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鉴赏猫(精选8篇)
篇1:歌剧鉴赏猫
歌剧《猫》
一般而言,音乐剧的剧本要与音乐相匹配。所以在音乐剧创作之前,剧本作者要与曲作者讨论商议,达成一定的默契,然后剧本作者才能开始创作,以期创作后的剧本能给曲作者最大的空间来施展音乐才华。
《猫》的诞生则有些与众不同。《猫》的剧本取材于英国诗人托马斯.斯特尔斯.艾略特(Thomas Sterns Eliot)的诗集《擅长装扮的老猫经》(),这首诗作是艾略特为儿童创作的,所以诗句比他的其他诗作都要简单易懂得多。诗作完成于1939年10月,而音乐剧《猫》的创作却开始于1977年,两者相差了38年。在艾略特1965年逝世时,他一定不会想到他的这首诗作竟会在12年后成为音乐剧的剧本。
诗人艾略特创作了大量诗作,重要作品有《肌肉萎缩》(Sweeney Agonists)《岩石》(The Rock)《大教堂凶杀案》(Murder in the Cathedral)《家庭团聚》(The Family Reunion)和《四首四重奏》(Four Quartets)等。
著名音乐剧作曲大师安德鲁.劳伊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于1977年开始着手为《擅长打扮的老猫经》编配音乐,他这样做完全是源于对小时候读过的这首诗的浓厚兴趣。一开始韦伯只打算写一些在舞台上演出的散曲,完全没有创作音乐剧的念头。因为这首诗没有戏剧情节,更没有戏剧张力,不具备创作为音乐剧的条件。
他为这首诗写了好多片段,时常在聚会上用钢琴弹给朋友听。在1980年的爱德蒙顿音乐节(Edmonton Festival)上,韦伯公演了他写好的几个片段。当时艾略特的遗孀瓦莱里.艾略特(Valerie Eliot)也参加了音乐节,并且带给韦伯许多艾略特没有发表的诗和故事。这些诗里,就包括了后来十分出名的《魅力猫-格里泽贝拉》(),艾略特之所以没有把这首已经完成的诗放进诗作里,是因为他觉得这首诗对孩子来说太悲伤了。可就是这样一首诗,却给韦伯带来了音乐剧的灵感,他感到“魅力猫格里泽贝拉”的遭遇正是故事的主题所在,如果加入进去,就可以构成一部有头有尾的音乐剧了。
尽管如此,韦伯创作《猫》的念头还是遭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用诗作来创作音乐剧将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原因在于诗作更适合表达情绪,而音乐戏剧需要的是情节,用诗作来做剧本无法起到表达剧情的作用,况且诗作者艾略特和韦伯也从来没有过事先的沟通。而韦伯的态度则是,我这部音乐剧可以不依靠剧情,只要有气氛,他相信,音乐剧可以不用剧情来打动人。
韦伯找来了一批能人,导演由特雷沃尔.努恩(Trevor Nunn)担任,他在剧中解决了许多人们认为无法解决的戏剧问题。还有舞蹈设计是吉莉安.莱尼(Gillian Lynne),她在观察了《猫》之后,发现猫具有孤癖,冷淡,多情,充满柔韧性与神秘感等特征,于是他将这些特征融进《猫》中,创作出了富有新概念和充满能量的舞蹈。还有著名服装设计师约翰.纳皮尔(John Napier),他于1980年11月开始了他的设计工作,并设法创作了一个猫儿们聚集一堂的场景。他根据T.S.艾略特的诗集,结合了猫和人类的因素,为每一只猫设计了服装。绝大多数的服装都是柔韧而易于移动的,而且带有强烈的舞蹈特质。
经过这些人的协同努力,在1981年5月11日《猫》正式登场了,首演于新伦敦剧院。正如人们一开始预计的那样,大家对《猫》的前景并不看好,人们始终认为,上演一部取材于儿童诗作的音乐剧只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甚至在演出的前一天,剧团也没有筹集到足够的投资赞助,剧院的老板心灰意冷,甚至想要违约退出。
后来的情况谁都清楚,《猫》的首演一炮打红,成为世人瞩目的音乐剧。那些忐忑不安地为《猫》剧投资的人们,收回了几百,几千倍的回报。谁也没有料到《猫》竟然能成为迄今为止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谁也不会料到一部不以剧情取胜的音乐剧竟然能这样感人。当时各大报纸纷纷刊登《猫》成功演出的消息: 导演特雷沃尔.努恩(Trevor Nunn)和舞蹈设计吉莉安.莱尼(Gillian Lynne)构思了一部令人激动,丰富多彩的演出。在音乐剧中独树一帜。
《回忆》:
比起其他著名的音乐剧,中国听众最熟悉的一定是《猫》。原因不在其他,而在于剧中一首歌的力量,那就是<回忆>。自《猫》诞生以来,<回忆>这首歌就开始传播四海,那如泣如诉的旋律,一下就能抓住人们的心。对于中国听众而言,这首歌的知名度要远远高于《猫》。大多数人也是听了<回忆>之后才知道了音乐剧的《猫》。
<回忆>这首歌是由剧中的魅力猫“格里泽贝拉”演唱的,这是一只年轻时魅力十足而年老后邋遢肮脏的猫,她孤独衰弱,遭人唾弃,流浪在最下等的街区,受到猫族的排挤。她也渴望能升入天堂,但这对她显然是一种奢望。在这个情景下,她演唱了这首<回忆>。在她唱完之后,猫儿们都被感动了,一致推选她升上天堂,全剧落下帷幕。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首歌在剧中所占的份量,可以说,它是全剧的转折点,也是高潮点,因为所有的猫对“格里泽贝拉”的看法都将在这首歌后发生改变,如果这首歌不感人,无疑就是全剧的失败。据说在首演已经临近的时候,导演努恩依然对剧中这个高潮点的音乐不够满意。他总觉得这个音乐还撑不起整部剧目,应该是一首更感人,更能让观众投入的歌曲。韦伯起先并不愿意重写,但最后还是不得不听从了导演的要求。他当时告诉努恩,不要对下一首抱太大的希望。第二天早上,韦伯在钢琴上给努恩弹奏了他整晚熬夜写作的音乐。努恩听完后,对旁边的人说:“请你们记住这一刻,因为你们听到的,就是一首能被称为传奇的乐曲。”这首曲子,就是后来在音乐剧中流传最广的《回忆》。
在当时,《回忆》还没有歌词,只是一个旋律。同其他《猫》中的歌曲不同,《回忆》并不是根据艾略特的诗作编写的,也没有其他可以套用的诗。为此,努恩找了三位词作者写作《回忆》的歌词,但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努恩看时间已经不多,于是决定自己来写作《回忆》的歌词。他来到自己在乡下的别墅,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重读艾略特的诗集,借用了艾略特的另一首诗作《风夜狂想曲》()为参照,写出了这首动人心魄的《回忆》,也更明确了整部《猫》的主题。格里泽贝拉猫成为了《猫》剧的感情出口。她在《回忆》里表达了她遭受的痛苦,她曾经的快乐和美丽,以及最后对温暖的渴望。简单的歌词中传达了太多的情感。
努恩不仅写作了《回忆》,对艾略特的诗词也进行了微小的改动,比如“杰利克之歌”(The Song of the Jellicles)就多了八行歌词的重复。此外,“楔子”、“伯里克狗的行车曲”(The Marching Song of the Pollicle Dogs)”和“格里泽贝拉猫”(Grizabella)的故事,都是从艾略特尚未出版的故事里找到的。
