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中学英语文化教学

关键词: 略谈 科教兴国 学科 知识

略谈中学英语文化教学(精选8篇)

篇1:略谈中学英语文化教学

略谈中西文化差异与商务英语翻译

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商业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懂得大到创立著名品牌,小到商标的翻译,无一不与企业的生存、竞争和发展有密切关系.这就涉及到各国间文化差异的问题.这篇文章就对事物、数字和颜色等方面认识的差异来简要地谈谈商务英语中出口产品商标翻译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作 者:汪洋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语言学院,浙江・杭州,310015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EL COLLECTS年,卷(期):“”(20)分类号:H315.9关键词:文化差异 商务英语 商标翻译

篇2:略谈中学英语文化教学

摘 要:核心素养教育观下的化学教育应该赋予它新的时空观念,化学教育应当着眼于提高化学素养的目标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价值观

中学化学教育中,应当把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质,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论,通过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下列程序来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化学科学能力

科学能力是科学素质的核心。按中学化学教学中对能力的要求,把能力分为两类: 一是化学特殊能力,包括内部智力(如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外部智力(如自学能力、实验能力); 二是创造能力。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坚持培养能力的一般原理和化学学科特点相结合的原则。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化学“双基”为裁体,以自然科学方法论为依据。

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关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察能力培养

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明确观察目的,②激活有关的化学知识,③拟定周密的观察计划,④全面地进行观察,⑤观察和思维互相渗透,⑥使用对照.或对比的方法,使观察更为精确。

(2)实验能力的培养

实验能力的培养包括: ①有较强的“实验意识”、重视并善于通过化学实验来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对事物内在联系和本质进行探索发现的能力,包括选择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使用仪器、控制实验条件、处理实验中出现问题、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推理并概括出知识经验的能力,以及简明、扼要和规范地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对实验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终渗透着思维训练活动,即融合实-验、观察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思维能力的培养

化学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以及矛盾、联系、转化、运动和发展等思维形式来把握事物,而化学形象思维是在形象地反映化学事物形态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想象来揭示化学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化学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一般机制是:观察=> 表象=>意象=>联想=> 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两个方面:①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即敏捷地接受新信息并与已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解决新问题的能力;②重视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训练,即“确定化学问题=> ?燃?资料、实验、处理事实,并得出规律性=>应用”自我探索的过程。

二、化学科学品质

化学教育中科学品质的培养应明确以下三个问?}。

(1)非智力因素的触发点是兴趣与好奇

教师要针对化学实验现象的好奇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化学与社会关系等,在理性上推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科学品质培养的着力点是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应该具有四性: 即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化学实验是良好意志品质培养的理想场所,因此要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三、化学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在非智力因素的刺激下,并在化学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来自知识、观念以及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内部智力,体现着智力品质的综合性、并表现出探索性和求新性。

创造素质包括: ①创新意识――创造期望,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在创造活动中具有“强心剂”的作用;②创新品质――好奇、冒险和信心,“好奇”是发挥想象力的起点,“冒险”是创造的推动力,“信心”是创造性.思维的保证; ③立体思维方式――横向复合性思维,是驰聘整个空间的思维模式

通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来培养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训练主要包括:

(1)发散性思维和辐合性思维的整合训练

化学教学中常用“相似、对比和接近联想”的方式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再通过评价,寻求最佳,进行辐合性思维的训练,即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整合的方式,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2)逻辑思维和非理辑思维的交互训练

在化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对有关的化学概念和意象进行重新组合,提高对直觉的敏感性。由直觉产生设想或结论,再经逻辑推理,验证直觉出现的设想是否正确。通过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交互、交融和转化的方式,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四、核心素养教育观下的化学教学策略

素质教育观下的化学教学,不仅要加强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更要重视对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研究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训练,提倡“过程型”教学模式或“情景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不同情景中,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探索、发现,使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1.改革化学课程结构和教材

要有效地提高全体学生的化学素质,必须打破单一的必修课结构,构建以必修课为主,必修课与选修课、活动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1)高质量开设必修课。但必须克服单纯为应付“会考”而进行必修课教学的错误倾向

(2)精心开设选修课,选修课分“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但必须克服单纯为应付“高考”而放弃或不重视任意选修课。任选课可以开设“化学与社会”,“化学与健康” “化学与化工生产”等应用型课程,及“现代化学基础”或“未来化学”等拓宽加深型课程。

(3)灵活开设活动课。可以开设如配合环保部门进行水质、空气检测和调查,参观化工厂、研究所等。

2.改革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模式

(1)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最基本的特征。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思想主要体现在:①实验是实现中学化学教学目的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和方法;②学生是实验的能动参与者;③实验是一种探究性活动。

(2)素质教育观下的化学教育以化学素质培养为目标,其中能力是化学素质的核心,而能力的培养是以化学“双基”为载体,以自然科学方法论为依据,通过具体的教学技巧和媒体来实现的。笔者认为,现代化学教育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一是靠化学科学方法,二是靠教学方法,三是靠化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的融合程度。

目前着眼于核心素养教育的化学教学方法有:发现式教学方法、启发研究式教学方法、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等等,其实质都是化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相融合的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一种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教学过程。

