此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服务人类就成了欧洲精神的主流。在征服自然、培养科学意识的过程中,西方人特别重视发展理性思维,理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同时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人也不断地认识自己。西方文化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以个人为社会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的尊严。众人之间利益界限划分明显,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空间,互不干涉。

三、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

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西方人认为饮食只是一种手段,因而享受在饮食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菜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色彩上对比内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然而,中国人却是一种感性饮食观念。中国人很重视“吃”。人们把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还用它维持健康,即“药补不如食补”;同时人们对美味展开了孜孜不倦的追求。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可见,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色中就不难看出。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而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

四、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一)就坐形式的差异

中美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的宴席,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西式饮宴上,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二)用餐工具的差异

中国人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而西方人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刀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使用筷子。筷子可说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中国以筷子取代餐桌上的刀叉,反映了学者以文化英雄的优势胜过了西方的野蛮武士。一双筷子和一张要滋味的嘴巴造就了富于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三)就餐方式的差异

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众人通力合作,共同“消灭”盘中之物,最后结账也是争相付钱。一切行为都强调突出的是一个“合”字。

而受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人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不必考虑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时也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付钱也往往采取AA制,各人自付各人账。

(四)一日三餐的饮食差异

中国人的早餐是以主食一般应吃馒头、豆包、稀饭等,还要适当增加些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豆浆、鸡蛋等,再配以一些小菜。午餐一般主食就是在米饭、面制品中任意选择。副食品的种类很广泛,如:肉、蛋、奶、禽类、豆制品类、海产品、蔬菜类等。晚餐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伦,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丰富。但是中国人没有吃夜宵的习惯,而且一天遵循的是一日三餐的习惯。

而西方人的早餐以面包、牛奶、鸡蛋、果汁、麦片、咖啡、香肠等为主。午餐一般在工作地点用快餐,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汉堡包、热狗等。晚餐是正餐,比较丰盛,如牛排、猪排、烤肉、炸鸡等,配面包、黄油、青菜、水果、点心等。美国餐馆很多,一般供应自助餐、快餐、特餐(固定份饭)、全餐等各种形式的餐饮,价格一般比较低廉,也可点菜,点菜价格最高。他们在临睡前有吃点心的习惯,成人以水果、糖果为主,孩子则食用牛奶和小甜饼。周末或假日,许多家庭只吃两顿饭。他们将早餐和午餐合并为一顿,称为早午餐。

中外文化的水乳交融 篇6

三年前的那个夏天,一张张宣传手册满教室传阅着,我的目光却独独流连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这几个字上,因为学校简介上有这样几句话:“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是在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于1964年创立的,是一所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知名大学,是中国外语、翻译、旅游、经贸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基地。”一所寄托着周总理对教育、对人才的美好祝愿与希冀的大学,必然是与众不同的吧。

两个月后,我如愿踏进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校园。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办学实践,学校形成了“学用结合,注重实践”的办学特色。外语专业强调“技能领先,注重实训”,坚持“外语+外语”“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特别是翻译基础能力的培养,努力拓宽外语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非外语专业教学突出“应用导向,强化实践”,坚持“专业+外语”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开设双语课程和聘请外籍教师开设专业课程等手段,提升学生的外语水平,同时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每每徜徉在学校曲折蜿蜒的甬道上时,耳边,总会传来同学们用不同语言朗诵的声音;周围穿梭的,是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留学生;各院系举办的文艺晚会,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别样的异国风情。

看起来“洋味儿”十足的她,其实还有着古朴典雅的内里。她是一个双生儿,一朵两生花。她最好的一面,永远在那些只是匆匆听闻却不曾亲临细细感受的人们的想象之外。

课程安排上,在扎实掌握外语的基础之上,母校亦不忘拓展深厚的中华文化。我们学习古代文学、近现代文学、中国近现代史,同时,她还会定期举办书法比赛、经典诵读、征文比赛、读书节等宣传普及传统中国文化的活动。学校倡导并践行博雅教育理念,强调传统文化,突出“专业+外语”“技能+实践”“双语双强”特色,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增强学生在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领域认知的广度和宽度,使学生真正做到学识广博、品性高雅,成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学校注重国际化办学,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韩国、埃及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所高校及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双方开展学术交流、学生互派、联合培养等。每年派出300多名在校生赴外留学,同时有近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在校学习。学校还在墨西哥、摩洛哥、英国、法国承办了4所孔子学院,积极参与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工作。