事实证明,这首<回忆>确实起到了感化人心,支撑剧情和终结全剧的效果。每个听众听完了《回忆》后都服服帖帖地认为应该让“格里泽贝拉猫”升入天堂。
格里泽贝拉猫(Grizabella)的最初扮演者是著名英国女演员朱迪.登切(Judi Dench),后来她在排练期间患上了严重的跟腱炎,所以才不得不在首演前五天替换了著名的伊莲.佩吉(Elaine Page)来担任这个角色。伊莲.佩吉在扮演了“格里泽贝拉猫”后大红特红,之后就在音乐剧舞台上一帆风顺20年,如今她已被认为是音乐剧舞台上的第一夫人。
至今,已有250位艺术家录制了《回忆》,其中既有流行歌星,也有古典明星,包括芭芭拉.史翠珊(Barbara Streisand),巴里.马尼洛(Barry Manilow)和帕拉契奥.多明戈(Placido Domingo)等。《猫》的音像和唱片销售也已经突破了惊人的4千万张。
篇2:歌剧鉴赏猫
我们平时不怎么看歌剧的,只有上选修课才有机会看,老师给我们观看的歌剧应该都是一些比较经典的,就是因为没看过,所以不知道好不好看,看完之后有一些感概,因为不怎么懂音乐,但是也很认真的看了,我对《猫》这部歌剧的感想颇多。因为是第一次观看这部音乐剧,所以印象也较为深刻。虽然我不能用艺术的专业的眼光来欣赏它,但是以普通人的眼光来看,仍然有许多触动人心的地方让我感动。
在两个小时的观赏中,我并不是很在意歌词,大多是在观察人物的化妆、身体语言和动作。演员经常匍伏在地,很符合猫的特征,特别是扮演母猫的女演员,天然一股风流,媚不可挡。公猫的阳刚与自得,则在典型的麦可杰逊式抚下腹摇臀部的动作中体现出来。各人只要踢脚便是笔直,只要伏下便是柔软,只要张手便是伸展,只要张望便是专注,见满台人影,却丝毫不乱。演员唱歌时趣稚可爱,有些又显狰狞。最难得的是表情,丰富多彩,很难想象他们怎么会表演的如此的好,似乎人人都把自己当作猫了,表情各异,但都有猫的慵懒,眼睛不大睁得开,一睁开又精光四射,吓人一跳。动作也轻捷,配合小心谨慎的一副猫容,真如脚踩肉垫,无声无息。
最最精彩的便是人物众多,而服装竟没雷同的,虽然是猫的服饰,与现代人的角色也差不多,有威严老人,有落魄老妇,有凶恶男人,有活力男人,有娇媚女人,有贤惠女人,有黑衣,白衣,花衣,有资产者,有魔术师等等。很难得的是剧中一只老母猫的声线沙哑,脖子上的皱褶非常明显,看的出是由老人演的,她唱起来也是大段大段歌词的,与一位穿大毛袍子的老公猫遥遥相望,脉脉含情,互相对歌,这些老人很值得佩服。
《猫》中的舞蹈和音乐相当突出。为了传情达意,编导们不惜用了大量的舞蹈场面来表现猫的不同特征和性格。这里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怎么好看怎么编,没有框框,别具匠心,不拘一格。尤其是那段长达十几分钟的“杰里克舞会”的舞蹈,场面宏大,激情澎湃,让人看得如痴如醉。
<回忆>这首歌是由剧中的魅力猫“格里泽贝拉”演唱的,这是一只年轻时魅力十足而年老后邋遢肮脏的猫,她孤独衰弱,遭人唾弃,流浪在最下等的街区,受到猫族的排挤。她也渴望能升入天堂,但这对她显然是一种奢望。在这个情景下,她演唱了这首<回忆>。在她唱完之后,猫儿们都被感动了,一致推选她升上天堂,全剧落下帷幕。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首歌在剧中所占的份量,可以说,它是全剧的转折点,也是高潮点,因为所有的猫对“格里泽贝拉”的看法都将在这首歌后发生改变,如果这首歌不感人,无疑就是全剧的失败。
猫一向被人们认为是多变的动物,令人难以捉摸,而如果一部戏剧的角色全部由猫来组成,这会是什么样子呢?音乐剧《猫》就是这样一部作品。《猫》中的猫儿多得让你数不清,我想即便你看了很多遍的人,也还是没有完全弄明白,因为这里面的猫实在太多,而且各有特点,要全部记住确实要伤不少脑筋。
篇3:歌剧鉴赏猫
一、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比较导入
由于学生对歌剧本身并不了解, 而且歌剧的艺术形式又是学生们望而却步的, 深奥的知识让学生们摸不着头脑, 从心理的角度已经有了抵触心理, 不仅没有兴趣, 而且也不愿意认真的学习, 那么, 对于教师来说, 就需要通过采取措施来慢慢吸引学生融入到歌剧鉴赏的氛围中。首先, 应该采取话剧、歌剧以及舞剧这三种形式, 对学生起到导入学习的作用, 这样既打破了原有的思维定势, 而且也让学生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轻松的学习气氛, 让学生们可以自然的对几种歌剧形式进行对比欣赏, 这样就可以由浅显到深奥的理解歌剧的艺术。那么课堂的环节设置就应该是先请学生们欣赏三段视频, 这三段视频的选取就应该是相类似的歌剧、舞剧以及话剧, 不同艺术形式之间进行的比较, 对歌剧的导入非常重要。这样简单的开场就不仅可以引起学生们对歌剧艺术了解的兴趣,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们从中提炼出三种艺术形式的不同特点, 通过对不同艺术形式特点的归纳和总结来增强学生对《歌剧鉴赏》的认识。
二、运用带着问题欣赏音乐的方法, 培养学生质疑的、解疑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的互动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吸收知识的一项重要的手段, 那么, 在《歌剧鉴赏》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为学生精心的设计一些问题, 通过在鉴赏歌剧的同时, 让学生们能够带着问题一边欣赏一边思考, 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歌剧的理解能力, 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说, 在课堂欣赏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出诸多的问题, “在歌剧这类综合的艺术中, 各类艺术是否是平分秋色的呢?”“在歌曲中, 音乐除了唱歌外, 还有什么呢?”“歌唱在歌剧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投入到歌剧的鉴赏中, 通过寻求问题的答案, 让师生可以很好的互动起来, 只有互动才能够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 并可以让学生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运用现场示范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歌剧的兴趣