篇3:略谈中学英语文化教学

一、当前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初中生的英语学习中,许多学生单词的记忆不得法,花了大量时间记单词,效果却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词汇学习方式单一。

在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孤立地、机械地去学习、记忆单词。由于脱离了一定的语境和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学生在现实生活交往中或模拟语境中难以理解和运用已学过的单词。

2. 教材涉及的词汇量大。

现在使用的牛津英语教材,词汇量突然加大,每个单元都有60~100个新单词,使得学生感到力不从心。

3. 主动性不强。

在英语学习中,受词汇量和已有知识的限制,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很少主动地去扩大英语的词汇量,丰富自己的词汇知识。

二、英语文化背景下的词汇学习

要学习纯正的英语,破解词汇的难题,必须要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的表现。了解了这一点,有利于我们进行科学有效的词汇教学。

1. 了解英语的构词法

中文中有会意字,英文的造词法,也包含着一望而知其义的规则。英语中有大量的词根结合词缀(前缀和后缀)组成的单词。词根代表基本意义,前缀代表强调、否定、方向等含义,而后缀大多用来确定形容词、名词、动词等词性。例如,词根ced代表行走,加前缀pre(先、前的意思),加名词后缀e,则构成precede(领先)。

2. 掌握词汇的本义和引申义

对于学生来说,学外语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词的诸多引申义,这些引申义往往来自于英语的文化背景。例如:英语中He was in blue mood.blue这个词与mood之类的词连用表现某种情绪时,表示“沮丧的”、“忧郁的”。再如,有些常见的词如clothes,它的基本意思是衣服,但是语境中如果前面的词是“沙拉”,那clother的意思就引申为为“沙拉酱”,如果与之搭配的是“玉米”,那clother的意思就引申为“玉米皮”,这就是文化在词汇语言中的反映。

3. 密切关注英语词汇的新变化

随着现代英语的发展,新词汇、新的表达法不断出现,旧词新义也更为普遍。我们应该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在这些词汇上,以便更好地跟上时代的步伐。有意思的是,随着华裔在欧美国家的增加,一些“中式英语”逐渐进入了主流社会,如long time no see这样的短语已经进入好莱坞台词,成为“纯正”的英语的一部分。这些词汇反映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

三、词汇教学的改进策略

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在文化语境下理解词汇,教师需要科学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渗透文化资源,拓展文化学习空间。

1. 创设单词学习的文化情境

最理想的处理词汇方法是把学习词汇和课堂的能力培养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应从词汇的音形义多重角度去学习,应该通过运用眼、耳、口、手等多种感觉器官感受词汇的音、形、义等要素,形成一种综合的词汇结构,并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结合在一起,形成记忆和运用词汇的能力。例如,牛津英语8A Unit6Fairy tale学习童话故事。学习这一单元,教师可以运用录音、视频、图书等各种方式来帮助学生领会英语文化中习用至今的文化符号,如毒龙、女巫、基督教文化等,在此基础上锻炼习语,记忆单词。

2. 运用中英文比较法教学词汇

篇4:略谈中学英语文化教学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渗透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我国自小学阶段就开展英语教学,目的是使我国学生在社会发展中适应未来国际化趋势,在国际交流中占有一定优势。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国际交流的加速,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流行语,在实践中发挥的意义越来越重要。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是与英语语言学习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语言的学习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文化的渗透能够为英语语言的学习构建良好的环境,推进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目的是促进两种文化的相互了解与交流,这是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在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是英语学习长远发展的必然需要。本文旨在通过对高中阶段进行英语跨文化意识渗透的意义进行阐释,对如何培养做出策略性思考,以期推动英语教学发展。

一、在高中阶段进行英语跨文化意识渗透的意义

(一)增强英语学习趣味性。

在高中阶段,英语学习相应进入新的阶段,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都有所增加,较初中阶段有质的不同,加之受到高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经常会出现心浮气躁的情况,对于枯燥的语法知识接收的并不是很好,此时对学生进行跨文化知识的渗透,有相对积极的意义。英语国家文化的介入,能够为学生带来一些耳目一新的体验,增强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从侧面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将枯燥的语法内容寓于丰富的情境中;也够吸引学生对英语本身的关注,对于单词、语法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背诵记忆,而是带入语境进行运用,增强学生的语感及语用能力。

(二)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特点。

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上有了明显的成长,身心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对事物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对事物形成自身独特的认识,已经能够超脱感性认识而逐渐上升到理性的层面,虽然在感知与理解上稍不成熟,但已经有明显的特点。此时进行跨文化意识的渗透,正好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在日常英语学习中对跨文化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帮助学生打开文化交流的窗口。且在此时,学生的人文素养积累到一定程度,以一种开放、接受的心态面对语言文化的交流。

(三)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于英语教学的目标做出明确的规定,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特点,并鼓励学生对西方文化进行自主的探究。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的渗透和培养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在教学中必然尝试的新思路。跨文化意识的树立不仅意味着一种知识的传递,更意味着能力的养成。

