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的治疗经验(精选十篇)
高血压病的治疗经验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07例, 男123例, 女84例。年龄30~80岁。血肿量30~170ml, 其中30~50ml 113例, 51~100ml 61例, >100ml 33例, 基底节出血132例, 丘脑出血47例, 脑叶出血28例, 其中血肿破入脑室44例。入院时GCS评分5~8分77例, 9~12分95例, 13~15分35例。术前一侧瞳孔散大52例, 双侧瞳孔散大12例。发病后6h内手术108例, 6~24h手术62例, 24h后手术37例。
病例入选标准: (1) 根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会的临床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证实为高血压脑出血; (2) 患者的格拉斯评分 (GCS) ≥5分; (3) 初次CT示幕上血肿≥30ml; (4) 患者年龄>30岁。排除标准: (1) 有明确证据显示出血是由于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外伤或肿瘤卒中所致; (2) 幕下脑出血; (3) 脑疝晚期, 双侧瞳孔散大, 去脑强直者; (4) 伴有严重的原发疾病或智力障碍。
1.2 方法
开颅血肿清除术加去骨瓣减压术 (去骨瓣组) 35例, 根据血肿的大小和部位, 采用骨瓣开颅, 术后去骨瓣。直切口小骨窗开颅术 (小骨窗组) 36例, 根据血肿部位行6cm直切口, 开小骨窗 (2.5~3.0cm) ,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血肿清除。微创血肿清除引流术 (微创组) 136例, 根据CT最大血肿层面中心中后1/3为耙点, 按立体定向原理体表定位, 应用YL_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锥颅血肿碎吸清除加尿激酶引流术。对于血肿同时破入脑室者三组均同时行经额脑室外引流术。三组患者术后常规降颅压、控制血压及预防并发症等处理, 早期行高压氧治疗。三组患者在发病年龄、出血量、手术时间和入院GCS评分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1.3 手术疗效评估和统计处理:
近期疗效指标是术后2周格拉斯预后 (GOS) 评分, 其中良好 (5分) 和轻残 (4分) 被归为"预后良好";重残 (3分) 、植物生存 (2分) 和死亡 (1分) 被归为"预后不良"。远期疗效按手术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 (ADL) 分级法评定, ADL分级中的完全恢复日常生活自理 (1分) 、部分恢复生活自理 (2分) 、需人帮助扶拐可走 (3分) 归为"预后良好";重残卧床但保持意识 (4分) 、植物生存 (5分) 和死亡 (6分) 归为"预后不良"。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出血量对预后的影响:
出血量≤50ml的患者预后较好, 死率最高的是出血>100ml组, 三者预后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2 CS评分对预后的影响:
入院GCS评分高者预后较好, 两两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2.3 手术时机对预后的影响:
早期手术预后较好, 6h内和6~24h内手术组分别与24h后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而6h内手术组与6~24h内手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2.4 不同手术方式对预后的影响:
比较三种手术方式的患者近期预后指标和远期疗效, 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HICH手术疗效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已有报道。GCS评分可用于判断HICH的严重程度和估计预后。入院时GCS评分高者手术预后好。患者出血量跟手术疗效也密切相关, 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HICH的手术时机至今尚未有统一的认识。在上世纪80年代国外有学者提出超早期手术[2], 以利功能恢复和降低病死率。但也有学者认为, 症状出现4h内手术清除血肿, 止血困难, 易复发出血, 最后影响疗效。本文发现只要控制患者术中和术后血压, 维持在16090mmHg左右, 可以减少再出血率。早期手术的患者疗效较好, 笔者主张24h内进行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 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效果, 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7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患者的资料。观察比较三组患者手术疗效并与入院时GCS评分, 出血量, 手术时机的关系。结果 患者入院时GCS评分越高预后越好, 血肿量较小者预后较好, 患者在6h内及6~24h内手术较24h后手术预后好。三组术式患者近期疗效指标 (术后2周GOS评分) 和远期疗效 (术后3月ADL评分) 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GCS评分可用于判断HICH的严重程度和估计预后, 超早期或早期手术能降低病死率, 提高手术疗效, 不同的血肿量决定了患者的不同预后, 不同的手术方法对预后无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手术
参考文献
[1]Riggs JE, Libell DP, Broos CE, et al.Impact of institution of astroke progeamupon referral bias at a rural academic medical center[J].J Rural Health, 2005, 21 (3) :269~271.
高血压的原因如何治疗? 篇2
高血压的原因
高血压是怎么回事?
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由于部分高血压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高血压又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
高血压是怎么引起的?
遗传因素:
约75%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具有遗传素质(genetic predisposition),同一家族中高血压患者常集中出现。据信原发性高血压是多基因遗传病。据报道,高血压患者及有高血压家族史而血压正常者有跨膜电解质转运紊乱,其血清中有一种激素样物质,可抑制Na+/K+-ATP酶活性,以致钠钾泵功能降低,导致细胞内Na+、Ca2+浓度增加,动脉壁SMC收缩加强,肾上腺素能受体(adrenergic receptor)密度增加,血管反应性加强。这些都有助于动脉血压升高。近来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AGT)基因可能有15种缺陷,正常血压的人偶见缺陷,而高血压患者在AGT基因上的3个特定部位均有相同的变异。患高血压的兄弟或姐妹可获得父母的AGT基因的同一拷贝。有这种遗传缺隐的高血压患者,其血浆血管紧张素原水平高于对照组。
膳食电解质:
一般而言,日均摄盐量高的人群,其血压升高百分率或平均血压高于摄盐量低者。WHO在预防高血压措施中建议每人每日摄盐量应控制在5g以下。一项由32个国家参加共53个中心关于电解质与血压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群尿钠平均值为206mmol/24h,比其它中心高43mmol/24h,尿钠/钾比达6.7,是其它中心的2倍多。尿钠最高的是天津(242mmol/24h)。这与中国膳食的高钠、低钾有关。钾能促进排钠,吃大量蔬菜可增加钾摄入量,有可能保护动脉不受钠的不良作用影响。钙可减轻钠的升压作用,我国膳食普遍低钙,可能加重钠/钾对血压的作用。增加膳食钙摄量的干预研究表明,钙的增加使有些患者血压降低。
超重和肥胖:
身体脂肪含量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人群中体重指数(BMI)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BMI每增加3kg/m2,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男性增加50%,女性增加57%。我国24万成人随访资料的汇总分析显示,BMI≥24 kg/m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身体脂肪的分布与高血压发生也有关。腹部脂肪聚集越多,血压水平就越高。腰围男性≥90cm或女性≥85cm,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腰围正常者的4倍以上。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群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与人数均明显增加。在城市中年人群中,超重者的比例已达到25%-30%。超重和肥胖将成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增长的又一重要危险因素。
饮酒:
过量饮酒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随饮酒量增加而升高。虽然少量饮酒后短时间内血压会有所下降,但长期少量饮酒可使血压轻度升高;过量饮酒则使血压明显升高。如果每天平均饮酒>3个标准杯(1个标准杯相当于12克酒精,约合360克啤酒,或100克葡萄酒,或30克白酒),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平均升高3.5mmHg与2.1mmHg,且血压上升幅度随着饮酒量增加而增大。
在我国饮酒的人数众多,部分男性高血压患者有长期饮酒嗜好和饮烈度酒的习惯,应重视长期过量饮酒对血压和高血压发生的影响。饮酒还会降低降压治疗的疗效,而过量饮酒可诱发急性脑出血或心肌梗死发作。
社会心理应激:
