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教学设计(通用6篇)
篇1:北京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14个生字及新词,认读5个字(其中2个为多音字)。
能力目标:
能够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句子的方法,能按照顺序说一说围绕拐杖发上了哪些事情。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能根据提示写一段话。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按照顺序说一说围绕拐杖发生了哪些事情。
教学难点:
能够结合上下问题会“我”的感受。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14个生字及新词,认读5个字(其中2个为多音字)。能够正确朗读课文。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重点: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难点: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哪些人拄拐杖的人,你觉得他们需要哪些帮助?
今天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个拄拐杖的人,咱们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生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生字、词结合课后生字表和字典认读字音。
2.正音:出示选择正确读音练习题。
浃(jiáxiá)尬(gàga)便(piānpiǎn)
3.再读书后田格里面的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说一说使用什么方法记住的生字)
找出易错的字形,指名汇报。
4.同组互相听写生字、词语。
三、正确读课文,理解文中词语。(连字义、联系上下文、运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等)
汗流浃背: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服。浃:透、遍及。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神色、态度不自然。
大肚便便:肚子很大,很肥胖。便便:形容肥胖的样子。
疑憾:心理不明白,困惑。
不悦:不高兴;不愉快。
干脆:直截了当;爽快。索性。
四、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1.标注自然段,默读课文。
2.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在书上进行画批。
3.快速浏览课文,看一看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车上发生的事情。
利用给文章分段,(1)(2——8)(9)教师巡视进行订正
4.回顾分段的方法
五、朗读课文,有哪些内容不理解,把他画下来,旁边画上问号。(提出问题)
六、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形近字组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按照顺序说一说围绕拐杖发上了哪些事情。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按照顺序说一说围绕拐杖发生了哪些事情。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回顾课文分段的依据。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课文2——8段,一边读一边在书上画一画有些哪些表示时间顺序的语句。
订正并板书: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先后顺序把这件事情写清楚的。
2.引导学生认识“事情发展顺序”,并按事情发展顺序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概括段意的方法:
1.读2、3自然段:试着用几个词说一说“小姑娘、我”都做了什么?(可以在书上画一画有用的词语)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时间我小姑娘
刚上车
再启动
车到站
2.指导概括段意的方法:把这些词语进行串联,就是段意。
3.引导学生看板书,使学生感受到事情是围绕拐杖发生的。
能够引导学生结合表格内容说一说有哪些事情。
4.试着概括其他段落的段意。
四、熟读课文,带着课后问题边读边思考。
篇2:北京版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能借助拼音读准“脚、印、跑、留、对、竹、梅、齐、全”9个生字的字音,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这9个生字。认识“木”字旁,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摹“梅、长”。
2.能力目标:能借助拼音读通短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能按标点停顿。
3.情感目标: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内容:3个小动物在雪地上留下了不同的脚印;知道在雪地上可以留下各种动物的脚印,并感受小动物们快乐的心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借助拼音,读通文中的长句子;根据理解,读出小鸡、小狗和小鸭说话时高兴的语气。
2.认读生字,尤其是读准“印、竹”这两个生字的字音;能按照正确的笔顺描摹“梅、长”。
教学准备:
1.教师方面的准备: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生字卡片、课文插图、小鸡、小狗、小鸭的脚印图。
2.学生方面的准备:收集有关动物脚印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观察画面(美丽的雪景及小鸡、小狗、小鸭的脚印)。
(1)看图说说:雪上留下了什么?
板书:脚印
(2)渗透学习“脚、印”的字音、字形。
2.揭示课题:60脚印,齐读。
说明: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事物易于接受。课的开始便出现美丽的雪景图和逼真的小动物的脚印,目的就在于用生动的画面吸引孩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
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将生字教学穿插其中,显得自然且有实效。在教学“印”这个生字时,可采用开火车读,同桌互读等方法,增加个体练读的时间和次数,以便纠正发音,读准前鼻音。
(二)初步感知,读通句子
过渡:雪上留下了谁的脚印?
1.边看画面,边听课文录音。
2.反馈交流:雪上留下了谁的脚印?
交流板书:小鸡
小狗
小鸭
(1)用一句完整的句子说说:雪上留下了谁的脚印?
