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过程(精选十篇)
业务过程 篇1
根据认知规律,一个新问题的求解,通常可以借用以往解决相似问题的成功经验。知识管理系统KMS(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作为发现、积累、管理和共享知识的重要工具[1,2],在问题求解方面的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计算问题的求解[3,4],而对于制造企业中业务问题求解这样过程性相对复杂的业务,知识供应过程必须伴随专业团队的协同工作[5,6],通过知识评价和上下文关联关系来保证知识获取的质量和知识重用的效率[7]。在这方面,目前的知识管理系统还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为了有效实现企业KMS在业务问题求解方面的应用,需要对领域中的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类,并与求解该问题的流程,以及在流程中所运用的知识建立关联,从而可以系统地记载以往大量的工程问题和问题求解过程,并在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时方便地检索到以往的经验知识。因此,我们提出了基于问题空间、知识空间和流程空间的知识供应过程模型和算法。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业务问题求解、知识积累和供应等过程,均是建立在问题空间、知识空间和流程空间三个基本空间之上;在业务问题求解过程中,由特定角色根据流程中的规定完成问题的求解,在求解过程中将使用历史知识,同时获取新知识,经过团队的协作评价存入知识库,以备今后重用;在该方法中,通过问题与流程的关联关系、问题与知识项的关联关系的传递,可以建立起流程与所需要知识项间的关联关系。在知识供应过程中,使用这些关系,可实现基于关联关系的知识主动供应,同时由于知识与特定情景的问题、流程的上下文关联,提高了知识的适用性和知识重用的效率。
1 问题空间、知识空间和流程空间
1.1 空间定义
定义1 问题空间是领域中所有问题的集合,记为P={p}。
定义2 设p1, p2∈P,且p1是p2的一个子问题,即欲求解p2则需要先求解p1,则称p1与p2之间具有问题分解关系,记作Sub-Problem-Of(p1,p2)。问题之间也存在一般与个别的类-子类关系,我们用Sub-Class-Of(p, q) 表示p是q的子类,即问题p是问题q的特殊化。
定义3 流程空间是各种流程或者活动的模板与实例的集合,主要由流程模板空间和流程实例空间组成,记为F=FT∪FI。流程模板空间是各种流程模板的集合,即FT={ft},流程模板一般抽去了具体实例化的流程中的执行人、执行时间、问题的具体描述等,取而代之,仅规定流程中的角色、问题的类别描述等。流程实例空间是各种实例化的流程任务的集合,即FI={fi}。这里,活动可认为是具有单活动的一个流程。
定义4 若流程模板ft1与ft2的某个部分相同,则称ft1为ft2的子流程模板,属于部分-整体关系,记为Sub-FlowT-Of(ft1,ft2)。某流程模板ft与其具体流程实例fi之间的关系,属于类-子类关系,记为Sub-Class-Of(fi,ft),即fi是ft的实例化。
定义5 知识空间是领域中所有知识项的集合,记为K={k}。知识项根据物理载体有两种类型,一是形式化为永久载体的显性知识;二是尚存在于专家头脑中的未形式化为永久载体的隐性知识。前者可进一步分为文本性的说明性知识,以及可用公式化表达或能够明确计算结果的知识。而依据知识来源来区分,又可分为企业内知识、企业外知识。
1.2 关联关系模型
由于仅仅从知识的载体、形式、来源来区分知识类型,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对于业务问题求解过程,应该依据知识所能够解决的问题类型,对知识进行索引,以便帮助用户快速检索或定位得到所需知识,这相当于在问题空间与知识空间之间建立了一种对应关系。再者,由于流程模板与问题类型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因此通过知识与问题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传递得到知识与流程模板之间的对应关系,这就建立了知识空间与流程空间之间的联系,实现了流程对知识的绑定。设P为问题空间,K为知识空间,FT为流程模板空间,FI为流程实例空间,上述关系的定义如下:
定义6 问题空间与知识空间的关系:若k∈K,p∈P, 则r(k,p)成立,当且仅当k可以用于解决问题p。关系r构成了K×P上的一个子集。
定义7 问题空间与流程空间的关系:若p∈P,ft∈FT, 则s(p,ft)成立,当且仅当流程模板ft的目标是求解问题p。关系s构成了P×FT上的一个子集。
定义8 流程空间与知识空间的关系:若k∈K,ft∈FT, 则t(k,ft)成立,当且仅当存在p∈P,使得r(k, p)与s(p,ft) 同时成立,即知识k可用于帮助完成流程模板ft的执行。关系t构成了K×FT的一个子集。若k∈K,fi∈FI,则t’(k,fi)成立,当且仅当Sub-Class-Of(fi,ft)与t(k,ft)同时成立,即若fi为ft的实例化,则与ft关联的知识也将自动关联fi。关系t’构成了K×FI的一个子集。
基于以上定义,我们建立了问题、知识与流程空间之间的关联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它为我们建立面向业务问题求解的知识供应过程模型提供了基础。
2 面向业务问题求解的知识供应过程模型
通常知识是在解决业务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个过程依次是:出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关技术人员应用相关历史知识进行技术攻关,最终求解问题,得到解决该问题的知识。求解过程中形成的知识财富,既可供问题提出者和其他相关人员参考,也可供今后使用。然而,以往的知识供应过程主要依靠技术人员自身的知识背景来选取相关历史知识,没有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知识资源。如何根据特定情景的上下文(如:问题、活动、执行人的角色等)实现知识的主动供应、如何选取当前最适用的知识等是应用知识求解业务问题的关键。由此,我们提出了基于上述问题空间、知识空间、流程空间及其关联关系模型的知识供应过程模型,如图2所示,并给出定义如下。
定义9 知识供应过程模型KSupply-Model={P, F, K, Rel, Priv},其中P表示问题空间,F表示流程空间,K表示知识空间,Rel表示上述空间中元素之间的依赖性关联关系,Priv表示组织中的特定人员角色对问题求解业务以及知识资源的访问权限的定义。其中的权限包括长期的权限和一定时间的受限使用权限,受限权限的赋予又需要通过一定的流程申请才能获得。
知识供应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取、评价、存储和重用四个部分。知识获取主要是在流程实例执行过程中由特定角色的人员根据流程规定协作产生用于求解业务问题的知识。知识评价除了一般意义上针对企业知识的推荐评价过程,还包括知识与对应问题、流程等特定情景上下文之间的相关度评价,从而强化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提高知识针对特定情景上下文的适用性。编辑在统一描述框架下的知识经过评价以后将被存储入库。知识库中的历史知识通过多种关联关系被重用于问题求解过程中以协助业务问题求解,主要由知识检索和Agent主动推送两种机制来实现,通过排序显示或设定阈值过滤等方式可使相关度高的知识更容易被发现。上述知识供应过程的主要算法可描述如下:
输入:问题p1;
输出:解决p1的知识供应过程模型KSupply-Modeli;
算法:
0. Pi=FTi=FIi=Fi=Reli=ϕ; //初始化
1. 用p1检索企业知识库K;
2. if(p1∈K.KSupply-Modeli.P) //已有解决pi的历史知识
3. return KSupply-Modeli;
undefined; //问题分解
5. pi={pi}U{pi1,pi2,…};
undefined; //问题与流程模板关联
undefined; //流程建模
undefined流程发起
9. Fi=FTiUFIi;
10. While(!Empty(FIi)) //未执行完毕
{
undefined; //检索/主动推送适用的相关历史知识
undefined; //获取解决pij的知识集
13. Kij编辑、评价、入库;
14. Ki=KiUKij; //解决pi的知识集
}
15. return KSupply-Modeli={Pi,Fi,Ki,Reli,Priv};
3 知识管理问题求解系统
基于上述知识供应过程模型,我们在基于本体的可重构知识管理系统ORKMS(Ontology-Based Reconfigurable KMS)[8]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知识管理问题求解系统KMPSS(Knowledge Management Problem Solving System)。该系统设计如图3所示。
各模块功能描述如下:
· 用户访问层:负责用户与系统的交互,用户的权限与角色的分配等;
· 问题求解控制子系统:负责问题的定义、分解等,以及问题、知识与流程空间之间关联关系的管理;
· 知识管理子系统:负责知识的本体建模、编辑、评价、入库、检索和Agent主动推送等知识管理操作;
· 流程管理子系统:负责流程建模(如图4)和流程引擎的管理;
· 任务处理模块:是系统的核心,负责主要的逻辑处理。它通过流程引擎,顺序执行每个任务活动;在执行任务时,通过知识检索/Agent主动推送来获取相关历史知识,生成解决问题的新知识,再通过知识编辑、评价将知识入库;
· 数据访问层:提供对企业知识库操作的数据接口,负责常规数据维护,包括权限和角色等的管理。
4 应用实例
下面以某大型钢铁集团机械厂常见的“涂层生命周期短”的问题求解过程为例,具体说明上述知识供应过程模型的应用。如图5所示,针对“涂层生命周期短”的问题,依据图1所示的关联关系模型来构建问题、知识和流程空间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并根据图2所示的知识供应过程模型和算法来求解问题。
在问题空间中,原始问题被细化分解,如图5,解决问题A“涂层生命周期短”可从问题集1中四个方面入手,而解决“涂层设计”问题又可从问题集2的六个环节考虑。构建问题空间,不仅对于用户能更清楚地了解问题的构成,准确地定位问题、分析原因,而且在知识供应过程中可通过细分的、多维的问题上下文关系,更准确地关联所需要知识,提高知识的适用性,同时在关联解决相应问题的流程模板时也会更细致。
在流程空间中,对应问题空间中的问题,依据问题与流程模板的关联规则,构成流程集,并通过流程建模工具形成问题求解流程。如图5,流程集2关联问题集2,并通过建模工具构成涂层设计流程(如图6),再由关联问题集1的流程集1最终形成A问题的求解流程。由问题空间对应流程模板空间,不仅使流程划分更细致、建模更完善,而且通过问题与知识的关联关系、问题与流程模板关联关系的传递,可得到知识与流程模板的关联关系,从而实现流程模板对相关知识的绑定。流程模板实例化后,任务执行的每一步都将为执行者提供与该任务关联的相关知识,从而实现与特定情景上下文相关的知识的主动供应。
知识空间将基于本体来描述并存储上述过程中所需要的数据、知识等。在建立关联关系时主要通过某类的本体属性与相关类或实例进行关联,如:某条知识k是“涂层知识”类的一个实例,“涂层知识”类的“相关问题”属性直接关联“涂层设计问题”类的某个具体实例p,这样就建立了知识k与问题p的关联。
5 结论和研究展望
面向业务问题求解的知识供应过程比较复杂,具有动态变化和非线性等特点,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模型满足不同领域企业对于不同类型业务问题求解的长期需求,并不容易。本文在基于本体的KMS基础上,将业务问题求解过程与知识供应过程进行了融合,提出了构建问题空间、流程空间和知识空间以及它们之间关联关系的方法,并基于此给出了知识供应过程模型和算法以辅助企业业务问题的求解。在该模型中,通过问题与知识的关联关系、问题与流程的关联关系的传递可得到知识与流程的关联关系,基于这三种关联关系可实现知识的主动供应;在知识评价中加入了针对特定情景上下文(如问题、流程、活动或角色等)的相关度评价,提高了知识的适用性。基于该模型开发的系统KMPSS在某飞机设计研究院和某钢铁集团机械厂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知识积累的质量和知识重用的效率,对业务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支持;虽然在建模过程的某些环节(如问题分解)上还需要人工参与,但相对于所获得的可不断重用的关联关系和知识的价值来说,这点工作还是值得的。知识供应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仅讨论了企业内的面向业务问题求解的知识供应模式,至于企业间知识供应的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Gallupe B.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surveying the landscap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2,3(1):61-77.
