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读书(通用10篇)
篇1:美文欣赏读书
按说人哪,一旦对某种事物酷爱久了,皆能产生癖好。就说我酷爱读书而言吧,起先那会儿,我主要是订阅了几本《短篇小说》、《小小说》等类的书籍。可是怎么也让我读不出瘾来。后来在不经意间,我又发现了几种散文类的刊物,于是,每年那五大家散文我就变换着订了两三本。嗬,我这一读不打紧,还真就上了瘾。结果这一读就是三十多年。另外《人民日报》有很多版,更是我必看的内容。故此,到目前我也始终不肯罢手。
说实在话,我读了这么多年的散文不但没有读够,反而让我愈读兴趣愈浓了。可谓凡能看到的报纸副刊我都必看。特别是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以及尚有散文以外的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都是我不断地细细的品味,去关心了解人民所反映的各方面的问题。除此,每月那两本散文刊物,每月刚刚一到,不等到月底这几本刊物我就读完了。之后,我就重新反复去品味我读过的散文。依稀记得的是,每每我读一篇耐人寻味的好散文时,我就反复地读它好几遍。因为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沉思子自知的。所以每次读完了,我就像打麻将又和了一把那样惬意的滋味儿。另外你想写出一些好散文来,你要想获奖,你就必须多读一些名家文章,或上乘之作。因为有的作家说过,可以不会写小说,可以不会写诗歌,但你必须得会写散文,看来写好散文是多么的重要。
因此,我对散文产生的兴趣儿,总是特别大的。那么我对散文是怎样产生如此的吸引力呢?按我的体验是:读散文它能陶冶人的情操,磨炼人的性格、引起共鸣、还能增强人情味儿,更能了解到人情世故的真、善、美,假、恶、丑。记得每当我读到那些浩瀚妖娆的秀美山川,以及那栩栩如生的风土人情的散文时,恍若我就置身在那里一样,仿佛那些怪石嶙峋、繁花烂漫、山舞银蛇皆尽收在眼底。另外,散文里有诸多的见解和指导人们怎样去做一个正直的人,怎样去做一个有道德、有品德、有觉悟的好人。
通常,我读散文还感觉到,散文的文体颇多。你看:有的散文把人生的感悟写得是那样淋漓尽致、溢满真情、调侃百态;有的写得是那样自由浪漫赋有哲理、感人肺腑、沁人心脾。那铿锵饱满的叙语,就像那潺潺的小溪淌入你久旱干涸的知识心田,去滋润你的智慧之树越发葳蕤。特别是每每读到了一些游记时,那些绚丽缤纷、旖旎夺目的风光,姹紫嫣红的幅幅画卷和那五光十色的景致时,着实让你陶醉在遐想万千之中……
再说,每当你读到了一些名胜古迹、那逶迤连绵的大小山脉,以及那花草树木蓊郁葱茏、芳草竼菶的文章时,似乎那妩媚绮丽的风光就展现在你的面前;还有那魑魅魍魉、虎哮狼嚎之说等等,无时不萦绕在你的脑际……朋友,不知你读到了没有?读散文还能分享着文章中的真情实感的呼唤,那涓涓赤诚的话语,温馨的倾诉;那或欢或笑,或喜或悲,那充满浓郁乡土生活的气息,那催人泪下的真情实感的 篇章,无不唤醒你怅然若失的梦境,让你沉浸在无比回忆之中不能自已。
更让我难忘的是,读散文它还能解除人们很多方面的烦恼、忧愁、困惑。如:倘使你受到了某种事物干扰不能自拔时,当你情绪低落时,当你沮丧、压抑、懊恼时,当你消沉悲痛时,当你做事彳亍徘徊时,当你气馁、彷徨、迷惘、惆怅时,每每在你读的那些散文里都能找到合适的答案。真的,我委实有着深深地体验啊!
正因为散文有如此大的魅力,因此才使我多年来迷上了散文(小说看得很少了),可谓每日里散文就像磁铁般的吸引着我。每天在工作之余、家务之余,我就是读书,甚至把三十年以来订阅的散文都拿出来看过了三遍以上了。可是这也不好,因为在平时的生活中,光注重读书了,结果就很少和家人唠唠家常什么的,这样妻就经常很生我的气,说我就是没有正事。其时话又说了回来,你说我烟不抽、酒不喝,麻将不打、扑克不摸,家务活咱该干的咱都干了,之后一有点儿时间我就是读书或写点散文等文章什么的,就连电视都极少看,这还不行吗?