据调查表明,社会心理应激与高血压发病有密切关系。应激性生活事件包括:父母早亡、失恋、丧偶、家庭成员车祸死亡、病残、家庭破裂、经济政治冲击等。遭受生活事件刺激者高血压患病率比对照组高。据认为,社会心理应激可改变体内激素平衡,从而影响所有代谢过程。
肾因素:
肾髓质间质细胞分泌抗高血压脂质如前列腺素、抗高血压中性肾髓质脂等分泌失调,排钠功能障碍均可能与高血压发病有关。
神经内分泌因素:
一般认为,细动脉的交感神经纤维兴奋性增强是本病发病的重要神经因素。但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有两类:
1、缩血管纤维,递质为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及去甲肾上腺素。
2、扩血管纤维,递质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及P物质。这两种纤维功能失衡,即前者功能强于后者时,才引起血压升高。近年来,中枢神经递质和神经肽,以及各种调节肽与高血压的关系已成为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据报道,CGRP可能抑制大鼠下丘脑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在外周它可能抑制肾上腺神经受刺激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有报道,从哺乳动物心脏和脑中分离出利钠肽(A、B及C型),启示了人体内有一个利钠肽家族。近来在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将小鼠肾素基因(Ren-2基因)经微注射装置注入大鼠卵细胞,形成了转基因大鼠种系TGR(mREN2)27,这种动物血压极高。用Northern印迹杂交法证明,Ren-2转基因表达在肾上腺、血管、胃肠及脑,并可表达于胸腺、生殖系统和肾。由于其表达于血管壁,可能使血管的血管紧张素形成增加,从而发生高血压和血管SMC肥大。
由身体其他疾病引起:
这主要指的是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是很多病症的伴随疾病,所以在身体发生慢性肝炎、肾血管疾病、脑血管病变等之类的疾病时,发生高血压的几率非常大。
血压调控机制
多种因素都可以引起血压升高,心脏泵血能力加强(如心脏收缩力增加等),使每秒钟泵出血液增加,另一种因素是大动脉失去了正常弹性,变得僵硬,当心脏泵出血液时,不能有效扩张,因此,每次心搏泵出的血流通过比正常狭小的空间,导致压力升高,这就是高血压多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壁增厚和变得僵硬的老年人的原因,由于神经和血液中激素的刺激,全身小动脉可暂时性收缩同样也引起血压的增高,可能导致血压升高的第三个因素是循环中液体容量增加,这常见于肾脏疾病时,肾脏不能充分从体内排出钠盐和水分,体内血容量增加,导致血压增高。
相反,如果心脏泵血能力受限,血管扩张或过多的体液丢失,都可导致血压下降,这些因素主要是通过肾脏功能和自主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中自动地调节身体许多功能的部分)的变化来调控。
高血压的原因有以下的几个方面,高血压患者应重点留意以下的内容。
1、原因不明的跌跤
由于脑血管硬化,引起脑缺血,运动神经失灵,可产生共济失调与平衡障碍,而容易跌跤。
2、哈欠不断
如果无疲倦、睡眠不足等原因,出现连续的打哈欠,这可能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缺血,引起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的表现。3、心悸气短
高血压会导致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这些都是导致心悸气短的症状。
4、说话吐字不清
脑供血不足时,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常见症状之一是突然说话不灵或吐字不清,甚至不会说话,但持续时间短,最长不超过24小时。
5、肢体麻木
常见手指、脚趾麻木或皮肤如蚁行感,手指不灵活。身体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现麻木,还可能感觉异常,甚至半身不遂。编辑本段患者中风前症状
6、头疼
部位多在后脑,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若经常感到头痛,而且很剧烈,同时又恶心作呕,就可能是向恶性高血压转化的信号。
7、眩晕
女性患者出现较多,可能会在突然蹲下或起立时有所感觉。
8、头晕
反复出现瞬间眩晕,视物旋转,几秒钟后便恢复常态。医学上称为 TIA ,也就是短暂的脑缺血发作。
9、肢体麻木
出现肢体麻木、活动不便的异常感觉。
10、失眠
多为入睡困难、早醒、睡眠不踏实、易做噩梦、易惊醒。这与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11、眼睛突然发黑
单眼突然发黑,看不见东西,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后便完全恢复正常,是脑缺血引起视网膜缺血所致。
12、耳鸣
双耳耳鸣,持续时间较长。
13、精神改变
如嗜睡,或性格一反常态,变得沉默寡言,或多语急躁,或出现短暂智力衰退。
14、流鼻血
高血压病的治疗经验 篇3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手术 方式 时机 全身治疗
资料与方法
1998年6月~2006年6月621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男458例,女163例。年龄37~80岁,平均年龄64.5岁,高血压病史平均9年。临床表现:Ⅱ级313例、Ⅲ级204例、Ⅳ级48例、Ⅴ级56例。丘脑出血102例,内囊出血424例,小脑出血50例,颞枕叶皮质下出血45例。气管切开104例,术前平均血压190/120mmHg,首次出血589例,术后48小时内2次出血48例,最大出血量(幕上)150ml,(幕下)小脑出血35ml,平均出血量75.8ml。其中合并脑室出血97例。双侧脑室,Ⅲ、Ⅳ脑室出血47例。
方法:床头钻孔血肿腔引流术27例(CT引导,简易定位标尺法),其中6小时内手术21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108例,6小时内手术104例。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208例,6小时手术198例。弃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278例,6小时内手术266例。合并脑室出血行脑室外引流者97例,6小时内手术589例,占94%。
结果
ADLⅠ417例,ADLⅡ86例,ADLⅢ32例,ADLⅣ45例,ADLⅤ51例,其中死亡42例,另9例植物生存,死亡率6.7%。
讨论
HICH一般为突然发病,病情发展迅速,一切检查与治疗应抢在脑疝发生之前,对提高救治率,减少死亡率至关重要[1]。首先应调整血压,把血压降下来,不能单纯给降压药,应给予综合治疗。其次,手术解除血肿对脑组织压迫,降低颅内压力,减少继发性脑损害。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血肿周围组织水肿和坏死,促使神经功能最大恢复。
采用小骨窗开颅,创伤小,可局麻,速度快,能争取抢救时间,适于中等量出血,中线移位小,未发生脑疝,缺点是术中止血难,减压不完全,深部血肿清除困难。
骨瓣开颅适合于Ⅳ级Ⅴ级病人,昏迷深,出血量多,位置深,有脑疝发生,CT显示有中线明显移位的病人。如抢救及时,处理恰当,成功率非常高。优点是血肿清除彻底,止血确切,减压充分,缺点是需全麻,手术出血多,需大量输血,费时。
CT定位,床头简易定位标尺钻孔,血肿腔置管引流术,对于年龄大,术前昏迷深,手术耐力差,伴有重要脏器严重合并症的病人可采用此方法,缺点为不能直视下止血,有再出血可能。出血2~3周后,血块液化,变为棕褐色、易碎的软块,液体成分多,此时钻孔引流充分,但神经功能恢复差,适合于保守后占位效应越发明显,病情加重的病人。本组有6例75~80岁病人,经钻孔引流术后恢复良好。
术中麻醉控制性降压,有利于手术操作,在不损伤脑组织情况下,尽最大可能清除血肿,但不能勉强,以免引起大出血,操作最好在显微镜下进行。未出血豆纹动脉不能电凝,以免引起缺血、术后昏迷加深,禁忌血肿腔内广泛电凝。血肿壁静脉出血,可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血肿腔止血不确切或渗出血多时,血肿腔可置侧孔引流管。丘脑出血病人,手术尽量动作轻柔,减少刺激。
术后血压最好稳定在160/100mmHg,过低易引起心脑缺血,过高则48小时内应高度警惕二次出血。合并破入脑室内出血病人,脑室外引流管内可定期注入尿激酶3万~5万U,结合等量CSF置换术,对脑室内血肿早日清除有积极意义,同时可预防脑积水发生。
控制脑水肿:采取综合治疗,包括呼吸道通畅,防止脑乏氧,如脑缺血缺氧严重会加重脑水肿。早期头部高位有利于控制脑水肿,改善脑部微循环,尼莫地平应用有肋于减轻脑水肿,此外术后激素应用可减轻脑水肿,但要注意激素的应用可降低机体免疫力,以及应激性溃疡发生。术后冬眠低温疗法,对控制脑水肿、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意义,尤其是丘脑受损的病人。另外预防癫痫发作,可防止癫痫发作时的脑缺氧,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改变对颅压的影响。脱水药物应用非常重要,我们采取20%的甘露醇250ml+白蛋白+速尿联合应用,效果良好,对于肾功能不良可停用甘露醇改用复方甘油,或取半量甘露醇应用亦可。预防感染,可应用抗生素,同时加强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增强自身抵抗力,泌尿系统可定期更换尿管及膀胱冲洗以预防感染的发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重点在于预防和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激素应短期冲击量应用,不应长时间使用,一旦出现消化道出血,停用激素。术后每日监测血糖,积极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
要减少HICH死亡率,在出血6小时内超早期手术,效果良好,死亡率下降,功能恢复良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2]。本组621例患者,6小时内手术589例占94%,表明超早期手术死亡率明显降低。HICH在发病后3~5小时内有的出血尚未完全停止,发病6~7小时后开始出现血肿周围区组织学改变,8~24小时为脑水肿加重期,3天后出现周围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如海绵样变性,坏死和继发性出血等。随着时间的增长继发性脑实质损害也越来越明显,脑功能的恢复也越来越差。一般认为手术应在发病6~7小时内尽早进行,这样既可减少术后再出血的发生,又可在脑实质受到不可逆损害前清除血肿,达到较好功能恢复[3]。
