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挑战(精选十篇)
专业挑战 篇1
一、教育管理部门角色错位
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在主流意识形态指导下,依靠政治动员和强力控制推动下建立起来的,我国的教育管理体系表现出高度的组织性、同一性和纪律性,政治色彩浓厚。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内部管理也表现出高度的科层结构,在组织运作上不可避免地出现行政化色彩。学校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人类文化和知识的传承,学校的主要工作是由教师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的,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更多地关系到知、情、意、行等方面,因此学校组织中的主要角色是教师,而不是科层制组织中的行政人员。但在现行的教育管理体系下,上级领导以行政化的指令来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层职能部门也只是上传下达,教师只能机械地执行,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权被行政所管理、监督、评价,教师职业的自主和个性被忽略。学校为迎合上级行政部门的各种评比和考核,科室工作越来越繁重,越大的学校越表现出过度的科层化,而过度的科层化增加了对教学人员的困扰。因此,教师发展的自主权丧失,教师发展被抑制。
二、校本研修组织的执行不力
教研组是学校教育中教学专业活动最基础的组织单元,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直接依靠。最初教研组就是作为学校内“非行政类教学研讨组织”而被设计出来的,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草案)》中,明确规定教研组的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以提高教育质量。顾泠沅先生曾指出,教研组是“学习型的实践共同体”。但是因为教研组的“非行政性”,教研组在学校各种机构中处于一种边缘化的位置。学科教师在行政上接受校长室的领导,教学工作上服从教务处的安排。教研组一方面承担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大责任,另一方面,教研组没有基本的活动场所,没有基本的活动经费,也没有对教师的评价权力。教研活动的开展完全依赖于教务处等行政科室的安排,教研组缺乏内部的强有力的领导,导致校内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校本研修功能缺失。
三、合作性与竞争性并存
大规模学校由于新手教师队伍庞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学会合作,学会与组内教师合作共同切磋教育技艺;学会与同一个班内的教师群体合作,使各学科协调发展;学会与家长合作,共育栋梁。但教学发展需要竞争。有人用这么几句话来形容教师之间的关系:月考,你死我活的敌人;统考,同仇敌忾的战友;高考,相依为命的病人。原因在于对教师评价影响到了教师之间的同伴关系。在内部评比中,竞争是主旋律;在面对外部的考核和评价时,教师们又是一个合作的共同体。现在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和工作态度、学生评教、教学实绩、教科研成果,等等。而在这些评价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教学实绩,成绩优劣的评价只有在对比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在学校教学工作安排中,往往会有几个同等程度的班级,然后安排不同的教师任教,以方便最后的对比与评价。在这样的对比下,教师个人获得了竞争的压力和动力,但对教师团体的共同发展却有一定损害。因此,在成长过程中的压力相对较大,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反思,才能争取到脱颖而出的机会。新手教师的成长是经验与反思的结合。
四、发展的多样性与可比性并存
由于各学校独特的地理环境、学生生源等差异性,导致学校教育与发展的独特性,因此,新手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可运用的教育资源具有广泛性与独特性。新手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本人的特点、教师角色的转化、教师角色的适应、教师角色的冲突等具有多样性。同时,学校教育活动的多样性以及社会对教师期望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角色也应是丰富多样的。“同分配”、“同年级”、“同学科”、“同教材”等,在“同与不同”之间的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对比实验,由于施教者的不同处理,通过个人的艺术加工和巧妙组织,把各个知识点和各种能力让学生内化,其可比性更为明显。
五、专业发展中的定位危机
专业成长总结:挑战自我 篇2
刚开英语课的时候,每周每班两节课。四十分钟,要是不能让孩子把所学的全部记住,那么三天后的第二个四十分钟我就没办法继续讲课。那时候农村的孩子,没有上补课班的,农村的家长,数学语文都辅导不了,更别提英语了。怎么让我那四十分钟带来五十分、六十分,甚至更长时间的功效成了我要攻克的首要难题。但我坚信挑战与机遇并存,努力迎接一次挑战,也许能让自己找到新的生命制高点。于是,我将自己中师所学的简笔画、讲故事、做教具等一应技能全都发挥到了极致。当时的英语书每册九篇课文,每篇课文分成四课时,每课时都有故事情节、人物对话。为了让农村的孩子对英语产生兴趣,几乎每个故事都经过我的二次加工,每个人物、每个道具、每个场景都在我的精心设计下,变得妙趣横生。一节英语课四十分钟,可准备一节课我可能会用两倍、三倍,甚至更长的时间。可功夫不负有心人,孩子们开始喜欢我,喜欢上英语课了。2004年,刚生完孩子的我,参加县级比赛的时候,毅然选择了英语课。在没有任何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情况下,在当地的另一个乡镇,我一举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当时,我很感动,也很欣慰,付出就会有收获吧!当我结束一天的行程,回到家的时候,嗷嗷待哺的孩子已经哭着睡着了。(我女儿小的时候不吃奶粉)
2006年9月,学校面临既缺英语教师,又缺少班主任的难题,那一年,完全符合职称评定资格的我,被无情的黑幕伤的不轻,但我还是接下了身兼二职的重任。三个班级的英语课,加上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数学教师。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劳累。偏偏那一年,我们遇上了抽考。苦累自知。也曾痛过、怨过、后悔过,但一路走过,回首看去,并无遗憾。
一年后,我终于又回到了班主任的岗位上。但是,我的担子仿佛更重了。因为之后我被提拔为政教副主任。
专业挑战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机遇挑战
一、市场经济对高职金融专业的需求
(一)货币信用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多元化金融人才
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对本专业的要求也逐漸提高。现代市场经济,货币信用经济发展迅速,货币信用关系存在于我们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任何经济活动与经济交易都离不开货币信用形式这个媒介,因此,金融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是当代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稳步的增长,人们物质追求不断提高,个人财富拥有量和货币持有量也不断增长,投资增值的新理念促使更多的金融品种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涌现出来,社会各个主体对金融的要求也日趋增加,因此,金融业对不同层次水平人才的需求将会是一个长久的趋势。
(二)行业领域覆盖面广,办学层次更加全面
金融业是面对社会中各种职业的,技术革新使它的操作性越来越强,最终能被绝大多数用户所接受。通俗来说,无论文化层次高低与否都可以自主的使用。如果金融业只采用高层次的人员,它的用人成本就会增加。因此,从企业、单位未来发展状况来看,中低层次金融毕业生应该会成为多数中、小企业工作岗位的首选。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改革调整时期,如果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多掌握几门专业技能,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水平,学生的就业率将会大大提升。
(三)培养金融服务人员,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管理制度的变化,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全员用人制度及住房制度也发生了重大改革,因此金融行业各种配套措施也要随着社会的需求不断发展变化。这种大金融服务已不仅是一种专业性服务,也是一种劳动密集性服务。金融行业的发展既需要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也需要较多的基层服务人员。高等职业学院对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要应该注重基础素质教育,强调专业课程设置要务实,学生毕业要以基层工作为起点。
二、高职院校金融专业面临的问题
(一)高职金融专业的就业劣势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高等教育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泛,用人单位更注重接受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类型,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争夺重点院校的本科研究生人才已属常态。经过对各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部的招聘要求调研,近几年银行、证券、保险等一系列金融企业在招聘时都要求应聘人员至少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有的还要求是211,985等重点高校毕业生,因高职学生的学历层次较低,在就业竞争初始阶段就处于一种明显的弱势地位,高职学历成了“弱势学历”。
(二)社会认知度较低
由于高职金融专业发展起步较晚,社会普遍对高职金融专业的认可度不高,很多家长和学生对于高职院校能否开设金融专业报以怀疑的态度,对于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是深表质疑。他们认为高职教育属于低层次的高等教育,只有高学历才能在金融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另外,在招生方面,高职院校也存在自制度性歧视,高职招生是高等教育招生中的最后一个批次,在第三批、第四批,无形中就降低了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评价。一直以来金融行业又在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着一味要求高学历的现象,无形中又降低了高职金融教育的社会地位。
(三)对具有金融企业一线岗位丰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大量需求
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人才的意见》中提出“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中的金融专业为了达标,要求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但是招聘真正具有金融企业一线岗位丰富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难度很大。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教师都是“有证无能”、有名无实的双师型教师。
(四)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特色之一,建设实训基地就是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彰显办学特色,能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动手实践有机结合。我系金融专业要做大做强,就必须以市场抓手,从而满足金融企业、行业需求;以专业教学为理论依据;以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主要推动力,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实力。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是体现高职金融专业教育特色,实现金融专业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
三、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发展战略思考
(一)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众多高职院校通过建设设施齐全的校内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完成这一目标。同样,金融专业也需要合理的安排学生深入到金融企业,参与各项金融实践活动,达到锻炼和提高专业技能的目的。同时,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方面要既满足行业和市场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也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加大金融教育的高精尖人才引进力度。
要实现高职金融专业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大金融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投入。一方面应不断推行具有吸引力的金融人才引进政策,适时为金融专业引进金融行业一线的优秀技能型人才,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丰富教师层次。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鼓励在校的中青年教师下金融企业一线去实践和再学习,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技术职称,培养和丰富双师型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三)产学结合、加强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是高职金融专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不能只强调理论教育,而忽略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和金融企业制定和实施“订单式”培养方案,不断深入掌握金融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以企业的需求为基础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高职院校要着力建立金融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的资源,采用远程教育、自学考试、在职培训等方式,开展岗前培训、换岗培训、后续培训等,打造立多元化的金融职业培训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旭升.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培养目标的评析.当代职业教育,2011(1).