从占地面积来讲,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并不是很大,学校虽小,却极为矜贵,这种矜贵,是中西文化于此珠联璧合的结果。

中外文化的影响 篇7

一、汉朝时期对外文化交流背景

秦统一后,中国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国家由此建立,但由于秦的存亡过于短暂,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尚未有大的发展。进入汉朝时期,国家日益稳定和发展,丰厚的物质文明和先进的文化观念为中华民族奠定了稳固基础。作为一个强盛统一的国家,当时的中国在东亚次大陆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与周边邻国如日本、朝鲜、马来等都建立了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随着汉朝国力的日渐增强,两汉时期对外交流地域随之越来越广阔、交流领域也日趋宽泛,尤其文化交流与传播成果斐然,政治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中心论由此萌芽。两汉时期文化交流与传播实质上是在汉朝统治思想的引导下进行展开的。对国家政治来说,文化的统一早已被证明是其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汉王朝建立后封建统治者一直都比较重视对国家文化的引导,对各种文化政策加以制定[1]107。

汉朝时期统治者经常性地派遣使者对郡国进行巡查,通过这种方式对当地情况加以考察,风俗文化便是内容之一。东汉顺帝汉安元年,顺帝从全国知名儒生中选拔了最为人推崇的八人,派遣他们对各地风俗文化进行巡查。在汉代的各种经常性制度中,遣使巡行地方是重要部分,除了重视巡查任务外,汉王朝对巡查使臣的人选也十分重视。可以说,这种使臣巡行制度对汉代中外文化交流传播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汉王朝主流文化在这一制度的推行下很快传播向各地,为汉代统一文化基础的建立提供了先决条件。汉朝在传播主流文化的方式上,除了直接派遣使臣到地方外,各级官吏也是传播的主体。汉代中央可直接选用地方郡国管理,由中央向下级选用的官吏都是深受国家主流思想影响的人群,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鲜明地体现在这些地方官吏在各地的具体治理措施中,一定程度上传播了主流文化[2]11。

文化交流和传播与统治大局关联紧密,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掌控自然很被汉朝统治者所注重,与此同时汉王朝希望通过控制和引导中外文化交流来传播有利于国家统治的主流文化。汉朝统治者很清楚政治的稳定与文化的关系,因此汉朝统治者在统治政策中将主流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正是汉朝国家对文化交流的这种政策性倡导,使得当时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得到了有力推动,呈现日益发展的局面。而在汉代思想文化发展史上,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汉代儒学和儒生在汉代思想发展史中开始占据重要地位,人们通常将儒学视为汉代思想文化发展的标志,汉代儒生群体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做出了很大贡献[3]44。

二、汉朝时期儒生群体对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儒家群体,在古代是助人君明教化的群体。圣人的教化并不能到各家各户去详说,而通过其名下的儒家弟子群体则可以将圣人之言和智慧广而告之地宣传出去。作为圣人门徒,儒生们大多带有宣明“圣人之教”的使命。从汉初起,儒学的文化主导地位已经被确立,所以汉朝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内容中儒生的的教化活动便成为重要部分。从两汉时期儒生群体活动来看,他们在内郡与边郡、中国与域外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活动中广泛参与且具有重要影响[4]8。