(2)按照句式说一说:在雪地里跑,雪上留下了()的脚印。
(3)读准生字“跑、留”的字音。
(4)出示句子,正确朗读,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3.看图交流:它们的脚印像什么?
板书:竹叶
梅花
枫叶
(1)学习生字:竹、梅。
(2)用一句完整的句子表达:()的脚印像()。
(3)将三个句子合成一个句子说一说:
出示“提示内容”:
小鸡的脚印像(),小狗的脚印像(),小鸭的脚印像()。
(4)正确朗读句子:小鸡的脚印像竹叶,小狗的脚印像梅花,小鸭的脚印像枫叶。
说明:
此教学环节围绕着“雪上留下了谁的脚印?它们的脚印像什么?”两个问题展开,通过看图说说,听录音回答,将生字学习,句子训练融为一体,旨在让学生能初步了解课文,读通长句子,为读通、读好全文作准备。
在教学生字时,可根据生字的不同特点有所侧重。如“竹”字可以在字音上多化功夫,反复练读,读准翘舌音;“梅”则应注重字形的学习,因为“梅”字中的木字旁是本课要求认识的新部首,另一方面描摹“梅”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目标;“留”要注意区分韵母ui和iu,渗透拼音复习。学习时,可采用教师示范,形象地进行笔顺指导,为正确描摹打基础。
(三)学习课文,阅读积累
过渡:小动物们自己是怎么认为的,怎么说的呢?打开书,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能基本按标点停顿。
(1)自由轻声练读。
(2)小组交流读书情况。
2.读读想想找找,小鸡、小狗、小鸭分别说了些什么话?用直线划出它们说的话。
(1)汇报交流,出示相关句子并随机学习生字“对”。
(2)指导朗读小鸡的话,读出高兴的语气。
(3)同桌合作,练习朗读小狗、小鸭的话。
3.分角色朗读课文。
(1)分配角色,自主选择角色。
(2)评议,理解“齐声”。
说明:
本环节旨在通过反复多次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可采用范读、模仿读、赛读等多种形式,通过读读比比,读读评评,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如:分角色读课文理解“齐声”的意思时,教师只要追问“小鸡、小狗的话为什么要一起读?”或“小鸡、小狗的话应该怎么读?”即可以直接从学生的感情朗读中体会出“齐声”的意思。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读全文。
2.总结,揭示句子:雪地上的小动物们,个个都像小画家,它们的画儿真有趣!
3.看图说说:小猪、小猫的脚印像什么?
(1)同桌讨论。
(2)交流汇报。
(3)仿照课文练习说话:
……在雪地里跑,雪上留下了……的脚印。……对……说:“…………。”
4.课外延伸:了解其他动物的脚印像什么?学习课文的样子编编故事。
说明:
课文结构相似,语言简洁明了,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先看图想象,启发思考,再按照课文语言练习说话,最后仿照课文自编故事,有序地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启发想象“小猫、小猪以及其他小动物的脚印像什么”这一环节时,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只要想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至于最后“课外延伸”这一环节,可作为弹性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落实。
(五)复习字词,指导描摹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扩词练习:跑、留、对、全。
3.指导描摹“梅”。
(1)书空,复习笔顺。
(2)观察“梅”在田字格里位置(注意左窄右宽及关键笔画)。
(3)学生各自描摹。
4.描摹“长”。
(1)根据笔顺指导,学生自行书空。
(2)学生独立观察并书写。
(3)评议学生作业。
说明:
篇3:北京版教学设计
执教者: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中心小学张旭超
指导和评析者: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贾秋林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
本堂课是北京版《英语》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复习课, 是第四课时。在前三课时中, 学生分别学习了询问天气、表达着装和描述四季气候特点等的功能句型以及天气类 (sunny, warm, cool, cold, hot, rainy, cloudy, windy, snowy) 、服装类 (raincoat, jacket, sweater, gloves) 和季节类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的词汇。基于上述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教师设计了课堂活动, 通过the four seasons in Beijing这个主题, 以及“What are the four seasons?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each season in Beijing?What shall we wear in each season?Where can we go in each season?What shall we do there?”等话题的谈论, 引导学生关注北京的四季, 体会四季的美好,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不同季节的情感, 并学会用英语向外国朋友介绍美丽的北京。
(二) 学生情况
授课对象是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中心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他们的年龄在十岁左右, 活泼好动, 喜欢直观形象思维, 对游戏、竞赛、小组创作比较感兴趣;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在知识储备方面, 学生对四季和衣服名称, 以及不同季节天气的特点等语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但学生自如运用语言的能力不足, 且受教材背景知识以及生活经历限制, 在四季风景的思考和表达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施教学时, 教师注意每个活动的示范和“小台阶”的搭建, 降低活动难度, 引导学生先听后说、先读后写,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同时, 本堂课教师运用了色彩明亮的季节树、操作简易的任务单, 以及小组合作的学习与展示形式, 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舒适、放松的学习环境。
