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灌注化疗(精选十篇)
联合灌注化疗 篇1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晚期胃癌患者80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男24例 (60.0%) , 女16例 (40.0%) , 年龄39~69岁, 平均51.9岁;其中胃体部肿瘤14例 (35.0%) , 胃窦部肿瘤19例 (47.5%) , 贲门部肿瘤6例 (15.0%) , 全胃肿瘤1例 (2.5%) ;病理分型:高分化腺癌22例 (55.0%) , 低分化腺癌18例 (45.0%) 。对照组男23例 (57.5%) , 女17例 (42.5%) , 年龄41~70岁, 平均52.1岁;其中胃体部肿瘤15例 (37.5%) , 胃窦部肿瘤18例 (45.0%) , 贲门部肿瘤6例 (15.0%) , 全胃肿瘤1例 (2.5%) ;病理分型:高分化腺癌21例 (52.5%) , 低分化腺癌19例 (47.5%)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采用5-氟尿嘧啶500mg/m2, d 1~5;亚叶酸钙200 mg, d1~5;奥沙利铂130 mg/m2, d 1化疗6周期, 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5-氟尿嘧啶术后腹腔灌注+奥沙利铂进行治疗。具体方法是于上腹部做一正中切口, 腹部探查后, 进行胃癌根治术, 手术结束后, 使用温热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腹腔, 待冲洗液清亮后, 腹腔内注入5-Fu, 仍保留部分无菌生理盐水, 同时, 腹腔内放置静脉化疗泵, 并引流至腹腔外。于术后第7、14、21天, 通过引流至腹腔外的静脉化疗泵, 注入1 000 m L 5-Fu及无菌生理盐水, 同时注入100 mg利多卡因和10 m地塞米松。给药期间, 告知患者大约每15 min变换1次体位, 于术后第22天, 开始静脉化疗, 大约持续6个周期的治疗。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完全缓解3例, 部分缓解12例, 稳定4例, 进展1例, 总有效率75.0%;对照组完全缓解1例, 部分缓解6例, 稳定8例, 进展5例, 总有效率35.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患者1.5~2.5年的随访情况:观察组复发4例, 转移14例, 死亡2例, 死亡率10.0%;对照组复发6例, 转移8例, 死亡6例, 死亡率30.0%, 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对于晚期胃癌的治疗, 单纯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相对较差, 需要结合化疗等综合治疗, 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3,4]。而且手术治疗过程中, 手术操作可能使浸润的癌细胞脱落, 引起种植性播散, 甚至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导致血液播散转移。腹腔灌注化疗是直接作用于腹腔, 增强化疗药物与靶细胞的作用时间和作用浓度, 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抗肿瘤效果[5]。而且, 由于其是与靶细胞进行直接接触, 所以, 化疗药物的浓度可以相对较高, 增强局部化疗的效果, 并不增加不良反应, 对于一些发生腹膜转移的小病灶, 可以发挥较好的治疗作用。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 观察组完全缓解3例, 部分缓解12例, 稳定4例, 进展1例, 总有效率75.0%;对照组完全缓解1例, 部分缓解6例, 稳定8例, 进展5例, 总有效率35.0%,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复发4例, 转移14例, 死亡2例, 死亡率10.0%;对照组复发6例, 转移8例, 死亡6例, 死亡率30.0%, 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腹腔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胃癌可以明显降低死亡率, 提高了临床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省新元, 李彬, 刘文锋, 等.中晚期胃癌腹腔灌注化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7, 17 (6) :556-557.
[2]Bang Y, Kang Y, Kang W, et al.Sunitinib as second-line treatment for advanced gastric cancer:preliminary results from a phaseⅡstudy[J].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07, 25:4603.
[3]胡金梅.晚期胃癌腹腔灌注化疗药物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宁夏医学杂志, 2007, 27 (6) :427-428.
[4]Tebbutt NC, Sourjina T, Strickland AH, et al.ATTAX2:Docetaxel plus cetuximab as second-line treatment for docetaxel-refractory oesophago-gastric cancer-Final results of a multicentre phaseⅡtrial by the AGITG[J].J ClinOncol, 2008, 26:15554.
联合灌注化疗 篇2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各类疾病也越来越多,被称为“红颜杀手”的乳腺癌便是其中之一。乳腺癌严重影响着女性的健康和生活,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呈年轻化的趋势,已经成为城市女性的头号杀手。
人们谈癌色变,导致很多乳腺癌患者在确诊后不知如何选择治疗方法?什么样的治疗方法适合自己?什么样的方法最有效果?458医院肿瘤生物治疗中心的专家介绍说,正因为人们害怕乳腺癌,不懂乳腺癌,才会在确诊的时候陷入迷茫。
临床上治疗乳腺癌,肿瘤医生一般都选择手术、放疗和化疗这三大常规方法。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手术容易导致肿瘤细胞播散;放、化疗虽然也是全身性的杀灭肿瘤细胞,但是没有识别敌我能力,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大量杀死人体的正常细胞,破坏了免疫系统功能。所以往往会出现治疗的越早,死的越快的现象。
我们都知道,只有提高了自身的免疫系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治愈乳腺癌。常规疗法无法解决乳腺癌的根本问题,乳腺癌患者还是长期被病灶的复发和转移所困扰,那么有没有一种在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还能建立修复自身免疫系统,让机体自已去对付肿瘤细胞呢?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的出现,成功的解决了乳腺癌治疗的一大难题。
生物治疗 从根源着手治疗乳腺癌
免疫细胞生物治疗是优于手术、放疗和化疗的最新肿瘤治疗技术,通过采集患者少量外周血,从中分离到一定量的免疫细胞,在实验室内经过培养、扩增达到100亿,同时增强杀瘤活性,杀伤能力增强了数十倍,然后将这些庞大免疫活性细胞通过静脉、介入等方式回输到病人体内,让它们去识别、防御和杀灭肿瘤细胞。与传统疗法相比,免疫细胞生物疗法主要是调动人体的自我抗癌能力,让机体体内环境恢复到健康的平衡状态。
生物治疗联合放、化疗有效提高乳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
458医院肿瘤生物治疗中心的杨教授介绍说:在放化疗前或放化疗间隔时联合使用免疫细胞生物治疗,不仅可以大量增加白细胞的数量,提高病人对药物的耐受性,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止肿瘤复发和转移,还能完全清除那些休眠和放化疗未杀灭的残留肿瘤细胞,同时减少放化疗的并发症和副作用。时到今日,国际上运用免疫细胞生物治疗癌症的技术已成熟,众多临床应用都表明:肿瘤生物细胞治疗能有效地抑制和杀灭肿瘤细胞,有效提高患者五年生存率。
联合灌注化疗 篇3
关键词:吉西他滨;原发性肝癌;卡铂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169-02
原发性肝癌具备恶性程度高的特征,对于无法实施切除术治疗的病例而言,需给予介入治疗?患者肿瘤血液供应大于机体正常组织,血管处于畸形紊乱的状态,不过血流速度较慢,此时通过热疗能够取得显著的疗效[1]?临床中关于热疗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已有报道,本文主要分析吉西他滨热化疗灌注联合卡铂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选取我院收治的66例病例进行研究,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在2013年09月至2014年09月间收治的6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3例病例?对照组给予常温下化疗灌注联合卡铂化疗栓塞治疗,男性24例,女性9例,年龄在25至76岁间,平均年龄(51.19±8.91)岁?观察组采用吉西他滨热化疗灌注联合卡铂化疗栓塞治疗,男性25例,女性8例,年龄在24至76岁间,平均年龄(52.23±8.53)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温下化疗灌注联合卡铂化疗栓塞治疗?取1000mg/㎡盐酸吉西他滨与1200ml 0.7%氯化钠溶液,于常温状態化疗灌注,然后给予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
观察组:采用吉西他滨热化疗灌注联合卡铂化疗栓塞治疗?取1000mg/㎡盐酸吉西他滨与1200ml 0.7%氯化钠溶液,充分融合后,置于热化疗HGC-3000肿瘤介入热疗机灌注桶内,在灌注过程中,使其进至动脉导管入口部位,温度控制在51℃左右,给予热化疗灌注,灌注时间在20至40分钟间,完成热化疗灌注后,取200mg/㎡盐酸吉西他滨?5至20ml超液化碘油?200 mg/㎡卡铂为患者实施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3天?治疗30天后的肝功能?肾功能变化情况,均由护理人员详细监测,并做好相应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收集所有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资料,均数±标准差(±s)为计量资料,给予t检验,当P<0.05时,表明有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肾功能变化情况
治疗后3天,可观察到两组患者的指标与治疗前相较均有明显上升,对比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42,4.517;P<0.05),且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t=4.538,P<0.05)?治疗30天后,两组患者肝功能变化不大,对比无统计学意义(t=1.228,P>0.05)?