从汉朝的文化地域来看,中原内郡除了具有政治联结优势外,还具有资源流动和信息交流等方面优势,因此成为汉代文化发展的核心区域。另一方面,中原区域的文化发展与政治有很大关系。汉代中央和地方郡县被任命的儒生官吏几乎都出自中原内郡,这也是比较明显的证明。汉代国家官吏中以儒生群体为主,他们在掌管中央和地方事务过程中不仅给国家政治做出极大贡献,同时传播了汉朝文化。在治理汉代地方事务时,儒生群体坚持的前提是对国家统一稳定的极力维护。另外,儒生的身份使得这个群体同时对文化教育的建设分外重视。儒生担任地方官员及对外交流出使官员,立足文化交流与传播角度都为中原内郡与边郡以及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和重要的渠道。所以,在边郡地区的统治方面汉朝时期可谓是通过行政治理和文化渗透两种方式共同进行的。与边郡地区少数民族政权的接触和联系,通使是汉代国家常用手段,除此之外设官置郡和移民实边等也是汉朝统治者加强与边境各民族政权联系和对边郡控制与管辖的有效措施。这些措施中虽然以军事、外交和政治行为为主,但又不仅仅是军事、外交和政治行为,很多时候都带着文化传播性质。儒生在边郡地区文化传播多种推动因素中,属于非常重要的角色[5]82。汉朝是承接秦朝而建立起来的国家,在性质上汉王朝属于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汉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治、文化交流密切,除此之外汉帝国还将贯穿中西交通的大动脉丝绸之路通过西北开边活动打通开来,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一些国家一定程度地建立了联系。汉文化的高度发展,在文化交流中极大地影响了周边其他国家;而其他国家文化在汉代的传入,也促使我国文化更加丰富。在文化交流的媒介中,汉代儒生群体发挥了桥梁作用。

佛教传入中国由西汉中后期开始,受佛教外来文化的影响汉代的文化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西汉时期,中土对佛教的接触,很多时候是儒生群体的作用。武帝元狩年间,霍去病出征匈奴,获得休屠王祭天金人,这也是佛像在中国内地的最早传入。儒释两家最早的接触纪录,出现在哀帝时期,当时的儒生弟子在出使塞外过程中最早接触了佛经。东汉明帝时,明帝某夜忽然做梦梦见金人在殿庭飞行,在访问群臣后傅毅认为是佛,于是明帝便派遣蔡愔、儒生弟子等出使天竺,吸纳佛教精华以在中土传播。蔡愔返回洛阳时带着释迦立像,明帝立即宣来画工令其看着释迦立像认真绘制佛像,之后更是将所绘佛像放置在清凉台上,四十二章佛经则被明帝宝贵地缄于兰台石室[6]14。蔡愔返回洛阳用白马驮负经书,汉明帝于是在洛城雍门西建立白马寺,随蔡愔一道而来的摩腾、法兰皆在白马寺卒。而当时明帝询问梦境答曰为佛的傅毅,在东汉时期与班固齐名,也是著名的儒生。史载傅毅能够用佛来解汉明帝的梦境,可以看出傅毅对佛教的了解较多。而出使天竺的蔡愔和他的弟子也都是儒生,正是这群儒生将佛法迎接回国。所以,在佛教最初传入中国之时,儒生群体成为佛教传播的直接媒介。东汉时期,佛教与儒学之间越发频繁地接触和交流,其传播在皇族和上层贵族中也日渐广泛,佛教的盛行离不开与儒学的碰撞和交流,儒生在外来文化引入方面的贡献是无可厚非的[7]137。

在汉朝时期,东汉儒生班超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也有重要作用。班超的父亲是汉代大儒班彪,班超从小就在父亲的教导下广泛涉猎书传,受儒家思想浸蕴颇深。后班超以汉朝使臣的身份出使西域,在经营西域的31年中,班超实施了一系列政治措施,在西域地区树立了良好的威信,被西域诸国广泛认同和拥戴,至此汉王朝与西域地区的政治联系获得了较大成功。班超对西域的经营,另一个成功点在于为汉朝和西域的交流创设了良好的交通环境,在这种相对稳定和谐的大环境下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往呈现繁盛局面。建初六年,焉耆在班超的带领下被击破,汉朝内属范围中又被纳入五十多个国家,甚至海濒四万里外的国家都重译贡献。建初九年,班超遣掾甘英最远到达西海,沿途对各国风土文化详细记载,促使汉朝对外界的了解与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进一步扩大。从两汉的现实生活中,政治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中心论逐渐产生,在中外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很多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在汉代儒学及儒生群体的推广和影响下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渗透,这些渗透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习俗上,还表现在政权表现形式及社会伦理道德观念。比如日本,其文化框架就是以儒学基础,以至于不少日本学者都承认日本在日清战争前的亚洲观都是从尊崇儒教文化而伴之以憧憬的,可见儒生群体努力下的儒学影响之大[8]66。

作为具有良好知识素养的学者,汉代儒生群体在独尊儒术的当时深入两汉时期文化政策的制定、推行,对汉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和影响,通过这一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对汉代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王启发.近十年来中国大陆两汉儒学研究的基本走向和最新进展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2(2).

