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血脂异常(精选十篇)
老年血脂异常 篇1
临床常用的调脂药物有他汀类、贝特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天然他汀类、烟酸类等。他汀类的使用占绝对优势,故其安全性亦最受关注。老年患者常常合并多种疾病,临床用药复杂,与年龄相关的药代动力学改变,应用他汀治疗的安全性一直是研究热点。本文就老年人应用他汀药物治疗的安全性综述如下:
1 他汀类药物单独应用
他汀类主要通过竞争性地抑制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减少总胆固醇的合成。4S、WO-SCOPS、CARE、AFCAPS/TexCAPS及LIPID等临床试验已证明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总死亡率,而不增加非心血管病死亡率。
1.1 他汀药物主要不良反应及相关研究
目前老年人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主要顾虑是其安全性问题。其主要不良反应是肝酶升高和肌病的发生。临床研究显示不同他汀类药物引起肝酶升高的发生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约1%的患者肝酶指标会超过正常上限(ULN)3倍,多见于用药3个月内,通常具有剂量依赖性,停药后相关指标可恢复正常。他汀类药物肌肉毒性作用可表现为肌痛、肌无力等,常伴有肌酸激酶(CK)升高,最严重是横纹肌溶解症,CK水平可超过ULN100倍以上。临床试验中他汀类药治疗的肌肉症状发生率为1.5%~3.1%。与肝酶升高的特点不同,不同他汀类药因代谢特点不同发生横纹肌溶解症的几率存在区别。他汀类大多通过CYP3A4代谢(氟伐他汀通过CYP2C9,普伐他汀不通过P450酶代谢),当与CYP3A4抑制物或底物合用会增加肝酶升高和肌病的发生率,如环孢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奈法唑酮、抗真菌药及蛋白酶抑制药等,同时应用时应慎重。
PROSPER研究[1]是第一个专门针对老年患者的他汀研究。5 804名70~82岁有心血管病史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普伐他汀40mg/d组和安慰剂组。结果治疗组出现肌痛者36例,安慰剂组32例,两组均无横纹肌溶解症,无CK超过正常上限10倍;也无肝酶超过正常上限3倍。SAGE研究[2]调查了893名65~85岁冠脉疾病患者强化降脂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经12个月强化治疗(阿托伐他汀80mg),较对照组(普伐他汀40mg组)降低了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总死亡率。安全性:两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但强化组肝酶升高的较多(4.3%vs0.2%,P=0.001),复查或停药后均恢复正常;肌病发生率相似。Nanette等人[3]还通过对TNT试验中65岁以上亚组人群的分析得出老年人应用阿托伐他汀80mg/d较10mg/d获益更多,安全性好的结论。
匹伐他汀和瑞苏伐他汀均有较小剂量就可获得较好调脂疗效的特点。日本的CHIBA研究[4]显示2mg匹伐他汀与10mg阿托伐他汀有同样的调脂疗效和很好的耐受性。DISCOVERY Alpha study研究[5]验证了10mg瑞苏伐他汀与10mg阿托伐他汀相比能够使更多患者血脂达标,耐受性较好。
一项评估老年人应用他汀类药物有效性及安全性临床证据的荟萃分析[6]验证了他汀类药物对老年血脂异常患者的疗效及安全的性。他汀引起老年人肝酶升高的几率为0.5%~2%,随剂量减少而降低;引起横纹肌溶解的几率是洛伐他汀0.19/百万例、辛伐他汀0.12/百万例、阿托伐他汀和普伐他汀0.04/百万例,氟伐他汀暂未发现引起横纹肌溶解。指出老年患者调脂治疗的目标与其他成年患者一样。美国国家脂质协会他汀安全性评估组[7]指出:使用他汀类药物总体不会造成肝功、肾功、肌酶的损伤,但对有症状的患者一定要注意动态监测。
1.2 他汀药物其他不良反应及相关研究
有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可能对视觉系统有毒副作用,经过多年监测,FDA早已否定了这一假说,并取消了他汀药物治疗期间常规检查视觉系统的建议。有报道他汀类药物长期使用可能增加癌症发生率[8],另有研究曾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Bjerre LM等在2001年对五项大型研究(4S,CARE,LIPID,WOSCOPS,AFCAPS/TEXACAPS)荟萃分析[9],指出他汀药物使用达5年与癌症发生无相关关系。而PROSPER研究数据提示普伐他汀的长期使用可能增加老年人癌症发生率。2003年有报道[10]阿托伐他汀的使用可能会减弱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但随后CREDO[11]研究即对此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该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性。尚有报道他汀药物应用可能会导致外周神经病变、认知功能改变及增加出血性卒中的几率。神经病学家们研究认为[12]支持这种观点的依据非常微弱,即使出现这些不良反应,也是个体特异质所致,且极为罕见。因此需更大样本、更长时间的研究以证实。
1.3 天然他汀类
血脂康是一种天然他汀,由专门筛选驯化的红曲菌株通过固体发酵技术获得,含有大量的酸式洛伐他汀。血脂康的每日剂量中含洛伐他汀10 mg,但与洛伐他汀相比在剂量相同的情况下具有更强的综合疗效[13],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症状,一般患者均可耐受。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CCSPS)[14]是第一个国人自己的大型调脂临床试验,男性平均年龄58岁,女性62.6岁。平均随访4年,证实两组在副作用和实验室检查异常方面无统计学意义,血脂康未增加老年患者癌症发生率。
2 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调脂药物联合应用
联合应用调脂药物可以升高调脂达标率,但也有可能增加不良反应。临床常用的联合调脂方案有:他汀类药物与贝特类联合应用、他汀类药物与烟酸类联合应用、他汀类药物和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联合应用。
2.1 他汀类药物与贝特类联合应用
贝特类药物增加富含甘油三酯(TG)颗粒的分解代谢,降低血浆TG水平,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胆石症等,也可引起肝酶升高和肌病,与他汀类合用时增加横纹肌溶解的风险。临床常用的贝特类药物有非诺贝特、苯扎贝特和吉非罗齐。FIELD研究[15]平均年龄62.2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非诺贝特200mg组和安慰剂组,并允许联用其他降脂药(非诺贝特组中有8%合并其他降脂药,其中94%为他汀类;安慰剂组中17%合并其他降脂药,其中93%为他汀类)。结果显示非诺贝特单用和联合用药均出现不良事件发生率增高,如静脉血栓、肝酶增高、肌病及胰腺炎发生率增加。有研究显示吉非罗齐和他汀药物联用发生肌病的风险比非诺贝特和他汀药物联用相对较大[16]。因此老年人应尽量避免联合应用贝特类和他汀类。
2.2 他汀类药物与烟酸类联合应用
烟酸属B族维生素,当用量超过作为维生素作用的剂量时可以有明显的调脂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烟酸主要升高HDL-C及降低TG,适用于低HDL-C血症及高TG血症。常见不良反应有颜面潮红、高血糖、高尿酸、上消化道不适等。近期有研究报道[17]应用辛伐他汀20mg/d联合缓释烟酸2g/d调脂疗效显著高于单用辛伐他汀治疗,肝酶持续升高及肌酶持续升高比例无明显差异,但联合用药组因药物不良反应停药的比例显著增加,其中主要原因是不能耐受烟酸引起的面色潮红。
2.3 他汀类药物与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联合应用
依哲麦布是一种新型调脂药,作用于小肠细胞,有效地抑制胆固醇的吸收,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I-C),与他汀药物联用可提高其降低LDL-C的疗效。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头痛和恶心[18]。因其代谢几乎不经过主要的药酶CYP450,为其与他汀药物联合降脂提供了可能。有研究[19]在他汀治疗6周基础上加用依哲麦布治疗8周的疗效和安全性。联合治疗组379例(65岁以上146例);他汀单药组390例(65岁以上148例)。结果联合治疗组血脂达标率显著升高(75.5%vs27.3%),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两组相似。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不适包括便秘、腹泻;65岁以上组与65岁以下者亦相似。最近发表的EHANCE研究[20]有效地证明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他汀与依折麦布联合用药2年,降低LDL-C水平的幅度显著高于单药组(58%vs41%,P<0.01),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似。
3 总结
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老年人群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年轻人,干预老年血脂异常无庸质疑。老年人应用他汀类药物总体安全,获益可能更大。但是,由于老年人脏器功能减低、常并存其多种疾病、联合用药多等可能改变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老年人应尽量避免他汀类与贝特类联用。应根据血脂异常的类型、血脂水平、心血管危险分级及老年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个体化调脂方案,并注意监测肝肾功能、肌酶,观察不良反应,根据情况及时调整用药种类及剂量,重视用药的安全性。
血脂异常看过来 篇2
然而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冠心病、心绞痛或心肌缺血就诊的患者,或头晕、脑缺血发作、脑血栓等患者,他们血脂异常已经几年甚至十几年,还有一些因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就诊的患者,他们竟然从未查过血脂!这是因为血脂异常没有什么症状,而患者对它的危害性知道太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血脂异常危害大
血脂异常的危害是隐匿、逐渐、进行性和全身性的。其最严重也是直接的损害是加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因为全身的重要器官都要依靠动脉供血、供氧,一旦动脉被粥样斑块堵塞,就会导致严重后果。
◎血脂异常患者患了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众多相关疾病的发生,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致命性疾病就是冠心病。严重乳糜微粒血症可导致急性胰腺炎,是另一致命性疾病。
◎血脂异常的危害还包括诱发高血压、糖耐量异常、糖尿病、脂肪肝、肝硬化、胆石症、胰腺炎、眼底出血、失明、周围血管疾病、跛行、高尿酸血症。有些原发性和家族性血脂异常患者还可出现腱状、结节状、掌平面及眼眶周围黄色瘤等。
理性看待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虽然危害极大,但对其也不必过分害怕。关于血脂异常,有4点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的——
◎血脂异常不是一种单一的、特定的疾病,而是一组疾病。它包含原发性和继发性血脂异常两大类,其预防和解决方法也各不相同。原发性血脂异常,发病的原因不明,一般和家族遗传相关;继发性血脂异常,与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如高脂饮食、嗜烟酒、活动少等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甲状腺疾病、肝胆疾病、胰腺疾病、脑血管病都可找到它的影子。
◎血脂异常是能够预防也是可以治疗的,不要有过重的心理负担。只要合理饮食、戒烟忌酒、适当运动,配合药物等疗法,是能够治愈的。
◎血脂异常的重大危害是缓慢发生的,因此,不要因为当前没有明显的不适而忽视对它的防治。
◎治疗血脂异常是长期的事情,不要期望迅速痊愈;不要因难以很快痊愈就丧失信心,也不要因血脂暂时正常就恢复以往不好的生活习惯。
血脂异常,需要用心管理
40岁以上的成年人应定期接受血脂的检查,尤其血脂异常的高危险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或有家族病史者,更应该提高警觉。而对于已经检查出患有血脂异常的患者,应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必要时服用药物治疗。
◎诊断阶段
血脂异常本身没有特殊症状,一般为体检时发现。为了及时发现和检出血脂异常,建议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空腹血脂。对于缺血性心血管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则应每6~12个月测定1次。高危人群包括:40岁以上(特别是男性)、绝经后妇女、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病等患者、有以上疾病家族史者、家族性血脂异常者、有皮肤黄色瘤者。