2.2 患者的肝功能变化情况
就肝功能变化情况而言,治疗30天后的肝功能变化情况与治疗前相较对比无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t=1.376,P>0.05)?
患者的肝功能变化情况(表2)
3 讨论
对于无法接受手术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病例而言,需采取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不过在治疗过程中,会受到很多相关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肿瘤大小?肝功能因素等,大多会采用栓塞联合其他手段对患者进行治疗,便于提高临床疗效[2]?吉西他滨属于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常用化疗灌注药物,以往主要于常温状态下化疗灌注,不过从本次研究中发现,通过给予热化疗治疗,可取得显著疗效?
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组织毛细血管存在发育不全的情况,有着较高的通透性,如果温度高于43℃,则会导致瘤体表现为低氧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肿瘤细胞可能会停止分裂,便于使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作用得以充分发挥[3-4]?
有研究表明,常温状态下给予化疗灌注治疗,经多次治疗后,会对肝功能储备造成一定影响[5]?通过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采用吉西他滨热化疗灌注联合卡铂化疗栓塞治疗后,患者治疗30天后的肝功能指标与肾功能指标并未产生显著差异,这表明这种治疗方式不会对肝?肾功能造成太大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永裕,张晓霞,刘永华等.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J].中国实用医药,2013(30):155-157.
[2] 骆俊朋.经皮肝动脉热化疗灌注联合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2.
[3] 张木根,陈鹏,祝成亮.经皮肝动脉热化疗灌注联合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应用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13(05):498-500.
[4] 骆俊朋,胡鸿涛,郭晨阳等.吉西他滨热化疗灌注联合TA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3(03):142-146.
联合灌注化疗 篇4
关键词:结肠癌,腹腔热灌注化疗,静脉化疗,sIL-2R
结肠癌施行手术治疗后, 仍有50%以上的患者死于肿瘤的腹膜种植复发, 所以防止腹腔复发对提高结肠癌手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十分重要。为探讨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的疗效, 将我科结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组进行临床试验,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2月至2006年12月, 53例患者均行结肠癌根治术, 其中男30例、女23例, 年龄27~74岁, 中位年龄54岁。病理类型:高分化腺癌20例, 中分化腺癌17例, 低分化腺癌16例。53例患者采用密闭信封随机分组: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组 (腹腔热灌注组) 28例和静脉化疗组25例。
1.2 方法
(1) 静脉化疗组:化疗方案为艾恒130mg/m2, 静脉点滴, 第1天:CF 200mg/m2静脉注射;第1~5天:5-Fu 600mg/m2静脉注射 (4h以上) , 21d为1周期, 共行6周期。静脉化疗组仅进行静脉化疗。 (2) 腹腔热灌注组:术毕关腹前将化疗泵主体植入腹部切口右侧肋弓下缘皮下组织内, 给药管穿过腹直肌及腹膜层进入腹腔, 妥当固定, 手术结束时给予腹腔热灌注化疗1次 (静脉化疗组患者手术结束时仅行腹腔冲洗) 。腹腔内给药方案:将利多卡因100mg、5-FU 1g、DDP 60mg、Dex 5mg加入1 000ml生理盐水中, 预热后用自制保温装置保温, 使入腹药液温度保持在43~45℃, 经腹腔化疗泵灌入腹腔, 流速>40ml/min。灌注结束后, 协助患者更换体位, 以便药液在腹腔内均匀弥散分布。腹腔热灌注组患者在静脉化疗的第1天行腹腔热灌注化疗1次, 余同静脉化疗组。所有患者在手术前1天和术后3、15天抽血化验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 (s IL-2R) 。s IL-2R测定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492nm波长A值 (OD值) , 以s IL-2R标准品单位为横坐标, OD值为纵坐标 (减空白对照OD值) 绘制标准曲线, 在曲线上查含量。s IL-2R试剂盒购自MBI公司。
1.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不良反应、术后生存率及腹腔复发率。不良反应按WHO标准分为0~Ⅳ度, Ⅲ~Ⅳ度为严重毒副反应。s IL-2R以ku/ml表示。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术后并发症
2组病例均无发生吻合口瘘、腹腔感染、切口裂开、腹腔内出血、粘连性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腹腔热灌注组有3例术后出现上腹部疼痛, 对症治疗后症状逐渐消失。
2.2 不良反应
2组病例均完成治疗。腹腔热灌注组出现严重毒副反应 (Ⅲ+Ⅳ) 14例 (50.0%) , 其中白细胞下降6例、血小板下降2例、恶心呕吐6例。静脉化疗组严重毒副反应 (Ⅲ+Ⅳ) 12例 (48.0%) , 其中白细胞下降3例、血小板下降3例、恶心呕吐6例。2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2.3 生存率及腹腔复发率
2组患者随诊率100%, 随访时间8~60个月。术后3、5年生存率腹腔热灌注组分别为86.1%和58.3%, 静脉化疗组分别为60.2%和29.4%;腹腔复发率分别为5.6%、20.6%和27.8%、53.0%。2组术后3、5年生存率和腹腔复发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4 s IL-2R浓度
2组s IL-2R浓度均较术前降低, 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腹腔热灌注组术后s IL-2R浓度比静脉化疗组更低,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3 讨论
随着外科手术器械和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 结肠癌的手术可切除率及根治程度明显提高, 但结肠癌患者预后并不理想, 其主要原因是术后肿瘤腹腔内复发和肝转移。刘庆华[1]的研究表明, 腹腔实体瘤游离癌细胞的阳性率在手术后都很高。由于“腹腔-血浆屏障”作用, 静脉化疗时腹腔内化疗药物浓度极低[2]。Shigmasa等[3]研究发现42~44℃的热效应能使癌细胞染色体破坏, 溶酶体释放, 直接破坏肿瘤细胞, 同时增强细胞膜通透性, 有利于化疗药物的吸收与渗透, 并能增强化疗药物如铂类、蒽环类的细胞毒性作用, 对微小转移灶则利用其肿瘤组织反射调节散热能力差, 使肿瘤血管痉挛, 导致微循环不可逆损害。腹腔热灌注化疗是将热疗和局部化疗相结合, 将化疗灌注液加温到42~44℃直接注入腹腔, 一方面利用热效应杀灭肿瘤细胞, 另一方面利用腹膜对抗癌药的弥散屏障作用, 使腹腔内积聚高浓度的抗癌药物, 腹腔内药物浓度比全身给药高出2.5~8.0倍, 延长了药物对癌细胞的作用时间, 同时也提高了门静脉和肝脏中的药物浓度, 有利于预防和治疗门静脉内癌细胞和肝内微小转移灶[4]。丁雅芳等[5]将43例结肠癌根治术或姑息性手术切除后患者随机分为腹腔灌注化疗组21例和静脉化疗组22例。2组中均未出现腹腔内出血、腹膜炎、肠梗阻、吻合口瘘等。毒副作用:腹腔灌注组38.1%的患者出现轻微腹胀等胃肠反应, 均无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骨髓抑制, 无脱发现象;静脉化疗组81.8%的患者出现明显消化道症状, 18.2%的患者出现骨髓抑制, 27.3%的患者出现静脉炎。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 (IL-2) 作为机体免疫调节最重要的细胞因子在机体免疫的过程中对T细胞、B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均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它在体外可以诱导PBMC或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成为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 对结肠癌有一定疗效[6]。IL-2在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IL-2R (白细胞介素-2受体) 主要以2种方式存在, 即位于细胞膜上的m IL-2R和溶于血液中的s IL-2R, 两者均可与IL-2结合, 但结合后的效应不同, IL-2与m IL-2R结合后使T细胞活化, 发挥正常的免疫功能, 而IL-2与s IL-2R结合后减少了游离IL-2的浓度, 阻断了IL-2与m IL-2R的结合, 从而产生免疫抑制作用。由于IL-2是NK细胞的刺激因子, 所以s IL-2R的升高, 必然导致NK细胞活性降低, 杀伤力下降, 免疫监视功能减弱, 这样更难控制肿瘤的进展, 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本研究证明, 术后血清s IL-2R水平和患者生存率有相关性, 故在术后检测s IL-2R期望能预计患者的预后。