[2]刘晓琴,顾沺沺.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建设刍议.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3).
[3]黄蕊.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发展战略研究.天津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论专业技能抽考对教师的挑战 篇4
我国的高职院校, 长期专注于基本理论学习, 忽视现实技能的培训, 技能抽考的实施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目前的高职院校大多底子薄, 很多都是由原来的中专甚至高中在社会转型中, 由于无法适应社会需要转变办学而来,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许多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不高, 更是缺乏专业技术能力;二是专业设备老化严重, 实验实训基本上是陈旧落后的被淘汰设备;三是教材都更新速度慢, 很多专业仍然采用十年前的教材, 少数教材甚至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 完全不符合现代市场的需要;四是缺乏实践和培训基地;五是国家投入严重不足, 虽然国家最近几年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 但是缺口大, 人均支出比例不足, 影响力在社会上不大, 教师的专业技能能力提升主动性也不强。专业技能抽考的出现, 不仅是对广大学生技能的全新考察, 也是对传统专业教师职业技能素质的挑战。
1 专业技能抽考对教师的挑战
1.1 深入企业行业, 了解行业内部对人才技能的需求
在抽考制度下, 无论你的办学条件怎么样, 学生的底子有多么薄, 为了不亮红牌, 每所学校将尽一切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千方百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市场主导下,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需要他们具备什么样的技能, 只有深入企业行业才知道, 而抽考制度中, 技能环节的设置都充分考虑到企业行业的需求。教师们要想使教学与市场不至于脱节, 在压力下必然深入企业一线, 学习实践技能, 了解行业动态, 这种机制能促进教师加强他们的专业能力, 这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目前的职业院校, 大多都与企业都有合作, 但是大部分都是关于办学与就业方面的合作, 教师与企业并没有很好的联系起来。学校与企业应该建立一种联系机制, 使教师能轻易深入企业一线, 了解市场行情和学习实践技能;同时企业也可以派员工深入课堂, 作为教师给学生带来最前沿的资讯和实践技能。学校与企业的互动, 使教师与企业员工角色互换, 界限模糊, 更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学习。
1.2 更加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理论知识的灌输
专业技能抽卡的主要评价标准是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综合, 以技能任务的完成作为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标准, 让学生的知识水平, 专业能力, 社会能力都体现在技能考试中。这种转变要求教师从根本上改变观念,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实施任务导向教学模式, 使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把教学地点从原来的教室搬到实训室, 教学工厂, 使教室和工厂结合, 理论和实践结合。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来看, 实践技能比理论知识更重要, 重视实践, 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 也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的根本特点。因此, 在技能抽考的驱使下, 广大职业院校将会改善实验实训条件, 转变教师观念, 加强实践教学的实施。当然,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院校实验实训环境各有差异, 很多标准和规范还不完善, 这都是教师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1.3 不放弃每个学生, 重视团队合作
传统的教学模式, 除了重理论轻技能外, 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 就是不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不管是从以前的教学大纲来看, 还是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 很少提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环节中也是如此。从宏观角度来讲, 单打独斗是从古至今中国人的民族特性, 有句话说的“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就能鲜明的反映这个特点, 中国人缺乏团队精神, 这在短期内饰很难转变的。以前的教学模式, 并不是不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 只是在考试中很难有效的进行考核。如今有了抽考制度后, 在某些实践技能考试环节, 需要两人或多人的分工合作才能, 这就对广大的专业教师提出新的挑战, 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 除了注重技能培养外, 还应该把团队精神寓于教学之中, 让学生们意识到, 通过团队合作才能把任务高质高量的完成, 这样的话, 学习好的必须要帮助学习差的同学, 反过来学习差的在督促引导下也能取得进步, 不至于掉队。
2 技能抽考实践现状
当然, 改革并不会顺风顺水, 现实总不能跟上理论的节奏。目前许多省份推行抽考制度已有多年, 已经积累了一定实践经验, 制度缺陷也在慢慢完善。抽考制度在教师层面上给教师提出的挑战, 广大的教师如何应对的呢?笔者了解到, 目前大部分学习在抽考制度下, 不管是从管理层面还是教师层面, 实际的改革力度并不大。据调查, 部分教师在面临技能抽考时, 并没有真正在平时的教学中过多的重视团体精神的培养, 而是在考前进行突击培训, 就像准备笔试考试一样, 这是教师们最擅长也是广大学生最熟悉的方式, 而效果似乎也还明显。
究其原因, 问题的根源在于:
2.1 应试为主流的中国教育制度下, 广大教育者的习惯思维是应试突击
中国的教育制度的一大弊病就是应试教育, 虽然为大多数人诟病, 但一直很难得到有效改善, 这跟中国几千年的科举制度是分不开的, 这种思维存在于教师和学生中, 很难根除。抽考制度的初衷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学习到真实的技能, 具备扎实的职业素质, 让老师改变教育教学方式。但是当前很多学校在抽考制度下, 仍然通过对学生进行突击培训来应对考试, 并能取得好的成绩。
2.2 抽考制度本身的缺陷造成的
抽考制度的实施已经有多年了, 得到广大教育者的认可, 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也在慢慢改善。但是抽考制度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并没有考虑到各学校各专业的实际, 如技能抽考项目所要求的实验实训设备有的学校并不具备, 抽考中技能项目的设计者也是抽考的实施者, 抽考项目并没有体现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的要求。这些问题在实践中很普遍, 要得以解决, 需要抽考制度的各方, 包括设计者、学校、教师共同努力, 逐步完善。
总之, 专业技能抽考的实施对广大教师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举措的实施, 实现了车间教室合一, 教师师傅合一, 学生学徒合一, 作业产品合一, 理论实践合一, 教学比赛合一的教学改革, 学校上下拧成一股劲, 围绕学生探索新思想新方法, 推动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抽考各个环节中的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 对每位专业教师都是很大的挑战。抽考制度的实施, 其目的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挑战, 同时也会促使教师得到锻炼和提高, 使专业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上一个台阶, 这将是各个学校非常宝贵的财富。当然, “动一发而牵全身”, 抽考制度的出现, 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总体业务水平, 而且会影响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使各环节形成良性循环, 从而让职业教育向前迈一大步。
摘要:目前, 专业技能抽考制度在各个职业院校中得到应用, 是除传统考试之外对技能要求高的学生的有效考查方式。这种新的考查方式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也是对新形势下教师授课能力的考查, 广大教师应根据抽考制度相应调整授课方式。
关键词:专业技能,抽考,挑战
参考文献
[1]章仙踪.湖南抽查高职学生专业技能[N].中国教育报, 2010-12-02.