(三) 教学手段
1. 教学方式
本堂课从一个主题入手, 谈论与其相关的不同话题, 每个话题学生都需要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 如指认季节树、描述季节的天气特点、为季节选择合适的衣服、将北京的不同季节介绍给外国朋友等。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中完成任务并进行成果展示。
2. 教学手段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运用听、说、做、读、演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中激活、运用语言, 在互动活动中完善知识体系,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综合语言素养。
3. 技术准备
多媒体设备、自制PPT演示文稿 (内有视频、图片、文字描述) 、板贴图片、板贴字卡、胶棒、单词卡片、学习任务单。
(四) 教学目标
1. 能够听懂、会说、认读季节、天气、服装和活动类词汇。
2. 能够运用“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Whatare they?What’s the weather like?What shall we wear?Where can we go?What shall we do there?”等功能句型和相关的季节、天气、服装、活动类词汇谈论北京四个季节的主要特征和活动特点。
3. 能够通过小组互助活动,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查找信息、自学英语知识的能力, 并在交流讨论中提升团队协作意识。
4. 通过唱歌、欣赏视频、制作季节树、向外国友人介绍北京等活动, 感受北京的四季之美, 加深热爱北京的情感。
(五)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What are they?What’s the weather like?What shall we wear?Where can we go?What shall we do there?”等功能句型以及相关的季节、天气、服装、活动类词汇谈论北京四个季节的主要特征和活动特点。
二、教学过程
Step 1:复现单元主题
上课前, 教师播放歌曲视频, 歌词如下:
There are four seasons that happen in a year.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Four seasons that happen in a year.
学生跟唱, 然后回答教师的问题。
T:Do you know what is the song about?
S:Seasons.
T:Yes!Today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seasons in Beijing.And we will talk about it in these five parts.
教师呈现本堂课主题, 并通过PPT展示与主题相关的五个话题 (见图1) 。
【设计意图】用歌曲激活本课核心主题;通过话题呈现, 引导学生明确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Step 2:激活运用已知词汇及重点句型
Activity 1:Talk about the four seasons.
教师在教室摆放4棵季节树 (见图2~3) , 结合PPT中的第一个话题向学生提问:
T: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Beijing and what are they?
Ss:They are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T:Now!Look!There are four trees in our classroom.Can you tell me which one is the spring tree?
S:The first one.
T:Yes!And which one is summer (autumn/winter) tree?
S:The second (third/fourth) one.
Activity 2:Talk about the weather in the four seasons.
教师呈现PPT中的第二个话题: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the four seasons?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T:How about the weather in spring/summer/autumn/winter?
Ss:...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将天气类词卡贴在相应的季节树上 (见图4~7) 。
Activity 3:Talk about the clothes.
1.复习衣服类词汇
教师通过PPT呈现衣服类词汇:jacket, T-shirt, shirt, overcoat, raincoat, vest, sweater, dress, skirt, cap, hat, shorts, trousers, gloves, slippers, sandals, sneakers, boots, sunglasses, 并带领学生一起复习。
T:Let’s read together!
2.将衣服类词汇和季节相匹配
(1) 教师呈现第三个话题:What shall we wear in the four seasons?
(2) 教师以夏天所穿衣服为例引导学生将衣服按季节分类 (见图8) 。
(3) 教师布置任务:给季节寻找合适的衣服。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单。
T:We can wear...in spring?How about other seasons?What shall we wear in other three seasons?Now it is your time, work in groups and finish Task1on your study paper.