然而就因了我长此以往的在一个肃静的一隅读书,久而久之地不和家人的情感沟通,结果让妻经常面带愠色地嘟嚷我,数落我:说我不陪她看看电视啦,或者去逛逛商店啥的……有时还冷嘲热讽地说我见异思迁了,或有别的想法了。就这样弄得我们家里经常弥漫着火药味儿,甚至发生过很多次轩然大波。的确,记得妻动辄就发火说:“你简直走火入魔了,你天天看那玩意儿能当饭吃当钱花?每天你半宿半宿地看,有啥用?都啥年代了,不去琢磨琢磨多挣两个钱儿。要是靠你那点儿稿费,全家人不知饿死几个来回儿了呢!我看你纯属有病……”
然而,不管妻咋样奚落我、揶揄我,我读写散文这口嗜好是痴心不改初衷了。说来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我读书读到了凌晨一点多了,妻从梦中醒来后,一看我还在读书,便出于怜悯之心,顺手“啪”地把灯给闭了。当时我读得正津津有味儿呢,于是我也没有言语,索性把灯又打着了,接着妻又给闭了。这可把我气坏了,于是俺俩就较上劲儿了!你闭了、我就点,你闭了、我就点。就这样我们僵持了十多次。妻一看没招了,蓦地起来“嗖”地把我的书给抢走了,之后又把她的被褥也都拿走了和我分了居。打这以后,妻就和我每天是退避三舍了好长一段时间。后来我一想,人家也是为咱好啊!那咱也得见好就收吧……是的,物极必反嘛。按说我们在红尘中,不管你干什么,都要把握个“度”,千万不要一意孤行啊!
虽然我与妻几经矛盾,几经波折,可是妻也没有阻拦住我一如继往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于是乎妻只好急转直下,力挽狂澜,连连出台了恻隐之心,从而也为我迎来了妻的情感之光。于是妻就常常给我腾出了大量的时间,让我尽情地驰骋在书山里。她不但支持理解了我,还在夫妻缱绻之河里,频频地掀起了爱的涟漪,隔三岔五地给我做点儿好的吃。是啊,看起来不管你干什么,只要你做到了家,你那积极向上坚韧执著的精神,就会感动“上帝”的。是的,即使在那夫妻荒芜的情感沃土之中,也会长出友谊的新苗来;即便在那夫妻蜿蜒干涸友爱的沙滩上,也能撑起那爱恋的风帆……
自从妻不反对我读书嗣后,家中无不沉浸在和谐的气氛中。记得有一次我给妻读了一篇《人与狐》的散文(《散文》刊物发表的),这篇散文把人与狐狸产生的情感写得特别的细腻感人。妻听后就说:“原来我没成想散文里这么感染人人哪!难怪你读了这么多年也没读够啊!”因此,从这以后我时不时地就给妻读上一篇生活味较浓的又很感人的散文。自从我给妻读了几篇散文后,嚯,让妻真就听出了瘾、上了瘾。最让我出乎预料的是,在后来的光景里,妻一有时间居然和我抢着看起散文来了,每期刊物一到,得让她先睹为快。而且一有时间,还念给全家人听,有时家人听后笑得前仰后合的。故尔我问妻散文咋样,妻说:“我没成想散文这样吸引人哪!有一回我看一篇写‘母亲’的散文时,把我都看掉眼泪啦!不知咋的,小说我一看就够了,怪不得你都看出瘾了啊?!”是的,让我委实没想到的是,妻也在潜移默化地读散文中读出了甜头。
其实,我看了几十年的报刊和散文等书籍不白看,所以到目前我业已荣获国家级散文等各类作品一、二、三和优秀等奖项,已达三十次了。因此,对这一情形,还真感染了我全家老小读书的热情。到现在我们家,不但我看散文、妻看散文,就连我的两个女儿也都看起了散文(现在的年轻人极少看纯文学的)。那么以我看来,朋友,读书读报吧,更要多读散文。因为散文里的谈笑风生、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散文里妙语连珠、感人肺腑、耐人寻味、扣人心弦的话语,皆能使你各项生活的情趣盎然起来。同时那妙趣横生的散文里,每当你读完之后,委实让你回味无穷,浮想联翩,真的。可见我读散文上了瘾,然而,就连俺的妻也读上了瘾!