无论是通过以多种艺术形式导入的歌剧鉴赏形式, 还是通过设问的形式让学生们产生疑问并主动思考, 这些课堂教学的方法大多只能从视觉上对学生产生启发, 但是歌剧的艺术形式以及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在歌唱中体会歌剧中的细腻的感情和变化。为了让学生们可以更加了解和领略歌剧的魅力, 对于《歌剧鉴赏》这门课程的主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演唱以及钢琴等乐器伴奏的形式来表现歌剧中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比如说歌剧《小二黑结婚》中的某些选段的欣赏, 就需要通过演绎者多变的情绪以及丰富的感情来表现出来。由于歌剧的背景是在一个封建礼教束缚的环境下, 那么歌剧中的主人公为追求真爱, 打破世俗的桎梏和世人的偏见, 经历了一段坎坷而感人的过程, 那么在现场演绎时就要考虑到歌剧中的感情的细节变化, 并通过速度的变化和赋予感情色彩的演绎才能更吸引学生的感官, 让学生们可以真正投入到歌剧鉴赏中去。
四、通过课堂参与的方式, 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
就如前文所提, 歌剧欣赏课本应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那么在现代的教学中, 更应该积极地发挥课堂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作用。因此, 在《歌剧鉴赏》课堂上, 应该允许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 用乐器或者是歌唱来诠释自己对歌剧的理解, 通过感性的欣赏和理性的分析, 再加上自身独特的表演方式, 可以让课堂充分的活跃起来。即使在互动的过程中, 学生们的参与和表演与理论上的歌剧鉴赏有分歧, 这也不会影响最终的歌剧鉴赏的目的和效果, 教师可以在学生表演的同时总结出其间出现的问题和错误, 并及时的提出纠正, 并通过反复的课堂表演使学生们准确的表现出歌剧中的主要内容。除此之外, 还可以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方式, 来扮演歌剧中的固定角色, 通过对歌剧片段的表演与诠释, 形象的展现出歌剧艺术的魅力。
五、加强课程设置和师资调配, 注意深度和广度的关系
高师《歌剧鉴赏》课堂教学需要注意“深度”与“广度”的关系, 由于示范院校的专业水准不及专业的音乐学院, 主要是因为高师院校的生源不如专业的音乐学院, 对于大部分的高师院校学生基本上是高考无望而临时找到音乐教师或声乐教师进行辅导而考进高师院校的,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的选材和配套的课程计划就应该相应的降低标准, 不能舍弃基础直接为学生配置深层次的课程, 这不仅不易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更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换句话说, 就应该因材施教, 对这些基础不够强的学生, 就应该从基础的歌剧知识入手, 对学生进行导入式教学, 不仅要循序渐进, 更加要在设置课堂教学内容的时候考虑到学生们的接受能力和认可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高师院校《歌剧鉴赏》课堂教学的质量。除此之外对于歌剧鉴赏课程的知识面的“广度”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国外, 人文艺术课程是被列为歌剧鉴赏课的核心教育课程, 但是在中国却普遍不存在, 这也正是我国青年歌手缺乏文学修养方面知识的重要原因, 因此, 对于我国的高师院校就应该合理地利用文化资源, 培养学生开阔的音乐文化底蕴, 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能被社会接纳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六、小结
总而言之, 在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更应该针对高师歌剧鉴赏中出现的问题, 不断的总结不足, 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 并结合自身的特点, 开辟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高师歌剧鉴赏课程体系, 以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摘要:在新课程的教育和改革下, 对于高师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也有了新的要求和标准, 在新的教育体系和理念下, 为了增强学生对歌剧鉴赏课程的兴趣, 本文通过自身的教学体验, 阐述了艺术鉴赏课《歌剧鉴赏》的教学设计与探索。
关键词:歌剧鉴赏,比较,参与,示范,广度
参考文献
[1]魏凡俭.《发掘演唱教学的审美潜能》[J].《中国音乐教育》, 2009年
[2]何茜.《音乐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理念的重建》[J].《中国音乐教育》, 2009年
篇4:韩春启歌剧服装鉴赏
【关键词】韩春启;曹其敬;赏析;服装;《霸王别姬》;《西施》;《高山流水》;《雪原》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5.01.014
编者按:
韩春启,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教授、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舞蹈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服化委员会主任,北京市特聘专家,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多年来做过一些舞蹈、舞剧及大型文艺晚会的服装和舞台设计。曾多次参与国家级大型活动的创意策划及实施,是迄今参与国内、国际大型活动较多的服装及形象设计师之一。
本期主要欣赏韩春启的四部歌剧:《霸王别姬》、《西施》、《高山流水》和《雪原》。
与舞剧相比较,歌剧中的人物鲜有大幅度、激越的形体动作,人物造型则趋于“静态”,需要有强烈的雕塑感,服饰要富有适度的体量。
《霸王别姬》中,西楚霸王的服饰坚挺、厚重,轮廓鲜明,有金戈铁马的征战韵味,准确地展现了西楚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武气概。
《西施》令我们看到了浣纱女的清纯、吴王妃的华贵、沉江囚徒的凄美。美哉西施!哀哉西施!