学生任务单见图9。
(4) 小组展示
每组任选一个季节, 小组成员将学习单上所选择的衣服粘贴在对应的季节树上, 并用简单的句型介绍:“In summer we can wear...”
介绍完毕后, 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 (见图10~11) 。
【设计意图】该环节中, 教师重点设计了三个活动, 用季节、天气、衣服等话题激活学生已知的词汇和功能句型, 并通过分类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变化, 为介绍不同季节的特征的活动做好准备。小组活动在反馈学生生活常识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小组合作和展示的能力。
Step 3:Talk about the activities in four seasons.
Activity 1:Enjoy a video.
1.教师询问学生:We all live in Beijing.Where can you go in Beijing in summer?
2.教师呈现活动任务:I will show you a video about the four seasons in Beijing.I have two questions for you:Where can we go in four seasons?What shall we do there?
3.教师播放介绍北京四季景色的课件, 学生欣赏并了解北京四季的不同景色。
4.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How about the four seasons in Beijing?Are they beautiful?Where can we go in Beijing in summer/autumn/winter?What can we do there?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视频唤醒学生对北京四季之美的认识并整体感知、理解语言, 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视频中的地点和活动信息。学生结合前几个活动逐渐建构起对四季中天气、着装、景点、活动等的系统认识。
Step 4:介绍北京的四季景色
Activity 1:呈现任务, 理解情景
1.教师创设情景:Oh!My We Chat is ringing!Who is speaking and what does he want to do?Let’s listen!
教师播放Mike的微信留言:Hello, Bob.I have a piece of good news.I will go to Beijing next month.I will go there for study.But I really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Beijing.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more about Beijing.For example, which season is it in Beijing?How’s the weather?Is Beijing beautiful?Where shall I visit in Beijing?What shall I do?Can you help me?
播放结束后, 教师布置任务, 让学生帮助Mike解决问题。
2.师生共同谈论Mike的留言信息, 如“What happened to Mike?What does Mike want to know?”等。
3.教师提供语言框架, 学生以补充所缺关键信息的方式完成回复Mike的信息。
Activity 2:学生分组独立完成任务
1.教师继续呈现任务:Now, there are three other friends will come to Beijing.Let’s listen and find out what they need.
2.教师播放Lily, Charlie, Tina三个朋友的微信留言, 学生仔细倾听。明确这三个小朋友也想来北京参观, 他们也想了解北京不同季节的特点。
3.教师提出任务要求:各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季节, 并根据教师提供的语言框架和短语、词汇完成对这个季节的介绍以及对Lily/Charlie/Tina的回复。
Hello, __________.
Welcome to Beijing in_________.
It’s a_________season in Beijing.
It’s_________and_________.
You can wear_______.
You can go to_______.
You can_______there.
Have a______trip!
(beautiful, great, interesting, good, wonderful, nice...)
4.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完成任务单Task 2, 教师适时指导。