[2]Earl M.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ies:toward a taxonomy[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1,18(1):215-233.
[3]Lee D T,Lee G C,Huang Y W.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computa-tional problem solving[A].Proc.3rd Annual Int′l Conference forKnowledge Management,Graz,Austria,2003.
[4]Bratsas C,Bamidis P,Pangalos G,et al.Knowledge management formedical computational problem solving:an ontological approach[A].2nd Balkan Conference in Informatics,Ohrid,Macedonia,2005.
[5]秦炜,杨少军.协作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积累与共享[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3,9(S1):33-37.
[6]Nissen ME.An extended model of knowledge-flowdynamics[J].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02,8(18):251-266.
[7]Maier R,Remus U.Definingprocess-oriented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ies[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2002,9(2):103-118.
销售过程业务 篇2
1、收到上月华谊工厂所欠货款8500元,存入银行 借:银行存款8500
贷:应收账款——华谊8500
2、销售给星源工厂A产品300件,每件200元,B产品200件,每件100元,增值税税率17%,所有款项通过银行收回 借:银行存款93600 贷:主营业务收入——A产品60000
——B产品2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3600
3、销售给中桥工厂A产品150件,每件210元,增值税税率17%,收到中桥工厂开来商业承兑汇票一张 借:应收票据——中桥36855 贷:主营业务收入315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355
4、销售给华亚工厂B产品50件,每件110元,增值税率17%,货款尚未收回 借:应收账款——华亚6435
贷:主营业务收入55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935
5、上月收到的商业承兑汇票到期,通过银行取得票款15000元 借:银行存款15000
贷:应收票据15000
6、收到销售给华亚工厂B产品款项6435元
借:银行存款——华亚6435 贷:应收账款——华亚6435
7、根据合同预收乐华公司货款150000元,款项收妥存入银行 借:银行存款150000
贷:预收账款150000
8、销售不需用的材料一批500公斤,单价20元,增值税1700元,收到银行承兑汇票一张 借:应收票据11700 贷:其他业务收入1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
9、按合同销售A产品1500件给乐华公司,销售单价200元,税率17% 借:预收账款351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A产品3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000
10、接银行收款通知,收到乐华公司本月购入A产品的差额款 借:银行存款201000 贷:预收账款201000
11、以现金支票支付商品展览费13000元,产品销售运杂费56000元
借:销售费用69000
贷:银行存款69000
12、月末结转已售材料成本9000元 借:其他业务成本9000
贷:原材料9000
13、月末结转已销A、B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其中:A产品单位成本150元,B产品单位成本70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A150*(450+1500)
——B70*250 贷:库存商品——A150*(450+1500)
——B70*250
14、按规定计算和结转消费税4000元,城建税120元,教育费附加40元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4160 贷: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4000
——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120
业务过程 篇3
摘要:目前现有业务过程模型研究的共同特点便是基于单机环境来构建业务过程库,并基于传统关系数据库来管理业务过程模型,完成相关的检索、存储等操作。为提高大规模业务过程模型检索与存储的效率,本文提出一种新的业务过程模型管理方法。该方法采用基于Hadoop大数据处理平台对业务过程模型进行管理,并采用Map/Reduce编程框架和HDFS文件系统分别对业务过程模型进行检索和存储,提高了业务过程模型存储效率,减少了模型检索匹配的时间。通过原型系统进行试验验证评估,证明了所提方法在存储和检索效率方面高于单机环境。
关键词:业务过程模型管理;Hadoop;检索;存储;效率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各种高新技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其中敏捷制造、并行工程、企业业务过程重组、供应链管理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成为当前企业赢得市场竞争采取的主要手段。以上技术都以企业业务过程为基础施行的,从而要求企业管理的模式从传统面向功能部门制的管理转化为面向企业业务过程的管理,简称面向过程的管理。业务过程是指在人员和技术的协调下所进行的一组为实现共同业务目标而采取的活动。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企业采用的基于功能部门制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严格的递阶式关系管理,易造成组织之间交流上的障碍。而面向过程的管理方式,通过业务过程将企业中的活动连接起来,模糊了组织边界,通过组织间的无障碍交流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业务过程模型是一种通过定义组成活动及活动间逻辑关系,来描述工作过程的模型,是企业业务过程分析与重组的基础,是记录和保存企业经营过程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由于业务过程模型描述了业务是如何一步步被处理的,也描述了在业务处理过程中数据是如何被处理的,人员是如何配置的,因此业务过程模型成为了组织部门很重要的资产。随着业务过程管理系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导致各行各业积累了越来越多的业务过程模型,有些企业已经积累了上千的业务过程模型。这样便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例如:如何存储业务过程模型?如何进行业务过程模型的检索?
国内外已有相关学者对此展开研究,但现有研究的共同特点便是基于单机环境来构建业务过程库,并基于传统关系数据库来管理业务过程模型,完成相关的存储、检索等操作。但事实上,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看,业务过程模型可视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数据,由于业务过程模型是由众多企业组织机构生成的,它具有数据源多样性、分布性等特点,当业务过程模型的规模增长到一定规模时,传统关系数据库在处理这些这样海量的数据时出现性能和可扩展性的瓶颈。更为重要的是,利用单台主机来管理业务过程模型,尽管主机能达到很高的硬件配置,但其处理能力还是有限的。因此,采用分布式存储和计算来管理大规模业务过程模型将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目前,分布式存储和计算领域,全球约有上百种不同的方案,而Hadoop是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研究与应用兴起,工业界已经广泛使用 Hadoop 作为其大数据处理平台,且具有相对较为成熟的商业应用。Hadoop技术宗旨就是在于分布式处理数据,采用分布式计算和存储技术,并且将简化了分布式处理细节。Hadoop非常适合处理非结构化的海量数据。因此,基于Hadoop来完成海量分布的业务过程模型管理可能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该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15年12月
第34卷第4期卢厅等:基于Hadoop的业务过程模型管理方法研究
2相关研究
业务过程模型可以采用图表示,因此可以基于图检索领域相关工作和业务过程模型检索领域两个方面分析业务过程领域相关工作。在基于图检索领域可以借鉴的工作的有基于图结构的精确检索与基于图结构的相似性检索。在文献[1]中,作者Ke Y总结了图检索方面的工作。Shasha D 等人[2]基于图路径建索引,用户设定被索引的最长路径的长度;文献[3]改进了FG-Index,对于经常使用的查询建立了索引。
在基于业务过程模型检索领域也出现了很多相关工作。文献[4-6]提出基于业务流程建模标注BPMN的模型检索语言,采用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检索性能来加速BPMN模型检索的机制;文献[7,9]是业务过程模型相似检索工作的综述,文中涉及的所有工作由于无索引来提高检索效率,因此采用逐个模型与检索样例模型比较相似度的方法,十分耗时。在文献[9]中,作者提出了基于度量树索引方法,该方法使用图编辑距离计算模型相似度。在文献[10]中,作者基于最大公共子图和最小公共超图的图匹配方法,提出了JTangWFR流程推荐系统,该方法使用图编辑距离计算模型相似度。作者曹斌[11]基于近距离最大子图优先方法,提出了流程推荐系统。文献[12]基于Levenshtein距离计算最小深度优先搜索编码,提出了新的流程检索。上述业务过程模型检索各项的工作均没有采用模型行为语义。
文献[13]尝试利用Hadoop云平台来进行海量数字图像的数据挖掘,解决日益增多的图像进行有效的存储和快速的数据挖掘的问题。因为单机不能够满足海量数据推荐计算的需要,文献[14]提出了基于分布式计算开源软件框架Hadoop的系统解决方案,解决推荐系统的可扩展性问题。文献[15]中针对海量小文件小而多的特点提出了多Master分布式存储与检索,解决了海量小文件的分布式存储与检索问题。