本研究在结肠癌术后常规静脉化疗的基础上加用腹腔热灌注化疗, 术后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静脉化疗;而腹腔热灌注化疗组腹腔复发率明显低于静脉化疗组, 2组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腹腔热灌注化疗安全有效, 操作方便, 副作用小, 可有效控制肿瘤复发, 降低术后血清s IL-2R水平。故结肠癌术后早期应用腹腔热灌注化疗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庆华, 陈俊青.胃癌浆膜类型、病理特点与腹腔内游离癌细胞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 1988, (6) :430~432.
[2]Sugarbaker PH, Cunliffe WJ, Beliliveau J, et al.Rationale for interratingearly postoperative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into the surgical treatmentof gastrointestinal cancer[J].Semin Oncol, 1989, 16 (1) :83.
[3]Shigmasa K, Ryuidi H, Michio M, et al.Prophylactic therapy of peri-toneal recurrence of gastric cancer by CHPP with MMC[J].Cancer, 1998, 61 (2) :232~233.
[4]张智明, 吴孔明, 韩新巍.恶性肿瘤治疗新进展[M].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 1994.
[5]丁雅芳, 吕红霞, 王鲜茹, 等.直肠癌术后行腹腔热灌注化疗的临床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2, 2 (3) :403~404.
膀胱癌术后门诊化疗膀胱灌注的护理 篇5
【关键词】膀胱癌;灌注疗法;吡柔比星化疗;护理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以移行上皮癌最为多见,约占膀胱瘤的86%[1]。其中70%-80%的膀胱癌是浅表性癌,约50%-70%术后复发,10%-20%的肿瘤复发时恶性程度和浸润深度增高[2]。因此,预防肿瘤复发尤为重要。我院自2009年6月2012年6月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选择尿管的大小,用50mL注射器抽吸吡柔比星30mg稀释药液,再用头皮针连接注入尿管,并及时调整药液注入速度。结果:化疗药液完全没有经尿管或尿道渗出。结论: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化疗的灌注方法改进后,使药液按要求灌注入膀胱内,并能减轻患者的膀胱刺激症状,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都有重要意义,效果更可靠。对26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患者进行膀胱灌注预防肿瘤复发,取得满意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6例,男21例,女5例,年龄38-86岁,平均58岁。单发肿瘤17例,多发肿瘤9例;初发23例,复发3例。本组经CT或MRI证实均为浅表性膀胱肿瘤。经尿道等离子体膀胱肿瘤切除术23例,膀胱部分切除术2例,膀胱部分切除加输尿管移植术1例。术后病理检查均为移行细胞癌,其中分化程度Ⅰ级18例,Ⅱ级5例,Ⅲ级3例。本组均能完成1个疗程灌注,并能遵医嘱定期复查膀胱镜、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所有病例尿常规均示白细胞明显增多或/和隐血+,心电图,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未见异常。本组均无胃肠道不适及胸闷、心慌的全身不良反应。灌注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尿痛。肉眼血尿9例;急迫性尿失禁1例(注后10分钟不由自主将药液排出体外)。尿道窄2例.11例BCG灌注者还出现发热3例(T>37.5℃)。
1.2灌注方法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选择尿管的大小,嘱患者取仰卧位,操作者戴无菌手套,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用50mL注射器抽吸吡柔比星30mg稀释药液,再用头皮针连接注入尿管,并及时调整药液注入速度。
2心理干预与护理
2.1心理干预心理干预能使患者处于乐观明达的良性功能状态,配合治疗,使疾病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因此,对于首次灌注的病人,要注意交流技巧,以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赖,主动配合治疗。灌注前,护理人员应以同情心,耐心细致地向患者介绍灌注的目的和方法,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操作过程需配合和注意的事项,说明膀胱灌注预防术后复发是膀胱癌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阐明灌注疗效肯定,复发率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少等,从而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取得患者的配合。
2.2灌注前的护理因膀胱癌患者年龄偏大,患者中有95%以上有肉眼血尿病史,患者对血尿有一定恐惧心理。再加上疾病的压力,心理负担较重,而膀胱灌注更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安慰患者,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嘱患者治疗前一天晚上充足睡眠,清洗会阴,灌注前4h禁水,排空尿液,避免膀胱保留药液时稀释药物浓度,降低疗效。导尿管选用14Fr-18Fr超滑乳胶管。
2.3灌注后护理化疗药物灌注后,为使膀胱粘膜充分接触药物,嘱患者卧床定时变换体位,每个体位10-15分钟嘱患者尽量延缓排尿时间,以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提高药物疗效。
3结果
26例均接受膀胱灌注治疗。随访8-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13个月复发1例,复发率为3.85%(1/26)。
4临床观察与指导
4.1副作用和并发症的护理灌注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尿痛和/或血尿,这是药物对膀胱粘膜刺激引起的化学性膀胱炎。部分病人还有恶心、呕吐,这是药物刺激胃粘膜所致。交待患者及家属多饮水,多排尿,以缓解膀胱症状。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为主。消除心理压力,保持乐观情绪。
5随访指导
指导患者定期复查,坚持按疗程做灌注,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化疗的意义,留下联系电话,建立随访指导卡,以便医护人员及时准确随访。
6小结
通过对膀胱癌患者化疗药物膀胱灌注的细心护理,使膀胱癌的复发率降低。这与我们的细心护理,健康宣教分不开,提高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的情绪,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吴阶平.泌尿外科[M].济南:山东科学出版社,1993:453-457.
[2]增进.现代泌尿肿瘤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7-167.
[3]黄永斌,徐华,胡永泉,等.卡介苗膀胱灌注防治复发性膀胱肿瘤.蚌埠医学院学报,1992,17(2):115.
[4]GillbergPG,SundquistS,NilvebrantL.Comparisonoftheinvitrlandvivoprofilesoftolterldinewithanagonists[J].EurJPharmarcol,1998,349:258.