公众号:天府散文
篇2:美文欣赏读书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大小小的事逐渐繁琐,愁绪总会不经意间找上门来,使我一筹莫展。没遇上书之前,每当遇到烦心琐事,总会用眼泪、绝食等消极手段与其抗衡,次次的无济于事,甚至烦恼的变本加厉,使我不得不寻找解忧之策。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多愁善感的性格依旧不变。在校园中踱步,沿途花草随风舞动,充满生机,一向倾心于草木花卉的我,更是为此而动容,连忙拿出手机,试图将这一时的惊艳锁定。然而,按下快门那刻,现实中扭着婀娜身姿的它们,在手机四方屏幕的禁锢下,一动不动,生机全无,不免有些失望。
抬头仰望天空,寻找一丝慰藉,正赶冬风扒着树的衣服,那一刻,仿佛身体每个细胞都流露着伤感。
风的寒意使眼泪的温热变得明显,45º仰望天空,不让眼泪滑落,在心中安慰自己,虽美只有一瞬,但可在心中永恒。
好像依旧缓解不了愁丝,便携着内心的遗憾回到寝室,伤感的因子在空中摇曳,手机恰巧没电,房间空无一人,能陪自己的,唯有那枕边书了,便极不情愿的捧起。
轻轻翻开书页,一股笔墨书香扑鼻而来,一点点侵占我的心情领域,顿时如获珍宝,便用最柔情的目光扫过行行文字,书对我说:“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书让我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书以无声的形式安慰着我,使我不再纠结叶的离去,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而是用一种要走的留不住,不走的不用留的心态面对这一切。渐渐将遗憾释然,无声地带走我的伤感。
曹操认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我看来:“何以解忧,唯有读书”。
朋友,如果你现在的心情处于低谷,那么请你找本书来,当你傲游于书海之中,你会发现,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他在茫茫书海中。
篇3:欣赏诗词,首先是欣赏自己
要避免焦躁,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欣赏自己。最可怕的不是别人不喜欢你,而是你不喜欢自己,觉得钱比别人挣得少,看到别人会紧张,想想身上有很多毛病;做的很多事是自己不愿意的,这也是自己不喜欢自己的原因。我们多读一点书,多读一点诗词,多少可以摆脱一些焦躁,自己也会喜欢起自己来。
古诗这个东西常常是这样,小时候读不太懂,但朗朗上口,读得兴高采烈,后来就疏远了,就觉得跟我有什么关系?那是因为你对它了解得不深,没有把诗词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如果说文学创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不是由作者一个人完成,而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作者把自己的人生情感和经验用一种他认为完美且有创造性的语言形式,封存在诗词中。你去解读时,会把自己的人生情感和经验注入进去,把你的事件投放到他的诗歌意境中,产生了你对人生的感受和体会,它就变成了属于你的作品。
当然,你对古诗词的理解与你调动的知识背景有关。你能够调动的知识背景越丰富,你对诗词的理解越深厚。写诗追求一种情感的恰当表达,以及在这种表达中所带来的精神愉悦。所以读诗还需要对语言的敏感性。
我们如何教孩子读诗?我女儿是很小的孩子,有时我会把一首诗演成一个节目、一个过程,很开心。你读一首诗觉得开心吗?你能使孩子也对这首诗觉得很开心或很感动吗?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女儿刚刚可以念句子时,我就让她读这首诗。诗中有非常深的感情,那种无法用言语说清、豪迈又悲伤的感情,那种随时可能丧失生命的惋惜和不愿意。面对死亡威胁时,人不愿意变得很萎靡,表现出一种豪迈,但豪迈的背后又隐藏着复杂的东西。这样复杂的东西,孩子今年读一遍,明年读一遍,从5岁开始读,到20岁的时候,真懂了。
我们为什么还能够喜欢古代诗词呢?因为那是美好的东西,生活在一个更漂亮的空间里,对我们的孩子有更好的感情,这都是很美好的事。这是我们生命中值得做的事。
篇4:美文祛疾,我的读书养生法
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和五声“呼、笑、歌、哭、呻”之间是有对应关系的。如果经常发出呼喊的声音,就可以适当地排泄郁闷的情绪,达到舒肝气的作用;如果能笑口常开,适当的笑可以缓解心脏的压力,对于防治冠心病有积极的意义;唱歌可以升举脾气,使脾气不至于下陷,脾虚的人除了运动之外,唱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哭可以宣泄内心的苦闷,有泪不能悄悄往肚子里流,但过度的悲伤也会损耗肺气;肾虚的人往往会表现为呻吟不止,呻吟的声音是从肾脏里面发出来的,它提醒你应该保养自己的元气了
“书者,舒也”,文学作品是一种引发欣赏者情感共鸣的触发剂,读书既可以消遣,也可以排忧解闷。“言以散郁陶”,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发出声来,随着琅琅的读书声,你的心情随着文章而动容,时而低沉,时而高亢,内心的焦躁等各种不良情绪会不知不觉地消散于无形,这样就起到使身心松弛的作用。
观赏美景使你心情舒畅,优美的文章可以洗涤你心头的灰尘污垢,使你的生活重新变得阳光明媚,生机盎然。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虽是范仲淹谪贬之时所做,但读它时你完全为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所感染,内心一下子变得洁净无比,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不论是生活中遇到了什么苦痛,你都能够“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了!