血脂检查最重要的指标是: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甘油三脂(TG)。注意,抽血检查前需禁食,否则结果不准确,尤其是对甘油三脂结果影响最大。
血脂包括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胆固醇可分为高密度、低密度、非常低密度胆固醇及乳糜粒。高密度胆固醇又称为“好的胆固醇”,它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其余的又称为“坏的胆固醇”,要是它们沉积在血管,就会引起血管硬化及狭窄。血脂异常的诊断主要依据两项数值,一项是“血中胆固醇浓度”(标准值应低于200mg/dl),另一项是“甘油三酯”(空腹12小时后应低于150mg/dl)。血脂异常患者可能只有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其中1项过高,也就是“高胆固醇血症”或“高甘油三酯血症”,但有些人也可能两者同时存在。
◎治疗阶段
患者一旦发现血脂异常,应于医院就診。治疗目标是将血脂指标控制在正常值范围内。具体控制目标,因患者所具有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不同,标准也不同,已经有冠心病者甚至要低于正常值的高限。
治疗方法:
1.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和其他生活方式的调节, 用于预防有害血脂过高, 也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础。
(1)饮食调节。饮食调节可以帮助保持合适的体重, 降低过高的有害血脂。调节方法包括控制总热卡量,减脂肪, 尤其是减少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具体来说,要做到“三限”:一限高脂肪;二限甜食;三限体重。
(2)运动锻炼和戒酒。
非药物治疗6~8周后,应监测患者的血脂水平,如果已达标或有明显改善,应继续进行。否则,可通过如下手段来强化调脂。首先,对膳食治疗再强化。其次,选用能降低LDL-C的植物胆固醇,也可以通过选择食物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再进行约6~8周后,应再次监测患者的血脂水平,如已达标或继续向目标方向改善,继续保持,不必启动药物治疗。如检测结果表明,不可能仅靠非药物治疗达标,应考虑加用药物治疗。
2.药物治疗。患了血脂异常症,第一步要做的是饮食疗法和生活调节。这一点虽然十分重要,但不是每一位患者都能长期坚持,而且其调脂作用也仅对10%左右的患者奏效。所以,对改善生活方式无效的患者,服用调脂药便成了他们的必由之路。值得一提的是,治疗应该在专业临床医师指导下进行,下面仅给大家一些建议。
(1)舒降之(通用名:辛伐他汀)属于他汀类调脂药,该类药物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线调脂药物,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
他汀类调脂药主要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和“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兼降低甘油三酯,疗效确切显著,但对升高“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疗效略差。
他汀类调脂药还可选择立普妥(阿托伐他汀)、美百乐镇(普伐他汀)、来适可胶囊(氟伐他汀)等。
(2)力平之(通用名:非诺贝特) 属于贝特类调脂药。
贝特类药物主要降低甘油三酯,兼降低胆固醇,是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首选药物。
贝特类调脂药还可选择必降脂(苯扎贝特)、诺衡(吉非贝齐)等。
(3)益平(通用名:阿昔莫司) 属烟酸类调脂药。该类药物只有在大剂量时才有明显调节血脂的作用,因不良反应相对较多使其应用受限。
(4)中成药及其他
此类调脂药的效力相对较弱,不良反应相对较小,但一般仅适用轻、中度的血脂异常症。常用的有脂必妥胶囊、血脂康胶囊、泰脂安胶囊等。严格来说,这类药不是单纯的中成药,而是中西结合的成药。其中脂必妥和血脂康主要成分均为红曲,且含有相当剂量的洛伐他汀,与他汀类或贝特类调脂药合用应谨慎,以免用药过量。海鱼油制剂如多烯康胶丸也可用于调节血脂。
药物治疗开始后4~8周复查血脂,如能达到目标值,逐步改为每6~12个月复查1次。如治疗3~6个月复查血脂仍未达到目标值,则调整剂量或药物种类,或联合药物治疗,再经4~8周后复查。达到目标值后延长为每6~12个月复查1次。
调脂药物治疗期间必须监测安全性,主要是定期(3~6月)检测肝功能和血肌酶谱。如AST或ALT超过正常3倍,应暂停给药。停药后仍需每周复查肝功能,直至恢复正常。在用药过程中患者应留意有无肌痛、肌压痛、肌无力、乏力和发热等症状,血肌酸激酶(血CK)升高超过正常5倍应停药。
◎维持阶段
1.饮食:长期控制饮食。
2.每半年复查血脂,肝肾功能及肌酶谱。
3.每年查体应检查:平板运动试验(或CT冠脉重建)、头颅CT(或MRI)、颈动脉彩超、糖化血红蛋白、腹部B超。
老年血脂异常 篇3
关键词: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脑心通胶囊,血脂异常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高, 约占50%, 且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 常伴有血脂异常, 容易引起心、脑、肾的合并症, 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肾功能不全等, 因此需特别注意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血脂异常病人, 并与阿托伐他汀钙相比较, 其辅助降压、调脂疗效显著,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年修订版) 》[1]中老年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即年龄在65岁以上, 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血压收缩压 (SBP) ≥140mmHg和 (或) 舒张压 (DBP) ≥90 mmHg, 结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发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筛选我院心内科2011年10月—2012年6月住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血脂异常病人120例, 均无心脏病及药物过敏史。其中男56例, 女64例, 年龄66岁~84岁, 平均72.6岁, 随机分为3组。阴性对照组 (A组) 40例, 1级高血压3例, 2级高血压28例, 3级高血压9例。脑心通组 (B组) 40例, 1级高血压3例, 2级高血压29例, 3级高血压8例。阿托伐他汀组 (C组) 40例, 1级高血压4例, 2级高血压25例, 3级高血压11例。3组病人年龄、性别、病情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合并其他疾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
1.2 治疗方法
3组均以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 (戒酒) 为基础。对照组 (A组) 根据血压水平给予钙拮抗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常规降压药物治疗。脑心通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 (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25001) 口服, 每次3粒, 每日3次。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胶囊 (河南天方药业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1984) 口服, 每次1粒, 每日一次。3组均以8周为一个疗程。
1.3 检测指标
使用台式血压计测血压, 取坐位, 均测右臂肱动脉为准。测血压病人需静坐10min~15min, 测坐位右臂肱动脉血压至少3次, 取其中相近2次平均值为血压值、取3次血压值的平均值作为治疗前血压, 测疗程最后3日血压 (测量方法同治疗前) 的平均值作为治疗后血压。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均清晨空腹采肘正中静脉血测定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以及肝肾功能。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及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脑心通组与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 收缩压、舒张压、TC、TG、LDL-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HDL-C则明显升高。且治疗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也有明显改变。而脑心通组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 治疗后TC、TG、LDL-C降低及HDL-C升高则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据2002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居民27万人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 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9%[1]。高血压造成靶器官的损害, 同时影响脂类细胞水平代谢。Framingham研究显示约80%的高血压患者并存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其中最常见的即为血脂异常[2]。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血脂异常绝非简单的两个危险因素并存, 而是两者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 可以使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3倍~4倍[3,4]。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男性患者中86%冠脉事件发生于合并存在包括血脂异常在内的其他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 在女性患者中这个比例则高达95%[5]。
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研究表明, 同时控制血压及调整血脂异常使患者获益更大。我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强调, 调脂治疗应将LDL-C作为首要目标[6], 对高危人群LDL-C应<2.6mmol/L (100mg/dL) , 与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3次指南 (ATPⅢ) 相同。对于极高危患者, LDL-C<2.07mmol/L (80mg/dL) 的目标值要高于ATPⅢ提出的可选择标准[7]。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高, 高血压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对缺血性心血管病的影响最大, 在心血管病的危险分层中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者即为缺血性心血管病的中危患者, 如合并多个其他危险因素 (包括年龄) 则划分为高危患者。因此, 绝大多数老年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者为缺血性心血管病的高危患者, 应当按照指南确定的血脂治疗切点和目标值积极谨慎地进行降脂治疗, 有效防治心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
本研究显示, 老年高血压伴血脂异常的患者加服脑心通胶囊8周后, 其血压控制明显优于阴性对照组, 且TG、TC、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 (P<0.05) , HDL-C水平明显升高 (P<0.05) , 与文献研究一致[8,9]。对老年高血压伴血脂异常患者加服阿托伐他汀钙胶囊8周后, 血压控制也明显优于阴性对照组, TG、TC、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 (P<0.05) , HDL-C水平明显升高 (P<0.05) 。而脑心通组与使用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血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脑心通在调节血脂方面的作用与阿托伐他汀基本相同, 且不良反应少。脑心通应用于老年高血压伴血脂异常的病人是安全、有效的, 与国内文献研究结果一致[10]。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年修订版) [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1, 19 (8) :703-743.