[5]吴士良,杨勇,薛兆英,等.新型抗胆碱药物托特罗定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的临床研究[J].中华泌尿外科学杂志,2001,22(4):217.
[6]劉希珍,黄永斌,聂锐志,等.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再手术原因分析.中国男科学杂志,2009,23(12):131.
[7]赵定平.前列腺摘除术后尿道狭窄15例分析.南京医科大学学报(中文版),1997,17(2):165-166.
[8]李雅志,徐波.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护理[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1年03期.
联合灌注化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54例卵巢癌患者, 均经病理或者细胞学检查证实为恶性卵巢癌。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7例, 年龄28~67岁, 平均年龄 (47.5±3.2) 岁;对照组27例, 年龄27~69岁, 平均年龄 (48.3±4.3) 岁, 所有患者均无全身性疾病, 无其他合并症, 术前肝肾功能、血尿常规检查均正常, 未进行任何治疗。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治疗
该组54例卵巢癌患者中行卵巢癌根治术48例, 手术的范围包括双侧附件、子宫、大网膜、阑尾切除和盆腔及腹膜后淋巴结清扫;6例患者行肿瘤减灭术。
1.2.2 静脉化疗
该组54例患者术后均给予PAC方案化疗, 即第1天给予CTX 400 mg静脉注入, 第2天给予ADM 40 mg静脉注入, 第3天给予DDP 80 mg腹腔注入。每个疗程一般间隔3~4周, 具体情况视患者体质、反应程度、血象及肝、肾功能等情况而定。连续用药4~6个疗程, 晚期或不敏感的肿瘤化疗者, 疗程一般第1年8~10个疗程, 第2年减少到3~4个疗程。
1.2.3 特殊治疗
该组54例患者在每个疗程的第3天, 治疗组患者用腹腔热灌注的方法:将DDP 80 mg在体外加热到45℃, 应用腹腔热灌注化疗仪将其导入腹腔, 并持续循环, 确保体腔内温度维持在42~43℃, 持续约30 min;而27例对照组患者则直接将DDP 80 mg注入腹腔, 不予加热。
1.3 疗效判断
根据WHO抗肿瘤药物疗效评定标准[2]:完全缓解 (CR) :所有病变完全消失, 持续4周以上;部分缓解 (PR) :肿瘤病灶最大垂直两径乘积缩小≥50%, 持续4周以上;稳定 (SD) :临床病灶无变化, 持续4周以上;进展 (PD) :所有观察的病灶中其中任何一个增加25%以上, 或出现新的病灶。
1.4 统计方法
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54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治疗组27例患者中, CR6例, PR17例, SD3例, PD1例, 总有效率为85.19%;对照组27例患者中, CR3例, PR11例, SD10例, PD3例, 总有效率为51.85%,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两组总有效率对比χ2=6.954, *P<0.05。
3 讨论
卵巢癌是目前国内女性的高发肿瘤, 85%~90%是卵巢上皮癌, 其中75%的卵巢上皮性癌的组织类型是浆液性, 之后依次为粘液性 (20%) 、子宫内膜样癌 (2%) 、透明细胞癌、勃勒纳瘤、未分化癌等。卵巢上皮癌早期多无症状, 病变隐匿, 发展迅速, 死亡率高, 75%的卵巢上皮癌诊断时已为晚期。目前手术仍是卵巢癌最重要的治疗方式, 但由于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已有广泛的腹腔内转移, 手术无法彻底切除干净, 故术后化疗也是很重要的治疗手段。在选择敏感的化疗方案的同时, 适宜的给药途径也非常重要。传统的方法多采用静脉用药, 不良反应多, 肝肾毒性较大, 对盆腔局部的疗效较差, 而且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血管损伤大。卵巢上皮癌起源于体腔上皮, 体腔上皮在卵巢发育过程中覆盖在卵巢表面, 也覆盖了整个盆腔, 这一解剖及生理学特点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肿瘤主要在腹腔内扩展, 通过腹膜种植进行播散, 形成腹水, 肿瘤主要生于腹膜表面决定了腹腔灌注化疗在辅助治疗卵巢癌中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腹腔化疗是将化疗药物直接灌注到腹膜腔, 使肿瘤部位药物浓度提高, 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热灌注的临床应用基于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同, 正常组织能耐受47℃, 持续1 h, 而43℃持续1 h是肿瘤细胞不可逆损害的临界温度, 常温下, 药物渗透到正常或肿瘤组织的深度仅为1~3 mm, 利用生物热效应, 使腹腔局部组织热分布均匀, 使局部组织血管扩张, 使组织细胞的通透性升高, 使化疗药物有效渗入癌细胞, 达到化疗目的。另外, 腹腔灌注时大量液体的机械冲刷, 可以清除腹盆腔内游离的癌细胞, 使癌细胞难以着床生长;热灌注产生的物理效应, 加速组织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组织营养状态, 促进新陈代谢, 加速新细胞的再生, 也达到治疗目的。采用静脉联合腹腔热灌注给药, 能减少单纯静脉化疗的不良反应, 且操作简单、疗效好等优点, 且盆腔局部化疗药物浓度高, 接触面积大, 作用时间长, 药物主要作用于盆腔内组织, 保证药物与肿瘤充分接触, 利于药物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直接杀伤癌细胞, 并可减少腹水的产生, 药物不直接进入体循环, 减轻药物的全身毒副作用, 所以近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和使用[3]。
该文通过对该院54例卵巢癌患者两种化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观察, 发现静脉化疗联合腹腔热灌注治疗卵巢癌具有协同作用, 能够更好的增强抗癌效应, 提高治疗疗效及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腹腔化疗的数据中得到的经验可以获得这样的结论, 某些情况下腹腔化疗是治疗卵巢癌的理想方法, 随机试验显示在小病灶残留的进展性卵巢癌患者中, 相比静脉给药, 腹腔注入作为初始化疗的一部分可以获得更高的生存率[4],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青娟, 李曾, 王东风, 等.热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腹盆腔肿瘤的临床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 2008, 16 (12) :2161-2163.
[2]梁冰, 杨家梅, 贺新伟.全身化疗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并射频热疗治疗晚期卵巢癌[J].医药论坛杂志, 2009, 30 (24) :57-58.
[3]贾晓辉, 由甲申.卡铂腹腔灌注联合紫杉醇全身化疗治疗晚期卵巢癌[J].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 (32) :75-76.