闲来无事,吟读诗书,乐此不疲,书中的春风暖阳,桃红柳绿,秋风皓月,孤舟独钓,寒江映雪,长河落日,月落乌啼,蝉鸣千古,风流人物,清泉溪流,巴山夜雨……,动静结合的蓝天白云,刚柔相济的青山绿水,心旷神怡的和风细雨,神清气爽的鸟语花香。去书海遨游,使人心态平和,修养心性,书中万千理,静心慢慢品,不亦乐乎!
美文可以当药使,可以祛除疾病,有时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清代学者汪莹在《示儿》中说:“读书能养气,乃为善读书”。人的体质有阴阳之分,“善读书”就是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心理状况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书,以此来培养、平衡体内的阴阳之气。
阳性体质的人大多内热偏盛,容易急躁、冲动,情绪不能安静,因此应该多读一些淡泊、宁静的文章以制约这种阳气过剩的状态,使你的内心归于平静。吟诵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另外像诸葛亮的《出师表》,还有一些山水游记类的散文,比如《桃花源记》等都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
阴性体质的人大多情怠、消极,缺乏激情,容易坐失良机,因此应该多读一些可以使人精神振作的作品。多诵读豪放派大诗人李白等的诗篇有助于唤起对生活的热情,比如《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首诗想象丰富,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之作。其它作品还有苏东坡的《赤壁赋》、岳飞的《满江红》、毛泽东的《长征》、《沁园春·雪》等,读来都令人精神振作、耳目一新。
读书可养五脏六腑之气,古人总结为:“少思虑以养心气,寡色欲以养肾气,勿妄动以养骨气,戒嗔怒以养怒气,薄滋味以养胃气,省言语以养神气,多读书以养胆气,顺时居以养元气。”清代文人李渔总结了自己一生的经验说:“文字之最豪宕,最风雅,作之最健人脾胃者,莫过填词一种……”他通过写作来保健自己的脾胃,可谓别具心裁的经验之谈。
我自小喜欢诵读古今诗文名篇,对于读书给身心所带来的益处深有体会。上中学时由于睡眠时间太少,学习时难免困乏,这时候信口读起《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顿觉精力倍增。
2004年三月游历少林寺的时候心情郁闷,有缘碰到一位老者以诗相赠:“赵施略才拓春晖,红云呈瑞助元魁;军地辅其沧海上,诗人豪情壮声威。”这首诗开头的每一个字暗藏我的姓名于内,读起来使人自信心增强,对生活充满希望。1999年二月正值事业的低谷,去陕西耀县孙思邈的故乡开学术研讨会时在药王庙抽签一首:“好雨知时处处同,杏林乔木绿叶丛。算来多得天宫力,成就荣善乘晓风。”杏林不就是指的是中医吗?从此大大增强了我学医、行医的信念,所有心头的阴霾一扫而光,使我以满腔的热忱投入到我所热爱的事业中去。
美文可以疗疾,读书是延年益寿的良药。读书可以促进脑循环,延缓脑细胞衰老,预防痴呆症。历代不乏许多文化名人、文学大师,他们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在书的海洋中徜徉一生。唐代著名学者孟诜拜孙思邈为师,于养生食疗更情有独钟,得以活到93岁的高龄。“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的火箭之父钱学森老在系统工程等多个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于中医也多有研究,享寿98岁。宋代诗人陆游享寿86岁,当代文坛世纪老人巴金享寿101岁,国学大师季羡林享寿98岁。
篇5:美文欣赏读书的乐趣双语
读书的乐趣
All the wisdom of the ages, all the stories that have delighted mankind for centuries, are easily and cheaply available to all of us within the covers of books—but we must know how to avail ourselves of this treasure and how to get the most of it.
人类历来的聪明才智,世世代代所喜欢的故事,人人皆可从书本里获得,既方便又经济——但我们必须懂得如何利用这些宝藏,懂得如何才能从中获益最多
I am most interested in people, in meeting them and finding out about them. Some of the most remarkable people I’ve met existed only in a writer’s imagination, then on the pages of his book, and then, again, in my imagination. I’ve found in books new friends, new societies, new worlds.
我对人特感兴趣,喜欢与人交往,了解人。我所认识的最了不起的人中,有些起先只存在于作者的想像之中,继而出现在他的书中,最后又活跃在我的想象之中。我从书中找到了新的朋友,新的社交圈子,新的世界。
If I am interested in people, others are interested not so much in who as in how. Who in the books includes everybody from science-fiction superman two hundred centuries in the future all the way back to the first figures in history how covers everything from the ingenious explanations of Sherlock Holmes1 to the discoveries of science and ways of teaching manners to children.