[2]禹平.汉代儒生的社会活动研究[D].吉林大学,2008.

[3]黄海涛.略论汉王朝独尊儒术的原因[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

[4]张继刚.两汉中坚社会势力略论——以士大夫阶层为中心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3.

[5]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6]王纪东.儒学与社会政治的互动——以汉初七十年为中心的考察[D].曲阜师范大学,2014.

[7]程丹.汉代复兴儒学先驱陆贾“以民为本”的教化观考证[J].兰台世界,2014(9).

中外文化的影响 篇8

一、中外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谈文化的差异与对比, 那就将范围无限扩展了, 具体到中外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是从国际贸易的相关方面来看, 具体而言就是语言上的差异、价值观的差异、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风俗习惯的差异、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结构上的差异。

(一) 语言差异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依靠语言, 只有借用语言才能够将彼此的观点传递给对方, 双方在能够理解彼此的前提下, 沟通的任务才算完成。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 一些地域中的人长期生活在狭小的地域中, 没有与外界接触, 对外界的思维方式以及语言完全隔离, 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障碍。在国际贸易中这种差异最容易阻碍贸易的交流与谈判。例如说汉语的商人与说法语的商人在沟通贸易协定时, 如果不通过翻译渠道, 双方是不可能知道自己的意图, 那么贸易也就不可能达成相关有效协定。

(二) 价值观差异

价值观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东西主要是指人们对社会生活中的事物总体观点和看法。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主要是受到客观的物质条件决定的。在发达国家, 人们对生活的展望主要放在对生活质量, 身体健康层面, 进入到后物质主义阶段, 而在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成为主要关注的焦点, 生活富裕成为大众的追求。由经济条件所造成的价值取向不同必然会影响到生活实践中的其他方面。中外国际贸易交流中, 价值观往往影响到消费者对物品的选择, 进而导致贸易发展的方向。

(三) 宗教信仰差异

宗教主要起源于人们对超过自身理解和实践的行为一种认知, 随着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 宗教也随之产生。宗教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解释。在一些宗教信仰较重的国家或地区, 宗教也成为他们进行思考和实践的唯一指南。当然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也会有不同的宗教形式, 宗教的内容也有区别, 在中国主要以佛和道教为主, 而在英语系的国家中主要以基督教为主, 这种差别很容易引起宗教的误解与冲突, 需要尤其在国际贸易中关注。

(四) 风俗习惯差异

风俗习惯存在人的生活实践中, 这种风俗习惯通过代际间的传播实现时间上的延续性, 通过人际间的传播延展了空间上的范围。一个人生活在某个地区会带着这个地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在实践中能够条件反射表现出来。中国历史上主要是以封建制度来制约人们行动管理社会, 人们的意识中延续着传统的风俗习惯, 例如饮食上用筷子, 家庭长幼有序, 而在西方自由平等的理念中存在着与中国迥然不同的心态。在国际贸易中风俗习惯影响着贸易的是否能够成功。

二、应对国际贸易中外文化差异的策略

中外文化差异存在是客观的现实, 但是并不意味着中外文化没有存在着共识的部分, 差异只是较小的部分, 在国际贸易中可以采取各种手段来最小化差异程度, 推动国际贸易间的交流。

(一) 充分了解国际贸易对象的语言特征

国际贸易的重点是理解对方的语言, 因此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进程中需要进行详细的掌握对方的语言。就企业而言, 国际贸易需要有专业的人员来从事才能将企业的业绩最大化, 因此在对外贸易中可以聘请专业的翻译人才把握语言的差异, 将语言中的一些具有地方色彩的词义准确的表达出来, 有效的避免语言中的歧义。同时专业人才应该能够对企业有较深的理解, 准确的将企业中的文化传播出去, 增强外国企业对本土企业的了解。