[2]肖伟.高职专业课程技能抽考评价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6) .
[3]何玉龙.高职院校职业技能课程设置优化的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4) .
专业挑战 篇5
SUMMARY OF QUALIFICATIONS:
Structur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nuclear facilities at DOE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Analysis and design of special equipment and facilities for recovery of spent nuclear fuel elements at DOE Hanford Site.
Structural design of Pit 9 recovery building for DOE Idaho National Engineering & Environmental Laboratory.
Structural/seismic design of diesel generator building for upgrade of process canyons at DOE Savannah River Site.
Experienced and knowledgeable of code requirements and standards for steel, concrete and masonry structures.
OBJECTIVE:
Practice as a professional engineer with an organization that offers challenging projects to work on, provides a climate of fairness for employees and pays a fair wage.
WORK EXPERIENCE:
For each of the following assignments I served as the licensed Engineer of Record.
Neutron Tube Target Loading Project,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1995-
Designed and supervised design and drafting for new tritium facility including reinforced masonry shear wall building, modification and upgrade of an existing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 and foundation for a new steel building.
Conducted seismic lateral load analysis for entire facility.
Wrote design criteria and prepared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s and drawings.
Developed structural test and inspection plans and integrated structural design with electrical, mechanical and architectural disciplines.
Reviewed and approved vendor submittals, managed construction documents, supported change control process and prepared as-built project records.
K-Basin Spent Nuclear Fuel Project, Hanford Site, 1997-1998
Conducted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design for the Cold Vacuum Drying System and the Hot Conditioning Facility.
Conducted seismic analysis of the 25 ton Hot Conditioning System process steel enclosure.
Pit 9 Remediation Project, Idaho National Engineering & Environmental Laboratory Site, 1996-1997
Designed a large retrofit penetration in an existing concrete partition wall in the facility.
Performed seismic dynamic analysis to demonstrate concept feasibility. Prepared detailed engineering sketches for input to drafting construction drawings.
Conducted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design of steel frame and concrete deck mezzanine floor for the shredder/separator cell.
Designed and supervised drafting of main steel construction drawings for the Pit 9 retrieval building. This unique structure spans Pit 9 and moves along skid beams on Hillman rollers. An open bottom provides access for waste retrieval equipment in the building.
Canyons Upgrade Project, Savannah River Site, 1997-1998
Developed structural design criteria, building structural concept and supervised static/seismic analysis, design and drafting for construction drawings for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shear wall building housing the diesel/electric generator power system.
Typical Project Support Experience at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1998-2005
Conducted seismic analysis of the nitric acid tank farm expansion for Building PF-4 in
TA-55. Designed structure for tanks and piping support and anchorage.
Performed evaluation of Building TA-53-0006 (3-story reinforced masonry office building) and Building TA-21-1001 (unreinforced masonry one-story records storage warehouse) to requirements of FEMA-178. Recommended seismic upgrades for both structures and designed roof support repair for the records storage warehouse.
Conducted conceptual and detailed design of a Weapons Engineering Tritium Facility upgrade for rack storage of tritium canisters in Building TA-16-205A, including fabrication drawings and specification, and seismic analysis of the combined storage racks and existing on-grade reinforced concrete floor slab.
Designed a high-seismic performance storage vault for the Beryllium Technology Facility including seismic analysis, drilled pier foundation, reinforced masonry shear walls and light concrete filled steel deck roof.
EDUCATION & CERTIFICATION:
BSME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GPA 3.8/4.0 Tau Beta Pi, Pi Tau Sigma
MS Structural Engineering Purdue University GPA 6.0/6.0 Sigma Xi
Ph.D. Aeronautics/Astronautics Stanford
[1][2]下一页
University
MS Deep Foundations University of Houston 4.0/4.0
MSNE Nuclear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3.83/4.0
Professional Engineer licenses: NM, CO, UT, OK, TN, TX
Structural Engineer licenses: CA, WA, ID, NV
Nuclear Engineer license: NM
All licenses are current.
My File #4591 National Council of Examiners for Engineers and Surveyors makes it possible to become licensed in any other of the lower forty-eight states within two months.
Life Member,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Member, American Nuclear Society
ADDITIONAL INFORMATION:
Citizen of the U.S.A.
Hold an active DOE L security clearance.
In excellent health and not overweight.
Congenial personality, considerate and thoughtful of my fellow employees and respectful of my boss.
Have a reputation for completing my assignments on schedule, within my agreed budget and to standards of professional excellence expected of a licensed structural engineer.
I am proficient with the RISA 3D structural analysis code and Windows Office suite. I type my own engineering reports and criteria documents and usually include hand calculations.
Active voluntary participant with the other structural engineers in Los Alamos in developing engineering standards f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nuclear facilities at the Laboratory.
Enjoy fishing and taking vacation trips with my wife.
I am now and have been continuously employed by the same A/E company since coming to Los Alamos in 1995.