如果说我感兴趣的是人,别人感兴趣的与其说是人不如说是事。书中的人,从史书上记载的第一批伟人,到街头科幻小说中描写的两万年后的超人,形形色色无所不包。书中的事,从福尔摩斯的神妙剖析,到科学的种.种发现,到如何教育儿童懂得礼貌,五花八门无所不有。
Reading is a pleasure of the mind, which means that it is a little like a sport: your eagerness and knowledge and quickness make you a good reader. Reading is fun, not because the writer is telling you something, but because it makes your mind work. Your own imagination works along with the author’s or even goes beyond his. Your experience, compared with his, brings you to the same or different conclusions, and your ideas develop as you understand his.
阅读是心智的乐事,颇有点像运动:心情热切、知识丰富、思维敏捷才能造就一个好的读者。读书之所以有趣,不是由于作者告诉了你什么,而是由于读书促使你思考。你的想象与作者的想象一道展开,甚至超过作者的想象。你的经验与作者的经验相比较,使你得出与作者相同的或不同的结论,而你在了解作者思想的同时便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Every book stands by itself, like a one-family louse, but books in a library are like houses in a city. Although they are separate, together they all add up to something; they are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other cities. The same ideas, or related ones, turn up in different places; the human problems that repeat themselves in life repeat themselves in literature, but with different solution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writings at different times.
单独一本书犹如一个独家小院,但汇集到图书馆则好似城市中的千家万户。虽然仍是各自独立,结合起来可就非同寻常了。家家户户彼此相依,还与其他城市相连。相同的思想或相关的思想在不同的地方出现;人生中反复出现的问题在文学中也反复出现,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品会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
Reading can only be fun if you expect it to be. If you concentrate on books somebody tells you “ought” to read, you probably won’t have fun .But if you put down a book you don’t like and try another till you find one that means something to you, and then relax with it, you will almost certainly have a good time—and if you become as a result of reading, better, wiser, or more gentle, you won’t have suffered during the process.
读书之所以能成为乐趣,只在于你有这样的期待。你若是只读别人说的是你“应该”读的书,那可能就不会有什么乐趣可言。但你若是把自己不喜欢的书放下另换别的,直至找到一本你觉得有意思的书,然后轻松地读下去,那你几乎肯定会乐在其中——假如你能因此而变得更高尚、更聪明、更温雅,那阅读本身就不是一种苦差事了。
扩展:灰色类英文词汇
灰色 grey; gray
银灰 silver grey;chinchilla; gray mom
铁灰 iron grey
铅灰 lividity; leaden grey
碳灰 charcoal grey
驼灰 doe
豆灰 rose dust
藕灰 zephyr
莲灰 elderberry
浅莲灰 pale lilac
鸽子灰 dove grey
鼠灰 stale grey; mouse
蟹灰 storm blue
天灰 sky grey
土灰 dust grey
水泥灰 concrete grey
烟灰 smoky grey; ash
雾灰 misty grey
黑灰 grey black; charcoal grey
紫灰 purple grey;cadet;dove grey
深紫灰 heron
淡紫灰 lilac grey
浅绿灰 eucalyptus
浅米灰 moon light
卡其灰 khaki light
蓝灰 blue grey;slate;steel grey;pike grey
青灰 lividity; steel grey;balsam green
白灰 pale grey
深灰 dark grey; dull grey; Oxford grey
暗灰 deep grey
中灰 medium grey
篇6:关于读书的美文:读书趣味杂陈