HICH采取何种手术方式,从我科治疗经验看,脑疝、生命体征有变化,呼吸不规律,CT示中线移位明显,血肿量大,去骨瓣减压效果比小骨窗好,减压充分,颅内压下降,血压平稳,而且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目前HICH抢救成活率较高,但应重视病人神经功能康复质量,不能为了微创而微创,不考虑术后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段国升,朱诚,主编.手术学全集(神经外科卷).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303.
2王忠诚,主编.神经外科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81.
高血压病的治疗经验 篇4
关键词:全科医生,高血压,临床措施,经验总结
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相关性疾病, 在临床治疗时不仅应重视科学合理用药, 及时纠正错误的生活习惯对病情的控制也十分重要。全科医生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时必须做到早预防、早治疗, 减少心、脑、血管、肾、内分泌系统并发症[1]。本文分析了全科医生对高血压患者治疗的临床措施及经验,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2年5月~2013年4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2例纳入本研究, 年龄43~76岁, 平均年龄 (58.37±11.65) 岁;体重53~87 kg, 平均体重 (63.54±10.64) kg;病程1~16年, 平均病程 (7.74±2.11) 年;其中男84例, 女68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制订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版) 》中的诊断标准[2], 在未服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连续3次SBP≥14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DBP≥90 mm Hg。其中1级高血压72例、2级高血压80例。研究对象剔除继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危象, 心、肺、肝、肾功能障碍, 糖尿病, 精神异常, 智力低下, 严重听力和语言障碍者。
根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76例。两组患者年龄、体重、病程、性别、高血压分级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 包括钙通道阻滞剂 (CCB) 、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五大类。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血压, 根据血压测量结果调整药物品种和剂量[3]。
实验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由全科医生实施综合治疗。定期访视高血压病患者, 给予高血压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高血压疾病需要长期规范的药物治疗。指导患者定期测量血压, 有条件者可自备家庭用血压计, 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血压测量方法, 以便随时测量血压。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血压水平的变化合理调整降压药物使用剂量, 不可根据自我感觉随意改变。告知患者其使用的降压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 嘱患者进行自我观察, 如发生不良反应及时正确应对, 及时就诊, 避免不必要的恐慌[4]。
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严格控制饮食, 以低脂、低盐、低胆固醇、低热量饮食为主, 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 g/d。告知患者吸烟不仅促使血压升高, 还引起心、脑等重要靶器官损害, 因此戒烟有利于血压控制。可以少量饮酒, 但应严格控制饮酒量[5]。
告知患者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利于消除者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抑制机体分泌儿茶酚胺, 改善血液循环,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全科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压值等指标制订个体化的科学运动计划, 同时指导患者自我控制运动时间和运动量, 运动时注意心率测量,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不可操之过急。避免在过冷或过热的环境中运动。告知患者心理、情绪因素对高血压疾病的影响, 不良情绪可诱发或加重高血压, 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稳定、平和的心态[6]。
1.3评价指标
治疗后随访1年, 监测患者血压值的变化。显效:治疗后DBP下降>20 mm Hg, 或下降>10 mm Hg但降至正常;或SBP下降>40 mm Hg;有效:治疗后患者DBP下降10~19 mm Hg, 或<10 mm Hg但降至正常, 或SBP下降>30 mm Hg, 但未降至正常;无效:治疗后患者血压值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压水平比较
与治疗前对比, 治疗后患者SBP、DBP均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总有效率比较
与对照组对比, 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不良反应比较
实验组治疗期间4例患者发生胃肠道不适、1例患者发生低血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8%。与对照组对比, 实验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比较, b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高血压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 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其发病人群有年轻化的趋势。高血压患者临床表现为体循环动脉收缩压、舒张压持续增高, 血压控制不当可损害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结构和功能, 代谢循环出现异常, 严重影响高血压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版) 》指出, 高血压药物治疗应遵循“联合、长效、平稳、降压达标、个体化方案”的原则, 在治疗过程中尽量减少不良反应。β受体阻滞剂不仅可有效降低血压, 还可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钙通道阻滞剂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降低肾小球压力、抑制心室重构, 有助于保护心肾功能。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的药物联合治疗。
除了药物降压治疗之外, 纠正高血压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对血压的控制也十分重要。全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注意控制血压。向患者传授正确的高血压疾病相关知识, 使其自我保健意识得到提高。通过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 从饮食、运动、情绪控制、合理用药等各个方面加强干预, 从而有效的提高血压控制率, 使药物治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 全科医生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可取得满意的血压控制效果, 健康教育和药物治疗同样重要,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廖振润.全科医疗干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当代医学, 2013, 19 (36) :43-44.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版)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1, 19 (8) :701-743.
[3]姚爱红.社区全科医生对高血压病综合防治干预措施的影响.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 (19) :123-124.
[4]陈菊香.社区全科医生团队健康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和依从性的影响.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28) :275-276.
[5]李少杰.社区全科医生遵循高血压防治指南治疗高血压病的体会.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14) :162-163.