REFERENCES:
Available upon request
专业挑战 篇6
所谓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具体包含两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进步的过程。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发展进程
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当把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来看待。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进程又出现了一个重大转折,从追求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和权利到重心转向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此背景下,教师专业化目标的重心开始转向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障碍
1.课程比例严重失调。现行师范院校课程的设置没有从教师专业化的角度,确定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育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学科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所占学时的比例达80%以上,而一般教育学知识相对应的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师基本功等)只占总学时的10%左右。
2.师范院校过于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忽视道德教育尤其是专业道德的教育,这是造成许多新上岗教师缺乏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的根本原因。
3.教师职前、入职和职后教育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分离现象,存在教师专业培养与在职培训相脱节,导致了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浪费,低层次的重复培训与培养机构的办学水平倒挂等多重矛盾。
4.政府管制与教师专业自主的抗争。教师职业在争取专业自主上正日益为广大教师认可。但是,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被当作人力资源、管理对象,没有对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如工资、课程、待遇等)参与决策权。
5.社会对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信任度进一步降低。一方面,据媒体报道,有的家长对老师的工作不满意,甚至走入课堂,充当“督学”。家长们的理由是,教师素质差,他们无法对教师的教学充满信任。另一方面,教师对自身的工作满意度也有降低的趋势。
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部途径
本人认为要通过教师群体专业化和教师个体专业化两大方面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以教师群体专业化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明确规定教师行业的准入条件。为了更好实现教师专业化,必须明确规定教师行业的准入条件。在这方面,教师专业化可以借鉴其他行业专业化的例子。法官、律师,必须经过考试,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医生,必须经过临床实习和考试,才能取得职业资格。而教师的培养和聘用则缺少这个过程。为此,必须转变原来的学历教育为资格证书教育观念。我们规定,进入教师行业,必须经过国家规定的必要考试,再经过一定期限的教师行业实习,方可取得教师资格。
2.建立公认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职业道德,不做假账是会计的职业道德,依据事实是律师的职业道德,这与技术水平没有直接关系。老师的职业道德有三个方面:专业责任感、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和终身发展的意识。
3.可以接受专门机构或专门内容的措施监控,也可以成立自治组织机构对教师个体进行监控,这样使每个教师可以在实施规范和监督中发展自己的专业,那他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成长为一名成熟的专业化教师。
4.重视国际教育资源的参与。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国在进行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必须重视国际教育力量的作用。近些年,IBM、INTEL、微软、苹果等跨国公司的教师培训项目竞相进入中国。我们应该关注国外公司培训项目的先进性和独创性,吸收其有益的信息和经验,特别是在应用技术转变观念方面。
(二)教师个体“自我造就、自我发展”,建设一支师德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1.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变“一桶水”为“长流水”,教师必须在慷慨“给予”的同时努力“汲取”,变“教”为“学”,变阶段性“充电”为全程学习、终身学习。教师的不读书,不勤读书,“后劲不足”,这显然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因此,教师要抓住机遇,加强学习,与时俱进,打破学科界限,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
2.促进教育理论的更新。信息时代师生地位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应当发生改变。学生学习要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教师的教学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学习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3.承担起为他人提供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古今中外的优秀教育家,都倡导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来教育和影响学生,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显著特点。所以,作为人民教师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为他人提供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
4.造就教师个体成熟的教育智慧。教师在“自我造就、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不确定因素。这就必须要求具有比较成熟的教育智慧,即具有敏锐感受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的能力;具有根据对象实行和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和选择,并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教师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
5.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产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实践促发展。每个教师只有通过实践的不断探索,经历“实践——失败——反思——成功”的多次循环才能真正产生“自我造就,自我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从一名年轻的教师成长为一名成熟的专业型老师。
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外部途径
1.争取政府、社会的支持,提高教师行业的待遇。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它一方面会提高教师整体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形成一种社会竞争力,促使其他职业的优秀人才向教师这个职业进行转移。
2.扩大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改革“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实行“自下而上”的管理办法,以发挥学校基层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积极性,把教师职业视为专业,赋予他们新的权力,而不是单纯靠硬性规定的标准来管理他们。
3.改善教师工作环境。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进行高质量的教学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作保障,地方政府要关注教师的工作环境。
综上所述,教师专业化,实际上是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建立的发展过程;是教师个体专业水平不断提高,逐步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是教师从专业地位到专业角色协同转变的发展过程;是教师职业成为专业,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的发展过程。只要我们把握了这个观念,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张行涛.新世纪教师素养
2.于海洪.教师专业化与教育社会一体化
3.邢永富.世界教育生态趋势与中国教育的战略选择.北京大学学报,1997(3)
4.钟启泉.解读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叶 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8.赵昌木.论教师成长.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
9.粟洪武.论社会学视野中的教师职业地位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3)
10.刘捷.专业化:挑战2l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1.申继亮,王凯荣,李琼.教师职业及其发展[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3)
12.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论纲[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1
13.刘岸英.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的基本走向[J].教育探索,2002
14.胡志坚.专业特征和专业标准的研究与教师专业化[EB/OL]2007(1)
15.齐平.关于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标准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3
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篇7
1 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是作为主体的教师的积极发展过程, 是教师人生的重要旅途, 而不是最终目的地。在此路途中, 教师需要毕生学习, 此学习过程是指教师专业发展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作为从业人员的教师在职业生涯过程中积极学习理论知识, 进行相应技能练习, 提高专业素养, 推动专业发展过程, 即教师从普通从业人员成长为高素质专业人员的过程。高职教育具备的实践性与职业性特征,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职师资团队的独特性。所以, 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有别于普通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涉及的主要是教师知识发展、专业技能把握、专业情感完善等。