5.小组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给朋友回微信的情景既真实又有时代感,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体验帮助别人的美好的情感。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 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支撑, 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 还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语言表现能力。在听微信留言、微信书写回复、口头表达的过程中, 学生学会运用语言知识, 发展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向外国小朋友介绍北京的四季之美, 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Step 4:Homework
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仿照任务2, 选择一个季节, 向朋友介绍北京的天气、着装、饮食、主要活动等。
三、教学反思
本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创设了真实的情景。授课教师采用了色彩明亮的季节树, 使学生走进教室的一瞬间就能感受到本堂课的主题学习内容。同时四季树替代了传统的板书教学形式, 让英语课显得更为生动、活泼并富有感染力。学生在这种真实的教学情境下, 理解知识更为简单, 语言的运用更为自如。
授课教师还将教学内容自如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通过介绍北京四季景色的视频, 学生能感受到一年四季的鲜明转化。简易操作的任务单, 以及小组合作的学习与展示形式, 使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学生在展示环节中大胆展示了设计, 熟练地运用了本堂课所学的语言知识, 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本堂课中, 授课教师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个体差异,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趣味性强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复习运用, 全方位调动学生进行听、说、读、演的积极性, 努力营造和谐有序的课堂场景。
除上述优点之外, 本堂课也存在着些许不足, 如授课教师的语速偏快,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还需要加强等。
专家点评
本堂课采用活动驱动型教学模式, 通过创设情境, 借助小组合作、师生互动、小组汇报展示等活动, 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景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团队合作活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在交际活动中得以体现和发展。本教学设计与其他教学设计相比有如下三个特点:
1.信息可视化, 内容情景化
本堂课, 张旭超老师以树为载体, 将四季“搬”进了课堂, 为学生营造了直观形象的主题环境。依托四季树的背景, 将谈论的天气、着装等词汇分类粘贴在不同的季节树上, 取代了以往呆板的板书, 突出了每个季节的不同特点。季节树营造了语言表达的物理环境,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交流。
2.主题突出, 话题完整
本堂课的主题是The four seasons in Beijing, 围绕这一主题, 张老师设计了五个话题, 包括四季的名称、天气、着装、特色的景点和活动等。五个话题层层递进, 不同话题的讨论与活动突出了本堂课的主题。
3.注重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
篇4:现实版北京爱情故事
我说的情感当然不只是爱情那么狭隘,然而爱情无疑是其中最锐利和敏感的。
热播的《北京爱情故事》只是个脸谱化了的当下爱情肥皂剧。我们可以在里面看到凤凰男、富二代、经济适用男、宝马哭泣女的种种符号,然而高富帅与女神的彼此利用也好,穷矮矬与纯情妹的相濡以沫也罢,那都不是北京真实的爱情——真实的北京爱情可能更加曲折离奇,但是不会那么狗血淋头。
在北京,所谓青春的梦想是什么?是做个乐队,搞个摇滚,还是当个艺术家?或者做个光鲜的职业经理人、基金运营经理、股市操盘手?还是平平淡淡,求个安稳的职业安身立命?在各自追梦的路途中,没有几个大学里的朋友毕业之后还会那么近地黏糊在一起,同在一座城市,一年也未必见几回面。也没有几对恋人会分分合合纠缠那么久,就算剪不断理还乱,扭转头去,一扇关上的门也就很难再次打开了。
当然,那只是电视剧。我们没有必要苛求太多——它就像是我们祖母喜爱看的苦情戏,无论剧情有多么扯,唱词有多么拗口,人物有多么怪异,还是能让善良慈祥的老奶奶们洒一掬热泪——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多大的差别,都只是把自己的内心放大、投射到观看的影视剧中,得到认同和宣泄。