《高山流水》中两大阵营:超然物外的伯牙、子期与高山流水、自然万象相融合的淡雅、质朴;世俗社会或穷兵黩武,或奢靡享乐的浓烈、艳俗。不是历史剧,不拘泥于历史细节的真实,只彰显不同的精神追求——风格如此。
《雪原》一剧,设计者独具匠心地运用肌理,把生活化的服装做了夸张,增强了服装的质感、厚重感和人物形象的力度。剧中马大娘的形象似一座山,顶天立地,是民族的脊梁。
—— 曹其敬
本没有机会做歌剧,所以对此研究也很少。但自从有幸与曹其敬导演合作为中央歌剧院创作歌剧《霸王别姬》后,就一直跟随曹导连续做了四部歌剧,所以也才有了这些戏剧人物图。
以前因为对歌剧不了解,所以也不喜欢歌剧。原因有二,第一是听不懂,第二也觉得不好听。但由于专业的关系,却一直对歌剧的设计——从舞台到服装还是非常关注。我认为歌剧比舞剧还要“装”,演员的虚拟性更强。但带来的“炫技”部分——歌唱,远不如舞蹈那么赏心悦目。由此可见,要是抽象,你就更抽一点儿,那些高声顿足的演唱虽有歌词让人能懂,但很多时候却少了许多美的想象。
但在引导学生学习戏剧服装设计的过程中,我则特别看重歌剧。原因是,歌剧的戏剧感不如话剧(一般来说),但强于舞剧,而对于学生来说,这是认识戏剧最佳的“中段位置”。几乎包括所有的“戏剧规律”和“戏剧悖论”。为此,歌剧对戏剧人物的分析找得到依据——相对完整的文学剧本,而且又具有较强的戏剧冲突和人物个性特征;同时还具备很大的艺术创作空间——戏剧形态和表演方式,唱和演的形式与现实生活相对近似又特别遥远。所以,我认为歌剧,特别是西洋歌剧是戏剧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
虽然我只随曹导做了四部歌剧,而且全部是中国题材,但它们基本上都是按照西洋歌剧的表演形式完成的。在这不多的歌剧服装设计过程中我还是有一些体会。第一就是过瘾。相对于舞剧和舞蹈,歌剧的人物感都比较“厚重”。因为歌剧演员的动作幅度不大,在服装的形、质和材料方面,有较大的塑造空间,使人物显得厚重、有份量。所以做过歌剧以后,似乎能发挥对材料和质感的追求,有一种过瘾的感觉。第二就是丰富。歌剧中一般都包含舞蹈部分,有些剧目舞蹈的段落还比较多。因为历史上舞剧就是从歌剧中分离而出,独立成戏。所以,歌剧服装设计中既能着力地强调戏剧人物的质感和厚重感,同时,也可以对比着设计舞蹈感很强的舞剧人物形象,二者可以相得益彰,互相提气。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这四部戏我都是带研究生做下来的,其中的很多样式采用了她们的设计方案,特别是制作、演出合成的修改过程(包括设计图的后期润色)几乎全部由她们承担。在这当中,我想她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而我个人体会有三点:首先,在做歌剧人物设计时,虽然人物的动态减小了,但动感却强化了!姿势的变化细节、人物的角度等等显得十分重要。其次,人物的表情要强化个性和人物身份特点。特别要注意与演员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落到实处,有彩儿!由于歌剧演员的体形接近常人甚至更胖一些,这就需要设计师更要对位和进行设计修正。第三就是材料的造型感。歌剧对服装材料一般不强调“飘”而重视“质”。不同的人物,不同的题材内容,不同的戏剧形态,都可能带来不同的材料要求,所以设计师要对材料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与把握。当然也要将制作工艺与材料特性结合起来,才能做到人物造型的适度与切合。总之,歌剧服装设计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设计领域,我希望今后有机会再做几部歌剧,让自己能对专业设计有更深的认识。
期待着下一部好戏。
—— 韩春启
篇5:中外歌剧赏析猫
院系:音 乐 系 年级:09级3班 学号:091100302 姓名:彭 月
一. 对这中外歌剧赏析这门课的心理体会: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高速发展,教育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让他们有一颗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心灵。我们的音乐课通过营造自由轻松的气氛,多元多样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和创新精神,以达到现代的成功音乐教学的理念。1.音乐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热爱音乐了解音乐渗透的相关文化,这节歌剧欣赏是以外国歌剧为主那么就要把外国文化引入课堂,逐步引导学生来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
2.新课程体现了深入浅出的道理,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课中的针对性从音乐中挖掘,集中到一二部作品上。让学生课前作些预习,收集相关歌剧资料歌剧中的范唱等会更有利于教学。因为天赋不是天生固有的,音乐的耳朵可以在听力训练中得到,多练习就多出效果,音乐欣赏又是发展听觉才能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通过欣赏和表演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和审美经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做简单的必要的提示,尽量给学生以想象空间,让学生自己来感受特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猫》的声乐审美特征分析
首先,歌剧《猫》歌词的隐喻性让人回味无穷。作者把本该聚集到人身上的特质回复到我们身边的一种可爱的动物身上, 而韦伯通过音乐剧又清晰化了拟人的猫, 并把所有内容返回到观众。杰米玛的每次出场几乎都与格瑞泽贝拉有关, 唱出的旋律也与格瑞泽贝拉相同。一个是天真无邪、拥有令人羡慕的青春年华, 生命旅途才刚刚开始, 另一个则饱经风霜、已近风烛残年, 使人不禁联想到杰米玛就是年轻时的格瑞泽贝拉, 看到杰米玛就不难理解格瑞泽贝拉对过去快乐时光留恋。她们一个面朝月落, 一个面朝日出;一个在痛苦地回忆, 一个在天真地憧憬;一个饱经沧桑, 一个天真无邪, 这也暗示着生命的轮回。