二、在高中英语教学如何进行跨问化意识的渗透与培养

(一)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感悟文化。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切身感悟英语国家文化,是进行跨文化意识渗透和培养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英语课堂进行情景构建要遵循两方面原则:一是现实性原则,既要符合学生成长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又要注意符合英语国家文化特点,在这两方面都不能失实;二是参与性,采用情境教学的最大特点是使学生参与其中,在教学中使学生自然处于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在情境参与环节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其中,教学目标才能得以实现。采取情境教学是当前英语学习跨文化意识渗透的重要方式,也是能够使学生切实的参与其中的方式,对于教学工作的推进有重要意义,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如何进行跨文化意识渗透。

(二)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是跨文化意识渗透的另一重要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为学生寻找适合的学习资源,如适合学生观看的英语视频片段、英语歌曲、文字资料等,在教学中展示给学生,占用每节课的几分钟,或者在一些较为零散的时间展示给学生,既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又能够对学生有效渗透;其二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进行展示,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进行多模态教学,加深英语内容对学生感官的震撼程度。多媒体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能够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极大的便捷。

(三)以活动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

以活动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是帮助学生自主接触英语文化的手段。无论是语境的构建还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都更多地侧重教师的行动。新课标以来一直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真正让学生参与进去,才能使学生对英语文化有切身的体会,也能够实现教学目标中规定的“鼓励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进行探究的能力”的目标。在课堂中开展限时演讲、短剧编排、英语国家礼仪介绍等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资料的搜寻、表演的编排等放方面进行切实的体验。

结语

作为一种语言,英语是一门工具型学科,在国际交流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在国际化加速发展的今天,英语作为世界流行语地位的确立,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尽早融入国际社会。在英语学习中进行跨文化意识的渗透与培养,能够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助力,打破传统教学中重记忆轻应用的模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观。打破思维的界限,才能更好地学习英语,加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语言的学习,应用远比背诵重要。

参考文献:

[1]安玲玲.论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J].英语广场,2013,23(5):56-58.

篇5:略谈中学英语文化教学

穆丽萍老师在任高一英语教学中首次使用了人教社编写的新教材Senior English for China。此套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教材特点、编排体系、内容分布及教法较旧教材变化甚大。仅以他的量为例,旧教材高一一学年一本书学习18篇课文及课后练习,而新教材高一一学年要学习26个单元,每单元有对话、阅读、听力、写作文及课后练习,怎样才能在同样的时间完成这两倍甚至三倍于从前的教学任务?怎样才能保证学生基础知识学得好,又能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呢?

穆老师在一年的教学中对新教材不断

摸索、熟悉,在教学方法上尝试了课文整体教学,坚持信息的整体输入,坚持以课文为中心,开展听、说、读、写的交际活动。她认为,课文综合休现了语言、词汇、语汇法及听、说、读、写的语言整体技能,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练”出来的,必须改变老师一人讲,学生记笔记的填鸭式的教学,必须改变那种传统的教法----将课文分成若干小段,由老师深耕细作,句句语法分析,个个词汇开花,那样只能事倍功半,学生学到的是“哑巴英语”。她采取了以阅读为龙头,带动听、说、读、写的方针。结合课文教学开展听、说、读、写的交际活动分成六步走。

一、注意课文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有声阅读(边听录音边阅读),之后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问答练习。

二、结合课文做阅读理解题(有时先做阅读后做问答)。

三、做课文篇章分析。

四、朗读课文并让学生找出语言特点。

五、对课文中语言点及重点词汇讲解。

六、结合课文内容练习写作。在16单元的对话中,她是这样导入的,首先与学生对话:1.Can you cook? 2.What can you cook? 3.Can you make Jiaozi?(noodels, rice),接着她说:Cooking is very interesting.When I see my son enjoy the dinner, I feel happy.But sometimes cooking may be dangerous.The other day I was cooking dinner.I tuned on the gas, put some oil.The oil was getting hotter and hotter.Just then someone knocked at the door I went to answer the door but I forgot to turn off the gas.她问:what’s should I do when the pan was on fire?学生大声回答到:Turn off the gas and cover the pan.这样既导入了对话,又出现了catch fire, be on fire, turn on, turn off等词汇,为对话中讲解这些词汇打下了埋伏。16单元的课文她是这样导入的,I’m going to tell you a true story,when I worked in the countryside I met a terrible fire.That night I was sleeping when I heard someone shouting “get up, get up, the building over there was on fire.” we got up immediately.We did our best to put out the fire.But we had no water.We had no running water, We had no fire fighters.It was impossible to control it.At last, the whole building was completely destroyed.Luckily no one lost his life.她的这段话一下子吸此了学生,在这段引入中,她有意用了it’s impossible to do…,I was sleeping…When的句式及be on fire, put out the fire control及destroy等词汇、词组。接着她告诉学生们今天要学一篇关于1974年圣.保罗大火的文章,要求学生带着问师听录音,阅读。听完录音之后,要围绕着那场大火的细节做问答练习,做阅读理解练习,最后对文章进行篇章分析,找出或写出每段的主旨句。第一课时在听老师导入、听录音、回答

问题及篇章分析之后,她给学生留的家庭作业是大声朗读课文及用铅笔在书上划出词组及重点词汇,以便第二天带着问题听讲,以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穆老师清楚认识到,没有听过的断不能说,没有读过的断不能写,古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培养能力是功到自然成,英语听、说、读、写的根基从哪来?叭有听、说、读、写的大量综合训练。课文教学的第二、三课时,她先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有时让学平时单独朗读,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有时让他们分组读,看看哪组读得好,有时让大家都参与,当全班同学彼此互相照顾,齐声朗读一个文段后,每个学生都那么兴奋,课堂上终于改变那种“哑巴英语”的况状,听到了“朗朗书声”。