[2]Kannel WB.Fifty years of framingham study contributions to understanding hypertension[J].J Hum Hypertens, 2000, 14 (2) :83-90.
[3]沈王琴.以认知为基础生活方式干预对社区高血压病病人自我管理疾病效果的影响[J].全科护理, 2012, 10 (11A) :2883-2885.
[4]唐巍.老年高血压病病人服药依从性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 2012, 10 (12A) :3243-3245.
[5]马素芳, 彭幼清, 凡芸, 等.社区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血压病人治疗依从性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 2012, 26 (12A) :3197-3199.
[6]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 (5) :390-419.
[7]Grundy SM, Cleeman JI, Bairey NM, et al.Implication of recent clinical trials for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adult treatment panelⅢguidelines[J].Circulation, 2004, 110 (2) :227-239.
[8]黎威.脑心通对高血压病病人血糖、血脂及血黏度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5, 3 (1) :81-82.
[9]颜文涛.步长脑心通治疗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8, 16 (11) :34.
调节血脂异常配套食谱 篇4
山楂赤豆汤配方:山楂15克、赤小豆250克。功效:行气消导、降低血脂。制作方法:1、将山楂洗净,切薄片,赤小豆去泥沙,淘洗干净;2、将山楂、赤小豆同放锅内,加水800毫升,烧沸,再用温火炖煮35分钟即成。
丹参蒸田螺配方:丹参15克、田螺300克、料酒10克、姜5克、葱10克、鸡精2克、盐3克、鸡油30克。功效:清热利水、降低血脂。制作方法:1、将丹参淘透切片,切成3厘米长的段,田螺肉洗净,切成片,姜切片,葱切段; 2、将丹参、田螺肉同放蒸杯内,加入料酒、姜、葱、鸡精、盐、鸡油,用火蒸30分钟即成。
红花煮鲫鱼配方:红花10克、鲫鱼1条(200克左右)、料酒10克、姜5克、葱10克、鸡精2克、盐2克。功效:活血化瘀,降低血脂。制作方法:1、将红花洗净,鲫鱼宰杀后去鳞、鳃、内脏、洗净,姜切片,葱切段;2、将鲫鱼、红花、料酒、姜、葱同放炖锅内,加清水1200毫升,煮沸,再用温火温28分钟即可。
老年血脂异常 篇5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佛山市禅城区普君社区60岁以上户籍人口共6219例, 除外居住不满5年、长期非本区居住、拆迁、行动不便、严重的心脑肝肾疾病、肿瘤等, 符合条件的户籍人口为4403例, 实际调查3382例, 资料齐全3366例, 占应实际调查人数的99.5%。其中男性1449例, 女性1917例, 男∶女=1∶1.32, 年龄60~96岁, 平均 (67.7±6.1) 岁。
1.2 方法与内容
按照《心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手册》[1]的要求, 使用统一设计的流行病调查表, 由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务人员进行询问、填写。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经济收入、饮食爱好、生活习性、体育锻炼、直系亲属的疾病史、遗传病史。所有调查对象均按规定方法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所有调查对象均在禁食8~12h后取静脉血测空腹血糖、血脂、血尿酸。
血脂采用免疫比浊法, 其中总胆固醇 (TCH) 、三酰甘油 (TG) 试剂盒由德国豪迈公司提供, HDL-C试剂盒由德国莱邦公司提供, 血清LDL-C由公式算出LDL-C=TC-HDL-C-TG×1/2.2。血尿酸采用尿酸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 试剂盒由温州东欧公司提供, 静脉血浆葡萄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 试剂盒由河北保定公司提供, 仪器使用OLYMPUS-AU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3 诊断标准
血脂异常按1997年全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诊断标准[2]。高尿酸血症 (HUA) :男性≥408μmol/L, 女性≥357μmol/L。糖尿病按1999年WHO诊断标准[3]。糖调节受损包括糖耐量低减 (IGT) 及/和空腹血糖受损 (IFG) 。高血压 (HBP) 按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4]。体质量指数按2002年中国成人体质量指数分类的建议分组。代谢综合征 (MS) 按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建议适合中国人群的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5]。
1.4 统计分析
用Microsoft excel统计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血脂代谢异常
本次调查对象共3366例, 各种血脂紊乱2351例, 患病率为69.9%, 其中女性高TC、高TG、高LDL-C血症均显著高于男性 (P<0.01) , 而男性低HDL-C血症患病率则高于女性 (P<0.01) , 见表1。
2.2 年龄分层后各种血脂代谢异常患病率
血脂代谢异常患病率与年龄关系无显著变化 (P>0.05) , 见表2。
2.3
其他各种疾病指标的患病率 (表3)
2.4
年龄分层后各种疾病指标患病率的比较 (表4)
2.5 危险因素异常组与正常组的高血糖患病率的比较
危险因素如血压、血脂、尿酸、BMI异常组的高血糖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组 (P<0.001) , 见表5。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增加, 导致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糖尿病、超重及肥胖等患病率逐年攀升[6,7,8,9]。大量研究表明血脂代谢异常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的增高更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本组调查结果显示:血脂代谢异常患病率高达69.9%, 以总胆固醇增高及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为主, 分别为46.0%和43.0%, 血脂代谢异常总患病率低于与刘泽等对广州机关干部体检的调查结果 (79.3%) [10], 但高胆固醇及高三酰甘油的患病率高于刘泽的调查结果, 其原因可能与调查对象不同有关。其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 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血脂异常与肥胖的患病率与年龄关系无显著差异 (P>0.05) 。
其结果符合绝经后女性血脂代谢异常患病率高于男性及进入老年期后患病率与年龄增高无关的观点[11]。
另外, 本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糖调节受损、高血压、高尿酸血症随年龄增大而渐高, (糖尿病P<0.05, 余项P<0.01) , 这与2001年吴元民及2003年顾东风等报道的结果是一致的[12,13], 危险因素异常组的血脂代谢异常、血压、高尿酸血症、BMI中糖代谢异常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组, 说明血糖代谢异常多合并有血脂、血压、尿酸及BMI的异常, 在治疗中需要同时加强降压、降糖、调脂、控制尿酸及体质量的综合性治疗。
性别间比较:*P<0.01, **P<0.05
性别间比较:*P<0.01, **P<0.05
由此次调查看出, 佛山普君社区老年人血压、血糖代谢异常、血脂紊乱发生率高, 社区医疗更应加强预防疾病的观念, 通过对高危人群, 尤其是老年人的健康普查, 及早发现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要注重老年人群的血压、体质量、血脂、血糖、血尿酸的异常, 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治疗, 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提示老年人在健康体检时, 一定要注重血脂检验。
摘要:目的了解佛山老年人血脂代谢异常的患病情况。方法按统一方法对佛山市禅城区普君街道办事处60岁以上常住5年以上居民进行现场问卷调查, 同时测量人体基本参数血压、身高、体质量等, 以及血糖、血脂、血尿酸的检测。结果血脂代谢异常患病率为69.9%, 其中女性、高TC、高TG、高LDL-C血症患病率均显著高于男性 (P<0.01) , 而男性低HDL-C血症患病率则高于女性 (P<0.01) 。结论佛山市老年人中血脂代谢异常的患病率高, 要注重老年人群的血脂、血糖、血脂、血压、体质量、血尿酸的异常, 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治疗, 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老年血脂异常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16例原发性高血压伴血脂异常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8例。其中男62例, 女54例, 年龄48~64岁, 平均年龄为56岁。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中对诊断老年高血压的标准:年龄≥65岁, 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舒张压 (DBP) ≥90 mm Hg, 收缩压 (SBP) ≥140 mm Hg[2]。本次所有观察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 无药物过敏史及心脏病,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 无其他合并疾病。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 (性别、年龄、病情) 等对比无差异性,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
对照组患者结合血压指标水平给予常规降压降脂治疗, 包括钙通道阻滞剂 (CCB)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 (ARB) 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等药物治疗;根据病情若使用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时, 要注意在使用期间注意复查血脂, 必要时调整调脂药, 这两类药物有升高血清三酰甘油 (TG) 、总胆固醇 (TC) 和LDL-C的作用。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脑心通口服, 4粒/次、3次/天, 口服8周为1个疗程。
1.2.2 健康教育:
(1) 饮食习惯, 以低糖、低脂、低盐为原则, 维持足够的钙、镁、钾的摄入, 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防止暴饮暴食。饮食上一定是增加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 限制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 食盐的摄入量保持在5 g/d或以下。 (2) 生活方式的改善有利于血压和血脂的控制。每天早上醒来先在床上静养5~10 min, 也可配合四肢伸展, 慢慢起床, 不要立即下床活动。生活要有规律, 根据病情循序渐进的增加运动量, 要劳逸结合, 避免太劳累。 (3) 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容易失眠的患者最好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 减少干扰。在睡前热水泡脚、听轻音乐、喝热牛奶等促进睡眠。 (4) 心理调节。长期精神紧张, 过度劳累, 可造成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失调, 引起全身小动脉收缩, 血压升高。患者要消除紧张情绪, 平时避免情绪波动, 自我调节保持平和的心态。 (5) 注意季节变化与环境温度对疾病的影响, 尤其是春、秋、冬季气温温差大, 容易导致血压波动, 气温下降时要及时添衣, 外出做好保暖措施。
1.3 疗效判定:
治疗前3 d和治疗最后3 d分别测心率、血压, 取两次指标的平均值作为治疗前后的血压和心率水平。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均清晨空腹采肘正中静脉血测定三酰甘油 (TG) 、总胆固醇 (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以及肝肾功能[3]。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来处理分析患者资料以及临床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进行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比较血压、血脂指标发现, 观察组血压、血脂指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 比对照组的效果好, 两组间对比差异性比较显著, 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与血脂异常具有密切关系, 绝不是简单的两个危险因素的并存, 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结果。治疗高血压伴血脂异常的核心是对心血管疾病的整体危险进行评估, 根据指南确定血脂治疗的目标值积极进行调脂治疗, 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发展。本次研究主要在常规治疗上用脑心通口服, 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 观察临床效果。本研究表明, 高血压伴血脂异常患者服用脑心通后, 结合临床检查指标显示血压、血脂、血液黏稠度等各项指标都有明显改善, 口服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 疗效显著。
摘要:目的 对脑心通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血脂异常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116例原发性高血压伴血脂异常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降压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上加用脑心通治疗,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好, 血压及血脂指标明显改变, 两组间的对比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血脂异常可以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脑心通治疗, 能降低血压、血黏度, 促进血脂代谢。
关键词:脑心通,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血脂异常,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朱冬梅, 张博, 万翔.脑心通胶囊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血脂异常[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1 (9) :1053-1055.