其次,《猫》的旋律风格迥异,音色变化多样,带给人们强烈的听觉刺激,同时对表现不同角色的性格起到了重要作用。《甘比猫》中珍尼点点的嗓音明亮抒情, 旋律婉转动听。英雄猫的男中音音色缓慢地唱出了抒情部分, 接着音乐突然变成欢快的爵士风格, 杰里罗伦、迪米特、邦巴露娜的三重唱合在一起时立刻形成华丽花哨的音调, 一种快乐夸张的感觉油然而生。母猫杰米玛浑身散发着青春的气息, 音色极其甜美、纯净和自然, 她唱的《回忆》虽然和格瑞泽贝拉所唱的旋律相同, 但赋予歌曲不同的感情。格瑞泽贝拉唱得铿锵顿挫, 充满了沧桑和沉重感。杰米玛则处理得非常淡, 让人能清楚地感觉出她的清纯和天真, 但都共同表现着爱和宽恕的主题。猫首领虽是男高音, 但音色暗淡沙哑, 已有明显的虚弱、颤抖和苍老的痕迹, 没有底气, 声音很空, 非常适合老人的特点。
最后,该剧虽然表现了形形色色的猫, 实际是以猫喻人, 正如猫首领所唱“猫很象你们”。杰利科猫都有三个名字, 第一个是日常居家的名字, 第二个是奇特而更加尊贵的名字, 第三个是人类无法发现也永远猜不到的名字。所谓猫的几种名字, 实际上就是人性的各个方面。每个人的人性都是多面的, 既有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一面,也有附庸风雅、装模做样的一面, 第三个名字则恰似人性中欲望的一面, 因为它们复杂、隐晦却又是绝不可缺少的, 属于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秘密。观众在接受了这样的暗示后, 就会明白后面各种猫的表演其实就是在表现各种不同的人性。舞台上每只猫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都代表着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类人,让每个观众感同身受。
三.音乐剧《猫》中的音乐元素
《猫》中的舞蹈和音乐相当突出。为了传情达意,编导们不惜用了大量的舞蹈场面来表现猫的不同特征和性格。这里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怎么好看怎么编,没有框框,别具匠心,不拘一格。尤其是那段长达十几分钟的“杰里克舞会”的舞蹈,场面宏大,激情澎湃,让人看得如痴如醉。
全剧近三个小时,共由二十三首乐曲组成。除了配合不同舞蹈场面的舞曲之外,前后四次出现的主题曲《回忆》更是一首百听不厌的金曲。它传遍了全世界,成为当代的经典歌曲,并被前后录制了600余次,多次获奖。现在《回忆》已经和《猫》剧紧紧地连系在一起,成为该剧的招牌和象征。当众猫们沉浸在欢聚的幸福之中的时候,魅力猫来到场上,猫儿们都避开她,月光下,孤独的魅力猫回忆着自己年轻美丽时的幸福时光,回忆(1)这首歌曲感觉唱完了吗?魅力猫第一次唱出回忆的时候,歌声表达的是他什么样的心情?(有意犹未尽之感,音乐表达了孤独、无助、凄凉的情绪。)你想一个人在她最有魅力、最辉煌的时候,背叛了自己亲人,而当她年老色衰,以这样一副丑陋的外貌再次回到家族中,这两者之间反差有多大。尤其是在大家沉浸欢聚的兴奋中,她的突然出现,打破了当时暖融融的氛围,猫儿们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她,我们的女主人公内心肯定非常复杂,孤独、无助与凄凉。领袖猫同情地向她伸出手,但她没有看见,暗然地离开了。领袖猫告诉猫儿们,幸福的含义不仅仅是现在,也包括过去那些不能遗忘的事情,月光下,杰里可猫族中最年幼的小猫杰米玛唱起了《回忆》,猫儿们都流露出感动的表情,悲天悯人,宽大为怀。回忆(2)同样的旋律此时演唱者的身份已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仔细聆听,并对比两次“回忆给你的感受有何不同”。(音乐情绪是和睦、温馨、幸福的。)由其最后全体猫儿们起立的一刹那,表达了猫儿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企盼,盼望幸福的降临。回忆(3)猫儿们的宽容与同情,唤起了她对生活的信心,魅力猫鼓起勇气再次唱起了《回忆》向大家伸出了渴望之手。她悲哀的回忆着过去,祈求亲人们的原凉和理解,同时盼望能够获得新的生活;If you touch me, you will understand what happiness is.这一段是全剧的高潮,音乐经过两次转调,力度层层推进,极富有震撼力。同样的旋律,演唱者的身份发生的变化、调式调性的转换,力度的对比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四,音乐对剧情的表现:
比起其它著名的音乐剧,中国听众最熟悉的一定是《猫》。原因不在其它,而在于剧中一首歌的力量,那就是《回忆》。自《猫》诞生以来,《回忆》这首歌就开始传播四海,那如泣如诉的旋律,一下就能抓住人们的心。大多数人也是听了《回忆》之后才知道有《猫》这出音乐剧。看《猫》,很大一部分人会关注这首令人动容的歌曲,不管其它时候《猫》怎幺跳怎幺舞怎幺闹,演唱《回忆》的时候都是演员最深情、观众最感动的时刻,这也使得该剧更具有生命的意味和充满哲理的想象。
《回忆》这首歌是由剧中的主角魅力猫“格里泽贝拉”演唱的,这是一只年轻时魅力十足而年老后邋遢肮脏的猫,她孤独衰弱,遭人唾弃,流浪在最下等的街区,受到猫族的排挤。她也渴望能升入天堂,但这对她显然是一种奢望。在这个情景下,她演唱了这首《回忆》。在她唱完之后,猫儿们都被感动了,一致推选她升上天堂,全剧落下帷幕。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首歌在剧中所占的份量,可以说,它是全剧的转折点,也是高潮点,因为所有的猫对“格里泽贝拉”的看法都将在这首歌后发生改变,如果这首歌不感人,无疑就是全剧的失败。
据说在临近首演的时候,导演依然对剧中高潮点的音乐不够满意。他总觉得这个音乐应该是一首更感人,更能让观众投入的歌曲。韦伯起先并不愿意重写,但最后还是听从了导演的要求。第二天早上,韦伯在钢琴上给导演弹奏了他整晚熬夜写作的音乐。导演听完后,对旁边的人说:「请你们记住这一刻,因为你们听到的,就是一首能被称为传奇的乐曲。」这首曲子,就是《回忆》。在当时,《回忆》还没有歌词,只是一个旋律。为此,导演找了三位词作者写作歌词,但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导演看时间已经不多,于是决定自己来写作《回忆》的歌词。他来到自己在乡下的别墅,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重读艾略特的诗集,借用了艾略特的另一首诗作《风夜狂想曲》为参照,写出了这首动人心魄的《回忆》。
事实证明,这首《回忆》确实起到了感化人心,支撑剧情和终结全剧的效果。每个听众听完了《回忆》后都会心满意足地哼着《回忆》的旋律踏上回家的路。至今,全球已有250位艺术家录制了《回忆》,其中既有流行歌星,也有古典明星,包括芭芭拉?史翠珊(Barbara Streisand),贝里?马尼洛(Barry Manilow)和多明戈(Placido Domingo)等。《猫》剧的音像和唱片销售在全球也已经突破了4千万张。