(二) 增强国家间的文化交流

经济全球化带来各国间的紧密联系, 对于国际贸易中的企业可以借助国家的文化交流平台开展贸易合作国的交流。文化交流主要是从国家的语言、风俗以及价值观上进行, 在文化交流中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来理解文化, 增强对异国文化的认可度。对外贸易企业也可以派遣员工到国外进行交流学习, 培养员工对合作企业文化的了解, 加强国际贸易的针对性。

(三) 根据文化差异来制定相应的贸易策略

国际贸易成功的关键就是要保证贸易的方向正确, 因为文化间的差异导致企业对贸易对象理解的不深, 在贸易方向和策略计划上不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 导致后期合作的摩擦, 避免这种情况需要企业能够根据文化差异制定出正确的产品, 同时根据销售对象以及地区的文化风俗习惯制定特色的营销策略, 保证贸易能够顺利的进行。

三、结语

文化影响人的行为与认知, 文化间的差异可能会放大一个较小的摩擦, 在国际贸易中需要加强对方文化的理解, 只有在准确理解对方的意图时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方案, 而要完全的把握对方的文化也存在着挑战, 因此需要能够科学的对比出两国间的文化差异, 通过这种方式来减小国际贸易双方间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清华.浅析文化环境对我国企业国际营销的影响[J].经济论坛.2011 (05) .

[2]顾史佳.浅谈经贸领域中的中德文化差异[J].青春岁月.2012 (24) .

[3]张艳.浅谈文化差异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2 (02) .

中外文化的影响 篇9

吉林市作为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 公元1763年正式建城, 满语称“吉林乌拉”, 即汉语“沿江的城”。公元1685年, “吉林”成为法定称谓。吉林市辖区内拥有松花湖、拉法山等国家森林公园, 四季鲜明, 美不胜收, 尤以冬季的“雾凇奇景”为最。历史文化方面, 计有周秦时期的“西团山文化遗址”, 东晋时期的“高句丽山城”, 建于清康乾盛世的北山古庙群等丰富的文化遗产。本文以历史较为悠久, 开发程度较好的北山景区为着眼点, 对其中的告示语英译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加以初步探讨, 希望以最新的实例为今后解决相关问题找到更好的启发。

1 主要问题所在

北山景区告示语英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译名不一致, 译名不规范, 译名拼写错误等方面。

1.1 译名不一致

指示性功能是旅游景区告示语的主要功能之一, 其包括指示景区名称、方向、位置、景点名称等, 目的是让游客明了景区道路、景点方位等。同一景点理应只有同一英译名, 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在告示牌的翻译、制作流程中的疏漏, 致使景点英译名并不完全一致, 这就给外籍游客寻找目的地带来不便。

如, 北山景区外的交通指示牌。北山景区以北山公园为主体, 位于吉林市市区越山路和德胜路交汇处, 此处的交通指示牌的写法是汉语拼音式的“YUESHAN LU”、“DESHENG LU”, 而2015年2月吉林市最新的交通指示牌的写法是拼音英语混合式, 例如“吉林大街” (JI LIN DA ST) , “桃园路” (TAO YUAN RD) 。如此, 即便以后对北山道路指示牌进行类似更新, 其也将会变成“YUESHAN RD/DESHENG RD”。这就给一些“背包游”的外籍散客寻找景区位置带来不便———以前者向当地人问路, 勉强还能听懂, 而以后者询问的话, 恐怕就比较麻烦, 毕竟不是所有本地人都知道“road”是什么意思, 尤其是附近的老人。

又如, 北山正门东侧的“荷文化展览馆”。景区内各个道路指示牌上写的是“Lotus Culture Exhibition Hall”, 而到了景点门口的移动式指示牌上则为“Water Lily Exhibition”, 可能是因受到大小的限制, 上面连“Hall”都省了。其实, 荷花:学名为“Nelumbo nucifera”, 俗称“Blu Lotus, Indian Lotus”, 或“Sacred Water-lily”;睡莲:学名为“Nymphae tetragona”, 俗称“Pygmy Water-lily”, 这里“Nelumbo”和“Nymphaea”是属名, “nucifera”和“tetragona”是种名。而“water lily”则泛指所有的“Nymphaea”属, 因此可以说, 睡莲是“water lily”的一种, 荷花则不包括在“water lily”之内。既然两者并不完全相同, 那么制作英语告示牌时还是不要混淆为好。