高血压的治疗方法 篇5
高血压的治疗方法有哪些?来看看中医是如何诊治高血压的吧。
高血压形成的原因
病多生于寒
仲景之所以著书名为《伤寒论》,他所重视的也就是这个“寒”字。
而治病之法,也需以祛寒为主。
寒邪自外而入,邪之来路也即邪之去路,所以治诸寒证需重视培养阳气以祛除寒邪。
我临床所见,感冒是受寒,脏腑病也多因于寒,推之,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证也与寒邪内客相关。
凡所瘀滞,皆属阳虚
凡身体有一处阳气不到,即在此处出现阴浊凝聚。
阴聚则伤阳,导致阳气更虚。
所谓阴浊,包括瘀血、痰饮、水湿等都是。
大病如各种肿瘤、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糖尿病等皆缘由于此。
因此若能阳气温通,则阴凝自散。
通阳之法众多,或汤药扶阳,或开表散邪,或刺络放血,或艾灸宣阳。
高血压的症候
1、耳垂冠心病沟
正常人的耳垂一般是平洁光滑的,若耳垂出现一条斜线或皱痕,从耳屏间切迹向外伸展到耳垂边缘,这可能是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症等疾病的征兆。
有人称此线为冠心病沟、脑动脉硬化耳褶征等。
如果能掌握这一特征,就可提前发现疾病,及时治疗,从而增加康复的机会,并预防意外发生。
2、大椎穴处肌肉隆起
临床观察一些病人,其后项大椎穴处肌肉隆起如小山丘,或有压痛或无压痛,且多见于高血压、头晕、中风等病人。
大椎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人身所有阳经在此处交汇成一大穴,阳气从大椎可上达巅顶。
若此穴滞塞,阳气不畅,清阳不能上升,浊阴不能下降,则成上实下虚诸证。
必针之灸之,泄其滞,通其路。
3、男性高发
临床上可以明显观察到,男人远较女人多见高血压、中风、高血脂等症。
我分析其原因,排除应酬饮食原因之外,亦可能在于女人有月经。
女人借天地之力,每月排血一次,趁机排出体内的瘀血痰浊。
这样无异于清洗了体内的瘀毒,而且是有规律地清洗。
如此可以保证女人的身体不至于出现瘀滞不通的病理情况。
高血压与中风
一代医杰徐嗣伯认为,风眩之病起于心气不定,胸上蓄实,因此有高风面热之症。
此即现代高血压病所出现的面热瞀眩及中风初期的风火僭张证。
此论发千古之秘,惜未引起历代医家重视。
今人治高血压多在重镇潜阳及活血化瘀上打算,而不识其证本质在于风。
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徐氏主张用续命汤。
高血压保健——敛降相火
当前高血压、中风等脑血管病越来越多发,吃降压药也不能完全预防中风。
高血压患者当敛降相火,平时可自己保健:
1、常掐后脚跟的大筋以及其两旁的太溪和昆仑穴,能引火下行;
2、点按风池、百会可祛风醒脑;
3、用双手十指梳头,自前而后,可促进头部气血运行。
诸法合用,既有降压之效,又有助于预防中风的发生。
今日诊治一中风患者,自述半年前晚上吃饭时突然上肢无力,不能用筷子。
患者素有高血压,但家人都过于忽视,也不了解中风先兆,未能及时救治。
中风预兆
中风往往都有预兆,平时血压偏高的人一旦出现以下不适:
突发面部或上下肢无力或麻木;
突然讲话不清楚,或理解力下降;
突然眼睛视物模糊;
突发头晕或眼眩,感觉身体不平衡,或行走困难;
突发头痛,痛甚如裂等
需引起足够重视,速速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平时当注意养生,用中药或针灸调理都有预防效果。
如果病人血压升高,但其脉虚弱无力。
此属虚证,以补为主,不可可妄泻,以防伤正。
但据中医脉证用药针灸,不必硬套西医的高血压理论。
如果硬要服药降压,恐怕会导致脑血管意外,即中医之中风。
西医认为高血压需服降压药,否则易致中风。
但对于此类病人,服降压药反而易致中风。
此又不可不知。
从高血压看中西医学
身体不舒服了,一定要找西医确诊吗?——大可不必。
西医确诊的目的是帮助病人康复,但中医辨证论治也照样可以让病人更好地康复。
比如,头晕目眩,西医确诊为高血压,于是让病人服降压药,一直服到死为止;中医面对这样的症状会综合舌脉分析,以辨明体质与病证,对证用方施药,往往可以使症状彻底消失。
对于高血压病来说,医生能做的非常少,只能帮助病人适当缓解高血压症状,但真正治本的却是病人自己。
现实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病人自己不知养生,肆意妄为,拼命折腾自己的身体,却要求医生治病。
而医生只让病人吃降压药片,天天吃,天天降,到死方休。
这样皆大欢喜:药商赚了钱,病人满意,医生也开心。
有网友不理解中医,反问我:有用中医治好高血压的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中医不但可以即时降压,还可以治本,让病人彻底康复。
临床上这样的病例多不可胜数,又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我倒是奇怪,用药片降血压,天天吃药,到死都没有治愈高血压,如此治法与骗人何异!却居然是主流医学,令人十分不解。
多年的西化教育,让不少人迷失了。
认为感冒要一周治好才是科学,肿瘤手术切除再加放化疗是科学,疼痛要用吗啡是科学,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终生服药是科学。
而不知道感冒可以一天治愈,肿瘤不一定需要手术加放化疗,疼痛也可用针刺见效,三高症可从根本上治愈。
当科学逐渐成了迷信,科学也不靠谱了。
为什么血压会升高?
高血压病人如果血压不是非常高,我的观点是尽量不要吃降压药。
因为降压药是与人的生命相对抗。
今天血压升高,用西药降下来了,明天又升高,又降压。
如此反复循环,日日降压,不死不休。
其实为什么血压会升高?中医认为是体内有所阻滞。
不消除这种病理阻滞,而只是一味地降压,永远也不可能治愈高血压。
在应激状态下,为了保证上半身的血液供应,机体会自动调整血压,使血压升高。
而大多数的高血压病即是机体处于应激状态的自然反应。
因此,治高血压绝不能拼命降压,只盯着血压计的指标,这是治标不治本,如此治疗无异于雕影琢月,举火焚天,又有何用。
缓解机体的应激状态,扶足元气,如此才是治本之道。
老年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 篇6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 药物治疗
1 高血压病
高血压是指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8.7千帕(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120千帕(90毫米汞柱)。老年高血压则是指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60岁以上的患者血压持续或三次非同日测量,收缩压≥21.3千帕(16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12.7千帕(95毫米汞柱)的病人[1]。
高血压病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遗传因素②心输出量改变③血管张力增高管壁增厚④精神、神经因素⑤肾脏因素⑥肾素—血压紧张素系统因素⑦其他:肥胖、吸烟、过量饮酒、低钙、低镁及低钾等也可间接引起血压升高。
2 老年高血压特点
2.1 血压波动大、情绪激动、体力活动或晨间清醒时血压易升高。
2.2 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即由卧位转为坐位或坐位转为站立时易发生低血压。
2.3 夜间血压升高,有较明显的昼夜节律。
2.4 存在假性高血压的可能,约4%的老年人袖带式测压法的舒张压读数可高估2.7千帕(20毫米汞柱)。
2.5 心脑血管并发症多而重,如常伴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3 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
3.1 老年高血压患者因心脏及其他脏器功能减退以及自主神经功能差等特点,所以需遵从一定的治疗原则,以延长预期寿命,改善生活质量[2]。
3.1.1 治疗前后准确测量坐立位血压,治疗期间应动态观察血压。
3.1.2 降压药物从小剂量开始,观察降压幅度和不良反应。
3.1.3 注意是否同时存在其他常见疾病以及合并用药情况,避免药物相互干扰。
3.1.4 治疗方案尽可能简化,推荐长效药物,以利于平稳降压并减少服药次数,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3.1.5 最好不在夜间服用降血压药物以免使血压过低和心动过缓,甚至导致脑血栓形成。
3.2 老年人高血压治疗目标 在非紧急情况下,降压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60-79岁老年人可在3个月内达到血压目标值。≥80岁老年人达标时间更长,数月甚至1-2年。如收缩压≥180mm Hg可先将收缩压降至160mmHg以下,如收缩压在160—179mmHg,可将其降低20mmHg,如能耐受可逐步将血压降至目标值。