BeeHiveZ是一个过程模型数据的应用开发框架,可在此之上进行过程模型相似性度量、过程模型检索等应用开发。BeeHiveZ实现是一个开源的软件(SourceForge.net)。它能够实现业务过程模型作为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立企业过程模型库,并支持对过程模型的存储、浏览、相似性度量、检索等操作。
3基于Hadoop分布式业务过程模型库管理方法
为了提高模型检索的效率,结合Hadoop框架特点,将模型检索分为过滤、验证两个阶段。在Map阶段使用过滤,得到能满足用户需要模型候选集,在Reduce阶段仅针对少量候选集进行验证。本文设计了基于Hadoop业务过程模型管理平台,实现模型库分布式管理,解决传统单机环境下模型管理效率低的问题。结合业务过程模型特点对Hadoop文件存储系统进行改进。
3.1模型库管理平台模型
本文提出了基于Hadoop业务过程库管理平台,设计了过程库管理平台模型。此模型根据业务过程模型小文件的特性对Hadoop进行相应改进。利用Hadoop分布式处理能力,采用Map/Reduce编程框架,Master/Slave原型,对模型库进行分布式管理,其业务过程库管理模型如下图:
图1所示为Hadoop业务过程库管理平台模型。如图所示,NameNode为主节点Master,管理数据块映射,处理客户端发送的读写请求,配置副本策略,管理HDFS的名称空间。SecondaryNameNode处理NameNode的部分工作量,例如某些比较消耗内存的工作,是NameNode的冷备份,即NameNode失效后不会立即启动,仅恢复部分数据,减低失效带来的损失;合并Fsimage和edits然后再报送到NameNode。Fsimage为元数据镜像文件(文件系统的目录树)。Edits为元数据的操作日志,针对文件系统做的修改操作记录。DataNode为Slave从节点,负责将client发来的数据块block存储到具体相应位置,执行数据块的读、写操作。其中,JobTracker主要职责是负责监控资源和调度作业。JobTracker会将任务执行进度和资源使用情况反馈给调度器,调度器再根据反馈信息,进行资源再次分配,从而实现资源的动态调度。JobTracker将任务(Task)一一分发到各个相应TaskTracker上面执行的过程称之为Hadoop作业调度。TaskTracker周期性通过Heartbeat向JobTracker汇报资源使用情况以及任务进度。
模型在存储之后且被检索之前,在线下对模型集进行基于路径的索引构造。Map再很据路径索引进行过滤,过滤后得到的模型交给Reduce,在Reduce阶段进行精确检索,在模型库中检索出包含样例为子图的模型。
3.2过程库存储机制
基于Petri网描述业务过程模型的时候,可以将Petri网视为特殊的有向图,其库所和变迁是图节点,弧是图的边。文献[16]详细描述了Petri网在业务过程建模领域的应用和分析。
业务过程模型采用图方式存储,而模型图检索处理海量的数据时,传统的单节点存储难以满足快速存储的要求。本系统采用Hadoop文件存储框架,采用Master/Slave结构,其中NameNode为Master负责维护集群元数据,DataNode为Slave负责存储数据。利用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进行数据管理,结合业务过程模型小文件的特点将Hadoop文件存储做相应改进。
如图2所示HDFS客户端将模型文件按64M分块,再向NameNode发送写请求。NameNode节点负责记录块(block)信息,并将可用的DataNode节点信息返回给client,Client向DataNode发送64k Package,将Package写入块中,DataNode向NameNode和Client发送本次Package“写完”报文,Client再向NameNode发送“写完”报文。Client又开始写新的Package和block,如此循环,当Client把所有模型写完,Client向NameNode发送“写完”报文,模型存储操作就完成了。
在GFS/Hadoop中,把所有的,模型与块之间的关系放在内存中,这样不利于对海量小文件进行存储。单个业务过程模型都是小文件(小于1M),模型通常是一次写、多次读,除某些特定情况外不会对模型进行频繁的修改。针对海量模型,需要对HDFS进行修改设计模式来更加高效的支持。针对上述问题,将HDFS进行以下修改:
允许一个块存放多个模型,一个块对应多个模型;使用分布式内存Cache系统来缓存业务过程模型和块的对应关系。
设计模型存储格式,对模型与块的关系进行修改,增加块内偏移,即一个模型和块的对应关系为:模型名<-->{块ID+块内偏移}+{中间ID}+{块ID+块内偏移+场内长度};其中{中间块ID}代表0到N个块间的ID;块内长度以页为单位的(默认一页16K),每一页有一定长度的页头用来描述该页信息,假设为20字节。模型和块的对应关系如图3所示:
Master设计模型
由于模型和块的关系数量巨大,已经不能全部放在内存中了。因此,简单的存储已经不能满足需要,需要使用多台数据存服务器来存储模型和块的关系。
Master负责映射关系数据和逻辑分配管理系统。整个Master系统具体负责有分配新的文件分配块,文件副本的增加和减少,以及存储文件和块的映射函数。当系统应用程序希望读取某个文件数据时,Master返回该文件及Meta信息和块相关信息。
3.3Hadoop平台过程库检索机制
定义1 (Petri网): Petri网是一个三元组N=(P; T; F),其中P和T表示库所和变迁的集合并且满足P∩T=Φ,F(P×T)∪(T×P)是弧的集合,表示流关系。
定义2 (基于路径定义索引):一个R模型库基于路径索引InR,路径长度为n,例如(Φi;Φi.list),其中Φi是长度为n的变迁路径,Φi.list是所有包含Φi的模型集合。
为了使路径索引的效率更高,不直接存储(Φi,Φi.list),而是将(Φi,Φi.list.pointer)存储到二叉树中,使用倒排表存储(Φi.list.pointer,Φi.list),其中Φi用作二叉树键值,Φi.list.pointer指向倒排表中Φi.list的位置。为了提高I/O性能,这些列表被存储在固定长度的存储块中。当一个列表需要多个块时,第一个块包含了一个指针信息指向第二个块,需要更多块时,依此类推。Φi.list.pointer实际上指向列表第一个存储块的位置。上述存储结构如图4所示。在目前大多采用的方法中,B+树的根节点被存储在内存中,而其它结点以及相应的倒排表都存储在文件中,为了提高性能,目前针对B+树的结点和倒排表使用了缓存机制。
Map函数模型检索如算法1所示:第1行,Map函数接口将大文件数据分割成若干个数据块;第2到5行所有路径被顺序处理;第3行,将过滤到的模型位置存放在list中;第4行,将目标模型存放在context当中;第5行,返回context作为Map函数的输出。Reduce函数模型检索如算法2所示:第1行,Map函数输出作为本阶段输入;第2到第5行行顺序执行;第3行,将检索到的模型位置存放在R中第5行,包含path路径的模型作为输出。
Algorithm 1: Map
Function Map
输入:查询样例模型
输出:单个节点上的样例模型
1 Data_Block ← All Data;
2 for Data_Block do
3 list ← PathIndexQuery (path);
4 add list to context;
5 return context;
Algorithm 2: Reduce
Function Reduce
输入:context
输出:目标模型R
1 get context;
2 for context do
3 list ←LengthOnePathIndex(Data_Block);
4 add list to R;
5 return R;
模型被检索之后对模型的读取,应用程序调用HDFS 的Client API库,读模型的数据;Client API收到请求后,发出获取文件Meta和块信息请求给查询Master;查询Master向后台数据管理系统查询该模型相关的信息,查询后返回给Client API;Client API得到Meta信息块的信息后,向对应的块服务器发出读相关的块数据指令;块服务器根据指令读取相应的块数据返回给Client API;Client API 返回请求给应用程序,如图5所示:
4实验评估
为了验证本文提出模型管理方法的有效性,在Hadoop平台中实现了模型分布式检索,并在模型集中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性能。平台实验环境为:Vmware 7,VMware ESX 4.1,Intel(R) Xeon(R) CPU E5620, CentOS 6.4,内存4.0 GB;Hadoop-1.2.1,Eclipse,JDK1.7。
基于Hadoop业务过程管理平台具体实现步骤:第一步,将BeeHiveZ源码中模型检索模块中的某一个检索算法[13]提取出来;第二步,在服务器安装三台linux虚拟机,搭建完全分布式Hadoop平台,对Hadoop存储进行调整以更好支持小文件存储;第三步,利用BeeHiveZ自动生成业务过程模型,在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进行存储,存储索引,为简化索引生成将单机生成索引拷贝到HDFS中;第四步,将过滤、检索与Map/Reduce编程模式相对应,Map阶段,采用索引过滤,Reduce阶段将第一步得到的算法进行检索;第五步,运行调试Hadoop代码进行检索,记录实验时间,得出实验结果。
方法有效性验证:将产生的查询实例模型F添加到模型库中,产生一个查询样例模型集合F添加到模型库中,之后将产生包含更多模型集合S添加到总模型库中,针对每一个查询实例模型f ∈F,在模型库F∪S中进行检索,验证集合中是否包含实例模型f。通过实验验证,在单机平台和Hadoop都能检索出相应的模型。
图6(a)显示了无索引情况下即不采用模型检索算法不同平台检索需要的时间,目标模型会与模型库中模型一一比较,从而检索出目标模型,可以看出Hadoop平台检索时间明显少于单机平台检索时间;图6(b)显示了在采用索引情况下使用LengthOnePath检索算法[16]不同平台检索需要时间,可以看出Hadoop平台检索仍然优于单机平台检索。从图6(a)(b)两图红色三角形可以看出,Hadoop平台能够在采用检索算法情况下有效提
升检索效率,保证检索的高效性。
图6(c)单机下索引生成时间,为简化索引生成将单机生成索引存储到Hadoop平台,索引在模型检索之前,存储之后在单机环境下增量更新,而模型每次增量更新时间很短。图6(d)显示了两平台存储空间大小比较,HDFS为保证Hadoop平台鲁棒性采用备份机制,同等存储内容条件下,其存储空间为单机条件下3倍。采用Hadoop平台管理业务过程模型确实可以提高效率但也会带来带宽、存储空间等资源消耗,其硬件要求也高于单机环境。
如图6所示单机平台与Hadoop平台检索性能综合比较比较,在不同平台中将业务过程模型库增量更新,比较两种平台的效率。从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在同等条件下,无论采用索引与否Hadoop平台检索效率明显高于单机环境。
5结束语
针对单机环境下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对大量业务过程模型检索、存储效率不高的问题,本文提出并实现了分布式环境下基于Hadoop的业务过程模型管理方法。本文采用Hadoop中Map/Reduce和HDFS作为过程库的检索和存储框架,对Hadoop存储进行了改进;设计了业务过程模型索引结构,采用过滤、验证模式快速检索模型,本文实验模型由BeehiveZ中模型生成器自动生成。Hadoop平台整体资源开销大于单机环境,存储空间以及流量带宽会是单机环境的3倍。通过这些开销能够换得理想的模型管理效率。结果表明:基于Hadoop的业务过程模型管理方法可以有效实现业务过程模型分布式管理,并且其管理效率比单机环境下要好。在已有成果基础上,本课题组将围绕分布式业务过程模型库检索算法的研究展开工作。
参考文献
[1]Ke Yiping, Cheng James, Yu Jeffrey Xu. Querying Large Graph Databases[J]. Proceedings of DASFAA (2), 2010. 487-488.