再如, 始建于1738年的“药王庙”。离景点最近的指示牌英译是“Medical King Temple”, 而门口告示牌上印的是“Yaowang Temple” (The Temple of King of Medicine) 。如此混乱的英译名, 实在是让外籍游客无法弄清楚———“King of Medicine”的名字是“Yaowang”?“Yaowang”是私人名字还是群体称谓?这“药王” (King of Medicine) 是“药国” (Medicine Kingdom) 国王吗?如此忽略了文化背景的景点译名自然会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带来不利影响

此外, 还有景点“揽月亭”的“揽月”二字, 多数道路指示牌上译文是“Lanyue”, 而到了景点门口的简介铜牌上却是“Picking Moon”。

通过以上几个实例我们不难推测, 同一景点告示语的不同英译名的存在, 至少会对外籍游客方便快捷地找到景点带来不便, 严重的话会导致他们对整个景区的服务提出质疑。

1.2 译名不规范

译名不规范问题常常是由于忽略了告示语英语语言规范, 硬译汉语原文导致的, 其结果往往是本国人用英汉词典就看得懂, 外国人看了就会如置身云里雾里。

还是先以吉林市最新的交通指示牌的写法为例, “吉林大街” (J LIN DA ST) , “桃园路” (TAO YUAN RD) ;北京市则是“西长安街” (West CHANG’AN Ave) , “前门大街” (Qianmen St) ;而美国纽约市的则用“Park Ave.” (公园大街) , “5th Ave.” (第5大街) , “Wall Str.” (华尔街) 等等。这里“avenue”指“林荫大道/大街”, “street”指“街道”, 有些地方干脆将某一走向的街道统一命名为“xxx Ave.”, 而将另一走向的命名为“xxx Str.”。我国的街道命名根据其重要性和走向也分为“大街”、“大路”、“街”、“路”等, 但原则就相对模糊, 显得不够规范, 即便是本国人也容易拿着地图在陌生城市里迷路, 就更别说外籍人士了。

再者, 前文中提到过的比较重要的“药王庙”。药王庙始建于清乾隆三年, 其正殿供奉天、地、人三皇及药王孙思邈, 并附祀华陀、张仲景等名医。值得一提的是, 庙里的“十不全”———其像瘦小枯干, 面貌丑陋, 额头贴膏药, 项上挂了一串咸菜疙瘩, 若干高粱秆做的拐棍支撑着他的瘸腿。传说, 病人如果虔诚地祈祷, 他就会把疾病接到他自己的身上, 使你身体健康。因此“十不全”虽然神像很小, 又进不得大殿, 但香火异常旺盛。由此可见, 单纯将“药王庙”硬译为“Yaowang Temple”或“Medical King Temple”显然不能将这里面蕴藏的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出来, 至少药王庙里供奉的神就不止一个。而且, “king” (国王) 一词用在这里也不太合适, 历史上孙思邈、华陀、张仲景等名医可是没有国王领地 (kingdom) 的, 只能将他们比喻成“医药领域的王者”。

此外, 一些小的不规范的地方也应得到重视。例如, “鸟语林”, 本是“文艺范儿”十足的名字, 硬译成英语后就变成了莫名其妙的“Birds Woods”, 还不如译成“Birds’World”来得直接。再如, “革命烈士纪念馆” (Revolutionary Martyr Memorial Hall) 里面的“Hall”就是画蛇添足的一词。还有, 北山公园外人民广场的某一指示牌上同时标有“Ren min guang chang” (人民广场) 、“Jia shan pu bu” (假山瀑布) 、“Dong c zhan dao” (东侧栈道) , 连“square”、“waterfall”之类的关键词都省了, 不清楚这是给学龄前儿童看的, 还是给“老外”问路用的。