3.3 老年人降压药物应用的特殊性 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3]与中国指南推荐的六大类药物(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a-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a-受体阻滞剂)均可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
3.3.1 钙通道阻滞剂 它有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及强大的扩张冠脉作用,有抗血小板聚集,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保护血管内膜、改善心肌供血的作用。长效、缓释钙离子拮抗剂为老年高血压的一线用药,特别适用于患者以及合并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对于合并心率偏快的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可使用非二氢吡啶的钙离子拮抗剂,使用时应注意非二氢吡啶的钙离子拮抗剂的负性肌力作用,急性心率时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可能加重心率。
3.3.2 利尿剂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高,处理水钠潴留的能力逐渐降低,噻嗪类利尿剂有助于水钠潴留。欧洲老年高血压临床试验(EWPHE)及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计划等欧美诸大临床试验证实: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比大剂量更明显降低冠心病事件的发生及逆转左心室肥厚。长期使用低剂量的利尿剂对血糖总胆固醇以及肌酐的影响轻微,对甘油三酯、尿酸及血钾的影响稍大[4]。新一类利尿剂吲哒帕胺通过类似于噻嗪类的排钠作用,调节钙离子内流以及前列腺素E2(PGE2)和前列腺素(PGI)的合成作用,除利尿作用外还有钙拮抗作用,降压缓和、疗效确切,对心脏有保护作用,对糖、脂肪代谢无不良作用,为理想的降压药物[5]。JNC7[6]强调,噻嗪类利尿剂可用于大多数无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有高危因素时应首选其他类型的降血压药,若血压超过目标值的20/10mmHg,应选用2种以上的降压药,其中一种通常为噻嗪类利尿剂。
3.3.3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降压作用缓慢,1-2周内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是心率较快的中青年患者或合并有心绞痛、心肌梗死后的高血压患者。而对于老年人,β-受体阻滞剂有引起肢端循环障碍、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影响血脂代谢等副作用及老年人受体数目减少,对β-受体阻滞剂的敏感性降低等原因,故对老年患者的降压效果远不如对年轻高血压患者,有人认为不适宜老年患者的治疗。
3.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ACEI被推荐为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糖尿病及肾脏疾病的首选药物。ACEI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有[7-9]:阻断血管紧张素(Ang)的生成,拮抗其收缩血管作用和提高缓激肽水平,改善血流动力学,延缓心肌及肾脏间质纤维化;减少醛固酮合成从而减少水钠潴留,扩张出球小动脉作用强于入球小动脉,直接降低肾小球内“三高”;改善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因此ACEI用于老年高血压治疗具有降低心脏前后负荷,不增加心率,不降低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无停药后反跳现象,延缓肾损害的作用。
3.5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 ARB具有与ACEI相同的降血压、减少尿蛋白及保护肾功能作用,与ACEI相比有如下特点:不受ACE(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影响;抑制非ACE催化产生AngⅡ的各种效应;无ACEI诱发的刺激性咳嗽副作用。
3.6 a-受体阻断剂 该类药物的优点是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改善血脂质代谢、对糖代谢无影响,还能减轻前列腺增生患者排尿困难的症状。由于a受体阻断剂存在体位性低血压的副作用,故慎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但合并脂质代谢障碍或前列腺增生的患者,尤其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可选用此类药物。
4 老年人高血压治疗注意事项
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治疗起始时用药量应为年轻人的1/2,缓慢降压,不宜很快将血压降到正常水平,因部分患者已适应长期高血压,如果突然降到正常血压容易出现头昏,甚至脑供血不足的症状。目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种类甚多,应该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合理选用药物,避免滥用药物产生不良反应及耽误病情。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应准确测量卧、立位血压。有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不论平躺起坐或起坐至站立都要慢慢进行,避免突然过快变动体位。如果觉得头不昏、无不适时方可迈步活动,防止昏倒。
5 小结
老年高血压常伴有靶器官损害,通常需要联合应用降血压药物。研究提示,合并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时选用β受体阻滞剂或长效钙拮抗剂或ACEI;合并急性冠脉综合症时多选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心梗后选用ACEI、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轻度心力衰竭时选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伴有症状较重的心衰时将ACEI,β受体阻滞剂,ARB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与利尿剂合用;另外,延缓糖尿病首先ACEI或ARB。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5-88.
[2]Hypertension in older people:A Natinonal clinical Guideline [J].Scottish Intercollegate Guideline.Network,2001,49:19-30.
[3]2003Eue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European.Society Cardi
ology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J].J Hypertension,2003;21(6):1011-53.
[4]JacksonPR,RamsayLE.First-line treatment for hypertension[J].EurHear J,2002;23(3):179-82.
[5]Ames RP.Acomparison of blood pressure responses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systension with indamide and with thiazides[D].Amj Cardiol,1996;77(6):12-6.
[6]Chobanian AV,Bakris GL,Black HR,et al.The seven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a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detection,evalu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J]JAMA,2003;289(19):2560-72.
[7]黄文弈.血管紧张素与转换酶抑制剂的药理机制及临床应用[J].抗感染药学,2005;2(3):15-7.
[8]Orths,Nowichi M,Wiecek A.Nephroprotective effect of ACE inhibitors[J].Drugs,1993;46(suppl2):18996.