联合灌注化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 年10 月-2010 年9 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104 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经病理确诊,排除伴明显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所有入组患者及家属在了解研究过程后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接受单纯术后全身化疗的对照组、接受术后早期循环式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全身化疗的观察组,每组各52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8 例,女性24 例;年龄47~76 岁,平均(68.35±8.23)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7 例,女性25 例;年龄48~78 岁,平均(67.13±7.2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2 周开始单纯全身化疗,方案为第1 天紫杉醇135 mg/m2静脉滴注,第1~5 天顺铂20 mg/m2静脉滴注,第1~5 天替加氟1.0 g静脉滴注。每4 周重复1 次,共计6 个周期。观察组患者接受术后早期循环式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全身化疗,全身化疗方案同对照组,循环式腹腔热灌注化疗方法如下:选择RHL-2000B型热灌注化疗机及相应一次性医疗专用循环管路,在胃癌根治术中于结肠旁沟、脾脏膈面积脾窝处各放1 根硅胶热灌注导管(内径8 mm,外径10 mm,前端有多侧孔),另于上腹壁下置1 导管脐旁引出。于术后第1~2 天开始循环式腹腔热灌注化疗,1 次/d,每次90 min,连续4 d。第1、4 天:奥沙利铂100 mg/m2、0.9%氯化钠溶液3 000 ml制成腹腔热灌注液;第2、3 天:氟尿嘧啶0.75 g、0.9%氯化钠溶液3 000 ml制成腹腔热灌注液。每天在灌注液中均加入地塞米松10 mg,2%利多卡因10 ml减轻患者的腹膜反应,灌注机循环泵启动并加热至38℃时,将循环管路连接腹部各引流管,将热灌注液循环式灌入腹腔。继续降温将温度维持在41~43℃并持续90 min。灌注过程中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根据实时情况及时调节灌注机,给予患者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及地西泮以提高其耐受性。灌注结束时放出腹腔内灌注液,保留1 000 ml在其中。
1.3 观察指标
1.3.1 血清肿瘤标志物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治疗前及治疗后4 及8 周,抽取患者外周新鲜血液5 ml,将血液标本4 000 r/min离心5 min后,取上清测定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链抗原19-9(CA19-9)等肿瘤标志物水平。
1.3.2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水平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治疗前后,抽取患者外周新鲜血液5 ml,测定血清VEGF与MMP水平。
1.3.3 生存情况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治疗后进行长期随访,记录2 年内胃癌复发率、1、3 及5 年生存率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肿瘤标志物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血清CEA及CA199 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见表1。
2.2 血清VEGF与MMP水平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VEGF与MM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血清VEGF、MMP-2 与MMP-9 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见表2。
2.3 生存情况
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2 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术后远期生存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见表3。
3 讨论
胃癌在临床中十分常见,患者之前多有胃炎或胃溃疡等慢性胃疾病,故对于病情进展缺乏警惕性,至临床确诊癌症时多已进展至中晚期。进展期胃癌腹腔种植引起的局部复发及转移率较高,其机制可能与腹腔游离癌细胞、腹膜及腹腔脏器术中损伤、术中麻醉导致患者的应激状态及免疫力低下等相关,显著降低患者的5 年生存率,而单纯的根治性手术对于腹腔种植难以起到满意的疗效[3]。手术治疗后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常规接受辅助性全身化疗以巩固手术效果,但是全身用药后化疗药物至腹腔时的浓度较低,对于针对性杀灭腹腔肿瘤细胞的能力较低、效果较差,对于遏制肿瘤腹腔转移复发的效果并不理想。故对于进展期胃癌的治疗,除了根治性手术及手术前后的辅助化疗外,杀灭术前已经游离存在或者术中脱落的腹腔肿瘤细胞及残留的微小转移病灶是改善患者预后的治疗关键[4]。
随着近年来循环式腹腔热灌注化疗设备及治疗方式的不断进步,其在进展期胃癌术后早期应用以预防术后早期复发及转移已经成为新的治疗模式,除了具有CHPPC的药代动力学优势,同时协同热疗及化疗,有望彻底改变患者的治疗结局[5]。腹腔热灌注化疗预防术后腹腔转移复发的机制可能如下:1恒温热灌注:42~44℃的热效应可以破坏癌细胞染色体、释放溶酶菌,起到直接破坏肿瘤细胞、增强肿瘤细胞膜通透性的作用、利于化疗药物的渗透及吸收,提高化疗敏感性[6];2大量循环灌注:3 000 ml左右的大量灌注液与灌注引流管连接形成腹腔内外的循环灌注模式,对患者腹腔残留癌细胞起到稀释作用,并冲刷未来得及着床的癌细胞并将其带出腹腔,最大程度的减少癌细胞在腹腔表面的种植几率;3多次灌注:热灌注治疗可能因治疗次数少而受到影响,但是本系统中通过预置灌注引流管并在腹腔内放置防粘连药物,可以在术后第1 天开始灌注化疗并连续进行4 次,灌注引流管交叉放置于腹腔各个部位,充分保证了灌注液与腹腔组织充分接触[7];4热灌注化疗液经腹膜吸收后通过门静脉入肝,可以清除门静脉内的癌细胞并防止肿瘤肝转移。
在胃肠道肿瘤的辅助诊断中,CEA及CA199 均为常见肿瘤标志物。本次研究对患者血清CEA、CA199 的水平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CEA、CA199 水平均较高,在治疗后其水平有不同程度降低,但是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术后早期循环式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全身化疗后的血清CEA、CA199 水平显著降低。提示CHPP可以较快的下调血清CEA、CA199 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预后。
恶性肿瘤的侵袭能力主要与其诱导血管再生及降解细胞外基质能力相关,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可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直接参与肿瘤血管的形成[8]。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肿瘤细胞分泌的一类锌离子依赖蛋白酶,可以降解所有细胞外基质成分,MMP-2 及MMP-9 是其最主要的2种亚型,可促进成纤维细胞进入细胞外基质与肿瘤产生协同作用,加重ECM破坏及肿瘤侵袭转移。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血清VEGF与MMP-2、MMP-9 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可见术后热灌注化疗联合全身化疗可以显著杀灭残留肿瘤细胞、降低其细胞活性,减少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能力、最终改善治疗结局。
本次研究中对进展期胃癌术后接受不同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发现,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2 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术后远期生存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可见对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除了全身化疗之外,早期进行腹腔热灌注化疗有助于杀灭腹腔残留癌细胞、降低术后早期腹腔种植转移的可能性,最终有效降低了患者的治疗后肿瘤复发率、延长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
综上所述,早期循环式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全身化疗有助于减少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VEGF及MMP水平,降低肿瘤恶性程度,延长远期生存时间,值得在日后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RUDLOFF U,LANGAN RC,MULLINAX JE,et al.Impact of maximal cytoreductive surgery plus regional heated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on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 of gastric origin:results of the GYMSSA trial[J].J Surg Oncol,2014,110(3):275-284.
[2]SALADINO E,FLERES F,MAZZEO C,et al.The role of prophylactic 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in the management of serosal involved gastric cancer[J].Anticancer Res,2014,34(4):2019-222.
[3]詹宏杰,梁寒,王宝贵.60例进展期胃癌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2010,37(4):229-231.
[4]GRAZIOSI L,MARINO E,DONINI A.Reply to"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and the role for surgical resection,cytoreductive surgery,and 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J].Am J Surg,2014,208(1):158-159.
[5]高丽珍,高峨嵋,白云飞.胃肠肿瘤根治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结合高频热疗序贯静脉化疗与单纯静脉化疗的对比研究[J].肿瘤,2012,32(1):65-67.
[6]ROVIELLO F,CARUSO S,NERI A,et al.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 from gastric cancer by cytoreductive surgery and 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overview and rationale[J].Eur J Surg Oncol,2013,39(12):1309-1316.
[7]KIM KW,CHOW O,PARIKH K,et al.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and the role for surgical resection,cytoreductive surgery,and 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J].Am J Surg,2014,207(1):78-83.