[2]张春丽, 王影.老年高血压伴血脂异常患者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13) :305-306.
血脂异常的药物治疗 篇7
HLP又称血脂异常,临床测定空腹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来判定。当TC、LDL-C、TG中至少有一项高于正常范围,或(也可同时)HDL-C低于正常范围,即可诊断为血脂异常。TC、TG、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LDL-C、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B(Apo B)升高与冠心病(CHD)发病呈正相关,HDL-C、载脂蛋白A(Apo A)升高与CHD发病呈负相关。根据发生异常改变的血脂成分的不同,一般高脂血症可分为4型:仅有TC升高的高胆固醇血症、仅有TG升高的高三酰甘油血症、TC和TG同时升高的混合型高脂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一系列前瞻性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调脂药物降低TC、TG、LDL-C水平和升高HDL-C水平的同时,可显著降低AS与CHD的发生率和患者病死率[1]。因此,调脂药物在临床上愈来愈多地被使用和重视。
按药物不同的作用特点进行分类,包括胆固醇生物合成酶抑制剂、苯氧酸类、烟酸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多不饱和脂肪酸类、胆酸螯合剂、其他非中药类以及中药类的降血脂药物。
1 胆固醇生物合成酶抑制剂(也可称为:HMG-Co A还原酶抑制剂)
他汀类药物是体内胆固醇合成限速酶即HMG-Co A还原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竞争性抑制此酶,阻断胆固醇生物合成,反馈性地使肝细胞表面LDL受体数量和活性增加,LDL被肝脏摄取增加,代谢清除增加。这类药物可使血TC降低25%~35%,LDL-C减少30%~40%,但对降低TG和升高HDL-C的疗效略差,是临床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
我国的队列研究表明,TC或LDL-C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资料显示,TC水平降低1%,心肌梗塞(MI)的发生率可以降低2%。降脂达标已成为防治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核心策略,而以降低LDL-C为首要目标。经过他汀类药物治疗[2],LDL-C每下降1mmol/L,主要冠脉事件可以减少约23%。他汀类药物被视为血脂异常药物治疗的基石,占据降血脂药物市场的60%。一系列的降脂试验有力论证了他汀类是降脂最确切的一类药物,并且在冠心病及相关疾病一、二级预防中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许多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有抗感染作用,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浆C反应蛋自(CRP)水平,在改善冠心病预后,预防冠心病急性事件发生有重要作用。另外还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氧化、降低血小板活性和抑制血栓形成、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刺激骨形成、改善认知、抗肿瘤等作用,均对疾病的治疗可能产生深远的意义[3]。
越来越多的实验数据表明[4],他汀类药物具有独立的降压作用,其机制是:改善细胞内皮功能,使血管紧张素Ⅰ型受体数量和活性降低,调节细胞色素P450酶的代谢途径。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高血脂是诱发冠心病和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ASCOT研究[5]证实,对于血脂没有明显升高的高血压患者,在常规服用降压药的同时联合他汀类治疗,可使脑卒中进一步降低27%,冠心病进一步减少36%。由此,在临床上出现了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这样一类复方制剂,它们的使用和推广对治疗高血压以及高血压伴高血脂具有积极意义。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舒降之)、普伐他汀钠(普拉固)、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钙(立普妥)、瑞舒伐他汀钙(可定)及匹伐他汀钙。
匹伐他汀(pitavastatin)是第三代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国际临床应用中降血脂效果较好的他汀类药物之一,它1mg起效,不与其他常规药物竞争代谢,具有高效、安全、耐受性良好的特点,已被制药界誉为是“超级他汀”。匹伐他汀具有显著降低LDL-C效应,其作用与阿托伐他汀相似,而强于洛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
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也是一种高效他汀。与目前的其他他汀类药物相比,瑞舒伐他汀对HMG-Co A还原酶抑制作用最强,对降低LDL-C的水平更有效,还能显著降低TG和提高HDL-C,其安全性高于市场上现有的其他他汀类药物。SATURN是研究瑞舒伐他汀40mg/d和阿托伐他汀80mg/d对高危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结果提示:在逆转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上,瑞舒伐他汀较阿托伐他汀强。
比较氟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钙5种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血脂症的成本-效果。疗效最好,成本-效果比最低[6,7]。小剂量国产辛伐他汀(10mg/d)治疗HLP,能够达到目标水平,效果显著、持久,药物不良反应少,尤其无肝脏不良反应,并且经济、方便、患者依从性好。
常规剂量他汀类药物对肝脏影响并不大,并且利于肝细胞内脂肪的消退,因此,可用于治疗合并脂肪肝的HLP。
他汀类药物常规剂量下长期使用安全、有效,严重副作用少。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肌肉损害和肝脏损害。肝脏损害大多表现为无症状的一过性转氨酶轻度升高,他汀引起肝酶升高的发生率很低,仅0.5%~2.0%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肝酶升高,其中70%的患者在不改变原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情况下,肝酶可自行恢复正常。当肝酶升高小于或者等于3倍正常上限(ULN)时,不需调整剂量。肝酶升高>3倍ULN时,在除外其他原因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密切观察继续使用、减量或停药。美国脂质学会(NHL)他汀安全性评估工作组的报告给人们以新的启示:在使用他汀治疗过程中所引起的肝酶升高不是肝损害的表现,很可能是肝细胞内胆固醇降低的药代动力学反应。临床上以监测肝酶来判断肝损害将可能使需要他汀治疗的患者失去他汀治疗的机会,导致心血管(CV)事件发生率增加。针对目前过于考虑他汀类的肝脏毒性而限制了它们的使用,这一报告无疑使人们对它们的安全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评价,有利于风险管理和心脑血管获益。肌肉损害是他汀类药物的另一类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肌痛、肌病和横纹肌溶解三种形式。以肌痛最常见,在临床实践中发生率可达0.3%~33.0%,大部分患者可以耐受,不需停药或减量。肌病的发生率约为0.01%,横纹肌溶解症罕见。他汀类药物对肌肉的损害与剂量密切相关。服药过程中磷酸肌酸激酶(CK)升高<3ULN时可在密切监测下继续原治疗方案,CK升高至3~10ULN时,应每周随访患者,询问临床表现的变化,并检测CK水平,如肌肉症状加重,同时CK水平继续上升,则需停用或减量。CK>10ULN时或发生横纹肌溶解时应立即停用他汀类药物。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也是他汀类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是CYP3A4酶的底物,CYP3A4抑制剂占有临床用药70%以上,有:伊曲康唑、酮康唑、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地高辛、华法林、胺碘酮、奈法唑酮等。当它们一起合用时,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生危险性增加。REGRESS,REVERSAL,ESTABLISH,ASTEROID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在积极降低LDL-C的基础上,强化降脂治疗具有延缓、阻止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8]。但使用大剂量他汀也带来了安全隐患。为此FDA警告医生不要对新患者启动辛伐他汀80mg治疗,并警惕仍在服用该药物的患者的肌肉毒性风险。2011年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杂志上的一篇荟萃分析提出接受高剂量他汀治疗的患者糖尿病风险增加了12%。
2 苯氧酸类
苯氧酸类药物在降低LDL-C方面不及他汀类药物强,但它在降低TG方面作用显著并升高HDL-C,适用于糖尿病(DM)及代谢综合征(MS)伴血脂异常者。
苯氧酸类药物又称贝特类药物,主要有:氯贝特(clofibrate)、非诺贝特(fenofibrate)、苯扎贝特(bezafibrate)、吉非贝齐(gemfibrozil)和环丙贝特(ciprofibrate)。能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α(PPAR-α),增加脂蛋白酯酶(LPL)、Apo AⅠ等基因的表达,降低Apo CⅢ转录,加速血脂的分解。同时又能使肝脏脂蛋白的合成减少。并且还有抗凝血、抗血栓、抗感染作用,共同发挥抗AS效应。