高血压病的治疗经验 篇7
本文从3个方面浅论如何加强的防治高血压病的社区健康教育。
1 健康教育体系
目前, 高血压病在我国, 尤其是城市流行的特点仍是“三高”、“三低”, 即发病率高、并发症发生率高和病死率高, 检出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1]。因此, 社区防治主要目标是在一般人群中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在高危人群中降低血压水平;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管理率、服药率和控制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这就要求社区健康教育首先要从构建防范体系入手, 打好健康教育的基础。
1.1 落实机构, 培训人员, 明确责任
高血压病的社区健康教育是一项社会性工作, 需要社会各方面密切配合共同努力, 社区和医疗卫生主管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 落实具体人员, 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明确工作责任, 社区要与建立双向配合, 双向转诊制度。人员包括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志愿者, 人员是社区健康教育的实施骨干, 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要通过举办高血压防治业务知识学习班和研讨会, 使专业人员能不断更新知识, 及时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方法。
1.2 加强检测, 掌握第一手资料
要制定和落实社区35岁以上人员血压首诊检测制度, 通过初步的血压检测, 区分出不同的宣教对象, 发现血压高于正常值的要在标准条件下统一规范再次进入测量, 发现异常的建卡追踪, 及时发现高血压患者。
1.3 健全防治档案, 建立化管理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居民健康查体的基础上, 建好健康档案, 并进行机存档、分析、处理, 实行科学化、系统化管理。对高血压患者按楼牌号分块管理, 建立健全高血压患者 (包括患高血压病后并发相关疾病的) 人群、高危人群和社区全人群的健康档案, 全部资料统一进微机, 不断筛检高血压患者, 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高危人群并无绝对标准, 多根据项目要求而定。凡具有下列一项危险因素者, 均可列为高危人群, 并应作为筛检重点对象:父母双方或一方有高血压病史者;体质量指数≥25kg/m2或超重肥胖者[体质量≥1.1×身高 (cm) -105者];摄盐量≥10g/d者;善饮高度白酒者 (每次60°以上白酒≥100mL, 且饮酒>4次/周) ;血压值偏高:SBP 17.33~18.53kPa和 (或) DBP 11.33~11.87kPa者;吸烟量>20支/d;经常接触噪声、紧张度高、情绪不稳定者;连续口服避孕药物1年以上者;少运动者。对前6项的高危人群应作重点健康教育对象。
2 健康教育内容
社区中开展高血压防治健康教育要区分对象、讲求实效, 否则是事倍功半, 难以持久坚持, 因此, 无论是内容还是方式选择都必须有的放矢, 不能强求一律。
2.1 高血压患者的宣教重点
对高血压患者是的高血压社区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 除讲解高血压相关病理知识、危害性外, 主要是进行治疗、护理与保健指导, 包括以下内容。
2.1.1 饮食指导
减少食盐的摄入量, 每日食盐摄入量<5g为宜;保证合理的膳食, 增加优质蛋白质, 如鱼、肉、蛋、豆制品, 增加钾、钙的摄入, 多吃维生素含量较高的新鲜水果和蔬菜, 如芹菜、卷心菜、西红柿、苹果、西瓜等;保持脂肪酸良好的比例, 少吃动物脂肪, 以植物油烹调为主;饮食易消化且保证足够的营养, 以少食多餐为宜, 禁食辛辣食物;多食粗纤维食物, 保持二便通畅, 以防止因用力排便产生的不良后果;有效控制食量, 减肥控制体质量, 最有效方法是节制饮食, 减少每天摄入的总热量;戒烟, 因烟中含有尼古丁, 能刺激心脏, 使心跳加快, 血管收缩, 血压升高;限大量饮酒, 尤其是烈性酒可使血压升高。
2.1.2 用药指导
总体原则要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 注意观察降压的各种不良作用, 当血压降低后不可马上停药, 应减到维持量 (最小有效量) , 并坚持长期服用。同时用药因人而宜, 根据病情适时适量调整, 具体而言, 指导早期轻度高血压患者先使用镇静药提高睡眠质量, 解除情绪紧张和烦躁, 多可使血压降低。在使用降压药时, 应从单一的小剂量开始, 一般常用坎地沙坦酯片、复方降压片等。经一段时间治疗后, 再根据血压水平适当以减剂量, 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中、重度高血压多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肾等脏器功能受损, 应指导其选择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的药物, 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也可适当联合应用利尿剂, 并根据血压变化适当增减剂量。若患者条件许可时, 可选用长效制剂, 以提高患者依从性, 达到平稳降压的目的。并教育患者坚持长期服药。对血压较高者, 血压应逐步降低, 避免药物使血压骤降引起重要脏器供血不足, 发生不良反应。教会患者自己测量血压, 以便及时了解血压控制情况, 做到适当增减药物。
2.1.3 运动指导
研究表明, 体力活动是独立的降压因素, 具有巩固药物降压效果的作用[2], 要积极向患者宣传适当的锻炼和体力劳动, 不但能增强体质, 还能达到减肥和维持正常体质量的目的。指导患者选择适当的有氧运动, 如散步、打太极拳、跑步、登山、游泳等, 要循序渐进, 开始1次/d, 0.5h/次, 以后逐步增加, 按运动前后脉搏变化及自我感觉来调整运动量, 运动时心率一般控制在102~126次/min或运动后心率增加不超过运动前的50%为宜。
2.1.4 生活习性指导
心理因素、个人因素和环境压力常使患者采取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后者与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高有关。因此, 帮助人们正确对待环境压力对控制血压的重要性, 要让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稳定情绪, 培养宽容的态度, 不轻易发火, 宽以待人, 保持良好心态, 切忌生气暴怒、焦虑忧郁和悲观恐惧。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证充足睡眠, 注意劳逸结合, 量力而行, 不要过于劳累, 以免加重病情。
2.2 高危人群的宣教重点
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除遗传原因外更重要的还来源于对人们健康有害的生活空间环境 (如污染) 和社会环境 (主要是不良生活方式, 如吸烟、过度饮酒、暴饮暴食、脂肪和盐摄入过多、缺少运动和精神压力过大等等) 。因此, 对高危人群的健康重在矫正不良行为习惯, 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加强教育, 采用有效的监督、控制, 开展行为干预, 如控烟、限盐、平衡膳食、适度运动等。改变不良生活环境, 减少和避免高血压患病风险。同时要求他们进一步做好血脂、血清胆固醇、体质量指数等方面的筛查和监测。
2.3 大众化健康教育
对全社区人员的健康教育重在树立全面的健康观念,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防患于未然;可宣讲一些高血压病的病因, 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并发症及等内容, 同时指出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才能达到预防疾病, 促进健康,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防护能力的目的。
3 健康教育的方式
如前所述, 高血压社区健康教育方式选择上同样要区分对象、讲求实效, 要坚持面对面的个体化指导和利用媒体广泛宣传相结合, 知识普及与防护技能、指导相结合, 形式多样化、方式创新化与持久性和连续性相结合。
3.1 群体教育
将高危人群和高血压患者共同集中在一起, 采用讲课和座谈会的方式进行教育, 1次/周, 1h/次。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的相关因素、危险因素、诱发因素、疗效和预后。
3.2 个体教育
每例高血压患者均接受1次/月以上的个别教育。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 坚持规律服药, 不要随意减量和停药, 血压要经常检查, 按病情的需要及时调整药物, 注意高血压对心脑肾的影响,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3 随机性教育
根据患者不同阶段不同的健康问题及时指导, 应针对患者情况讲解疾病知识,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使其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疾病。对老年患者, 要指导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自我心理平衡, 自我创造良好的心境。
3.4 社区宣传画, 书面教育
形式要多样化, 如在社区内制作宣传栏、黑板报, 编写有关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小册子发放给居民, 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集中讲课接受咨询, 相互交流。
3.5 影像宣传及电话咨询
可在小区广播、影视频道或局域网播放高血压健康知识讲座的影像节目, 向重点对象赠送高血压健康知识讲座VCD, 以增强宣传的形象化, 此外, 可开设高血压防治咨询电话, 及时解答疑虑, 发现患者康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以纠正和正确指导。
参考文献
[1]明凤萍.浅谈高血压的社区防治[J].医药卫生, 2007, 23 (2) :278-279.