高门大户的世家子弟,家里出了一个或者几个读书人,必定要高兴脸上红朴朴的跟打了鸡血似的信心十足,那怕是倾家荡产,编圈佐借,也要供应他们出来,光宗耀袓,那也就是祖坟上冒青烟了。的确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便是现在,人们还是在沿袭着传统的人的价值观,久盛不衰,不可取代。
开科取仕,以读书为敲门砖,这本无可厚非,读书人的确异于常人,但是都想做官,那有那么多抬轿的呢?从此,科举这种制度便渐渐被有心人给歪曲了,有的可以贿赂到做官,这便多了一些庸官,贪官,他们对化出去的白花花的银子很是心痛,上任当然要以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为已任,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此言不虚,买官卖官优以清朝政府为盛,当政者的蛮夷,不是真的用知识武装起来的头脑,对王法厉害,圣人教诲沒啥概念,所以做起来也就格外无所顾忌,苦的可就是老百姓。结果给国家带来的灾祸是几百年。
我们都知道,开科取仕是从唐朝开始的,李世民说:“天下英才入吾彀中矣”并以此为沾沾自喜,从此官场也变得昏暗起来,出类拔翠的人物反不及之前靠推荐而出现官场的官风,这些在很多书上都能夠看出,反而有点人才上退步的味道,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靠推荐上去的人,大多有能力和贤名,举荐之人本着举贤不避亲的责任感,这些上去都是有真本事的人,他们博古通今,确实有经天纬地之才,举荐人也担了责任和干系,所以基本没啥猫腻。就象百里溪,张仪,诸葛亮,陆逊这些人在后世的科考中又能挑出几个,而他们可真是一流的人才。
世事洞明因学问,没有科考的时代,靠的是名气,名于乡里和地方,不单是靠说话和做事,还要那个人特别,有大众缘,也许是一个“媚”字吧!王安石有篇《伤仲永》里面的那个孩子就有所特别,为什么他的文章一出便受到那么多乡人的追捧,而如今的网络上你写了再多的文,你还是你呢?也不见得你有声名或者身升的现象发生,或许有人认为你写的是垃圾,所以,不由你不相信,幸亏之后的仲永在生活历练中归于无声无息,否则,怕是历史要重新改写也未可知。
以出世之心入世,是做官人的天道,至少我们知道诸葛亮是这么被请出来的,如果不是传言中的,“得卧龙者得天下”。刘备也不会三顾茅芦,这样不仅仅是读死书和做学问,还有骨气中的廉。诸葛亮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已及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一点能沾上贪腐之气,是因为他只要为民,无须钱财,还有魏征和刘伯温,都是这种人。是真正的人才,国之栋梁。
但是,世上还有很多人,读一辈子书,却没有一点用处,纯粹是为了一种兴趣,令人深为可惜,这大约是包含了所谓的运气在里面吧!世上的事情谁都说不清,但也强似那些投机钻营,然后得势就扰民,害民的人强百倍,至少他们是独善其身,实在无关科不科举的,那仅仅是成功的跳板,是镀金方式而已。
从晚清派出去的留洋学生之后,读书便赋予了新意,现代科学需要培养各式的人才,有些所学和掌握的,是科技,是国家强盛和发达,用他们聪明头脑去适应社会需要,对科学产生兴趣超过对文字的感应,是国之祥瑞,他们滿脑子记着公式,同样受到世人尊敬,这些学府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我们没有理由用文学修养高低去衡量他们,他们无疑是适应新形势的栋梁,与古之文人不在同一档次,古文化仅仅是其通向智慧的桥梁,这些科学人才,是人类的智识的进步,文化的拓展。
篇7:读书养心散文欣赏
读书多了宽阔视野,开拓思路,陶冶情操,修德养心。
“人生唯有读书好,莫负青春与时光。”“人不读书,则媚俗生其间,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医俗、医愚,净化心灵,塑造性格,提升品质。
书是良师益友。以书为师,似与古圣先贤对语,忘记一切荣辱得失,只有恬淡求知的心境,祈求解读人生的心灵,让心绪得到安详和宁静。书是益友,人痛苦时会得到安慰,困惑时会给以解疑,迷茫时会指引道路,消沉时会让人振作。良师益友导航,目光就可穿越历史的漫长隧道,透彻人生的真谛,修心养性,增知致雅,高德善行。
读书是对人雕琢的有效形式。人生需要雕琢,不一定雕琢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但至少应当是一棵充满生机蓬勃向上的小草,要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精神;不一定雕琢成一盆美丽惊艳的恋花,但至少应当是一枝傲然挺立散发着清香的红梅,要有“数九寒天何所惧”的气概;不一定雕琢成气吞山河、叱咤风云的赫赫名人,但至少应当是有内涵、有修养、有道德的人。人只有不断雕琢,才能自我完善,奋发有为。
读书慰藉人的心灵。没有书香气的生活,就像没有雨露滋润的大地一样干涸。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时候,雾霾漫天,沙尘暴侵袭,连阳光也充满沙尘。生命的烦恼,生活的琐碎,甚至在生命旺盛顺畅时,也会遭遇不可承受的意外挫折和恐惧。静下心来读书,可以忘却,可以反思,可以成熟,可以站在高处审视一切。读好书,就会在心灵最暗淡的时候,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和慰藉。
读书如品茶,越品味越浓。“诗书有清香。”潜心阅读,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净化心灵。善于思考,勤于发现,勇于探索,不随波逐流,不迷失方向,胸怀大志,坚持不懈,使理想变为现实。深切品味人生中,书就像黑夜指路明灯,到达彼岸江河渡船的作用,也就更加体会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清茶书香,甘甜香醇,回味悠长,人生哲理,道德智慧,展示高洁。