像我们安分守己的祖母一样,我们都是那么渴望情感的孩子。在柏油路和混凝土组合的硬梆梆的都市中,我们柔软的内心急需安置。
尔汗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读书时,有个皖西学院的女朋友。尔汗毕业后先在天津滨海新区找了份薪水不错的工作,女孩却到广东谋职。他为她辞职赶到珠海,就想和她在一起。尔汗没有钱,在列车上站了一夜。工作没有找到,爱情敌不过面包,几番挣扎折磨后两人平静地分手,尔汗到上海工作。在闵行南桥的小镇上,尔汗工作之余只能在网吧消磨时光。他是个理工男,不懂得风花雪月,脾气倔强,沉默寡言。但是他的粗粝外表遮盖不了细腻的内心。2008年他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在北京工作的保定女孩,来到了北京。后来,他们结婚了。
东北师大毕业的文彬在北京找了份薪水不高却自己喜欢的安稳工作。这个散淡的男孩某天在天安门看升旗的清晨认识了一个清华女孩,一见钟情就那么发生了。爱情让人不怕劳累,文彬为了每天能见到读硕士的女友,在林业大学附近租了个房子,天天穿越大半个北京到国贸上班。然而,离别如期而至,女孩去德国留学后一年,爱上了另一个同学。
湖南女孩周眉很早就在长沙工作,因为业务联系,认识了在成都某公司做销售的李伟勋。两人谈恋爱后决定一起考研,那样他们才有可能在一起。于是,他们在北京魏公村租了房子,考研放榜后,周眉到中央民大读书,李伟勋却落榜回到了长沙。几乎没有朋友看好这段感情,然而他们不离不弃。等周眉博士毕业,和李伟勋结婚,把他的户口办到了北京,两个人结束了8年的异地之恋,在安定门外安了家。
于野是个家境优越的北京孩子,属于那种多情即无情的公子哥儿。大学时候,他潇洒地谈恋爱,女朋友换了一个又一个。他本无意伤害别人,但是事实上却总是让人受伤。不过,于野在伦敦读硕士时,真的爱上了一个英国女孩,两人居然闪婚了。然而,浪漫的开头不注定会有完美的结局,伦敦的爱情抵不过时空的距离,于野回北京工作三个月后,两个人就离婚了。于野第一次尝到了被抛弃的滋味。
……
这些都是在北京上演的爱情故事。姿态不一,却让人唏嘘。
人们在喧嚣和动荡中特别希求情感,北京就像是一个坩埚,欲望的炽火熊熊燃烧,炙烤着湿漉漉的心灵,让原本丰润的情感在日常的艰辛和琐碎中风化干枯。北京也是一个熔炉,在残酷的生存和生活竞争中,冰冷的理性和规划,有时候也会化为一场滴滴答答的心雨。
爱如死之坚强,嫉恨如阴间之残忍,所发的电光,是火焰的电光。爱又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永不止息。这是西方文化对“爱”的理解,其实中国人更多讲的是“情”,两者的区别可能是爱更侧重心动的瞬间,而情则是相濡以沫的长久。爱情根植于人性的深处,与纽约、巴黎、河内、曼谷、巴塞罗那等城市一样,北京也承载着属于自己的爱情故事,它们如同生命一样长久,像胎记一样洗磨不掉,绵延不绝。情感洋溢的北京城,比正午的阳光更加明亮,虽有耀斑和阴影,仍像早晨的微风,令人沉醉涵咏,徘徊不去。
篇5:北京版《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真正学好,激发学习兴趣,前我写了一份“通告”,大致资料是:五班要举办“语言的艺术”的语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排练本剧,现招募有表演才华的同学参加演出。这节将选拔《半截蜡烛》话剧的演员,请大家踊跃报名参加。因为跟这个班孩子交流的时间有限,所以在堂上我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仅有他们读熟了对话,才能读透人物内心,才能把握好主角。就这样,堂教学变成了甑选演员的过程,学习气氛高涨,学生们表演欲望强烈。我让他们自主选择最喜欢的人物,绘声绘色地朗读人物的语言。既然要演戏,当然就少不了导演,所以我就将“复述故事资料”这个环节变成了“导演说戏”,从中选出一个优秀导演,放手让他筛选演员。当然,在学生们练习表演的环节,我已经和这个学生导演进行了交流,那个孩子也很有思想,经过教师的点拨,他确定了选演员必须要抓好的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物语言特点的把握,要经过朗读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二是主角体验,把握好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然后选出演员。
本节的设计旨在把呆板的字演变为栩栩如生的人物,这贴合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也正贴合我们学校的“个需化“教学理念。经过表演这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调动了学习的进取性,盘活了堂,到达了“舍我其谁”——“我是堂主人”的教学效果。
当然,完全放手给学生也是需要勇气的。我一向坚定不移的相信每个同学都是好样的。我的观点是一个同学他的过去也许不好,此刻不必须好,但我坚信他的未必须会好!虽然不是自我的学生,可是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一样的单纯,你在堂上给了他们最需要的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他还会有理由不参与,不进取,不表现吗?