[2]Shasha Dennis, Wang Jason TL, Giugno Rosalba. Algorithmics andApplications of Tree andGraph Searching[C]// Proceeding of the 21st ACM SIGACT-SIGMOD-SIGART Symposium on Principles of Database Systems. New York, N. Y. USA: ACM, 2002: 39-52.
[3]Cheng James, Ke Yiping, Ng Wilfred. Effcient Query Processing on Graph Databases[J].ACM Trans. Database Syst, 2009, 34(1): 2.
[4]AWAD A,POLYVYANYY A,WESKE M. Semantic Querying of Business Process Models[J]. Proceedings of EDOC, 2008. 85-94.
[5]SARKR S,AWAD A. A Framework for Querying Graph-Based Business Process Models[J]. Proceedings of WWW, 2010. 1297-1300.
[6]AWAD A,SAKR S. Querying Graph-Based Repositories of Business Process Models[J]. Proceedings of DASFAA Workshops, 2010. 33-44.
[7]Dumas Marlon, GarciaBanuelos Luciano, Dijkman Remco. Similarity Search of Business Process Models[J].IEEE Data Eng. Bull., 2009, 32(3):23-28.
[8]Dijkman Remco, Dumas Marlon, Dongen Boudewijn, et al. Similarity of Business Process Models: Metrics and Evaluation[J]. Inf. Syst., 2011, 36(2):498-516.
[9]张良将. 基于Hadoop云平台的海量数字图像数据挖掘的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
[10]王东京, 邓水光, 曹斌,等. JTangWFR一个高效可靠的流程推荐系统[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3, 19(8):1883-1990.
[11]曹斌, 尹建伟, 邓水光,等. 一种基于近距离最大子图优先的业务流程推荐技术[J].计算机学报, 2013, 36(2): 263-274.
[12]曹斌, 尹建伟, 陈慧蕊. 基于Levenshtein距离的流程检索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2, 18(8):1766-1773.
[13]唐真. 基于Hadoop的推荐系统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14]叶伟. 互联网时代的软件革命--SaaS架构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15]VAN DER AALIST W M P. The application of Petri nets to workflow management [J].Journal of Circuits, Systems, and Computers, 1998, 8(1): 21-66.
业务过程 篇4
为应对竞争激烈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企业管理方式从传统面向功能部门制的管理转为面向企业业务过程的管理, 业务过程管理系统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System, 简称BPMS) 正是实现过程管理的主要技术手段。为避免BPMS在运行中出现异常终止或瘫痪, 必须确保输入系统的业务过程具有合理性, 对此, 文章从BPMS运行前和运行中两方面展开研究。
在BPMS运行前, 需对企业业务过程模型逻辑结构合理性进行验证, 从而降低系统在运行中出现异常终止的可能性。目前可用于过程建模的方法有很多, 如扩展有向网络图法[1]、工作流网 (WF-net) [2]、基于UML的工作流模型[3]、事件-条件-动作ECA规则[4]等。其中, 第一种有向网图法用的最多, 它通过用图形和符号表示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 优点在于简单直观、易于理解、可读性强, 缺点在于语义和理论支持不严格, 更谈不上对模型结构的合理性验证与分析;WF-net是在Petri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 同Petri网一样具有强大的分析性能, 优点在于语义可形式化表达, 可用的系统分析方法较多, 故而已广泛用于对流程动态性能的分析, 缺点在于建模过程比较难以理解且抽象, 不善于直接描述业务过程。对此, 本文结合扩展有向网络图和WF-net各自的优势, 设计一种基于化简规则的企业业务过程逻辑结构合理性验证方法。该方法首先设计一组映射规则, 将基于扩展有向网络图的业务过程模型转换为对应的WF-net;接着, 设计一组化简规则, 在不改变原有企业业务过程WF-net性质的基础上验证模型逻辑结构合理性。
BPMS运行时, 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因素会导致过程实例偏离过程模型的预期方向, 两者有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会降低过程执行效率, 同时且也会影响企业生产效益, 而在目前过程合理性分析方法中缺乏对这种差异的衡量及产生原因的分析。对此, 本文设计一种技术, 即“过程评价”, 主要用于计算与分析实例与模型间的不同, 并设计评价框架。
二、基于化简规则的过程模型逻辑结构合理性分析
2.1扩展有向网络图与WF-net间的映射
(1) 扩展有向网络图与WF-net
在扩展有向网络图中, 活动可分为两种, 即原子级活动和子过程, 常见的开始、结束和一般活动都是原子级活动;控制节点可分为或分枝、或合并、与分枝、与合并等节点;连接弧分为有条件连接弧和无条件连接弧以及数据连接弧。工作流管理联盟定义了六种过程控制结构, 即顺序结构 (sequence) 、与分支 (And-split) 、与合并 (Andjoin) 、或分支 (OR-split) 、或合并 (OR-join) 以及循环 (Iteration) 结构, 用扩展有向网络图描述如图1所示。
扩展有向网络图适于描述结构复杂的业务过程, 但由于缺乏严格语义, 难以支持过程模型逻辑结构合理性验证。对此, 本文用工作流网WF-net作为过程逻辑结构合理性验证的建模工具。工作流网WF-net定义如下[3]:
●PN有两个特殊的库所:i和o。库所i是一个起始库所, 即i=φ;库所o是一个终止库所, 即o.=φ。
●每一个节点x=P∪T都位于从i到o的一条路径上。
(2) 映射规则
MR1:对于开始活动S, 创建起始库所i作为变迁tS的输入库所。
MR2:对于结束活动E, 创建终止库所o作为变迁tE的输出库所。
MR3:每个控制节点K转换为库所PK, 而对应的任一输出路径i, 创建变迁tKi作为PK的输出变迁。
MR4:每个活动A转换为变迁tA, 如果A处于顺序结构, 则创建库所PA作为变迁tA的输入库所, 而如果活动A为同步活动, 则对应于每一个输入路径j, 创建库所PAj作为变迁tA的输入库所;
MR5:在起始库所和终止库所之间加入一个新变迁t*, 使得·t*={o}, t*·={i}
通过映射规则MR1-MR5, 将基于扩展有向网络图的六种过程控制结构转换为WF-net模型 (如图2) , 且得到的WF-net模型与原扩展有向网络图具有一致的结构特性。
2.2基于化简规则的WF-net逻辑结构合理性验证
逻辑结构合理的WF-net, 其行为很像一个变迁, 即它从输入库所消耗一个标记, 经过一段时间生成一个标记放到输出库所中, 外面根本无法发现变迁t被合理结构W所取代。基于上述思想, 设计一组化简规则 (Simplifying Rules, 简称SR) , 在不改变原有WF-net性质基础上, 将WF-net中的合理结构W用库所p或变迁t取代。
化简规则SR1-SR8:
(其中pi, po代表所有的输入和输出库所, ti, to代表所有的输入和输出变迁)
在死锁或冲突结构, 且可定位不合理结构的具体位置, 为修正和优化过程模型提供基础。
三、基于过程评价的过程实例与过程模型间差异的分析
3.1过程评价
在BPMS的执行过程中, 由于受到客观环境或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 过程实例往往未能完全按照预定义过程模型执行, 二者间存在差异, 将衡量与分析这种差异的技术称为“过程评价” (Process Validation) 。由于业务过程执行的高动态性和异常性, 对差异结果仅做YES或NO的选择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因此, 过程评价十分重要。
(1) 当评价结果显示实例与模型完全拟合, 即二者间不存在差异, 则表示过程模型可信度高, 鲁棒性好, 过程模型可继续执行。
(2) 当评价结果显示实例与模型间存在差异, 则企业过程工程师将进行过程衡量与评价。过程衡量指工程师计算过程实例在多大程度上按照过程模型执行, 即“偏差度”计算, 并确定发生问题的活动或活动序列位置;过程评价指工程师通过对导致偏差产生原因的分析制定过程优化或重构方案。
3.2过程评价框架的设计
业务过程实质为一活动序列, 通常由代理, 自然人和可调用的程序组成。因此, 实例和模型间的偏差也称为实例序列和模型序列间的偏差。比较这两种序列间的不同就像在生物信息学中比较不同的分子序列在生物信息学中, 序列比对的根本目的是研究生物分子序列的相似性, 即通过相似的分子序列得到生物相似的结构或功能, 同时也可用于判别序列之间的同源性, 推测序列之间的进化关系[5]。将这种序列比对的思想扩展应用到业务过程评价中, 实质就是研究两种不同序列间的差异, 具体操作方法是在计算这两种序列间的差距基础上首先分析出实例是否按照模型执行, 据此可判断先期设计的模型是否有效, 为下一步的过程优化和重组提供支持。
对此, 本文基于生物信息学中的序列比对技术研究企业业务过程实例和模型间的偏差, 并设计了一个过程评价研究框架 (如图3) 。该框架的优势在于可将以往过程评价这种定性问题的研究用一种定量化方式进行表达, 即计算实例序列与模型序列间的偏差, 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与分析企业的业务过程。
四、结论
为确保BPMS的正确执行, 需对输入系统的企业业务过程模型逻辑结构合理性, 及过程实例与过程模型间的偏差进行分析。在模型逻辑结构合理性验证中, 本文首先通过设计一组映射规则将过程的扩展有向网络图转化为WF-net, 基次通过设计一组化简规则验证过程工作流网 (WF-net) 的逻辑结构合理性;在过程评价分析中, 本文以生物信息学中的序列比对思想为基础设计了过程评价框架, 用以衡量与分析过程实例与过程模型间的差异, 而“偏差度”计算是作者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Salehi M, Rabiee H R.A Measurement Framework for Directed Networks[J].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013, 31 (6) :1007-1016.
[2]Van der Aalst W M P.The application of Petri nets to workflowmanagement[J].Journal of Circuits, Systems, and Computers, 1998, 8 (1) :21-66.
[3]徐亮, 张莉, 樊志强.一种基于UML的实时工作流建模方法研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0, 47 (7) :1184-1191.
[4]石美红, 宇恒星, 陈亮等.基于ECA规则的业务流程效率实时管理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3, 33 (8) :2065-2071.