fenofibrate属第2代苯氧芳酸类药物,能显著降低血中升高的TG、降低血中TC及中度升高HDL-C水平等调节血脂异常的作用。在贝特类药物中,它是被应用最多的,可作为二线调脂药主要治疗高三酰甘油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非诺贝特微粒化胶囊比标准化胶囊调血脂作用更强,微粒化胶囊降低了每日非诺贝特的剂量及用药次数,同时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更有利于老年患者服用。非诺贝特致ADRs多发生在>40岁年龄段,ADRs主要涉及骨骼肌肉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过敏反应,及时处理者预后良好。
3 烟酸类
烟酸属B族维生素,大剂量的烟酸具有显著的降脂作用,它不仅能够降低TC、LDL及TG,同时还能够升高HDL,是目前升高HDL-C最有效的调脂药物。烟酸对动脉粥样硬化新的危险因素Lp(a)也有明显的降低作用。烟酸抑制脂肪组织内的甘油二酯酶活性,从而减少脂肪组织中游离脂肪酸的动员,使肝脏合成TG的原料减少,肝脏VLDL的分泌下降;另一方面,烟酸增强LPL活性,促进血浆TG水解,降低血浆VLDL浓度。烟酸升高HDL-C可能与烟酸增加肝脏载脂蛋白A-I(Apo A-I)的合成和释放有关。烟酸对TC和LDL-C的降低作用可能与药物抑制肝脏VLDL颗粒的分泌,使血浆VLDL颗粒减少,从而使VLDL向LDL的转化减少有关。目前,烟酸主要被用于(在他汀类使LDL-C达标后)治疗低HDL-C血症和高三酰甘油血症。烟酸的主要不良反应是颜面潮红,发生率约为18%。Nispan是一种烟酸ā释制剂,它的出现,克服了烟酸生物半衰期短的弱点,并通过降低峰值浓度,减少服药次数,而提高了药物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2008年7月14日,欧盟委员会批准了Merck公司开发的烟酸-拉罗普然缓释片(nicotinicacid-laropiprang Tredaptive),用于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的血脂紊乱和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它也可与他汀类合用增强降脂作用。拉罗普然是前列腺素D2阻滞剂,可抵消烟酸的扩张血管的副反应,提高烟酸治疗的依从性。研究证实,服用烟酸-拉罗普然缓释片较单纯使用相等剂量的烟酸缓释片者颜面潮红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均显著下降。患者对烟酸-拉罗普然缓释片有更好的耐受性。
阿昔莫司(acipimox)是烟酸衍生物,阿昔莫司能够显著降低TC、TG、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 h血糖(2h PG),并能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显著升高HDL-C和C肽水平。本品既可单用,治疗轻度高脂血症,又可与其他降脂药物联用以提高疗效。阿昔莫司在降脂的同时又降糖的特点使它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尤为适宜。当与降糖药物联用,需减少降糖药物剂量。此外,本品还可作为抗氧化药物。本品有胃肠道反应,故餐时或餐后服用,消化道溃疡者禁用。
4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依折麦布(ezetimibe)是一类新型的选择性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该药通过抑制小肠的NPC1L1转运蛋白活性,阻断了胆固醇和植物固醇的吸收,使体内胆固醇的量减少。由于抑制植物固醇的吸收,因此还是治疗遗传性植物固醇血症的有效药物。腹痛、腹泻、关节痛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少见咳嗽、疲乏、咽痛、病毒感染;极少数患者出现疼痛、痉挛和无力的肌肉、血清肌酸激酶升高、转氨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等。
5 多不饱和脂肪酸类
植物油中有较丰富的n-6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降脂作用弱。深海鱼类和鱼油中含有大量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PUFAs):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稀酸(DHA),降脂作用较前者强。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9]明确写明:n-3PUFAs中的EPA+DHA含量应>85%,否则达不到临床调脂效果。研究发现[10],单独给予每日3~4gn-3PUFAs药物,可使重度升高的三酰甘油(TG>500mg/d L)下降45%。2002年AHA营养委员会建议: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2~4g/d EPA+DHA。在美国,若成人血浆三酰甘油≥5.6mmol/L,即可在饮食控制基础上加用n-3PUFAs药物[11]。高纯度的n-3PUFAs药物可单用,也可与贝特类、他汀类合用,合用时无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尽管如此,他汀类药物仍然是目前临床使用的多种调脂药物中临床试验证据最确凿的一类,n-3PUFAs药物可以作为安全有效降低三酰甘油水平的辅助用药。它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功能紊乱和恶心,用药时最好与食物同服以避免胃肠道副作用。对于肝功能异常人群,用药期间尤其是服用4g/d时,应注意规律监测肝功能,如ALT和AST;对于出血高风险人群,规律监测凝血功能也是必要的。
6 胆酸螯合剂
其为阴离子交换树脂,服后在肠道与胆汁酸形成鳌合物,随粪便排出,阻断胆酸的肠肝循环,加速肝中胆固醇分解为胆酸。本类主要降低TC、LDL-C,这类药物包括考来烯胺(消胆胺)、考来替泊(降胆灵)以及盐酸考来维仑。胆酸鳌合剂的服用剂量与血胆固醇水平有关,与体质量无关。由于其不被吸收,故没有全身毒性。药物有特殊臭味和刺激性,常引起胃肠道反应,若便秘过久应停药。胆酸鳌合剂会影响脂肪、脂溶性维生素、叶酸吸收,故不宜长期或大量服用。应用胆汁酸鳌合剂还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一般需在用胆汁酸鳌合剂前lh或其后4h再服其他药。考来维仑是三种药物中与胆酸亲和力最强的,因此使用剂量最低,胃肠道不良反应最小,与其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潜力最低。
7 其他非中药类
普罗布考降低TC、LDL-C,但同时有不利的一面即:降低HDL-C及Apo A-I水平,对TG及VLDL无明显影响。其降LDL机制主要与增加其清除率有关。还可降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并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氧化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慢性炎症过程的作用[12]。特别适用于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是目前仅有的能使其降低LDL-C并促使黄色瘤消退的药物;还可作为杂合子型的辅助治疗。可用于糖尿病或肾病综合征所致的继发性高脂血症。与胆汁酸螫合剂或HMG-Co A还原酶抑制剂合用可增强降血清胆固醇作用,并可部分减少HDL-C的降低。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头晕、头痛、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可使心电图Q-T间期延长。早晚餐后服。
8 中药类
血脂康、脂必妥是目前国内类似于他汀类药物的中药制剂,临床应用逐年增长。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红曲。红曲代谢产物中含有HMG-Co A还原酶抑制剂洛伐他汀,红曲与他汀类药物治疗HLP的主要机制相同。
降脂排毒胶囊、脂欣康颗粒、荷丹片这些中成药都可用于HLP。它们主要含有决明子、山楂、泽泻、大黄、茵陈、柴胡、何首乌、荷叶、绞股蓝、苦丁茶、银杏叶、丹参这些降脂中药。
经研究发现,车前子能有效的降低HLP大鼠血脂水平,提高抗氧化能力[13]。
螺旋藻不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富含蛋白质、多糖、维生素、微量元素,而且具有很高的医用价值。该药能降低TC、TG,升高HDL-C的作用,其中尤以降TG为显著[14]。
研究显示荔枝叶、果壳、核仁和果肉含有黄酮类、酚酸类、皂苷类和多糖等多种有效成分。其中,总皂苷具有抑制病毒、调血脂、降血糖的作用[15]。
大蒜素很早就被开发应用于临床,它不仅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而且研究发现还有显著的降血脂、降血糖效应,且作用随剂量增大而增大。大蒜素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16]。
海带多糖显著降低血清TC、TG和LDL浓度,显著升高HDL/TC比值,明显改善血流变及微循环各项指标,并具有剂量依赖性[17]。
姜黄素能降低TC、TG、LDL-C和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升高HDL-C含量,提高肝素化血浆总脂解酶(PHTA)活性[18]。
实验证实茶多酚能改善微循环、清除自由基、较好的降脂保肝作用[19]。
试验证明,桑叶总黄酮(MTF)能降低HLP小鼠和大鼠的血脂水平,预防HLP的发生发展,并呈现剂量依赖性[20]。
熊果酸是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种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菌、降血脂等药理作用[21]。
降脂中药及其成分的探究为发现高效、低毒的降脂药物奠定了基础。
9 联合调脂