在学生听、说、读的基础上,穆老师对课文进行语言点分析,而坚持了精讲多练,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在圣.保罗大火这一课,她的

词汇中突出了关于火的词汇,突出了几个动词的用法。而且,在导入、听录音、回答问师、做阅读朗读及作业中,学生已经几次接触了这些词汇,这时她再带领着学生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在引导学生总结了Catch fire, be on fire, Control the fire, discover a fire, make a fire, put out the fire, watch the fire, be killed/bumped in the fire, be trapped by the fire escape from the fire等词,重点练习了break out, put out, control recap lose one’s life, get close to, belong to.最后,结合课文内容练习写作,16单元的作文她安排的是看图说话,在黑板上画了两幅画,一幅是一座大楼在燃烧,消防队员在救火,另一幅是一架直升飞机在大楼平台营救被围困的人。第一步用图画与学生对话,第二步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所学词汇看图说话。在15单元健康饮食的写作练习中,她告诉学生们I’ve put on weight since the winter holiday.That should I do?希望学生给她

一些建议,自愿做,结果每班有20多个学生给穆老师写了信,信中给了她很多很好的建议,让她放弃甜食,多吃蔬菜、水果、加强锻炼,信中大量使用了他们所学的句型、词汇。在24单元她们学习了农学先驱----贾思勰,她让学生写一个Summary,一些学生很快发现,课上在做篇章分析时,找出了每段的主旨句,把每段的主旨句连接起来,就是这篇文章的summary,这时,她告诉学生们,坚持做好篇章分析,找出了每段的主旨句,把它稍加修改就扩写成文,说明文和科普文章常常这样,而且,在科普文章和说明文中,若每段分析清楚了,阅读理解题就很好做了。穆老师认为,在教学中要始终处理好听、说、读、写的关系,它们是有机的、互相联系的统一体,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听和领会理解语言的能力;说和写是复用,说是听的提高;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提高。只有清楚正确地领会理解,才能清楚、正确地复用和表达,复用和表达

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领会理解能力的发展。

篇6:略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岐山县益店西街中学

蒲育

邮编:722403 《内容提要》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应用美学原理和法则来教学语文和塑造人的教育。中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资源和美的表现,认真挖掘语文教学中美育因素,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中,可以达到以美启美,以美引善、以美冶性,构造学生健全人格之目的。[关键词]

中学

语文教学

美育

渗透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也按美的规律来建造”。爱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人的价值取向,进而影响人的一生。这种价值取向往是最终考量我们教育的成败的尺子。语文教学美育的本质特征是语文教师运用的美的法则在生动教育实践中,把教授语文知识的“真”与渗透思想情感教育的“善”统一起来,塑造美的人性,满足学生审美心理的要求。提高语文能力,更好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观念,积极探索语文教学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特点和方法,使素质教育在教学活动中落到实处。美育作为美学的一个分子,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我国现代审美教育的积极倡导者蔡元培先生曾明确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黑格尔说:“按照席勒的看法,美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欲念、冲动和情绪养成为本身就是是理性的。”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就在于具的自由的的形态,是跨越功利的,从陶冶人的情感着手,运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熏陶。通过美育教育,使人具有充实而丰富的灵魂,并逐步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使人具有美的素质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育则是关于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言的规范的教育,对于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情趣、审美品质、文化品位具有积极影响。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到处呈现着美,用眼睛和耳朵去发现美、感受美、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是人类崇高的精神活动。而对于美的揭示、创造离不开语言文学。现在,新课标已经提出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工性的统一,开始关注到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高度重视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把美育融合其中便再自然不过的事。

美育以其感人的形式引人,以其强烈的感情色彩感化人,它对人的教育是“于寓于乐”,是自由的、超功利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般的逐渐浸润、逐渐熏陶,而不是如暴雨般的倾泻和灌注。杜勃说“我们的感情总是被形象所引起的,而不是被一般的概念所引起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也说到:“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人亦摇焉“。而正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也,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一个人对事物仅仅知道是不够的,只有从感情上产生爱好、向往和追求,才会在行动中表现出最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靠得就强烈的感染力,在乐趣中传递信息,让学生乐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能力。

语文课和美育在内容和教育方式直接有着广泛的联系,给我们语文教学中实现美育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

首先,要挖掘语教材中美的视点。语文教材为实现美育教育在内容上提高了可能,因为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的资源和美的表现,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体