浅析高血压病的治疗 篇8
1非药物治疗
1.1 减轻体征, 限制钠盐
肥胖与高血压有明显关系, 减轻体质量可使血压下降。同时, 限制钠盐。我国饮食摄钠量平均为15 g/d, 远超过WHO建议3~5 g/d。
1.2 补充钾盐
高血压的发生率与钾的摄入量成负相关。补充钾盐降低血压, 因为:①钾可减少血浆肾素活性;降低交感神经活性;②血钾浓度增加使阻力血管的紧张素Ⅱ受体减少, 使血管扩张。
1.3 补钙, 补镁
高血压患者应保持足够的钙摄入。起到抑制甲状旁腺分泌高血压因子 (PHF) 作用。同时补充镁。低镁伴有的血钾、对降低药可产生耐药性。给予镁治疗, 也可降压。
1.4 脂肪、纤维和素食
①、食物中减少脂肪, 可使扩张血管的前列腺素增加;②多食性纤维素食, 钾盐含量高, 同时减少钠, 蛋白质摄入, 对高血压有利。对以上非药物治疗3~6月不能降压, 就采用降压药治疗。把舒张压控制在100mg以下, 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80 mm Hg, 无论有无症状也需治疗, 宜将血压降至140 mm Hg以下。
2药物治疗
2.1 利尿剂 适合浮肿、心力衰竭老年患者。常用双氢克尿噻。此药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缺点干扰代谢, 血糖增高, 引起低钠、低钾、目前主张用吲达帕胺2.5 mg/d, 此药物利尿又钙拮抗, 可以经肾、胆汁排出。肾衰也适用。对糖, 血脂无影响, 正被选为一线降压药。对老年高血压使用利尿药, 推荐用小剂量, 定期测血钾、血脂、电介质和血糖。
2.2 β受体阻滞剂, 适应心动过速, 劳力型心绞痛对老年高血压降压较青年高血压差。因前者多属低肾素型高血压, 故不作为首选。β受体阻滞剂能减慢心率, 对抗心律失常, 对高肾素型高血压或肾性高血压, 伴有心绞痛、心肌梗死适宜。可选择β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 美托洛尔, 降低外周阻力。临床上用杓型高血压采用比索珞尔5~20 mg/d, 能有效控制24 h血压及晨醒的高峰血压, 还可采用卡维地洛, 此药不影响血脂, 血糖, 且能增加心排血量。降低外周阻力, 也是治疗心衰的新药。对β受体阻滞剂, 老年高血压用药不良反应较多, 因可使左室损害和支气管收缩。故对有窦房结病变, 左室功能不全和阻窦性肺气肿老年高血压不宜使用。
2.3 CCB能扩张阻力血管、增加心脑肾血流。逆转左室肥厚量抑制硬化形成, 对脂、糖代谢影响小, 降低支气管平滑机张力, 适应伴冠心病、糖尿病、重症高血压治疗。推荐是尼莫地平30 mg, 3次/d, 硝华吡淀10~20 mg, 3次/d, 或选择硝苯吡啶缓释症30 mg, 1次/d, 尼索地平5 mg, 1次/d, 氨氯地平2.5 mg~10 mg.qd, 老年高血压主张长效制剂使用方便, 降压平稳, 且硝苯吡啶控释后和氨氯地平降低血压不影响昼夜节律, 降压效应谷/峰比较满意。拉西地平降低夜间血压, 也能有效控制高峰期血压, 宜用均型同时有冠心病患者。但本药有头晕, 面朝红, 浮肿、心动过速, 故应小剂量开始, 或合用利尿剂或ACE减轻。
2.4 ACE1 能递转左心室肥厚, 对高血压伴糖尿病可减轻肾小球硬化, 改善胰岛素敏感和糖耐量异常, 具有保钾作用, 对心衰适用。但对双侧肾动脉狭窄不用。老年人用量宜小, 防直立性低血压。常用药物;卡托普利12.5 mg/d, 依那普利2.5 mg/d, 长效制剂赖诺普利5 mg/d, 培哚普利1 mg/d。24 h降压显而稳定。不良反应有低血压, 高血钾, 避免与含钾利尿合用;干咳高达10%~20%。曾有专家指出, 吸入色甘酸钠可有效, 或更换其他ACE1。曾有专家指出, 吸入色甘酸钠可有效, 或更换其他ACE1, 消除药源性咳嗽。
2.5 α受体阻滞剂 易致直立性低血压。最大优点不致糖代谢紊乱, 能降低LDL和HPL, 能降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适用高血压并冠心病, 糖尿病者。新型药多沙唑嗪1~16 mg/d, 四喃唑嗪能改善尿流情况, 对伴前列腺可作首选。但此药易产生低血压, 老年人慎用。
3讨论
对于老年高血压治疗, 不仅积极降压, 更重要是保护靶器官。防止心脑肾损害及严重并发症。另一方面, 要考虑长期用药的不良反应, 对不同程度高血压及不同个体。其病因, 病理的主要环节以及对药物的反应。必须注意用药个体化, 同时注意以下几点:①老年高血压多有全身动脉硬化, 降压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影响重要脏器血供, 诱发肾功不全, 心肌梗死, 脑血管意外;②老年人植物神经功能差, 避免使用交感神经阻滞剂, 注意发生体位性低血压;③老年心肌收缩力和窦房结功能减弱, 因此, 避免单用抑制心肌收缩力和影响心脏传导降压药;④老年多伴肾功能减退, 降压药应控制在常规量1/2~2/3左右。以免造成药物毒性反应;⑤避免用强利尿剂, 防止电解质紊乱。
参考文献
[1]刘国仗, 张宇清.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内科杂志, 2000, 39 (2) :140-144.
[2]张维忠.血压变异和晨峰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6, 34:287-288.
高血压病的治疗经验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9月该中心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22例, 将12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患者各61例。对照组61例患者中:男31例, 女30例;年龄在39~82岁, 平均年龄为 (61.4±3.8) 岁;病程在7~26年, 平均病程为 (13.1±5.5) 年。研究组61例患者中:男32例, 女29例;年龄在38~79岁, 平均年龄为 (60.3±3.6) 岁;病程在6~25年, 平均病程为 (11.6±5.1) 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相关数据具有较好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制订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版) 》中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mm Hg[2]。所有患者均意识清楚, 能以文字或语言与研究人员沟通。经研究人员解释、说明研究目的后, 自愿参与本研究。研究对象排除合并精神异常、智力障碍、认知障碍、继发性高血压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药治疗。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口服, 1次/d;卡托普利片25 mg口服, 2次/d;辛伐他汀钠片20 mg口服, 1次/d。3个月为1个疗程。
研究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健康教育干预: (1) 制订高血压患者健康知识宣传手册, 患者来中心检查或治疗时, 由护理人员将健康宣传手册发放患者, 并给予相关指导。 (2) 开展健康讲座, 其内容包括: (1) 高血压知识讲解:讲解高血压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危险因素、并发症预防等。 (2) 心理指导:告知患者心理情绪对血压值的影响, 让其在生活中尽量避免情绪激动, 如若遇到精神压力或烦恼时, 要通过与人交谈或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减轻心理负担。 (3) 生活方式指导:高血压患者应以低盐、低胆固醇、低脂、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饮食为主;戒烟、酒;忌食辛辣、动物内脏、甲壳类食物;按时休息, 保证睡眠质量;定时进行体育活动, 以巩固药物降压效果。 (4) 用药指导:高血压属终生服药治疗的疾病, 因此, 让患者清楚按医嘱规律用药的重要性, 嘱患者定期复查, 按医生指导调整药物剂量, 以保证治疗效果。 (3) 定期随访:每3个月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随访一次, 随访过程中医护人员做好上述内容外, 教会患者进行自我监测:教会患者正确运用血压监测设备, 并做好相应记录, 医生会根据患者日志了解病情变化情况, 以便及早采取措施, 预防并发症发生及控制病情发展[3]。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检测值进行统计并对比。
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设计的《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调查问卷》进行评估, 其中服药依从性、体育锻炼、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各以0~4分进行测量, 0分最低, 4分最高, 以总分评价自我管理能力, 总分为0~16分, 分数越高, 表明自我管理能力越高。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用同一问卷进行调查, 评价干预效果[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对输入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行t检验, α=0.05确定为检验水准,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压检测值对比
治疗3个月后, 研究组患者血压检测值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与对照组对比, 研究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明显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对比
研究组患者血脂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3。
3 讨论
高血压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 也是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子。有大量研究资料表明[5,6]:患者不良生活方式与行为起着加重病情发展的作用。近些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 高血压发病率也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 其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主要疾病之一。由于多数患者缺乏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 加之自我保健意识不足, 致使患者血压水平值控制不理想, 波动较大, 增加了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的危险[7,8]。本研究探讨了药物和健康教育双管齐下对高血压患者的作用。
在药物治疗中, 本研究采取西药治疗的方式, 其中,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是临床常用的钙离子拮抗剂类降压药物, 已经广泛被应用于高血压临床治疗中, 本品是外周动脉扩张剂, 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 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从而降低血压, 而且还不会引起水肿、头痛等不良反应。卡托普利片为竞争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使血管紧张素Ⅰ不能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 从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并通过抑制醛固酮分泌, 减少水钠潴留而降低血压。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两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后其血压检测值均有显著改善, 其与宋立成的研究结果相似[9]。
而研究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了健康教育, 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血脂水平测量值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说明在药物干预的前提下, 健康教育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其有利于让患者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并提高用药依从性, 从而更好控制血脂水平, 有利于高血压疾病的控制。与王利研究一致[10]。
综上所述, 药物联合治疗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病治疗的疗效良好,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药物联合治疗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病治疗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9月该中心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22例,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61例 (给予药物治疗) 与研究组61例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康教育干预) , 将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的血压检测值、血脂水平和患者血压自我管理能力进行对比。结果 2个月后, 研究组患者血压检测值与对照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血脂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将健康教育干预应用于高血压患者治疗中, 能够有效纠正患者不健康生活方式, 增加患者自我保健意识, 对改善患者血压水平、血脂水平具有良好作用,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 有效控制血压。
关键词:药物,健康教育,高血压病,疗效
参考文献
[1]刘广兵.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 10 (22) :1766-1767.