博大酒业业务员行为过程管理 篇5
下半年行为过程考核指标体系
一、行为过程考核指标得分范围:-30----20分之间,每月考核一次。
二、信息化管理(考核部门:销售办)
1、销售计划提报;每月20号下午5点之前提交给谢凯审批。逾期不报扣1分。
2、分销登记:每周登记一次,每周一早8点前提交给谢凯 审批。逾期不报每次扣1分。
3、上述1、2条中凡报错数据者,按上述1、2条中规定的时间次日前进行纠错改正并通知相关部门不扣分,否则扣业务员及分分管负责人月考核3分。
三、考勤管理(分公司经理考核,销售办监督抽查)
1、出勤考核:即正常工作日内的相关事项考核。具体包括五个方面:
① 自周一早8点至周六下午2点工作六天,规定时间未到市场或提前离开市场一次扣2分,弄虚作假者扣月考5分。
② 工作日内有事请假,请假一天由分管经理批准,请假一天以上由分管副总批准,三天以上由总经理批准,均报
销售办公室备案,否则按旷工处理,扣月考核5分。事假每天扣1分。(总经理特批的除外)。
工作日内,因业务需离开管辖市场的,须提前一天向分公司经理请示,报销售办公室(由 谢凯 兼任办公室主任)备案,否则扣月考核5分。
旷工一天扣月考核5分,年度累计旷工两次或者三天者转岗。
③ 考核部门制定详细的考核计划,电话考核时,被考核人10分钟之内未回电话者视为迟到,迟到扣月考核1分。弄虚作假者,经核实扣月考核5分。
④ 迟到(包括会议或重大活动)一次扣月考核1分,弄虚作假者,经核实扣月考核5分。
2、工作日、休息日内,业务人员手机早六点至晚十一点都必须保持待机状态,电话查岗连续三次打不通(关机、无法接通、停机时无法通知到本人)扣月考核0.5分,提报书面资料说明。经公司核实未在市场者,按照旷工处理。
3、业务人员上午八点三十分前必须离开办事处,十二点前不准回办事处,下午两点前必须离开办事处,六点前不准回办事处,所有业务人员晚十点以前必须回到办事处,否则发现一次扣月考核1分。一公司所有业务人员工作日内上午八点三十分前必须到市场,下午两点必须到市场,上午签到随公司作息时间,业务员到市场必须到核心客户签到,由
销售办公室根据业务员周工作计划随机抽查。每半个月由业务员把签到表(必须有客户签字)报销售办公室(见附表)。经调查不在市场的扣月考核5分,弄虚作假者扣10分。
4、业务人员,在工作日内中午一律不许饮酒,发现一次罚款500元,并扣月考核5分。因业务需要需饮酒者,由分管经理批准。
四、核心客户管理(分公司经理、重点客户部,区外开发市场不参加此项考核)
1、根据市场类型制定核心客户的标准,建立核心客户动态档案(包括销售数据更新),齐全完整加2分。无核心客户档案资料扣5分,档案资料不齐全扣2分。核心客户标准见附件。
2、核心客户数量达成规定目标数量,加3分。少 1个扣1分。
3、核心客户的数据按时提报,每周一下午5点前上报,每次按时提报加0.5分,不按时上报扣1分。提报数据不准确,每次扣2分。
4、核心客户维护质量:每周至少拜访一次核心客户,分析需求,制定相应策略,加2分,弱于竞争对手扣3分;有其他超过竞争对手的创新性营销,加2分。
5、核心客户每周拜访2次,低于2次扣1分/家。
五、核心消费群体(分公司经理、重点客户部)
1、核心消费群体的档案记录表格完整加1分,不完整扣2分。
2、按计划完成核心消费群体开发,加2分,未完成扣3分。
3、每月至少实施一次与核心消费群体的沟通互动活动,并做好记录,加2分,否则扣3分。沟通互动活动标准见附件。
1、按照促销方案时限与标准执行,加2分,否则扣5分。
2、促销结果达成率在80%--120%,加2分,否则扣10分。
3、促销品发放必须在活动结束后7天内全部兑现完毕,10天内上报兑现清单。否则每次扣5分。
七、持改方案及合理化建议考核(市场部、重点客户部)根据所管辖市场情况,各市场业务人员每人每月30号(月底)向公司提交一份持改方案,不按时上交的扣月考核1分,如被发现直接从网上下载、打印的,扣月考核3分。经评审采纳的,加1分;采纳并实施的,加2分。
学习分享:主动在销售公司会议上学习分享,提前一周上报分享资料,加1分;学习分享并经销售公司中层经理打
分,良好者加3分,优秀者加5分。
八、办事处内部7S管理(分管经理 市场部)
1、室内卫生干净整洁,地面无杂物,无卫生死角,室内无异味,否则扣责任人1分。
2、被褥叠放、鞋子摆放整齐,床单被罩干净,否则扣1分。
3、所有的公共财产须填表存档,员工必须爱护,不得任意搬迁,更不准损坏和拆改,否则由责任人照价赔偿,扣月考核2分。
4、值日表、销售网络图及各种样表。由负责人编制、收集管理,缺少一项扣责任人2分。
5、员工要求:业务人员要穿正装,衣着整洁大方,工作日内和到公司开会期间佩戴胸章,发现一次未执行者扣月考核2分。
6、禁止在宿舍进行赌博及其它违法活动,凡是赌博,除没收赌具外,每人处以100-500元罚款、停职或转岗,情节严重者,送交公安机关处理。
7、严禁在宿舍酗酒、打架、斗殴或侮辱他人,酗酒者视其情节轻重处以200元以上罚款;打架、斗殴或侮辱他人者,停职或转岗处理,情节严重者,送交公安机关处理。
浅议全过程造价咨询业务标准化 篇6
全过程造价咨询是指工程咨询公司受业主委托,根据建设项目进程,运用相关工程造价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为建设项目的决策、设计、交易、施工和结算等各阶段工程造价管理及工程造价动态控制寻求最佳途径的智力服务。全过程造价咨询具有系统性、创造性、专业性和组织协调性等特征,它通过先进的造价管理方法将建设工程各阶段组合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紧密联系的体统,并将其进行最大程度的优化,其核心是客户的需求,而客户的需求往往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因此,提供全过程造价咨询的工程咨询企业应将其业务按照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实现模块化,使各阶段的服务可以以多种方式有效集成,满足业主对于咨询服务“个性化”的需求。
我国造价咨询企业市场化发展不足30年,大多数造价咨询公司所提供的服务只针对于造价全过程的某一个或某几个阶段,缺乏真正意义上系统集成式的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国内造价咨询企业在开展全过程造价咨询业务过程中主要呈现出诸如咨询方法与工具单一、业务范围不全面、前期咨询策划欠缺导致所提供的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可操作性有限、信息传递不充分等明显不足。欲改善这些不足,加快推进我国造价咨询企业的业务水平同国际接轨,就必须尽快将现有造价咨询业务进行模块化改革,即实现造价咨询业务的标准化。
实现造价咨询业务标准化的首要任务是将全过程造价咨询业务按一定标准划分成标准的业务阶段,通常可划分为前期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几个部分,而后按照各阶段业务的特质找出该阶段业务操作的关键点并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对其实施重点控制,从而保证咨询服务的质量。
1 前期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作关键点
(1)运用专业技术知识通过对多方案的经济及技术分析为业主选取最具经济效益的建设投资方案;
(2)为业主尽可能准确估算出前期费用及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项成本;
(3)对拟建项目进行经济效益评价;
(4)为业主提供尽可能准确的基于拟建项目的投资估算;
(5)根据拟建项目特点设计合理的融资方案;
(6)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风险分析及财务分析。
2 设计阶段工作关键点
(1)运用专业技术知识协助业主选择适合拟建项目的勘察、设计单位;
(2)在方案設计阶段对拟建进行投资论证并出具投资评价意见;
(3)在初步设计过程中,编制建设项目概算;
(4)在施工图设计阶段编制施工图预算并计算、分析、对比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对概算控制目标值在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执行情况进行检验。
(5)对施工方案进行经济技术分析,提出合理化的优化建议,并协助业主对各施工方案进行比选。
3 招投标阶段工作关键点
(1)协助业主制定招标计划,编制招标文件,拟订合同条款,编制招标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
(2)通过对各投标方案的经济技术分析协助业主选择适用于建设项目的承包人;
(3)运用专业技术知识就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利于业主的因素及解决或规避方案向业主提供合理化的建议;
(4)协助业主签订相关合同。
4 施工阶段
(1)参与或者主持各项工程合同的审查并对其履行过程进行管理;
(2)审核进度款申请,提出阶段性资金使用计划;
(3)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设计变更、工程签证及索赔。
5 竣工结算阶段
(1)严格依据合同条款审核各类工程竣工结算;
(2)编制、审核竣工决算;
(3)项目后评价。
在完成业务阶段的标准化划分及各阶段业务关键点设定的基础之上,应对各阶段工作的执行者——员工,进行标准化的管理,主要包括工作纪律、休假制度、业务及文件管理、薪酬福利、绩效评价等建立统一的标准,人员的标准化管理通常可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系统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及员工手册等公司内部文件的形式来确定,并通过对所制定管理原则的严格执行来实现。为保证所制定的相关文件具备可操作性,在制定标准化人员管理文件的过程中,应注意:
(1)所有的内部管理文件应结合全过程造价咨询企业自身特征,语言应简练,表意明确无歧义,对涉及奖惩的条款应尽量详细全面并征求员工意见;
(2)内部管理框架设计应系统化,权责分明、流程清晰,所有工作指令均由唯一的上级发出,避免多重指令导致工作内容界定模糊;
(3)绩效评价应建立合理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使评价结果尽可能客观;
(4)人员应针对不同阶段的业务特征在充分结合人员专业水平进行科学编配,分工应避免重复低效。
依据国际先进造价咨询企业的管理经验,任何一项业务工作完成后,都应进行内部自审,以保证出具成果文件的质量。业务工作的标准化审核的关键是针对业务操作的各个关键点制定详细的质量控制流程,内容包括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人员分工、资料整理、品质复核、时间节点控制等。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工作进度情况监控系统,将阶段性工作计划进行细化并采用横道图或表格的形式予以记录,定期检查计划完成情况,对于未能按计划完成的工作及时找出原因所在,并对计划进行合理的调整以保证满足时间节点控制的要求;
(2)全部工程资料应有唯一编号,编号应按一定原则连续编排,资料整理应分类、按时间先后归档以方便查阅;
(3)品质控制的首要途径是工作成果复核流程,所有复核必须由不同的人员完成,书面文件上必须留有复核痕迹并由复核人签字。
通过业务操作的标准化划分、人员工作的标准化管理以及业务结果的标准化审核全面实现全过程造价业务的标准化、模块化改造,使国内造价咨询企业能够过有效地利用专业上、技术上的专长与方法去协助业主计划和控制投资、造价、利润与风险,为业主提供连续、丰富、系统的投资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杜惠,赵阳.造价咨询机构在全过程造价管理中的工作研究[J].管理科学,2008(27).