读书之乐,喜于目而富于心。“书中日月长。”书中有秦汉的冷月,唐宋的乐舞,明清的悲歌,开卷谛听历史的脉搏,咀嚼人生的甘苦,将世事沧桑人生百态尽展眼底,瞬间进入心灵被净化的状态。与书结缘,少一份浮躁,多一份清纯;少一分庸俗,多一份儒雅;少一份愚昧,多一份聪慧。仿佛与圣贤相对而坐,聆听教诲,感到心灵充实丰盈,思想豁然开朗,道德品位骤升。古圣先贤的论述,上下千年,纵横万里,读之发人深省,陶冶情操,益人心智。
读书潜移默化人的内心,慧化心灵,纯洁灵魂。几千年前的思想,民族精神依然砥砺如新、生动感人,就在于书籍的存在。读书仿佛置身于历代伟人巨匠之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观其行,同他们情感交融,悲喜与共。他们做人的经验和感受,就像涓涓细流渗进心田,那些做人立世的办法,会矫正行动中的过错,让人不走歧路、少走弯路,从而走得更快更好。并教会人做胸襟坦荡、纯洁无私的人,做思想高尚、行为正直的人。
“读书非药能医俗,道德无根可树人。”唐弢先生《燕雏集》序言中道:“故人白首穷经,对于那些目的不是考状元的.人,我自惟还能了解他们的心情。”肖洛霍夫说:“我希望我的书能够帮助人们变得更完美,心灵变得更纯洁。”面对尘世喧嚣、欲念诱惑、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精神失落的危机,潜心书海,快乐阅读,就会感到心灵需要文化的浸润和濡养。静心读书,神入佳境,就有春风拂面,莺歌燕舞,绿草花香,暗香浮动,阳光温煦,豪情溢胸,心境旷远之快感。融化理解,就会治疗心病,平愈心灵的创伤,愉悦心身,坦荡淡泊,宁静怡然,纯洁心灵,明理敏锐,睿智达人。
篇8:美文欣赏
原文
There once were two poor woodsmen who made a living by collecting woods in the mountain. One day, they happened to discover two large bags of cotton in the mountain and felt surprisingly happy. The cotton was light but valuable, so they carried it on their back and went back home.
When they were walking home, one of the woodsmen spotted a large bundle of cloth beside the road. So he discussed with his partner whether to discard the cotton and take the cloth instead. But his partner held a different view that since he had carried the cotton for such a long way, he would not change it with cloth because all his previous effort would turn out to be in vain. Therefore, the other woodsman abandoned the cotton and carried the cloth on his back. After walking for a while, the woodsman who carried the cloth spotted several jars of gold disseminated on the ground not far away. He felt so thrilled that he was going to be a wealthy man. So he gave up the cloth and used his carrying pole to carry two jars of gold, while his partner was still reluctant to abandon the cotton and wondering whether the gold was real or not.
However, when they just went down to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it began to rain all of a sudden. Both of them were wet from head to toes. More unfortunately, the woodsman who carried the cotton found that his cotton had absorbed tons of water and became so heavy that he could no longer go on carrying it. Desperately, he had to abandon the cotton and went back home emptyhanded with his partner carrying gold.
This story implies that we should deliberately utilize our wisdom and intelligence to make the right choice in face of every critical point in our life. Meantime, we should not forget to review all the choices we have carefully and adjust our goal accordingly. We should learn to view a certain issue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avoid being stubborn. By opening your mind to the right choice, you will be guided to a smoother way to success.