《回忆》是一首旋律非常优美、歌词内容感人至深的音乐,所以在演奏时首先一定要充分的把旋律的歌唱性和音色掌握好。节奏方面,8/12的拍子其实也可以将它视为4/4拍来弹奏(就是三连音、三个八分音符为一拍);除此,演奏的速度虽然提示着「自由」,但这个自由并不是表示演奏时可以随意变换速度,而是指在演奏中应当充分运用弹性速度(rubato)来增加音乐的张力和感染力。
技巧方面,唯一可以多所着墨的只有封闭和弦及泛音,编曲时因为考虑到乐器的共鸣和转调(D大调和A大调是吉他可以得到最佳音响共鸣的调性),加上原曲旋律及和声进行的需要,所以封闭和弦使用得较为频繁也就在所难免,不过这些封闭和弦都不是非常复杂的,只要稍加练习应该都能驾轻就熟的应付裕如。至于结尾处的泛音,并不一定全部都要使用人工泛音,有些连接或把位变换的地方也可以采用自然泛音。
篇6:歌剧《猫》赏析
小教语文111
张倩楠
11106122034
歌剧《猫》赏析
歌剧《猫》的剧本时取材于英国诗人托马斯.斯特尔斯的诗集《擅长的老猫经》,后来著名的音乐剧作曲大师安德鲁.劳伊德.韦伯为其编配音乐,使其成为了音乐剧史上最为著名的作品。
歌剧《猫》讲述了一个杰利克猫族,他们每年都要举行一年一次的舞会,要挑选一只猫升上天堂。大家等待着杰利克猫的领袖老杜特洛内米猫的到来。老杜特洛内米猫终于来了,于是所有的猫都粉墨登场,尽情地表现自己。他们中有年轻天真的白猫维克多利亚,老刚比猫珍尼安尼朵茨,爱恶作剧的兰塔塔格,爱开玩笑的蒙哥杰瑞和蓝蓓第泽,邪恶猫麦克维第,大力士猫巴斯朵夫约翰剧院猫嘎斯,铁路猫斯金伯申克斯,魔术猫米斯特腓力等等。最后登场的是当年风采照人而如今邋遢脏脏的“格里泽贝拉猫”,她曾经离开杰里科的猫群到外面闯荡多年然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当年那样美貌非凡的她饱受生活的摧残,已经变得褴褛憔悴,她想归队,但是大家都残忍地向她张牙舞爪,格里泽贝拉悲惨地躲进角落里。她在痛苦悲伤的情绪下,深情地唱出了《回忆》,这首歌打动了所有的猫儿,猫们开始原谅了她,使她重新回到家族中来,大家一致推选她升入天堂。歌剧《猫》运用了拟猫的手法,剧中的每一只猫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性情个性是那么的鲜明,就像是社会上的每一个一样都有一个不同的内心世界。在剧中猫被附上了人类的影子,成为了表达的载体。我们从这些猫身上看到了外面纷繁世界的变幻无常与多姿多彩。当“格里
泽贝拉猫” 重新回到家族,面对自己以往的骄傲不羁、现在的落魄孤独,坦诚的说出自己在洗尽铅华的同时,想获得重生的心声。最终,也是因为她的坦诚、直白、敢于披露自己的需要,在唱出经典名曲《回忆>的时候,其他的猫被她的悲伤情绪深深的感动,大家选择原谅了她。当我们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们无不被其他猫的宽容和怜悯之心感动。其实在猫的竞争过程中,我看到了人类何尝不是也在为了一个晋升的机会、为了个人利益,在不断的展现自己,相互竞争,有些人甚至不择手段去破坏他人,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就象剧里面的犯罪猫一样。我们也要像剧中的猫一样对于人类的尔虞我诈,我们也要常怀宽容和怜悯之心,对于弱者要有同情之心,也要给予他人改过自新的机会,要在生活中多付出自己的爱和宽容去感化他人。
简单的故事却被演绎的如此的感人,而该剧的音乐无疑是本剧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在音乐与舞蹈的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流行音乐的元素并将观赏性放在首位使戏剧表演更加通俗化、大众化、现代化。其中最为感人的要数“格里泽贝拉猫”演唱的《回忆》,“格里泽贝拉猫”通过演唱深情的回忆了以前在猫群里的温馨生活和离开后到社会上的颠沛流离,深情的演唱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猫》在歌剧史上留下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然而作者想要表达的爱与宽容也是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传递下去的。小学阶段是形成价值观念的重要阶段,每个人的价值观念是这样形成的,受到个人从小被灌输的各种约定俗成的观念、信念、标准、价值观念等等的影响,完全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我们每天环顾四周,看见的是他想看见的
篇7:《猫》歌剧读后感
(2013 —2014学年第一学期)
课号:课程名称:音乐作品欣赏改卷教师:
学号: 116120108姓名:郭潇得分:
音乐剧《猫》观后感
最后一节音乐作品欣赏课,王老师给我们看了歌剧——《猫》。由于时间原因课上没看完,回来我又找着看了一遍。
《猫》的故事情节很简单:猫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聚会,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
上挑选一只猫升天,升天以后可以获得新生。于是,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尽情表现,用歌声
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魅力
猫”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被选中升入天堂。
简单的故事,但却动人真实。音乐剧通过不同的音乐旋律,舞蹈编排,场景设计,服饰装扮,展现了它独特的魅力。
在开始前的一段片头里,看到了很多双猫的眼睛,有些让人畏惧却有灵气。片头音乐给人阴
森的感觉。一开始就能看到舞台上各种各样的“猫”:“毛色”不同、“脸面”不同、表情不同、动作也
不同,让人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猫的世界。他们在舞台上欢快地舞动,尽情展现自己。这是一场猫的盛会。
和其他同学一样,整场音乐剧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首《回忆》,它是流浪猫唱的,旋
律优美动人,从内心发出淡淡的凄凉感。这是一只年轻时魅力十足而年老后邋遢肮脏的猫,她孤
独衰弱,受到猫族的排挤。她也渴望能升入天堂,但这对她显然是一种奢望。在这个情景下,她
演唱了这首《回忆》。在她唱完之后,猫儿们都被感动了,一致推选她升上天堂,全剧落下帷幕。
我想每一个认真倾听的人在其中都能找到或多或少的共鸣。魅力猫的韶华化作了过眼云烟成了流浪猫,痛苦卑贱的生活折磨得她痛苦不堪。然而她既没有沉溺于那曾经美丽的幻想般的回忆,也没有被那些悲惨绝望的记忆所埋没。无论对过去的感慨有多么深沉凝重,明天总是新的一天。