联合灌注化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20例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60例。其中男78例, 女42例;年龄37~78岁, 平均 (52.6±11.2)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入选患者均经临床、B超及组织病理学确诊, 胃癌患者53例, 直肠癌患者38例, 结肠癌患者29例。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入选患者自愿参加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以FOLFOX4方案进行静脉化疗治疗。第1天, 奥沙利铂静注, 85 mg/m2, 第1~2天, 亚叶酸钙静脉滴注, 200 mg/m2;第1~2天, 5氟尿嘧啶静脉推注, 400 mg/m2;5氟尿嘧啶静脉滴注, 600 mg/m2, 维持22 h。14 d为1个疗程, 治疗6个疗程。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腹腔热灌注联合静脉化疗进行治疗。方法为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腹腔热灌注。化疗第1天和第8天, 在B超辅助下, 行静脉穿刺, 并置留静脉导管, 将患者腹腔积液排净后以热灌注系统将康莱特 (注射用薏苡仁油, 浙江康莱特新森医药原料有限公司, Z10970083, 200 m L) 、利多卡因 (5 m L) 、氟美松 (5 mg) 混合液加热至42~43℃, 并缓慢灌注至患者腹腔内 (30 min) 。灌注完成后, 嘱咐患者变换体位, 1次/15 min, 促进药物充分接触患者腹腔内组织。灌注1次/周, 持续6周。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 生存期、不良反应以及免疫指标变化进行观察。其中, 疗效以WHO实体瘤评价标准[3]和腹水客观指标进行评定:完全缓解, 肿瘤病灶消失或腹水全部吸收, 并持续4周以上;部分缓解, 肿瘤体积减小>50%或腹水体积减小>50%、症状显著改善, 并持续4周以上;稳定, 肿瘤体积减小<50%、增大<25%或腹水减小25%~50%;进展, 肿瘤体积增大>25%或腹水量减少<25%。总有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免疫指标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检测依据检测规范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对两组患者总生存时间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71.7% (43/60) , 对照组有效率为46.7% (28/60) ,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生存期比较
以Kaplan-Meier法对两组患者总生存时间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观察组生存期明显性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图1, 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化疗中出现了脱发、消化道不适、骨髓抑制以及肝损伤等不良反应, 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2.4 两组患者免疫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3+T细胞、CD4+T细胞水平明显增加, CD8+T细胞水平明显减小,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后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的水平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注:与同组治疗后比较, #P<0.05
3 讨论
胃肠道癌是消化科常见性恶性肿瘤, 其临床症状特异性不明显, 患者确诊时, 通常处于肿瘤的晚期。临床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 但却存在着手术切除率低、术后转移或复发率高的缺点, 而且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较低[4]。有数据显示, 胃癌患者腹腔复发率高达42.5%~61.6%, 局部复发率为16.7%~41.7%, 肝转移率在38.9%[5];结肠癌肝转移率高达75.5%[6]。所以, 术后对患者进行化疗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化疗能预防肿瘤病灶复发、腹腔内组织转移等, 可有效提升患者预后生存质量。
传统的静脉化疗术过程中, 患者腹腔中药物的有效浓度较低, 无法将癌细胞全部杀死。腹腔灌注可以提升患者腹腔局部药物浓度, 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腹腔热灌注化疗术是将42~44℃药物直接注入到患者腹腔中, 有利于患者病灶和药物的充分接触, 并发挥热效应和局部高药物浓度特点将肿瘤细胞杀死[7]。研究表明, 患者腹腔中药物浓度是全身化疗的2.5~8倍, 能长时间的对病灶保持高药物浓度, 能有效杀死和预防癌细胞和移灶。目前, 腹腔热灌注化疗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晚期胃肠道肿瘤治疗。治疗药物以顺铂类为主, 该类药物属非特异性的抗肿瘤药物, 不仅水溶性好, 还能跟多种药物产生协同效果[8]。但是顺铂类药物对于肿瘤的穿透力不足, 因此常与其他药物进行联系治疗[9]。常用的药物有白介素-2和依托泊苷等, 研究表明联合用药能提高杀死肿瘤细胞的能力[10]。但顺铂在使用中, 具有较强毒副作用, 晚期肿瘤患者往往不耐受。当前研究表明, 顺铂联合丝裂霉素、卡铂和氟尿嘧啶等药物虽然对消化道肿瘤等有一定效果, 但并不显著, 而且预后易复发[11]。
在本研究中, 腹腔热灌注康莱特联合静脉化疗对晚期胃肠道肿瘤治疗的有效率达到了71.7%, 其效果显著性由于单纯静脉化疗组的46.7%;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生存期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本研究中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免疫指标的变化进行观察, 发现术后观察组患者CD3+T细胞、CD4+T细胞水平明显增大, CD8+T细胞水平明显减小,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然而对照组患者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变化不明显,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一结果提示了联合化疗能有效提升患者免疫指标, 增大了患者预后的生存质量, 与观察组患者生存期显著性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相吻合[12,13]。
当前, 腹腔热灌注化疗临床治疗中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白细胞降低、脱光、骨髓抑制、肠穿孔和肝损伤等。本研究联合治疗与单纯化疗的不良反应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相比于单纯静脉化疗, 腹腔热灌注联合静脉化疗可有效对晚期胃肠道肿瘤进行治疗, 并能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对腹腔热灌注联合静脉化疗和单纯静脉患者在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临床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120例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单以静脉化疗进行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腹腔热灌注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生存期、不良反应以及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71.7% (43/60) , 对照组有效率为46.7% (28/60)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三年生存率为83.3%, 平均生存时间为 (32.98±1.83) 个月, 都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7%, (28.65±1.91) 个月,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3+T细胞、CD4+T细胞水平明显增加, CD8+T细胞水平明显减小,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后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的水平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相比于单纯静脉化疗, 腹腔热灌注联合静脉化疗术能有效对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治疗, 治疗有效率高、预后患者生存率高、不良反应率低。
联合灌注化疗 篇9
恶性腹腔积液是晚期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4],由其所致腹胀、呼吸困难喘息及双下肢水肿等[5]症状,常提示病变已向局部或全身播散,预后不良。以往治疗恶性腹水常单纯腹腔灌注化疗,我科自2008年1月~2009年9月,将50例恶性腹水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全身热疗联合腹腔灌注化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腹腔灌注。结果表明,治疗组较对照组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50例患者均经病理学确诊,B超或CT明确腹腔积液,腹水细胞学检查找到癌细胞;(2)卡氏评分(KPS)≥40分;(3)治疗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正常;(4)所有患者均无原发性或继发性颅内占位;(5)预计生存期>2个月;(6)近1个月内未行静脉化疗或放射治疗。治疗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1~75岁,平均50.6岁。其中,胃癌8例,大肠癌6例,胰腺癌4例,肝癌3例,卵巢癌3例,乳腺癌5例,甲状腺癌1例。对照组20例。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24~70岁,平均年龄48.7岁。其中,胃癌6例,大肠癌4例,肝癌3例,胰腺癌3例,卵巢癌2例,乳腺癌3例,食管癌1例。所有患者均无全身热疗的禁忌。