2 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2.1 机遇
1) 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现如今, 世界处于全球化趋势, 世界各国的接触逐渐频繁。英语作为当前国际统一的语言, 日益融入了社会中的各个领域, 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促进国际化的主要媒介, 是现代人重要的基础技能。在我国, 英语是我国各类学校必修课程, 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 英语是高校人才的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高职英语更是学生必修的课程, 高职英语教师肩负着教授英语的工作。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对高职英语教师有了新的要求, 即高职英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具备良好的素质。高职英语教师的素质对高职英语教学成败有着决定性作用。所以, 推动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尤为重要。
2) 高职英语教学创新的要求
高职英语创新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提升。专业能力是高职学生专业能力的主要构成, 英语运用能力是辅助职业能力的主要部分。实际上, 学生英语能力需要切实服务于学生专业能力与其健康发展, 这无疑进一步确定了高职英语创新的主要方向, 即从基础英语的发展到行业英语的发展。基础英语教学与行业英语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行业英语教学在教学中渗透了紧密联系相应行业重要岗位的英语内容。所以, 这就对高职英语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 即高职英语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以及需要积极了解与掌握相应行业的基础知识, 进一步促进自身职教水平与职业素质的提升。
3) 高职英语教学培养人才的要求
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提升了社会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现代高职教育旨在强调学生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强调了学生实际应用语言能力的重要性, 并将其归纳为教学目标, 注重实用性与语言适度性, 以及英语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近些年, 高职院校扩招力度逐渐扩大, 学生生源也日益复杂, 每个学生的基础与接受能力都存在差异性。因此, 面对学生具备的独特性与高职英语教学培养人才具备的针对性, 高职英语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以及需要不断研索高职教学理念, 促进自身实践能力与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 学生在不断发展,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在不断更新, 为了更好地与此相适应, 高职英语教师则需要不断成长、学习、发展, 从而为自身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挑战
1) 职业教育理念缺欠
高职英语教师来源主要涉及三方面, 即首先是高职院校诚聘的教授、英语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或者是本科生;其次是高职院校诚聘国际贸易专业的研究生或者是本科生;最后是高职院校诚聘的兼职于企事业单位的一线英语教师。基于高职教育教师的来源, 我们不难发现, 虽然有的英语教师具备丰富的英语教学经验, 但实践经验与商务知识却不足;有的英语教师具备丰富的商务知识, 但教学经验、实践经验都不足;有的英语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 但教学经验却不足。总而言之, 大部分高职英语教师都没有参与专业学习与培训, 对高职教育理念没有深入的了解与领会。在实际教学中, 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尤其是受到本科与研究生教学的一些影响, 即过于重视学科体系教学, 忽视了高职教育特征、发展趋势与发展规律的掌握, 从而难以结合学生未来从事工作的实际需求创新英语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2) 发展意识不足
近些年, 高职院校的发展规模日益扩大, 但高职英语教师队伍却没有紧随其步伐, 也就是说英语教学师资不足, 这无疑增加了现有高职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大部分英语教师整天忙于备课、修改作业、应对多种教学检查等, 没有过多的精力与时间考虑自身专业发展, 从而难以综合了解与掌握自身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难以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的实际目标, 难以满足高职教育中学生对英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长此以往, 大部分英语教师逐渐丧失信心, 对未来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也逐渐降低。
3) 培训、学习机会不多
由于高职院校缺乏雄厚的英语教育师资力量, 众多英语教师只能专注教学的开展,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高职院校为英语教师提供的学习机会与培训机会较少, 即使有机会也基本上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学习与培训, 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课时较少, 大部分学习机会都提供于非英语学科的专业教师, 培训、学习机会较少、信息资源不丰富, 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了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4) 科研意识与能力不强
高职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花费的精力与时间较多, 而在教学研究方面则较少。究其缘由, 大部分高职英语教师教学任务较为繁重, 不具备充分的时间进行科研, 高职院校不具备和谐宽松的科研氛围。所以, 从主观角度而言, 教师不具备较强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从客观角度而言, 由于研究经验累积、外部条件认可与教师较强科研能力的缺乏,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难度。
5) 信息化教学技术不高
当前, 多媒体、网络已经普遍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中, 而英语教学方式的转化对高职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信息素质。虽然大部分英语教师对计算机运用知识具备有一定的了解, 对信息知识学习具备一定的积极性, 但整体来说, 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技能较为落后, 信息化教学的实行与评判能力还较低, 数字化资源没有得以充分利用, 教师的信息素质还没有完全满足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3 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3.1 扩展培训力度
对于高职英语教师而言, 培训内容应涉及英语语言培训、教学手段培训、高职教学理论培训、教师职业素养培训等。培训形式可以是各式各样的会议与研讨会, 也可以是国内外研习等, 由于高职英语教师有着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 所以高职院校还可以着重促进校本培训的开展。
3.2 创建完善的学校管理研究体制
高职院校需要创建健全的教学管理体制, 主动鼓励与重视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加强管理制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高职院校可以在充分了解与掌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创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考核机制与管理机制, 以及需要创建英语教师教育评价体制, 合理评估英语教师的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等, 从而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主动性的提升。
3.3 加强专业实践
双师型教师才是合乎一定标准的高职英语教师, 不仅可以教授语言、研究语言, 而且可以独立面对与解决外贸事务, 这无疑需要高职英语教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地将英语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教师, 首先需要加强和外贸单位的校企合作, 认真落实好教师进入企业的实践工作, 了解基于生产一线的相关工作, 累积相应的案例与资源, 并有效地将其渗透于英语教学中;其次需要鼓舞教师主动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如外贸跟单员与外贸业务员等, 从而真正促进高职英语教师转化为双师型教师。
3.4 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
高职英语教师良好信息素质的具备, 既是教学信息化的实际需要, 又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 更是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高职英语教师需要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 有效整合英语教学和信息技术, 主要开发与英语专业相适宜的校本课程, 从而全面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升。
3.5 建立激励机制
各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表现在很多院校将绝大部分资金用来建设专业实训教室, 专业课教师有到各学校企业学习培训的机会, 但基础课教师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因此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很难拥有学术成果, 这也是造成公共课英语教师难以自我提升的原因。希望教育主管部门能给予一些政策上的支持和倾斜, 激励公共英语教师能搞研究, 出成果, 从而达到自身发展。同时, 主管部门应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 鼓励公共课英语教师继续深造学习。
4 结论
总而言之, 推动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虽然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较多机遇, 但同时也面临着较多挑战, 所以善于抓住机遇, 勇于面对挑战, 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相应发展策略尤为重要, 从而真正提升高职英语教师素质以及促进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放.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创新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 (14) .
专业挑战 篇8
关键词:教育,护理,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 即使用母语和一门外国语教学[1]。随着整体护理的深入, 伴随着改革、开放, 我国护理学科应用英语越来越广泛, 然而, 我国护理队伍英语水平尚不尽如人意, 因此, 笔者通过从事英语护理专业教学实践, 提出下述看法和建议, 旨在提高我国护生的英语水平。