当我们慢慢老去,还能回忆自己的过去。而最美的回忆就是给爱的人们带去了欢乐。
当最后领袖猫告诉我们“猫其实和人差不多”的时候,我们在猫的世界中也看到了我们人类的缩影。剧中各个角色的猫都有着自己的性情与故事,每一只猫的个性都是那么的鲜明,就如同人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13 —2014学年第一学期)
课号:课程名称:音乐作品欣赏改卷教师:学号: 116120108姓名:郭潇得分:一样有着各自的内心世界,剧中的猫附上了人类的影子,成为表达的载体。也映射出世界的变幻与多姿多彩。整部剧以魅力猫为贯穿剧集的主线,也是将故事推向高潮的关键,使宽容与爱这一主题得以升华,而一首“回忆”成为无数后人翻唱的传世经典。
篇8:歌剧鉴赏猫
当我们在鉴赏歌剧时, 多数人都会为它优美而跌宕起伏的旋律所深深吸引, 又或者为它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所牵绊、打动。就好像当我们在鉴赏歌剧《苍原》里那段最为美妙的咏叹时, 我们多数被打动的是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唱腔, 却忽略了这首咏叹里存在着的“滋味与美感”, 其悲剧人物演绎时的“移情与出入”。我们的鉴赏仅停留在肤浅的唱词和旋律里, 而没有通过文化视角深入地分析剧情、人物、人文动因之间的关系, 也没有透过旋律和唱词之间的必然联系去体味艺术的真正魅力!因此, 虽然许多歌者能唱能分析, 但都只是浅浅而谈, 并没有从艺术鉴赏理论和文化视域的角度去剖析它的旋律、和声, 以及人物心理。所以, 笔者认为这是本课题立项的必要性所在。只有站在文化的角度去分析去鉴赏, 才能领略到歌剧艺术的“伟大力量”和“巨大魅力”, 这也是我们学习歌剧、发扬歌剧事业的发展趋势, 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传承及发扬的必要条件。
这里笔者想强调几个艺术鉴赏论的概念。我们观众一般是如何欣赏一部具有艺术价值的歌剧作品的呢?首先, 我们往往会发生情绪上的强烈反应, 或者是愉快的、兴奋的、手舞足蹈的, 或是悲慨激昂的、泪流满面的, 又或者是徘徊叹息、浮想联翩的。总之, 我们是被感动了,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美感 (西方文论之说) 。而中国鉴赏论则用“滋味”来鉴定人们在文艺审美鉴赏中, 领略到的艺术魅力和受到的感动。笔者认为无论是西方鉴赏论还是中国鉴赏论, 只要人们能够在文艺欣赏中获得美的感受, 就是对文艺作品价值的一个美好体验。下面我们以歌剧《苍原》里最为悲情的娜仁高娃唱段——《情歌》这一作品为例, 用中西方的艺术鉴赏论来解析这一堪称歌剧《苍原》里最为经典的, 经久不衰的唱段。首先娜仁高娃在演唱这一段时是带有仇恨情绪的, 她不相信她的心上人会做出背叛部落的事, 更不愿相信舍愣已死。整个歌曲的情绪是抒情, 婉转, 凄美的, 其唱腔则是伤感的。这样的艺术魅力它能引起人们强烈的感受, 耐人咀嚼。这就是在中国古代文艺鉴赏论中所强调的直观感受。例如宋代诗学家严羽, 常常仅凭直觉就可以马上分辨出作品之特色, 正因为审美直感好, 严羽往往能识其“真味”, 极准确地捕获到作家作品的风格特征。在《情歌》里, 给我们的直感就是娜仁高娃是一个爱憎分明的平凡而善良的土生土长的吐尔扈特族的姑娘。她的爱表现在对舍愣忠贞的爱, 对民族的爱, 对部落亲人的爱, 最后为了整个部落回到祖国, 牺牲自己仅仅只有十九岁的生命。而她的憎又变现在由于艾佩雷的挑拨对渥巴锡产生了深深的仇恨, 并决定对自己的父亲和爱人报仇时的憎恨。
文艺作品存有巨大的力量, 还体现在它以情动人, 以情感人, 以情化人。因此, 情感是艺术审美鉴赏的核心。中西方的滋味说和美感论都共同认识到了这一点。休谟认为美感有赖于读者的情感或审美趣味, “因为诗的美, 恰当地说并不在诗里, 而在读者的情感或审美趣味” (见《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111 页) , 笔者认为凡有情感的地方就有美, 当人们鉴赏艺术之时, 人们必然会“情动于衷”, 灵魂深处顿时就会不由自主地纷纷产生一种心怡神说的感受, 她会是我们心花怒放, 或者五内摧伤, 也会使我们两眼流出愉快的、钦佩的或者悲伤的眼泪。从所周知,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强调的是抒情表现, 因而情感在审美鉴赏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钟嵘在《诗品序》里有这样一个描述“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 死者可以生。”汤显祖的《牡丹亭记题词》里也说“论曲之妙无他, 不过三字尽之, 曰:能感人而已。”因此, 有情感才有美感, 同样有情感才有滋味, 才能使味之者无极, 闻之者动心, 才能在审美鉴赏中获得美感享受, 品尝出无穷无尽的滋味。
《情歌》从主题上看在竖琴巴音式和旋的铺垫与弦乐复调化的衬托下, 双簧管吹出主题动机。第二小节离调到下属调上, 后又回到原调。独唱的声部则是由五度上行到八度下行, 这样的大幅度跳动正是刻画娜仁高娃“送阿哥”恋恋不舍的心情。随后又换了一个身份, 这是的三连音上行又回落, 两句“阿妹”, 唱出了娜仁高娃的撕心裂肺般的痛苦和有话说不完。一下就让听众的情感达到一个高点, 与娜仁高娃这个人物一起痛苦, 并同情她的境遇。两小节连接后, 调式调性与节拍都有了改变, 伴奏声部也改为主调形式, 独唱声部围绕主属音以级进为主, 偶尔加以大跳使整体旋律更灵活, 两小节与之前相同的小连接, 以求统一。第三段曲调和之前几乎无异, 只是唱词继续发展, 伴奏声部场地与单簧管一改之前模仿有呼应的织体变为固定音型。这样, 乐曲既有变化又十分统一, 达到一个小高潮。《情歌》的结构为A+B. 其中A部分采用了赞歌、牧歌、思乡歌、宴歌等, 这些形式多属蒙古音乐中的长调, 其特点为绵延悠长、节拍自由, 因此《情歌》渗透了深沉、委婉的音乐特点, 类似于马头琴的润腔, 听起来辽阔而又悠荡, 折射出了一片草原风光。B部分3 ∕ 8 拍子的音乐流动, 运用蒙古短调节奏规整、节拍固定的特点, 使《情歌》的旋律不论是高亢嘹亮还是低吟回荡, 都能表现出蒙古民族质朴、爽朗的性格特点。借助草原、小河、清波、马儿、牧马人等具体形象间的关系, 用“抒情”的形式抒发娜仁高娃誓与舍楞永不分离的决心, 树立了美丽动人、纯洁无暇的少女形象, 使“情歌”的旋律在歌剧中最为丰满鲜活, 此曲是娜仁高娃误以为情郎舍愣去世, 用绵绵悲情寄托她的相思, 随之产生的内心强烈倾诉的欲求。以上所描绘的音乐形象与审美鉴赏中的想像是分不开的。因为没有想像就没有真正的艺术感受。