译文
丢掉无谓的固执
有两个贫苦的樵夫靠上山捡柴糊口,有一天,他们在山里发现两大包棉花,两人喜出望外。棉花轻且贵,当下俩人各背了一包棉花赶路回家。
走着走着,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扔着一大捆布,他就和同伴商量。扔下棉花,背布回家。他的同伴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走了一大段,到了这里丢下棉花,岂不枉费了先前的辛苦,坚持不愿换布。发现布的樵夫则尽其所能背起布走。又走了一段路,背布的樵夫望见不远处的地上散落着数坛黄金。心想这下真的发财了,赶忙用挑柴的扁担挑黄金。他的同伴仍是不愿丢下棉花,并怀疑黄金不是真的。发现黄金的樵夫只好自己挑了两坛黄金,和背棉花的伙伴赶紧回家。
谁知道刚走到山下。天竟下起雨来,俩人在空旷处被淋了个透。更为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背上的棉花,吸饱了雨水。重得背不动,实在不得已,只能丢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弃的棉花,空着手和挑金子的同伴回家去了。
在人生的每个关键时刻,谨慎地运用智慧,做最正确的选择,同时别忘了及时审视选择的角度,适时调整。要学会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全面研究问题,放掉无谓的固执。冷静地用开放的心胸做正确抉择。每次正确无误的抉择将指引你走在通往成功的坦途上。
篇9:读书的妙趣美文
无从管外面的世界繁剧纷扰,一人安然的倚坐在沙发上,悠暇的翘起二郎腿,面朝纱窗,窗外阳光柔媚,轻风荡漾。心无旁骛,情景相融之下,捧一本古书细品,随书中情节而心脑渐入佳境,倏忽之间,陶然忘机,废寝忘食。这当然须是一本上乘佳作,方可令人泛然其中,这便是我读书的最基本妙趣所在,读一切有益于身心成长的书。
顿腹之言,一如读书犹若补食膳药,有利于修身养性,不亚于禅坐太极,深读积久,沁入行为之中,方可觉是苦口良药、绝世神医,诸如明之洪应明所著《菜根谭》、清之王永彬所著《围炉夜话》,初看让人清心寡欲、小决使导,深读则让人宁静致远、气势非凡,此类语,绝不是泛泛空谈,浮言虚论。有道是“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反复畅读,终有所获。
再者读书犹若与贤者对语,亦如良师益友一般,可聆训诲,受鞭策,知荣辱,改过失,譬如读春秋战国孔孟之《论语》、《道德经》,闲时开卷,抱案而读,令人醍醐灌顶,自省自察,茅塞顿开。不乏有难以自律之人事,面对诱惑,屡屡明知故犯,此书不能解之,但可引从,加以艰难坎坷之事磨炼,后而上善大道,乃实践中浴火重生,破茧成蝶。
三者读书犹若品陈年佳酿,怡然醉入其中,首当其冲的是雪芹兄之《红楼》,“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其次是西汉司马迁之《史记》,北宋司马光之《资治通鉴》,每每读之,总有感慨万千,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倒不如“一杯浊酒,笑看风云”来的真实。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品味书籍,感今惟昔,不就是嚼食人生的五味杂陈嘛!诚然,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其读书妙趣之所在远远不止鄙人所述以上。
总之,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书籍是人类思想进步之阶梯,是寻找人生之真谛的光明途径,是逾越人生各种困难的法宝利器,可有一点儿,不能照本宣科读死书,那就失去了原本读书的妙趣所在。
最后,诸君今日你们读书了吗?
篇10:读书的乐趣美文
我喜欢读书,也许是小时候没有认真读书的缘故,随着自己步入军营,在严肃、紧张的部队环境中,训练之余的疲惫,思家时的心酸,使我开始慢慢学会了寻找自己的快乐,填补自己生活的空缺。于是,我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从“勉强”读书转换为“主动”读书,把“量化读书”变为“随机读书”,在不知不觉中,对书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和前所未有的依赖。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养成了藏书、剪报和抄书的习惯,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各种名言警句和上好文章,余暇时作为自己的精神食粮,慢慢品尝。对于书籍我从不挑剔,也从不轻视任何知识的力量,杂志、报刊,历史、文学、小说见之即读,并在不同书籍中感受着不同的快乐。投入时,思想会时常跟随着文字的变化不断舞动着情感的节拍此起彼伏,在作者字里行间里感受着世间的悲欢离合,共享着他人的快乐与痛苦。有时读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犹如身在其中,看到别人的幸福自己也会满心欢喜,读到动情与悲痛之处内心更会不由自主暗自沮丧。读了很多书后,我才慢慢地体会出张潮的那句—“枝头小鸟皆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的博大精深,渐渐地自己也悟出了一些读书的乐趣,虽不曾有过孔子那样的三月不知食肉味,却也着实领悟了颜回的局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的自得其乐。
在读书中感悟别人的同时,我也慢慢地学会记录自己的心情和所见、所闻,并经常感慨所想,开始学著作家们玩弄文字。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习惯于安静与独处,甚至有时日不出户,只需有书相伴,就如进入梦乡般陶醉在书山情海之中,享受着那份独自的快乐。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能动,我有时也会将自己的杰作发给编辑,虽然绝大多数石沉大海,但偶尔也会有豆腐块见于报端,每次看到报纸采用我的文章时,那种喜悦,那股兴奋劲也就把我所有的烦脑与不快抛掷九霄云外。不管时间多久,这种喜悦与快乐的味道依然,犹如一杯香醇的咖啡,一餐美味的佳肴,一首心仪的曲子,一缕柔和的阳光使我倍感温暖。因为,人生总有太多回忆,太多留恋,自己记下的心情故事与人分享,被人认可,它的价值不仅仅是给别人带去快乐,成为读者生活中的调味品,而且坚定了我对知识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