1. 护理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 国际上护士严重短缺, 出国进修、就职、深造者显著增加, 成为护理专业国际性服务的标志。与医科生比较, 虽然起步较晚, 但势头迅猛, 就业成功率比较高。随着我国护士走出国门人数的增加, 护士职业国际化的发展, 越来越显示出我国护理队伍中总体英语能力的不足, 英语学习认识不足, 职业价值、专业信誉体现不明显, 制约了学科的发展, 成为护士个体和学科总体发展的绊脚石。而国内护理教育中, 英语教育力度与深度的不足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结果。随着我国加入WTO, 复合型人才越来越成为护理专业之必需, 涉外病房的建立, 外国医院的进入, 国际学术交流, 学科的发展与国际先进科技的接轨等均要求护理教育加快双语教学的进程, 并已经确立为进一步教改的方向之一。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事实上正面临着一场挑战, 时代要求必须掌握英语语种, 这也是护士报考国际护士职业证书的必备条件。国际上英语逐渐成为科学的第一语言, 且权威性的医学期刊大多使用英语出版, 国际会议大多使用英语交流[2]。护理服务是满足病人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最基本的就医需要, 跨语种服务是满足护理工作中的基本交流与技能服务的需要。因此, 针对这一职业特征, 护理专业学习和掌握英语是形势所迫, 是未来生存之本。
2. 英语护理专业的兴起与发展前景
顺应时代要求, 从20世纪80年代起, 一种新兴的护理专业—英语护理专业悄然而起, 并很快走俏大江南北。到目前, 从专科到本科, 培训层次、培训内容已趋于完善。
2.1 英语护理专业作用
2.1.1
它部分地满足了沿海及各大开放城市各种涉外医院、诊所和一些与国外合作或对外交流密切的医院的需求;
2.1.2 它为我国护理人员走向国际劳务市场培养了一批批合格人才;
其三, 它促进了我国护理行业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
2.2 英语护理专业素质要求
护理知识:英语护理专业培养的学生, 首先应是一名合格的护士, 具有护士所要求掌握的各项文化、专业基础知识、临床护理知识和多种操作技能, 达到国家相应教学大纲的要求[3]。
外语水平:要有较好的英语水平, 能使用英语同病人、病人家属及医务人进行各种交谈与交流, 并能用英文填写、记录病案、实施检查、治疗等医嘱。这不仅要求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同时要求掌握相当数量的普通英语和医学英语的词汇。
其它要求:英语护士是一种涉外专业, 合格的英护生必须有相应的涉外常识。对常用的国际礼仪、所在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法律、风土人情等都应有较好的了解, 同时还要有灵活的交际技巧、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业余爱好, 以展示自己良好的文化素养[4]。
3. 双语教学所面临的挑战
目前, 国内大多医学院校护理教育中, 仍沿用的课程设置是英语课属于基础课程教学, 当基础课程完成后, 即告英语教学结束, 使英语教学出现间断、脱节。众所周知, 英语教育必须坚持持续性教学, 长期的教学与熏陶是促进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尤其是专业课的双语教学, 既有日常的英语交流, 又有专业知识的英语贯穿, 对于增进学生的科技词汇,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保证英语学习的连续性, 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当前双语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1) 师资薄弱。教师本身英语能力极大地限制了双语教学的实施, 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很多人英语能力只是停留在阅读水平, 听说能力较差, 给双语教学实施带来难度, 师资能力的不足使教学无法在短期内有飞跃式的提高。 (2) 护生外语基础较差, 认识不足, 重眼前轻长远者较多, 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动力。如护理专业学生多数是高中基础相对较薄弱, 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者较少。而实施双语教学只激起通过四级考试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数学生对于双语教学兴趣不够, 疲于应付专业课学习, 双语学习显示出能力不足, 这是生源带来的影响, 制约了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 (3) 缺乏教材。教科书的问题又是实施双语教学的一大障碍, 目前国内还没有护理专业双语教材, 如果耗费时间自编, 其自编教材的缺陷是短期内无法克服的难题[2]。就目前护理专业教科书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 自编教材易限制更新教学。
4. 对策
4.1
循序渐进地实施, 逐步解决教材问题
4.1.1 循序渐进实施:
所谓循序渐进即从护理学相关教学中的题目、提纲、短语、重点句子、概念等标注英文, 任课教师在讲课时所有板书提纲全部实施双语讲课, 由点带面, 逐渐深入开展。考试中适当用英译汉、汉译英形式解析专业词汇, 加强监督与制约机制, 以形成一种双语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4.1.2 逐步解决教材问题:
由于教材是实施双语教学的难题, 为了解决教材短缺的问题, 课前拿出双语教学拟定内容, 教研室教学讨论通过, 请专业英语教师给予指导, 重点内容请英语教师协助翻译、指导, 如收集资料的问诊方法, 入院介绍, 交班记录书写、本次课英语简介等, 逐步形成、完善双语教材。
4.2加强学生学习目的性教育, 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明确课程目标, 制订学习计划, 使其了解学好外语对社会、对个人的意义, 通过各种形式讲清外语在未来工作中的重要性, 坚定学习信心。实施双语教学, 会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巨大压力, 尤其是英语基础较差者, 更是有畏难情绪。因此, 在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显得非常重要。订阅国内各种护理杂志, 将杂志刊登的关于国内护理人士进修经历、各国护理工作概况, 不失时机地介绍给学生, 运用这些人的经历、事迹, 激励在校学生双语学习的热情, 讲清他们的现在就是学生的未来, 用其成功事迹给学生以鼓舞。学习中做到知难而进, 克服心理障碍, 适应新的教学内容。
4.3 加强师资培训, 建立一支业务精、外语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双语教学实施的关键是师资队伍, 开展护理专业课双语教学前1~2年就应加强师资人员的培训。此培训必须接受正规的英语环境学习, 如到外语学院进修, 送出国外进修。在职人员每星期2~3次定期进行专业英语学习, 逐步提高双语教学能力。
4.4 不断加强师生交流, 提高教学效果
双语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 保证教学效果, 必须加强师生课上、课下的不断交流。由于生源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难度, 有些学生应付专业课学习尚可, 双语学习困难较大, 课上为了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学习效果可能受到影响, 课下适当的辅导与监督, 能帮助其有较大的提高。课前双语教学片的提前播放, 让学生提前预习, 也是取得满意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方法, 目的是使英语水平站在不同起跑线上的学生最终都能达到终点。
5. 我院开办英语护理本科专业的实践
5.1 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五年前, 学院教务处组织护理学院、基础医学院、附属医院等部门开始论证英语护理本科培养方案, 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时、教学语言、教师的选拔与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论证。第一学年全部课程为公共英语、政治理论和体育课程, 英语包括听、说、读、写、译。从第2学年开始, 部分公共学科、基础医学课程和护理专业课程全部或部分用英语进行教学。除培养目标与其他院校相比有一定的区别外, 其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内容和学时基本上是相同的。我校护理本科生培养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对学生的英语要求较高, 要求英语护理本科学生掌握较高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开设9门英语课程, 共计1032学时。外教常年开设异国文化及口语、写作等课程, 加强中西文化的交流。
5.2 双语授课教师选拔聘用及教学管理
学校教务处下达相关文件, 要求相关院系组织专家评审组, 按学期课程的安排选拔培训双语授课教师, 有1年以上出国经历的教师优先考虑。对经双语教学试讲、专家考核评审选出的教师, 由学校教务处下达教学任务书。选拔出的教师由各院系送至国内外国语学院等学校的英语系进行为期半年至1年的口语深造。对于专业课选送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地进行专业培训。双语教学分全英语教学和部分英语教学, 所谓部分英语教学是指讲授课程使用外语教材, 部分使用外语板书和口授。全英语教学课程的教学工作量按普通课程的2.5倍计, 部分英语教学的教学工作量按普通课程的1.5倍计。
5.3 教材的选取、编制
在充分比较国外各种英语原版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 选取内容新颖、系统科学的教材, 并适当进行融合。在此基础上, 根据培养目标统一教学大纲、教案的形式与内容要求。教师按要求编写详细的教案, 教案的内容包括题目、学生年级及类型、教学目标、本次课的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课后思考题及具体的讲课内容。
5.4 教学方法
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编制图、文、声并茂的双语多媒体课件。根据教材各章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学生参与性强的教学方法, 把讲授与提问、角色表演、小组讨论、模拟及英语角等相结合。
5.5 双语教学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学生的考试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 (占40%) 和期末考试 (占60%) 组成。平时成绩为平时作业、实践报告或小组讨论的成绩, 护理学基础课程的考试成绩为操作与理论成绩各占50%。期末考试的题型由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及论述题5个部分组成。考试内容的确定是以教学目标为标准, 按英语教学内容多少, 试卷语言采用全英语或部分英语。
5.6 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
全英语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与督导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客观、科学地评价全英语教学效果, 并及时反馈至授课老师, 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保证教学质量。督导组成员由外语部的专家及相关专业的懂英语的老师组成。课堂教学评估表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语言表达、教学手段、教学态度、改革创新、课堂效果、教师仪表8个方面。
5.7 研究结果