系,具有内容美和形式美,是美化人、培养人的好教材。语文教材中有凝练的诗歌,优美动人的散文,慑人心魄的小说、、、、、、总之,美育教育的素材到处都有,而且是千姿百态。有的雄伟壮阔,有的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旷达豪放。这些优秀的文章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美好的视点。(1)、课文中那些闪耀着社会精神美的英雄的艺术形象往往凝结着人类最崇高的品位,引导学生对其分析、理解,再假造,使英雄的崇高精神境界和美的艺术形象,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使学生由对英雄的崇拜、敬仰到赞赏、感奋,激起他们对美的向往与追求,使其成为美的心灵的拥有者和美的品质的体现着。1940年莫斯科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开馆当天,曾收到了一封犯了错误的青年的来信,他说:我无意翻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不由自主的一口气读完了它。在此之前我算个什么人呢?我是谁也不需要的人,现在我读了全书,我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可耻”,我应该感谢作者“给我幸福的生活”“把我引上了诚实生活的道路”。我们清楚的看到,“这位谁也不需要的人”是由于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受到了保尔之一艺术形象的感染,把自己的行为与之对照,通过情感体验,感到自己过去行为错误和可耻,决心改邪归正,成为一名新生活的建设者。保尔这一形象也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此外还如林则徐、黄继光、董存瑞、雷锋、白求恩、、、、、、,这样的英雄形象在我们的教材中比比皆是,他们往往凝结着人类最高的品德,通过完美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只好经过引导、必定会触动每一位学生,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感染与振动,明白人生道路如何去抉择,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塑造出学生的高尚的人格。语文中那些富有时代精神,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体现着社会美的普通劳动者形象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他们勤劳善良,爱憎分明,用他们勤劳的双手描绘着幸福的生活。其身上体现着高尚的情操、人优美的品质,也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启迪、美的熏陶,《汉堡港的变奏》中的贝汉廷,《荷花淀》中的水生嫂,《普通劳动者》中一个个血肉丰富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形象都会使我们终生难忘。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处理,积极引导,使这些形象活灵活现地站在学生面前,浸润到学生的心田,收到完善人格、激荡心胸,激发热情及弘扬正气的教育效果。教材中一些“丑”的艺术形象,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能起到特殊的效果。“丑”是对人本质力量的扭曲和否定。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欧中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这些“丑”地形象都会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文学作品热情的歌颂真善美,也要无情的鞭挞假丑恶。人们对丑的认识、批判、否定和鞭挞也是一种审美,而且是一种特殊而深刻的审美。“艺术描给庸俗的东西和粗野的东西。”引导学生厌恶、憎恨丑的东西、明辨美丑恶,唤起他们对美的追求。巴尔扎克的《欧中妮葛朗台》中,作者通过对葛朗台的富有个性的动作描写,入木三分地勾勒出一个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渡到金融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家的典型形象。他偶然看见查理那个由欧叶妮保存的镶有黄金的梳妆匣,竞然不顾一切的“身子一纵”扑上去抢,“好似一个老虎扑上一个熟睡的婴儿。”完全不是一个70岁老人所具有的常态。就是在强留之际,看见神甫手中的镀有黄金的十字架,竞做了个骇人的动作------奋力抢过了十字架、、、、、、作者在塑造这些“丑”的人物形象的时候,将他们丑恶的灵魂昭天下,把一个个脸谱勾画得栩栩如生,引发人们憎假丑恶,渴求真善美。(2)大自然中呈现出琳琅满目的自然美,在课文中随处可见,巍巍的泰山、秀丽的黄山、壮丽的钱塘江、浓淡相宜的西子湖、秀甲天下的的桂林山水,“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它们使学生间接地领悟了祖国自然风

光的绚丽多姿,但大自然的形、色、味依然是其审美过程的情感载体和观照对象。语文教学中如果重视这些审美形态给学生造成的审美感觉,引导其调动过去审美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充分体会家园的美丽,激发他们对祖山河、对生活的热爱之情。(3)、语文课本所呈现的色彩纷呈的形式美也具有审美教育作用。形式美包括与表现内容特别贴切的文学体裁,严谨的结构、精致的语言、色彩、韵律、节奏等。如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孙世恺的《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作家运用艺术语言描写不同建筑物各自的形太美、质地美、色彩美、创造了立体组合的空间艺术形象和意境,引起了师生的联想与共鸣。魏学伊的《核舟记》,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蒸子的《八只小猫》等,无论是实用工艺还是装饰工艺品,作者看重歌颂工艺师审美创造的高难度技术,表现造型艺术的优美和特殊的情味。白居易的《琵琶行》,柯岩的《汉堡港的变奏》,鲁彦的《听潮》,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等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音乐的流动美、节奏美、都给学生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天地,再如薛富成的《观巴黎油画记》,蔡元培的《图画》和丰富多彩的插图,应用绘画作这空间的表现艺术,体现了画中有文,文中有画的优美境界。(4)、课文中选用的中国优秀古典诗歌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育资源。闻一多说:“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和意境),而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排列)。”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诵读,把握诗文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句子长短整散,语音的响沉强弱,语速的滞涩急促,使学生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如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诗人李白,其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到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去,孤帆一片日边来。”学生可以结合朗诵想象:高峻的青山,奔腾的碧流,孤单的白帆,满江的红霞,有山有水有动有静,再配以鲜明的色彩对比令人目不暇接。再如王维,其诗最突出的特点是“诗中有画”,读他的诗,无论是早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圆”的雄浑,还是后期“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清幽,无不使我们感受到美。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到一种灿烂的之美,一种动感之美。另外,通过作品我们还能够进一步了解到作者的豪情壮志和性格特征,让学生感受到人格美的熏陶感染。如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又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的浪漫,还有他奉诏进京时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以及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傲骨,都让我们感受到李白的豪放不羁,自信浪漫的性格特征,感受到他大气与飘逸的诗作风格,理解作品所呈现出的千姿百态形态美、章法美,有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优美意境,缜密思路,观点主义。通过诵读理解,由作品形式美所引起的美感时时叩及着学生的心扉,使学生耳醉于音,心醉于境,浸润着学生的心灵,陶冶着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达到美的享受。