[2]刘媛媛.全过程造价咨询业务研究:以威宁谢工程咨询公司工料测量及工程造价管理业务为例[D].天津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2.02.
[3]尹贻林.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浅析信息化过程中公证业务的发展 篇7
一、现阶段公证业务信息化办理的现状
目前, 全国许多公证机构已经推出了自己的在线公证服务平台, 然而, 这些平台普遍能够满足的公证服务, 仍然局限在对于证照类材料真伪进行证明的公证事项, 而对于电子数据的保全公证、P2P类电子商务的公证服务仍有待社会的检验。提存公证、继承公证、合同类公证等较为复杂的公证事项目前无法在线申请和办理。我们不妨这么总结, 在信息技术尚未适应并满足更高要求的公证服务水准的现阶段, 越是简单的公证事项, 越易于在线申办, 反之, 复杂的公证服务仍然无法在线办理。
首先, 现场监督类公证和部分证据保全公证是纯见证式公证业务, 需要公证员到场, 因而无法信息化办理;
其次, 遗嘱公证暂时不适合信息化办理, 原因有两点:第一, 目前我国老年人对电脑或移动智能设备的接受程度还不高。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3年6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而50岁以上的人群所占比例不到10% (1) , 相较于超过2亿的老年群体总数, 老年网民的比例太小了; (2) 即使有的老人愿意接受并能够使用电脑或移动智能设备参与遗嘱公证, 由于电子通信痕迹的可恢复性, 通过信息通讯技术确认遗嘱细节也容易造成老人的隐私泄露, 甚至引发利益相关人对老人的骚扰;
第三, 鉴于电子签名技术在公证实务中的空白, 签名类公证和合同类公证等较为复杂的公证事项在短期类也必须通过手签完成。
考虑到信息通讯技术的可渗透性和交互性局限, 笔者认为, 即使技术、业务程序和法律建设的发展使得电子签名技术在公证服务中出现, 信息化的公证业务也未必就能在短期内很快分到公证行业的“半壁江山”。
二、部分传统业务面临挑战
社会需求体现在各个方面, 公证没有满足的社会需求会被其他行业插手去做, 这点适用于信息化领域, 也适用于传统业务领域, 中华遗嘱库的出现就是有力证明。
今年十月, 南京一家报纸曾刊登过一篇细数中华遗嘱库优点的文章, 标题是《遗嘱库带来一场观念革命》, 为此, 江苏省公证协会和南京公证处决定发文回应公证遗嘱的必要性, 笔者是发文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写文章时, 我把切入点放在了遗嘱公证对遗嘱有效性的保证上, 公证遗嘱通过对程序的把握以及对立遗嘱人真实意思的探求保证了遗嘱的有效性, 这是中华遗嘱库所欠缺的。
实际上, 中华遗嘱库的出现对公证行业来说也可以是一种良性的刺激。中华遗嘱库最大的潜力和优势在于其试图解决立遗嘱需求量大于遗嘱公证受理量这一问题。公证遗嘱确实严谨、审慎, 能保证遗嘱的有效, 不过其申办周期长, 程序复杂的特点也限制了公证遗嘱的办理速度。中华遗嘱库虽然是一种粗糙处理的方式, 不过确实满足了老人立遗嘱的需求。有人预计, 本世纪中叶中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4.87亿, 遗嘱公证面临的挑战只会越来越严峻, 我们从业者的思维是不是可以转变一下?
公证遗嘱因程序的复杂严谨, 确实对遗嘱的有效性有很大保证, 不过立下遗嘱本身更是许多老人的第一需求。我们是否可以加大在遗嘱公证上投入的人力, 让更多的老人不用预约久等?我们是否可以放开胆量, 在老人无法顺利表达真实意愿时相信自己的“自由心证”?我们是否可以放宽思路, 让公证遗嘱的内容不局限于财产处分, 甚至探求遗嘱信托之道?
三、信息化是技术革新, 但不能一味追求技术进步而忽视服务的本质
受益于科技进步, 一部分公证业务可以网上办理, 当事人可以点菜式地在“公证业务菜单”上点选自己需要的公证业务, 诚然, 技术提高了效率, 标准化了当事人申请业务的“菜单”, 然而技术是否能够真正方便当事人, 满足这个市场对我们的要求呢?
《国际商报》在2008年9月25日刊登了一篇名为《电话银行人工服务喜忧参半部分银行热线待改善》的调查性文章, 文章开篇指出:不知是出于对电话银行系统中的“自主语音服务”安全性的顾虑, 还是习惯问题, 大部分客户对“人工服务”更感兴趣, 他们觉得人工服务更灵活, 令他们觉得更踏实, 更“靠近”柜台, 更接近传统, 也更符合他们的操作习惯。该文比较了当时各个银行推出的电话银行服务中“人工服务”和“人工挂失”服务的电话接通所用时间、挂失等待时间、“人工服务”按键和“挂失”按键是否易于寻找的调查结果, 并表达了希望电话银行服务更加人性化的愿望。
之所以举上述例子, 是因为笔者认为, 服务永远是应该优先于技术本身考虑的, 只有人性化的技术, 才会真正帮到客户。电话银行的出现是电子通信技术和呼叫中心模式成熟的体现, 然而面对公众投资理财需求的不断扩大, 部分银行不顾自身服务承受能力盲目增开业务, 致使菜单设置名目繁多 (2) , 使客户在使用电话银行过程中难以寻找自己需要的服务, 导致用户体验好感度的下降, 这种急功近利、违背人性化初衷的行业态度是不可取的。
技术的进步源于人的需求, 对服务行业而言, 我们有时难以把握客户需求的变化, 技术常常充当一个“救火员”的角色, 而技术的便利性也会提高客户对服务的要求。公证行业决心站在信息化浪潮的前列, 在各公证处积极发展的在线公证服务的同时, 这种便利的新的业务模式也会慢慢培养当事人简单快捷的用户体验, 而一旦技术设计或服务流程上出现漏洞, 无法满足客户需求, 客户反馈的差评往往更加辛辣。因此, 在这个技术先进的时代, 服务预案的完备与否至关重要,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是行业生存的关键。信息化的介入没有降低对公证员服务质量的要求, 反而提高了对我们的要求。
四、积极开发潜在公证业务
只有积极介入社会各个方面, 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 公证行业才会有持久活力和更多机遇。在探讨业务发展时, 我们不应该仅仅去想公证能做什么, 更应该思考社会需要公证去做什么?市场需要什么?传统的公证类型结合市场需求可让我们在未来更有作为。
(一) 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维权过程中的公证
中国企业和作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普遍较薄弱, 而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在逐渐加强。随着知识产权相关法律规范的完善和我国涉外民商事行为的增多, 知识产权保护 (消费者维权) 过程中的公证需求将会增长。
当纠纷发生时, 当事人通常要求对侵权或违约证据进行保全公证。为保证证据证明力, 公证员应对事实情况深入了解, 充分沟通当事人并提供专业法律建议, 必要时可以对证据链上相关证据一并进行调查记录甚至证明。
同时, 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进步, 公证行业可以开发公证信息采集APP, 方便人们通过录像、录音或拍照的方式对相关事实进行记录, 形成第一手证据, 预防纠纷。
(二) 新公司法颁布后, 对验资报告、审计报告、业绩证明的公证
新公司法修订后, 公司登记制度由“实缴制”改为“认缴制”, 简化登记手续, 但客观上将助长空壳公司、皮包公司的兴起。政府职能部门和市场必须有更严厉的监管措施和完善的法律法规强化监管, 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公司的注册已经无需提供验资报告, 那么, 在市场交易中, 验资报告、审计报告、业绩证明以及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上打印的企业基本信息情况表将显得更加重要, 笔者认为, 对验资报告、审计报告、业绩证明、企业基本信息情况表的审查在今后的金融交易中将更加频繁。
公证机构应该积极参与市场交易的监督审查, 通过完善自身核查渠道或采取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的方式加大对验资报告、审计报告、业绩证明等商业文件以及企业基本信息情况表等公示文件的实质审查力度, 提高该类公证文书的公信力, 争取使公证文书成为市场主体交易的安全屏障。
随着P2P电子商务的发展, 新型商业模式不断出现, 为市场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公证行业拥有海量的当事人信息资料, 这些信息有利于民商事活动中, 各方对其他方面的综合评价, 进而市场经济的良性稳步发展。公证行业不妨主动参与到构建市场经济秩序的过程中去, 利用公证机构中立第三方的天然身份优势和对海量数据的科学并且公正的管理、使用, 构建一个基于信用诚实的市场。
(三) “私人定制”的遗嘱公证
随着公民私有财产的增长, 财富意识的增强, 老百姓对遗嘱公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马航事件发生之后, 遗嘱公证申请人中多了许多中青年企业家, 他们都有几个共同点:财产状况复杂、遗嘱附条件、需要遗嘱执行人, 遗嘱内容个性化明显、有将虚拟财产写进遗嘱的需求。因此, 在将来, 按部就班的“填空式”遗嘱将不能满足百姓的需求, 遗嘱公证的受理将比现在更加复杂。公证员必须正视这一点, 不能有“怕风险”、“怕麻烦”的工作作风。
在遗嘱内容上, 我们可以考虑让更多询问笔录内容 (如对财产取得的描述、对遗产安排的理由陈述等等) 体现在遗嘱文书上, 以使得遗嘱的有效性和公证的价值得以更直观的体现。公证行业要多与各类虚拟财产依附的软件平台沟通, 研究关于虚拟财产的遗嘱的格式、内容规范。
(四) 信托公证
目前信托法还有待完善 (尤其是登记制度, 不过笔者乐观相信, 信托登记制度迟早会确立) , 但随着群众财富的增长, 老百姓对信托的需求正在增长。向笔者所在的南京公证处咨询办理遗嘱信托公证的市民现在越来越多, 有不少市民希望将遗产交给公证机构来打理, 虽然当下公证处不适合作为遗嘱信托的受托人, 不过信托遗嘱灵活性强, 公证大可放手放胆去做。面对社会对信托如此强烈的需求, 公证处如果不主动开拓业务, 机遇一定会被别人先下手为强。
摘要:公证行业正处在信息化时代的浪潮中, 在积极实现业务模式信息化的同时, 我们无法忽视传统公证业务的发展前景。本文从现阶段公证业务信息化办理的现状、部分面临挑战的传统业务、不能一味追求技术进步而忽视服务的本质、积极开发潜在公证业务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力图对信息化过程中公证业务的均衡、健康发展提出积极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传统业务,服务,潜在公证业务
参考文献
[1]张新峰.大数据, 未来十年IT业的金矿[J].中信计算机·研听计从 (第8期) , 2012 (8) :6-7.