[2]倪梅.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患者整体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9) :72-73.
[3]张颖, 韩素霞.不同服药时间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 2011, 11 (10) :2200-2202.
[4]姚旭, 高春兰.“择时给药”在非勺型高血压患者中运用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14) :1796-1797.
[5]张建玲, 李忠东.老年患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合理性的调查与分析[J].人民军医, 2012 (11) :1081-1083.
[6]曹淑玉, 王丽萍, 刘义欣, 等.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室性期前收缩16例分析[J].人民军医, 2010 (8) :607.
[7]杨犇, 杨克虎, 田金徽, 等.氯沙坦与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9, 6 (5) :91.
[8]崔玉国.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 (2) :101.
[9]宋立成.自拟平肝降压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68例[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3, 26 (4) :423.
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选择 篇10
1 药物治疗
1.1 噻嗪类利尿剂
以氢氯噻嗪为主的噻嗪类利尿剂一直是降压药物的主力军之一, 无论单用或与抗高血压药物联用, 均有明显的治疗效应。临床研究表明, 利尿剂不仅可以很好控制血压, 还可减少心血管病、脑卒中的病死率[2]。因此, 利尿剂仍可作为高血压治疗的一线药物。噻嗪类利尿剂所致的低钾血症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因此, 对氢氯噻的应用剂量应小, 一般口服12.5mg, 1~2次/d为宜。
1.2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 (BB) 以阿替洛尔、美托洛尔为代表。这类药物的降压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可能通过4个方面发挥降压作用。一是阻断心脏β-受体, 降低心排出量。二是抑制肾素释放, 降低血浆肾素浓度。三是阻断中枢β-受体, 降低外周交感神经活性。四是减少去甲基肾上腺素释放以促进前列环素生成[2], 从而降低血压。剂量分别为12.5~50mg, 1~2次/d。和25~100mg, 1~2次/d。大量的研究提示, BB制剂降压安全有效, 一般能使SBP下降15~20mmHg, DBP下降8~15mmHg, 对患者的生命质量无明显的影响。
1.3 钙拮抗剂
钙拮抗剂 (CCB) 可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高血压, 尤其适用于老年高血压或合并稳定型心绞痛, 以及妊娠高血压。作用机制主要通过Ca2+内流和细胞内Ca2+移动的阻滞而影响心肌平滑肌细胞收缩, 使心肌收缩性降低, 外周血管扩张, 阻力降低, 达到降低血压。代表药如康宝得维、硝苯地平缓释片等。有人对452例轻、中度高血压服用非络他平缓片进行治疗前后生命质量测定。结果在患者生命质量方面表现出得分变化缩小。表明该药既有降压效应又能维持患者的生命质量安全[2]。ACTION研究也证实, 硝苯地平缓释片可以安全有效地减少冠心病特别是合并高血压的心血管的事件。200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 (ESG) 在年会上还确立了硝苯地平缓释片在稳定型心绞痛中的安全性, 尤其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提示CCB降压效应不仅良好而且对患者的生命质量无较大影响。但对本品过敏、哺乳期妇女禁用。
1.4 血管紧张素转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转酶抑制剂 (ACE1) 的降压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减轻外周阻力而降压。ACE1制剂较多, 代表药如依那普利、卡托普利等。该类药物安全有效, 能全面保护高血压患者的各个靶器官, 显著降低心衰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尤其适用于老年性高血压患者[3]。它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咳嗽而限制了人群中的应用。有研究报道, 在治疗老年高血压过程中, ACE1增加了低血压发作, 从而影响了脑和冠状动脉的循环。因此, 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主要采用小剂量治疗[4]。
1.5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剂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剂 (ARB) 的共同特点是选择阻断ATI受体, 降压作用温和而平隐。药如缬沙坦、替米沙坦、依普沙坦、坎地沙坦酯等为代表, 特别是依普沙坦, 它不仅是一种新型的ARB制剂, 而且对重症高血压疗效满意。有人报道用依普沙坦600mg/d治疗高血压, 其中43.65%的为重症高血压, 结果该药能明显降低血压, 尤其是收缩压, 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减少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的发生, 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2], 故2007年ESC/ESH高血压指南推荐, 对于那些曾发生过心梗事件伴有高血压患者, 早期使用ARB制剂, 对降低心梗复发或死亡有益[5]。这些益处可能与这些药物特殊的保护作用相关。
1.6 α-受体阻滞剂
本品为选择性突触后α1肾上腺受体阻滞剂, 通过阻滞突触后α1肾上腺受体而引起周围血管阻力下降, 发生降压效应[5]。代表制剂为多沙唑嗪。这类药物的主要优点既降血压, 又降血脂, 对胰岛素抵抗也有良好作用。尤其适用于前列腺肥大及排尿障碍的高血压者[3]。但α受体阻滞剂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故在老年人群中不主张作为一线降压药[4]。
2 联合用药原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不少学者研究表明, 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与24h平均动态血压的被动程度相关。持续24h平均动态血压的稳定降压对减少靶器官的损害具有重要意义。当单一降压药不能在24h有效控制高血压正常或接近正常时, 应选用2种或2种以上的联合用药[4]。
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具有干预多发病机制, 达标率高的优点。联合用药的形式目前有三种:一是利尿剂+BB (比索洛尔与氢氯噻嗪) ;二是利尿剂+ACE1或ARB (氯沙坦、缬沙坦与氢氯噻嗪) ;三是α-受体阻滞剂+BB (卡洛地维等) [4]。对联合用药的结果, 有人评价更有利于心脑血管的事件的减少, 可成为成千上万患者获益,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临床研究[7]。
参考文献
[1]武丰阳.我国人群高血压及其危险因素因素病学研究进展[J].医学论文通讯, 2003.32 (12) :27-29.
[2]何华虹.中国医师临床用药手册 (第一辑) [J].广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研究所, 2005:7-20.
[3]杨世亭.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物的合理使用[J].中原医刊, 2008, 43 (10) :67.
[4]李娟, 孙宁玲.老年高血压治疗进展[J].中国心血管病杂志, 2005, 10 (4) :312.
[5]武警陕西省总队医院药剂科.药学信息, 2008, 4:49.
[6]陈灏珠.内科学[M].4版.北京:人民不卫生出版社, 1998:224.
相关文章:
预防治疗高血压的方法02-04
老年高血压预防的论文题目02-04
奶牛酮病的治疗与预防02-04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02-04
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02-04
预防高血压病五大措施02-04
近视的预防与治疗02-04
肾性高血压的治疗02-04
浅谈高血压的治疗02-04
高血脂的预防和治疗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