对于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或混合性血脂异常,单用他汀类药物有时不能够使血脂达标,其剂量倍增后疗效仅增加6%,同时带来成本与不良反应的增加。这就需要在他汀类应用基础上合理联合作用机制不同的降脂药物来达到血脂控制的目标值,从而更有效地降低剩留的心血管风险。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案包括他汀类与贝特类、烟酸类或ezetimibe合用。他汀类、贝特类和ezetimibe都有肌肉毒性和肝脏毒性,它们的联合使用将会使这些毒性叠加,所以尤其要注意安全性,宜从各自的小剂量开始,并密切注意不良反应。
Vy t o r i n(依折麦布/辛伐他汀)是一种固定剂量复方制剂,ezetimibe的作用与辛伐他汀抑制胆固醇合成的机制互补,能有效阻断胆固醇的两个来源,降低胆固醇水平。研究发现,辛伐他汀联合ezetimibe与单独口服辛伐他汀相比,血浆LDL-C水平下降15.12%,HDL-C升高1.89%,TC下降13.5%,TG下降3.09%[22]。适用于应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但LDL-C仍然无法达标,或者不能耐受大剂量他汀类的血脂异常患者。SEAS研究[23]报道辛伐他汀联合ezetimibe治疗癌症事件增加。但多项关于ezetimibe的研究及荟萃分析结果均表明在他汀类药物基础上加用ezetimibe是安全的。
他汀联合烟酸类治疗LDL-C升高、HDL-C降低的混合性脂代谢异常,已经成为指南推荐的调脂方案。多项研究显示,患者对两药合用总体耐受性良好,有利于血脂的全面达标。ARBITER 6-HALTS[24]研究结果显示:在他汀类治疗使LDL-C达标但合并低HDL-C水平的确诊冠心病患者加用缓释烟酸治疗不仅使HDL-C升高18.4%,而且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显著逆转,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显著减少。但AIM-HIGH试验[25]结果却显示:辛伐他汀加缓释烟酸治疗,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没有减少。正在进行中的更大规模的他汀类与烟酸合用的临床试验HPS2-THRIVE试验将会提供进一步的研究证据。Nicostatin是烟酸和洛伐他汀的复方制剂,有三种规格,2002年在美国上市,被FDA批准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性血脂异常以及先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目前,在我国阿昔莫司/辛伐他汀缓释片和阿昔莫司阿托伐他汀钙控释片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糖尿病患者典型的血脂异常表现为高TG、低HDL-C伴小而密型低密度脂蛋白(sd LDL)增多。ACCORD-血脂试验[26]使人们发现,对于TG≥204mg/d L合并HDL-C≤34mg/d L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应用辛伐他汀与非诺贝特可使剩留心血管风险减少31%。此外,非诺贝特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风险,能改善微量白蛋白尿和大量白蛋白尿,对视网膜病变也能带来临床益处。在ACCORD-血脂试验长达4.7年的随访中,辛伐他汀与非诺贝特联合治疗显示了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目前,临床上还有阿托伐他汀与非诺贝特的联用;瑞舒伐他汀与非诺贝特的联用。
1 0 血脂异常治疗的新思路
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是存在于细胞内的催化游离胆固醇与长链脂肪酸反应生成胆固醇酯的酶,对胆固醇的吸收、运输和贮存有重要作用。其中,ACAT2大量存在小肠和肝脏细胞中,小肠上皮细胞胆固醇的酯化有利于胆固醇的吸收,而肝细胞中的胆固醇酯是合成VLDL的原料。目前普遍认为,特异性抑制ACAT2将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和运输,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有积极的作用,且不会影响细胞内胆固醇代谢平衡[27]。到目前为止只在微生物来源的抑制剂中发现了一种选择性抑制ACAT2的物质,即pyripyropene A。
C618H有较强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PPARα/γ双重激动活性,激动PPAR-γ产生降糖作用,而激动PPAR-α产生降脂作用,药理实验也证实C618H有明显的降糖和降脂作用。它能够促进前脂肪细胞分化,并且增加不同组织中LPL、脂肪组织特异的脂肪酸转运蛋白(a P2)和葡萄糖转运体4(Glu T4)m RNA的表达[28]。
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ETP)通过介导脂质在不同脂蛋白之间的转运,调节脂代谢。抑制CETP的转运活性,可提高HDL-c水平,能够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Anacetrapib是一种小分子唑烷酮类选择性CETP抑制剂,在名为DEFINE的III期临床研究中,患者应用Anacetrapib治疗后,LDL-C水平降低了40%,HDL-C水平升高了138%。它能安全有效地调节冠状动脉心脏病患者以及冠状动脉心脏病高危患者的脂质水平[29]。
磷脂转移蛋白(PLTP)能介导脂蛋白间磷脂的转移,对HDL和VLDL的代谢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动物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浆PLTP可能是治疗AS的新靶标[30]。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裂解激活蛋白(SCAP)不仅能感受胞内固醇水平,而且它能够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结合成复合物,把SREBP从内质网送到高尔基体进行蛋白裂解。它是参与体内胆固醇水平调节的重要物质。SCAP配体直接与SCAP结合,使SCAP失去护送SREBP的能力,从而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并使LDL受体上调,促进肝脏对LDL的摄取和代谢[31]。
Lomitapide为微粒体三酰甘油转运蛋白(MTTP)抑制剂,用于治疗同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o FH)。此药现处于Ⅲ期临床研究阶段。
无并发症的HLP是治疗的最佳时期。对HLP患者,根据年龄、性别、家族史、血脂水平及是否合并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个体化情况制定降脂目标值,按个体化降脂目标值,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善、饮食治疗、体育锻炼及药物治疗,医学指标(TG、TC、体质量、血压)显著降低,并且降低HLP并发心脑血管危险概率。(1)饮食治疗。调整饮食成分,使每日所需总热卡的百分比由脂肪供给的不超过30%,而且其中由饱和脂肪供给的不超过7%~10%;由蛋白质供给的占10%~20%;由碳水化合物提供的占比最高达50%~60%;每日摄入的胆固醇量<300mg,纤维素约35g,每日食盐摄入应控制在3~5g,不吸烟、不酗酒、饮茶宜清淡,不宜过浓。降血脂、减肥适合选乌龙茶或黑茶,乌龙茶中尤以铁观音为上乘佳品,而黑茶中以普洱茶为最佳。(2)体育锻炼。运动方式可根据个人爱好以利长期坚持,运动量循序渐进以能耐受为度。最易做到的是步行,每日达到行1万步,约需1h,可分次进行。
1 1 结语
血脂异常的诊断与治疗 篇8
1 血脂异常认识误区
目前我国血脂异常的防治中存在不少误区, 最常见的就是患者与医生提及血脂异常时, 大多指的是三酰甘油 (TG) 异常, 忽略了更为重要的总胆固醇 (TC) 和低密度值蛋白胆固醇 (LDL-C) 的水平。糖尿病是冠心病的高危症, 其未来10年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20%, 等同于已患过心肌梗死患者再次发作心肌梗死的风险。临床试验的证据提示在这些患者只要LDL-C没有达标, 降低LDL-C仍为首要干预目标。
血脂异常统称为“高血脂”或“高脂血症”是欠妥当的, 因为血脂可分为TC、LDH-C、TG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 前三项升高对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而HDL-C升高可有助于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可防止冠心病及心脏事件的发生。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与存在高水平LDH-C有关, 但也与HDL-C低下有密切关系, 而且还认为HDL-C的降低与LDH-C及TG的升高同样重要。近年来不少学者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上, 对于血脂异常的防治已把注意力转移到升高HDL-C方面。流行病学调查证实HDL-C每增加1 mg/dl, 对男性冠心病危险性下降2%, 对女性危险性下降3%。伴随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显著下降, 男性下降3.7%, 女性下降4.7%。所以说把血脂异常统称为“高血脂”或“高脂血症”是欠妥当的, 应称“血脂异常”或“血脂失调”为好, 同样道理把血脂异常的治疗统称“降脂”治疗也是不妥当的, 应称为“调脂”治疗比较妥当[1]。
2 血脂异常的概念及与冠心病的关系
血脂异常与高脂血症、高脂蛋白血症及载脂蛋白异常血症, 血脂异常的认识随着医学科学诊断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深人。20世纪60年代只能检测血清TC和TG, 当时血脂异常主要包含高胆固醇血症和高TG血症, 也称为高脂血症, 1963年以后到现在由于纸上电泳技术的发展能分离出四种血浆脂蛋白, 并认为血脂是与脂蛋白结合的形式溶于血液之中, 血脂异常也必然在脂蛋白异常上反映出来, 从此即开始以高脂蛋白血症替代高脂血症的旧概念。其表现主要是: (1) 血清TC升高; (2) 血清TG升高; (3) 血清HDL-C降低。在临床上大部分以TG升高为多见, 并且利用调脂药物治疗效果不好。以往TG增高是否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危险性, 一直存在着争论, 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 随着TG的增高, 冠心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 尤其是伴有HDL-C降低者, 冠心病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女性比男性发病率高。TG升高导致冠心病机制与以下因素有关: (1) TG升高的同时伴有HDL-C降低或LDL-C的升高, 两者异常更容易发病; (2) TG升高可形成血管内微血栓; (3) 餐后延迟发生的TG可导致动脉内壁类脂质沉积, 促进泡沫细胞的形成, 从而破坏冠状动脉的内皮功能[2]。