审计业务执行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篇8
注册会计师在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充分时通常应重点考虑下列因素: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审计成本限制、审计总体规模和特点。评价个别审计证据的有效性即可靠性时应考虑:证据之间的相关性、证据的来源、证据的时效性以及证据的客观性。
为了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 审计师必须对高风险的审计领域予以特别关注, 做到有的放矢。下面是一些容易引发审计风险的代表性业务:
1、存货
通常情况下, 存货对企业经营特点的反映能力强于其他资产项目。存货的重大错报对于某些项目, 如流动资产、营运资本、总资产、销售成本、毛利、净利润以及利润分配和所得税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重大影响。审计中许多复杂和重大的问题都与存货有关, 因此, 确定期末被审计单位存货的实际数量和存在状况就显得尤为必要。但在20世纪30年代末以前, 存货审计工作仅局限于审素也会对固有风险产生影响, 例如技术上的进步可能导致某些产品过时, 从而导致存货价值更容易发生高估。
2、应收账款
对应收账款而言, 由注册会计师亲自进行寄发询证函来证实应收账款账户余额的真实性、正确性是一项重要的审计程序, 通过函证, 可以防止或发现被审计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在销售业务中发生的差错或弄虚作假、营私舞弊行为, 可以比较有效地证明债务人的存在和被审计单位记录的可靠性。然而, 在我国直到现在, 尚有许多注册会计师仍因种种理由, 如回函率低、时间太长等而不执行这一审计程序, 而采取其他替代审计程序。关于此问题, “红光实业”一案己为我国注册会计师重视应收账款函证敲响了警钟。
一般来说, 对应收账款的期末余额进行询证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问题在于怎样确定哪些应收账款的客户需要函证?函证应该怎样发放、收回?特别是在“时间压力”下做出客观评价。我国独立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应选择大额或账龄较长的项目;与债务人发生纠纷的项目;关联方 (包括持股5%以上股东) 项目;主要客户 (包括关系密切的客户) 项目;交易频繁但期末余额较小甚至余额为零的项目;非正常项目进行函证。
3、关联方交易
没有识别关联方交易是导致审计失败的常见例子。有些企业通过关联方交易将巨额亏损转移到不需审计的关联企业, 从而隐瞒其真实的财务状况。有的企业则与其关联企业杜撰一些复杂交易, 单从会计方法上看, 其利润的确认过程完全合法, 但它却永远不会实现。有些企业则通过复杂的控股关系, 掩盖关联交易。例如, 为了达到一定目的, 会通过各种办法安排和改变股权结构, 自己控制自己。致使从表面上看, 有些交易是两个独立 (法) 人之间的交易, 而实际上是关联交易, 甚至出现“儿子”、“孙子”又倒过来成了自己的“爸爸”的现象。由于关联交易的复杂性及内部控制、审计测试的固有限制, 审计师并不能保证发现关联方及其交易的所有错报、漏报。因此, 审计师对此类交易的合法性、公允性应予以特别关注, 以避免可能存在的巨大风险。
4、非货币性交易
有许多企业的交易业务是非货币性的, 如转让土地、股权等巨额资产, 没有现金流入, 只是借记“应收款”, 同时确认转让利润。还有一些企业通过非法渠道将资金拆借出去, 或者将资金投入子公司, 这些资金或资本实际上己难以收回, 也没有现金流入, 却仍在以此确认利息收入或投资收益。如果审计师发现被审计对象的主要收入是非货币性的, 其正常的生产经营能力和获利能力就应当受到怀疑。
5、会计变更问题
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问题是近来审计诉讼的一个热点。由于会计处理方法具有多种选择性, 因而企业可视自身经营情况决定采用何种会计处理方法。但一般而言, 方法一经确定, 便不得再次轻易改变, 应保持一贯性。会计政策也并非绝不可改变, 按我国会计制度的规定, 企业的会计政策在符合法规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的要求或这种变更能够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时可进行变更。然而, 有许多企业变更方法并不是为了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表达, 而是为了达到操纵企业利润的目的, 尤其是当企业将要实行配股计划或是将要被摘牌或是特别处理时, 企业的这种操纵行为便更为明显。因而注册会计师必须关注这一问题, 仔细审查, 以发现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背后是否存在企业操纵利润的行为。
摘要: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业务执行过程中有很多领域均能引发审计风险, 但注册会计师并非圣人, 由于受到审计成本的制约以及审计方法本身的局限性, 注册会计师并不能洞察出被审计单位所有可能存在的问题。因而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过程中, 对容易引发风险的关键领域应实施严格的监控, 从而既能有效地降低风险, 提高质量, 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主要就审计业务执行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进行了阐述。
业务过程 篇9
一、跨地区贷款担保的风险
企业正常的贷款, 一般采用就地原则, 即在企业所在地的基本开户或一般结算户办理。因此, 对于那些跨地区申请担保贷款的企业一定要慎重。该类企业要么是在当地银行的贷款额度已经满, 无法取得新的融资规模;要么是在当地的经营有问题或是信用有问题。对于担保公司而言, 其主要风险一方面是担保后监管不便带来的风险, 另一方面是对企业情况了解不够深可能带来的风险。因此, 担保公司对于这类企业进行考察时, 不仅要仔细了解企业的行业状况情况、经营状况、以及企业经营班子的品质状况, 更要深入了解其不在当地银行申请的深层次原因。
二、零散设备抵押的风险
从目前银行直接办理贷款的抵押物来看, 均已基本上取消了设备抵押。其主要原因是设备抵押基本上属于动产抵押的范围, 不便于控制, 也不利于最终的变现 (很大程度上是动产抵押的实际变现的价值与市场价值悬殊较大, 逾期代偿后的清偿后, 可能得到的补偿非常有限) 。但是, 作为担保公司, 因担保对象所面临客户群本身的特殊性 (绝大多数情况都是银行不愿意直接予以贷款的企业, 企业本身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与瑕疵, 即“先天性不足”。) , 客户一般无法提供价值较高的不动产抵押物, 难免会出现一些设备用于抵押物的现象。设备是企业得以有效运行的前提, 从抵押的目的是作为企业还款保证的角度出发, 设备抵押亦不适为一个有效的抵押反担保措施。对于担保公司而言, 设备抵押带来的主要风险, 很大程度上是零星设备抵押带来的风险, 这类设备从处理的角度来看, 便于处置;但从管理的角度, 不便于管理, 很难保证其不被转移、毁损。所以, 担保公司在设置反担保措施时, 如果是设备抵押, 尽量不要使用零星设备予以抵押, 而应使用那些成套设备。
三、纯粹信用“互保”担保的风险
对于担保机构初期的业务开展来说, 适当的介入一些“大户联保”业务也是可以的。但笔者以为在进行“大户联保”时, 应要谨慎, 首先应对所有互保户的担保规模承受能力根据企业经营规模和发展潜力予以担保总额上的控制;其次, 要与所有互保户签订互保协议, 并要求其承诺在“互保”期限内, 不得与其他金融机构发生信用关系, 后者承诺更重要, 这样便于控制所有互保户的整体贷款规模, 从而降低担保公司的整体风险。对于那些不信守承诺的客户, 要及时将其从“互保”户群中永远清理出去;最后, 尽量让所有互保户提供一定价值的资产予以适当抵押, 这样一方面对所有互保户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另一方面即使最后发生逾期代偿的情况, 也可以挽回一定的损失, 不至于全部损失。
四、分公司担保贷款的风险
分公司作为公司的一个分支机构, 尽管也是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存在, 可以独立作为经济实体从事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但由于其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所以并不能独立的承担民事责任, 最终的民事责任由其总公司承担。因此, 对于分公司提出担保贷款申请, 我们务必注意其行为是否有总公司授权委托, 是否有公司授权委托书、董事会等类似权力机构的决议书等法律文件。否则, 应不予以提供贷款担保。
五、未足够关注非财务因素的风险
许多初涉入担保公司业务的人员, 在对申请担保单位进行业务调查时, 往往过分依赖于申请担保单位的会计报表及相关账薄的相关数字进行分析。当然, 这也是了解一个单位的前提与基础, 当然如果我们纯粹依赖它, 可能产生的风险也是很大的。因为会计报表分析的最大局限性是它不能解决会计报表的真实性问题, 更何况在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会计报表的真实性、有效性本身也是值得怀疑的。不是经常听说一个单位会有几套报表, 给税务局的是“诉苦表”、“亏损表”;给银行的是“报喜表”、“盈利表”, 给担保公司提供的又是哪套呢, 我们不得而知。因此, 作为担保公司在申请担保单位进行业务调查时, 不仅要调查企业的财务报表, 对一些涉及非财务因素的东西也要同样予以关注。
六、无账或账务严重失真的企业担保的风险
在我国目前经济环境以及纳税环境不是很好的大气候下, 无账或账务严重失真的企业还不少, 尤其是在民营企业的初级阶段。有的一个企业几套账的现象大有存在, 给税务局的是“诉苦账”、“亏损账”;给银行、担保公司的是“盈利账。”而这类企业很多也是担保公司所面临的担保对象之一。笔者以为, 对这类企业, 在能通过其他非常规的途径对其相关的经营情况得到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如果有足值的抵押物, 可以适当的介入一些, 但不宜太大;否则, 笔者以为, 担保公司最好不要介入, 这类企业的风险很大, 尤其是纳税风险。
七、企业发展多年, 固定
资产未增加企业的风险
正常情况下, 一个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 除了经营规模、生产能力扩大, 企业的固定资产一般也会呈一定比例的发展。因为, 无论是企业的应收账款, 还是存货, 均是流动资产的范畴, 其可控性与固定资产相比, 均比较差。所以, 相对于这类企业申请贷款担保, 如果不能提供一定数量的不动产予以抵押, 即使现在的经营规模、形势均比较, 对其贷款担保也要慎重, 这类企业一旦出现问题, 其风险相对较高, 很难予以控制。对于, 这类企业贷款担保不是不可以做, 但贷款担保的规模一定要持有谨慎性的控制。