既然是语堂,就必须要让笔谈成为一种习惯。无疑,本为同学们供给了一次练笔的机会,不少同学写得采斐然,深刻而有见地。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因为他们身临其中,亲历亲为,有话可写,写游刃有余。
篇6:北京版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今年我教学一年级数学,两个班每班41名学生,共82名学生,其中一(1)班男生19人,女生22人,一(2)班男生20人,女生21人。这些学生部分是附近农村就近入学,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外来务工的人员的子女来自各地,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没有上过幼儿园。
通过几天的观察,这些孩子大多活泼好动,由于班级容量大,又没有进行学前教育,学习习惯较差,上课时需要多次组织教学,但是教学效果依然不好,一部分学生不能按照老师的指令行动,老师发出指令,部分学生根本不听,有的学生老师点到名字了依然自己干自己的事情。整体看两个班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但对知识的理解不规范。两个班中都有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思维比较活跃,数学素养较高。也有几名学生学习有困难,其中一(1)班张青不能按照老师指令行事,老师说什么根本不懂,只有老师单独辅导,才能知道干什么;一(2)班的张明上课不听讲,我行我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吃东西就吃东西,去厕所也举手向老师说明,直接开门就走,还影响同桌学习;一(2)的肖军根本听不懂老师的指令,老师单独辅导也听不懂老师说什么,每次上课就是自己捣鼓自己的。
二、教学内容
一册教材共包括十个单元: 一单元:数学就在我身边 二单元:分类
比较 三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 四单元:位置与顺序 五单元:加法和减法
(一)六单元:认识图形 七单元:认识11~20各数 八单元:学看钟表 九单元:加法和减法
(二)十单元:总复习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认真上课、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3、初步了解数学的研究内容。
4、能用20以内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读、写20以内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5、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关系,正确而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和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和物体的多少。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9、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10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11、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难点
1、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4、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六、教学措施
今年是第一次教学一年级,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争取提高教学成绩。
1、要拥有一颗责任心。
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一个老师如果缺乏对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那么要提高教学质量是不可能的。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教学。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喜欢老师,才会喜欢听老师讲课,才会喜欢上数学课,才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引导和训练学生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受益。注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在课前课后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讲和认真作业的好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如果能长期坚持,养成习惯,这就形成了良好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乐中求学。如何使学生对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呢?
①利用设疑创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在上新课时,可以把例题作适当变化,把例题放到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情境中去,让学生感到学的有意义有用,学生做这样的题目会特别有兴趣。
②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打开解题的思路,使学生在发现解法中相信了自己的才智,尝到了学的兴趣。
③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激发求学的兴趣。要分类精心设计作业,使不同智力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在成功中求进。简单的题目可以提问中下层学生,有点难点的可以提问其他学生,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建立起信心。
教师培养学生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兴趣,也就是学生求知欲,只有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到“三带三不”与“三耐心”: 三带:带微笑走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三不:不埋怨;不讽刺、挖苦;不说不利于学生上进的话。
三耐心:耐心指导学生;耐心帮助学生;耐心等待学生的思维反馈信息。
5、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是由教师的反复训练和学生自身的刻苦练习,长期积累而成的。各种各类练习也为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①加强口算训练,为提高学生基本的计算能力打好基础。坚持每天课前三分钟口算练习,并且对学生的口算练习进行认真地批改,有错及时让学生订正。这样坚持练习,日积月累,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结合教材补充一些必要的计算练习。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每天补充一些必要的计算练习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或者是各类基本计算练习和一些基本的有一定思维性的计算补充作业。每天定时、定量、有计划的进行练习,既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在旧知得以巩固的同时,又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使学生在逐步积累中提高计算能力。③合理利用精确制导,及时巩固学生的知识。因为小学生对于知识的巩固能力和综合能力都比较弱,所以充分利用练习册中的大量练习,一方面让学生及时巩固旧知,另一方面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对所学知识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发展。