1.2 治疗方法
1.2.1 腹腔穿刺及放液
材料:深静脉导管穿刺包(由北京天地和协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包含14 G深静脉导管、穿刺针、导丝及透明贴膜等);无菌引流袋。操作方法:患者平卧,取脐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为穿刺点,常规碘酒局部消毒、铺洞巾,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左手固定皮肤,右手握穿刺针并刺入腹腔,有脱空感后回抽见腹水,将导丝沿穿刺针置入腹腔,然后缓慢退出穿刺针,沿导丝将14 G深静脉导管置入腹腔约10~15 cm(视患者情况而定),再缓慢退出导丝,检查有腹水流出,接无菌引流袋,用透明贴膜将导管固定于腹壁上。一般一次放腹水1 000~2 000 m L,24~48 h间断引流直至无腹水流出,然后用肝素帽封管。
1.2.2 热疗
采用上海华源热疗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WB-Ⅰ型微波热疗机,辐射中点沿剑突水平、双侧锁骨中线、脐至耻骨联合上沿中点水平的矩形顺时针对躯干进行移动加温,机头至皮肤的距离为25~30cm,患者取仰卧位,每次热疗时间90 min,每周3次,3周为1疗程,共9次。治疗过程中每位患者需补液2 00~3 000 m L,测温使用精密热电偶,每3 min停机2 s测温。让患者头枕冰袋,前额及眼部敷湿毛巾保护眼球。(1)直肠测温:将2、3根测温探头置于肛管内约5~7 cm,胶布固定。(2)皮肤测温:背部测温度探头置于肩胛下角线与脊柱交点。最大输出功率400~900 W,使直肠内温度升至39~42℃,维持60 min以上。
1.2.3 腹腔热灌注
将1 000 m L的生理盐水+顺铂40 mg/m2和5-氟尿嘧啶500 mg/m2,在48℃左右的保温热水中预热0.5 h。当直肠温度升至39℃以上时,打开封管的肝素帽,迅速灌注已加热的顺铂和5-氟尿嘧啶,嘱患者变换体位,以利于化疗药物在腹腔内均匀分布。
对照组的患者直接打开肝素帽,迅速灌注常温的化疗溶液,剂量同治疗组。两组患者每周灌注1次,连续灌注3周。所有病例治疗前30 min及治疗后各给予格拉斯琼100 m L静脉滴注预防呕吐,灌注结束后,嘱患者定时变换体位,并记24 h尿量,定期复查水、电解质平衡及肝肾功能。
1.2.4 疗效评价
治疗前后对两组腹水量及治疗副反应进行观察。腹水疗效评价标准,按1981年WHO疗效判断标准,B型超声波探查腹水量。完全缓解(CR):腹水消失且持续4周以上;部分缓解(PR):腹水减少50%以上且持续4周以上;病情稳定(NC):腹水减少50%以下或腹水无变化;病情进展(PD):腹水增加。有效率为CR+PR占本组总患者数的百分比。治疗前后每周检查1次血常规、肝和肾功能,并记录化疗不良反应,将不良反应分为0~Ⅳ级。
1.2.5 统计学处理
两组间有效率、毒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用χ2检验,采用SPSS 13.0分析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50例均可评价近期疗效,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比较见表1。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毒副反应
两组患者化疗药物毒副作用比较见表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在30例全身热疗的患者中,有3例出现腹部皮肤(加热中心区)的浅II度灼伤,发生率为10%;有4例患者出现I度灼伤,无需处理,3~5 d后皮肤颜色即恢复正常。
3 讨论
恶性腹水是晚期各种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6],生存期短,1年生存率低于10%[7]。目前的多种治疗方法如全身化疗、放射免疫及中医治疗等,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尚不理想。全身热疗联合腹腔灌注化疗是一种新的治疗肿瘤腹腔播散和预防肿瘤术后复发的方法[8]。其理论基础有:(1)腹腔化疗易引起腹腔内黏连及药物分布不均,而腹腔灌注化疗,大剂量的温热化疗液能够使腹腔的微小癌转移灶更充分地与化疗药接触,可减少腹腔内黏连。同时,灌注过程中化疗液对腹腔的游离癌细胞起到了一个机械的清除作用。研究表明抗肿瘤作用的强弱与肿瘤灶周围的抗肿瘤药物的浓度成正比,由于“腹腔-血浆屏障”作用,腹腔内化疗药物浓度可以为血管内给药浓度的数倍至数十倍[9],从而加强了抗肿瘤作用。(2)全身热疗时,肿瘤内部的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肿瘤组织内部化疗药的浓度增加,加热可改变毛细血管血流灌注,改变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3)加热还通过抑制DNA修复和多药耐药性P糖蛋白的表达,来增加癌细胞对化疗药的敏感性、减少或逆转肿瘤耐药性的发生。(4)相互加强作用。如瘤体中心多为乏氧细胞,但由于pH值低对热疗敏感;而瘤体外周细胞对化疗敏感,两者可起互补作用;此外,温度增加肿瘤细胞缺氧,pH降低,可增加某些药物在低pH环境下的活性。(5)热化疗可降低肿瘤细胞VEGF的合成和分泌,破坏和减少肿瘤血管再生,达到抑制肿瘤增殖的作用。(6)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全身热疗联合腹腔灌注化疗是一种全身治疗手段,可以杀灭目前手段无法发现的微小肿瘤病灶,从而提高肿瘤的生存率降低其死亡率。本文的研究资料显示:从近期有效率来看,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6.67%,实验组的有效率为45.00%,统计学显示两者差异有显著性,也充分地证实了全身热疗联合腹腔灌注化疗在治疗恶性腹水中的优势。患者的远期有效率有待进一步观察。
有学者认为,全身热疗在增加化疗药物疗效的同时也会增加其毒副作用。而且,腹腔内热灌注化疗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5%~10%[10]。另一方面,热疗可以刺激外周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IL-1β、IL-6、IL-8及TNF-α升高;同时刺激骨髓内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IL-3增加。G-CSF、GM-CSF、IL-1β及IL-3、IL-6可以促进骨髓造血干胞的分化成熟,因而全身热疗可以对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具有保护作用。本实验组未见Ⅱ度以上烧伤及皮下脂肪硬结等热疗并发症,且两组间毒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
综上所述,全身热疗联合腹腔灌注化疗较单纯腹腔化疗能更好地治疗恶性腹水,能明显改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且耐受性较好。
参考文献
[1]李鼎九,胡自省.肿瘤热疗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236-237.LI DJ,HU ZX.Hyperthermia of Oncology[M].Zhengzhou:Henan Medical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1995:236-237.Chinese
[2]MASAHIKO K,KAZUDO O.Effects of hyperthermia and differentiation on cultured Dunn osteosarcoma cells[J].Cancer Detec-tion Prevention,2004,27(1):76-81.
[3]SANTINI R,HOSNI M,DOUSE T,et al.Increasing antigenecity of B16melanoma cell fraction with microware nyperthemia[J].Journal of Microwave Power,1986,21(3):39-41.
[4]刘少俊,沈守荣,唐五良.老年人腹腔积液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2):274-276.LIU SJ,SHEN SR,TANG WL.Analysis of clinic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aged patients with ascites[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9,19(2):274-276.Chinese
[5]YONEMURA Y,BANDOU E,KINOSHITA K,et al.Effective therapyfor peritoneal dissemination in gastric cancer[J].Surgery Oncology Clinical,2003,12(3):635-648.
[6]刘东屏,陶春梅,王学梅,等.腹膜活检在良恶性腹水鉴别中的临床实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5):782-784.LIU DP,TAO CM,WANG XM,et al.Practical clinical value of peritoneum biopsy,ascetic tumormaker and ascetic cytological ex-amination o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ascites[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9,19(5):782-784.Chinese
[7]徐光炜,主译.临床肿瘤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686-687.XU GW,Primary translation.Clinical Oncology[M].shengyang:liaoning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1999:686-687.Chinese
[8]GLEHEN O,SCHREIBER V,COTTE E,et al.Cytoreductive surgery and intraperitoneal chemothyperthermia for 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 arising from gastric cancer[J].Archives of Surgery,2004,139(1):20-26.