八、“两头在外”企业担保的风险
所谓“两头在外企业”是指一个企业在本地有企业, 在外地同样也有关联企业。企业利用本地企业为融资平台进行融资, 所融资的资金主要用于外地企业使用, 回笼的资金也在外地企业的账务上。对于这类企业的担保风险, 担保公司很难予以控制。一旦出现风险, 可能产生损失的概率很大。因此, 对于这类企业担保, 担保公司一定要慎重, 对于其外地企业的经营情况也应仅仅作为本地企业融资的参考, 而不能作为主要依据予以参考, 重点还是以本地的经营规模、现金流量等相关情况作为决定是否予以担保的重要条件。
九、“三外”企业担保的风险
所谓“三外”企业担保的风险, 是指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外地人, 企业的供货商、销售客户也是外地的企业, 这类企业多属于贸易性公司, 一般情况下属于其自有的不动产不是很多。因此, 对于这类企业贷款担保的风险相对比较高, 一旦发生逾期、代偿, 进行追偿的难度相对较大, 有可能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 对于这类企业的贷款担保, 担保公司必须要予以慎重。首先应了解其以往贷款的规模、贷款方式信用情况和主要负责人的信用以及有无不良嗜好;其次, 要了解该企业最近几年整体经营情况, 尤其目前经营情况和国家对该类行业的宏观产业政策情况支持情况;同时要尽可能的了解与企业发生额比较大的客户是否是关联企业, 如有, 应以经过内部抵消后的相关财务数字作为衡量经营业绩、资产质量状况的依据;最后, 在反担保措施的设置上应予以夯实, 如果是信用担担, 应对担保单位的情况予以足够的了解, 其究竟有否担保能力;如果是不动产或其他资产抵押, 应对资产的价值要进行详细的核实, 究竟是否足值, 当然介于担保公司业务本身的特殊性, 对于相关抵押的资产不一定非要按银行那样进行一定的打折计算, 但至少其未经过打折前的原值要与担保贷款规模予以匹配。其实, 最终的资产抵押, 也并非是一定要处置其资产, 只是对贷款人一定的震慑作用, 让其感受到违规成本可能要付出的代价究竟是否值得, 这才是关键所在。
十、不太重视保后监管的风险
担保公司的工作如同农民种地一样, 不仅要将种子种下去, 而且要注意以后的施肥、拔草等, 才能会有好的收获。因此, 对于担保公司而言, 事前的调查固然很重要, 但事后的跟踪监管更为重要, 因为企业的形势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果我们对已办理不能进行有效的事后跟踪监管, 待企业风险已经产生了, 再去想补救措施, 那就晚啦。因此, 笔者以为, 任何担保公司都必须把保后监管工作当成一项重要的事项来抓, 要有专人负责, 且将每次监管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公司领导, 及时研究对策。
诚然, 担保公司实际所面临的风险远不止这些, 这具体应与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行业本身情况、普遍的诚信水平以及担保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况等结合起来进行判断。
业务过程 篇10
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 对进一步完善制造企业的监管体系提出了新的需求, 将制造企业的办公自动化、信息自动化与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技术相结合势在必行。现如今, 人们对产品的外观、质量、功能等的要求不断提高, 需求的产品构造越来越复杂, 反映在生产制造上, 就是需要记录生产的数据越来越多, 因此制造企业要求处理的信息数量也越来越大, 流程变更速度也越来越快。
在这样的背景下, 本文针对制造企业在信息管理过程中不同业务层次流程动态变更的需求, 在开源工作流引擎Jbossj BPM的基础上实现了分层业务过程的动态变更。以此为基础, 开发了一套制造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满足了实际的应用需求。
2 制造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本文结合实际调研获取的用户需求, 将制造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分为以下六个子系统。其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3 分层业务过程演化技术
工作流控制引擎子系统作为整个管理系统柔性分层业务演化的核心, 是在业务分层和过程动态演化的基础上, 基于Jbossj BPM平台实现的。
当前, 在业务分层组织方面的研究中, 文献提出一种基于过程执行主体的分层执行机制, 依据软件过程的执行主体将执行层次分为个人、小组和团队三种类型。文献提出一种基于角色的分层工作流模型将工作流分成对象定义层、逻辑表现层及执行层三层。文献将工作流分为两层, 将流程中重复被调用的流程片段单独提取出来, 并在顶层定义抽象节点与流程片段关联。顶层流程执行到抽象节点时, 执行与其关联的流程片段。文献的分层主要针对工作流执行过程, 分别横向、纵向进行了分层组织。文献则是站在重用角度, 不自觉的将工作流的业务进行了分层, 因而该文献构成了本文分层业务模型部分的基础。
目前有很多对过程动态演化的研究。最早在文献中就有了工作流演化的概念;文献在过程模型更新方面实现了基于上下文的工作流执行演化过程;典型业务过程编排系统 (Business Process Choreographer, BPC) 提供了五种变更模型。当前, Jbossj BPM平台上的业务过程演化已经相对成熟。
3.1 分层业务过程演化
分层业务过程模型主要由高层业务过程模型和基本业务过程模型两部分组成。过程演化通常分为模型更新和过程实例迁移两个阶段, 而模型更新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已相对成熟固定。过程实例迁移的目标是找到原模型中已执行序列与新模型中节点的对应关系, 即得到可迁移实例到目标模型的状态映射关系。
当模型发生变更后, 需要对模型下运行的实例进行实例迁移, 恢复其在新模型下的运行。文献[10]对实例的可迁移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但主要针对数据层面的约束。本文在数据约束的基础上, 扩展了分层业务过程中的层次约束概念, 分述如下。
定义1层间约束。当业务间存在分层关系时, 不同层的业务约束间必然存在相互制约的情况。例如:高层业务的时间约束影响到基本业务 (组) 的时间约束。
定义2最小层间约束。最小层间约束给出了系统层间约束的最精确模型, 通过该规约给出的不同层面约束规约到最底层是不相交或基本不相交的。即系统的约束设计没有冗余。
在实际的迁移过程中, 不必考虑最小层间约束这一问题, 它是需要在设计阶段解决的。需要考虑的是层间约束, 即迁移要不但要满足基本业务的约束, 也要遵循高层业务的约束。基于上述这些约束, 我们设计了业务分层模型下的实例迁移算法如下。
记某过程实例的高层业务过程为H, 其中已执行基本过程序列为M目标模型为N。M中不在目标模型中的过程序列为Md。Me=M-Md表示已执行过程序列中仍存在于目标模型中的节点。
Step1对于Me中的每一个过程A, 若A与其之前的已执行过程数据冲突, 则该实例不可迁移, 迁移判别结束;否则转Step2。
Step2对于Md中的每个过程A, 若A与插入其之前的过程集SA数据相关, 即至少与SA中的某一个过程数据相关, 则该实例不可迁移, 迁移判别结束;否则转Step3。
Step3查看N中的每一个过程A的约束是否满足, 不满足则不可迁移, 迁移判别结束;从H的总约束中减去Md的部分, 看N中的过程是否满足, 不满足则不可迁移, 迁移判别结束;否则转Step4。
Step4实例可迁移从Me的最后一个过程迁移到目标模型N中的第一个新出现过程开始执行, 恢复执行过程中需要跳过已执行过的过程。
3.2 演化案例
上面介绍了分层业务过程模型与演化技术, 我们基于Jbossj BPM实现了相应的原型系统。为了有效说明分层业务过程模型的演化细节, 我们以制造企业分层业务过程模型演化的典型案例为例进行说明。主要分为五个阶段:需求分析、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生产加工、销售。其中产品开发 (Product Development) 包含了产品设计 (Product Designing) 和样品制造 (Sample Manufacturing) 两个过程, 其分层业务过程模型的XML存储片段如下所示。
如果后期由于产业结构优化的要求在产品开发阶段增加设计验证环节。即流程在Product Development层内的Product Designing节点后发生变更请求要求增加Design Verification节点。在数据层面增加该节点无数据冲突, 因为节点的输入输出均为Design Model;从层间约束来看, Product Development的时限为3个月, 原先流程的时限总和为两个月, 而Design Verification节点的时限为三周, 综合考虑满足层间约束;因此流程可迁移。对应的状态转移表如下所示。迁移过程如图2所示。
4 结论
本文针对当前制造企业管理缺乏信息化支持、流程复杂多变的需求, 建立了一套关于制造企业信息管理的分层业务流程模型, 针对制造企业在信息管理过程中不同业务层次流程动态变更的需求, 在开源工作流引擎Jbossj BPM的基础上实现了分层业务过程的动态变更。以此为基础, 开发了一套制造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结合实际业务层次变更过程, 给出了分层业务模型及流程演化的效果。系统目前经过试点应用,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沙青.MES:制造业信息化的关键[J].商业研究, 2006.
[2]孙家光.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发展战略的思考[J].机械工程学报, 2001, 4 (3) :3-9.
[3]KOENIG J.jBPM[EB/OL]2013.http://www.jboss.org/jbpm.
[4]CASATI F, CERI S, PERNICI B, et al.Workflow evolution[J].Data Knowledge Engineering, 1988, 24 (3) :211-238.
[5]陈翔, 夏国平.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层次模型及结构分析[J].计算机工程, 2003, 29 (1) :11-13.
[6]焦玉峰, 王茜.基于Web的工作流系统的分布、分层建模和执行[J].微机发展, 2003, 13 (12) :96-101.
相关文章:
贝多芬弹月光曲的故事02-16
定格好时光02-16
信息增值02-16
f小调前奏曲02-16
《德沃夏克降b小调》02-16
试车及工艺调试02-16
写景记叙文:夏夜的立体公园02-16
小学作文夏夜02-16
写夏夜作文02-16
赭山夏夜写景作文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