17 世纪末英国散文家艾迪生曾对审美鉴赏中的想像进行过详细的阐述, 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看法。他指出, 为什么几个读者尽管都熟悉同一种语言, 也都了解文字的意义, 而对同一篇描写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呢?为什么有人听完一场音乐会深受感动, 有人却蓦然、无动于衷;有人觉得这个旋律描写非常逼真, 有人却听不出任何端倪也感受不到逼真的地方呢?他认为这种不同的审美感受是因为有人想像比别人更完美, 或是因为读者联系在音乐语言上的观念各有不同。一个人对蚊子的描写进行欣赏并且唯一恰当的评价他必然须有天赋的好想像。因为一篇描写不管是语言文字还是音乐文字往往能引起我们许多生动的观念, 甚至比描写的东西本身引起的还多。由于艺术的渲染描绘和暗示, 读者在想像是看到的景象, 比这个景象实际上在他眼前呈现时更加鲜明生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从不苟求惟妙惟肖的的形象刻画, 二十主张以行求神, 以虚求实, 着意追求那形象之外的神韵性灵。言语之外的情思鱼尾, 追求所谓“象外之象”, 推崇那种含蓄蕴藉、富于包孕、能够一起人们无穷联想的, 使人“味之无极”的文艺作品。当然, 我们说一个好的作品有了直感、充满的情感, 无限的想像之外, 能做到理解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到他。因为理解是“美感”产生和深化的基础。就像黑格尔认为的, 审美鉴赏必须要有完整的理性。事物的深刻方面却人不是单凭这种鉴赏力所能擦觉的, 因为要擦觉这种深刻的方面, 所需要的不仅是感觉和抽象的戏考, 而是完整的理性和监事或博得心灵 (《美学》43 页) 。钱锺书先生说:“理之在诗, 如水中盐, 蜜中花, 体匿性存, 无痕无味, 现相无相, 立说无说, 所谓冥合圆显者也。”《谈艺录》274 页。
当通过艺术审美鉴赏论欣赏完情歌的曲调和歌词后, 我们主要还是通过艺术家真真切切的表演直观的感受这部艺术作品。并期望能与艺术家一起同感受。这里就不得不提中西方审美鉴赏论里移情说和出入说。中国的大文人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 须入乎其内, 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 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 故有高致。”这里的诗人是“必有轻视外物之意, 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 故能与花鸟共优乐。”技艺高超的艺术家在演绎作品时是能感受到人物的性格, 心境以及创作者的意图的。但是观众的“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以及“情能移境, 境亦能移情”这样的感, 移到审美对象里去。这是我们目前也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需要我们去做的事情。首先在艺术创作上, 我们的老一辈艺术家, 需要带动新一代青年有志者, 多给予鼓励和平台, 让审美情趣高的, 有艺术养分的作品融入到百姓艺术文化学习中去。让百姓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得以提高。虽然西方的“移情说”是要将自我“移入”“宇宙人生”之内, 以万物之性情为我之性情, 从而达到“物我为一”的最高境界;“距离说”则是相反, 将自我“超脱“于”宇宙人生之外”, 冷静而客观地观察事物, 打我自我与客观事物保持一定心理距离之审美境界。两者虽然矛盾, 但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就像幺红老师在饰演娜仁高娃这一角色就好似“旁观者”时时明白自己是在演戏, 表面上尽管慷慨淋漓, 心里明白应与所担任的角色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 保持冷静的理智, 这样才能准确地将角色扮演好。而观众则好似“分享者”, 仿佛子集变成所扮演的角色。这里不得不说情感与理智也是矛盾统一的。因为文艺是要表现情感的, 没有情感便不能感动人, 便没有生命力。然而只有情感, 无论是对审美欣赏或是文艺创作来说都是不够的。就好像歌德所说:“你是否趁你的朋友或爱人刚死的时候就作诗哀悼呢?不, 谁趁这种时候去发挥诗才, 谁就会倒霉, 只有等到激烈的哀痛已过去……当事人猜想到幸福遭到折损, 才能估计损失, 记忆才和想像结合起来, 去回味和放大已知感到的悲痛” (《谈演员》) 这样的的无情中的动情正恰恰把相反的东西统一起来。
人们常常会认为艺术提高应超出个人厉害的狭隘范围之外, 把对象放到需要的目的考虑之外去。审美鉴赏并非直接为巩俐之目的。就好比你去欣赏一幅荔枝满枝的水彩画, 你并不会馋涎欲滴, 产生吃它的念头, 二十欣赏他的美, 从中得到一种审美的快感。相反, 若一心惦念这功力之目的, 却会与美感有碍。你会觉的焦虑不堪的穷人面对美丽的景色有感觉吗?你会觉得珠宝商人不考虑其商业价值, 而是觉得珠宝的美和特性吗?他们只想着谋利, 因此巩俐压倒了美感。但是笔者认为美感和功力又是统一的。没虽然不直接与功力的目的相联系, 但它的最终社会意义仍是在推动人更好地去进行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斗争。学者们常说“寓教于乐”这也许就是美与功力不能截然分开吧。结合中西方鉴赏文论, 让我们的思路更开阔, 让我们的审美能力提高, 更客观智慧的欣赏美好的事物, 难道不是吗?
摘要:中国的歌剧自产生到发展并绽放出璀璨的光彩, 历经了近90年的历史, 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欠缺的推动作用, 使我国的歌唱艺术事业达到了新的高峰。歌剧艺术充满了神奇的魅力, 它令人神往, 令人销魂, 在那动人心魂、催人泪下的悲剧面前, 不知有多少人哭红了双眼;在那妙趣横生, 诙谐幽默的戏剧面前, 不知有多少人笑痛了肚皮。中西方文论家们都对此进行了长远而深入的探索, 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文艺鉴赏论, 对于帮助我们欣赏美妙的歌剧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也为我们能更好地发展我国歌剧艺术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滋味和美感,移情和出入,情歌
参考文献
[2]马克思.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