3 血脂异常的诊断
3.1 诊断前的准备工作
3.1.1 确定存在的危险因素 (1) 年龄 (男性>45岁, 女性>55岁) ; (2) 早发冠心病家族史; (3) 吸烟; (4) 高血压; (5) 低HDL<40mg/dl; (6) Lp (a) 增高; (7) 高半胧氨酸血症。
3.1.2 患者危险分层 (1) 高危组:包括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患者。 (2) 多种 (>2种) 危险因素组。 (3) 少于2种危险因素组。
3.1.3 根据危险分层确定LDL的治疗目标水平以及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 (TLC) 及药物治疗的起始水平。
3.1.4 诊断血脂异常, 首先要进行脂蛋白谱检查。包括TC、LDL、HDL及TG。建议健康成人每5年作一次脂蛋白分析。
3.1.5 作为心脏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低HDL的水平更改为<40mg/dl。
3.1.6 强调采用一种新的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 (TLC) 计划。内容主要包括膳食治疗、控制体质量及增强体力活动。
3.1.7 脂蛋白分析检查 主要包括TC、LDL-C、HDL-C及TG, 如研究需要加测Apo、Lp (a) 等检查。
3.2 血脂异常的分类
(1) 单纯性高TC血症:TC>5.72mmol/L, TG<1.7mmol/L。 (2) 单纯性高TG血症:TC<5.72mmol/L, TG>1.84mmol/L。 (3) 混合型高脂血症:TC>5.72mmol/L, TG>1.84mmol/L。 (4)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HDL-C<40mg/dl[3]。
4 血脂异常的治疗
4.1 非药物治疗
包括饮食和其他生活方式的调节, 用于预防高脂血症, 也是其他一切治疗的基础。饮食调节主要是控制总热量, 减少脂肪 (尤其是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 的摄入量, 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 减少饮酒 (戒烈性酒) 。其他措施还有运动、戒烟、矫正不良行为 (如A型行为) 等。
4.2 药物治疗
4.2.1 药物种类
(1)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他汀类) :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早期限速酶 (HMG-CoA还原酶) 而减少胆固醇的合成, 同时促进细胞膜上LDL受体的表达。适用于除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外的任何类型高胆固醇血症及以胆固醇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代表药物为辛伐他汀 (舒降脂) 、普伐他汀 (普拉固) 、洛伐他汀 (美降脂) 、氟伐他汀 (来适可) 、阿托伐他汀 (立普妥) 、西立伐他汀 (拜斯亭) 等。 (2) 苯氧芳酸类 (贝特类) :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 但都主要适用于高TG血症及以TG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目前应用于临床的主要是非诺贝特 (力平脂) 及其微粒型, 其他还有苯扎贝特 (必降脂) 、吉非罗齐 (诺衡) 等。 (3) 胆酸螯合剂:可阻止胆酸或胆固醇从肠道吸收, 促进胆酸或胆固醇从粪便排出, 促进胆固醇的降解。主要适用于除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以外的各种高胆固醇血症。代表药物有考来烯胺 (消胆胺) 、考来替泊 (降胆宁) 等。 (4) 其他:包括烟酸及其衍生物、普罗布考、弹性酶、多烯康、月见草油及中药等。
4.2.2 药物选择
(1) 高胆固醇血症:首先他汀类, 其降低TC的能力为20%~30%, 降LDL-C的能力为30%~50%, 还能轻度增高HDL-C及轻度降低TG。次选胆酸螯合剂或贝特类。 (2) 高TG血症:首先在非药物治疗的同时控制血糖, 仍不能满意时可选择贝特类药物;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对高LDL和高TG血症的患者有中等度效果。 (3) 混合型高脂血症:首先控制好血糖, 调脂药物首选大剂量他汀类药物;若以TG升高为主, 可首选贝特类;如TC、LDL-C与TG均显著增高, 可联合用药, 如贝特类加胆酸螯合剂, 或胆酸螯合剂加烟酸, 但糖尿病患者应用烟酸类药物时要注意监测血糖。谨慎将他汀类与贝特类或烟酸类合用。
4.2.3 防治目标水平
无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者TC<5.20mmol/L (200mg/dl) , TG<1.70mmol/L (150mg/dl) , LDL-C<3.12mmol/L (120mg/dl) ;有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者TC<4.68mmol/L (180mg/dl) , TG<1.70mmol/L (150mg/dl) , LDL-C<2.60mmol/L (100mg/dl) [4]。
4.2.4 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治疗
UKPDS研究表明, 糖尿病患者形成冠心病的5大危险因素依次为:LDL-C升高、HDL-C降低、高血压、高血糖和吸烟, 同时UKPDS的结果提示:LDL-C每降低1mmol/L, HDL-C每升高0.1mmol/L, HbA1c每降低1%, 收缩压每降低10mmHg (1mmHg=0.133 kPa) , CHD发病相对危险分别下降36%、15%、11%和15%。值得注意的是, 在临床治疗中达到上述目标并非难事, 但患者将受益很大。近期发表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和安慰剂比较对心血管疾病进行的一级预防的研究中 (CARS) 显示, 即使血脂水平接近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平均近3年, 与安慰剂比较心血管事件的危险下降36%。因此, 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 (IDF) 糖尿病治疗指南中指出,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积极调脂治疗, 以便能更有效地对具有多重心血管疾病 (CVD) 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大血管疾病的防治。建议: (1) 给所有≥40岁的糖尿病患者和有CVD的糖尿病患者标准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 (2) 糖尿病伴有微量蛋白尿20μg/min以上的、或有高度CVD风险的患者, 应该给予标准剂量他汀类药物。 (3) 除他汀类药物外, 如果TG>2.3mmol/L应考虑用贝特类药物, 在那些不能用常规药物达标的患者, 在LDL-C控制后, 考虑其他降脂药物 (ezetimibe、缓释烟酸、浓缩w-3脂肪酸) 。糖尿病的血脂异常在使用调脂药物前首先要进行血糖的处理 (包括胰岛素或降糖药) , 降糖治疗可以使血脂水平和脂蛋白的结构改善。一般认为降糖治疗可使TG明显下降、LDL-C下降10%~15%、HDL-C改善不明显, 同时血糖下降可以改善脂蛋白粒子的结构。在降糖治疗后如果血脂水平仍然不达标, 才开始采用调脂药物治疗。
5 如何规范应用调脂药物
调脂治疗尽量达到目标水平, 在一定范围内, LDL-C越低越好, HDL-C越高越好。调脂目标水平应为:在健康人群TC<220mg/dl, LDL-C<140mg/dl, TG<150mg/dl, HDL-C男性>35mg/dl, 女性>40mg/dl;具有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等危险因素者, TC<200mg/dl, LDL-C<120mg/dl, TG<150mg/dl, HDL-C男性>35mg/dl, 女性>40mg/dl;对于冠心病患者, TC<180mg/dl, LDL-C<100mg/dl, TG<150mg/dl, HDL-C男性>35mg/dl, 女性>40mg/dl。坚持长期治疗, 定期复查。血脂异常是代谢紊乱, 治疗应属长期过程。由于调脂药物均经肝脏代谢, 对肝功能有一定损害, 故需定期复查肝功能, 一般转氨酶升高3倍才考虑停用调脂药物。TC水平在体内变化有明显的昼夜节律, 即夜间升高, 白天降低, 这是由于血脂合成酶类在晚上活跃所致。故对于他汀类药物最好于晚饭后服用。调脂治疗应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 非药物方法主要为:戒烟、限酒、清淡饮食、少食动物内脏、提倡低盐及高纤维饮食、减轻体重、提倡有氧运动、心情舒畅等措施。
摘要:我校近十年职工健康查体工作中, 平均每年体检为人数为3500人, 其中血脂异常者787人, 占总查体人数的22.5%, 其中45岁以上占46%。为了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高脂血症, 减少冠心病临床事件和降低冠心病死亡率, 现将血脂异常诊治进展近况, 简要分述如下。
关键词:血脂,异常,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那开宪.血脂异常的诊治[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1, 29 (284) :16-18.
[2]朱长君.血脂异常的诊治方法[J].基层医学论坛, 2006, 10 (4) :358-359.
[3]李开沪.血脂异常诊治进展[J].老年医学与保健, 2002, 10 (1) :56.