[9]余自成,叶素珍.抗肿瘤药物的腹腔给药[J]国外药学: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2002,23(3):1552-1581.YU ZC,YE SZ.Intraperitoneal administration of antitumor drugs[J].Foreign Pharmacy(synthetic and biological agent section).2002,23(3):1552-1581.Chinese
联合灌注化疗 篇10
进展期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低, 主要原因是胃癌术后腹腔内游离癌细胞和残存微小病灶形成腹腔种植而复发, 或腹腔内游离癌细胞经门静脉系统导致肝转移[1]。腹腔热灌注化疗利用肿瘤细胞比正常细胞更不耐热以及腹腔内直接给药比静脉给药药物浓度高出数倍的原理, 对控制胃癌术后的复发和转移有一定的临床价值[2]。国内应用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能降低术后复发率和转移率而提高生存率, 得到了肯定的效果[3]。本研究应用奥沙利铂腹腔热灌注联合静脉化疗疗效满意, 现将护理内容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可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71例, 女16例;年龄39~66岁, 平均年龄 (47±4.2) 岁。入选标准: (1) 术后病理证实为胃腺癌; (2) 年龄<70岁; (3) KPS评分≥60分; (4) 术前均行腹部CT检查, 排除已有远处转移或无法切除患者; (5) 无放疗、化疗史; (6) 肝肾功能、骨髓功能正常, 无化疗禁忌证。排除标准: (1) 合并糖尿病患者; (2) 既往有腹部手术史者; (3) 术中吻合不满意者。入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治疗方法
1.2.1腹腔热灌注化疗胃癌术中分别于左右上腹腔、左右盆腔处留置腹腔热灌注专用硅胶导管并固定, 分别从腹壁戳口引出。根据患者术后恢复状态, 本组病例于术后第1~2天开始行循环式腹腔热灌注化疗。启动灌注机循环泵及加热系统, 待温度达45℃时, 将循环管路输入端与盆腔导管相连, 输出端与上腹腔导管相连。打开输入端钳夹, 将热灌注液 (生理盐水2 500~5 000 m L+奥沙利铂100 mg/m2) 由盆腔导管灌入, 灌注速度为400~500 m L/min, 待化疗药液全部灌入, 打开输出端钳夹, 使循环管路与腹腔之间形成密闭式循环并维持动态平衡, 灌注过程中通过温控系统使输入端与输出端温度在42℃~43℃, 灌注60分钟后腹腔内保留约1 000 m L的化疗药液, 其余排出体外。每日1次, 连续4次为一个疗程。术后第5天根据腹腔引流情况拔除引流管。
1.2.2静脉化疗术后1个月静脉化疗。紫杉醇135 mg/m2静脉滴注, 第1天;顺铂20 mg/m2静脉滴注, 第1~5天;替加氟0.8~1.0 g静脉滴注, 第1~5天。每4周重复一次, 共6个周期。
1.3治疗效果
8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术后化疗。随诊复查胃镜、腹部CT、肿瘤标志物等, 根据随访患者术后2年内腹腔内复发情况和术后1年、3年生存率评价治疗效果。本组患者2年内复发率7.0%, 术后1年生存率85.5%, 3年生存率73.6%。
2护理内容
2.1讲解疾病相关知识
腹腔灌注化疗是将化疗药物稀释后直接灌注于患者腹腔中, 腹腔内化疗药物浓度高, 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或残存微小病灶。热作用可以增加肿瘤细胞对铂类化疗药物的转运及摄取, 提高化疗敏感度;热疗可使癌细胞表面蛋白变性, 改变细胞膜通透性, 使药物易于进入细胞内, 充分发挥抗癌作用。化疗药物经腹膜吸收后通过门静脉入肝, 可清除门静脉内的癌细胞, 防止肝转移。化疗药物在肝内代谢后再进入体循环, 可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
2.2认知腹腔热灌注化疗
责任护士以图片、病例录像资料或实地模拟等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腹腔热灌注化疗的过程、安全性能及温热化疗效应, 并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处理措施, 解答患者疑虑, 消除患者恐惧心理, 增加患者的感性认知, 使患者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接受治疗。
2.3腹腔热灌注化疗护理
2.3.1灌注前护理本组病例是在术后1~2天进行腹腔热灌注化疗的。灌注前评估患者生命体征、腹部手术切口疼痛程度、有无腹胀, 建立静脉通路, 进行心电监护, 给予吸氧, 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
2.3.2灌注中护理根据医嘱, 严格无菌操作下配制腹腔灌注液, 启动灌注机循环泵及加热系统, 待温度达45℃时, 将灌注液灌入腹腔, 灌注过程中维持输入端与输出端温度在42℃~43℃, 灌注速度为400~500 m L/min。灌注过程中监测体温、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 记录24小时出入量, 观察腹部症状和体征, 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如突然出现腹痛、胸闷等不适应立即停止灌注, 并给予吸氧。灌注过程中患者体温会升高, 一般在灌注后3小时内恢复正常, 出汗较多者给予液体补充。
2.3.3灌注后护理腹腔灌注后指导患者每15分钟更换体位一次, 依次为平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俯卧位和半卧位, 使灌注药液在腹腔内均匀分布, 与腹腔内脏器及腹膜充分接触, 以提高疗效。更换体位时, 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当患者不能耐受时, 可适当缩短每种体位的持续时间。
2.4患者舒适性护理
灌注前30分钟常规肌注杜冷丁50 mg、安定针10 mg、胃复安针20 mg, 以提高患者对温热、化学刺激的耐受性, 保证灌注顺利进行。本组病例中有6例患者在灌注过程中出现腹痛, 减慢灌注速度后, 腹痛缓解。21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 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
2.5引流管护理
术后腹腔留置4条导管, 其是行腹腔灌注化疗的关键管道, 妥善固定和保持有效引流是护理的重点。在距离引流管口5~8 cm处贴上胶布, 使用高举平台法固定管道, 用别针将引流管固定于床沿, 保持靠近患者端的引流管呈S型, 用别针固定于床单上, 并保证患者翻身活动时引流管有足够的长度[4]。
2.6化疗药物不良反应护理
观察化疗药物不良反应, 当白细胞计数低于4×109/L, 血小板计数降至100×109/L时, 除停止化疗外, 还要严格执行保护性隔离措施, 病房空气、地面每日消毒, 减少探视。遵医嘱常规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一般于5~7天内恢复。化疗期间嘱患者多饮水, 以减轻药物对黏膜的毒性刺激, 保持口腔清洁, 用1%雷夫诺尔或4%碳酸氢钠溶液漱口, 每日4次, 嘱患者用棉签蘸温水擦洗牙齿;口腔溃疡者涂药前先轻轻除去坏死组织, 反复冲洗溃疡面, 用甲紫涂抹患处。食用清淡、易咀嚼、无刺激性软食。腹泻者便后用温水清洗, 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指导患者应用养血、补气、滋补肝肾的食物或药物, 以减少脱发, 并告诉患者化疗停止后, 新发会再生。
3讨论
腹腔热灌注化疗局部药物浓度高、效应强、全身毒副作用轻, 是胃癌术后患者可以尽早接受的化疗措施, 对控制局部复发和转移有着明显的临床优势。胃癌术后1~2天行腹腔热灌注化疗, 患者手术伤口还未愈合, 接受腹腔大容量循环灌注对患者身心都是一个应激因素。护理人员在熟练掌握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技术的基础上, 能够和患者做好有效的沟通, 讲解相关知识, 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认知度和对治疗的依从性, 做到有效配合, 这是患者术后化疗的保证。做好患者出院后的饮食、服药、活动、休息、定期复诊等指导, 使护理逐步走向社区和家庭, 并对出院患者建立随访档案, 为护理研究收集资料。
参考文献
[1]Nakagawa S, Nashimoto A, Yabusaki H.Role of staging laparoscopy with peritoneal lavage cytology in the treatment of 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ncer[J].Gastric Cancer, 2007, 10 (1) :29-34.
[2]Ba M C, Cui S Z, Lin S Q, et al.Chemotherapy with laparoscope-assisted continuous circulatory 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perfusion for malignant ascites[J].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0, 16 (15) :1901-1907.
[3]郭继红, 闫志峰, 张祖平.进展期胃癌患者67例术后腹腔持续温热灌注联合静脉化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 2012, 39 (12) :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