6、注重作业的设计和批改
精心设计每一课时的作业,才能尽可能地发挥作业的最佳作用,达到教学的目的。作业不能随意,应该结合当天的内容,对内容进行选择,不能单是例题的重复,这样做起来虽说学生大部分会做,但却缺乏灵活性和思考性,对反应比较快学生来说就没有锻练的机会。不布置课堂上做过的作业,对布置的作业一定要精批细改,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这样才能达到课堂教学效果。
7、虚心学习,及时总结与反思。
由于职业的需要,教师要做一个终身的学习者,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古人云“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回味反思,就有提升发展。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找到自身的不足;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成长的关键。
七、优秀、学困生辅导计划
(一)优秀生辅导计划
1、目的。
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出色完成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特选拔学科基础扎实、成绩优异、思维敏捷、学习能力超群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从而造就一批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为学校增光。
2、优秀生情况分析。
在智力、学习成绩、日常表现等方面相对优秀的那部分学生常常被认为是好学生,也被称为优生。由于这些学生认知结构、判断能力和行为决策水平都有待提高,他们思维活跃不稳定,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单调的生活、成长的烦恼,还有来自家长教师及学生自身的过高期望等,常常会诱发这些学生的消极情绪体验,产生不良的心理现象。优生在年级中人数不多,但影响却颇大,抓好对他们的教育,对形成良好的学风有很大作用,这些学生能否严格要求自己,大胆工作无疑会对班级质量好坏产生很大影响。
通过几天的了解,有一些学生反应优异,但还不能确定具体名单。
3、具体措施。
(1)改进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2)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异、求变、求新,善于学习、勤于总结、勇于创新。
(3)为了使优等生更加先进,对其进行创新教育,使其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逐步形成创新素质。
(4)进行意志品质教育,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克服各种消极情绪,具有迎难而上、永攀高峰的意志品质。
(5)严格要求。对优生把真挚的爱与严格的要求统一起来。当优生出现问题时,既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要及时、严肃地指出影响他们进步的原因,以及这些错误的严重后果、改正的方法等。在平时的学习中工作中,要为他们创造发挥能力的机会,也让他们严格约束自己,虚心向大家学习,不搞特殊化。
(6)着力培养。对优生要多给予思想上的帮助,使之树立热爱集体、热心为大家服务的思想,鼓励他们大胆工作,并提供发挥他们想象力、创造性的机会,肯定他们的成绩,让他们把科学的学习方法传给大家,达到全体同学共同进步的目的。
(7)平等相待。对优生不能因为他们成绩好而一味地“捧”,不能对他们的缺点冷嘲热讽,这些都会导致心理障碍。对他们要热情地支持、深情地指导,让他们成为积极向上、勤奋刻苦、乐于助人的三好学生。
4、教师每天给优生布置几道思考题加强训练,要完成一本课外书习题。
(二)学困生辅导计划
1、目的。
学困生的问题,在每个教学班都会相对存在的。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提高学困生的成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
2、学困生情况分析。通过几天的观察,初步发现几名学生学习有困难。其中一(1)班不能按照老师指令行事,老师说什么根本不懂,只有老师单独辅导,才能知道干什么;一(2)班的上课不听讲,我行我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吃东西就吃东西,去厕所也举手向老师说明,直接开门就走,还影响同桌学习;一(2)的根本听不懂老师的指令,老师单独辅导也听不懂老师说什么,每次上课就是自己捣鼓自己的。
3、具体措施。
(1)摸清情况,区别对待,多给他们一点关爱,多一点肯定,多一点帮助,逐步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让他们倍感亲切、温暖,让他们安心并乐意学习,努力追上其他学生。
(2)以奖励为主要手段,多鼓励,多表扬。(3)上课时时提醒,处处关注。
(4)定期对学困生进行考试和检测,及时了解补习情况。
(5)让学优生自愿与学困生结成“一帮一”对子,利用活动课或课下时间进行作业辅导。
(6)经常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成长与变化。布置适当、适量的学习内容,让家长在家里对学困生进行协助辅导,老师定期和家长联系,摸清他们在家的学习情况和作业情况。定期让后进生总结自己的进步。
(7)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学困生各自的实际进行有的放失地辅导。非智力的学困生,往往是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不能专心听课,意志薄弱等因素造成的。对这种学困生,教师要着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对学困生的引导,应采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针对个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
八、课时安排
一单元:数学就在我身边„„„„„„„„4课时 二单元:分类
比较„„„„„„„„„„2课时 三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11课时 四单元:位置与顺序„„„„„„„„„„2课时 五单元:加法和减法
(一)„„„„„„„13课时 六单元:认识图形„„„„„„„„„„„1课时 七单元:认识11~20各数„„„„„„„„5课时 八单元:学看钟表„„„„„„„„„„„2课时 九单元:加法和减法
(二)„„„„„„„12课时 十单元:总复习„„„„„„„„„„„„6课时
九、学期目标
相关文章:
《北京的夜景》课文教学反思02-14
历年北京零分作文:北京的符号02-14
《北京的夜景》教学反思02-14
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02-14
课文《北京》教学反思02-14
北京卷中考满分作文:北京的初雪02-14
北京地铁车站设计02-14
北京教学设计一范文02-14
北京的春节的教案设计02-14