其次,让美感充溢语文课堂。让美感充溢语文课堂就是让语文实现悠久历史和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焕发出熠熠夺目的光彩。美的教学效应,最终要落到学生身上,而是学生是一个活的能动的审美个体,他们有自已的爱好、期望、需求、心理特征和美学追求,能否达到教学目的还取决于学生的内因。对于教师的施教,学生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方式,表现出很强的能动性和自由度。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着眼点始终要放在学生身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感知思维方式和知识技能水平,对于教学教程进行精心的审美设计,要使教师的点拨、引导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激起美感波澜。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发现美感。

1读:读精炼铿锵的诗歌,琅琅上口的文言文,文笔优美的散文,本身就是一种愉悦和享受。如朗读《回延安》,你能从两行一节、上下押韵和起承转合的节奏中,真切地感知到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欢娱和激动。教学《水调歌头》时,若采用古筝曲配乐朗读而舒缓,时而激昂的朗读与古筝乐曲相映相衬,将音韵美、语言美、情感美融合起来,就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学习兴趣。美妙的旋律,动听的朗读都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美的意境,在听觉上带来美的享受。《听潮》一文中用舒缓的语气读熟睡的大海,给人温柔甜蜜的感觉;用激扬的语气读猛醒的大海,给人雄壮激进的感受。

2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个人结合自己独特的经历,就得到的感受也是独特的。大家闺秀的薛宝钗看见落花流水,认为是良辰美景,高歌一曲;寄人离下的林黛玉却有了悲切动人的《葬花词》,身强力壮的焦大则无所感受。自已的感受是永世不忘的。教学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有的学生赞美作者的坚强,有的欣赏生动活泼的写景语句,有的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对文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句有了更深刻、更具体的感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体悟到了文中的人性美和景致美。

3议:语文课堂应提倡百花齐、百家争鸣。在讨论“愚公精神”时,我竟愕然发现,许多学生对愚公精神嗤之以鼻。有的认为愚公蚂蚁般移山,不如干脆绕道或搬家算了;有的认为愚公不讲效益,只知蛮干;还有的认为愚公劳民伤财,得不偿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一个学生据理力争,舌战群儒,提出这则寓言说明的是人定胜天的道理,赞扬愚公坚定的信心和实干的精神。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引导学生议论,尽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求异性、精致性,既训练了学生创新思维,有让学生从课文中领略了真正的人生之美,充分汲取了文化的精髓和美感。

4: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适当发挥一下一桶水的作用,会使学生的美感享受锦上添花。学习张洁《挖荠菜》,我要求学生提前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对童年时饥饿的感受,再简介作者从小靠母亲带大的经历,带领学生走回那个不堪回首的旧社会,通过今昔对比,深刻领会作者对荠菜有特殊的感情的原因。让学生在现实的美感的熏陶下乐学,不知要比空洞的说教强多少倍。

值的注意的是,在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单纯追求享乐的思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道德滑坡现象,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冷静对待,积极引导。我们强调“教会学生享受”是旨在鼓励和倡导那种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取,达到自强自立的境界,使学生在每时每刻都能享受到人生的充实、幸福,这才是一种高层次、真正意义上的美感。让学生从课堂求知为乐走向助人为乐、创造为乐,使学生真正感受人生的完美,真正实现不课堂、大社会的目标。

此外,还要注意教师形象美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美育教育的特殊性,一个语文教师决不能忽视教师自身形象的美育作用。优秀的教师,常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最成功的教育应该是一种最不落痕迹、潜移默化的教育。著名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写道“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我们的诗、、、、、、”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表明,许多学生对教师美好的语言、仪态、板书都自觉不觉的进行模仿。“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用自己表里如一的行动、严于律已的品德、高尚美好的情操、端正文雅的风格、和蔼可亲的态度、诲人不倦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学生就会在美的滋养和熏陶下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较

高的思想境界。教师在讲课时准确生动的语言,整洁漂亮的板书,宽松的人文氛围进了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沉闷,使教室充满生气。课堂上多了趣味,少了枯燥。学生便会主动以发自内心的“乐”学代替了被动机械的苦学,从而使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在赏心悦目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

高尔基在《论美学》中说:“美化人,赞美人是非常有益的。它可以提高人们的自尊心,有助于发展人对自己创造力的信心。”康德也说过:美是沟通道德与知识的桥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让我们站在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来认识美育,认识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积极挖掘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富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用美的法则改革教学,力争语文教育内容一形式美的统一,从而达到以美引真、以美引善、以美冶情的美育效应,使师生在语文真善美的王国里探幽览胜,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中学语文教法》