改革前, 04级英语护理本科班四、六级英语过级率分别为60.76%、50.39%。改革后, 05级为80%、56%, 06级为89%、67%, 07级四级一次通过率为83.3%。而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未行双语教学的学生英语四级等级考试通过率为75.4%。说明第1年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的英语强化训练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开设英语护理专业, 实施双语教学是势在必行, 是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要, 是使护理队伍综合素质提高的关键, 是学科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的必备条件。实施双语教学虽有一定难度, 但通过护理界有识之士的努力, 一定会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杨磊.医学院校实施双语教学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2, (17) :365
[2]周翔.艰难的起步有益的尝试[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2, (17) :538
[3]扬在春.护师必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2
专业挑战 篇9
关键词:英语专业,挑战,措施,能力培养
一、引言
英语专业伴随着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出现应运而生, 并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云卷云舒, 跌宕起伏。当今英语专业以其深厚的专业基础和影响力在高等学校的专业中, 独树一帜, 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不过, 根据2010年5月教育部公布了2010年中国大学“红黄绿牌”专业名单, 其中英语专业就在被亮“红牌”专业之列。英语专业正在渐渐地失去其往日的辉煌和人们对它的青睐。究其原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主要原因是专业设置存在误区、教学模式传统化、教学理念更新速度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就业率低下, 目前正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生存与发展的挑战。
二、面临的挑战
1. 如何进行课程设置
为了寻找专业出路, 适应市场, 扩大就业率, 近年来英语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 并在此基础上开设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的课程。例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教育技术等专业方向课。更多的院校是根据本校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开设了如化工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中医英语等课程, 以为这样就可以使英语专业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学生毕业后就能更好就业。而实践证明这些特色课在就业时并没有使大部分毕业生受益, 或者说没有给他们带来很大竞争的优势。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是指导英语专业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是组织教学的依据。大纲中明确指出, 英语专业知识主要包括英语语言学、英语语音学、词汇学、英语语法学、英语文体学、英美文学、英美社会与西方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等知识;英语专业技能包括熟练掌握和在交际中准确运用英语语音、英语词法、句法、词汇知识, 以及英语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相关专业知识主要指与英语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 具体包括外交、国际法、国际金融、国际经贸、管理、汉语言学、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领域的知识。[1]
英语专业的主干是英语语言文学, 枝干是相关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是熟练运用。对英语专业这样的定性就是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 以及课外实践活动打下坚实、深厚的语言基础, 为学生今后转入其他与英语有关的专业领域创造条件, 使他们能够依靠原有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转变快、上手快, 适应快, 迅速发挥其专业优势。
因此, 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注重提高学生思考的判断性与独立性, 激发语言学习兴趣, 丰富文学积淀, 提升人文素养。
2. 如何改进教学模式
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带来的问题是学生知识面窄, 思想贫乏, 分析批判能力差等。现在的教学模式从本质上说与过去没有根本上的改变。如果说有的话, 就是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课堂教学一直是以教师为主、为中心。精讲多练是语言教学一直所提倡的, 不过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做到。教师总是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 总是想要面面俱到, 因而讲得多, 练得少, 或只讲不练。久而久之, 语言的基本功训练就成了一句空话。
任何一门英语专业课首先应该是一门语言技能课, 其次才是一门文化课。虽然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习、研究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但是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方式是通过语言本身来进行的。因此, 语言学习要通过人文知识的熏陶, 兼顾语言训练, 培养理解、分析、综合、评判等方面的能力。
3. 树立怎样的教学理念
首先, 实践观出现偏差。目前的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理论教学安排绰绰有余, 实践教学安排比例失调。英语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深学生对英语专业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及设计创新等综合能力是学习的最佳途径。一切实践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 这是实践教学的总方向和总原则。
再者, 如何在中国条件下, 按照中国的培养目标, 教中国学生英语的理念不切合实际。英语专业课教师的组成是以中国教师为主, 外籍教师为辅。虽然中外教师努力营造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 但是这种环境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与置身于英语国家纯真地道的语言环境无法相比。而我们却引入了大量的不加改造的国外的语言理论和方法, 如二语习得等。中国学生习惯于从字词句学起, 而后是段落和篇章。对于最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朗读, 似乎早已被人们所遗忘了, 或者强调不够、重视不够, 取而代之的纷乱复杂的未得到实证的国外教学方法的大量运用。
三、应对措施
1. 以质量培养为根本, 培养高质量人才
质量是核心, 是根本。英语教育工作者的质量意识, 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从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选取, 教学环节的设计, 课外作业的布置、课外实习安排与设计等, 都要反映出质量意识。没有学不好英语的学生, 只有不努力学习的学生。要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动机, 特别是鼓励、培养、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树立学习目标。从关心爱护每个学生做起,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为每个学生安排导师, 指导他们在校学习、生活和就业。
2. 以需求为导向, 建立侧重语言能力的培养模式
深刻研究社会发展趋势, 对每一届毕业生的去向要有跟踪和记载, 并在基础上汇总分析, 得出毕业生就业方向的结论。要对就业市场研判, 不能被一时一事所左右, 要考虑到市场的稳定性和潜力, 并依此建立有针对性培养模式。要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要以通识教育为前提, 要充分体现培养模块中的主与次, 加大能力培养, 注重特色创新。
3. 以英语专业教育为核心, 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与素质
教师教什么, 学生学什么, 学生怎么学, 就是广大英语专业教师要回答的问题。英语专业是人文学科, 我们现在很多院校已经把它办成“商务英语专业”, “科技英语专业”, “外贸英语专业”诸如此类等等。那么, 这些英语专业的变体专业也并没有给毕业生带来就业优势。相反, 由于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等方面的原因, 学生的语言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教师要教的和学生要学的, 应该是语言知识、语言文化和语言技能,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因人而异的, 但是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教内容、学习效果、学习方法最终都反映在语言能力与素质的提升。英语专业当前急需回归其人文学科本位, 要把突出通识教育和应用能力培养作为英语专业教育的核心。
4. 以应用为驱动,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学以致用, 在实践中深化教学和学习内容。要制定把知识、技能与素质有机地融为一体的实践教学计划, 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以达到实践教学目标为宗旨, 有的放矢地组织实施各个阶段的实践教学。
要充分认识到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仿真模拟平台, 让学生感受自身在职场语言应用中的长处和不足, 并以此为契机修正自身学习方案, 投入到新一轮学习中, 为下一次实训做准备。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实践环节是英语专业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只有目标明确, 内容设计合理, 条件有保障, 管理有序, 机制促教与学, 才能实现预定目标。
5. 以中西方文化为统领, 完善教学内容
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 这些是人类智慧结晶的一部分。遗憾的是, 这些内容并没有融入到英语教材。专业英语教师要侧重研究依据中国国情和文化, 编写英语教材, 特别是介绍或反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文章, 这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才能够有话可说, 有文可读, 才能弘扬中国文化, 形成与英语文化的互补。
四、结语
广大英语专业教师要清醒认识到英语专业当前面临的挑战, 要具备前卫思想和意识, 与时俱进, 要具有时代感。要把英语专业教育教学的重心调整到通识教育上来, 回归人文学科本位, 更加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 创新教学模式, 更新教育理念, 分析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紧跟经济发展步伐, 构建更加具有社会适应性的教学与实践体系。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文秋芳, 周燕.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外语学刊[J], 2006年05期.
[3]文旭, 肖开荣.外语专业的发展:问题、挑战与对策——来自第三届全国外国语学院院长论坛的报告.中国外语[J], 2007年06期.
[4]宋玮, 王子贤.以社会实践为途径深化英语专业教改[J].学理论, 2012年12期.