1.3 译名拼写错误

译名拼写错误其实是最容易避免的。其看似无关紧要, 但却时刻在考验外籍人士的语言纠错能力, 类似错误如果出现过多, 势必会给外籍游客带来诸多不便, 从而给他们留下“中国人做事不认真”、“不尊重游客”的印象。如景区内多个道路指示牌上的“揽月亭”的译名是“Lanyue Bridge”, 而景区内根本无“揽月桥”一景。还有个指示牌上将“Lanyue Pavilion”错写为“Lanyue Pivillion”;“平安钟楼” (Peace Bel Tower) 里的“r”在多个告示牌里也不见了踪影。

2 可行性解决策略

2.1 专业化人才培养

由政府部门牵头, 强化英语告示语翻译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外文化差异研究, 同时培养相关专门人才, 使足够多的、不同层次的具有专业文化素养及翻译技巧的设计、制作人才脱颖而出, 最终达到英语告示语的制作规范化、专业化、统一化的目的。如, 在制作城市旅游地图时可将“地理名词中英对照表”同时印在上面, 这样既方便了本国居民使用, 也能为外籍游客带来益处。

2.2 制度化政府监管

政府相关部门应整合当地翻译协会、高校、行业组织等各类社会资源设立专业的告示语审定机构, 拿出制度化方案, 同时强化审批环节, 务求达到既尊重外籍游客的语言习惯、文化习俗, 又充分体现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地方特色的目的。同时, 也要加强后期监管力度, 及时更正那些错译、胡译, 甚至含有冒犯性语言的告示语, 为本城市的对外宣传与文化交流传递正能量。

2.3 多元化更正体系

对于一个人口超过400万, 辖区27120平方公里的吉林市来说, 市区内、景区内告示牌不计其数, 单凭政府的力量无法全面保证告示语的规范性。这就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运用手中的相机、手机, 通过微博、微信等即时交流平台, 及时发现、举报、更正各种不规范、不正确的英语告示语。如此, 在政府、机构、个人的多元化努力下, 英语告示语必能逐渐走向规范化、创新化。

3 结语

综上所述, 告示语作为展示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其英译的规范性、准确性、创新性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国际化水平的高低。英语告示语的服务对象是外籍人士, 若其不断出现错译、胡译, 不良后果就会放大, 进而影响中外文化的正常交流, 甚至有损城市形象, 国民声誉。只有在全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下, 英语告示语才能为宣传城市形象、宣扬中华文明起到积极作用。

摘要:告示语英译的规范性、准确性、创新性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的高低。尤其是旅游景区中的英语告示语, 其作为传播旅游目的地人文环境的重要媒介之一, 对中外文化交流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初步实地调查了吉林市旅游景区的告示语英译现状, 并结合实例探讨了由于告示语的错译而产生的不利影响, 并尝试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式。

关键词:告示语,英译,吉林,景区,影响

参考文献

[1]吕和发, 单丽萍, 主编.英汉公示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2]袁式亮.试论旅游景点告示语的汉英互译中文化意义的转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0) .

[3]王利.公共场所汉英标示语规范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 (4) .

[4]何正英.城市告示语英译现状调查与分析:以2014南京青奥会主办城市南京为例[J].前言, 2012 (23) .

中外文化的影响 篇10

《中外企业文化·智库》汇集国内外专家及成功企业家的最新研究和实践成果, 着重关注经济、文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追求高品位、高品质, 悉心为广大企业和读者服务, 力争成为思想文化工作者、经营管理者、关注经济社会发展者及广大读者的“智库”。

《中外企业文化·智库》的座右铭:行动的思想者思想的行动者。

《中外企业文化·智库》的特色:聚清华、北大、人大、中国社科院、国研中心等顶层智库资源;融理论探索、案例研究、价值引领、品牌展示于一体;呈研究性、实践性、文化性、交流性、可读性、收藏性;在杂志即将出刊之际, 面向各界人士征询宝贵意见和建议!一经采纳, 我们将赠送3个月杂志以示感谢!

联系人:李文杰王京平电话:010-82251245/1246

传真:010-82252201

E-mail:l.wenjie@126.com marywjp@126.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裕民路12号元辰鑫大厦E1座218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中外差异 下一篇:中外文化交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