六招降低血脂异常 篇9
1.减少全部脂肪的摄取量,病人要减少用油。许多人一听到糖尿病,就想到蔬菜不要用炒的,用烫的。这只是其中一个方法,在煮鱼、煮肉时,人们会忘记所添加的油是相当多的。除此之外,鸡蛋、牛奶也含有50%~55%的脂肪,而法国起司(奶酪)热量中高达75%是来自于脂肪。除了降低食用油之外,也要减少高油脂的食物,如牛奶、蛋等。即使要食用乳制品也要选择脱脂的。
2.改变食用油。将猪油改成色拉油,不过有些植物性的高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却比猪油还容易导致动脉硬化。因为脂肪的成分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与单不饱和脂肪酸。目前的趋势是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取量。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从橄榄油、菜籽油及花生油而来。其中橄榄油含量比较高,花生油含量相对较少。另外,鱼类也是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单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来源,因此要增加鱼类的摄取。
3.减少胆固醇的摄取。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是蛋类及内脏。
4.增加可溶性纤维的摄取。蔬菜、水果与全麦的全谷类是重要的来源。
5.减少容易上升血糖的食物,并增加不容易上升血糖的食物。如精致的糖类就应该要减少。
6.喝酒要适量,只喝1~2个酒精单元。
血脂异常的中医研究进展 篇10
1 高脂血症造模方法与应用
理想的动物实验模型是保证实验结果科学性与实用性的重要基础与前提。根据研究目的不同, 血脂异常的实验造模方法与实验动物选择不同。用于建立高脂血症模型的动物, 其血清脂蛋白构成、胆固醇 (CH) 与脂蛋白代谢及其调节方面, 应最大可能与人类相似。首选与人类学在系统发生中亲缘较近的动物, 并应具备造模方法简单、成功率高、成本适当、时间符合实验要求、研究标本易于获得等优点。重点考虑的因素包括:肝脏合成CH的量占总胆固醇 (TC) 的比例;饲料中CH的含量对CH代谢的影响。Kris-Etherton等[1]研究认为可以应用的实验动物有地鼠、豚鼠、恒河猴、悬猴、非洲绿猴、狒狒、猪等。目前常用的造模动物主要有小鼠、大鼠、金黄地鼠、豚鼠、家兔、鹌鹑等, 猪、非人灵长类等动物由于价格、饲养、来源、造模时间、动物保护条例等因素影响, 较少用于造模[2]。大鼠具有越来越明显的抗AS能力, 因此国外高脂血症的研究应用大鼠造模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小鼠具有造模成本低、采样方便、遗传背景清楚、繁殖能力强、模型稳定等优点, 在高脂血症的研究中应用越来越多, 其缺点为可采血量较少, 不适用于观测指标较多需血量大的研究。金黄地鼠在CH代谢方面更接近人类, 并具有成本低、造模时间短等优点, 国际上有更多采用金黄地鼠的趋向, 其主要缺点为血量少、采尾血较困难。兔高脂血症模型极易建立, 但因其脂代谢与人类差异较大, 且造模时间长、成本高、灌胃困难等, 目前仅用于调脂新药的研究[1,2,3]。
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获得途径有先天性、转基因以及化学物质诱导3种[3], 其中最常用的途径为化学物质诱导。研究证实[4], 应用人突变性基因ApoE7基因制备的ApoE7-Tg小鼠, 具有CH、三酰甘油 (TG) 升高、寿命缩短等特点;脂蛋白脂酶基因突变或完全性缺陷, 与鼠高脂血症、冠心病 (CHD) 等有关, 并具有致死性[5]。化学物质诱导造模有两种方法, 应用化学制剂静脉或腹腔内注射一次性形成, 应用高脂食饵饲喂或灌胃一定时间造模 (喂养法) , 其中喂养法目前最为常用[6]。实验研究证实, 制备单纯高CH血症或高TG模型, 应采用内源性喂养法造模;制备CH与TG均升高的动物模型, 则应采用外源性喂养法。
2 血脂异常的研究指标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血脂异常的研究不仅局限于血清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的测定, 并进行了脂质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LDL-C的亚组分析、胆固醇酯转运蛋白 (CETP) 水平与活性测定、载脂蛋白A (ApoA) 与载脂蛋白B (ApoB) 等载脂蛋白的研究与脂蛋白 (a) [LP (a) ]及其免疫复合物的研究等, 并已进行上述研究指标与AS、CHD、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等疾病相关性的实验与临床研究。TC、TG、HDL-C的测定能够基本满足临床诊断血脂异常的需要, 更多的指标包括ApoAI、ApoB、LP (a) 等可作为科研指标[7]。应该强调的是, 血脂指标反映体内脂质代谢状态, 血脂异常可用于CHD的危险评估, 而不是CHD的诊断指标。新近的研究证实, 小而密的LDL (sLDL) 分子量小, 更易于进入动脉壁被氧化, 具有更强的致AS作用, 认为LDL-C的异常与AS的关系更为密切, LDL-C为血脂异常研究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指标[8]。测定血清中ApoAⅠ、ApoB及比值, 对判断AS、CHD发病危险性比测定TC、TG、HDL-C、LDL-C 及相关比值更灵敏、更优越、更有意义[9]。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 LP (a) 血浓度升高是AS与栓塞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其致CHD作用不受其他危险因素影响[10], LP (a) 不仅有致AS作用, 还有促进AS稳定性斑块转变为不稳定性斑块的作用, 并参与冠状动脉内血栓的形成, 导致ACS的发生与发展。LP (a) 及其免疫复合物是目前研究脂代谢异常致AS及栓塞性疾病作用机制的热点[11]。
有关调脂药物尤其是中医药调脂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前应用更多的指标仍然为TC、TG、LDL-C、HDL-C的定量分析, 随着更多的与AS、CHD发病相关的血脂指标的确定, 应用多层面、多方位、多因素研究阐述调脂药物的作用机制, 将使调脂药作用机制的科学性、实用性更强, 更具临床价值。
3 血脂异常的中医药治疗
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ATPⅢ[12]明确规定降低LDL-C为CHD防治的首要目标。中医认为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肝胆失利、肾气衰弱等是高脂血症的病机, 而补益肝肾、健脾化湿、活血化瘀、消食化痰、扶正补虚等为其治法[13,14]。近年来, 中医调脂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已由单纯降低血脂水平进展到调脂作用部位、途径及多指标研究等方面。
中药降脂有效成分有:大黄蒽醌、枸杞多糖、茶叶多糖、灵芝多糖、人参皂苷、绞股蓝总皂苷、三七叶总皂苷、刺五加叶皂苷、柴胡皂苷、大豆皂苷、大豆磷脂、葛根素、甘草酸、山楂黄酮、橙皮苷、黄芩苷、白藜芦醇、植物固醇、泽泻萜醇、银杏苦内酯、茶多酚、决明子大黄酚、荷叶生物碱、川芎嗪、姜黄素、大蒜素、阿魏酸、亚麻酸、α-维生素E等。中药治疗血脂异常的机制有:①大黄、何首乌、决明子等含蒽醌类化合物, 促进肠蠕动, 增加CH排泄, 减少CH吸收;②大黄、泽泻、绞股蓝总苷、决明子等减少内源性脂质的合成;③皂苷、多糖及异黄酮类等提取物降低血脂的同时降低血浆比黏度, 降低脂质过氧化物及血栓素B2 (TXB2) ;④葡萄原花青素等降低血脂并增加血清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 加速CH逆转运, 促进CH的肝脏代谢, 并通过增加总胆汁酸的排泄间接增加CH的排出;⑤增强肝脏LDL受体 (LDL-R) 基因表达, 促进LDL-R蛋白的合成, 增加肝表面LDL-R数量与活性, 增强肝脏的脂质代谢功能;⑥丹参多酚酸能抑制CuSO4 和内皮细胞介导的LDL氧化, 抗氧化能力强于维生素E;⑦降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TNF-α) 和白细胞介素-6浓度;⑧提高血清脂蛋白脂肪酶 (LPL) 活性和肝脏LPL-mRNA的表达水平, 使TG和乳糜微粒分解增多、清除加快并升高HDL;⑨何首乌、山楂、菊花、黄芪等通过可逆的磷酸化和脱磷酸化, 抑制肝细胞微粒体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活力[15,16,17,18,19]。中药调脂治疗机制随药物及其成分不同而不同, 对其作用靶点的进一步研究, 确定作用机制明确、靶点可靠、多途径作用的药物及其成分, 对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及新药开发, 有重要的实验研究与临床意义。
不同中药对血脂指标的干预结果不同, 何首乌、黄芪、山楂、沙棘、人参、陈皮、半夏、柴胡等以降低TC为主;黄连、黄芪、刺五加叶、甘草、银花等以降TG为主;大黄、绞股蓝、女贞子、银杏叶、三七、人参、姜黄、虎杖、丹参等对TC、TG均有降低作用;人参、柴胡、女贞子、徐长卿、黄精等降低血脂同时具有升高HDL-C作用[3]。喂养法建立实验动物高脂血症模型, 灌胃法给药观察中药调脂作用, 多数结果显示:①中药降脂作用具有明显剂量依赖性, 统计学意义多出现在中、高剂量组;②多数实验药物对血TC、TG、LDL-C等均有作用, 部分药物可同时升高HDL-C或ApoA, 降低ApoB, 抑制脂质过氧化, 降低血液黏滞度等。实验研究显示, 鬼针草煎剂、银杏叶茶、荞秸果胶、微孔草总油、甲壳聚多糖、大豆总黄酮、山楂提取物、茶多酚、长梗白薤提取物等降低实验血脂异常动物血TC、TG、LDL-C, 同时升高HDL-C[20,21,22]。绞股蓝总苷、决明子蛋白质、荷叶水煎剂、红花油乳剂、油茶皂苷、九制大黄蒽醌衍生物等可以明显降低实验高脂血症动物TC、TG、LDL-C, 但对HDL-C无明显作用[23,24,25]。多个研究证实, 姜黄醇、葛根口服液可降低实验大鼠血TC、TG、LDL-C, 提高ApoA水平, 姜黄醇同时具有抑制Fe+、Cu2+诱导的脂质过氧化, 降低血液及肝脏中过氧化脂质含量, 高剂量可降低肝TC含量, 具有保肝作用[26,27]。
具有降脂作用的古代成方有茵陈蒿汤、柴胡加龙牡汤、泻心汤、桂枝茯苓丸、桃仁承气汤、防风通圣散、大小柴胡汤等。中药复方制剂治疗血脂异常的研究为数众多, 相关实验研究已由单纯观察对TC、TG、LDL-C作用, 进展到分子水平、多指标观察、结合抗AS、抗血栓作用等研究。组方中使用频度较高的中药有泽泻、山楂、丹参、大黄、决明子、黄芩、黄芪、银杏叶、茵陈、芍药、柴胡、何首乌、川芎、枸杞子、茯苓、陈皮、甘草等[28,29]。
4 展 望
相关文章:
脑卒中急性期血压、血糖以及血脂水平的探讨02-19
血脂康胶囊02-19
血糖血脂异常02-19
血脂代谢异常02-19
血脂改变02-19
血脂6项02-19
糖尿病肥胖患者血脂检验的含量水平及其对临床诊断应用价值02-19
血清血脂02-19
肥胖和血脂水平分析论文提纲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