专业挑战 篇10
关键词:汽车技术,中职,汽车维修,挑战,对策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汽车技术的进步, 汽车维修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这为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同时对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汽车技术的发展对我国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挑战, 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深化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汽车技术发展对汽车维修专业教学的新要求
据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 2010年全国汽车销量为1806万辆, 继续稳坐全球第一宝座, 同比增长32.37%;产量为1826.47万辆, 同比增长32.44%。据调研显示, 随着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和轿车进入家庭的步伐加快, 我国汽车维修行业每年需新增从业人员40万人, 而且急需具有现代服务意识和现代维修技能的行家里手。因此,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被优先列入“国家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繁荣的汽车维修市场对维修人才的需求为汽车维修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对维修人才的高素质要求也对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 维修对象的高科技化
随着汽车技术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 电子技术在汽车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如EFI电控燃油喷射系统、ESA电控电子点火系统、ECT电控自动变速器、ABS防抱死制动系统、中控门锁及防盗系统等。电子控制系统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 使汽车的动力性、燃料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都得到显著的改善和提高, 尤其使汽车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减小。机电一体化是现代汽车的重要标志, 它使汽车在总体结构、工作原理、使用维修、故障诊断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 维修方式的高科技化
维修设备现代化、维修资讯网络化、维修诊断专家化、维修管理电脑化。电子、激光、数字显示等高新技术的维修、检测诊断设备, 如发动机故障诊断仪、四轮定位仪、解码器、排放气体分析仪等, 这些昔日人们十分陌生的检测设备, 如今已经成为现代维修企业的必备工具。而这些检测设备本身就是高科技化的产品, 是电子检测技术和电脑技术的高级集成物。要熟练地操作使用这些设备, 从业人员就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 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充分发挥检测设备的各项功能。
综合应用世界先进科技成果和技术是现代汽车的特征之一。其高技术含量和维修工艺的规范化, 以及维修、检测诊断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决定了直接参与汽车维修的人员必须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 熟悉现代汽车结构原理、传感技术、液压控制及自动控制技术, 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操作技能, 是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又具有综合应用能力的汽车维修专业人才。
二、适应现代汽车技术发展, 深化教育改革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根据企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调研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论证, 确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 掌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能在汽车制造、生产、服务企业一线从事生产和服务作业等方面的生产操作、维修服务工作的技能型专业人才。
(2) 根据专业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骨干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展包括人才培养要求的调查, 岗位职业人才标准的制订, 专业规范的制订、课程体系的建设, 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 师资和专业技术人才共享, 联合教学、培训、顶岗实习等多方面的合作, 全程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 建立在学校理论学习、操作实训与到企业见习、实习交替进行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构建和实施“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如图所示) , 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技能, 毕业后更快适应企业的工作, 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关键能力等综合素质, 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1) 与企业深度合作, 以订单式培养为主要形式, 开展包括岗位职业人才标准制定、专业规范制定、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师资和专业技术人才共享、联合教学培训、顶岗实习等多方面的深入合作, 全程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 (2) 人才培养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 在学习基础课程后到企业开展认知实习, 完成职业认知培养;其次, 进入行动导向课堂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并在“校中厂”进行生产性实习, 完成职业认同培养;最后, 在企业边进行订单模块的学习边开展顶岗实习, 完成职业熟练培养。 (3)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 实施双专业带头人、双教学团队、双教学监控、双评价考核即“四双”驱动的教学体系。校内专业带头人和企业兼职带头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指导专业各项改革;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合作教学, 承担理实一体的教学任务;校企双方对在企业进行各类实习实施监控;教学成果与就业质量由校企双方进行考核和评价。
2. 课程体系改革
引入行业、企业标准, 结合汽车检测与维修岗位职责、岗位能力、素质、职业特征、职业现状和职业发展趋势, 归纳典型工作任务, 进行分析, 产生行动领域, 构建基于典型工作项目的课程体系, 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交融递进的特点。
(1) 校企合作开展调研, 共同确定汽车维修典型工作项目, 确定相关行动领域作为主要学习范畴。
(2) 基于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拓展的要求, 依照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 构建基于典型工作项目, 满足职业能力和素质相互融合提高、学习过程逐级递进的课程体系。
职业认知阶段:在入学的第一、二学期, 主要通过入学教育、企业见习、专家讲座、社会实践活动及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技能训练等学习, 使学生了解职业特点, 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 了解岗位基本能力素质要求, 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及优良的工作作风, 掌握必要的公共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职业认同阶段:在第三、四学期, 通过行动导向课堂加“校中厂”生产性实习轮换交替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掌握典型工作任务的理论知识、实施流程、操作规范, 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实现职业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 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从而牢固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掌握未来职业人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为职业熟练阶段打下坚实的能力和素质基础。
职业熟练阶段:在第五、六学期, 通过顶岗实习及顶岗实习期间的校企联合培训, 为学生进入社会成为职业人做好最后准备。
在顶岗实习期间开展校企培训, 是订单培养的关键环节。“校企联合培训”是校内教学的延展, 是在校内教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弹性”和“开放”的订单课程模块, 也是针对学生特定的就业岗位和工作环境开展的零距离教学形式。培训过程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岗前培训。主要学习企业各项规章制度。
第二阶段, 根据企业工作任务要求及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 确定培训内容, 编写培训大纲、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料, 制定专项培训计划。
第三阶段, 根据专项培训计划, 校企联合开展培训。
第四阶段, 校企共同进行顶岗实习考核。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 专业带头人培养。通过专业技术和课改理念培训, 到国内外优秀职业院校学习、参观与考察, 组织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建设、评价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主持省级以上课题的立项研究, 企业累积2个月以上的生产实践, 国内外相关专业的学术交流,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材的组织撰写, 参与行业及企业专家工作室等一系列的专业技术科研, 造就具有专业建设与改革, 课程设计及教学管理能力、较高科研水平的校内专业带头人。另一方面, 从汽车行业中选择一名经验丰富、技术突出、理论扎实、威望较高的技术人员作为本专业的校外专业带头人。通过专业带头人带动整个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并将其优秀的科研成果进行交流与推广。
(2) 骨干教师培养。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养与选拔, 对选拔出来的骨干教师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其能力及素质:
(1) 职业教育理论与汽修专业技术进修培训 (国培或省培等) 。 (2) 国内优秀院校的学习交流。 (3) 到合作企业挂职顶岗锻炼与培训。 (4) 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条件参与对外技术服务, 教师在校内实训基地兼职作为工程师、技术员或操作工人, 进行对外技术开发、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生产加工等技术服务。 (5) 指导或参与汽修专业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培养骨干教师, 逐步建立一支能够承担优质核心课程、产学研结合和实训基地建设与开发任务的高水平骨干教师队伍。
(3)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从整体上提高整个专业教学团队的技术水平, 使其能够承担理论和实训课程教学任务, 使学生能够得到与企业技术要求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措施如下:
(1) 专业教师在两年累计至少有一个月时间到企业生产实践, 熟悉生产过程, 参与项目开发和课题研究等, 增加专业知识, 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2) 加强校内实践技能培训, 开展教师专业技能自主培训, 制订轮训计划, 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率。 (3) 与企业深度融合, 积极开展教师与企业员工联谊活动, 在培训、技术支持等方面互访互助, 提高教师与企业员工整体素质。 (4) 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考核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4)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 积极引入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来学校参与专业建设与教学, 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同构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课程建设、专业技术研究等方面对其做进一步培养, 使之成为能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科研和技术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高水平兼职教师。
三、加强实践教学
1. 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根据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要求, 借助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这一校企合作平台, 重新整合校内实训基地现有的资源, 增添先进的生产型教学设备, 与世博汽车维修中心、一汽丰田4S店、广汽本田4S店等汽车维修知名企业合作, 共建汽车发动机实训室、汽车底盘实训室、汽车维护与保养实训室、汽车电气实训室、汽车钣金和喷漆实训室、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维修实训室6个实训室, 并和广汽本田共建汽车“4S”店, 由学校提供场地、部分设备, 由企业提供汽车产品、设备、技术规范等, 成为集教学、培训、生产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积极探索“校中厂”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实现教学与生产相互融合。同时, 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师资、设备、场地、技术等资源优势, 为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 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使校内实训基地具有生产性教学、职业技能培训、对外技术服务多种功能, 成为校企共建、共享、共管的汽车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
2. 校企深度合作,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 使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更强。学生在实际岗位操作中掌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并积累工作经验, 完成由学校教学到生产岗位的过渡。与实力雄厚的汽车维修企业合作, 利用企业所提供的实习场地和检测设备优势, 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安排实践教学。校外实训基地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 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纽带, 也是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一个关键所在。有了实训基地, 可以组织学生分期分批到基地进行实习, 通过现场教学, 基地内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 既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又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学生在汽车维修企业顶岗, 全面参与业务接待、受理、检测、维修等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训练过程, 提高学生汽车维修技术水平和汽车维修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这样, 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个进行双向了解交流的机会, 极大地缩短了学生走向社会岗位后的适应期。
参考文献
[1]张家祥, 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刘杰.汽修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全面展开[N].中国教育报, 2006-03-17.
[3]李敏秀.高职汽修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28) .
[4]王成波.中职汽修专业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23) .
[5]于淑萍.高职专业特色的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10) .
相关文章:
环境挑战02-05
市场经济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与应对02-05
国内CDN市场发展面临三大挑战02-05
肾结核的影像学比较02-05
挑战者的市场竞争策略02-05
做法02-05
银行信息安全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