钱威

徐越化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学概论》

董学文主编

篇7:略谈中学英语文化教学

略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江苏省徐州市夹河矿校   李伦勇

长期教学实践证明,我们的教学活动,仅仅依靠学生的智力因素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持续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绩效,我们的教学还必须依赖于学生高度的注意力、浓厚的兴趣、正确的动机、昂扬的激情、克服学习障碍的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其实,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别主要不在于智力高低的差异,而在于在于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及兴趣、爱好、意志和毅力等的差异,即认知基础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重智力因素的同时,还更应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下面就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略谈己见。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有什么样的需要,就会有什么样的动机。学习动机是在学习目的和学习需要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为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由于目前不少学生都是独身子女,由于社会的影响,他们不少对家长、对家庭、对社会、甚至对自己缺乏责任感,他们没有迫切发展自己的需要,因而学习动机就不强烈,所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和强力的学习动机,工作难度大,需要学校德育工作的密切配合,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抓注有利契机,因势利导,正面宣传,如此持之以恒,方可收到实效。?

2、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历史学的教学目的是面向二十一世纪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能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质,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在学习过程中,每一章、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也要明确,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有的放矢。?

3、学习动机的引导还必须唤醒、强化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主要表现为,一是尊重的需要。学生企盼学好一门学科是为了得到同学的尊重、老师的表扬、父母的赞赏、亲朋好友的肯定,教师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这种正常情感,满足学生的自尊需求。二是知识需要。当学生认识到历史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时,就会产生了解和掌握历史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历史学问题的愿望。因此,教师要以认真负责的精神传授知识,并通过历史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办历史讲座、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等活动,不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三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学生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就会对自己的能力有新的认识和评价,产生一种体现自身价值的心理。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通过组织历史知识竞赛、历史辩论、历史小论文撰写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二、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动机。因此,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是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可采取的方法有:?

1、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倡教育形式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育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一堂课要有引人入胜的导入、丰富多彩的内容、留有韵味的回味。教学时要史论结合,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丰富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体验,如利用精彩的故事、电影、谜语、典故……;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趣闻轶事、哲理故事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还要锤炼教学语言,做到科学性与知识性相统一,趣味性与幽默性相并存,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问题具体化,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加强学法指导。陶行知先生说:“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因此学习方法得当,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并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愉快的情感,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反之则产生内疚、痛苦、厌学等消极的情感,随即降低或失去学习兴趣。因此老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指导,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如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与吸取,教科书的阅读、解题答题的方法等,都应进行科学的指导。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它一般与人的社会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积极的师生情感能创造出愉快的教学氛围,它既能感染、鼓励学生,强化学习需要,又能激发老师的教学热情,使师生双方配合默契,最大限度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那么,如何密切师生情感呢??

1、老师要有献身历史教学事业的精神。由于历史教师肩负着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历史人才,迎接二十一世纪挑战的重任,所以应热爱自己的专业,牢固树立从事历史教学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兢兢业业,乐于奉献,用自己的敬业精神感化学生,从而赢得学生的敬佩和爱戴,密切师生情感。?

2、要有热爱学生的高尚品德。“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俄国教育家托尔斯泰也曾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对学生,要以爱为本,多一点尊重和信任;要注重个性,多一点欣赏的眼光,只有把自己的一片丹心无私地奉献给学生,才能使学生在感动与信赖中不断密切与老师的情感。?

3、注意工作方法,培养师生情感。调查发现,积极的师生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密切师生情感,促进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师生情感转化为学习动力。为此,老师要做到言语亲切,温暖学生;目光和善,可亲可敬;表情自然,可信可赖;教学耐心,感化学生;人格平等,尊重信任。这样师生间心理相容关系和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合成一股力,教与学的效率能不提高吗??

四、锻炼学生坚韧的学习意志

意志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自觉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坚强的意志既是行动的强大推动力,又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遇到一些内部的障碍(如学习基础差、自信心不足)和外部的困难(如学习条件差、知识难度大)。因此,教师要挖掘一切能锻炼学生学习意志的.因素,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学习恒心和毅力,主要方法有:?

1、通过介绍历史科学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借鉴和推动作用,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2、通过介绍司马迁、司马光、郭沫若等历史工作者以顽强的毅力战胜艰难困苦, 攻克历史难关,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曲折历程,鼓励学生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

3、要有意识地,适时适量地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五、激发学生愉悦的学习情感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渴望肯定。大凡学生都希望在教师的悦纳中尽情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愉悦的学习,但是筛选式的教育却更易于制造学生学习的失败,挫伤学生学习的情感,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越来越缺乏热情。因而我们必须转变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但让我们应更加相信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我们的教育应成为制造学生成功,一个接一个更大的成功的舞台;我们的教师要学关爱学生、宽容学生、尊重和悦纳学生;我们的评价要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学习上的前进、品德上的进步。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营造一个学生乐学、亲学、要学、善学的教育环境,从而长久地激发学生愉悦的学习情感。

篇8:中学英语教学方法略谈

一、力求知识点简洁明了, 以旧带新

九年级英语内容多, 覆盖面广, 但大部分都是七、八年级知识的扩展, 所以我让学生各册书都要携带, 如讲九年级Unit 2, 谈论的是changes (各种变化) , 我及时领学生复习了7年级 (下) Unit 7 What does he look like?的知识, 复习了有关变化的word bank

如:appearance:height;tall/short/medium height

weight:thin/fat/heavy/strong/medium weight

hair:long/short/white/black/blonde/curly/straight hair

wear:glasses/beard

personality:quiet/shy/outgoing/easygoing/popular/serious/strict/funny/friendly humorous/strange

通过知识的串连, 教会学生使用Unit 2的新句型used to do, 学生则自然运用了旧知识。再如9年级Unit 3谈论的是rules (规矩) , 我让学生重复了七年级 (下) 12单元, 如何制定家规、校规, 及对家规、校规的看法, 学生重温了家规:

1.Don’t arrive late for class.

2.Don’t run in the hallways.

3.Don’t eat in the classrooms.

4.Don’t listen to music in the classrooms or the hallways.

5.Don’t fight.

进而又回顾了Zhao Pei’s family rules (she has to get up at six every morning.she can’t watch TV on school nights, she can’t meet friends after school, she has to be in bed by ten o’cl ock, she has to help mother make dinner...) she never has any fun.

这样为九年级Unit 3讲解被动语态及谈规矩做了很好的铺垫。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很快自如地制定家规, 校规, 也为本单元书面表达做了良好的基础。

二、简化知识, 口诀化朗朗上口, 帮学生记忆巩固提高

英语不是母语, 我们缺少语言环境, 好多学生每天局限在45分钟内说英语、用英语, 所以效果不是很好, 所以我在教学上, 力求简化, 编了一些利于学生记忆的顺口溜, 形象生动, 朗朗上口, 减轻了学生的压力。

如讲虚拟语气时, 我精心设计导入:My trouble is that I’m short, but I like playing basketball.Can I make my dream come true?学生回答you can’t我则恰当导入Today we’ll learn a new mood that helps us achieve our dream. (今天就要学一种语气, 帮大家实现梦想) If I were tall, I would play basketball, 让学生观察, 分析, 得出虚拟语气的含义构成。然后再给出口诀:无法实现用虚拟, 表达意愿空欢喜, if从句帮助你, would do是主体, 从、过be were是真理。既有概念, 又有构成且押韵, 学生很容易背下来, 背下来后按口诀做题, 就简单多了。如:

1.If I_________ (be) a bird, I would fly

2.I’m busy now, if I___________ (have) time, I would go there.

答案显而易见, 好多学生找到了自信, 第一次独立做题而且把握性很大, 有了成功的体验。

位置关系的考点年年考, 年年有考生栽跟头, 针对此情况我编了另外一个口诀帮学生记忆:

位置歌

不定代副最拔尖

和谁连用都抢先

Enough一词自谦

尾随形副放后边

这样又解决了中考的一大难题。

中考的另一难点定语从句更让学生无从下手我在讲清定语的前提下又给出了另一口诀:

定语从句歌

定语从句不用愁

关代副帮你来解忧

先行成份最重要

主宾that起疗效

介后that不能要

非主非宾因时地

一切困扰都抛弃

在做定语从句的大量习题中, 大部分学生根据口诀, 判读出先行词的成份, 大大提高了做题的准确率。

三、游戏带入课堂

游戏在英语教学中, 起到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给学生在玩中学创造了条件;还很好地引导学生将新学知识运用到游戏中;使他们体验到学习英语是有用的、有趣的。众所周知, 语法教学枯燥, 不易记忆, 但我在教学中利用了滚雪球教学法深受学生喜爱, 既巩固了当堂知识, 又增加了趣味性,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现与大家分享一下:

如在讲现在进行时概念结构后进行了如下操练:

A.I’m swimming.

B I’m swimming, skating

C I’m swimming, skating, boating...

以此类推, 越滚越大, 既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 又强化了句型, 对学生是个挑战, 符合中学生争强好胜的个性, 又避免了机械记忆的枯燥性, 何乐而不为呢?可以先在座位上四人一组练习进而到前面表演, 记忆最多的被评为记忆之星, 此法还可不断推广, 现在完成时虚拟语气都可尝试, 尤其是虚拟语气练习, 这种游戏对学生记忆力是个挑战, 又是对句型的意义操练, 挑战性极强, 我以性别为单位, 把学生分成了两组, 男生一组, 女生一组, 随意接龙, 不用起立。记得那节课大家争先恐后, 气氛特别好, 虽然好多学生从句时经常忘记过去式形式, 我这时适时帮忙, 提醒他们背诵的必要性, 大部分学生能记住虚拟语气的构成, 当堂效果不错。

这些都是我真实的课堂实例, 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靠教师不断挖掘, 让我们再次重温自然界最普遍的定律:简单的永远最美。只有尽力把课上得“简单”的教师才是最出色, 最有前途的教师, 让我们所有站在教育最前沿的教师们, 都牢记这个生命法则吧——简单的教学才是最美的。

参考文献

[1]黄海英.浅谈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校园英语:教研版, 2011 (6) .

[2]梁空军.初中英语课堂教改的几点体会[J].学周刊, 2011 (19)

[3]熊桂兰.英语课堂教学的节奏与效益[J].校园英语:教研版, 2011 (6) .

[4]刘国珍.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英语园地:教研版, 2011 (2) .

[5]王丽珍.初中英语课堂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1 (12) .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言语个性 下一篇:职场高效沟通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